重庆市资产重组趋势透析

时间:2022-04-18 04:02:00

重庆市资产重组趋势透析

摘要:“资产重组”一词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出现于1995年。从1995年底起,沪市掀起了一阵资产重组热,并在1996年第四季度进入了高潮。第五次并购浪潮是在全球化及网络经济的迅猛崛起中而引发的一次巨型并购浪潮。本文从国内资产重组的趋势中分析,总结出重庆市资产重组的发展趋势,并探索重庆市资产重组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资产重组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资产重组逐渐在我国兴起。资产重组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产的增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国内资产重组趋势分析

(一)资产重组增长进入平台期

1993年9月发生的宝安收购延中实业事件,开创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先河。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在思想理念、操作模式、监管体系以及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与整合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到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数量的增长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平台时期。2004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数量更是首次出现负增长。

资产重组数量是指一年内有多少家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了转移。从短期趋势来看,经过1997年到2002年的快速发展,2003年、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数量的增长,已经进入平台发展的时期。

(二)外资资产重组在理性与规范中不断扩大

2003年,在我国对外资开放并购市场以及以产业并购为目的的诱因与驱动下,外资资产重组得到了直线式增长,增幅为500%。但到2004年,外资并购眼光似乎变得挑剔,既要选择业绩优良的,或者有潜在利益价值的企业,又要得到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合作,所以外资并购的“管涌”不堵自滞,2004年披露的上市公司的外资并购数量为10家,与2003年相比,上市公司披露的并购数量增长率为-37.5%。

从短期趋势来看,经过1997年到2002年的平稳发展,2003年、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外资资产重组数量在开放政策的刺激下有了快速的增长,但外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会更趋于理性化。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希望寻找投资场所,转移生产力,使得全球产业能力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其主要会通过并购重组产业链削减成本,提高竞争力,这就为中国提供了机会。在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中,并购重组只占其中的5%-10%,而在国际上并购重组在投资中所占比重一般为70%。并且目前我国实施鼓励外资并购的政策,既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业开放的要求,同时又是国有经济自身结构调整、内部重组的内在需要。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将围绕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积极推动外资并购。所以,可以预见,未来外资对我国企业的并购重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三)民营企业成为资产重组主体之一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在国有企业发展步履维艰的时候,长期遭受压抑的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民营企业要获得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在改善内部管理的同时,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民营并购重组也将逐渐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中国并购市场上的主流力量。2002年,许多习惯于保持低调的民营企业家开始了通过并购重组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步伐,2003年,就收购主体的性质而言,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收购上市公司的数量相差不多,相对而言,民营企业并购重组出现了大幅增长,很显然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受让国有股和参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整合的生力军。

在2003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民营企业当之无愧地成为主角。从并购重组金额看,民营企业以97亿元遥遥领先国有企业的38.9亿元和外资的9.8亿元,占到了总并购重组金额的66%;从并购数量看,以68%的比例占据了绝对优势;从发展趋势来看,国家把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放在一起构成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从思想上、法律地位上大大提高了民营企业的身份,从而有利于其发展。民营企业通过新建方式进入某些行业仍有诸多障碍,而并购重组国企可以绕过障碍,实现低成本扩张、迅速进入某些行业。并且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也日益强大,许多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以及以后的整合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德隆系、复星系、东盛系等。我们可以预测,民营企业资产重组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并成为我国并购市场发展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二、重庆市资产重组趋势分析

(一)集团整合成为主流

重庆不管是国营还是民营集团都有一个突出问题,既“小、碎、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推进重庆市的集团整合。从2002年开始,重庆市国资委着手对全市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重组,其目标是组建十个资产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担当政府融资的重要平台。截至2004年10月底,重庆市相继重组了城市建设、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水务、地产、电力投资、水利投资、外贸集团、商贸集团、煤炭共十大国有建设性投资企业集团。其中,前八大集团的资产总额高达1000亿元,累计融资总额超过457亿元(其中2004年融资额224.4亿元),累计投资总额390多亿元(其中2004年投资额223.6亿元)。经过这些整合,2004年重庆新增了4个销售额超百亿的企业集团—重庆商社、电力集团、重钢、机电控股集团,加上原有的长安集团,当地一共拥有了5家百亿企业。十大企业集团的成立和壮大,不仅有效缓解了政府建设的资金缺口,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开发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市场行为推进了国企的改革发展,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由于十大企业集团实际上担当了政府融资的重要平台,重庆市政府从容不迫地推动了国有企业之间的破产和重组。要实现重庆市工业资产结构的调整,就必须大力推进集团整合,这将成为重庆市资产重组趋势的主流。

(二)政银合作主导国企重组逐渐展开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重庆市国有企业在经历“债转股”、政策性破产和剥离社会职能等扭亏解困措施之后,仍有270亿元的不良债务难以处置,由此带来的每年利息支出高达20多亿元。沉重的债务负担使银企关系出现了“死结”: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融资能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呆、坏账比例,拒绝对不良债务缠身的国有企业继续“输血”。

2004年3月,为了有效处置国有企业“债转股”和债务剥离后的巨额不良资产,重庆市创造性地成立了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隶属重庆市国资委,注册资本为十余亿元,经营定位为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的不良资产进行重组;推动各种企业资产重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帮助企业实现转制;实施战略性的收购投资。据重庆市国资委统计,2004年国有工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下降10%,消化了应提未提资金利息潜亏12亿元,盘活了抵押在银行的土地7790亩、房屋200万平方米和价值10亿元的机器设备等。与此同时,重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也从2003年底的18%降到2004年底的10%左右,使重庆成为西部金融资产质量最好的地区。然而政银合作是解开这个“死结”的重要突破口。政府作为谈判主体将银行的债权“打包”后再打折回购,“打包”处置对工商企业的不良债权,从而盘活资产,大大提高了处置国企不良资产的效率。这种政银主导国企进行债务重组的创新模式将会逐渐推广开来。

(三)资产重组的“重庆模式”不断演进

我们将重庆公司的资产重组称其为“重庆模式”,是因为在这些年的资产重组过程中,我们坚持把资本运作和资产重组工作作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一项重要任务,推动重庆国有企业破产重组、改制重组和战略扩张重组齐头并进。重庆市政府近年来引导扶持重庆上市公司重组发展最明确的政策指向是把国民经济中的主流体系和优势资源与重庆上市公司的发展紧密结合,以上市公司带动整个地方经济发展,使重庆上市公司真正能够反映重庆整体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正是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根据重庆资本市场的特点,重庆市提出了资产重组的四种模式,即破产退出型、转制实现股权多元化型、扩张收购型、为现金流等目的优化资源配置型来推动企业资产重组。对业态趋同、资源相关的企业集团,实施了发展型重组。对实力不强、缺乏竞争力,难以做大做强的企业集团,实施了兼并式整合。这种“重庆模式”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来推进重庆企业的资产重组,进而实现重庆市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参考文献:

1.《中国并购评论》(第四册).东方高圣投资顾问公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杰.国有中小企业的资产重组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