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与汉画艺术思索

时间:2022-04-27 10:37:00

民间剪纸与汉画艺术思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体现民族特色的,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只有具有地域特色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体现地域特色的,才能世世代代流传。民族特色根植于民间,根植于乡土,根植于人民大众。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又被称为刻纸。这两个名称的区别是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因此人们将二者统称为剪纸。最早的剪纸是什么样的?最早的剪纸是什么风格和特点?直到看到了汉画(汉画像石),笔者才感到自己似乎看到了剪纸的雏形。笔者认为最早的剪纸可能像汉画,因为二者同样出自民间艺人之手,风格手法大体相同。当然,笔者不是考古学家,猜想毕竟是猜想,不一定正确,但专家已证实:“剪纸始于汉代,兴于晋代。”汉画与剪纸同属汉代,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到现在,我们也会在其中找到与现代剪纸的许多共同之处。所以笔者认为,要学习借鉴我们祖先的高超艺术技法,更要学习技法背后有生命力的、顽强的、博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最可贵的。这种精神是什么呢?依笔者看来,那就是“大胆、大气、大巧、大拙”。

徐州民间剪纸根植于乡土之间,吸收民间文化,代代传承。由两汉文化的沃土孕育的徐州民间剪纸,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形式,是徐州汉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徐州汉画像石的内容包括现实生活、吉祥图案、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方面。它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风格独特,不仅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更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笔墨。徐州汉画像石所处的时代主要是东汉,而在沛县栖山、丰县华山发现的画像石比较早,都是西汉末期和新莽时期的。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是造型大胆、构图紧密、大巧若拙,线刻与浮雕结合。汉画像石的题材表现丰富:两汉时期,徐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因此石刻中出现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题材、贴近世俗生活的各种繁荣兴盛的生活场景,包括宴请宾客、舞蹈表演、出行车马、访友会客、楼宇阁台等,其中牛耕图、纺织图是生产生活类的主要代表。因此可以看出,汉画像石中体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世俗化”的特色是非常显著的,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把当时徐州人的热情好客、粗犷豪迈的一面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传承两千年汉文化的徐州剪纸艺人中,民间剪纸艺人王桂英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王桂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她的剪纸创作来源于田间地头、乡里乡村,她可以把在生活中看到的一切都变成剪纸艺术。正因为她的剪纸艺术真实反映了生活,所以才具有朴实感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她没有接受任何艺术教育,她的剪纸艺术来源于这片汉文化沃土,将与生俱来的直觉天赋同现实生活结合,在艺术形象上与汉画像石一样重夸张得体,以形传神“大胆、大气、大巧、大拙”。正因为王桂英剪纸艺术的真实性和打破艺术框架的创新性,以及与汉文化深厚底蕴不谋而合的巧夺天工,使她走到民间剪纸艺术的一个高峰。王桂英被誉为中国的“马蒂斯”,并获得“中国民间艺术家”的称号。除此之外,汉画像石的题材还大量涉及历史故事、神话、吉祥图案等。雕刻技法浮雕与线刻相辅相成。线刻细腻阴柔,浮雕浑厚阳刚。汉画像石阴阳相济,体现了两汉哲学思想与审美要素。剪纸也可以有阴刻和阳刻,注重线条与块面的配合,线条精细灵巧,块面厚重粗大。阴阳、粗细、轻重、缓急这些元素都丰富了剪纸语言。在构图上,徐州剪纸与汉画像石也相似。汉画像石画面充实、构图饱满、散点透视、分层叙事、别具特色。汉画像石的拓片艺术与徐州民间剪纸艺术具有相同的美感,但徐州剪纸的场景和形象造型与汉画像石同样具有连续、均衡、对称等图形美要素。剪纸作品构图具有大胆、大气的特性,画面充实饱满,感染力、视觉冲击力强大。汉画的沃土培育了一大批民间剪纸艺术家。比如徐,剪纸艺术家吴国本,他创作的《汉之魂》荣获了第二届国际剪纸大赛铜奖。此外,还有刘毅、张丽君、孟宪云、孟庆刚、尹明仁等剪纸艺术家。

古黄河边的徐州人民把两汉文化深深融入血脉当中,创造和发展了具有徐州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新一代徐州人,我们有责任继往开来,为徐州的民间艺术发展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