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翻译文化差异及对策

时间:2022-10-25 10:51:16

儿童文学翻译文化差异及对策

摘要:在文学作品翻译界内,儿童文学始终都属于难度较大的一类分支。对于儿童而言,其在成长阶段中所阅读到的所有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其价值观的内容,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所有译者不但要注重对翻译精准度的研究,更要深入分析原文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内容,尽可能降低翻译错误对儿童文学认知体系造成影响的可能性。针对此,分为三个角度对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现象成因提出对应的翻译对策,以期可以为儿童文学翻译界的译者以及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切实可用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儿童文学;文学翻译;文化差异;对策分析

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重视其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完善的人,思想上的层次和精神文化水平也同样重要。因此在当下,多数家长和学校都会在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为学生推荐一些可读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起到提升儿童思想文化水平的作用,一方面得益于儿童的持续学习,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国外文化价值,近年来正被各个家庭和学校所应用,而本文选择对儿童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现象以及对策进行分析,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减少文化差异对儿童理解的影响,间接提升国内儿童的思想精神文化水平。

一、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及其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分析

(一)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分析。提到儿童文学作品,多数读者脑中可能都会出现“童真童趣”“语言简练”“生动有趣”等词语。事实上的确如此,但翻译人员在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却不能仅仅使用将原文“通俗化”的方式。译者需要通读文学作品,掌握其含义并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世界观。而后再尽可能保留作者想要表达的语言,结合儿童的思想模式、认知模式进行翻译。这整个过程非常烦琐,且需要注意的要点极多。因此,当前市面上每一版正版的外国儿童文学翻译成品都是经过一系列翻译活动、检验活动和排版活动才能够成功上架[1]。可以说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所要耗费的精力和活动资源要明显大于成人文学作品。这便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既需要精炼、语句通俗易懂,更要符合儿童心境与心性,且具有适当的难度,如此才能在阅读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应该被每个翻译人员所理解和认同,只有译者个人的思想能够与该概念吻合,翻译工作才能具有真正的考量价值。(二)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分析。在儿童的生活环境中,父母和教师属于必然接触的社会角色,而书籍、电视、多媒体则属于娱乐行为。当儿童表示对某类书籍具有兴趣时,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以及角色就必然会占据学生大量的认知空间。且儿童对于身边的事物都具有模仿冲动,例如多数学生都喜欢在家中扮演公主、保姆、妈妈等角色,而他们对于这些角色的认知则多数都来自于书籍和电视。笔者询问一些从教人员后得出结论,当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扮演一些角色时,他们多数情况下都会本能地以最近阅读过的书籍内容作为启发点,自动扮演近期内的认知角色。由此我们可知,一旦儿童文学作品译本中出现一些翻译出错的内容,就会令学生对这种错误信息产生长期的错误认知。可能部分人会认为简单的认知出错不会造成过大的影响,但事实上在教育界已经得出了切实结论,即人们在儿童时代所接触的文化信息和环境信息,必然会影响其未来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成型状态。因此,无论是本着凸显翻译作品实际价值的角度,还是充实儿童多国文化认知储备的思路来看,重新审视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内容,找寻相对客观的翻译思路,明显具有切实可行的研究价值。

二、当前儿童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翻译问题

(一)词语本义存在丢失现象。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多数作者为了提升内容的趣味性,令儿童读者的吸引力能够持续被情节所吸引,他们都会在原文中加入大量的比喻类和隐喻类词汇。例如在英国文学作品中就常常出现使用词语“lion”的情况,“lion”原义为狮子,但在文学作品中却常常被当作比喻国王、权利、勇猛和威武的词语。而一旦翻译人员未重视对词语背景中所含的意义进行调查和研究,反而直接将“lion”翻译为狮子的话,就会令儿童无法明确该词语真正的含义,进而当他们在日后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再次接触到词语“lion”的话,这些儿童便会率先拥有一种固定思维,即“lion”仅能代表狮子,无法记住“lion”其他的引申含义,这对于学生学习英语来说明显具有障碍功能,故译者必须要谨慎对待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切勿因一时疏忽影响学生未来阶段的学习质量。(二)跨境文化并未得到有效传播。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有翻译人员认为当前儿童对本国文化理解不深入,故其也无须了解他国文化。于是在翻译一些具有明显的他国文化指向性的词汇或语句时,就会直接使用本国替代性词语和短句进行更换,直接为儿童呈现出了一版完全“中国化”的儿童读物。但对于儿童来说,令其接触双语环境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例如,可提前锻炼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识别能力,充实学生认知空间等等。而这种过于中国化的儿童文学译本却无法起到培养儿童多文化素养的作用,如果学校要培养学生的汉语思路则根本无须购买翻译作品[2]。

三、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分析

(一)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文化差异现象。1现象解释。首先,当前市面上出现的以译本形式为主的儿童文学作品并不都以儿童读物为前身。许多译本的前身多为外国的科幻小说、童话故事、社会文学等文学形式。基本上只要某类文学作品具有文学价值,都会被国内各个出版社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全新的儿童文学读物。但这类作品与童话不同,多数成人在写儿童文学时往往也都会带有一些特殊的成人思路。例如对于世间事物的反映形式,对于社会现象的判断和经验等。这些以成人视角为主的内容往往都与儿童视角截然不同。而译者又多为成人,因此当成人在翻译成人文学时,其要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比喻等内容时比较简单。但如若译者将这类文学内容直接翻译给儿童,儿童也能够迅速理解的概率并不高。这时,经过成人译者完成的所谓儿童文学作品便会成为儿童无法理解的译本,这便是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所产生的文化差异现象,即认知文化水平和储备中所存在的差异现象。2形成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译者并未充分从儿童的角度进行考虑。翻译儿童文学的确属于一种难度较高的工作,但对于这类工作而言,让儿童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和内容才是重中之重,而所有的翻译技巧和翻译行为都应该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做出的辅助性行为。因此,正因多数译者在翻译时忽略了目的和目标之间的区别,进而便直接从翻译的角度出发,而并未在翻译前充分考量儿童的思维模式和阅读习惯。(二)原文内容与基本常识之间的文化差异现象。1现象解释。部分外国文学作品在情节构建上与中国存在很大差别,例如中国儿童读物中常常以历史人物为主,而外国文学则多喜欢加入一些偏玄幻类的角色,例如在一个君主制国家中出现会巫术的女巫等等。对于中国儿童来说,要接受这类世界观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当前已经成型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中,多数翻译人员为了减少跨文化内容对儿童的阅读产生的影响,便直接打乱原文及作者的创作思路,用儿童更加熟悉的中国读物语言结构将整本外国文学作品加以中国化处理。这种现象就是原文内容与基本常识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差异现象。2形成原因。上文中所述的现象虽然在翻译界已经真实发生,但直接将原文中国化的处理方法明显属于一种不尊重原文和原作者的行为。导致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译者并未意识到过分“归化”对儿童认知所造成的影响。其二则是译者自身的翻译观念存在误差。要让儿童文学作品被儿童无障碍地阅读,直接更改创作者意愿根本不属于正确行为。尊重作者是翻译人员的底线和行动原则,因此在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译者应尽可能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

四、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对策分析

(一)应先熟悉儿童的思维模式。因翻译儿童文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故译者若要开展翻译工作,则应先接触儿童,充分了解儿童的内心所想,以及儿童日常中会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具体的方式可分为两点:其一,进入到学校中,询问教师日常会为学生提供和推荐的文学作品种类[3]。获取到可用信息后,译者应对这些作品进行简单阅读,尽可能熟悉儿童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文学作品环境。其二,可以直接与儿童进行对话。译者可以先预备几类不同的对话方式,逐一使用并与儿童进行对话,进而选择对话整体效果最好的语言模式作为首要的翻译风格。这样一来,译者便能有效减少儿童对于文学作品翻译风格不熟悉而产生的文化差异现象。(二)以直接翻译方法作为核心。直接翻译方法的重点在于尽可能保留原文信息,也就是通俗所讲的保留“异国情调”。对于儿童而言,适当在译本中保留一些具有明显外国特色的内容可以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例如,多数男孩子对于王子或骑士的身份会格外看中,而女孩子则对于高贵的角色格外有好感等。因此,当译者使用带有外国角色特征的语气进行翻译时,儿童反而会更容易理解。例如在《哈利•波特》原文中:“‘Willyoustopmessingaround!heyelled!’Thatsexactlythesortofthingthatllloseusthematch!Snapesrefereeingthistime,andhellbelookingforanyexcusetoknockpointsoffGryffindor!”其中“messingaround!”指的是捣乱、弄乱,这时译者便可以直接进行翻译:“‘你别把这里都弄乱!’他喊道。‘那就是让我们输掉比赛的原因!’这次斯内普来当裁判,他一定会想尽办法让格兰芬多输掉!”这种对话模式就是儿童比较熟悉的常规对话模式,即先说出制止类短句,再讲解原因。使用这种翻译方式便可以在充分尊重作者的同时,令儿童可以更加清晰地明确文中所讲。(三)使用解释形式进行翻译。使用直接翻译加解释的形式是为了在不打扰原文和作者的情况下,令儿童读者可更加清晰地理解原文的方式。具体的应用形式则可以对文学作品中主人公说出话语后的内心情境进行简单延展解读。一般而言,儿童都需要理解前因后果后才能理解整个故事情节,而这种延展式的翻译方法,则必然可帮助儿童尽快理解整个情节。例如在原文中出现的:“‘Whatsthematterwithyou?Youlookterrible.’Speakingquietlysothatnooneelsewouldhear,HarrytoldtheothertwoaboutSnapessudden,sinisterdesiretobeaQuidditchreferee.”就可以用直接翻译加解释形式而被翻译为:“‘发生了什么事?你看起来很糟。’哈利并没有带着任何表情,平静地说道。他之所以这样平静地讲话,是为了避免被别人听到。哈利紧接着又告诉了其他两个学生斯内普的计划,那就是他已经拥有了一个险恶的愿望,也就是成为裁判。”这种翻译则直接点名了哈利平静说话的原因,以及他之所以避免被人听见的根本原因。儿童在进行阅读后,他们所需要接受的新故事情节仅有“斯内普想要成为裁判”,因此并不存在理解难度过大的可能性[4]。(四)尽量传达“原装”语句。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中常会出现一些宗教类内容,这时译者便可以使用直接传达的方式,利用情节的趣味性来引导学生学习自身认知外的词汇。例如在翻译《年轻的国王》时,原文中就曾出现“该隐”这一词汇。该隐来源于《圣经》,是《圣经》中曾经杀死亲人的负面角色。而多数的译者都选择将该隐直接翻译。虽然这种翻译形式显然不能被儿童迅速认知,但对于儿童来说,出自于国王之口并且对于剧情也有着推进作用的这一名字,明显能够激发认知兴趣。当儿童燃起求知欲后,他们便会询问父母“该隐”的含义,进而在父母的科普下,他们便可以充实自身的外国文化知识储备。

综上,本文以儿童文学翻译作为研究核心,对翻译进程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据产生的原因对具体的翻译策略展开了细致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熟悉儿童思维方式、使用直接翻译、解释翻译和尽可能传达原装语句,可以减少儿童对跨文化文学段落无法理解等现象。

参考文献:

[1]古丹.从目的论角度探索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以《柳林风声》两个中文译本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5):21—22.

[2]杨曦.以儿童为目标读者的希腊神话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以及翻译补偿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4.

[3]焦晓霞.浅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92—94.

[4]张建青.晚清儿童文学翻译与中国儿童文学之诞生[D].上海:复旦大学,2008.

作者:党永军 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