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扎里文学创作及对纳瓦依诗歌继承

时间:2022-05-24 09:08:00

尼扎里文学创作及对纳瓦依诗歌继承

维吾尔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维吾尔族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精神和文化财富,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作出了贡献。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的阿不都热依木•尼扎里是一位为维吾尔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古代诗人,在维吾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尼扎里是一位才思敏捷、勤于笔耕、著作颇多的诗人,他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他的《爱情长诗集》,包括《帕尔哈德与西琳》《莱丽与麦吉侬》《麦赫宗与古丽尼莎》《热碧亚与赛丁》等四部长诗,是继纳瓦依之后对维吾尔长诗创作贡献最杰出的诗人。他掀开了维吾尔长诗创作史上辉煌的一页。尼扎里所著的十几部叙事长诗中,《帕尔哈德与西琳》《莱丽与麦吉侬》是针对纳瓦依同名长诗而创作的仿制之作。尼扎里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从阿拉伯-波斯文化,尤其从维吾尔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把19世纪维吾尔民族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我们从尼扎里的作品中可以看到19世纪维吾尔作家文学所特有的浓厚的现实主义倾向。尼扎里继承了伊斯兰文学中的“五卷诗”创作传统,仿效15世纪伟大诗人纳瓦依《五卷诗》中的同名长诗,成功地创作两部爱情长诗———《帕尔哈德与西琳》和《莱丽与麦吉侬》。他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借鉴《五卷诗》长诗的传统题材,加入自己新的创意。

正如美国文学家雷内•韦勒克所说:“艺术品绝不仅是来源和影响的总和;它们是一个整体,从别处获得的原材料在整体中不再是外来的死东西,而已同化于一个新结构之中。”[1]尼扎里所著的《帕尔哈德与西琳》《莱丽与麦吉侬》,虽然与《五卷诗》题材同源,在创作过程中也有所借鉴,但是,这些外来的死材料已完全同化于尼扎里同名长诗的新结构之中,成为新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阿不都热依木•尼扎里的诗歌之所以情节曲折,故事生动,描写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作品独具特色,达到比较完美的艺术境界,除了他自身的造诣以外,一定程度上是他汲取了前辈诗歌大师们,尤其是阿里希尔•纳瓦依的创作精华。[2]诗人说:拜纳瓦依为师,当他的学徒,为贾米赴汤蹈火,我细细地拜读那些珍作,从中寻找智慧的珍宝。[3]诗人在《莱丽与麦吉侬》中强调:纳瓦依的《五卷诗》中描写过这种情景,羞愧使我放下了正在奔驰的笔。纳瓦依的才学像流不完的泉水,我仅仅汲取了泉水中的一滴。受尽折磨的读者啊!我写的少而肤浅,请不要生气,允许我朗读他的《五卷诗》吧,你会知道麦吉侬怎样流浪在戈壁。[4]这段诗已经说明尼扎里怎样地推崇纳瓦依的成就与才华,并从其《五卷诗》中如何汲取营养和借鉴的。尼扎里在自己的各部长诗中,以尊崇的感情多次提到了纳瓦依的名字及其《五卷诗》。他在《爱情长诗集》的《序诗》中写道“:尊敬的喀什噶尔地方官祖乎尔丁•阿奇木伯克,把我叫去说:‘让你们学习伟大的文学大师阿密尔•阿里希尔•纳瓦依的创作经验,重新写出那充满爱情气息的长诗!……。这使我感到非常为难。因为这个原因,我不得不开始动笔创作,同时,也为我民族奉献像纳瓦依《五卷诗》中的长诗一样不朽的著作。”[5]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尼扎里为了应答前辈诗歌大师纳瓦依的《五卷诗》,巧妙地借鉴《五卷诗》题材,写出了同名长诗《帕尔哈德与西琳》和《莱丽与麦吉侬》。

一、尼扎里的《帕尔哈德与西琳》

《帕尔哈德与西琳》是尼扎里爱情长诗中的一篇力作,由2310行诗构成,生动地描写家喻户晓的一对情侣帕尔哈德与西琳的爱情故事。尼扎里《帕尔哈德与西琳》的内容情节与纳瓦依同名长诗的情节大致相似,但与纳瓦依叙事长诗一波三折、起伏多变的情节主线相比,尼扎里的情节主线就比较集中精练。尼扎里本人在这部长诗的开头也提到了这一点“:这部爱情长诗中的主人公名叫帕尔哈德。著名诗人纳瓦依曾在他的巨著中写过这个不幸的爱情故事,它流传得很广。虽然,我对有关帕尔哈德的爱情故事知道得不多,但还是将它写成了长诗。你要想了解更多,希望你再去读读诗人纳瓦依写的长诗《帕尔哈德与西琳》吧!”[6]尼扎里在创作这部长诗时,认真学习了纳瓦依的诗风。在各民族文学创作发展的道路上,作家、诗人学习另一位有成就的文人,从而使自己的创作更加丰富,这是常有的事。因此,尼扎里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和采用纳瓦依同名叙事诗的原材料,尽量地简化情节,在集中表达内容的同时,往往注意表现自己所处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热情地歌颂了帕尔哈德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专一爱情的渴望和热爱劳动的品德。纳瓦依生活的时代与尼扎里生活的19世纪之间,存在着三四百年的距离。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维吾尔族民族文学中发生了种种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以及对文学创作的要求日益提高,民族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个时期的维吾尔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群众化,通俗化的趋向也日渐明显。正如郎樱女士所说“:尼扎里的《帕尔哈德与西琳》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民族特色。纳瓦依创作《帕尔哈德与西琳》时,使用的是当时通行于突厥各民族的维吾尔书面文学语言———察合台语。那时,察合台语尚处在初创时期,维吾尔等西亚、中亚诸民族正面临着阿拉伯、波斯语言文学猛烈冲击,因此,纳瓦依的诗作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大量的波斯、阿拉伯语借词,与维吾尔民间口语有着较大的差异。历经四百年的岁月,到了阿不都热依木•尼扎里时代,维吾尔文学语言已进入纯熟阶段。尼扎里在创作中特别注意运用维吾尔民间语言,语言酣畅流利,通俗易懂。他在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以及比喻的运用诸方面,更是注重维吾尔民族化。他创作的《帕尔哈德与西琳》虽然在基本情节上与纳瓦依的同名诗作相似,但是,尼扎里没有抄用纳瓦依的词汇,没有重复纳瓦依的议论,他把19世纪维吾尔人民群众的理想与追求,热爱与憎恨的感情融汇于自己的诗作之中。”[7]尼扎里在写作《帕尔哈德与西琳》时,进一步简化和精炼这部爱情故事的传统题材。另一方面,借助这个传统情节,表现自己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例如,他在诗作中利用原有的霍斯罗入侵来美尼亚的情节,揭露当时统治者的残酷暴政,以霍斯罗凶恶的形象,暗示着当政的罪行。同时尼扎里在创作《帕尔哈德与西琳时》,虽然借鉴纳瓦依诗作中的一些情节,但是他没有逐字逐句地重复这个故事的全部,而是独辟蹊径,重新构造,增添了许多新的情节内容。例如,尼扎里在描写给帕尔哈德取名的故事时,其细节也比纳瓦依同名诗作更为独特,更为翔实。还有他在长诗的最后一章中写到帕尔哈德死后,秦国的百姓为他穿黑色孝衣致哀;帕尔哈德双亲因受心灵伤痛的折磨,双双不久弃世而去。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天,秦国的一个人士梦见帕尔哈德、西琳、帕尔哈德的双亲等人在天堂仙女的簇拥下,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尼扎里的这一情节在其他诗人以帕尔哈德与西琳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类似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此外,尼扎里在这部长诗中,明确地指出主人公帕尔哈德的祖国是中国,更具体地说就是维吾尔族生活的塔里木盆地。除此之外,由于尼扎里熟知维吾尔民间口头文学,所以他在自己的长诗中把原题材与维吾尔民间传说融合,大量地使用了维吾尔爱情长诗中常见的传统修辞手段,诸如比喻、夸张以及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描法,在民间谚语的使用上也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使得自己的这部长诗具有较浓厚的民族及地域色彩。在思想内容方面,这首长诗也值得称赞。诗人联系自己所在的社会现实,热情地歌颂了帕尔哈德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爱情专一的渴望和热爱劳动的品德。与此同时,他还提倡妇女解放,反对封建伦理制度,批评愚昧落后,对清政府地方统治者及其丑行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尼扎里在学术上是十分谦逊好学的,他终生以纳瓦依为师,研究他,师法他,同时又有创新。如果说纳瓦依的《帕尔哈德与西琳》针对的是15世纪维吾尔人的社会现实,那么,尼扎里的《帕尔哈德与西琳》则在各个方面均与19世纪的维吾尔人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丝丝相连,处处相关。

二、尼扎里的《莱丽与麦吉侬》

《莱丽与麦吉侬》是尼扎里效仿纳瓦依同名诗作的又一力作,全诗由1796行构成,讲述了莱丽与麦吉侬的爱情悲剧。莱丽和麦吉侬的故事原来是流传在阿拉伯国家的传说,后来在纳瓦依的笔下第一次把这个故事变成了维吾尔语的叙事长诗,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他之后有很多诗人写了以莱丽与麦吉侬为题的叙事长诗,但没有一个能与纳瓦依的相提并论。到了19世纪,又有人挖掘了这个传统题材,这个人就是尼扎里。尼扎里以此为题材创作叙事长诗时,没有简单重复莱丽和麦吉侬的爱情悲剧,而是沿着大诗人纳瓦依的足迹,把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与19世纪维吾尔人的社会现实糅合在一起,对社会生活作了深入的观察后,认定莱丽与麦吉侬的悲剧不单单发生在阿拉伯乡间,它也同样在封建制度吞噬一切的喀什噶尔重演。众所周知,尼扎里本人并不回避自己创作的《莱丽与麦吉侬》是一部同名诗作的仿制之作。诗人吸收和借鉴外来的传统题材,经过各方面的再创作,使该诗的民族特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提出了追求人身自由,追求个性解放,争取恋爱自由的伟大愿望。尼扎里在写这部长诗时,没有逐字逐句去重复这个传说的全部,他把笔墨更多地花在了对人物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过程的描述上,着重诉说了莱丽与麦吉侬遭受的精神折磨。

这部诗作充分显示了诗人的诗歌才华,他的抒情诗将人物心中的喜怒哀乐表述得淋漓尽致、如泣如诉,读起来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使人对诗作的主人公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和共鸣。总之,尼扎里在纳瓦依《五卷诗》之后,在以传统题材创作叙事长诗方面开创了新的典范。他没有简单地重复和抄录前人写过的传统题材,而是进行大胆的创作,重新构思,使《五卷诗》中的这些传统的爱情长诗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更为可贵的是,尼扎里在自己的创作中,将传统题材与维吾尔民间文学有机融合,突破了传统题材的老框架,把维吾尔现实主义文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使人耳目一新。继承传统并不意味着消极地重复它,而是感受所处时代的特点并用鲜明的方式去反映它,因此,在纳瓦依之后到19世纪,将纳瓦依的审美理想继承并发扬的诗人只有尼扎里。

三、尼扎里的《热碧亚与赛丁》

叙事诗《热碧亚与赛丁》共7章,1080行,是尼扎里的创作中最辉煌的一部作品,它不仅被视为尼扎里本人的代表作,也被视为19世纪维吾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在尼扎里之前,许多作家、诗人都乐于重复使用自古传下来的叙事诗的传统题材进行一次次的反复创作,而尼扎里的这部作品是他从自己生活的时代、从社会现实中寻找到的创作题材,找到了与帕尔哈德、西琳、莱丽、麦吉侬相比毫不逊色的、同样具有典型意义的爱情悲剧题材,使维吾尔现实主义文学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热碧亚与赛丁》这部作品标志着维吾尔文学进入了创作大开拓的时期。《热碧亚与赛丁》取材于当时喀什伽师县亚曼乡柯克奇村发生的一场爱情悲剧。热碧亚是地主亚库甫的女儿,赛丁是贫农依布拉音的儿子。赛丁喜欢上了美丽的热碧亚,热碧亚经过多方了解、试探后,也喜欢上了勤劳、善良、对爱情忠贞不贰的赛丁。可是当赛丁的父亲去为儿子提亲时,却遭到了热碧亚的父亲亚库甫的羞辱,这使赛丁很绝望。两人的爱情由于家境地位的悬殊而受到了阻碍。热碧亚的父亲贪图钱财,不顾女儿的意愿将她强行嫁给富有的贾毕尔。因此赛丁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精神崩溃,幽怨而死。热碧亚在新婚之夜从丈夫家逃走,遭到父亲的责难,这些微弱的反抗没有结果之后,热碧亚也绝望了,她要到另一个世界和赛丁团聚,她给妹妹讲述了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后跳进了喀什噶尔河。在热碧亚死后六个月的一天,她的尸首被发现了,人们按照伊斯兰教的礼仪和习俗将她安葬在赛丁的墓的对面。从此,热碧亚与赛丁苦苦相爱的故事便到处流传,在维吾尔人民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这段感人的爱情故事被尼扎里听到后,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他把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真人真事与人民群众反封建的情绪结合在一起,使人物更加典型化,更加具有代表性,把一对爱情悲剧人物同帕尔哈德与西琳、莱丽与麦吉侬等共同列入艺术的长廊,用这些人物形象来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控诉封建制度扼杀人性的罪恶。

总之,叙事长诗《热碧亚与赛丁》无论从其思想内容,还是从其艺术表现手法上来看,都可以说是尼扎里的一部力作,也是维吾尔古典文学长诗创作的高峰。因为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上很少有哪一位诗人能够像尼扎里这样从现实生活中取材,通过如此高超的艺术手法,把反封建的思想内容表达得这样淋漓尽致,痛快酣畅。尼扎里的《热碧亚与赛丁》在维吾尔文学史上产生了久远的影响,他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持久不衰的创作题材,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作家以热碧亚与赛丁的故事为题材在创作长诗、歌剧。

总之,我们从尼扎里的作品中可以看到,19世纪维吾尔作家文学所特有的浓厚的现实主义倾向。尼扎里继承了伊斯兰文学中的《五卷诗》创作传统,仿效15世纪伟大诗人纳瓦依《五卷诗》中的同名长诗,成功地创作两部爱情长诗———《帕尔哈德与西琳》和《莱丽与麦吉侬》。但同时他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借鉴《五卷诗》长诗的传统题材,又加入了自己新的创意,前无古人地把反映本民族人民现实生活、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有生动典型人物形象的作品———《热碧亚与赛丁》带进了维吾尔文学园地,开创了维吾尔文学现实主义的先河。正是由于尼扎里的这一开创性的伟大贡献,才使他成为维吾尔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