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构建研究

时间:2022-03-31 10:19:07

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构建研究

一、构建思想引领功能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构建的关键是加强思想引领。政治性和思想性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要内容。列宁指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2]327。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占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在1953年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谈话中强调:“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3]299高度重视思想领导的重要性,他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4]435在改革开放之初,思想领域面临复杂局面,部分人的思想陷入混乱,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首先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密切注视和深入研究思想战线的形势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改进这条战线的工作。”[5]48继承和发扬了“思想引领”的优良传统,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他强调:“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6]。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功能。为此,必须科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引领功能,不断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第一,必须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加大对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和研判。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乎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关键课程,更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坚定政治立场,把握正确方向。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这是首次以制度的形式确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致力于促进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力量,用好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力量,引导师生坚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信念,保持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的自信。”[7]574要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有效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导向和思想引领功能。第三,要深入推进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9-1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根源于历史新变革,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意识形态思想引导上构建了科学严密的理论图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用理论的彻底性科学回应大学生的疑惑,观照大学生的现实。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遵循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是教材的“知识搬运工”,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了解“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特点及现实诉求,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在课堂上构建教学情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帮助大学生形成新的“理想的自我”,引导大学生判断行为得失、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确定人生的价值取向。

二、构建舆论导向功能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无论哪个时代,公共舆论总是一支巨大的力量。”[9]376舆论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发挥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重要导向和重要手段,被赋予重要意义。当前国内外形势波谲云诡,社会思潮纷繁激荡,各种意识形态乱象丛生,社会矛盾凸显,高校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创新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有的大学生面对复杂形势或突发事件表现出意志不坚定、情绪易受影响等情况。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舆论导向功能,确保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第一,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思想舆论的认同。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0]因此,要主动适应“微时代”的传播形式和“大数据”的现实变化,建设有影响力的“两微一端”平台,强化内容建设,运用大数据分析舆论的来源、趋势和走向,进行动态跟踪研究,有效开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信息时代网络舆论已经成为舆论新常态,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当今大学生几乎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日不网,是真正的“互联网原住民”。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由传统媒介向互联网转移,根据网络舆论的新形势和复杂情况,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11]29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方向,守住红色阵地、转化灰色阵地、夺取黑色阵地,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唱好舆论主旋律,巩固正能量,用大学生的话语形式讲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掌握好网络舆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发挥网络育人质量,让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第二,必须充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主体性的问题视域。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善于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洞察大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接受规律,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差异、行为模式,建构大学生的信仰体系,以大学生的诉求作为现实需求和出发点,创新理论体系,正确地解释现实,合理观照现实,对错误思潮及时进行批判、分析、评价和引导,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持续关注大学生的评价反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改革创优。第三,要不断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性的场域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六个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深入解析大学生思想困惑,不断探究触及大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所在,要促进大学生信仰的自觉觉醒,使大学生思想境界与教师精神信仰达成高度的契合,引领大学生由性格异化转向理性趋同,唤起新思想新理论的价值认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场域作用的发挥主要是要多讲案例、多举实例、常讲经典、常摆事实,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和伟大实践,用科学的政治话语武装大学生头脑,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例如,南京大学推出的“神会马克思”系列微视频,带领大学生了解历史中真实的马克思。南京师范大学探索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网络+课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模式等。在意识形态斗争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错误思潮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得出符合真理的客观判断,真正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舆论导向功能。

三、构建法治素养功能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制度

法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高校是普及法律知识、涵养法治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示范影响作用。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制度,必须有效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素养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法治素养功能,也是意识形态政治合法化功能的论证和逻辑。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坚持制度建设与依法治国相结合,通过法律构筑起捍卫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制度防火墙。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2]539。《<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13]强调:“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14]20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导向功能的实现,必须引导大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构建法治思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观,引领社会风气。第一,必须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予以高度重视。众所周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面向新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承担着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问题、法律问题,开展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领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全面认知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精髓,进而增进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养成法治思维,形成正确行使法律权利、正确履行法律义务,做到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具备优秀法治素养的时代新人。第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法制教育实践教学。把思政元素与法制教育有效融合,通过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在教学方式上,可通过模拟法庭、法院旁听、知名专家法制讲座、法治教育展览、网络论坛等形式丰富大学生法治知识,优化创新教学方式;在活动载体上,可通过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活动为载体,结合班会、辩论会等形式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意识。在媒体运用上,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内生兴趣,传播法律知识,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法治进程。第三,推动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建设。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营造良好的法治小环境,同时与社会的大环境相结合,营造法治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法治信仰和规则意识。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建设是政党治理法治化的主要内容,意识形态法治化能有效发挥法律的规范约束功能,治理意识形态领域的乱象行为,培育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引导和凝聚功能。法治的核心是良法善治,通过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建设最终实现意识形态合法有效的社会引导功能,进而维护国家安全。此外,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如果人人都能自觉进行道德约束,违法的事情就会大大减少,遵守法律也就会有更深厚的基础。”[15]72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发挥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要求作用,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双管齐下,发挥合力作用。

四、构建质量评价功能检验意识形态建设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高等学校切实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6]81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发挥得如何,尤其影响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水平。因此,必须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价功能上下功夫。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引。“质量提升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17]。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质量评价,能够推动、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质量评价不仅要注重量,更要注重质,既要有定性的评价,也要有定量的评价;既要有整体的评价,也要有局部的评价;既要有自评、他评,也要有第三方评价;既要有自上而下的评价,也要有自下而上的评价;既要有动态的评价,也要有静态的评价。为此,必须科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思想政治认同、个人素养养成、行为习惯外化等角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特征,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定位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转变与培育,围绕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教学环境等要素,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的质量评价功能。第一,要选好质量评价的观测点。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两个维度设置质量评价指标,可以从思想政治认同、个人素养养成、行为习惯外化3个方面设置主要观测点: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认同方面,主要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认同;二是个人素养养成方面,主要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态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行、法律思维等方面作为主要观测点;三是行为习惯的外化方面,主要将大学生对公共道德的遵守、职业道德的养成、家庭美德的营造、个人品德的践行等方面作为主要观测点,构建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二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估中获得表彰或者优秀,未出现过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未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舆情事件等。相关教师未出现违法违纪、违反“八项规定”精神、违反师德师风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的落脚点在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因此,加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价体系指标设置的重中之重。第二,要着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建设,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价功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涉及高校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加强部门协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处室一体化建设,一体化联动,一体化评价的质量发展、质量文化和质量体系,形成“汇聚信息———集中研判———部门协同———质量评价”的闭环式工作模式。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价纳入到全校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中,制定规范完善、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明确“谁来干、怎么干、怎么评”等评价指标,注重把握“时”“效”“度”等问题,根据学校的办学方向、区域、学科特点的不同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施策,建立科学、系统的质量评价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价功能。第三,改革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激励评价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功能的重要保障,为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工作和任务,在质量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五唯”的弊端,完善学术评价导向,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水平和学术成果,积极推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等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他们乐于、敢于、善于做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第四,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强调:“我们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18]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围绕学生、了解学生,评价指标要体现是否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否彰显人文关怀、政治立场、理想信念等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加强针对性,提升亲和力,促进实效性。因此,客观公正的质量评价功能能有效检验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水平。

作者:高会燕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