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研究

时间:2022-08-24 09:51:5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高度凝练,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又为“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既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要求和根本诉求,又统领其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要求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理想追求,符合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体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价值要求;要将国家、社会的愿望和人才培育的目标,内化为精神动力自觉的源泉,牢牢地把握服务“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新时期高校改革发展需要和大学生成长目标的方向。此外,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为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提供保障,这一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内容。核心价值观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动力源泉,既体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自由解放、改革拼搏的创新精神,同时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是当下中国思想道德建设文明成果的高度凝练[1]。这一理论成果为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目标。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殊性的基础上,积极吸收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道德建设要求,在形成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能符合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的建设内容,这有助于新时期大学生提高自身伦理道德水平,推动自身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三)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凝练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总目标,描绘了美好的社会蓝图,阐释了社会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表达了“中国梦”的理想价值追求,符合了个人、社会、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总要求。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植根于现代社会土壤,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符合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其建设也必将会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有助于核心价值观精神诉求的表达[2]。

二、大学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分析

(一)功利性倾向日益突出。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相较于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而言,国家在教育领域投入的力度和速度相对缓慢,这使得高校的建设经费与自身发展建设的需要难以匹配,有的高校行政机构在这种现实的压力下很难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建设,不得不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关系学校排名的领域,为了发展而教育、为了排名而教育,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功利性倾向严重。随之,很多高校教师也存在功利性现象,比如高校的教师受迫于量化考核而过于看重评职称、和申报课题,降低了自身对于教书育人和提高科研质量的要求。(二)暴力化现象日趋增多。大学校园暴力事件是当下一个极其令人惊悚的现象。大学校园本是一个安静美好的象牙塔,但正是在这象牙塔中,却发生了诸多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案件。例如北大弑母案、复旦投毒案、云大连环杀人案等,每一件都令人感到惊恐和叹息。人们不禁都会问:天之骄子怎会做出如此丧心病狂之举?中国的教育体制到底在培养怎样的人才?中国未来的教育又该何去何从?细看校园暴力事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悲剧的出现与当前的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校园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学习节奏、生活节奏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样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而我们平时对学生的道德引领和道德教育又与快节奏的校园生活相脱节,相对来说社会道德对青年学生的约束力量就弱了。(三)学校文化建设混乱现象严重。当下高校文化建设存在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这不利于高校文化的平衡发展,也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建设。一些大学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投入过多,如购买设施器材、建设校园景观,这样的发展方式虽然从短期来看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大学的长久发展,特别是不利于学生道德文化素养的提升。甚至一些高校将大学文化建设误认为是校园文化建设,又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物质化建设,忽视了对于精神文化建设的投入,使得教育投入更多是停留在学生教育的表面,更多的停留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表面。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路径

(一)弘扬爱国精神弘扬爱国精神,克服文化建设功利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并不仅仅是关键时有共赴国难的勇气,更得有平时对爱国坚定的忠诚,对爱国深刻的把握。爱国主义的内涵是具体的。从内容上看,爱国主义教育是以爱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拥护党的领导,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核心意识。拥护马列主义、思想,不是单纯的口头叫嚣式的拥护,而是切实学习和研究相应的理论著作,补足思想精神之钙,正本固原,增强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学习理论的过程,既是提高能力的过程,又是内化品质的过程。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的理念,才能在未来的人生工作学习中,成为是非的辨别者,改革的推动者,确保社会主义江山不变色。传播爱国主义的方式也是具体的。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必不可少,但时下热兴的互联网+,也为信息的传播拓宽了渠道。爱国精神的宣传同样可以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融合,在网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更符合大学生的特点,通过贴吧、微博等手段,通过广泛地交流,引导大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学习,思考。让大学生能够更广泛地运用网络,利用网络与世界进行交流,因为只有在搏击风浪的时候才能成长,与西方文化真正接触才能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二)塑造敬业品格塑造敬业品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敬业精神是每个公民都应有的准则。每个人都要踏入社会,每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应是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对敬业精神的培养能够为青年大学生进入社会奠定精神基础。当下很多大学生沉迷于游戏,热衷于玩乐,不以学业为重,每天沉浸在虚幻的网络空间而不能自拔,这对尚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而言是可怕且可悲的。因此,加强敬业精神的培育刻不容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大学生成长动力的“再充电”。敬业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有内涵的。劳动相对而言不仅是具体的劳动,更是一种思考的劳动。对大学生而言,现阶段不需要直接从事体力劳动,学习仍然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大学生应该有自觉劳动的意识,更应该有会思考的意识。因此爱学习爱劳动,就是当下大学生的敬业精神。为此,大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有“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的思想觉悟,能够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恒心、“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信心、“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决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要勤于温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善于思考;“学习必须与实干相结合”,学习要注意与实践的结合运用。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实现科学学习、高效学习、有效学习的目标。再者,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时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学会动脑思考,要主动学习科学的、有价值的知识,既要学习相应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也要掌握社会生活必需的技能,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使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学有成效的学习型创新型人才。(三)打造诚信品质打造诚信品质,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关系。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历来所倡导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公民在公共生活和交往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言忠信,行笃敬。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积极倡导诚信,培育诚信,增强各方政治互信,各国也积极回应中国的倡导,主动开展对华友好合作,“一带一路”的兴起便是最好的印证。当代大学生在诚实守信上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学生考试作弊、论文抄袭、评奖评优作假等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当前大学中积极进行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教育,消除不诚信现象成为当下极其重要的任务。诚信理应是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大学生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所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当前高校教育者要全面引导大学生重诚信、讲诚信,自觉形成诚信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诚信修身,做诚信之人。为此,我们首先要教育青年学生如何把握诚信的底线,知道什么是可为和不可为之事。其次,我们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以诚信自律,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到借东西要还、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大到坚守职责、完成使命任务。(四)坚持友善做人坚持友善做人,克服校园暴力化。友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它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同时也包含人与自然的友善,古人“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就是对友善思想的充分解读。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信息交流越来越方便,人与人现实的距离虽然近了,但是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科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比如说有些人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上交流得很好,但是一旦来到现实生活上,就会变得冷漠,公交车上、火车上增多的是低头自顾玩手机的人,少的是以往那种相互之间开怀的交流。把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倡导和培育,既是社会自身的道德价值追求和对公民伦理道德的要求,也是为了解决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友善是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要求,是和谐校园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大学生要做到友善,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教育青年学生对同学友善,对同学友善是要做到能够换位思考,遇事多为他人考虑,替别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小利,多从集体利益出发,学会容忍宽厚待人。其次,要教育青年学生对教师友善,要了解教师的辛苦和不易,多学习教师严谨求学的态度,多学习教师为人处事的方法,让自己在学业和工作上都有提高和进步;第三,要教育青年学生学会待物友善,待物不仅是对待普通事物,要合理爱惜和使用他们,不破坏公物,更是对待事情要友善,多怀宽怀之心,认真处事办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实践、长期探索、逐步完善。只有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青年大学生心中的认可度和存在感,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培养出一批素养过硬、立场坚定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甘绍平.道德概念的两重涵义[J].伦理学研究,2013(5):23.

[3]张怀承.传习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3.

[4]钱雅.王云丽.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者”现象形成的根源探究: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4):48-51.

[5]吴萍.高校办学自主权实施的条件缺失及其重构[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04-107.

[6]林艳,张育岫,李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辨析[J].经济师,2013(12):30-31.

[7]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杨伯峻.《论语•学而》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朱继东.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10]张跃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26-129.

[11]贾萍.当代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理性思考[J].大众商务,2010(6):225.

[12]杨海霞.合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司司长田锦尘[J].中国投资,2014(8):20-25.

[13]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作者:魏 强 陈晓晨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