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川底下历史名村规划

时间:2022-07-16 03:53:14

北京川底下历史名村规划

川底下村(原名爨底下)位于京西门头沟区,始建于明代,清代得以发展,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明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边防实行屯田,从山西移民至此,建立了韩氏家族聚居的村落。古村位于明清京城连接边关的军事通道,又是通往河北、山西、内蒙古一带交通要道,从而成为京西贯穿斋堂地区西部中国北方东西大动脉最重要的古驿道上的一处货物交易商站,使得村落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丰沙铁路和109国道的开通,古村的交通和商贸作用逐渐衰退。改革开放以后,大量村民离村出外谋职安家。这里出现了封闭贫困、人口稀少(留村者多为老人)、农业生产荒闲、不需建筑新民居的状态,这反而使古村环境原貌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等历史遗存保存完好,成为北京乃至北方地区一处极为难得的古村历史文化遗产。2001年被定为北京市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定为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川底下的历史文化价值很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其融于自然的山村环境、典型风水格局、灵巧的山地四合院民居以及其作为京西古道上农、商、居为一体的韩氏家族聚居的农村社会载体,体现了它独特性的特点;其淳朴灵巧的山地四合院民居艺术、清新自然的山村环境艺术和厚拙朴实、细部精美的建筑装饰,体现了它艺术性的特点;而其原真性则体现在村落格局、肌理、尺度、空间形态、传统山地四合院风貌及整体环境,还有有形无形的历史文化信息;另外古村古朴的民俗民风、多彩的地方戏、民间艺术和体育活动还体现了文化性的特点。从而使古村具有重要的山野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再加上各个时代的重大事件及其重要历史遗存都能够保存至今,使古村还承载了记载中国古村发展历史活化石的社会价值,是开展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旅游的良好资源。鉴于川底下古村落完整的山水格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在古村落的保护规划中提出了整体保护的原则、动态性与特色性原则,保护与开发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即要整体保护古村的传统风貌、村落自然和人文景观,包括山地四合院民居、历史遗存、乡土文化等有形和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以突出历史原真性的整体风貌。把古村作为动态的社会生活载体加以保护,完善古村传统功能,升华古村环境。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防止造成开发性破坏危机等严峻问题。还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制定具有一定超前性、重点突出、分期实施、易于操作的保护规划。

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的划定分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两级。以“川底下村”为核心区,包括村北部虎山、龟山、蝙蝠山、龙头山,南部金蟾山、笔架山、笔锋山,东部门插岭等自然景观及村西部祖坟地(老村旧址)等遗存。保护范围界定为北至龙头山,南至金蟾山,西至村祖坟地,东至村前门插岭;面积为22.62公顷。建设控制区内包括一线天自然风景区、古驿道及“九柏九石阵”(驿道上休息点)、山洞抗日小学遗址等。范围界定为北至虎山、龟山、蝙蝠山和柏峪台村,南至金蟾山、笔架山、笔锋山,东至门插岭,西至一线天自然风景区;面积约为120.14公顷。在建筑的保护与整治分类方面,古村作为北京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村内传统建筑、整体环境及历史遗存均为保护性建筑。为细化保护与整治,本规划根据村内传统建筑相对历史文化价值高低及质量状况,划分为两类加以保护与整治。即保护类建筑和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类建筑。保护类建筑:指保存明清时代原状及修缮后保持传统风貌的建筑。整治方式应从严格按文物保护建筑要求进行保护。该类建筑外观及环境除修缮复原外,不得做任何改造。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类建筑:指在空间尺度上或建筑形式、建筑风格上,与传统风貌有较大冲突的非传统建筑。整治方式以近期改造保留,远期拆除,以恢复古村传统风貌的整体形象。

良好的保护与利用离不开政府建立正确的政策,因此建议扩大川底下古村落的保护范围。从而拓展双石头、柏峪台等保护范围和展示模式,丰富古村历史文化保护系列内容,有效保护古村。还要建立古村保护法规。要针对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在国家文物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古村保护相关法规,使保护、修缮、整治管理尽快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建立古村保护管理机构。以政府为主导,组建政府、文物旅游等部门以及村委会、专家委员会多方组织的管理委员会。负责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修缮、整治及旅游开发、管理等工作的审核、审批,加强古村保护力度,改变和弥补现村委会主管一切的不足。更要加大宣传教育。

大力宣传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重要性,提高村民的保护知识、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组织村级保护工作组加以监督执行。在资金筹集方面,要充分发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资助的资金的作用,设立村、社会集资的古村历史文化保护基金,用于宣传、研究、制定保护标准等工作。还要协调保护与旅游开发相互依存的关系,确保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保护区居住人口,提高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