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问题实例及思考

时间:2022-05-17 08:39:18

高中化学教学问题实例及思考

摘要:听评课是指导和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听课过程中,教师能“旁观者清”地看到自己和他人在教学中意识不到的问题;与开课人的教学进行思维上的冲突,在此过程中力争寻找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

关键词:听课;问题;思考

在新的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和新的高考方案即将实施之际,教师在学习和领略新课标、新高考方案的同时,开始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而听课是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笔者通过平时听课课堂观察,发现部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并对这些教学实例做了一定的分析和理性思考。

一、注重情境的创设

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钟启泉教授曾指出“只有情境化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有效的教学、理想的教学,而现代教学发展的方向,就是从定型化教学转向情境化教学。”“教育不是表演,而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优化的情境能充分地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前段时间听了人教版必修2“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的同课异构。上课开始教师甲让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乙醇并结合常见用途描述其物理性质。教师乙则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完成诗词:(1)?牧童遥指杏花村。(2)劝君,西出阳关无故人。(3)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4)明月几时有,。(5),人生几何。由此引入乙醇的教学。学生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满怀着好奇心地进行了抢答,课堂气氛顿时被调动起来。再如“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一课,该教师课堂的引入是这样的:马拉松运动员比赛前常多吃些意大利面,最终提供能量的是葡萄糖。大家对葡萄糖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葡萄糖注射液等等。这样的教学情境单一且不贴近学生的生活。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要构建知识的课堂,更要构建生活的课堂。笔者曾经在学校运动会看到运动员3000米长跑时,同学追着递上葡萄糖口服液这样一个暖心的例子,如果该教师能播放这样的一段视频,可想而知会在学生的心里引起多大的共鸣。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葡萄糖应用的一些图片。在讲葡萄糖的性质——生理氧化时再结合前面的视频。这样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拓展了教学空间,创造了身临其境的氛围,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了化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新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每一个主题都有情境素材建议。在新课程标准下创设、运用好情境是提高化学教学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但是,在课堂提问时常常会走入误区,导致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不能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笔者最近听了“元素周期律”一课,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元素的排布规律,教师投出前18号元素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后,给出K和C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排出两种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在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问表的排布规律是什么?学生就被问住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教师的问题范围太宽、指向不明确,导致学生思维断层、无从答起。这种提问抑制了学生的思考热情和信心,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不如问:你为什么这样排?这样更贴进问题本身和学生的思维。所以问题必须是准确、具体、切口小,便于学生表达的。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还应注意不能先点名再提问、提问不留思考的时间、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工作不到位等等,造成学生的积极性下降,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使提问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注重设置学生活动的梯度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变化是初步认识有机分子的立体结构,增加学生对空间结构的认识。将“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特点”作为必修的九大必做实验之一。通过模型拼插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价键类型及简单分子的空间结构。人教版必修2“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的同课异构中,两位教师都有给出乙醇分子式后,让学生动手组装乙醇可能的分子模型的环节。其中教师甲:结合我们知道的碳能形成四个价键、氧能形成两个价键、氢形成一个价键,大家动手组装乙醇可能的分子模型。部分学生对着零散的代表原子的小球和代表价键的小棍没有明确思路、尝试着连接,最后大多数学生没有在预期的时间完成。教师乙:大家对比乙烷的分子式,结合着乙烷的结构,想想乙醇的分子模型可能是怎样的?动手组装一下。学生对比发现乙醇分子比乙烷分子多出一个氧原子。于是学生设计先将乙烷的结构拼装好后再采用插入氧原子的方式。学生分析后发现其实插入方式就有两种——插在碳碳键间和碳氢键间,最后学生基本上都顺利地组装好了乙醇的两种可能的模型。设置学生的活动跨度太大,学生的思维够不着,问题就得不到及时解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难点设置坡度、巧搭支架,形成阶梯,有策略地组织学生的活动。

四、注重教学的规范性

“物质的量浓度”一课中,教师设计学生的活动很用心,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中要注意的问题如:表达式分母中是溶液的体积而非溶剂;取任意体积的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是不变的等等不是用语言去强调,而是巧妙地设计成几个小题让学生去做、出错、感悟。为了引导学生找出化合物所含离子的量与化合物的量的关系及建立物质的量浓度与前面学习的粒子个数的关系,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题:将34.2g硫酸铝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取10mL该溶液,含铝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硫酸根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这个题由三个学生去板演。几乎每个学生都出现了不规范的写法:将NA写成NA;计算过程无单位,结果带单位等不规范的行为。但是老师并没有关注并指出,给这节本来比较精彩的课留下了诸多遗憾。在平时的教学中,常有教师出现诸如:将明矾读作十二水硫酸铝钾;将稀有气体仍叫惰性气体;将pH写作PH;化学方程式的条件“催化剂”简写成“催”等等不规范的行为。此外活动单或PPT毛糙:文字颜色、字体大小、加粗与否不一致;化学式、离子符号的上下标不符合要求及方程式中气体沉淀符号不标明、反应条件不写等等现象比较普遍。这些教师自身的不规范课堂行为并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规范的示范和教育,使学生养成了毛糙的习惯,阻碍了学生知识的正确掌握。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严谨、规范的治学态度去给学生良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源头上减少或杜绝考试中非智力因素的失分。这些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除了教师要不断研修使自己具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外,还应该在集体备课中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打磨和同事之间进行互听、互评等。在集体备课中凝聚集体的智慧,在互听中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不同教学方式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在互评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技艺,在锤炼教师教育思想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3-74,105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2

[3]田长明.例析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化学教学,2012(3)

作者:范海燕 单位:江苏省沛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