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问研究

时间:2022-01-20 09:19:58

学校管理学问研究

从教三十多年,我从小学语文教师到副校长,再到校长,基本十年跨越一个角色。在职业生涯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我喜欢边实践边思考,一直把问题当作课题来研究。有些思考以文字形式凝结起来,成为我职业生涯思维方式转换与提升的路标。但关于“管理”的思考,我总是小心翼翼,近十年尽量不谈、不写,生怕写出来以后唐突了什么。

意识到管理也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管理不仅仅针对事物(或者内容),更要关注事情。可一谈到事情,就会涉及复杂的人……我曾经坚定地认为,上级是因为我是特级教师才让我做校长的,我只要把内容做好就是最好的管理,用简单的办法处理复杂的问题就是最好的管理。甚至我认为,管理太浪费时间,人的精力有限,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课堂上,只要课上得好,就一切都好。这种想法看上去好像也对,但总感觉多少有点问题。直到我经历了那次谈话。清华大学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传统,就是无论把你派到什么岗位上,校党委书记都会和任用干部有一次谈话。书记在和我谈话时说,教授在本专业领域做学问是研究,行政人员做管理工作也是在做研究,每个岗位都可以当一门学问来研究。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作为一个已经习惯于在课堂教学中做“学术研究”的特级教师,我该如何将研究带入管理中,把管理作为“学术”研究,替代所谓“心术”的管理?

努力把“现实”当“现象”研究

我发现,校长在遇到某些棘手或突发事件时,有时会陷进去跳不出来,有时候会发脾气,会抱怨甚至倦怠。就如同我们做班主任时,经常会跟孩子们“一般见识”,跟孩子较劲,忘记自己是大人的“教师身份”。所以许多人最初当校长时都有点当班主任时“用力过猛”的样子……每当这个时候,我的“研究意识”就会提醒自己、强迫自己、暗示自己:要研究研究,要跳出眼前的这个现实,并把它当成一个现象分析分析。这时,我就会平和很多。我就会接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这一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类似的现象怎么去破解呢?于是,几种策略就跳到我面前……我也发现,校长探索管理规律就如同学科教师解读教材。我经常对语文教师说:“要走进文本中,把文中的每一个角色当作自己来体验一番,你才是真正与文本对话。”我还强调:“一定要搞清楚每一个文本在哪个单元,它学科属性的落脚点是什么?在该年级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这些备课的经验“惯性”,就会不自觉迁移到对管理的内在规律、内在层次的研究上来,进而实现从研究“内容”到研究人的转变。从未离开课堂的我,也会不自觉地把“学科备课”的经验迁移到学校管理的更多方面。比如:我发现《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的六个维度—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与“学科备课”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规划学校发展,就像做一个学科计划一样;营造育人文化,其实就是课堂文化的向前向后放大;领导课程教学,就像备课中在研究教学内容……基于这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形成管理思路后,管理本身就变得很有意思,管理的“研究意味”也很值得挖掘和梳理。十年来,我实现了由一片叶子到一棵树,由一棵树到一片林子,由一片林子到一个生态系统的建构与经营。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不能只有“钻”进去的力量与激情的“现实把握”,还要有“飞”出来的从容与理性的“现象反思”和系统解决。于是,当我把当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心得迁移到学校管理中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把眼前的“人是人非”问题放下来,然后备起关于管理的“课”来。

努力把职业当专业研究

研究管理,仅仅停留在把现实当现象来研究也还不够,因为这样就只是一个从事管理的研究者所做之事,不是校长所做之事。校长的一切研究都要把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要把研究的“思考和方法”变成“思想和做法”。我意识到,校长工作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更是具有非常高的专业化程度的学问。校长专业化的前提是,无论社会怎样千变万化,都离不开对“教育”这两个字的深耕与拓展。而教育也必须在“课堂”和“活动”这两块育人的基石中发生。即校长必须带着团队一起研究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科育人”和“活动育人”。还是以课堂为例。这么多年来,我有两个坚持,一个坚持是站在课堂里,一个坚持是站在教师身后。无论怎么累怎么忙,我都坚持“随堂听课”“蹲班听课”,尤其坚持在一线课堂上研究课或示范课。校长只有站在课堂中,才能够紧贴地面行走,才能倾听教师和儿童的声音,对学校进行科学诊断,才能更好地研究如何“让儿童站立课堂正中央”。在这个过程中,我又突然发现,学生的背后还站着一个人—教师,而我呢,正站在教师身后观察他们,研究他们,甚至推动他们!这个时候,我就会把在课堂上与儿童对话的“教育学”经验,转换到如何让教师也站在“正中央”的“管理学”领域上来,在带领教师研究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过程中,去研究学生背后的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样互为补充,也丰富了我对“校长专业”的“专业”认识,进而提升了我对教师团队的“领导力”。这个时候,我这个校长身上的“管理”意味,变成了“学术”研究意味。我对教师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要求”或制度约束,更不是上传下达一些文件或管制,而是我和教师、学生“并肩同行”,都在努力为各自角色中的那个自己赋能。我的校长“管理”是一种极其独特的经验与体会。从一节节微观的课堂到一件件学校宏观的事务与文化的管理,这种基于课堂教学的视角让我的管理获得一种独特的专业“黏性”,我一直以教师专业同路人的身份,和他们一起为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教育和教学问题而努力。

当我站在校长的视角去旁观这些细微的教学事件时,我觉察到这些深入课堂教学的“触角”为我的管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打开我的视野,渐渐成就了我的校长专业。而校长的专业也让我的课堂教学及对此的管理有着更清晰的方向认知,我努力让一个个貌似孤立的课堂教学获得某种教育学意义上的整体性。比如:清华附小课堂教学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也形成了超越学科的综合性和融合性,有自己独特的主题课程群等。在某种意义上,微观里也包含着一切宏观运行的规律,只要你有足够的透视力量去发现。可喜的是,这么多年来,看似因学校管理耽误了我的学科研究和教学研究时间,殊不知,在这种历练中,我的课堂已经越来越走向促进儿童思维的开放与生长,越来越走向大教育观下的未来指向。教学和管理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相互促进又相互提醒,从而实现螺旋上升。我也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学校的所有教职工都有个性,但我们可以聚焦在课堂这个轴心下张扬各自的个性。为此,教师的焦虑与渴望、倦怠与紧迫、主张与希望,就会形成课堂的江河滔滔,奔流到国家、学校的发展洪流中,进而实现个人与学校、与民族价值观的统一,以及个性的舒展与张扬,否则就是“小径分叉”、支流蔓延,未来成了未知。于是,我发现,原来校长职业的专业精进与实践过程,就是校长从修炼自我领导力,到群体领导力,再到创新领导力,最终拥有“社会领导力”即影响力的过程。当然,一切管理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一切人的问题都是管理的问题。学校围墙已经打破,涉及社会甚至家长等“人群”的研究,也都是校长要研究的内容。当我们把一切“管理”当学问研究并深入下去的时候,伴随着苦恼和快乐、挑战和压力,我们要让自己清醒—管理本身真是一门学问,校长自身也不是一个完人,都需要好好研究,甚至是更坚韧、更持续性的研究。更好的学校管理研究还在路上。

作者:窦桂梅 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