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抽样工作问题及解决建议

时间:2022-10-09 03:38:36

食品抽样工作问题及解决建议

摘要:食品安全抽检的目的是保障食品安全、公众生命安全,加强食品抽检工作对提升食品安全非常重要。抽样工作是食品安全抽检的首要环节,抽样的规范性、科学性、代表性直接影响问题发现率。本文首先以相关食品法律法规为依据,对抽样机构提出4点工作要求,分别是抽样制度要求、抽样前准备要求、抽样过程要求、样品交接要求。其次从抽检机构角度,总结实际工作问题,给出解决建议,以期为提升抽样工作质量提供帮助。

关键词:食品抽样;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抽样检验;抽样要求

1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安全追求日益增强,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瞩目的问题,关系每一位消费者健康,甚至生命安全。近些年,从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食品安全抽检计划看,任务量逐年增加,《“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国家统一安排计划、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分别组织实施的食品检验量达到每年4份/千人[1]。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掌握我国食品安全的整体现状,主要采取抽样检验的方式,科学的抽样方式,不仅能够提高食品检测效率、也能够提高问题发现率,对食品安全监管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2],促使我国政府首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3](2018年修正,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食品安全的法律,明确了食品监管部门组织开展抽检的法律职责。2019年10月31日在《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4],解决了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该条例已成为食品抽检工作的基石。2015年3月出台《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规范》[5],是食品抽检监测工作的标准作业程序,对抽样检验工作过程具体操作要求和标准予以规定,对抽样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为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并于201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新版《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6],是食品安全抽样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抽样工作是一项执法行为,抽样机构要严格遵守以上法律法规,确保抽样工作的有效性、合法性。但目前关于这些法律法规系统性研究报道较少。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以上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总结实际抽样工作经验,对抽检机构提出四点工作要求;分析当前抽样工作的困难,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提高食品抽样工作质量提供参考。

2食品抽样工作要求

新时期背景下,食品抽样工作坚持“双随机”突出问题导向的工作原则,随机确定抽样人员、随机确定被抽检对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食品监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减少了执法人员“选择性执法”“人情化执法”现象,促进了行政监管的公平公正[7]。结合《总局本级食品安全承建机构考核管理办法》[8]全面落实坚持问题为导向的原则,本研究对抽样环节提出以下4点要求。2.1抽样管理制度要求。承检机构对抽样环节建立与检测环节一致的管理制度,1)抽样流程制定,参考图1,抽样要求→抽样培训→抽样工具准备→现场抽样→文书填写→样品交接,确定抽样方法,抽样注意事项;2)岗位职责制度,设立组织架构,明确人员权限,避免抽样过程因责任划分不清而影响抽样进度;3)培训考核制度,人员培训是管理制度的重要部分,也是机构考核的重点考察项目,培训内容涉及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抽样要求、注意事项、抽样工具、文书、所抽食品类别等。确定培训频次为每次任务均进行人员培训,建立考核制度,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2.2抽样前准备要求。准备工作第一步:制定抽样方案,内容包括安排抽样时间、抽样人员、抽样地点;采取何种抽样方式;抽样产品品种、数量。抽样方案把控抽样流程各环节,抽样机构要结合实际工作任务合理投入人员、设备,规划完成时间。抽样方案是准备工作的核心,对于差错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步,人员培训,内容涉及:抽样方案、任务要求,注意事项。培训频次为每次任务均要开展培训,并落实到每位抽样人员。第三步:工具准备,包括:委托书、告知书、存储设备、车辆等准备,任务进行分配的同时要备足抽样工具,交通工具还需考虑安全性等方面,准备工作尽量做到详细且有针对性。2.3抽样过程中的要求。抽样过程的关键控制应重点关注。第一,抽样人员严格遵守抽样规范,按照要求统一抽样程序,抽样现场应由2名抽样人员同受检单位人员共同进行[5]。第二,抽样专业性,抽样人员熟悉各抽样场所(生产领域、流通领域、餐饮领域、网络抽样)的抽样规范,比如在生产环节,从大包装食品中分装取出的样品,有微生物检验要求,二级、三级采样方案的,应从5个大包装中分布去处样品满足微生物检验要求[9]。抽取样品具有代表性和均匀性,散装样品,采取四分法均匀取样[10],减少个体差异对检测结果带来干扰。第三,样品封存、运输规范,满足储运条件,样品应在规定的温度下保存运输,如无规定,则冷藏保存,尽快送检,保证所抽食品样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抽检部门应不断增大对抽检和贮存、运输设备的投入[11]。第四,抽样文书填写规范,抽样文书是后期信息汇总的关键依据[12],详细完整的记录抽样信息,具有法律效力,抽样人员采取交叉核对的方式,减少填写错误。2.4样品交接过程的要求。样品交接是抽样环节的最后一步,接样人员重点对以下2点进行确认,第一,样品信息、抽样单信息、系统信息保持一致;第二,样品类型、数量,储存条件满足抽样要求,样品无破损,留样样品的封签满足封样要求。确保以上信息无误,才可接受样品,否则予以退样。

3食品抽样问题分析和优化建议

3.1食品分类困难。食品细类划分不清是当前抽样工作的主要难题,我国食品种类复杂、多样,特别是随着食品新工艺的发展,许多新型食品不断出现,为抽样工作带来挑战。目前抽检细则主要按照不同食品细类确定检测项目,分类错误直接导致项目分配、检验依据、判定依据错误,进而导致结论错误,对抽检的公信力、后期处置有很大影响。如执行GB2717的酱油和配制酱油的分类问题,GB2717-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油》[13]标准规定适用范围仅酱油,并明确了酱油的定义,删除了GB2717-200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油》[14]版中的配制酱油,因此GB2717-2018标准实施后,配制酱油不再归类于酱油,而属于液体复合调味料,2020版国抽细则[15]对此也做了变更,但配制酱油在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6]的归类依然属于酱油12.04的细类12.04.02,分类不同,直接影响苯甲酸等添加剂的限量值。针对食品细类划分,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掌握抽检细则的分类要求,国家总局2019年食品安全抽检细则的食品细类划分,是根据现行的食品生产许可类别,基于商标尼斯分类[17]和食品安全标准的分类,制定的食品4级分类,包括34个食品大类,65个亚类,150个食品品种,259个食品细类,抽样细则中对部分食品细类已明确定义并对容易混淆的食品进行举例说明;(2)获取标签信息,包括:产品执行标准,配料、加工工艺,标签的特别标示等,尤其是执行企标的产品,应特别注意,需结合企标名称、定义、适用范围,确定该食品分类;(3)结合生成许可明细确定食品细类,新修订的食品生产许可品种明细将食品分为了32个食品大类和110个食品细类[18]。食品分类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不能仅通过产品名称惯性分类,对于不能确定食品细类的产品,还需要与企业确认生产加工工艺。3.2抽样计划不科学。近些年,总局制定的抽检计划从抽样方法、数量、环节越来越精细化,明确划分了监督抽检、风险监测、评价性抽检的监管目的,采取国家、省、市、县四级监管联动的原则[19],加大了抽检力度,但是各级监管部门制定抽检计划常常为提高覆盖率,出现下达任务重复,抽检对象过于集中的现象,重复抽样不但违背抽样代表性原则,还消耗了抽检计划[20]。许多针对生产环节的抽样计划未能考虑当地实际生产情况,一些食品存在季节性生产情况,尤其是地方特色食品,像苏州冬酿酒,只在冬至期间生产,其他时节很难抽到样品,抽样计划未能贴合实际生产情况,导致抽检工作难以展开;抽样量大也是抽样工作的难题之一,监督抽检工作不同于其他的检测检验,除了满足检测方法的抽样量要求,还需考虑复检、备样等,以餐饮环节表现最为明显,如花生及其制品(餐饮)因检测黄曲霉毒素B1项目,抽样量不少于2kg,大部分餐饮小店,单日食材采购量很难达到抽样量要求,最终导致抽样机构无法按计划完成抽样;网络抽样环节,主要问题是难以抽到同批次产品,不同于其他环节采样,网络抽样为非现场抽样方式,很难保证所抽样品批次一致,常出现收到样品批次层次不齐或者因运输导致破损等情况,样品不满足抽样要求,最终废样。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科学制定抽检计划,这是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的核心[21]。科学的抽样计划要求监管做好以下几方面。(1)加强属地监管部门联系,考虑被抽样企业的地理位置,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摸清企业生产状况,对情况不明的企业可请当地监管部门给予配合[22]。(2)加强数据利用,今天“互联网+”的提出已在各行各业得到应用,借助大数据的思维,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采集法规、标准、管理、检验检测、舆情、文献等方面的数据,有助于发现新的价值[23],参考人口、预算经费、企业生产情况、舆情等多方面因素对年度、季度、专项抽检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专业性对抽检地区、抽检时间、抽检食品类型、检验项目合理分布。重视对历史抽检数据分析,食品安全抽检不是单纯去发现“不合格”而开展的工作,更要注重对问题样品信息进行分析,挖掘食品安全风险的规律性,更好的指导监管工作,对问题出现率低的样品、检验项目可适当放松监管力度。(3)加快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组合而成,其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均属于法律强制性标准,企业标准则是自愿执行的标准[24],标准之间存在衔接不够的问题,给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监管工作带来一定影响,食品分类系统不一致,食品安全标准与食品生产许可的单元类别不匹配,影响食品安全标准的执行,近40%的标准指标仍照搬国际标准或者沿用20世纪80~90年代的要求[25]。相关部门应重视对标准的跟踪和评价,征集企业意见,提升标准实用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加强风险评估工作,风险评估结果对标准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4总结

食品安全是一个需要中央和省、市地方政府共同肩负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作为抽检机构要建立规范、科学的抽样程序,建立奖惩分明的工作制度,抽样人员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抽样敏感性,对可能出现问题的样品和场所重点抽查,同时抽样工作也是不合格后处理的重要依据,规范的抽样操作直接关系监管部门能否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作者:王海璐 熊薇 李兆阶 单位: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