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融合关系

时间:2022-11-16 10:01:14

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融合关系

摘要:当前,战略管理更多地被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加强战略管理可为企业全面性与长远性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与支撑。人力资源管理是战略管理第一重要资源管理,根据企业战略,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员工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关系,进一步增强彼此的匹配度,共同经营发展,可以有效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顺畅开展,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融合;匹配

一、战略管理

什么是战略呢?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y”,起初只是一个军事术语。20世纪60年代,战略一词才开始运用于商业等管理领域,1965年,美国战略学家安索夫在《企业战略论》一书中引入战略管理一词,从而引起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应用,随后逐渐拓展到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等。关于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冷落期后,在90年代以后又重新得到重视,逐渐运用至今,并衍生出很多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类:安索夫的资源配置战略理论观点,强调资源配置的重要性;波特的竞争战略观点,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安德鲁斯的目标战略理论观点,强调目标管理的重要性。

在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而产生战略管理思想,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灵魂,主要指导着战略制定实施的基本思路和观点。当前主要有三种战略管理思想,即战略联盟、战略竞标和战略再造。其中,战略联盟是指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战略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之间达成的长期合作意向,它的核心在于在竞争中合作和在合作中竞争,是一种竞合关系;而战略竞标含义则是强调产品、服务和管理作为竞争的对象、目标作为领头羊,针对外部环境持续进行的过程、方法作为比较和衡量的工具;战略再造是在整个经营单位范围内,关注所有重要的核心流程,对目标体系、公司文化、组织结构、激励机制等采取全局观念进行再造,其直接与战略目标相联系。战略管理包含三个关键性要素,即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与控制。

1.战略分析。战略分析的最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通过分析外部环境中所存在的威胁和机会,来确定企业的战略意向、使命,分析企业在特定环境下取得成功的必备要素,从而找出企业自身所存在的劣势和优势,确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和资源,最终确定企业战略目标的关键性活动。

2.战略选择。战略选择则是指企业根据各自的战略分析阶段所做出的战略目标,制订相匹配的战略方案,然后根据自身的评价标准和条件选择方案,在此基础上对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析,随后进行资源分配,确定实施的计划、政策和措施。

3.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实施与控制是指企业在计划和分配自身资源时,要依据各自战略的要求,对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建立和完善各自的管理体系,从而使战略实施与创新和变革相匹配一致。由于对于战略管理理论及思想等的研究时间较短,探讨存在连续性和反复性还不够充分。但是历史证明,任何理论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实践的发展,并与实践产生互动关系。因此我们要想研究战略管理思想理论,必须承认历史实践发展规律,承认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

资源广义上指为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于生产活动中的所有要素,包括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其中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人力资源,也称为第一资源。在学术界,人力资源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综合,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劳动能力、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总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适龄人口与丧失劳动能力人口的差值;质量是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制、智力、知识、技能水平和劳动者的劳动态度等,与数量相比较,显得更加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组织内部设计有关的规章制度,使之能够发挥员工自身的才干,从而达到圆满完成组织目标的目的。作为实现组织各种目标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整体、体制设计以及贯彻实施的方式都在很大程度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重要目标在于通过改进和加强员工的工作技能、工作动机、工作职责来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工作满意度、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效率,最终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使组织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和战斗力。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企业能够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通过对企业员工的培训、考核、激励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鼓励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和效益,从而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制定、员工关系管理、员工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畅通化。通过在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什么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实现战略目标,将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运用于改进组织结构和文化、提升组织绩效和业绩、强化特殊能力的开发以及推进管理变革等内容,目的在于构建组织核心竞争力等进行的一系列组织、领导和控制。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发生作用的先决条件是为了使组织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之间紧密匹配联系,因为一个组织战略包括公司战略与竞争战略两方面,所以研究组织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联系,就必须研究公司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以及竞争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

1.公司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公司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成长性战略、稳定性战略和收缩性战略。(1)成长性战略。成长性战略分为内部成长性战略和外部成长性战略,内部成长性战略一般应用于新产品和新市场的开发、新事业的开创和新领域的进入等方面;而外部成长性战略关注的则是如何重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维持员工队伍的士气,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标准的一致统一性。(2)稳定性战略。稳定性战略一般应用于环境稳定的组织,因其增长率较低,如何能够维持组织的竞争力的关键则体现在如何能使组织已经拥有的技能发挥出最大效用。(3)收缩性战略。收缩性战略一般应用于具有风险性的组织,往往与组织的裁员、剥离及清算等事项相联系,关键在于如何能够使组织用一种代价最小、稳定和平的方式将冗余的人力资源剥离出组织,达到提高留下来员工的士气和组织竞争力的目的。

2.竞争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竞争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创新性战略、成本领先性战略和客户中心性战略。(1)创新性战略。创新性战略是以创新产品和缩短产品生产周期为导向的一种竞争战略。注重新产品的不断持续推出和更新以及风险承担,缩短产品从设计到投入市场的时间。(2)成本领先性战略。成本领先性战略是在自身产品质量基本相同的情形下,组织能够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提供给客户的一种竞争战略。强调的则是成本节约与效用最大化。(3)客户中心性战略。客户中心性战略是以如何提高客户满意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以及服务速度等方式来使组织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该战略认为组织和员工不仅要满足客户的需要,而且要懂得去发现客户尚未明确的潜在需要并想方设法去满足。

四、企业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1.企业战略规划在前,人力资源规划在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明确且思路明晰的经营战略规划和核心业务规则,只有建立健全比较完整的数据等管理通信系统,分析内外环境才能指引企业发展的方向,为第一资源中的人力资源规划奠定前提条件,指导其进行合理规划。

2.企业战略落地的载体是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供给预测、需求预测和能力平衡,为了保证企业战略的落实,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必不可少,它有利于保障企业快速稳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战略的落地实施,充分体现人力资源规划战略的价值,因此人力资源规划便成为确定企业战略规划与企业业绩的必经之路。

3.企业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匹配。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企业未来情景指导下,通过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人力资源规划战略便成了企业战略的实现途径,并为企业战略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因其本身的战略性资源地位,也成为企业战略的主体。企业战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个匹配形成了一个动态过程,即是一个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信息决策、不断改变的过程。

4.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提高人力资源战略的执行力。一般来看,激励有两种形式:一是精神激励,二是物质激励。我们应该将精神和物质激励有机融合,彼此呼应。因企业战略规划最终必将付诸实践,由此要求它的执行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要求组织应保持稳定。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只有满足员工的低水平需求才能进而谋求高层次的需求,这也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互补效应。

5.坚持人本原则,推行目标管理。以人为本是新时代一个重要发展理念,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企业管理系统密切关联,它服务于管理目标,而又具有独立特点。在人力资源战略中应顺应时代潮流,引入人本管理理念,重点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明确具体目标,把企业人文建设推向新的台阶。总而言之,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及管理的实践深度了解剖析,才能把战略变成行动。做到企业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辅相成,共同经营发展,从战略及人力层面双重保障企业经营的顺畅开展,才能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聂玮.浅谈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J].经贸实践,2016(16):152+154.

[2]付漪.浅析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J].知识经济,2011(5):10.

[3]王春利,李大伟,管理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刘丹瑜 单位:京唐港首钢码头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