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目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7:22:30

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范文篇1

实践与探索

**,一个拥有36万人口的山区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为走出发展困境,**县立足山区实际,把目光瞄准农村实用人才,着力激发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标杆”效应,使之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转变观念,创设服务农村实用人才良好环境。一是打破传统观念。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中,**县突破传统观念,根据“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将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范围扩展为包括在农村从事种植、养殖、加工、营销、运输、农机、建筑等行业有技术专长的人才以及农村经纪人、农村致富带头人、民间技术服务业绩突出的人才等。截止2007年底,**县已经列入农村实用人才的各类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农民技术员1135名,其中被评选为县级农村乡土人才200名,优秀乡土人才30名,人才总量占农民总数0.41%,占实际在家农民总数0.85%。二是完善激励措施。鼓励各类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创办民营科技实体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在审批、办证和贷款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政策给予优惠和扶持;优先为农村实用人才安排科技推广项目、无偿提供科技信息和技术支持;优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等等。三是提供服务保障。建立出台了《关于加强**县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县农村乡土人才选拔管理办法(暂行)》、《**县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实施办法》等政策,为广大农村实用人才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县农业、人事、科技等部门开通“服务热线”,县人事部门为农民评职称开设“绿色通道”,简化申报手续;各级农业服务部门在种子、技术和农用物资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拓宽渠道,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一是加强科普培训。以青年农民为主要对象,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全方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依托“农函大”培训、专题讲座等载体,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省市农业、科技有关部门技术人员和科研院所专家到乡镇、村开设讲座。二是开展实践指导。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培训方式,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到各村农业基地进行实践指导,通过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农户的科学种养水平。借助省市科技特派员这支特殊力量,实行技术干部与农户“1+N”结对方式,开展科技示范服务,有效地提高农户的种养水平。三是组织观摩学习。与温州农科院签约合作,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具有丰富的实际生产经验、善于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特点,组织办班培训、现场观摩,更好地同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对接,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四是推广远程教育。积极开展“远教服务三农”的实践活动,利用党建网站平台开通“专家会诊”热线服务,及时提供农业政策法规、病虫害通报、市场行情和符合本地实际的新技术信息等。

激活载体,全面引导农村实用人才带动共富。一是树典型,发挥辐射作用。近年来,**县结合开展党员致富示范基地,加大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力度,培育出一批敢为人先、经营有方的先进典型。二是建基地,发挥示范作用。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领衔创业或开展科技承包,先后同温州农科院等高校合作,引进、推广一批新优特农作物品种,催生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三是办协会,发挥指导作用。积极开展“村会协作”,推动农村能人牵头兴办种植、养殖、营销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县已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2家,并设立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社员总数2320人,带动农户总数34333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7个,会员6800多人。四是结对子,发挥帮扶作用。通过大力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双培双带”等活动,组织实用人才开展结对帮扶。全县共有800余名农村种养大户或党员参加该项活动,有308户的贫困户得到帮带。

建议与思考

欠发达地区要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不但成本高、难度大,而且难以留住。因此,我们在适度引进紧缺人才的同时,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培养有一定文化和专业基础的本土人才上,特别是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大量开发初级人才,为农村培养大量的农村实用型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一在管理。要成立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牵头,组织、人事、科技、农业、林业、科协等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设立工作办公室,由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具体落实,负责建立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农村实用人才确认与评价体系,每年确认一批,每四年复核一次;负责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数据库,纳入人事部部门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负责建立人才继续教育制度;负责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表彰,加强舆论宣传等等工作,使农村实用人才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道路。

完善培育机制,提高人才素养。实用人才土生土长,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知识水平、技术水准、业务素质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影响着实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要逐步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体制健全”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运行机制。一方面,要定期组织实用人才集中培训,合理设置专业、教材,充分利用省市科技特派员资源配置师资,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固定培训对象,实施短时多期,比较系统而循序渐进地专业培训,努力提高人才专业水平与素养;另一方面,要立足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实用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要选送部分优秀人才到大专院校进修,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实用人才与科技特派员等有关专家建立长期联系等等。

战略目标范文篇2

关键词:寿险公司;战略管理;战略目标

战略管理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战略制定与实施对公司的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世界零售产业巨头沃尔玛以“让顾客满意”作为战略目标,据以实施一系列的战术,如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并每周作关于顾客期望和反映的调查,及时更新商品的组合与摆放,通过建立独特的供应链条、配送中心、商用卫星,培养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实施战略管理,使发展战略有效指导日常经营活动,短中期规划与长远目标战略保持一致,最终实现公司愿景。各行业对战略有不同的要求和体现,对于我国保险公司,尤其寿险公司,实施战略管理是公司成长成熟的最佳途径,其建立战略计划、进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也较其他行业显得更为突出。

一、我国寿险公司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公司产品的长期性和无形性要求寿险公司树立品牌,作好长远规划

首先,寿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主要产品是人寿保险,从订立保险合同到合同终止往往历时几十年,作为先销售后生产的企业,保险公司能够持续经营是消费者得到应有保险保障的首要前提。虽然我国保险法对寿险公司一旦发生破产,如何保障投保人利益不受影响作出了明确规定,但试问一个连自己的持续经营都无法保障的公司如何承诺为客户提供终身、优质的服务?无疑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会构成消费者选择保险公司的重要因素。其次,从产品形态来分寿险产品作为一种保险保障服务,属于无形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直接接触与鉴别,只是通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产品介绍来进行比较判断,主观成分占很大比重。因此公司的诚信建设、文化理念不仅会影响到已有客户得到服务、实现自身权益的质量,更会成为吸引或失去潜在购买者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居民对保险的认识接受程度还很低,保险意识水平不高,推广产品必须先推广保险理念,居民对保险的品牌认知度也仅限于几家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而树立保险品牌在保险销售中的重要意义为中小保险公司推广产品带来特别的挑战。

以上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寿险公司作好长远的规划,公司整体形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公司业务的发展之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且这种依赖要强于一般企业。

(二)战略管理符合保险行业的特殊性

保险业恢复以来快速发展,具体来看,寿险保费收入2008年全国总计6658亿元,我国2008年保险密度达到736.74元,保险深度为3.25%,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主体从一家国有到21家中资、26家外资寿险公司,同时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也逐渐增多。但是,经过仅仅二十几年的发展,保险市场完善程度、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及保险产品开发、核保核赔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有待提高,发展中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在行业发展尚不成熟、变化较大的前提下,保险公司更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长远规划,保证在未来变化的形势下,公司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会因外界变化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和正常发展。

(三)公司的不成熟需要战略管理的支持

保险公司一方面,因为整体行业的不成熟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寿险公司自身成立时间短,经验不足,缺乏人才,如何面对未知的市场、应对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竞争力对于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当前的客观环境下,怎样分配资源,平衡各方面不足,集中力量创造自身优势,立足于中国保险市场,需要各公司有合理长远的规划。战略管理不同于普通管理,更能帮助公司实现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前的协调和统一。

二、我国各寿险公司当前长远战略分析

(一)从企业愿景看公司战略

各寿险公司都纷纷提出公司所培养、秉承和追求的企业文化、企业使命及企业愿景。本文选择各公司所公开的长远发展目标按照构成要素的不同进行如下归类分析:

1.顾客

即寿险公司的目标客户群。大多数保险公司笼统表述为“客户”或是“中国客户”,泰康人寿则较明确提出其市场定位——“融入21世纪大众生活,为日益崛起的工薪白领提供高品质的寿险”。虽然寿险标的不及财产保险标的差异显著,但不同产品针对的需求群体在年龄、经济状况、生活负担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别。对于中小保险公司,分析公司选择客户方面的优势,然后集中资源针对特定群体开发产品并全力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不仅是占领市场一席之地的当今策略,即使是长远战略考虑,中国特定群体的潜在保险需求都有很大开发空间,公司也可以在形成的客户资源、特定人群的品牌效应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满足保险需求,为凭借专业化经营、提供高品质服务和特色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帮助。

2.产品和服务

根据公司的目标产品和服务,可以把我国寿险公司的战略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保险保障服务,如招商信诺详细列出“我们的使命是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国际级品质的、价格合理、购买便利的人寿、意外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和服务,为客户及其家庭提供意外或疾病情况下的财务保障。”最终目标产品定位于寿险的还有泰康人寿、华泰人寿、信德人寿、华夏人寿、中意人寿、中英人寿、友邦、海尔纽约等。另一类公司将同时提供保险保障和理财方案或进行全面理财规划作为目标,走综合化道路,如新华人寿的愿景是“在更广阔的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风险保障和投资理财服务”;合众人寿明确订立目标“2010年发展成为国内前七大人寿保险集团,2020年成为国内十大金融企业集团,最终发展成为一流的综合金融企业集团。”金盛目标“成为财务保障和资产管理公司中的领军力量”;信诚、光大永明、瑞泰人寿、中美大都会等都以提供全面的投资理财服务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产品和服务是公司存在的核心,一个公司产品的不同直接决定公司的整个运营体系的差别,同样保险公司不同的战略目标会影响当前公司发展的重心及业务发展中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

3.市场

即公司在哪些地区发展业务,可分国内和国际两种。外资公司多作为股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定位于中国,中资公司中国寿股份“推进国际一流寿险公司进程,创建‘学习创新型、资源优化型、成长增值型’企业”是目标国际化的典范,而且公司当前发展进程也在一步步靠近该战略目标,太平人寿“成为中国寿险行业管理、流程和制度的标杆,使太平人寿进入国际A级企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杰出品牌,并打造成为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同样体现出走国际化道路的目标。其他中资公司多以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公司为愿景,在当前公司实力状况下是切合实际的,国际市场的复杂是需要一定实力作为保障的。

4.技术

即公司的技术状况及对技术的追求。保险属于服务业,技术体现在专业人才上,不少公司尤其是合资公司提到“专业经营”、“专业服务”,其中中意人寿“创建知识型人寿保险公司”较有特色。产品开发、优质服务及公司治理上如果能形成核心优势将是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占领市场的重要技术。我国寿险技术较国际先进水平仍然落后,导致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老百姓想买的产品买不到,同时保费高进一步加剧保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在保险市场持续竞争发展的背景下,摈弃恶性竞争,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乃至人才的竞争才是未来保险发展的趋势。

5.对生存、成长和赢利的关注

中国人寿目标中包括“成长增值型”;平安“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民生人寿希望“把自己建设成为成长性强、富有特色的一流保险企业”;华泰“努力建设一家效益和品质最好的寿险公司”,太平洋安泰“以卓越的绩效,提供高品质的寿险服务,成为客户的最佳选择”;信泰“做稳健于世的百年金控蓝筹”;英大人寿“秉承‘专业规范、高效稳健’的经营理念”。可以看出,公司价值最大化是保险公司一致的追求,这符合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会因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是盲目扩张市场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从近年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华泰人寿追求“效益”并将其定为战略目标对公司的经营指导作用显著,在业务质量、投资收益上都有较好的控制。

6.基本信念、价值观

泰康目标成为“最具亲和力、最受市场青睐”公司;生命人寿“秉持‘内诚于心,外信于行’的核心价值观”。除公司多提到诚信这个保险业的最基本最重要理念外,中资公司的价值观中加入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如合众人寿以“和合”为企业理念基石,在核心价值、企业文化中都予强调,并最终目标实现“和睦共生、和谐共事、和美共荣、‘司和万事兴’的完美境界”。基本信念、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公司经营、人员工作的共同信念,一个得到员工和客户认可的公司价值观可以加强公司凝聚力,树立公司良好形象。

7.定位

平安“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联泰大都会“依托全球领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多公司在战略表述中并没有指出自己的优势,但不代表它们缺乏优势,不同的背景下各公司正确定位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劣势,认识企业所处的环境,意识到自身的威胁识别出机会。比如根据股东及公司规模不同,表1分别选择中国人寿、民生人寿、友邦、中意人寿和太平洋安泰五家公司的优劣势进行粗略总结。

8.对公众形象、社会影响的关注

生命人寿肩负“携手提升生命价值”的企业使命,奉行“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经营理念,英大人寿“发扬‘责任心’理念,服务客户、成就员工、回报股东、回馈社会,争取为中国保险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与品牌建设相一致,各公司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树立良好公众形象,这将是公司一直携带的标志,体现着各公司的价值观。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与一致,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保险公司必须面对平衡的难题,一味强调其一都会将公司下一步的发展置于困难境地。

9.对雇员的关注

正德人寿“为把正德人寿建设成为一家‘让消费者满意,股东放心,员工幸福’的一流寿险公司和百年老店而努力奋斗,为创造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国华人寿将”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最能为客户、员工、股东创造价值的金融保险集团”。中宏人寿“成为一家令客户、股东、人和员工信赖并为之骄傲的公司,为大众提供最佳保障产品和服务”。公司员工的忠诚度是公司长期储备人才的保障,人才的竞争又是公司竞争的核心,如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公司必须作出的战略规划。保险公司中一类特殊的人员是保险营销员,保险营销员的定位当前存在很多的不完善,致使营销员流动性大,出现大量孤儿保单,同时客户源也随营销员不断流失变化,不利于公司锁定目标群,且不利于公司进行长期培训。保险营销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定位,同时保险公司也要重视营销员的长期稳定性。

各公司在制定公司战略时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注重产品类型、关注市场开拓、看重股东雇员利益等,反映出公司在追求公司价值的过程中欲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上存在的差别。通过对我国寿险公司长远目标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按照市场占有率区分,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中国人寿、平安寿、太保寿、新华寿、泰康寿)更强调公司的向外发展,如向国际化看齐、综合服务平台、追求卓越等,中小公司更多强调提高客户满意度、树立品牌;按照公司性质分,外资公司更多强调提供专业性、高品质服务,中资公司则强调社会效应、传统文化的相对较多。

(二)实际问题体现

战略目标范文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考核;问题及时策

绩效考核是针对企业中每个员工所承担的工作,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员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评价,是企业人事管理的重点内容,更是企业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将个体的绩效与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将企业的战略体系落实到每个人头上,众多管理者将其作为解决国企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1绩效考核在国企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笔者所在的单位是国有大型电力建设企业,公司现有员工3400人。其中项目部10个,专业工程处22个,机关部室20个。由于企业不景气、收人低,用人机制和考核激励乏力,致使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加之国企之通病:员工队伍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员工总量多。专业人才少,一些管理、服务岗位大幅超员。大部分艰苦地区和生产一线岗位缺员,种种现象致使部分职工工作任意淡薄,责任心不强,工作标准不高,工作主动性不够,企业的收益、安全、质量得不到保障。随着电力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通过竞争得到工程利润大大降低,企业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引入绩效考核,初步建立了以目标管理为核心,以即时考核为手段的绩效考核体系,使绩效管理工作基础目标加强,建立了绩效考核评价结果与员工收入挂钩的激励机制。建立了责任传递机制,基本形成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与全员绩效管理紧密结合的制度体系,通过该体系的实施贯彻,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施工工作的正常运行,初步使公司战略目标、年度业绩指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部室、项目部和专业工程处。公司经营业绩初步得到提升等,并积累了绩效管理实践经验。

2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2.1宣传动员不到位

开展绩效考核管理,理念导人和观念转变为前提,国有企业中,管理者的观念还比较落后,对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肤浅,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企业用来管理员工的工具。其目的是为了进行薪酬分配,因此只重视赶时间、赶进度,照抄照搬办法、制度和实施,忽视了考核方案的宣传发动,没有把这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传达到广大职工,使职工认为此项工作是企业对员工挥舞的大棒,导致出现了一些误解,甚至抵触情绪。

2.2考核体系不完整、不统一

由于国有企业管理部门人员复杂,分公司多、项目部多,生产经营过程不尽相同,各自制定各自的考核办法,更有甚者照抄照搬其他企业的考核模式,根本没有和自身的实际相结合,没有统一的尺度,使考核系统被肢解,难以整合,且带来诸多弊端。首先。部门的不同带来考核尺度的差异,影响了考核系统的统一性。其次,管理部门绩效考核指标过粗,过于泛化与工作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之间关联性不大。再次,专业工程处、项目部盲目追求量化·只考核量化的指标,不能量化的指标被当成不重要的指标被删除。

2.3考核办法不灵活,缺乏及时性

在考核方法上比较单一,考勤指纹打卡制、分管领导季度检查制是绩效考核的主要方法,难以对员工在企业运作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出现有的二级单位以应付上级检查为目的,没有真正建立起收入与业绩相一致的激励机制,出勤不出力现象比比皆是,导致考核失真。

2.4考核结果缺乏应有的激励性

该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考核成果的可用性,考核结果分为A、B、C、D、E5个等级;等级比例数是员工所在单位总人数的10%、30%、40%、10%、10%;考核标准为1.2、1.1、1.0、0.9、0.8,考核方法是在“不是因为你不努力,而是因为别人比你更努力”的温和口号下进行的,导致结果:首先是助长了无原则的“和稀泥”式的好人主义,人人满分或轮流坐庄,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打击了高绩员工的积极性,助长了低绩员工不求上进的恶习,其次是容易造成部门领导全凭主观印象和个人好恶来对下属进行考核。使干群关系紧张,考核有失“公正、公平”的嫌疑。由此,产生了“打破旧的大锅饭,树起新的饭大锅,干好干坏一个样。领导说了算”等消极情绪。

3提高绩效考核效果的对策

3.1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

国企的员工对以往长期形成的管理观念有着深刻的怀念,一种新的管理理念的引入需要有一个较长适应的过程,因此,国企要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资源强大的优势,做好员工观念的转变。绩效考核的定义:绩效考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组织员工对职务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业绩的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具体讲,就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年度业绩指标和重点工作分解到各业务单位,分解到每个岗位,层层落实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的责任,确保绩效管理工作层层负责,不出空挡。是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员工工资收入和岗位调整挂钩。彻底解决在岗、不在岗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不合理分配,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让工作绩效优秀的员工从企业获得更多的回报和激励,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承担责任大、做出贡献多的人员倾斜,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等多个方面挂钩。形成一个人人关心绩效、人人重视绩效的良好考核环境,使企业员工双赢和谐发展。

3.2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发现、评价每位员工工作的长处和短处,以达到扬长避短、持续改进和提高绩效的目的。最终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因此必须理清公司部室、专业工程处、项目部各种考核制度并存的局面,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和完善的指标体系。首先,要结合电力系统,定编、定员、定岗的工作要求,从机构编制、定员、规范岗位、编制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开始,从新梳理绩效考核的每一个环节。夯实工作基础。其次,公司要明确绩效考核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将各部室、专业工程处、项目部分别制定的绩效考核办法统一到人力资源部门,利用过去职工代表大会的形式充分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消除不同单位之间不同尺度、不同标准的差异,对原有的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同时考核体系的完善和建立要紧密结合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生产经营是绩效管理的有效载体,脱离单位的中心工作,绩效管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抓住该单位的重点工作指标和关键环节,量化、细化到每一位员工的绩效考核中,明确区分考核指标问的权重对比,同时应简洁明了、易于操作,减轻考核组织者的工作量。

3.3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畅通结果沟通机制绩效考核要采取考核与沟通、评价与反馈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因此,要依据企业经营生产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

考核,改变以往按季度、年中的集中考核。由公司考核委员会与人力资源部门牵头,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同时要建立跟踪考核机制,监督考核是否符合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鉴别员工行为差异方面是否存在主观习惯性因素,以确保对员工的评价有客观性、真实性。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应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评价成果沟通机制。企业要高度重视绩效沟通,定期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员工本人,使员工及时了解自己工作的成效和不足,考核者应帮助员工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措施,不断提升员工工作业绩,使员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得到成长。考核体系得到完善。

3.4正确使用考核结果

考核结果应与人才使用相结合,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员工考核档案,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结果在绩效工资分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优秀人才选拨、岗位变动、评选评模、职务变动方面的重要参考作用,形成能力与业绩并重的用人向导。考核结果的应用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首先。用绩效考核的结果指导员工工作业绩和工作技能的提高,通过发现员工在完成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和工作技能上的差距,制定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员工培训计划。其次,在重点关注员工“业绩、能力、态度”三方面的综合考评结果,客观、公正的反映出员工对公司做出贡献的大小,以此为据,将员工的业绩成果与绩效薪酬挂钩,合理分配。同时要注重绩效考核的薪酬量向岗位艰苦的生产一线倾斜,引导员工合理流动,解决国企员工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为防止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5建立健全考核申诉制度

战略目标范文篇4

从表面上看,这取决于企业是否有能力制定有关产品定位、营销、组织、财务及人力资源等方面正确的战略目标并有能力实施这些目标;但是,企业的这些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看待社会的态度、对待利益的态度、处理风险的态度、学习和创新的态度以及如何积累财富的态度。这些态度构成了企业经营中的核心理念。这些将极大影响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包括:

一、“识时务者乃俊杰”

中国人做事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讲的就是要把行动的目的和环境协调起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可以包括政治和经济制度、市场(产品、劳动和资本)以及人的观念等等。企业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各自的发展目标。

我国企业所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经济无论是在经济制度、市场还是人的观念上都是不完善的。我国刚刚加入了世贸组织,这虽然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但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毕竟还存在着相当的隔阂。这就是中国企业生存环境的基本特点。这种环境对具体的中国企业而言是利弊并存的。

一方面,这些环境限制着中国企业的发展,例如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不合理的行业进入限制以及与世界市场的隔阂等。

另一方面,这些不完善的环境又为企业的生存提供了一种特殊条件,甚至可以使得一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快速成长。例如,一些企业可以利用政府的特别支持,利用区域性市场的分割或极为低廉的劳动力,甚至利用消费者心理的不成熟(例如通过高额广告投入来创造销售奇迹)等条件迅速壮大。

从总体上讲,市场不完善所导致的弊端要远远大于它为个别企业带来的利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中国企业必然是在适应和挑战这种变化中成长。首先,中国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一个相对不完善的环境,学会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其次,中国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现在赖以生存的条件中哪些是落后的,是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必须认识到任何力图维系这些条件的寻租行为在长期都无法拯救企业,企业应该积极地适应市场变化的挑战。

二、构建均衡利益格局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需要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例如,企业与国家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其他合作者之间、劳资之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控股者与普通股民之间等等。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将取决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维系和建立的利益关系或格局是什么?这种利益格局是否对于各种利益相关者具有经济价值。因此,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维系和构建有价值的利益关系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

不能否认的是,在这种利益关系中,企业的核心利益是资本的利益,这是商品经济制度的本性所决定的。但是,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仅仅为资本谋取利益,资本的利益是生存在其他人的利益之中的,企业的发展意味着为越来越多的人谋取越来越多的利益。企业能否在经营中维持一个良好的利益关系,其关键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他们有能力安排和调整利益矛盾)处理利益矛盾时的基本态度。他们对待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的态度是什么?这种态度决定了企业基本的道德观。一个没有核心利益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动力的,而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

总之,企业的核心利益是否能够稳定持续的存在和增长,这将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安排的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是什么,而这进一步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基本的道德观是什么。

三、稳健控制和承担风险

企业的核心利益是资本的利益。资本可以在社会中获得平均水平的收益,例如利息。而企业带给资本的回报则应该高于这个水平,否则企业就会亏损。那么,企业为资本获取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原因是什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利润是对冒险的回报。在现实的分配关系中,企业利润一个直观的解释是最后的剩余的收人要求权,这也是其他确定性的收益支付后所剩下的最不确定的收益。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企业的回报是在利益关系中承担风险的回报。

企业在经营中总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控制和降低风险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也就是说,面对充满风险的世界,控制和降低风险恰恰就是企业的专业能力之一,因此,对于非专业的企业而言是高风险的经营活动对于专业企业而言却是低风险的。进一步言之,为了寻求新的商机,企业需要进行一些自身也并非完全有把握的冒险,但是,企业可以冒险的程度应该与其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关系。

企业的天职是控制风险和承担风险,在这方面的能力决定着企业所能获取的利润。企业因其“艺高”所以才“胆大”,进而“利高”。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了解利润和风险的这种内在联系,只看到了别人“胆大”和“利高”之间的关系,即只看到了别人的“高风险和高收益”,而没有看到别人“艺高”和“利高”之间的关系,因此误认为只要敢于冒险就可以获取高收益。实际上,没有一定的控制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冒险的结果只能有一个,不是获利的机会更大,而是损失的机会更大。

但在现实中,企业也可以利用其他人对不确定事物判断上的失误来获取利润,这就是“投机”行为了。例如企业可以“炒热”某个产品并从中获利,其实质不过是利用了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幻觉”,当企业获利时,消费者却承担了风险。再例如,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虚假的财务报告或者其他虚假信息给股民造成错觉,炒热股票套取现金收益,当他们获利时,广大的股民却遭受了损失。

不能否认,投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的活跃和发现具有一定意义,并且也确实可以在短期内为一些个人和机构带来巨大的财富。但是从社会整体而言,投机行为的本质必然是一种零和的游戏,其过度的繁荣是现代社会力图铲除的毒瘤。

没有什么人能够成为上的常胜者,一次失败足以让上百次胜利毫无意义。企业的天职是控制和承担风险,这应该是企业基本的道德规范。

四、学会学习与创新

企业的生存发展要求企业具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超越市场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活动。企业冒险精神的一个具体内容就是企业的学习和创新精神,也就是不断超越市场环境和向未知领域挺进的精神。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才是企业的利润的源泉。

笔者认为,企业在学习和创新中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学习和创新是企业日常经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表现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善和提高企业各方面的能力。例如,通过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意见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通过对企业员工日常工作的考核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检查企业计划的执行结果不断提高企业制定并实施计划的能力等等。

其次,企业在学习和创新中应该具有一个务实的态度,未必只有搞出高科技产品才算创新,也未必只有知名企业的管理模式才值得学习。企业应该把学习和创新看作是不断提高企业能力的手段,看作是不断满足市场需要和适应社会变化的手段。最后,企业的学习和创新不仅仅是企业成员的个体行为,更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例如,为了提高企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配合的能力,就需要让企业成员具有一定的共同知识,因为共同知识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而这些共同知识的构建应该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学习的重要目的。再例如,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中个别成员提出的新想法能否被其他人所重视,能否转变成企业的决策,并且被企业成员积极地执行。这些都需要企业成员具有愿意接受新物、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

五、依靠组织和制度积累财富

财富具有各种存在方式,劳动力是财富,专利技术是财富、厂房和机器是财富,货币、债券和股票也是财富。但是,企业家必须认识到,劳动力、技术、资金和设备堆积在一起并不能形成一个企业。企业的本质是一个比市场更为有效率的组织生产的单位。而企业本身作为一种具有不断获取收益能力的稳定组织,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财富。企业家如果希望企业常胜衰,就必须创造企业的组织价值,重视企业的组织建设。

如何建立一个有持久价值的组织呢?这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作风有着很大的关系。事必躬亲的领导作风实际上妨碍了企业的持久发展,因为这种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的存在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存在。一旦企业管理者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企业的继续生存就依赖于新的管理者是否有足够威信和能力维持组织的稳定。因此,一个对企业发展真正负责任的企业家应该学会通过制度来构建组织,而不是通过个人来承载企业的组织价值。

战略目标范文篇5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每12——18个月,电子商务交易额就能增长一倍以上。在1999年的2.5亿在线者中,约有1/4的人进行过网上购物,网上交易额约为1100亿美元。与1998年的48亿美元相比,增长了约142%。而且这种高速增长态势可望持续下去。在此后的3——-4年里,网络贸易额有望达到现在的5倍。电子商务对企业既是挑战又是商机,企业必须顺应潮流,抓住机遇。

一、我国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目标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它具有极大的潜力推动企业“打破”原有企业战略的束缚,彻底改变企业的运作流程,增强顾客与供应商的联系,开拓新的市场。不论从电子商务发展方向看,还是从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看,电子商务竞争及其竞争结果最终将反映在参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其他辅助因素上。电子商务对参与企业竞争力具有战略性意义,这些意义将表现在对产品竞争力、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上。同时,电子商务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育和发展良好的竞争环境,提升参与企业综合竞争力,构建的基于供应链、信息交流和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

对电子商务狭义的理解或者对电子商务急功近利的盲目随从,都可能忽略电子商务的潜在的战略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扩散,电子商务进入的技术障碍已经大大缓解,电子商务竞争程度将会加剧。

二、我国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战略的意义

90年代初电子商务兴起后,热潮席卷全球,我国企业也在积极利用这一机遇,大力发展企业电子商务。海尔集团,就充分抓住这一机会进行了电子商务基础上的物流重组,预计每年将为集团节省近2亿的资金。

(一)有效树立公司的品牌和企业形象

把公司经营范围和服务承诺放到公司站点上,及时向外界,使潜在的客户对公司有一个直观的第一印象;我们可对各种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以调整自己的产品及公司的经营策略,使企业能及时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将自己最新的产品及时介绍给广大客户,以达到推销自己产品的目的,对于推广自己和发现需求是最廉价、最快捷的,这些都是企业传统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降低企业运作成本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电子商务直接在网上进行交易,从而降低了传统贸易过程中的单据费用,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深入到产品的定购、销售和广告宣传等中间环节中,从而减少了企业在这方面的费用。在美国,企业在进货成本方面,使用电子商务的公司一般能节省5%-10%的成本。

(三)提高工作效率和促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

电子商务使得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收,处理和传输,这不仅简化了信息处理的一些程序,而且提高了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料,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四)提供更有成效的售后服务

利用因特网进行售后服务,我们可以在公司已有的站点上登出产品介绍、技术支持等信息。这样做不仅可以省钱还可节省大量的劳动力支出,以便我们用更多的时间来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搞好与客户间的关系。

电子商务能为我们的企业带来如此多的便利,它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商业活动形式。但企业如何克服泡沫,稳健地发展电子商务呢?本文将结合实际进行探讨。

三、我国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战略的四个阶段

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企业信息化程度低,起步晚,加上体制等方面的障碍,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循序渐进,在企业e化的过程中,可把企业电子商务开发和应用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即打基础阶段、信息孤岛整合阶段、企业内部信息化阶段及电子商务阶段。

(一)基础阶段

主要是加强基础管理,即推动企业标准化工作,整理基础数据,改善业务流程,甚至进行必要的体制变革,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一个良好环境。企业信息化素有“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之说,可见基础之重要,实践也证明,很多企业上系统失败,也多是因为基础没打好。企业先不要盲目上系统,而要打造好环境,花点时间作好基础是值得的,即使不上系统也可大大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如企业需要上系统,也是水到渠成,可以大大降低风险,一举二得。

(二)企业信息孤岛整合阶段

现在不少企业作了大量信息化的工作,也有很多的投资和资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资源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都基于部门,平台不一,数据格式不统一,这种组织和技术决策上的原因,形成了信息孤岛,促成了信息私有化和资源的不能共享。要解决此问题必须成立权威的信息化决策机构和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解决各自为政,各立山头的问题,使新增投资不走老路,对已形成的信息孤岛要进行整合,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条件下,打破壁垒,统一平台。

(三)企业内部信息化

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要在企业关键部门,如产、供、销、技术部门建立起相互连通,相互共享,能进行信息交换的系统。企业内部信息化要统一规划,根据企业条件分阶段实施,不能贪大求洋,一哄而上,全部上可能全部垮。没有存量的企业,在结构上要与电子商务接轨,采用B/S结构,对于老企业要在整合阶段,逐步把C/S模式改造成B/S模式或混合模式。

(四)电子商务阶段

这一阶段也可以分两走,第一步建设INTRANET,借助INTERNET建设企业内部互联网,即供内部使用的企业信息门户,也象访问INTERNET一样;第二步整合INTERNET/INTRANET,通过和反向进行内外部的相互访问,从而形成完整的企业电子商务环境,开展网上定购和网上销售。

第二步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是让企业可以单独在网上被人看到,也就是信息;第二阶段是单独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第三是把企业的内部管理通过网络来解决,包括网上交易。还可以采用如下战略发展企业电子商务:

1、电子化市场战略。通过电子方式实现在线销售、在线购物、在线服务,从而达到扩大市场、增加销售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2、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战略。把有关市场和客户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共享,并能进行有效分析,从而为企业内部的销售、营销、客户服务等提供全面的支持。

3、电子贸易战略。传统的企业间的交易往往要耗费企业的大量资源和时间,无论是销售和分销还是采购都要占用产品成本。通过电子交易的方式买卖双方能够在网上完成整个业务流程,使企业之间的交易减少许多事务性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费用,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

4、供应链管理战略。即对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是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供应链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商业循环系统,是企业电子商务管理最重要的课题。统计数据表明,企业供应链可以耗费企业高达25%的运营成本。

四、结论

战略目标范文篇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的立论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理论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中设立的“近期目标”,是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阶段论的理论创新。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1]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完整的阐述了共产主义的阶段论思想:共产主义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第二阶段是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阶段论思想,并着手将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构想付诸于实践的时候,发现俄国在推翻资产阶级后还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因此,列宁在实践中相继提出和使用了“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完全社会主义”以及“发达社会主义”等词语。

(二)历史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的历史来源是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一方面,从国内来看,以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新中国建立的初期,立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现状,实事求是地提出并实践“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用“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用20年的时间奠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用50—70年的时间全面实现现代化。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两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2]总之,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两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出,是探索社会主义实践的有益成果,但是由于“”迫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中断,因此这个目标也被迫中断。另一方面,境外一些发展较快国家(地区)取得的成就,特别是亚洲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其形成的境外经验。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走访东南亚等国家(地区)时注意到: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发展以及二战后的日本快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它们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很多,但是也于战后制定了一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分段实施发展规划有极大关系。

(三)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的实践基础。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立足于对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曾经在七千人大会中提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要根据这个实际情况来制定规划。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但是,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对排除“左”的或“右”的干扰,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四)时代特征

制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对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上。20世纪70年代,时代主题发生了根本变化。邓小平敏锐地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即和平和发展的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4]时代主题发生了巨大转变,继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生产力的发展,制定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1979年,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的发展战略构想,立足于中国实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目标,[5]这个大的调整不仅考虑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而且考虑到人口多,底子薄的实际情况。十二大前夕,邓小平的“两步走”设想是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主张:第一步是本世纪末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是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6]党的十二大把这个思想写进了报告。从1987年3月开始,邓小平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进程,把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由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调整成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更接近中国实际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对他的发展目标归纳为:第一步是在八十年代人均达到500美元,发展翻一番;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人均达到1000美元,发展再翻一番;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大体上人均达到4000美元,发展再翻两番。做到第三步的时候,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7]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并且把第三步目标统称为“基本实现现代化”。[8]总之,党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高瞻远瞩的提出和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

(二)“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

以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和世界社会主义出现重大曲折的严峻关头,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结合中国改革实践,细化发展了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明确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十四大明确提出近期和远期的奋斗目标,提出到20世界90年代初步建立新的经济体制,保障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在经过20年的努力奋斗,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形成一整套各方面都更加成熟、更加完整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到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就基本能达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因此,十五大明确提出21世纪上半叶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9]在此基础上,以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进一步深化小康社会的目标,将其分为“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两个阶段。指出: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实现了前两步的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10]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丰富和发展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三)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到新的发展阶段。对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设定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出“:到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1]随后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提出了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全新定位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结合中国改革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

(四)“中国梦”的思想

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背景下,凝聚改革共识,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2012年11月29日,习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并随后多次谈到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他不仅指出“中国梦”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如果把实现“中国梦”具体化为发展战略目标,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要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其中包含的具体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崭新认识,是人们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

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意义

战略目标范文篇7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变革

房地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撑产业之一,对全社会的经济繁荣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随着房地产投资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展,房价越涨越高,已经呈现出非理性的发展趋势,房地产行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房地产企业本身的运营和管理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点,其中风险管理难已经成为很多房地产企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随着房地产企业战略目标的变革,和企业所处环境的飞速变化,行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房地产企业金融市场发展受到约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房地产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正视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统筹做好重大风险管理的防范和化解工作,促进企业战略目标改革能在有利的环境中进行,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获得稳健发展。

房地产行业风险管理与战略目标变革的基本特征

我国属于人口大国,房地产企业进行房地产开发,能够为人们的居住提供更好的条件,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家都会加入到房地产开发当中,而房地产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就需要不断转变自己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并且,需要结合当前的整体市场导向进行战略目标的改革工作。随着近年来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凸显出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而言,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那么将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对当前的房地产企业中风险管理与战略目标变革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将其特点总结如下。

一、客观性与普遍性的特点

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城市化建设进程在逐渐加快,为了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容纳更多人,只能进行相应的房地产开发工作,这使得房地产企业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其中,有很多企业的领导层开始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其主要目的就是,将可能存在的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概率降至最低,从而选择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行改进。但是这些风险仍然具有客观性与普遍性的特征,因此,直接影响到了整个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偶然性和必然性特点

房地产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外界的风险较多,并且这些风险的存在并不是毫无征兆的。势必会有某些原因直接导致风险的出现,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例如,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会通过向商业银行申请借贷的形式扩充自己的资金,这样的融资方式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已经成为很多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而当前我国颁布的法律,对现有房地产信托和债券融资渠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导致房地产应用该项方式融资期间面临的难度较高。这样的政策约束使很多房地产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融资风险,金融产品不能更好地服务于房地产企业,给企业的融资带来困难。三、可变性特点房地产企业在面临这些风险时,所使用的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风险在一开始发生时并不是不可控制的。其中很大一部分风险在刚开始的发展阶段,如果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就能得到有效控制,防止事态快速蔓延导致处理难的现象发生。对于房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战略目标变革而言,正确地分析当前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能够较好地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但是很多企业本身的管理工作预见性较差,就会难以控制风险的扩大,影响企业后续的经营和发展。

房地产行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一、土地征用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在不同的阶段,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风险都是不一样的。在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土地进行征用,而这就是房地产企业需要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土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一种,拥有固定土地资源的人本身就掌握了较高的价值,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土地资源本身的价值也会逐渐增高;加上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很多房地产投资企业都将自己的目光集中在城市之内,给土地资源的价值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政府可以直接通过地价政策的实施来间接控制房地产,土地价格的变化又会直接影响房地产获取土地的成本,很多房地产投资人都会通过使用土地和房产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借贷,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土地征用存在的风险。二、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房地产开发和建设工作本身具有建设周期长、开发周期慢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企业需要经过复杂的环节,其中包含施工建设前期的土地勘测、方案设计以及施工中期生产管理和后期的质量管理等。在这个长时间的建设过程中,企业本身所需要面临的风险是非常之大的。

三、销售租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销售工作是房地产企业后期获得更高利益的主要方式,毕竟进入销售租赁环节才能获取相应的经济回报。金融发展大环境之下,政府颁布的各项购房政策直接影响房产的成交价格,加之供求关系变化对人们消费选择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不可控的因素将给房地产的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使房地产实际销售成绩与预定销售目标之间差距较大,最终使得其经营回报大打折扣。例如,2021年末,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大亨恒大集团面临破产的消息给整个房地产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其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承担了接近2万亿的负债规模,如果违约将会对整个产业链乃至金融体系产生不小的影响,一度成为行业的热点话题。

房地产行业风险管理与战略目标变革的有效策略

一、对经营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风险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国家意志、企业管理和文化、企业的管控系统等结构性基础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从而形成了特定分布的局势。因此,在发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想要将这些风险产生的损失减至最小,首先应当对自身的经营环境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以此作为基点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对此,房地产企业的管理阶层需要对经营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充分认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结合当前局势的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措施,提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对风险的能力,以促进企业获得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对于房地产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融资难问题,可以直接通过私募基金融资的方式保证资金链的稳定和信息的完善。特别是对于上市大型企业而言,该项融资方式的规范性应用能够吸引诸多战略投资者,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资金困难的问题,不断地完善企业的负债盈亏,为之后的运营提供较好的资金支撑和保障。

二、提升房地产企业对经营风险的防控能力

房地产企业在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过程中欲提升自身的风险抵抗能力,不仅需要对当前的环境进行科学合理分析,还需不断提升对房地产经营风险的防控能力,以保证在风险来临时,能够有较为完善的措施正确应对,降低企业的损失。例如,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对领导班子的能力进行审核,在确保能力达到标准之后再进行之后的施工作业,提升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同时企业的管理阶层还需要对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采取重视的态度,通过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确保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为后期的销售环节提供保障。

三、优化销售业务方式

销售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是提升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房地产企业需要转变自己的企业经营框架,优化销售业务方式。首先,在转变销售方式时需要正确分析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变化及变革,在原有的销售方式上进行创新,重视对于新销售技术的使用,重视效率和诚信,将新的营销体系融入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营造一个良好的销售氛围。其次,企业的销售人员需要转变自己的服务观念,并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以此才能达到提升经营销售水平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结合不同消费者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销售计划,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再次,还需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通过引入人才的方式,不断扩大自己的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最后,房地产企业的管理阶层还需要提升自己应对各种金融风险的能力,具体可以从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合作开发、房地产信托、商业银行借贷等途径扩大自己的融资渠道。结合房地产企业本身的发展方向制定出适宜的风险规避政策,以此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获得更大的利益发展空间。

四、进行战略目标的有效变革

战略目标变革工作的开展对于企业整体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战略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关键任务的达成。迈克尔·波特对战略的定义是:以竞争定位为核心,对经营活动进行取舍,建立符合本企业的独特的适配。对于房地产企业的经济发展而言,只有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战略分析,再进行严格的实行才能够使一个企业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当战略产生失误,战术越成功,执行越有效,其最终的结果可能会越糟糕。对此,房地产企业如何在保证自身发展不受限制的前提下,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发展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房地产企业应当明确自身在行业中的发展方向,以正确的思维导向制定出合理的行动路径以及战略目标。始终将对客户服务的理念放在第一位,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一定的反馈机制将最终的结果直接反馈给企业管理层,这样的方式才有利于高层对战略做出迅速的调整。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才能够达成最终的目标。因此,战略目标的有效部署对于企业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需要企业对其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操作。

结语

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本身所面临的行业风险和战略目标变革就是一个重点难题。为了使得整个企业的发展能够顺利,在转变自身的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正视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方案:对当前的经营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提升房地产经营风险的防控能力,转变企业经营框架,优化销售业务方式,采取风险转移措施,进行战略目标的有效改革的方式来提升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其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畅.基于风险管控的企业财务战略思考—以房地产企业为例[J].商业文化,2020(8):4.

[2]郑娟.浅析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措施[J].经营者,2020,34(9):155-156+158.

[3]张嘉,王彬旭,罗子恒,等.海尔集团海外并购风险研究—基于管理会计视角[J].经营与管理,2021(5):4.

[4]江涛.论房地产企业财税风险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商业2.0(经济管理),2021(18):1.

[5]蔚思远.基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整合研究—以JN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为例[J].当代会计,2020(20):2.

战略目标范文篇8

摘要:发展目标“十一五”规划三大思索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七类发展目标,涉及到经济增长、增长质量和效益、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前三类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后四类是非经济类发展目标。职业教育发展成功和否,直接或间接关系到“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的质量和效能。为此,2005年1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国务院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的“四大工程”、“四项改革”和“四个计划”发展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主要新问题不在于满足“量的增长”,而在于如何“实现目标,确保目标的‘含金量’”,确保职业教育发展增长的可持续性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发展目标的指标化和定量化之思索

“十五”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概念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对西方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融合的结果,是一种“聪明的发展观”。“发展”起初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答案,一个用往返答“匮乏”新问题的答案。匮乏是相对于需要而言的,而需要是有高低之分、新旧之别的。因此,《国务院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增长为核心”的发展也是一个涉及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合法性的“硬道理”和“战略目标”。

《决定》和“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基于我国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两个大的变化,一是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对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具有重大意义。《决定》提出的“十一五”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具体包括“四大工程”、“四项改革”和“四个计划”,其要旨在于摘要:首先,进一步审阅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即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视为摘要: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新问题的重要途径、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其次,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力求做到“四个必须”,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再次,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最后,面向市场、整合社会资源,多元化办学,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现在的关键新问题在于如何依据《决定》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框架,合理科学地设定全面和具体的规划目标体系,尽可能将这些目标指标化、定量化,即提出的绝大多数的目标是有明确的指标,可定量的、可测定的和可评估的。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证实摘要:发展目标的指标化和定量化,有助于体现职业教育“绩效责任制度”(accountabilitysystems)的建立。所谓“绩效责任”,就是通过管理(management)取代行政(administration),籍由市场(markets)、契约(contraets)替代官僚体制(bureaucracy)。职业教育绩效责任的内涵,也就是要回答摘要:谁(who)?应该负责什么(what)?以及对谁负责(whom)等新问题。正如经济学专家胡鞍纲在《尽可能将发展目标指标化定量化》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发展目标的指标化和定量化,是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他认为,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要正确熟悉和处理市场经济转型和开放条件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区分三种不同的功能,即政府和市场的各自不同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互补功能。根据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的不同类型产品和服务,来划分三类不同的领域摘要:由政府提供或干预的非竞争性公共服务领域;私人产品和服务竞争性市场领域;由政府适当干预、指导并利用市场机制的混合产品和服务领域。为此,他提出发展目标的指标体系包括摘要:责任性、猜测性和指导性等三类。

《决定》中提出的“四大工程”目标,即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性人才培训工程和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工程,而其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各级政府责任性(如政策保障、投入新问题、基础建设、教育资源整合和社会环境等)、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办法的统筹管理的力度,探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重大新问题的效度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先政策和办法等。《决定》指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而地方政府的指标,主要体现在执行力和创新发展力两大方面,具体包括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地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规划和人才培养规格、类型、层次的规划以及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

二、发展目标的主体地位之思索

现今世界职业教育可分为三大模式,即学校职业教育模式、企业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模式和双元制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模式。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经验和特征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实践的借鉴意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主体地位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策优惠确定的,政府和企业、行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起主导功能,国家通过立法和优惠政策对政府和企业均有明确的要求和引导,规定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相应的实习场所和条件,否则需要支出经费请行业内相关的企业代为提供培训岗位,一方面保障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履行主体地位的法律义务,即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承担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的职责。

综观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多元化趋向,呈现出市场化模式、计划性模式、市场和计划混合模式、政府和企业、行业共同承担模式以及普职渗透模式,但其间共同的特征在于摘要:政府和企业、行业的“两个主导功能”互相融合。事实上,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是发挥“两个主导功能”的基础,现在的新问题是摘要:我国企业、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主体地位的缺失”,至今的《决定》仍然停留在“鼓励”或“倡导”企业参和职业教育发展事业的“一般性号召”要求上。为此,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呼唤“企业、行业主体地位”,不仅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不可回避的命题”,更是职业教育发展“本质内涵的具体体现”。上世纪90年代中,我国许多地方纷纷进行所谓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将企业、行业所办的职业学校和培训职能收归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管理和实施,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和“沉重代价”便是摘要:技能型人才数量和质量“匮乏”;学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和劳动力市场“脱节”;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教师没有实践经验,专业化发展碰到“瓶颈”;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愈趋普通教育化”,丧失职业教育特色。假如说,企业、行业从前所办的职业学校留有“计划经济的烙印”,那么,现今职业教育呼唤“企业主体地位”,则更多是顺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企业、行业主体地位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办学,而现在无论是功能或是功能范围更为广泛。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其意义和功能主要体现在摘要:

1.企业、行业的需求和猜测,有助于制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提升职业教育应对劳动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2.企业、行业在开发制定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颁发证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话语权”;

3.企业、行业在参和国家对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方面,赋有“雇主”和“劳动力市场裁判或鉴定师”的“双重身份”;

4.企业、行业在培训员工和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提升了本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又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5.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毕业生和受训者的“就业竞争力”方面,企业、行业不仅提供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机会、基本条件,而且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供了规划思路;

6.企业、行业的主体地位,有助于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带来的不仅仅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和投资融资、资源调整的多元化,而且密切了教育和经济、学校和企业、育人和用人、学业和就业的联系,企业、行业的需求、市场的要求成为职业教育改革最强劲的“源动力”。.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业已验证,企业、行业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其贡献就是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品牌地位和为质量提供保障。具体做法包括摘要:通过9个行业技能委员会开发“培训包”(Trainingpackages),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开发职业教育和培训项目。

三、发展目标的关系之思索

为了实现《决定》中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非凡性,“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就晕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全面协调职业学校内部不同群体的人和人、普通教育教师和专业教师、实训教师工作以及劳动市场和人才培养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保证职业教育学校、高等职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观是对见物不见人、求量不求质、求规模不求内涵、求当前不求长远的片面发展观的否定。为此,须处理下列几个关系摘要:

1.就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的关系,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我国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又有许多失败的教训。其中最值得反思和令人关注的课题便是摘要:职业教育的发展理论或概念仍聚焦于社会需求层面、经济发展需求层面,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从人的“个体需求”、“个别差异”、“多元价值”和“终身教育”等层面去建构职业教育发展概念。事实证实摘要:现代的职业教育不仅已经摆脱了过去的从属工具性质,而且正在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假如说,传统的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那么,现代职业教育则是“有业者乐业”,就业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手段”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现代职业教育已经和正在实现几个转变摘要:即职业教育从“终结性”转向“阶段性”和“终生性”;职业教育目标从单纯满足“就业需求”走向“就业和创业并举”,从“找工作岗位”到摘要:自主创业”;职业教育内涵从“职业预备教育”延伸拓展为“职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或“人生预备教育”;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功能”发展成为一种“生存教育”和“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生命的连接”的手段和途径。”这是因为马克思早就论述过,劳动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要素本质上是“人格能量释放的结果。”因此,现代学校职业教育除了为学生的就业作预备,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满足多元需求。况且,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劳动力过剩条件”的目前状况,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以升学和就业并重,不妨是一种选择。

2.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决定》中提出摘要:“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量化目标摘要: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规模的目标固然重要,但质量更为重要。因而关注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探究,必须和探究科学定位和内涵发展建设同步进行,进行整体性探究。事实上,职业教育院校是否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校企合作经营机制等原则,检验的标准不是其一时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办学条件等优势,而是在市场化发展进程中和普通教育政策“不对称”条件下,继续打造“可持续发展实力”和经受瞬息万变市场的考验。因此,提升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则是当务之急。

广义地讲,首先需要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类型定位、培养目标定位和教育市场定位加以明确。并通过这种明确,和其他学校作一市场区隔。这应当成为职业院校打造核心竞争方的二个前提。广义地讲,职业院校类型定位和市场定位应包括学校经营方式定位;专业发展和方针定位、服务行业和企业定位以及生源市场定位、服务区域企业和行业的定位。学校经营方针定位,从最一般的意义讲,指的是在“发展”和“追求”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经营方针之间作出选择。专业发展和方向和此相应的品牌课程的定位指的是摘要:学校需要明确是以学历教育为主,还是包括学历、非学历的教育多种形式并存。在有了明确的劳动市场定位之后,就可能明确自身的经营策略。当然教育经营策略有别于产业、企业经营策略,但就其本质而言,又具有许多共性,涉及到场心竞争力的市场占有率、市场的影响力和品牌的辐射影响力。简而言之,在教育市场方向体现在生源质量、专业的吸引力和知名的品牌产业的营销力。殊不知,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是职业院校生存的“第一桶金”。

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来自职业院校内部、内部核心机制,来源于这个内部核心机制是否能够使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共同互动发展关系,而非其专业名称和学校声誉等外在表现。

我国职业院校发展历史和水平和普通教育学校相比存有一定差距,其中最突出体现在摘要:没有真正形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等值”地位、生源质量的“落差”、投资和政策未能享受“公民待遇”。基于上述,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市场差异性大、政策严重不对称,专业设置“同构性”倾向严重条件下,职业院校采取或选择提升核心竞争力策略主要有下列四条摘要:

一是根据自身发展成功经验和比较优势条件。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具体包括学校类型定位(偏重人才生产、技术应用教学型)、培养目标定位传业智能应用性人才)、生源定位(以本区域为主或是跨区域)、毕业生源流向定位(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新兴产业、三资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等)。

二是注重品牌专业建设和市场需求互动发展。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和品牌专业、品牌课程营销策略,实现“两个零距离”(教育教学和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岗位需要零距离),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教学和评价整体、同步改革和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是以骨干专业建设和品牌课程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相对稳定教师队伍的前提下,拓展教师来源多元渠道,引进骨干教师,改变教师队伍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不相适应的目前状况。为教师创设专业发展的“个性和自我发展”空间。倡导教师参和校本探究,创新教学和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四是重构职业学校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管理绩效。逐步实施“管理重心下移、压力传递的绩效责任制”。也就是说,学校层面加大服务功能、协调机制和引领战略发展思路;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课程和评价的常规工作,真正形成“教师治教、校长治校和政府谋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促进机制的格局。

战略目标范文篇9

论文摘要:根据媒体报道的“民工荒”现象,笔者认为企业应当由此考虑正确选择企业与员工之间内部营销的导向,避免出现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的短缺现象发生,为此,通过对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性质分析,认为企业应当以员工为中心作为企业的内部营销导向,把员工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进行统一,使双方都能从中受益,最终才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内部营销;顾客

一段时间以来,不断有报纸、电视节目、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报道有关“民工荒”的问题,而且波及面正在不断扩大。这里“民工荒”中的民工主要是指农民工,是指一般的普通工人,就目前来看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受到“民工荒”问题的困扰。这种现象固然与民工工资水平低、工作环境差、企业拖欠民工工资以及国家加大扶持“三农”力度的宏观政策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但笔者认为这里面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这些企业尽管是以市场为导向参与市场竞争,但却仍以其自身为中心作为企业与其员工之间内部营销的导向。目前,虽然大多只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受到“民工荒”的困扰比较严重,但其它非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在内也应当从中引起高度关注,这些企业如果没有由此引起对选择正确的企业与员工之间内部营销导向的足够重视,将可能会受到另一场更为严重、更为深刻的、另一种性质的“民工荒”的困扰,它将不再仅仅是农民工的短缺问题,将可能从低层次的普通人力资源的短缺上升到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的短缺,这种短缺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短缺,但对企业个体来说却很可能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另外,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在很多领域已经逐步放开,很快就会有更多的具有观念优势的中小型外资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发展,将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和激烈化。如此一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面临生存危机,当生存都成了问题,发展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做好以员工为中心的内部营销,是现今企业寻求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一、企业与企业的员工

企业是一个创造财富的经济实体,是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来实现自身目标的主体。毫无疑问,有企业必然要有员工,没有员工的企业是不存在的,也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只有“人”这一要素才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企业的价值是由员工创造的。企业总是以能够及时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给顾客,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从中获得利益的利器,但必须清楚的是,企业在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从市场信息的获取到产品(或服务)概念的形成、产品(或服务)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经营活动过程,自始至终都必然有企业员工的参与,因此,如果没有满意的员工,也就不会有满意的顾客,这在以服务性质为主的行业更是如此,而如果企业没有满意的顾客,自然也就失去了市场,从而失去竞争获胜的机会。就像营销学者罗森布拉斯和彼得在《顾客是第二位的》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企业要想真正使顾客满意,必须使企业的员工位于第一位,而不是企业的顾客。

作为企业的员工,首先,它是以“自由人”存在的,作为资源,它是具有创造性的关键资源——一种活的资源,它可以自由流动,可以被企业利用,也可以不被企业利用。其次,它才是依附于企业的员工,作为企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员工依附于企业的目的是通过自身在企业中付出的努力,来获得员工所需要欲望的满足,同时,员工本身又具有社会性和复杂性,它的需求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性质。

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企业是主导性的和组织性的,是利用和消耗资源的主体,企业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利用员工这一种活的资源,正因为人力资源是活的和有思想的资源,所以企业要利用它就必须首先考虑怎样使它获得满意。而员工是依附性的,通过依附于企业来实现自身需求的满足。因此,企业只有选择以内部顾客——员工为中心作为内部营销导向,把员工的个人需求和组织以市场为导向参与市场竞争的需求统一起来,经营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内部关系,才能使员工和企业都能达到满意,取得双赢的结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二、影响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几个方面

(一)经济利益

经济利益主要是讨论员工的工资问题。员工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付出努力后,最直接的、感受最强烈的回报体现就是所得到的工资,工资是满足员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多种需求的经济基础,也是最容易、最直观的可以进行相互比较的,因此,工资是关系到员工对企业能否满意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首先企业应当付给员工足够和合理的工资,员工才有可能对企业感到满意,这样的工资当然肯定不能是最低的,但也不一定需要是最高的,高工资并不必定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因为给付的工资其中还包含有公平性的内容。

公平性有企业外部公平性和企业内部公平性两个方面。外部公平性考虑的不仅是要在同行业、地区中作比较,还包括其它不同行业的参考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同时由于人力资源流动通道畅通性的不断发展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也应该考虑社会生活水平的高低因素。内部公平性考虑的主要是工作岗位和绩效两个方面的因素,没有岗位的对比与考核评价就无所谓公平,也很难做到相对公平,因此对于工作岗位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应该对岗位做出工作分析,这样,工作评价才有依据的基础,才能比较出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使在不同价值岗位工作的员工能得到不同的待遇,这样,公平才有基础;有了工作评价,绩效的考评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能使做出不同绩效的同一价值岗位的员工得到不同的待遇,这样内部公平性才能实现。

经济利益还应当考虑的另一方面,就是企业在力求外部公平性时导致的企业的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上升问题。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比重还比较大,而且包括非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在内的很大一部分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管理手段也很简单,这就会导致企业为解决外部公平性时,使人力资源的成本上升,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参与竞争,这种成本的上升将会更加明显。因此,企业应该意识到,通过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以及生产技术含量,来提高单位人力资源的劳动生产率,以减轻企业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同时,这也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政策。

(二)关于发展

发展主要是讨论员工的发展问题。员工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能得到的待遇越来越好,因为这样可以使更多的或新产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员工的这种愿望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益的提高,企业内部总体待遇提高了,员工的待遇也就随之提高;另一方面,是除了努力工作外,自身能力能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的就业和工作能力提高了,从而能在企业内部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到其它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样,员工的待遇同样也可以得到提高。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员工更重视的是后者,因为通过自身能力的发展来使待遇得到提高,更具有自主性和保障性。学习是员工自身能力不断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员工在企业中是否能得到适当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也就成了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员工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企业,企业同样也需要有能力且不断发展提高的员工,这是双方都受益的一种局面。但目前,有很多企业在关于员工的发展方面考虑得很少,主要是担心一旦开发培训员工使其能力得到提高后,员工很可能就会辞职“另谋高就”,造成企业开发人才成本上升的结果,从而也使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成本上升,是不值得的,所以也就不主张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时间,而是以同样的想法去获取别人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实这种担心不必要。这样最终不但不能获取人才还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无形的损失。因为这样的企业对人才并不具有吸引力,即使能从外部获取人才,在企业同样也得不到学习和提高,结果人才会再次选择离开,使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同样上升,不仅如此,由此还会影响到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内部员工也由于没有学习机会和时间,能力上得不到提高,使内心产生压力从而产生对企业的不满意,也可能做出辞职的选择。出现这种结果对企业和员工来说其实都是一种损失。

企业需要发展,员工也需要发展,企业应当更多地考虑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时间,应当充分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管理,更多的考虑提高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员工在自身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同样更好地为企业创造财富;使企业发展的同时,员工也得到其所期望的发展。(三)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主要是讨论社会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问题,每一个员工的价值观都包含有社会性的和个性的两个相互影响的部分。社会价值观是由社会上个体价值观的普遍性抽象构成的,社会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的一部分,但社会价值观导向反过来也是影响员工个体价值观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而影响员工社会化需求的内容及其变化。社会价值观具有地区性和民族性特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内容,企业应当根据不同地区和民族特点给予足够的重视。个体价值观包含有社会价值观,但又有独立于社会价值观的部分,个体价值观影响员工个性化的需求内容及其变化,这也是企业应当对员工个体价值观引起重视的更为具体的内容。因此,企业应当结合社会价值观与员工的个体价值观的不同内容,以求满足员工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来促使员工的满意。

价值观是文化的一种反映,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目前,社会存在文化的多元性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趋势和要求,文化本身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都有其优势与不足,只有尊重多种文化并存,才能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都能感到满意。因此,企业应当充分整合和利用不同文化的优势,形成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借助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反过来影响员工的个体价值观,从而为企业创造一种团结、融洽、上进和具有共性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又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也是最终为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重要支持的关键因素。

三、沟通

沟通是涉及到人与人之间关系营销的多种工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群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行为语言等方式,进行交流信息、获取信息、解释信息、共享信息的活动。沟通具有解释性、说服性与引导性的功能,有效的沟通是使沟通双方之间在进行沟通磨合之后,相互之间产生理解与信任,愿意为共同的目的或目标而共同承担责任并为之做出努力。

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沟通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沟通不畅,一方面,即使企业做出员工所期望的,或者能满足员工新的期望的工作,也不一定就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因为员工不理解或不知道企业所做的工作到底是为什么;另一方面,即使企业有意为使员工获得满意做出更多的工作,但所做的也不一定是员工所期望的,因为企业并不一定确切知道,或者并没有把握好员工所期望获得的满足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沟通这一重要的工具。

沟通不仅是员工的需要,也是企业做好内部营销的需要,因此,企业应当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沟通具有双向性,企业要建立双向的沟能渠道,既要有上行的沟通渠道,也要有下行的沟通渠道,这是有效沟通的前提,也才能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才能统一并共享双方的信息,使企业与员工都能更透彻的互相了解,沟通的目的才能达到。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梅清豪、周安柱译.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3-73.

[2][美]劳伦斯S.克雷曼著,孙非等译.人力资源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16-227.

[3][德]索斯顿·亨尼格-梭罗、尤苏拉·汉森主编,罗磊译.关系营销——建立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赢得竞争优势[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107-147.

战略目标范文篇10

把企业迅速做大曾经是许多中国企业追求的目标。但是随着一些企业成为这个目标的牺牲品,以及一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着困惑和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现已逐步认识到,在激烈竞争中持续发展才是企业真正的战略目标。如何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呢?

从表面上看,这取决于企业是否有能力制定有关产品定位、营销、组织、财务及人力资源等方面正确的战略目标并有能力实施这些目标;但是,企业的这些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看待社会的态度、对待利益的态度、处理风险的态度、学习和创新的态度以及如何积累财富的态度。这些态度构成了企业经营中的核心理念。这些将极大影响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包括:

一、“识时务者乃俊杰”

中国人做事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讲的就是要把行动的目的和环境协调起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可以包括政治和经济制度、市场(产品、劳动和资本)以及人的观念等等。企业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各自的发展目标。

我国企业所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经济无论是在经济制度、市场还是人的观念上都是不完善的。我国刚刚加入了世贸组织,这虽然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但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毕竟还存在着相当的隔阂。这就是中国企业生存环境的基本特点。这种环境对具体的中国企业而言是利弊并存的。

一方面,这些环境限制着中国企业的发展,例如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不合理的行业进入限制以及与世界市场的隔阂等。

另一方面,这些不完善的环境又为企业的生存提供了一种特殊条件,甚至可以使得一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快速成长。例如,一些企业可以利用政府的特别支持,利用区域性市场的分割或极为低廉的劳动力,甚至利用消费者心理的不成熟(例如通过高额广告投入来创造销售奇迹)等条件迅速壮大。

从总体上讲,市场不完善所导致的弊端要远远大于它为个别企业带来的利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中国企业必然是在适应和挑战这种变化中成长。首先,中国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一个相对不完善的环境,学会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其次,中国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现在赖以生存的条件中哪些是落后的,是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必须认识到任何力图维系这些条件的寻租行为在长期都无法拯救企业,企业应该积极地适应市场变化的挑战。

二、构建均衡利益格局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需要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例如,企业与国家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其他合作者之间、劳资之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控股者与普通股民之间等等。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将取决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维系和建立的利益关系或格局是什么?这种利益格局是否对于各种利益相关者具有经济价值。因此,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维系和构建有价值的利益关系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

不能否认的是,在这种利益关系中,企业的核心利益是资本的利益,这是商品经济制度的本性所决定的。但是,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仅仅为资本谋取利益,资本的利益是生存在其他人的利益之中的,企业的发展意味着为越来越多的人谋取越来越多的利益。企业能否在经营中维持一个良好的利益关系,其关键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他们有能力安排和调整利益矛盾)处理利益矛盾时的基本态度。他们对待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的态度是什么?这种态度决定了企业基本的道德观。一个没有核心利益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动力的,而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

总之,企业的核心利益是否能够稳定持续的存在和增长,这将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安排的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是什么,而这进一步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基本的道德观是什么。

三、稳健控制和承担风险

企业的核心利益是资本的利益。资本可以在社会中获得平均水平的收益,例如利息。而企业带给资本的回报则应该高于这个水平,否则企业就会亏损。那么,企业为资本获取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原因是什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利润是对冒险的回报。在现实的分配关系中,企业利润一个直观的解释是最后的剩余的收人要求权,这也是其他确定性的收益支付后所剩下的最不确定的收益。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企业的回报是在利益关系中承担风险的回报。

企业在经营中总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控制和降低风险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也就是说,面对充满风险的世界,控制和降低风险恰恰就是企业的专业能力之一,因此,对于非专业的企业而言是高风险的经营活动对于专业企业而言却是低风险的。进一步言之,为了寻求新的商机,企业需要进行一些自身也并非完全有把握的冒险,但是,企业可以冒险的程度应该与其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关系。

企业的天职是控制风险和承担风险,在这方面的能力决定着企业所能获取的利润。企业因其“艺高”所以才“胆大”,进而“利高”。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了解利润和风险的这种内在联系,只看到了别人“胆大”和“利高”之间的关系,即只看到了别人的“高风险和高收益”,而没有看到别人“艺高”和“利高”之间的关系,因此误认为只要敢于冒险就可以获取高收益。实际上,没有一定的控制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冒险的结果只能有一个,不是获利的机会更大,而是损失的机会更大。

但在现实中,企业也可以利用其他人对不确定事物判断上的失误来获取利润,这就是“投机”行为了。例如企业可以“炒热”某个产品并从中获利,其实质不过是利用了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幻觉”,当企业获利时,消费者却承担了风险。再例如,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虚假的财务报告或者其他虚假信息给股民造成错觉,炒热股票套取现金收益,当他们获利时,广大的股民却遭受了损失。

不能否认,投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的活跃和发现具有一定意义,并且也确实可以在短期内为一些个人和机构带来巨大的财富。但是从社会整体而言,投机行为的本质必然是一种零和的游戏,其过度的繁荣是现代社会力图铲除的毒瘤。

没有什么人能够成为上的常胜者,一次失败足以让上百次胜利毫无意义。企业的天职是控制和承担风险,这应该是企业基本的道德规范。

四、学会学习与创新

企业的生存发展要求企业具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超越市场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活动。企业冒险精神的一个具体内容就是企业的学习和创新精神,也就是不断超越市场环境和向未知领域挺进的精神。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才是企业的利润的源泉。

笔者认为,企业在学习和创新中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学习和创新是企业日常经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表现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

完善和提高企业各方面的能力。例如,通过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意见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通过对企业员工日常工作的考核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检查企业计划的执行结果不断提高企业制定并实施计划的能力等等。

其次,企业在学习和创新中应该具有一个务实的态度,未必只有搞出高科技产品才算创新,也未必只有知名企业的管理模式才值得学习。企业应该把学习和创新看作是不断提高企业能力的手段,看作是不断满足市场需要和适应社会变化的手段。最后,企业的学习和创新不仅仅是企业成员的个体行为,更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例如,为了提高企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配合的能力,就需要让企业成员具有一定的共同知识,因为共同知识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而这些共同知识的构建应该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学习的重要目的。再例如,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中个别成员提出的新想法能否被其他人所重视,能否转变成企业的决策,并且被企业成员积极地执行。这些都需要企业成员具有愿意接受新物、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

五、依靠组织和制度积累财富

财富具有各种存在方式,劳动力是财富,专利技术是财富、厂房和机器是财富,货币、债券和股票也是财富。但是,企业家必须认识到,劳动力、技术、资金和设备堆积在一起并不能形成一个企业。企业的本质是一个比市场更为有效率的组织生产的单位。而企业本身作为一种具有不断获取收益能力的稳定组织,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财富。企业家如果希望企业常胜衰,就必须创造企业的组织价值,重视企业的组织建设。

如何建立一个有持久价值的组织呢?这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作风有着很大的关系。事必躬亲的领导作风实际上妨碍了企业的持久发展,因为这种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的存在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存在。一旦企业管理者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企业的继续生存就依赖于新的管理者是否有足够威信和能力维持组织的稳定。因此,一个对企业发展真正负责任的企业家应该学会通过制度来构建组织,而不是通过个人来承载企业的组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