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制胜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1:12:38

战略制胜

战略制胜范文篇1

一、对战略制胜法宝的理解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国企业家与国际上的CEO一样,在战略制定和选择方面均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如何在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环境,或者准确地讲是在动态竞争的条件下,通过有效地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和持续地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而在动态竞争的条件下企业战略管理制定与实施成功与否、战略管理的作用发挥得好坏,其归根到底就是企业战略竞争力是否培育与构建,以及如何有效的建立战略管理运行体系和有效监控与运行。那么,什么是战略竞争力?我们认为战略竞争力是指在实施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战略发展目标时,给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无形的或潜在的利益,是企业未来发展和竞争的根本点。

企业战略竞争力永远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航标”和“灯塔”。之所以特别指出企业战略竞争能力,是因为目前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总是处于弱势,究其真正的原因是缺乏科学地制定和坚决地实施行业以及企业的战略规划。换言之,企业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短期行为极为严重。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将难以形成真正的、健康的、持续的战略竞争力与核心能力。如果站在中国家电、汽车、烟草等行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行业战略规划和实施是第一竞争力,或者说是最高层次的战略竞争力。只有这种战略竞争力己经形成,其它层次的竞争力则相对容易解决和形成。

二、战略制胜法宝的作用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总会面临某种或多种业务多元化还是专业化发展的战略性经营方向选择问题。提出多元化发展的要求,通常是以现有业务的发展前景欠佳或企业实力强大为前提假设的。如果企业实力不够强大,集中力量进行专业化经营无疑从根本上是最佳选择,采取多元化的做法往往会造成管理资源及管理手段的精力分散、业务遍地开花、经营效益滑坡的结果。考虑到在全球竞争环境中,与国际大公司相比,我国的许多企业发展历史不长,管理经验欠缺,竞争实力尚有待于进一步积累,也许今后很长时间内,都还需要将专业化经营作为首选战略。而在企业实力较强允许多元化经营时,最好考虑选择与原有业务存在一定的管理、运行、技术、原料、生产、营销、文化等相关性的新业务,因为,有研究表明:多角化进入一个与企业原有业务毫不相关的全新领域,其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在纵向一体化发展方面,盲目进入,从而造成经营困难或引发产业链不利重组,也是许多企业容易产生的误入歧途问题。如:一个经销他人产品的企业,在建立了强大的市场终端销售服务网络后,是否可以考虑投资生产自己品牌的产品(前向一体化)?一个专业从事零配件生产的企业,在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并形成绝对优势时,是否可以考虑自己组装生产整机(前向一体化)?为了作出此类决策,至少需要考虑:这种一体化拓展对于产业链企业原有经营领域与新进入领域的竞争态势的冲击与影响,对于企业自身经营的综合业绩及风险的正负影响,是否有助于加强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的竞争力?是否有助于建立更好的产供销合作伙伴关系?是否会引发产业链前后向企业关系结构的重组并给企业自身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如果本企业不作努力,竞争对手企业是否能采取一体化发展的做法?

而战略竞争力对确定企业经营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因为战略的本义是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企业经营战略是把战略的思想和理论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订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战略竞争力对企业走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的经营领域能够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选择。也能够将战略规划实施到位,企业战略竞争力主要包括五项相互联系的管理任务:第一,提出公司的战略展望,指明公司的未来业务和公司前进的目的地,从而为公司提出一个长期的发展方向,清晰的描绘公司将竭尽全力所要进入的事业,使整个组织对一切行动又一种目标感。第二,建立未来平台的目标体系,将公司的战略展望转换成公司要达到的具体业绩标准。第三,制定战略、达到期望的效果。第四,高效、有效的实施和执行选择的公司战略。第五,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采取完整性措施,参照实际的经营事实、变化的经营环境、新的思维和新的机会,调整公司的战略展望、公司的长期发展方向、公司的目标体系、公司的战略以及公司战略的执行。

三、华为赢在战略

与其说华为是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高科技公司,不如说它更像突然爆发的一场革命,突然升空的一枚火箭。华为公司的成功,不是渐进的自然竞争的结果,而是通过革命性的战略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激起巨变的结果,是其战略竞争力综合反应的结果。

1、战略竞争力的赢家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成功,首先是找到了一个中国快速增长的大市场:通信产业。中国通信业每年上千亿、数千亿元的固定资产投入市场,必然造就大的企业集团。虽然国内企业面对的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但它们不可能通吃天下,国家在政策上仍然会一直向本土企业大大倾斜。华为老总任正非感慨地说过:华为一诞生就在自家门口碰上了国际竞争,竞争对手是拥有数百亿美元资产的世界著名公司。要是没有国家的政策保护和扶持,华为是很容易被摧毁的。

不过,外因再好,还是要通过内因来起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注册资金24000元的民间企业,能够发展成为今天的华为,内因必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其说华为是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不如说它更像突然爆发的一场革命,突然升空的一枚火箭。华为的成功,不是渐进的自然竞争的结果,而是通过革命性的战略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激起巨变的结果。自然竞争是一种自发的、保守型的、渐变的成长方式,是风险很低的、积累型的适应过程,往往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而战略竞争力可以压缩时间,是以一举定乾坤的方式,把智慧、想象力和积累的资源结合起来,形成战略竞争力以及精心协调的行动。无论战略成功还是战略失败,后果都是决定性的。

华为,是中国通信制造业在战略竞争力中的大赢家。华为的胜利,是系统的、整体性的战略竞争力集中反映的胜利,是其运用战略竞争力获得的成功典范。

我们可以从华为的聚焦法则就不难看出。

2、聚焦法则或压强法则

太阳的能量比一束激光不知大多少倍,却不能穿透一张纸,而激光却可以穿透一块钢板,这就是聚焦的作用。华为《基本法》第23条指出:我们坚持压强原则,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创业之初,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华为知道自己实力不足,于是不进行全方位的追赶,而是紧紧围绕核心网络技术的进步,全部力量,敢于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始终不为其他机会所诱惑。任正非说:“我们把销售取得的点滴利润几乎全部集中到研究小型交换机上,利用压强原理形成局部突破,逐渐取得技术的领先和利润空间的扩大,技术的领先带来了机会和利润,我们再将积累的利润投入到交换机的升级换代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尽管今天华为的实力大大地增强了,但仍然坚持压强原理,只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做到业界最佳。”

战略制胜范文篇2

[关键词]多元主体;文化产业;金融证券业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一场新的战争——经济战争,已经取代军事战争,成为当今世界一部分人夺取另一部分人财产的主要手段。世界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彻底的革命,这一次伟大转变比以往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意义更加伟大,孕育了人本主义伟大革命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人类接受东方价值观,形成一种和谐文化创造了越来越成熟的物质条件。最能反映这一点的主要是4大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金融证券业、生物产业和文化产业。本文主要从文化产业、金融证券业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文化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的重要环节

美国国会研究中心在一项报告中说,“我们必须承认国际间的大众传媒的流向是不平衡的,而美国是主要的源头……今天存在一种打上‘美国制造’字样的世界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大量倾销,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文化渗透的手段,它在不知不觉中实施文化的浸润。以大众传媒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已经与制造业一道成为美国财富的主要来源。而且,大众传媒亦由此而成为美国文化的政治影响力的主要策源。现在,虚拟经济不仅能够实现一个国家内部的共同利益,甚至已经超越国界,正在把许多国家联结成为一个统一整体,欧盟就是一个典型,正在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建立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的国家,文化产业即是其结构中的重要一环。资本的社会化和经济的虚拟化形成了美国人的共同利益。随着美国通信网络的全球扩张,美国成为世界范围内大众传媒的总策划和总导演,同时亦是全球大众传媒的最大受益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更使许多美国富有者从大众媒介中获益。

“全球化”是一种以实现人类共同利益或者实现与人类共同利益不相违背的民族、国家利益为目的的市场、法律和政治的多元化进程,它的服务对象是整个人类共同体或与人类共同体不相违背的民族、国家,所保护的客体是人类的共同利益或与人类共同利益不相违背的民族、国家利益,进而使得世界变成为一个由多元主体共同支配的“全球性社会”。因此,在这种全球性社会中,许多国家层次、跨国家层次和超国家层次的行为主体与民族、国家一起开始在世界事务中或全球性问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全球化时代的个人已非传统的个人,那种个体归属于血缘、地缘、职缘共同体结合在一起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以现代的个人与跨国运动和国际组织、亚社会和种族团体、跨社会的准团体等之间发生紧密的关联。社会学家吉登斯也将这种个人层面看作全球化之一极,表现在跨国公司的白领阶层对美国生活的追随中,表现在学院知识分子对美国学术的模仿中。前者直接服务于资本主义的跨国经济,后者间接服务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大众远离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全球性的标准愈普遍,它所能囊括的特殊性就愈多,这不仅对个人层面适用,而且对民族的选择也适用。但对于国家主权和共同体而言,经济的力量巨大而无孔不入,必然会带来强烈的冲击,甚至可能使延续几千年的生活习惯迅速解体,使国家统治者不得不臣服于经济的压力或诱惑,给社会带来迅速的变革。正如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所表述的,冷战后国际冲突的起因可以定格为一种“文明的冲突”,它将在欧美文明与儒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之间凸现出来。[2]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从“强权性的霸权”向一种软性的“渗透性的霸权”转换。在政治上的效果则是把人们从其传统的阶级和社会的圈子中分化出来,并使得人和人之间产生隔阂。主要目标是文化干涉(在最广泛意义上而言包括意识形态、思维、意识、社会行动等),而文化产业则是其政治、经济不同的渗透、浸润液。

跨国公司的经营者、发达资本主义的政治领袖,他们异口同声地为这种资本的全球赢利而喝彩。他们都认定,经济全球化会促进整个人类福利巨大发展,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会从中收益,它不仅会实现经济上的“双赢”,而且还会带来政治和文化上的“互惠”。倡导者认为要想全球化就要经济自由化,经济自由就要顺应市场规则来行事。批评全球化的人士认为,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好处过多地流向了发达国家,而且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是那些富裕国家。瑞士联邦主席奥吉认为,许多人对经济全球化抵触,是因为它造成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本来全球化应该是世界大同,但现实却是金融市场对一个个经济体的“蹂躏”,外国竞争对手挤垮本国企业,以及发达国家所作的决定把社会搞得天翻地覆。这些异议的声音,主要来自那些人口占多数、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他们迥异的立场与欧美诸国形成一种对立。他们的论证逻辑就是:全球化,究其实质是一种美国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就是美国的经济侵略。文化问题也如出一辙,但有其特殊的地方。

美国文化产业在全球贸易中的确是最大的赢家,它的地位至今在世界上无可匹敌,这种地位的取得所依赖的主要就是全球化的贸易。美国政府虽然没有文化部门,但却对文化产业给予了鼎力扶持,这凸现在美国文化产业经营的跨国化上。美国文化产业的投资者,无论是好莱坞的电影制片厂还是流行音乐的唱片公司,其实都是以外来跨国资本为主的。难怪德国著名社会哲学家哈贝马斯认定“市场全球化”的第三项指标就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归因于跨国公司的增多。这类公司在作决策时日益不依赖于所在国,因为它们能够采用新的撤资办法(并以此相要挟)。”显然,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各种生产要素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越来越快的频率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重新配置,各国和各地区越来越被纳入到不断扩大的、日渐统一的世界市场经济之内。这就使得美国文化产业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全球贸易输出,以供全世界的更多消费大众去消费;另一方面,则是全球文化生产,以使美国文化产业投入再生产。如今美国电影业已经开始把生产制作移至本土之外,以降低电影制作的巨大成本,同时利用第二市场试图通过随机价格来增加收入,这便是一种全球生产与销售一体化的商业策略。在美国文化产业所需的成本中,无论是资本的投入和产出,还是技术信息抑或人力资源,都在全世界独居榜首。黑默林看来,“文化同步化的过程与资本主义的扩散,两者自有关联......跨国公司是主要的玩家:当代文化同步化的主要人,主要是大多数来自美国的跨国公司,它们设计了模拟全球的投资计划与营销策略。”[3]美国文化产业的商业神话,背靠的不仅是国内资金的集中,而且更有赖于外来投资的激活和推进。只有在金融全球化时代,美国文化产业才能获得更大的资本来源,从而在国际市场上继续立于不败之地。近些年来,美国文化产业的经营总额高达几千亿美元,它同时为美国国内提供了1700多万个就业岗位。英语的统治地位是在1960年代获得的,全世界讲英语的人数达到了2.5亿人,如今这一数字已经翻了4倍之多。它的全球影响力就可想而知了。伴随着这种文化资本的输出和争夺,美国文化还在倾销一种“消费主义”观念。由全球文化的现实可见,那些受到美国文化影响的国家,不仅包括那些本来就具有高消费传统的高生产国家(如法国、加拿大),而且还包括那些低消费和低生产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后者这样的国家中,如果要消费美国这种文化,就必须事前舶来一种高消费的观念,而后,美国文化产业才能在这里更好地占据市场。在各种跨国公司的运作和促动下,消费主义观念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持续增长,为美国文化产业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主宰金融证券业是强者获胜的法宝

经济全球化中,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的全球化的程度最深。主宰金融证券业是强者获胜的法宝。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曾列举了美国拥有压倒性优势的14个方面,其中,第一个方面便是“拥有和操纵着国际金融系统”;第二个方面是“控制着所有的硬通货”,第五个方面是“主宰着国际资本市场”。

哈贝马斯认为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制度的结构性转变”,主要依据于国际贸易、金融市场、跨国公司、高技术产业等层面的不同指标来运行。哈贝马斯还指出,“市场全球化”的第二项指标就是“金融市场的全球网络化推动了短期投资,加速了资本流动,致使流动性成为增强的资本更容易摆脱各国税务部门的监控;各国政府本身则遇到国际贸易的压力,后者能对利率和预算作出反应。”[4]“国际金融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一项有巨大创造性的业务,有许多新的、常是大胆的发明设施和一些新市场的创造。其不仅需要技术设备的良好状况,需要新型的经验,还需要非常专业的跨国的亚文化。在这些亚文化中,这些发明可以传播,被人们接受、获得成功,直至被购买”。[5]国际市场的注资就是这种成功战略的一环,例如,美国当初纵容房地产市场的“超负荷”发展,鼓励大家借钱投资“房地产”,要求储蓄“实物”资产,创造条件让高风险的次级债抵押贷款机构很容易地发行“次级债”,而且设计好“信用强化”机制(投资者在遇到风险时可以变现,赎回次级债,并让信用评级单位提高债券的信用等级),引诱大量投资者参加这场游戏。由于在金融领域里不断实现制度创新,美国的金融市场已成为全世界最有活力、效率最高的“投资者天堂”。

美国通过发行美元来购买别国生产的廉价商品,从而形成高消费,其他国家通过大量出口来弥补内需不足,从而推动工业化进程,即所谓新布雷顿森林体系。我们知道,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就会增加该国的外汇需求和本国货币的供给,进而引起外汇的汇率上升和逆差国汇率的下降。在美国新布雷顿森林体系这种模式中,虽然美国要承受经常性的贸易逆差,但它并不需要付出什么,其国民可以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进口商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东亚国家虽然能持续保持贸易顺差,但出口企业只能获得微薄的加工收入,工人收入低下,从而抑制了国内消费,形成对出口市场的过度依赖。美元本位制下特殊的国际经济格局具有诸多不公平性,美国处于结构性的优势地位,而美元需求国则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

二战结束后,美元一直享有作为国际主要外汇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特殊地位。1998年,美元占各国外汇储备的64%。但欧元诞生后,国际金融体系逐渐变为由美元和欧元主导的“两极”,美元的地位因此被削弱。外国商业银行用美元提供贷款时,需要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存入相当于货款数量50%的准备金,这批基金是不付利息的,也即美联储每年从国外获得数十亿美元的无息贷款。据统计,目前在美国以外流通的美元约有2000-2500亿,美国政府每年从中可获得150亿美元。在欧元诞生后的5年内,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可能损失0.1-0.5%。欧元的启动还将影响美国的贸易。

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欧元向美元提出了种种挑战。目前,欧元已占到世界货币市场的24%、债券市场的31%、全球资产管理机构投资货币的38%、世界储备资产的13%,欧元区外已有50多个国家把他们的货币盯住欧元。欧元与美元的竞争,实际上是欧美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实力是最终的决定因素。欧元现在就取代美元还为时过早。如果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根本无法维持在欧洲的强大地位,也不可能既保持庞大的防务设施,又不降低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准。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强势左右着欧盟。北约一直是欧洲防务的基石,故美元的强势具有基本面的支撑,美国金融证券业反过来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全球化时代,次国家层次、跨国家层次和超国家层次的行为主体,不仅与民族、国家一起努力解决着各种全球性问题,而且还正在建构和发展一种崭新的不同于传统国际秩序的新秩序,并对民族性与全球性或民族、国家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进行重新整合。全球化必将导致一种在协商自律基础上的统一。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社会并非像主权国家一样建立在国家强制力之上,相反,这种联合是各国基于利益之间的互惠互利而自愿结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强权政治和多极政治的终结,上述强者的谋略应引起我们深思。市场的主导和互利的动机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正来.一种以中国为根据的“全球化观”的论纲(一)[J].河北法学,2008,(1).

[2]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战略制胜范文篇3

关键词:餐饮业顾客价值员工价值餐饮业服务制胜策略

一、餐饮企业发展战略

尽管人们对企业战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从更接近于企业战略的实践来看,企业战略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企业与顾客认知互动的过程,具有顾客中心性、认知互动性和战略过程性三个特征。企业战略定位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行为,而是一种顾客行为,是顾客在为企业定位,因此顾客价值是一个战略问题,本文将其纳入餐饮企业战略的范畴加以分析;此外,结合餐饮企业产品的无实体性、不可分割性、不可储存性等特点,由此决定了员工对于餐饮业的关键作用,尽管员工战略和餐饮业的人力战略有一定的重合之处,但是为了强调员工价值对餐饮业经营的重要性,本文将其单独列出来并上升到战略高度进行研究。

二、餐饮企业发展战略实施力的两个维度

(一)顾客价值维度

对餐饮业而言,“顾客即上帝,顾客至上,顾客就是‘衣食父母’”的理念已司空见惯。因此可以得出:餐饮业是顾客需求的集合体。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从饭店企业与顾客需求的逻辑关系来看,顾客是饭店企业存在的根本;二是从企业是价值活动的集合体的观点来看,对餐饮业而言,所谓的价值归根结底取决于顾客为饭店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支付的价格。对于餐饮业来说,核心能力就是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即能否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是评判餐饮企业核心能力的终极标准。

(二)员工价值维度

尽管顾客是餐饮业生存发展的“衣食父母”,但是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顾客关注的不再仅仅是餐饮提供的有形产品,而是更加关注整体的消费环境。而在餐饮中,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就是处于一线的餐饮员工。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詹姆斯•赫斯克特(JamesL.Heskett)等教授在研究总结了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英国航空公司、迪斯尼公司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成功经验后得出:企业的利润及其增长主要由顾客的忠诚(满意)来推动;顾客忠诚(满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提供给顾客的价值影响;而顾客获得的价值是由忠诚(满意)的员工创造的;他们之间形成一个相因相果的循环“服务利润链”;此外,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研究发现,顾客转换供应商的原因,70%是由服务问题引起的;另外有资料显示,顾客由于对服务不满意而离开供应商,比由于价格或产品质量因素而离开供应商的可能性大五倍。而在餐饮业中,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就是处于一线的员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同顾客一样,员工也是餐饮业生命力的源泉,是餐饮业持续竞争力的保障,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餐饮业发展的关键。因为,只有优秀的员工才能提供优秀的服务。

餐饮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餐饮业管理中,对外必须坚持“顾客至上”,对内则须坚持“员工第一”。因此,餐饮企业应当本着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帮助人、培养人、爱护人、激励人的原则,以激发员工的潜能,增进员工的忠诚。

三、基于价值维度的餐饮业服务制胜策略

(一)模型基本内涵

餐饮企业作为一个服务性企业,其成功经营高度依赖于其经营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的阶段,即员工接触顾客并提供服务的那段时间,这个接触是如此重要以致于被人们称之为“关键的一刹那”,该模型的起点就是这“关键的一刹那”,它发生在员工与顾客之间,员工与顾客分别与两个制胜飞轮相关联。

一个成功的“关键的一刹那”就是一项好的服务,这样就能使顾客满意,反过来将使顾客以后经常光顾,很多的回头顾客又将使企业负担更多的顾客服务,这样就可能促使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这个方式,这个飞轮转的越来越快,顾客也获得了利益,最终企业也从中受益,同样,有些公司提供的服务质量差,会导致顾客不满,使得顾客不再光顾,这样使服务质量更差,也是飞轮停转的结果。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得到了损失,但是不同的是,顾客的损失只是暂时的,而公司失去了客户,将长期影响公司赢利。

与此同时,如果得到企业的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这两种支持的话,飞轮会转得更快,即通过公司内部整合,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以及外部整合,市场营销,发展战略,这两个飞轮就会高速运转,其结果就是企业获得利润,即实现了股东利益。股东虽然不直接参与餐饮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但是对餐饮企业的发展却举足轻重,获得了利益的股东会进一步追加对顾客和员工的投资,使得顾客和员工更加满意、忠诚,这样就使得该服务飞轮持续不断的运转下去。该模型基于“多赢”思想,实现了顾客、员工、股东三方利益共赢。

(二)顾客方面

众所周知,服务在提供的开始阶段最关键,即“关键的一刹那”,这时,公司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由顾客来检验。成功的企业经营的一个基本方面不是在销售产品,而是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1.顾客满意度。衡量满意度的方法是去耐心观察顾客的满意程度,还是抱怨,存在的问题是顾客长期不满或相当不满,没有爆发之前发觉不了,当发生这种情况时,一切都太晚了。事实上,研究表明,只有4%的不满意顾客会投诉,粗心的公司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顾客。顾客满意度至少在三个方面表述了朴素的商业概念:更高的消费水准,满意的顾客会消费的更多;保留率,满意的顾客依然忠实;口碑,满意的顾客是一个公司最好的拥护者,满意率对高消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顾客保留率。商业的价值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顾客的光顾,开拓新客户的高昂成本只有客户同公司在业务上保持相当长时间后才能收回。顾客满意度表现的最重要的结果是说明了企业在保留顾客上的能力,然而顾客满意度并非是留住顾客的唯一要素,顾客没有流失有可能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其它的替代供应商,或者他们对其它公司提供的短期价格折扣和其促销方式不在乎等其他原因。

3.顾客参与。保留率是顾客参与的必要条件,是顾客制胜飞轮转动的下一个阶段,顾客参与是一种关注状态,它反映了二者之间的某种情感关系,顾客关心企业,企业关心顾客。尤其是在餐馆、旅店、航空公司等服务行业,顾客参与对其它顾客和公司员工常常是有帮助的。参与进来的顾客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很挑剔,他们已经习惯于享受高质量的服务,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而言,正是这些人的挑剔才促使企业不断进步。所有这些表明,一线员工最能够认识到顾客在关心什么。

(三)员工方面

从服务的关键的一刹那开始,在员工和顾客开始接触时,员工和顾客之间有一套类似的动作,如果一方对另一方微笑,另一方也同样会给对方以微笑,心情畅快的员工就会轻松而快乐的与顾客交易。

1.员工满意度。员工是主角,公司对员工管理不善,是不会取得成功的。餐饮企业应像重视客户那样重视员工。员工对服务理念的积极态度(满意的工作)是成功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但长久以来,人们有着一种错误的理念,即把“服务”和“使用仆人”联系在一起,把服务和地位低下联系起来。如果不制定保证员工满意的策略,那么一线员工就会制定自己的生存策略,他们会时常脱离一线工作,以躲避那些傲慢的面孔,对此,他们会采取一种极不正式和不在乎的态度,消极地应付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坏的口碑从员工口中开始流传,并且产生极大的破坏性。这时,改革应当从管理高层开始,如果高层管理人员不体现出服务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那么公司其它员工产生相同的想法就不足为奇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使员工长期满意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除了工作出色使人愉悦之外,没有什么比使顾客感到满意更令员工开心了。看到顾客满意的微笑,能使人感到振奋,而愁容满面的顾客,却令人沮丧。公务员之家

2.员工保留率。顾客是留住员工最有效的、最积极的长远因素。对于优秀的员工来说,他们是公司极大的一笔财富,这些人有知识,工作效率高,熟悉内部网络,与顾客关系紧密。忠实顾客与公司之间的长期关系,至少有一部分是与忠实员工之间建立的。餐饮企业之所以要留住忠诚的、优秀的员工,最重要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们比新员工服务得要周到,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公司收入的动力源,他们对顾客的忠实度影响很大。

3.员工参与。参与是员工热情参加企业各项事务,努力达到企业目标的能力。只有员工热情参与,才能表现真诚的笑容给顾客。

参考文献:

战略制胜范文篇4

CS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把顾客需求作为企业开发产品的源头,在产品功能、价格设定、分销促销环节建立以及完善售后服务系统等方面以利于顾客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满意,目的是提高公众对企业的满意程度,营造一种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良好内外部环境。

企业要及时跟踪研究顾客的满意程度,并依此设立和改造目标,调整企业营销环节,在顾客满意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竞争能力。

CS营销战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催化剂

企业的顾客分为外部及内部顾客,外部顾客是企业产品的消费群体,内部顾客即企业的员工。CS营销战略在满足内外部顾客需求,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方面起着决定作用。

(一)外部顾客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树立企业的名牌效应,使企业保持并发展庞大的消费群体。顾客是对企业的前途发展命运有直接联系的外部公众,市场就是顾客。建立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这就要求企业要从顾客的角度考虑,满足顾客的需要,努力创造出企业的名牌,使顾客的抽象预期心理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顾客忠诚。顾客忠诚不仅稳定着企业现实的顾客,更为企业吸引来潜在顾客,从而使企业保持并发展庞大的消费群体。

2、减少价格波动和不可预知风险的损失,节约销售成本。在当今“感性消费”时代,维持原有的消费群体比发展新的消费群体容易得多。CS营销战略通过名牌效应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确保了原有顾客,导致口碑效应,大大节约了销售成本。同时,消费者对自身喜爱依赖的产品价格变动敏感度低,他们注重产品的内在价值,承受力强,信任度高。

(二)内部顾客是树立企业名牌效应的决定因素

1、节省企业内部支出,保持稳定高效的员工队伍。员工对企业各方面满意度高,可以保持稳定而高效的员工队伍,减少企业培养新的替代雇员而增加的成本,减少生产力损失,保证实施企业“外部顾客满意”战略的连续性,避免企业为重新建立被打破或割裂的顾客关系而付出高昂的代价。

2、保持员工的忠诚,增强企业向心力。CS营销战略不能只停留在领导层面之上,而应使它转化为企业内部全体职工的行为,激活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一切都为企业着想,对企业高度忠诚,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造就了企业无可衡量的无形资产,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实施CS战略,要培养“一切为了顾客”的理念

1、顾客至上,企业要把顾客放在经营管理体系的第一位,站在顾客立场上研究、开发产品,预先把顾客的“不满意”从设计、制造和供应过程中去除,使消费者在心理上对企业产生认同和归属感,进而产生顾客满意的群体网络效应。

2、顾客永远是对的。这是CS营销战略的重要表现,其中包括三层意思:第一,顾客是商品的购买者,不是麻烦制造者;第二,顾客最了解自己的需求、爱好,这恰恰是企业需要搜集的信息;第三,由于顾客有“天然一致性”,同一个顾客争吵就是同所有顾客争吵。

战略制胜范文篇5

关键词:疫情防控;忧患意识;国家治理;抗疫制胜战略

2020年开年以来的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上下开展了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这次疫情是一次危机,疫情防控是一次大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次重大实践。疫情防控有时段,但对疫情防控实践的理论思考却不能终止,需要逐步拓展和深化,使之成为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成为继续奋斗前行、应对新的风险的思想结晶和理论成果。

一、抗击疫情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品质,是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思维方式。“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2020年以来抗击肺炎疫情的重大斗争,充分表明了增强忧患意识是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心理准备,是贯通疫情防控乃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的精神条件。在疫情防控中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1]这不仅是对执政党的要求,也是对全民族精神品质的揭示。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我们才能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才能够主动防患,从源头遏制疫情风险,全力救难,尽力减少疫情风险危害。1.忧患意识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忧患意识是对可能发生的祸害、灾难的忧虑和防备。未来有多种可能,包含不利的、有害的可能,对这种可能的预感、预测、预防,构成忧患意识的核心。考察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历史,忧患意识是一种共同意识。民族经历的灾难越多,文化反思的能力越强,忧患意识的基因也就越明显。安全需要是人类社会和每个个人的基本需要,忧患意识就是追求安全的思维活动。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长城实际上就是抵御外来掠夺和侵略的忧患意识的产物和标志。《诗经》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诗句饱含着忧患意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是文学史上的“忧患名篇”。忧患意识深深植入民族精神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和失败的危险,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弱胜强、反败为胜,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终成气象。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面临的“四大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面临的“四种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忧患意识有着鲜明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增强忧患意识,要求坚持底线思维、防控重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进行伟大斗争,都是基于对前进道路上困难和挑战、矛盾和阻力的深刻洞察。2018年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列举了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其中提到“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既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自己所负责领域内的重大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1]可以说,忧患意识包含对来自各个方面各个方向风险的忧与患。这种忧患意识,既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又是培塑民族精神的因素。2.疫情防控是增强忧患意识的一次历练这次疫情防控,忧患意识鲜明体现在及时果断阻止疫情蔓延的重大决策上。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审时度势、综合研判,迅速作出部署,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2020年1月22日,党中央果断要求湖北省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管控。如果当断不断,必定反受其乱。忧患意识鲜明体现在全面动员、全民参与的应急防控上。从武汉到湖北,从华中到各地,从城市到乡村,从公共场所到居民小区,打响了一场全覆盖、全方位、全民参战的抗疫人民战争。忧患意识鲜明体现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掌控上。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中央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适时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减少、化解、弥补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根深叶茂、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新质。这种精神体现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更体现在民族历经的抵御灾害的斗争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抗疫精神,都是伟大民族精神在抗击灾害中的具体体现和生动证明。忧患意识作为民族精神的底蕴和成分,有机融入抗疫精神之中。忧患意识促进疫情防控的创造精神。面对疫情对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严重威胁,疫情防控加速了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的进展,加快了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作为国之重器的攻关等。忧患意识激励疫情防控的奋斗精神。抢救生命、救治患者,同时间赛跑,赛的是救治的意志;与病魔较量,较的是民族的力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民族未来。忧患意识强化疫情防控的团结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和湖北,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忧患意识激发疫情防控的追求精神。战胜疫情还不是最终目的,根本是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不被中断。抗击疫情成为一段时间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工作,打不赢这一战,就过不了这个坎,就实现不了伟大梦想。“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忧患意识是以实事求是、科学理性、积极主动为思维内核的,这就保证了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时的求实精神、科学精神、主体精神。忧患意识不是主观臆测,而是基于以往经验、事物规律、各种因素综合判断的结果,有其客观依据。2003年的非典疫情,使得我们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高度警惕、严控蔓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评价道:“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2]这种反应速度和效率是对疫情危害正确判断的结果。忧患意识不是盲目应对,而是讲求科学、尊重规律、对症下药、综合施策。疫情发生后,中央提出了包括科学防治在内的疫情防控总要求,强调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要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科学防控就能做到精准防控、分级分区分段防控。忧患意识不是悲观失望,而是积极努力、推动转变,化危为安、转危为机。这次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这都要求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持依靠人民,取得抗击疫情的成功。3.增强忧患意识应对新的风险增强忧患意识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要熏陶。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带领人民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这次应对疫情重大风险,是增强全党和全民族忧患意识的磨刀石。增强忧患意识就要坚持底线思维,把战略的基点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不要因为估计不足而在危机发生时陷于被动,要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次疫情防控从推出最严格举措到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正是运用底线思维的结果。增强忧患意识就要防控重大风险,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类矛盾和风险,防止发生各种各样的“蝴蝶效应”,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中外历史上,大疫大灾往往导致社会失序,社会失序又使抗疫抗灾雪上加霜。这次疫情防控,全国各地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依靠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主动配合,坚决遏制了疫情蔓延和社会风险。肺炎疫情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经历的一次磨难,疫情防控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一次锤炼,也是增强民族忧患意识的一次契机。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要由不全面到全面、不完善到完善。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中华民族新的一年关键之战,这场斗争实践提供了新时代增强民族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生动教科书和历史启示录,促进中华民族更加坚强和成熟,继续在前进道路上战胜新的重大风险挑战。

二、抗击疫情是对中国治理的一次大考

中华民族在经历磨难中成长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应对风险中前进壮大。这场全党总动员、全国齐上阵的疫情防控总体战谱写了发挥制度优势、运用治理能力战胜重大风险考验的新时代篇章。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从根本上说依靠的是中国制度和国家治理的硬核。1.疫情防控总体战是一次综合性大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效能水平,在平时的治理效果中就能够得到展示,在民族发展的关键节点更能够受到检验。这次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很快演化为全国性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疫情防控成为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工作,必须全国动员、全力以赴,打赢这场大战,赢得这场大考。这次疫情防控是一次大考、一次综合性的大考,主要在于肺炎的诊治难度大,是对医药科学的大考。医学界对的生物特性、致病机理、传播机制、易感人群等开始时了解还不够,一时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药物。在于疫情传播的危害程度大,是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大考。确诊病例、死亡病例、疑似病例数量众多,疫情辐射各地、波及面广,医疗防护投入大幅增长,防控持续时间长。在于疫情影响的控制难度大,是对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大考。这包括春运和春节期间人员高度流动中控制疫情的难度,覆盖全部人口防止感染的难度等。在于防控疫情的社会成本大,是对国家政治能力、经济能力、社会能力、科技能力、安全能力的大考。大量正常的生产与消费、贸易与流通、产业与事业、教育与娱乐等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疫情蔓延还有可能引发社会舆论、社会矛盾和社会稳定问题。指出:“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是总体战。”[3]总体战也是总考试,这次大考,考的是国家治理的领导决策力。对这次疫情风险的察觉、认知、评估、判断,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前提。必须坚持以科学和事实为依据,作出及时正确的决断。这次大考,考的是国家治理的组织动员力。战胜疫情必须打一场人民战争,发动一场总体战,进行一场阻击战,需要全国一盘棋的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这次大考,考的是国家治理的统筹协调力。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统筹严格防控和社会稳定,统筹国内防控和国际防控等。开局之战、开年大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党和国家面对大考交出合格答卷、取得优异成绩,是历史、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庄严使命和重大责任。大考合格,就能保证决胜决战目标的成功实现。2020年,我国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闯过疫情这一关、打赢抗疫这一战,我们就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决胜决战。大考合格,就是制度优势的有力证明和制度自信的坚实根据。坚定制度自信、治理自信,理论根据存在于实践根据之中,实践成功是自信之基。大考合格,就能展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实践成效。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主题教育中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和锤炼,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得到提振,其显著效果在这次抗疫斗争中得到充分释放和展现。大考合格,就会增强战胜重大风险的实力底气。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能够全面检验、全面锤炼党和国家抗击重大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战胜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的信心。2.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经受抗击疫情大考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像战争检验战斗力那样,对我国“制度力”“治理力”做出检验。党的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增强新时代国家制度能力和治理能力筑牢了基石。这次疫情防控总体战,正是《决定》的实践版,是用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证明我国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优势;而《决定》则是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的理论版,是从思想、理论、理念、原则的层面来诠释党和国家为什么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总体战。集中统一、及时迅速的治理效率。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2020年1月7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就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1月20日,专门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大年初一,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决定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要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等等。在疫情防控的全程,每一步都有党中央的直接领导,都有的亲自指挥。事实说明,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见事早、动作快,准确判断、毅然决断,非常事件、非常处置。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大大加快了应对突然而至的疫情的速度,争取了时间、降低了危害。这在久拖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制度环境中,是根本做不到的。统筹协调、聚力合力的治理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是全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难中之难,只有集中力量把重点地区的疫情控制住,才能从根本上尽快扭转全国疫情蔓延的局面。我们举全国之力予以支援,组织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医疗队、医护人员驰援,优先保障武汉和湖北需要的医用物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全军1万余名医护人员投入一线救治,展现了人民子弟兵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这种全面动员能力,充分体现了我国治理体系强大的组织协调力和资源配置力。令行禁止、全面严格的治理能力。应对大规模疫情,必须采取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这是对国家治理管控力、执行力的严峻考验。全国各地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进入非常时期,全国令行禁止、秩序井然、人心稳定,可以说,我们创造了抗疫奇迹。在统筹推进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现的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为世界防疫树立了典范。”[1]依法治疫、科学治疫的治理水准。这次疫情防控,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开的,必然要充分运用现代治理方式和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疫情防控的现代化水准。法治是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依法防控,才能保证统一防控、有序防控、持续防控。现代治理能力要以科技能力做支撑,与病魔较量也是科技力的较量,大数据技术用于研判疫情形势,实现了精准防控,大大提高了防控效率。2020年3月2日,在北京考察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4]。公开透明、合作负责的治理风范。这次疫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安全重大事件,国内防控必须放在国际防控的大格局中来妥善处置。我国政府及时向国内外公开透明疫情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好地区和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我们改进和加强对外宣传,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及时揭露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污蔑抹黑、造谣生事的言行。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全面有力防控疫情,努力防止疫情在世界蔓延,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是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作贡献。3.中国制度“能”在哪里、中国治理“强”在哪里的硬核制度为本,治理为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治理大考实质上也是制度大考。治理体系覆盖各领域各层面,治理能力包涵各方面各类型,起支撑和根基作用的是其硬核。抗击疫情重大斗争,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力量硬核。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定海神针”。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我国治理体系的高效运转,促使了治理能力的充分激发。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领导、全面部署、全面组织这场重大战役,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保证了疫情防控紧张有序、持续深入进行。中央政治局常委带头,广大党员自愿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疫情防控的实践告诉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就有了可靠政治保证。伟大民族精神是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凝结在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之中,内化于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之中,是中华民族战胜任何艰难困苦、冲破各种惊涛骇浪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深得人民拥护和信任,人民中蕴藏的民族精神必然转化为制度和治理的力量,转化为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价值基石。疫情防控的重大决策,既是一种基于事实的科学判断,也是一种基于价值的政治决断。疫情发生后,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就明确地树立起了对待疫情和处置疫情的第一原则,以人民为中心在此时此地就必须以防疫为中心,一切考量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第一考量。疫情就是命令,这个命令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个责任是保障人民主体地位的责任。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人民就一定能够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分忧担责、共渡难关,共同战胜这次重大疫情风险挑战。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完善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完善制度、推进治理方面的积极努力和改革成就体现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上,体现在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水平,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上,体现在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上,等等。这次疫情防控,极大调动了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出来的制度活力和治理潜力,着眼未来为有效应对疫情等重大风险构建制度和治理基石,同样还要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疫情防控的重大实践是一面镜子,显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也暴露出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在抗击疫情的大考中,我们积累了经验、增长了见识,夯实了体系、提升了能力,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必将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的动力,成为抗击新的风险、应对新的大考的能力素质。

三、抗击疫情依靠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制胜战略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是2020年2月10日在北京市调研指导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准确把握疫情防控的根本性质,全面部署大战大考的制胜战略,统筹推进抗疫发展的工作全局,提出的总判断、总方略。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既相互包含又有其独特内涵,是确保打赢疫情防疫战的战争样式、作战原则、取胜要诀。统筹运用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战略战法,党、国家和人民一定能够赢得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1.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反映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病毒是人类的公敌,病毒感染导致的疫情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危害。防控疫情、战胜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类战争中,病亡人数之多、动员人数之广、社会影响之大、投入资源之多,甚至不亚于一场局部战争。2020年1月以来在中华大地打响的疫情防控战,是一场全国动员、全民参战、全力求胜的大战,能否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这次抗击疫情重大风险挑战,首次整体使用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判断和决策,清楚表明了这场斗争的严峻程度和严重性质,更充分表明了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表明抗击疫情斗争的艰巨性。病毒隐匿性强,感染初期很难发现,是“看不见的敌人”,隔断病毒感染传播途径,是“看不见的战线”。传染性强,很短时间就可以形成大规模大面积扩散,防控疫情成为“无边界战场”。感染的肺炎致命性强,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缺乏“高精尖武器”。疫情在特大城市武汉、人口大省湖北密集传播、链式感染、集中暴发,形成了一个高地、一个主战场,遍及全国全面打响疫情防控战的危急形势。这就决定了疫情防控不是仅靠调动应急救援队伍抢险救灾就能平息的,每个人包括肺炎患者都是疫情防控的参与者和战斗者,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和许多行业的工作者,不仅要在当地坚守疫情防控一线阵地,还要随时准备奔赴武汉和湖北抗击疫情主战场,必须进行一场人民战争。决定了疫情防控不是单靠卫生健康部门、疾病防控机构、医务工作人员就能完成的,从中央到地方、从华中到全国、从党政机关到社区乡村,都要紧急动员、全面布局,必须组织一场总体战,同时决定了疫情防控不是仅仅盯住医治确诊病例就能取胜的,最艰巨的任务是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必须展开一场阻击战。表明抗击疫情斗争的复杂性。这次疫情防控,处于疫情传播与春运春节的重合期,感染人群与未感染人群接触机会多,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波及范围的工作难度大。既要对肺炎患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又要科学论证病毒来源,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加快治疗药品和疫苗研发,要同时打赢防控和科研两个战场。确诊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疑似病例,地域高度集中,医护人员感染确诊,医疗设施、人员、物资供求矛盾突出,不仅是要尽收尽治、全收全治,而且是救治要同时间赛跑,打赢这场战争难度很大。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需要采用最严厉最严密的举措,大量正常的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又要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哪个战场都不能失守。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同时又要在适当时机和条件下恢复常态,保增长促发展,保持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形势复杂、时间紧迫、标准很严、困难突出,只有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依靠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战胜“疫魔”,依靠全面布局、层层设防、统筹全局打赢此战,依靠联防联控机制、众志成城精神、科学防治手段顽强阻击。表明抗击疫情斗争的总体性。疫情防控的全方位要求打赢制胜的全域性,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化解公共卫生安全重大风险,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等。这次疫情防控,是大战,也是大考。应对大考、赢得大战,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就要扛起责任、经受考验,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智,既有统筹兼顾之谋、又有组织实施之能。2020年1月以来,党中央对疫情形势判断准确,各项工作部署及时,采取举措有效,打赢制胜的战略方案不断深化。从提出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到提出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打响了疫情防控的总体战,再到提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体现出疫情防控形势的阶段性、疫情防控思想的拓展性、疫情防控战略的总体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综合运用、系统发力,举全国之力、运体制之功、调各种资源,坚决打赢开年之战、开局之战。2.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保证疫情防控取得胜利运用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打赢疫情防控战,来自于对党带领人民战胜重大风险挑战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是这次疫情防控的制胜法宝。依靠人民群众、整合各种力量、坚决遏制蔓延、全面部署展开,将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融为一体,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成功抗击这场重大风险,夺取疫情防控伟大斗争最后胜利。优势制胜。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这是疫情防控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究其实质,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在疫情防控这样一种特殊的战争行动中的战略凝练和战略实施。人民战争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显著优势的战略运用,表现为紧紧依靠人民战胜重大疫情。总体战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显著优势的战略运用,表现为调动各地和军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源源不断开往一线救治,持续调配全国医疗防护物资和生活用品运送支援疫情重镇,等等。阻击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显著优势的战略运用,阻击战不仅是依靠医疗科技阻止疫情蔓延,更重要是依靠民族团结奋斗精神构筑阻击战的铜墙铁壁。如同人民战争是取得革命战争胜利、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独特法宝,依靠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打赢疫情防控战,同样是中国制度、中国治理的独特法宝。合力制胜。疫情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各种制胜要素,依靠合力制胜。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都是合力取向。一是中央和地方的合力。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运筹大局、谋划大事,保证这场疫情防控战指挥有方、部署得当、进展顺利,是打赢取胜的坚强指挥部。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二是干部和群众的合力。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坚守岗位、靠前指挥,深入防控疫情第一线,及时发声指导,及时掌握疫情,及时采取行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大力支持、主动配合疫情防控,各地群众都能够理解和服从对人员流动的管控措施,执行规定、遵守秩序。三是东西南北中的合力。“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成为全国各地的共同心声。很多省份尽管本地疫情防控形势也很紧张,但武汉的需要、湖北的需要、大局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需要,要人有人、要物有物。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战出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合出了战胜重大疫情的伟大力量。科学制胜。“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击败魔鬼既要依靠顽强意志,又要遵循科学规律。在2020年2月5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至关重要”[5]。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依据科技的支持,借助科学的力量。统筹网上网下,有效通过网络、运用网络、开发网络,对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十分关键。大数据技术用于研判疫情形势,实现了精准防控,大大提高了防控效率。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已成为新时代科技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3.从体制机制、管理体系上增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制胜能力依靠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赢得抗击疫情胜利,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制胜优势。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于疫情防控的能力,集中存在于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之中。这次抗击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特别是对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一次大考,既展示了显著优势,也暴露出许多不足。增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能力,有效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重大风险,就要放眼长远,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解决。2020年2月14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6]。这就是从体制机制、管理体系上强基固本,进一步提高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制胜能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增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制胜能力,一是从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上增强制胜能力。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二是从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上增强制胜能力。要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三是从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上增强制胜能力。要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四是从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上增强制胜能力。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要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五是从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上增强制胜能力。要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将使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能力更加强大,公共卫生安全重大事件造成的危害得到更加有效的防范化解,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可靠公共卫生安全保证,让疫情魔鬼不再肆虐。

参考文献:

[1].在统筹推进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4(2).

[2]王 远.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N].人民日报,2020-01-29(1).

[3].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4):4-12.

[4]新华社.协同推进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N].人民日报,2020-03-03(1).

[5].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J].求是,2020(5):4-8.

战略制胜范文篇6

一、认识论

人是武器装备发挥作用的决定因素人和武器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但在这个统一体中两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对等的。认识论原理告诉我们,战争不是什么怪物,战争也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中,人始终是主体,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而武器装备是客体,是进行战争的手段。武器是为人的目的服务的,是由人支配、控制和使用的。武器装备能否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武器装备没有人使用就是一堆死物,就无法体现武器装备本身的价值。恩格斯指出:“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使用它们。”[1]斯大林说:“没有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是死的东西。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能够创造出奇迹来。”[2]1982年叙以贝卡谷地的空战中,以色列空军一举摧毁叙利亚部署的19个苏制“萨姆-6”地空导弹连,并击毁了80多架苏制歼击机,使叙利亚在贝卡谷地惨淡经营10余年、耗资20多亿美元的防空体系毁于一旦,而以军只损失10架飞机,包括6架无人驾驶飞机和直升机。为什么双方的损失会如此悬殊呢?“萨姆-6”地空导弹是原苏联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较为先进的野战防空武器,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曾经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叙军使用后没有经过任何改进,其制导频率已经被以军掌握,以军针对其制导频率研制了相应的电子对抗系统,并在这次空战中对“萨姆-6”地空导弹的制导系统成功地进行电子干扰,从而使其无法发挥作用。海湾战争中拥有近800架作战飞机的伊拉克空军,几乎没有同多国部队交手就败下阵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飞机是从国外购买的,飞行员训练不足,地勤维护技术也没能掌握,凡事都要依赖外国专家,战争到来时外国专家一撤走,伊拉克人就难免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因此,就人与武器装备的关系而言,人始终居于主导的、决定性的地位,这是被战争实践反复证明、不容置疑的真理。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虽然武器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大提高,有些武器装备已具备了人的某种“活”性,但是,即便到了战争中大规模使用机器人时代,人与武器的关系也不可能改变。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是人研发和生产出来的,在作战中仍要靠人的支配才能发挥作用。武器装备越先进,技术越复杂,对人的依赖性也就越大。人是战争实践的主体,是武器装备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因此,一般意义上说,提升军队人员的综合素质,比发展武器装备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正如指出的:宁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要让装备等人才。

二、矛盾论

战斗力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人和武器在战争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切军队都是由人和武器的结合而形成的,人和武器是军队构成的两个必备要素,两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一方面,战争中的人只有使用武器,才成为军队,战争才具有暴力特征;另一方面,武器也只有借助于人,才能被运用于战争,表现其作为暴力工具的本质。因此,在研究战争制胜问题时,我们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将人与武器对立起来,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从而得出“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或“武器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的结论,首先是一个极其严重的思维错误。矛盾论的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战争的胜负同样是战争中各种矛盾运动的结果。孙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道”、“天”、“地”、“将”、“法”,进而比较双方“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赏罚孰明?”在分析己方的基础上再与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就可“以此知胜负矣”。这是孙子对战争胜负因素的看法。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也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军事、政治、经济、自然条件、主观指导和战争性质以及国际援助七个要素。这些要素是影响战争胜负最基本的因素,每一个基本的因素又可再分为许多具体因素,从而使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形成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有机系统。战争是一个对抗性的动态的矛盾运动过程。战争中,潜在因素和现实因素、偶然因素和经常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人的因素和武器的因素都对战争的胜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系统中,没有一种因素能够单独地、孤立地发挥作用。在军事对抗中,潜在因素只有转化为现实因素,才能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现实力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再强大,也不能保证一定能打赢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潜在的综合国力只有转化成军力;军力进一步转化成战场对抗中的现实作战力量,才会对战争的胜负产生直接影响。这种现实力量既可表现为偶然因素,又可表现为经常因素;既可区分为物质因素,又可区分为精神因素,但在最终的对抗中,都要表现为一定的力量来进行。因此,在影响战争胜负的诸多矛盾中,人和武器这一对矛盾才是战争中经常起作用的主要矛盾,其它一切矛盾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人和武器这一对矛盾之中。说过,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这里所说的力量不是别的,归根结底就是人和武器这两个基本的要素构成的现实战斗力。由此可见,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研究战争胜负问题上,我们一定要系统地考察影响战争胜负的诸多矛盾,并着力解决好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要矛盾。只有把人和武器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对敌战斗力优势,才能在力量对抗中取得胜利。现达国家特别重视通过建立快速的国防动员体制与平战结合的军工体制,将国家潜在力量迅速转化成军事力量,再通过前沿存在以及快速反应和快速投送,使军力快速转化成战场作战能力,道理就在于此。国力、军力、战斗力这三者当中,只有战斗力对战争的胜负结局才会产生直接影响。

三、运用战斗力制胜观指导新时期军事力量建设与作战

战略制胜范文篇7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许多内容对现代市场营销活动有指导意义,因此,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营销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儒家文化对营销道德和营销观念的指导意义以及《孙子兵法》对营销策略的启迪。

一、儒家文化与营销道德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东方文化的代表,与西方文化思想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研究这些差异,分析儒家文化对营销管理的影响,对提高营销管理水平是很有必要的。儒家文化有“重修身、讲仁义”的特点,即重视伦理道德修养,主张个人修身养心,“修身”被摆在第一位,通过“修身”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躬身修己首先讲“仁”。“仁”作为生活的最高道德标准,它同时也涵括了忠、恕、礼、恭、敬、勇等世俗道德的全部内容,其“仁”的主旨,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正人先正己”,既要洁身自好,有所作为,又要助人、爱人,并从道德上积极引导人。但“修身”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达于“治平”的理想社会的手段:人们自我内省,知己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便没有冲突,关系和谐,社会也就成为太平盛世。其次讲“义”。关于义利关系,儒家文化认为应该“贵义贱利”、“义以为上”。在这里,孔子并不是一概否定人的欲求和谋利心理,他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关键是要得之以“道”,甚至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他主张“义然后取”、“见利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倘若义利相冲突,宁可选择义而放弃利。儒家文化的这一特点对营销的影响,表现在营销活动中即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绝不能把“义”和“利”对立起来。

在营销活动中,要“义利两全”。重义,即让人们成为“金钱的主人”,不搞欺诈行为,避免纯功利主义造成极端个人主义,导致人们道德沦丧;求利,即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通过全心全意地为顾客服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一方面日本现代企业管理的先驱——涩泽荣一提出的“《论语》+算盘”的经营思想,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儒家文化的义利观。

二、儒家文化与营销观念

(一)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与现代营销中“绿色营销”观念

在儒家文化看来,人是整体宇宙中心的一部分,天人相互协调,天和人是同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即认为人性与天性相通、人道与天道同源、人命与天命合一。先秦诸家以孟子为代表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思诚致仁,“尽心、知性、知天”,以人心昭显天下,体证天心,在精神领域完成天人合一的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人伦道德教化,以人伦道德教化代替对物质世界的征服,以对人身理想的追求代替人身现实的享受,从而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人与自然间的相互适应、和平共处、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而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现代社会在飞速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在享受征服自然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自然资源有限的挑战。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天人整体观,促使人们去寻求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机体的普遍规律,不仅要推己及人,还要推己及物,追求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儒家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环保的需要,体现在营销上就是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实行绿色营销(GreenMarketing)。绿色营销就是在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争取适当企业利润的同时,兼顾社会环境利益,由此开展的系统性营销活动。

(二)儒家文化“重责任,讲奉献”特点与现代营销中社会营销观念

儒家文化把伦理道德的地位置于一切社会发展因素之上,无论是为人还是治世,都是以道德取向高于一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伦理道德成为支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日常规范。在儒家思想中,个人和群体、家族是无法分开的,这样个人的言行就不再是为自己负责,而是为群体和家族负责,个人价值在他所处的群体中变成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和责任,个人价值也是通过他对集体、国家、君主的个人牺牲和奉献来实现。儒家文化的这一特点对营销管理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企业营销的全局观念上,企业营销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且要满足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企业应为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即企业在营销中应树立社会营销观念。

(三)儒家文化“重感情,讲仁和”特点与现代营销中关系营销观念

儒家文化有“重感情,讲仁和”的特点。儒家文化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理想境界,把“仁”释为“仁者爱人”,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主张人与人交往要待之以礼,待之以诚,互敬互爱,“礼之用,和为贵”。人们崇尚礼仪,能以宽容态度待人,推己达人;追求天下大同的“治平”理想,以及个人价值只能在宗法家族交织的关系网中得到体现,使人们特别重视亲缘、物缘、业缘等感情,认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人们追求的是人际感情合一和社会的和谐。“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使企业的管理者认识到人际关系在营销中的作用,学会利用公共关系打开市场和占领市场。即企业在营销中应树立关系营销观念,实行关系营销。

三、《孙子兵法》与营销策略

(一)《孙子兵法》的主要营销思想

1.未战先算。《孙子兵法》的第一句就提出了遇事要进行调查研究的思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关系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战争是这样,同理,关系一切组织和个人生存发展的大事也是这样,必须认真考查研究。目前,市场营销已成为关系每一个组织和个人生存发展的关键,必须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和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2.知彼知己。对未来的预测需要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其了解的程度决定着战争的胜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因此,管理者不仅要有自知之明,更重要的是了解对手的情况。

3.随机应变。为了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要求其统帅必须根据战场上的形势变化,做到随机应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我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就是讲的必须根据自身条件的变化来制定战略策略。所以用兵的原则是,拥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拥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拥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努力抗击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要坚壁自守,兵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决战。“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企业营销中的竞争战略就是依据兵法中“随机应变”而制定的。

4.避实击虚。兵家取胜的规律之一是“避实而击虚。”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就必然吃败仗。避实击虚首先要真正了解对手的虚实,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的作战方案,“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就是说,在战场上,要避开敌人初来的锐气,等到敌人松懈疲惫时再去打它,这是考虑士气的作用。以自己的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轻狂浮躁,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以自己的部队靠近战场来对待敌人的长途跋涉,以自己部队的从容休整来对待敌人的鞍马劳顿,这是掌握战斗力的方法。企业在竞争中也应善于发现对手的弱势及优势,避开对手的优势,以自己的优势去攻对手的弱势。

5.出奇制胜。《孙子兵法》的重要军事思想之一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通过出奇兵取胜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方法。出奇的核心是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在战场上稳操胜券。因为“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用兵打仗是一种用计取胜的行为,“兵者,诡道也。”因此,出奇制胜要做到: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要向近处。对贪图小利的敌人就用利益引诱它;对混乱的敌人就乘机攻取它;对力量充实的敌人要注意防备它;对兵强马壮的敌人就暂时避开它。对于易怒的敌人要设法刺激它;对于谦卑慎行的敌人要使之骄横;对于休整良好的敌人要使之疲惫;对于内部和睦的敌人要离间它。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动攻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出奇制胜的另一种表现是“兵贵神速”,“兵贵胜,不贵久。”“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就是说要选择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孙子兵法》主要营销思想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1.掌握“奇”“正”变化的规律,积极开展营销创新。作战的方式方法不过“奇”、“正”两种类型,“奇”是指作战的特殊方法,“正”是指作战的常规战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在战场上,人们总是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战斗,但总是出奇兵取胜。“奇”和“正”是不断变化的,并且永远未可穷尽,当人们都熟悉了“正”的方式以后,只有“奇”才能取胜;当“奇”广为人知后,“奇”就变成为“正”;这时,新的“奇”出现。“奇”与“正”就是这样不断地相互转化,无始无终。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必须把握“奇”“正”变化的规律,并通过市场营销创新,出奇制胜。首先,要认识到出“奇”才能获利,为此,必须学会不断创新。这是因为当人们面对一种特别的变化时,会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并依此决定操作策略,而在短时间里对现状的本质做出判断,往往会欠缺深入的考虑,从而给创新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其次,掌握“奇”与“正”转化的时间。这一点判断起来较有难度,因为“奇”与“正”是相对的概念,当人们不熟悉它时,它就是“奇”;当人们熟悉它以后,“奇”就变成了“正”。此时,“奇”的效果就会明显降低,再运用这种运用过的“奇”,得到的只是原来的“正”的效果。因此,作为商海搏击的人们要有预见性,以适应消费者的心理变化,提前拿出新的产品、新的方法和新的策略,争取市场上的更大成功。

2.学会“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辩证思维,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两军相争,懂得如何通过迂回曲折的途径达到直路才能达到的目的,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才能把握战场的主动权。“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迂直之计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市场竞争中故意迂回而行,投以小利,落后于他人的行动,却先期到达目的地,收到别人没有收到的效果。二是由于工作出现失误,如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发现后通过加倍的努力,给用户提供适当的利益,结果使用户由不满意变成满意,使企业变不利为有利,变坏事为好事,达到意想不到的目标。目前,迂直之计已深入人心。无论国际上大的跨国公司,还是国内的中小企业,无不运用迂直之计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过程中进行的公益赞助,中国企业给顾客提供的“超值服务”,都是迂直之计在市场营销中的最好体现。

3.运用各种用兵策略,提高企业的市场运作水平。《孙子兵法》的用兵策略,在市场营销中主要运用在未战先算、避实击虚、出奇制胜、兵贵神速等方面。“未战先算”在营销中表现为决策前要进行调查研究和预测。作为行动的指南,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营销活动中。目前,市场调查和预测不仅应用在短期决策上,而且成为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础。“避实击虚”在营销中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上,指导企业的决策者如何针对竞争对手的不足之处展开攻击,从而一举占领该市场。避实击虚的基础是知彼知己,不仅要看得准,还要有胆有识。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寻找对手的薄弱环节,从而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功。“出奇制胜”在营销中表现为靠别人意想不到的办法占领市场或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企业在营销中的“出奇制胜”可谓无奇不有,你的质量高,我的价格低,他的服务好;你在组织上创新,我在技术上创新,他在销售上创新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奇”产生于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积极的创新意识,靠的是在全面分析市场情况基础上的整体设计,而不是靠某个人的“点子”。因此,要想“出奇制胜”,只能靠扎实的工作,而不能靠走捷径。“兵贵神速”被世人奉为战场上的“天条”,现已成为指导商场行为的“铁律”。时间对军队而言意味着战机,对企业来说就是金钱。

参考文献:

[1]彭正穗.孔子与商战伦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

战略制胜范文篇8

尽管人们对企业战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从更接近于企业战略的实践来看,企业战略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企业与顾客认知互动的过程,具有顾客中心性、认知互动性和战略过程性三个特征。企业战略定位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行为,而是一种顾客行为,是顾客在为企业定位,因此顾客价值是一个战略问题,本文将其纳入餐饮企业战略的范畴加以分析;此外,结合餐饮企业产品的无实体性、不可分割性、不可储存性等特点,由此决定了员工对于餐饮业的关键作用,尽管员工战略和餐饮业的人力战略有一定的重合之处,但是为了强调员工价值对餐饮业经营的重要性,本文将其单独列出来并上升到战略高度进行研究。

餐饮企业发展战略实施力的两个维度

(一)顾客价值维度

对餐饮业而言,“顾客即上帝,顾客至上,顾客就是‘衣食父母’”的理念已司空见惯。因此可以得出:餐饮业是顾客需求的集合体。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从饭店企业与顾客需求的逻辑关系来看,顾客是饭店企业存在的根本;二是从企业是价值活动的集合体的观点来看,对餐饮业而言,所谓的价值归根结底取决于顾客为饭店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支付的价格。对于餐饮业来说,核心能力就是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即能否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是评判餐饮企业核心能力的终极标准。

(二)员工价值维度

尽管顾客是餐饮业生存发展的“衣食父母”,但是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顾客关注的不再仅仅是餐饮提供的有形产品,而是更加关注整体的消费环境。而在餐饮中,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就是处于一线的餐饮员工。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詹姆斯•赫斯克特(JamesL.Heskett)等教授在研究总结了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英国航空公司、迪斯尼公司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成功经验后得出:企业的利润及其增长主要由顾客的忠诚(满意)来推动;顾客忠诚(满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提供给顾客的价值影响;而顾客获得的价值是由忠诚(满意)的员工创造的;他们之间形成一个相因相果的循环“服务利润链”;此外,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研究发现,顾客转换供应商的原因,70%是由服务问题引起的;另外有资料显示,顾客由于对服务不满意而离开供应商,比由于价格或产品质量因素而离开供应商的可能性大五倍。而在餐饮业中,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就是处于一线的员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同顾客一样,员工也是餐饮业生命力的源泉,是餐饮业持续竞争力的保障,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餐饮业发展的关键。因为,只有优秀的员工才能提供优秀的服务。

餐饮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餐饮业管理中,对外必须坚持“顾客至上”,对内则须坚持“员工第一”。因此,餐饮企业应当本着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帮助人、培养人、爱护人、激励人的原则,以激发员工的潜能,增进员工的忠诚。

基于价值维度的餐饮业服务制胜策略

(一)模型基本内涵

餐饮企业作为一个服务性企业,其成功经营高度依赖于其经营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的阶段,即员工接触顾客并提供服务的那段时间,这个接触是如此重要以致于被人们称之为“关键的一刹那”,该模型的起点就是这“关键的一刹那”,它发生在员工与顾客之间,员工与顾客分别与两个制胜飞轮相关联(详见图1)。

一个成功的“关键的一刹那”就是一项好的服务,这样就能使顾客满意,反过来将使顾客以后经常光顾,很多的回头顾客又将使企业负担更多的顾客服务,这样就可能促使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这个方式,这个飞轮转的越来越快,顾客也获得了利益,最终企业也从中受益,同样,有些公司提供的服务质量差,会导致顾客不满,使得顾客不再光顾,这样使服务质量更差,也是飞轮停转的结果。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得到了损失,但是不同的是,顾客的损失只是暂时的,而公司失去了客户,将长期影响公司赢利。

与此同时,如果得到企业的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这两种支持的话,飞轮会转得更快,即通过公司内部整合,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以及外部整合,市场营销,发展战略,这两个飞轮就会高速运转,其结果就是企业获得利润,即实现了股东利益。股东虽然不直接参与餐饮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但是对餐饮企业的发展却举足轻重,获得了利益的股东会进一步追加对顾客和员工的投资,使得顾客和员工更加满意、忠诚,这样就使得该服务飞轮持续不断的运转下去。该模型基于“多赢”思想,实现了顾客、员工、股东三方利益共赢。

(二)顾客方面

众所周知,服务在提供的开始阶段最关键,即“关键的一刹那”,这时,公司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由顾客来检验。成功的企业经营的一个基本方面不是在销售产品,而是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1.顾客满意度。衡量满意度的方法是去耐心观察顾客的满意程度,还是抱怨,存在的问题是顾客长期不满或相当不满,没有爆发之前发觉不了,当发生这种情况时,一切都太晚了。事实上,研究表明,只有4%的不满意顾客会投诉,粗心的公司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顾客。顾客满意度至少在三个方面表述了朴素的商业概念:更高的消费水准,满意的顾客会消费的更多;保留率,满意的顾客依然忠实;口碑,满意的顾客是一个公司最好的拥护者,满意率对高消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顾客保留率。商业的价值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顾客的光顾,开拓新客户的高昂成本只有客户同公司在业务上保持相当长时间后才能收回。顾客满意度表现的最重要的结果是说明了企业在保留顾客上的能力,然而顾客满意度并非是留住顾客的唯一要素,顾客没有流失有可能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其它的替代供应商,或者他们对其它公司提供的短期价格折扣和其促销方式不在乎等其他原因。

3.顾客参与。保留率是顾客参与的必要条件,是顾客制胜飞轮转动的下一个阶段,顾客参与是一种关注状态,它反映了二者之间的某种情感关系,顾客关心企业,企业关心顾客。尤其是在餐馆、旅店、航空公司等服务行业,顾客参与对其它顾客和公司员工常常是有帮助的。参与进来的顾客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很挑剔,他们已经习惯于享受高质量的服务,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而言,正是这些人的挑剔才促使企业不断进步。所有这些表明,一线员工最能够认识到顾客在关心什么。

(三)员工方面

从服务的关键的一刹那开始,在员工和顾客开始接触时,员工和顾客之间有一套类似的动作,如果一方对另一方微笑,另一方也同样会给对方以微笑,心情畅快的员工就会轻松而快乐的与顾客交易。

1.员工满意度。员工是主角,公司对员工管理不善,是不会取得成功的。餐饮企业应像重视客户那样重视员工。员工对服务理念的积极态度(满意的工作)是成功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但长久以来,人们有着一种错误的理念,即把“服务”和“使用仆人”联系在一起,把服务和地位低下联系起来。如果不制定保证员工满意的策略,那么一线员工就会制定自己的生存策略,他们会时常脱离一线工作,以躲避那些傲慢的面孔,对此,他们会采取一种极不正式和不在乎的态度,消极地应付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坏的口碑从员工口中开始流传,并且产生极大的破坏性。这时,改革应当从管理高层开始,如果高层管理人员不体现出服务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那么公司其它员工产生相同的想法就不足为奇了。

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使员工长期满意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除了工作出色使人愉悦之外,没有什么比使顾客感到满意更令员工开心了。看到顾客满意的微笑,能使人感到振奋,而愁容满面的顾客,却令人沮丧。

2.员工保留率。顾客是留住员工最有效的、最积极的长远因素。对于优秀的员工来说,他们是公司极大的一笔财富,这些人有知识,工作效率高,熟悉内部网络,与顾客关系紧密。忠实顾客与公司之间的长期关系,至少有一部分是与忠实员工之间建立的。餐饮企业之所以要留住忠诚的、优秀的员工,最重要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们比新员工服务得要周到,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公司收入的动力源,他们对顾客的忠实度影响很大。

3.员工参与。参与是员工热情参加企业各项事务,努力达到企业目标的能力。只有员工热情参与,才能表现真诚的笑容给顾客。

参考文献:

1.王泽光.中国旅游饭店的机遇与发展:论加入WTO后旅游饭店的走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C•鲍曼.战略管理.中信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社,1997

战略制胜范文篇9

尽管人们对企业战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从更接近于企业战略的实践来看,企业战略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企业与顾客认知互动的过程,具有顾客中心性、认知互动性和战略过程性三个特征。企业战略定位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行为,而是一种顾客行为,是顾客在为企业定位,因此顾客价值是一个战略问题,本文将其纳入餐饮企业战略的范畴加以分析;此外,结合餐饮企业产品的无实体性、不可分割性、不可储存性等特点,由此决定了员工对于餐饮业的关键作用,尽管员工战略和餐饮业的人力战略有一定的重合之处,但是为了强调员工价值对餐饮业经营的重要性,本文将其单独列出来并上升到战略高度进行研究。

餐饮企业发展战略实施力的两个维度

(一)顾客价值维度

对餐饮业而言,“顾客即上帝,顾客至上,顾客就是‘衣食父母’”的理念已司空见惯。因此可以得出:餐饮业是顾客需求的集合体。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从饭店企业与顾客需求的逻辑关系来看,顾客是饭店企业存在的根本;二是从企业是价值活动的集合体的观点来看,对餐饮业而言,所谓的价值归根结底取决于顾客为饭店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支付的价格。对于餐饮业来说,核心能力就是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即能否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是评判餐饮企业核心能力的终极标准。

(二)员工价值维度

尽管顾客是餐饮业生存发展的“衣食父母”,但是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顾客关注的不再仅仅是餐饮提供的有形产品,而是更加关注整体的消费环境。而在餐饮中,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就是处于一线的餐饮员工。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詹姆斯•赫斯克特(JamesL.Heskett)等教授在研究总结了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英国航空公司、迪斯尼公司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成功经验后得出:企业的利润及其增长主要由顾客的忠诚(满意)来推动;顾客忠诚(满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提供给顾客的价值影响;而顾客获得的价值是由忠诚(满意)的员工创造的;他们之间形成一个相因相果的循环“服务利润链”;此外,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研究发现,顾客转换供应商的原因,70%是由服务问题引起的;另外有资料显示,顾客由于对服务不满意而离开供应商,比由于价格或产品质量因素而离开供应商的可能性大五倍。而在餐饮业中,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就是处于一线的员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同顾客一样,员工也是餐饮业生命力的源泉,是餐饮业持续竞争力的保障,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餐饮业发展的关键。因为,只有优秀的员工才能提供优秀的服务。

餐饮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餐饮业管理中,对外必须坚持“顾客至上”,对内则须坚持“员工第一”。因此,餐饮企业应当本着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帮助人、培养人、爱护人、激励人的原则,以激发员工的潜能,增进员工的忠诚。

基于价值维度的餐饮业服务制胜策略

(一)模型基本内涵

餐饮企业作为一个服务性企业,其成功经营高度依赖于其经营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的阶段,即员工接触顾客并提供服务的那段时间,这个接触是如此重要以致于被人们称之为“关键的一刹那”,该模型的起点就是这“关键的一刹那”,它发生在员工与顾客之间,员工与顾客分别与两个制胜飞轮相关联(详见图1)。

一个成功的“关键的一刹那”就是一项好的服务,这样就能使顾客满意,反过来将使顾客以后经常光顾,很多的回头顾客又将使企业负担更多的顾客服务,这样就可能促使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这个方式,这个飞轮转的越来越快,顾客也获得了利益,最终企业也从中受益,同样,有些公司提供的服务质量差,会导致顾客不满,使得顾客不再光顾,这样使服务质量更差,也是飞轮停转的结果。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得到了损失,但是不同的是,顾客的损失只是暂时的,而公司失去了客户,将长期影响公司赢利。

与此同时,如果得到企业的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这两种支持的话,飞轮会转得更快,即通过公司内部整合,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以及外部整合,市场营销,发展战略,这两个飞轮就会高速运转,其结果就是企业获得利润,即实现了股东利益。股东虽然不直接参与餐饮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但是对餐饮企业的发展却举足轻重,获得了利益的股东会进一步追加对顾客和员工的投资,使得顾客和员工更加满意、忠诚,这样就使得该服务飞轮持续不断的运转下去。该模型基于“多赢”思想,实现了顾客、员工、股东三方利益共赢。

(二)顾客方面

众所周知,服务在提供的开始阶段最关键,即“关键的一刹那”,这时,公司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由顾客来检验。成功的企业经营的一个基本方面不是在销售产品,而是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1.顾客满意度。衡量满意度的方法是去耐心观察顾客的满意程度,还是抱怨,存在的问题是顾客长期不满或相当不满,没有爆发之前发觉不了,当发生这种情况时,一切都太晚了。事实上,研究表明,只有4%的不满意顾客会投诉,粗心的公司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顾客。顾客满意度至少在三个方面表述了朴素的商业概念:更高的消费水准,满意的顾客会消费的更多;保留率,满意的顾客依然忠实;口碑,满意的顾客是一个公司最好的拥护者,满意率对高消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顾客保留率。商业的价值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顾客的光顾,开拓新客户的高昂成本只有客户同公司在业务上保持相当长时间后才能收回。顾客满意度表现的最重要的结果是说明了企业在保留顾客上的能力,然而顾客满意度并非是留住顾客的唯一要素,顾客没有流失有可能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其它的替代供应商,或者他们对其它公司提供的短期价格折扣和其促销方式不在乎等其他原因。

3.顾客参与。保留率是顾客参与的必要条件,是顾客制胜飞轮转动的下一个阶段,顾客参与是一种关注状态,它反映了二者之间的某种情感关系,顾客关心企业,企业关心顾客。尤其是在餐馆、旅店、航空公司等服务行业,顾客参与对其它顾客和公司员工常常是有帮助的。参与进来的顾客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很挑剔,他们已经习惯于享受高质量的服务,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而言,正是这些人的挑剔才促使企业不断进步。所有这些表明,一线员工最能够认识到顾客在关心什么。

(三)员工方面

从服务的关键的一刹那开始,在员工和顾客开始接触时,员工和顾客之间有一套类似的动作,如果一方对另一方微笑,另一方也同样会给对方以微笑,心情畅快的员工就会轻松而快乐的与顾客交易。

1.员工满意度。员工是主角,公司对员工管理不善,是不会取得成功的。餐饮企业应像重视客户那样重视员工。员工对服务理念的积极态度(满意的工作)是成功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但长久以来,人们有着一种错误的理念,即把“服务”和“使用仆人”联系在一起,把服务和地位低下联系起来。如果不制定保证员工满意的策略,那么一线员工就会制定自己的生存策略,他们会时常脱离一线工作,以躲避那些傲慢的面孔,对此,他们会采取一种极不正式和不在乎的态度,消极地应付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坏的口碑从员工口中开始流传,并且产生极大的破坏性。这时,改革应当从管理高层开始,如果高层管理人员不体现出服务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那么公司其它员工产生相同的想法就不足为奇了。

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使员工长期满意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除了工作出色使人愉悦之外,没有什么比使顾客感到满意更令员工开心了。看到顾客满意的微笑,能使人感到振奋,而愁容满面的顾客,却令人沮丧。

2.员工保留率。顾客是留住员工最有效的、最积极的长远因素。对于优秀的员工来说,他们是公司极大的一笔财富,这些人有知识,工作效率高,熟悉内部网络,与顾客关系紧密。忠实顾客与公司之间的长期关系,至少有一部分是与忠实员工之间建立的。餐饮企业之所以要留住忠诚的、优秀的员工,最重要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们比新员工服务得要周到,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公司收入的动力源,他们对顾客的忠实度影响很大。

3.员工参与。参与是员工热情参加企业各项事务,努力达到企业目标的能力。只有员工热情参与,才能表现真诚的笑容给顾客。

参考文献:

1.王泽光.中国旅游饭店的机遇与发展:论加入WTO后旅游饭店的走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C•鲍曼.战略管理.中信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社,1997

战略制胜范文篇10

《执行重在到位》深刻阐述了执行结果%26mdash;%26mdash;到位的重要性,还阐述了如何才能执行的最到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作为一名普通员工,不仅要深刻理解执行的重要性,更要在工作中做到将工作执行到位。

一个计划目标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工作方法的设计,在于如何执行,更关键在于执行的结果如何。工作的过程是如何执行,工作的结果如何就要看执行的情况如何,执行的到位,将会产生设计的、预期的工作结果,如果执行的不到位或者执行的有情况有毫厘的差别,那么执行的结果可能会谬以千里,那么整个执行的过程将是一个没有任何用处的过程,简单的说整个过程将是浪费人力、物力的过程。“执行不到位,不如不执行”。

谈到执行到位,首先要有好的执行到位的方法。没有好的方法,没有好的途径,没有合适的投入,谈不上什么执行,更不用说执行到位了。其次,执行是要由特定的群体%26mdash;%26mdash;人来贯彻完成的,特定人的思想、工作态度、文化背景、个人修养、专业知识决定着执行方法的运用,执行途径的选择和适合投入的量化,那么就决定执行过程的发展方向正确与否,直接也决定了执行是否准确的到位,那么也决定工作的成果是否会得到圆满。所以要想执行到位,首先要选择正确的人,让他们去做正确的事情,他们凭自己的修养、态度、知识去正确的做事情。

没有执行力,企业便没有竞争力,执行不到位,企业将失去核心竞争力。一个好的策略只有在成功执行后才能显示其价值,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能否将既定战略执行到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管理制度,但是面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仍暴露出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其中执行不到位就较为突出。比如安全生产管理,我们三番五次强调安全第一,但不可否认在工作现场中仍存有许多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像施工现场工作人员不戴安全帽、工作监护不到位等现象,以致于虽然制定了那么多规章制度,更重要地是把落实制度融入每一个工作点、每一个危险点,只有把制度执行到位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因此,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建立一整套自身管理与内部环境相匹配、战略规划与实际操作相切合的内部运作方案,并不断下定保证方案执行贯彻到底的决心、加大执行方案的力度,适时跟进,适度调整,逐步完善,将每一项制度、工作执行到位。

当今是一个工作成果制胜的时代。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好的战略只有执行到位,才能发挥作用,才会产生企业制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