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4:24:18

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范文篇1

指导战争是人类最艰难的一种活动。军事战略的和发展的本质是战略思维的发展与运用。战略思想是关于战略全局的指导思想,是制定战略方针、建军与作战原则的理论依据。而战略思维则是决定战略的主体头脑中的观念运动。战略思维包括军事认识论与方法论;也包括战争准备与实施的思维活动。它是历史决定论前提下的主体选择与创造活动,是战争指导者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比较、思维判断、思维选择、思维决策、思维实施、思维反馈、思维修正、思维总结与升华的全过程。战略思维的质量反映概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探索战略思维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建构战略思维的理论体系,是战略学研究向深层次发展的新课题。

人类经过了古代直观的和朴素辩证思维方式、中世纪的神学思维方式、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以及大系统的思维方式,它们都在战略思维上留下痕迹。对于历史上的许多战略的成功与失败,辉煌与遗憾,人们已经从战争的性质,力量的强弱,统帅的英明与昏庸,指挥的正确与失误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而从战略思维的角度探索其中的规律还很不够。为什么有的战争指导者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能够依据并不十分完备的材料(信息)迅速作出准确判断,定下正确的决心;而有的战争指导者在大量材料(信息)甚至是完全真实的情报面前,却迷惑不解,或作出错误决断?他们之间,战略思维的能力、效率和效果竟如此不同。这确实反映了战略思维存在着质量和速度的差别。

战略思维的质量取决于许多因素,主要是:第一,军事实践经验。只有实践才是思维和理论的坚实基础。爱因斯坦说过:“一个希望受到应有的信任的理论,必须建立在有普遍意义的事实之上……从来没有一个真正有用的和深入的理论果真是由纯粹的思辨去发现的。”他进一步指出,“纯粹的逻辑思维不能给我们任何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当然,这里决不否定思维的能动作用,任何一种经验方法都有其思辨的概念和体系,而任何一种思辨思维也都会显现出它赖以产生的经验材料。经验思维越丰富,理论思维就越深刻。在产生军事上创造思维成果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诱发,还是任务的压力,形势的迫使,传统观念的影响,情感的激荡,或是变例的顿悟,都离不开战争指导的实践基础。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验实践将被模拟实践所取代,殊不知模拟实践的基础,包括解决问题的程序和许多数据,都必须从经验实践中产生,只靠主观“给定的”和客观随机的因素是无法进行作战模拟的。第二,军事学术素养。军事学术素养,既靠直接战争实践,又靠间接战争实践。直接战争实践总是有限的,大量的是间接战争实践的积累。特别是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构成战斗力的诸因素中的技术含量大大增加,高技术战争的知识体系,特别是指挥、控制与协调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代军事指挥员的军事学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指导更需要这方面的知识结构。第三,最关键的是掌握科学的军事认识论与方法论。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军事活动主体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素养的地位和作用。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已有的一切思维方法的科学成果,使战略思维获得更多、更科学的方法论工具。科学的军事认识论与方法论不能停留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类总体上的、抽象的原则上,而必须延展到军事科学的每一门类,实现在运用中的具体化。战争指导面对的是复杂的、多变量的双方互动的战争客体,因此战略思维是多元构成的,是多种思维的综合,通过活跃的主观能动作用,成为心智的创造物,作为自主的认识去指导战争实践。例如战争指导者在进行兵力计算和敌我力量对比时,是以逻辑思维和定量分析为主的思维方式;而在谋略运用上,则是以灵感思维和定性分析为主的思维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合实际的定性分析,是更高形态的、浓缩了的定量分析。只有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才更有利于释放思维能量,进发出创造性来。

战略思维具有层次性,比如大战略(国家安全战略)思维、军事战略思维、军种(陆、海、空军等)战略思维以及核战略思维等。军事指导的层次越高,对思维方法的深度、广度与艺术化特别是创造性的要求越高。这里研究的是属于最高层次的战略决策思维的规律。它具有政治性、目标性、传统性、整体性、系统性、超前性、对应性、创造性和确定性等特点。

一、战略思维的政治性。军事是政治的工具。每一场政治革命在军事战略思维上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拿破仑领导的法国革命是如此,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领导的中国革命也都是如此。军事战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大战略,反映国家与民族的安全利益和对战争的根本态度。军事战略的根本职能是实现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的政治目标和安全利益。国家对外政策和战争性质决定每一个具体的军事战略思维的动机和目标。历史上从来没有超国家利益和超政治目标的战略思维,也从来没有置于政治之外的战争。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在战争中战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更要明确意识形态的背景和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间的战略思维内容。不同国家的政治利益深刻影响着它们的战略思维走向。

当代世界存在着强权政治决定论主导的进攻战略思维和维护本国主权与安全利益的防御战略思维。进攻战略思维不断追求利益目标,把抵制其达到扩张目标的国家或力量视作威胁;防御战略思维则注视着外来威胁,把保卫自己疆界内的安全作为目标。这两者的对立与矛盾斗争,驱动着世界或局部地区的军事政治风云的变幻,并且不时碰撞出火花,成为不安定的主要因素。这种现象又反过来影响和强化战略思维的政治特征。

斯维钦说过,“战略当然要力争摆脱不好的政治的,但是如果没有政治,战略在真空中是不能存在的,战略注定要为政治的所有过错付出代价。”西方某些学者认为国家间的政治就是权力斗争,战略是为这种权力斗争服务的。当然,权力是无情的,然而历史更是无情的,历史的报复和裁决往往比霸权扩张更有力量。20世纪留给人们的一条历史警告,就是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伤亡越来越多,但并不能解决问题,任何一个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国家,最终都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局。它们在追求霸权的过程中,逐渐消耗自己的力量,总有达到其国力所能承受的极限的一天。这就是“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绝对霸权终将绝对衰败。奥本海说,“只有权势均衡才能防止国际大家庭任何一个成员把自己凌驾于别国之上。”一个多极制衡的世界,会比一超主宰的世界具有理性和安全保障。

战略思维的政治性,一方面表现为从属于国家的政治;另一方面还表现为战略指导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制定战略的影响。科学的、正确的战略思维,不仅要体现正义性质,而且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指导战争活动。

二、战略思维的目标性。战略思维要求具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观念。军事辩证法关于“战略上的有规则有定向与战役战斗的不规则无定向”的重要命题,其中的“有定向”就是指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在一定的战略阶段内,无论战役方向如何灵活多变,但战略方向必须始终如一。只有当形势和任务发生重大变化时,才实行战略转变。古往今来的战略家,如果在战略目标上出现模糊或游移,那末下文很可能就是失败。中国古代的西楚霸王项羽,外国古代的迦太基统帅汉尼拔,他们都是在取得军事上的大胜之后,没有把握住战略目标,而前功尽弃,遭受失败。有的学者评论,迦太基的灭亡是“没有大战略的悲剧。”1815年滑铁卢之役时,政治反动、才能平庸的英荷联军统帅威灵顿之所以能够打败拿破仑,除了客观条件外,其主观指导因素,即如利德尔·哈特评述的:“威灵顿始终不渝地执行着自己的战略计划”。他把目光始终盯在目标上,所以不会把手段错认为目标。与拿破仑不同,他并不受战争浪漫性所感染,那足以产生幻想和自欺。这是他们成败的根本原因。这个评价未必中肯,但至少说明战略思维中目标原则的重要性。恩格斯则更明确指出拿破仑的失败在于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法国革命的战略目标。他说:“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他不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和它妥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坚持盟军对日作战直到它停止抵抗为止,其本质就是坚持既定的战略目标。中国革命战争进行战略决战之后,及时提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用历史教训教育全党全军将革命进行到底,不可稍许放松革命的战略目标,断然否定“以长江为界,南北分治”的议论,终于取得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

军事战略目标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政治目标。综观国外战史,军事统帅如果不顾最高当局的政治考虑而单纯追求军事目标,往往会导致战争的失败。同样,最高当局如果只是定下开战决心而没有明确的战争政治目标和战略目标,或提出的目标是错误的,那么也会导致战争的失败。所谓“能够打赢战役战斗,却输掉了战争”,就是指这种情况。

战争力量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战略目标与战争力量是辩证的关系,战略目标必须虑及力量的可能;而力量必须按照目标的要求进行建设和发展,以便使二者相适应。当战略目标超过战争力量的可能时,则要么增强或合理运用力量(包括限制或分散对方力量);要么调整目标(降低目标或分阶段实施)。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时,其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将根据他多年旅美生活和调查的结论,深知美国有着巨大的战略资源和军工生产能力,日本不足以战胜美国。他在既不能调整目标也不能增加力量的情况下,只能运用手段,即采取孤注一掷的方针,偷袭珍珠港之后又部署中途岛海战,企图通过这一决定性的一役,将美国海军消灭在太平洋中。然而他遭到了惨败。两个月后,美国在瓜达康纳尔岛登陆,标志战略反攻的开始。日本太平洋战争计划的失败说明,当失道寡助或战略目标超过物质条件允许的范围时,战略决心和指挥技巧是无能为力的。总之,战略思维的目标性,主导着战略思维各有关要素的实际运作。

三、战略思维的传统性。思维的特点本来就带有延续性。战略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不同的民族起源、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等条件影响下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和思维特征。好的传统与不好的传统都在历史的惯性中发挥作用。牛顿和笛卡尔等伟大的科学家都没能和上帝脱钩。斯宾诺莎以极大的勇气否定神的超自然意志的时候,仍然是以“神的决定和命令”的名义,来表达他的自然的必然规律的思想。这不完全是他们的妥协,而是历史的局限。军事战略思维从宿命和神秘主义中走出来的时间要早于其他方面的哲学思维。《孙子兵法》表现出惊人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成为古代战略思维科学的一颗明珠。它对中华民族智慧与性格的塑造,产生过重大影响。

传统战略思维,又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史积淀下来的独特的战略思考方式,是历史文化和经验的华,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方法论。中华民族具有共源性的传统文化,它不仅蕴涵着我们民族精神历久不衰的秘密,而且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战略思维的根基。其核心是追求民族和谐与国家统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战争,从夏代到清代结束,4000多年间共发生5000至6000次战争,占世界同期发生的战争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中国古代战争史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战争史,除了晚期的几场抗击外国入侵的战争外,基本上是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或政治集团为谋求统一中国而进行的战争。中国人所特有的理智和含蓄的民族性格,在战略思维领域也有其独特的表现。例如主张“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不以兵争天下”,重谋略,和为贵,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威德服人,智谋屈敌”的理想境界,崇尚“从古知兵非好战”的武德。甚至认为“佳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止”,“战胜以丧礼处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根本找不到像日本《明治遗训》、德国《德皇雄图秘著》(原名《朕之作战》)、俄国《彼得一世遗嘱》那种侵略扩张的传统依据。正如西方一位学者所评论的:中国对自己文明的认识没有那种侵略性的使命。也许最能证明这个问题的是,中国明代的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比西方的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要早半个世纪以上,船队规模也是他们的几倍,但中国郑和带去是瓷器和丝绸等,而没有利用当时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去建立殖民地。这与西方殖民主义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新中国成立后,一贯实行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自己的发展道路。这种战略思维是有中国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政治基础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对外战略性军事行动,都是反侵略和自卫性的。中国的军事战略边疆根本不会超越它的自然边疆。

战略思维的历史延续性不是惟一的现象,也不是可以轻易消失的现象,延续和改变正像生物界的遗传和变异一样,存在于历史发展之中。日本的“皇国思维”并没有因为战败而消失。德国从1871年至1945年,除了魏玛共和国的一段时期外,都是沿着俾斯麦、威廉二世、希特勒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发展的,直到彻底失败,从而宣告德意志近代战略思维的终结,但新纳粹主义的余孽并未根除。19世纪是以惊心动魄的拿破仑盛衰史揭开序幕的。20世纪则是以两次世界大战和半个世纪的冷战贯穿始终的。我们期望着新的世纪到来之后,中国传统的和平战略思维能够取得全人类的共识。

四、战略思维的整体性。战略是关于战争全局的指导方略,敌对双方构成战争的整体和全局。科学认识的发展规律是从局部到整体。“高度的纯粹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要以完整性为代价。”过分强调单一因素的科学往往是一种伪科学。地缘政治学单纯强调空间因素的决定作用就是如此。空军制胜论、海军制胜论、核武器制胜论以及新出现的信息制胜论也都是如此。总体的宏观的思维方法最早产生于指导战争。现在到处都在用战略的术语表达整体指导思想。战略思维比其他科学与社会实践领域的思维方法成熟得早。战争整体的内容是发展的,拿破仑指导战争大约只需关注十几个方面的问题;而现在则需要关注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方面的问题。现代战略思维强调整体、宏观、综合,强调各局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协调,这在认识论、方法论上是一大进步。现代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军事战略的对抗,从来都不只局限在军事领域进行,而是延伸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以及资源、环境等领域。人民战争思想,是中国人民革命的整体性战略思维,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解放区的军事斗争与敌占区民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相结合,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各战略区相互支援和配合,局部服从全局,全局关照局部。人民战争甚至还包括战场上瓦解敌军和发动敌国人民群众进行反战运动。历史证明,越是实行真正的人民战争,其整体性程度就越高。联盟之间的战争,是更大范围的整体性对抗。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虽然就其战争规模是局部的,但其所涉及范围仍然是整体性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所实施的大联盟、大系统、大指挥、大网络、大协同、大后勤,完全是一种整体性战略思维的体现。对于任何一场军事革命现象,也必须从整体上去认识,单纯从某一种因素来解释军事革命都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当代的军事革命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现象,它在体现科学技术的突破、军事理论的牵动、战略的调整、武器装备的更新、编制体制的改进、人才的培养和部队的训练等结合方面比以往任何军事革命都更明显。其特点是军事力量建设高技术化,战场上使用一体化,作战效能的倍增和构成胜利基础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工业时展起来的、分别实施的战区战役行动,将被在整个战场实施的一体化作战所取代,其战略、战役和战术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未来战争将体现信息战的特点,其整体性要求会更强。它必将超越武装斗争较量的范围,而涉及到整个国家、社会甚至一个国际区域的基础设施的安全。战争与和平也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战略计划不仅包括战争准备与实施,还包括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时机与方式。

五、战略思维的系统性。战略思维要涵盖达成战略任务所必需的所有要素:战略环境、战略力量、战略企图、战略方向、战场范围、作战对象、战略部署以及各战区、各军兵种、各种作战保障与后勤保障等等,这些都应纳入战略思维的视野。信息论、控制论本质是一个系统论。整体性是系统性的前提,系统性是整体性的生命,缺乏系统性的整体,就构不成有机整体和有序整体。现代国防早已不限于过去的“海防”加上“塞防”,而是陆、海、空、天、电磁频谱一体化的防卫体系。越是高技术战争,其系统性越强,现代一次大的战略行动需要投入数十个军兵种,操作500余种武器装备,涉及1000余种军事专业技术,展开在多个层面的战场上,达到数千公里的正面与纵深,同时或交替运用几十种作战样式。其战略指导,战役指挥、控制与协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从战争艺术来看,海湾战争虽然创造了每日平均进攻速度90多公里的最高纪录(三倍于德国闪击法国和苏联的进攻速度),但仅100小时的短暂交战,多国部队不论在战争谋略上还是在战争力量上,都没有遇到强大的对手,更没有反复的较量,没有复杂而艰难的智谋运用,因而在军事学术史上并没有多少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受海湾战争的影响,用高技术和低伤亡率的短期战争来达成政治目的,成为某些大国所追求的理想战争模式。然而美军入侵索马里的作战,和俄军对车臣非法武装的前期作战的经验教训,却是另外一种回答。尽管如此,海湾战争还是充分体现了现代战争的大系统作战和五种军事手段即作战保密、军事欺骗、心理战、电子战、精确制导武器直接摧毁的综合运用等特点,展现了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前景,并向传统的战争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因而引起全世·界军事界的注意。

六、战略思维的超前性。关乎一个历史阶段的战略指导,必然包含战略预见与战略预置。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战略预见即战略思维的超前性,是思维着的军事科学的发展形式之一。超前思维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或然性、不清晰性和不确定性,但它在战争指导中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指导战争实践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都源于思维认识的能动性和超前性。超前性的战略思维,是战略思维中最难把握、又是最需要的。孙中山先生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曾作过独到而科学的预断,他说:“逆料将来的潮流,国际间大战是免不了的,……将来白人主张公理的,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白人主张强权的和黄人主张强权的,也一定是联合起来。有了这两种联合,便免不了一场大战,这便是世界将来战争之趋势。”关于中国抗日战争三阶段和解放战争发展进程的准确预断,并据以确立的战略方针,更是创造了战争指导史上的范例。

战略思维如果缺乏超前性,就必然减弱其实践指导价值,而对未来战争和国际局势预言不准确,又是许多战略理论家逻辑推理史著的败笔。富勒将军1923年预料毒气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武器即是一例。战略预见也就是战略预断。它不完全等同于战略判断,战略判断是就当前战略形势所做出的现实结论;而战略预断,则是对未来某个时期推理认识的结论。战略预断的困惑在于难以准确判定若干必然性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因素将在何时何地通过何种偶然方式出现。正如摩根索说的,“对于那些试图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目前的迹象来判断未来的人来说,世界事务充满了意想不到的东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问世的书籍,难道有任何一本能帮助人们预料本世纪第八个十年中,国际政治到底会怎样?”一般意义的未来学理论在具体的战争指导问题上常常处于无能为力的境地,其原因还在于,若是笼统的或模棱两可的预断,其适应性强但适用性差;若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预断则不可避免带有盖然性,弄不好容易发生误导。战略思维的超前性,要求战争指导者综合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例如情报判断属于抽象思维;作战决心图和作战计划要图以及作战态势图属于形象思维;反常例、出奇制胜属于灵感思维。战争中,参谋人员把在三维空间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情况,标绘在二维的地图上。战争指导者面对地图进行思考的时候,运用经验、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恢复到连续的三维和四维(加上时间维)的景象,在头脑中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战争全过程的推演,并据以修正、完善指挥决心。作战决心也和科学发现一样,往往“并没有逻辑的通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上述这些便是战争指导者所具有的特殊的思维素质。只有具备超前性的战略思维,才能有超前的战略指导、战争准备和战略预置。许多战争的失利,都是没有做到这一点而造成的。战略思维是实践的思维,其超前性思考必须具有过程的连贯性和全面性,而不能回避或跳跃必须经过的阶段和必须考虑的要素,特别是对己方不利的情况。单凭想象和愿望去遥测未来,那样就会陷入主观一厢情愿的错误。

七、战略思维的对应性。战略思维本质是一种对策性思维,所有的战略转变也都是对策性的转变。战争是敌对双方的斗争。敌对双方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多种物质因素(力量)和精神因素(力量)展开在战场上,形成战争的运动、战场的态势、战况的发展和战争的结局。因此,战争的基本矛盾是敌对双方的斗争。战争运动的因果联系极为错综复杂,它是敌对两个方面双重的因果关系交互作甩的结果。战争的结局,既是某一方本身因果关系决定的,更是有敌方参加的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决定的。胜是如此,败也是如此。军事战略思维活动中,始终有一个不在场的对手从反面提出问题。对应性的要求,即拿破仑概括的:有一条最显而易见的战争原则,就是不要做敌人希望你做的事。军事战略必须依敌对方面的战略变化而变化。例如苏、日两国从1917年到1945年,在远东的军事对峙中,双方军事战略的互动演变达7次之多。战略思维的对应性又是对超前性的一种补充,即依据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加以修正或改变原有的判断和决心。这是战略思维的一大特点。就某种意义说,战略思维的较量,是战争双方在决策层中进行的一种心智上的“三岔口”式的对抗。军事战略思维的正确与否,只有在敌对双方对抗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的检验。

八、战略思维的创造性。从哲学角度看,创造性是思维认识的飞跃、拓展、更新和变革。创造性在战略思维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要的属性。它从经验、知识和信念中寻找灵感。在战略思维的过程中,计划作战或决定重大行动时,最先进入思维领域的,通常是已有的经验、既定的方案、现成的做法、惯用的例证。这属于“定势作用”下的常规思维,符合“最省力原理”,但不一定是最佳的方案。机械地运用归纳和类比推理,有时会犯错误,归纳和类比推理本来就是或然的,把归纳法绝对化,作为科学发现的惟一正确方法,是靠不住的。演绎在逻辑上是必然性的结论,但在战争指导的运用中,其结果仍然是不确定的。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经验也好,预案也好,都是有限的、过去的。不能简单地用有限推导无限,用过去推导将来,用静态推导动态。忠实地依照历史经验制定的战略计划往往以失败告终。战争艺术不同于战争法规,后者需要遵循,前者贵在创造。不仅是战争指导体现创造思维,正确的军事变革也就是一种创造。我们承认经验的基础作用,更重视理性的创造活力。所有传统的东西在当时都是新的创造,这种创造进入历史就成为传统。兵法也和艺术一样,要辉煌隽永就得创造。在战争中能创造优势才能生存和胜利。战略思维的关键是创造性,创造性是一种精神实践活动,作为对模式化和因循守旧的否定,从而实践新发现的意义。这里需要主观能动作用的尽情发挥,需要挖掘思维的潜能,动员各思维要素之间的广泛联系,实现对经验和传统的超越。每一个创造性的出奇制胜成为历史经验的时候,它同时也就失去了创造的新奇,战略思维又需要新的创造来补充。拿破仑说,“哪里有创造,哪里就有天才存在。”战略思维要求在以往的战争经验、既定的各种方针原则和预案的基础上,依据现实情况并预断未来可能的发展,萌发出创造精神,抓住有利时机,果断作出决策。这是在战争指导上的天才与平庸的分水岭。

九、战略思维的确定性。战争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超复杂的巨系统,其可变因素多,人为的假象多,对应性变化大。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比对自然界一般现象的认识达到真理性标准的难度大,而对战争的认识又比以对一般社会现象的认识达到真理性标准的难度大。例如,为了对付战争中的不确定性,就不得不违背结构力学关于过大的保险系数是不经济的原理,而采用增大集中兵力的倍数,“杀鸡用牛刀”。战争如此复杂,而战争决心又要求简捷和确切;战争充满不确定性,而作战计划每一步都必须十分明确。几乎所有确定的事物背后都存在着概率。战略思维的对象,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敌情和战局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现代技术也无法消除军事行动中的种种矛盾、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拿破仑说过,军事科学首先要包括准确推算到各种可能性,然后几乎像数学家那样精确地给意外情形以它在人们推算中应有的地位。正是在这一点上,一个人切不可自己骗自己。他说的“意外情形”就是指不确定性。在战争过程中,战争指导者始终处心积虑地为冲破认识上的“战争迷雾”而努力,在“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的认识悖论中反复探索。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战略思维本身必须是清晰的,例如,认识到敌情不完备的程度,就是一种明确的思维。《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说,明白哪些是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才是高明的;自己本来不知道还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必是祸害。战争中,常常有对情况不完全明了,却自以为完全掌握了,因而下错了决心,打了败仗的事例。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总结越南战争的教训时说“事后证明我们错了”,“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化、高科技的军事装备、军队和理论,在与非正规的、被高度激发起来的人民运动的对抗中,其作用是极其有限度的。”即属此例。从认识到不确定性开始才可能以确定性告终。即研究了所有的盖然性,才能定下确切的决心。战略判断永远也不可以离开冷静的理性和尽可能的审慎。在战争中鲁莽同优柔寡断一样,表面上是性格弱点,而实质是思维上的缺陷。仅仅指出军事思维对象中存在不确定性、模糊性的特点是不够的,还必须解决其转化为确定性认识和实践指导的方式和途径。当然,除非到战争结束以后,在战争进行中,谁也不能完全从“战争迷雾”中走出来。在战争指导中,对敌情和战局发展的洞察是相对的,是模糊中的清晰。指挥决心就是在多种可能、多种方案中,对一种方案的认定和对其他与此相悖方案的否定,是选择的结束和实施的开始。战略思维的结果一旦具有确定性之后,便成为带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的战略决策,并与战争力量相结合而进入实践领域,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对实践发生重大影响。可以说历史上所有惊心动魄的战略行动,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战略思维范文篇2

指导战争是人类最艰难的一种活动。军事战略的和发展的本质是战略思维的发展与运用。战略思想是关于战略全局的指导思想,是制定战略方针、建军与作战原则的理论依据。而战略思维则是决定战略的主体头脑中的观念运动。战略思维包括军事认识论与方法论;也包括战争准备与实施的思维活动。它是历史决定论前提下的主体选择与创造活动,是战争指导者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比较、思维判断、思维选择、思维决策、思维实施、思维反馈、思维修正、思维总结与升华的全过程。战略思维的质量反映概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探索战略思维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建构战略思维的理论体系,是战略学研究向深层次发展的新课题。

人类经过了古代直观的和朴素辩证思维方式、中世纪的神学思维方式、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以及大系统的思维方式,它们都在战略思维上留下痕迹。对于历史上的许多战略的成功与失败,辉煌与遗憾,人们已经从战争的性质,力量的强弱,统帅的英明与昏庸,指挥的正确与失误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而从战略思维的角度探索其中的规律还很不够。为什么有的战争指导者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能够依据并不十分完备的材料(信息)迅速作出准确判断,定下正确的决心;而有的战争指导者在大量材料(信息)甚至是完全真实的情报面前,却迷惑不解,或作出错误决断?他们之间,战略思维的能力、效率和效果竟如此不同。这确实反映了战略思维存在着质量和速度的差别。

战略思维的质量取决于许多因素,主要是:第一,军事实践经验。只有实践才是思维和理论的坚实基础。爱因斯坦说过:“一个希望受到应有的信任的理论,必须建立在有普遍意义的事实之上……从来没有一个真正有用的和深入的理论果真是由纯粹的思辨去发现的。”他进一步指出,“纯粹的逻辑思维不能给我们任何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当然,这里决不否定思维的能动作用,任何一种经验方法都有其思辨的概念和体系,而任何一种思辨思维也都会显现出它赖以产生的经验材料。经验思维越丰富,理论思维就越深刻。在产生军事上创造思维成果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诱发,还是任务的压力,形势的迫使,传统观念的影响,情感的激荡,或是变例的顿悟,都离不开战争指导的实践基础。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验实践将被模拟实践所取代,殊不知模拟实践的基础,包括解决问题的程序和许多数据,都必须从经验实践中产生,只靠主观“给定的”和客观随机的因素是无法进行作战模拟的。第二,军事学术素养。军事学术素养,既靠直接战争实践,又靠间接战争实践。直接战争实践总是有限的,大量的是间接战争实践的积累。特别是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构成战斗力的诸因素中的技术含量大大增加,高技术战争的知识体系,特别是指挥、控制与协调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代军事指挥员的军事学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指导更需要这方面的知识结构。第三,最关键的是掌握科学的军事认识论与方法论。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军事活动主体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素养的地位和作用。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已有的一切思维方法的科学成果,使战略思维获得更多、更科学的方法论工具。科学的军事认识论与方法论不能停留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类总体上的、抽象的原则上,而必须延展到军事科学的每一门类,实现在运用中的具体化。战争指导面对的是复杂的、多变量的双方互动的战争客体,因此战略思维是多元构成的,是多种思维的综合,通过活跃的主观能动作用,成为心智的创造物,作为自主的认识去指导战争实践。例如战争指导者在进行兵力计算和敌我力量对比时,是以逻辑思维和定量分析为主的思维方式;而在谋略运用上,则是以灵感思维和定性分析为主的思维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合实际的定性分析,是更高形态的、浓缩了的定量分析。只有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才更有利于释放思维能量,进发出创造性来。战略思维具有层次性,比如大战略(国家安全战略)思维、军事战略思维、军种(陆、海、空军等)战略思维以及核战略思维等。军事指导的层次越高,对思维方法的深度、广度与艺术化特别是创造性的要求越高。这里研究的是属于最高层次的战略决策思维的规律。它具有政治性、目标性、传统性、整体性、系统性、超前性、对应性、创造性和确定性等特点。

一、战略思维的政治性。军事是政治的工具。每一场政治革命在军事战略思维上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拿破仑领导的法国革命是如此,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领导的中国革命也都是如此。军事战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大战略,反映国家与民族的安全利益和对战争的根本态度。军事战略的根本职能是实现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的政治目标和安全利益。国家对外政策和战争性质决定每一个具体的军事战略思维的动机和目标。历史上从来没有超国家利益和超政治目标的战略思维,也从来没有置于政治之外的战争。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在战争中战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更要明确意识形态的背景和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间的战略思维内容。不同国家的政治利益深刻影响着它们的战略思维走向。

当代世界存在着强权政治决定论主导的进攻战略思维和维护本国主权与安全利益的防御战略思维。进攻战略思维不断追求利益目标,把抵制其达到扩张目标的国家或力量视作威胁;防御战略思维则注视着外来威胁,把保卫自己疆界内的安全作为目标。这两者的对立与矛盾斗争,驱动着世界或局部地区的军事政治风云的变幻,并且不时碰撞出火花,成为不安定的主要因素。这种现象又反过来影响和强化战略思维的政治特征。

斯维钦说过,“战略当然要力争摆脱不好的政治的,但是如果没有政治,战略在真空中是不能存在的,战略注定要为政治的所有过错付出代价。”西方某些学者认为国家间的政治就是权力斗争,战略是为这种权力斗争服务的。当然,权力是无情的,然而历史更是无情的,历史的报复和裁决往往比霸权扩张更有力量。20世纪留给人们的一条历史警告,就是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伤亡越来越多,但并不能解决问题,任何一个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国家,最终都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局。它们在追求霸权的过程中,逐渐消耗自己的力量,总有达到其国力所能承受的极限的一天。这就是“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绝对霸权终将绝对衰败。奥本海说,“只有权势均衡才能防止国际大家庭任何一个成员把自己凌驾于别国之上。”一个多极制衡的世界,会比一超主宰的世界具有理性和安全保障。

战略思维的政治性,一方面表现为从属于国家的政治;另一方面还表现为战略指导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制定战略的影响。科学的、正确的战略思维,不仅要体现正义性质,而且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指导战争活动。

二、战略思维的目标性。战略思维要求具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观念。军事辩证法关于“战略上的有规则有定向与战役战斗的不规则无定向”的重要命题,其中的“有定向”就是指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在一定的战略阶段内,无论战役方向如何灵活多变,但战略方向必须始终如一。只有当形势和任务发生重大变化时,才实行战略转变。古往今来的战略家,如果在战略目标上出现模糊或游移,那末下文很可能就是失败。中国古代的西楚霸王项羽,外国古代的迦太基统帅汉尼拔,他们都是在取得军事上的大胜之后,没有把握住战略目标,而前功尽弃,遭受失败。有的学者评论,迦太基的灭亡是“没有大战略的悲剧。”1815年滑铁卢之役时,政治反动、才能平庸的英荷联军统帅威灵顿之所以能够打败拿破仑,除了客观条件外,其主观指导因素,即如利德尔·哈特评述的:“威灵顿始终不渝地执行着自己的战略计划”。他把目光始终盯在目标上,所以不会把手段错认为目标。与拿破仑不同,他并不受战争浪漫性所感染,那足以产生幻想和自欺。这是他们成败的根本原因。这个评价未必中肯,但至少说明战略思维中目标原则的重要性。恩格斯则更明确指出拿破仑的失败在于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法国革命的战略目标。他说:“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他不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和它妥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坚持盟军对日作战直到它停止抵抗为止,其本质就是坚持既定的战略目标。中国革命战争进行战略决战之后,及时提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用历史教训教育全党全军将革命进行到底,不可稍许放松革命的战略目标,断然否定“以长江为界,南北分治”的议论,终于取得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军事战略目标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政治目标。综观国外战史,军事统帅如果不顾最高当局的政治考虑而单纯追求军事目标,往往会导致战争的失败。同样,最高当局如果只是定下开战决心而没有明确的战争政治目标和战略目标,或提出的目标是错误的,那么也会导致战争的失败。所谓“能够打赢战役战斗,却输掉了战争”,就是指这种情况。

战争力量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战略目标与战争力量是辩证的关系,战略目标必须虑及力量的可能;而力量必须按照目标的要求进行建设和发展,以便使二者相适应。当战略目标超过战争力量的可能时,则要么增强或合理运用力量(包括限制或分散对方力量);要么调整目标(降低目标或分阶段实施)。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时,其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将根据他多年旅美生活和调查的结论,深知美国有着巨大的战略资源和军工生产能力,日本不足以战胜美国。他在既不能调整目标也不能增加力量的情况下,只能运用手段,即采取孤注一掷的方针,偷袭珍珠港之后又部署中途岛海战,企图通过这一决定性的一役,将美国海军消灭在太平洋中。然而他遭到了惨败。两个月后,美国在瓜达康纳尔岛登陆,标志战略反攻的开始。日本太平洋战争计划的失败说明,当失道寡助或战略目标超过物质条件允许的范围时,战略决心和指挥技巧是无能为力的。总之,战略思维的目标性,主导着战略思维各有关要素的实际运作。

三、战略思维的传统性。思维的特点本来就带有延续性。战略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不同的民族起源、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等条件影响下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和思维特征。好的传统与不好的传统都在历史的惯性中发挥作用。牛顿和笛卡尔等伟大的科学家都没能和上帝脱钩。斯宾诺莎以极大的勇气否定神的超自然意志的时候,仍然是以“神的决定和命令”的名义,来表达他的自然的必然规律的思想。这不完全是他们的妥协,而是历史的局限。军事战略思维从宿命和神秘主义中走出来的时间要早于其他方面的哲学思维。《孙子兵法》表现出惊人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成为古代战略思维科学的一颗明珠。它对中华民族智慧与性格的塑造,产生过重大影响。

传统战略思维,又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史积淀下来的独特的战略思考方式,是历史文化和经验的华,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方法论。中华民族具有共源性的传统文化,它不仅蕴涵着我们民族精神历久不衰的秘密,而且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战略思维的根基。其核心是追求民族和谐与国家统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战争,从夏代到清代结束,4000多年间共发生5000至6000次战争,占世界同期发生的战争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中国古代战争史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战争史,除了晚期的几场抗击外国入侵的战争外,基本上是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或政治集团为谋求统一中国而进行的战争。中国人所特有的理智和含蓄的民族性格,在战略思维领域也有其独特的表现。例如主张“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不以兵争天下”,重谋略,和为贵,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威德服人,智谋屈敌”的理想境界,崇尚“从古知兵非好战”的武德。甚至认为“佳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止”,“战胜以丧礼处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根本找不到像日本《明治遗训》、德国《德皇雄图秘著》(原名《朕之作战》)、俄国《彼得一世遗嘱》那种侵略扩张的传统依据。正如西方一位学者所评论的:中国对自己文明的认识没有那种侵略性的使命。也许最能证明这个问题的是,中国明代的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比西方的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要早半个世纪以上,船队规模也是他们的几倍,但中国郑和带去是瓷器和丝绸等,而没有利用当时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去建立殖民地。这与西方殖民主义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新中国成立后,一贯实行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自己的发展道路。这种战略思维是有中国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政治基础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对外战略性军事行动,都是反侵略和自卫性的。中国的军事战略边疆根本不会超越它的自然边疆。转战略思维的历史延续性不是惟一的现象,也不是可以轻易消失的现象,延续和改变正像生物界的遗传和变异一样,存在于历史发展之中。日本的“皇国思维”并没有因为战败而消失。德国从1871年至1945年,除了魏玛共和国的一段时期外,都是沿着俾斯麦、威廉二世、希特勒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发展的,直到彻底失败,从而宣告德意志近代战略思维的终结,但新纳粹主义的余孽并未根除。19世纪是以惊心动魄的拿破仑盛衰史揭开序幕的。20世纪则是以两次世界大战和半个世纪的冷战贯穿始终的。我们期望着新的世纪到来之后,中国传统的和平战略思维能够取得全人类的共识。

四、战略思维的整体性。战略是关于战争全局的指导方略,敌对双方构成战争的整体和全局。科学认识的发展规律是从局部到整体。“高度的纯粹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要以完整性为代价。”过分强调单一因素的科学往往是一种伪科学。地缘政治学单纯强调空间因素的决定作用就是如此。空军制胜论、海军制胜论、核武器制胜论以及新出现的信息制胜论也都是如此。总体的宏观的思维方法最早产生于指导战争。现在到处都在用战略的术语表达整体指导思想。战略思维比其他科学与社会实践领域的思维方法成熟得早。战争整体的内容是发展的,拿破仑指导战争大约只需关注十几个方面的问题;而现在则需要关注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方面的问题。现代战略思维强调整体、宏观、综合,强调各局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协调,这在认识论、方法论上是一大进步。现代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军事战略的对抗,从来都不只局限在军事领域进行,而是延伸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以及资源、环境等领域。人民战争思想,是中国人民革命的整体性战略思维,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解放区的军事斗争与敌占区民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相结合,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各战略区相互支援和配合,局部服从全局,全局关照局部。人民战争甚至还包括战场上瓦解敌军和发动敌国人民群众进行反战运动。历史证明,越是实行真正的人民战争,其整体性程度就越高。联盟之间的战争,是更大范围的整体性对抗。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虽然就其战争规模是局部的,但其所涉及范围仍然是整体性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所实施的大联盟、大系统、大指挥、大网络、大协同、大后勤,完全是一种整体性战略思维的体现。对于任何一场军事革命现象,也必须从整体上去认识,单纯从某一种因素来解释军事革命都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当代的军事革命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现象,它在体现科学技术的突破、军事理论的牵动、战略的调整、武器装备的更新、编制体制的改进、人才的培养和部队的训练等结合方面比以往任何军事革命都更明显。其特点是军事力量建设高技术化,战场上使用一体化,作战效能的倍增和构成胜利基础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工业时展起来的、分别实施的战区战役行动,将被在整个战场实施的一体化作战所取代,其战略、战役和战术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未来战争将体现信息战的特点,其整体性要求会更强。它必将超越武装斗争较量的范围,而涉及到整个国家、社会甚至一个国际区域的基础设施的安全。战争与和平也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战略计划不仅包括战争准备与实施,还包括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时机与方式。

五、战略思维的系统性。战略思维要涵盖达成战略任务所必需的所有要素:战略环境、战略力量、战略企图、战略方向、战场范围、作战对象、战略部署以及各战区、各军兵种、各种作战保障与后勤保障等等,这些都应纳入战略思维的视野。信息论、控制论本质是一个系统论。整体性是系统性的前提,系统性是整体性的生命,缺乏系统性的整体,就构不成有机整体和有序整体。现代国防早已不限于过去的“海防”加上“塞防”,而是陆、海、空、天、电磁频谱一体化的防卫体系。越是高技术战争,其系统性越强,现代一次大的战略行动需要投入数十个军兵种,操作500余种武器装备,涉及1000余种军事专业技术,展开在多个层面的战场上,达到数千公里的正面与纵深,同时或交替运用几十种作战样式。其战略指导,战役指挥、控制与协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从战争艺术来看,海湾战争虽然创造了每日平均进攻速度90多公里的最高纪录(三倍于德国闪击法国和苏联的进攻速度),但仅100小时的短暂交战,多国部队不论在战争谋略上还是在战争力量上,都没有遇到强大的对手,更没有反复的较量,没有复杂而艰难的智谋运用,因而在军事学术史上并没有多少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受海湾战争的影响,用高技术和低伤亡率的短期战争来达成政治目的,成为某些大国所追求的理想战争模式。然而美军入侵索马里的作战,和俄军对车臣非法武装的前期作战的经验教训,却是另外一种回答。尽管如此,海湾战争还是充分体现了现代战争的大系统作战和五种军事手段即作战保密、军事欺骗、心理战、电子战、精确制导武器直接摧毁的综合运用等特点,展现了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前景,并向传统的战争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因而引起全世·界军事界的注意。、战略思维的超前性。关乎一个历史阶段的战略指导,必然包含战略预见与战略预置。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战略预见即战略思维的超前性,是思维着的军事科学的发展形式之一。超前思维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或然性、不清晰性和不确定性,但它在战争指导中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指导战争实践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都源于思维认识的能动性和超前性。超前性的战略思维,是战略思维中最难把握、又是最需要的。孙中山先生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曾作过独到而科学的预断,他说:“逆料将来的潮流,国际间大战是免不了的,……将来白人主张公理的,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白人主张强权的和黄人主张强权的,也一定是联合起来。有了这两种联合,便免不了一场大战,这便是世界将来战争之趋势。”关于中国抗日战争三阶段和解放战争发展进程的准确预断,并据以确立的战略方针,更是创造了战争指导史上的范例。

战略思维如果缺乏超前性,就必然减弱其实践指导价值,而对未来战争和国际局势预言不准确,又是许多战略理论家逻辑推理史著的败笔。富勒将军1923年预料毒气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武器即是一例。战略预见也就是战略预断。它不完全等同于战略判断,战略判断是就当前战略形势所做出的现实结论;而战略预断,则是对未来某个时期推理认识的结论。战略预断的困惑在于难以准确判定若干必然性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因素将在何时何地通过何种偶然方式出现。正如摩根索说的,“对于那些试图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目前的迹象来判断未来的人来说,世界事务充满了意想不到的东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问世的书籍,难道有任何一本能帮助人们预料本世纪第八个十年中,国际政治到底会怎样?”一般意义的未来学理论在具体的战争指导问题上常常处于无能为力的境地,其原因还在于,若是笼统的或模棱两可的预断,其适应性强但适用性差;若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预断则不可避免带有盖然性,弄不好容易发生误导。战略思维的超前性,要求战争指导者综合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例如情报判断属于抽象思维;作战决心图和作战计划要图以及作战态势图属于形象思维;反常例、出奇制胜属于灵感思维。战争中,参谋人员把在三维空间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情况,标绘在二维的地图上。战争指导者面对地图进行思考的时候,运用经验、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恢复到连续的三维和四维(加上时间维)的景象,在头脑中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战争全过程的推演,并据以修正、完善指挥决心。作战决心也和科学发现一样,往往“并没有逻辑的通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上述这些便是战争指导者所具有的特殊的思维素质。只有具备超前性的战略思维,才能有超前的战略指导、战争准备和战略预置。许多战争的失利,都是没有做到这一点而造成的。战略思维是实践的思维,其超前性思考必须具有过程的连贯性和全面性,而不能回避或跳跃必须经过的阶段和必须考虑的要素,特别是对己方不利的情况。单凭想象和愿望去遥测未来,那样就会陷入主观一厢情愿的错误。

七、战略思维的对应性。战略思维本质是一种对策性思维,所有的战略转变也都是对策性的转变。战争是敌对双方的斗争。敌对双方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多种物质因素(力量)和精神因素(力量)展开在战场上,形成战争的运动、战场的态势、战况的发展和战争的结局。因此,战争的基本矛盾是敌对双方的斗争。战争运动的因果联系极为错综复杂,它是敌对两个方面双重的因果关系交互作甩的结果。战争的结局,既是某一方本身因果关系决定的,更是有敌方参加的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决定的。胜是如此,败也是如此。军事战略思维活动中,始终有一个不在场的对手从反面提出问题。对应性的要求,即拿破仑概括的:有一条最显而易见的战争原则,就是不要做敌人希望你做的事。军事战略必须依敌对方面的战略变化而变化。例如苏、日两国从1917年到1945年,在远东的军事对峙中,双方军事战略的互动演变达7次之多。战略思维的对应性又是对超前性的一种补充,即依据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加以修正或改变原有的判断和决心。这是战略思维的一大特点。就某种意义说,战略思维的较量,是战争双方在决策层中进行的一种心智上的“三岔口”式的对抗。军事战略思维的正确与否,只有在敌对双方对抗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的检验。八、战略思维的创造性。从哲学角度看,创造性是思维认识的飞跃、拓展、更新和变革。创造性在战略思维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要的属性。它从经验、知识和信念中寻找灵感。在战略思维的过程中,计划作战或决定重大行动时,最先进入思维领域的,通常是已有的经验、既定的方案、现成的做法、惯用的例证。这属于“定势作用”下的常规思维,符合“最省力原理”,但不一定是最佳的方案。机械地运用归纳和类比推理,有时会犯错误,归纳和类比推理本来就是或然的,把归纳法绝对化,作为科学发现的惟一正确方法,是靠不住的。演绎在逻辑上是必然性的结论,但在战争指导的运用中,其结果仍然是不确定的。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经验也好,预案也好,都是有限的、过去的。不能简单地用有限推导无限,用过去推导将来,用静态推导动态。忠实地依照历史经验制定的战略计划往往以失败告终。战争艺术不同于战争法规,后者需要遵循,前者贵在创造。不仅是战争指导体现创造思维,正确的军事变革也就是一种创造。我们承认经验的基础作用,更重视理性的创造活力。所有传统的东西在当时都是新的创造,这种创造进入历史就成为传统。兵法也和艺术一样,要辉煌隽永就得创造。在战争中能创造优势才能生存和胜利。战略思维的关键是创造性,创造性是一种精神实践活动,作为对模式化和因循守旧的否定,从而实践新发现的意义。这里需要主观能动作用的尽情发挥,需要挖掘思维的潜能,动员各思维要素之间的广泛联系,实现对经验和传统的超越。每一个创造性的出奇制胜成为历史经验的时候,它同时也就失去了创造的新奇,战略思维又需要新的创造来补充。拿破仑说,“哪里有创造,哪里就有天才存在。”战略思维要求在以往的战争经验、既定的各种方针原则和预案的基础上,依据现实情况并预断未来可能的发展,萌发出创造精神,抓住有利时机,果断作出决策。这是在战争指导上的天才与平庸的分水岭。

战略思维范文篇3

关键词:财务战略思维;财务管理;医院;提高;策略

近年来,我国医疗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推出了一系列新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医疗卫生行业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了。各大医院也将其管理模式进行了转变,其中实施财务战略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医院的发展。经过近几年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因此只有看清改革方向的医院管理者才能拥有敏捷的战略思维,从而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财务管理战略,使医院的效益最大化。

一、实施医院财务战略的原因

医院财务战略主要体现在,统一安排医院资金流动,并作出下一步计划,以此来对医院财务的竞争优势进行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力度如果得到有效提升,那么对实施财务战略就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可以推动实施医院整体战略。医院财务战略实施的前提是保证资金充足、财务制度完整、合理配置财务资源这样才能使财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使医院以最快速度完成计划,达到目标。除此之外,管理者应该将医院内部财务战略与医院整体战略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总结出一套更加完美、有效的财务战略,在完成财务部小战略的基础上达到完成医院总战略的目的。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近年来一直很各大企业的欢迎,医院也热衷于使用,因为其便捷、高效,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使财务系统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财务管理信息化不但指的是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中的运算,以及财务管理过程中使用到的软件,其重点是运用信息处理的方法来实现财务信息的模块化,创建数据库、提高了信息传送效率,换个角度讲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有很大的提高。结合财务战略思维与信息化管理才能构建出确保医院正常运行且能提高效率的信息化体系,由此以来医院的各项成本就能有所减少、整个医院的管理效率就能有所提高。对医院财务实行信息化管理,使本医院在同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三、省级医院财务管理战略以及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国医疗事业实施了多次改革,要求医院财务管理必须不断创新,尤其对于省级医院,更要将财务管理放在第一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有效的实施措施,保证医院的顺利运营。所以要在医院的投资、筹资以及运营等战略管理方面下功夫。

1.医院投资战略

我国升级医院投资战略的设置与医院的长期投资方向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投资战略能够合理制定并有效实施,应该尽早规划好投资战略,这就一定要提前掌握本行业的发展方向,了解其大概的变化范围,使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每笔资金的效益都能最大化,确保不花一分冤枉钱。省级医院在投资这个事情上一定要谨慎,对医院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之后再做相应的投资,将每一项资金都能够花在最合适的地方。所以一定在投资之前密切关注本行业的发展动向,若发现医疗政策有变动,就要及时调整到备用方案,将医院的损失降到最低。最好能够将医院的资金分散投资,不能全部放在一个项目上,这也有效降低了投资的风险,使投资项目提前、有效完成。

2.医院筹资战略

在我国省级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筹资也是实现投资战略目标的重点,把握好每次机会,抓住正确的筹资机遇也是实现整个医院战略目标的要点。只是,筹资项目会受国家的宏观经济的影响,会因为其的变化而产生更大程度的变化,所以要尽量确保资金战略能够向稳健型发展,必须牢牢掌握资金链安全性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提高资产的营运效率。医院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财务工作的前提下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行,这样才能解决人们看病难的问题,造福更多的民众,为老百姓们提供更周全的服务。

3.医院运营战略

医院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资金运营,而医院的资金运营状况与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有很大的联系。资金有效、平稳的发展是医院正常运营的前提,运营资金越低说明此家医院的运行状态良好,而运营资金越高的话,就说明医院资金方面出现了问题,其资产的利用率处于低迷状态。要想保证医院资金能够有效被利用,就要运用财务战略来解决。做到以上三点,一定要运用强制手段对财务管理进行控制,例如强化会计工作、监管流动资金方面加大力度,合理配置财务人员,并加大专业培训力度。结合医院的财务工作,将财务人员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工作队伍,不断跟进部门文化,使财务部门文化发展地更快更具特色,以此来带动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更快完成财务管理目标,争取使医院的效益最大化。

四、结语

虽说我国大部分医院的工作环境和医疗设施等方面对财务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最主要的因素是管理人员受传统管理方法的束缚,以至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战略思维满足不了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所以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首先要认识到财务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在确保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运行的基础上,对财务人员的技术素养和人文水平不断进行培训、结合信息技术,以此来提高医院的发展速度和竞争能力。

作者:王垚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王一卓.互联网电视内容产业领域中所涉及的版权问题[J].新闻研究导刊,2016(5).

战略思维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战略思维战略比较

战略是什么?我们可以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Wheredoyouwanttogo?”,一是“Howdoyouwanttogo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是创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创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这样,我们可以说企业战略就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60年代有钱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管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员工素质普遍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管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管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发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创造未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使用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级竞争模型等。另外一些学者敏锐地感受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如瑞克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已经越来越把知识看成是自己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并提出了以知识为本的战略。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三种战略思维及其比较

企业战略管理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自身有效的资源资产,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这样,资源、竞争和顾客三者就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出发点。纵观各种战略管理理论,无不是从这三者出发来考虑企业的战略制定,因此,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思维,即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

1.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企业是一系列独特资源的组合,企业可以获得超出行业平均利润的原因在于它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某些核心资源或者能力,在于它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把这些能力与在行业中取胜所需要的能力结合起来。

加里。哈默尔和C.K.普拉哈拉德认为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特殊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他们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并认为核心竞争力应成为企业战略的焦点,企业只有把自己看作是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的事业这样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持久的竞争地位。波特也有一个类似的战略考虑,他认为差异化是竞争优势的两大源泉之一。差异化是一种从产品企业出发的观念,指企业内在的差异化。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一样,波特认为应根据企业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来制定战略。

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而具备了某种资源,如专利技术、自然资源、法律垄断、人力资源、知识学习、治理结构等等,这种资源可以通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体现出来,从而在竞争中具备竞争优势,如美国高通公司在CDMA市场上的成功即是技术优势使然。

2.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

过去20多年以来,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在决定企业盈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五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毕竟,企业需要比竞争对手拥有某些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打败竞争对手、如何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成为这种战略思维的主要焦点。

根据波特的竞争模型,企业战略的制定基本过程如下:首先是利用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来分析行业的吸引力,然后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行业的竞争战略,最后实施所选定的战略。一般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垂直整合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一旦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就可以成为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把市场份额作为经营的重要目标,因为高市场份额往往代表着高利润,我国广东格兰仕集团控制微波炉市场即是如此。零售业态的发展与变革无疑证明了范围经济确确实实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沃尔玛即是例证),而思科的成功并购也证实了垂直整合可以帮助企业树立竞争优势。

3.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

随着实物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企业与顾客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交易,而是转变成了一种关系,这样,维系顾客远比吸引顾客重要。网络盛行的今天更是如此,企业都把顾客维系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因此,顾客在企业战略制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中心,研究顾客需求和满足顾客需求是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正如日本战略专家克尼奇。欧米所说:制定战略时把竞争纳入考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应该首先这样来考虑问题,首先要做的是仔细研究顾客的需要。对欧米来说,战略始于顾客,顾客决定产品。成功的战略要找到更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去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欲望。艾德里安。斯莱伍克兹基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战略的本质就是向顾客提供价值。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把顾客视为企业的一部分,它把顾客与企业存在的关系过程中给企业所带来的利润作为顾客价值的度量,亦作为企业盈利能力的度量,因此,发现引导(甚至是创造)顾客需求、满足顾客需求、维系顾客关系便成为这种企业战略的重点。企业根据顾客来调整企业的各种资源组合和经营行为,以便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惠普公司正在积极实现这一变革,把公司的组织结构从以产品线为中心改为以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为中心,它首创地设立了客户业务经理岗位,由客户业务经理向顾客提供服务。客户业务经理的绩效不仅仅与销售收入挂钩,还与顾客的满意程度挂钩。因此,他们能真正做到以顾客为中心来开展工作。

4.三种战略思维的比较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这三种战略思维并没有优劣之分,仅仅反映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企业制定企业战略时的战略思考方向,当然,企业更多的是综合运用这三种战略思维来制定自己的企业战略。下面,我们来对这三种战略思维进行比较。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把企业所能掌握和利用的资源视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从企业出发的战略观点,由内而外来考虑企业战略的制定,因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所服务的顾客,决定了要满足的顾客需要。这种战略考虑更多的是企业具备什么独特的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以资源为本的战略存在一个问题,即战略不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一旦企业的核心能力与顾客需求毫不相关,或企业的差异化不被顾客所认识和接受,那么,以资源为本的战略就会陷入困境。

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以行业吸引力作为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把竞争对手的经营行为作为自身经营行为的标杆,考虑的是行业内的此消彼长,考虑的是竞争对手之间的你争我夺,考虑的是如何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或打败竞争对手,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零和战略。不过,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并不太重视价值的创新。企业若从这种战略思维出发来考虑战略的制定,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三种影响:一是企业注重模仿而不是创新,因而企业常常接受竞争对手的成功之道并进行模仿;二是企业更多的是应对式地展开经营,这是竞争的本质使然;三是企业对新出现的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变化把握不够。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则是由外而内的一种战略思维方向,考虑的是顾客需求什么,企业应该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把维系顾客或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并由此来对企业进行变革,以应对这种要求。采取这种战略思维的企业以顾客价值作为战略的取向,以价值创新为已任,以价值来维系顾客和满足顾客需求,这样,对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非零和的战略。当然,以顾客为本制定战略要求企业能快速理解和把握顾客的需求及需求变化,有足够的柔性来调整自身各种资源的组合,并以顾客能接受的成本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这种挑战和压力并不是一般的企业所能面对和应付自如的。

当然,以企业内在的基础来制定战略(以资源为本的战略)还是有意义的,特别是波特的低成本战略,因为成本和收入都是盈利能力的基本决定因素。但是,以顾客需求为基础的战略与顾客的关系更紧密一些。以竞争为本的战略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外部竞争对手,它考虑的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生存,但并不重视价值创新,从而忽略了企业应该如何发展。在一个追求群赢、竞争与合作并重的知识经济时代里,把竞争对手作为企业的利益攸关者可能要更好一些。相对而言,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则是从顾客需求出发,以价值创新来满足顾客需求,驱使企业不断地创新与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顾客需求,这更符合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制定的需求。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制定所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现代的主流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主导发展方向,其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知识需求成为人类实现其它一切期望的前提,知识生产本身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知识经济给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最明显的特征是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战略是企业综合考虑顾客需求、企业资源和市场竞争这三个因素,寻找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的途径。然而,知识经济对这三个因素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因此,制定企业战略时要充分关注知识的变革作用。

第一,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竞争的形态多种多样,包括企业之间的现有知识资源的竞争、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竞争、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和其它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企业内部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等,知识竞争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制定企业战略时需要从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市场、评估竞争状况。

第二,尽管目前知识尚不能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但没有人怀疑知识的重要性,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深入,知识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知识资源正在取代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成为企业最重要、最大的企业资产。而且,现代知识的高速更新、爆炸性增长使静态的已有知识掌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知识竞争的需要,驾驭知识的学习、研究开发能力培养就成了企业构造自己知识竞争优势的要点。这样,评估企业资源时需要把企业的知识资源资产评估纳入进来。

第三,具备知识创新能力的顾客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最有活力的变革因素,其需求变化更具有不确定性,这对企业理解和把握顾客需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需要企业战略更加灵活,具备足够的柔性来适应顾客需求的变化。

因此,制定战略时企业就需要充分考虑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变革影响,综合运用以资源为本、以竞争为本和以顾客为本这三种战略思维,敏锐抓住顾客需求的变化及理解竞争对手的行为,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向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徐二明、王智慧:《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第2期。

3.、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9期。

4.宝贡敏:《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战略》,《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2期。

5.李雪欣:《竞争战略是企业制胜的利器》,《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6.徐二明、张初愚:《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案例企业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宋云、陈超:《企业战略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战略思维范文篇5

【关键词】财务战略思维;医院;财务管理

一、医院财务战略思维概述

财务战略指的是在对财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利用战略思想理论来改进医院的相关管理,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运用战略思维可以加快医院资金的流动性,充分的发挥医院财务管理的作用,明确医院财务资金的具体流向和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而掌握控制的主动权。医院财务战略思想具有创新性、全局性以及持续性的特点,医院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做好医院资金的管理,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的资金,让资源的资金用在该用的地方,进而正确发挥资金的巨大作用,提升医院的财务管理能力,进而让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医院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需要不断提高业务管理能力,积极创新业务管理方法,确保医院做出的财务决策科学、合理。医院财务战略实施主要是根据医院存在的问题而展开,通过研究分析医院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科学合理的分配医院的业务运营目标,进而使得医院的资金得以充分的利用。医院在今后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想提高财务管理能力,规范财务管理战略,就需要全面的分析影响医院各项资金的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后结合各个方面的运营方案,以医院的实际经营情况为基础,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运营方案,将财务战略思想付诸于实践经营。

二、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力的方法措施

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运用财务战略思维,可以科学合理的规范医院的资金周转和运营,让医院的各项资金任务都能够正确的发挥自身作用,这样不仅合理规划了医院资金的使用情况,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医院财务管理的效力。在财务管理方面运用财务战略思维要想提升医院财务管理的效力,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医院投资战略。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医院投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医院的基础建设项目以及医院的医疗设备。为了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最求利益的最大化,医院在投资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需要投入资金的相关项目,争取根据项目的自身特点做出最为明智的投资决策。医院在投资的过程中应当提高投资的灵活性,不能将投资这一模块僵化,及时的掌握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动态,及时的掌握医疗卫生技术的最新动态,然后根据国家医疗卫生的相关政策做出具体的投资决策。这样不仅增加了医院的投资效率,也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医院在进行相关投资的过程中要要合理科学的分配投资比例,不断的降低投资带来的风险,在进行投资前对相关市场做好全面、科学的调查,在投资收益较大的领域加强投资力度,在投资收益较弱的地方减小投资力度,确保医院的每一份投入都有可观的投资回报。医院在合理安排投资方式时,要根据医院自身的发展计划和状况做出决策,在进行投资时要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行,通过合理的利用不同的投资方式来满足医院风险管理的相关需求,在投资的过程中不断加强项目审计,对医院的各项业务做好客观、科学的全面评价。第二,利用医院的筹资战略。当前经济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医院要想提高自身财务管理的效力,就需要有一个稳健的财务筹资战略,根据医院的自身情况做出具体的筹资计划,避免出现医院筹资过度扩张的局面。在当前的经济市场环境下医院在设置相关的筹资战略时需要根据医院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医院的实际情况做出决定,这样做出的相关决定才会满足医院财务工作的相关要求。医院在筹资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资金是安全的,,在不断扩大筹资规模的时候要保障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安全性,进而提升医院资金运行的有效性。医院在财务战略思想的影响下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单位合作经营、信贷融资以及企业内部的自身积累等方式来进行融资,进而为医院的各项业务运行提供充足的资金。医院实施内部资金积累时一定要确保筹资的质量,使资金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并且在资金的支持下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在利用信贷融资的方式进行筹资时一定要在正规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不断加强资金的流动性,确保资金能够及时到账。借助与其他企业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融资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与国际财团和相关的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与其他企业机构的合作来提升医院的相关业务,促进医院的快速发展。第三,利用医院的运营策略。医院能够正常运营主要是运营资金的支持,所以企业要想长久的经营与发展,就必须做好运营资金的管理工作,进而提升医院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医院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运营资金管理,定时定期的检查医院运营资金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的明确医院发展的实际状况。在管理医院运营资金的过程中要建立医院长期发展和短期运营的关系,将医院运营资金放在用在需要的地方,提升运营资金的效率,进而优化配置医院的相关资源。第四,利用医院的收益分配战略。医院收益来源广泛,主要有患者的医疗费用、政府的支持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的效益等,医院要想长期的发展就必须科学、合理的分配医院的各项收益,确保医院能够长久的发展。政府的相关政策会严重影响医院的收益,因此医院在实施收益分配战略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政府方面的因素。此外,医院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合理分配和规划医院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做好医院的收益分配工作,实现公平公正,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医院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财务战略思维影响着医院财务管理的效力,医院在实际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战略思维为导向,加强医院各项财务管理工作,从投资、筹资、运营以及收益分配等方面做好财务管理,进而提高医院资金的使用效率,让医院在资金的支持下提升医疗水平,进而促进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社会主义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唐艳秋.财务战略思维对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力的价值研究[J].经济师,2016,(01):154~155.

[2]常旭红.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力的可行性分析[J].财务界(学术版),2016,(03):175.

[3]范成.浅谈如何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力[J].低碳世界,2016,(26):235~236.

战略思维范文篇6

关键词:医院财务;战略思维;管理效力;分析

自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对医疗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另外也相继出台了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制度。主要目的就是为提升医院整体财务管理水平,进而带动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让社会群众享受多种医疗福利。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需要运用战略思维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一、战略思维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意义

为进一步保障医院长远发展,运用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方法具有重要作用。财务战略管理属于一项重要管理方式,可以强化医院市场竞争力,还可以将影响医院流动资金的内在和外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规划医院资金的长期运行。医院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医院管理人员多角度、对层次的规划详细发展方案,然后根据规定和流程,财务部门将战略发展计划落到实处。医院财务战略具体为:流动资金统一安排、医院财务竞争优势的提高等。实现财务战略的主要条件就是财务优化管理,在不断提升财务管理的基础之上,才可以有效保障医院战略思想的实现。也可以说医院战略思想是医院财务发展的背景,为进一步提升医院财务工作水平,将财务资源有效落实,以便推动医院稳定发展,在运行过程中要保障医院成本资金的充足,在此基础上将医院财务战略思想与医院发展思想进行融合,对其进行详细规划和战略思想的部署,保障整体发展落实。

二、医院财务管理运用财务战略思维的重要性

在医疗政策改革过程中,对医院内部制度与运行模式都做出了一定的整改,对医院财务管理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有效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同时又有全新且完善的财务战略,运用战略思维模式来保障医院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另外还可以将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统一。医院财务管理战略属于医院发展战略,对流动资金可以进行有效管理。另外,院方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应科学合理支配资金,以便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医院财务管理战略的实施是为了保障医院对闲置资金的管理,避免闲置资金出现沉淀现象,可以帮助医院资金正常运转。从长远发展来讲,医院财务管理中运用财务战略思维可以提升其竞争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推动医院的综合实现,因为财务战略思维具备科学性、完善性等特点。

三、目前我国各个医院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意识到财务战略思维管理的必要性。很多医院受到传统医疗体系的影响,院方领导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战略思维都有一定的错误认识,因为受到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影响,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和领导者很难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同时也没有将以往传统财务管理理念上升到战略角度,导致其在医院财务管理中没有普及财务战略思想,随着医院体系的不断改革深入,医院在社会经济市场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多,以往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医疗市场竞争环境,长此以往,管理效率也就会越来越低,财务管理漏洞也会越来越大。2.管理模式较为落后,缺少成本控制意识。当下我国很多私立医院或是民营医院都缺少现金的管理理念,其方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公立医院中,很多时候都是人浮于事,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缺少成本控制意识。主要因为医院财务管理人员自身业务水平和能力较低,且责任心较弱,导致医院财务管理十分混乱,同时财务工作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较弱,甚至会产生管理漏洞,导致很多不良之徒有机可乘,将共有财产化为私有。另外还有很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浑水摸鱼,没有实现自身价值。在私立医院中,很多领导人员都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普遍认为财务管理工作并非重要工作,缺少成本控制意识,使得医院内控管理体系难以真正落实,这些都是私立医院缺少财务战略思维的表现。3.未构建完善的预算体系,财务管理作用难发挥。一个国家想要成为强国,不仅要体现出经济和军事的实力,其医疗水平的高低也能够反映出国家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效果。医院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其医疗水平的高低,同时还需要重点关注财务战略规划,但是目前很多医院没有构建相对完善的财务预算体系,导致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另外在应用财务战略思维过程中,健全的财务预算体系是实施财务战略思维的有效途径。虽然小部分医院构建了预算体系,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

四、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力的实施策略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经济战略在时展背景下,逐渐开始越来越多的创新发展,在过程中为进一步保障医院的稳定发展,需要将创新性的战略思维融入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实现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落实战略思维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内涵,保障医院可以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市场发展中。1.应用财务筹资战略。当想要实现高质量的投资战略,就需要积极做好筹资战略目标的规划,在筹资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从医院内部出发,将医院经济效益为重点,在医院顺利开展工作过程中对其整体技术水平进行提高。另外还需要强化医院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两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医院核心竞争能力。还需要对医院药品消耗进行有效控制,同时积极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针对医院财务筹资战略来讲,其信贷融资也非常重要,院方可以通过商业信贷模式来减缓医院资金压力,另外还需要加强资金的流通速度,加强内部资金的控制,进一步发挥商业信贷的优势。所以,为有效解决医院内部资金问题,院方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这样可以保障医院在发生突发问题的时候,有解决能力。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学会降低筹资成本和减少筹资成本,以此来提升医院核心竞争能力。在积累医院资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向商业银行或是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方式,以此来提升医院资金周转水平和能力,另外也可以与国际融资机构的项目进行合作,以此来扩大医院整体规模,以便可以为社会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2.医院投资战略。投资战略所涉及医院长期和重大投资发展方向的战略规划,医院投资方向、投资目标、投资规划以及投资方式等都属于投资战略问题。目前我国医院常见的投资项目就是医疗设备的购买、基建项目的实施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这三个方面,为进一步保障投资战略的高效实施,需要运用以下几点措施;其一投资要遵循适时适量。将资金集中放置在需要项目上的原则;其二医院投资要灵活。时刻关注卫生行业的变化,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以便对投资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其三医院需要根据比例将资金配置在各个业务上,有效降低投资风险,以便获取更好的收益,同时还有利于项目完成;其四医院要对投资方式以及投资规模适当进行安排,保障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式与院方发展相适应,要依照医院的战略规划,投资额度要科学合理,另外投资方式要符合医院风险管理要求。其五医院要以信息化方式为依托,积极加强投资控制,需要规划投资前可行性理论依据充分,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跟踪审计。3.医院财务的运营战略。医院在运营过程中,运营资金是其发展的基本保障,运用资金的高效管理可以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有效提升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其可以体现出医院流动资金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关系到医院偿还债务能力。通过运营资金数量能够清楚了解医院整体情况。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营资金,可以建立医院短期与长期发展管理,以便提升医院运营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资源科学配置的终极目标。医院对内部资金控制加强管理,不仅可以提升财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还可以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医院拥有稳定的运营方案,是对资金进行科学管理的首要前提,资金得到有效控制,还能够提升医院财务管理的效力。另外医院还需要不断吸纳人才,对财务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知识培训,让财务管理人员诚信待人,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为医疗事业的发展献出一分力量。很多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在此背景下,为保障医院财务管理有序进行,需要医院在实施投资活动中从投资战略和运营战略以及利益分配战略等贯彻财务战略思维,以此来提升医院整体财务管理水平,让其达到最佳管理状态。另外还需要在战略思维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培养医院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牛红英.利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率的策略分析.中国市场,2017(15).

2.靳炜.基于财务战略思维下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中国市场,2016(22).

3.付文利.浅析医院财务管理中成本战略思维的运用探讨.办公室业务,2017(8).

战略思维范文篇7

关键词:战略思维思维能力创新

战略思维能力是指能够对带全局性、决定全局的重大事情进行谋划的能力。他包括综合分析能力、洞察与综合判断能力、审时度势的能力、着眼未来的能力。分析战略思维能力缺失的原因,找出问题结症所在,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本文就五个方面对战略思维能力缺失做粗浅的分析。

一、缺乏思想政治基础

政治素质的优劣是影响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首要因素。在研究战略思维时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战略思维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上,似乎战略思维仅仅就是经济的战略思维。事实上,没有政治头脑的战略思维,是低层次的、蹩脚的、片面的,不是真正的战略思维。在分析和思考问题时,我们必须拥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善于从政治上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因此,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党性锻炼,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夯实干部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为战略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和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方面的保证。

二、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相对匮乏

缺乏高层次的理论思维和理论素养,是制约干部战略决策的瓶颈。而今,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与社会信息化三大趋势值得高度重视,他们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对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将产生重大影响。国际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越来越表现为科技进步、知识创新和宏观驾驭能力的竞争,表现为人的素质的竞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知识,干部队伍中也还存在着多方面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导致工作脱离理论的指导,做出的战略决策高度不够,知识含量偏低,隐含巨大的决策风险。

同志曾指出,“要大力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就是为了用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干部战略思维能力进行的高瞻远瞩的论述,十分精辟和深刻。基础扎实了,理论功底深厚了,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决策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战略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心理承受能力低,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心理素质的好坏,特别是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战略思维有相当的影响力。有些干部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善于接受新事物,创新能力不够,缺乏独立性思考,照抄照搬,违背客观规律的思维方式,最终导致“一阵风”、“一刀切”,一哄而起。有的干部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逐步形成一种“惯性思维模式”,总是带着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而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注意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这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当前制约中青年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思想障碍。

创新是领导者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领导者在进行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时,必须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创新:首先,在战略思维上要创新。要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变保守思维为创新思维,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机械思维为辩证思维。其次,领导方式创新。解决“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再次,在战略环境上要创新。环境是资源,是效益,是生产力。在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时,不仅要注重改善硬环境,而且要注重改善软环境。

也有部分干部心理素质低,适应环境能力差,无法坦然面对困难和挑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畏难心理和逃避心理,造成其战略思维上的严重障碍。

四、干部考核制度执行过程缺失,功利思想作祟,严重削弱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

以政绩考核干部,这是我党倡导和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但在我们的干部业绩考核中,往往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近期、轻长远的现象,没有构建出一种置后评估体系(即当一个干部离开工作岗位,由于其前期战略在后期任职领导的基础作用显性化,应追加对其前期工作的奖惩)。这样,必然造成一些干部急功近利,仓促决策,甚至有的地方盲目上项目,反复建设。而干部更换、交流过于频繁,也造成许多干部没有长远观念,在工作中不致力于基础性工作,没有长远发展目光,好大喜功,杀鸡取卵。因此深化干部制度改革,解决好干部制度任期制条件下战略思维发挥难的问题十分重要。公务员之家:

五、民主意识淡薄,竞争氛围有欠公平

制约战略思维发挥的重要客观因素就是民主意识淡薄,竞争氛围有欠公平。领导干部要驾驭全局、统揽各方,提高其战略决策水平,绝非一人能力可为,他取决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通过民主决策制度的发挥,解决好集体领导与个人意志的关系问题,使班子成员对重大决策能够充分发表意见,增强班子成员对重大决策的关切度,有效地发挥班子成员民主参与热情和智慧,减少个人专断,尽可能降低决策风险。另一方面,要提倡公平的竞争环境。他主要包括干部制度方面的奖勤罚懒制度、能者上庸者让差者下的调配制度;改革政府职能与市场行为关系方面的行政审批制度,这样能更多地依靠独立于行政首长意志外的专家委员会作用的发挥,依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交易机制来减少决策失误。

总之,导致战略思维能力缺失的原因很多,本文所述只是众多的原因中的一部分。要想提高战略思维能力,除了寻求原因外,还要找出良策避免出现战略思维能力缺失。

参考文献:

李锦坤,王建伟.战略思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斯蒂芬.管理思维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战略思维范文篇8

关键词:财务战略思维;财务管理效力;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想要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在内部构建完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而财务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各项管理工作的重点,提高财务管理的效力,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情况应用财务战略思维,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以此来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提升财务管理效力,促进其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应用财务战略思想的重要作用

事业单位想要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必须应用财物战略思维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财务战略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事业单位未来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结合事业单位当前发展现状,合理的对资金使用和支出进行把握,以此来保证当前管理工作与事业单位发展方向相一致,为事业单位发展战略的制定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合理的对资金进行管理,使自身的财务竞争能力得到增强,从而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将财务战略思想应用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促使资金实现合理的配置,继而推动了事业单位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事业单位应将财务战略思想作为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思想,并把财务管理目标和单位发展目标进行匹配,促使其达成一致,从而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力得到提升。

二、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力的策略

(一)更新财务管理思想。财务管理思想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事业单位想要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对当前财务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并以此为基础,对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事业单位应及时更新财务管理思想,摒弃传统落后的财务工作方法,积极将财务战略思维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相结合,保证财务战略思维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事业单位应将更新财务管理思想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正确认识更新财务管理思想的重要作用,并利用事业单位财务战略思维构建全新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设计财务管理内容,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力。此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还要对财务管理形式进行调整,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明确各项基本财务行为的关系,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行为的控制,在结合事业单位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前提下,不断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力的增长。(二)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融资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重要的工作,融资工作的好坏对于事业单位发展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在结合自身财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各种融资方式进行分析,选择最适合事业单位发展的融资方式,然后财务管理部门还需对事业单位未来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掌握事业单位财务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大体变化方向,找出各阶段存在的差异性和联系性,以此为依据选择有效的融资形式,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财务管理系统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并对现有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更新升级,完善其功能,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此外,事业单位还应拓展业务范围,加强对自身资金的管理,对财务的情况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财务管理战略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应在实现财务战略的过程中,提升事业单位的信誉和口碑,充分发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辅助功能,对财务管理形式进行补充和优化,使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得到强化。但由于融资方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事业单位在选择融资方式的过程中,需要依托于事业单位的实际资金结构,选择融资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三)制定科学的投资决策。投资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通过投资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其投资形式无外乎于以下两种:一是对内投资,对内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为进一步增加自身的生产能力和竞争优势,对事业单位原有厂房进行构建,更新生产技术,并采购大量生产设备等,以此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事业单位在进行对内投资之前,需要对自身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和受欢迎程度进行分析,并对其后续发展情况进行预测,根据分析和预测结果制定科学的投资决策,使决策有效性得到强化。其次,事业单位还应根据自身生产设备的使用效果和生产效率,对投资决策进行细化,明确投资的具体应用方向。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对生产设备的特殊性进行掌握,建立资金申报标准,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事业单位资金的大量浪费。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出台完善的投资决策机制,让事业单位基层员工参与到制定投资决策之中,充分调动员工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为事业单位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提供帮助。此外,财务管理部门人员要合理的制定投资预算,一旦投资预算出现问题,将会对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如果预算过多,必然会造成事业单位资金的浪费,如果预算过少,事业单位则可能丧失发展的良机。为此,财务管理人员应在做好充足分析工作的基础上,制定投资预算,提高投资的效果,利用投资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四)建立财务管理系统标准。建立财务管理系统标准,有利于确定不同财务体系之间的区别,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了解财务管理系统设计的原理,对其内部各项体系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首先是财务预算阶段,财务管理人员应在这一阶段控制财务工作的内容,对事业单位财务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设置合理健全的工作指标。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将责任控制体系作为条件,掌握财务监督体系的使用方法,充分利用监督体系的监督功能,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力。(五)构建筹资战略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事业单位想要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必须重视筹资的作用,事业单位只有在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后,才能完成原定的战略目标。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应明确筹资目标,并依据筹资目标和事业单位财务情况制定完整的筹资战略,筹资战略应包括目标、方法和渠道,事业单位所构建的筹资战略需要与事业单位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以此来保证事业单位发展道路可以按照原定计划继续执行。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的筹资方式较为传统,银行贷款和民营机构贷款仍是其主要的筹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不仅筹资数额较少,成本较高,且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事业单位应选择多渠道的筹资方式,扩大筹资规模,降低筹资成本,提高筹资的有效性。(六)开展培训工作,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技能。事业单位应开展培训工作,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被应用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之中,例如:大数据分析、会计电算化等,部分年龄较大的财务管理人员,无法熟练掌握现代财务管理技术,为此,事业单位有必要对其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现代设备的用法和现代财务管理技术,以此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事业单位还应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树立财务战略思维,利用财务战略思维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从而使财务管理效力得到强化。(七)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财务战略思维的应用效果,提高财务管理效力,事业单位应该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构建系统性的内部控制制度,使财务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4]。其次,事业单位需要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指标化分解,合理的将财务责任划分至每一个员工身上。事业单位可以将计算机作为载体,构建完善的财务控制和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弥补传统财务管理方法存在的不足,强化财务控制的效果,及时的处理各项财务问题。此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还应充分发挥审计职能,对财务管理行为和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引导,确保事业单位内部的廉洁,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效力。

综上所述,随着内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事业单位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和管理思维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为此,事业单位应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财务管理效力,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智平.中小企业运用财务战略管理的路径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4).

[2]姚良艳.制造型企业初创期财务战略实践思考[J].会计师,2017(21).

[3]刘瑛瑛.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实施要点的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7(17).

[4]陈良周.转型财务管理模式促进企业价值创造提升[J].商业会计,2017(15).

战略思维范文篇9

所谓战略,是指对重大、带有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的问题的谋划和策略。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方面,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牢固树立战略与全局思想,置局部于整体之中,从全局看局部。战略问题,是关系全局的问题。凡是关系到全局的存在、巩固、发展的问题,凡涉及组织整体活动目标、方向、未来、成败和根本效益问题,凡在全局中带有共性、并有普遍指导作用的问题,都是战略问题。

战略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任何地区、单位、部门都有战略问题,全国有全国的战略问题,一个工厂、一个农村、一个学校也各有自己的战略问题;战略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战略问题反映的自觉程度有很大差别。越重视越敏感,反映就越自觉,战略意识就越强。不重视、不敏感,就是缺乏战略意识或叫战略意识不强,没有战略眼光和战略头脑。

美国战略理论家约翰·柯斯林长期在国会供职,研究防务问题,并担任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柯斯林认为:

⑴战略可分为国家战略、大战略、军事战略三个不同的层次。国家战略是在平时和战时综合运用一个国家的各种力量以实现国家的利益和目标;大战略是在各种情况下运用国家力量的一门艺术和科学,以便通过威胁、武力、间接压力、外交、诡计以及其他可以想到的手段,对敌方实施所需要的各钟程度和各种样式的控制,以实现国家安全的利益和目标;军事战略则是以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为基础,力求通过武力来取得胜利。

⑵国家利益是构成正确战略的基础。对美国而言,它包括和平、国家安全、经济利益、国家信誉等几项基本要素。

⑶许多军人至今仍然相信,如果不受人为的约束,单凭武力就能“打赢”战争。事实上,如果没有深谋远虑的政治战、经济战、社会战和心理战相配合,军队是不能取胜的。

⑷大战略的作战原则包括目的、主动权、灵活性、集中、节约、机动、突然性、扩张战果、安全、简明、统一指挥、士气。这些原则可以作为理论依据,帮助那些制定和鉴定战略理论、方针和计划的人进行正确的判断。但也不要把它们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严格规定,而要根据具体条件来加以运用。

柯斯林的战略思想是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教训立论的,他自己承认思想渊源于孙武、亚历山大等东西方古代战略家。他对国家战略、大战略和军事战略这些基本概念做了澄清,为论述战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战略高于战术、统帅战术。战略上出差错,就是对全局问题的决断出了问题。战略错了,一切皆错,这就是“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道理。而实践中,有的领导者注重战略管理,而有的领导者注重战术管理。战略管理与战术管理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管理的全局性,后者则较多关心管理的某个方面或环节;前者重视组织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后者则主要着眼于组织本身;前者比较讲究谋略,后者则注重规范;前者重视用忧患意识激励下属,后者则注意正常秩序下的常规奖惩。

高明的领导者应该是战略管理的实践者。

但是,在实践中却有这样一些领导者,他们缺乏战略思维,领导工作是“脚踏溜冰鞋”,“溜”到哪儿算哪儿。当这样的领导者不知道自己组织的战略规划、战略目标是什么时,这个组织的命运也就很危险了。还有这样一些领导者,他们虽然也考虑制定战略,但其战略不是建立在全面、科学分析与论证基础之上,而是盲目跟风、“东施效颦”。一位管理大师曾形象的比喻: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没有战略的领导者也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呢?

21世纪,靠领导者的经验、直觉或盲目跟风,来对待战略问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一旦发生失误,损失就是巨大的。领导者只有通观全局,长远考虑,研究规律,才能成为成功的战略家。

抓住关节,突出重点,努力提高战略意识。战略意识,是指领导者对客观存在的战略问题的重视和敏感程度,它是人们自觉地捕捉、谋划、解决战略问题的一种能力。战略意识是一种高层次的意识,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目的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突出表现。战略问题是人们的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洞察到。战略问题不会自动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只有去执着地探索、主动地寻求才能捕捉到。

战略意识具有超前性,它可以帮助领导者由近知远,科学地预见未来,从而明确战略规划;它可以帮助领导者从战略目标的要求中,保证领导者保持清醒头脑;它可以帮助领导者在制定近期计划时,明确方向和目标。

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邓小平总是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全局,把握全局,高瞻远瞩地提出和解决问题。在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上,他的战略意识、战略方位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应该说,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态度是积极的。但是,许多顾虑使卡特迟迟难以作出最后的决定。据卡特自己在回忆录中说,这些顾虑主要有:①“台湾在美国,特别在美国国会里势力很大。”②美国同台湾现存关系的处理,如美台防御条约。③中美苏的三角关系。正因为卡特有这些顾虑,他决定,“慢慢来,循序渐进地向中国人提出我们的建议,一个问题解决了再进入下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枯燥和耗费时间的进程,但是可以把完全陷入僵局的可能性缩小到最低限度。”

从1977年8月,派国务卿万斯访华,卡特的“慢慢来”计划开始实施,但万斯访华没有取得成功。1978年5月,又派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

这次访华“非常成功”。但在“实质性谈判”中,卡特又产生了许多顾虑,总觉得谈判的准备工作还不是无解可击。正在这时,邓小平同一名外国记者会谈时发出了信息:“中国同日本,‘一分钟’就达成了和平友好条约,同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只要‘两秒钟’就行了。”只要“两秒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意思是不要在无关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只集中在关键问题上。中国美国建交的关键问题就是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不在形式上和实质上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其它问题都是次要问题。

此话传到卡特和布热津斯基等美国领导人耳中,他们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大大加快了中美建交的准备工作。1978年12月中美同时宣布:从1979年1月1日起,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布热津斯基后来这样写道:邓小平“最重要的长处是他的明确清晰的战略方位感。……邓不在无关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只集中在关键目标上。这一特点使我和卡特既感到敬畏,而又受到吸引。”

战略是对全局的谋划和指导,是带有全局性的指导规律。只有战略意识强的领导者,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

兼顾四方,统揽全局,科学制定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战略目标的展开,具有创造性和现实性两大特征。辛格博士曾经提出过发人深省的问题:“由于有了电脑,现在的政治家很容易地得到大量信息,但他们有远见吗?”时代已进入信息社会,世界每时每刻都在信息,人们每时每刻都可以接受信息,但是,接受了信息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也并不等于有了战略规划。

同志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战略家,也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经历冲突类型最多而又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统帅。他从千余人的农民队伍起家,经过22年的武装斗争,直到成为数百万大军的统帅。

平生直接或间接指挥了四百多个堪称经典的战役和战斗,留下了五百多万字的军事著作和军事文电,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以人民战争为主体的军事思想体系,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指挥自己一手创立并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军队,与内外敌人作战二十余年——包括日本军队、美国军队这样非常强悍的军队,歼灭敌军千余万人;他领导自己一直都处在弱者地位的国家和人民,一直都在战胜处于强者地位的敌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象他所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一样,在连续22年的严酷战争中,都是在劣势的情况与强大的敌人作斗争而最终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的军事生涯中,我们既能找到大量军事战场的传世之作,也能见到大量的以其它斗争方式配合军事斗争的高妙之笔。有人总结说,他一生军事生涯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形容:当一般统帅把注意集中于战场时,他却能跳出战场的有限范围,看到更高层次的政治斗争,把许多见不到刀光血影的斗争方式信手拈来,结果换来了一般统帅不敢想象的战场胜利;而当一般的政治家仅把注意力放在政治斗争舞台上时,他又能跳到战场上去,利用军事打击去为政治斗争开劈道路,提供后盾,从而常常得到一般的政治家不敢企望的收获。

超越军事的政治指导,善于用军事方式去解决政治问题,用政治方式去加速军事斗争的进程,或许就是一生在军事领域里能获得比一般统帅更大成就的关键。在战略思想的运用上达到了极致。

领导实践中,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科学制定战略规划,需要进行整体推进。但讲整体推进,并非万箭齐发,而是在重点突破基础上的整体推进。这就要求制定战略规划时,要确立战略目标。因为,战略目标是战略规划的核心。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正确确立战略目标。整个领导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动态过程,必须对过程进行各种形式的控制,而战略目标就是进行各种控制的依据和准绳。战略目标是浓缩了的战略规划。战略目标确定的总任务,是领导者制定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部署的出发点。

战略目标是一面旗帜,它反映着人们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从而能使不同的人们向着一个目标采取统一的行动。譬如,从企业来看,看看许多明星企业浮沉的案例,也许会有许多感慨:联想、海尔、长虹之所以稳健长足的发展,就在于他们不把一时的成功当作目标,而是适时调整战略,追求的是“长线”发展。

刘备的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战略在其事业的成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荆州既是他事业发展建国称帝的基础,也是他事业受阻不能如愿兴复汉室的关键,可谓成也荆州,败也荆州。

刘备起兵于戎马倥偬之中,颠沛于割据群雄之间,虽然大半生寄人篱下,郁郁而不得志,但始终怀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抱负,以兴复汉室、成就一番大事业自勉,在群雄角逐的洗礼中已显示出他的英雄本色。曹操早已看出刘备是他潜在的对手。赤壁之战后,曹操闻听刘备得到了荆州,潜在的对手成了现实的劲敌,大为震惊,方作书,掷笔于地。刘备的真正崛起是在得到荆州之后,有了立足之地。当初他被曹操打败,投奔刘表,不仅因为刘表是他的远房兄弟,同是汉室宗亲,更重要的是看中荆州这块地方,反映出他很有远见的战略眼光。

刘备依附刘表,自公元201年到208年赤壁之战前,前后有七八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主要把战略目标放在经营荆州上。

刘备到荆州,刘表对他表面上很尊重、很客气,内心里对他又很不放心,“厚待而不重用”,让他带兵远屯百里之外的新野。刘备也知道,刘表是不会对他委以重任或让他带领大军出征的,而且当时控制荆州实权的蔡瑁等人一直对他采取冷淡、排挤的架势,他所以耐着性子留下来,主要是为了荆州这块地盘,为了立足荆州打基础,成就一番大事业。

正是从这个战略目标出发,刘备用心结交刘表两个儿子,特别是跟刘表长子、起初被定为荆州继承人的刘琦关系密切;他注意广泛结交名士,招揽人才,屈尊礼贤,包括拜见水镜先生司马徽,三顾草庐访孔明;同时,他体恤百姓,布施仁慈,使民众都知道他“宽仁爱民”,在荆州树立起很高的声誉和深得人心的政治家形象。正由于他对荆州悉心经营,当曹军南下时,荆州民众有10余万人跟着他撤走,许多荆州士人也先后聚集到他的周围,虽然一时被曹操击败失去了荆州,但后来还是在荆州扎下了根,取得了一块创立霸业的重要基地。

一般来说,在确立战略目标时,只要抓住关键目标,达到可满意就行,不要在一些细枝末节问题上浪费时间,去追求所谓“十全十美”的“最佳”方案。

战略思维范文篇10

谭:在世界军事史上,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统帅人物和军事理论家。与其他人相比,具有怎样的地位,他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李:军事史上几乎成为定论的是:著名的军事统帅大都没有系统的军事理论著述,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又大都没当过统帅。只有是个例外,他是兼而备之。从1927年发动秋收起义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他连续领导进行26年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很少有像那样集军事统帅与理论家于一身的。这使得他既有可能从亲自领导的战争经验中总结出军事理论,又可以把自己提出的理论付诸实践和反复验证。这个实践的特点是古往今来许多军事家所不具备的。任何一个在军事思想史上有影响的军事人物,不论就其世界观、方法论的科学性和进步性,还是就其战争实践范围的深度、广度和复杂程度来说,都难以同相比。既具有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又有选择地汲取和改造前人有益的间接经验,做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有继承更有超越,熔古今中外军事思想于一炉。

除了实践特点外,的军事理论的另一个特色是以弱胜强。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又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的军事生涯始终是同强敌作战,他的军事理论与实践都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为基点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始终针锋相对地与大小霸权主义作斗争。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法战争、金门炮战(实际是针对美国)、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间接对苏联)、援越抗美战争、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等,都体现了这种战略风格。他做到在没有实力的情况下决不虚张声势;在具备实力的情况下决不犹豫退缩。不打则已,打则必胜。驾驭战争的自由,来自认识战争的必然。的成功与伟大正在于此。

谭:您说过,军事艺术的最高殿堂是战略思维,那么的军事战咯思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李:概括地说,第一,是战争哲学思维,即关于战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这是战略思维的最高层次,具有稳定性和长远指导作用。第二,是战略全局思维,即从世界、国家、战略区的角度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解决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并使两者构成有机的整体。第三,是战争艺术思维,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如: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不打无把握、无准备之仗;实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等等。第四,是战争力量建设思维,即人民军队的建军路线,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惟一宗旨;党指挥枪的原则;政治工作生命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铁的纪律等。第五,是统一战线思维,在每一个革命战争时期,都建立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统一战线,以对付共同的敌人,并强调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和独立自主原则。第六,是强国与统一思维,即把中国建设成统一的、强大的、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中国的国家独立、统一、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不容任何人侵犯。如果不是朝鲜战争爆发,决心以和平或以武力的方式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是50年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也不会有今天台湾的李登辉、陈水扁这些民族败类登台表演。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历史遗憾。“一国两制”原则是邓小平根据的对台政策(当时表述为“一纲四目”)提出的,并首先运用于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第七,是忧患意识与国家安全思维,即警惕注视国家安危,对于侵略威胁,提早做好应战准备。把忧患意识与必胜信念结合起来使之具有积极意义。第八,是国际战略与反霸思维,包括提出“一边倒”、“一条线”、“一大片”、“两个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等,反映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国家和民族为了生存与发展,在国际战略上的明智选择。

谭:您刚才把军事哲学思维放在首位,并说它是军事科学中的最高层次。军事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希望能展开讲一讲军事哲学思维的内涵。

李:军事哲学是军事领域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它是对军事问题“认识的认识,方法的方法”。它不是单纯思辩的产物,而是军事实践经验上升的思维观念。军事学术中抽象的理论并不是战斗力的因素,而实践着的理论才是战斗力的因素。产生于战争实践的军事哲学超脱了厮杀的原始形态,具有战争智慧的美感。是从军事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展现军事哲学的内容。在中国现代史上,当文化和思想战线进行两种哲学论战的时候,在广阔的战场上,和按照各自的哲学基础所建立的战略思维,指导着两军进行决定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一系列决战。结果是的军事辩证法战胜了的军事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军事哲学概括地说,第一,阐明对战争本质的认识和战争因素内在运动和外部表现形式的关系。包括战争的本质及其主要矛盾;对战争规律的认识与应用;战争中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转化;战略战术中的相反相成等等。第二,强调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能动地争取胜利。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同时还取决于作战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战略上的以弱胜强必须通过战役战斗的以强击弱来取得,这就是通过正确的主观指导,集中兵力、兵器,制造敌人的错觉和不意,形成局部优势,从而具备了在一定时间空间战胜敌人的物质基础。强调在既定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去夺取胜利。这是军事哲学同机械唯物论和唯意志论军事哲学的根本区别。第三,提出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就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第四,确立从侦察、判断、决心到部署的一系列互为前提的军事认识与指导战争的逻辑程序。指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这是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在战争指导上的体现。第五,强调认识情况的两个过程,即:“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作战发起之后,依据新的情况、新的认识调整甚至改变作战计划。第六,作战计划要建立在能够对付出现最困难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在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还要估计到情况的某些可能的变化。要设想敌可能变化的几种情况,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这不仅是部署原则,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是解决主观指导的计划性与客观变化的盖然性之间矛盾的正确方法。第七,研究战争规律要着眼特点和发展,军事思想是继承与变革的统一,在辩证否定中前进。“战胜不复”,兵法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创造性运用是它的灵魂。第八,战略上藐视与战术上重视的辩证统一。指导战争是胆略与科学、审慎与果决、勇敢与谨慎、大胆行动与周密部署的统一。例如,对霸权主义的威胁,一是反对,二是不怕。只有加强战备才有可能推迟战争;只有赢得自卫反击的小战才有可能避免大战。这是留给我们的伟大遗训。

谭: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现在有人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提出质疑,您作为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位老战士和对这场战争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应该如何正确评价这场战争?作为对手,美国又是怎样评价这场战争的?

李: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性、必要性是不容质疑的。当时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人民解放军正在向西藏进军,并抓紧渡海训练,准备利用有利时机解放台湾。中国是极不愿意看到朝鲜爆发内战的。但是,这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即派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把中国领土台湾置于美国占领范围之内,武力阻挠我解放台湾。麦克阿瑟指挥美军在仁川登陆后,率领连同美军在内的17国军队,越过三八线大举北进,其先头部队已经打到鸭绿江边,隔岸向我国炮击,美军战机越界轰炸我国边境地区。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已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任凭美国灭亡朝鲜,与我国隔江对峙,并与南面的台湾集团、法国和越南的反华势力遥相呼应,就将置我们新生的共和国于战略上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那时我国的国际环境、战略态势、国内建设和东北地区东南部边境地带的民族关系都将出现极大的困难和麻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中国人民派出自己的优秀儿女参战,是面对侵略威胁,不得不打、别无选择。我们不是挑战而是应战。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结局,不仅保卫了祖国的安全,挽救了朝鲜,而且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世纪的总体和平的确立和国际格局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历史转折的严重关头,表现出非凡的战略气魄和胆识。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大国地位和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战,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走向繁荣富强的里程碑。总之,从维护世界和平,从打出国威军威、建立中国人民的自信与自尊,从创造有利的地缘安全环境,以利国家长远建设的角度看,不论怎样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功绩都不过分。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做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不仅是人员的伤亡和物资的损耗,更主要的是失去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时机。

美国一位著名学者说:“朝鲜战争是一部值得纪念的充满人类悲剧和洋溢着交战双方英雄们的英勇气概的传奇历史,是一部难忘的世界性的重要史诗。”美国在朝鲜战争遭到失败后,对这场战争几乎沉默了几十年。但从2000年到2003年连续举办纪念朝鲜战争的各种活动,宗旨是:“向朝鲜战争老兵及其家人表明,一个知恩图报的国家记住他们50年前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我们的国家向她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不知道的国家和他们从未谋面的人民的儿女们致敬”。而这个时候,在我们国内却出现否定抗美援朝战争的论调。难道我们不更应该记住为刚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争得生存权、发展权而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历史功绩吗?美国华盛顿朝鲜战争纪念碑落成后,我曾到那里参观过,作为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我心里默念着:血战三年,各为其主。你们为美国错误的战略付出代价。我们为人类正义和祖国安全做出牺牲。

谭:有人说,军事思想来源于克劳塞维茨,这个论点是否有根据。您如何评价和克劳塞维茨?

李:说军事思想来源于克劳塞维茨,这个论点没有根据。在看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之前,就已经领导进行了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包括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比较完整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到延安后,他才第一次读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这是有据可查的。在1938年5月写的《论持久战》一书中,才第一次援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和“盖然性”等观点。但是,对上述观点的吸收,恰如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倒立着的辩证法”一样,是取其合理的内核,结合自己的战争实践,把它改造成新的理论原则。其一,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克劳塞维茨强调政治是战争的根本动因,而实际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战争的本质是经济(包括生存条件)利益发生矛盾冲突的最高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曾多处提到克劳塞维茨及其《战争论》,惟独没有提及“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个重要论点,反而说,“天才的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其中虽然有些很好的东西,但并不完全合我的口味”。就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从经济方面研究战争的根本动因,早已超越克劳塞维茨的认识深度。其二,关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克劳塞维茨是在两个地方分别论及的。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命题,并阐明其辩证关系。其三,关于战争中的“盖然性”(亦称概然性,指依据大量现象估计偶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军事上通常指战争中的不确定性)。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无论就其客观性质来看还是就其主观性质来看,都近似”,“在这里只有各种可能性、概然性、幸运和不幸的活动”。这已经接近战争问题的不可知论了。把盖然性作为他已经阐述过的战争运动必然性的一种补充,认为“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是“先之以各种侦察手段,继之以指挥员的聪明的推论和判断,减少错误,实现一般的正确指导,是做得到的”。战争中的不确定性即通常所说的“战争迷雾”,是客观存在的。不明智的战争指导者从中看到的是困难和不利,因而迟疑不决。而高明的战争指导者则能从中看到战机,因而积极努力去创造、把握、利用。在指导战争中,对不确定性的把握与利用,常令人拍案叫绝。

不可否认,克劳塞维茨是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普鲁士军事思想家、军事改革家。19世纪初,普鲁士军队在耶拿和奥尔斯泰特战役中被拿破仑打败后,举国上下有一种强烈的军事改革要求,威廉皇帝任命普鲁士名将沙恩霍斯特出任军队改革委员会主席,克劳塞维茨被任命为军队改革办公室主任。在他们的领导下,普鲁士军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后来遭到宫廷保守势力的抵制,称改革派为“雅各宾式的阴谋家”。滑铁卢之战后,反拿破仑战争胜利,普鲁士宫廷保守势力进一步抬头,改革派受到排挤。克劳塞维茨被调任步兵学校校长,坐了12年的冷板凳。作为人生的最后一搏,他写出了不朽的著作《战争论》,死后由他夫人整理发表,在世界特别是西方产生很大的影响。当然,对任何一种理论创新,人们都会褒贬不一。西方学者自不必说。苏联的列宁就很欣赏,在书中批注:“妙极了!”。斯大林则不以为然,他在给拉俊的信中武断地说:“在批判克劳塞维茨的军事学说这件事上,列宁的任何指示也没有束缚我们”,“德国向世界发动了两次流血的战争,而且两次都是德国打败了,这是偶然的吗?当然不是。这是不是说明了整个德国,就连同他的军事思想也经受不起考验呢?毫无条件是这样。任何人都知道,全世界的军人,我们俄罗斯的军人也在内,曾如何尊重德国的军事权威家,是否必须结束这种不相称的尊重呢?”。这种见仁见智的事,我们不去评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解释的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人们解释的任何理论都是各取所需。我认为克劳塞维茨不仅在理论上有值得斟酌之处,他的缺憾还在于长期做军中高级幕僚,没有当过主官和独当一面地指挥过作战,因而他的军事理论不能不侧重于“哲理推究”的方法。这种局限性使他的战争理论无法与军事思想相比。

谭:今年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很快就取得了胜利。有人说,萨达姆发动的人民战争遭到惨败,说明的人民战争思想已经过时,不再适用于高技术战争,这种看法对吗?您怎样评论近几场战争?

李:伊拉克根本谈不上进行人民战争。萨达姆独裁政权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进行人民战争。不是任何受到侵略的国家其政府都能领导进行人民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政权就发动不了人民战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进行人民战争。这就是当时指出的,政府越民主,抗战越彻底。进行人民战争必须有人民真心拥戴的领袖和政府,并且实行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具有坚强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才行。伊拉克是涌入了西方文化的脆弱的伊斯兰社会,萨达姆接受过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培养训练并为之服务过,他周围的一些亲信已被美军收买。相当多的人民群众对萨达姆的统治政权离心离德。可以说,伊拉克不具备人民战争的基本条件。美军以火力打击和信息心理作战,双管齐下,迅速瓦解了伊拉克军民的斗志。巴格达开门揖敌、不战而降才是符合逻辑的。

但伊拉克的事情还没有完。伊拉克战争也许会变为取胜最快、打扫战场最慢的战争。社会发展最终要靠各国人民自己解决,别人是不能代替的;注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也是不能超越的。况且那些自称为解放者的价值观也未必是最合理的,更不要说动机的纯洁与高尚了。

美国想把全球化变为美国化。美国垄断世界上最新的战争手段,也垄断了发动战争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不需要理由,想打谁就打谁,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我想世界上不喜欢这样的人不比讨厌萨达姆的人少,总不能看谁不顺眼就打谁。你用高技术手段打他,他就会用恐怖手段打你。以暴易暴、冤冤相报何时了?暴力取得的,仍会被暴力所取代。须知,剥夺别的民族自由的民族是不自由的;侵害别国安全的国家是不安全的。维护自身安全的保证是尊重别人的生存权利。现在是呼唤大战略思维的时代,改变哲学落后于实践、人文科学落后于技术科学的现状,用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科索沃战争是“和而不平”;阿富汗战争是“消而不灭”;伊拉克战争是“胜而不利”。正可谓:“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近观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打击,使用的武器是最现代化的,而战争的性质却像似原始的“血亲复仇”式的。正因为如此,很难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美国政府要人对法国和德国的不合作态度表示不满,称它们是“旧欧洲”,其实正相反,这是“新欧洲、旧美国”。的“三个世界”理论早已把它们分清楚了。

的人民战争思想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仍然适用,但其内容、形式和手段要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人民战争是个大概念。广义的人民战争是指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正义战争。的人民战争思想主要是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援战争,包括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根据地的对敌斗争与敌占区人民的反抗斗争相结合;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的斗争相结合;本国的抗敌斗争与敌国内部的人民反战运动相结合等等。现代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的特点,而战争涉及的领域却很广泛,需要动员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信息、传媒、交通、运输、资源等全社会的力量支援战争。例如,在进入交战状态的情况下,信息网络作战可能会成为人民战争的新形式之一。

谭:的战略思维中是否包含系统的核战略?

李:是世界上最高明的核战略家。第一,50年代到70年代,美苏的核讹诈曾喧嚣一时,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金门炮战、珍宝岛作战期间,两霸分别多次威胁要用核弹攻击中国,妄图用核讹诈压服中国。但宣布原子弹是纸老虎,“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两霸的核讹诈终于灰飞烟灭了。第二,是唯物主义者。他十分清楚“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因此他下令抓紧研制“两弹一星”。中国的核战略是有限而有效,有了“等效威慑”的手段,就制约两霸不敢轻易对中国下手,并使中国在核问题上有发言权。第三,宣布中国发展核武器纯粹是防御性的,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不扩散核武器,主张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体现了核战略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做不到这一点。第四,立足可能出现最坏的情况,防止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核打击,而提出“深挖洞”、建设大小三线工业基地。着手军事经济的战略纵深部署。就是这样进退有据地展现他高明的核战略思维。

谭:历史在发展,战争也在发展,与此相应的军事理论也必须发展。从与时俱进的观点来看,的战略理论体系需要发展和充实哪些内容?

李:这个问题提得好。我认为除了已经和正在深入探讨的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作战指导外,还要重视战略管理问题的研究。这是因为,产生于战争和备战环境,特别是从游击战争发展起来的战略理论体系,侧重于战略思想与原则、战争指导规律的认识与运用、战争准备与实施、作战力量的建设与发展是必然的。而现在则需要增加战略管理的内容。这是军队正规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例如,国家应变体制与运行机制;战略层次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标准化管理;国防与军事的法规和制度;国家边防体制的统一管理及其法规;军事职务资格标准;指挥机构的标准工作程序;军队作战能力评估标准;工作效绩评估标准等,都应列入战略理论体系研究的内容。从某种意义说,这是补从游击性向正规性转变这一课。从历史上说,军队的正规化,是在统一国家的形成,大兵团作战的出现,和产业革命以后,对军事改革提出的历史要求。许多国家从革命战争到取得政权以后,其军队都曾有过从非正规化向正规化转变的过程。对于旧时代已经停滞的军事制度来说,否定其正规性是一种进步的变革。例如北美独立战争,西班牙反对拿破仑统治的战争,苏联十月革命的武装起义及抗击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都带有这个特点。中国革命战争的游击战甚至具有战略地位。但是游击性毕竟是一种过渡形态,要取得最后胜利和巩固政权,必须建立正规军和进行正规战,进行国防正规化建设。华盛顿在北美独立战争开始后即提出“必须建立正规军”。列宁同“军事反对派”的主要分歧就是要不要军队正规化的问题。建国初期,我军在的领导下着手正规化建设,但后来他受到错误的批判,加上的破坏,严重干扰军队正规化的进程。历史证明,从思想作风上改变不正规的惯性,要比从组织制度上改变还要难。从战略管理上适应信息时代战争的到来,是发展军事思想的历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