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业科技对国内的启发

时间:2022-09-18 04:36:40

国外农业科技对国内的启发

本文作者:陈亚丹工作单位:宁波市林业局

一、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背景及历史沿革

(一)农业科技推广的全球背景农业科技推广隶属于农业推广的一种,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它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把农业科技的供给与需求连接起来。全球农业推广体系可分为五大类:1.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特征是,推广体系隶属政府农业部门的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推广工作,如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2.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中心),大学的推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一些曾接受过美国援助的国家,如菲律宾、印度等也采用了这种推广体系。3.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4.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如英国、法国等的一些农药、化肥、种子生产企业为推销产品而成立的推销部。5.其他形式。

(二)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沿革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立,是与赠地大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密不可分的。19世纪中叶,几乎85%的美国人都住在农场或小城镇和乡村,农业是当时的主要产业。当时美国的教育机构效法欧洲大学的做法,侧重于文科,科学教育不受重视。为了推进农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的传播,1857年莫瑞尔议员在国会提出了赠地法案的第一个版本,但被布坎南总统否决;1861年,法案修改之后,被林肯总统采纳。法案的基本内容为:以每位众议员和参议员30,000英亩的比率将联邦政府拥有的土地赠与一些州和领地。作为得到联邦赠与土地的一个条件,该法案要求这些州和领地建立赠地教育机构,出资维持其运转,并为这些机构提供房舍。随后出台的莫瑞尔第二法案、哈奇法案和史密斯—莱沃法案基,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对赠地大学教育体系的构筑起到了不断完善的效果。在以上的这些法案中,赠地大学的构想不断完善,建立了各州的农业实验站;规定美国农业部在赠地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还建立了包括全美3000多个县的合作推广办公室网络,将农学、家政学以及相关学科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推广到全国。从此之后,美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其特点是:以赠地大学为依托,由联邦、州、地方的农业部门为指导,教育、科研、推广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推广模式。

二、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情况

(一)推广机构美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由联邦农业推广局、州农业推广站和郡农业推广站三个层次组成,统称为合作推广体系。1.联邦农业推广局联邦农业部是农业推广的管理机构,设置农业推广局,负责管理、协调全国农业推广工作。推广局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有效的农业推广体系,并以先进的知识、良好的教育和实际的项目满足农民的需要,从而体现联邦政府的利益和政策。2洲农业推广站美国各州都设有州立大学,在州立大学(一般是赠地大学)农学院下设立农业推广站,站长由农学院院长兼任。农学院既负责农业教育、科研,又要负责全州的农业推广工作,从而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广人员由农学院各系、各学科教授组成,教授们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参与到相关的项目组,具体负责制订推广计划,设计推广方案,实施推广项目。目前,全美60个州有农业推广站,覆盖了全美50个州(个别州不止一个农业推广站)。3.郡农业推广站郡推广站是州推广站的派出机构,推广人员由州推广站雇用,其中绝大多数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推广员的大部分时间是访问农场、农户,诊断农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农民寻找解决办法,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解决有关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问题。如明尼苏达州有87个郡,每个郡各有一个农业推广站,推广人员均由州立大学即明尼苏达大学派出,经费则由联邦、州、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二)推广内容1.农业科技服务这是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和重心,通过举办农业科技讲座和短期培训班,以及提供经济技术咨询等,向农场主传播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服务活动主要针对农村成年男子而开展。通过科技服务帮助农户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不断开发新的农产品。2.家政服务这是为农村妇女开展的农业推广活动,主要目标是通过家庭示范和家务咨询等帮助农村妇女学习有关料理家务、饮食营养、服饰衣着、美化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改善农民家庭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3.“四健”青年服务这是为农村青少年开展的推广服务活动。“四健”(脑健、手健、心健、身健)青年服务是通过组织20岁以下的农村男女青年学习农业知识,给他们提供参加社会生产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兴趣,增长实践知识,发展实用技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4.自然资源和农村地区开发这方面服务主要是指导农民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农村化肥用量,防止水资源的污染,开发社区经济和人力资源。

(三)推广途径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宗旨

是为农民和消费者服务,从农民的利益和全社会的效益出发,以为农民和消费者提供信息为主,常用的推广途径有:1.农业推广会一般以农业行业划分,例如花卉、蔬菜、果树和苗木等。例如蔬菜推广会议,内容从选种,田间实验结果,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农药的安全使用与管理,直到市场与价格,以及劳工问题和法规等。农业推广会议有的是全州的,有的是跨州的,也有一些是区域性的。2.农业推广现场会现场会一般安排在傍晚时间,不占用生产时间,通过实地操作与指导,给农民和种植者提供另一个获取农业技术信息和知识的机会。3.利用郡会郡会如同中国的庙会,这是农业推广的好机会,可以把大学和农业实验站的研究成果,新品种的田间实验结果,防治病虫害的途径,环境保护常识以及农业安全等技术与信息,在很显眼的位置,展示给农民和消费者。4.其它推广途径利用电视与广播、录像带、CD光盘、报刊文摘、简报和小册子,将信息和知识传递给农民和消费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美国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推广中,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远程教育、电子邮件、互联网资讯等方式有效运用,使得科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更为快捷和方便。在农业推广过程中,赠地大学推广中心与农协会、政府和州的其他部门如农业局、环保局、公共健康局、水土保持委员会、行业协会、私营企业等都有广泛的合作,有许多推广教育项目是与这些部门和机构联合主办的。

(四)推广经费来源及使用美国农业推广的资金,主要由联邦、州和县的财政提供。在国会农业立法中规定,各州应提供与联邦赠款数额相等的资金用于该州的农业推广,这就从法律上保障了农业推广所需资金。另外还有社会上各种私有基金会、工商企业和农场的捐款,以及农业部推广教育基金和广大自愿者的服务。

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背景与意义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由建国后开始建立,主要依托各级农业政府,在70年代普遍建立了至乡镇一级的推广机构。但随着我国步入市场经济,传统的科技推广模式渐渐失去活力。此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将面临农产品全球化竞争,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将极大地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高低,将会影响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直接与广大农民的收益联系起来。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农技科技供给与农户之间需求的沟通机制,促进科技供给与需求均衡发展,是提高科技供给有效性,发挥科技对农业增长的乘数效应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1.机构设置过多过细,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国县乡一级的农技推广机构大都是按行业设置的,在乡镇设有农技站、农机站、畜牧站、水利站、水产站等,在县级则分别归口农业、农机、畜牧、水利、水产等部门管理。这种按行业、过多过细的机构设置,由于相互间难以协调和配合,通常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很难为农业增产、农业增效提供综合、配套和全面的技术服务。从管理体制看,目前的乡镇农技推广站,除了极少部分仍作为县直有关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条条”管理外,绝大部分已实行“块块”管理,人、财、物权均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县乡推广机构间的有机联系被人为分割,影响到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2.人员配备不合理,知识断层和知识老化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偏低。目前,县乡两级的农技推广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只占一半左右,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技推广作用的发挥。而且,这一问题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二是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断层和知识老化问题突出。据调查,目前全国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中,农业生产急需的水产养殖、经济作物、园艺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均不到4%,难以为畜牧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3.政府推广投入偏低,业务经费严重不足财政投入是农技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只有0.2%,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和发展中国家0.5%左右的水平,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偏低。二是业务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到农技人员开展农技推广的积极性,制约着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4.推广方式落后,推广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推广动力明显不足。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满足于完成任务和应付检查。二是农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农民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最终需求者。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常常会出现政府推广技术与农民需求技术错位的问题,即政府推广的可能不是农民真正需要的,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农技推广的效果。

四、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推广机构的改革进一步加强教育—推广、科研—推广之间的联系,建立科研、教育、推广三者统一管理机制,提高农业农技推广率和增加农业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比重。我国建立的是以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种上级对下级的推广机构仅行使业务指导,推广体系分散,科研、教育、推广各成一体,同时推广人员素质低,推广效率低,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很难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但大学的研究成果和信息传递给用户更为困难,而且推广人员也失去了许多了解最新研究成果的机会。同样,农校里的学生也很少有从推广人员那里了解现实情况的机会。通过授予农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一定的推广职能,利用他们的科研与教学优势,能够更有效地连接科研成果与实际需要,使得最新的成果能够更快地传递到农户手中。我国拥有70余所农业院校,各省市地区还有自己的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实力比较雄厚,如果能够授予他们部分推广的职责,以及充足的经费,他们完全能够成为农业推广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此外,我国县乡一级的农业推广机构设置过多过细,导致工作重叠交叉,效率低下。如能将农技站、林技站、农机站、畜牧站、水产站等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合并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统一使用经费与人员,垂直管理,推广中心的人员可由农林院校、科研机构的教授及研究人员兼任,这样,有助于提高推广效率,减少人员的浪费。此外,统一使用经费与垂直管理的办法,也有助于改变目前推广人员人、财、物权下放到乡镇政府而造成的“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少、美国农业发展证明,农业推广工作是农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推广工作就是把知识和科技传播给农民,使之转化为生产力。近年来,美国在农产品大量过剩、农产品销售难的情况下,确保了推广所需的经费,确保了推广人员的待遇,促进了推广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我国农业推广部门经费严重不足,办公手段落后,推广人员待遇偏低。目前,市(地、州)、县正在进行机构改革,“脱钩”、“转制”呼声很高,推广队伍士气不高,推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农业部门一方面应积极向有关部门呼吁,力保各级推广部门在机构改革中不受冲击或削弱;另一方面要按照《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努力争取资金,加大农技推广资金投入,逐步实现推广手段的现代化,改善和提高推广体系内工作人员的待遇。应学习和借鉴美国的经验,参照国土、工商、税收等部门的做法,将基层推广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系列管理。各级政府要为农技推广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其社会地位,鼓励推广人员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及农村经济发展拓宽服务领域,开展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要对推广工作成效突出者予以重奖。激励基层推广人员深入农业第一线,稳住人心,保住队伍,促进全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健康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率和效益的提高。

(三)不断拓宽推广领域,改进推广方式

我国农业推广机构过去偏重于提供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技术服务,现在农民要发展商品经济、进入市场,不但要求产中的技术服务,还需要产前的农业科技信息、农用物资,产后的农产品储藏、保鲜、运销、加工等社会化系列服务;我国农村现在农业科技水平很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村妇女;农村住宅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农村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农村青年学习环境差、缺乏学习兴趣,轻农思想严重。针对这些农村社会经济问题,农业推广部门需采用多种手段如广播、电影、宣传手册等拓宽推广领域。在不断以示范、教育为主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同时,加强农村妇女、农村青年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开展农村家政服务,教育、引导农民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我国的农业推广手段还十分落后,有些地方还仅仅停留在几块教学板和宣传单上,其推广难度大、效果差。因此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在较发达地区,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远程教育,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杂志、报纸等大众媒体,形成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立体交叉的农业推广架构。其次,还应借鉴美国的推广建议委员会形式,定期了解农民推广需求与问题,由农业专家作出答复。

(四)加强培训,提高推广队伍综合素质

美国的农业推广人员,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州大学推广站进行在职培训,保证知识更新和业务技能提高。保证推广人员具备十大能力,即:组织领导推广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推销和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环境多样性、复杂性的适应能力:对服务对象相互联系的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教育、现代信息处理的能力:写作、演讲的能力:项目计划开发的能力;项目的实施能力;应用科学的研究和评估能力。高素质的农技推广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之一。借鉴美国的经验,农技推广系统应把人才培养、素质提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建立时间相对较短,推广人员大多在推广工作第一线,受教育程度、环境、信息等影响,知识普遍老化。为此,应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技高级管理干部的素质提高,使他们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以适应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加强中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懂技术、会推广、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强针对基层技术人员、专业生产大户的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