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精细化管理研究

时间:2022-09-18 10:26:14

导语: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精细化管理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精细化管理研究

摘要:针对地方高校预算绩效存在的管理意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机制、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等问题,党的以来国家“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系列制度法规,为“互联网+”时代处于应用转型和“双一流”建设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精细化管理指明了方向,文章据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精细化

一、引言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利用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包括财政、教育等在内的经济社会各领域,通过新生态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纽带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增强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正处在应用转型和“双一流”建设重要战略机遇期,办学主体逐步多元化,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已成为高校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精细化管理法理基础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现代政府治理方式深刻变革和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产物。2011年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为全国范围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014年修订的《预算法》将预算绩效管理正式写入国家法律,明确把“讲求绩效”列为预算原则,强调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环节要体现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和要求。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关键环节。《意见》的颁发标志着我国已步入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阶段。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到业务运行的各个环节,贯穿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监控为保障,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应用为抓手,旨在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地方高校预算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是政府部门预算执行的主体,地方高校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势在必行。“互联网+”作为新的社会经济生态有利于高校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积极盘活存量资金,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成战略目标,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

三、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和法规,对预算资金绩效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1.预算绩效管理意识有待加强。作为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受“重资金争取轻支付管理,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等传统理念制约,地方高校主体预算绩效管理意识淡薄,办学成本核算意识不强,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重视不够,对资金结余较大、工作落实滞后对高校发展的影响认识不够,对于资金下达后经费产生的效益考虑甚少。预算绩效管理缺乏全员参与,尚未覆盖所有预算资金,经费使用部门主体责任不明确,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绩效目标、绩效监控、及结果应用等管理流程有待建立。2.预算编制未能充分体现绩效管理理念。预算绩效管理受绩效目标引领,不少地方高校在预算编制时可行性研究不足、论证不充分,虽然在预算编制时申报了绩效目标,但各部门预算申报和绩效目标设定缺乏科学性,没有认真考虑本年度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所达到的绩效目标。地方高校预算经费涉及范围广,财务预算管理部门由于条件所限,对绩效目标的科学性也不能逐项核查,导致有些项目绩效目标无法考量,只有少数财政专项进行了专家评审,预算编制与绩效评价相互脱节。3.预算执行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受人力和专业技术制约,部分地方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执行监督管理机制,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得不到有效发挥,外部审计监督临时突击。高校二级经费使用部门预算执行绩效意识不强,认为经费是财政拨款,用国家的钱办事,不计成本,经费用不完年末突击花钱现象时有发生,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部分高校预算经费得不到有效发挥,地方高校预算绩效运行跟踪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4.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健全。目前,财政部门实施的绩效评价是针对预算支出效果做出绩效评价,属于事后评价,预算绩效评价缺乏及时性,大多数项目绩效评价比较滞后,一般都在次年预算下达之后才进行上年度绩效评价工作,绩效评价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大多数地方高校实施的以预算项目绩效评价为主的评价更适用于专项项目绩效评价,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缺乏通用性。虽然部分高校对财政专项支出进行了绩效评价,但经费使用部门绩效管理主动性不强,预算执行资金进度和工作完成效果不同步,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5.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滞后。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财务管理系统比较滞后、数据集成和信息化程度不高,预算执行情况和数据分析仍依靠人工处理统计,绩效评价数据和项目成果收集所需时间较长,工作效率和精确程度不高,不能及时反映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硬件软件均不能适应满足“互联网+”对地方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对接机制脱节,无法保证资金合理有效利用。

四、基于“互联网+”的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精细化管理策略

“互联网+”时代,财政对地方高校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已成为常态,并不断加大绩效评价力度。虽然近几年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互联网+”万物互联的大数据现代预算绩效管理有一定距离。建议地方高校采取如下策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1.增强“互联网+”思维,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精细化管理。“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地方高校要增强“互联网+”思维,将预算绩效精细化管理上升到发展战略,运用“互联网+”统筹管理工作,将预算绩效管理列入学校党政工作要点,以“互联网+”为核心成立绩效管理部门,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明确预算绩效管理责任主体和主体责任,通过预算绩效精细化管理机制把绩效管理落实到各资金使用单位具体工作之中,做好资金监督部门如财务和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通过宣传及培训等方式让精细化管理理念深入到每个资金使用者。2.改进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以“互联网+”精细化融合预算与绩效管理。“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要变传统的事后绩效评价预算管理为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将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三方面有机结合构建绩效精细化管理闭环系统。(1)预算编制突出绩效导向。地方高校要以“互联网+”建立预算项目库,以规划引导经费投向,合理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从源头抓起,将预算绩效管理关口前移。健全预算审核机制,加强预算安排事前绩效评估,实行预算网上申报,预算绩效目标和细化方案同时申报。(2)预算执行加强刚性约束。基于“互联网+”强化绩效目标执行管理力度,对照预算绩效目标定期进行执行情况督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通过预算执行进度分析和执行情况定期公开等手段提高预算执行率,通过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监督解决预算执行过程控制缺位问题。(3)绩效监控评价良性循环。采用适应地方高校多元化预算绩效目标,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方法,对校级管理部门及教学院等主体分类进行绩效评价,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分类设置考核指标,根据不同用途预算资金将财务指标和业务指标相结合,构建一整套适应地方高校不同经费特点、科学合理的综合性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预算绩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制度和绩效问题整改责任制,形成反馈、整改、提升绩效的良性循环。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要紧密结合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并且与预算管理的各个方面相互融合,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按照绩效考评结果分配预算资金,从而达到有效控制预算支出、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3.建立“互联网+”预算绩效协同管理机制,提升预算绩效精细化管理水平。“互联网+”是实现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精细化的重要保障,在“互联网+”业财融合管理理念指导下,建立“互联网+”协同组织体系建设、制度编汇制订、控制执行措施、分析与报告机制、考评体系系统建设。推行校院两级预算精细化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主体责任,明确二级预算经费使用部门的主体责任,充分调动二级预算经费使用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的监督问责和激励机制,全校上下形成合力,协同管理学校与二级预算经费使用部门预算绩效,促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从“重分配”向“重管理”、“重绩效”转变,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效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4.集成“互联网+”信息系统平台,动态精细化管理预算绩效。“互联网+”为地方高校预算绩效动态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高校要依托“互联网+”建立预算申报、执行、监督和评价分析一体化系统,以财务管理系统数据为核心、逐步完善与校园网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等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动态关联预算绩效信息精细化管理系统,实现财务部门的资金信息、二级单位的业务信息及职能部门政策信息之间互通共享,通过平台及时采集与整合各预算责任主体的预算执行情况信息,为预算绩效评价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从而提高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5.“互联网+”预算绩效监管常态化,有效防控财务风险。在落实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与年度考核挂钩、校内监督与上级部门监督相结合的精细化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管人、管钱、管事,以校内控制监督为主导,必要时引进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价。在高校经费使用部门对预算绩效自评的基础上,校内绩效管理部门定期进行预算绩效分析和评价,对重大项目绩效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对预算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挂网公开,预算执行在阳光下进行,接受全校师生监督。预算绩效管理规范化、日常化,有效防控高校财务风险。

五、结语

基于互联网的万物互联“互联网+”为高校预算绩效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强劲技术支撑,基于“互联网+”的预算绩效精细化管理是高校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突破口。“互联网+”背景下的预算绩效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地方高校积极盘活存量资金,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助推地方高校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陆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及绩效指标体系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

[2]史淑霞.基于战略地图的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以T大学为例[J].会计之友,2019(9)

[3]葛洪朋,韩珺,王云.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以高校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4(11)

[4]乔学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10(11)

[5]张海燕.高校预算支出绩效管理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4(8)

[6]易艳红.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1

作者:乔学峰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