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制度设计的有效性

时间:2022-05-20 09:48:54

资产管理制度设计的有效性

1资产管理制度有效运行是高校资产管理的要求

高校资产管理必然要走法治之路,这是“依法治校”管理目标的具体要求.依法治校是根据“依法治国”战略提出来的,是法制社会对我国高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已成为高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理念.从法律意义上说,高校的管理制度是国家意志力在高校的集中体现,是维护高校正常运作的重要方面.这里的“法”要做广义解释,既包括教育规律,政府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还包括大学内部制定的规则制度等.强化资产管理,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是当前高校资产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建立合乎法律规定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并使之沿着法治化轨道运行是高校资产管理法治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实现依法治校目标的重要保障.

2资产管理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之所以要制定制度与规则,目的即要为组织与个体的行为提供明确的指南并能够形成其行为的预期[3].资产管理制度是资产管理活动的重要机制和载体,其设计不是行为主体随心所欲的自我意志的产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2.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是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前提.从法律意义上来讲,高校资产管理制度是一种准行政行为,应该属于“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范畴,是国家意志力在高校的集中体现,是维护高校法律地位和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因其依据法律、法规而制定,因而也可以说是法律、法规的延伸,或是将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的具体化.具体说来,高校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必须符合高校的法律地位和身份,制度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的程序及其效用发挥都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只有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合乎法律法规规定的资产管理制度,将学校资产的购置、管理和使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2.2效率原则

一个好的资产管理制度应该是有效率的制度,这里的效率主要是指制度运作的效率.首先制度本身应该合理、完善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由于制度设计中存在“路径依赖”现象①,因此初始制度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信息不完全、设计者的理性局限和某些无法预知的情境使得初始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漏洞,同时当其运行的环境变化后应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更新能力.其次,制度应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由于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并不必然带来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矛盾.一项资产管理制度若能对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产生激励就会使参与者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满足该制度的目标和要求,使个人的利己行为结果与给定的资产管理目标相一致.第三,在进行制度设计不能简单地照搬和移植.单纯地照搬和移植某项制度而不充分考虑学校实际只会降低制度运行的效率.虽然制度移植可以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但要与制度环境和制度系统相配套,制度安排的效率极大依赖于其他有关制度安排的协调[4].

3资产管理制度设计的具体要求

为确保资产管理制度及整个体系能够有效运行,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3.1资产管理制度设计的内在逻辑指针法政策学②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用以指导制度设计的逻辑,即从目的到手段的思考模式,从这一角度看资产管理制度设计的过程可分为问题的形成阶段、建立对策方案阶段和问题解决阶段[5].具体说来,在确立资产管理目标并弄清现状后才能发现问题,通过查找目标与现状的差距而确认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并对预案进行探索、预测、评价和选择,最后进入方案的实施阶段.由于在确立资产管理制度目标时将会蕴含着某些矛盾和冲突,因而在进行资产管理制度设计时要穷尽各种问题存在的可能并充分考虑资产购置、管理及使用等不同环节制度之间的各种关系,针对各类问题提出解决预案并加以选择,还应尽快出台相关配套制度以使该项制度能切实发挥作用.

3.2制度的内容要合法、合理

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要坚持合法性与合理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学校规章制度的普适性和权威性,确保得到各类行为主体的自觉遵守和执行[6].

3.2.1权利、义务、责任明确

制度本身首先要合法,能体现公平与正义,在内容上权利义务对等,责任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才会有较好的实效性“.在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公正的最基本内容是公民间在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基础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统一.”[7]首先,一个“好的”制度可以增强主体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表明,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被认为是进行任何活动的原动力[8].在资产管理制度设计时,应更多考虑如何很好地协调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即一方面通过禁止个人的某些行为使其不能损害其他人乃至整个集体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给追求个人利益的正当行为提供一个活动空间和保护机制,使行为者的个人利益乃至整个集体的利益都可以通过个人行为得到实现.其次,制度的失灵某种程度源于责任分配的失灵.只有责任明确,制度结构中各个位置的责任者才有可能去完成整个责任体系中分解下来的应该由其承担的应尽的责任,惟有如此,才能实现整个制度目标.

3.2.2在管理制度中融入伦理内涵

合理性原则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具有合理性将直接影响管理效率公平的价值取向,也将直接影响高校资产管理的效能及管理目标的实现.资产管理制度应坚持人性化服务的原则,充分尊重行为主体的权利,维护行为主体的利益.在学者们看来,制度与伦理是融为一体的,学校管理制度是会渗透伦理精神的,制度的语言描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制度的伦理化程度.如果在资产管理制度化条例中出现命令式或者强制化的语气词,如“不得”、“不准”“、严禁”、“必须”等,不仅容易给人带来一种压抑感,还很有可能引起抵触和对抗情绪,对教职员工的学习、工作状态产生负面影响.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提高,管理活动进入了管理的现代阶段,其显著的标志是,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调动职工积极性为中心的“软性”管理[9].高校工作者的管理意识应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能局限于运用行政权力和权威话语去灌输的传统管理模式,以苛刻的制度来加强管理只会反映出管理者观念上的落后和认识上的片面.

3.3注重程序性规定的设计

法学观点认为,程序性正义是立法程序的首要价值和核心价值.高校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合法、合理,关键要看其是否建立了比较严谨的程序性规定,包括制度的立、改、废程序和制度的执行程序.通过严谨的制定程序和科学的执行程序可从根本上保证资产管理制度的实质公正和制度的权威性,可兼顾对教职工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的保护.

3.3.1制定程序要严谨

首先,制定制度前要进行必要的调研.在确定资产管理制度的目标后需要大量的实践作为基础,通过调研才能准确掌握资产管理过程中的物、帐等基础数据材料,才能为制度制定提供详实具体的参考数据.那种通过互相借鉴,“闭门造车”而制定的制度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不高.其次,需要进行必要的沟通.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要充分尊重并体现各个群体的利益,从起草到颁布都应该建立充分的沟通渠道,集思广益,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赢得他们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认可和遵守,从而降低制度执行的成本.第三,需要专业的法律审查.那些关乎学校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等的管理制度是否合乎法律的要求,需要由专门机构、人员负责审查.这对资产管理制度效力的发挥,最大限度维护各个主体的合法利益有着重要意义.

3.3.2执行程序要科学

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问题上,后者尤为重要.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只是资产管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制度的有效执行才是资产管理活动的核心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管资产管理的目标,该制度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制度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执行程序是否科学,其实就是制度运行的科学问题,完善的制度必须有科学的执行程序才会保证其执行结果的公平性,才会使资产管理制度实行过程中不偏离当初的设计目标.具体包括以下两个环节:其一,尽可能把制度的执行机制技术化,逻辑化,以减少制度执行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可以考虑把资产管理中的各项审批程序技术化,使之成为转移审批链条和监管环节,以便实施全程监控.其二,在制度设计中可以考虑适度提高制度执行者违反制度的成本,使制度执行者知严厉而不敢妄为,这对制度的公正执行至关重要.(本文来自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陈冬华工作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