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诈骗罪犯罪立法完善探析

时间:2022-11-11 08:55:16

信用卡诈骗罪犯罪立法完善探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飞跃提高,信用卡也日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必需品。而随之而来的,是信用卡犯罪的逐渐增多,尤其是信用卡诈骗罪更是呈现井喷之势。一直以来,我国刑法对信用卡犯罪尤其是信用卡诈骗罪的打击处于高压态势。但是,我国刑法关于信用卡诈骗罪的规定,有些地方还值得商榷,其中关于犯罪主体的规定就是一例。

一、我国刑法关于信用卡诈骗罪犯罪主体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和第三十条分别对犯罪主体的内容作了规定,根据这两条的规定,能够成为犯罪主体的有两类:一是自然人,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二是单位,即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其中,自然人是我国刑法中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犯罪主体。而对于单位,只有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构成犯罪的,才存在单位犯罪并由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并非一切犯罪都可以由单位构成。①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定采取的是总则和分则相结合的立法方式,即在总则中规定单位犯罪的含义和处罚原则,在分则中具体规定可以由单位实施的罪名。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没有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不得对单位进行处罚。我国刑法在“金融诈骗罪”一节中规定了金融诈骗罪有8个具体罪名,他们是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保险诈骗罪。按照我国刑法第198、200条的规定,集资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信用证诈骗罪和保险诈骗罪可以由单位构成犯罪。而信用卡诈骗罪并不在上述五种犯罪之列,其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二、刑法学界关于信用卡诈骗罪犯罪主体的争论

刑法学界对于单位能否成为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有否定说和肯定说两种。否定说认为,信用卡诈骗罪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单位不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因为信用卡都有一定的额度限制,一般情况下单位不会冒风险骗取数额较小的财物。另外,单位只是一个虚拟的主体,他要实施某种行为,归根结底要靠具体的人来实施。单位实施信用卡诈骗行为,实际上就是具体持卡人实施的诈骗行为。与其惩罚单位,不如惩罚实施具体行为的个人。②肯定说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单位实施信用卡诈骗罪的案例,而且犯罪数额往往较大。如果对单位实施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行为不进行刑事制裁,实际上是在纵容犯罪。况且单位实施信用卡诈骗犯罪,虽然是由具体的自然人来实施,但它体现的是单位的集体意志,而不是个人意志。因此,单位也应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③

三、笔者的观点

对于上述两种观点,笔者赞同肯定说。笔者认为,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既应包括自然人也应包括单位。(一)现行刑法关于信用卡诈骗罪犯罪主体的规定所带来的弊端。现行刑法未将单位规定为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给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带来很大的弊端。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1.从刑事立法上看,它破坏了刑法典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不利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我国刑法第三章第五节规定的金融诈骗罪,列出了金融诈骗罪的8个具体罪名。这8个具体罪名在侵犯的犯罪客体方面、客观表现方面甚至主观意志方面都有共同的特性,因此刑法将这8个具体罪名统一概括为金融诈骗罪。其实这8个具体罪名在犯罪主体方面也具有共同的特性,即既可以由自然人实施也可以由单位实施。但是在刑法的规定中,仅仅将集资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信用证诈骗罪和保险诈骗罪规定既可由自然人构成也可以由单位构成,其他3个罪即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和有价证券诈骗罪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单位不能构成,明显不合情理,也不符合我国的实际。对于同一属性的犯罪,在犯罪主体的规定上却不一致和不统一。这种做法,割裂了刑法典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破坏了刑法典的权威,不利于刑法的贯彻和执行,更不利于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的维护。2.造成单位实施信用卡诈骗罪刑罚处罚的真空,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单位信用卡诈骗犯罪,使实施了犯罪行为的单位逃避制裁,从而破坏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和国家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通常情况下,单位由于其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要比个人雄厚得多,银行等金融机构授予单位的信用卡额度要比个人大得多。单位实施信用卡诈骗犯罪造成的社会危害也远非个人可比。对于造成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犯罪,刑法加以明确规定进行定罪处罚,而对于造成社会危害性较大的犯罪,刑法却视而不见,这种弃大恶而惩小恶,舍本逐末的做法,具有极大的危害后果:一方面它体现了法律的不公,损害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单位实施信用卡犯罪的嚣张气焰,使实施了犯罪的单位逍遥法外,得不到法律的惩处,严重地损害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和我国的金融管理秩序。同时,因为没有对实施犯罪的单位进行刑罚处罚(实施罚金刑),实际上没有剥夺犯罪单位的物质基础和手段,没有真正打到犯罪单位的疼处,这将使刑法处罚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预防(单位)犯罪。3.司法实践中,容易造成司法裁判权的滥用,从而违反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和罪责自负原则,造成罚不当罪。根据我国的司法实际,对于单位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也不是听之任之,不做处罚。目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当单位实施了信用卡诈骗罪,需要对单位进行刑罚处罚时,通常采取下面两种做法:一是对单位以合同诈骗罪进行刑罚处罚,二是不对单位进行刑罚处罚,但对单位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以信用卡诈骗罪进行刑罚处罚。上述两种做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第一种做法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因为单位实施信用卡诈骗罪的行为根本不符合合同诈骗罪的犯罪特征;第二种做法违背了罪责自负原则。犯罪行为是单位来实施,犯意也来自于单位,犯罪所产生的有利结果也由单位来享受,然而接受刑罚处罚的不是单位自己,而是单位的内部成员,这明显有代人受过之嫌。(二)完善信用卡诈骗罪犯罪主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完善信用卡诈骗罪犯罪主体是客观现实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很大的提升,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导致经济犯罪现象的增多,尤其是信用卡犯罪更是层出不穷。原来的立法观念和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已经不能相适应,需要与时俱进,求变求新。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我国经济总量还不太大,各种经济现象还不完全,那时的信用卡犯罪刚刚出现,犯罪数额还不算大,犯罪主体还比较单一,所以在当时条件下,规定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单位不成为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挤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经济相对成熟,各种经济犯罪现象也基本出现。这时,过去的立法理念和现在当今的经济犯罪形势有点不太匹配,这时再固步自封,就不合时宜。现在,不但自然人实施信用卡诈骗罪的现象层出不穷,由单位实施的信用卡诈骗罪也屡见不鲜。而且单位实施的信用卡诈骗罪犯罪数额更大,危害后果更为严重,旧有刑法关于只有自然人才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规定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对犯罪行为的打击需要。打击犯罪的客观需要要求我们要改变信用卡诈骗罪的不合理规定,进一步完善信用卡诈骗罪有关犯罪主体的有关规定。2.完善信用卡诈骗罪犯罪主体是刑法典的立法要求。适时性、统一性是立法的基本原则。所谓“适时性”,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或者增定新法。所谓“统一性”,是指法律内部应该是统一和谐的,整个法律体系内各层级之间应相互协调,保持一致。我国的刑法典经过我国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虽然规定得日趋完善,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也不乏需要更新调整之处。其中关于信用卡诈骗罪的规定就是一例。关于信用卡诈骗罪所规定的不足之处,前面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3.完善信用卡诈骗罪犯罪主体是刑法公平正义的体现。前面提到,在现实生活中,单位实施信用卡诈骗的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而且犯罪数额越来越大,远远高于自然人实施犯罪的数额。但根据刑法的规定,当单位实施这些犯罪行为后,有关单位却得不到相应的犯罪处罚,使犯罪单位逃避了刑罚处罚。而对于犯罪数额小得多的自然人犯罪却进行刑罚处罚,这种同罪不同罚的现象严重破坏了刑法的公平正义,破坏了刑法的权威。刑法的公平正义属性要求将单位作为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4.将单位纳入到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符合世界各国立法趋势,是大势所趋。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将单位实施信用卡诈骗的行为纳入刑法进行打击,采取了越来越接受的态度。单位信用卡诈骗罪在世界各国经历了从绝对否定,到部分肯定,再到普遍认可的立法过程。甚至有学者主张,不要人为地区分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只要自然人可以构成的犯罪,只要单位能够实施,单位也可以成为其犯罪主体。譼訛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国家已经立法将单位(法人)实施信用卡诈骗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进行刑罚处罚。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已经加入WTO多年,在经济上和世界各国已经连成一体,无法真正和当今世界脱离开来。在这一大背景下,如果我国的刑法和世界各国不进一步接轨,势必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障碍,进一步影响我国经济战略的实施和完成。(三)完善用卡诈骗罪犯罪主体的司法建议。1.在刑法第200条增加单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有关规定。2.目前,我国刑法关于单位处罚的刑罚方法过于单一,只有罚金刑一种。这种过于单一的刑罚处罚方法,已经不适应同单位犯罪作斗争的需要。同自然人犯罪一样,单位犯罪也是类型多样,千差万别,无论什么形式的单位犯罪,一律不加区别地施以罚金刑,显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法律效果。我国对人的教育历来就有“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做法,因此,作为对单位的刑罚处罚方法也应根据现实的需要增加刑罚处罚方法(包括非刑罚处罚方法)。就目前而言,笔者认为,除了保留罚金刑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单位犯罪增加诸如“解散(营业执照吊销)”“行业禁入”“贷款禁止”等非刑罚处罚方法。具体内容为:单位犯本节第一百九十二条、第一百九十四条、第一百九十五条、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之罪的,视情节轻重,对单位判处罚金、解散(营业执照吊销)、行业禁入、贷款禁止,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发现了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作者:陈延军 单位:中共中央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