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档案所有权法律研究论文

时间:2022-07-28 05:19:20

私人档案所有权法律研究论文

一、保护私人档案所有权的法律依据

在我国,私有财产曾被视为“万恶之源”、“罪恶之本”,无论是官方的意识形态、社会的公众舆论还是民间的思想认识,都对私有财产怀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和讳莫如深的警觉。我国对私有财产明确的法律保护始于“八二宪法”,1982年修订的宪法把公民权利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宪法真正成为“一张写满权利的纸”。[1]其后又经历了四次修宪,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13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一最高层次的法律明确了私人财产的法律地位,完善了国家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的宪法原则,规定了国家依法征收征用私有财产时的补偿原则,使私有财产包括私人档案财产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护。这是我国法制史上关于私有财产权利保护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我国《民法通则》第75条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第76条规定:“公民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毋庸置疑,私人档案是私人财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有关私人财产保护的法律规定,同样适用于对私人档案权属的确认与保护。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是迄今为止对私人财产保护最为完整的一部法律,被视为是宪法保护私有财产原则的具体体现,它也为我国对物权中的私人档案所有权的管理与规范提供了法律依据。其中第4条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第64条规定:“私人对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原材料等不动产和动产享有所有权。”1987年颁布、1996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对个人所有的档案的保护,充分尊重了国家的宪法、民法等相关法律,与国家对公民私有财产保护的基本法律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至此,以宪法为根本、以民法、《物权法》、《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形成的法律体系共同构成了我国对私人档案保护的法律依据。但是,《档案法》毕竟是主要保护国有档案的一部法律,有关私人档案只是做了原则性的涉及与规范,不是十分全面,操作性也不到位,需要根据现实需要,做出完整而系统的调整与修订。

二、私人档案与个人档案的法律界定

研究私人档案首先需要厘清档案界常用的两个概念:私人档案(PrivateArchives)与个人档案(Per-sonalorIndividualArchives)。这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交集的概念。1974年颁布的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基本法与权限》中对个人档案的定义是指由某个机构所保存、收集、使用或传递的有关个人的各种条目、收藏品或信息组合,包括个人所受教育、财务、医疗史、犯罪或雇佣史等等及其他与个人有关的信息如出生、婚姻状况、死亡登记等信息。谢伦伯格认为,公民个人档案是“关于公民权利的文件,关于曾被政府掌握的财产权的文件,政府应规定永久保存”。他认为政府或机构收藏一个人有关的文件有以下几种情形:其一是确定个人存在、身份和婚姻状况的事实性文件;其二是确定关于公民权利的事实的文件,如人口调查表、国籍申请表、宅地申请书、护照申请书、年金申请书、人事文件、出入境材料等。其三是确定关于财产的事实文件,如与政府签订的合同、贷款契约、不动产契据,个人在政府中供职于军事或民政部门的事实文件。只要一个人与政府发生任何关系,就会产生这类文件。[2]个人档案是记载个人相关信息的档案,是政府、机构、企业、组织等机构因某种工作需要而形成的,往往由政府或机构组织的档案部门所收藏和拥有。个人档案内容含有很浓厚的私人档案特质,它与单位的人事档案比较相似,是因某种工作或社会需要而形成的,往往由政府、机构或组织的档案部门所收藏,它不一定属于私人档案,需要做所有权的认定。在我国,相当数量的个人档案分布于国家综合档案馆,它们是国家或政府机构在从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有关个人的信息,如工商、税务、公安、司法、统计、房产、组织、人事、民政等机构形成的个人档案,从所有权角度而言,则属于国家所有。私人档案是指所有权归私人所有的、由私人或私人机构和组织在个人生活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及依法获得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档案材料。私人档案的外延比个人档案要宽泛,从来源上看,私人档案来自非政府机构、组织、个人,如个人私务活动形成的档案,家庭(家族)形成的档案,私营(民营)机构与非政府组织形成的档案等;从内容上看,私人档案种类包罗万象,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个人的出生证、身份证、护照、结婚证、离婚证、驾驶证等各类证明文书;房产证、银行存折、银行卡、股票证券、票据、社会医疗保险等各类涉及经济方面的财产文件;个人获奖证书、日记、笔记、手稿、书信、发表或未发表的作品、照片、音像、视频、实物等,家庭或家族保存传承下来的证件、证书、奖状、牌匾、家谱、族谱、往来书信、财务收支账目、各个历史时期的票据、照片、影像、实物等,私人企业经营管理及对外往来中形成的证件、证书、证状、各种往来文件、资质、资产证明材料、财务、税务账目、凭证,各类经营、贷款、租赁等方面的合同、协议、票据以及照片、影像、实物等。米歇尔•迪香在《论档案立法问题》一文中指出:“私人档案包括个人档案、家族档案、企业档案和私营机构档案(这里是指在政治经济制度下允许存在的私营企业和私人机构)。”[3]谢伦伯格认为:“只要是个人或私人机构在社会活动中或履行其法定职责过程中,或者在与其本职业务过程有关的情况下制作或收到,并作为其职能、政策、决定、程序、行动或其他活动之证据,或者由于其所含内容具有情报价值而被该机构或其合法继承者所保存的一切簿册、证件、地图、照片和其他记录材料,不论其物质形式和特性如何。”[4]此外,“在研究外国私人档案概念的同时,必须时刻记住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私人档案的范畴可能或大或小、类别可能或多或少。”[5]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我国对私人档案的认识与理解。从所有权角度认识私人档案,则可以看出私人档案和个人档案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我国档案实践领域和学术研究中,对私人档案与个人档案概念的运用有时是混为一谈的,需要在学术和法律规范中对二者做出明确的界定。

三、所有权归属是判断私人档案的前提条件

在任何法律体系中,所有权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私人档案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是私人所有权客体涵盖的对象,对私人档案所有权的保护必须建立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私人档案是档案管理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私人档案问题的研究,首先要立足于所有权,立足于我国对私有财产法律保护的国情,这对于私人档案的立法及其与国家相关法律的统一性、延续性以及私人档案的科学管理均有指导意义。若将私人档案排斥在国家档案管理范围之外,则会造成国家对档案资源总体规划失衡与管理不善,影响档案学术研究的科学、客观与规范。可以说,无论从所有权角度还是从档案管理角度出发,私人档案所有权的确认是私人档案研究的逻辑起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第一,私人档案所有权主体。私人或私人性质的机构组织包括自然人、非自然人、私人性质的企业、组织、机构等,它们都是私人档案所有权的主体。第二,私人档案的所有权归属。私人档案区别于公共档案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档案所有权的归属,如果档案所有权归私人所有,则为私人档案。私人或私有机构形成的档案若所有权已属国有,便已成为事实上的国有档案,不能再称其为私人档案,不论其内容和形成者身份、形成环境如何且保管在何处。以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例,国家档案保管机构保存的、通过私人捐赠或征集、征购到国家档案馆的私人档案,此时的私人档案从法律事实上已成为国有档案。第三,私人档案的获取与来源。私人档案可以通过原始积累获得,也可以通过某种法律行为,如买卖、赠与、继承依法取得。无论通过哪一种途径获得的档案,只要私人拥有其所有权,均应称其为私人档案。由此可以得出,所有权归属是判断私人档案的前提条件,这是区分国有或公共档案、个人档案的唯一标准,也是私人档案与国际档案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接轨的标准。

四、私人档案所有权内容分析

私人档案所有权的主体是私人或私人性质的机构组织,权利的客体是私人档案。私人档案所有权内容为所有权人对自己所拥有的档案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具体内容如下:

(一)私人档案所有权主体对其所拥有档案的占有权。私人档案主体对私人档案的占有权是指对档案实体的占有权利,这是体现私人档案所有权一项最鲜明的标志性权利。私人档案所有权主体享有对其档案的绝对占有权利,档案所有权人也可将档案占有权委托国家或私人机构代为保管,意味着档案占有权与所有权发生分离与暂时转移,但私人所有权的性质并未发生改变。我国《档案法》鼓励私人档案所有权人在档案保管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由国家档案馆代为保管,这是国家层面对我国私人档案的一种被动式的保护。英、法、意等国家则是通过立法,采用私人档案登记制度,主动对散存民间的私人档案进行保护与跟踪监控。

(二)私人档案所有权主体对其所拥有档案的使用权。私人档案所有权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对自己所拥有的档案财产使用和不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做出决定。如私人档案所有人根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可将档案使用权转移给非所有人行使,非所有人对档案的使用权是由档案所有权派生的,依赖于所有权。非所有人行使档案的使用权,必须根据合同或法律依据进行,并且按照指定的用途使用。根据《档案法》规定,如果私人档案所有权人将其所拥有的档案捐赠或寄存在国家档案馆,档案所有人有优先利用权,档案所有人可对其档案中不宜向社会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的意见,档案馆有维护他们合法权益的义务。在利用私人档案时,要征求所有权人意见,私人档案所有者可以决定是否提供利用、利用数量、利用方式等。

(三)私人档案所有权主体对其所拥有档案的收益权。私人档案所有权的收益权是指档案所有权人通过档案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私人档案所有人的收益权完全由档案所有权主体自行决定,对利用私人档案行为是否要收取费用,国家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规定,档案所有人可以采取收费也可以采取免费的办法。如美国克劳斯———汤姆森组织有限公司的贝特曼档案馆,属于赢利性私人档案机构,该馆规定使用一次馆藏档案的费用从几十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6]我国事实上也存在私人档案所有权人出售或拍卖其所有的档案的情形,很多名人的档案价格不菲。

(四)私人档案所有权主体对其所拥有档案的处分权。私人档案所有权的处分权是指档案所有人依法对其所拥有的档案财产进行处置的权利。《档案法》规定属于私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档案所有者可以向国家档案馆出卖,向各级国家档案馆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卖、转让或赠送的,须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严禁向外国人和外国组织出卖或赠送。但是由于“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私人档案没有可供参考的标准或规范,再加上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未将私人档案真正纳入监督指导的范畴,因此,还存在置《档案法》不顾而任意处置私人档案的情形。私人档案的公布是处分权中一项重要权项。私人档案所有人在公布自己的档案时,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不得妨害国家安全,不得损害国家利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而对于捐赠或寄存在国家档案馆的私人档案,要严格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履行各自权利与义务,未经所有者同意擅自公开,档案部门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关于私人档案的销毁处置,我国《档案法》尚无专门的针对私人档案销毁的管理条款。欧美国家中,意大利设有私人档案的管理部门进行监管,国家档案监督处处长负责阐明并以行政通告的方式向社会公布哪些私人档案具有历史价值。法国、芬兰等国规定凡经过登记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私人档案不得随意转让,禁止销毁。私人档案所有者如果要转让或出售,必须通知国家档案管理部门,政府具有优先购买权。这些规范值得我们在今后私人档案立法中加以借鉴。总体而言,我国对私人档案的管理仍需进一步细化与完善,关于私人档案问题的研究有待系统与深入,如私人档案的国家监控、私人档案资源的登记管理、私人档案馆建设、私人档案的立法等。但无论关于何种私人档案问题的研究,必须基于私人财产的法律地位和私人档案所有权思想,唯如此,才能保证对私人档案的研究与管理不会偏离国家法律对私人档案规范的轨道。

作者:张世林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