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现实主义影片新理论分析

时间:2022-02-02 10:42:33

国产现实主义影片新理论分析

[摘要]2018年7月,影片《我不是药神》创造了国产院线片的又一个里程碑。这一次,影片的进步意义不再简单地和喜人的票房数据挂钩,而是通过呈现一幅有关医药体制和社会需求博弈的群体画像,从处于社会认知边缘群体的视角重新认知和解构国产现实主义影片真相与现实博弈的二元对立命题,并促使其转向新的方向。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国产电影;现实主义

2018年7月,国产现实主义电影《我不是药神》一经上映,口碑传播和各大媒体的报道使这部新锐导演的处女作一时之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上升为社会议题。影片围绕“一群人,一瓶药,一条命”展开叙述,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大家很少接触到的一个群体,以及这个群体用以续命的、为之疯狂的救命药和那些在这个“疯狂”买药续命过程中无辜死去的人。这些元素在现实秩序和传统观念的冲击力下,凸显了影片的现实张力。剥去题材外衣,真正发掘于内核的“生存与救赎”的道德命题触碰了利益维护与规范丈量的制度屏障。

现实主义题材的独特艺术表达

以往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往往被贴上反映生活和贴近现实的标签,在声光影电营造的虚幻的“现实”故事里,观众希望寻求到自我的认同,满足自我对于乌托邦式生活的想象。而电影《我不是药神》呈现的现实主义故事却是反乌托邦式的,影片虽然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但是那短暂的117分钟的“洞穴”式麻醉,在灯光亮起走出影院的刹那间便已消失无踪。这部影片在故事的铺陈中阐述了现实生活中被大家认识到的医药体制带来的悲痛。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不仅诠释了目前国产现实主义影片的困境,同时也让中国电影在传播时代痛点和社会麻痹之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片英文译名《DyingtoSurvive》渲染了肃杀的题材氛围,围绕“生存”在社会权层间的博弈与求生,讲述了在向死而生的真空环境里紧握生存资源做关于命运游戏的故事。本片很好地把握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将社会命题的纵深度挖掘到了最深处,以致在影片取得一片好评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感叹影片能够过审上映的不易。所以,影片挖掘的社会命题越深,就越涉及社会秩序与规则,对处于社会中下层的观众来说就越具有吸引力和代入感。相比国内部分现实主义电影所揭示的没营养的问题,《我不是药神》并没有规避尖锐的社会矛盾,而是通过多角度叙事表达和丰富的人物刻画建立起了影片的现实沉重感。影片前半部分的铺陈主要采用喜剧化处理手法,影片后半部分程勇与儿子别离、吕受益在化疗后重病情节的镜头是简要甚至是省略的,这似乎是导演刻意在影片前半部分抑制悲情的生长,指引我们带着思辨性的眼光专注在情节与人物关系铺垫之中。平实镜头中的情感塑造张力文牧野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影片的导演,他之前的几部短片呈现的镜头和故事都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某一处被大众不了解的现实。在本部影片中他依旧使用了极为平实的记录镜头,塑造了一组组在现实张力下情感细腻又不乏个性的人物。此外,本片的监制徐峥,运用他经验丰富的喜剧塑造力,给本部影片的部分段落营造了黑色喜剧的现实图景,比如片中程勇在顺利从印度走私回第一批药物后,他的走私贩药帝国便开始建立起来,升格慢镜头拍摄的数钱、点烟、交易等画面颇有好莱坞黑帮片的韵味,给观众带来了一些欢笑,也为后面的悲情奠定了基础。但作为一部人文剧情类电影,根据镜头记录在人类文化诠释中的演变,镜头语言的运用价值开始从“再现现实”向“表达现实”转变。片中吕受益去世后,家里家外挤满了人的那一场景中,导演运用了一组颇具感染力的主客观镜头,使主客观视点在一群病人和程勇之间来回更替,导演的意图并没有像以往的现实主义电影里一样主观化,而是通过主客观视点的交替使观众深刻体验两者的不同感受,这样纠结的体验结合升格慢镜头的渲染,一双双患者的眼眸直愣愣看向程勇,表现出的是病人对生存无声的呼唤与渴求一遍遍拷打程勇的内心,让观众的感情也为之触动。而这正是导演设置这个场景,运用这样的拍摄镜头的目的所在。

优秀群像反映丰盈叙事骨骼

人物刻画上,“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划分安排不仅体现着导演构思的巧妙与广度,更以小见大地为本片优秀的群像刻画奠定坚实基础。卖药团队里的所有人物形象,随着影片的展开自然平静地表达出其多个维度的性格特征,每一个角色都极其富有弱势群体之中平凡且又伟大的人性光芒,去脸谱化缺不了人物性格阴阳面的诠释比例与相互交流比重的相得益彰。吕受益,或许是影片中最让人心疼的角色,口罩下潜藏的笑容,眼神中露出的坚韧,或许比任何正常人都显得由衷,还有面对孩子时,眼中流露出的父爱的光芒;谭卓,被迫放弃肉身自由的她珍视桀骜的心灵与自尊,在经理扭捏舞动的台前,脸上挂着笑,眼里却转着泪的面容实在让人感到心疼;刘牧师,站在十字架前借势神权的他是那么高大,但在口罩的束缚下却又显得那么弱小,和蔼俏皮的行为和受病折磨、稀疏斑驳的白发形成了辛酸的对比;黄毛,话少克制给予了这个人物极大的戏剧张力,无声的力量贯穿人物始终,手握玻璃碎片悄然地来,面带微笑悄然地走,胆怯沟通的眼中常含对被社会蹂躏的愤恨,也露出过孩童的天真。我们能够从容地接受他们在影片中经历自己坎坷却又幸福的人生,这种感觉让我们感到熟悉,熟悉到似乎他们就是坐在我们彼此身边的你我。病人追求的生与我们面临绝望时的诉求,在精神实质层面的趋同时刻影响着观众。片中周一围饰演的曹斌警官,坚守着法大于情的人生守则与感性本源的良知,现实之中的正义在影片真相揭晓前被指认为“反派”,这种对抗的精彩在于黑白分明原则所作用于的事件的不分明。很庆幸,影片角色拿捏的精准使观众在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硬汉之余,也未忘记其光荣神圣的执法者的威严,这也使曹斌成为影片中戏剧张力极强的人物之一。如此细腻的群像反映,在一个不难理解的故事中,把117分钟填充得满满的,也在平实的故事叙述中丰盈了戏剧色彩。

主题背后真相博弈于现实

中国当代电影根据伦理关系主要有集体伦理、个体伦理和生态伦理三个叙事与主旨揭示重点。以往电影在这三个维度上体现出了着重点不同的伦理理念。文牧野却在影片中构建了一个四方博弈的平台,全然灰度处理的立场对抗无疑是影片中的最大亮点,但或许也是最大的痛点。执法者、制药商、卖药者、病人,四方在社会现实的语境中,相互博弈,没有最终的胜者,只有最后的真相。四方各执己见,在导演的镜头里娓娓道来,他们都有着被大众理解和同情的因素,但是社会秩序在影片中不断被解构,这种解构只是徒有虚表的,没有涉及社会格局和机制的根本,隔靴搔痒式的反抗最终让程勇进了监狱。情在程式化执法的大环境下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潦倒还是求存的抉择,这为影片矛盾结构的展开注入一针强心剂。在给予观众一次次的触动间,在对生的拷问与死的救赎间,影片的批判性自然流露出来。同是在谋生,有的为痊愈,有的为利益,有的为责任,有的为信仰,生存成为影片深邃的主旨。病人自救违法是否提倡,违法买卖有效“假药”是否合适,执法严查置情何处,在莫比乌斯环的闭合循环之中寻找出路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不是药神》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它在商业上的成功远不及它在推动医药改革和社会进步上的作用。本片程勇的原型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影片的结尾虽然呈现了一幅群体失落悲伤的送行画面,但是结尾的字幕也给观众带来了信心。这部成功的国产现实主义电影没有落入窠臼,重走现实主义电影枯燥的老路,而是恰如其分地融入了商业与艺术的元素,所以,在国产现实主义电影不被看好的大背景下,该片可谓是开辟了现实主义影片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张辉.用视听语言来解释人类文化现象[J].民族研究,2004(04).

苏月奂.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贾磊磊.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作者:王一星 万启航 单位:贵州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