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产业广播电视编导策略分析

时间:2022-12-13 09:28:24

影视文化产业广播电视编导策略分析

摘要: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下的影视人才需求表现正在发生变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培养影视文化产业人才主阵地,因其艺术性,要求具有创作创新能力,有很强的产业性和实践性。实践课的建构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说,是其本科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河北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制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经验,来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影视文化产业;媒介融合;实践课;策略

一、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影视文化产业,是把影视文化元素和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顺应时展的要求,通过生产、加工、创造、复制等多种手段生成影视文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影视文化需求的产业系统。随着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确立,影视行业成为业界公认的文化产业龙头,不仅在各个领域拥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也带动了更多新经济增长点。《影视蓝皮书: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2018)》中显示,在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的影视产业整体向理性发展的方向迈进。同时“蓝皮书”也指出了新时期影视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在繁荣的互联网视听行业影响下,出现更多新兴视听渠道,为影视文化产业带来了很多机会,正在改变着产业结构,影视文化产业需要在新的环境下调整发展。

二、影视人才需求现状

伴随《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媒体融合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影视文化产业结构急需优化,影视人才十分紧缺。我国新媒体运营行业从业人数超过300万,而微信公众号更高达2000万。自2016年起,名为“自媒体运营”的岗位悄然衍生,该行业的人才需求量正日益增加。在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进行最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通过对52家用人单位展开调研发现,用人单位反映最多的是影视院校毕业生都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这反映了院校教育与行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容艺教育创始人李霞调研的98家影视企业当中,有17家表示根本不考虑应届毕业生。一边是影视行业优质人才严重缺乏,另一边则是在读学生对市场需求并不了解。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融合语境下,传统媒体的人才吸纳能力在下降,新媒体行业提供的就业面越来越广。大量新兴岗位涌现,传统岗位也被赋予更多内涵。对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和媒介素养要求提高,互联网思维和社交媒体实践能力得到空前的重视,培养具有媒介融合思维,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行业欢迎。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建构策略

(一)优化实践课时比例。广播电视编导课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已经在应用型人才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得到改变。但只通过增加课时来提高实践能力是不够的,造成学生热衷实践课,淡漠理论课,无法支撑实践创作。优化,便是通过对课程性质衡量,更科学、更有目的性的设置。实践课时比重不是简单的加减法,需要从课程性质、课程前后衔接、考核要求等多维度衡量,从而实现优化。在河北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最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原影视画面编辑与非线性编辑课程融合,形成影视画面编辑两门课程。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授课效果,并且在课程之初需要理论指导实践,而后面的课程将大大提高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学生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反哺理论。所以,这是一个有承接的课程组合。最终设置理论与实践课时比分别为3:1和1:1。(二)分层阶设置实践课程。将实践课程体系采取分层阶设置,避免出现实践课程和课时都在增加,但实践效果不好,虽学期、课时比、课程不同,但实践内容却不同程度重合的现象。同时将实践意识从新生入学便开始建立,实践内容循序渐进,实践能力逐步提升。第一阶段,认知实践阶段。大一新生没有安排实践课程,但“专业导论”课和“小学期实践”让新生观摩高年级同学实践过程,完成社会调查报告,迅速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第二阶段,岗位实践阶段。大二学生的课程开始涉及业务基本技能课程,例如,《影视摄影》《数字图像处理》等均有实践课时,并在小学期结合学期内重点课程布置实践内容。学生此时不需要对流程性的知识消耗太多时间,重点放在“贴岗”实践。第三阶段,综合实践阶段。这一学年的专业课和模块核心课在实践课时比例上都逐渐加大,并设置《专业综合实训》课,该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为1:3,通过相对完整的作品创作,训练和检测前两年学生的基本创作能力。小学期实践将走出校园,对接实习基地、业界项目等,锻炼综合创作和创新能力,大四学生将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创作。(三)重视实践成果落地。行业项目带入实践教学是最好的与产业接轨的方式,然而,真正的行业项目很难交给学生去做,学生的水平也未必能完成项目要求,于是学生实践并不能深入到工作实质,而是流于表面。同时,实践成果不能停留在满足老师规定的作品时长、场景数量、创作报告字数等层面,而是对成果质量要提出具体要求,并让成果产生使用价值。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与专业赛事结合,提供实战演练机会。例如,微电影大赛可与导演艺术、纪录片创作、广告大赛、电视广告创意与策划课相结合。除此之外,设置奖励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积极性。不过,比赛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去参加并获奖的,我们转向开发校内实题项目,且成果均可实现落地。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活动与课程、毕业设计相结合,发挥高年级传帮带作用,在迎新生晚会、元旦联欢晚会、主持人大赛、风采大赛、朝霞奖颁奖典礼、辩论赛等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学生对策划、编导、摄像、直播等工作进行实践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四)创新实践课教学方法。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和“大放羊”的教学方式都已不能适应实践课教学。河北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实践教学中,施行师生交流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并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研讨、角色扮演、翻转课堂等丰富的教学方法。专业综合实训课上,模拟行业创作提案会,团队代表上台汇报提案,并与台下师生展开答辩。提案通过才可进一步展开具体创作。导播基础实践教学提前布置片段,学生角色扮演,模拟切换,带着前一晚导播实训室独自实践产生的问题,在第二天课上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解决,唤起学生主动性,培养了创新能力。影视产业发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虽是传统媒体的主力,但在教学上应该用好新媒体工具,培养学生跨媒介实践能力,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工具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得到学生实践课后的反馈。(五)拓展“融”实践范畴。影视文化产业近几年最大的变化是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这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传统广播电视的策划、摄录、编辑等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创意与运营能力。在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旧课程进行升级改造,例如,原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升级改造为全媒体采访与写作,原电视节目策划升级改造为融媒体节目策划。在专业课内容中融入媒介融合知识,尤其是拓展实践范畴,在实践、实训课中加入“融媒体”实践训练内容。文艺编导的实践课加入自媒体节目创作与平台维护,纪录片实践课中拍摄微纪录,导播实践课加入新媒体直播内容等,这样使学生建立媒介融合意识,培养跨媒介技能,而不仅仅运用新媒体娱乐,在校对“融能力”的培养,为的是将来能够适应和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吴莞生.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市场,2016(25).

[2]高星.互联网背景下影视内容生产的创新发展[N].中国电影报,2018-6-16(16).

作者:李峰 单位:河北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