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探究

时间:2022-03-09 04:27:13

融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探究

2019年1月25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①技术进步带来业态变革。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渗透中,广播电视业在流程、业态、管理等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改变。融媒体传播对其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对专业人才队伍提出了新的需求。

一、新挑战:融媒体传播改变了传统的表现形态

融媒体传播跨介质、跨平台的特征,对于播音与主持岗位的表现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就传统广播电视而言,在单一介质中即可完成对受众传播,传播者占据主导地位。受制于传播的单向性,受众作为接收者,对于信息的获取多侧重于单向接收、被动接收。但是在融媒体传播中,各种传播形式相互融合,打破了传播介质之间的区隔,多种媒介信息共享,实现了传播的多元化。受众在其中已不仅仅是接收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从以往的“我播什么你看什么”向“你想看什么我生产什么”转变。借助于大数据分析,受众群体及其行为特征被精细划分,受众的细化又让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靶向性更加凸显。与此同时,作为当前媒体传播的“主战场”——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传播的主流趋于“大屏”转“小屏”。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移动化。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传播渠道,让广播电视的传播路径更为广泛。二是碎片化。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和时间不再受限制,移动化接收、碎片化阅读,促成了融媒体时代传播的个性化。

二、新需求: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的创新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与融媒体传播需求失衡。融媒体传播,彻底打破了先前传播介质割裂的状态,借助新平台、新技术,任何一家媒体机构都可以实现多介质运作,即生产视频、音频、文字、图画等多样化的新闻产品。②此外,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更为便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移动端口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传统广播电视时代,播音主持岗位强调形象端庄大方、播音字正腔圆,而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中,受众往往更偏好于那些说话较亲切的主持人,更倾向于沟通式、即时感的表达风格。与此同时,媒体融合的多元化特征,更需要播音主持从业者拥有多种技能。现在,大众媒体面临的传播困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当前传统播音主持培养与融媒体发展所需要人才之间出现了失衡,造成了虽然人才培养在数量上充足但契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过少。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培养模式亟待改革。(二)当前融媒体教学资源相对落后。1963年,我国开始了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至今已有50多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建立起完整的学科培养体系。国际上,播音与主持专业是基础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学科,且更偏向实践教学。从目前国内高校所开设的播音与主持专业来看,在教学设备、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对滞后的问题,与传媒业风风火火的转型升级改革形成了鲜明对比。1.在教学设备方面。融媒体时代,媒介的深度融合更强调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新型媒体平台与设备不断涌现,融媒体平台的打造,成为占领媒体转型发展制高点的重要要素之一。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只是以基础性的设备来教学,缺少与技术相同步的新媒体设备,造成学生在校期间很难满足实践需求,进而导致与实践脱节。2.在课程设置方面。播音与主持专业经历50多年的发展,学科体系已基本完备。但是,目前在各大高校针对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培养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在发音、表达、主持技巧等方面的能力,教学内容及教材更新较慢,与当下融媒体发展脱节。这样,不仅导致了学生在综合能力上的不足,也可能因为课程与实际不相符而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知识不够扎实,步入社会职场后竞争力不足。3.在师资队伍方面。教学规模的扩张与教师队伍的紧缺,是当前这个专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更强调专业的实践能力,在这方面对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的综合考量成为衡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标准。随着播音与主持专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专业的教师队伍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资历较老的教师,在基础知识上具备优势,但是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就略有不足,只专注于传统教学培养,而忽视了融媒体传播背景;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往往把精力只投入到教学中而忽视了学生的实习实践,学生虽有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不足,不能很快适应毕业岗位的需要。

三、新视角: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创新策略

(一)解放思想,注重融媒体理念培养。当前,传统的大众传播渠道正在进行深度转型,这一转型表面上是用户接受信息方式的转变,深层次上则是科技变革、互联网发展、移动终端融入综合作用的结果。③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不单单是某一方面业务的提升,而是整个生产流程的再造。受此影响,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选择趋于多元,岗位也较复杂,跨媒体、跨平台等就业状态需要高校在学生培养当中更好地整合传统教学与新媒体教学。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着力将专业教学与传媒产业发展同向并轨观察考虑,重点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向融媒体方向探索,通过建立融媒体理念,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更快地进行角色转变。此外,媒介素养对于培养传媒人才而言,是成为一名合格新闻从业者的第一个考验。融媒体时代,传播有“去中心化”的特征,需要新闻从业者重新建立自我认知,在人人都能拿起麦克风、人人都能成为主播环境下,众声喧哗中更需要理智的声音,播音员、主持人岗位则应该是这理性的声音的出发地。因此,在高校培养过程中,要体现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学生对于媒介素养的重视程度,培养“内外兼修”的人才。(二)创新发展,加强教学资源适配性。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更多地体现在时代性和适配性上,这要求在教学资源上要与现实需求形成并轨,在强化基础性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资源的适配性投入,改进课程设置。首先,在融媒体时代,技术与平台的应用成为人才培养的着力点。高校在搭建融媒体平台上,需要根据技术发展的态势,更迭升级教学设备,拓展教学范围,实现教学设备与媒介发展相匹配,将新技术、新思维运用在教学当中。针对当前新媒体技术与节目融合的常态化,可以将诸如手机直播、视频制作等新技术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训练。其次,融媒体时代多元化的发展特征,拓宽了播音与主持专业阈值。在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中,不能局限于单方面的播音主持相关课程设置,要拓展课程覆盖面,增加融媒体课程,在扎实口语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增加学生泛媒体知识。要加强社会调研,通过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适时科学调整设置教学课程,增强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最后,教师作为传道授业最重要的一环,是学生最直接的引导者与授业的“把关人”,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作为应用型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提供更专业教育的能力,针对目前存在的专业教师相对匮乏的问题,应该从几方面着手改善:一是拓展业界资深从业者教师队伍,根据本校实际,通过聘请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从业者,壮大教师队伍。通过采用双教学制度,一方面压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业内老师的交流了解当前的从业需求。二是加大教师队伍业务培训力度。融媒体时代,各种媒介发展态势迅猛,新形态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教师队伍不断更新理论研究范畴,提升融媒体认知。(三)找准定位,适应融媒体发展需求。首先,综合性发展创新团队。部分高校在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学上与融媒体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归结而言是由于在教学培养目标上没能找准定位,紧跟媒体发展形势。信息传播技术的加速发展,在给教学培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创新变革带来了机会。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格局,将受众细化;根据不同的受众兴趣,新媒体又将受众整合,形成具有风格鲜明的分众划分。这为高校在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培养目标上创造了新的方向,高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学科,通过整合资源,细分播音与主持专业领域,打造垂直行业的培养目标。此外,高校在培养上应该拓展实践范围,不仅要注重与传统广播电视业的实践合作,更应该加大与新媒体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实习实践创造有利条件。其次,“1+N”模式培养全媒体能力。“1”是扎实基本功。作为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不断强化在语音、发声、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在专业的媒介环境中更注重语言与发声的准确。“N”是注重学生多方面技能的培养。融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不能只做媒体的发声者,还要参与内容的生产过程,培养整合传播能力。最后,个性化培养打造个性风格。高校培养人才不是“生产”整齐划一的“产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风格。融媒体时代,个性化的主持风格能够契合平台的多元化、受众的细分化以及节目的多样化发展。融媒体的应用,也代表着现代播音与主持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④因此,高校在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培养学生个性标志,引导学生打造个性风格。

四、结语

媒体融合势不可挡,正如所强调:“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⑤当前,融媒体发展引发播音与主持专业在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上出现失衡,播音与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实现变革,要解放思想,注重融媒体理念的培养,加强教学资源与融媒体发展的适配性,找准定位,适应融媒体发展。

作者: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