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教育问题及创新型对策

时间:2022-11-26 11:09:29

初中德育教育问题及创新型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重心。就此,我国教育观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于学生的德育也越来越重视,也小有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上依然存在着问题。为了让德育教育工作能够更加有效的实施,也为了促进学生的多样性发展,必须尽快找到其问题根源并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策

德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以及正确的行为观念,是时展和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目的在于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力量,为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提供帮助。综观历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德育教育工作在初中阶段的开展也是一样,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文旨在找出德育教育实施中的问题所在,并据此做出调整,为德育教育工作在初中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目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校对于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中得到了很长时间的运用,对于教育界各界人士的影响都特别深刻,虽然德育教育已经开始在各个阶段和各个学校实行,也确实小有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少数学校坚持传统教学方式,逃不出只看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桎梏,认为学习成绩就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就是学校把重心放在理论知识学习上的重要原因,认为德育教育没有意义,德育教育就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还有一些学校虽然会做德育教育的工作,但是仅仅把它当作上级领导视察时的应付手段,这样的德育只存在于有领导视察的时候,一旦领导离开学校,立马恢复原样。不论是以上哪种类型,都体现出学校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忽视。(二)教师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受学校对德育教育工作的态度影响,部分教师对于德育教育也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老套的教学方式,就是依然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对学生其他任何能力和观念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缺乏创新,甚至没有在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意识,即使是专门的德育教育课程,也只是在应付自己的工作,书上怎么写,嘴上就怎么念,毫无新意、毫无乐趣,不仅做不到德育的有效开展,反而让学生觉得无趣,这样的形式主义教学完全达不到德育教育的标准。(三)受外界素影响,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在一些注重德育教育开展的学校中也会遇到问题。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是无法割舍的一部分,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许多自控力欠缺的初中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他们被游戏和网络直播所迷惑,不关心学习更不关心自己品德是否良好,对于德育教育更是不屑一顾,让学校和老师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受限极大。

二、如何解决德育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校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学校需起到带头作用,必须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提高对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不应该把德育教育视为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的做法,不应该把德育教育作为应付领导视察的工具,努力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教师提出德育教育的要求,同时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让德育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初中生。对于沉溺手机和电脑的学生加大管理力度,对有网瘾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必要时采取强硬措施,从根本上断绝学生与网络的接触。(二)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并注重自身行为。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实行者,必须在自身教学方式上做出改变,既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观念,也不能在德育教育中流于形式,要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创新,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慢慢受到积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学习内容适当采用一些小活动来帮助德育教育的实施,以此来提高课堂的生动性,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能从中有所收获。除此之外,教师在生活中也要注意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言语习惯和行为习惯,正确的行为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初中生处于叛逆时期,如果老师有不好的行为会让学生产生“老师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来做”的逆反心理,因此,老师需要通过约束自身行为来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与实施,德育教育成为教育活动的重点之一,它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是非判断能力和是非观念,稍加诱惑就可能误入歧途,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在初中生群体中的开展迫在眉睫。诚然,在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应该积极面对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让德育教育在初中生中得到良好的开展,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凤丽.初中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学周刊,2017(18).

[2]沙春菊.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下),2014(5).

作者:饶远丽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