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论文

时间:2022-01-15 08:26:13

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论文

一、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提出

纵观一个人一生中德育的养成,生身父母是人生教育的启蒙,纷繁社会是人生成长的熔炉,学校教育是系统德育养成的主渠道;认真分析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德育是德育过程的主体;横看学校教育,各种教育活动是德育的载体,各学科教学讲的是德育的渗透,各种教育文化体现的是德育的浸润。但是,在当今社会变革过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影响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存,年轻一代受到的是来自四面八方、各种思潮的冲击,处在一种迷惘、困惑之中,使得学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遇到严峻的挑战。“大德育”应该从德育的基础和本源抓起,应该把德育与学科相融合、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与实践活动相融合,使德育真正“回到人本、回到基础、回到生活、回到实践”,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目的。因此,以“大德育”理念引领一体化新格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使命。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是新时期全省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方向。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要求,科学把握德育规律,实现纵向衔接;科学把握德育内容,实现横向贯通;科学把握德育空间的全域性,实现校内外融合;科学把握德育实施途径,实现“四位一体”。努力构建组织实施机制、文化育人机制、学科育人机制、实践育人机制、家校合作育人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保障德育课程一体化顺利实施。

二、围绕一个根本,确立区域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基本方略

近年来,岱岳区教育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全区教育实际,精准把握教育的落脚点,积极探索区域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的途径和策略,形成了全员、全程、全面抓德育的浓厚氛围。(一)不忘初心,坚定不移以德育课程一体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曾指出:“诸育只有以德育为首,才能应运而生。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泰安市岱岳区教育局以《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总抓手,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大德育”理念,合力构建一体化“大德育”格局,坚定不移走德育课程一体化之路。将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列入“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确定为区教育局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充分考虑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先导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特点,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改革项目加以实施。(二)锐意创新,把德育课程一体化作为区域德育创新首要课题近年来,岱岳区教育局始终探索德育课程的融合与创新。“十二五”期间,两个省级课题“德育学科化”实验与研究和“着力特色班级建设,给力育人教育工作”顺利结题,全区构建了“区、乡、校”三级教育实验网络,形成了“高、初、小”三层教育实验梯队,实现了“班级管理人性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班级建设特色化”的整体互动效应。《岱岳区“学段分层道德教育”》《“三种文化”助力学校“大德育”》《岱岳区“四个融合将青少年德育内化于心”》等多篇文章报道了德育创新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对照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岱岳区教育局充分认识到原先所倡树的“道德教育学科化”的局限性,深刻意识到,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与时俱进,谋求德育创新;必须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由德育的学科化走向课程化,提高德育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良好格局,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重建四类课程,扎实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

(一)德育课程重融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其他课程德育功能。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基于以上要求,岱岳区高中、初中、小学学段积极探索德育课程的融合。岱岳实验中学是一所城区学校。该校多措并举,打造德育系列套餐:以课堂为主阵地全员育人,语文、历史、政治等课前3—5分钟,进行每日一成语、每日一格言、每日一故事、新闻等课前积累活动;设立校长信箱,搭建“知心桥梁”。升旗仪式采取集体宣誓、专题教育、学生讲小故事大道理、夸夸我们的班、我们身边的感动等学生喜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开展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学生论坛,就学校的动态、班风变化、班级普遍现象或正面舆论导向展开辩论;精心打造包含教师做临别赠言、校长致辞、学生代表毕业感言等11项内容组成的离校课程,对毕业生进行文明安全离校教育。道朗一中是一所农村学校。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该校抓实新生入校课程,牢固树立“先成人,再成才”的育人观。每学年初新生入校,学校都组织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并组织全校会操表演,集中向学生进行关心集体、严明纪律、诚实守信、和谐奋进等教育。坚持开展管理规范月活动,向学生广泛宣传《人生的35个好习惯》、《改变人生的21种好习惯》、《健康的25个好习惯》、《成功人士的八个好习惯》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选16种好习惯,作为教育课主题,举事例、谈认识、交流体会,达成共识,逐一强化巩固。英雄山双语学校摸索出“三点一线共振”德育模式。“三点”即:一点为“每年确定的二大主题节日”,一点为“每年确定的八大主题活动月”,一点为“寒暑假的主题实践活动”;“一线”即指:以德育系列主题班会为主线。将三点与主题班会相结合,由点到线,以线联点,形成共振,共同打造德育的活动化、常规化、系列化。岳峰小学形成了“135”登峰德育模式,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体系,深入开展小公民教育活动。设置“文明礼仪十二步走”评价专栏,采取自评、组评、师评、家长评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把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打造成“升旗课程”,使其成为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途径。升旗仪式上,国旗队出旗、升旗、学生宣誓、中队风采展示、教师传讲红色箴言、德育总结、金星少年以及星级班级表彰等,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英雄山中学、泰安第十五中学、泰安第十中学、马庄民族希望小学等学校,以主题班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学校新道德教育建设。设计了“感恩、习惯、自信、责任、爱心、诚信”等多种类型主题班会,每一大类又分若干个小主题,来设计主题班会的内容。每个主题班会形成了“主题解读、班会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学生感言、行动建议、活动案例”等不同方面的教育模式,从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积极开辟主题班会新干线。(二)学科课程重内生生活既是道德生成的源泉,也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委员会专家朱慕菊说:“没有没有生活的道德,也没有没有道德的生活。”著名学者鲁洁也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深深根植于学生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联系,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由此而升华出来的经验来启迪、引导学生的道德生成和发展,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道德水平。围绕学科课程对生活的回归,全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四个学段广泛开展了相应探索:在教学方法上,去除说教化,多一点自主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方法上,去除故事化,多一点生活化,积极创建生活化的德育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去除知识化,多一点情理化,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上,去除平面化,多一点立体化,形成课内外一体的探究学习过程;在教材使用上,去除本本化,多一点灵活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死教教材;在教育活动上,去除模拟化,多一点体验化,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心灵得到感悟;在教育思想上,去除高大化,多一点针对化,努力追求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明理导行上,去除空洞化,多一点具体化,明确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要求;在教育策略上,去除形式化,多一点学科化,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在教学评价上,去除单一化,多一点多元化,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有机结合。语文学科开展演讲会、新闻会、辩论会、手抄报展、知识竞赛、课本剧、故事会等实践活动;数学学科开展调查、统计、图形设计、数字游戏、数字争功等实践活动;英语学科开展童话短剧、英语演讲、行为习惯情景剧等实践活动;科学学科开展小实验、小调查、科学小品、科学畅想等实践活动;音乐学科开展舞蹈、合唱、合奏等实践活动;体育学科开展竞赛、游戏、队形变换等项目;美术学科开展欣赏、书画展、手工制作展等实践活动。学科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丰富了第二课堂,一个活泼、上进、开放的学科德育实践活动正在蓬勃开展。全区小学、幼儿园学段创作了一日常规歌、学习歌、安全歌、卫生歌、文明礼仪歌、尊老敬老歌、道德修养歌、兴趣爱好歌、健康环保歌、爱心歌、节俭歌、生活歌、交往歌等13类德育儿歌,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岳峰小学每学期初都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明确本学科、本学期的德育渗透点有几个,分别在哪些单元、渗透什么、渗透多少、如何渗透等。目前,该校共整理200个渗透点,并分年级编印“核心素养发展周任务单”,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从德育养成、学科知识、实践体验等方面制定详细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学”有目标,“行”有方向,“做”有动力。(三)实践课程重体验所谓“体验”,简而言之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教育”就是使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这里的“体验”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体验教育是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发展学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的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品质、感知能力和感恩意识,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岱岳区实验小学不断开拓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参观角峪牡丹园、社区面粉厂、太阳部落、桃花峪,走进儿童福利院、道朗丰山园林等实践基地。劳动期间,孩子们有的手上磨起了泡,有的手上扎进了刺,有的划伤了皮肤,但孩子们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经受了酷暑的考验,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也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岳峰小学充实实践课程的实施,形成了三个层面的实践研修课程体系,一是以片区为单位组织开展的家本研修课程,如爱心课程、公益课程、环保课程、礼仪课程等;二是由学校在学期中组织开展的定时、定向、定学段校外体验课程,如参观蒙牛、走进规划馆、体验科技馆、岱庙知传统等;三是以寒暑假为主,由社会机构组织开展的社会研学课程,如曲阜毕业感恩,北京、上海高校体验,红色之旅等。同时,该校实行道德储蓄体验常态化,以“日行一善,积小善而成大德”为宗旨,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道德储蓄银行,形成层级评价体系,为学生建立“道德储蓄卡”,以“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主要内容,以“奖励兑换”为手段,以“榜样教育”为途径,以“日积月累”为目的存储自己的道德发展历程。(四)文化课程重底蕴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而校园文化则是一所学校活的灵魂。一所学校文化的强弱、兴衰,对学生精神面貌乃至前途命运都有重要影响。学校文化与教育力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这一意义上说,对学校文化,应当而且必须上升到学校战略的高度去深化认识、加强谋划和精心运营,使其渗透和融化到教师、学生的生活方式中去。近年来,岱岳区依托“美丽校园”建设,夯实“文化立校,精神塑魂”工程,英雄山中学的“英雄”文化、泰安十九中的“积极”文化、泰安四中的“勤”文化、泰安五中的“责任”文化、实验中学的“爱心”文化、岳峰小学的“峰”文化、范镇一中的“翠竹”文化、满庄东牛小学的“耕耘”文化、祝阳二中的“女排精神”文化、道朗二中的“亮剑”文化、泰安十六中的“和美”文化、山口中心小学的“儒雅”文化、范镇梭村小学的“梭”文化等成为凝聚师生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源泉。泰安英雄山中学基于30多年形成的“人讲称职、事争一流,艰苦奋斗、不息追求”的“英中精神”浇灌着这块铸就英雄的肥沃土壤。在此基础上,学校巧借“英雄”二个字做足“英雄文化”。该校倡导英雄就要做到“山高我为峰,人优我英雄”,就是要肯攀登,要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要有志登山顶的气魄、登临山顶的豪气。在“英雄文化”的感召下,学校倡树做到四个“始终保持”:始终保持良好的英雄精神,始终保持良好的英雄业绩,始终保持良好的英雄称号,始终保持良好的英雄位置。用“英雄文化”熏染校园,凝聚人心,塑造人格,培养人才;用“英雄文化”打造魅力班级,发扬“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英雄风貌,塑造“山高我为峰,人优我英雄”的英雄气质。岳峰小学在“峰”文化的引领下,围绕“让每一个生命挺拔如峰”的核心目标,在理念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等方面做足文章,充分发挥“连廊”的建筑特点,在环校西路建成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红色文化长廊,在教学楼内建成以“养习立德”为核心的文明礼仪长廊,在连廊建成以“琴棋书画”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体验长廊,在连廊二层建成以“四德五爱”为核心的德育长廊,让校园的角角落落、时时处处充满育人的正能量。

四、抓住一个关键,不断将区域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引向深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学校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基于以上思考,岱岳区教育局四个学段的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注重积极向上文化氛围的营造,依托“赏识”与“激励”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与摸索中不断调整完善评价体系,逐步梳理出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的评价机制,不断将区域德育课程一体化引向深入。(一)努力创新“德育一体化”教育新策略岳峰小学在全区率先实行“卡章杯,两档案,一兑换”登峰评价机制,以“登峰卡”激励式评价和登峰争章工程为载体,通过评价撬动学生成长的自信,设立“峰之翼红领巾自助超市”,实行荣誉申请和奖励兑换机制,增强评价的延续性,努力引领每名学生“攀登自己的高峰”。范镇梭村小学实施班级积分卡、银凤卡、金凤卡评价机制,将“早锻炼、课间操、上午眼保健操、放午学路队、午餐、下午眼保操、放学路队”7个活动项目予以动态量化计卡晋级。满庄镇东牛小学实施《金牛少年评价方案》,四种金牛卡代表了学生不断的提升和进步:金牛蓄力卡———绿卡,代表着学生的点滴进步,是优良素质的储蓄,是学生奋发向上取得某一点或初步成功的表现,是学生成功卡评价最常用的激励手段;金牛奋蹄卡———黄卡,代表着学生的努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五张绿卡换取一张黄卡);金牛冲天卡———红卡,代表着学生长时间通过努力取得的成功,表明学生的不断进步、自我超越(五张黄卡换一张红卡);金牛少年卡———金卡,代表着学生整个学期的突出表现(凡是获得金卡的学生被评选为“金牛少年”)。新城实验学校实施“两卡五星”多元递进星级评价,从最初的“红星班、闪闪红星班”常规评比,到后期的“校园之星”学生个人评价,再到“红星卡”征集、“特色红星班”争创,从集体到个人、从课上到课下,多方面、全角度地为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设计着更为合理的评价方式及方法。祝阳二中实施“144”综合评价体系,即:一个目的、四个阶段、四个维度。一个目的:实现学生的全面自主管理。四个阶段:日反思,周评价,月总结,期末评定。四个维度:学习规范、行为规范、安全规范、道德规范。“144”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了对学生全面立体的评价。泰安英雄山中学根据学段特点确定了“英雄三步走”德育战略:高一学生“学习英雄”,强化习惯养成教育;高二学生“争做英雄”,夯实信心激励教育;高三学生“超越英雄”,放大理想教育。“英雄三步走”德育战略让学生学习的劲头十足。(二)重新架构“德育一体化”教育新网络遵循“德育课程追求高效,学科德育讲求有效,学校德育落实实效,大德育最终有成效”的原则,我们积极构建“课程主导—多育并举—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突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大德育观上,体现各教育主体的相互作用性。二是在各者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出它们的紧密性。三是在教育主体上,明确了德育学科的主导地位。四是在教育方式上,体现了多样化。五是在教育内容上,体现了综合化。六是在教育策略上,更加科学化和实效性。自实施并不断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以来,岱岳区教育局纵向上实现了中小学各学段在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方面的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横向上达到了通过挖掘学科及实践活动的德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育德功能的目的。在实际教学方面,做到了将立德树人目标进一步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深深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深入有机融合,丰富了德育载体,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提高了育德成效。同时,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进一步得到明确,教师对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把握的准确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科特点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得到实现,切实完成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反思及展望

回首近年来全区在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中的一些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区域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进程中,我们还有诸多不足:一是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内外关系的处理还有待完善;二是德育课程中德育活动或案例的有效实施还有待梳理;三是实践活动课程受区域和家长观念的影响还有待沟通;四是德育评价的规范性、针对性、延续性和实效性问题还有待强化,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一体化综合评价标准,建立长效化的监督评价机制,依托政府督导室、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强化德育一体化督查,确保德育一体化实施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成效不失。教育一端连着学生和教师的成长,一端连着民族的未来。在未来之路上,我们将继续坚守“立德树人”理念不动摇,以德育一体化实践为契机,树牢“大德育”观,在德育空间、德育主体、德育形式、德育实效等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实现校园“处处都是育人环境”、学校“人人都是德育主体”、教育“时时事事有德育”的良好局面。

作者:王增军 单位:泰安市岱岳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