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程论文3篇

时间:2022-01-28 02:59:22

中职德育课程论文3篇

第一篇

一、中职德育课程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业目标不明确

甚至有些教师根本没有目标意识,随意地要求学生抄写背诵或是从练习册中选取练习,即使学生能够认真地完成作业,也无法达到通过作业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2.作业形式机械单一

教师布置的作业多为抄写背诵或简答论述、阅读理解等传统形式的书面作业。这种形式的作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忽略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且这种形式的作业往往都有统一而固定的答案,学生只需要机械抄写就能够完成,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3.作业内容脱离生活

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选自教材和练习册,如不注意更新和选择,难免会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内容脱离生活等情况,学生无法通过作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体会不到作业对生活的指导意义,极大地降低了德育课程的可信度和学生对完成德育课程作业的积极性。

4.作业难度和作业量不合理

教师布置作业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把作业无效、低效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作业习惯等,并根据经验不断地减少作业量、降低作业难度。表面上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有所好转,而事实上这样的作业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也无法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巩固知识、训练能力及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

二、中职德育课程有效作业设计应坚持“五性”

1.目标针对性

中职德育课程作业在设计之初就应该有明确的作业目标。目标的确立为作业设计指明了方向,为作业实施中调整和变动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作业评价提供了评判标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杜绝随意性,避免盲目性,要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以教学内容为指导,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设计明确的指向一定目标的作业。此外,不仅教师要明确作业目标,还要通过作业设计将其目标意图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

2.主体层次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无论是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都离不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中职德育课程作业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多层次、多梯度的作业,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和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学生是作业的完成人上,还体现在学生对作业的自我设计、规划和布置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编或自布作业,引导学生参与到作业的全过程中,从而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能做”。

3.轻负激趣性

中职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来自于高考的压力,所以学习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很大,很多学生把作业视为负担,怕做作业、拖拉作业,不是因为作业太多,而是因为他们对作业缺少兴趣。“百学趣当先”,中职生尤其如此,因此中职德育课程作业要避免反复抄写、机械背诵,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把学生从书本上和课桌前解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作业时间安排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精讲精练,使学生通过作业当堂完成对教学内容的预习、学习和复习,把课后时间留给学生休闲娱乐或进行其他知识能力的拓展。

4.就业导向性

中职生毕业后即将面临就业的双向选择。为使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满足工作岗位要求,获得用人单位认可,中职德育课程作业设计应以就业为导向,把德育课程作业与职业活动结合起来。教师设计作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将要从事职业的特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职业要素;还要引导学生走访相关企业,深入实训基地,了解企业文化、企业道德行为规范及生产流程,通过作业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

5.思想教育性

中职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是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在作业形式上要注重体验性和实践性,通过作业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从而对社会有所贡献。另外,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体现出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态度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可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为他们今后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董志慧单位:江苏模特艺术学校

第二篇

一、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1.从“四位一体”的关系把握

因为“四位一体”具有整体性,四大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在5个单元中前两个单元反映的是经济建设,它在“四位一体”中,表现为“中心”和基础,经济建设要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保证、物质基础。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反映的是政治建设,强调的是制度保障和政治方向。第五单元是社会建设,同时,文化建设也包含在其中。第五单元的内容说明,文化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社群支撑。

2.从中职教育层面方面

第一、二单元的经济建设部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的基础知识,以便投身于经济建设;第三、四单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政治的基础知识,以便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第五单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一些基础知识,使他们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作为中职生,要为构建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力。

二、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及教学组织的目的

1.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

我们把《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的实践性教学分为认识性实践,即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内实践)、理解性实践,即理论思维的拓展(校内课外实践)和拓展性实践,即探究性活动(社会实践)等三个环节,我们称为“三环节”实践性教学模式。大家知道,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是基础,也是根本,这是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必须掌握的工具和本领。有了这个工具和本领,他们才能够解释社会、解释生活。但是在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只限于这一点肯定是不够的,还必须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是我们有时讲的发散思维,或者思维拓展。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能够使他们从某一个知识点引发出对问题的思考,拓展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思维,所以,理论思维的拓展是方向。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的活动,是学生进行理论思维的实践性的活动,它具有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效果。

2.实践性教学内容组织的目的

实践性教学内容组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中职学生通过《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多种方式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层面关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从学生要面对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社会现象入手,要求他们掌握经济、政治、社会的基础知识;从课程的基本内容层面旨在提高中职学生认识和参与当代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重要课程,培养他们参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课程性质的认识,使学生真正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能够积极地投身到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当中,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效果

1.第一环节:与课堂理论

教学同步,积极开展课内实践,加强认识性环节以上三个实践环节的构建,将《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与中职学生的第二课堂的社团活动和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实践合力机制,使学生不仅从课堂上学到必要的理论与知识,而且也能在实践中陶冶情感、磨练意志,形成信念,锻炼行为。

2.实践性教学设计的特点

中职德育课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主要教学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2)强调对学习主体的尊重;(3)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完成认知目标,还需要通过情感、行动的经验来实现;(4)在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是重中之重。[3]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中职德育课课程的教学应突出鲜明的实践性。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德育课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为此,本研究就是通过德育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改变传统的说教、单纯的理论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突显其实践性特点。

3.实践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以讲授为主的德育课教学由于针对性较弱、教学方式方法简单而成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德育课讲授式教学也容易以“灌输”为主、“智育”为主、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虽然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媒体使用等方面改进,但仍然以“智育”活动为主,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演绎”成“具体的、易懂的知识”,德育课仍是知识学习和思维训练为主,较难落实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和践行。德育实践证明,人的德性的形成与发展不能靠“灌输”、不是靠外界“给予”的,而是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依赖于主体的学习和思考,并最终落实在行动上,内化为自身的内在素质。因此,转变德育课教与学的方式、加强实践教学成为德育课的必然选择。对于中职德育课来说,实践教学方式改革,就是要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把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生活、职业活动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构建德育课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形式相结合的新教学形式。

4.实践性教学的评价

首先,在考核内容上,既要对基本理论进行考核,也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他们的实践表现进行考核。其次,在考核方式上,重平时、重实践。再次,考核负责人上,多角色、多层次,由理论课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参与考核。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理论成绩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等综合考核形式,具体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考勤及平时作业占20%+课堂实践10%+德育结合实践20%)+期末理论考核50%。5.实践性教学的效果通过以上“三环节”的课程实践活动,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提高了自身的职业素质,增强了他们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了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了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他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所处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背景以及相关的时代、国际背景,了解了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认同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增强了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同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学生了解参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提高了他们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四、实践性教学的反思

针对当前中职德育课缺乏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实际,探索将实践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以实践活动形式设计和实施德育课教学,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地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构建德育课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形式相结合的新教学形式,使德育课实践教学常态化。通过实践表明,通过“三环节”德育实践课程的教学,使德育实践活动教学成为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教学形式。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种情境或事件,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同时,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把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生活、职业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要把实践活动作为实现德育课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形式。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使知识“活化”,可以使学生有了真实体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德育课学习的有趣和有用,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等等,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因此,我们要把实践活动作为实现德育课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形式。实践性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策略、方法有很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及时总结提炼。但是,实践性教学在德育课中的功能发挥不可能立竿见影,因为,要搞好实践性活动教学,不仅是教学技术问题,还面临着很多实际问题,如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实践活动资源的欠缺、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教师的奉献精神。

作者:何红单位: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

第三篇

一、中职德育课程教改依据的原则

以“适应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一教学目标为依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以学生学会生存本领为第一原则。中职德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和考评设置均应以学生掌握生存本领为第一原则,内容方面应最大程度地贴近与中职生未来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领域,特别是经济生活领域,教会学生生存的必备能力。第二,以社会对中职生的期望为重要考量。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社会性。每个中职生都要经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教会学生“适应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第三,以学校实际教学能力为基础。学校德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突出重点和特色。这需要学校对自身的师资力量和课时分配有清晰的认识,从自身的优势入手,先做好自身擅长的工作,对于暂时条件不足的方面,应持续、稳步地改进工作,防止工作简单化或只求全面不求细致的情况发生。

二、中职德育课教改模式

在中职德育学科教育模式改革中,我们要加强教师理论的学习,激发其教育创新意识,提高其教育创新的自觉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1.活用教材,贴近生活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传统的教材观是“以本为本”,而新教材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教材是达到目标要求的一种载体,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确立“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应成为转变教学观念的首要环节。有人说,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这话不无道理。教学模式在空间上的拓展表现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的广泛结合;在内容上的拓展表现为通才教育,就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学中努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综合性。中职学校的学生之所以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提不起积极性,很重要的原因是觉得理论与现实相距较远,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因此,德育教师应该灵活地运用教材,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贴近社会,这样才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现在的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并不是教师在讲台上讲什么他们都能全盘接受。教师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转变教学模式,抓住教学大纲、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资料,选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题材,进行充分挖掘、提炼,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教学中来。

2.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是一种完全封闭式的教学观,学生被束缚在课堂教学这个狭小的天地里,与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隔绝,与实践相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相适应,自我封闭,视野狭窄、思路闭塞,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开放式教学观念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完成。反思的方法包括多角度分析、访谈、问卷调查、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等。通过反思这个校本研究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能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又能对教学中的不足、失误进行“诊断”,以便改正,从而达到实践———反思———提高,再实践———再反思———再提高的效果。德育课程理论内容很抽象,教学的对象又较为特殊,这就要求教师有灵活多样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学生参与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反而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好人好事评选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别人的品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开展绿色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等。

总之,在新形势下,作为中职德育教学工作者,应该适应社会的变化,将课本知识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把社会实践融入课堂教学。特别是对于中职德育这一特殊的课程教学,更需要德育教学工作者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做社会的栋梁之材。

作者:田相林单位:濮阳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