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直观教法研究分析论文

时间:2022-11-10 11:30:00

思品课直观教法研究分析论文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程,要通过教学给学生讲明道理,进行正确观点的启蒙,帮助他们对一定的社会道德关系以及关于这种道德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因而教学中自始至终把握好观点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反复学纲,钻研教材,教学依纲靠本。

教学大纲是国家对这门课程的规范化要求,每位教师在上岗前、学期起始以及日常备课时,都要反复研读,特别是对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层次要把握好,才便于在每课具体教学中把握观点。例如“尊师”内容,低中高三个年级都涉及,低年级是从“老师爱我,我爱老师”的角色;中年级是从“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导”的角度。高年级则是从“老师劳动的社会意义”的角度。不同年段、层次要求不同,讲授观点也就不是一个角度。依纲教学是把握好教学观点的前提。

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首要的仍是找准教学观点,找准才谈得上把握好。即第一要明确此课属于哪个方面的内容,第二要明确具体讲清什么观点,第三明确讲到什么程度。例如《国旗,国旗,我爱你》一课,首先明确属于热爱祖国的教育,这一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具体这课的观点是讲明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爱国旗是爱祖国的表现,培养爱国情感。这里既含有爱国意识的灌输,又包括爱国情感的激发,还含有浅显的政治常识和礼仪的训练。那么具体要求到什么程度呢?一是认识国旗国徽,知道国歌,二是尊敬国旗国徽,懂得升国旗时要敬礼,唱国歌时要肃立,这样教学中就容易把握准确了。

此外要提及一点,就是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将课文与练习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本课观点。因为练习有时是从巩固深化扩展观点的角度出发的,那么应该说带有观点指示性;另外一种练习,则为观点的补充,即课文中容纳不下的部分,在练习中显现,与课文合起来考虑,才是较为完整的观点。

第二,以课文为典型事例,以事论理。

这是把握教学观点十分重要的方面。课文中一般都选用一个故事为典型事例,再配以适当插图来说明。但是,思想品德课又切忌就事论事,就图论图,就故事说故事,讲故事的目的在于通过故事讲观点,而不是故事本身。例如讲《为中国人争气》,课文中举了徐悲鸿年轻时到法国留学,开始受到外国留学生的歧视,后来如何刻苦学画以至最后一举成名,为中国人争气的故事。举这一故事为例,目的在于通过徐悲鸿面对外国学生的挑衅,毫不示弱的表现,讲明“争气”要做出争气的“志气”;通过徐悲鸿发愤学习的事例,讲明“争气”要有争气的“本领”;通过徐悲鸿自己的画展轰动巴黎,使众人折服,讲明“争气”要做出争气的“成绩”,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中国人争气,是一种民族自尊心的驱使,是热爱自己祖国的表现。

第三,联系实际时,把握好观点的内涵和外延。

课文主要事例讲完之后,也就是集中讲明观点之后,并不等于“明理”的结束,思想品德课的“明理”,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观点。

例如,在联系实际中,有时需要补充事例以便更有深度、广度,更富有时代性、生活性,但这种事例的选择首先是要符合本课观点,不能“跑题”。如果我们能在备课时,反复学纲钻研教材,在讲解课文时能以事论理,在联系实际时,也能紧紧围绕观点进行,那么就会做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较好地把握了教学观点。

然而一节思想品德课的优劣,除把握好观点之外,还与教法直接相关。许多有心计的教师,都十分注重教材教法的同步改革。特别是直观教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更有现实意义,因而要大力提倡。目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直观教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人物示范、真实事物景物的再现、实物操作、模拟演示、小品表演、图表展览等等,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所讲道理,明白行为要求及最佳行为方式,增强教学实效。现以几位老师的成功之举加以说明。

(一)在教学“导入”的环节中使用

“导入”是教学起始环节,也是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上使用直观教法,目的多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爱听、爱看,为学生在良好心态下接受教育做好铺垫。

例如:一位老师讲《爱护课桌椅》一课时,首先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面,左手托纸右手写字。写完后,老师又让他坐在自己的课椅上,把纸平铺在课桌上写字。然后,老师将两次写的字对比着给同学们看,说明没有课桌椅写字多么困难,让大家体会--“好朋友课桌椅,天天帮我来学习”的含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既然课桌椅这么有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导入《爱护课桌椅》。

(二)在讲解概念时使用

讲概念虽然不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但有时为了讲明道理,首先要把涉及的概念交待清楚,以扫清障碍。这个环节上使用直观教法,目的多在于从具体的形象入手,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识。例如:一位老师在讲《珍惜集体荣誉》一课时,涉及“集体荣誉”这个概念。概念讲不清,“珍惜”就无从谈起。为此,老师用展示真实事物的方法,将学校获得各种锦旗、奖杯、奖牌、奖状、荣誉证书等等,全部展示出来。这些实物的再现,引起了同学们美好的回忆,师生共同体会,这是由于学校全体师生的努力,做出了成绩而受到赞扬、得到奖励。老师进而启发:“我们自己那么高兴,别人也会怎么说,怎么看呢?”同学们争答:“他们会说,这个学校真棒!”这个学校质量好!”“小孩子在这个学校上学真幸福”--学校有了好名声。然后老师小结概括:我们就把集体受到的赞扬得到的奖励、获得的好名声,叫做“集体荣誉”。这样由具体到抽象,概念清楚了,再往下讲为什么要“珍惜”以及“怎样珍惜”就有了基础。

(三)在讲明道理时使用

讲明道理对思想品德课来说至关重要,一般教学过程中,都安排有一个专门的环节,把道理讲清楚。在这一环节上使用直观教法,目的多在于用具体的事实或形象的比喻,分析蕴寓其中的道理,然后再抽象、概括,讲明观点,避免空洞说教。例如:一位老师为讲清《劳动不分贵贱》的观点,首先用半导体收音机为例,讲各部分零件构成一个整体,老师打开收音机,里面传来了美妙的乐曲。然后老师依次轮换拿掉电池、电阻……收音机立刻没有了声音,证明这一整体缺一不可,以此比喻社会各行各业,就像这收音机上的零件,缺一不可,然后再结合实际,让学生从切身体会中谈各行各业的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使学生懂得社会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因而劳动本无高低贵贱之分。

(四)在突破难点时使用

教学难点有时与教学重点一致,也有时不一致,它之所以是难点,无非是因为道理较深、内容抽象、离学生生活较远等因素造成,在解决难点时用直观教法,目的在于用形象直观的事例,帮助学生想象、理解较深的道理。例如:在国情教育课中,讲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是个难点,学生的思维方式便于接受的是资源多或资源少,对于绝对多,相对少比较费解。于是老师在地面用粉笔画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先请3位同学站到里面,感受一下,松松宽宽,然后逐渐增加至4人、5人……12人,这时,大家抱在一起,互相拉住,才不至被挤出线外。老师再让学生体验一下,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出,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人少人均占有面积大,反之,人增多,人均占有面积会减少的简单道理。进而用看图表、看录像等方式,引导学生联想: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在我国绝对数量不少,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数则居世界多数国家之后。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白了人口与资源的一定关系,也多少体会为什么在我国要控制人口增长,制定相应国策了。

(五)在激发情感时使用

情感是由一定事物引起的主观体验的心理过程,因而在激发道德情感时,运用直观教法,目的多在于通过真实景物再现,创设情境,树立榜样,增强学生直觉的形象的情绪体验,起到很好的激情作用。例如,一位老师在讲《老师,您好》一课时,为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老师利用特意拍摄的教学片,依次展现老师教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等各门功课的镜头,让学生体会:老师每天都教我们学知识。接着银幕上出现了孩子们的班主任,早上为学生开窗,课间与学生做游戏,课后跟学生谈心……把这些学生熟悉的景物集中地、有序地再现,使学生感到亲切,激发了学生爱老师的情感。公务员之家

(六)在指导行为中使用

对小学生进行行为指导,越明确越具体越好,因而在这一环节中使用直观教法,目的多在于将提出的行为要求具体化,展示最佳行为方式。例如:一位老师讲《东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一课时,在行为指导时,以活动投影片形式展示,先出现书包、鞋袜乱放,洗脚盆、板凳用完不放回原处等杂乱画面,然后请学生思考这样放有什么不好,正确行为应该什么样,并利用抽拉片请学生亲自将错位的物品一个个“放”回到“一定的地方”,最后出现室内整洁、物品摆放合理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东西放在一定的地方安全方便,不会误事,也不影响环境,还能培养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总之,采用直观教法,目的性要强,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设计,要适时适量,不能盲目使用,不要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