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2:25:12

直观范文篇1

1、教学法实施的背景条件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既要掌握“教学有法”,又要领悟“教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及特点等进行。景观设计课程互补式直观教学法是在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的,其实施具有下述几点因素:

1.1知识经济时代对景观规划设计人员的需求加剧。景观设计课程的知识结构复杂、专业性实践性极强,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其课程教学就是一种将相关理论、设计技巧和实践操作融于一体的训练载体。目前国内设计教育已形成的“理论+实习、实践、实战”的教学共识并不完全适用于培养“有创新思维、社会沟通能力和艺术及工程技术实际能力的人才”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教师有必要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1.2教学方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互补式直观教学法符合于广西工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与工程技术能力”的目的。

1.3景观设计学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强调和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是针对现代城市环境问题,是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1.4景观设计学科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容侧重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设计。实施教学改革的主要场所柳州是全国美丽城市之一,山青水秀,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这些城市景观资源是景观设计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选择利用开发这些课程资源,有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1.5积极良好、优美、新颖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凝聚作用和定向功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及教学活动的进程、效果、质量均产生积极的影响。

1.6此教学法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将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交与学生,是对“学生为主体”的尊重,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灵活学习。

2、教学法的内容特征

《景观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在专业素质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门课程研究的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如何协调人、土地和户外空间的关系。以公共开放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操作是:

(1)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专业理论、专题空间设计、模拟设计三部分;

(2)采用三类教学场所,即多媒体教室、定向型的景观空间、由学生自选设计场所;

(3)运用三种形式的互补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传授、教师启发下师生互动教与学及学生自主学习;

(4)突出特定景观空间场所、户外课堂的特定内容的景观设计直观教学方法。即以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为特定课堂讲述特定内容,如街道空间、公共广场与绿地、滨水空间、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等;

(5)课时分配三段式(见图)。

3、拟达到的目标

教师通过“懂、透、化”三个阶段钻研并掌握教材内容、结构与重点,根据教学目的、课程任务、内容、学生群体状况和自身素养及教学实践经验,采用互补式直观教学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意愿,使“教”与“学”彼此促进。通过教学改革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改善优化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课程意愿。最终达到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知识,有创新思维、社会交往沟通能力的和较强艺术与工程技术能力为社会实践接纳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此教学法创新之处在:

(1)根据课程的需要及环境的特点,科学灵活选用互补形教学方式,突出直观式教学方法,把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生为主体的“学”有机的统一起来;

(2)将可利用的所在城市的景观资源变为课程资源,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

(3)优化了教学环境,调动了教师学生的“教”“学”责任感。教师通过激发和沟通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参与成为课堂管理的主体,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4)以启发式为根本指导思想,让学生自己支配掌握部分学习时间,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论的具体体现;

(5)改传统的校内“单一课堂”教学授课方式,为校外多课堂教学;

(6)在运用书本、多媒体范例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景观空间场所多角度直观立体触摸式情景化教学手段。

直观范文篇2

1.进行头脑素材积累,培养学生感性认识

一个人头脑中的旧印象素材越多,构建新印象的渠道和方法就多,想象力也就发达。如果头脑中的旧印象越少,构建新印象的渠道和方法就很受限制,导致想象能力差。由此可见,让学生将生活与学习中的经验,进行有效的表面素材积累,多进行联想就能增强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比如对于数学中关于阴影的一些教学,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日、月和灯光下的影子成形过程。这样,就能非常轻松理解什么是投影,什么是中心投影,什么是平行投影这些概念。比如灯光就是围绕一个点扩散,就是中心投影;阳光呢,就是一个平行投影。通过这些有效的头脑素材积累,就增强了学生对投影这个概念的感情认识。有时候对于一些很复杂的概念和原理,其实对于中学生来说,只要头脑素材充分,感性认识能力强,就非常直观和容易理解了,学习起来就更加顺利了。

2.加强动手操作实验,提升学生感官体验

培养初中学生的几何直觉能力,可以通过折纸、剪纸、拼图等实验活动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体验。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能力,而这两个能力可以直接提升学生的感官体验。只有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增强他们的官场体验意识,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因此,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验操作的组织和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自己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不要外力帮助,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有效的操作动作,调动他们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种分析器官,一起来共同参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起干燥的课堂知识讲解,更喜欢课堂操作实验。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气氛和学生兴趣的引导,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直观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效的多,所以要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有动手实验的机会。

3.巧用多媒体工具,培养学生空间想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学领域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熟练地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将多媒体的特点与图形、声音相结合,制作课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形象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能力。多媒体演示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能够调动学习的兴趣和感官司协同作用,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虽然因为条件限制,老师不可能把所有想到的东西都搬到课堂上去,但可以将一些涉及到教学的事物拍成照片和视频,放入电脑上,在课堂上用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和接收。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制作更加精美和生动的课件。但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

4.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提高直观洞察力

扎实的理念基础知识是产生直觉的源泉,否则直觉思维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教学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严格要求学习练好基本功,熟练掌握图形的性质和定理。二是注意保护学习本身具有的猜想和直觉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合理猜想的方法,不断使他们的直观洞察能力得到发展。比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大胆设问,敢于质疑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不要限制于固定的模式中,这样才有提高直观洞察力。

5.重视数形结合,让学习多用图形思考

数形结合是研究数学和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思维原则之一,几何直观与数学的内容紧密相连,比如在数学教学中,一些重要的数学内容、概念,例如数轴、函数、高中的解析几可,向量等概念,都具有数形结合的特点,即有数的特征,也有形的特征,二者结合起来,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是要重视学生的“图感”训练,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画图习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使学习真正体会画图对理解概念、寻求解决思路带来的种种益处。这样就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得非常直观。二是重视几何语言的使用。几何语言有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这三种语言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几何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要注意让学生灵活运用和掌握。

总而言之,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的事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整式的乘除、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忆知变量的值求函数值、基本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特殊三角函数、圆、点的坐标等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几何直观。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司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一起协调作用,才能促使学习对几何形体有深刻的认识,从简单走向丰盈,从抽象走向直观,更有效地增强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海婷.中学数学教师如何与课改同行[J].广西教育.2013(38).

[2]徐利治.谈谈我的一些数学治学经验[J].数学通报.2000(5).

直观范文篇3

第一,反复学纲,钻研教材,教学依纲靠本。

教学大纲是国家对这门课程的规范化要求,每位教师在上岗前、学期起始以及日常备课时,都要反复研读,特别是对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层次要把握好,才便于在每课具体教学中把握观点。例如“尊师”内容,低中高三个年级都涉及,低年级是从“老师爱我,我爱老师”的角色;中年级是从“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导”的角度。高年级则是从“老师劳动的社会意义”的角度。不同年段、层次要求不同,讲授观点也就不是一个角度。依纲教学是把握好教学观点的前提。

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首要的仍是找准教学观点,找准才谈得上把握好。即第一要明确此课属于哪个方面的内容,第二要明确具体讲清什么观点,第三明确讲到什么程度。例如《国旗,国旗,我爱你》一课,首先明确属于热爱祖国的教育,这一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具体这课的观点是讲明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爱国旗是爱祖国的表现,培养爱国情感。这里既含有爱国意识的灌输,又包括爱国情感的激发,还含有浅显的政治常识和礼仪的训练。那么具体要求到什么程度呢?一是认识国旗国徽,知道国歌,二是尊敬国旗国徽,懂得升国旗时要敬礼,唱国歌时要肃立,这样教学中就容易把握准确了。

此外要提及一点,就是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将课文与练习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本课观点。因为练习有时是从巩固深化扩展观点的角度出发的,那么应该说带有观点指示性;另外一种练习,则为观点的补充,即课文中容纳不下的部分,在练习中显现,与课文合起来考虑,才是较为完整的观点。

第二,以课文为典型事例,以事论理。

这是把握教学观点十分重要的方面。课文中一般都选用一个故事为典型事例,再配以适当插图来说明。但是,思想品德课又切忌就事论事,就图论图,就故事说故事,讲故事的目的在于通过故事讲观点,而不是故事本身。例如讲《为中国人争气》,课文中举了徐悲鸿年轻时到法国留学,开始受到外国留学生的歧视,后来如何刻苦学画以至最后一举成名,为中国人争气的故事。举这一故事为例,目的在于通过徐悲鸿面对外国学生的挑衅,毫不示弱的表现,讲明“争气”要做出争气的“志气”;通过徐悲鸿发愤学习的事例,讲明“争气”要有争气的“本领”;通过徐悲鸿自己的画展轰动巴黎,使众人折服,讲明“争气”要做出争气的“成绩”,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中国人争气,是一种民族自尊心的驱使,是热爱自己祖国的表现。

第三,联系实际时,把握好观点的内涵和外延。

课文主要事例讲完之后,也就是集中讲明观点之后,并不等于“明理”的结束,思想品德课的“明理”,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观点。

例如,在联系实际中,有时需要补充事例以便更有深度、广度,更富有时代性、生活性,但这种事例的选择首先是要符合本课观点,不能“跑题”。如果我们能在备课时,反复学纲钻研教材,在讲解课文时能以事论理,在联系实际时,也能紧紧围绕观点进行,那么就会做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较好地把握了教学观点。

然而一节思想品德课的优劣,除把握好观点之外,还与教法直接相关。许多有心计的教师,都十分注重教材教法的同步改革。特别是直观教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更有现实意义,因而要大力提倡。目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直观教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人物示范、真实事物景物的再现、实物操作、模拟演示、小品表演、图表展览等等,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所讲道理,明白行为要求及最佳行为方式,增强教学实效。现以几位老师的成功之举加以说明。

(一)在教学“导入”的环节中使用

“导入”是教学起始环节,也是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上使用直观教法,目的多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爱听、爱看,为学生在良好心态下接受教育做好铺垫。

例如:一位老师讲《爱护课桌椅》一课时,首先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面,左手托纸右手写字。写完后,老师又让他坐在自己的课椅上,把纸平铺在课桌上写字。然后,老师将两次写的字对比着给同学们看,说明没有课桌椅写字多么困难,让大家体会--“好朋友课桌椅,天天帮我来学习”的含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既然课桌椅这么有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导入《爱护课桌椅》。

(二)在讲解概念时使用

讲概念虽然不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但有时为了讲明道理,首先要把涉及的概念交待清楚,以扫清障碍。这个环节上使用直观教法,目的多在于从具体的形象入手,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识。例如:一位老师在讲《珍惜集体荣誉》一课时,涉及“集体荣誉”这个概念。概念讲不清,“珍惜”就无从谈起。为此,老师用展示真实事物的方法,将学校获得各种锦旗、奖杯、奖牌、奖状、荣誉证书等等,全部展示出来。这些实物的再现,引起了同学们美好的回忆,师生共同体会,这是由于学校全体师生的努力,做出了成绩而受到赞扬、得到奖励。老师进而启发:“我们自己那么高兴,别人也会怎么说,怎么看呢?”同学们争答:“他们会说,这个学校真棒!”这个学校质量好!”“小孩子在这个学校上学真幸福”--学校有了好名声。然后老师小结概括:我们就把集体受到的赞扬得到的奖励、获得的好名声,叫做“集体荣誉”。这样由具体到抽象,概念清楚了,再往下讲为什么要“珍惜”以及“怎样珍惜”就有了基础。

(三)在讲明道理时使用

讲明道理对思想品德课来说至关重要,一般教学过程中,都安排有一个专门的环节,把道理讲清楚。在这一环节上使用直观教法,目的多在于用具体的事实或形象的比喻,分析蕴寓其中的道理,然后再抽象、概括,讲明观点,避免空洞说教。例如:一位老师为讲清《劳动不分贵贱》的观点,首先用半导体收音机为例,讲各部分零件构成一个整体,老师打开收音机,里面传来了美妙的乐曲。然后老师依次轮换拿掉电池、电阻……收音机立刻没有了声音,证明这一整体缺一不可,以此比喻社会各行各业,就像这收音机上的零件,缺一不可,然后再结合实际,让学生从切身体会中谈各行各业的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使学生懂得社会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因而劳动本无高低贵贱之分。

(四)在突破难点时使用

教学难点有时与教学重点一致,也有时不一致,它之所以是难点,无非是因为道理较深、内容抽象、离学生生活较远等因素造成,在解决难点时用直观教法,目的在于用形象直观的事例,帮助学生想象、理解较深的道理。例如:在国情教育课中,讲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是个难点,学生的思维方式便于接受的是资源多或资源少,对于绝对多,相对少比较费解。于是老师在地面用粉笔画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先请3位同学站到里面,感受一下,松松宽宽,然后逐渐增加至4人、5人……12人,这时,大家抱在一起,互相拉住,才不至被挤出线外。老师再让学生体验一下,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出,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人少人均占有面积大,反之,人增多,人均占有面积会减少的简单道理。进而用看图表、看录像等方式,引导学生联想: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在我国绝对数量不少,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数则居世界多数国家之后。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白了人口与资源的一定关系,也多少体会为什么在我国要控制人口增长,制定相应国策了。

(五)在激发情感时使用

情感是由一定事物引起的主观体验的心理过程,因而在激发道德情感时,运用直观教法,目的多在于通过真实景物再现,创设情境,树立榜样,增强学生直觉的形象的情绪体验,起到很好的激情作用。例如,一位老师在讲《老师,您好》一课时,为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老师利用特意拍摄的教学片,依次展现老师教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等各门功课的镜头,让学生体会:老师每天都教我们学知识。接着银幕上出现了孩子们的班主任,早上为学生开窗,课间与学生做游戏,课后跟学生谈心……把这些学生熟悉的景物集中地、有序地再现,使学生感到亲切,激发了学生爱老师的情感。公务员之家

(六)在指导行为中使用

直观范文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直观性教学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笔者认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离不开直观教学的运用。

直观教学,即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教育学》将“直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原则,它既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运用十分普遍。而语文学科由于一些教师教法陈旧,有些课文完全能引入直观教学因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教师并不去创造条件,结合实际,甚至连有些课文编选的生动形象的插图,教师也置于不顾,只有一味讲解,大块说教,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形成不少学生重理轻文,甚至厌学语文,使语文学科成了中学生的拉腿学科。所以笔者认为,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能不能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直观因素,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就语文学科来说,重视引进一些直观教学因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语文课堂可以从哪些方面增强直观教学因素昵?

首先,巧用实物及模型。有人做过试验,用语言描摹一种物体,跟学生所见的那种实物多川的时间要达2至3倍,产生的印象却只有看实物的一半。语文课堂引进实物,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语文课中《松鼠》一文,教师导读此文时,若拿一个松鼠标本,让学生观看,学生一定会感兴趣,再引导学生自读,学生就会很快弄清文意。再如讲课文《柳叶儿》时,可事先让学生找来柳叶儿,上课时,可先让学生们嚼一嚼柳叶儿,让学生感受其苦涩,然后引导他们设身处地思想,在粮食极度缺乏的年代,作者对柳叶儿的那种特殊感情。这样,学生感触就会较深刻。

有些课文出现一些名词术语,学生没有见过。只凭文字叙述印象也不深刻,不妨利用标本、模型让学生认识了解。

其次,用好插图和板画。初中语文课本,编者为增强直观教学因素,各册都编选有一定数量的插图。

这些经编者精心选编的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及观察审美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应该引起每位教师的重视,在教读课文时恰如其分利用。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常被一些教师忽略,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损失。这些插图按其特点及构成要素,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1.语文人物图。语文插图中的人物图包括两类,一类是著名作者像,如孔子、李白、蒲松龄、鲁迅,等等;另一类是作品中的人物像,如白求恩、闻一多等。为加深认识,导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观察其装束佩带及其背景,认识其所处时代及其地位;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图像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气质,这更是认识人物个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2.建筑处所图。语文教材中涉及不少建筑设施、环境处所的文章,特别是一些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课文选编不少插图,可让学生与课文对照学习。这样结合插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浅化知识难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3.事件想象图。文学作品是实现生活的再现,文章总要涉及到人、事物、景等具体内容。不少事件受条件所限,不可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有所感,而课文的大部分插图都是作画者根据文字描述,通过合理想象,创作描画出当时的场景,生动再现于画面。如《社戏》的两幅插图,就可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叙述出构成画面的要素及呈现的环境和气氛,以调动学生感情,认识人物的思想品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有些课文,可搜集图片、配以黑板画,以加强直观教学,调动积极因素。如教师教《苏州园林》课文时,让学生们观看风景画与对称图案,指出区别,从中认识匠师们设计苏州园林的别出心裁,从而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勾勒黑板画,使学生一目了然,也能起到直观教学的作用。

再次,充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现代化直观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起来目的明确,又省时省力,教学效果显著。多媒体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并能多种手段突出其重点部位,亦可演示其变化。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可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纪念碑的录像片,通过由远及近、由到中央的空间顺序,由东到南、到西、到北的方位顺序和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的具体形象,使学生对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全貌留下完整、具体而清新的印象。再如学习《珍珠岛》、《华南虎》、《马》、《狼》等课文时,辅之播放一些有关这类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惯方面的录像,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定能极大地调动起来。多媒体是直观教学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师课堂教学应注意恰当引进、运用。公务员之家

最后,进行摹拟和演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把动作形象、样式模仿演示出来,或让学生进行仿照、比划,用以说明或引证所传播的知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意的目的。

总之,这些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高度的兴趣中,通过直观教学调动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直观教学的运用,是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直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多多益善,必须按其一定规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手段,该用的可用,不该用的不要滥用;该用哪种直观恰当,就选用哪一种。在出示直观教学的时机上,也必须恰当。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教学毕竟跟理科的实验演示不同,在时间长短上,必须有所控制。要切实认识到直观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其次,直观教学手段必须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进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得出应有的结论,推测准确的结果。也可先从某些结果出发,学习有关知识,再以直观形式加以验证。总之,通过提问启发,指导学生观察,帮助他们认识事物,从展示的现象上去认识事物、事件的本质特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直观范文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直观性教学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笔者认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离不开直观教学的运用。

直观教学,即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教育学》将“直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原则,它既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运用十分普遍。而语文学科由于一些教师教法陈旧,有些课文完全能引入直观教学因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教师并不去创造条件,结合实际,甚至连有些课文编选的生动形象的插图,教师也置于不顾,只有一味讲解,大块说教,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形成不少学生重理轻文,甚至厌学语文,使语文学科成了中学生的拉腿学科。所以笔者认为,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能不能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直观因素,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就语文学科来说,重视引进一些直观教学因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语文课堂可以从哪些方面增强直观教学因素昵?

首先,巧用实物及模型。有人做过试验,用语言描摹一种物体,跟学生所见的那种实物多川的时间要达2至3倍,产生的印象却只有看实物的一半。语文课堂引进实物,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语文课中《松鼠》一文,教师导读此文时,若拿一个松鼠标本,让学生观看,学生一定会感兴趣,再引导学生自读,学生就会很快弄清文意。再如讲课文《柳叶儿》时,可事先让学生找来柳叶儿,上课时,可先让学生们嚼一嚼柳叶儿,让学生感受其苦涩,然后引导他们设身处地思想,在粮食极度缺乏的年代,作者对柳叶儿的那种特殊感情。这样,学生感触就会较深刻。

有些课文出现一些名词术语,学生没有见过。只凭文字叙述印象也不深刻,不妨利用标本、模型让学生认识了解。

其次,用好插图和板画。初中语文课本,编者为增强直观教学因素,各册都编选有一定数量的插图整理。

这些经编者精心选编的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及观察审美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应该引起每位教师的重视,在教读课文时恰如其分利用。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常被一些教师忽略,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损失。这些插图按其特点及构成要素,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1.语文人物图。语文插图中的人物图包括两类,一类是著名作者像,如孔子、李白、蒲松龄、鲁迅,等等;另一类是作品中的人物像,如白求恩、闻一多等。为加深认识,导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观察其装束佩带及其背景,认识其所处时代及其地位;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图像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气质,这更是认识人物个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2.建筑处所图。语文教材中涉及不少建筑设施、环境处所的文章,特别是一些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课文选编不少插图,可让学生与课文对照学习。这样结合插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浅化知识难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3.事件想象图。文学作品是实现生活的再现,文章总要涉及到人、事物、景等具体内容。不少事件受条件所限,不可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有所感,而课文的大部分插图都是作画者根据文字描述,通过合理想象,创作描画出当时的场景,生动再现于画面。如《社戏》的两幅插图,就可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叙述出构成画面的要素及呈现的环境和气氛,以调动学生感情,认识人物的思想品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有些课文,可搜集图片、配以黑板画,以加强直观教学,调动积极因素。如教师教《苏州园林》课文时,让学生们观看风景画与对称图案,指出区别,从中认识匠师们设计苏州园林的别出心裁,从而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勾勒黑板画,使学生一目了然,也能起到直观教学的作用。

再次,充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现代化直观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起来目的明确,又省时省力,教学效果显著。多媒体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并能多种手段突出其重点部位,亦可演示其变化。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可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纪念碑的录像片,通过由远及近、由到中央的空间顺序,由东到南、到西、到北的方位顺序和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的具体形象,使学生对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全貌留下完整、具体而清新的印象。再如学习《珍珠岛》、《华南虎》、《马》、《狼》等课文时,辅之播放一些有关这类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惯方面的录像,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定能极大地调动起来。多媒体是直观教学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师课堂教学应注意恰当引进、运用。

最后,进行摹拟和演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把动作形象、样式模仿演示出来,或让学生进行仿照、比划,用以说明或引证所传播的知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意的目的。

总之,这些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高度的兴趣中,通过直观教学调动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直观教学的运用,是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直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多多益善,必须按其一定规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手段,该用的可用,不该用的不要滥用;该用哪种直观恰当,就选用哪一种。在出示直观教学的时机上,也必须恰当。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教学毕竟跟理科的实验演示不同,在时间长短上,必须有所控制。要切实认识到直观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其次,直观教学手段必须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进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得出应有的结论,推测准确的结果。也可先从某些结果出发,学习有关知识,再以直观形式加以验证。总之,通过提问启发,指导学生观察,帮助他们认识事物,从展示的现象上去认识事物、事件的本质特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直观范文篇6

1设计理念

许多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获得直观认识,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生物学概念成了教学的一个难点。在以往“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落在如何使用显微镜上,忽略了对显微镜构造的讲解。其次,由于学校条件、课时紧张等限制,不能做到上课时每个学生一台显微镜,致使学生对显微镜构造的认识比较模糊,从而盲目地使用显微镜。学生不清楚显微镜的构造,也就不能很好地爱护仪器,更不能关注到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不利于完善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下面以“练习使用显微镜”为例,采用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2教学设计

2.1教材分析。“练习使用显微镜”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本节内容先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再通过实验介绍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先理论后实践的编排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为实践操作显微镜观察动植物标本奠定知识基础。2.2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物和生物圈有了基本认识,知道了显微镜是常用于生物科学探究的仪器,但尚未接触过显微镜。且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仍较弱,若教师按以往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落在显微镜的使用上,会造成学生对显微镜结构认识不清,从而盲目甚至错误地使用显微镜,科学探究工具认识使用不当,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2.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认识并准确说出显微镜各结构的名称。能力目标:通过“看图找镜”活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类比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2.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并能准确说出显微镜的结构。难点:如何快速准确地记住显微镜的结构。2.5教学过程。2.5.1开展活动,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展示在三种不同倍数放大镜下所观察到的桔子皮,组织学生开展“看图找镜”活动。学生使用三种放大镜来观察桌上的桔子皮,找出与PPT上图片对应的放大镜,并说出手中不同倍数放大镜的厚薄、弧度有何区别。学生动手观察与感受,说出放大镜倍数与其厚薄、弧度的关系。教师总结:放大镜倍数有限,不能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教师再次引导:如何利用手中现有的放大镜,观察到放大倍数更大的橘皮图像。启发学生尝试重叠观察后,教师介绍复式显微镜发明的背景,使学生理解透镜重叠可增大放大倍数是显微镜的一个基本原理,并将学生完成“重叠”这一动作与显微镜的结构联系起来。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活动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在学生通过“视觉”与“触觉”切身融入课堂后,教师再循循善诱,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锻炼学生动手探究能力,做到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通过科学史将活动与新课衔接起来,引导学生思维迁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实现情感目标。2.5.2建立联系,讲解新知教师手持两个放大镜,向学生示范通过重叠的两个放大镜观察桔子皮的动作(同时显示一张完整的显微镜图片),在演示的过程中逐个讲解显微镜各结构的功能(同时在课件上指出该结构),并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各个结构的KT版(一种类似泡沫塑料板的轻便新型材料)模型。之后,教师补充光圈、压片夹和转换器结构,使学生脑海中显微镜的构造更为完整。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重叠动作”演示,指引学生将其与显微镜结构相结合,提高学生类比思维能力。教师糅合直观演示法三大要素———动作、语言、图片,引导学生将“靠近眼睛的放大镜”类比为显微镜的“目镜”,将“靠近物体的放大镜”类比为显微镜的“物镜”,将放置桔皮的“桌子”类比为显微镜的“载物台”,将“手臂支撑固定两个放大镜”类比为显微镜的“镜臂和镜筒”,将“镜筒”类比为“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将“上下移动两个放大镜”与“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进行类比,将“叠加使视野变暗”与“反光镜”的作用进行类比。通过类比,加深学生对显微镜结构的认识,使学生更加地理解显微镜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5.3贴出模型,巩固旧知教师布置任务:一名学生上台试着贴出显微镜各结构名称,其他学生自行回忆。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依次指着黑板上KT版显微镜模型的各个结构(同时说出该结构作用),学生集体回答说出该结构名称,由此总结本堂课内容。最后,教师展示100X显微镜下的橘子皮图片,结束新课。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快速准确地说出显微镜各结构名称,达成教学知识目标。通过展示高倍镜下桔子皮图像,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求知欲,为下节课显微镜的操作作铺垫。

3教学效果及反思

实践发现,教师通过“看图找镜”活动,引导学生重叠“两个放大镜”,亲身体会“显微镜的结构”,最后贴出显微镜结构模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达到了教学目标。此外,当用“手臂支撑两个放大镜”和“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类比为显微镜结构中的镜臂与镜筒时,学生并不能清楚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请学生上台示范再辅以文字补充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鉴于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1)采取多种直观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如图片展示、模型构建、亲身示范等,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基于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课堂反应,教师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如直观地通过语言强调或补充说明等,帮助学生思维迁移,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参考文献:

[1]幸嘉萍.直观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药学教育,2013,02:23-25.

[2]王鹏.高中生物学直观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3]杨景武.直观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解剖学杂志,2005,01:119.

[4]欧成勇.浅议直观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J].读与写,2006,07:39+36.

[5]杨兴英.论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性[J].铜仁师专学报(综合版),2000,03:42-43+10.

[6]平岚.中学地理概念的直观教学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直观范文篇7

一、“讲”的规范性

阅读教学无论如何是不能回避“讲”的,并且必不可少,但教师的“讲”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符合逻辑规律,思想无谬误,知识无差错,一字一句必须严谨。表达概念、叙述事理力求做到干净利落,要惜“讲”如金,切忌喋喋不休,使学生产生厌恶感。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用语言的魅力去“征服”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白头翁的故事》时,学生提出:“小鸟有翅膀,本来就会飞,为什么还要跟大雁学飞行呢”此时,教师非常尊重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而提出的问题,随即讲:“是呀,小鸟本来就会飞,为什么还要向大雁学飞行呢”这既艺术地肯定了发问的学生,又很策略地组织了更多学生进一步加以思考。教师的这种高度浓缩性的语言,给学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二、“讲”的情趣性

使“讲”富有情趣,必须生动形象,善于描绘和比喻,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让抽象的事物产生“视觉效果”,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窥其貌,如临其境,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架起联想的桥梁。

心理学实验表明,凡是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就容易在头脑中扎根。情感是语言的动力,“情动而辞发”,没有情感的语言怎么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生动地“讲”,就是千方百计把语言形象化,把深奥道理浅显化,做到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使学生乐学易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熟悉生活、熟悉学生,这样才能找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生动语言。

三、“讲”的节奏感

语言的节奏感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引发的口头语言快慢、高低、断续的有致变化,语言、语调的刚柔、抑扬的有机结合。

语言、语调的恰当应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风格韵调。课堂教学中,每逢讲到重点、难点的内容,声音要有力度,必要时还应重复讲;讲到快乐的地方,应自然地流露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应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应变得缓慢而低沉。

“讲”的语调高低,情感起伏的语音节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从而导致学生大脑不断产生兴奋,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情感共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讲”的启发性

教师的“讲”,必须通俗易懂,清晰周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每篇课文有一个完整的中心思想,教师不能把简单的问题讲得复杂化、模糊化,同时,要把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讲得形象化、通俗化。

讲得通俗易懂,并非把话说尽,必须留有余地,让学生去咀嚼、回味,去联想、思考。有人比喻“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请注意,教师的“讲”,应恰到好处地把握这把语言钥匙!

五、“讲”的幽默性

直观范文篇8

从根本上解决核力问题,进而得到一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即原子核是由质子与中子较均匀地相间排列,然后首尾相连而构成的核子环,围绕其自身的轴线高速转动而形成的壳层结构的带电液滴球核。核子环的成环张力是由核环上所有质子相互推斥提供的,这样就得到了原子核这个微观量子多体系的直观结构图象----核子环。

关键词:核键核子环次中子

AtomicNucleusLookingDirectlyStructure

ABSTRACT

Toattacktheproblemsofnuclearforceattheroot,thusobtainauniversallawofnature.Thatis,atomicnucleusisanuclearringformedbyprotonsandneutronsalternatelyarrangeaskeysinamoreevenorder,thentheheadandthetailconnect,andtheformingnuclearringcanself-rotateatahigh-speedaboutself-axis,sothatformingashellstructurechargedliquidsphericalnucleus.Theformingringtensionofnuclearringisprovidedbyprotonsrepeloneanother.SoWehave

obtainedatomicnucleus,thearchitectureofmicroscopicquantummany-body,Lookingdirectlystructureimage-nuclearring.

原子核的直观结构(I)

原子核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它介于原子与粒子之间,是由质子与中子(统称核子)组成的非相对论量子多体体系。此量子多体体系的结构图象是由核内的质子与中子依靠一种短程的强相互作用力来维系的。这种核子间的强相互作用,称为核力或者强力。

目前,对原子核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了解是“多侧面”的:它既具有“独立”核子在由其它核子构成的平均场中运动的性质,而又突出地具有核子间有强耦合的集体运动性质;它既是一个由核子构成的非相对论量子多体体系,而又反映介子、重子乃至夸克自由度的复杂介质;它既是一个有一定量子数的有序物质状态,而又表现出明显的统计性及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量子混沌的行为,由于核力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各式各样的核结构型虽在一定程度上从某些侧面成功描写了原子核结构所表现出的丰富多彩的多样性,但也都有各自的问题、困难和局限性。〔1〕

因此,我们如何才能用简单、单一的描述来说明原子核这个体系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呢?如何使各种核模型统一起来呢?也就是说,各种核子究竟是按一种什么样的规律组合在一起的,原子核的真实直观结构是怎样的,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核力问题的关键。以下论述是本文作者的一种大胆尝试!

一、核子间核力作用的饱和性

由于核子是有内部结构的粒子,我们把它们想象成象原子或离子那样,能够相互成键。我们把各种核子间形成的核力(近似地说是静态的,与核子速度无关,但存在与速度相关的力),统称为核键,即核子间通过传递、交换兀介子而相互成键(兀介子的静止能量比核内核子的动能大得多),从而出现了兀介子云的叠,就像电子云的重叠那样。这是一种短程吸引力,作用范围小于是10-15米,既使在这么小的范围内,键长也是变化的,一般中子与质子之间形成的核键的键长较短,中子与中子、质子与质子之间形成的键长较长。在原子核内,具有最短键长的核键的单个键能即为核子平均结合能。(8-8.5Mev)。一般成键后的不同核子不能互相转化。

核子间的成键与原子成键相似,很具有饱和性。就是说,一个核子同直接与之接触的不同类核子有核力作用后,同其它核子无核力作用。一个质子最多只能同两个直接与之接触的中子成键,而质子成键达完全饱和键态,即

H,空间平面直观结构可能为“⊙⊕⊙”(⊙-中子,⊕-质子)。而一个中子最多也只能同两个直接与之接触的质子成键达完全饱和键态,即He,空间平面直观结构为“⊕⊙⊕”。中子(质子)之间成键不具饱和性,一个中子同直接与之接触的中子都能成键,但结合得不紧密,是一种弱的束缚,易因中子的激发而被自动破坏。

二、原子核的直观结构

既然核子成键具有饱和性,那么它们是怎样组成稳定的原子核的呢?原来,原子核并不是那种单纯的“核”,而是由质子和中子较均匀地相间排列成键,然后首尾相连而构成的核子环,围绕其自身的轴线高速转动而形成的壳层结构的带电液滴球核。由于核子都集中在核子环上,因此核内是空心的,即原子核具有空虚的质心。核环转动形成的球形核就象乒乓球一样,形成的椭圆形核就象蛋壳一样。核环的成环张力是由核子环上所有质子相互推斥提供的。这样,原子核外观表现为质子间的较大库仑斥力,使核环伸张,内观则表现为核子间的核力,这种强力使核子一个拉着一个,使核收缩,从而产生核的表面张力,但核的表面张力远大于质子间的斥力,之所以能维持平衡,是因为核力具有饱和性的缘故。另外,因核的转动使核子产生离心力。原子核内的斥张力及离心力同核的表面张力的相互抗衡,维持着原子核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存在。

在核子环上,每个核子只与它两侧的核子有核力作用,形成两个核键达饱和,而与其它的核子一般不再有核力作用。这就是核力在原子核内的饱和性,正由于这种饱和性,使原子核这个多体体系的性质从复杂归于简单、单一,核子环成为环上任一核子运动的平均场。

三、原子核的运动形式

原子核的核环上质子均匀排列的空间有序性,与核外电子的规则排布相联系。核子环的自转是环上所有核子独立运动有矢量和,即单粒子运动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统一的整体转动,这是综合模所描述的——核子在核内单粒子运动与集体运动相耦合。原子核作为一个微观量子体系,核子环的集体转动并非像流体那样作非旋转动,它的集体转动是指原子核势场空间取向的变化。〔2〕

由于核子环整体向一定方向自转(顺时针或逆时针),质子也都相应做环系运动,从而产生环系电流,这样就使原子核中显示出质子的正电移动性——质子流。因此,它们的统一运动产生了相同的磁场,这样核环就有了较固定的旋轴线——核轴线(沿磁极方向,就象地磁线一样)。中子也同样产生中子流,中子流与质子流,它们占据着各自的量子轨道(能级),虽然通过核子——核子相互作用,不断地交换着能量、动量和角动量,但它们大体上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即从总体上看,它们近似地保持着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正是独立粒子模型,即壳模型所描述的。核子的高能级轨道是与轴线垂直的核的腰部,核子的低能级轨道是轴线附近的核的端部。这样,核内核子表现出两重性——粒子空穴性,核内核子的填充状态是一种轨道运动的几率分布,不再以费米面作为占据或空缺的自然分界线,这是引入准粒子时所描述的。而核子环转动所形成的相对薄的表面及核子环的变形使核物质有低的可压缩性,正是液滴模型的两个基本假设。〔3〕

核子环上的核子大体上可看成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圆面的转动形成了旋转球体的原子核。核环上的核子时时刻刻都在平衡形状附近做或强或弱的形状振动,这种振动从外观上看是原子核体积不怎么变化的表面振动。如果因个别核子的动能(破坏核环形状的)太大,迫使核环发生形变,离开原来的平衡形状,成为椭圆环,它们在转动时就成为椭球体,这样就形成了某些原子核电荷分布的非球对称,而是具有旋转椭圆球的对称性。正是由于核子绕轴线转动形成的对称性,使核子在轨道上运动具有如下特点:在同一能级的轨道上,可能运动着核子环上对应着的一对质子或一对中子。也就是说,在同一量子轨道上运动着一对核子。

四、原子核的稳定性

在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原子核真实的直观结构。在核环上有多少个核子,就应有多少个核键,如12C核环上有12个核键,13C则有13个核键。这些核键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破坏一个原子核,必须给予其核子环上应有的若干个核键的总能量——总结合能E总。

一些稳定的原子核(包括基态核)的平面直观结构(可能的轴线)如下图所示:

HeLiLiBe

同它们结构相似的又如12C、13C、14N、15N、16O、17O、20Ne、23Na、32S、40Ca等等。

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最稳定的结构是中子与质子均匀相间排列的核子环,且N=Z。它们是“具有高度的中子-质子对称性的球形自轭核”,它们的核环上任一核子都达到了完全饱和键态,中子与质子结合得很紧密,电荷分布为球对称,如奇奇核14N和偶偶核16O等。在这样的核环上加入(或去掉)一个或几个中子成键,在核环一处或几处出现了剩余相互作用,即相同核子间出现了不饱和核力,核圆环可能因此变形为椭圆环,从而形成了近球形核。以上正是平均场理论所描述的。〔4〕

对于中子数多于质子数较多的中等核及重核,它们的核环上可每相隔两个中子再排列一个质子,形成的核也是稳定的,即Z≤N≤2Z。但核环上最多一处可排列三个相连的中子,如果中间的那个中子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动能(使核环发生形变的,而非转动的动能)。核环为阻止自身的形变,在核的表面张力作用下,会迫使其发生β-衰变,使其衰变成质子,然后与两侧的中子恰形成饱和核键而达到稳定。或者,此中子虽无大的形变动能,但受到核环上强大的表面张力的压迫、冲击,达到弱作用范围,也会发生β-衰变,这就是重核的β-衰变。

在饱和的核环一处去掉一个中子(可加入一个质子),会使两个质子直接作用,达到了弱作用范围,其中的一个质子会发生β+衰变,衰变成一个质量仅次于质子的中性新粒子——次中子,然后重新形成核键。但次中子是不稳定的,它能吸收光子(γ→e+e),而转变成中子,如发生β+衰变后的重核伴随着正负电子对的吸收现象,就反映了次中子的这一特性。如果质子不发生β+衰变,也可通过俘获K电子使其中的一个质子转变成中子而重新形成稳定的核键。可见,中子与质了在原子核内互相限制、彼此制约,并且中子在原子核内的作用就是起到连接质子的作用。当中子数少于质子数时,原子核就会不稳定,会发生β+衰变或K俘获。虽然核自由中子会发生β-衰变,但在原子核内与质子成键后的束缚中子不会发生ββ-衰变,这是饱和核力作用的结果。

当核环上的中子与中子直接相连时,两个中子成键均未饱和,出现剩余相互作用,可仍与外来的低能量的中子形成弱的核力,但不在弱作用范围内,不会发生β-衰变。这个中子没有能力加到核子环上去,而是在核环形成很长的核键,因量子运动而形成核的中子晕或核的中子皮,如11Li、11Be、14Be的中子晕及6He、8He的中子皮,这些具有中子晕的或中子皮的原子核是一种弱束缚态的密度不均匀的体系。﹝5﹞

对于重核,中子与中子直接连接处较多,剩余相互作用较大,在核内起主导作用,当核环变形为梭形时,在核的两端尖部会引起α衰变,使核环向圆环状恢复,这样就会发射α粒子。核子环能够变形,与转动频率有关。在较低角动量时,原子核形成一个中等形变的扁椭圆形状,随着角动量的增加,原子核具有长椭球形变或三轴形变。当角动量继续增加时,核环将在剩余相互作用下发生裂变,此时剩余相互作用能克服质子间的斥力及转动引起的离心力,使核子重新组合成两个或多个子核环。以上是由原子核的转动液滴模型所描述的。﹝6﹞

千变万化的核反应,就是使核环上局部的核子间原来的核键被破坏,并重新形成更强的新核键的过程,同时通过发射粒子(或γ射线)进行退激发,使新结合的核环向圆环状恢复(斥力作用),这样就产生了新的稳定的核。在低能时,核反应为熔合蒸发、转移和电荷交换反应;高能时,核反应为散裂、多重碎裂和裂变反应。

五、结束语

真理往往就是那样朴素,重要的是人们要善于发现它。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接受本文思想精华,再付诸于实践,我相信对核物理的发展将带为质的飞跃!

附参考文献

直观范文篇9

我的感受是: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

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准备充分。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切莫使演示实验成了“魔术表演”。演示实验即使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试做两次,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演示要保证万无一失。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小东小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

二、要操作规范。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

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哪怕是下一步演示要用的),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多了浪费,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

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使现象明显,每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确实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如教师可根据产物的颜色选择放在实验仪器后面的衬托物,以帮助学生观察。

直观范文篇10

从根本上解决核力问题,进而得到一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即原子核是由质子与中子较均匀地相间排列,然后首尾相连而构成的核子环,围绕其自身的轴线高速转动而形成的壳层结构的带电液滴球核。核子环的成环张力是由核环上所有质子相互推斥提供的,这样就得到了原子核这个微观量子多体系的直观结构图象----核子环。

关键词:核键核子环次中子

AtomicNucleusLookingDirectlyStructure

ABSTRACT

Toattacktheproblemsofnuclearforceattheroot,thusobtainauniversallawofnature.Thatis,atomicnucleusisanuclearringformedbyprotonsandneutronsalternatelyarrangeaskeysinamoreevenorder,thentheheadandthetailconnect,andtheformingnuclearringcanself-rotateatahigh-speedaboutself-axis,sothatformingashellstructurechargedliquidsphericalnucleus.Theformingringtensionofnuclearringisprovidedbyprotonsrepeloneanother.SoWehave

obtainedatomicnucleus,thearchitectureofmicroscopicquantummany-body,Lookingdirectlystructureimage-nuclearring.

原子核的直观结构(I)

原子核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它介于原子与粒子之间,是由质子与中子(统称核子)组成的非相对论量子多体体系。此量子多体体系的结构图象是由核内的质子与中子依靠一种短程的强相互作用力来维系的。这种核子间的强相互作用,称为核力或者强力。

目前,对原子核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了解是“多侧面”的:它既具有“独立”核子在由其它核子构成的平均场中运动的性质,而又突出地具有核子间有强耦合的集体运动性质;它既是一个由核子构成的非相对论量子多体体系,而又反映介子、重子乃至夸克自由度的复杂介质;它既是一个有一定量子数的有序物质状态,而又表现出明显的统计性及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量子混沌的行为,由于核力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各式各样的核结构型虽在一定程度上从某些侧面成功描写了原子核结构所表现出的丰富多彩的多样性,但也都有各自的问题、困难和局限性。〔1〕

因此,我们如何才能用简单、单一的描述来说明原子核这个体系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呢?如何使各种核模型统一起来呢?也就是说,各种核子究竟是按一种什么样的规律组合在一起的,原子核的真实直观结构是怎样的,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核力问题的关键。以下论述是本文作者的一种大胆尝试!

一、核子间核力作用的饱和性

由于核子是有内部结构的粒子,我们把它们想象成象原子或离子那样,能够相互成键。我们把各种核子间形成的核力(近似地说是静态的,与核子速度无关,但存在与速度相关的力),统称为核键,即核子间通过传递、交换兀介子而相互成键(兀介子的静止能量比核内核子的动能大得多),从而出现了兀介子云的叠,就像电子云的重叠那样。这是一种短程吸引力,作用范围小于是10-15米,既使在这么小的范围内,键长也是变化的,一般中子与质子之间形成的核键的键长较短,中子与中子、质子与质子之间形成的键长较长。在原子核内,具有最短键长的核键的单个键能即为核子平均结合能。(8-8.5Mev)。一般成键后的不同核子不能互相转化。

核子间的成键与原子成键相似,很具有饱和性。就是说,一个核子同直接与之接触的不同类核子有核力作用后,同其它核子无核力作用。一个质子最多只能同两个直接与之接触的中子成键,而质子成键达完全饱和键态,即

H,空间平面直观结构可能为“⊙⊕⊙”(⊙-中子,⊕-质子)。而一个中子最多也只能同两个直接与之接触的质子成键达完全饱和键态,即He,空间平面直观结构为“⊕⊙⊕”。中子(质子)之间成键不具饱和性,一个中子同直接与之接触的中子都能成键,但结合得不紧密,是一种弱的束缚,易因中子的激发而被自动破坏。

二、原子核的直观结构

既然核子成键具有饱和性,那么它们是怎样组成稳定的原子核的呢?原来,原子核并不是那种单纯的“核”,而是由质子和中子较均匀地相间排列成键,然后首尾相连而构成的核子环,围绕其自身的轴线高速转动而形成的壳层结构的带电液滴球核。由于核子都集中在核子环上,因此核内是空心的,即原子核具有空虚的质心。核环转动形成的球形核就象乒乓球一样,形成的椭圆形核就象蛋壳一样。核环的成环张力是由核子环上所有质子相互推斥提供的。这样,原子核外观表现为质子间的较大库仑斥力,使核环伸张,内观则表现为核子间的核力,这种强力使核子一个拉着一个,使核收缩,从而产生核的表面张力,但核的表面张力远大于质子间的斥力,之所以能维持平衡,是因为核力具有饱和性的缘故。另外,因核的转动使核子产生离心力。原子核内的斥张力及离心力同核的表面张力的相互抗衡,维持着原子核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存在。

在核子环上,每个核子只与它两侧的核子有核力作用,形成两个核键达饱和,而与其它的核子一般不再有核力作用。这就是核力在原子核内的饱和性,正由于这种饱和性,使原子核这个多体体系的性质从复杂归于简单、单一,核子环成为环上任一核子运动的平均场。

三、原子核的运动形式

原子核的核环上质子均匀排列的空间有序性,与核外电子的规则排布相联系。核子环的自转是环上所有核子独立运动有矢量和,即单粒子运动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统一的整体转动,这是综合模所描述的——核子在核内单粒子运动与集体运动相耦合。原子核作为一个微观量子体系,核子环的集体转动并非像流体那样作非旋转动,它的集体转动是指原子核势场空间取向的变化。〔2〕

由于核子环整体向一定方向自转(顺时针或逆时针),质子也都相应做环系运动,从而产生环系电流,这样就使原子核中显示出质子的正电移动性——质子流。因此,它们的统一运动产生了相同的磁场,这样核环就有了较固定的旋轴线——核轴线(沿磁极方向,就象地磁线一样)。中子也同样产生中子流,中子流与质子流,它们占据着各自的量子轨道(能级),虽然通过核子——核子相互作用,不断地交换着能量、动量和角动量,但它们大体上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即从总体上看,它们近似地保持着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正是独立粒子模型,即壳模型所描述的。核子的高能级轨道是与轴线垂直的核的腰部,核子的低能级轨道是轴线附近的核的端部。这样,核内核子表现出两重性——粒子空穴性,核内核子的填充状态是一种轨道运动的几率分布,不再以费米面作为占据或空缺的自然分界线,这是引入准粒子时所描述的。而核子环转动所形成的相对薄的表面及核子环的变形使核物质有低的可压缩性,正是液滴模型的两个基本假设。〔3〕

核子环上的核子大体上可看成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圆面的转动形成了旋转球体的原子核。核环上的核子时时刻刻都在平衡形状附近做或强或弱的形状振动,这种振动从外观上看是原子核体积不怎么变化的表面振动。如果因个别核子的动能(破坏核环形状的)太大,迫使核环发生形变,离开原来的平衡形状,成为椭圆环,它们在转动时就成为椭球体,这样就形成了某些原子核电荷分布的非球对称,而是具有旋转椭圆球的对称性。正是由于核子绕轴线转动形成的对称性,使核子在轨道上运动具有如下特点:在同一能级的轨道上,可能运动着核子环上对应着的一对质子或一对中子。也就是说,在同一量子轨道上运动着一对核子。

四、原子核的稳定性

在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原子核真实的直观结构。在核环上有多少个核子,就应有多少个核键,如12C核环上有12个核键,13C则有13个核键。这些核键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破坏一个原子核,必须给予其核子环上应有的若干个核键的总能量——总结合能E总。

一些稳定的原子核(包括基态核)的平面直观结构(可能的轴线)如下图所示:

HeLiLiBe

同它们结构相似的又如12C、13C、14N、15N、16O、17O、20Ne、23Na、32S、40Ca等等。

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最稳定的结构是中子与质子均匀相间排列的核子环,且N=Z。它们是“具有高度的中子-质子对称性的球形自轭核”,它们的核环上任一核子都达到了完全饱和键态,中子与质子结合得很紧密,电荷分布为球对称,如奇奇核14N和偶偶核16O等。在这样的核环上加入(或去掉)一个或几个中子成键,在核环一处或几处出现了剩余相互作用,即相同核子间出现了不饱和核力,核圆环可能因此变形为椭圆环,从而形成了近球形核。以上正是平均场理论所描述的。〔4〕

对于中子数多于质子数较多的中等核及重核,它们的核环上可每相隔两个中子再排列一个质子,形成的核也是稳定的,即Z≤N≤2Z。但核环上最多一处可排列三个相连的中子,如果中间的那个中子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动能(使核环发生形变的,而非转动的动能)。核环为阻止自身的形变,在核的表面张力作用下,会迫使其发生β-衰变,使其衰变成质子,然后与两侧的中子恰形成饱和核键而达到稳定。或者,此中子虽无大的形变动能,但受到核环上强大的表面张力的压迫、冲击,达到弱作用范围,也会发生β-衰变,这就是重核的β-衰变。

在饱和的核环一处去掉一个中子(可加入一个质子),会使两个质子直接作用,达到了弱作用范围,其中的一个质子会发生β+衰变,衰变成一个质量仅次于质子的中性新粒子——次中子,然后重新形成核键。但次中子是不稳定的,它能吸收光子(γ→e+e),而转变成中子,如发生β+衰变后的重核伴随着正负电子对的吸收现象,就反映了次中子的这一特性。如果质子不发生β+衰变,也可通过俘获K电子使其中的一个质子转变成中子而重新形成稳定的核键。可见,中子与质了在原子核内互相限制、彼此制约,并且中子在原子核内的作用就是起到连接质子的作用。当中子数少于质子数时,原子核就会不稳定,会发生β+衰变或K俘获。虽然核自由中子会发生β-衰变,但在原子核内与质子成键后的束缚中子不会发生ββ-衰变,这是饱和核力作用的结果。

当核环上的中子与中子直接相连时,两个中子成键均未饱和,出现剩余相互作用,可仍与外来的低能量的中子形成弱的核力,但不在弱作用范围内,不会发生β-衰变。这个中子没有能力加到核子环上去,而是在核环形成很长的核键,因量子运动而形成核的中子晕或核的中子皮,如11Li、11Be、14Be的中子晕及6He、8He的中子皮,这些具有中子晕的或中子皮的原子核是一种弱束缚态的密度不均匀的体系。﹝5﹞

对于重核,中子与中子直接连接处较多,剩余相互作用较大,在核内起主导作用,当核环变形为梭形时,在核的两端尖部会引起α衰变,使核环向圆环状恢复,这样就会发射α粒子。核子环能够变形,与转动频率有关。在较低角动量时,原子核形成一个中等形变的扁椭圆形状,随着角动量的增加,原子核具有长椭球形变或三轴形变。当角动量继续增加时,核环将在剩余相互作用下发生裂变,此时剩余相互作用能克服质子间的斥力及转动引起的离心力,使核子重新组合成两个或多个子核环。以上是由原子核的转动液滴模型所描述的。﹝6﹞

千变万化的核反应,就是使核环上局部的核子间原来的核键被破坏,并重新形成更强的新核键的过程,同时通过发射粒子(或γ射线)进行退激发,使新结合的核环向圆环状恢复(斥力作用),这样就产生了新的稳定的核。在低能时,核反应为熔合蒸发、转移和电荷交换反应;高能时,核反应为散裂、多重碎裂和裂变反应。

五、结束语

真理往往就是那样朴素,重要的是人们要善于发现它。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接受本文思想精华,再付诸于实践,我相信对核物理的发展将带为质的飞跃!

附参考文献

1~6丁大钊、陈永寿、张焕乔原子核物理进展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59

原子核的直观结构(续篇Ⅱ)

五、核反应过程图示浅析

我们知道核反应是遵守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的,而且核反应不能凭空任意发生,这是由轰击粒子的能量及结构和靶核的结构性质所决定的。由于核子环上的核子都在一个平面上(核子间的表面张力与质子间斥力相抗衡的结果),并且保持圆环状,这样靶核成为一个理想的核子环。由于它的轴线处的核子(端部)在旋转动能最小的低能级轨道上,易与外来粒子结合,成为发生核反应的主要反应道;而与轴线垂直的核环的腰部核子转动动能很大,不易同外来粒子结合成键,如果能够结合,轰击粒子需要更高的能量。由此可以看出,核反应的随机性很大,从而使核反应复杂多变。轰击粒子与靶核的碰撞形式有非弹性的正碰和切碰两种,并且碰撞是随机的。对于能量很高的粒子(速度远大于核环自旋速度),原子核往往表现出通透性,即粒子当时并未碰到核子环面上的核子,只是快速地通过了核子环空虚的中心。

原子核的结构无法从实验中直接看到,但可以从实验结果中反馈出来。以下核反应均为实验所得的结果(大多数反应为熔合蒸发反应,打出准粒子)。由于核反应在瞬间即能完成,可视为核子环的自旋暂时停止(定像),轰击粒子与核子环共面,这样就可以把核反应过程显示在平面上了。一些低能核反应的类型如下:

(一)α粒子所引起的核反应

⑴N+He→O+H,产生的新核是稳定的。正碰过程如下图(注意核子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核子间应以饱和成键为原则,使其行为遵守能量最低原理):

图114N(α,P)17O

在氮-14核轴线上有两种核子——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在此反应道上,α粒了是与其中的质子发生了正碰。氦核的中子首先与轴线处的质子成键,氦核的两个质子也立即与轴线处质子两侧的中子分别同时成键,而原氦核的另一个中子与它本身的两个质子并未解脱核键。这样使新核环16O的核子达到全饱和键态。迅速解脱核键的氘核(接受到α粒子传给的较大动能)与核子环对面轴线处的核子发生第二次碰撞,氘核的质子把轴线处的中子旁边的一个质子撞出核外,而取代了它的位置,并首先与轴线附近的那个中子(非轴线上的中子,高能级优先成键)成键而使质子达饱和(H型),这样就完成了核子环上相同核子的替换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核子替换。原氘核的中子随后挤入核子断环,在核表面张力作用下,接合成新的核子环。从而形成了稳定的氧-17核。飞出核外的质子与轰击粒相比,已损失了绝大部分的动能。这个核反应现象可以从布拉凯特的充氮云室照片中看到,分析径迹情况可知,分叉的径迹即为质子的径迹。这已由上图中显示出来。类似此反应的又如B+He→C+H,若这类反应发生的是切碰,则会直接释放氘粒子,无二次碰撞反应,如He+C→N+H,产生的14N核是稳定的。

⑵B+He→N+n,在此反应道上,α粒子进攻的是10B核轴线上的中子(正碰),第二次碰撞发生核子替换打出一个中子。但新核13N不稳定,因为有两个质子直接相连成键,原氘核的质子有较大的远离核心的动能,在核的表面张力和斥力的直接作用下,易达到弱作用范围,会发生β+衰变或K俘获。新核衰变方程为N→C+e+γe或N+e→C+γe。产生的碳-13核是稳定的。整个过程如下图:

图210B(α,n)13N及13N的β+衰变或K俘获

⑶Be+He→C+n,在此反应道上,α粒子必须正碰铍-9核轴线上的中子,产生稳定的碳-12核,如图:

图39Be(α,n)12C

⑷Al+He→P+n,P→Si+e+γe或P+e→Si+γe。在此反应道上,α粒子必须正碰铝-27核轴线附近两个相连的中子之一。如图4

图427Al(α,n)30P及30P的β+衰变或K俘获

⑸Na+He→Mg+H,此反应与⑷并不矛盾,在此反应道上,α粒子正碰的是钠-23核环上的质子,产生的镁-26核(核环上三个中子不一定直接相连)是稳定的。如图5

图523Na(α,P)26Mg

⑹Li+He→B+γ,这是个α粒子的全融合反应。在此反应道上,第二次碰撞时,氘核的质子有能力把对面核子环上中子与中子形成的较弱核键击破并与其中的一个中子成键,而没有发生核子替换打出质子。断环接合成新的稳定的硼核,同时释放成键键能γ光子。如图6

图67Li(α,γ)11B

(二)中子所引起的核反应

⑴N+n→B+He,在此反应道上,入射中子把氮核环上的中子击入核内,同时与两个质子成键达饱和。进入核内的自由中子动能减小,已没有能力发生核子替换,而是挤压对面的核子环,使其变形,从而被两个质子(仍与另一个中子成键)捕获重新成键达饱和,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系统能量很低的全饱和键态的α轻粒子飞出核外,余下的核子恰能接合成稳定的硼-11核。如图7

图714N(n,α)11B

⑵N+n→C+H,C→N+e+e。正碰过程如下图

图814N(n,P)14C及14C的β-的衰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此反应道上,入射中子碰撞的是氮核环上的质子,它代替了击入质子的位置,而自由质子与对面核环上的质子有较大斥力作用,使其有能力发生核子替换(也可能切碰发生反应,直接撞出质子,无二次碰撞),而决不能产生α粒子。这样,一个质子从新核中被蒸发出来。但是,由于轰击中子破坏了原来较强的饱和核键,而形成的是三个中子直接相连的较弱不饱和核键,并仍具有入射方向上的较大动能而不稳定,受到核表面张力的压迫而达到弱作用范围,易发生β-衰变,转变成的质子恰能与其两侧的中子重新形成稳固的饱和核键(符合能量最低原理,是原子核要求体系稳定的具体体现),从而产生了新的稳定的氮-14核。

⑶Al+n→Na+He,Na→Mg+e+e。正碰如下图

图927Al(n,α)24Na及24Na的β-衰变

这样,此过程中就有三种射线释放(α、β、γ射线)。若此反应是切碰发生的,则直接蒸发出两个中子,即Al+n→Al+2n。又如Be+n→Be+2n,Be→He+He,虽然8Be为全饱和键态的核环,但由于它的核环太小,核子在振动时就有可能碰到一起重新组合成键,恰能形成两个饱和的α轻粒子,这种裂变为8Be核所特有。

(三)质子所引起的核反应

⑴F+H→O+He,产生的新核是稳定的,正碰过程如下图:

图1019F(P,α)16O

⑵Ni+H→Co+He,产生的新核是稳定的,正碰过程如下图:

图1158Ni(P,a)55Co

⑶Si+H→P+n,在此反应道上,是切碰发生的(若正碰则打出α粒子),蒸发出的中子是硅-30核环上三个直接相连的中子中间的那个。产生的磷-30核环为全饱和键态,是稳定的。这种切碰也可能发生掇拾反应,如Li+H→Li+H等反应。

(四)氘核所引起的核反应

⑴Al+H→Mg+He,产生的新核是稳定的,正碰如下图:

图1227Al(d,α)25Mg

⑵C+H→B+He,产生的新核是稳定的,正碰如下图:

图1312C(d,α)10B

⑴与⑵也可能是切碰打出α粒子,可根据蒸发出的粒子方向来判断它们是如何碰撞反应的。

⑶Cl+H→Ar+2n,此反应是切碰的削裂反应,氘核的质子打出37Cl核环上三个直接相连的中子中间的那个,并与两侧的中子成键达饱和。氘核的中子解脱核键后沿原方向继续前进。产生的新核是稳定的。这样就有两个中子被蒸发出来。

⑷Mg+H→Al+n,此反应是切碰的削裂反应,氘核的质子被核环上直接相连的两个中子捕获成键达饱和,它的中子解脱核键后继续沿入射方向飞出。与此类的反应又如Be+H→Be+n,C+H→C+H。但有的削裂反应后的新核会发生β衰变,如C+H→N+n,N→C+e+γe;P+H→P+H,P→S+e+e。

(五)光致反应

高能γ光子也能破坏核键而击出各种粒子,如切碰击出中子的反应:

O+γ→O+n;Mg+γ→Mg+n产生的新核都是不稳定的,会发生β+衰变。如果蒸发出α粒子,则是光子正碰核环上的中子,此中子与对面核子不发生二次碰撞反应而产生的。光致反应还能切碰击出P、d、t等轻粒子,实质就是光子切割下核子环的一小片断产生的。

(六)中等离子间的高能反应

中等离子可被加速器加速而轰击核靶,会产生用轻粒子无法获得的不稳定同位素,如Ca+S→Kr+3n,在此反应道上,由于正碰截面小,轰击离子动能太大,核环上的一个中子把动能直接给同一直线上的靶核的两个对称中子,从而打出三个中子。正碰如下图:

图1440Ca(32S,3n)69Kr

由于新核环上有三处为质子与质子直接相连,会发生三次β+衰变,由于有两处在核的腰部,因转动动能较大,高能量的质子与质子在核表面张力作用下,不会立即达到弱作用范围内,会延缓衰变的现象。又如Si+Ni→Y+3H,正碰如下图,产生的新核是稳定的。

图1528Si(58Ni,3P)83Y

如果反应碰撞截面增大,并且为切撞则会打出两个质子与两个中子,如Ca+Ge→Sn+2H+2n,在此反应道上,因能量太高,碰撞后中子与质子之间的核键被破坏,蒸发出来的核子全部为激发态(不易成键),即单个的质子与单个的中子,而不是d、α粒子。产生的新核环为全饱和键态,是稳定的。切碰过程如下图:

图1640Ca(64Ge,2P2n)100Sn

(七)重核的衰变

如U→Th+He,由于铀-238的核子环不稳定,因高速转动而产生较大的形变,在核环一处变形为扁椭状,使不饱和核子间有机会重新组合成一个α粒子释放(在剩余核力的作用下),从而使核环向圆环状恢复,但新核环在接合时,恰有三个中子直接相连碰撞,在强大的核表面张力压迫下迅速达到弱作用范围内,使中间的那个中子发生β-衰变转变成质子,重新与两侧的中子成键达饱和。这也有利于新核环向圆环状恢复,新产生的镤-234核是较稳定的,衰变方程为Th→Pa+e+e,与此过程相似的又如重核钍-232发生的复杂衰变:Th→Pb+6He+4e+4e,不同的是其中有两次α衰变后,在接合时只有两个中子直接相连,不具备产生β-衰变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