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德育工作问题探析(共5篇)

时间:2022-03-24 02:55:31

职校德育工作问题探析(共5篇)

第一篇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还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培养。而现阶段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基础差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后听不懂课程,在学习上又没有足够的毅力,在学习情绪上产生了一种“混日子过”的消极学习生活态度。再加上这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产生烦躁与冲动的情绪,没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时会做出鲁莽、无知的行为,有时还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信心不足,充满了无数的疑问及困惑。针对这些情况,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加强管理是完全有必要的。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过于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德育教育。当前,我国技术型人才稀缺,对电子产品、机械加工等相关产业的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呈逐步增长的趋势,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学生的就业工作占据了非常有利的位置。然而,中等职业学校过分追求毕业生的就业安置率,所以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上表现得特别重视,并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对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第二,学校在德育机构与制度的建立方面还不够完善与健全,开展德育工作的人员配置、队伍建设以及经费等都较为有限,很多学校甚至对于德育制度的建设还没有整体的规划,使得德育工作在开展时没有清晰的思路与完善的制度,也就难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第三,一些教师没有足够的法制观念,没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学方式上表现得较为单一,使得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受影响。

二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客观原因。在客观原因方面主要是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以及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不恰当。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有些家长自身便有不良的行为与道德习惯,而孩子的模仿力较强,有样学样,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社会中特别是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或产品侵蚀着孩子的思想,使他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第二,主观原因。从主观上来说,学生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意志力也较为薄弱,使得他们会因为偶然的诱因而使得个人的欲望膨胀,产生冲动,从而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三加强德育工作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明确德育的目标,对考核机制进行细化,从而让德育工作队伍在管理方面可以实现规范化与制度化。第二,建立一个较为科学的评价机制,使得学科的渗透力更强,树立德育工作的全员参与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意识与德育水平。第三,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课程改革中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教学方式要灵活实用,使得德育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所提高。第四,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提高。比如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与开设心理咨询室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要想办出具有一定特色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足够的专业知识与劳动技能,还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具有创新意识等的新世纪的技术型人才。

作者:李浩瑜工作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第二篇

高职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高职院校围绕德育工作的探索也有很多。如由单纯的开设德育课程到开展学生、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德育内容由机械的理论灌输到情境式的案例启发;德育方式由教条式洗脑转向道德认知的培养。这些转变体现了高职德育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改革,但是真正要解决高职德育工作的困境,笔者认为应该从受教育者“需要”和教育者“能给”之间做好取舍与糅合工作,不是一味的从教育者的角度去高姿态施压,应当站在受教育者角度,考量受众的个体困境并给予恰当的指导,所以了解受教育者的个体困境,是德育工作的第一步。

1高职学生所面临的特殊困境

1.1“落地凤凰不如鸡”的自卑心理

考入高职院校后,很多学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愿意与以前的同学联系、甚至刻意的躲避以往的社交圈,有些同学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突然意识到自己比不上他人的一些短处,如相貌平平、体态较胖、个头不高、语言表达不好、没有特长、不擅于交际等等,这些个体因素让很多学生更加自卑。有些原本性格开朗大方的的同学变得沉默寡言、敏感多疑。

1.2“人不轻狂枉少年”的自负心理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多种思潮不断涌现,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高职学生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再加上因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束缚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学生进入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后,主客观诱因同时具备,很多学生便迫不及待的要摆脱束缚,为了叛逆而叛逆,逃课、夜不归宿、故意顶撞学校管理人员等,以此来论证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3“望尽天涯路”的迷茫心理

在应试教育阶段,学生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推力下,以考入大学作为人生目标,日复一日的不断重复机械生活。考入大学后,这个目标突然失去了,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推力也消失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学什么。从而产生消极的迷茫心理。

2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现状

德育工作作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内容之一,其政策重要性不断凸显,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2.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教育学制三年,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就会进入实习岗位,在校时间较短,再加上大多数高职学生以学到一技之长作为其求学目标,导致学生的精力大多数集中在专业课教育上,对德育课程相对轻视。学生年龄分布在18-20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是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潮,对模式化的理论和教育方式排斥感较强,这也是德育课受欢迎程度不高的现实原因。

2.2德育工作本身的欠缺

德育工作实效不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不但德育工作的内容、方式和目标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而且德育工作与现实之间的脱节现象更为严重。

2.2.1德育工作内容显空洞

以德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为例,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仍然是中学阶段的延伸与拓展,然而教育对象已经成长为具备道德感知能力和善恶是非辨别能力的较成熟个体,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相反当教育内容与学生道德感知有相悖之时,学生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发生学生对德育工作的全盘否定现象,导致反面效果。

2.2.2德育工作方式失灵活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常发生“两课”教学机械化、日常德育工作表浅化、党团工作模式化、社会实践简单化的现象。“两课”教学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缺乏情境式引导和启发;日常德育工作仅靠辅导员开展,以普遍教育和浅层次教育为主,缺乏针对性、及时性和深入性;党团工作常应景展开,围绕社会大背景模式化进行,常忽视不同院校的个体性需求,也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实效性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以慰问敬老院、义务打扫卫生等简单方式进行,无法将道德感知转变为更有效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实践,从而达到更长远的教育目的。

2.2.3德育工作目标偏政治

道德作为一种内在醒觉,与政治作为一种外在约束,有着实质性区别,但是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常有道德与政治不分的现象。因此道德教育常被政治内容取代,德育工作目标也变成了政治教育目标。政治教育强调使学生成为社会人,重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义务和责任,而作为个体意识逐渐增强的青年学生,他们会经历个人精神成长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需要解决冲突的精神性支撑和道德醒觉,这是政治教育无法解决的。

2.2.4德育工作与现实脱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不断涌入,多种多样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生活在校园内,但是社会现实问题对他们的影响从未停止过。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虽逐步形成但是尚未定型,社会问题在他们身上甚至被更为显著的反映出来。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依然是将“应然”的内容以机械化的方式强加给学生,未将不断涌现的现实问题作为道德教育和研究的重点,也未在启发和培养学生道德感知的同时,教育和引导学生理性生活。德育工作作为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细微工作,如果不能与现实紧密挂钩,不能使学生从感情脆弱的个体成长为具备道德判断力的人,道德教育将失去其实效,难以体现育人价值,也必然会被学生忽视。

3儒家思想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3.1儒家思想对学生的天然感召力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儒学;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深深地植入了中国的民族精神中,是中国人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如同血脉一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可以体现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即使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儒家思想,很多中国人对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因素都有天然的领悟力,相比于一些外来文化或者理论,儒家思想如同一种独特的民族语言,点拨出了几千年历史的东方文民古国的道德水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虽然接受诸多新鲜事物与理论,但是如同基因一样的儒家文化因子,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感召力和天然的亲和力。如果将儒家思想中与现实贴合的一些理论拿来作为现代德育的内容,如同启发学生的道德醒觉,使道德教育由外在强制转变为内在自觉,我们的德育工作可能会发挥出不同寻常的实效性与持久性。

3.2儒家思想对德育工作内容的填充作用

在人生观方面,《周易•条辞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儒家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儒家认为趋利避害和求生是人的本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若生命和正义发生冲突时,舍生取义才是君子所为。这对当代学生的人生观具有极好的启示,感悟生命可贵的同时,不忘记对正义与气节的追求。在价值观方面,儒家通过解释义利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儒家思想从未贬低过通过正当的方式追求正当利益,反而认为“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但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儒家思想强调先义后利,并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义利二者关系层次分明,道理易懂。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利益的追求成为人们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下,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义利关系,人们将会陷入利益的牢笼之中,无法自拔,个人失去道德底线,社会也会发生道德沦丧的恶果。因此,将儒家义利观纳入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尤为重要。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儒家将“仁爱”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仁爱”原则由宗亲推向广泛的社会大众,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睦相处。而“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通过克己复礼,达到人人相互关爱、社会和谐的美好境界。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个性越来越张扬,这给需要包容仁爱的人际关系提出了挑战,尤其是高比例的独生子女更促使人际关系教育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人修养与心理健康方面,儒家强调内省慎独,从“虽九死而不悔”的屈原,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到“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的杜甫,再到“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白居易;从“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东坡,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无不显示出个人道德修养的光芒。另外,儒家倡导的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很好的诠释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孔子提出了两种不合中庸的人格,那就是“狂”和“狷”。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过和不及,狂和狷这些反中庸的人格,其缺欠点皆在于拘于一偏。如果高职院校学生能将中庸之道用于个人心理健康保持,不仅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能够体现中国特有的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君子人格。

3.3儒家思想对德育工作方式的转变作用

儒家道德教育强调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注重榜样的力量。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如果教育者自身不能遵循道德准则,违背道德标准的事情时有发生,被教育者很难听从其教诲,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德育效果的重要保障,来源于教育者身教示范的感染力。因此,孔子提出“圣人”、“贤人”、“君子”的榜样标准,孔子本人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唯有榜样才是活生生的德育教材,能够更加直接有效的让受教育者感知道德规范和如何践行道德。结合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教育者自身务必要以良好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谨言慎行、恪守规范,努力用自己的身教示范去影响受教育者。二是,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儒家强调克己自省的自我教育方式,强调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复的自查,使自己可以除去道德上的诟病,不断进步。德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也可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外在的道德教化内化为学生内在道德规范,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德育目标,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三是,利用道德实践的实效性。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并不是通过他的语言来判断的,而是通过他的所作所为,在其实际行动中,道德水平会真实的表露出来。因此德育应该将道德实践作为重要的方式,实践不仅能够验证道德理论的正确性,也能够将道德认知更进一步,理论标准与实践行为相互印证,相互促进,从而得到德育工作实实在在的效果。

3.4儒家思想对德育工作目标的指导作用

儒家对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的追求可以大致用“内圣外王”四字来表述。如果将“内圣外王”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比较,也不乏指导作用。三大纲领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内圣之业可以完成道德的省察和不断提升,成为谦谦有礼的道德君子;外王之业可以担负家庭、社会的责任,完成历史使命,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

作者:解苗苗工作单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大纲》还强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大纲》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

因为中职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来源、培养目标、学习模式等方面的不同,中职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有所区别。除了在德育内容上具有共性外,中职的德育工作还包括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理想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初衷一般有三种:一是托管,因为年龄太小,家长怕孩子过早进入社会而染上不良习惯,以求有老师可以管教;二是求职,学生为求掌握一门技能,借助职业学校求职就业;三是圆大学梦,因为国家政策的倾斜,中职高考的模式与普通高考不同,学生和家长逐渐认识到从职业学校参加高考相对容易,可以满足一部分有志于读大学的学生的需求。无论出于家长的托管思维还是学生的就业考虑,抑或是向高等学府输送学生,都意味着中职学校承担着培养心智健康、技能优异、学习上进的技能人才或优秀学生的重任。中职教育绝不是也不应该是短、平、快,注重经济效益的教育。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深。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学校往往特别重视抓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实习实训。有的领导认为德育并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和中心工作,所以在具体的德育工作安排与落实上往往流于形式上的应付,尽管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已经意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但其开设的德育课还都只是理论知识的单向传输,而中职学生大多是对理论课程比较反感,对没有德育工作魅力的教师更是持反感态度。其次,由于中职学校德育专项经费不足等原因,大多数中职班主任都是兼职班主任,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这些兼职的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即使他们责任心很强,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工作中缺乏对德育工作的整体认识和规划。

2.社会方面

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波及校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社会,致使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消极影响不可避免地传入校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如,中职学生对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等行为缺乏心理阻抗,这对中职学生的负面影响巨大。

3.学生方面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有许多是初中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留守学生、来自贫困家庭或者单亲家庭的学生等,他们往往对课堂教学心存厌倦;还有的学生长期受到溺爱,养成了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在行为上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缺乏奉献精神,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滋生;还有一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无视校规校纪。这一系列的问题都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家庭方面

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常因学习成绩不佳而感觉失落、自卑,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选择职业学校是出于无奈,家长的这种心态让中职学生在无形中降低了求学的标准;许多家长缺少与学校的及时沟通,而一旦学生出现了问题,又不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还有很多家长不注重自身的榜样作用,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对策

1.要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树立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

许多发达国家如美、英、日、德、法等在制订本国教育改革计划时,都把学校道德教育提高到了与国家兴衰、社会稳定同样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的《大纲》也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种不约而同地把学校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首位的发展趋势,绝不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偶然巧合,也不是出于某一领导人的个人意愿或某个国家的特殊需要,而是充分体现了在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笔者在从事中职校长的多年工作中体会到,一个学校如果不注重德育工作,那么出现在学生中的道德问题就会增多,且会影响学校的健康运行,影响学校的声誉。对中职学校学生提出的培养目标是“过硬的品质,过硬的技能”。其中过硬的品质是第一位的,即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要纯正,内在上讲要爱祖国、爱人民、爱自己的学业,有修养有底蕴;外在上讲要举止文明,行为得体,知书达理,有良好的形象。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培养目标的引领,才使得我校德育工作成效越来越显著。

2.努力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构建全员、全程、全面的德育教育体系

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在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同时,还受到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都对学生个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努力使德育更好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并不断创新。同时,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工作方式,使德育教育工作与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切身利益。首先,要做好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可以通过各种救济、激励手段和措施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其次,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使他们顺利地成才立业。再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最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要以班主任为主体,并在中职学校的领导班子、全体教师、学生会干部以及学生家长的共同协助下开展德育工作。班主任的任用一定要以是否能做好德育工作为衡量标准。学校还要加强班主任的德育培训工作,只有班主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德育工作才会有成效。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要采用渗透式的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存在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做到天天有德育重点,周周有德育主题,月月有德育活动,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自觉摒弃不良的道德行为。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崇德、尚能、文明、友爱的校园人文环境

我国古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室久而自臭”,这充分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中职学校更要充分利用宣传板、走廊墙壁、校刊、校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大力宣扬先进的文化,形成崇德、尚能、文明、友爱的校园人文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的热情。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德育网络机制,形成德育工作的长效性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学校德育体系建设不仅要全面覆盖、横向渗透,更要内外衔接,让德育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要调动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团委和各类社会组织力量,紧密联系家庭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机制,实现德育工作的长效性。

5.创新丰富德育工作形式,以课堂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细化德育目标

中职学校应该采用丰富多彩的德育工作形式,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和渗透德育知识外,还应该积极组织社团活动、文艺演出、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细化德育目标。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多数属于独生子女这种状况的学生,中职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一所学校中,学校文化集中体现在学校精神、学校秩序、学校环境以及学校形象上,而学校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熏染陶冶的作用。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有计划性、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开展好德育工作,通过开展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显性道德知识内化在学生的行动中,在生活中进一步深化对德育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道德知识的隐性化。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只有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才能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职业理想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认真开展落实。

作者:吴东升工作单位:凌源市职业教育中心

第四篇

通过创新性地构建和实施中职德育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是促进中职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的有效途径。因为德育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技术手段对德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实质上是对德育工作及其成效的评价”。有学者认为,当前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缺失最严重的莫过于“德育评价”。基于此,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从战略的高度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确定为“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其对象是中职学校,其目的是破解中职难题、加强薄弱环节,促进中职德育工作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该研究项目的关键是构建和实施符合中职学校实际、具有职教特点、富于广东特色的中职德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以下简称为评估体系),并做到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新性、注重实效性。广东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实验区,具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和实践基础,伴随着整个中职德育工作大发展的时代潮流,构建评估体系并在全省试点后全面实施,这将为全国中职德育评估工作探索路径、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必将对兄弟省份及全国中职德育评价工作起到可贵的示范作用,必将对开创全国中职德育工作新局面做出特殊的贡献。

一、把握构建和实施绩效评估体系的难点与原则

1.难点

目前,中职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广东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就业环境等方面差别很大,德育工作的层次、重点不一样,地方政府和学校对德育重视的程度也不一样,德育效果当然很不一样,有的学校德育工作已走在全国先进行列,有的可能还在巩固、提高阶段。这就使建立和实施相对统一的评估体系困难重重,其中的难点主要在于:(1)科学性与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做到既科学、规范、严密、系统,又便于实际操作、便于促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不能成为大家应付上级的标准、走过场的蓝本,要真正收到实效。(2)导向性与客观性的有机统一。做到既有前瞻性、预见性、导向性,又符合中职学校的客观实际和中职学生的特点,避免多过地用适合于一切学生德育的要求而强加于中职学生,从而造成假大空的内容和不切实际的应付。(3)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统一。做到既有定性分析又能量化显示,让给出的评估结论成绩总结到位、问题指出到位、整改指导到位,让被估学校感到公正、合理、信服。(4)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做到既能显示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共性特征又能凸显学校德育工作的个性差异、亮点特色。从而,激励更多的学校在较好的德育工作基础上培育特色、形成品牌。(5)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有机统一。做到既能反映全省“齐步走”、“整体上水平”的统一要求又能反映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与乡镇农村等学校的差异,反映出不用地区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同环境和不同做法。(6)整体要求与广东特色的有机统一。做到既能反映全国德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和相关标准,又能彰显广东的地方特色,突出改革开放的实验区先行先试的实践探索和德育特色。

2.原则

基于上述对难点的分析,吸收诸多学者针对德育评价评估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在构建和实施效评估体系的进程中一定要切实把握、正确理解、妥善运用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创新性原则。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实践,以前在广东和全国没有统一实行过,需要创新性地进行调查与研究、规划与设计、组织与实施。在具体制定中一定要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特点,避免与高校及普通中小学评估体系在内容等方面的重复。(2)科学性原则。一定要遵循教育、职业教育、德育规律和中职学生成长规律,坚决反对单纯政治化、行政化倾向,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思想,坚决反对“闭门造车”、“瞎指挥”做法。要在广泛深入地对中职德育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科学的指标体系。(3)导向性原则。“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原则可以说是一切评估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目的导向性不言而喻。因此,评估体系一定要体现前瞻性、导向性,通过具体指标的设计和引领、督导,引导中职学校更好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养德技双高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4)操作性原则。制定的评估体系一定要具有可测性和可行性,一定要简便易行、便于实际运用和操作,一定要成为检阅和促进工作的有效途径,不能繁文缛节、成为大家望而生畏、望而却步“本本”或“条条”。(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育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德育更是一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工作。而评估只有定性没有定量,就没法给受评者一个具体的结论。因此,在设计评估指标时必须通过定量设计以获得准确信息,通过定性设计以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反映实际、准确评价。(6)分类指导与分级评估相结合原则。要注意兼顾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与乡镇农村学校、公办与民办等方面的差异,在指标设计和具体评估中针对不同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同时,采取省级、市级分层组织评估的方法,体现内容的差异性、指导的针对性和评估的公正性。

二、明确规定构建和实施绩效评估体系的目标与任务

1.目标

(1)促进先进德育理念的确立。通过评估督导,引导学校牢固树立和实践“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等先进德育理念,促进符合本地本校实际的德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2)促进规范管理和特色发展。通过评估督导,促进学校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规范管理和特色发展,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实效、提高质量、提高水平,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促进中职德育工作开创的新局面,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做出应有的贡献。(3)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通过评估督导,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就业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任务

在上述德育评估目标的指引下,充分发挥教育行政主导优势和专家专业学术优势,组织专门力量,完成以下主要工作任务:(1)推进德育评估。通过评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检查和督促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情况、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中职德育工作会议和相关文件精神情况,对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进行综合评估。(2)形成长效机制。通过评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帮助和指导中职学校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培育德育特色、形成长效机制、实现科学发展。(3)提供决策信息。通过评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客观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中职学校、社会公众提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状况和质量信息,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加强和改进决策提供真实可信的素材和信息。(4)促进学校发展。通过评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不断总结评估经验,形成和完善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实现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时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构建富有广东特色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系统和管理模式,促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科学规范构建和实施绩效评估体系的内容与方法

构建和实施评估体系,重点是创新性地制定出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实施办法、评估成果运用机制,使评估的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内容科学、方法得当,组织严密、程序规范,结果公正、效果明显。从而,切实保证评估体系构建和实施的科学、规范、高效。

1.创新评估内容,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内容主要就是创造性地制定出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既务实又创新的评估指标体系,使评估内容分层次、按板块、有重点地进行设计和实施。同时,结合内容的重要程度设定相应的权重,得出相应的分值,由定性转化为定量,由定量反映定性。笔者认为内容主要分四个方面:(1)德育基础。作为一级指标,占17%。一级指标下面又分为若干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德育理念、德育机构、德育制度、德育经费。二级指标下面又分为三级指标作为具体观察点。(2)德育实施。作为一级指标,占58%。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全员育人、班主任工作、德育课程、校园文化、团委学生会工作、实习实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宿舍管理、合力育人。二级指标下面又分为三级指标作为具体观察点。(3)德育实效。作为一级指标,占15%。二级指标主要包括教师表现、学生表现、学校综合评价。二级指标下面又分为三级指标作为具体观察点。(4)德育特色。作为一级指标,占10%。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德育有项目、有研究、有实效、有推广价值,主要通过三级指标中德育科研、德育工作获奖等方面的具体观察点进行显现。

2.创新评估方法,制定评估工作方案

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德育工作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学校,因此,对中职德育工作绩效的评估不能照搬其他类型学校的评估做法,要进行创新,制定出由多元主体依据多维标准而进行途径多种的实施办法。在学校内部自评、教育系统组织评估的基础上,让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区组织等参与评估,努力评出真实情况、评出真实绩效。(1)总体评估步骤。评估工作分为起草方案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全面评估阶段、整改提高阶段、全面总结阶段等五个阶段。(2)分级进行评估。采用分级评估的方法,具体由各地级以上市负责对全市中职学校进行评估,格次为不达标学校、达标学校、市级德育示范学校、建议省级示范学校,省教育厅组织评估组对申报的省级示范学校进行复评。(3)入校评估方法。入校评估方法主要是听、看、查、访、评。即听取工作汇报和德育等课,查看德育设施和校园文化环境,查阅德育档案资料,专访领导,随机访问部分师生、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代表,召开师生座谈会并进行问卷调查,观摩主题班会和主题教育活动;在多方面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评估组充分讨论和评议,形成评估意见向学校进行反馈、向教育厅思想政治处报告,最后由教育厅审定后分布。

3.创新成果运用,扩大评估实际影响

绩效评估结果出来后或发个奖牌奖状,或发个文件证书而束之高阁则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重在很好地发挥其促进工作的作用,需要创新评估结果的运用。(1)促进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通过评估,指导和帮助中职学校总结德育工作经验,整改发现的存在问题,加强工作的薄弱环节,引导中职德育工作规范管理、创新发展、形成特色,建立起长效的自我评价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2)提供信息。向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提供中职德育状况和德育工作质量信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良好氛围的形成。(3)建立监测体系。通过构建和实施评估体系,逐步建立起全省中职德育工作质量监测体系,实现对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时管理,并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反映德育绩效,进行动态管理,促进德育工作不断改进。(4)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对社会公布评估结果,接受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区组织等多方面的监督,促进中职学校更好地贴近经济社会实际、行业企业需求、学生家庭期盼、社区组织要求。(5)对接政府支持。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预算制度,实行绩效与财政预算拨款挂钩,让评估结果通过经济杠杆在德育工作中落到实处;让评估结果与其他政策对接,以激励学校及其领导、老师不断提高育人水平,切实做到“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立德树人”。

作者:汪永智工作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第五篇

网络丰富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拓展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模式创新、增强实效提出许多值得深思和改进的问题。所以关于在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理论价值。关于网络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研究课题的主要观点: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形势、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切实抓出成效。

1网络时代给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网络。但是同时我们也深有体会,网络虽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但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随着网络在高职院校的不断普及,学生们所接触的信息量远远超越课堂、书本与学校等范围。也就是说学校、教室和书本不再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网络已经深入到了学校学生们的生活各个领域中。这其实就是时代本身的开放性所赋予大学生们最鲜明、最突出的特征。关于网络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思想敏锐,积极进取、勇于竞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知识面广泛,兴趣多元化。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成为大学生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主要来源和途径,但是这些信息有正面的和负面的,网络中许多黄、赌、毒、暴力等信息垃圾以及眼花缭乱的网络游戏,这些不健康的因素侵袭着学生的大脑,使缺乏鉴别能力的大学生们迷恋其中而失去自制,打乱了正常的作息时间,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积极正确的加以引导。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的教育载体,拥有丰富的德育工作素材,这就为德育工作者们查询信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技术条件。高职院校要结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的网络技术平台,树立和培养网络开放式的现代化德育观。直接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三合一”,加快网络监控技术的研究和大学生上网制度化建设,严格网络资源利用的管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采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等措施,正确引导大学生们适应网络发展,培养高职大学生们品德意志。

2网络时代给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性延伸丰富了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教育形式。高职院校的网络普及率高,网络上内容丰富多彩,对大学生富有很大的吸引力。网络信息内容丰富,传播速度迅速,在开阔了大学生们的视野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便利条件,也是对意识形态部分防御能力的挑战。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任何机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径很多,不拘一格,只要是学生乐意接受并达到效果的都是可行和有效的。在因特网上,用户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想得到的信息,而且没经过特定的翻译和改编。网络中的文化内容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与心理。一项调查表显示,大学生基本上每个人都会上网,网上聊天、收发邮件,网上浏览新闻,网络游戏……网络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以它特有的开放性带来了更多与学习无关的消费,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根据调查72%的学生每个月都在50~100元的消费在网络上。有些10%的大学生更是超过了100元。在上网时间上,一周20个小时上网的占到了60%,有了网瘾的大学生们更有通宵或者是耽误上课时间沉迷与网络的。

3网络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对策和管理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环境场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的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思想。在网络时代下,为了确保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更应该特别的注重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对策和管理途径的运用。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个人认为应先建立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各部门的职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应正视网络时代下对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努力把握网络的主动权,充分利用网络为德育工作提供的丰富资源,正确引导学生上网的资源利用,将网络变为德育工作的新阵地。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校园网,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却为数不多。因此,要实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网络化必须在互联网上建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且还得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工作上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如电子布告系统、建立新闻服务器、网上聊天室,留言版等等方法,了解和搜集当前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掌握高职院校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并就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定期在BBS上进行热点讨论,通过这些网络信息的与搜集,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就能够及时的了解和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创新德育工作的理念是日常生活工作当中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不同层次的大中专院校会根据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德育工作理念。总体上而言,本科院校的学生们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等方面的能力相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们要好一些,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较高职院校的要高出一个层次,所以说本科院校的德育工作理念倾向于引导型;中专学校的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等方面的能力相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要差一些,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职院校的要低一个层次,所以中专学校的德育工作理念倾向于管理型。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介于本科院校和中专学校之间,所以这就出现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采用引导方式是不切实际,采用管理方式又束缚了学生的特性的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时间不长,而且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格而来,惯性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这就出现了德育工作理念不够先进,仍偏向于管理型。那么管理型的特点就是站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对管理对象提出过高、过大、过全的要求和标准,管得过死。这中管理理念不仅限制了管理对象的自由,还容易使管理对象产生不满抵触情绪。由此可见管理型的德育工作理念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理念,所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效性不高。那么在网络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的工作是否具备有效性,主要需要通过德育工作的评估机制得以反映。众所周知德育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必经之路,但是德育工作的评估确实存在着一系列的难点,所以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效性评估中,正确把握方向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长效性原则,总体上都用来衡量一所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是否具备有效性。在目前,网络时代的到来,高等职校教育的迅速发展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住宿管理工作是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必要途径之一。学生宿舍中积极的思想氛围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与稳定,其内容与社会风气、院校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宿舍网络上的管理对高职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发展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职院校要是能有效的完善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道德品行等方面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网络时代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通过宿舍良好、和谐的氛围,可以促进学校对学生思想工作的有效实施,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总结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构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追求。在高职院校里,学校机房可以联网,宿舍也可以联网,大学生们上网率已达100%。就要必须要加强思考如何适应网络时代下的新形势、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切实抓出成效。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类信息在学校的传递与交流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大学生与外界之间的沟通变得容易。这样在网络时代下就给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那么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就要加强以下几方面:1)正确引导学生们利用网络资源,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们,提供能够让学生们接受良好道德教育的物质环境,建立和谐和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2)在网络时代下,加强制定适应新时代的学校规章制度,用典型的力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及班级风气,注重学校文化氛围的建设,稳定学风校风管理。3)让学生们能够有效的利用网络,用情感的力量打动学生,使学生们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刘秀芳米哲工作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