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研究

时间:2022-08-09 02:37:49

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研究

[提要]本文主要对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文献与实证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对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理论观点展开述评,以期能够为该领域广泛深入地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财务绩效;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20世纪初,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案例屡屡出现,各种媒体频繁报道,社会各界也逐渐意识到企业在保障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节能减排,创造就业机会,严把产品质量关,扎紧安全关。尤其是在肺炎疫情期间广大企业家们积极捐献物资,提供防疫物品,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研究在综述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研究基础上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较早的概念是由OliverSheldon在1924年提出,其在《管理的哲学中》写道,企业不应该只关注经济利益,也应该满足公司外各类人群的需要,企业的经营也应该对其他的个体、环境和造成的社会影响负责,但是并没有受到当时人们的重视。而Bowen(1953)出版的《商人的社会责任》中首次对社会责任做出了学术定义、他认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该将社会责任纳入到考虑范畴之中,在做出决策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义务产生。1979年,Carroll在《公司绩效的三维概念模型》中对社会责任进行了四维度的区分,分别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资源责任。将这四个责任做成金字塔模型,一步一步解析了企业需到承担的责任。Friedam在1962年只把经济责任当作社会责任,Carroll拓宽了社会责任研究的思路。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责任逐渐和利益相关者结合,学者们开始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定义社会责任,认为企业不仅仅要考虑股东,还要考虑内外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是社会责任的研究者开始着眼于研究具体的对象,包括消费者、大众、债权人债务人、政府以及对环境的责任,社会责任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微观层面。1991年,Carroll在提出社会责任四维度区分后,又提出了综合性的社会责任,他认为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企业寄托的期望,包括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Turker(2009)认为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超过了其经济利益。Aguinis和Glavas(2013)认为社会责任应该将考虑三重底线,分别为经济绩效、环境绩效以及社会绩效。而在中国,学者们也开始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社会责任。贾生华、郑海东(2007)从协同视角看待社会责任问题,认为企业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互动,缺一不可。杨汉明等(2011)基于可持续增长视角,认为只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不关注社会利益的企业是不能够长期存在的,社会责任是企业业绩可持续增长的基础。郝云宏(2012)从合法性视角突出制度理性,认为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逻辑起点。

二、社会责任的维度

一些学者依据组织行为学,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两大类:内部社会责任和外部社会责任。内部社会责任主要是指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对象为员工;外部社会责任主要是指外部利益相关者,例如环境责任、慈善公益等。国内学者王金顺、尤力(1990)在国内较早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划分为内部与外部责任。郑海东(2007)构建了社会责任三维模型,将企业社会责任划为三个方面,主要包括内部人的责任、对外商业合作方的责任以及对公众的责任。对内部社会责任的对象又细分为股东、管理者和员工;对外部商业合作方的责任对象主要是债权人、供应商、分销商和消费者;对公众责任的对象则是政府、环境以及社区。陈莞(2017)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并且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维度进行了创新,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划分为三个层面:货币层、人力层和社会层。货币层面的企业责任主要是指对股东和债权人责任;人力层社会责任的对象为内部员工;社会层的社会责任对象主要是指政府、合作方以及顾客。张雯(2012)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四部分:市场责任、用工责任、环境责任、公益责任。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并没有统一的结论,呈现出多元化的结果。周虹在其文章中列示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学者两者关系的14篇综述文章,对国际期刊上的主流经济管理类杂志上发表的300多篇文献进行综述整理。虽然得出的结论较为多元,但是从总体来看,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相关结论的文献也远远超出其他类型的文献。(一)正相关关系。认为两者成正向关系的学者认为虽然传统企业技术研发、人才引进、产品质量等方法能够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周期、环境的影响,它们对企业提升的空间也越来越有限,而承担社会责任,顺应大众舆论走向也成为企业快速增加其附加值的解决方案,能给企业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学者们大多从社会交换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出发。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原则就是互相帮助,也就是一个利益互换的过程。企业的社会责任实际上是自己利益的一种付出,企业希望这种利益付出能带来对自己有利的资源,进而可以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具体表现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付出看作是一种无形资产的投资,而这种无形投资可以为新产品的推广做好铺垫,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而在当企业出现危机时,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更能增加消费者对企业的宽容度。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会向外部传达内部信息,降低外部利益相关者获取信息的成本,并可以快速地找到目标信息。而社会责任就是公司用于传递信号的工具,它可以给外部以积极的信息,履行社会责任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盈利的判断,当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得好时,市场会给予企业很高的评价,有助于企业获取资金。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植和产业政策,并且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企业,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利益相关者认为,企业的利益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也包括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不能片面的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因为企业的资本不仅仅包括股东投入的权益资本和债务人投入的债务资本,还有政府提供的制度环境资本、供应商的市场资本、员工的人力资本等。企业不应该持有“股东至上”的逻辑,应该与各个利益相关者保持平衡。如果打破这种平衡,利益这会做出反击,这也会给企业带了很多的风险:人才外流、资金断链、消费者抵制等问题。而在实证方面的研究也颇为丰富.乔海曙(2009)提出以股东、员工、消费者、政府为金融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和极值标准化计算比重对我国14家银行进行面板分析,得出金融企业对财务绩效正向作用的结论。胡亚敏、陈宝峰(2013)研究了农业企业的数据,根据计量模型分析的结果来看,农业企业在履行好社会责任后会对农业企业的财务绩效有一个正向作用,并且最终会实实在在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而在此之后,学者们在国际化背景的上市公司、上市园林公司、新闻出版业等行业进行研究,都证明了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财务绩效的正相关关系。(二)负相关关系。而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表示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主要的理论支持为委托理论和股东价值最大化。委托理论的观点认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分工的细化、能力的专业化,权力的拥有者并没有足够的能力精力来应付公司的各项事务,需要聘用专业的经理人来委托他们来行使权力。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在考虑资本成本的情况下,使公司所有者的收益达到最大。企业的管理层行使的是股东委托给他的权利,而不是全社会给他的权利,而股东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股东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要优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履行社会责任被“股东至上”主义者认为是管理层忽视了企业的主要目标,将企业的目标多元化,使企业的精力与财富放在了不相干的地方,最后可能导致企业在运用上的风险,而如果社会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那么政府应该出面对企业进行相应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张维迎在一次研讨会上发言认为大部分企业价值是将社会责任挂在嘴边,他归结为利润是一种社会责任,并且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追求利润。在实证方面,Vance(1975)在通过对比分析后发现,履行社会责任更多的企业表现明显要低于另一组。Freeman(2010)研究表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和得到的回报并不成比例,消费者不愿意支付更多的价格购买这些公司的产品。赖徐楠等研究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得出社会责任变量对当期财务绩效影响大多为负数。张涛等(2011)研究山东省国有企业得出两者相关关系不明显,并且社会责任的个别指标与财务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三)非线性关系。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并非简单的为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而是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相关关系。而之所以出现非线性相关关系的原因是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不同的属性,当企业承担与利益相关者有关的社会责任时,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会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当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超出一定的限度承担了与利益相关者关系不大的社会责任时,企业可能会因为付出过多的成本而导致一种非线性的相关关系。冯锋、窦鑫丰利用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回归后,都发现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吕爽在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中,也得出结论: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非线性关系。

四、小结

目前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但大多数的研究还是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在对企业客观表现的研究,对企业经营内部的“黑箱”问题研究缺乏讨论。

作者:孙玉忠 张洮溪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