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乘培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7:47

空乘培训总结

空乘培训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运营管理

高校作为新一代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大数据信息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技术平台,对高校宣传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渗透进高校师生的学生和生活当中。因此,本文就高校空乘专业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管理进行分析,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空乘专业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管理现状

1.发展现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微信公众号已经逐渐成为各大高校传递信息、表达精神文化内容的重要平台。据《2016年高校新媒体蓝皮书》中的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校园微信公众号数量已经达到80000个,与微博、头条号、直播等信息传播平台相比较,微信公众号的覆盖率为93%,在各类信息传播媒体中位列第一,高效官方微信公众号已经发展成为各大高校信息传播的最主要载体。截止到2017年为止所有高校微信公众号中,官方公众微信号占比为35.2%。当前我国不光很多高校基本都已经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而且还有一部分高校在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建立了平台联盟,因而微信公众号的开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各大高校快速、健康发展。2.管理现状。随着官方微信公众号在各大高校的日益普及,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有效管理也成为了各大高校发展的首要工作。由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不断更新与改进,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安全性、便捷性、功能性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满意度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部的重视。下图1是对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的学生进行的,关于对专业官方微信公众号《桂航空乘》使用评价的问卷调查结果。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48.2%的学生对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使用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也有4.22%的学生表示他们对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使用不满意;甚至还有1.13%的学生表示非常的不满意。由此可见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微信公众号管理工作总体来说做的还是不错的,但是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因而影响着学生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效果。另外,由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设立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时间还较短,因此官方微信公众号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使得官方微信管理还存在着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消息界面排版不美观、推送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见图2。图2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存在的不足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官方微信公众号在使用过程中,有51.6%的学生表示原创作品较少、抄袭现象严重;49.2%的学生表示推送内容可读性低;还有33.2%的学生表示微信公众号服务功能不完善。由此可见,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官方微信公众号在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发展和管理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二、优化高校空乘专业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管理的策略

1.建立专业、稳定的运营团队。目前高校空乘专业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管理团队主要由学生组成,但是学生平时既要上课又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用于官方微信公众号的管理精力和时间都有限。再加上学生毕业、换届等原因,也使得学校微信公众号的管理缺乏稳定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扩大公众号的管理人手。例如从每一届都抽调一部分学生投入到公众号的管理当中来,或者招聘一些专业实习学来进行管理。另外还需要增强对学生的培训,提升公众号的运营团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而保障微信公众号的稳定发展。2.提高推送内容的可读性。(1)推送实用性高的信息学生与老师是公众号的受众主体,那么公众号在内容推送上要针对学生和老师的一些实际需求来选择推送内容。例如推送一些关于空乘专业的就业信息、空乘面试技巧和新闻报道等。这样不仅节省了学生们获取相关学习信息的时间,同时也增强了用户对公众号的依赖性和忠实度。(2)推送具有创新习性的信息当前高校空乘专业采用的是订阅号进行信息的推送。这种推送方式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每天只能群发一次信息,当推送错误时无法在当天更改再次推送。那么高校空乘专业在进行信息推送时就一定要以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精品文章为主要推送内容,这样不光能够树立公众号良好的口碑,提升公众号美誉度和知名度,还能促进信息的广泛传播,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3.开拓平台功能,提供个性服务。健全的服务功能可以促进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良好发展。高校空乘专业在进行微信公众号管理时,要注重微信公众号服务功能的更新以及链接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后台的用户管理功能,针对不同的用户进行信息的推送,实现用户的精细划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例如针对空乘专业的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的会话界面的菜单,设立“空乘之星职业技能大赛”并配备上相关图片、文字,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平台,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公众号服务功能体系。4.开展互动活动,加强交流沟通。与其他新型媒体传播平台相比,微信公众号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因而为运营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空乘专业可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设置留言板等用户反馈渠道,对于用户的一些使用意见给予及时的回应,提升平台服务质量。其次,高校空乘专业微信号在管理过程中还可以设立一个微社区服务,将学校的一些新鲜事、交友等趣味性信息进行分享,从而激发用户的互动积极性,增强用户对平台的专注度和忠实度。另外,高校空乘专业微信公众平台还可以加强与学校官方微博、校报等校园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例如在高校空乘专业微信公众平台设立效仿的官方微博、校报等媒体的链接;或者在学校的官方微博网站设立空乘专业微信公众平台的二维码,学生们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对空乘专业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关注。进而提升空乘专业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关注用户。

三、总结

当前高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最重要的信息平台和舆论平台。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自开设微信公众号以来,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关注,但是由于官方微信平台在高校实施的时间还较短,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微信公众号管理体系。因此,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的官方微信号在管理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针对这种管理现状,我们提出了:建立专业、稳定的运营团队;提高推送内容的可读性;开拓平台功能、提供个性服务以及开展互动活动,加强交流沟通等管理策略。希望为构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官方微信号完善的管理体系,促进官方微信号的良好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斌,王萍.新媒体背景下青年意见表达的特点分析:以社交网站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2,(3):49-52.

[2]李明德,高如.媒体微信公众号传播力评价研究——基于20个陕西媒体微信公众号的考察[J].情报杂志,2015,(7):141-147.

[3]张蕊,王尧葵,鲍玲,等.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大学生思想引导规律探析及方法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6,(5):1-3.

空乘培训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专业能力;养成教育;空中乘务专业

1引言

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更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这一广阔的发展平台,开展与沿线国家高校间的合作,广泛吸收国际知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优秀经验,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专业核心业务能力的培养上加强合作与交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提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学界对空中乘务专业的教育研究主要侧重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实践实训教学等方面,对空乘养成教育的研究极少。以“空乘养成教育”为关键词在知网搜索,仅有4篇文献,且主要是从学生管理的角度展开探讨,未曾涉及空乘专业的核心业务能力提升问题[1-4]。本文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视角提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专业核心业务能力养成教育的建议,促进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2空中乘务专业核心业务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空乘是民航运输中直接面向乘客的一线服务人员,其服务能力及服务效果是航空公司客舱服务质量的直观体现。随着我国民航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量激增,1999年中国民航大学和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首次开设空中乘务专业。自此之后,我国各高校顺应市场需求,陆续开设了该专业,特别是2009年以来,专业开设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据统计,当前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院校有320余所,年毕业学生1万余人。虽然航企对空中乘务人员的需求量极大,但出于安全管理及服务质量的要求,航企对空乘人员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空乘人员不仅需要良好的外在形象条件,更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强健的体魄。国内各高校在空中乘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出于成本考虑,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外在形象、基本服务技能的培养,而更能体现空乘人员价值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即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技能)、对客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特殊场景处理能力涉及较少。即使有些院校开设此方面课程,也是以普通课堂教学形式开展,没有从养成教育角度开展训练,以致培养效果差,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的培养模式最终导致毕业生只有一定的外在形象,综合素质不高,与航空企业的用人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空中乘务专业的毕业生上机率低,平均不足三分之一,大量的毕业生只能转到地勤或其他商业企业中工作,降低了人才培养效率。随着旅客旅行经验的日益丰富,对航空运输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空间位移,而更关注旅途过程中的服务感受,这就对空乘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空公司在招聘空乘人员时,也不再单纯地以外在形象作为标准,而是在外在形象基本达标的情况下,更侧重于对应聘者内在素养的考核,只有这样,招聘来的人员才具有发展潜力,才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与业务迁移能力。高校按当前模式培养的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与航企的需求是难以匹配的。

3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空中乘务专业养成教育合作的可行性

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核心业务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依赖于课堂教学,更需要多途径、多形式的教育与训练,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浸润到专业氛围中,逐渐形成扎实的专业素养。我国航企的国际航线遍及全球,乘务员在工作中服务于各个国家的乘客,不同国家与民族的乘客其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服务需求都需要乘务员在客舱服务中灵活应对。不同航线的气候地理条件有差异,飞行中可能出现各种异常情况,需要乘务员能够快速反应并合理处置。虽然校内课堂教学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但仅凭这一方式学生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单一、偏于理论化。即使教师会开展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但毕竟案例与模拟项目都是有限的,训练学生的熟练程度尚可,若要训练其快速反应能力、对客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特殊场景处理能力等核心能力则是远远不够的。开展国际合作,与国外高校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联合培养是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补充。基于经济发展水平、高校的知名度及专业建设水平等因素,我国高校传统上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知名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较多,在这些交流与合作中,我国高校更多地是以“取经”的心态,借助于对方雄厚的专业实力从交流与合作中弥补我方不足。从实践看,这种方式在绝大多数专业上是非常适用的。但空中乘务专业较为特殊,如前文所述,该专业在我国开设尚不足二十年,而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极少开设这一专业,想按照传统的国际合作方式开展空中乘务专业的交流与合作是无法进行的,必须要拓展一条适宜本专业发展的合作之路。“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按局域来划分,可分为蒙俄地区2国、中东欧地区19国、西亚中东地区19国、中亚地区5国、东南亚地区11国、南亚地区8国。这些国家其社会文化有其独创性,在教育领域与我国的合作少,我国高校如能在专业教育领域与其开展合作,将有机会改变与欧美高校合作中我们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有机会制订一条更符合我国高校需求的合作之路。空中乘务专业如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或企业合作,以合作办学、实习实践等方式将学生送出去、将国外教师专家请进来,学生将会接触多种文化,极大地开阔视野,在学习实践中将空中乘务专业所需的核心业务能力逐渐提升。这不仅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学习训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平台,更为学生开拓了就业的新途径。这种合作不仅我国高校从中受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及企业同样能够得到办学效益,以及教学合作、学生交换等方面的收益。

4国际合作视角下强化空中乘务专业核心业务能力养成教育的对策

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5]。空中乘务专业的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训练环境,综合多种教育方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的目的。空中乘务专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合作,主要目的是通过合作机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力训练的平台和环境,通过时间的积淀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升业务能力。4.1设立“三家三阶段”的合作办学模式。“三家”指国内高校、国外高校及国外企业,“三阶段”指国内高校理论学习阶段、国外高校专业实训阶段、国外民航企业实习阶段。传统上空中乘务专业的教学分为校内学习和校外(民航企业)实习两个阶段,校内学习阶段各高校都依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地实施,但校外实习阶段能够在民航企业实习的非常少。主要原因在于民航企业对安全性的极高要求及对人才选拔的高标准,在校生在未获取局方颁发(或授权颁发)的民航乘务员客舱训练合格证之前是不可能获得民航企业上机实习机会的。而该证书又不对社会开放,必须由航空公司统一组织员工学习及考核,因此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通过参加航空公司招聘被录用后以实习生的身份参加工作直至学制满毕业,成为航空公司的正式员工。这种“实习”实质上应属于企业的“员工实习期”,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实习。国内高校与境外高校建立合作办学模式,将原本全部在国内完成的校内教学改为部分课程由国内高校实施完成,部分课程如跨文化沟通、语言训练、快速反应能力训练等由国外高校实施完成。国外高校负责与当地企业联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优先选择国外的民航企业,在实习岗位不足的情况下再选择国外的服务类企业作为实习单位。即使国外的民航企业也同样难以提供空中乘务员岗位,但地勤岗位没有持证上岗的限制,学生在这些岗位的实习也是直接为民航旅客提供服务,面对的业务状况与国内有一定的差异,语言环境又是全新的,在实习期间外语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对客沟通能力也会得到足够的强化训练,将实际经验和书本知识融会贯通。服务类企业的实习目的也是如此。只要实习期能保证在三个月以上,学生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4.2制订教师访学、国际学生交流计划。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平台,教师及周边人文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能力训练中起到引导、支持、协助的作用,而学生与其学习(实习)伙伴朝夕相处,他们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起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在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中加入教师访学、国际学生交流计划,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周边人文环境向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访学包括国内教师出国访学和国外高校教师回访两部分。由于国外开设空乘专业极少,所以国内高校教师出国访学的学科应围绕空中乘务专业的核心业务能力开展,如心理、沟通、快速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访学时间一般以一年为宜。教师回国后一是通过直接授课,将自己在国外所研究的内容教授给学生。二是在其他课程中融入所研究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国外高校教师回访时除了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外,还可为学生直接授课,即使是国内教师也在开设的课程,国外教师的不同授课风格、教学理念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访学计划能够得到制度与财务上的保障,国内高校每年都安排外教授课,学生的国内学习氛围将会得到一定程度改观,这对于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出国参加国外学习、实习的学生是极为有益的。开展空中乘务专业国际学生交流计划,将学生作为交换生送到自己选择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交换生在当地学校上学、交新朋友,学习规定的科目,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在不同的教育系统中,得到不同平常的经验。相对于前述的合作办学模式而言,这种方式学生相对较为分散,在国外的学习科目不仅考虑与专业相结合,也更能够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意愿更为强烈。国际学生交流计划一般至少一年以上,这段时间内学生的外语程度将会得到极大提升。通过一年的国外交流,学生独立生活,独自处理生活与学习上的各种事宜,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磨练,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将会造就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思想。这些通过参与国际交流计划所获得的宝贵经验,往往被一流企业所看重,将会极大提升学生的就业机会与层次。4.3探索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空中乘务专业属应用型专业,专业学习的理论性要求不高,但对实际应用能力要求高,前文所总结的空中乘务专业核心业务能力也是应用型要求的体现。为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除了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与行业标准、企业需求相对接,行业企业的标准要求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为达到这一目的,日常教学中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将行业标准贯穿到专业教育的始终,学生的毕业标准实际上最终就是行业标准,这样的毕业生水平必然会受到企业的欢迎。空中乘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中航协组织考核的“民航国内客运销售上岗证”、“民航国际客运销售上岗证”,国际航协组织考核的“IATA《中国BSP教程》”、“国际航协客运销售(IATA/UFTAA)”、“危险品”,中国民航局组织考核的“危险品”、“民航乘务员”、“民航安全员”等。其中中国民航局组织考核的职业资格证书不直接面对在校学生,学生无法参加考核获取证书,但学校可将这些职业标准融入到相应课程的教学中。中航协组织考核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对于国际航协而言,标准稍低,学校教学中的专业课完成了基本就可以达到考核要求,一般不需过多关注。最为重要的是国际航协组织考核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是全球各国均认可的,含金量非常高,但这些证书的培训机构是需要国际航协授权的,我国当前主要在几所民航院校才有授权点,这些院校主要面向本校学生开放培训,接受外校学生的很少。对于绝大多数均属非民航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而言,要提高这些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可考虑与境外机构开展合作培训。国际航协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均是英文教材,考核试卷也是英文,对于空乘专业学生而言学习及培训有一定的难度。“一带一路”沿线有不少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地区英语均是官方语言,这些国家虽然不开办空中乘务专业,但民航类专业的培训机构非常多,空中乘务专业与这些培训机构合作,可通过学生到境外参加几个月的培训、或境外机构选派培训教师到国内开展培训两种形式开展,学生的学习环境、氛围将会比当前大大提升,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后,境外培训机构会择优推荐学生在当地就业,又拓展了就业途径。

空中乘务专业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中,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主要目的——提升学生专业核心业务能力这一指标不放松,采取多种合作形式,为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开拓新的模式。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空中乘务专业国际化程度低、毕业生专业核心业务能力不强的问题,提升空中乘务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效率。

参考文献

[1]曾乔乔,霍永洲.空乘专业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2017(05):100

[2]杨鹤,藏楠.浅谈空乘专业行为养成教育[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6):56-57

[3]潘岩.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7(10):107-109

[4]赫金玲,李昕.校园文化活动对普通高校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3):24-25

空乘培训总结范文篇3

一、补充大量的教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由于这门课程专业性较强,相配套教材非常少,大部分都是适用于地面急救的相关教材,适用于空中急救的教材少之又少。目前只有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航空卫生保健与急救》一本教材,该教材内容虽较为全面,但教材的内容以概念为中心,理论性较强,缺少实用性。而且使用一本教材有过多的局限性,加上针对航空急救方面的参考资料较少,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难度,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一现象,教师不能只按照现有教材照本宣读,而是需要花心思去丰富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去各大航空公司培训中心,进行学习调研,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并且保持和在飞学生的联系,经常与他们沟通,保证教学资料实时更新。另外由于各个航空公司培训时的内容又存在差异性,教师还需要将搜集来的资料与现有教材相结合,整合出符合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符合航空公司培训的要求,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增加实践课时数

在《航空储运卫生保健与急救》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由于该课程的教材的内容是以相关的病理知识分析和急救方法为主,理论性较强。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会参照教材的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较差的现象发生。理论知识的学习首先要有利于实践课程的实施,更要有利于急救技术的操作。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理论实践相结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适当减少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急救技术不同于其他的技术,是一种精准度较高的技术,要想掌握正确的急救技术,必须进行大量反复的操练。所以必须增加实践课时的数量,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才能扎实的掌握各种急救技术。

三、教学方式应多样化

由于空乘人员的工作需要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空中发生旅客突发疾病时,需要空乘人员在第一时间进行急救,作为空乘人员必须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各种急救技术,挽救旅客的生命。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快、更轻松的掌握一些基本急救技术,一直是我们教师所探寻的问题。(一)采取分组教学,提高学习效率。首先,我们需要打破以往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由教师示范,学生训练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情况了。虽然小班教学学生人数较少,少至20人左右,多至40人左右,仅仅依靠教师一个人示范,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技术要领,如果再需要教师为每一位学生进行纠正,时间上又不允许。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力量,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由老师选出一位接受能力较强,表现突出的学生作为组长,在每个教学任务结束后,首先请每位组长上前进行动作的示范,教师进行逐一纠正点评。每位组长示范后,由组长带领各组组员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在小组分组练习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和纠正。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分组练习后,教师再在每组组员中抽查一至两名组员,检查练习效果。还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急救技能竞赛,获胜小组可以有相应的奖励,如平时成绩加分等等。这样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二)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除了采取分组训练的学习方式以外,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比如,在进行包扎技术的学习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室过大等因素,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包扎技术的示范时,有部分同学即使站起来也无法看到包扎的全过程,即便站在前面的学生也不能将一些包扎的细节看得很清楚,所以在教师进行示范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多媒体资源的辅助,比如播放一些包扎技术的视频,由于视频的拍摄能从多角度的体现出包扎的技术和细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视频的观看,加上实践的操作,就能比较全面的掌握包扎的技术。(三)采取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在课程中进行示范教学,在教学一开始学生还会有些新鲜感,但时间一长,学生上课时就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现象。所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比如在“机上常见突发疾病的急救”这个章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扮演旅客的学生模拟突发疾病的典型症状,扮演空乘人员的学生去进行判断和抢救。还可以请4-5名学生组成一套乘务组,并进行号位分工,模拟在执行航班任务时,遇有突发疾病旅客的处置,模拟机上急救情况,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从学生的急救技术、急救用时、急救时的配合进行评估,随后提供指导意见,也可以让小组成员进行互相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讲评。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对于急救技术的掌握,又可以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四)加大考核力度,提高通过门槛。在大部分学生眼中,实践考核的课程较理论课程更容易通过考核,思想上会不太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在训练过程中敷衍了事,疲于应付的现象,导致掌握知识技能不扎实。所以我们必须加大考核力度,提高考核通过的门槛,在学生的考核上严格把关。学习理论部分时,平时成绩和期终成绩都要“优秀”,缺一不可。实操上,首先将平时操作和期终考核结合,以决定最终成绩;其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这样既考核个人水平,也考核团体水平;最后提高考核通过分,把以前60分的合格分提高到80分,严格扣分标准。只有加大考核力度,提高通过门槛,这样才能使学生思想上得以重视,掌握扎实的急救知识和技术。

四、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目前大部分航空服务专业的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基本都是曾经任职于航空公司的空乘人员,他们大部分有丰富的客舱服务的经验,但是对于航空急救方面的技能,还仅限于新雇员培训时学习的内容,有些知识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会有些淡忘,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给教师们提供专业的急救技能的培训。例如,到当地红十字急救培训中心进行培训,并获得相关的急救技能证书,这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对今后的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帮助。另外也可以聘请医院的医护人员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定期给学生开展急救知识和技术的讲座,这样既壮大了教师队伍,也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增加教学设备数量

空乘培训总结范文篇4

航空服务专业群包括空中乘务、空中保安、航空会展等相关专业,是民航类院校的特色专业,肩负着为航空公司输送从事客舱服务、民航地面服务及民航业安全保卫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面对民航事业发展的良好形势,只有审慎分析当前航空服务专业群的学生情况,才能制定出更加符合民航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方法。

1.学生数量增加,文化素质不高,管理频度增加近几年,由于严酷的竞争、招生指标的压力和区域的差异,许多高校不得不放低录取的要求,从而导致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在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呈现出整体生源质量不高的情况。许多学生的文艺特长突出但文化成绩偏低,外形靓丽但素质不高,学生日常管理中需要处理的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的数量上升,增加了管理的频度。

2.学生缺乏对职业素质和行业文化的了解,管理效果欠佳通过对2014届空乘空保学生在入学初的调查发现,仅有53.33%的学生比较了解职业素质和行业标准,仅有33.33%的学生知道且了解职业素质和行业标准。有的学生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航空服务岗位仅仅是对学生外形条件要求高,其他的职业素质和文化内涵只需要通过短期培训就可以获得。这样的误区实际上是与当前航空企业更加理性、按需设岗的形势是不相匹配的,也与航空公司、机场等对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不相符合。这样的误区更导致航服专业学生在日常管理中的自觉性和配合度下降,管理效果欠佳。

3.学生个性突出,纪律意识不强,管理难度增加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大多经过高考前的专业面试,外形条件比较突出且大多拥有文艺、体育特长,有些学生家境殷实。所以他们在学校往往能够迅速成为各类社团、学生组织中的佼佼者,使得其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容易出现自我膨胀和自我标榜的现象,造成整体纪律性的下降,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二、基于行业标准的岗位专业化管理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在如何实施和加强素质教育存在着“另起炉灶式”和“嵌入式”两种路径选择。“另起炉灶式”是通过设立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或独立于专业教育外的素质教育体系;“嵌入式”是在专业课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素质教育的思想,将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融合。相较“另起炉灶式”,“嵌入式”路径能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有机融合,将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有机结合,能考虑到实际的教育条件和资源,更符合教育规律,也更具有可行性。基于行业标准的岗位专业化管理模式采用的就是一种“嵌入式”路径。它将行业标准与素质养成有机契合,以岗位用人标准、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托,是一种按照学校全面建设的需要实行的内部规范化的管理,它比常规管理内涵更丰富,要求更严格,影响更深远。岗位专业化管理共分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三大模块,各个模块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岗位专业化管理的模式

1.基于行业标准设定目标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不仅强调技能高,更强调素质高。结合当前航空公司的用人需求和空勤人员的行业标准,岗位专业化管理结合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制定了“三大素质养成”的目标体系,不仅培养学生如何做事,更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1)思想素质养成。《民航乘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对乘务员的职业守则做了以下规定,即“遵纪守法,诚信守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保证安全,优质服务;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团结友爱,协作配合。”针对行业标准,岗位专业管理制定相关措施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养成,努力培养“品行正、修养好、纪律严”的航空服务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逐步把学校教育的发展从单一地帮助学生就业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担当上,从而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其不仅技能突出,而且在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知荣知耻的价值取向。

(2)职业素质养成。民航业是高风险、高技术应用和国际化的行业。航空服务及空中保安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特点表明,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以下职业素质: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强烈的安全意识,较强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的服务技能,良好的团队精神。岗位专业化管理贴近岗位要求和行业标准,从学生的仪表仪态到内涵建设,从学生的着装要求到团队活动都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方案。通过不同方式加强学生对行业标准的认同、对职业道德的遵守及对职业前景的规划,努力促进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实现育“人”与育“才”统一、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为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3)身体素质养成。身体素质是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基础。航空服务不同于一般服务,特别是空中作业的空乘空保岗位更不同于普通的地面作业,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国民用航空人员医学标准和体检合格证管理规则》(CCAR-67FS)(民航总局第101号令)中明确指出Ⅲb级和Ⅳa级、Ⅳb级体检合格证是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对乘务员、航空安全员等工作人员的体检要求做了规定,心率、视力、脉搏等不达标者是不能够从事此行业的。岗位专业化管理结合行业标准,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培养方案,努力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和协调能力,使之成为符合航空公司的招聘条件、适合空中作业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在身体素质养成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依据目标体系设定内容体系,促进行业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契合行业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契合需要知识层面的理论教学、能力层面的文化活动和检验效果的顶岗实习。岗位专业化管理在目标体系的指引下,设计了“岗位技能训练”“校企合作训练”和“习惯养成训练”三大模块。其中既涵盖了打基础的理论教学,又涵盖了谋提升的文化活动,也涵盖了检验成效的顶岗实习,共同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内容体系。

(1)岗位技能训练。通过走访国航、南航、东航等航空公司,反复调研企业需求和企业文化,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民航乘务员国家职业标准》《航空安全员管理规定》《航空安全员合格审定规则》(CCAR-69)(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令第184号)等行业标准,我们设计了岗位技能训练课程。每天早上6:50———7:30,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按照专业由不同的指导老师带领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涵盖礼仪姿态的站、立、行、走、微笑、引导、问候,体能训练的立卧撑、单双杠、跑跳跨立。同时,在技能训练中融入《民航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施手册》和《民航乘务员国家职业标准》《航空安全员管理规定》的理论学习,使师生对基于行业标准的素质教育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不断内化效率、竞争、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

(2)校企合作训练。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增强岗位专业化管理的效果,及时检验管理的落实情况,巩固提升训练成效,岗位专业化管理采用了“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校企合作训练方式。①引进来:通过邀请企业代表、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校企文化有机融合。例如,学院每学期召开岗位专业化管理动员大会,邀请企业代表参加讲解企业实际需求;每学期举办岗位专业化管理汇报展示和“空乘空保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观看并给予建议。②走出去:通过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校企合作培训等方式增强学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的互动,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形成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长效共赢机制。例如,学生通过校园招聘的途径在三年级奔赴国航、南航等各大航空公司参与实习,再如选派学生作为礼仪志愿者参与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广州市“一奖两会”、电商论坛等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使理论学习和文化活动的效果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为学校扩大了声誉。

(3)习惯养成训练。行为习惯也是职业素养的外显和外化,这一点也决定了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我们制定了《内务评分标准》和《制服日着装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每月由学生代表和素质导师组成的内务管理大队不定期的抽查,结果及时整理反馈学生,要求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整改。同时还制定了一周考评制度和仪容风纪规定,进一步完善岗位化管理方案。

3.基于契合的可行性设定保障体系,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行业标准和高职素质教育在内涵上有着相通的意蕴,在历史上有着相同的源流,在操作中有着相融的环境,这些都为两者的契合提供了可行性。为有效保障岗位专业化管理的顺利进行,学院巧抓行业标准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从环境营造、师资培养、管理方法等方面加强了对岗位专业化管理的实施保障。

(1)环境营造。学院通过在学生中征集标语的方式选择了师生评价较好的文化标语,例如“优秀是一种习惯”“秉承民航精神,放飞蓝天梦想”“于云端绽放花样年华———我的梦里不是梦”。通过将这些标语悬挂营造良好的环境,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为了增强航服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场感觉,促进学生对民航行业规范和文化的认同,学院还设定了每周二、周五为空乘空保制服日,要求学生按照标准统一着装,同时制定了《制服日着装标准》,对学生从头花领带佩戴到制服穿着都进行统一规定,并提出在制加强学生的日常习惯养成,增强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

(2)师资培养。岗位专业化管理实行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双向管理的模式,同时聘请社会、企业的劳模、优秀管理人才、技术能手、优秀校友等为兼职职业素质养成培训教师,建立由学院领导、素质导师、专业教师、兼职培训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定期举办各类培训,增强对素质教育、行业标准的学习,选派优秀教师参与企业培训,学习了解民航文化,建立民航强国的共同愿景。

(3)管理方法。通过高年级担任低年级训练导师的“梯队式管理”、在各年级设立训练中队长、小队长担任学生助理的“自我式管理”,转变学生“要我学”的意识,逐步在航空服务专业形成“我要学”的共识。同时引入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全员实行“日考勤,月汇报,学期总结”的考核方法,对学生助理实行“德能勤绩”的考核。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根据各大航空公司招聘的要求提供学生考勤情况,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基于行业标准的岗位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基于行业标准的岗位专业化管理模式自2011年10月实施以来,经过182名2014届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和2015届468名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实践,成效明显。

1.职业教育特征得到彰显,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岗位专业化管理是一种以民航院校的大背景为前提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它更加贴近民航行业标准、贴近学生就业需求,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管理的传统方法,将校企合作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习惯养成中,使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对管理方式的信服度,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

2.学校管理效果提升,更加符合行业要求探究人才的核心能力培养如何与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相对接,保证人才培养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切性和对行业的适应性,是行业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岗位专业化管理贴近行业、贴近学生,在学生、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使行业院校更加清晰企业需求,从而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了企业元素。

空乘培训总结范文篇5

一、补充大量的教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由于这门课程专业性较强,相配套教材非常少,大部分都是适用于地面急救的相关教材,适用于空中急救的教材少之又少。目前只有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航空卫生保健与急救》一本教材,该教材内容虽较为全面,但教材的内容以概念为中心,理论性较强,缺少实用性。而且使用一本教材有过多的局限性,加上针对航空急救方面的参考资料较少,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难度,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一现象,教师不能只按照现有教材照本宣读,而是需要花心思去丰富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去各大航空公司培训中心,进行学习调研,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并且保持和在飞学生的联系,经常与他们沟通,保证教学资料实时更新。另外由于各个航空公司培训时的内容又存在差异性,教师还需要将搜集来的资料与现有教材相结合,整合出符合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符合航空公司培训的要求,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增加实践课时数

在《航空储运卫生保健与急救》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由于该课程的教材的内容是以相关的病理知识分析和急救方法为主,理论性较强。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会参照教材的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较差的现象发生。理论知识的学习首先要有利于实践课程的实施,更要有利于急救技术的操作。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理论实践相结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适当减少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急救技术不同于其他的技术,是一种精准度较高的技术,要想掌握正确的急救技术,必须进行大量反复的操练。所以必须增加实践课时的数量,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才能扎实的掌握各种急救技术。

三、教学方式应多样化

由于空乘人员的工作需要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空中发生旅客突发疾病时,需要空乘人员在第一时间进行急救,作为空乘人员必须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各种急救技术,挽救旅客的生命。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快、更轻松的掌握一些基本急救技术,一直是我们教师所探寻的问题。(一)采取分组教学,提高学习效率。首先,我们需要打破以往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由教师示范,学生训练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情况了。虽然小班教学学生人数较少,少至20人左右,多至40人左右,仅仅依靠教师一个人示范,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技术要领,如果再需要教师为每一位学生进行纠正,时间上又不允许。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力量,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由老师选出一位接受能力较强,表现突出的学生作为组长,在每个教学任务结束后,首先请每位组长上前进行动作的示范,教师进行逐一纠正点评。每位组长示范后,由组长带领各组组员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在小组分组练习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和纠正。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分组练习后,教师再在每组组员中抽查一至两名组员,检查练习效果。还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急救技能竞赛,获胜小组可以有相应的奖励,如平时成绩加分等等。这样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二)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除了采取分组训练的学习方式以外,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比如,在进行包扎技术的学习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室过大等因素,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包扎技术的示范时,有部分同学即使站起来也无法看到包扎的全过程,即便站在前面的学生也不能将一些包扎的细节看得很清楚,所以在教师进行示范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多媒体资源的辅助,比如播放一些包扎技术的视频,由于视频的拍摄能从多角度的体现出包扎的技术和细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视频的观看,加上实践的操作,就能比较全面的掌握包扎的技术。(三)采取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在课程中进行示范教学,在教学一开始学生还会有些新鲜感,但时间一长,学生上课时就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现象。所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比如在“机上常见突发疾病的急救”这个章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扮演旅客的学生模拟突发疾病的典型症状,扮演空乘人员的学生去进行判断和抢救。还可以请4-5名学生组成一套乘务组,并进行号位分工,模拟在执行航班任务时,遇有突发疾病旅客的处置,模拟机上急救情况,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从学生的急救技术、急救用时、急救时的配合进行评估,随后提供指导意见,也可以让小组成员进行互相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讲评。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对于急救技术的掌握,又可以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四)加大考核力度,提高通过门槛。在大部分学生眼中,实践考核的课程较理论课程更容易通过考核,思想上会不太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在训练过程中敷衍了事,疲于应付的现象,导致掌握知识技能不扎实。所以我们必须加大考核力度,提高考核通过的门槛,在学生的考核上严格把关。学习理论部分时,平时成绩和期终成绩都要“优秀”,缺一不可。实操上,首先将平时操作和期终考核结合,以决定最终成绩;其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这样既考核个人水平,也考核团体水平;最后提高考核通过分,把以前60分的合格分提高到80分,严格扣分标准。只有加大考核力度,提高通过门槛,这样才能使学生思想上得以重视,掌握扎实的急救知识和技术。

四、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目前大部分航空服务专业的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基本都是曾经任职于航空公司的空乘人员,他们大部分有丰富的客舱服务的经验,但是对于航空急救方面的技能,还仅限于新雇员培训时学习的内容,有些知识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会有些淡忘,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给教师们提供专业的急救技能的培训。例如,到当地红十字急救培训中心进行培训,并获得相关的急救技能证书,这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对今后的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帮助。另外也可以聘请医院的医护人员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定期给学生开展急救知识和技术的讲座,这样既壮大了教师队伍,也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增加教学设备数量

在“机上旅客突发疾病的急救”和“航空飞行中外伤的现场急救”章节的学习中,需要运用到一些教学的设备,如心肺复苏模拟人、表式血压计、绷带、三角巾等等,这些教学用具的运用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有个别学校还存在没有配备急救的教具的现象,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何能够掌握相关的急救技术呢?还有部分学校虽然已经配备了急救的设备,但是数量很少,比如几十名学生,只配备一台心肺复苏模拟人,四五个血压计……这种配备同样不能满足课程的教学需求,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配备足够的急救设备,比如,至少满足2-3名学生使用一台血压计、一卷纱布、一条三角巾,10-15名学生使用一台心肺复苏模拟人。在这种教学设备的配备下,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增加教学设备的数量迫在眉睫。目前国外航空公司的大部分航班上,都配备了体外自动除颤仪(AED),国内航空公司在执行极地飞行的航班上也会配备AED。AED可为危重患者提供及时除颤治疗进行连续性监护,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促进患者意识恢复,减少出血、心力衰竭、再次休克等并发症发生。多种医学实验结果表明,使用AED进行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率要比人工按压高,国内航空公司的航班上很快就会普及配备。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购买AED,使学生熟练掌握AED的操作方法,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航空储运卫生保健与急救》课程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急救能力,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急救技能,提高应变能力。所以需要增加相应的实践课时数,教学方式要多样化,适当进行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另外,教学的配套设施需要不断更新完善,教师队伍的素质也需要提高。通过教学过程中经验的积累,不断地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引用出处

[1]彭小平.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乘务员的机上急救训练[J].旅行医学科学,1998,4(4):50.

[2]钟振东.国外航空医疗救护发展面面观[J].中国民航报,2019,1(7):1-2.

[3]唐历华.调整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机载应急医疗设备配备的探讨[J].民航管理,2018,15(1):54-59.

空乘培训总结范文篇6

一、适应形势,精心谋划“订单教育”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教育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大中专毕业生由国家统招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劳务市场对人才技术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了就业人口剧增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因此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县级职业教育因其专业设置僵化,办学与实践条件、师资、学生水平处于劣势,降低了县级职业教育办学吸引力,生源萎缩。2001年,黄骥市职教中心在校生不足400人,办学规模跌入低谷,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受到挑战。校委会一班人在调研市场、在认真研究总结职业教育兴衰规律和办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更新办学观念、改革办学模式人手,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符合职教办学规律与校情相稳合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其办学思路概括起来讲就是:以“升学有望、就业有路”为目标,借鉴市场营销模式实施“订单教育”;以“出口”带动“人口”,走联合办学利益共享的路子:“订单教育”的宗旨是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把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放在首位,通过“出口畅”赢得“生源旺”。为此,学校走出校门调研,用人单位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在招生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订单”,确保能为毕业生安排满意的工作。目前这一崭新教学运作机制已步人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二、贴近实际,大力实施“订单教育”

(一)“订单教育”的载体—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是在新形势下振兴农村县级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扩展办学空间、借力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成功实施“订单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校企、校校等形式实行联合办学,解决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了毕业生的去向问题。招生前深人企业了解用人情况,和企业签订技工培养订单,明确毕业生的去向,据此调配专业、安排课程,避免了招生的盲目性,确保了毕业生学以致用,对口安置。二是解决了实践技能操作问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性很强,只有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步进行,才能使学生学的实、学的活。三是解决了企业单位的人才需求问题。校企联办的毕业生,为企业输送大批知识与技能双过硬的人才,对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将产生重要作用。四是解决了学校师资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校校联办解决了数控、空乘等专业的教师不足问题,甚至个别专业我们只开设基础课,专业课全部由联办学校负责;校企联办,解决了汽修、模具等专业的实习问题,由联办企业担任实习教师。企业的场地、生产车间是对口专业学生最为理想的实习基地,直接参加实实在在的技术生产,取得了在课堂上难以达到的理想效果。

(二)“订单教育”的运作模式—产教结合。

1.贴近市场,服务于当地经济,与企业联合办学。

“订单教育”首先要服务于当地经济,瞄准县城经济的规模特色行业,培养本土化的实用型人才,既能赢得企业的青睐,政府的支持,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又能提高学校办学声誉和办学效益。2002年初,黄哗市职教中心与新林坡塑料模具公司达成联合办学协议,学校的第一张“订单”隆重诞生。学生一入学即与职教中心、模具公司三方签定“培养及就业合同”,毕业后由公司全部安排到公司一线工作。这种做法吸引了很多学生。春季招生时报名人数一涨再涨,学校不得不打破招生计划扩招,由初定的一个班增到两个班,最后仍未能满足初中毕业生对此专业的求学需求。这种现象,证明职业教育真正摸准了市场脉搏,和区域经济发展合拍共振。之后又分别与黄弊市昌弊汽车改装厂、前进、东城、东风、华宇等大型汽修企业联办了第一届第二届汽修专业班。特别是模具专业,学校于2003年7月份实行了双向联合办学,与黄弊镇模具工业园区达成协议,为其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与河北科技大学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技术拔高培训。学校在第一届模具专业班中选派5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于2003年7月19日赴河北科技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毕业后颁发职业中专学历、河北科技大学模具专业合格证书和劳动等级证书,由河北科技大学和黄哗市职教中心择优推荐就业。今年年初,本届学生已全部安置到模具城实习,将成为该市模具加工业技术人才的主力军。这样,学校形成了贴近市场、依托高校、校企联合的较为成熟的职教模式。今年招生前学校又与有关企业签定了120人的新“订单”,与石家庄铁道学院达成了对机械、汽修专业学生进行技术拔高教育的联合办学协议。

2.实施“嫁接教育”,与外地学校联合办学,实现劳务输出与技术引进。

县级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实施“订单教育”不能局限于当地市场。学校专门设置了市场开发就业指导办公室。安排专人搜集市场信息,了解本地企业和外地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广泛的办学交流和合作。黄弊市职教中心先后与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青岛人才技术培养中心、北京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达成联合办学协议,分别按“2+1"、“卜1”模式联合举办计算机、电子电器、数控技术、空乘外事服务等中专班,由外地学校和学生签订培养与就业合同,在安排就业、最低月工资标准、跟踪服务等方面做出承诺。两年来已有400余名学生到这些城市学习、就业。今年学校又提出了“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由一般劳务输出向技能型劳务输出迈进”的目标,学校与苏州工业园达成劳务输出协议;与天津中德职技学院、青岛港湾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承德旅游学院就联合举办模具、港航、幼师、旅游大专班达成协议,通过与省内外高校联合,提高了劳务输出的学历技术档次。利用嫁接教育的形式和外校联合办学,实现了学校与外校的互通有无、互借优势和利益共享,走出又一成功之路。

3.提高办学层次,与高等教育学校及外经单位联合办学,实现技能拔高和海外劳务输出: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主体开始下移,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一些高校办学形式随之发生较大变革。黄弊市职教中心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经多方争取,获得了河北师大、河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教育管理、体育、法律和计算机网络四个专业的承办权;获得北方交通大学、天津南开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人力资源、保险专业的承办权。目前上述几个专业在籍学员己突破3600人。同时,学校与河北科技大学按“1+1”模式联合举办了模具专业班和焊接专业班,为订单教育注人了新活力。学校与高等教育学校的联合办学不仅为我市及周边县市的在岗人员学历进修及技术培训带来实惠,而且大量的外地学员在学校参加进修为市区的商业服务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期,黄弊市职教中心与沦州市对外经济合作总公司达成联合办学意向,经学校培养的数控技术等专业人才,由公司方向海外输出:签订海外就业订单—签订招生订单—县级职教中心进行语言及技能基础教育—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技能拔高教育—毕业后由沧州外经公司向海外输出劳务。届时学校在毕业生去向上实现了跨国输出人才的战略目标。将职教中心的人才输出打人国际市场,对提高职教中心办学层次、办学吸引力、减轻当地就业压力以及带动当地经济技术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订单教育”的成效和主要体会

正是由于“订单教育”摸准了市场的经济脉搏,与服务于当地经济紧紧结合在一起,使职业教育迸发出强大活力,展现出勃勃生机。当前,黄弊市职教中心在校生总数较两年前翻了两番,由2001年的不足400人扩展到1800多人规模扩大了四倍。本学年学校的职业教育类又新增空乘与外事服务、保安等专业.使不同校别(联办学校)的专业设置达到18个。中专类的模具、汽修、计算机、电子电器、数控技术、焊接、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空乘及外事服务八个专业全部实行了“订单教育”,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为广大在校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从就业情况看,模具专业一年级后,56名同学被送到河北科技大学,12名同学安置于新林坡。2004年1月56名科大结业生一次性全部在模具城就业,仍不能满足厂家需求。昌弊机械专业45名学生于2003年11月全部进厂实习就业。去青岛的32名学生于2004年2月底全部就业在学校的“订单教育”由探索尝试到逐渐成熟的历程中,也获得一些经验。

一是从办学思想观念、办学模式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职业教育不能等同于普通教育。办好职业教育,要摒弃封闭自守、按部就班的落后观念,善于和敢于抢抓机遇,按照市场营销模式运作职教办学模式。要跑市场、跑信息、跑企业、跑高校,在跑中发现机遇,赢得合作伙伴.获得“‘订单”.吸引生源: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办学规律,真正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合拍共振,与社会就业需求合拍共振:要立足于贴近市场、搞好专业设置.以“订单”带“专业”,以“出口畅“带“生源旺”;“订单教育’‘要研究市场,研究社会教育需求。譬如,考虑受教育群体的性别需求,学校面向男生开设了汽修、模具等专业.面向女生开设了服装幼师、空乘等专业;在技术需求上,学校根据市场和学生双向需求不断新增或改设技术专业;在受教育期限上,按专业设置三年制、两年制、短期培训班;在市场对劳力的需求上,学校以市场调研数据确定招生数量。形成专业设置多样化、教育形式市场化的灵活办学机制。

二是作为县级职教中心,成功实行“订单教育”,要走联合办学利益共享的路子。联合办学解决了职教中心师资、场地、设施、器材和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拓展了办学空间,开辟了办好职业教育的新天地,成为“订单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利益分享达到了本校赢、联办学校赢、企业赢、学生赢的多赢办学目标,形成了联合办学共同体。公务员之家

空乘培训总结范文篇7

管理机构的健全和完善矿机电科是机电设备综合管理部门,要建立兼职油脂润滑管理小组,做好对矿井设备润滑工作的业务监督和指导,适时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设备润滑管理的第一责任者,机电副区长或分管机电负责人、维修工工长具体负责设备润滑工作,要严格落实设备润滑包机制,进一步明确设备润滑管理与保养维护责任范围。对大型固定或重要机械设备,必须有设备润滑部位巡检、加油及维护记录,现场必须张挂润滑作业书或注油图,明确润滑部位、所需油品型号、加油周期及责任人等。

现场设备的排查和整顿各单位成立现场专项检查工作小组,对所分管机械设备润滑情况,逐一进行全面解剖式普查,对每一台(件)机械设备均要进行检查、检修,并对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检查检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立即整改,确保机械设备润滑合理、安全、可靠,对存在问题的设备必须立即停止使用,组织修理或更新。

按时上报工作开展情况各单位在每季度末,将本单位设备润滑会战开展情况(电子版)报机电科,机电科每季度末将矿井设备润滑会战情况报集团公司机电部。

加强检查考核力度矿组织检查组对各单位设备润滑会战情况进行检查,认真及时地抓好问题的整改,对设备润滑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验收。同时,对各单位设备润滑管理责任划分、现场运行管理、监督检查维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情况进行通报。

煤矿开展机电设备润滑工作的要求

(1)完善组织,明确责任,进一步完善机械设备润滑管理体系。机电科是设备润滑的业务主管部门,油脂润滑管理小组具体负责设备润滑监督管理工作。各单位要加强现场设备润滑和维护的管理工作,各岗点设备润滑包机人员严格按要求加(注)油脂,并确保换油时的环境清洁卫生,加强对设备润滑部位的巡回检查及检维修制度,严格工作考核标准。

(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不断提升设备润滑管理水平。各单位结合实际,利用理论考试、实践操作等多种培训方式,组织润滑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设备管理人员和设备检维修岗位工的业务技术水平及故障判断处理能力。了解设备润滑的工作程序,熟悉设备润滑油脂的各项性能指标,掌握设备润滑动态状况,理解本岗位设备润滑的必知必会知识。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设备润滑专题培训,并进行集中考试。

(3)实行设备润滑分类管理,提高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各单位应根据设备的重要性和使用的环境,将设备润滑分为三种类型进行管理。严格按照设备原设计或设备制造厂家润滑标准和要求进行润滑,实行定量(加油)、定时(换油)、定期(化验)及专用(加油工具)、专地(存放油脂)、专人(管理油脂和工具)的设备润滑“三定三专”原则。设备润滑类型如下:①第一类是与人员安全相关联的重要设备,如主副井提升机、架空乘人装置、主通风机等重要设备。该类设备是润滑安全管理的重点,对该类设备,严禁随意更改油脂的型号、数量及加油周期。若需变动,需制定方案,由专人组织审查论证、专人批准。对该类设备润滑部位油位及油温实行动态监控,具备报警、停车闭锁功能。②第二类是生产系统主要设备,如综机设备、空压机、主排水泵、主煤流运输设备、选煤主要设备及机加工的关键设备。对该类设备,严禁更改油脂的品质、数量及加油周期,若需变动,由机电科组织审查论证,专人批准。对该类设备润滑部位油位及油温实行动态监控,具备报警或停车闭锁功能。③第三类是其他机械设备,如生产系统的辅助设备或一般场合使用的设备。若更改油脂的品质、数量及加油周期,由使用单位审查论证,报机电科批准。

(4)强化设备润滑技术管理,全面提高机电管理水平。由专人负责润滑油脂的选型论证工作,确保润滑油品各项性能满足要求。各单位要建立各类机械设备润滑档案,建立设备润滑部位、油品的类型、性能、使用环境、润滑的方式、方法、周期、油耗、化验等定期总结分析台账,明确设备润滑负责人及包机人员等。机电技术人员要加强现场设备润滑动态技术分析,准确掌握润滑油脂的用量、注油频率、换油周期,围绕加强设备润滑管理、提高设备运行安全可靠性和提升经济效益分析等,开展专项课题研究。

结束语

空乘培训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机电运输;机电一体化;无人化;智能化

煤矿机电运输设备包括皮带输送机、转载机、井筒提升人员(物料)设备及其他辅助提升设备。在注重经济效益的背景下,机电运输的发展不仅要提升煤炭的生产质量,还要保障煤矿运行安全。目前,煤矿机电运输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一体化技术,其中,机电一体化日臻完善,正在向微型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集成化程度较低,注重硬件忽视软件的地面控制系统,带式输送机面对落煤量随机性、非线性的特点时不具备良好的自适应能力等。因此,无人化的智能工作面建设对机电运输提质增效有很长远的影响。利用“煤矿大脑”平台,发展煤矿机电运输,为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化、技管结合、预警与应急响应提供了支持。

1机电运输系统介绍及发展现状

1.1机电运输系统介绍。煤矿机电设备主要有开采设备、掘进设备、供电设备、运输设备、通风设备等,机电运输设备作为贯穿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输问题占事故总数的20%耀30%,比如:2019年2月,内蒙古银漫矿业运输车造成的重大运输安全事故。矿井的采区运输、地面运输、提升运输、主巷运输都涉及到了机电运输系统的运行。煤矿轨道运输主要包括大巷运输的电机车、斜巷运输的运煤皮带、运送物料的调度绞车、立井的提升绞车等。矿井机电运输格局中,主井提升系统、供电排水系统、通风机、压风机、主运皮带、架空乘人装置和辅助运输已经全部形成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岗位数量,部分岗点甚至实现了无人值守,改变了职工“枯燥无味”的工作环境,保证了矿井生产的安全、高效[1]。1.2机电运输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由于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足,专业素养不够,而相关部门对机电运输特种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到位,导致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低,岗位操作不熟练,即使特种作业人员持有上岗证,但也经常出现一些违规操作的问题。企业没有定期更新机电运输设备,没有定期检测、检验、维护机电设备,导致机电运输装备无法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制度不规范,执行不到位,设备质量不达标,缺乏保护设施等一系列问题,是导致煤矿运输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由于煤矿机电运输设备是在井下使用的,运行环境比较复杂,时刻面临地下水涌出、瓦斯爆炸的威胁,在保证运输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满足防爆要求,所以,系统结构比较复杂。因此,需要作业人员规范作业流程,落实机电运输的工作指标,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制订更高标准的操作要求,将煤矿机电运输管理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位,立足于查大隐患、防大事故,加大对重点区域、环节、人员和时段的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实行矿井分级管理,保证安全责任制的有效落实。1.3机电一体化技术。井下运输系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有效的发展方向,其融合了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等多种技术,可以实现机械设备与电子设备的紧密结合与相互支撑,形成了自动化控制技术,提高了机电设备的安全性,确保了机电设备的稳定运行,实现了对机械设备的监控、自动报警与故障诊断,节约了人力成本,有效执行了“一体化减人,自动化换人”的发展思路。机电一体化技术体现在带式输送机上的电液软启动方面。中国已经成功研制出了双电动及差动软启动传动系统,它可以实现软启停、无极调速等智能化控制功能,大大提高了启动的高效性和安全性。机电一体化技术还体现在运输提升机的数字化技术方面,比如:内装式变频技术被应用到全数字交流式提升机上,其监测系统、安全系统和电气控制模块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控制,设备结构紧凑,外形尺寸大幅度减小,产生了很明显的经济效益。在主井应用箕斗载荷在线监测及超载预警系统,实现了对载荷动态的在线监测,有效预防了二次装载、滞煤超限等运行现象的发生,从装备方面保障了主井提升系统的安全。另外,机电一体化还体现在辅助运输的无极绳绞车的可视化运输监控,皮带运输的光纤监测监控,架空乘人装置的矿井全自动集中控制等方面。为了提高运输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增强救灾搜救效果,煤矿企业已经引进了物联网、通信、信号传输等技术对运输机械进行安全闭锁控制,并利用远程监控记录安全生产情况,大大提高了运输系统的安全性。通过在减速器、电动机、驱动链轮等关键部位布置传感器,实现了对刮板输送机的远程控制及故障诊断与预警,初步实现了智能化。

2机电运输系统的前景展望

2.1千米深矿井高效提升系统。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逐年增加,一些中老矿井及开采深度超过800m的矿井已经进入了深部开采阶段,而中国东北及中东部地区开采时间较久,开采深度已达到千米以上。未达到千米深的矿井正以每年10耀25m的开采深度延伸。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深部矿井开采需要更精准、更高效、更节能、更安全的提升系统,才能满足物料和人员的运输要求,这就倒逼井筒的主要提升系统面临设备的更新、运行机制的配套、管理制度的优化健全。其中就包括利用物联网技术的提升机监测系统,具有高检测效率和高正确率的矿井提升机钢丝绳损伤检测等辅助提升设备,以及高效的提升设备,以保证运输的高效性和安全性[2]。2.2智能化带式输送机系统。为了更好地配套深部矿井的三机设备,运输机也需要优化全数字调速电控系统,有效实现对全数字调控、可控硅整流、直流电机、网络控制、局域网信息的互相融合以及诊断监控等,完成对煤矿大功率电力拖动系统的调速控制。例如:平煤十一矿在千米深井、运输战线长、环节多的复杂条件下,利用人员定位系统、监测监控系统和信息通讯系统全程在线追踪物料运输,建立起了“井下3000m超远距离物料速递系统”[3]。以此为例,为了实现千万吨示范矿井综采智能化技术的配套,矿井应建立超长输送带驱动系统,以满足连续运距达数千米、年运输量千万吨的高要求。在斜井皮带输送方面,建立具有自适应能力的随机性载荷的输送带,只有适应大倾角、不打滑的驱动系统,才能够满足智慧矿井的运输安全。2.3井下无人化轨道(胶轮)运输。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为了避免机车运输受到人为因素、设备本身缺陷、缺乏安全设施的影响,引发事故,可以从运输机车本身和调度控制两方面入手研发辅助运输设备。井下无人驾驶轨道车、无人驾驶轨道电机车的出现,很好地避免了上述问题,这也是运输设备的更新换代,淘汰老旧机车设备,新设备可以记录运行速度、轨迹等重要信息,大大提高了运输系统的安全性。在调度控制方面,煤矿井下机车运输要求设置安全、可靠的运输监控系统,以提高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现有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数据传输技术和智能控制的概念,建立智能调度系统,可以更快、更好地分析、处理危险事件,避免人和物的损失。2.4运输系统数据融合分析系统。数据传输技术是将煤矿机电设备操作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数据及时传递给相关管理部门或控制总平台。融合多网传输技术是机电设备运输过程中信息数据对外交换的重要通道,是控制人员及时掌握机电运输稳定性及信息安全主要依赖的运输载体。利用此技术收集、量化、转换、处理数据,可以提升数据处理的精确度[4],比如可以通过它对井下无轨胶轮车定位、人员定位、瓦斯抽采监测、打钻视频监控等海量数据进行汇总。另外,建立基于大数据信息分析的灾害区域监控预警系统平台,并创建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建立以灾害风险判识方法及预警模型为基础的智能预警系统,可以为机电设备的良好运行提供有利支撑。

3结语

总结了煤矿机电运输发展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及对策,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煤矿初步实现的智能化,提出了在智能化、无人化采矿新技术的影响下,机电运输需建立千米深矿井高效提升系统、智能化带式输送机系统、井下无人化轨道(胶轮)运输、运输系统数据融合分析系统,统筹建立无人化的智能工作面,以提高机电设备的协同效率,有效保证运输设备的良好运行,降低运行故障的发生率,提升运输设备的精准管理水平,最终促进井工矿井的顺利高效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庞静.浅析煤矿机电运输系统自动化技术及其发展[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14):41-42.

[2]葛世荣.智能化采煤装备的关键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14,42(9):7-11.

[3]赵峰.浅析煤矿机电运输系统自动化技术及其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8(36):138.

空乘培训总结范文篇9

露天煤矿机电专业从油脂化验仪器、油脂储存、油脂运输、油脂的使用管理等方面入手,严把现场油脂使用关,对各单位油脂的使用进行日常性监督,抓好用油环节管理,确保设备用油质量。同时,编制全矿设备润滑管理手册,明确设备注油部位、加油标号、加油量及加油、换油周期等内容,了解本岗位的每台设备的润滑点及润滑要求,为设备正常运转提供有力保障。重点加大生产现场巡回检查力度,打好“预防针”,坚持机电设备计划检修和定期维护,彻底杜绝因巡检不到位、失修造成的事故。露天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季度、月度设备大修、中修、小修时间计划,根据设备维修周期排定设备维修、维护时间,利用检修维护时间节点实行设备拆检、维护,并据实记录设备维修具体情况,逐步积累检修、维护经验。当煤矿企业安全投入力度加大,安全装备及安全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机电设备管理、检测检验、使用煤安标志产品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煤矿企业基本上淘汰了国家禁止井工煤矿使用的机电设备和工艺;在用大型机电设备、阻燃材料基本上都取得煤安标志并定期进行检测检验;各煤矿装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都安装了架空乘人装置,改善了煤矿职工的劳动环境,及时消除隐患,保证煤矿在用设备安全运行,促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

2构建安全高效现代化露天煤矿

要强化现场设备隐患排查并限期整改。对设备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组织专业人员对井下各地点、各环节、各工序使用的机电设备转动部位进行认真彻底排查,重点排查转动部位防护设施安装、使用、维护、检修、检查情况,将排查隐患或问题进行限期整改。不断完善机电设备转动部位的安全防护措施,改善现场工作环境,提高岗位工作人员的防护能力;同时,增强岗位人员正规作业、规范操作意识,积极消除现场潜在隐患,保证设备安全运转。“精细化”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开展机电设备漏油、渗油专项治理活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重点从油脂化验仪器、油脂储存、油脂运输、油脂的使用管理等方面入手;严把现场油脂使用关,对各单位油脂的使用进行日常性监督,抓好用油环节管理,确保设备用油质量;编制全矿设备润滑管理手册,明确设备注油部位、加油标号、加油量及加油、换油周期等内容,让每个职工了解本岗位的每台设备的润滑点及润滑要求。露天煤矿及早对雨季期间机电设备工作进行安排布置,争提前,抓主动,为矿区雨季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对现场存在的隐患进行全面清查,各生产部门、区队要结合检查情况和自身工作实际,及时总结经验,认真查找不足,整改安全隐患,及时完善机电设备管理措施,健全安全责任落实体系;强化职工安全意识培养,认真落实安全供电、设备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各类机电设备及安全设施正常运行;强制性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维护保养,把机电设备故障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设备带病运行;加强机电设备质量标准化管理。

3减少煤矿机电事故

督促煤矿企业及时发现解决机电设备安全隐患问题,淘汰落后设备工艺,推广先进技术,促进露天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整体上水平。露天煤矿一方面加大设备操作人员安全、操作方面的培训,员工理论、实操考试合格后,矿里为他们颁发上岗操作证;另一方面机电管理人员定期对采场辅助运输设备灯光、制动、外观、轮胎、防灭火装置等进行完好检查,并对辅助设备挂牌包机留名管理,像交警对违规车辆贴罚单处罚一样,对设备运行过程中查出的隐患粘贴黄色隐患标签,并留下检查人员联系电话,检查人员设定整改期限,整改完成后由责任人主动联系检查人员进行复查解签。超过整改期限未进行整改的,矿里按规定进行处罚通报,未经检查单位允许私自摘除标签的,矿里将进行加倍处罚。

4结语

空乘培训总结范文篇10

空客凭借欧洲的航空工业基础,率先在大型客机上采用侧杆代替沿用了几十年的中央操纵杆,并用电传操控代替了机械操控。2014年6月空客在美国申请了一项专利,提出了未来基于实时显示技术与交互技术的无窗驾驶舱,该驾驶舱可以不需设计在飞机前方,而是可以在飞机的任何区域,该设计颠覆了现有飞机驾驶舱的概念。巴西航空工业、庞巴迪、达索等支线客机及公务机制造企业在驾驶舱造型设计方面更加具有灵活性,尤其是公务机的驾驶舱,注重造型的个性及多种材质的运用。达索公司的创始人马塞尔•达索(MarcelDassault)曾经说过:“Foranaircrafttoflywell,itmustbebeautiful(漂亮的飞机飞得漂亮)”。这句话不仅适用于飞机的外形,也适用于飞机内部的造型设计。中国曾研发过大型客机“运十”,其驾驶舱造型基本仿造了波音707。波音前副总裁乔•萨特回忆道:“我们登上了飞机并进入驾驶舱参观,驾驶舱里的布局和707飞机简直如出一辙。”目前中国的商用飞机事业蓬勃发展,其市场定位是面向全世界———包括发达国家的客户,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商用飞机将面临国际航空巨头的直接竞争。市场定位和竞争环境决定了中国的商用飞机驾驶舱设计必须是世界先进和一流的设计。因此,对世界现役飞机的驾驶舱造型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十分必要,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推陈出新,尽快在设计上实现超越。

2代表性驾驶舱的聚类分析

造型设计不同于工程问题,很多情况下是靠设计师自身的经验积累及不断尝试获得的灵感。“产品造型领域,设计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并重,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产品造型设计领域的知识与工程设计等其它领域相比,缺乏明确的知识界定和内涵。”基于案例的研究是一种对设计问题求解的有效方法,对于飞机驾驶舱设计而言,案例是前人大量经验积累的成果,对成熟案例进行研究可帮助设计师迅速找准设计切入点、明确造型设计的方向定位。对驾驶舱而言,成熟的设计案例均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对新兴制造商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由于可供研究的现役飞机机型数量较大,而源自同一家公司或同一系列的机型,本身即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巴航工业的莱格赛系列飞机,其驾驶舱造型的相似性很高,可以作为一类进行造型研究,只需要挑选出代表机型即可。本文中采用相似性聚类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的方法,用以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样本,这些样本可以代表绝大多数机型的造型特征。

2.1驾驶舱造型相似性调研

在此调研阶段,首先通过网络搜集了国际上12家商用飞机制造商的66款机型的驾驶舱图片,并对图片进行处理,去除多余的视觉干扰因素,使图像尽量保持相似的角度及色彩,并借助小样本调研进行了66款驾驶舱的造型相似性判断聚类分析。选取了对造型设计或驾驶舱有一定了解的人员共30名作为被试者。设计类及航空类专业研究生、飞机内饰设计师、退役空乘等三类人群参与本次调研。调研采用两分法进行聚类,考虑到机型数量等因素,本次调研中的66款驾驶舱机型设定分为8组。调研过程采用的是本研究团队制作的、一款基于Flash软件开发的造型相似性判断工具。被试者通过完成分组任务来展现他们对驾驶舱造型的相似性判断。

2.2聚类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

本文将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综合起来,帮助选取造型上具有代表性的驾驶舱。在一个被试者完成其分组任务时,上述造型相似性判断工具能自动生成关于66款驾驶舱造型的相似性矩阵结果。对30名被试者的判断结果取平均值后,导入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66款驾驶舱分为14组。从14组样本中,根据每个案例分值,挑出了14款具有代表性的机型,这些机型均可以被认为是彼此之间最不相似,即最有特点的案例。但是,有特点并不代表先进,比如有的案例被挑选更多可能是因为其密密麻麻的旧式仪表。虽然其造型与众不同十分有特点,但明显不是本次调研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理想机型。因此需要借助多维尺度分析,进一步对代表性案例进行判断与筛选。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是将不同机型的相似性数值转化为了二维空间的距离,直观地展现了案例间的相似性分布情况:距离越近,相似性越高;距离越远,相似性越低。

2.3代表性驾驶舱将聚类分析

结果与多维尺度分析结果作为依据,并兼顾品牌及设计特点多样性,最终挑选出10款代表性驾驶舱,用于后续的特征线描绘与提取。

3驾驶舱造型设计特征线的提取

3.1驾驶舱特征线的定义

Jingjing等提出了用特征线总结飞机驾驶舱设计特征的研究方法。根据造型特征线位置和功能的不同,把飞机驾驶舱内饰造型的基本形态和造型结构分为顶控板(Overheadpanel)、遮光罩(Glareshieldpanel)、仪表板(Instrumentpanel)、中央控制台(Centrecontrolstand)和侧操纵台(Sidewallcontrolpanel)5个部分。因操纵杆对驾驶舱的总体造型有重要影响,在此将操纵杆(ControlStick)单独列出,把驾驶舱总体造型进一步划分为6个主要部分。

3.2特征线提取的步骤

在进行驾驶舱特征线的提取时,首先是对原始图片进行描摹,用线条图来表现出驾驶舱空间。然后对全部线型进行重要程度排序,把从属线型删减,强化重要造型特征线的表达,修正透视角度,从而简练地概括出核心设计特征。3.310款代表机型驾驶舱造型特征线的提取特征线提取是把复杂的驾驶舱造型归纳为符号化特征,用以总结不同机型的核心造型差异。在提取过程中对通用性的部件(例如面板按钮等)进行简化处理,重点提取以遮光罩为物理中心与视觉中心的6个部分的大轮廓特征,如图9所示。

4驾驶舱造型设计的差异分析

根据提取的特征并结合不同品牌的多种机型进行判断,驾驶舱设计呈现较强的“大布局趋同,分部件差异”的特点。大布局趋同:从10款代表性机型驾驶舱来看,绝大部分案例服从6个组成部分的划分方式,且每个部分的使用功能类似,说明驾驶舱的功能布局已经趋同化,目前还没有机型采用颠覆性的创新布局。但空客等公司申请的专利显示,各个航空巨头已致力于开创新一代操控布局,并开始布设造型设计专利壁垒。分部件差异:从代表案例每个组成部件的造型对比来看,则部件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仅从单个部件的造型特征就基本可以分辨出不同机型的驾驶舱,说明各个厂商均较为注重驾驶舱内部部件造型设计的独创性。当然过分的独创性会带来标准化的问题:飞机操作的通用性降低,使得飞行执照不能像汽车驾驶证一样广泛通用,执飞不同公司的飞机需要重新考取执照。这对新兴制造商的启示是:需要考虑系列机型驾驶舱之间造型的通用性,这会大大提高机组培训、操作手册编写等客户服务工作的效率。巴航工业作为最大的支线客机制造商,至少有三种不同造型风格的驾驶舱。庞巴迪也有两种以上驾驶舱风格。湾流、达索、赛斯纳等公司主要生产公务机,驾驶舱风格呈现了多样性、个性化的特点。空客各机型的驾驶舱造型多用简练的几何形与直线条。系列飞机保持了高度的通用性,具有基本相同的驾驶舱布局,宽体飞机和单通道飞机可以由同一群飞行员驾驶,降低了航空公司的人员培训成本。空客驾驶舱设计特征可以归纳为:简洁的几何形设计、高度的通用性和“后发优势”的应用。波音机型的驾驶舱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和很多细小的体块,整体造型更偏有机形态。波音飞机相对风格多样,新机型会更新造型设计,并应用最新的设计形态语言。如波音787的驾驶舱,大量采用曲线、弧面等流线型设计语言。波音驾驶舱设计特征可以归纳为:有机形态与流线风格、前瞻的设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侧杆操控起源于空客,目前巴航工业莱格赛(Legacy)500、达索猎鹰(Falcon)7X、中国商飞C919、俄罗斯正在研发的MC-21等均采用侧杆操控。其优点是可以增加飞行员腿部的活动空间,不会阻挡视线,手臂的可达性更好。从特征提取图来看,采用侧杆操控的机型,驾驶舱整体空间更加简洁,视觉负担明显降低。目前多数机型仍然在使用中央操纵杆,中央操纵杆的优点是更符合驾驶操控认知习惯,并且正、副驾驶可以随时知道对方的操作从而避免误判。但是从造型上来看,中央操纵杆把驾驶舱空间进行了无序分割,破坏了视觉连续性,增加了认知负担。部分厂商对操纵杆形态进行了改进,如赛斯纳的奖状野马(CitationMustang)、巴航工业的飞鸿(Phenom)-300只保留了与中央操纵杆相似的操控方式,但取消了底座增加腿部空间。类似的改进至少从空间划分的角度来看更加合理。

5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