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16:39: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学教育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学教育专业

科学教育专业场馆学习路径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场馆学习领域文献的学习,结合大中城市先进实践经验,分析了湛江市场馆教育发展现状,从地方科学教育师范专业课程改革角度探索高校、博物馆、中小学联合开展场馆学习的方式,认为可以联合三方资源与优势,以大学生实验项目和实践基地为平台,面向中小学生开发适合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开展融合地域文化的科学实验活动,针对地区场馆资源利用问题,探讨高校开放创新实验室与博物馆和青少年宫共建课程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科学教育;场馆学习;专业建设;实践基地

在我国,场馆学习成为近20年教育学和博物馆学领域交叉研究的热点。2015年,国务院通过的《博物馆条例》突出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鼓励开展倡导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优秀文化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1]。2021年5月,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博物馆社会功能将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2]。伴随政策的良好导向,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5788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达1224家。2020年,我国博物馆推出陈列展览2.9万余个,开展教育活动22.5万余场,接待观众5.4亿人次,网络观众数以亿计[3]。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4],意味着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将从学科培训的边缘走向舞台中心,而以博物馆教育为主的场馆学习领域,将迎来更多的研究和发展。

一、研究背景

场馆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的学术概念,在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兴起的背景下,这种思潮广泛影响和应用于认知发展领域,研究者认为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自发产生的适应过程,场馆是引发人的智能“刺激—反应”联结的场所[5]。从广义上说,场馆可理解为学习行为发生的人造物理环境,在50多年逐渐深入的研究中,场馆学习主要指在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美术馆等社会公共机构中开展的基于真实情景的学习[6]。场馆学习产生于美国博物馆教育的繁荣发展时期,伴随美国课程与教学改革运动,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开始聚焦于将场馆作为实践主体发挥其社会功能的问题。研究者认为场馆应提供更多的科学教育内容,使中小学生的科学与技术素质得以提高[7]。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我国第一个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十余年间全国已有80余所高校设置了科学教育专业[8]。科学教育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授予毕业生教育学或理学学士学位。目前,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通常将科学教育专业设置在化学、物理或生物等理科学院中,科学教育专业的就业领域为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2017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年龄特征,制定以启发性、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小学课程改革反映出科学实验和探究性活动越发受到重视,甚至成为考试内容[9]。因此,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向社会输出具有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的复合型、创新型教师人才。然而,国内高校的科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设置还欠缺统一标准[10],一般是在涵盖理科基础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增设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并开设教育实习、科普基地实习、科普场馆学习等实践环节。岭南师范学院是广东省在校师范生最多、规模最大的高校,师范毕业生80%都在省内基础教育领域就业。2020年,学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纲领,明确了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借此契机,科学教育专业作为省级特色专业,应围绕课程改革持续探索,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目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实习开展仍主要在传统课堂中完成,学生组织第二课堂的经验较少,这与中小学侧重科学、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教育要求脱钩。为此,依托实验实践平台,整合专业特色和地域、场馆资源,对接中小学师生开展教师教育、乡村教育和科学普及等课题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二、研究现状

查看全文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教育探讨

摘要:木材科学与工程是林业工程一级学科下一个重要的专业方向。其中,实践教学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教学模式、平台建设、基地建设三个方面开展创新教育,构建适用于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对提高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新时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发展需求

在建设世界一流林业大学背景下,如何协同教育资源、精准发力,持续推进高质量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成为高水平林业大学特色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人才队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传统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基于创新实践的角度,主要存在以下现象:(1)实验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薄、考核形式单调的问题。教师作为主动的施教者和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这可能在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处于被动的状态,降低了学习积极性。随着木材行业的迅速发展,统编教材与知识的迅速更新和多元化的矛盾日益明显,传统的授课内容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从而,造成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不能完全认识到专业的前瞻性知识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学习热情的发挥。此外,凭借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进行教学考核,无法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与社会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驰。(2)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现有的实验室建设应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充足的实验平台支持,在保证有效的科研产出的同时有利于创新理念在实验与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不断地激励和促进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3)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中,主要以教师指导为主,利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来开展实践活动,以此来达到锻炼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然而,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周期相对较短的情况,无法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实践,难以达到创新实践教学的实际目的。

2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措施

查看全文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研究

摘要:为提高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创新教育理论、强化实践教育、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等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的改革措施,以满足目前社会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木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念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得到了很大锻炼[1],使得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成为企业需求的目标[2,3],故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因此,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都要求比较高,注重实践和应用,但也存在部分问题。对此,本文结合西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创新教育理论、强化实践教育、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坚持“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探讨了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以加强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实践体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

1创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工科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之一[5]。我校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改进,但比较侧重实践教学方面,对其具体实施方法还缺乏系统深入的阐述,就当今形势,该专业的实践教学部分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实验教学方面。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模式,其中部分内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由于实验课的上课学生数量较多、实验仪器数量不足,实验课多是附属于理论课,实验课时较少,所以,一般在上课时,一组有多个人,会造成“一人动手,多人旁观”的局面;而且,实验内容比较陈旧,没有及时更新,缺乏创新性,容易使学生对实验过程失去兴趣;另外,各实验课程之间没有连贯性,相互独立,相互之间没有交叉,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导致实验资源难以得到综合利用。其次,在实践教学的平台建设方面。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满足不了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而且由于缺少平台或者企业的支持、帮助,使得一些研究成果只能在实验室中完成,而没有办法在企业生产中得到验证。最后,实习方面。实习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到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能力的活动[6]。但由于实验设备数量较少,实习质量很难保证。而且,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经费不足,时间较短,所以,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不能自己动手实践,实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2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的改革措施

查看全文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摘要:科学素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技能与方法、科学精神三个方面,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既有利于学生科学教育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拓展课外阅读、进行教材研析、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等途径,可实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精神

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教育家柯南特,随着人们对科学及科学素养涵义的深入探究,美国学者米勒后又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科学知识、科学规范与方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现阶段对公民科学水平方面的描述多用“科学素质”一词,其含义与科学素养略不同,但是从国家对科学教育日趋重视的程度来看,科学素质的提升最终以提高科学素养为归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教育能力,又能帮助其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教育内容的整合。

一、拓展课外阅读

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整体规划,从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进程来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入手,逐步培养提升科学素养的自主意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文理科之分,对于大多数理科学生来说,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而对于多数文科学生来说,科学领域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学生往往会生畏惧之心,甚至有排斥和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技巧的引导方式,同时为学生推荐适合其知识水平的学习方式。例如,大一新生在经历了高强度的备考之后,出于自我保护机制,会有一段时间的“放松”状态,这段时间恰好是大学入学的第一学年或第一学期,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推荐一些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增加科学知识、调动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如动画片、纪录片、影视作品等,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又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科学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减少学生的能量消耗,减少疲惫感的产生,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已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可以逐步增加科学类书目的阅读,并将学习范围扩展到科学史、科学精神的学习,在了解了感性的科学现象之后,学生在这一阶段能逐渐意识到科学素养对自身的要求,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在兴趣基础上融入一定的意志努力和学业要求。当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至一定水平后,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科研、参加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等更多的途径,实现更高层次的提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学习科学,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会遵循自身的需求,教师应看到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只停留在某一阶段”。

二、强化教材研析

查看全文

民办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思考

摘要:本文在对国内外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汇总和比较分析之后,结合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革思路,以期为我国民办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业设置;学前教育专业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并大力普及学前教育,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养,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满足我国幼教事业发展对学前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高校陆续开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1]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民办高等院校也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由最初的高职高专院校逐步升为本科院校。借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扩大的东风,民办本科高校也开始设置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培养幼教人才不可或缺的力量,但随之而来也出现诸多问题。

二、民办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特色

查看全文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直接关系到优秀教师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要直面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举措进行解决,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服务于小学本科学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文章分析了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究了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基础教育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安排直接关系到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情况。为紧跟教育领域创新改革的需求,进一步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促进教育课程优化,做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优化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问题的存在会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基础领域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解决好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优化势在必行。下文对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

一、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课程实施形式、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模式上都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程结构问题

查看全文

小学教育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研究

摘要: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研究改变物理课程传统的灌输式集体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实践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接地气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既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生活化研究;实效性

一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研究

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我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反思能力,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从事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全科”型的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学都要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1.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推进大专师范院校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拓宽小教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大专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从事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全科”型的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因此小教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把生活现象有机融入物理课堂教学,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小调查、撰写科技小论文等设计作业,进行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和全方位的教学评价,丰富了物理课程教学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使其他课程教学也联系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从而摒弃照本宣科,推进联系生活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各门课程的书本理论知识教学夯实了小教专业学生的本体性知识,即特定的学科知识,而“生活化”的内容教学则充实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实践知识、条件性知识,从而拓宽了小教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夯实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有助于实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2.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推进大专师范院校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小教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大专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热情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大专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努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创新了课程教学模式,从生活化教学内容入手,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搭建生活化教学平台,让学生处于一个自然、和谐、放松的生活化教学环境中,学生自由地讨论、自主地思考、自信地解疑、自觉地把物理回归生活,联系社会,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培养和提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生活化教学环境中,打破绝对的师生关系,学生也可以是老师角色,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无形之中提高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为“成长为合格的从事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全科’型的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奠定基础,有助于实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3.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推进大专师范院校完善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提升小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感素养。勉励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理应把培养“四有”好老师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有”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引导,更离不开现实生活的锤炼。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实现了“从自然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完善学科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把人的生活离不开的自然和社会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学生在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既实现做到“有扎实学识”,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培育自己的仁爱之心,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情感素养,促使自己将来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严守底线,有助于实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情感价值目标。

二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模式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1.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教学中落实。《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的要求。科学素养是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还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主力军在学校学习时就接受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教学生活化训练,参与生活化实践,能为他们将来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打下坚持的专业基础。2.有助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为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肩负着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能力的重大任务,科学素养是他们必备素养之一,这就要求应加强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而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通过物理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实践活动及教学评价生活化设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培养,特别是对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培养正确全面的科学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并让他们懂得如何教育培养下一代,实现科学素养的传承。这为实现科学素养从娃娃抓起,为加强从事少年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科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3.有助于帮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只有通过连贯、进阶的科学学习与躬行实践才能达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如实验、探究、讨论等;提供比教室、实验室更广阔的学习场所,如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等;提供更充裕的时间,课上和课下,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综合的科学教学方法,能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后作业,而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研究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锻炼的机会又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4.有助于帮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会将来如何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具的开发与制作。教学具是教学活动中供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所用的器具和材料。《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离不开实验与探究,科学实验与探究离不开教学具的支持。精心设计的教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能通过学生手脑并用、解决问题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动手能力。教学具的开发与制作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能够胜任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小学还不具备较好的小学科学课所必备的实验条件,因而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身边易获取、成本低的材料制作一些简易教学具,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中实践活动生活化正是出于此目的设计的。5.有助于帮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会将来对课程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指有助于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包括校园内的教室、实验室等各种资源和校外的各种可用资源,包括网络资源。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课程资源,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质量,也会提高教学活动的水平。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从物理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实践活动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地参与教学活动,必然要接触和运用到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即生活,生活即科学,为将来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打下良好基础。6.有助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增强实验安全意识。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实验和探究活动。实验和探究活动无论大小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包括实验材料安全、实验操作过程安全、实验器材设备安全。特别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小学生,安全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学生所亲身经历的实验多、探究活动多,接触使用的材料多,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作必要的提醒和要求按操作规定操作),为他们在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打下良好基础。三结语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通过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参与物理现象的观察和物理知识、规律的探究,既创新了物理课程教学模式,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了小教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查看全文

试论提高幼师教育素质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准幼儿教师;科学素养

论文摘要: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现状,应该从重视科学教育,改变课程设置、运用多种途径等方面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准幼儿教师”是指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统称。根据所在学校级别的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本科层次及以上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科层次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有就是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文章中将这些统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或“准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至六、七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和学前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主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科研人员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广播、影视、书刊等各类大众传媒的策划与制作人员,相关企业(如儿童玩具、儿童服装和食品等)的设计与制作专业人员。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科学素养主要指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已经被人所接受的科学知识的理解,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知识,诸如一些事实、法则以及有关自然世界的理论;二是对一些科学探究方法和程序的理解,主要是了解科学知识如何产生,如何发展,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三是对科学作为一项社会文化事业的理解,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科学的应用问题,了解其中的问题、争论以及它们的解决方法。文章中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及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创新、思考及实践能力;具备较扎实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

查看全文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为新时期的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分析当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通过多种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人文学科的比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督导工作,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素质,乃至未来人才的整体素质。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笔者认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以下方面的条件:

(一)高尚的道德素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德”历来是我国传统教育的要旨,也是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方面。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查看全文

未来教育的处女地--科技教育专业

摘要科技教育专业是以培养有较高科学技术素养、较强的创造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中小学科技教师为目标的一种师范专业,它的创办具有历史必然性。这块未来教育的处女地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科技教育专业历史必然性创造教育能力创造性人才培养

人类正在经历着一场跨越千年史册的巨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人类将以惊人的加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追求知识创新的信息时代。当前,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社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诞生,并迅速向全球扩展。知识经济将人的创造力提高到社会财富的首位,如何培养开发人的创造力则被推向科学探索的前沿,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尖端科学[1]。

笔者研究发现,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关键是教师的创造教育能力。因为,创造教育能力本质上是以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能力,是教师教育能力的核心[2]。那么,如何去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较强创造教育能力的教师呢?综观培养教师的主要基地师范院校的所有专业,没有哪个专业是以培养具有较强创造教育能力的教师为目标,因此,笔者以为,未来教育的处女地--科技教育专业的创办就很有必要了。

一、对科技教育专业的基本构想

科技教育专业是一个崭新的专业,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尚有待考证。至于什么是科技教育专业,目前尚未见有统一的、规范的定义。笔者认为,科技教育专业就是以培养有较高科学技术素养、较强的创造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中小学科技教师为目标的一种师范专业。该专业的理论支柱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创造学、科学学等,及其有关的交叉学科如:创造教育学、创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