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展望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5:47:21

科技展望论文

科技展望论文范文篇1

1.1侵犯患者隐私权

法律规定保护每个人的荣誉权与隐私权,当然患者也包括在内,当很多护士在治疗过程中得知患者的隐私后往往不会遵守保密原则,而故意宣扬患者的隐私,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妇产科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病因多与家庭、婚姻有关,如果未婚患者入院后需要询问其婚史以及家庭情况,为了疾病的诊断,患者往往并不情愿的将自己隐私透露给医护人员,而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尊重患者因素,泄露了信息,那么就会产生很严重的纠纷事件。

1.2侵犯患者知情权

患者也属于消费者范畴,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参与治疗过程,有权利选择治疗方法与治疗方案。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接触患者的隐私部位,比如肛检、分娩前灌肠等,而如果在未获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操作,必然会引起患者的强烈反对,并拒绝后续的护理工作。为此护理人员应注重患者的知情权利,并做到积极维护。

1.3文件记录有误

护理文件档案主要记载了患者自入院以后发生的生命体征变化、病情变化以及治疗方案等内容,是医生进行后续治疗工作的重要文件资料。产程图便记录了孕妇的体征变化情况,在分娩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一位高龄产妇在入院后,医生嘱咐医护人员每两小时检测一次,若护理人员检测到胎心率慢,却并未记录,则很可能导致新生儿的窒息,以致引发纠纷事件。

1.4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较低

护理工作责任十分重大,护理人员不但应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水准,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部分孕妇在分娩过程中会出现妊娠综合征,产后甚至还会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状,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护理工作的难度。而如果此时护理人员准也水平较低,就无法及时掌握病情的发展情况,甚至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进而引发纠纷事件。

1.5医患之间缺乏沟通

妇产科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受性格、爱好等因素的影响,每位孕妇的生产情况也各不相同,很多孕妇家属认为生产是一件喜事,因而也没有进行过多的准备,认为医院一定可以确保母子平安。比如产妇在入院时表现正常,但在生产时却因难产出现大出血现象,甚至需要切除子宫,由于产前护理人员并未及时向家属详细说明这些突发状况,以致无法获得家属信任,因而引发家属的不满,甚至还会发生医疗纠纷事件。

2妇产科护理纠纷的解决措施

2.1提升护理技术水平

由众多医患纠纷案件可以看出,护理人员技能水平较低是造成医患纠纷的主要因素,为此医院应定期为护理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并进行岗位考核、业务考试等内容,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同时,工作中,护理人员自身也应注意积累经验,并学会识别各种医疗风险。除此之外,对于医院新招护理人员,还应要求其必须具备执业证书以及助产证书后才可以上岗工作,医院还应鼓励护理人员多思考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并向具有丰富经验的员工进行学习,积极发表护理论文。而带教老师也应不遗余力的向新进护理人员传授知识,提高他们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确保可以快速处理医疗护理中的各种难题。

2.2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护理人员应改变以往的护理观念,并时刻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要对患者表现出耐心、爱心与恒心,还要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升家属与患者的满意度。妇产科的工作十分忙碌,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足够时间与病人进行沟通,也没有做到健康的宣传工作,但无论工作多忙,都不可以忽略健康的宣传,比如在子宫全切手术之前,护理人员用做好健康宣传工作,及时告知患者手术所带来的负面印象,使患者可以做好心理准备,避免术后出现问题引发纠纷。而面临纠纷事件,护理人员也应保持沉着冷静,并积极上报上级部门,进行有效调解。

2.3促进医患沟通交流

医患信息不对称是引发纠纷的重要因素,为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并在术前、术后增加访问次数,当病人咨询问题时还应做到耐心解释,并快速解决患者的问题,以缓解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除了要进行语言的沟通,护理人员还应重视肢体沟通,以温和的态度使患者放松心理,消除住院之后的紧张感。

2.4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确保妇产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为此医院应及时调整护理人员的职称及学历结构,并建立阶梯式的管理团队。同时,护理管理人员还应以身作则,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员工应主动带领年轻护士,帮助其解决各种护理问题,提升他们的临床护理水平。除此之外,还应做好各护理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并认真分析护理纠纷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以提出更具可行性的防范措施。

3结束语

在医院日常工作中,医疗与护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此应充分预防并解决医疗活动中的纠纷问题,并做到预防为主。妇产科是医院内的一个特殊性科室,为了避免发生纠纷事件,护理人员应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并严格按照护理章程进行工作,不但应满足孕妇的需求还应充分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以充分预防医患纠纷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自身也应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并做好各项护理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这样才可以创造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

作者:刘平先 单位:舟曲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参考文献:

[1]贾彦超,张海涛.浅谈妇产科常见护理纠纷因素及防范措施[J].科技展望,2015(02).

科技展望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电网建设;云平台;数据;信息化;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建筑行业对工程现场管理要求的逐渐提升,工程现场不同程度地实施了一些信息化系统,这对建筑工地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大帮助。但是,在建筑工地信息化过程中,可以发现目前大多数信息系统是孤立的,形成很多信息孤岛。数据格式缺乏统一标准,信息化管理流程缺乏统一规范。在信息的收集、共享与利用平台、手段方面与国外还有明显的差距,有些数据存在重复输入、数据信息落后无法真实反映实际信息等现象,信息数据封闭导致信息的流通性差,这些都是信息化数据管理中缺乏统一的标准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发展的主要障碍。云平台技术的出现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数据存储、集成、整合、分析与展现的新方式,解决了信息数据共享与应用的难题,其以大容量、安全性、稳定性和便捷性等优势在电力、建筑、教育等多个行业进行了应用。本研究将电网建设云平台作为研究重点,着重介绍云平台在电力行业的实践应用,希望为行业发展提供相关借鉴和参考。

1云平台研究综述

本研究以万方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支撑,通过检索查询云平台研究应用相关研究论文,总结概括在云平台具体应用中具有的共同特征,通过分析研究现阶段应用中具有的局限性和不足,给出解决方向和建议。本研究查询到在近5年的时间里,两大文献检索平台上共出现建设管理云平台为关键搜索字段的相关的文献50余篇,与电网云平台相关的文章仅7篇,笔者将就这7篇文章展开分析。贺文在其文章《智慧工地云平台研究》[1]中重点研究智慧工地云平台的组成部分,包括将现场各子系统的数据集成在云平台上,助力城市智慧化建设,实现政府、企业和市民三方的数据互通与联动。王薇、韩彩红在其文章《智慧工地云平台的架构》[2]重点介绍云平台的技术架构及主要功能,从数据应用角度对云平台的作用展开分析,并分析了使用云平台后所带来的经济、安全、环保和科技效益。许洪强在其文章《调控云架构及应用展望》[3]提出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IT技术构建生产控制云(简称调控云),形成“资源虚拟化、数据标准化、应用服务化”的调控技术支撑体系,该体系能够提升多级调控系统协同处置能力、信息化支撑能力及全局资源共享能力,全面保障电网安全优质运行和调度管理精益高效运转。卢有飞在其文章《时空大数据云平台支撑智能电网建设》[4]中就云平台的构成及其在电网运行状态中发挥的功能进行了研究,重点是电网运检阶段的监督管理。黄汉华在其文章《基于云平台的广西电力省地一体化通信运行管控系统设计》[5]中对广西电网通信运行管控系统完成了现状分析,然后从系统管理、应用规模和安全性的相应需求上进行分析,进而完成了省地一体化通信运行管控系统的架构设计。根据需求分析和系统的性能需求,提出应用云平台架构集中部署省地一体化通信运行管控系统的为建设模式。成了云平台的架构设计,并应用云数据库HBASE存储历史告警信息,对数据分析的功能进行了设计。最后完成了对经济效益分析和鲁棒性测试。李明、林彬在其文章《基于云平台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6]中,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分层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模型,详细介绍该模型的功能结构以及基于云计算平台———GoogleSites的系统实现方法。该方法体现了利用云平台来搭建网络化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便捷性与高效性,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王有元、蔡雅楠等在文章《基于云平台的变电站设备智能诊断系统》[7]中研究了一种基于云平台的变电站设备智能诊断系统,该系统由智能传感器、诊断云平台和变电站中心控制站组成,充分利用云平台资源,并行分析状态数据,提高故障诊断的可靠性。综合上述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皆在充分了解云平台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对云平台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做出了研究介绍,并对其应用前景展开了相关描述,但对云平台在电网建设过程中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电网建设阶段因其涉及众多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成为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探讨云平台在电网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对电网建设过程的安全、质量、进度管理等都具有非常实际的现实意义。

2电网建设云平台应用实践

在电网建设云平台与工程现场实际应用的结合中,新疆信息产业有限责任结合2018年基建十二项配套措施要求,充分利用人员管理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的数据资源,开发基于“云”端应用的智慧基建信息云平台,全力打造电力基建输变电工程项目现场管控信息全方位展示平台,实现了整个建设工程现场生态圈的信息交互、资源共享和应用系统集成,让输变电施工现场管理更信息化、智能化,为电网建设云平台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参考。2.1系统构成。电网建设云平台系统的数据交互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电网建设云平台和大屏展示系统属于数据展现端,现场系统和硬件控制系统属于数据处理端,GPS定位设备、视频监控设备和人员车辆闸机属于数据采集端。2.2系统功能及应用效果。(1)实时视频监控管理,现场数据全面监管设置在工程现场的视频监控系统实时传输现场画面至云平台系统,项目管理人员可实现对现场施工状态的实时监管和历史视频数据信息的调取查看。视频监控摄像头可对现场不文明施工或违章行为进行抓拍和预警,最大程度减少了现场违章问题的出现。通过对现场各视频布置点位上传的数据信息的监管和查看,项目部管理人员可同时掌控不同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进度情况,实现快速沟通、信息共享、作业流程管理等功能。此外,通过单兵监控的语音对讲功能,管理人员可快速了解现场问题并进行及时沟通和解决。(2)完善分包队伍管理模块,加强准入管理分包队伍管理模块可实现企业信息管理和企业人员管理两部分功能。在云平台系统中对分包队伍进行智慧监管,可以纵向构建从企业资质审核到企业人员管理的监管链,进一步加强分包队伍的准入管理。(3)人脸识别技术融入,强化关键人员全过程管控将人脸识别技术融入视频监控摄像头和人员闸机设备中,实现工程现场关键人员的智能化实时监测与预警。通过人脸识别认证可实现关键人进出场记录,查看施工现场同进同出人员、到岗到位人员身份信息,智能识别关键人员现场违章行为,人员管控精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4)人车工器具全要素管理,科学监管各要素安全状态在人车工器具管理模块可实现关键人信息管理、人员数据分析、车辆数据分析、人员定位管理和工器具管理。目前已经实现作业人数统计、作业车辆统计、关键人信息录入的功能;人员定位管理已实现人员的实时定位、历史定位和人员轨迹管理。将人员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机具监管系统等子系统统一集成到电网建设云平台上进行管理,用科学可视化手段监管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实现对人员、车辆、机具等管理要素的智能化管控。(5)现场施工可视化管理,数据信息全方位呈现现场施工管理模块可实现施工制度管理、计划管理、两票管理、开工管理、过程管理、关键阶段作业管理、风险作业登记管理和违章整改管理的功能。该功能模块的开发将现场施工全过程管理进行统一分析及量化呈现,用丰富可视化的数据模型清晰展现施工过程各管理维度的数据信息,加强了施工过程数据的互通互联,在过程管理精益化的同时提升了管理的便捷度。(6)创新数据统计模式,推动管理方式升级数据统计分析的开发为同期建设现场的分析决策提供统一的运行环境、高效的分析计算能力、便捷的数据查询访问服务、清晰的数据资源服务目录、灵活的数据分析挖掘,改变了过去分析型应用数据按需要人工录入和数据反复抽取、冗余存储的局面,以“数据为中心”支撑数据分析应用,实现了“搬数据”向“搬计算”的转变,推动业务创新,推进公司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全方位的实时统计工程现场数据,包括在建工程数量、关键人姓名及本月到岗次数、单个标段关键人员匹配度、到岗率、修改次数统计等,对全疆所有工程进行数据分析,针对性的解决各个不同现场所出现的问题。(7)GPS定位跟踪,人员位置全景展现通过全景展示技术将全疆变电站地理位置信息融入云平台系统中,在地图中可查看每个标段工程下的工程现场图。应用GPS卫星行为技术,与人员身份信息进行绑定,可实现关键人定位轨迹的可视化展现,可查看单个人或是多个人的轨迹路线,并与视频进行联动,展现相关人员现场施工画面。

3前景展望

综合以上研究,目前电网建设云平台的发展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利用刚出现的数字化信息技术进行简单应用,如人员车辆的出场统计,异常的告警等。第二阶段为现阶段,局部智能化,集成化较低。一方面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AI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智慧工地云平台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些领域已经以工程优化管理为目的,围绕着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中涉及的“人、机、物、料、环”进行了应用。由于各个技术发展的客观水平限制以及管理理念和集成化技术的限制等诸多因素,应用还达不到理想中的全智能化水平。第三阶段为全智能化阶段,也是电网建设云平台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该阶段工程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工程项目信息数据达到互通互联、协同交互,以实现整体工程的全局化、自动化、智能化管控。

参考文献:

[1]贺雯.智慧工地云平台研究[J].科技展望,2017(21):12.

[2]王薇,韩彩红.智慧工地云平台的构架[J].建设科技,2017(14):99-100.

[3]许洪强.调控云架构及应用展望[J].电网技术,2017,41(10):3104-3111.

[4]卢有飞.时空大数据云平台支撑智能电网建设[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8(13):76-77.

[5]黄汉华.基于云平台的广西电力省地一体化通信运行管控系统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

[6]李明,林彬,李作明.基于云平台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23):162-166.

科技展望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交互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大学物理与实验是面向全校理工科各专业开设的必修基础课,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在人才培养的基础功能作用意义重大。近年来,人们在大学物理与实验课程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但受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学时及教学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影响。为适应新时代社会科技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我们开展了交互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努力探索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有效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交互式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模式的架构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现有大学物理及实验课时压缩的教学现状,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大学物理及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我们对前阶段的教学改革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基于交互式教学模式下的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模式以理论与实验在体系和内容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为改革核心,保证课堂的知识容量,同时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以该模式作为改革的切入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深厚扎实的物理理论基础,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目标。交互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物理理论及实验改革的目标:重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的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及内容,理论教学体系方面在不打乱基本大学物理理论基础和实验教学总体系的基础上,保证学生有宽厚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遵循物理学的发展更新规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增减不同教学内容,特别增加与新技术发展相关的知识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颖;重新审视现有实验内容之间的关系,注重理论及实验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渗透和支撑,能够使学生在现有教学时数内更加系统掌握物理理论知识,了解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学会使用新仪器、新工具及现代实验手段开展物理量的测试。实现在交互式教学模式下,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二)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1.交互式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对大学物理理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次序作改革,以经典为主线,改革传统的力、热、电、光、近代物理的教学次序,近代物理的相对论部分放在经典物理的主要内容电磁学、光学和热学之前,使学生更早了解接触近代物理,对后续经典物理内容的现代化起到支撑作用,保证学生掌握物理学中所要求的基本知识、概念、规律和方法;强调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对计算机类、电子类学生,增加电磁学部分的内容,介绍电子管束河电磁聚焦技术,结合物质的磁性介绍一些新材料的发展,在光学部分,介绍激光原理及应用、光导纤维等,将现代高新前沿技术的应用发展前景内容,经过适当的选择、精炼和加工,转换为具有基础物理学风格和水平又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作介绍,这部分内容可通过问题的方式提出,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中分组讨论总结并以PPT形式讲解问题,也可以提交小论文,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用现代科技发展和工程技术应用的观点重新审视现有实验内容之间的关系,对实验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在原有三级实验课程体系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筛选、调整实验项目内容,取消重复性理论验证项目,构建科学合理连续的实验内容体系,保证学生熟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和掌握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这类项目及要求可由老师提出,实验室提供实验条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行完成与试验相关的理论推导公式,确定实验方法,选择或组合配套实验仪器,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具备一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课外开展创新设计性实验,将物理实验原理应用在具体专业领域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如:在全息照相的基础上如何研究光纤全息等方面的内容,在惠斯登电桥中加入热敏电阻温度特性曲线测量,在分光计实验的基础上如何测定液体折射率等。通过调整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内容,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大学物理及实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2.交互式模式下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大学物理及实验教学形式大都是由教师讲或示范,学生听或按教师方法做,严重制约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直观性和互动性,根据现代教学理论,要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综合采用各种教学方式,使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程教学中,以适当的课时比例分配,优化教学过程,在采用讨论式、探究式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实验和插播视频片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的显示复杂的物理现象,精讲教学内容的思路和方法,设计中心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保证了课程教学效果;加强课外延伸性学习,如学生自拟题目,撰写相关教学内容的小论文,定期进行网上的分组讨论,总结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各小组推荐同学对讨论结果作PPT演示讲解,小论文演讲交流等。实验教学中,对各阶段的实验采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方式,基本实验由学生在实验教材指导下自行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过程及需要解决的实验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答疑,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这种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巩固、补充和深入理解理论规律,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学生自己提出题目和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把关下做实验,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同时我们将计算机仿真实验,多媒体信息技术及计算机采集、处理实验数据等现代计算手段应用于实验教学,给实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交互式模式下的教学方式改革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直观性。3.交互式教学模式下的实例。在近代物理教学中,针对“狭义相对论”这个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内容抽象,时空效应理解困难,我们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配以计算机模拟、动画、录像、声音、文字等,将狭义相对论的内容深入浅出的介绍给学生,教学中把理论直观化、形像化,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复杂物理理论呈现给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近代物理的学习兴趣,交互式教学方式的效果得到充分体现。在波动光学中,针对薄膜干涉中的等倾干涉这个教学重难点内容,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讲述迈克尔逊干涉这段教学内容时,我们在光学实验室进行授课,首先结合实验室迈克尔逊干涉仪让学生了解仪器结构,然后演示观察等倾干涉花样及其随厚度的变化规律,再定性分析花样的形成,给出厚度变化与花样中环纹数目变化的定量关系,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直观形像的理解等倾干涉理论公式,也为后续实验验测定氦氖激光波长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交互式教学模式,深入浅出的将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融合起来。

三、交互式教学模式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交互式教学模式下的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改革,实现了理论与实验体系和内容更加优化,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效率得到极大地提高。我们在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近两届部分专业、部分班级的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中,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改革,学生的物理基础理论、基本科学实验技能、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有显著提升,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教师给出的理论问题,会阅读教科书和课外参考资料,针对问题撰写小论文;在已有实验基础上能自行提出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创新性的完成实验;在各种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交互式教学模式促进了大学物理与实验教学课程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2]霍剑青,等.“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建设思路与教学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11).

[3]张占新,王汝政,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措施与实践[J].大学物理实验,2013,26(6).

[4]罗文华.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对策[J].物理与工程,2013,23(4).

[5]周全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对策探索[J].科技展望,2017,27(1).

[6]谢丽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2009.

[7]张凤琴,林晓珑,等.创新人才培养下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物理,2017,36(3).

科技展望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人才评价体系;改革;高校教师;思想政治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神圣使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国家文件,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进行了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强有力的指导,绘制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全面施工到内部精装修”的施工蓝图,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高校教师人才评价体系作为衡量人才竞争力、引导人才队伍发展的指标工具,具有重要的导向、标杆、激励作用。通过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激发高校思政教师乃至整个师资队伍的内驱力,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水平业绩贡献和创新能力为导向,把思政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一、高校思政工作建设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展开了广泛研究,任菲提出从互联网+视角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内容和方法,加大对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全力推进[4];曹冬华提出通过高校的组织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多方面的整体改革与系统的优化实现高校内部思想教育的最大作用力[5];姜莉莉认为激发教育内驱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6];刘思锋认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主体积极性、强化责任追究是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间合作内驱力的重要举措[7]。当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思考,大多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内容等方面探索,缺乏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宏观层面思考,缺少从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视角出发,切实有效地推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二、内驱力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

内驱力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生命个体为了适应某种需要产生的一种内在动力。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R.S.Woodworth)认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因果机制包括了内驱力和机制两种心理成分[8];赫尔(C.L.Hull)对拓展内驱力理论,认为内驱力主要分为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9]。内驱力强调生命个体内在的自觉性,即通过内在的驱动来促进外在的行为,从而来达到满意的效果。内驱力概念几乎融合了管理学、教育、哲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对于内驱力的生成促进,实质上就是对教师思想、情感、使命等方面进行转变和调整[10]。对于高校思政教师而言,内驱力是夯实教师个人发展的基础,从而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教师的内驱力是思想政治课堂丰富多彩、校园生活正能量充溢、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原始动力。面对个别教师理想信仰迷茫、服务意识差、言行失范、思想政治重视不够、方法单一的现状,如何利用人才评价指挥棒、风向标作用,通过培养和引育相结合、考评和聘用相衔接、激励和约束相协调,激发教师内驱力。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管理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融入高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全方位、多维度、高效率开展。

三、人才评价体系改革促进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主体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以及党团干部等人员,而是涉及整个高校师资队伍。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对学生思想、观念、言行、学习活动乃至将来的工作成就有着直接影响。所有高校教师都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力军,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以人才评价体系改革为抓手,激发教师内驱力,通过思想引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分类评价,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思政系列职称单独评审等举措,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发展注入影响深远的强心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迈进新时代。1.坚持思想引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遵循“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规律,不断加强教师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激发教师开展思政工作的内驱力,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规范教师的行为选择,强化思想品德高尚、教学科研业绩突出、公共服务意识强的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评选表彰“卓越教学奖”“十佳师德奖”“模范思政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教师公共服务奖”、“十佳关爱学生教师奖、“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等师德先进典型宣传。鼓励和支持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深入学生当中,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价值引领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鼓励教师承担本科生班主任、学分制指导教师、第二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社团等,并纳入职称晋升、岗位考核等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者在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研究生导师遴选,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评选中均优先考虑。对于思想政治表现不合格者坚决执行一票否决,视情节轻重给予低聘、缓聘或解聘处理。从管理制度上切实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监督建设管理,强化“教师是第一身份,上好课是第一要务,关爱学生是第一责任”的意识,把师德师风教育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2.分类评价,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分类评价,完善以高水平业绩贡献、岗位工作和育人实效为主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最大限度的激发优秀人才的内驱力。针对不同岗位类型的教师,科学合理的制定职称晋升条件,实行不同的绩效考评办法,采取不同的激励分配方式和政策支持。对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既要求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也要高质量的科研业绩。对教学型教师,侧重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质量效果及教学创新能力的考核。对研究型教师侧重科研水平、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考核。对临床医疗教师,侧重临床医疗教学环节要求,强调从事临床研究项目的重要性。对从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教师侧重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科技成果的社会转化效益和影响。通过分类评价,根据高校人才的不同特点,摒弃以往职称评审要求多而全的思路,设计教学科研成果的可替代指标或方式,为不同类型的拔尖人才创造条件快速成长。3.思政系列职称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大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积极探索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单独设置学生辅导员职称晋升指标和教育职员晋升指标,根据思想政治系列师资队伍结构比例和整体规划,不断加大思政教师职称晋升指标倾斜,引导和激励思政教师提升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岗位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独设置公共课类评审标准;针对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单独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类评审标准。相比常规人文社科条件而言,调整了对科研论文(著作)和项目要求,更加注重考核思政教师的岗位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更加符合思政工作实际情况和教师个人综合素质评价。以高水平业绩贡献和创新能力为导向,鼓励教师创造标志性、原创性成果,坚持业绩成果的高水平和国际化导向,促进学有专长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与时俱进,优化教学科研成果评价,创新网络育人,鼓励教师加强思想政治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创造更多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强化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思政系列职称单独评审,单独组建推荐小组和学科评议组,既考虑学生辅导员研究水平,又考虑工作实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开辟思政教师成长成材的快车道。高校通过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核心地位,通过对教学科研成果、工作实际业绩和教书育人效果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和优化组合,从学校制度层面上激发教师内驱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迈进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华社北京2018年1月31日。

[4]任菲,陈彪彪:基于互联网+视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探究[J].《才智》2018(6)P89-90.

[5]曹冬华: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资源整合机制探讨[J].现代交际,2017(19)P112.

[6]姜莉莉:激发教育内驱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科技展望,2016(24)P348

[7]刘思锋、何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间合作的“内驱力”探究[J].高校辅导员,2016(38)P43-46.

[8]罗伯特•伍德沃斯著:动力心理学DynamicPsychology,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9

[9]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科技展望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政府;服装企业;安全生产监管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我国服装企业获得快速发展,但是最近几年服装企业安全事件也较为频繁,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服装企业生产安全问题当中,政府监管不到位就是一个方面。在企业的内部的安全制度管理上还存在较大的漏洞,主要表现在服装机器缺乏应有的安全管理和防护措施,导致生产过程当中机器伤人事件突出;在工厂生产用电上,电路老化,死拉电线的现象明显,给企业及人员带来安全隐患;粉尘问题管理不当,不及时的清扫,火灾隐患较大等等,这都是服装生产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当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很难有效解决的问题。因此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对提高企业安全监管水平,降低安全事故发挥重要作用。论文从安全生产监管概述出发,分析政府在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加强服装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提高服装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一、安全生产监管概述

安全生产监管通俗的说就是针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流程、制度和具体操作的监督管理。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安全生产监管,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包括对于生产型企业、服务型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是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

二、政府在服装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生产监管重视程度不够。安全生产监管重视程度不够。当前政府在针对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当中,不是非常重视。部分地区政府在服装企业的管理当中只是看到企业所带的经济效益,而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问题没有及时的指出,这样就存在较大的安全生产隐患。2.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不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不完善。当前我国在针对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上存在多头管理的局面,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如在服装企业的安全检查当中,有的是劳动部门的监督管理,部分事项是税务部门的管理,没有一个针对性的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因此在问题发生之后,还存在政府部门推卸责任的现象。这样使服装企业安全监管处于真空地带。3.安全生产监管制度不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制度不健全。部分政府在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当中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管制度。在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上都是一个随机的行为,一般都是重大事件发生或是上级要求检查才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在实际的安全生产监管上,没有一股长效的监督力量,无法有效的提高地区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在企业的内部的安全制度管理上还存在较大的漏洞,主要表现在服装机器缺乏应有的安全管理和防护措施,导致生产过程当中机器伤人事件突出;在工厂生产用电上,电路老化,死拉电线的现象明显,给企业及人员带来安全隐患;粉尘问题管理不当,不及时的清扫,火灾隐患较大等等,这都是服装生产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当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很难有效解决的问题。

三、政府加强服装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

1.加强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重视程度力度。加强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重视程度力度。当前政府在针对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当中,不是非常重视。部分地区政府在服装企业的管理当中只是看到企业所带的经济效益,而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问题没有及时的指出,这样就存在较大的安全生产隐患。在服装企业的管理过程当中,地方政府要改变过去的看法,一方面要看到服装企业给地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应该看到安全监管不到位的巨大危害,高度重视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将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纳入,实际的政府管理目标,提高实际的重视力度。2.完善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完善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当前我国在针对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上存在多头管理的局面,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在问题发生之后,还存在政府部门推卸责任的现象。这样使服装企业安全监管处于真空地带。在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过程当中要明确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度。针对每一个政府部门,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职责,对出现安全问题的部门要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保障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的有效落实。在服装企业的安全监督和管理过程当中,需要落实有关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安全责任人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的法律法规,完善自身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对不符合制度的有关要求要及时修改,保障制度的可适用性。第二要建立企业内部安全生产培训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将有关安全生产知识落实到实际的生产实际当中。第三建立法律保障体制,企业可以购买安全保险,通过保险等各种措施,有效的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提高风险的应急管理水平。3.健全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健全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在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过程当中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安全监管制度。除了在重大节日或是活动上要进行监管之外,还应该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机制,如每周突击检查等,保持安全生产监管的高压态势,降低安全生产事件的发生。在监管制度上要不断细化,如定期对低压电线进行检查,厂内电气线路敷设符合规范要求,电源系统须安装漏电保护器和采用保护接地或接零措施。机设备转动外壳要安装防护装置,关键设备定期保养(小锅炉)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严禁带病作业。易燃废物及棉纱要定期清理,及时消除粉尘,提高实际安全监管水平。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服装企业的安全监管当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政府在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安全生产监管重视程度不够、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不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不健全等系列问题。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当中要加强服装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加强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重视程度力度、完善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健全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的法律法规,完善自身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对不符合制度的有关要求要及时修改,保障制度的可适用性,提高服装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参考文献

[1]葛明兰,贺行政,李艳云,等.小型服装加工厂安全生产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S1):61-64.

[2]曾尧.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思考[J].安全,2016,37(7):1-3.

[3]沈斌,笪秉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博弈研究[J].当代经济,2016,(4):122-125.

[4]汪志明.浅谈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有效途径[J].科技展望,2016,26(4):304.

[5]顾青.浅谈儿童服装质量及安全隐患分析[J].化纤与纺织技术,2015,44(3):46-50.

科技展望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体育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教学水平、素养提高、观念转变、实践强化四个角度剖析人才培养模式下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第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向实用型、服务型转变,“体育课程与课程体育”并轨,加强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着力打造地方特色体育项目;第二,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中心,重点抓学生实践能力(教法、示范、教案、讲解、科研、技战术、组织、表达等)培养,教学评价模式注重技能应用与创新;第三,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实践要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基础,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第四,应用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一专多能型逐渐向多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1]

一、综合素养的提高是培养高校体育人才的保证

体育人才要具备较强的理论文化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在学校不仅要提高专业素质,更要相对拓展公共体育课,加强文学、舞蹈、思想等人文科学与数字媒体科学的教学,不断促进复合型人才的素质的全面提高。[2]要搞好第二课堂的教学。聘请相关专家讲课,拓展视野、增强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创建教育的人文素质氛围,扩展知识层面、提高文化修养。

二、理论教学水平的加强是培养高校体育人才的基础

(1)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拓展。以往的教师只是掌握单方面的专项教育方面的知识,新型课改以后,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通专项知识,更要增加后续的储备知识,能够把专项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以满足体育人才的多方面需求。新兴的课程体系应在心理、适应、健康等内容上体现。[3](2)选修课多学科知识的增加。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可以开设科学类、人文类、经济类、文艺类等方面的通识选修课程,通过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由此可以不断完善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4](3)专业课模式的精选。现今各专业设置科目比较单一,仅仅开设相关专业的课程,并不涉及其他专业的知识,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种相对脱离实际的课程设置造成体育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视野不开阔,适应社会能力低。所以,需要改变“为运动、为技能”的理念,注重树立科学的核心课程价值观,探索潜在的课程模式,促进新型模式的发展。[5](4)相关课程内容的丰富。全民健身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各企业单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体育人才有了发挥特长的地方,不同程度上增加了人才锻炼的机会、增强了人才的进取心。在课程设置上形成“宽口径,厚基础,课程多样化、小型化”的模式,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出路,也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必然要求。[6]

三、转变理念和思想观念是培养高校体育人才的必要前提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带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一些教师对课标不理解、无法渗透,导致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在认知上出现问题。因此,要树立健康至上的体育指导理念,提高对新课程标准的掌握能力,把新的理念传授给学生,改变传统的为运动、为技术的理念,改革培养体育师资的单一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指导能力、扩展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拓宽实习渠道是培养高校体育人才的关键

一是拓宽渠道,加强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学生单一的学习渠道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拓宽学生学习体育相关理论和技能知识的渠道,使其多方面、多层次地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实习增加工作经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使自己尽早顺应社会的需求。[7]二是建立教育实习基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企业实践的时间安排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应该尽量延长实践的时间。采用体育教育理实一体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体育专业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校培养的体育人才能真正转变成新型复合型体育人才。

五、强化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是培养高校体育人才的根本

体育教育教学应该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育的教育课程必须由以往的“为运动、为技能”转变为以培养体育人才的综合能力为主。(1)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基本的体育教学活动是一名教师应具备的特有的能力,也是体育指导者所具备的相关能力。(2)通过媒介和平台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经常组织体育赛事,通过竞赛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课余时间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如舞蹈社团、跆拳道社团、轮滑社团等,锻炼和培养体育人才的组织协调能力,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六、优质资源的开发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1)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科学规划体育学科在学校中的地位与发展,合理构建体育教师队伍的人才结构,引入和培养学科的带头人,打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实现队伍的合理化层次,补齐教师队伍序列,提升整体体育教师素质。(2)注重提升教材质量,顺应时展的潮流,构建立体化、多样化、多元化的教材层次。(3)提升体育教学职能,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本身的作用价值,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学投入,主动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可参与的体育环境。(4)加大外部环境、设施的投入与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体育环境是推动学生体育参与的又一因素,同时保证一些新项目设施的引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七、结语

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体育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体育人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时探索一条有效培养体育人才的方法,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参考文献:

[1]董国永,李慧.试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J].四川体育科学,2006(2).

[2]刘宏达.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J].电子制作,2014(9).

[3]黄汉升,陈作松,王家宏,季浏,方千华,贾明学.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J].体育科学,2016(8).

[4]苏玉东,赵建.谈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体育人才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6(17).

[5]龙佳怀,刘玉.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全民科学健身的实然与应然[J].体育科学,2017(6).

[6]付然.大专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探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4).

科技展望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经济效益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社会转型升级的环境下,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对自身继续教育的职能和定位不清晰,导致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报酬,也就是以尽量少的劳动损耗取得最大的成果或者以相同的劳动损耗换取更多的经营成果。通过分析研究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可以将普通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高校的科研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只有做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办学目标。最终实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的统一发展,促进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升级。

2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分析

2.1继续教育内涵。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已经脱离了正规教育,是对参加工作或者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的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升的一种高层次追加教育[1]。根据继续教育的定义,可以得出继续教育是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受教育者在学历上和专业技术上已经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水平;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新信息;继续教育的目的是补充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机构、扩大知识视野、提高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现需求。2.2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继续教育经济效益是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素质,降低商品劳动损耗,抵扣教育过程中的全部经费以后得到的纯利润。从计量上显示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分析,公民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是从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产出过程,是高等教育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劳动过程,这个过程和其他劳动一样有一个投入和产出,所费和所得的问题。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内部经济效益是高等教育的生产效益,也就是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所费和所得、消耗与成果之间的对比。外部经济效益是高等教育最终的经济效益,主要是根据高等教育给教育部门带来的最终效益。高校继续教育的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内部经济效益的提高一定促进外部经济效益的提高,高校追求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其目的是追求继续教育的外部经济效益,然而外部经济效益的前提是内部经济效益的提高[2]。继续教育经济效益具有延迟性、间接性、潜在性、多效性等特点。

3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分析

3.1拉动教育消费,促进经济发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激发了社会创新热潮,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知识社会化,科技成果转化社会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企业需要接受知识能力快、适应能力强、动手能力好的高级职业人才。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主要承担着提高劳动者技能、职业素养、理论知识等能力。在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对普通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发展要求,越来越重视继续教育,并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学历和专业技能。政府、企业、家庭或者个人增加继续教育投资,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过程中,需要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教学楼以及学校生活的各类物品,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提高消费,这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教育消费,促进了教育培训相关产业的发展。3.2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普通高校通过继续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类的技术人才,受教育者通过学习新的知识、新技术,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可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面临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为了抢占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员工创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力,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发展继续教育,可以加快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其次,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地方企业合作,通过双方共同育人,可以积极改进企业生产、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企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开拓了国外市场,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外语培训,让企业的员工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面临的难题。通过培训,高校可以参与到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组织建设,以及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创新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管理。3.3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报告中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提出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当前我国正处于贫困社会向小康社会转变,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型期,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处于中国转型社会背景环境下,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民情、社情,以社会转型发展需求为基础,将继续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连接起来,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继续教育,为国家、社会和大众服务,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培养创新人才,满足各行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将高校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相连接,在广大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继续教育,缩小城乡差距,让科学创新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转变教育理念,满足终身学习发展需求[5]。不断丰富教育方法,完善教育制度,将信息技术引入继续教育领域,为受教育者提供移动式、合作式学习空间,全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为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数字网络、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立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系统和适应远程教育特点的培训模式,先后为国家培养了本科、硕士研究生8000多名,成为我国高校远程教育的领头羊。

4结语

继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通过分析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高校必须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加大继续教育的资金、人力投入,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提高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马莉.关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33):233-233.

科技展望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数学建模竞赛;创新能力;平台;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主旋律,而目前的大学课堂教学过分追求理论的严密性,缺乏应用性,忽略了创新能力培养[1]。学科竞赛是学生以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来开展的学习活动[2]。学生通过对竞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搜集资料,提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案来解决问题[3]。学科竞赛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从分析问题到发现问题,从搜集资料到解决问题,都能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4]。近年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作用,开展了多项学生竞赛活动[5]。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是首批列入“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竞赛之一,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竞赛题目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简化加工而成,有的甚至是当年的社会热点问题[6],没有标准答案。竞赛鼓励三位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组成的团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来求解模型,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7]。数学建模竞赛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实践性平台,通过该平台,大学生可以树立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思维,从而锻炼提高其创新能力[8]。本文首先介绍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三个阶段,然后分析这三个阶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五个评价指标的影响,最后通过实践案例阐明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平台。

1数学建模竞赛的三个阶段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于每年的9月份举行,在竞赛之前,要经过培训,在竞赛结束后,组委会鼓励队员进行赛后总结。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分为赛前培训、竞赛和赛后总结三个阶段[9]。

1.1赛前培训阶段

赛前培训分为基本建模方法培训和论文写作培训。基本建模方法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数学建模的基础知识,包括问题的分析、假设、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等过程的介绍,常用的数学建模方法,Matlab、SPSS、Python等软件的应用和数学模型结果的分析等。论文写作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历届典型试题的讲和练,数学建模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技巧等。赛前培训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学习和自学来完成。通过赛前培训,学生能了解竞赛的流程,掌握基本建模方法,针对某个问题,能独立动手完成建模论文的写作。根据学生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选择一位数学建模方法掌握较好的学生(队员甲,队长)、一位软件使用能力较强的学生(队员乙)和一位善于写作论文的学生(队员丙)组成参赛团队,队长还要负责竞赛期间的任务分配以及协调等工作。

1.2竞赛阶段

竞赛阶段规定参赛团队要选择某个赛题,在76小时内提交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和求解、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对于赛题的选择,需要三位队员了解每个赛题(本科生有三个题目,专科生有两个题目)的背景,弄清要解决的问题,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相互讨论,选择一个能大致提出解决方案的赛题。赛题选定之后,三位队员要分工协作,同步进行。队员甲要针对问题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队员乙负责使用软件来求解模型,队员丙负责将问题的求解过程写成论文。队员甲往往不能一次就建立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这就需要三位队员根据队员乙求出的结果相互交流,不断的改进模型。对于不同的意见,各位队员既要能阐述自己提出方案的优点,又要能够听取他人指出的缺点,密切协作,找到一个最佳的方案。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

1.3赛后总结阶段

由于竞赛时间只有76小时,队员的水平有限,可能存某个假设不合理、建立的模型不够准确、求解结果不精确、论文语句不通顺等问题,这就需要参赛队员在赛后进行总结。一般可以根据评选出来的优秀论文,反思自己的论文,相互比较,对于不足之处一一进行改进。赛后总结相当于二次模拟参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但现实中往往被忽略。只有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改进,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建模水平。

2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指标有很多,陈继元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主要包含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四个方面[10]。陶成等通过查阅大量有关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和改进,设计了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的调查问卷,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主要包含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四个方面[11]。本文综合两位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提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在这五个评价指标上产生的影响。

2.1自学能力的培养

创新除了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持续不断学习新知识,具备突出的自学能力。在赛前培训阶段,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相关的建模方法,这个阶段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竞赛阶段,竞赛题目涉及到各个领域,对于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赛题,参赛学生需要迅速的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然后搜集资料和查找相关文献,自己学习消化,了解类似问题常用的解决方法并进行归纳,再结合自己的知识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此外,在赛后总结阶段,学生还要学习优秀论文的建模方法和写作方法,找出参赛论文中的不足,并进行完善,这个阶段也能培养其自学能力。

2.2动手能力的培养

创新除了在理论上严谨,还要能将创新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需要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在数学建模竞赛阶段,往往需要先动手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查阅相关资料建立自己的数学模型,然后动手编程在相关软件上求解模型,最后动手写成论文。建模的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实现,不像平时的课堂,坐在座位上听课就可以了,因而数学建模竞赛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此外,在赛前培训阶段,也要求学生动手实现其他优秀论文的建模过程和求解过程。

2.3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创新不能只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单打独斗,还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组建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特长,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数学建模竞赛要求以3人组成的团队参赛,并由其中1人担任队长。队长赛前要把队伍组织好,竞赛中要把任务分配好,充分发挥每名队员的优势,还要善于协调好队员之间的关系,让三人拧成一股绳,发挥出最大的能量。队员间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能固执己见,对于好的想法要虚心接受和吸收采纳。赛后队长还要把团队组织起来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些过程都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2.4应变能力的培养

创新要能够针对不确定性、不可控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制定出有效、合理的预案,需要具备非凡的应变能力。数学建模竞赛一般只有76小时,时间紧促。在竞赛过程中,随着对问题理解的深入,可能发现之前建立的模型存在缺陷,或者没有考虑到某个重要的因素,需要对模型进一步完善,这就需要队员们随机应变,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提出解决方案,该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2.5表达能力的培养

创新需要将创新成果以文字或视频等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需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只要求学生会计算某个题目,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就行,忽略了对表达能力的培养。数学建模竞赛最终要提交的是一篇包括摘要、模型的建立、求解和检验等内容的中文或英文论文,文字表达的清晰性是论文评分的标准之一,因而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综上所述,数学建模竞赛的赛前培训、竞赛和赛后总结三个阶段对创新能力的五个评价指标均有影响,具体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数学建模的赛前培训阶段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影响,竞赛阶段对五个指标均有影响,赛后总结阶段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有影响。其中,竞赛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自学能力在数学建模的三个阶段都能得到提升。综合来看,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显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

3参赛实践分析

以参加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例,来具体分析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赛题公布后,队长对三位队员(包括队长自己)进行了分工,每位队员负责一个赛题的资料查找与阅读、问题的初步分析等任务,之后一起讨论,选择了C题:机场的出租车问题。题目的背景是机场或者火车站经常出现的“车等人,人等车”这个难题,要求团队通过查找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出租车司机在排队等待载客返回市区、直接放空返回市区这两种方案中作出最优决策。该问题属于日常生活中的交通运输问题,迄今还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分析、简化问题为:(1)分析研究出租车司机决策的相关因素以及影响机理,建立出租车司机选择决策模型;(2)收集国内某一机场及其所在城市出租车的相关数据,代入问题(1)中建立的模型,给出该机场出租车司机的选择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合理性和敏感性分析。这两个问题开放性较强,没有提供任何数据。问题(1)需要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建立选择决策模型,每位学生搜集的数据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找出的影响因素就不同。问题(2)要求学生选择任意一个城市来进行具体分析,因而这两个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创新空间。

3.1对于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问题明确之后,团队成员需要从出租车相关数据搜集和如何建立决策模型两个方面去查找资料。学生团队选择了武汉天河机场为研究对象,搜集到的出租车相关数据包括出租车的收费标准、过去一年出租车单位时间的收益、天河机场的过路费、天河机场到达市区的里程和时间,天河机场的航班信息、每个时间段到达旅客的平均人数、蓄车池的出租车数量等,这些数据都需要队员动手一一搜集并整理分析,这个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对于出租车司机决策模型的相关因素,需要查找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实际搜集到的数据来确定需要考虑的因素,确定了影响因素包括航班到达时刻、蓄车池当前排队等待的出租车数量、出租车司机单位时间的收益、司机单位时间的等待成本以及机场到达市区的时间等。针对这些因素,计算出租车司机的总收益,包括载客收益、时间成本和空载成本等,最后通过比较两种决策方案的总收益的大小得出出租车司机的最优决策。问题(2)相当于是对问题(1)建立的决策模型进行数据检验,统计相关数据并代入问题(1)中建立的模型,求解可以得出出租车司机的决策方案,同时发现出租车单位时间的收益这个因素对司机作决策的影响较大。相关因素的确定、决策模型的建立以及数据检验这些过程,需要队员自己去了解出租车的相关数据,学习决策问题的相关文献,创新建立自己的决策模型并检验,这些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赛后通过对比优秀论文,发现问题(1)中的影响因素有缺项,没有考虑不同时间段乘客乘坐出租车的比例不同等细节因素,导致建立的模型比较粗糙,需要进一步改进。当然,这是由于竞赛期间时间紧促和队员分析能力欠缺造成的,赛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赛后总结分析,学生能发现自己的缺陷,激励他们在这些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加强,通过不断的积累来提高自己的建模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赛后总结分析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3.2对于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竞赛从赛前组队、竞赛和赛后总结分析都离不开队长的组织协调。在组队时,队长要充分了解参加培训学生的优势,选择软件使用熟练的队员乙和写作能力较强的队员丙一起组成参赛团队,队伍的组成结构对最后提交论文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在竞赛阶段,队长要对任务进行分配,除了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要经常组织队员开会讨论,确定最终相关因素以及如何建立决策模型。当队员之间有不同的意见时,要善于协调,避免产生分歧,影响队员之间的关系。在赛后,队长要组织队员一起学习优秀论文,总结经验。在整个竞赛过程中,队长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到锻炼。由于队长的组织协调,队员之间分工明确、团队协作、氛围友好,即使熬夜很辛苦,但是人人精力充沛,顺利完成竞赛。另外,在选择赛题,以及针对某个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时,队员之间都需要通过讨论和协调形成一致意见,这也培养了所有队员的协调能力。

3.3对于应变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逐渐完善的过程。刚开始建立的模型往往是比较粗糙的,随着对问题分析的深入,不断地对模型进行优化。团队在考虑不同时刻到达机场的旅客人数时,刚开始没有考虑到其服从泊松分布,后来在读文献时发现了该问题,于是随机应变,修改模型,使得模型说服力更强。对于决策模型,刚开始没有比较每个时间段蓄车池出租车的数量和乘车人数的大小,但是在问题(2)中将统计数据代入模型求解时,发现必须要考虑该问题,这时就要改进模型,使得得出的决策方案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从上述建立模型时的两个细节可以看出,数学建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应变能力。

3.4对于表达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竞赛是三个人的团队竞赛,各有分工,相互合作。在刚开始搜集收据和阅读文献时,每名队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或者想法向另外两名队员准确传达,然后集体讨论分析,确定影响出租车司机决策的相关因素,这时口头表达能力非常重要,言不达意会浪费时间。在论文写作时,队员甲和乙要将模型的建立和求解等过程的每个细节向论文写作的队员丙清楚地表达出来,队员丙写成论文初稿,然后三位队员一起修改论文。这个过程中,三名队员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虽然数学建模竞赛只有3天多的时间,但是参赛学生都能感受到在此期间学到的知识比平时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要多得多,而且真正体会到了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参赛经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数学建模竞赛的宗旨:“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曾说过:“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在他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五个指标,包括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研究和实践结果证明,在高校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或研究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众多,本文只选取了五个评价指标,比较片面,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梅正阳.美国MCM/ICM特等奖论文对大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3):10-13.

[2]顾涵,钱斌,张惠国,等.基于学科竞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8):213-215+281.

[3]张泽旺,眭平,谢雯瑜.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6,19(2):232-235.

[4]时颖,陈义平,杨庆江.依托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10-11.

[5]于德红,姚妍妍,李小梅.学科竞赛助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大学教育,2017(5):160-161+185.

[6]赵建英.数学建模竞赛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6(8):333+335.

[7]库在强,刘焕彬.以数学建模活动为载体促进数学课程教学改革[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68-72.

[8]李明秋,史洪伟.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3):39-41.

[9]马元魁,张丽丽,伏文清.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牵引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23):151-152.

[10]陈继元.“学练竞创一体”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6(4):44-47.

科技展望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数控加工技术;特点;应用

在机械制造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数控加工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为推动机械制造业的自动化、数字化、快捷化、网络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更好地发挥数控加工技术的优势,必须提高对数控加工技术的正确认识,并对数控加工技术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完善。

1数控加工技术的特点

1.1数控加工技术的产生背景

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背景下,机械制造业生产产品的复杂性逐渐加大,基于这样的原因,对产品生产效率、生产质量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信息技术、计算机、军工、汽车制造、微电子以及航空航天等诸多行业中,各种零部件的结构改型频繁、形状复杂各异,基于这样的原因,传统机械制造业中零部件加工难度大、精度高、生产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1]。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数控加工技术这一以机械加工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为主要手段的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2数控加工技术的内涵

数控加工技术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现代化加工手段,其综合应用了精密机械、自动检测、自动控制以及计算机等高新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是在加工机床上利用数字化控制系统完成对整个零部件的加工[2]。也就是说,数控加工技术是,在数控机床上加工零件的一种工艺技术,同时,其在现代化机械制造技术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通过数控加工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完成以往很难甚至无法进行的曲面零部件的加工,同时,其在加工准度、精度上均较为理想。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普通机械逐渐被数控机械替代,从而给传统制造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革命性的挑战。这样的背景下,数控加工技术的普及程度与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机械制造业发展水平与发展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1.3数控加工设备的工作原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电子设备为主的数控加工设备得到了一定的改进与优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数控加工设备的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发展。通常情况下,数控机床主要由机床本体、辅助控制装置、伺服驱动及位置检测、数控装置、输入装置、程序载体、程序编制等部分组成。数控装置是数控机床的核心部分,其工作原理如下:数控装置接受输入装置输送或者是在内部存储器中取出一段或多段数控加工程序,并经过逻辑电路进行编译、运算、逻辑处理,最后输出各种控制指令、信息,对机床各部分的工作进行控制,使机床各部分能够按照规定进行动作与有序运动。

1.4数控加工设备的编程

与普通加工机床相比较而言,数控加工设备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原因在于,执行各项功能的时候,数控加工设备必须完全接受数控装置程序的控制。也就是说,数字加工设备必须在计算机程序有效控制之下来进行运作。基于这样的原因,数控加工系统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运用,主要取决于程序设计是否合理,只有保证编程程序切实有效、科学合理,才能有效控制数控机床进行自动化加工。一般情况下,数控加工设备的编程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全面了解整个零件的设计图纸,特别是要注意曲线交点、圆心以及基本坐标点等基本数据。参考零件图中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坐标转换或者是构建方程,从而为有效实施数控系统编程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细致地分析整个数控加工系统的具体操作,制定有针对性的加工工艺流程[3];第三,结合计算机特点、数控加工系统的具体状况,来编制数控系统程序,同时,也要保证所编制的程序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第四,确定机床各部分移动轨迹的数学关系。

2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2.1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范围

数控加工技术的通用性、适应性相对较强,加工精度较高、加工质量也比较稳定,因此,具有经济效益好、生产效率高的优势特征。因为数控加工技术能够进行复杂生产,也可以改善工作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有利于提高生产率,所以,对数字加工技术进行合理选择、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数控机床是高度自动化的一种机床,也是实际生产中数控加工技术的一种具体运用,相比较于传统的普通机床,数控机床有着诸多优势,因此,数控机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数控机床也是一种高度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制作成本、技术含量均比较高,因此,操作难度较大、对操作人员技能水平的要求较高、后续保养维护与维修费用较高[4]。这样的前提下,站在经济角度上,数控机床通常情况下主要适用于对以下几种零件进行加工:小批量、多品种零件;需要最小周期生产的一些急需零件;不允许报废、价格昂贵的关键零件;需要频繁进行改型的特殊零件;精度要求较高、结构比较复杂的精密零件等。

2.2数控加工与数控编程的应用流程

机械制造业中所应用的数控加工技术包括数控机床加工以及数控编程两种,其中,零件加工编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实际生产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数控编程技术的重视。首先,数控机床加工的流程如下:生产者根据零件设计图中的要求来进行加工,对于设计图中的一些标准与标注,必须如实反映在零件加工过程中。对于数控加工程序来说,主要是通过把加工的具体尺寸转化为数字代码,以完成加工参数的转变、零件加工工艺,NC系统根据数字内容,来完成零件加工数控命令以及相应的辅助,从而高效完成零件的加工。其次,数控编程也被称为编制零件数控加工程序,指的是通过参考被加工零件的技术工艺以及图纸,根据规定的格式、数控系统中的指令,来编制成加工程序文件的这一过程。数控加工程序的科学编程,是生产出高质量零件的前提保障,也是提升整体合格率的有效措施。准确掌握数控加工设备的所有功能,从而实现对数控加工设备的有效利用,有利于降低使用数控加工设备的危险性,让工作人员能够更加安全地进行操作。一般情况下,数控编程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分析零件图样;对零件相关技术参数进行数字化处理;零件工艺处理、编程单的编程;输入数控编程;检验数控程序[5]。为了做好数控编程,必须切实掌握、正确认识加工零件图纸中的具体要求,并要全面了解图纸中的相关工艺要求,同时也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加工方案,尽可能地实现质量、经济性两者之间的平衡;应根据提前制定的加工工艺来处理加工顺序、加工路线,熟练掌握具体的加工刀具、加工参数;尽可能地实现数控加工设备效果的最大化,也要尽量减少换刀次数,来提高数控生产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进一步认识数控加工技术的特点、熟悉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范围,有利于实现数控加工技术的有效应用,也有利于提高数控加工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相信未来数控加工技术会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为推动石油化工装备和机械制造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作者:张金东 单位: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震.浅析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20):168.

[2]李俊男,赵强.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04):17.

[3]崔祥友.浅析机械加工中数控技术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5,(03):16.

科技展望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信息时代;城市;规划设计

1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也发展迅猛,信息技术也随之得到较为全面的实施与实践,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在质量上不断发展,持续提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在文中结合城市规划设计实际,从其中的缺陷入手,对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信息时代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2.1城市规划设计规范性的建立

信息化的平台建设使得信息化时代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们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可以在网络的平台下得到更多的规划评价,使得城市内的使用者可以对其规划的前景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并且可以对其规划的目标提出自身的一些见解。这就使得很多的规划信息在信息化的平台下得到了汇总,这时规划的开发者会根据汇总的信息与地理的特点进行规划方式的汇总,制定出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规划设计,以此来指导其规划的方向与内容,加快城乡规划建设的脚步,避免建设中的不合理与重复之处,减少问题的发生。

2.2控制城市的盲目扩张

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因为利益的诱惑,一些城市在其规划时盲目扩张建设,这与城市规划的内容是相违背的。这时,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就必须对其管理的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并加强建设,对于各个阶层管理机制的控制项进行完善,使得城市进行盲目扩张的行为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城市内土地不会遭到浪费,使城市的全面发展得到保证。

2.3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我国现有的城市环境建设中存在许多的环境问题,其一是城市内的水环境污染,其二是城市内的水资源浪费严重。这两种现象虽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也一直在督促其进行整改,但是因其各机构间目标的不一致,直接导致了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对其整改的计划加以有效的实施。如果将其中所涉及的各部门进行有效的统一,然后对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那么对于城市规划建设时的环境保护问题就更加容易处理,就能促进城市建设规划的综合性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3我国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发展现状

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有着近20年的发展历程,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时的编制、设计、管理等多个方面具有信息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我国目前有200多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定位的管理系统。有300多城市建成了城市规划审批的业务管理系统,对其进行管理时初步达到图形数据管理数字化建设成果,而且将其可视化的成果进行网络上的展示。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政府与规划部门,建立建全政府各部门间的专业的网站,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建设政务工作的可视化与网络化与图文一体化的公共平台,通过此平台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与实施,对我国的城市规划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对其也提出题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我国的规划信息化建设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发展与机遇。

4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4.1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的信息化平台下,我们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规划的设计,并且通过使用GPS技术可以对城市内的地理信息进行汇总,使得城市的规划者可以在计算机的平台中对城市的地理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对其中一些基本的信息有一个更加细化的分析,而且运用计算机计术手段可以使得我们做出的城市规划设计图更具有美观性,可以提前对规划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模拟。还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让规划时的设计人员对城市的地形与地貌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对城市内的交通与标志性的建筑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多年,基本涵盖了城市内的地理信息,为城市规划设计人员进行规划设计提供了较为完成的地理信息数据系统,以及空间模型,从中可以计算出城市内多种交通路线的长度与位置,并助推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信息化建设。

4.2信息技术的影响

现代的信息技术具有智能化、自动化、高速化的特点,主要是使用计算机代替传统的人力,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运算方式,而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更应该将信息化平台引入其中,实现信息处理时的高效性。利用信息化提高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的水平,对于城市规划时的设计需求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其规划设计的方案进行处理,使得操作者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其灵感进行更加便捷的表达,不用再进行繁琐的画图,就可以将设计意图完整地表达出来。网络技术的兴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也是信息化崛起的标志。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想法与规划设计人员进行沟通,使得市内生活的人们参与到城市规划的设计当中,而且城市规划的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征集一起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案,使得城市中每个角落内的人群都可以进行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心声表达,这样可以使城市的规划设计更加人性化,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规划建设完成后,与大众的心理与审美需求更加密切。

4.3信息时代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规划设计专业人才稀缺,而一些进行设计的人员也缺少专业知识,这就使得设计人员与从业人员需要进行更加密切的沟通,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心得与体会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体现城市规划设计内涵,这时信息化的平台就成了二者间沟通的桥梁。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网络交流的平台,行业内的人员都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交流,一些行业内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可以从平台上进行传播,使得一些城市规划的相关人员可以更好地对其规划的新成果进行了解,丰富城市规划的内容,也从另一方面促进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4.4促进规范性的建立城市的规划设计需要更多的参与,所以城市规划的管理者需要通过网络的平台规划的具体信息,使得城市规划的设计方案可以接受更多大众的评价,从而了解方案设计中的缺陷,并且更好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保证城市规划完成后,不会出现不合理现象,避免城市建设中的重复建设,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加的规范化与合理化的基础条件。

5结束语

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得知,城市规划设计是我国城市基础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建设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其信息化的水平,对城市规划的后期信息化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时不同的规划设计情况应使用不同的设计手段,必须认真切实地对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水平进行提升,才能有效保障城市规划设计的信息化水平。

作者:曹威 单位: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李丰春.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4,08:240-241.

[2]赵文博.浅谈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J].科技视界,2015,13: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