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4:30

技术人员论文

技术人员论文范文篇1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和谐社会下人力资源管理与综合效益的分析,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对提升医院综合实力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以论证人力资源管理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未来发展。并通过对医院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统计,为今后医院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提供依据。

关键词:和谐社会;医院;人力资源统计

在和谐社会下,医院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从根本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同样,优秀的医学人才就是医疗技术的根基,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关系着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几乎所有医院的领导者都意识到人力资源是医院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为了提升医院综合实力,获取独特的竞争优势,医院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不过在当前,尽管我国医院人力资源队伍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企事业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医院系统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院人力资源总量过剩;医院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地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城乡差距较大;医院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因而迫切需要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及统计研究,以推动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

1、新时期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特点

1.1人才竞争加剧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医院要想持续经营、不断发展,就要有优秀的专业医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做后盾。加入WTO后,我国医院对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与客观存在的人才短缺,使医院间人才流动成为必然,如何吸引人、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成为医院重要的管理工作。

1.2人才身份改变

传统的人才是医院的财产,为医院所独有,人事管理是身份管理。今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人才作为一种资源,进行资源管理,人才将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市场人”,成为社会共享的资源,这样有利于对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优化人才结构,也有利于疏通医院的人才流动渠道。

1.3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改变

在市场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将打破以往福利全包与铁饭碗的模式,人事制度将成为人才使用的必然趋势,用人单位与职工按双方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聘用合同,人事管理将由统一管理向分类管理转变,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单位和职工双方的选择自由度增大。

2、人力资源统计的内涵

2.1人力资源统计的含义

统计是指对现在与未来环境的分析。人力资源统计是指在评估和预言的基础上,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状况的假设。人力资源统计可分为人力资源需求统计和人力资源供给统计。其中需求统计是指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未来所需职工数量和种类的估算;供给统计是确定是否能够保证职工具有必要能力以及职工来自和何处的过程。

2.2人力资源统计的方法

人力资源有许多种统计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经验统计法、现状规划法、专家讨论法等。这些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人力资源统计类型。

2.2.1经验统计法

经验统计法是人力资源统计中最简单的方法,它适合于较稳定的小型企业。经验统计法,顾名思义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推测未来的人员需求。不同的管理者的统计可能有所偏差。可以通过多人综合统计或查阅历史记录等方法提高统计的准确度。要注意的是,经验统计法只适合于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发展状况没有发生方向性变化的情况,对于新的职务,或者工作的方式发生了大的变化的职务,不适合使用经验统计法。

2.2.2现状规划法

现状规划法假定当前的职务设置和职工配置是恰当的,并且没有职务空缺,所以不存在职工总数的扩充。职工的需求完全取决于人员的退休、离职等情况的发生。所以,人力资源统计就相当于对对人员退休、离职等情况的统计。人员的退休是可以准确统计的,但是离职是无法准确统计的。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和比例分析,可以更为准确地统计离职的人数,现状规划法适合于中、短期的人力资源统计。

2.2.3专家讨论法

现代社会更新非常迅速,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统计方法很难准确预计未来的技术人员的需求。我们知道,相关领域的专家由于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所以能更加容易对该领域的技术人员状况做出统计。为了增加统计的可信度,可以采取二次讨论法。在第一次讨论中,各专家独立拿出自己对技术发展的统计方案,管理人员将这些方案进行整理,编写成企业的技术发展方案。第二次讨论主要是根据企业的技术发展方案来进行人力资源统计。

3、和谐社会下医院人力资源统计的发展方向

3.1观念更新

首先要从观念上和体制上为人才创造一个更为宽松、更加充满活力的环境,要营造这样一种环境。首先需要管理者在观念上的更新,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次,要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念,拓宽视野,放眼全球,最广泛、最充分地把各类人才聚集到医疗卫生事业中来;第三要开放用人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和使用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3.2管理人员专业化

众所周知,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能力:(1)功能性能力:是指对职工能力评估和人力资源效率的评估以及由此评估而进行的薪酬系统的设计等;(2)管理能力:包括组织内的政治和权力、组织财务的整体评估、组织工作设计、发展战略和策略联盟;(3)组织能力:包括提升职工效率的策略、组织文化的构建、多元的价值观;(4)个人能力:包括个人的影响力、感召力、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领导风格等。人事部门如果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日常性事务的协调和处理上,那就无法研究和统计、分析、制定计划来解决组织的人力资源问题,这样的人事部门自然是无威信可言的。人力资源的从业人员只有对单位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清醒的认识,才有可能为各业务职能部门提供有益的帮助。

3.3职能转变

和谐时代的到来,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职能,从传统的行政支持者转变为经营管理合作者。为组织发展寻找合适的人才,为保持组织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用的人才,并采取切实措施留住人才,发展人才,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职能。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传统的人事行政工作应逐步形成简化的工作流程,或直接交给专业化机构运作,而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统计、分析、沟通各部门人员,根据组织的长期、短期发展目标和组织文化的需要,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措施,保证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积极调动和开发人的潜能,使人力资源战略成为组织发展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4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

在和谐社会中,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实现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从制度上破除以职位级别衡量人的价值的旧传统,建立以知识和贡献衡量人的价值的新制度。比如要鼓励和培养职工的创新意识,建立知识创造和共享的机制;培养和发挥团队精神,营造组织与职工共同成长的氛围,引导职工将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规划职工实现自我超越的职业生涯,激励职工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掌握更全面、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和技能,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使职工随着组织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总之,在现今和谐社会,医院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任何一个医院都必须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才能创造医院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宛小燕,曾诚,王星月,等.浅谈卫生人力资源的预测方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4):250-251.

[2]侯绍明.目标规划法在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劳动,2006,(2):57-58.

[3]冯虹,陶秋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6.

[4]沈远平,陈玉兵.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技术人员论文范文篇2

摘要:地质勘查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先行性、战略性的工作,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2006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颁布实施,地质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各地勘单位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与依存度日趋加大。文章从地勘单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进行探讨研究,进而提出合理有效的技术人才激励机制。

关键词:地勘单位技术人员激励机制

1引言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从事地质勘查的地勘单位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逐步开展事改企与商业经营思维的改革和变迁。虽然逐渐实行企业化管理,但传统的事业型管理模式仍然束缚着地勘单位人们的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事业单位的市场化进程。这种普遍存在的诸如管理者对激励机制的思想认识不够、激励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了地勘单位出现招人难、留人难与用人难的局面,所以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已成薪酬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2地勘单位技术人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2.1技术人员薪酬分配上未体现艰苦性

地质勘查单位92%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着野外技术工作,其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工作压力比较大。而在目前地质勘查单位实行的岗效薪级工资制中,从事一线野外技术人员没在福利及其他补贴上予以考虑,影响了野外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前,面对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的客观因素,在外的地质技术人员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技术人员工作环境的艰苦性却没有在收入分配上充分体现出来,造成技术人员心理不平衡,阻碍了地勘工作的顺利开展。

2.2薪酬分配上没有体现绩效业绩

由于单位领导与技术人员思想意识本身的原因,特别是作为从浓厚的计划经济背景下走出来不久的地勘类事业单位,平均主义思想尤为深刻,表现为:一是技术人员相互之间的平均分配,薪酬的差别基本只体现在野外工作时间与项目的工期长短上,而与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没有太大关系;二是反映在岗位工资制度的标准差距非常小,虽然在工资改革过程中引入效益工资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效益工资也仅与职位和职称有关联,而与实际绩效挂钩不够明显。

2.3技术人员的个人理想与用人现实存在差距

任何一名从事地勘事业的技术人员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们都有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但在地勘事业单位中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造成一些技术骨干从主观上不愿留下从事艰苦的技术工作。这种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组织目标之间相互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技术人才资源的浪费和内耗。同时从地勘单位的干部用人的实际情况来看,管理干部与技术干部之间存在着错位现象,使技术人才产生错误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利于技术人才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2.4对专业技术人才的人力资本投入不够

地勘事业单位未能体现使用、培养和开发的核心环节,是目前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明显特征。人员的进出、业绩的考核等具体事务占据了人事工作者的大部分时间,对人力资源的引进、培养、开发等缺乏长远性和系统性的科学规划,更未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到单位发展战略的高度。部分地勘单位出现对职工教育培训投资力度小、培训形式单一或过程形式化甚至只使用不培训开发的问题,阻塞了技术人才专业提升的直接通道,也没有满足作为技术人员特有福利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降低了其工作的的主动性。

3地勘单位技术人员激励机制探讨

3.1科学配置技术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资源价值

要进一步健全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培养、任用机制。一是建立宽松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对地勘单位急需和岗位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坚持特事特办、减少环节,以各种灵活的方式利用专业技术人才的智力;二是建立多元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和总队发展需要,推行以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培养和培训体系;三是竞争择优的人才使用机制,努力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制订适应技术人员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通道,让他们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3.2注重薪酬激励与精神激励、情感激励机相结合

作为地勘单位队伍核心的技术人员,在当前实行的项目经理制与承包制模式下,更多的需要发挥项目团队的作用来共同完成组织安排工作任务,而尽管物质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但有机地发挥基于团队考虑的绩效激励机制以及目标激励、工作授权激励、参与决策激励与荣誉激励等精神激励以及感情沟通、尊重员工等形式的情感激励的共同作用,更能在较高层次上调动职工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也较长。

3.3建立针对性强的具体激励措施

应建立能对地勘单位技术人员起明显激励作用的激励机制。一要建立差距较大的薪金制,实行效益工资与岗位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二要建立具体的奖励制度,除地勘单位统一设立的质量奖、安全奖与年终奖之外,可以依据广大技术人员设立重大勘查项目或找矿成果奖、技术革新(管理)创新奖并设置技术带头人等奖项。三可采用晋升激励制度,可通过建立通畅、明确的晋升渠道,为优秀技术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为技术人才创造晋升的机会。

3.4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讲求奖励效果

地勘单位的技术人员分布在技术生产与技术管理等不同岗位,其工作性质、内容与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应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量化的评价结果不仅为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而且对于在地勘单位内部建立起职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奖罚分明”的管理新机制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实现对技术人才的激励。

技术人员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媒体融合时代;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作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必要补充,已成为提高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促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新兴媒体与传统出版相互渗透、交融共生,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情况,出版单位必须正视困难、直面问题、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出版从业人员则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才能在媒体融合时代适应出版业的变革和发展。

一、媒体融合时代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提升出版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需要。媒体融合时代是一个出版变革和发展的时代,需要出版单位和出版从业人员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当前,出版物市场的种种负面迹象表明,出版从业人员素质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远远不能满足出版行业发展的需要。出版单位必须在坚持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强继续教育培训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全面提升出版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职业素养以及新技术和新手段运用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出版队伍,从而更好地适应出版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2.促进出版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版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人才是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版单位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可是目前出版单位普遍面临着人才的流失,特别是优秀人才的流失,人才问题成为出版单位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媒体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传统出版逐渐陷入生存与发展困境。在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下,出版单位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培养一批既有传统出版工作经验,又了解新媒体发展规律,掌握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新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出版单位转型升级,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推进出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需要。出版是一个把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创造物质化、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依赖人才、造就人才的行业。媒体融合时代,随着新环境的变化、新业态的出现,出版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急需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化的出版队伍。出版单位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通过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不断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和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切实承担起科学知识传播、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4.适应出版业态深刻变革的需要。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出版业在内容存储、图文编排及出版物印制、发行、营销等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产业变革对出版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专业素养、新技术的运用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出版单位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引入先进的工作模式和运作方法,通过开展继续教育,使出版从业人员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需求,使出版企业在出版业态的变革和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媒体融合时代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

1.继续教育意识淡薄。近年来,国家各级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推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并制定了相关规定,对出版从业人员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版单位及出版从业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一方面,出版单位考虑经济效益,在保证出版物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只要现有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能够基本满足工作需求,就不愿意在继续教育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出版从业人员在繁重的日常工作压力下,将参加继续教育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仅仅是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取得继续教育证书,以达到职业资格登记注册的目的。2.继续教育内容陈旧。国家要求对社长、总编辑、编辑室主任、期刊主编等主要岗位开展岗位培训,实施持证上岗制度。近年来,我国出版行业通过此类岗位培训使出版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此类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主要为编辑业务培训,不外乎集中在与出版有关的法律法规、出版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和编校规范、图书选题策划与市场营销等方面,针对新兴出版业态的培训内容相对较少。培训内容不全面,缺少系统性,而且每年的培训内容重复雷同、缺乏新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出版从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3.继续教育形式固化。现有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主要以各地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举办的培训班为主,一般是采用专题讲座与研讨相结合的集中面授方式进行,培训形式单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培训中心及有关出版行业协会也会组织一些继续教育培训,但是由于培训地点不在本地,培训收费较高,出版单位考虑参训成本,通常首选让员工参加当地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集中面授培训。虽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培训中心及有关出版行业协会也开设了一些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培训费用也相对较低,但出版单位为了支持和配合当地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加强和密切相互之间的关系,一般也会首选让员工参加当地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集中面授培训。4.继续教育考核机制不完善。根据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其余48小时可自愿选择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由于没有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考核作出明确规定,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一般采用撰写论文或开卷考试的形式,基本是走走过场,难以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参训人员不认真听课、请人代听课、迟到早退等现象屡见不鲜。5.继续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明显。当前,组织实施继续教育培训的机构普遍没有自己的师资力量,只是根据不同的培训班,临时聘请专家,年复一年,授课教师和参训人员基本一致,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也变化不大,学员获取的新知识非常有限。各种继续教育培训班,也基本不区分受训学员的差异,图书、期刊、报纸等编辑人员聚集一堂,不同职称、不同职务、不同工作阅历、不同学科专业的从业人员混坐在一起。参训人员的行业存在差异、工作性质有差别、知识结构也各异,但却接受同样的培训课程和内容,极大地影响了培训的效果。更有部分培训班,参训学员大多数是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已具备较为扎实的出版编辑业务能力,但提供的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仍以编辑校对基本规范为主,这样的培训对于学员提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几乎没有什么帮助。

三、促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全面科学规划,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各培训机构要紧紧围绕“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我国文化传统、现阶段政策要求和出版工作实际,加强战略思考和周密规划,大力举办有针对性、有特色的继续教育培训;要每年第一季度公布年度培训规划,以便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选择,使整体性规划与个体化教育有机结合。[1]出版单位要把员工的继续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计划,加强管理,给予支持,提供保障,确保继续教育持续长久地开展。出版从业人员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妥善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根据自身的工作需求和不足,选择不同培训班,针对问题学习,带着疑惑听课,确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有力促进职业生涯发展。2.推进教材建设,完善课程设置,不断充实继续教育内容。优秀的教材、合理的课程、新颖的内容,是保证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效果的前提。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各培训机构要加强对继续教育市场需求的调研,汇聚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单位等各方面力量,共同编写教育大纲、出版教材。教材可以是一纲多本,各培训机构、各出版单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适用的继续教育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从而达到继续教育的目标。[2]同时,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出版从业人员急需加强对最新政策、最新理论和最新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和把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应增设相关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课程,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保证继续教育效果。3.搭建载体平台,创新方式方法,不断丰富继续教育形式。为更加便捷高效地开展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各培训机构要按照“规范、高效、便捷、经济、智能”的原则,加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实现“网上报名、网上学习、网上考试、网上发证”的继续教育闭环式管理。要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假学”“替学”等问题,确保学员本人学习、本人考试,有效规范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市场。要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实现在线留言、专家答疑、双向互动、实时交互,使学习更有针对性,知识的掌握更高效;要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打破培训的时间、地域限制,方便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随时随地学习;要通过网络教育,减少集中面授,减轻出版单位和参训人员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要通过智能化数据分析技术,自动地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监控和有效干预,营造“智慧学习环境”。在媒体融合时代,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要采取“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专题讲座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等方式,逐步建立“送学、帮学、共学、互学”等学习机制,将出版行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及时地传递给学员,确保所学有用、有效。4.完善管理办法,健全考核机制,不断提升。继续教育的实效性无规矩不成方圆。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在现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配套办法,加强对各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严肃查处违规办学、低层次办班等现象,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班的质量、层次和水平。要不断健全和严格执行继续教育考核机制,建立参训人员继续教育档案。培训中,严格考勤登记,培训结束时,组织培训考试,对出勤率低或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计算学时,实现以考促学。[3]对于专题讲座、研讨会及各种形式的在职自学,要求学员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发表学术论文,避免出现“人在心不在”“走过场、混学时”等现象。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才能保证继续教育不流于形式。5.强化师资力量,区分层次类型,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教师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责任意识、人格魅力、语言表达和现场掌控能力,决定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效果的好坏。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各培训机构要充分挖掘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汇聚各类优秀师资力量,不断完善师资库,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储备和提供优质师资。授课教师则要牢牢把握时展脉搏,紧跟国家形势与政策要求,不断丰富和更新授课内容,及时传递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法。同时,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分工、不同职称、不同级别参训人员的不同需求,举办不同的培训班,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分层次、分类型开展继续教育,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实用性。

总之,媒体融合时代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出版单位及从业人员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根据形势发展和时代需要,从思想认识、师资配置、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形式及考核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拓展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全面提升出版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出版事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席逢遥.对完善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的探讨[J].中国编辑,2014(3):86-87.

[2]李文娟.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剖析[J].出版参考,2015(11):18-19.

技术人员论文范文篇4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和谐社会下人力资源管理与综合效益的分析,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对提升医院综合实力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以论证人力资源管理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未来发展。并通过对医院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统计,为今后医院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提供依据。

关键词:和谐社会;医院;人力资源统计

在和谐社会下,医院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从根本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同样,优秀的医学人才就是医疗技术的根基,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关系着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几乎所有医院的领导者都意识到人力资源是医院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为了提升医院综合实力,获取独特的竞争优势,医院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不过在当前,尽管我国医院人力资源队伍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企事业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医院系统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院人力资源总量过剩;医院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地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城乡差距较大;医院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因而迫切需要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及统计研究,以推动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

1、新时期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特点

1.1人才竞争加剧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医院要想持续经营、不断发展,就要有优秀的专业医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做后盾。加入WTO后,我国医院对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与客观存在的人才短缺,使医院间人才流动成为必然,如何吸引人、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成为医院重要的管理工作。

1.2人才身份改变

传统的人才是医院的财产,为医院所独有,人事管理是身份管理。今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人才作为一种资源,进行资源管理,人才将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市场人”,成为社会共享的资源,这样有利于对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优化人才结构,也有利于疏通医院的人才流动渠道。

1.3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改变

在市场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将打破以往福利全包与铁饭碗的模式,人事制度将成为人才使用的必然趋势,用人单位与职工按双方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聘用合同,人事管理将由统一管理向分类管理转变,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单位和职工双方的选择自由度增大。

2、人力资源统计的内涵

2.1人力资源统计的含义

统计是指对现在与未来环境的分析。人力资源统计是指在评估和预言的基础上,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状况的假设。人力资源统计可分为人力资源需求统计和人力资源供给统计。其中需求统计是指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未来所需职工数量和种类的估算;供给统计是确定是否能够保证职工具有必要能力以及职工来自和何处的过程。

2.2人力资源统计的方法

人力资源有许多种统计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经验统计法、现状规划法、专家讨论法等。这些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人力资源统计类型。

2.2.1经验统计法

经验统计法是人力资源统计中最简单的方法,它适合于较稳定的小型企业。经验统计法,顾名思义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推测未来的人员需求。不同的管理者的统计可能有所偏差。可以通过多人综合统计或查阅历史记录等方法提高统计的准确度。要注意的是,经验统计法只适合于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发展状况没有发生方向性变化的情况,对于新的职务,或者工作的方式发生了大的变化的职务,不适合使用经验统计法。

2.2.2现状规划法

现状规划法假定当前的职务设置和职工配置是恰当的,并且没有职务空缺,所以不存在职工总数的扩充。职工的需求完全取决于人员的退休、离职等情况的发生。所以,人力资源统计就相当于对对人员退休、离职等情况的统计。人员的退休是可以准确统计的,但是离职是无法准确统计的。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和比例分析,可以更为准确地统计离职的人数,现状规划法适合于中、短期的人力资源统计。

2.2.3专家讨论法

现代社会更新非常迅速,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统计方法很难准确预计未来的技术人员的需求。我们知道,相关领域的专家由于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所以能更加容易对该领域的技术人员状况做出统计。为了增加统计的可信度,可以采取二次讨论法。在第一次讨论中,各专家独立拿出自己对技术发展的统计方案,管理人员将这些方案进行整理,编写成企业的技术发展方案。第二次讨论主要是根据企业的技术发展方案来进行人力资源统计。

3、和谐社会下医院人力资源统计的发展方向

3.1观念更新

首先要从观念上和体制上为人才创造一个更为宽松、更加充满活力的环境,要营造这样一种环境。首先需要管理者在观念上的更新,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次,要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念,拓宽视野,放眼全球,最广泛、最充分地把各类人才聚集到医疗卫生事业中来;第三要开放用人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和使用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3.2管理人员专业化

众所周知,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能力:(1)功能性能力:是指对职工能力评估和人力资源效率的评估以及由此评估而进行的薪酬系统的设计等;(2)管理能力:包括组织内的政治和权力、组织财务的整体评估、组织工作设计、发展战略和策略联盟;(3)组织能力:包括提升职工效率的策略、组织文化的构建、多元的价值观;(4)个人能力:包括个人的影响力、感召力、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领导风格等。人事部门如果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日常性事务的协调和处理上,那就无法研究和统计、分析、制定计划来解决组织的人力资源问题,这样的人事部门自然是无威信可言的。人力资源的从业人员只有对单位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清醒的认识,才有可能为各业务职能部门提供有益的帮助。

3.3职能转变

和谐时代的到来,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职能,从传统的行政支持者转变为经营管理合作者。为组织发展寻找合适的人才,为保持组织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用的人才,并采取切实措施留住人才,发展人才,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职能。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传统的人事行政工作应逐步形成简化的工作流程,或直接交给专业化机构运作,而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统计、分析、沟通各部门人员,根据组织的长期、短期发展目标和组织文化的需要,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措施,保证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积极调动和开发人的潜能,使人力资源战略成为组织发展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4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

在和谐社会中,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实现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从制度上破除以职位级别衡量人的价值的旧传统,建立以知识和贡献衡量人的价值的新制度。比如要鼓励和培养职工的创新意识,建立知识创造和共享的机制;培养和发挥团队精神,营造组织与职工共同成长的氛围,引导职工将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规划职工实现自我超越的职业生涯,激励职工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掌握更全面、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和技能,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使职工随着组织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总之,在现今和谐社会,医院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任何一个医院都必须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才能创造医院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宛小燕,曾诚,王星月,等.浅谈卫生人力资源的预测方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4):250-251.

[2]侯绍明.目标规划法在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劳动,2006,(2):57-58.

[3]冯虹,陶秋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6.

[4]沈远平,陈玉兵.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技术人员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现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改进和完善的具体措施,着力于前睹性地发掘羞藏在专1技术人员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新风尚的形成,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各条战线上取得辉煌的成就。但近年来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苗头: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了专业技术资格“终身制”后,虚套上了“美丽的光环”,躺在功劳之上,不思进取;有的只图索取不讲奉献;有的学历与业绩贡献成反比等应引起注意,必须加强科学管理,更好地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的原因

(一)科技管理水平与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科技管理水平与专业技术水平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技管理水平是指担负一定行政领导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科技管理中计划、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面的综合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是指专业技术人员运用专业技术理论和方法,解决生产实践中专业技术向题的水平。科技管理人员在人员工作中一般都能运用到一定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方法。科技管理方法是专业技术方法之一。科技管理水平属于专业技术水平的范畴。

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在中因能运用专业技术理论和方法,解决了一、二个生产实践中的专业技术难题,工作较为突出,从爱护和发挥他们的才能出发,把他们提拔到科技管理岗位上,由于其本人还不具备领导一班人去开展管理工作的能力,没法在管理水平上有所发展,只顾自己忙,工作处于被动局面,或者因某些行政的事事务务反而耽误了对专业技术难题的攻关,形成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管理水平与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二)“德”与“才”严重脱节

邓小平同志认为:所谓人才,就是德与才的统一,是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的统一。对于“德”,即政治思想素质间题,业务工作能力强,不等于政治思想好,但政治思想好一定要技术业务工作能力强。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红。红与专的关系,实质就是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对在实际工作中达不到辞退条件,而素质能力较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或违反工作纪律,领导和群众都不满意;或政绩平平,缺乏职业道德和修养;只图索取不讲奉献;资历与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不能划等号的专业技术人员,把他请下领导岗位后,这小部分人放不下架子,没能认真在思想政治上、素质上找差距,而是产生消极怠工情绪,起反作用,这部分人具有“才”,但不具备“德”。造成德与才严重脱节。

(三)学历、能力水平与业绩贡献未能有机结合

学历是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程度和学识水平的标志,但学历并不等于实际工作能力。有的大中专毕业生几番苦苦补考后取得了学历,不但专业知识未真正达到最高要求,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无从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不用说实际工作能力。这部分人工作水平较低、业绩平庸,甚至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空挂专业技术职务的衔,工作能力有限,不能独立处理问题和完成所担任的工作。他们在取得初次认定专业技术职务后,打击了另一部分学历层次低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使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产生不良情绪,会使专业技术职务失去应有的光彩和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有个别被聘了专业技术职务的,其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不一定就比得上没有专业技术职务或比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低的强。事实上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坏风气。如今,我们根据各企业的管理层次设定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位,不应让平庸者占了专业技术职位。

二、改进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注重素质育人才

同志提出:“领域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我们认为专业技术干部也要讲政治。在迎接新历史时期,专业技术干部的前程任重道远,时代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坚持不懈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虽说专业技术资格是“终身制”的,但把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把优胜劣汰方法引人人才培养和使用中来,把铁交椅搬走,换成活交椅,把专业技术职务时刻置于动态管理中(不聘或低聘),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专业技术人员有一种紧迫感、压力感、危机感,并在评聘分开中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国有企业实行对专业技术人员或科技管理干部“让”和“下”了,有效地强化了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的责任心,通过做过细的政治思想工作,让这些从科技管理岗位退下来的同志放下思想包袱,专心搞专业技术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安心运用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使学历、资历与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能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又红又专。

2.评聘分开,以真才实干用人才

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引人竞争机制,一定要评聘分开,要对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聘任实行职数控制。职数控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能够满足生产和管理的需要便可,不能滥没。在职数限定的范围内,掌握以下评聘原则: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与从事的专业岗位不对上口时不聘;②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相对薄弱的不聘;③工作业绩不突出的不聘;④对已聘人员在工作中群众意见较多的不聘;⑤有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受到处分的不聘;⑥工作失职或发生生产事故,造成损失的不聘。严把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和期满考核关,把德、能、勤、绩以及其他考核内容量化细分。

3.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人才

资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虽资历不深,但专业技术水平与能力较强,业绩贡献突出。我们要打破常规选人才。

(1)一要打破求全的形而上学思想,坚持重其所长、重实绩、重潜力、不求全、不听邪、不看一时一事的原则选人才。对那些学历虽不高,然而通过刻苦自学和实际工作的锻炼,较好地掌握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具有真才实学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人;使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干、得民心的专业技术人员走上不同的领导岗位。同时要树立培养和造就成熟而健康的市场经济的新型人格观念。专业技术人员不但要有善于用科技抓经济、管经济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富有开拓性、应变性和科学性地运用客观规律去驾驭经济市场的人来搞科技管理工作。

(2)二要打破“年轻易傲”的片面思想,坚持重实绩。邓小平同志在谈到起用年轻人时指出:“一般人认为年轻人骄傲,这个并不完全是坏事,越有能力,越有自信。真是有点骄傲放在适当的岗位,他自己就会谦虚起来。”①由于我国还存在着人才顾忌超群起飞,社会排斥超群人才的消极思想,针对这种世俗观念,我们要坚持栋梁方正位,只要是棵好苗子就重育,只要是人才就重用,让消极思想没有市场传播,让奋发成才成为企业风尚。按照邓小平思想坚持看实绩、看表现、看创新思想,大胆启用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实践证明,年轻人是有能力的,是大有作为的。

4.活化管理,广开贤路出其才

人才难得,而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我们要爱护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专业技术人才各尽其才,允许人才朝着有利于发挥和发展的方向流动。(1)广开流动之路。通过公开招聘缺员岗位,让有贤之士自荐报考,合格录取聘任,使专业技术人员在车间之间、技术岗位之间、管理和技术岗位之间、党政之间流动。让专业技术人才越流越精,干部越用越活,为一批一专多能多向平衡发展的干部队伍提供了良好的培养环境。几年来,国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多人实行了岗位之间的调换。(2)广开锻炼之路,让专业技术人员向多方面锻炼发展:一是一线锻炼。新人企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都要分配到生产第一线实践,实习期满后,要通过专业技术专项题的论文答辩,由企业初次评定职称领导小组进行评审,听其是否能把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真正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论文答辩不合格者,延期转正定级和评定职称。如国家规定大学本科毕业生实习期满后,可初次认定专业技术职务为助理工程师,企业实行对工作积极的毕业生,可按期转正,但对专业技术能力水平和业绩成果达不到要求者不给予初次认定专业技术职务,低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这样做既重学历,又不唯学历,重在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业绩贡献。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引人竞争机制,使专业人员有危机感。二是专题锻炼。把某单项工作或某项阶段性工作交给某个培养苗子去管理、去负责、去完成,在实践中磨炼才干,给他们提供成才的空间,给他们压担子。

5.效益挂钩,多种方式激励人才

人才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石,没有人才,什么宏伟目标都不可能获得预期效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同志在我党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思想,给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识才、爱才、育才、用才指明了正确方向。国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腾飞的技术保障,我们对专业技术人员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一些其他方面的奖励措施,如将聘任后的专业技术职务与技能工资、岗位工资和奖金挂钩,实行住房分配、收人分配一条龙的倾斜政策措施来解决人才成长的生活之优、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的物质待遇,可以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工作起来更宽心、更顺心。

技术人员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企业薪酬政策是为实现薪酬战略制定的薪酬理念、薪酬水平和薪酬制度应对市场的一种系统选择。薪酬水平在市场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薪酬政策主要考虑的内容。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总体结构,是指薪酬战略和薪酬政策的总体布局。薪酬总体结构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薪酬设计的原则、薪酬设计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方面的匹配,以及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在企业总体薪酬中的位置。

一、当前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制度的变革原则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虽然认识到了管理劳动的重要性,看到了管理在共同劳动或协作劳动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不可能将管理要素提高到很高的地位。马克思提出一切已经达到相当大规模的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但这种管理劳动最终还是归结为生产劳动,只不过这种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和自乘。马克思有关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理论,解决了管理人员工资报酬为什么比一般从事简单生产劳动工人工资水平高的问题,但难以解释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企业高层人员收入高出一般生产人员几百倍的现实。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已无法为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系统的、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理论支撑。西方经济学家针对企业高层人员的薪酬分配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包括劳动力市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委托理论、锦标赛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总体看来,西方学者大多集中于某种单独的因素对企业经营者报酬的决定(或影响)分析,而缺乏多重变量的综合分析,没有对经营者报酬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因此,尽管西方学者对企业经营者报酬的研究已有70多年历史,并积累了大量文献,但这些研究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企业家报酬定价这一问题。传统的经营者报酬理论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之上,经营者的劳动主要是进行生产组织指挥,以生产经营为主,主要精力是抓生产。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也比较容易,企业的利润预期比较稳定,这时委托与双方,表现为资本强势,在具体的价值分配上,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对已经取得的增加值进行分配,而且这种分配是由企业所有者一方主导的。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跨到信息社会,企业管理工作也变得日益复杂,为此,作为指挥、组织、协调经济组织总体劳动乃至社会总劳动并促进提高总产出活动的经营管理劳动重要性日益突出。经营者发挥着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促进总体劳动产出大幅度提高的作用。

二、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政策的战略性

企业薪酬政策是为实现薪酬战略制定的薪酬理念、市场薪酬水平和薪酬制度的系统选择。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政策主要包括针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理念、薪酬水平在市场中的位置、薪酬制度的系统选择。

薪酬理念是确定薪酬政策的出发点,有什么样的薪酬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薪酬政策。薪酬理念是薪酬领域的价值观,它要解决一些根本的,观念上的问题,比如,薪酬是不是向关键岗位和人员倾斜?薪酬是要具有公平性,还是要具有竞争性?是不是要建立长期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这些问题都是确立薪酬理念时所要考虑的问题。薪酬理念支持薪酬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又能够反映出企业文化的水准。一个企业如果有一个培养、开发、激励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发展战略目标,但薪酬理念却还是不重视人才,那么,这个发展战略目标就很难实现,同时也表明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水准是比较低的,因为它的薪酬理念受传统的思想倾向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薪酬政策制定出来就有可能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脱节。所以,在制定薪酬政策前,还要先理清和调整好薪酬理念。

薪酬水平在市场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薪酬政策主要考虑的内容,因为员工在薪酬问题上最关心的是自己薪酬水平的高低。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水平在市场中的位置,一是与企业总体薪酬水平有很大关系,二是与市场同类人员的薪酬水平有很大关系。因此,一个企业如果为管理和技术人员制定了具有竞争性和富有吸引力的薪酬水平,它就应当在企业员工总体薪酬水平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至少不能低于市场同类人员的薪酬水平,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人才的流失,企业总体薪酬水平受到支付能力的制约,有时,即使企业要向关键管理和技术人员倾斜,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总体而言,确定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水平,关键看企业在市场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它决定着薪酬水平是否具有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人才吸引力。薪酬水平在市场中的位置可以用文字描述,如领先、跟进等,也可以用数字描述,如75P策略,即表明薪酬水平在市场中处于高位值的位置,意味着选择了高工资政策。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政策还要解决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制度的选择问题,这是实现薪酬战略目标的实质性环节。选择什么样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制度,也是企业进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结合薪酬战略和薪酬水平在市场中的位置,企业进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一般应当考虑以下七项政策:薪酬的主导政策(实行哪种薪酬制度模式?)、辅助政策(实行哪些辅助的薪酬制度)、倾斜政策(薪酬向哪类员工群体倾斜?)、竞争政策(薪酬体系的激活点在哪里?)、过渡政策(新制度怎样与旧制度合理对接?)、建制政策(引人那些新的机制?)、激励政策(薪酬固定部分与浮动部分的比例?)。这其中重点考虑的对象就是关键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三、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总体结构的合理定位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总体结构是指薪酬战略和薪酬政策的总体布局。薪酬总体结构包括的主要内容是:薪酬设计的原则、薪酬设计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方面的匹配、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在企业总体薪酬中的位置。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设计的原则是一个指导性的方针。在确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时,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战略联系原则。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确定一定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确定企业薪酬应当向哪些关键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倾斜。二是区别对待原则。一般地讲,中级管理人员按照岗位性质和特点设计薪酬,技术人员按照人员性质和特点设计薪酬。因为管理人员的岗位管理职责能够把管理人员区分出等级来,而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能够把技术人员区分出等级来。此外,在确定管理人员薪酬时,还要兼顾管理人员本人的管理能力大小,即以岗定薪为主,兼顾以人定薪;在确定技术人员薪酬时,还要兼顾技术人员岗位特点的鲜明程度,如有些负有技术服务职责的技术人员由于岗位特点比较鲜明,适宜更多地按照岗位要求确定其薪酬,即以岗定薪为主,兼顾以人定薪,或者,以岗和人并重定薪。三是绩优平衡原则。管理和技术人员都要以其个人的工作实绩为依据确定薪酬。要正确把握好岗位要求的管理责任和实际履行的管理责任之间的关系,潜在的技术能力和已经发挥出来的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四是多重激励原则。对关键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实行多种激励手段,使之更好地实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五是失职解聘原则。打破通常的聘期制作法,定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解除现有管理职位和技术职位。六是协同导向原则。该原则是指对技术人员薪酬的确定,要突破不能超过管理人员薪酬的传统做法,使企业真正杜绝”官本位”的倾向,使技术人员安心搞技术。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设计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方面的匹配是指以薪酬分配制度为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方面对其形成的支持和补充。在进行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设计时,对其形成支持和补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方面是:岗位评估和能力测试—对管理人员进行岗位评估,对技术人员进行能力测试;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分别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岗位与素质培训的规划—按照管理和技术人员发展目标,对其进行旨在岗位胜任能力和技术能力提高培训;人才选拔机制的形成—按照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制定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的建立—这是对薪酬制度的补充。

四、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制约要素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制度的内部与外部决定要素是指影响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相关要素。这些要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薪酬分配制度的模式类型和薪酬水平的高低。这些要素大致包括:

1.内部要素

影响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内部相关要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企业总体薪酬。企业一般都要先确定企业工资总量,因为它是人工成本的重要构成。企业确定工资总量时,要计算工资成本比重和人工成本比重,以此保持市场竞争力。大企业一般要与国外同行业企业和国内同行业大型企业工资成本比重和人工成本比重进行对比,如果发现本企业工资成本和人工成本比重过高,就会控制工资总量。而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是总体薪酬中的一个部分,所以,企业总体薪酬的高低直接影响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高低。

企业改革力度。企业改革力度大,就会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进行系统改革,并借鉴国内外新的改革思路和模式,如宝钢股份和一汽。相反,改革力度小,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就会不到位,改革成效就会达不到理想境地。改革力度大小受发展战略目标,企业对管理和技术人员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企业分配观念、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整体管理和技术水平。如果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普遍偏低,企业领导层一般不会专门进行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而管理和技术人员整体管理和技术水平低下,可能是因为企业的生产技术含量不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管理和技术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企业领导不重视开发人力资源等原因造成的。

2.外部要素

影响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外部相关要素大体是影响企业薪酬的主要外部要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水平。企业进行薪酬制度改革时都要做市场调查,这是保持外部竞争优势的一个必要步骤。与此相关,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

国家薪酬法律法规政策。在我国,国家关于收人分配的法律法规政策对企业薪酬分配乃至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起着比较大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是企业长期以来已经习惯按照”红头文件”办事,另一方面,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对于企业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改革点,国家薪酬法律法规政策反映着我国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大方向,代表着薪酬分配制度的发展走势,企业迫切需要熟悉、了解并运用国家薪酬法律法规政策指导改革。所以,国家关于收人分配的法律法规政策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相关要素,我国针对管理和技术人员工资收人分配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改革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

地区差异。即使是同样水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他们的薪酬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这受到地区差异的影响。

3.个人要素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还受自身要素的影响,相关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

学历和资历。学历反映知识,资历反映经验,而且,两个要素相辅相成。在企业里,这两个要素非常重要,如招聘人员时,企业和应聘者信息不对称,于是,学历就成了之聘者的”敲门砖,这也是一条常见的规则。学历对于技术人员非常重要,而经验对于管理人员非常重要。

岗位和技术级别等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在什么岗位级别或技术级别,薪酬便在什么级别上确定。所以,管理和技术人员要想提高薪酬水平,就必须提高岗位等级或技术等级,这意味着管理和技术人员必须提高能力水平,才能提高岗位或技术级别等级进而提高薪酬。

表现。个人表现主要是指业绩表现,并适当兼顾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其中,业绩表现是决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重要要素。中级管理人员在企业中所承担的风险比较大,因此,绩效工资(浮动部分)在一般情况下相当于本人岗位工资(固定部分)的3-4倍比较适中(高管人员一般为5倍以上)。技术人员的业绩更是如此。技术人员业绩突出,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企业可为其晋级增资,也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给予奖励。

工作量。企业在确定管理人员的岗位价值度和技术人员的能力大小时,一般不把工作量的要素考虑进去。但是,工作量对确定管理人员绩效薪酬时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管理人员的临时性工作比较多,而临时性工作也是绩效产出。但在确定技术人员绩效薪酬时一般不应考虑工作量,这是因为技术人员的工作量是确定的,只有创新是不确定的。有的技术人员也许投人了很多智力性劳动,但没有产出创新性成果;有的技术人员也许投人了不多的智力性劳动,但却产出了很有创新性的成果。因为创新是先天智力和后天努力综合的产物,所以,在确定管理人员的薪酬时要考核工作量的要素,而在确定技术人员的薪酬时主要考核创新成果,对工作量的要素较少考虑或不考虑为佳。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个带有负效应,但企业确定薪酬时又必须考虑的要素。在对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业绩考核时(对所有员工都是如此),由于考核指标和标准难以量化,造成人为要素的影响很大,这是难以克服的世界性难题。因此,在考核中如何克服人为要素的影响便成为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若干结论

技术人员论文范文篇7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国家对高校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实验室逐渐由默默无名的幕后转到受人关注的台前,实验室的综合实力既反映了高校的教学水平,又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科研能力。各高校在实验课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在实验室队伍建设方面,尤其是对实验技术人员综合能力培养方面速度明显相对落后,目前仍存在较多问题。

(1)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水平不高。长期以来,各高校普遍存在对实验技术岗位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实验技术人员从事的工作科学研究的成分不高,大多是为别人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持服务,自己的劳动在最终的科研成果中得不到承认,这直接导致高学历人才不愿意从事实验技术方面的工作,在引进实验技术人员时存在普遍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的状况。这将极大地影响学校的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分析能力。目前高校实验室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少高水平操作及分析人员的现象,导致某些高精密先进设备的利用率和功能开发率不高,不但致使资源浪费,而且还将直接影响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水平。

(2)实验技术岗位定位狭窄,发展空间狭小,不能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高校内部人员普遍分为高校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机关管理人员等几大系列,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发展平台不一样。实验技术人员往往仅从事最基本的实验教学和大型设备操作的工作,岗位定位狭窄。各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重科研、轻教学和实验的状况依旧存在,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聘任、职称评审、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缺少政策支持,导致实验技术岗位人员的发展空间狭小,拥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专业人才很少,不利于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扎根在此谋求长远发展。

(3)实验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缓慢,忽略继续教育。随着科技进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有人预测,近20年来人类的新发现超过了过去2000年的总和,我们今天所用的全部工艺知识将只占2050年所用知识的1%。每个人都只有处于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中,才能跟上知识更新步伐、科技发展速度。但由于实验技术人员并不处于科学研究最前沿,知识老化的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再加上各高校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使得一部分人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所以大家都忽略了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按部就班,满足现状,吃老本的思想长期存在。

(4)实验技术人员管理能力欠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自己的一份工作,都需要用到管理学知识。实验室工作也是一门管理艺术,有效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才能,有助于协调教师、学生、设备、科研进度之间的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提升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还将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实验设备的价值,充分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甚至做到为课题研究和科研进展提供思路和解决方案。而管理学是一门系统、深奥的学问,需要无管理学背景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后续的继续教育中不断地加强学习。

(5)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既包含职业道德素质,也包含职业基本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中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基本素质中的语言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随着国际化交流程度的加深,对技术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需要能看懂外文的论文、设备说明书,还需要可以同外国留学生进行基本沟通,以便于协助他们开展知识学习和科研工作。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及网络化教学方式的深入,需要实验技术人员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技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及科研工作。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实验技术人员在不断地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巩固加强。

2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施方略

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潮流下,已经成为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行业培训、社区培训等的大众教育。1995年人事部印发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中指出,继续教育是专业技术人员补充、更新、拓展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教育,其属于一种高层次、追加型教育。对于实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法律法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继续教育体制。我国虽然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去支撑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但总体上说还不够完善,不够专业,继续教育体系的建设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不但要保证人人都有享受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还要规定人们在接受继续教育过程中所应承担的相应的义务。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必将极大推动我国职业继续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的认证体系不健全,相互沟通、承认的难度较大,重复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国家承认的资格认证体系相对混乱,这就必须建立全国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按照国家资格认可标准和认证框架491进一步规范继续教育市场。打破只有低学历低水平人员才需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的认识误区,对高校内高学历的实验技术人员也进行必要的职业资格认证,才能保证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面专而精,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分析水平。

(2)学校予以政策扶持,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重视程度。由于受工作压力、工作时间的限制,很多实验技术人员无暇参与继续教育学习中。且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势必会弱化实验技术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此时需要各高校出台相应的政策,适度放宽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鼓励实验技术人员抽出部分时间和精力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并将实验技术人员接受的继续教育纳入评职、考核范围,以提高人们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把实验技术人员纳入课题组管理,参与课题组项目,给他们接触前沿科技、先进技术的机会,这势必会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增加实验技术人员的高级职称比例,提高对他们工作质量的认可,可以提升他们的认同感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

(3)提供多渠道继续教育学习途径,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倡导终身教育理念,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继续教育体系。实验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包含在职学习与脱产学习、参加专题培训或讲座、短期交流和参观访问、参加学术研讨会及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能力等级证书考试等。实验技术人员可根据自己工作内容,结合自身能力状况选择合适的继续教育方式,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树立终身学习观思想,将被动的短期功利行为转变为主动的贯穿整个人生的自觉意识。“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强继续教育所带来的综合能力水平提升将大大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3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意义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科教兴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政策,是一项根本性、长期性的战略。目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取决于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既要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兴国中的作用,又要努力培植科技和教育这个兴国的基础。因此,它要求包括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在内的各项事业都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是工作在实验岗位第一线的技术人员,他们综合素质的高低将会对我国科技进步、实验技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发展,体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体现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科学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根本保障。继续教育是一种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知识补充和更新,不断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之掌握新技能、新知识和创造能力的追加型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高度重视和加快推进完善的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充分满足他们的各阶段、各层次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全面开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3)实验室和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实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是在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上的继续学习和自我提升,这是实验技术人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他们知识的拓宽和能力的提高也必将带动实验室乃至学校总体水平的提高,实验室和高校也将在实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得到更大的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以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为前提。人的和谐发展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人自身的身心统一,二是人与客观外在的统一。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通过继续教育实现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将有利于提升其自我满足感,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另外一方面也要明确他们是社会劳动的承担者,其能力和水平将直接影响他们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价值,其社会价值的提升将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此可见继续教育是其自身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4结语

技术人员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工程技术人员;工程举报;工程伦理

举报是当今社会中公民主体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工程举报是工程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工程师和其他专业人员面临的最大的伦理问题之一[1]。工程举报同时又是工程伦理学中最具争议的话题:举报行为如何发生?工程举报是否违反了工程技术人员对雇主和组织的忠诚?工程举报为何困难重重?如何保护负责任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举报行为?能否在工程举报之外寻求更好的解决途径呢?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工程举报的基本阐释

举报(whistle-blowing)又称检举或揭发。马丁和欣津格对举报作过经典定义:“举报是组织的雇员或曾经的雇员以不被组织所认可的方式向处于某一职位,并能够对组织的行为采取一定行动的人举报有关组织或雇主的不道德或违法的活动,从而使组织的违法活动得到制止的行为。”[2]根据这一定义,举报行为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因素[3]167。一是举报行为。即信息通过未经组织允许的渠道,或者是说在上级或他人不许并施加压力禁止对外信息的情况下,对外公开某些信息的行为。二是举报主题。对外公开的信息是事关组织的重大道德问题,包括对公众或雇员的安全和福利构成严重威胁的问题、组织中的犯罪行为、不道德的政策或做法以及对组织中的雇员不公平的问题等等。三是举报主体。即披露信息的人,是组织的雇员或前雇员,也可能是与组织密切相关的其他人。只有他们才了解组织的情况,才具备了举报的条件。四是举报受体。即信息被传递给能对所反映的问题采取行动的人或机构。这里所说的采取的行动即预期反应包括纠正问题或仅仅是改变受影响的对象等。大多数情况下,被披露的信息对于被告知该信息的人或机构来讲是全新的或在此之前并不完全了解的信息。

根据举报的含义,我们可以对举报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举报的主体分类,举报的主体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成员,如企业或某一组织机构中当前或以往的雇员所进行的举报;也可以是组织外对组织中不道德或不法行为有所了解的组织外成员,如与组织打交道的公众、新闻媒体所进行的举报。按照举报的途径分类,可以分为内部举报和外部举报。内部举报就是将组织中的违法或不道德信息举报给组织中处于能够对所反映的问题作出反应行为的位置的人。外部举报就是将信息披露给组织之外能对该问题作出反应的部门。按照举报的方式分类,可以分为公开举报和匿名举报。公开举报就是个人在披露信息的时候,公开表明个人的身份。匿名举报就是举报者在披露信息时出于个人考虑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当然,举报还可以从性质上划分为正义举报和诬告等。本文所探讨的工程举报指的是组织中从事工程活动的工程技术人员出于维护公众利益的考虑,将组织中不道德或违法的行为揭露给适当的机构以期使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行为。

工程举报是工程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种行为,不同的利益主体站在各自的立场作出了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举报是工程技术人员对雇主或组织的背叛,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有人认为,举报能有效降低公众所面临的风险,是对于公众利益的有力维护,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勇敢行为。工程举报之所以面临如此多的争议,正是因为工程举报涉及到一系列道德冲突,尤其是忠诚与背叛的冲突。大多数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是作为雇员工作并服务于从事商业性工程活动的组织,他们承担着两方面的责任:服从并执行上级命令的责任和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既要忠诚于雇主或组织,同时也要忠诚于公众。然而,在现实的工程技术活动中,雇主或组织的利益与公众利益并非完全吻合,在很多时候往往会出现矛盾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工程技术人员往往会陷入忠诚困境:应该忠于雇主或组织还是应该忠于公众的利益?按照一般分析,工程技术人员首先应该忠于自己的雇主和组织,这是工程专业精神的要求,同时也是确保组织正常和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同时,作为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特殊群体和“公众利益的看护者”,工程技术人员在面对雇主或组织的不道德或违法行为时,应该检举自己的雇主或组织。究竟何去何从,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要破解这一忠诚困境,特别是在组织和公众之间存在着严重信息不对称,其他的社会监督机制又缺乏效果的情况下,最有效的伦理选择就是工程举报。

应该指出的是,工程举报并不违背工程技术人员对组织的忠诚。一方面,组织的存在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公众利益而服务的,组织的利益应该从属于公众利益。另一方面,举报服从组织的长远利益,它可以使组织存在的一些问题尽早得到解决,从而使组织免遭更大的损失。例如,在备受关注的挑战者号灾难中,如果举报者罗杰·博伊斯乔利所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就不会造成公司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巨大损失。因此,工程举报是工程技术人员对社会忠诚的体现,是工程技术人员将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对雇主实行的一种批判的忠诚。

二、工程举报的现实性障碍因素分析

工程举报是对于工程技术人员忠诚的一种新的解读。大多数的工程规范也都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履行他们的职责时,应当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要位置”,“在公众的安全、健康、财产或福祉面临风险的情况下”,如果他们的职业判断遭到了否决,那么他们有责任“向他们的雇主、客户或其他适当的权力机构通报这一情况”,即工程举报。然而,工程职业活动的特点、社会体制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制约和阻碍着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举报。

从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特点来看,现代的工程技术活动已经成为了一种集体行为,是由成员众多的群体或组织共同完成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团体中的一员,个人的力量很难识别,特别是日益加强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更容易造成工程技术人员“远离”自己的工作后果,进而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回避态度。此外,工程活动的管理者要求每一位工程技术人员均成为“团队的参与者”,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中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倾向于成群结队地工作和协商。在这种环境中,一旦组织中的某个人站出来举报,就会被自己的同行视为异己力量而遭到排斥。

从工程活动的社会体制来看,现代的工程技术活动是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雇员听从和执行企业管理层(经理)命令的过程。工程活动的这样一种组织体制特点,使工程职业的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工程技术人员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及影响,容易忽视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仅仅将自己视为机器上的一个齿轮而不是负责任的决策者。在这种环境之下,工程技术人员慢慢就学会了自身成功的关键在于只对拥有权力的上级指示负责,却不对上级所命令完成的行为负责。

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使他们能够直接和最早了解公司和其他机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产品质量、性能的缺陷,对公众的安全和健康或环境影响等。作为大众中的一员,工程技术人员的良知驱使他们披露事情的真相。然而那些直面组织不道德行为,最后选择对社会、对公众负责的工程技术人员,可能会在生活、事业、名声和个人经济收入等方面遭受严重的损害。在那些市场经济发达、个人择业并不困难且法制健全的社会中,工程技术人员抵制组织不道德行为也许还不是件难事。而在市场经济尚不发达、人才流动困难、法治薄弱的社会环境中,工程技术人员要坚持道德立场,简直就是在拿自己的职业冒险。正是由于存在着种种对个人利益的威胁,因而在涉及道德问题的工程活动中,使得许多科技人员采取了牺牲道德责任的明哲保身行为[4]。在我国大量的质量问题、豆腐渣工程以及破坏生态环境和损害无辜的消费者健康的工程活动中,许多科技人员参与其间可能仅仅是为了明哲保身,而不是为了追逐非分的经济利益的缘故。

从工程举报的社会文化氛围来看,举报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承担着遭受报复的重压的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受绝对忠诚的封建思想影响,公众往往并不区分举报的性质而一律将举报者看做告密者,因而对举报存在一种抵触情绪。举报者在一般的老百姓眼里往往得不到理解,他们可能被看成是逃避责任者、不满者、不合群者,是无事生非或对老板实施报复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举报者的精神压力。社会对于举报者的不认同使得举报者举报的效果大打折扣。现实中,令举报者觉得最可信赖和依靠的有关部门和部门领导,有时却表现出少有的冷漠甚至冷酷。如钱塘江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子孙后代的大事,杭州有一个叫沈柏虎的年轻人看见有关施工部门偷工减料,往防护桩里灌的不是水泥而是泥土,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他多次以真名向相关部门举报,但都石沉大海。那些原则性强的举报者本以为,他们“做了正确的事”能够被理解。但是公众和相关社会机构的敌意反应,吓退了大多数潜在的举报者。三、对工程举报者的保护建议

公众利益需要得到保护,公众需要举报者。在工程技术活动中,要鼓励知情人举报,必须要切实解决举报者举报后遇到的现实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立法保护举报者的利益。健全的举报者利益保护机制,有利于工程技术人员按照良心的指引行事。这其中采取法律措施以保护举报者的合法行为是最具有建设性的做法,而在这方面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对举报进行了各种规定。《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产品质量法》第十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向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检举。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为检举者保密,并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给与奖励。”但是,现行的部门法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检举法。因此,必须在借鉴国外保护举报者的做法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出台《检举法》,以降低举报风险,为举报者提供有效的保护。另外,鲍姆(RobertJ.Baum)建议的法律措施也可能非常有效。其基本思想是:如果工程技术人员认为组织的某些行为会对人类安全和健康造成危害,并且将相关的信息揭露给管理层,一旦其专业判断被管理层忽视,那么由此而引起的一切后果由管理层承担。希望以此引起管理层对举报意见的重视。

第二,发挥工程专业协会的作用。随着工程技术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工程中的专业化领域的出现,工程专业协会也发展起来。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组织,工程专业协会在保护工程举报者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首先,工程师同行、工程专业协会组织可以施加影响以抵制组织或其他外部因素对工程举报者的伤害。美国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前主席辛格(Unger)建议工程协会组织建立类似于为了捍卫学术自由而建立的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AAUP)那样的体系来维护坚持伦理信念的工程举报者的利益。

其次,工程专业协会还可以对成员采取一定的激励对策。对于正义的工程举报行为要给予一定的激励,同时,对于那些对忠诚困境采取回避态度,将维护公众利益的希望寄托给他人的免费搭车者,要采取惩罚措施,即负面的激励。通过这种双重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忠诚于公众的伦理价值信仰,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和有效维护。

再次,工程专业协会可以动员会员通过自愿捐款的形式,建立保护工程举报者的基金,以使工程技术人员在举报了不道德的行为,并为此而失去工作的情况下,能够得到经济支持;也可以用此基金帮助坚持伦理信念的工程技术人员起诉企业的不道德行为;协会组织还可以建立相关的网站,开通伦理热线,为徘徊于举报边缘以及选择了举报行为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相关帮助。

四、寻求工程举报之外的更好的解决途径

工程举报通常是具有伦理意识的工程技术人员不得已而选择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最后的手段。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避免走向工程举报这样一种雇主和作为雇员的工程技术人员都不愿面对的尴尬,组织应该实现自身结构的变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组织伦理规范和内部监督制度。

首先,组织应当鼓励不同的职业观点,这是一种最不具对抗性的异议。组织的管理者应该创造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使得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免除后顾之忧,从履行责任的角度出发自由地表达不同的职业观点。同时,组织可以为所有的成员制定一套行为准则,并设计一种机制来在组织决策中推广这种准则。这种行为准则通过在组织所有成员中培养伦理意识而发挥其作用。这种准则不仅公开要求个人在面对压力承担责任时行事要符合道德标准,同时还可以为人们在确实承担伦理责任时提供组织的赞同,为他们克服由压力制造的恐惧提供支持。

其次,要想使具有伦理意识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呼声能够得到认真地对待,避免走上不得已的举报道路,那么就必须实现组织结构的变革。例如允许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成立组织内部的技术评估机构,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对雇员投诉进行调查,并使之成为一项重要的组织活动,使之能将其个人责任付诸实践[3]179。此外也可以效仿国外一些大型公司,在公司内部增设负责收集伦理问题的巡视官员、开设“伦理热线”等。一旦这些措施能够得以真正执行,那么负责任的工程技术人员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组织资源,化解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的矛盾,在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同时,保证组织利益的最大程度实现,为组织赢得更好的声誉,促进组织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CalamanJ.Timetoblowthewhistle[EB/OL].(2000-02-18)[2007-08-30].http:∥ww2.lafayette.edu/~lost/journal2000/ethics.html.

[2]MartinMW,SchinzingerR.Ethicsinengineering[M].4thed.Boston: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2005:167.

技术人员论文范文篇9

1.专业性。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发现人类疾病的种类逐步增多,这也使得医学的分类越来越细化,而这种细化使得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更加专业,从而也使得医学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呈现专业性强的特点。

2.长期性。继续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工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是一个长期认识、学习的过程,而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同样如此。新的疾病预防诊治、新的医疗器械的使用、新的医疗方法的运用……无一不使得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长期持续。

3.普及性。急诊室里要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患者的一次就医需要解决多个问题,一种疾病有着复杂多变的综合症……这些都促使着医院在进行继续教育时,要对全体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普及性的培训内容。

4.自主性。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式的继续教育网络,使得大量的继续教育工作足不出户就可在网络课堂中完成,这使得专业技术人员在继续教育时的自主性更强,可根据自己的时间、需求来灵活选择。

5.针对性。从非典到H5N7、埃博拉等一系列突发疾病疫情,都会促使政府、医院等开发一系列针对性强、极具实效性的继续教育课程,供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内科、外科、骨科、影像科等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继续教育课程需求,针对性的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由此而生。

二、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针对医务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有相关的政策支撑,医院内部也十分重视此项工作,人事部门也会把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与职称晋升、职务聘任、年度考核等挂钩,同时也有不少专门的社会机构开发承担相应工作,但不可否认,在继续教育的态度、师资、内容、目的、方法上还有不少问题。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未充分重视。有些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工作或者其他原因,有着虚假糊弄过关的心理,学习时走过场,听讲座就为签个名嘀个卡,网络学习时开着机就干其他事情或者找人代学的现象时而有之,更有甚之,通过花钱买学分来达到继续教育合格的目的。单位的考核评估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为这类不合理现象大开绿灯。

2.专业性培训师资力量不强,师资资源共享力度小。特别在一些基础力量薄弱的医疗机构里,由于一些固步自封的意识或者经费限制的原因等,认为自己也有高年资、高职称的专业人员,就觉得外请师资浪费资源。

3.继续教育对象分类不清,培训工作落后。有些单位在实际操作时,把新进人员和岗前培训归到一起,反而降低了培训效果;继续教育的内容不新,培训内容几年不变,不能及时更新;继续教育的方法不多,没有充分根据培训对象选择诸如集中培训、研讨、进修、自修、案例教学、特殊培养、对口培训等方式。同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新进人员培训不及时,培训对象、内容不到位、不及时,岗前培训走过场,流于形式,专业培训不扎实的现象。

4.片面重视专业科目学习,忽视了公需科目的学习。公需科目的设立,一般由政府人事部门指定专业机构承担,根据国情以及社会热点而设立,而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继续教育时,一般很注重专业科目的学习,公需科目则只在继续教育学分验证周期到来前或者要评聘职称了,才临时抱佛脚地去选择学习。

5.重要、特殊和关键岗位的个性化培训方式缺乏。个性化培养在医院的骨干科室、骨干人员、学科带头人的培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不少单位特别需要这些人员,但对这些人员的培育就放任自流,任其自力更生,有时甚至认为派这些人员外出进行专科性进修耽误了目前的工作,有的就急功近利认为真正需要了就引进一个现成的更省心省力。长此以往,结果就是增大了单位人力资源使用成本,自身内部培养力度薄弱,极易造成新的人才流失。

三、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1.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分专业、分层次开展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是已经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的更新,必将以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为核心,全面提升从业素质和从业道德。在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统一规划,按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层次有序展开。

2.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以拓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工作惠国惠民惠已,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务必要从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需求、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从医务专业人员的个人成长提升需求出发,将政府主导与单位自主相结合,个人履行义务与自觉自愿学习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专业继续教育机构、医院、医院从业专业技术人员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继续教育的全面普及性与利益最大化。

3.以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开阔眼界、启发思维为目的,创新培训形式,开发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培训课程。医院的继续教育工作系统是庞大的,无论是公需科目的设立还是专业科目的设立,都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促使专业技术人员更新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动态,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从业道德。培训科目的设立要分门别类、立足科技前沿,体现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可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三甲医院和有关培训机构的优势,制订、完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汇聚优势培训资源,向广大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继续教育服务。

4.以科学规范管理为标准,全面推行完善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医院人事部门应加强本院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证书、学习档案、网络管理等,连续完整记录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规范登记内容和要求,强化学分认证统计,加强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实行网络化和量化管理。并针对登记结果分析制定下一年度的继续教育计划、工作目标、评估考核等。

技术人员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政治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农业科研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在新的形式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

1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政治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前提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助长了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和拜金主义,诱发追名逐利,投机钻营等不正之风[2-3]。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对收入水平不高的农业科研单位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如何平衡等思想道德观念上感到困惑,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漠视政治思想学习,没有明确正确的人生观,没有良好的政治观作为精神支柱,价值取向过于“功利化”和“实用化”,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无视单位的实际。因此,在重视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

2对策

2.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是单位党组织和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结合本单位科研工作的特点,结合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当前的思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使爱国主义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得以体现。并要从实际出发,精心定期开展有效且有突破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使每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坚信,如果放弃了爱国主义旗帜,丢掉了艰苦创业的精神,农业科研事业就将停滞不前,也无法为“三农”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

2.2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思想观念

在新的形势下,还需与时俱进,进一步推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即要用现代化的、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一切外来的思想、道德及体制,审视现代西方文明;要破除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大胆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管理社会的先进方式和手段;要克服自大、固步自封的思想,树立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要破除一切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因循守旧,凭老常规、老办法办事的经验主义,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2.3以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为中心任务,抓好思想政治建设

一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二是要围绕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能从思想上真正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为之服务的社会群体。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农业科研单位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把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水平作为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渗透到农业科研事业的各项工作之中,从而增强全院科技兴院、“服务三农”的决心。三是加强调查研究,加强交流。针对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以及在生活、文化、价值观、思想方面的新情况和出现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针对其思想状况适当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及时地把握其思想动态,及时了解他们在不同状况下的想法和需求,对症下药,避免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2.4抓好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基础道德建设

社会公德建设要从弘扬正气、荡涤歪气邪气入手,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职业道德在整个道德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其比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更能集中反映出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因而应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引导其树立职业意识、乐业意识、助业意识,以形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此外,还应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加强家庭美德建设,从尊敬父母、勤劳致富抓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良好风尚。公务员之家

3参考文献

[1]赵峰,项清焕.思想道德建设与人才培养[J].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4(3):64-67.

[2]王四炯.人才资源开发中亟待加强思想道德建设[J].人力资源开发,2005(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