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2 05:13: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组织模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组织模式

组织模式范文篇1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审计;资源组织模式;创新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逐渐到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说,商家可以通过大数据时代中的数据来了解顾客对商品的需求。在公司管理方面,公司可以通过大数据时代中的数据提高公司的发展水平。企业领导者可以通过对公司数据的分析,制定出最适合公司的一些策略,以便使公司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在产品的生产方面,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使公司的产品能够受到顾客的欢迎,从而使企业的成本能够减少,使企业的经济利益能够得到提高。在大数据时代,审计资源组织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一点是可想而知的,那么,为了审计项目能够更好地实施,必须对审计资源组织模式进行相应的分析。

1关于我国审计资源组织的实际情况

通常情况下,审计项目都是审计机关组织来实施的。通过阅读我国的效果法律,可以了解到我国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必须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范围内。各省所有的审计工作必须在省长的领导范围内,各自治区所有的审计工作必须在自治区主席的领导范围内,各直辖市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必须在市长的领导范围内,各自治州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必须在州长的领导范围内,各县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必须在县长的领导范围内,各自治县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必须在区长的领导范围内。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不仅仅要要负责本级人民政府的审计工作,而且需要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自己审计机构的所有审计项目,通常情况下,所有的审计业务都要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我国审计实践的经验已经长达三十多年,审计机关在这三十多年里一直在不断完善审计项日的组织方式,审计机关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审计机关适应新的环境,同时能够满足社会对审计机关的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种审计项日的组织方式:1.1业务部门组织模式。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业务部门组织模式是很多审计机构采取的组织模式。业务部门组织模式的核心是各级审计机关需要按照审计业务类型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部门,比如说,内蒙古审计厅主要划分了以下几种部门:首先是主要负责财政审计业务的财政审计处,其次是主要负责固定资产投资业务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处,然后是主要负责社会保障业务的社会保障审计处,最后是主要负责金融业务的金融审计处。每一个部门所办理的审计业务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将不同的审计业务交由不同的审计部门来组织实施,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审计任务更加简单。除此之外,不仅仅是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还有审计处理处罚意见都是由业务部门来实施的。然而,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审计项目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这降低了审计项目的可信度,这也是导致“四分离”组织模式出现的一个主要的原因。1.2“四分离”组织模式。我国的社会法制建设逐渐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并且我国大多数的审计机构都出现了职能分离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四分离”组织模式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在2006年的时候,湖南省湘潭市审计局最早提出了“四分离”组织模式的概念,“四分离”组织模式分离了审计项目的以下四个过程:首先是审计项目的计划实施,其次是审计项目的查证,然后是审计项目的审理,最后是审计项目的执行。“四分离”组织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审计过程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提高了审计项目的可信度。但是,“四分离”组织模式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说,“四分离”组织模式会使审计所需要的成本更加多,同时还会使审计项目的管理更加困难。

2以共享机制为主的数字化审计资源组织模式

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最先提出了服务共享化的概念,服务共享化是指将原来分散的重复性业务重新做一些处理,通过共享组织为各级组织提供一定的帮助。我国的中国联通集团采用了这种模式。之后服务共享化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正因为如此,我国出现了数字化审计资源组织模式。数字化审计资源组织模式重中之重的部分就是采取共享的服务机制。在我国,数字化审计资源组织模式被大部分的审计机构使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数字化审计资源组织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保证审计项目的可信度,而且可以使审计项目的实施更加简单。

3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数据量大,大数据时代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数据多,在2009的时候,全球数据量已达到800000PB之多,并且全球数据量还在不断增加;其次是种类繁多,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呈现方式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然后是速度快,传输速度快是大数据时代最基本的特点,传输速度指的不仅仅是传输的速度,也是计算机系统处理数据的速度,由于各种软件的不断出现,大数据时代传输的速度也在不断地增加;最后是价值密度低,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数据的不断增加,信息也就失去了相应的价值。在具有这种特点的大数据的背景下,最有利的审计资源组织模式就是数字化资源组织模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数字化资源组织模式不仅仅可以使审计环境中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可以使大数据时代对审计项目的要求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梁津津.大数据时代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方法创新的几点思考[J].审计与理财,2017(10):8-10.

[2]刘利伟.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创新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8.

组织模式范文篇2

关键词:国际会议;在线组织模式;远程开放教育

1引言

国际会议在线组织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形式。国际会议的在线组织是学术思想的交流,可以跨越地理的限制,通过互联网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分享。这一重大的突破,推动着国际学术交流快速的发展。在以前,许多思想需要经过出版发表,才能传播到全世界。而通过国际会议在线组织,人们就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人类最优秀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对各自领域的理解与认识[1]。在近年,教育与科研领域的先驱们就开始开展了对会议在线组织进行着孜孜不倦的研究。在众多文献中,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主办的《国际开放与分布式学习研论》、美国在线学习联盟(OnlineLearningConsortium)主办的《在线学习》、澳大利亚开放与远程学习协会主办的《远程教育》、美国著名远程教育学者迈克尔(MichaelGrahameMoore)主编的《美国远程教育杂志》和英国开放大学主办的《开放学习》都对进行了在线远程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进行了充分地讨论[2]。冠状病毒是人类和动物的重要病原体。2019年底,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迅速蔓延,势如破竹,导致全球大流行。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位于日内瓦,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防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将该疾病在2020年2月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COVID-19,代表2019年的冠状病毒病。新冠肺炎病毒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许多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阻碍了正常学术会议的开展,却使得国际会议在线组织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交流方式,进而也使得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国际会议在线组织的模式成为一项值得研究的内容,对于极端情况下的技能与知识的分享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4-5]。国际远程与在线教育在世界中逐步变为了一个研究热点[6],很多学者争先恐后地加入研究大军之中,已经有很多研究人员基于统计学和理论分析得出了很多有益的结论。本文所进行的研究重点在于,从实践的角度,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国际会议在线模式,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类验证。

2组织模式与案例分析

国际会议在线组织可以划分为一种远程教育,所以其模式的研究可以根据远程教育基础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展开。根据FarhadSaba在文献中的理论,远程教育模式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问题定义、组织模式表示、组织模式行为、组织模式评估、策略分析和组织模式使用[7]。在这项研究中,该五个阶段用于国际会议在线组织模式的开发与研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远程教育动态组织模式的国际会议在线组织模式。借鉴FarhadSaba的阶段划分模式,将国际会议组织的模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部分,分别是:问题定义、组织模式表示、组织模式行为、组织模式评估、策略分析和组织模式使用[8]。在下面将针对以上五个部分,进行更加详细的阐述和更加具体的分析,最终实现国际会议在线组织模式的抽象提炼。

2.1问题定义

问题定义的主要目标是将问题的边界被划定系统概念化,建立元素之间的关系。为了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开放大学的宏伟目标,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来了解世界的先进思想,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国际会议的组织活动。我们应该借鉴世界范围内国际会议在线组织领域专家的智慧和知识,借鉴先进的教育技术,成功地应用案例和解决各国热点教育问题的方法,以推动中国的远程开放教育达到更高的水平,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现高效的沟通。

2.2组织模式表示

国际会议组织模式的表示体现为建立元素间关系的系统概念。按照阶段,组织模式将国际会议的组织划分为以下几个时间阶段:会议规划期、会议筹备期、会议进行期、会议后。在会议规划期主要进行会议主题的选定,结合专家库联络有意向的演讲人。会议的筹备阶段主要进行硬件设备调试、软件设备调试、演讲人以及其演讲内容的最终确定,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结合会议进行会议宣传。在会议进行期间,要进行会议的实时记录,同时对远程会议的软件和硬件进行实时的监测,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在会议结束后,应结合会议记录材料,对关键点进行总结,同时对会议中所产生的新思想和新观点进行宣传,提升对行业与学术界的积极作用。会议组织的拓扑结构也是会议组织模式的重要部分。一般地,传统的学术会议以及其他类型的会议在一个固定的场地进行,所有演讲者与参会人员都需要来到这个固定的会场,进行学术与知识的交流活动。相比而言,由于新媒体与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线会议的组织则有着更大的自由度。在线会议软件包括腾讯会议、ZOOM、TEAMS、钉钉等的普及,对于在线会议组织模式有着巨大的作用[8-10]。通过在线会议平台,会场由线下会议的单一会场转变为多个分会场与一个主会场的形式。在这种模式下,演讲者通过视频或者在线连接的方式加入主会场,再由在线会议平台将主会场的内容转发给各个分会场。主会场包括核心的演讲人员,一般主会场没有听众,也不同于主控室。分会场可能是一群参会者也可能是一个参会者,分会场除线上线下同步的形式外还有多种知识共享方式,包括录像、会议展示资料。本研究将这样的模式概括为主会场—会议平台—分会场模式。这种模式更加适合会议规模较大、参会人员较多、会议内容较为丰富的在线会议。此外,一些在线会议规模较小,但是会议形式需要更加灵活,又继续衍生出演讲者直接加入在线会议平台,不经过主会场,本研究将其概括为演讲者—会议平台—分会场模式。在会议平台上,各个演讲者和参会者没有区别,每个参会者都可以成为演讲者,演讲者根据会议议程安排在规定时间从参会者的角色转变为演讲者的角色。这种模式更加适合会议规模较小,参会人员较少,会议形式较为灵活的在线会议。同时,还存在多种模式混合的国际会议形式,国际会议通常面临着时差造成的问题,会后的资料总结可以更好地帮助参会人员进行思想交流,在不同时空下以不同的方式分享同一场国际会议传递的前沿思想也是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

2.3组织模式行为

结合模拟和实践,确定采用该组织形式之后取得的具体效果以及远程国际会议过程中的具体实现。在基于动态组织模式的国际会议在线组织前,需要采用模拟的形式对会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将进行合理的调整,避免我们在模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之后我们将调整过的组织方式应用于实际的国际会议组织,记录在实际国际会议组织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作为该模式下组织模式的具体行为。会议结束后对该行为进行分析,继续对组织模式进行迭代更新。

2.4组织模式评估

组织模式评估需在试运行中测试组织模式的质量和有效性。根据组织模式行为的记录,我们建立多目标的组织模式评估体系。对所应用的国际会议组织形式进行评估与测试验证。所采取的评估目标中应包含参会者对该次会议的满意程度、会议参与人数与规模、演讲者在会议中的满意程度、会议对于本行业与本领域的学术推动作用。所涉及的评估目标应比较广泛,避免集中在单独方面。

2.5策略分析和组织模式使用

具体地,吉林大学某团队的“人人是老师”活动就采用了这一组织模式,进行了高效的学术交流与日常学习生活的分享。其中,参与的学生分布在全球各地,有的分布在美国,有的分布在中国,大家互相做对方的老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国际会议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科技的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让研究人员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参与到先进技术的分享过程中,实现方便快捷的国际会议组织和宣传,降低参会成本,提升沟通效率。从该案例中体现出目前国际会议组织模式的发展趋势为从学术国际化向交流国际化发展,以模式创新推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国际会议在线组织模式日趋开放与共享。

3结束语

组织模式范文篇3

有限合伙制是美国风险投资公司采用的最主要组织形式。据统计,美国2003年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参与风险投资额占风险投资总额的81.2%。有限合伙制是由投资者(有限合伙人)和基金管理者(普通合伙人)合伙组成的一个有限合伙公司。有限合伙人是风险资本的主要提供者,通常对风险投资公司投入99%的资金,一般不参与公司的具体经营,负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通常是风险资本的经理人,即风险投资家,他们投入的是科技知识、管理经验和金融专长,负责公司的管理,同时还必须投入风险投资公司大约1%的资金,负无限责任。有限合伙制的主要特点在于:

1、有限合伙制是有期限的。为激励普通合伙人努力工作,有限合伙协议普遍约定企业的生命周期为5—10年,风险投资家为了能得到后续融资,必须在前一个合伙期限内有所成就。因此,风险投资家容易产生努力工作的动机。

2、有限合伙制大多采取“无过离婚”条款。所谓“无过离婚”是指即使普通合伙人并未犯原则性的错误,只要有限合伙人对其失去信心,他们也会停止追加投资。因此,普通合伙人必须充分合理地运用已筹集到的资金。

3、独特的报酬体系。有限合伙企业中普通合伙人从合伙关系中得到两种报酬,一是少量的管理费,二是在投资成功后获得20%投资收益。这样,一般合伙人通过1%的出资额,就可以获得类似期权形式的20%的利润分享权,成为合伙企业的内部股东,大大激励了风险投资家去努力工作。

4、额外控制权。在投资之初,风险投资家不了解创业企业家的经营才能,不了解所投资项目的收益与风险情况,信息不对称尤为严重,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因此风险投资家往往要求额外控制权,例如董事会中的绝大多数席位,使其拥有充分的权利更换管理层,以限制创业企业家在信息传递时的不诚实行为。

5、多轮次投资。在投资时,风险投资家不是把资金一次全部投入,而是按照企业发展的阶段分期投入,并且风险投资家具有放弃前景黯淡的项目的权利,这一权利也成为风险投资家限制创业企业家的一个筹码。

6、风险投资家为风险企业提供管理。风险投资中,有限合伙人不仅对风险企业投入资金而且还注入自己的管理。风险投资家通过对风险企业的财务、人事、计划和战略等一系列的管理、监督,降低了企业运作风险。

7、独特的出资结构。在有限合伙制企业里,有限合伙人一般有10—30人,而且都规定最低的出资额,通常每个有限合伙人的最低投入是100万美元,大型基金的最低限额为1000—2000万美元。由于有限合伙人之间的利益结构与资本力量相对均衡,各个有限合伙人都有足够的动力和控制力去搜集信息、评价监督一般合伙人,因此这种股权融资结构克服了一般企业广泛存在的股权过于分散情况下中小股东搭大股东便车的问题和大股东“以大欺小”问题。可见,有限合伙制上述一系列的契约安排,有效解决了风险资本提供者和风险投资家之间以及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了合理的激励与监督机制,适应了风险投资市场上的高风险性和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因此颇具制度效率。

二、子公司制

子公司制也是风险投资的一种组织模式。这里的子公司指的是大的金融机构或实业公司以独立实体、分支机构的形式建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其主要目的在于为母公司提供创新动力。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财富》500强中有25%的公司开展了子公司形式的风险投资计划。

在日本,风险投资的主要组织形式是附属于金融机构的投资公司,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平均74%隶属于银行或证券公司。这是由日本的投融资习惯和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决定的。日本投资行为过于求稳,冒险精神和合作意识不强,有限合伙制和私人投资方式在日本缺乏生存环境,加之政府的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贷款贴息与担保方面等因素造成的。欧洲风险投资组织模式也是以金融机构附属风险投资公司的形式为主。在欧洲各国的主要政策与计划中,其重点扶持的投资主体是银行,如英国的信贷担保计划,德国的风险投资促进计划等等,都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风险贷款制订的贴息与担保计划,其目的是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投资。

三、公司制

公司制是指以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模式。我国由于没有有限合伙制的法律制度,因此,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主要采用了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公司制组织形式在风险投资中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有限合伙制相比,公司制的激励机制是有限的。在公司制下,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管理人员很难得到有限合伙制下的丰厚的报酬水平。因此管理人员努力工作的动力不足。

2、在公司制条件下,决策过程比较复杂,决策权实际控制在董事会手中。风险企业往往是科技型企业,要求决策者讲究决策的专业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出资人由于缺乏风险企业的专业知识而出现决策的低效率和失误。甚至影响到风险投资家的积极性。

3、公司制的运营成本高。首先,公司制成本十分高昂。公司制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有限合伙制更为严重,更容易产生人的道德风险从而增加了成本。其次,从运作成本上看,由于有限合伙不是税法上的纳税主体,风险企业取得赢利时无须就该赢利交纳所得税,只是投资者在取得相应利润时才交纳个人所得税,这就避免了重复纳税,而公司制形式下风险投资公司及投资者都是纳税主体,因此存在重复纳税问题;二是从日常管理费用的支出来看,由于有限合伙是一种自由合同关系,当事人完全可以通过协商事先约定管理成本,因此管理费用也是可控的。而在公司制下,股东将无法采用固定费用的方法支付风险投资家的报酬。

在公司制构架下,无论设计多么周密的治理结构,最终还是解决不了弱激励机制、高运营成本等问题;因此其运行效率低下。

总之,通过上述风险投资组织形式的比较,可以看出,与其它的组织形式相比,有限合伙制在风险投资的运作中是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其巧妙而独特的制度设计符合并适应了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中的权利与责任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形成了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极大促进了对风险投资业的迅速发展,因此,我们在构建我国的风险投资体系时应该积极地学习和大胆地借鉴有限合伙制度。

参考文献:

组织模式范文篇4

有限合伙制是美国风险投资公司采用的最主要组织形式。据统计,美国2003年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参与风险投资额占风险投资总额的81.2%。有限合伙制是由投资者(有限合伙人)和基金管理者(普通合伙人)合伙组成的一个有限合伙公司。有限合伙人是风险资本的主要提供者,通常对风险投资公司投入99%的资金,一般不参与公司的具体经营,负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通常是风险资本的经理人,即风险投资家,他们投入的是科技知识、管理经验和金融专长,负责公司的管理,同时还必须投入风险投资公司大约1%的资金,负无限责任。有限合伙制的主要特点在于:

1、有限合伙制是有期限的。为激励普通合伙人努力工作,有限合伙协议普遍约定企业的生命周期为5—10年,风险投资家为了能得到后续融资,必须在前一个合伙期限内有所成就。因此,风险投资家容易产生努力工作的动机。

2、有限合伙制大多采取“无过离婚”条款。所谓“无过离婚”是指即使普通合伙人并未犯原则性的错误,只要有限合伙人对其失去信心,他们也会停止追加投资。因此,普通合伙人必须充分合理地运用已筹集到的资金。

3、独特的报酬体系。有限合伙企业中普通合伙人从合伙关系中得到两种报酬,一是少量的管理费,二是在投资成功后获得20%投资收益。这样,一般合伙人通过1%的出资额,就可以获得类似期权形式的20%的利润分享权,成为合伙企业的内部股东,大大激励了风险投资家去努力工作。

4、额外控制权。在投资之初,风险投资家不了解创业企业家的经营才能,不了解所投资项目的收益与风险情况,信息不对称尤为严重,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因此风险投资家往往要求额外控制权,例如董事会中的绝大多数席位,使其拥有充分的权利更换管理层,以限制创业企业家在信息传递时的不诚实行为。

5、多轮次投资。在投资时,风险投资家不是把资金一次全部投入,而是按照企业发展的阶段分期投入,并且风险投资家具有放弃前景黯淡的项目的权利,这一权利也成为风险投资家限制创业企业家的一个筹码。

6、风险投资家为风险企业提供管理。风险投资中,有限合伙人不仅对风险企业投入资金而且还注入自己的管理。风险投资家通过对风险企业的财务、人事、计划和战略等一系列的管理、监督,降低了企业运作风险。

7、独特的出资结构。在有限合伙制企业里,有限合伙人一般有10—30人,而且都规定最低的出资额,通常每个有限合伙人的最低投入是100万美元,大型基金的最低限额为1000—2000万美元。由于有限合伙人之间的利益结构与资本力量相对均衡,各个有限合伙人都有足够的动力和控制力去搜集信息、评价监督一般合伙人,因此这种股权融资结构克服了一般企业广泛存在的股权过于分散情况下中小股东搭大股东便车的问题和大股东“以大欺小”问题。

可见,有限合伙制上述一系列的契约安排,有效解决了风险资本提供者和风险投资家之间以及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了合理的激励与监督机制,适应了风险投资市场上的高风险性和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因此颇具制度效率。

二、子公司制

子公司制也是风险投资的一种组织模式。这里的子公司指的是大的金融机构或实业公司以独立实体、分支机构的形式建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其主要目的在于为母公司提供创新动力。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财富》500强中有25%的公司开展了子公司形式的风险投资计划。

在日本,风险投资的主要组织形式是附属于金融机构的投资公司,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平均74%隶属于银行或证券公司。这是由日本的投融资习惯和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决定的。日本投资行为过于求稳,冒险精神和合作意识不强,有限合伙制和私人投资方式在日本缺乏生存环境,加之政府的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贷款贴息与担保方面等因素造成的。欧洲风险投资组织模式也是以金融机构附属风险投资公司的形式为主。在欧洲各国的主要政策与计划中,其重点扶持的投资主体是银行,如英国的信贷担保计划,德国的风险投资促进计划等等,都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风险贷款制订的贴息与担保计划,其目的是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投资。

三、公司制

公司制是指以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模式。我国由于没有有限合伙制的法律制度,因此,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主要采用了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公司制组织形式在风险投资中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有限合伙制相比,公司制的激励机制是有限的。在公司制下,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管理人员很难得到有限合伙制下的丰厚的报酬水平。因此管理人员努力工作的动力不足。

2、在公司制条件下,决策过程比较复杂,决策权实际控制在董事会手中。风险企业往往是科技型企业,要求决策者讲究决策的专业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出资人由于缺乏风险企业的专业知识而出现决策的低效率和失误。甚至影响到风险投资家的积极性。

3、公司制的运营成本高。首先,公司制成本十分高昂。公司制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有限合伙制更为严重,更容易产生人的道德风险从而增加了成本。其次,从运作成本上看,由于有限合伙不是税法上的纳税主体,风险企业取得赢利时无须就该赢利交纳所得税,只是投资者在取得相应利润时才交纳个人所得税,这就避免了重复纳税,而公司制形式下风险投资公司及投资者都是纳税主体,因此存在重复纳税问题;二是从日常管理费用的支出来看,由于有限合伙是一种自由合同关系,当事人完全可以通过协商事先约定管理成本,因此管理费用也是可控的。而在公司制下,股东将无法采用固定费用的方法支付风险投资家的报酬。

在公司制构架下,无论设计多么周密的治理结构,最终还是解决不了弱激励机制、高运营成本等问题;因此其运行效率低下。

总之,通过上述风险投资组织形式的比较,可以看出,与其它的组织形式相比,有限合伙制在风险投资的运作中是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其巧妙而独特的制度设计符合并适应了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中的权利与责任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形成了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极大促进了对风险投资业的迅速发展,因此,我们在构建我国的风险投资体系时应该积极地学习和大胆地借鉴有限合伙制度。

参考文献:

组织模式范文篇5

风险投资机构组织模式一般有公司制和有限合伙制。具体可分为:有限合伙制投资公司、准政府投资公司、金融机构下设的风险投资公司、产业或企业附属投资公司、小型私人投资公司。

1.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

在有限合伙企业制度下,合伙企业由至少一个普通合伙人和至少一个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常常由风险投资家组成的管理公司担任。普通合伙人凭借其市场信誉受托经营管理风险投资基金,其出资比例通常为1%,收取所管理资金的1%—3%作为佣金,在投资赢利后享有收益的15%—25%作为报酬。

有限合伙制的优点主要为可以避免双重收税、降低运作成本;确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其缺陷主要是组织的合伙性质和个人承担责任的无限性质是一对矛盾。有限合伙制是一种成功的风险投资机构组织模式,避免了普通合伙制的所有合伙人都要承担无限责任的不利之处,同时也克服了公司制的弊端。

2.准政府制风险投资公司

美国在风险投资业发展早期,成立了许多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SBIC),它是根据1958年小企业投资法组建的,由私人拥有和管理,但要得到政府小企业管理局(SBA)的许可、监控及资助。这种风险投资公司具有一定的政府属性。

这种准政府制风险投资公司的存在也有其必然性,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发展早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包括资金的注入和政策的优惠。其优点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其资金和项目的来源都有保障。然而,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资金的投向和项目的选择往往会受政府行为影响,有时会有悖于风险投资的追求高风险、高预期回报的初衷。

3.金融机构下设的风险投资公司

许多银行设立了风险投资公司,以便他们可以获取小企业的权益,使用这种方式,他们可以避开银行法规的限制,保护其所拥有的小企业股权。较大的银行拥有较大的附属风险投资机构。银行风险投资部门由于其具有金融机构的优势,可以进行组合式的风险投资,如将项目融资、贸易融资、银团贷款、长期商业信贷与风险投资组合在一起向投资目标进行投资,往往组合式风险投资的投资额都会超过风险投资领域的平均水平。

4.产业或企业附属风险投资公司

这类投资公司往往是一些非金融性实业公司下属的独立风险投资机构,他们代表母公司的利益进行投资。产业附属投资公司也同样要对被投资企业递交的投资建议书进行评估,深入企业作尽职调查并期待得到较高的回报。这种风险投资公司以提供融资为主要功能,且多投资于成熟的企业。同时,由于管理人员多来自银行业,知识结构、人员结构和专业机构等都难以和风险企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也就无法提供其他的增值服务。

二、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组织模式的选择

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一般是国有资本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方式,由于这种公司制的组织方式不能有效地解决委托机制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已成为发展风险投资行业的制约因素。

1.有限合伙制不是我国当前最佳的风险投资公司制度

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的产生及治理结构的形成,与美国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的积极推动等因素有关。我国的风险投资业是在借鉴美国风险投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起步的,在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基本上都是以国有资本为主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设立,其运作过程不免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与经典的风险投资机构模式相比相差甚远。在目前情况下,选择这种模式还存在许多障碍因素,其中法律法规约束是首要的障碍因素:

我国没有专门制定有限合伙的法律,有限合伙制的风险投资机构的成立缺乏法律依据。

1992年通过的《合伙企业法》已将有限合伙模式排除在外。而合伙企业中的合伙人仅适用于自然人,不允许机构作为合伙人,使得拥有庞大资金的机构投资者不能进入风险投资业,而美国的实践证明仅靠个人投资者和政府资金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2.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组织模式的选择建议

由上可见,目前有限合伙制的风险投资机构在我国没有生存的空间。而有着法律依据的公司制的风险投资机构更适合我国现行的经济发展状况,而且可以通过制度安排更好地发挥其优势。这体现在:(1)公司制的风险投资机构向社会募集股份,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从而解决我国风险资本不足的现实问题。

(2)公司制的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者在公司设立前必须实际交付注册资本。我国《公司法》正在修改,拟采取授权资本制。一旦允许采用授权资本制,公司制的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者也可以通过章程灵活安排交付资本的时间。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风险资本组织形式上宜以公司制风险投资机构为主,逐步引入有限合伙制基金形式,在风险投资机构内部,注重设计有效的法人治理机构。由于有限合伙制在我国现行《公司法》中缺少法律适用,因而尚难成为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主导形式,而宜以公司制风险投资机构为主。在今后,随着相关法律条件的具备,可逐步发展有限合伙制基金形式。但在公司制风险投资机构中,也需注重法人治理结构的设计,构造出资人对于风险资本运作者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董正和,张志刚.“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利弊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3.

[2]SahlmanWA.Thestructureandgovernanceofventure-capitalorganizations.JournalofFinanceEconomics,1990,27(3):473-521.

组织模式范文篇6

一、现行基层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和不足

长期以来,基层党的组织生活主要依托基层党支部、党小组开展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党小组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党支部大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并大多数都以政治内容集体学习为主,一般采取读报、学习相关文件、时事政治、开展讨论等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基层党的组织生活有了一定的变化,除了传统的政治学习外,有的基层组织也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开展一些社会服务活动等,为基层党的组织生活拓展了空间,丰富了内涵。但从总体上看,基层党的组织生活与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需要和基层党员的实际需求还不大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生活的封闭性。一些基层党支部的组织活动方式基本上都是以支部为单位而进行,缺乏与其他支部的联系,缺少与党外群众的沟通和联系,处于自成体系、自我封闭、上下不沟通、左右不联络的状态,看起来组织生活基本上没有间断,但总是里面“热闹”,外面“冷清”,其他支部没有感觉,群众没有感知,客观上造成党员的信息交流受到局限,影响到党的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二是组织生活的单一性。组织生活方式主要是采取集中学习的形式,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在一定时期内对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长期一成不变的方式让党员普遍感到厌倦,觉得参加组织生活是一种形式,意义不大,收效甚微,造成党内组织生活的吸引力明显弱化,影响到基层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三是组织生活的形式化。一些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主题不鲜明,内容不丰富,经常是读读报纸、念念文件、照本宣科、应付了事,没有实质性内容,内容枯燥乏味,流于形式;还有一些基层党支部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和开展其他活动,没有联系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组织生活缺乏实效性,甚至有的基层开展组织生活还存在“娱乐化”的倾向,导致一些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的政治观念淡化,也损坏了党的形象。

这些弊端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党员的政治热情,也直接影响到党的组织建设水平。因此,党的组织生活必须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建立“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在开放的形态下加强基层组织间的沟通和横向联合,以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形式,把广大党员凝聚在一起,保证每一个基层组织健全而活力四射,组织生活严肃而又朝气蓬勃,进一步激发党员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推动党内活动与社会的互动共进。

二、“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的主要特点

“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的提出,就是针对传统组织生活存在的封闭性、单一性和形式化等问题,着力打破以往党组织活动仅向本单位党组织党员开放,且党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的传统做法,并结合富有特色的“阵地联建、活动联动、发展联推、人才联培、实事联办、党员结对”的“五联一结对”活动载体,创新组织生活方式,丰富组织活动内容,不断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主体性。党的组织生活的主体角色是党员,其实施过程只有充分考虑到党员的主体地位,才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中,鼓励党员事先参与,对组织生活的形式、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集思广益,共同谋划和设计出生动有效的组织生活形式,这样可以激发基层党员的参与意识,并化作每个党员的自觉行动。

二是互动性。只有互动的组织生活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组织生活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在“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中,突出强调党组织生活不再局限在隶属的党组织进行,有效加强基层组织间的横向联合以及党员之间的民主互动,促使基层党的组织生活由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转变为融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为一体的民主互动式,切实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

三是创新性。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形式,是激发基层党组织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方面。建立“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倡导在紧密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除专题的政治学习外,运用专题调研、网上交流、体会演讲、走访参观等多种开放式的形式,把组织生活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创新了工作思路,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

四是辐射性。党的根基在人民群众,党的力量在人民群众。要巩固执政基础,扩大群众基础,党组织就必须在开放的形态下去联系群众、影响群众。在“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党组织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从而密切了党群关系,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总而言之,建立“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着眼突破长期以来党内组织生活程序化的模式,克服了基层组织生活枯燥、单一的传统形式,有利于促进基层党建工作资源的整合共享,发挥不同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优势和特点,扩大党员的信息交流范围;有利于激活基层党组织创新思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广大党员和群众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接受党性教育,提高党的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有利于激发党员参与活动的政治热情,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基层组织生活更加直接融入到社会当中,融入到党员的实际当中,融入到群众的视野当中,不断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建立“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的实施因素

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求更高、内容更加丰富,基层组织生活既要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又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要按照“创新形式、拓展内涵、共享资源、激活活力、增强实效”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党的组织生活的新路径、新办法,建立“开放型组织生活”新模式,使党的组织生活方式由“自我封闭”变为“开放互动”,使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促进党的组织生活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党的事业全面发展,突出抓好体现开放的四个实施因素:

一是选定活动主题。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前,按照新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结合当前社会改革发展的工作实际、党建工作任务和社会热点等相关内容,通过党务公开栏、公告、网站等多种渠道,在全体党员中广泛开展组织生活主题征集活动。活动采取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程序,在全体党员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民主讨论确定活动主题。同时,鼓励基层党员参与方案设计和策划,并对党员自行设计、形式新颖、效果突出的组织生活创意进行奖励。

二是抓好组织实施。以“方便参加对象,利于组织实施”的原则,创新组织活动方式,提高党员群众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实施过程中,开放型组织生活可由一个单位独立组织,也可由几个单位党组织联合开展,系统内、区域内联建支部的党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一起参加组织生活,也可适度向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外群众开放,并尝试组织生活“轮流主持”的办法,这样既可为党员发挥潜能、施展才华搭建舞台,也激发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有效地提高组织生活质量。

三是创新活动内容。组织生活的形式单一会影响组织生活的质量,会影响党员的参与热情。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举办形势报告会和专题讲座,走访先进模范人物,组织实地参观考察,开展先进事迹巡回演讲和党员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尝试利用网络建立网上党组织生活平台,使开放的组织生活实现“基本型”规定动作和“主题型”个性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组织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富有生机。

组织模式范文篇7

关键词:组织结构项目管理职能型项目经理

项目管理以其目标明确.组织灵活.效果显著适应性强等优势而倍受现代企业亲睐而项目管理的基本核心又是项目组织结构作为完成一个项目主要工作的相关利益主体项目组织结构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结构顾名思义就是为了产生组织功能.实现项目目标而设立的,项目组织的结构类型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项目完成的质量而不同的项目组织结构模式,在项目管理上都呈现不同特点。

项目组织结构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按照职能的划分方式每一职能部门对应一种专业分工职能式组织结构是在组织当前的职能型等级结构下加以管理一旦项目开始运行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就由各职能单位承担.各单位负责完成其分管的项目内容。如果项目的性质既定.某一职能领域对项目的完成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职能领域的高级经理将负责项目的协调工作。第二种是按照项目划分的项目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创建独立项目团队「这些团队的经营独立于上层组织的其它单位有自己的专属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企业配给项目团队一定的资源,项目经理是由上层组织直接指派被授权有执行项目的最大自由。

第三种是混合形式的矩阵式组织结构,是职能式和项目式的一种有效综合在常规的垂直的职能层级结构之上“加载”了一种水平的项目治理结构。针对一个或几个项目职能部门经理对项目组织人员有组织调配和业务指导急资源提供的责任,而项目经理将参与项目组织的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有效组织成项目临时团队统一指挥对项目的结果负责。团队随着项目的开始而开始随着项目的终结而结束。

在基于职能的划分组织模式中存在的仅仅是狭义的项目管理在处理职能部门内部核心业务时权力集中.效率极高在项目轮换,人员使用,资源配置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最大程度的保证项目的连续性,职能部门成员面对部门经理的直接监督和考核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但也有不少弊端一是当遭遇跨部门项目时,跨越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困难项目组织及职能部门间会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往往表现在资源竞争、目标期望等方面二是项目缺少重点而每个职能部门却有自己的核心常规业务为了满足自身部门的基本需要而项目责任则相应的被忽视:三是项目参与者的主动性不强.他们的职业发展与提升只会与其职能部门核心业务相挂沟项目对他们而言只是额外负担。四是责任不明确在这种组织结构中,没有全权授权的项目经理往往是作为协调的各职能部门经理只相应负责项目的一部分,导致常常会出现没人能承担项目的全部责任,最终将项目推向两难的境地。

而基于项目划分的组织结构也已经被企业采用这种项目目标.责任清晰明确资源配置合理的项目组织形式,针对性极强成员凝聚力强决策快,具有项目时间短,成效大等显著特点特别在公司组织结构混乱效率低下.职责不清企业文化缺失的企业.但也有不少的弊端。一是当多个项目并行时.每个项目都有独立的项目组织.项目组织间缺乏信息交流.这必然导致不同项目的重复努力和规模经济的丧失运营成本极高造成资源的浪费.管理成本提升:二是项目团队是独立的是依赖项目而存在的久而久之项目团队与上层组织之间会出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项目导向性特性使项目团队与上层组织不能有效的融合;三是创建自我控制的项目团队不用最好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四是项目任务一旦完成项目组成员的出路将会面临最大问题对项目组成员来说.缺乏事业的连续性,和自身保障。

组织模式范文篇8

内容摘要: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孵化器。风险投资运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组织模式是否合理。比较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风险投资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风险投资;组织模式;比较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科技产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全新的投融资制度,它有效地把现代科技知识与金融资本结合起来,使知识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高科技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风险投资制度中,企业组织模式设置的恰当与否是该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制度环境等不同,因此,各国在发展高科技产业过程中所采用的组织模式也不同。实践证明,不同的风险投资组织模式运作效率是不同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本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世界各国在发展风险投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有限合伙制、子公司制及公司制等形式。

一、有限合伙制

有限合伙制是美国风险投资公司采用的最主要组织形式。据统计,美国2003年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参与风险投资额占风险投资总额的81.2%。有限合伙制是由投资者(有限合伙人)和基金管理者(普通合伙人)合伙组成的一个有限合伙公司。有限合伙人是风险资本的主要提供者,通常对风险投资公司投入99%的资金,一般不参与公司的具体经营,负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通常是风险资本的经理人,即风险投资家,他们投入的是科技知识、管理经验和金融专长,负责公司的管理,同时还必须投入风险投资公司大约1%的资金,负无限责任。有限合伙制的主要特点在于:

1、有限合伙制是有期限的。为激励普通合伙人努力工作,有限合伙协议普遍约定企业的生命周期为5—10年,风险投资家为了能得到后续融资,必须在前一个合伙期限内有所成就。因此,风险投资家容易产生努力工作的动机。

2、有限合伙制大多采取“无过离婚”条款。所谓“无过离婚”是指即使普通合伙人并未犯原则性的错误,只要有限合伙人对其失去信心,他们也会停止追加投资。因此,普通合伙人必须充分合理地运用已筹集到的资金。

3、独特的报酬体系。有限合伙企业中普通合伙人从合伙关系中得到两种报酬,一是少量的管理费,二是在投资成功后获得20%投资收益。这样,一般合伙人通过1%的出资额,就可以获得类似期权形式的20%的利润分享权,成为合伙企业的内部股东,大大激励了风险投资家去努力工作。

4、额外控制权。在投资之初,风险投资家不了解创业企业家的经营才能,不了解所投资项目的收益与风险情况,信息不对称尤为严重,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因此风险投资家往往要求额外控制权,例如董事会中的绝大多数席位,使其拥有充分的权利更换管理层,以限制创业企业家在信息传递时的不诚实行为。

5、多轮次投资。在投资时,风险投资家不是把资金一次全部投入,而是按照企业发展的阶段分期投入,并且风险投资家具有放弃前景黯淡的项目的权利,这一权利也成为风险投资家限制创业企业家的一个筹码。

6、风险投资家为风险企业提供管理。风险投资中,有限合伙人不仅对风险企业投入资金而且还注入自己的管理。风险投资家通过对风险企业的财务、人事、计划和战略等一系列的管理、监督,降低了企业运作风险。

7、独特的出资结构。在有限合伙制企业里,有限合伙人一般有10—30人,而且都规定最低的出资额,通常每个有限合伙人的最低投入是100万美元,大型基金的最低限额为1000—2000万美元。由于有限合伙人之间的利益结构与资本力量相对均衡,各个有限合伙人都有足够的动力和控制力去搜集信息、评价监督一般合伙人,因此这种股权融资结构克服了一般企业广泛存在的股权过于分散情况下中小股东搭大股东便车的问题和大股东“以大欺小”问题。

可见,有限合伙制上述一系列的契约安排,有效解决了风险资本提供者和风险投资家之间以及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了合理的激励与监督机制,适应了风险投资市场上的高风险性和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因此颇具制度效率。

二、子公司制

子公司制也是风险投资的一种组织模式。这里的子公司指的是大的金融机构或实业公司以独立实体、分支机构的形式建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其主要目的在于为母公司提供创新动力。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财富》500强中有25%的公司开展了子公司形式的风险投资计划。

在日本,风险投资的主要组织形式是附属于金融机构的投资公司,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平均74%隶属于银行或证券公司。这是由日本的投融资习惯和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决定的。日本投资行为过于求稳,冒险精神和合作意识不强,有限合伙制和私人投资方式在日本缺乏生存环境,加之政府的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贷款贴息与担保方面等因素造成的。欧洲风险投资组织模式也是以金融机构附属风险投资公司的形式为主。在欧洲各国的主要政策与计划中,其重点扶持的投资主体是银行,如英国的信贷担保计划,德国的风险投资促进计划等等,都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风险贷款制订的贴息与担保计划,其目的是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投资。

三、公司制

公司制是指以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模式。我国由于没有有限合伙制的法律制度,因此,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主要采用了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公司制组织形式在风险投资中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有限合伙制相比,公司制的激励机制是有限的。在公司制下,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管理人员很难得到有限合伙制下的丰厚的报酬水平。因此管理人员努力工作的动力不足。

2、在公司制条件下,决策过程比较复杂,决策权实际控制在董事会手中。风险企业往往是科技型企业,要求决策者讲究决策的专业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出资人由于缺乏风险企业的专业知识而出现决策的低效率和失误。甚至影响到风险投资家的积极性。

3、公司制的运营成本高。首先,公司制成本十分高昂。公司制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有限合伙制更为严重,更容易产生人的道德风险从而增加了成本。其次,从运作成本上看,由于有限合伙不是税法上的纳税主体,风险企业取得赢利时无须就该赢利交纳所得税,只是投资者在取得相应利润时才交纳个人所得税,这就避免了重复纳税,而公司制形式下风险投资公司及投资者都是纳税主体,因此存在重复纳税问题;二是从日常管理费用的支出来看,由于有限合伙是一种自由合同关系,当事人完全可以通过协商事先约定管理成本,因此管理费用也是可控的。而在公司制下,股东将无法采用固定费用的方法支付风险投资家的报酬。

在公司制构架下,无论设计多么周密的治理结构,最终还是解决不了弱激励机制、高运营成本等问题;因此其运行效率低下。

总之,通过上述风险投资组织形式的比较,可以看出,与其它的组织形式相比,有限合伙制在风险投资的运作中是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其巧妙而独特的制度设计符合并适应了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中的权利与责任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形成了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极大促进了对风险投资业的迅速发展,因此,我们在构建我国的风险投资体系时应该积极地学习和大胆地借鉴有限合伙制度。

参考文献:

组织模式范文篇9

有限合伙制是美国风险投资公司采用的最主要组织形式。据统计,美国2003年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参与风险投资额占风险投资总额的81.2%。有限合伙制是由投资者(有限合伙人)和基金管理者(普通合伙人)合伙组成的一个有限合伙公司。有限合伙人是风险资本的主要提供者,通常对风险投资公司投入99%的资金,一般不参与公司的具体经营,负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通常是风险资本的经理人,即风险投资家,他们投入的是科技知识、管理经验和金融专长,负责公司的管理,同时还必须投入风险投资公司大约1%的资金,负无限责任。有限合伙制的主要特点在于:

1、有限合伙制是有期限的。为激励普通合伙人努力工作,有限合伙协议普遍约定企业的生命周期为5—10年,风险投资家为了能得到后续融资,必须在前一个合伙期限内有所成就。因此,风险投资家容易产生努力工作的动机。

2、有限合伙制大多采取“无过离婚”条款。所谓“无过离婚”是指即使普通合伙人并未犯原则性的错误,只要有限合伙人对其失去信心,他们也会停止追加投资。因此,普通合伙人必须充分合理地运用已筹集到的资金。

3、独特的报酬体系。有限合伙企业中普通合伙人从合伙关系中得到两种报酬,一是少量的管理费,二是在投资成功后获得20%投资收益。这样,一般合伙人通过1%的出资额,就可以获得类似期权形式的20%的利润分享权,成为合伙企业的内部股东,大大激励了风险投资家去努力工作。

4、额外控制权。在投资之初,风险投资家不了解创业企业家的经营才能,不了解所投资项目的收益与风险情况,信息不对称尤为严重,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因此风险投资家往往要求额外控制权,例如董事会中的绝大多数席位,使其拥有充分的权利更换管理层,以限制创业企业家在信息传递时的不诚实行为。

5、多轮次投资。在投资时,风险投资家不是把资金一次全部投入,而是按照企业发展的阶段分期投入,并且风险投资家具有放弃前景黯淡的项目的权利,这一权利也成为风险投资家限制创业企业家的一个筹码。

6、风险投资家为风险企业提供管理。风险投资中,有限合伙人不仅对风险企业投入资金而且还注入自己的管理。风险投资家通过对风险企业的财务、人事、计划和战略等一系列的管理、监督,降低了企业运作风险。

7、独特的出资结构。在有限合伙制企业里,有限合伙人一般有10—30人,而且都规定最低的出资额,通常每个有限合伙人的最低投入是100万美元,大型基金的最低限额为1000—2000万美元。由于有限合伙人之间的利益结构与资本力量相对均衡,各个有限合伙人都有足够的动力和控制力去搜集信息、评价监督一般合伙人,因此这种股权融资结构克服了一般企业广泛存在的股权过于分散情况下中小股东搭大股东便车的问题和大股东“以大欺小”问题。

可见,有限合伙制上述一系列的契约安排,有效解决了风险资本提供者和风险投资家之间以及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了合理的激励与监督机制,适应了风险投资市场上的高风险性和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因此颇具制度效率。

二、子公司制

子公司制也是风险投资的一种组织模式。这里的子公司指的是大的金融机构或实业公司以独立实体、分支机构的形式建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其主要目的在于为母公司提供创新动力。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财富》500强中有25%的公司开展了子公司形式的风险投资计划。

在日本,风险投资的主要组织形式是附属于金融机构的投资公司,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平均74%隶属于银行或证券公司。这是由日本的投融资习惯和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决定的。日本投资行为过于求稳,冒险精神和合作意识不强,有限合伙制和私人投资方式在日本缺乏生存环境,加之政府的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贷款贴息与担保方面等因素造成的。欧洲风险投资组织模式也是以金融机构附属风险投资公司的形式为主。在欧洲各国的主要政策与计划中,其重点扶持的投资主体是银行,如英国的信贷担保计划,德国的风险投资促进计划等等,都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风险贷款制订的贴息与担保计划,其目的是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投资。

三、公司制

公司制是指以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模式。我国由于没有有限合伙制的法律制度,因此,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主要采用了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公司制组织形式在风险投资中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有限合伙制相比,公司制的激励机制是有限的。在公司制下,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管理人员很难得到有限合伙制下的丰厚的报酬水平。因此管理人员努力工作的动力不足。

2、在公司制条件下,决策过程比较复杂,决策权实际控制在董事会手中。风险企业往往是科技型企业,要求决策者讲究决策的专业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出资人由于缺乏风险企业的专业知识而出现决策的低效率和失误。甚至影响到风险投资家的积极性。

3、公司制的运营成本高。首先,公司制成本十分高昂。公司制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有限合伙制更为严重,更容易产生人的道德风险从而增加了成本。其次,从运作成本上看,由于有限合伙不是税法上的纳税主体,风险企业取得赢利时无须就该赢利交纳所得税,只是投资者在取得相应利润时才交纳个人所得税,这就避免了重复纳税,而公司制形式下风险投资公司及投资者都是纳税主体,因此存在重复纳税问题;二是从日常管理费用的支出来看,由于有限合伙是一种自由合同关系,当事人完全可以通过协商事先约定管理成本,因此管理费用也是可控的。而在公司制下,股东将无法采用固定费用的方法支付风险投资家的报酬。

在公司制构架下,无论设计多么周密的治理结构,最终还是解决不了弱激励机制、高运营成本等问题;因此其运行效率低下。

总之,通过上述风险投资组织形式的比较,可以看出,与其它的组织形式相比,有限合伙制在风险投资的运作中是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其巧妙而独特的制度设计符合并适应了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中的权利与责任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形成了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极大促进了对风险投资业的迅速发展,因此,我们在构建我国的风险投资体系时应该积极地学习和大胆地借鉴有限合伙制度。

内容摘要: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孵化器。风险投资运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组织模式是否合理。比较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风险投资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风险投资;组织模式;比较

参考文献:

组织模式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国际工程项目是指国际工程领域中的项目,也称国际领域中的工程项目。文章以工程项目组织结构模式为对象,探讨了各类工程项目组织结构模式的特点,提出了项目组织形式选择的基本要求。

国际工程项目是指国际工程领域中的项目,也可以说是国际领域中的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组织(ProjectOrganization)是指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中的职位结构设置及设置结果。工程项目组织的目的是按任务或职位制定好一套合适的职位结构,以使项目人员能为实现项目目标而有效的工作。工程项目组织的结构模式是指在项目上级组织的影响下,项目与上级组织以及项目内部的联系方式。由于项目组织是在上级组织内形成,而上级组织通常是一种常规组织,所以项目组织与常规组织既不同又有联系。按照这一思想,在项目管理组织中,形成了几种项目组织的结构模式:职能化项目组织、项目化项目组织、矩阵化项目组织和混合组织。

一、工程项目组织结构模式

(一)职能化项目组织

与常规组织联系最密切的就是职能化项目组织(FunctionalOrganization)。这种模式为了给项目安个“家”,把项目放到常规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去,使项目组织成为常规组织的一部分。在职能化项目组织中,人员利用上有最大的弹性及适应性。部门作为项目相关专业技术专家的基本管理基础,专家可被临时安排到项目中,完成所需要的工作后被立即安排回他们的常规工作;部门中的专家也可以被组织起来共享知识和经验,个别专家还可以被不同的项目利用。因此,职能部门在个别人离开项目甚至上级组织时,仍可保持技术上的延续性。

在这种模式下,客户、委托人不是活动和关心的焦点。职能部门有自己的常规工作要做,这些工作通常是优先于项目考虑的,因此客户常被忽视。有时在职能化项目组织中,没有一个人对项目负全面责任。这种不明确责任的失误通常意味着项目经理只对项目的一部分负责,而其他人却对项目的另一部分甚至更多的部分负责。不难想象,这必然会导致缺乏协调和扯皮,进而造成对客户的需要反映既慢又困难。这种模式不利于促进形成项目的系统管理方法。

(二)项目化项目组织

项目化项目组织(ProjectizedOrganization)也可称为纯项目组织,在项目上与上级组织联系方面,是另一个极端。在这种模式下,项目与上级组织的其他部分分离,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它有自己的技术人员、自己的管理、由定期的成果进展报告和工作监督而保持着与上级组织的微弱关系。

在项目化项目组织模式下,项目经理在整个项目上有足够的管理权,项目经理是真正的项目领导,项目班子所有成员都只对项目经理负责,在做出技术决策前不用请示任何职能部门负责人。当项目与职能部门分开时,项目经理绕过了整个智能结构直接与公司高级组管沟通,沟通线路缩短了,使得沟通更迅速。同时,由于权力集中,做出快速决策的能力极大增强,整个项目组织也就可以对客户的需要和上级的要求做出快速反应。当存在若干个连续的类似项目时,项目化项目组织就可以稳定地拥有或多或少能开发出特定技术的一批骨干专家,从其成员当中开发出高水平的完成任务的能力。项目化项目组织结构简单而且灵活,理解和实现相对容易。这种形式易于形成对项目的系统管理方法。

然而,当上级组织同时进行几个项目时,要满足每个项目的人员配备需要。这会导致从行政部门人员到高级技术人员的重复配置。为确保技术知识和专门技术使用权的需要,导致了项目经理储存设备和技术以便当需要时就能得到,因而一些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是在可得时而不是在需要时就被项目占有了。把项目从职能部门的技术控制下解放出来,有利也有弊,尤其是项目带有“高技术”的特征时更是如此。虽然参加项目的技术人员对项目技术问题有一定的研究深度,但仍然还是落后于其专业中的其他一些人。在项目化项目组织中,项目采取自己的生活方式,常发生项目间的对抗及痛苦的争斗。

(三)矩阵化项目组织

为了能将项目化项目组织的优点与职能化项目组织有利的方面结合起来,同时也避免其各自的缺点,人们发现了矩阵组织(TheMatrixOrganization)。在效果上,职能化和项目化项目组织代表两个极端,矩阵组织则是二则的结合,它是覆盖于上级组织的职能部门之上的项目组织。由于是由项目化项目组织和职能化项目组织结合而成,根据两个极端中哪个的作用强,矩阵组织又分为强矩阵组织(Strong

Matrix)和弱矩阵组织(WeakMatrix)两种形式。

在矩阵化项目组织中,项目是强调的重点,项目经理个人负责管理项目,使项目按期、在规定费用以内达到预定要求。在这点上矩阵组织与项目化项目组织是相同的。由于项目组织是覆盖在职能部门之上的,从中临时抽调人力资源,项目对职能部门的技术专利库有了合理的使用权。当有多个项目时,所有项目都可能得到职能部门的专利,因而极大地减少了项目化项目组织的重复配置。矩阵组织对上级组织内部的各种要求反应也是既快又灵活。在矩阵管理中,项目有上级组织各行政管理单位的代表并有对他们的使用权。其结果是使项目保持了在政策、实践和程序上与上级组织的一致性。当同时进行几个项目时,矩阵组织可以实现较好的资源综合平衡,进而实现每个项目不同的时间、费用、性能目标。这种整体优化方法可使得所有项目人员配备得当,进度安排合理,从而优化整个系统而不是牺牲其他项目而实现一个项目的目标。在职能项目组织中,毫无疑问职能部门是决策的核心,在项目化项目组织中,显然项目经理是项目权利中心。到了矩阵组织,权利则要更多地在二者之间平衡,通常这种平衡相当细致。但若果对谁负责的问题出现疑问时,项目工作就会受阻。

在多个项目间优化项目目标的能力是矩阵组织的一个优点,但这种能力也有反面。多个项目必须当成一个整体慎重监控,而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为满足多个项目的进度而在项目之间调动资源可能引发项目经理间的明争暗斗,这些项目经理都总是考虑确保自己的项目的成功而不顾组织整体的优化。在使用矩阵组织的项目上,传统做法是项目经理负责管理决策,职能部门领导负责技术决策,但这种分工在实践中是很复杂的,没有谈判能力强的项目经理就不能保证项目成功。

矩阵管理破坏了命令统一的管理原则,项目人员至少有两个上级,他们是职能经理和项目经理。它使人员无法忠实于双向领导,也无法应付可能的混乱局面。任何在这种体制下工作的人都会体会到它的难处,没使用过这种方式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

(四)混合组织系统

纯职能和纯项目组织在一个公司里可以同时存在,这就产生了混合形式(MixedOrganizationalSystems)。这种形式通常是将一些大的、长期良好运行的项目分离出一些附属项目或独立的活动。许多公司在已有的职能部门中先培育一些还未稳定的小项目,然后让它们“断奶”,形成有自己独立身份的纯项目,最终形成“攻关队”,大项目还可以成立“攻关实体”。混合型式的杂交带来了灵活性,它使公司能通过适当的组织结构设置,满足解决各类特定问题的需要。然而,由于利益和兴趣都不同,这种杂交中也有明显的危险,相同责任的不同组合会鼓励重叠、重复和虚构。

二、项目组织结构模式的选择

(一)影响选择项目结构模式的因素

选择组织形式不是一件易事,要依据项目的特点和公司的资源来选择。有的只是少量的设计原则,不会告诉你确切需要哪一种形式,也没有建立组织的详细指南。能做的就是考虑未来项目的性质、各种组织形式的特征、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最后拿出折中的方案。在下表中列出了12项反映项目性质、特征的因素,它们基本上从各个方面描述了项目的情况,每种特性的评价分为三个等级或种类,各等级或种类对应着与其适应的三种项目组织形式之一。

(二)选择项目组织结构模式的基本要求

1.总的来说,职能化组织常用于需较深技术运用的项目,而不是以降低成本、满足特殊的进度、实现对变化的快速反应为主的项目。

2.如果公司要管理数量较多的类似项目(如建设项目),项目化项目组织更适合。同时还可用于一次性较强、较独特且需要慎重控制而且不适于单一职能部门完成的任务,例如新产品生产工艺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