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病患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8:27:18

住院病患

住院病患范文篇1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181医院7个临床科室2011年1月~2011年6月间入院的住院患者病案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共863例。男性492例(57%),女性371例(43%),年龄18~91岁,平均(46.83±16.31)岁。

1.2研究方法

在住院首次询问病史时收集各项信息,平时查房进行补充和修正,对符合评估条件(年龄达到18周岁,意识正常,能正确表达)的患者在入院三天内完成心理状况评估、社会支持评估、营养状况评估、疾病认知评估,在此基础上由临床医师使用《临床整体评估表》,结合躯体疾病评估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整体评估结论。部分评估项目于出院前进行复评。

1.3研究内容

(1)躯体疾病评估。按现行的疾病诊断标准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对躯体主要疾病、次要疾病作病因诊断、病理诊断、病理生理诊断。(2)心理状况评估。采用中文健康问卷(CHQ12),初步了解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总分为12分。≥4分为有心理疾病,需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继续测定,请心理科会诊并做心理干预。(3)社会支持评估: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患者进行社会支持系统评估。分数越高,社会支持度越高,对社会支持不佳的患者予以重视,并由医院专设的患者资源部参与协调和干预。(4)营养状况评估:使用简易营养评价精法(MNA-SF),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对营养不良者,须与营养科医师会诊,查找原因,制定营养支持方案。(5)疾病认知评估: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疾病认知简易问卷,评估患者对本次住院所患疾病、患病原因、治疗原则、预防措施认知度及对本次住院诊疗的重视程度。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躯体疾病评估本次抽样侧重内科科室,多数患者疾病构成复杂,见表1。

2.2心理状况评估863例住院患者心理异常比例达36.8%,肿瘤科50.3%,神经科47.5%,肾脏科42.1%。

2.3社会支持评估863例住院患者社会支持评分不佳者占28.5%,肿瘤科、肾脏科和老年科社会支持不佳比例较高,分别为47.2%、39.7%、36.3%。

2.4营养状况评估各科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差异较大。863例住院患者中,理想体重者52.7%,肾脏科、神经科超重率较高,分别为37%和31.4%。

2.5疾病认知评估863例住院患者中,疾病认知良好、一般、较差的比例分别为20.6%、53.5%、25.9%。

3讨论

后医学时代,致病因素由理化、生物因素为主向行为、社会、环境因素为主转变,疾病类型也由传染性、营养不良性疾病为主向慢性退行性疾病为主转变。本次住院患者评估抽样调查主要侧重于慢性病较多的内科系统。从初步结果看,患者躯体疾病并发症多,多数在3种疾病以上,而且构成较复杂。解决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会诊合作,以及要求临床医师具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

3.1住院患者心理异常发生率较高,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在经过心理评估的初步筛选后,心理异常者还需要继续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继续测定,结果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症状,抑郁、焦虑发生率较高,躯体化、恐惧和精神病性因子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既往研究显示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心理状况受躯体、社会、人格等多因素的影响,家庭和社会对患者的心理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对患者战胜疾病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压力,如果诊疗过程中不注意对患者社会支持状况的评估,往往导致医疗服务事倍功半的后果。因此,应帮助患者优化社会支持网络,鼓励他们主动利用社会支持网络,而医务人员也应成为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心理指导及多方面协调,于出院前对原评估结果异常患者进行复评,心理异常及社会支持不佳比例分别下降了37.6%和40.3%。

住院病患范文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5月至2009年9月我科收治外宾及港台地区患者共214例,其中男131例,女83例。年龄10个月~85岁,平均年龄35.01岁。其中10个月~18岁以下非成年组23例(10.7%),18~85岁成年组191例(89.3%)。

1.2来自于全球23个国家外宾患者191例;港台地区23例110例患者中以法国籍居多65例,30.4%;其次日本34例,15.9%;第三美国33例,15.4%。各国患者国籍分布见表1。

1.3职业成年组191例中居住中国武汉市外国政府官员2例;工程师56例;教师26例;医师2例;商人47例;留学生22例;旅游者30例;定居武汉家属6例。

1.4外地医院呼救我院急救中心转诊危重病人10例,均由救护车分别前往宜昌、咸宁和荆州等地区医院接诊转入我院VIP病房。

1.5所有患者经急救中心入院VIP病房之后,由内科医师接诊并分诊,专科疾病需专科高级职称以上医师诊治,如内、外、妇、儿、五官科和皮肤科等各专科专治。1.6各类疾病依据临床症状、体征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功能检查进行临床诊断,手术患者同时病理检查确诊。

2结果

2.1疾病分类214例住院患者除5例女性正常顺产外,余209例罹患40种疾病,其中内科疾病占70.6%。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最高93例,占43.5%;其次是急性胃肠炎21例,占9.8%;第三为原发性高血压10例,占4.8%。

2.2并存症成人组191例患者中37例有并存症,其中并存高脂血症8例;前列腺增生症4例;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和肾结石各3例;糖耐量异常2例;冠心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萎缩、左颌下、颈后淋巴结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结节、输尿管扩张并积水、人流清宫术后、椎体血管瘤、右下肢截肢和颈椎病各1例。

2.3并发症各类疾病并低钾血症20例;低钠、低氯3例;代谢性酸中毒1例。心肌炎并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1例。

2.4预后及转归214例患者住院天数1~43d,平均(4.92±3.62)d。其中治愈187例,治愈率87.4%;好转27例,12.6%。好转27例中5例由国际SOS救援中心包机接送回国。

2.5危重患者救治214例患者中病危3例。例1:冠心病,急性心梗、心功能3级,并梗死后综合征,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例2:心肌炎并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术后;例3:重度贫血。3例患者经救治和精心护理转危为安,病情稳定后由国际SOS救援中心包机接送回国。例1患者回国后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与我院临床诊断相符。

2.6国际SOS救援中心包机回国214例患者中5例(2.34%)经治疗病情好转后,国际SOS救援中心包机接送回国,其中法国3例,美国和德国各1例。

3讨论

我院是湖北省武汉市四大教学医院之一,整体医疗技术水平较高,综合实力强,与法国南锡大学和巴黎六大、巴黎十一大医院是友好合作医院。医院还与国际SOS,Mondial国际救援公司、欧洲IMA、法国Medic''''Air救援公司、日本明幸电子公司、上海大地保险公司、美国保险公司理赔公司等多个国际和国内团体组织是医疗服务签约单位。因此,外宾患者就医就诊较多。2006年5月成立外宾病房以来,共收治全球23个国家外宾和港台地区患者214例,其中以法国籍最多65例,占30.4%。分析主要原因:(1)法国在中国大陆国际合作投资除北京之最外,其次是武汉市,居住本市的法国企业员工和家属相应较多;(2)法国前任总统希拉克2006年10月访华期间曾亲临我院参观访问,在极大提升医院信誉度的同时,也为异国子民们构建起医疗健康保障的桥梁;(3)医院引进法籍医师主管急救中心和VIP病房,便捷的“绿色通道”为法籍外宾提供了良好的就医条件;(4)与患者更为便利的语言沟通、交流,增强了信任感。以下具体措施体现出医院从构建涉外病房开始到组建医疗团队,实施安全有效的临床诊治和人性化医疗服务管理特色。

(1)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医学必须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这种融通涉及医学教育、医疗实践及医学研究等多层面[1]。我院所处著名的东湖湖畔,依山傍水,这一得天独厚而有利于疾病康复的自然地理环境,结合我院外宾病房构建以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服务理念为主题,建立起一个将医学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和历史相结合的人文环境,为不同国家、不同习俗、不同信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友人们营造了一个温馨、雅致、舒适、满意及放心的良好就医环境。

(2)提高医护人员对外宾医疗诊治重要性的认识:虽然,医疗服务无国界,但涉外无小事,事事是大事。医院领导组建一支优秀的医疗团队,强化职业道德、特殊使命与职责。不断加强提高医护对外宾医疗诊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健全管理制度,各项措施落实到主任、护士长。并组织全体医护外事礼仪学习和外出观摩学习,指导应用于临床医疗服务,训练有素。如行为规范、迎来送往、保护隐私、尊重不同国家信仰和习俗,生活上尽最大可能给予方便和满足需求,细节工作落实到位。每一患者进入病房开始,从问候语、问诊、体检、陪检、治疗到护理等各个环节均体现出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个性化和人性化医疗服务。

住院病患范文篇3

【摘要】目的探讨导致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的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24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接触交谈,分析影响睡眠的因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入睡困难86例(35.10%),早醒78例(31.84%),时睡时醒11例(4.48%),彻夜不眠18例(7.35%);失眠与精神症状、社会、环境、心理因素、躯体状况、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及时控制精神症状,消除疼痛和药物不良反应,加强心理疏导,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控制失眠的有效措施。结论做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睡眠状况监测,可防止意外的发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失眠;干预

失眠指入睡困难、早醒、时睡时醒、彻夜不眠[1]。对精神病患者来说,失眠是十分常见的症状,且睡眠好坏是判断病情变化的一项直观指标。因此,对精神病患者失眠的有效护理,有利于巩固疗效,促进疾病康复,防止意外发生。作者通过对精神病患者失眠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45例患者均为2000年1月~12月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各类精神障碍诊断。其中男137例(55.92%),女108例(44.08%);年龄15~78a,平均28.62±6.35a;病程6d~32a,平均5.72±3.54a;文化程度:文盲8例,小学62例,初中123例,高中31例,中专以上21例;婚姻:未婚105例(42.86%),已婚140例(57.14%);诊断:精神分裂症159例(64.89%),情感障碍51例(20.82%,其中躁狂发作30例,抑郁发作21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0例,酒精依赖性精神障碍9例,分裂样精神障碍8例,其他病种8例;本次住院时间:90%>2mo。

1.2方法

对入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通过接触交谈,分析影响睡眠的因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2结果

2.1245例患者中入睡困难86例(35.10%),早醒78例(31.84%),时睡时醒11例(4.48%),彻夜不眠18例(7.35%)。

2.2引起失眠的因素

2.21精神疾病因素

136例受妄想、幻觉支配,出现焦虑、恐惧、愤怒,导致患者紧张、坐卧不安、难以入睡;42例因心境恶劣、悲观失望等忧郁情绪出现入睡困难,时睡时醒和早醒;30例躁狂发作及5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兴奋躁动难以入睡,甚至彻夜不眠;14例老年期患者常白天嗜睡,夜间不眠,到处乱走或做些无目的的事情。

2.2.2社会心理因素

新入院患者因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病,当明白与其共室者为“精神病患者”时,表现恐慌担忧,怕被伤害而不敢入睡;37例因其他患者吵闹或换了新环境而入睡困难;17例因思念亲人,担心孩子无人照管或获悉亲人去世等而辗转反侧;39例因即将出院而既喜又忧,心理活动复杂,担心工作、学习、家庭、婚姻及疾病是否复发而难以入睡[2],也有部分自知力恢复良好的患者因怕出院后受歧视,出现自责、悲观等病后抑郁情绪,导致失眠。

2.2.3躯体因素

23例因躯体不适而失眠,如头痛、牙痛、肠胃不适、饥饿等。也有因发病后社会功能受损,生活懒散,缺乏梳洗导致周身皮肤不适而失眠。

2.2.4药物因素

部分患者出现明显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如急性肌张力增强、静坐不能;心血管不良反应,如传导阻滞;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及皮肤过敏、尿潴留等。轻则有身体不适感,重则可影响日常生活、语言活动和进食等。31例患者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出现明显的焦虑、坐卧不安、抑郁等而失眠。

2.2.5其它因素

5例女性患者月经前后出现失眠;个别患者为了逃跑、自杀等而假装入睡。

3护理对策

3.1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环境既可治病也可致病。舒适、安静、整洁、安全的环境有利于睡眠[3],夜间值班人员应做到“四轻”,即:走路轻、操作轻、说话轻、关门轻,这样才利于患者的睡眠。

3.2对症处理

3.2.1消除疼痛或药物不良反应

患者出现失眠时应了解是否有躯体不适,是否因疼痛或药物不良反应所致。要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3.2.2控制精神症状

如果失眠是由于兴奋、恐惧、忧郁、紧张、焦虑、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所致,可在加强精神病治疗的同时给抗失眠药物,如临床较常用的苯二氮艹[]卓类的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早醒、时睡时醒、彻夜不眠的患者可使用氯硝西泮、地西泮等。

3.3支持鼓励疏导

对于新入院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详细介绍周围环境,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创造一个“生活家庭化”的氛围,促进患者情绪尽快稳定。要尊重患者,尽早取得患者信任,减少或消除陌生、恐惧和不安全感。对个别恐惧情绪严重者,可暂时陪伴于患者床前直至入睡。对于思念亲人者以安慰,并与家属联系早日来院探视。对恢复期患者,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知识水平、个性和社会背景,使用相应的言语启发、鼓励,帮助正确认识疾病,正确处理生活事件,适应社交活动。

3.4安排规律生活,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早晨空气新鲜,应组织患者做操、跑步。上午精力充沛,可鼓励患者种植、搞卫生、做手工等工疗活动;中午督促患者午睡;下午组织患者唱歌、跳舞、打球、下棋、做操、看书刊、欣赏字画,组织工休座谈会等娱乐活动,以丰富精神生活;晚饭后散步、听音乐;睡前避免看刺激性的电视、信件和长时间交谈。老年患者尤其要注意不睡懒觉,避免白天睡多晚上入睡困难而加剧焦虑或抑郁情绪。

3.5加强巡视和观察

蓄意自杀或逃跑的患者,内心矛盾激烈,为了掩盖真相可能佯装入睡,护理人员值班时一定要了解患者的病情,仔细巡视观察患者睡眠状态,发现眼脸震颤或蒙头大睡的患者要提高警惕,避免发生意外。

综上所述,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失眠状况要做好睡眠监测,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保证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文秀.护理精神病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193

住院病患范文篇4

关键词:直接护理时间;分级护理;自理能力

所谓分级护理,是指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病人的自理能力的评估,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我国的分级护理制度由护理前辈张开秀、黎秀芳1954年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共分四个级别:

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护理时间分为直接护理时间和间接护理时问,直接护理即为任何需要直接与病人接触或需病人在场方能进行的操作。蔡虻等指出:直接护理时间与自理能力负相关,与疾病严重度呈正相关。本研究试从直接护理时间和分级护理以及病人自理能力的关系出发,进一步探寻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5~8月在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普通成年病人,包括神经外科、肝胆外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放疗科五个病区共138例病人,不包括加强护理病房的病人;其中手术科室2个共57侧,菲手术科室3个共8l例。

1.2研究工具

1.2.1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该量表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种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量表。信度为0.89~0.95。包括大便控制、小便控制、修饰、如厕、进食、转移、步行、穿衣、上楼梯、洗澡等10项内容,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总分60“-100分为ADL一级,生活基本自理;60”--41分为ADL二级,生活需要帮助;40分以下为ADL三级,生活需要很大帮助,不能自理。

1.2.2自行设计《直接护理项目和时间观测表》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理论,将病人的基本护理需求分为生命体征、饮食与排泄、清洁、话动、给药等共10项内容。将这10项基本护理需求所涉及的直接护理操作项目一一列出,设计出直接护理项目表,并由临床护理专家进行评价修改。

1.3方法

1.3.1观察员和责任护士的选拔与分工

观察员10名,负责观察、记录护士为病人提供直接护理所需的时间。选拔毕业实习近1年的护士学生,经培训和考核,熟悉并理解“直接护理项目和时间观测表”的全部内容,并在培训中能够准确观察记录者为观察员。责任护士5名,均为工作五年以上,护师以上职称的主管护士,能够理解并熟练地运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病人的ADL水平,熟悉研究设计和方法,负责对观察员的培训考核,评定病人的ADL以及观察测算工作中质量监督和指导。

1.3.2观察和测量方法

病人入院后,医生开分级护理医嘱,责任护士对病人进行ADL评分。病人住院后2~3d记录病人的护理级别,测量24h内的直接护理时间,同时测定病人的直接护理项目与频次。观察员用秒表计时并记录护理时间,计时从护士进入病室开始与病人交流时起,到完成直接护理操作离开病人时止嘲。每个观察员固定观察并记录1例病人24h内的直接护理时间。

1.4统计方法

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t检验和x2检验。

二、讨论

2.1ADL分值与直接护理时间呈负相关关系

ADL得分越少,直接护理时间越多,这符合临床的实际,自理能力越差的病人,所需的护理量越多。

2.2护理级别与直接护理时间关系不确切按照

分级护理的定义,由医生决定的分级护理级别应反映病人的病情和自理能力。病情越重和自理能力越差的病人,得到的直接护理时间也会越多。可知,外科病人不同的护理级别之间直接护理时间有差异,而内科各级护理之间无差异。内外科之间同一护理级别直接护理时间对比,一级和三级护理均无差异。这与周素鲜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医师对分级护理的知识了解不够,据王淑琴等研究显示:医师对分级护理依据(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另一个原因可能与住院病人较多,而护士又严重短缺,护士忙于完成治疗,无法满足病人个性化的需求。同时本研究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现行的分级护理并没有体现病人的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不同护理级别之间的直接护理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公务员之家

2.3ADL值与分级护理级别呈正相关

相关性分析表明,ADL分值越高,护理级别越高。这表明ADL不但表明病人的自理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病情的轻重。因此可建议根据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来分级计算护理工作量。

住院病患范文篇5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下,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行为而导致严重的后果。有资料表明[1],精神疾病总自杀率为51/10万,是一般人群的6倍~12倍。另有文献报道[2]1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于自杀,是一般人群的20倍。由此可见,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如护理不当自杀成功率将会更高。为此,我们从提高认识入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科学管理,加强心理护理,开展多种服务,取得了全军精神科住院精神病患者连续28a无自杀的最好成绩。护理班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先进集体”,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巾帼文明岗”的光荣称号。老护士长曾光荣出席党的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现将成功经验介绍如下。

1提高安全意识,充分调动积极主观能动性

1.1热爱本职工作教育,树立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观念。由于传统观念,人们对精神病患者仍持有一定偏见,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护理人员社会地位也受到一定影响,“金眼科、银外科、挨打受气的精神科”就是这种偏见的一种体现。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科室间经济利益相差较大,社会交往也有较大局限性,这些现实无疑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是一个影响,所以我们对新护士抓紧热爱本职工作教育,并以老护士长献身精神科、多次立功并光荣出席党的十三大会议的事迹激励大家,用几代老主任在精神科献完青春献终身的事例调动积极因素,每年开展一次“爱科室,爱专业,爱病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双学双比(学雷锋,比奉献精神;学白求恩,比技术水平)”的对照检查活动。大家提出以患者的心理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服务标准,以优质的服务来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观念树牢了,服务更新了,安全工作就有了保证。

1.2精神病护理继续教育与安全工作主动权。新护士虽从正规学校毕业,但精神科专业知识较为贫乏,不掌握本专业知识,安全护理工作将无从谈起。所以,我们每年对新护士进行了系统的精神疾病知识讲座,在继续教育中突出安全知识教育,安排新老护士组合进行安全护理传、帮、带,以老护士总结的“勤动手,搜检危险物品;勤动嘴,进行心理疏导;勤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勤用眼,把患者放在视线内”的“四勤”经验为传帮带的重要内容。使每一名护士都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和应急能力,安全工作就有了主动性。

1.3总结典型事例教训,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我们整理了建科后自杀死亡的病历,将其临床表现,自杀方式和背景,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后果及工作人员应吸取的教训,承担的责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后对护士进行思想教育,对近年来出现的自杀苗头及自杀未遂者也编入教育的实例,分析原因、预测后果、讲清危害,使大家真正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意外事件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服务理念。我们每年进行一次“学制度,讲教训,论危害,查苗头,定措施”的安全月教育,思想上重视了,行动上自觉了,责任心增强了,工作上主动了,安全工作就能得以实现。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安全工作有章可循

2.1对护理人员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我们用道德规范来约束护士的行为,把安全工作真正放在第一位。制定了护理人员道德规范,要求尊重患者,不戏弄、不激惹、不变相体罚患者;对病史中不宜公开的内容不随便乱讲,以优美的语言和乐观的情绪去感召患者,以优质服务说明“疾病无贵贱,得病无选择”的道理,与患者建立平等互信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树立信心,战胜自卑,渡过危机。我们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当作纪律约束工作人员,把“服务无止境,患者无过错”当作调整护患关系的依据,保证道德规范的落实。护士们‘忍着委屈工作,含着眼泪服务’的精神感动了患者,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赞扬,多次受到医院领导的鼓励和表彰。

2.2落实安全检查制度。防止患者自杀必须严禁将危险物品带至病房内,对此我们实行严格的安全检查、把好患者入院关,家属探视关,工娱疗返回关。护士接班后首先在病房内外进行巡视,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处理,重要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为了寻找一块碎玻璃片,我们曾发动全科医护人员对病区进行筛网式检查,最终从一患者的被套中检查出来,避免了一次意外事件。我们要求白班护士集中管理患者,把患者放在自己的视线以内,夜班护士每15min巡视一次病房,要求治疗护士“发药倒手,看服到口,咽不下不准走。”值班时随时收检危险物品,每周四上午全体人员对病房内外彻底清查,一方面检查危险物品,一方面对有消极情绪的患者调整护理措施,确定重点护理对象,使病房的安全工作得以保障。

2.3病房管理制度。建立休养员组织,从恢复期干部中选出队长和班长,由他们参于管理患者的生活,观察异常情况并和值班护士保持联系,定期召开安全分析会,请休养员干部参加会议并提出建议。对环境中不安全因素、患者中不安全行为列入交班内容。上班后对不安全位置要及时巡视,要求一级患者不离左右,二级患者不离视线,并知道他们在什么位置,干什么事情,对治疗室、急救室专人专锁,对药品严加保管,服药时严格检查,严防藏药自杀。对白班护士要求勤清点,利用交接班、进出饭堂、进出工疗室以及服药的机会清点患者,必要时临时集合清点人数。对夜班要求勤巡视,观察睡眠及其它异常情况。及时发现重点患者进行重点护理,从而消除一切安全隐患。

3搞好科学研究,探讨患者自杀规律

3.1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做到有针对性护理。任何事情都有规律,精神病患者也是如此,抓住规律就争得了主动,我们将过去住院有自杀行为的病例资料整理研究发现,精神病患者自杀与病种有关,与精神症状、住院时间长短有关、与服药多少、药物反应轻重有关、与病前性格和遗传有关,与有无精神因素和自知力恢复程度有关,与工作人员的班次和责任心有关,根据这些规律我们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因患者大都是强制或被哄骗入院,所以对病情较重的新入患者,注意管理方法和技巧,提供热情服务,使其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减少紧张、恐惧心理,对治疗期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健康教育,介绍与疾病相关知识及药物作用,对自知力恢复者及时进行心理护理,鼓励参加集体活动,帮助他们总结过去,指导未来,增强生活勇气和工作信心。按护士资历、能力、体力、性格不同进行排班,形成互补。

3.2开展心理测评,掌握情绪低落的规律,实行分期护理。过去我们延用其它科的经验,以症状和轻重将患者分为三级护理,经对患者心理测评发现,情绪低落也有一定规律,有时与症状的轻重并不完全一致。如新入院患者相对较重,此时患者警觉性强,对立情绪重,不安心住院,不适应环境,寻机逃跑、伤人毁物,拒绝治疗者较多。随着抗精神病药物剂量的增加,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可有一定程度的焦虑、烦躁情绪,此时患者自知力尚未恢复,有可能加重其自杀念头;当自知力恢复后,患者常为疾病的影响和出院后的生活担忧,继而出现抑郁情绪,这种抑郁情绪自我掩饰性很强,自杀成功率较高。所以我们在分级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分期护理内容,取得了显著效果。

3.3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心理需求规律,开展满意性护理。通过对恢复期患者的心理需求问卷调查,发现患者最担心的是今后的前途、出院后的工作、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这些问题如不能正确对待,多出现悲观厌世的想法,对此我们向患者宣传精神卫生常识,防复发措施,退役还乡的待遇。宣传与精神病作斗争、病愈出院做出突出贡献的事例,请部队来人来信介绍部队的情况以及归队后对患者的安排等,患者还可以通过设在病区的直拨电话,和家中亲人、部队战友交谈,使其得到广泛的心理和社会支持,有较高的满意度,既无远虑又无近忧,较好的防止了消极情绪。

4加强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4.1了解患者病前精神因素,及时解除心理痛苦。精神病患者患病前大都有一定的精神因素作为诱因,这些因素对其精神状态影响较大,及时进行心灵沟通和心理疏导,解除精神诱因的影响,改善认知功能,对早期控制精神症状,密切护患关系,后期愉快出院,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等均有明显效果。

4.2充分发挥休养员座谈会效应。精神病患者住院时间长、服药量大,不良反应明显,使一些患者丧失治疗信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悲观厌世情绪。我们定期召开休养员座谈会,请恢复期患者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刚入院时的想法和如何配合治疗,正确对待药物不良反应及治愈后的愉快心境,使患者增长知识,增加欢乐,增强信心。

4.3掌握患者出院前的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心理支持。病人出院前心理负担较重,自己的病态行为对自身形象和尊严造成的危害,往往使他们感到难以见人,出现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产生急于出院,又害怕归队的矛盾心理。根据这些规律,结合个体具体情况帮其分析原因,协助他们写信向领导和战友汇报思想,通过信件取得心理支持,摆脱病态形象对心理的影响,以新的姿态回归社会。

5开展多种服务,提高患者生活兴趣

5.1平等对待患者,减轻抑郁情绪。“得了精神病,丧了半条命,老婆要改嫁,儿子要改姓”这些出自患者的声音,道出了其严重的消极念头和悲观情绪,所以我们对新入者主要进行生活护理,以关心照顾为主,使他们感到病房象家庭一样温暖,和常人一样待遇,在受到尊重和爱护的前提下,使其悲观情绪很快消失。对康复期患者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搜集患者成才事迹编教材,办书画展览,激发其生活激情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5.2开展各种娱乐活动,让病人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变自卑为自信。组织各种棋类、扑克、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定期组织比赛,召开工休联欢会等有益健康的活动,使每位患者都有活动参加。请有专长的恢复期患者教外语、教歌曲等,使爱好受到尊重,让特长得到发挥,使患者从中对生活产生兴趣,对前途增长信心,完成病态思维转移,消极行为得以抑制。

5.3分配适当工作,进行出院前的适应性护理。为了防止出院后的适应困难而出现心理障碍,对康复期患者进行适应性护理,要求按时起床、出操、跑步,帮工作人员打扫卫生,外出打水、打饭,随同工作人员一起外出购物、游玩,组织看电视、读报纸、听音乐,使患者产生一种病愈后的愉快感和发挥自身价值的重用感成就感。有效的防止了孤独,消除了抑郁,改善了情绪,减少了出院后适应困难,对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翟书涛.著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23~224

住院病患范文篇6

关键词:神经内科;医院感染;防护对策

医院感染多发生在高龄、重症患者。神经内科患者以年龄大、瘫痪多、意识障碍多、病情危重等为特点,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确切了解我院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率和病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以分析危险因素,提出防治措施。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2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对医院感染病历进行登记,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二、结果

2.1一般情况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共出院患者2060例,其中男1056例,女1004例,年龄16~86岁。发生医院感染人数236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04%。

2.2医院感染部位

在236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占68.92%;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0.24%;胃肠道和口腔感染分别占9.16%和10.28%;其他部位感染占0.40%。

2.3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4~120d,统计表明,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住院天数≥15d者189例(85.08%)。

2.4年龄与医院感染关系

年龄16~25岁感染人数为7例(2.54%),25~45岁为16例(6.78%),45~60岁为45例(19.06%),>60岁者158例(66.95%)。

2.5病种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6例(44.92%),脑梗死患者56例(23.73%),以后依次为颅内感染24例(10.17%),缺血性脑病8例(3.39%),周围神经病6例(2.54%),其他36例(15.25%)。

2.6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

236例医院感染的患者有156例进行了吸痰或导尿;18例进行了动静脉置管;有30例进行了气管切开;有32例安置了呼吸机。

三、讨论

3.1危险因素分析

本组资料表明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为泌尿道、肠道、皮肤及软组织。与牛桂林等报道相近,均显示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说明神经内科感染部位有其共性。主要原因是高血压、脑出血伴神志昏迷者这类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痰、呕吐物等不易排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加之呼吸道侵入性操如吸痰的反复实施使黏膜损伤。这种整体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

研究显示院内感染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住院天数≥15d者占85.08%。研究显示10~30d为感染高发时间段。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在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许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龄及身体的抵抗力不能忽略。本次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显著。其中以60岁以上发病率最高,与老年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关。这部分人构成了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时,应把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作为重点。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患者基础病密切相关。本次调查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前3种基础病为脑出血、脑梗死、颅内感染,这些患者大多数病情较重,偏瘫、意识障碍,患者多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获得性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大。此外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础病合并感染对老年患者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侵入性操作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气管插管直接破坏了会厌部正常防御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造成了清出呼吸道分泌物无效,使感染机会增多。留置尿管损伤尿路黏膜,留置胃管为胃内细菌定植咽部提供良好的通道,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机会。提示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严格按程序正规操作,以控制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

3.2预防及控制措施

3.2.1减少宿主的自身危险性

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脑卒中史、起病时意识障碍、脑出血的量及部位等,这些因素虽不可干预,但如积极控制血糖、尽早清除血肿,恢复患者意识,对减少感染的发生将起重要作用。

3.2.2调整医源性因素

如医疗操作、治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根据病情尽量少用或不用。医护人员接触每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进行手的清洁、消毒,防止各种医源性感染。进行侵入性操作要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技术,定期对吸氧、吸痰等装置消毒,对留置尿管者每天用含有效碘1000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会阴部清洁。对那些意识障碍重、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易吸除的患者,应尽快做气管切开,利于分泌物的消除。留置导尿应保持密闭系统,每天更换无菌引流袋。

3.2.3加强基础护理

对清醒患者鼓励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对意识障碍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确卧位协助排痰防止误吸,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房内每日通风2~4次,每次30~60min,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应定期对病房内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细菌监测等。wWw.gWyoO

3.2.4合理使用抗生素

盲目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干扰人体的正常菌群,导致患者易感染性增高。有研究得出结论应对重要的抗生素保护性使用,如果滥用将对感染的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并严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效果。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度易感人群。神经内科应列为医院感染管理科重点监控部门。针对医院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医院要采取医院感染监控措施,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感染意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去除易感染因素,尽量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茂林,王改珍.基层综合医院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11):10951096,1102.

[2]牛桂林,彭元娥,付国惠.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4(5):3132.

住院病患范文篇7

全部肺结核病例均因明显的肺结核症状,经痰菌、胸片证实为肺结核而要求住院。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有典型的脑脊液改变,并经抗结核病治疗有效,按年度分类整理,结核病的分型仍按1978年结核病分类法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以80年代和90年代前后期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果与分析8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4402例,女性患者1505例;9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5458例,女性患者1965例。男女之比为2。8:1。0-10组结核患者数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迅速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小于0。01),其中以80年代前期至后期下降最为明显(X2=39。68,P小于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而11岁以上至50岁肺结核没有明显变化(P大于0。05)。结核病的发病年龄后移,51-60岁组80年代至90年代构成比有所下降,二者比较差民有非常显著性(P小于0。01);60岁以上的老年肺结核患者数呈上升趋势,90与80年代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小于0。01),其中以90年代后期上升最为明显(X2=77。9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小于0。01)。具体结果见表1。儿童结核病的防治初见成效,这说明卡介功接种对防止儿童结核心、效果明显,同时人们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儿童喂养方式的改变也起到了很在的作用。20年前,农村口对口喂食现象比较普遍,现在就很少发现这方面的情况。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增多,机体免疫力下降,结核病发病年龄高峰由51—60岁组向61—70岁以及71岁以上组转移,与文献报道一致。

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明显减少,1980—1984年收治378例,占住院结核患者数的14、48%;1985—1989年收治244例,占7、40%;1990—1994年收治60例,占1、34%;1995—1999年收治33例,占1、12%。80年代前后期,已有显著下降(X2=77、39,P小于0、01);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下降明显(X2=185、44,P小于0、01)。但整个90年代仍有患者发生,并趋于平稳状态。正规的化疗和结核控制项目的实施,使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医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知道一旦发现肺结核应立即治疗,减少了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比例。从1980年旧住院结核病的20、44%降到1999年的0、93%,年平均递降率为24、77%。

80年代共收治结核性脑膜炎143例,旧住院结核患者数的2、27%,而90年代仅25例,占0、34%,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18、05,P小于0、01),尤其是儿童结核性脑膜炎下降最为明显。从时间上看80年代早期下降速度最为明显,90年代早期在快速下降的基础上又有下降,但结核性脑膜炎仍有发生。

初治肺结核患者迅速增多,而复治肺结核患者明显减少,整个90年代各个时期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344、82,P小于0、01)。具体分布见表2。

80年代与90年代初、复治患者情况。

近年来,结核患者的归口管理、结防工作者对结核病知识的宣传,使接受正规治疗、争取短期内治愈的患者大幅度增加,但重症肺结核心、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延迟诊断的肺结核患者经常遇见,因此控制结核工作还需努力,治疗的重点是涂阳肺结核患者,这样可以减少肺结的产生。

志谢金华市预防医学会会长朱建生主任医师大力帮助

参考文献

住院病患范文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伴睡眠障碍患者均为我院内科2011年3月~2011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住院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龄60~79岁,平均(66.5±7.1)岁;冠心病13例,糖尿病11例,脑血管病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消化性溃疡4例,其他14例。入选标准:①住院时间≥1周,②无言语表达障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③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困难、睡时缩短、觉醒过早、不能熟睡等睡眠障碍。将上述6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患、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

两组患者住院后,均根据具体基础疾患及病情予以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睡眠护理干预:①加强住院指导,帮助患者及早熟悉住院环境、认识病友以消除其陌生感,并注意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了解其心理状、睡眠障碍诱因,然后对症分析,帮助其恢复一个安然入睡的平和的心态;②构建和谐睡眠条件及环境,注意住院条件的改善,如床被的更换、清晰,保持住院环境的干净、舒适,如保持空气新鲜畅通、避免夜间强光、合理分配陪护;③健康宣教,详细向患者讲解良好睡眠对预后的作用,加强睡眠卫生知识、心理指导及用药原则等知识的宣讲,及时了解患者睡眠状况并针对性分析影响睡眠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④合理的安排睡眠时间,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执行,以促使患者适应劳逸结合、作息规律的生活习惯,如尽量减少白天的睡眠量、缩短午睡时间、晚上按时入睡等;⑤适当满足患者睡前习惯,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及在医师指导下,可适当满足患者睡前需求,如听音乐、散步等,但要避免不良的刺激及剧烈运动以保证患者在睡前心态趋于平和;⑥药物辅助,对严重睡眠障碍患者可适当予以镇定剂、催眠药物以促其睡眠,但应严格管理药量、服用方法,切记盲目用药。

1.3效果评价

住院时间、治愈率、睡眠质量。睡眠质量评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结合患者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等方面予以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总分为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睡眠质量评分及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均有所改善,且干预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住院病患范文篇9

全部肺结核病例均因明显的肺结核症状,经痰菌、胸片证实为肺结核而要求住院。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有典型的脑脊液改变,并经抗结核病治疗有效,按年度分类整理,结核病的分型仍按1978年结核病分类法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以80年代和90年代前后期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果与分析8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4402例,女性患者1505例;9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5458例,女性患者1965例。男女之比为2.8:1.0-10组结核患者数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迅速下降,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小于0.01),其中以80年代前期至后期下降最为明显(X2=39.68,P小于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性。而11岁以上至50岁肺结核没有明显变化(P大于0.05)。结核病的发病年龄后移,51-60岁组80年代至90年代构成比有所下降,二者比较差民有非常显着性(P小于0.01);60岁以上的老年肺结核患者数呈上升趋势,90与80年代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小于0.01),其中以90年代后期上升最为明显(X2=77.97),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小于0.01)。具体结果见表1.儿童结核病的防治初见成效,这说明卡介功接种对防止儿童结核心、效果明显,同时人们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儿童喂养方式的改变也起到了很在的作用。20年前,农村口对口喂食现象比较普遍,现在就很少发现这方面的情况。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增多,机体免疫力下降,结核病发病年龄高峰由51-60岁组向61-70岁以及71岁以上组转移,与文献报道一致。

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明显减少,1980-1984年收治378例,占住院结核患者数的14、48%;1985-1989年收治244例,占7、40%;1990-1994年收治60例,占1、34%;1995-1999年收治33例,占1、12%.80年代前后期,已有显着下降(X2=77、39,P小于0、01);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下降明显(X2=185、44,P小于0、01)。但整个90年代仍有患者发生,并趋于平稳状态。正规的化疗和结核控制项目的实施,使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医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知道一旦发现肺结核应立即治疗,减少了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比例。从1980年旧住院结核病的20、44%降到1999年的0、93%,年平均递降率为24、77%.

80年代共收治结核性脑膜炎143例,旧住院结核患者数的2、27%,而90年代仅25例,占0、34%,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X2=118、05,P小于0、01),尤其是儿童结核性脑膜炎下降最为明显。从时间上看80年代早期下降速度最为明显,90年代早期在快速下降的基础上又有下降,但结核性脑膜炎仍有发生。

初治肺结核患者迅速增多,而复治肺结核患者明显减少,整个90年代各个时期相比,差异有非常显着性(X2=344、82,P小于0、01)。具体分布见表2.

住院病患范文篇10

关链词:持续质量改进;留王导管I护理f业务管理

住院患者留置导管种类繁多,导管护理质量及置管期间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住院患者的预后。随着专科患者向专病化治疗的发展,各专科导管跨科室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易导致导管护理规范不统一,护理质量参差不齐。为提高导管护理的质量,我院从护理管理的角度对导管护理实施全程系统管理,使导管护理质量不断提高,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设44个临床护理单元,每日在院患者平均1500例左右,常规手术50余台次。对2006年全年住院患者留置导管情况进行统计:常用导管种类为18种,如鼻胃管、导尿管、膀胱穿刺留置导尿管、静脉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人工气道导管、伤口引流管等;各专科使用导管60余种:其中普通外科18种,心胸外科10种,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各6种,其他各专科导管20余种如腹透管、血液净化用动静脉瘘管等。2006年发生严重差错1起。2006~2007年相继建立和完善常用导管质控规范16种,专科导管质控规范48种。

1.2方法

1.2.1建立健全导管护理质量控制网络以护理部为主导,建立各科室护士长、夜查房护士长及夜班护理组长、护理部质量管理组、护理部四级质量控制网络。护理部首先组织以上成员学习各种导管质量控制标准,在明确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每月通过科室护士长自查、夜查房护士长及夜班护理组长每晚查、护理部质量管理组定期查、护理部每月组织高职护理人员专项查4种形式,注重每月重点检查与平时随机抽查相结合,纵向检查与交叉检查相结合,使导管护理的全程质量纳入护理质控范围。

1.2.2定期分析导管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护理部定期组织各管理组成员对环节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罗列和分析,主要有:①各科室导管护理缺乏统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1.护理部2.全军蕾叠外科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2)张爱琴(1966一).女.本辩。翻主任护师收I青12008一08—13,II回12008—09一lO一的标准和规范,常用导管护理方法各不相同:如鼻胃管、导尿管固定方法、更换时间不统一,PICC的冲管、封管的方法、时机各科室做法不一致,危重患者护理不当存在计划外拔管;②导管标识不清楚,外用冲洗液与静脉液体相混淆,肠造口灌人营养液与腹部其他引流管错误连接导致严重差错的发生;③专科导管跨科室应用未得到专业化护理:如动脉测压管在心胸外科使用很规范,而在其他科室使用时,护士却不能完全掌握操作方法,影响了监测效果。

1.2.3持续改进和完善各种导管护理规范、操作流程及检查标准对各科常用的导管参照《医疗护理操作常规》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完善相关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常用导管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如人工气道护理规范、鼻胃管固定规范、静脉留置针固定规范、留置导尿管护理规范等,专科导管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如腹腔双套管护理规范、血滤导管护理规范、膀胱穿刺留置导尿管护理规范等,使导管护理科学、实用,更符合临床护理实际。然后根据各导管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制定相对应的检查标准。组织全院人员对规范进行系统学习,对专科性强的导管护理建立“会诊”制度,电话联系后专科护士到场指导、跟踪服务并通过院内网络办公系统将相关规范发至所需科室,全院信息、资源无障碍共享。

1.2.4改进导管检查的方式改变以往突击检查的习惯,检查前提前预告,科室自查、自行整改,检查中现场反馈,指导其改正问题,科室对照修正,鼓励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缩短检查一反馈一纠正的周期;每月对检查结果进行讲评,向全院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不足部分共同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使检查真正达到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目的。同时从护理管理的角度在检查中持续改进和完善导管环节质量的检查标准和导管护理的规范。如人工气道的护理规范,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气管导管固定带的松紧度不统一,存在固定带较松导管易脱落的安全隐患,于是将规范中的导管松紧度以能插入1指为宜改为以能插入1小指为宜,使临床护理的可操作性增强。

1.2.5改进导管护理的方法

1.2.5.1导管固定方法的改进从导管固定的牢固程度及提高患者舒适的角度对导管固定方法进行改进,将固定用氧化锌胶布改为3M抗过敏透气胶布.①在腹带上开孔方便引流管固定:泌尿外科患者术后使用腹带时无法避开引流管,针对这一问题重新设计,在原腹带基础上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在腹带上加开2孔,以解决原腹带使用过程中易导致引流管打折引流不畅的问题。②蝶翼形分叉交织法固定:胃管/鼻饲管采取蝶翼分叉交织法固定,选择l条长15cm的3M胶布,将胶布下端从中间剪开10cm,上端贴于鼻尖,剪开的部分缠绕在鼻饲管上,鼻饲管外露部分用皮肤膜或3M胶布贴于患者的脸颊。③额部吊线法固定:选择10.0cm×1.5锄大小的3M胶布,缠绕胃管2圈后固定于鼻部,取一长约10cm的棉线将胃管出鼻孔处系死扣(紧松适度),双线捻成1股后向上固定于额头,用3cm×4cm大小的3M胶布固定。④高台平举法固定:对留置导尿管采取高台平举法固定,在导尿管尾端2~3cm处将尿管固定于大腿内侧,固定时使尿管留有适当的活动度,以减少导尿管因牵拉对尿道造成的刺激,提高患者的舒适度。⑤交叉固定法:气管插管使用高强度真丝胶带交叉缠绕于导管后固定于口唇两侧,以增强牢固性,降低意外拔管给患者带来的风险。⑥螺旋固定法:胸腔引流管采用螺旋固定法,选择一15cmx5cm大小的3M胶布,将一段长约7cm直接贴于导管上方的皮肤上,另一段长约8锄分成三等份剪开,中间一条缠绕于引流管上,两边直接贴于引流管两侧,以避免患者体位变动或躁动导致的意外拔管。护理部将各种导管固定方法用文字和图片形式印成小册子,下发科室,供各科室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

1.2.5.2导管标识的改进导管标识由护理部统一设计制作,标识由最初单纯颜色区别到标签上注明相关内容,填写项目有导管置入长度、置入日期、更换时间,便于护士对导管的观察和交接班。标识由各护理单元按需领用,纳入科室成本核算。导管标识使用规范以文件形式下发给各科室,每位护士必须掌握使用方法。如标识贴放的位置为:输液管贴在莫菲氏滴管上1~2cm处,PICC管贴在导管末端2cm处;导管标识使用要求为:腹腔引流管≥2根时使用标识,贴在导管末端2cm处。对于容易辨认或位置较远的两根导管,如胃管和导尿管则不需要标识,单独l根输液管或2根以上导管但能明显与静脉输液管区别的也不需要标识。

1.2.5.3置管期间的护理①规范护理记录内容: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置管日期、名称、位置、导管长度,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输入液体或冲洗液的名称、量及滴速,导管堵塞发生后的处理方法,拔管时间,置管/拔管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导管效能等;②规范贴膜及引流袋更换时间:根据文献检索科学规范贴膜及引流袋更换时间,如PICC置管后穿刺点贴膜更换方法为置管后第1个24h更换,以后每周更换l~2次,有污染或贴膜卷边及时更换;留置尿管的引流袋由每天更换改为每周更换。③规范导管交接班:所•77•有导管必须床边交接班,确认后由接班人员负责,导管护理责任到人。

二、效果

2.1导管护理环节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以来全院无导管护理缺陷、事故发生,导管护理合格率从2006年的92.5%上升至2007年的96.8%。临床导管护理的操作均能按规范执行,护理频次满足导管护理的要求,导管固定牢固、美观、舒适,导管清洁,通畅保证了引流效果,改变了以往导管护理依赖陪护人员完成的不良习惯。导管标识的使用降低了导管引流、冲洗过程中发生差错的风险。

2.2检查、评价标准统一,提升了医院护理形象以往各科室在导管护理中基本遵循护理教科书,与实际工作中差异性较大。导管护理规范的制定,避免了临床工作中的随意性、不确定性,护理人员在任何岗位都有统一的操作流程,体现了医院规范的管理和服务品质。导管护理质量控制网络在全院覆盖,每天分层次分时间段有检查有指导,对存在的共性和疑难问题能及时得到反馈和解决。

三、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科学的护理管理方法,它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体现了在原有的质量基础上不断完善、定位更高的标准。

3.1持续质量改进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创新意识相关护理器具的改革、护理规范和操作流程的不断完善,激发了护理人员创新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导管护理规范的制定和完善,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护理人员在完成大量日常工作的同时,确实从患者需要和安全出发,不断积极探索和创新,改变了护士以往干死活、死干活的形象,既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导管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职业成就感,提升了护理的价值。护理人员创新、发展护理服务的意识已在护理的各个方面卓见成效,在全院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3.2持续质量改进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我们将留置导管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控制的重点落实到“以维持导管效能为原则,以预防导管并发症发生为目标,以患者安全为宗旨。每项操作流程的改进,是根据临床护理的发展、患者的需求,组织讨论反复修改而确定,导管护理方法改进后的推广使用,充分保证了患者导管护理安全。完善操作流程、规范护理行为是保障护理安全长抓不懈的工作,从住院患者留置导管的质量管理过程中体会到过程质量控制、纵向质量控制和横向质量控制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质量管理发展的总趋势。公务员之家

3.3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导管护理的专业性护理规范及检查标准的制定,强化了过程质量控制,提高了终末质量落实率,体现了专科护理的特点及专科护士的专业性。我们将已制定的专科导管护理规范实行资源共享,加强科问合作和指导,使护士在导管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避免了由于护理人员科问差异、能力差异导致的不良后果的发生,在实施护理过程中保证了实际工作与标准要求相一致,使患者能得到专业化的导管护理。

参考文献:

[1]范德兰.万长秀。刘继芬.医院评审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7.22(11):54—55.

[2]刘云,孙琳,胡容。等.成立不同护理管理组提升护理质量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2):26—29.

[3]施雁.规遗留置导管风险的护理[J].上海护理.2007,7(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