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职能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7:16:21

转变职能

转变职能范文篇1

一、现行乡镇政权体制存在的问题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现行乡镇运行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毋庸讳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行的乡镇政权体制与当前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其表现在:

1、乡镇条块分割严重,关系难以理顺。在现行乡镇运行机制中,名义上实行条块结合,实际上是权力在"条",责任在"块"。上级的各项工作任务都下达给乡镇政府,但乡镇政府又缺乏与其职能相适应的权力。条块分割,责权利不统一,削弱了乡镇行政职能,出现了条块互相推诿扯皮现象。如工商、税务、公安、畜牧、土地、农机、卫生、教育等行政执法单位上划后,乡镇政府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与这些部门的协调配合上,工作十分被动,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一些部门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权力只收不放,而服务却跟不上,致使乡镇政府无权而有责,造成事权不分。乡镇服务职能的加大,本是好事,但由于缺乏应有的职权和手段,使服务成为一句空话,也就是说乡镇政府的服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泛泛而谈,即使办了几件实事,也是由上面资金支持才能办成,同时也不可避免有向企业和农民进行摊派的现象发生。这种情况在现行体制下,表现的由为突出。如县政府下达任务,必然压至乡镇一级,而乡镇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只能是千方百计,各显神通,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上述问题。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应当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重新反思政府角色,解决好乡镇政府应该干什么的问题。

2、领导职数过多,官兵比例失调。乡镇领导职数一般都有11人左右。这样庞大的乡镇领导班子,使工作难以高效运行。会议难召集,工作难协调,意见难统一。就以我县为例,11个乡镇行政编制大多一般在25―28人之间,官多兵少,比例失调,真正做实际工作的人寥寥无几。由于行政职能的弱化,乡镇领导班子主要工作就放在应付上级检查上,加之乡镇事业单位经费严重不足,服务功能很不完善,因此,乡镇政府只能被动的应付上级检查。这样,出现混岗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3、乡镇政权运作随意性太大,官僚主义、自由主义严重。一些乡镇政府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而沿用过去惯用的那套行政命令的做法,直接插手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具体事务,干涉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要企业或农民做这做那。有的领导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劳民伤财,加重了乡镇、村的财政和农民的负担,搞得干部群众怨声载道。一些乡镇,为了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本该实体自己跑办的项目,而由于领导的出面,使招来的项目成了"政绩工程",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4、乡镇事业站所行政化,人员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一是乡镇政府对自己的职能把握不准,职能转变不到位;二是一些事业站所的领导观念陈旧,没有认识到事业站所在乡镇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习惯于行政管理那一套,体现不出服务性质,因此造成多数事业站所行政化倾向。三是经费不足,稳定不住专业技术人员,很多工作无法开展。四是受编制限制,真正懂专业技术的人员很难分进乡镇事业单位,而原在乡镇事业单位的较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

二、乡镇政府在转变职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战略任务。乡镇一级政府如何建立创新、亲民、务实的政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建立创新、亲民、务实的政府,就必须深化改革,执政为民,面向基层,实现四个转变。

1、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全能政府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指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揽,政府主导经济,包揽一切,表现为无限责任。市场经济和WTO规则要求构建有限责任政府,由"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从"越位"的地方退位,从"缺位"的地方补位。逐步形成一个高能、高效、亲民、务实的"有限政府"。

2、实现从"管理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乡镇政府应逐渐成为服务主体,立足于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企业,不再是高高在上、指手划脚的统治者,而应成为脚踏实地的服务者。积极推进软环境建设,实现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一是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化解矛盾,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是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为农村、农民、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三是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开创了一个全民招商引资,全民干事创业的新天地。

3、是实现从"庞大政府"向"精干政府"的转变。"细职能,大政府"的行政体制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它导致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因此,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从庞大政府向精干政府的转变,就必须变"细职能,大政府",建立"小政府,大服务"的新型管理体制。为适应这一需要,政府的机构设置要"精",编制数量要"少",机关工作人员素质要"高",人员结构要合理,形成一个宽职能、高效率、小政府、大服务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

转变职能范文篇2

一是办实体搞经营。目前乡镇政府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有的乡镇因为经费拮据,病急乱投医,赤膊上阵参与市场竞争搞创收。如岳阳县某乡镇有砖厂、瓦厂等集体企业5家,专门安排2名干部协调;湘阴县某乡镇投资办起加油站、超市、农资公司等实体4家,安排6名干部经营管理。有的乡镇因分流人员无出路,兴办经营实体安置人员。如云溪区某乡镇办起了3家“产调公司”,安置分流人员13名,连年亏损,财政背下沉重负担。

二是引税买税。乡镇既没有收税的职能,也没有收税的资格。但事实上,收税现在成了乡镇工作的头等大事。有的乡镇把税收任务分解到个人,人人都有10000元以上的税收任务。“完不成税收任务,就回家‘休息''''。”一名乡镇书记告诉我们,他60%的时间在搞钱,填补税收窟窿。因为各级核定的税收基数过高,乡镇在自有税源不足的情况下就“引税”,说白了就是“买税”。华容县有一个乡镇核定国税基数54万元,地税基数56万元;实可收取国税15万元,地税2-3万元;缺口92万元,为“买税”支付“税收成本”40万元。

三是跑资金跑项目。由于政府投资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不公开透明,“跑部钱进”的现象还没有得到遏制。乡镇财政压力最大,自然跑得最勤。一名党委书记说:“因为还能跑到一些钱,镇上暂时还能维持下去。”今年5月中旬,他到省、市跑到半个月,跑进40多万元。下半年他还准备专门抽整整1个月时间跑钱。跑资金跑项目也不能说是坏事,问题是跑来的钱都用来发工资、保运转甚至买税,根本没有用来办事业。

职能缺位主要表现有四:

一是农业生产服务。乡镇涉农服务站所数量不少,但搞经营的多,真正服务的少。农技站大部分时间在卖种子化肥农药,科技推广、病虫防治做得很不够;水利站大多是收钱养人,许多山塘水库年久失修。我们走访了12户农业大户,他们对乡镇事业站所的服务很有看法。一名青年农民说:“农技站就是每年发几张资料,上面的内容他们自己也搞不懂。”

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得少,广播站主要就是有偿提供有线电视服务(收取闭路电视费)。有的乡镇文化站、广播站无所事事,广播系统成了摆设。与之对应的是:“码”害、“麻”风盛行,宗教迷信活动猖獗。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没有搞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其他各级没有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动力,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很慢。我们调查的乡镇当中,有的“六小”工程七、八年没有动工了。村镇规划有的完全没有,有的仅仅是画在纸上,农民乱搭乱建的现象很普遍。道路建设也是个大问题。乡村公路国家还能配套部分资金,但村组之间的公路根本还没有纳入国家计划范围,有的村庄无法忍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路况,就自发集资修路,加重了农民负担,进一步拉开了城乡差距。

四是社会治安。现在农村最大的矛盾是普通群众与农村黑恶势力的矛盾。群众最恨的是黑恶势力,最怕的是黑恶势力,最无可奈何的也是黑恶势力。一名群众极其激愤地告诉我们,他曾被本地社会青年殴打、勒索。我们问他:“为什么不报案呢?”他说:“报案顶多关他几天,一旦出来了,他就要搞得你倾家荡产。”我们走访了一名70多岁的老党员,他说:“建国50多年来,现在是群众最没有安全感的时候。”

职能错位是乡镇大部分问题的根源,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矛盾会进一步激化,甚至要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推进机构改革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内外交困:职能错位的主要原因

尽管人民群众对乡镇干部意见大,社会舆论对乡镇干部评价不高,但我们接触到的绝大部分乡镇干部品性优良,主观上,他们都愿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都是土生土长的几个人,谁不想留一个好口碑?”职能错位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内外交困的必然结果。

外部的压力主要来自“指挥棒”,即上级对下级的政绩考核体系。在现行体制下,要不要“指挥棒”不是问题,要什么样的“指挥棒”才是问题。现行政绩考核体制存在三点不足:

一是本身带有计划色彩。不该考核的考核了,该考核的又没有考核。比如现行考核体系偏重于乡镇的GDP和财政收入,其实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优化投资环境、服务经济发展。相反,现在对优化经济环境这个该考核的项目又考核不到位,对社会事业、公共产品考核更不到位。只听说完不成财税任务要“一票否决”,没听说科技推广、涉农服务、扶贫助残不到位的要“靠边站”。即便是对社会事业的考核,也往往充满计划色彩。某县搞农村合作医疗,文件明确规定由农民自愿参与,但上面定了参与率80%的指标。现在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还不规范,医院暗中提高合作医疗对象的治疗费用,农民无利可图。但上面“指挥棒”所向,容不得讨价还价,乡镇就不得不做大量工作来动员农民参与。

二是常常打错对象。现在乡镇牌子响,责任大,权力小,协调难,管理体制不顺。相当一部分站所人、财、物、事权由县管,但“指挥棒”打在乡镇身上。比如收税,明明设有地税、国税两个垂直管理机构,但责任在乡镇。完不成任务,“一票否决”的对象是乡镇领导。税务所权大于责,可以在乡镇干部千辛万苦抓财税的时候组织旅游;乡镇责大于权,有的乡镇书记大年初一不给父母拜年,先给税务所长拜年。又比如社会稳定问题,派出所、司法所以县管为主,乡镇政府只有协调权,但社会稳定工作出现问题,上面唯乡镇是问。为了协调关系,许多乡镇政府宁可自己不发工资,也要每年拨款3-4万元给派出所。

三是弱化了乡镇的主体意识。乡镇处在权力链条的最下端,在“指挥棒”的积威之下唯有服从,否则便会面临“一票否决”的危险。当前乡镇的流行语言是:“交不出票子,就让位子;管不住生孩子,就摘帽子。”由于过分强调上级意图和任务,乡镇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作为一级政府的自主权,变成了单纯完成上级任务的工作机器,无暇顾及乡村的公共产品需求。一些乡镇领导告诉我们,乡镇工作有“三多”:一是接受的任务指标多,“两个头”(乡镇书记和乡镇长)几乎天天有会,会会有任务;二是签订的责任状多,社会稳定、计划生育、森林防火、抗洪救灾、信访工作等无所不包,一旦签下了责任状,出了问题就要追究“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三是接受的考核检查多,尤其是年终的时候,往往两三个部门同时抵达,乡镇干部应接不暇。“一年到头,好像都是在为上面做事,很少为自己做事。”

内部的压力主要来自财政危机。乡镇财政危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作为一级政府,乡镇应当从自身利益中超脱出来,把公共利益作为工作目标。但当其自身存在与发展遭遇困境时,它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异,从而产生自利,无暇他顾。乡镇财政危机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们解剖了一个中等乡镇,该乡共计负债1700万元。如果能胜利完成全年税收任务,该乡每年将获得税收分成和转移支付等共计126万元,其硬性支出如下:

1、工资支出:72万元

2、运转经费:72万元

3、部门拨款:50万元

4、民政优抚:15万元

5、利息支出:100万元

6、税收成本:50万元

共计:359万元

在胜利完成税收任务的情况下,该乡年亏损233万元。

一名县委书记告诉我们:“一般的乡镇,每年要到外面跑100-120万元进来,好一点的乡镇也要跑80万元进来,否则就运转不下去。”至于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那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解剖的这个乡*年是这样来的:

1、乡镇林场收入:40万元

2、乡友会捐款:30万元

3、向外争项目争资金:50万元

4、不足部分对外借款、欠帐

其中乡镇林场收入每10年才有1次,乡友会捐款不可能年年都捐,该乡领导非常担心今年的收入问题。

财政危机迫使乡镇干部不再一心一意谋发展,而是一心一意保运转。为了弄到钱,乡镇政府采取了各种合理的与不合理的手段。有的挪用各类事业经费。有一个乡镇去年收取共同生产经费80多万元,其中60多万元被挪用来发工资。有的办经营性实体与民争利,或通过收费、罚款、经营来弥补经费缺口,不但不能提供公共服务,反而恶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有一个乡镇经管站实有7人,乡镇财政每年每人只核拨3000元人头经费,缺口很大。为了保运转,这个经管站每年向下属各村收取审计费1000元。

乡镇处在内外交困的艰难处境中,无可奈何地站在了群众的对立面,无法把错位的职能理顺过来,他们迫切需要自上而下推进机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职能错位的问题。

正本清源:突破乡镇改革困局

抓乡镇机构改革,首先要明确一个方向:乡镇政权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从时代的发展要求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到越高级的阶段,政府的服务职能越强;从我国“三农”问题实际来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基层政府;从现阶段乡镇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必须还权于乡镇,解决权责不对等的问题。当前学者提出的撤销乡镇政府、弱化乡镇政府的主张是不切实际的。其次要抓住一个关键:转变职能。任何机构改革,合理核定职能是前提与基础。明确职能之后,才能定机构,定编制,实施改革。不调整职能,而以减轻财政负担实施的机构改革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注定摆脱不了“黄宗羲定律”的宿命。根据此次调查的情况,结合外地改革实践,我们认为,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可按以下步骤实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要进一步强化政治职能,维护社会稳定,打击黑恶势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规范经济职能,注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行政企、事企分开,加大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力度。要加强社会职能,抓好计划生育,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配合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为实现这个目标,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对乡镇的考核。考核内容应当建立在乡镇政府职能职责的基础上,有什么职能就考核什么,什么职能重要就重点考核什么;要统筹考核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重点关注农民收入、农民就业、农民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考核方式上要尽量减少“一票否决”的强制性手段。“一票否决”对推动工作效果很明显,但如果过多过滥就会产生“以强制应对强制”的现象,直接导致工作中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二是要在财政体制上向乡镇倾斜。要适当调整税收分成比例,增加对乡镇的转移支付,足额核拨乡镇干部的人头经费,缓解乡镇的财政危机。尤其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核定乡镇税收基数,把税收征管的职责真正交给税务部门,解决财政空转、引税买税的问题。三是要合理划分事权。乡镇财力有限,不减少其事权,职能缺位的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明晰县乡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为主”包括哪些内容,“为辅”又包括哪些责任。进一步明晰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但现在国家确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求乡镇配套资金,比如通乡公路,国家每公里投资37万元,其余靠乡镇自筹。有的乡镇连保运转都十分困难,根本拿不出钱来搞建设。一名乡镇书记说:“国家给了我们一个金娃娃,但我们抱不动。”越是穷的乡镇,越是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越是拿不出配套资金,所以现在乡镇发展也面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问题。四是要稳定乡镇干部队伍。对乡镇领导干部要严格实行任期制,在规定的任期内非特殊原因不得对其调整异动,尽量减少因干部任免而导致的短期行为;实行乡镇任期目标责任管理,届初明确目标,届中检查督促,换届或离任时对照目标测评审计。对普通干部要适当提高经济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尽量避免“年年改革,人人自危”,降低其职业风险。

二、理顺管理体制。根据人、财、物、事相统一的原则和有关法律规定,凡必须上收到县直部门管理的,其人、财、物上收后,事权也必须一同上收,乡镇只负责协调。该交给乡镇管理的,其人、财、物、事都要真正交给乡镇。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时,市委、市政府在《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岳发〔2001〕5号)中明确规定:“县(市)区直部门延伸到乡镇的机构,除政法系统(不含司法所)和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工商、地税、质量技术监督和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以及国土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外,其他站、所、中心的人、财、物、事都要下放给乡镇管理。”但有的县里一直没有按要求下放;有的地方本来已经下放了,由于省、市、县有关主管部门利用资金、项目、奖励等方式进行干预,陆续又上收了一些。比如省司法厅近年来提出建设标准化司法所的三年目标,每个站所投入约20万元,但条件之一就是人员县管,所以华容、湘阴、平江等地已陆续收归县管。当前必须像湖北省一样下决心把该下放到乡镇的站所坚决下放给乡镇管理,今后凡涉及乡镇站所管理体制的变更,必须经市委、市政府或市编委批准,不能随意收收放放,来回折腾。

转变职能范文篇3

职能错位:乡镇政府的尴尬处境

多年来社会舆论对乡镇政府和乡镇干部贬多誉少,乡镇干部出了力,做了事,但是戏不好看。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职能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确定乡镇人大职权13条,乡镇政府职权7条;《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乡镇党委职责任务6项,但乡镇干部告诉我们:“乡镇职能不是文件上写的那样。”“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自中央到地方安排的各项工作,大部分都要通过乡镇来落实。而乡镇该管的事往往管不了、管不好。职能越位与职能缺位同时存在。越位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办实体搞经营。目前乡镇政府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有的乡镇因为经费拮据,病急乱投医,赤膊上阵参与市场竞争搞创收。如岳阳县某乡镇有砖厂、瓦厂等集体企业5家,专门安排2名干部协调;湘阴县某乡镇投资办起加油站、超市、农资公司等实体4家,安排6名干部经营管理。有的乡镇因分流人员无出路,兴办经营实体安置人员。如云溪区某乡镇办起了3家“产调公司”,安置分流人员13名,连年亏损,财政背下沉重负担。

二是引税买税。乡镇既没有收税的职能,也没有收税的资格。但事实上,收税现在成了乡镇工作的头等大事。有的乡镇把税收任务分解到个人,人人都有10000元以上的税收任务。“完不成税收任务,就回家‘休息''''。”一名乡镇书记告诉我们,他60%的时间在搞钱,填补税收窟窿。因为各级核定的税收基数过高,乡镇在自有税源不足的情况下就“引税”,说白了就是“买税”。华容县有一个乡镇核定国税基数54万元,地税基数56万元;实可收取国税15万元,地税2-3万元;缺口92万元,为“买税”支付“税收成本”40万元。

三是跑资金跑项目。由于政府投资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不公开透明,“跑部钱进”的现象还没有得到遏制。乡镇财政压力最大,自然跑得最勤。一名党委书记说:“因为还能跑到一些钱,镇上暂时还能维持下去。”今年5月中旬,他到省、市跑到半个月,跑进40多万元。下半年他还准备专门抽整整1个月时间跑钱。跑资金跑项目也不能说是坏事,问题是跑来的钱都用来发工资、保运转甚至买税,根本没有用来办事业。

职能缺位主要表现有四:

一是农业生产服务。乡镇涉农服务站所数量不少,但搞经营的多,真正服务的少。农技站大部分时间在卖种子化肥农药,科技推广、病虫防治做得很不够;水利站大多是收钱养人,许多山塘水库年久失修。我们走访了12户农业大户,他们对乡镇事业站所的服务很有看法。一名青年农民说:“农技站就是每年发几张资料,上面的内容他们自己也搞不懂。”

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得少,广播站主要就是有偿提供有线电视服务(收取闭路电视费)。有的乡镇文化站、广播站无所事事,广播系统成了摆设。与之对应的是:“码”害、“麻”风盛行,宗教迷信活动猖獗。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没有搞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其他各级没有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动力,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很慢。我们调查的乡镇当中,有的“六小”工程七、八年没有动工了。村镇规划有的完全没有,有的仅仅是画在纸上,农民乱搭乱建的现象很普遍。道路建设也是个大问题。乡村公路国家还能配套部分资金,但村组之间的公路根本还没有纳入国家计划范围,有的村庄无法忍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路况,就自发集资修路,加重了农民负担,进一步拉开了城乡差距。

四是社会治安。现在农村最大的矛盾是普通群众与农村黑恶势力的矛盾。群众最恨的是黑恶势力,最怕的是黑恶势力,最无可奈何的也是黑恶势力。一名群众极其激愤地告诉我们,他曾被本地社会青年殴打、勒索。我们问他:“为什么不报案呢?”他说:“报案顶多关他几天,一旦出来了,他就要搞得你倾家荡产。”我们走访了一名70多岁的老党员,他说:“建国50多年来,现在是群众最没有安全感的时候。”

职能错位是乡镇大部分问题的根源,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矛盾会进一步激化,甚至要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推进机构改革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内外交困:职能错位的主要原因

尽管人民群众对乡镇干部意见大,社会舆论对乡镇干部评价不高,但我们接触到的绝大部分乡镇干部品性优良,主观上,他们都愿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都是土生土长的几个人,谁不想留一个好口碑?”职能错位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内外交困的必然结果。

外部的压力主要来自“指挥棒”,即上级对下级的政绩考核体系。在现行体制下,要不要“指挥棒”不是问题,要什么样的“指挥棒”才是问题。现行政绩考核体制存在三点不足:

一是本身带有计划色彩。不该考核的考核了,该考核的又没有考核。比如现行考核体系偏重于乡镇的GDP和财政收入,其实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优化投资环境、服务经济发展。相反,现在对优化经济环境这个该考核的项目又考核不到位,对社会事业、公共产品考核更不到位。只听说完不成财税任务要“一票否决”,没听说科技推广、涉农服务、扶贫助残不到位的要“靠边站”。即便是对社会事业的考核,也往往充满计划色彩。某县搞农村合作医疗,文件明确规定由农民自愿参与,但上面定了参与率80%的指标。现在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还不规范,医院暗中提高合作医疗对象的治疗费用,农民无利可图。但上面“指挥棒”所向,容不得讨价还价,乡镇就不得不做大量工作来动员农民参与。

二是常常打错对象。现在乡镇牌子响,责任大,权力小,协调难,管理体制不顺。相当一部分站所人、财、物、事权由县管,但“指挥棒”打在乡镇身上。比如收税,明明设有地税、国税两个垂直管理机构,但责任在乡镇。完不成任务,“一票否决”的对象是乡镇领导。税务所权大于责,可以在乡镇干部千辛万苦抓财税的时候组织旅游;乡镇责大于权,有的乡镇书记大年初一不给父母拜年,先给税务所长拜年。又比如社会稳定问题,派出所、司法所以县管为主,乡镇政府只有协调权,但社会稳定工作出现问题,上面唯乡镇是问。为了协调关系,许多乡镇政府宁可自己不发工资,也要每年拨款3-4万元给派出所。

三是弱化了乡镇的主体意识。乡镇处在权力链条的最下端,在“指挥棒”的积威之下唯有服从,否则便会面临“一票否决”的危险。当前乡镇的流行语言是:“交不出票子,就让位子;管不住生孩子,就摘帽子。”由于过分强调上级意图和任务,乡镇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作为一级政府的自主权,变成了单纯完成上级任务的工作机器,无暇顾及乡村的公共产品需求。一些乡镇领导告诉我们,乡镇工作有“三多”:一是接受的任务指标多,“两个头”(乡镇书记和乡镇长)几乎天天有会,会会有任务;二是签订的责任状多,社会稳定、计划生育、森林防火、抗洪救灾、信访工作等无所不包,一旦签下了责任状,出了问题就要追究“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三是接受的考核检查多,尤其是年终的时候,往往两三个部门同时抵达,乡镇干部应接不暇。“一年到头,好像都是在为上面做事,很少为自己做事。”

内部的压力主要来自财政危机。乡镇财政危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作为一级政府,乡镇应当从自身利益中超脱出来,把公共利益作为工作目标。但当其自身存在与发展遭遇困境时,它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异,从而产生自利,无暇他顾。乡镇财政危机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们解剖了一个中等乡镇,该乡共计负债1700万元。如果能胜利完成全年税收任务,该乡每年将获得税收分成和转移支付等共计126万元,其硬性支出如下:

1、工资支出:72万元

2、运转经费:72万元

3、部门拨款:50万元

4、民政优抚:15万元

5、利息支出:100万元

6、税收成本:50万元

共计:359万元

在胜利完成税收任务的情况下,该乡年亏损233万元。

一名县委书记告诉我们:“一般的乡镇,每年要到外面跑100-120万元进来,好一点的乡镇也要跑80万元进来,否则就运转不下去。”至于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那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解剖的这个乡2004年是这样来的:

1、乡镇林场收入:40万元

2、乡友会捐款:30万元

3、向外争项目争资金:50万元

4、不足部分对外借款、欠帐

其中乡镇林场收入每10年才有1次,乡友会捐款不可能年年都捐,该乡领导非常担心今年的收入问题。

财政危机迫使乡镇干部不再一心一意谋发展,而是一心一意保运转。为了弄到钱,乡镇政府采取了各种合理的与不合理的手段。有的挪用各类事业经费。有一个乡镇去年收取共同生产经费80多万元,其中60多万元被挪用来发工资。有的办经营性实体与民争利,或通过收费、罚款、经营来弥补经费缺口,不但不能提供公共服务,反而恶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有一个乡镇经管站实有7人,乡镇财政每年每人只核拨3000元人头经费,缺口很大。为了保运转,这个经管站每年向下属各村收取审计费1000元。

乡镇处在内外交困的艰难处境中,无可奈何地站在了群众的对立面,无法把错位的职能理顺过来,他们迫切需要自上而下推进机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职能错位的问题。

正本清源:突破乡镇改革困局

抓乡镇机构改革,首先要明确一个方向:乡镇政权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从时代的发展要求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到越高级的阶段,政府的服务职能越强;从我国“三农”问题实际来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基层政府;从现阶段乡镇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必须还权于乡镇,解决权责不对等的问题。当前学者提出的撤销乡镇政府、弱化乡镇政府的主张是不切实际的。其次要抓住一个关键:转变职能。任何机构改革,合理核定职能是前提与基础。明确职能之后,才能定机构,定编制,实施改革。不调整职能,而以减轻财政负担实施的机构改革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注定摆脱不了“黄宗羲定律”的宿命。根据此次调查的情况,结合外地改革实践,我们认为,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可按以下步骤实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要进一步强化政治职能,维护社会稳定,打击黑恶势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规范经济职能,注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行政企、事企分开,加大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力度。要加强社会职能,抓好计划生育,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配合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为实现这个目标,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对乡镇的考核。考核内容应当建立在乡镇政府职能职责的基础上,有什么职能就考核什么,什么职能重要就重点考核什么;要统筹考核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重点关注农民收入、农民就业、农民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考核方式上要尽量减少“一票否决”的强制性手段。“一票否决”对推动工作效果很明显,但如果过多过滥就会产生“以强制应对强制”的现象,直接导致工作中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二是要在财政体制上向乡镇倾斜。要适当调整税收分成比例,增加对乡镇的转移支付,足额核拨乡镇干部的人头经费,缓解乡镇的财政危机。尤其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核定乡镇税收基数,把税收征管的职责真正交给税务部门,解决财政空转、引税买税的问题。三是要合理划分事权。乡镇财力有限,不减少其事权,职能缺位的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明晰县乡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为主”包括哪些内容,“为辅”又包括哪些责任。进一步明晰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但现在国家确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求乡镇配套资金,比如通乡公路,国家每公里投资37万元,其余靠乡镇自筹。有的乡镇连保运转都十分困难,根本拿不出钱来搞建设。一名乡镇书记说:“国家给了我们一个金娃娃,但我们抱不动。”越是穷的乡镇,越是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越是拿不出配套资金,所以现在乡镇发展也面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问题。四是要稳定乡镇干部队伍。对乡镇领导干部要严格实行任期制,在规定的任期内非特殊原因不得对其调整异动,尽量减少因干部任免而导致的短期行为;实行乡镇任期目标责任管理,届初明确目标,届中检查督促,换届或离任时对照目标测评审计。对普通干部要适当提高经济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尽量避免“年年改革,人人自危”,降低其职业风险。

二、理顺管理体制。根据人、财、物、事相统一的原则和有关法律规定,凡必须上收到县直部门管理的,其人、财、物上收后,事权也必须一同上收,乡镇只负责协调。该交给乡镇管理的,其人、财、物、事都要真正交给乡镇。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时,市委、市政府在《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岳发〔2001〕5号)中明确规定:“县(市)区直部门延伸到乡镇的机构,除政法系统(不含司法所)和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工商、地税、质量技术监督和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以及国土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外,其他站、所、中心的人、财、物、事都要下放给乡镇管理。”但有的县里一直没有按要求下放;有的地方本来已经下放了,由于省、市、县有关主管部门利用资金、项目、奖励等方式进行干预,陆续又上收了一些。比如省司法厅近年来提出建设标准化司法所的三年目标,每个站所投入约20万元,但条件之一就是人员县管,所以华容、湘阴、平江等地已陆续收归县管。当前必须像湖北省一样下决心把该下放到乡镇的站所坚决下放给乡镇管理,今后凡涉及乡镇站所管理体制的变更,必须经市委、市政府或市编委批准,不能随意收收放放,来回折腾。

转变职能范文篇4

着力在政府职能转换的过程中,破解困扰优化环境的难题。职能必须再转换,作风必须再改进,服务必须再强化,素质必须再提高。这是优化环境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崛起、吉安崛起的关键所在。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实质是环境经济,发展开放型经济,实质是营造发展环境。没有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环境优化。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义不容辞地挑起优化环境的大梁,唱好主角,搞好服务,把执政为民与优化环境统一起来,在优化环境转换职能中注重“四个同步”。

一是理顺政府职能与转变工作作风同步。要建成善于驾驭市场的务实、高度、透明、诚信的服务型政府,在“抓与放”和“管与用”上抓住该抓的,放好该放的,管住该管的,用活该用的,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和事无巨细都去管的“万能”政府,特别要舍得放权,做实做好还权于商,还权于民,还权于市场的工作,既要加强领导,又要依靠群众,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切实实行科学管理。各级领导要少一些权力意识,多一些优化环境的理念。要清晰思路用好脑子,改进作风迈开步子,狠抓落实扑下身子。在职能上力戒包揽,思想上力戒保守,工作上力戒浮躁,落实上力戒虚假,政绩上力戒浮夸,对优化环境的工作要主动靠前,对优化环境中的困难要主动上门。在注重搞好宏观调控的同时,倾力“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建设”,对破坏环境的人和事,要预防在先,惩处加重。

二是推进政务公开与实现民主监督同步。特别是要强化“政务超市”,建立健全服务项目办理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进一步注重发挥办证收费中心、工程招投标中心、会计核算中心、投诉中心等中心的调控服务作用,做到所有项目全部纳入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地点办理,一条龙全程服务,努力营造外商投诉自息,建议充分采纳,政府行为全程监督,服务部门全程跟进到位的服务机制,要加大对政府形象议评和行风测评的力度,以评促优化。努力营造“成本最低,回报最快,信誉最好,效率最多,服务最全”的投资环境。

转变职能范文篇5

一、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途径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通过“一增三化”途径,切实解决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责和功能,最终把政府职能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轨道上来。

(一)增加一批政府职能。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培育市场,克服市场缺位,替代一部分尚未发展成熟的市场机制,发展商品市场,培育金融等生产等要素市场,完善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二)强化一批政府职能。要通过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强化监督和监管体系,确保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要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弱化一批政府职能。要通过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最大限度地削减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职能,改变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把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由市场去解决,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四)转化一批政府职能。要通过将承担的社会职能向社会组织转化,将政府承担的技术性、服务性和部分协调性工作交给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和社会自治组织,推进社会中介、公共服务和自治组织与政府部门的脱钩,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服务政府”、“廉价政府”。

二、转变政府职能的几点对策

(一)认真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要从“服务”的视角努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杜绝“有利的事情争着管,没有利益的事情相互推诿”的现象。要结合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放弃不必要的审批,杜绝“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的现象。重点要强化经济调控职能,取消对企业等经济实体的直接干预。加强对劳动保障、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综合管理,使人民群众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

(二)强化市场监管,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要努力培育和完善良好的市场环境。要消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监管,提高市场开放水平,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要建立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打击金融欺诈、逃废债务和假冒伪劣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要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做法,杜绝“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转变职能范文篇6

一、适应职能转变要求,着力扭转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体制转轨的磨擦冲撞,迫切要求政府机关尽快转变职能。我们作为主管社会行政事务的政府部门,同样需要转变职能,实现精简、统一、高效。而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到1998年上半年,全局工作人员27名,除班子成员和工勤人员外,仅有20名公务员,配备在10个科室里,平均每个科室只有2人,有2个科室仅科长一人唱“独角戏”,再加上局机关承担着大量事务性工作,使干部疲于应付,根本谈不上创造性开展工作。新的形势和自身现状,都迫使着我们必须调整职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三下一转”,即权力下放、重心下移、财力下沉,转变工作方式。就是把事务性工作及相关的权力和财力,能下放到基层的就下放到基层,能剥离到社会的就剥离到社会,使局机关跳出具体事务圈子,转到综合指导上来。这个指导思想一经提出,就遇到了很大阻力:一是思想因素。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较强的“惯性”,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式,习惯于从事具体工作。二是权利因素。职能转变的实质是权利的再分配,权利的剥离下放,必然触及切身利益,部分干部一时接受不了。三是素质因素。部分干部缺乏综合指导能力,想转也转不动。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局党组经过分析论证,统一了认识:转变职能是个大潮流,不转就要落伍。要转,首要的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分别于1998年8月、1999年2月、2000年2月,召开了三次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参加人员扩大到市局机关全体人员、各事业单位正副职领导、县级民政局中层以上干部。议题都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内容一次比一次深化,主题一次比一次明确,思路一次比一次清晰。第一次会议,议题是开展“两个清理”、贯彻“三个观点”,即彻底清理“左”的影响,彻底清理计划经济的影响;运用改革的观点、市场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研究探讨民政工作的发展趋势,要求广大干部适应职能转变,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大民政”意识。第二次会议,主题有三:逐项梳理传统民政工作误区,研究确立新时期“大民政”工作思路,分步实施工作职能转变。强调工作人员切实加强学习,强化自身素质,搞好调查研究,提高综合指导能力。会上,我们还搜集印发了20多篇文章,既有上级领导的讲话,也有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国情咨文》和日本首相小渊惠三的《就职演说》,供与会人员学习参考,开阔视野。第三次会议,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围绕构建“大民政”工作格局,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符合我市实际的“大民政”工作体系。同时,举办了WTO专题讲座,引导广大干部树立全球意识,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上逐步与国际接轨。大家说,“这三次会议,使我们的思想来了三次大飞跃,观念来了三次大更新”。

通过三次时间相互间隔、主题保持不变、内容逐步深化的会议,全系统形成了议改革、论创新、谈发展的浓厚氛围,基本消除了旧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为实施职能转变扫清了障碍,打下了基矗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家都学会了用市场化这把“尺子”衡量工作。对适应的,宁肯冒风险、承担责任,也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推进;对基本适应的,积极创造条件,使之向适应的方向发展;对那些不适应或一时认不清的,就维持现状,认真观察分析,看清之后再下结论。近几年,我们根据转变职能的要求,清理了所有的经济实体,把社区服务项目、最低生活保障等审批权,毫无保留地下放给县级民政部门。目前,我们正着手研究论证婚姻登记、殡葬管理、福利企业管理等职能的剥离问题。

二、适应职能转变要求,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新时期的民政干部,既要有“孺子牛”的精神,更要有“千里马”的高效,特别是实施职能转变后,对干部队伍的要求更高。为此,我们从用人导向、队伍结构、培养管理等方面入手,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正确把握用人导向。对干部的提拔、奖惩具有十分显著的导向作用。提拔、奖励一名好干部,就等于树立了一面旗帜;反之,就会带来一股歪风。近年来,我们在总结工作、树立典型、选拔任用干部等方面,始终坚持“三个侧重于”:“老黄牛”型与“千里马”型,侧重于“千里马”型;埋头苦干型与综合协调型,侧重于综合协调型;传统习惯型与改革创新型,侧重于改革创新型,从而打破了传统做法,着力选拔配备了一批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善于综合协调指导的优秀干部,在全系统逐步形成了注重调查研究、锐意改革进取的风气。

合理调整队伍结构。主要分流动、整合、提拔三步走:第一步,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干部流动速度。1998年,调整输出了7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3名处级干部。紧接着,利用空余编制,拓宽视野,委托组织、人事部门,在全市范围内考察选调了7名基本素质好、文化层次高的年轻干部。第二步,对局机关人员、事业单位负责人通盘考虑,全面考查,重新整合。局机关按合理搭配、优化组合的原则,先后调整了14人,占机关人员的51.8%;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也全部进行了调整。第三步,本着“成熟一批推荐一批,成熟一批提拔一批”的原则,积极推荐、提拔干部。两年来,局机关先后提拔科级干部6名,占总人数的31%。提拔任用的方法是,根据职能转变的需要,科级职位竞争上岗,一般人员双向选择。经过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支梯次构成合理、知识组合配套、能力结构优良、气质搭配互补的干部队伍。

切实加强规范管理。为使干部养成办事讲程序、工作讲效率、行为讲规范的良好习惯,我们制定了工作计划、日常管理、公文处理、考察考核等15章76条的机关内部管理制度,汇编成册,印发给全系统每个干部。在考察考核制度中,我们明确规定,凡在部级刊物上发表稿件的,按稿酬的7倍奖励,省级按5倍奖励,市级按3倍奖励。从而调动了广大干部调查研究的积极性,仅去年一年,市局机关人员就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调查报告17篇,有12人受到奖励。在工作计划制度中,我们要求各科室每周末报出下周工作安排,每月末报出下月工作计划,汇总印发到班子成员和各科室,互相监督执行。这一制度我们坚持了三年,从未间断,确保了工作的计划性和时效性。

注重提高基本素质。强调学习:在坚持正常学习制度的基础上,更注重营造氛围、带出风气,促使干部自觉学习,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系统培训:仅今年上半年,我们就投资15万元,举办了5次培训班,有220名民政工作者受到培训。开阔视野:让干部走上去,了解工作动态;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走下去,掌握一手资料。先后组织26人到先进地区乃至出国考察学习,使干部增长了见识,激发了创新精神。超前培养:分别让4名副科级干部主持科室工作,促其早日成熟。对村委会换届直癣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化等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都大胆启用年轻干部,使其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三、适应职能转变要求,着力改变干部队伍的工作方式

有了一支好队伍,只能说有了一定的基本条件。要开创工作新局面,还必须引导干部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几年来,我们以转变工作方式为突破口,促使干部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锻炼干部队伍的指导、协调能力。

一是从加强调查研究入手,提高干部的宏观决策能力。正确的决策、指导,来源于对工作规律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为提高干部的宏观决策、综合指导水平,几年来,我们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既使干部对担负的工作有了清醒的认识,又使干部学会了抓本质、抓关键,增强了决策、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许多重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在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之前,通过对本地的调查研究和外地的考察学习,我们不仅敏锐地意识到,村民自治是大势所趋,而且准确掌握了有关政策及工作程序,形成了《对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调查与建议》的考察报告,及时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决策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99年10月份,率先在俚岛进行了直选试点,创造了“严把六个关口、实施六个突破、实现七个当潮的直选模式。按照这一模式,我们成功地指导了全市2699个村的直眩选举基本结束后,我们又在市进行了镇政府配套建设、村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并在全市推广。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大众日报》在头版头条介绍了我们的经验。在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过程中,我们针对设施布局、管理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组织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社会福利社会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调查报告,制定了《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五年规划》。据此,我们规划建设了高标准的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和儿童福利院,三市一区也相继规划建设了大规模、高档次的社会福利设施。

转变职能范文篇7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就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一是不断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政府公共服务意识。我们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中,要反复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扎扎实实地进行调查研究,用心去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谋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二是不断加大政府的公共服务投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投入,重点向民生倾斜、向提高发展能力倾斜、向急需解决的问题倾斜,大力实施畅通工程、品质工程、生态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创业就业工程、安居工程,着力健全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真正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是不断创新政府的公共服务方式。我们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要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为中心,整合各类相关资源,在程序性较强的政府部门探索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做到以最低廉的行政成本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将政府服务重心下移到社区和行政村,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推进政事分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探索实行政府管理和服务外包制,实行政府主导与社会组织协同、公民参与相结合,建立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要结合地方实际改革创新,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同时,还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一是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建设,促进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在公务员队伍素质建设中,大力倡导效能意识,把社会效益、公众效益放在首位。要强化公务员政治理论学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强调责任意识,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不断提升公务员的个人修养。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来思考问题,谋划发展。要加强公务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加强公务员竞争激励机制和新陈代谢机制建设,通过公务员队伍素质的增强,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二是进一步建立新的行政效能的体制机制。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大力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全程式服务”,实行“限期办理制”、“服务承诺制”等,行政效能大幅提高,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在实践中,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体系。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政府行为,推行网上审批,实行全面公开、公正透明的行政审批制度。

三是进一步完善行政效能考核的责任体系。2007年长沙全面启动了党政领导班子及成员绩效考核管理,通过引入群众评价机制,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自身建设情况、社会公认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将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及个人的评先评优、干部的调整任免及奖励挂钩,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执行力。为了切实加强责任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行政效能考核的责任体系,我们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创新干部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实行政府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考评办法,让公众评价成为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指标。

(三)一是切实完善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使政府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建立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加强战略性、宏观性决策的研究,提高决策的预见性和创造性。建立依法行政决策机制,特别是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项,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要求及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全面推行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办法,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和重大建设项目,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完善群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

转变职能范文篇8

摘要:管理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管理会计工作的精细化为企业管理精细化的基础铺垫。基于此,做以下初探。

关键词:企业;会计;管理;精细

0引言

在国家、地方和企业对经济管理职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管理的精细化成为微观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企业会计工作适应精细化管理发展的需要,转变职能,发挥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整体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

1管理会计的职能应与精细化管理相适应、相呼应

管理会计,又称“对内报告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会计。管理会计是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监督和决策的需要服务,它注视市场、立足企业、面向内部,对企业将要发生的未来经济行为进行预测、规划和调控。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它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专注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的效率、更多的效益和更强的竞争力。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工作内容是做细事、算细帐,而管理会计的首要职责就是算帐。算帐不等于算细帐,且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操作的是最基础的核算资料,把帐算细,才能有效地履行自身的职责。精细化管理是通过细分核算单元,用“显微镜”观察数据,透过这些数据了解过去、审视未来,找出工作的薄弱点,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因此精细化管理与管理会计密不可分,二者相适应、相呼应,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管理会计与精细化管理结合的工作着力点

2.1在管理会计与精细化管理融合方面所谓市场化精细管理,是指将企业内部的各生产系统、各单位以及单位内的各班组、各道工序,用市场用户的关系加以链接,使各系统、各单位、上道工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转化为用内部价格所衡量的价值和为下道工序所认可的商品,实行有偿往来结算,以达到激励员工、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中,具有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职能的管理会计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2.2发挥内部核算体系的作用在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下,充分借助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规则,根据管理的需要,完善了内部核算体系。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下的内部核算,与原来的核算方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在核算人员上,将会计人员充实到核算岗位上。二是在核算方式上,由统计核算变为会计核算。三是在核算内容上,由部分成本核算变为完全成本核算。为将各单位逐步做成“经营实体”,必须加大成本考核力度,除管理费用、维检费用、塌陷补偿费用等由矿业公司统一控制外,将制造成本中的其余各项指标全部分摊到各单位的成本之中。同时,还要对各单位的成本构成进行细分,将内部成本分为直接成本、辅助成本和虚拟成本三部分。四是在核算的层次上,实现了核算主体的下移。按照层次核算到区队、班组和员工,分类核算到科目,使用情况核算到工程,真正体现了精细化的特点。

2.3发挥企业内部银行在精细化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为了规范内部结算、内部核算、内部控制等业务流程,确保公司内部各单位间经济往来结算和经营成果核算的高效、准确、有序运作,依据市场化精细管理的要求,煤业公司建立了内部银行。内部银行具有以下主要职能:①管理职能:负责制定内部银行的业务范围、运营程序等管理办法,经公司审批后执行。②结算职能:这是内部银行最基本的职能,它主要是对企业内部各级市场主体的有偿经济往来进行结算,为内部核算、绩效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③信贷职能:开展内部资金信贷业务。以服务生产、满足生产需要为根本宗旨,按照公司市场化精细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内部材料、设备资金及工资等方面的信贷业务。④监督和控制职能:以公司预算为根本前提,对各级市场主体的资金运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及时对各内部资金信贷用户及信贷情况进行逐月统计分析,确保贷出资金的合理有效流动,并逐月向公司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分析结果,为公司领导做出准确的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

2.4充分发挥内部价格体系的杠杆作用为确保内部结算准确、核算可靠,煤业公司本着“从微观管理入手,以实现宏观管理为目标”的原则,以历史数据为基础,以预算管理为手段,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测算工作,健全了企业内部价格体系。公司的价格体系由单一价格和综合价格两部分构成。经过多年来的积累与完善,全公司形成了四大系列、16种类型、共计近3万种价格,为有效结算、核算奠定了基础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班组、员工个人通过精细化核算系统可以快速查阅当日当班生产任务完成情况、材料及电力消耗情况、煤炭质量情况和日、班的劳动成果评价,知晓个人的当班和当天的劳动收入,为下一个工作日追赶先进、克服不足定下目标。使按劳分配原则在基层得到很好的体现,工人劳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3规范预算管理体系对管理会计乃至企业管理精细化提供保障

企业经营预算是经营活动的起点,是引导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标准,制订科学合理的预算可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为加强预算管理,开滦集团煤业公司成立了预算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预算管理办公室,制定了预算管理办法。

转变职能范文篇9

新疆气候干旱,土地沙化严重,承载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脆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关系现实生存,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子孙后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2003年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指出了林业发展要坚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强调要深化重点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赋予林业新的重大历史使命。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扩大国有林场改革试点。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确定了林业的“四个地位”(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四大使命”(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启动国有林场改革。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领导同志就推动国有林场体制改革多次作出重要批示。2010年5月12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11次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国有林场体制改革问题。会议确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成改革工作小组,就国有林场体制改革作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意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有序推进,不断完善。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推进国有林场体制改革作为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2010年11月,努尔•白克力主席和钱智副主席带领自治区编办、财政厅等有关部门领导来我厅,就推进我区林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新政阅[2010]147号会议纪要》,原则同意将自治区林业厅直属25个国有林场改为事业单位。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推进我区国有林场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明确了方向。

二、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科学的林业资金核算制度体系

应用两种存在本质区别的会计制度,报表编制难统一等诸多问题。传统经营模式下的森林经营核算,以“木材”的价值左右核算。森林资源消耗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只计量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没有把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经营者忽视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使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林业单位曾一度陷入“两危一困”局面。现行森林经营体制在原有经营的基础上虽有改变,但林业单位内部经营体制的会计核算不规范、不统一和不确切性仍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林场现肩负着双重的职能,一方面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为生存而进行的营林生产职能。这些经营如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核算办法“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支出”等科目进行核算。仅仅强调的是收支管理,就会使林业单位出现有资金而不能运转,体现出了它的企业性质;而另一方面受林业职能局限性.政府拨付的资金微乎其微,难以维持正常的事业性开支,林业单位又难以发展壮大,体现出了它的事业性质。可以说现行的会计核算在某种程度上会制约林业发展,林业单位的双重性导致会计制度在核算、计划制定等会计核算混乱。

(一)会计核算基础方面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如事业单位的在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支出方面,在发生费用的时期,支出增大,造成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款项的支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如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在采购和支付间隔跨年度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账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二)成本核算方面

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不易区分,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林业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三)财务人员素质方面

许多财务人员的财务意识一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普遍存在财务意识不到位,一味注重资金管理、增量管理和财务合规性管理,而轻视资产管理、存量管理和资产绩效管理,会计核算混乱,财务信息失真等问题突出。因此,实行企业化管理后的事业单位应该加大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时更新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会计核算水平,逐步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尽快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的企业化管理。

三、森工企业转制后财务政策的设计

2012年财政部相继印发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一系列相关政策,随着国家对林业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不断深入,应当解决政企不分、性质模糊、职能含糊等会计制度混乱问题。把《会计管理制度》作为核算的基础依据,将《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森工企业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等相关适用条款结合财政部门新出台的制度、规则融人到林业会计制度中来,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原则因林实策、因地实策。借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天然林保护经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项目会计核算办法》等管理制度,建立统一完善的生态林业会计制度体系。

(一)认真做好国有资产评估,扎实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国有林场改为事业单位后,其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都要按照事业单位相关规定办法进行管理。各单位要对现有资产进行清理、登记、评估、核资,在此基础上分类管理。对非经营性资产,严格按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定管理。对投入到后续产业项目中的资产,在主管部门监管下独立经营。属于独资的后续产业项目产生的效益,全部纳入预算,后续产业项目要实行公司法人管理,确保各单位投入的资产保值增值,杜绝在改制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稀释。主管部门要制定具体办法指导此项工作,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对违规违纪的,予以严肃处理。

(二)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

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采取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采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

(三)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具体做法是在每一个财务年度末填报决算表时,要认真填列一份详细地反映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表,并根据年末固定资产实际折旧总额,填报第一年度的预算报表,申列折旧基金计划,申报预算拨款中取得折旧基金,并列入专款专用的科目,以备后用。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同样需报请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

(四)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

针对如何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一些业务出于管理要求和成本核算的考虑,确因工作需要适应权责发生制的,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适度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体现事业单位业务活动运营效果,实现计划、预算、控制和报告的一体化。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兼顾国家拨付事业费的管理仍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建立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区分经营性收入和财政收入。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初期的会计核算中,采用以企业财务准则为主,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为辅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即在总账和报表中采用企业财务准则反映,事业经费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以附表和辅助说明的方式进行反映。

四、发挥会计核算优势,加强森林资金经营管理

转变职能范文篇10

但非常重要既是一次经验交流会,今天的会议时间不长。也是一项工作部署会。几个市的同志在会上介绍了各自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向取得的一些成效和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刚才,李清林同志对为什么要加大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力度和要采取的关键性措施已讲得很明确了希望各地、各有关方面认真落实。下面,再强调三点:

要提高认识。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实践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我省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从整体上讲,第一。近年来,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有较大提高,行政管理方式有了很大变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减少,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但是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问题和不足。一些部门和单位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观念不够坚定;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等侵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仍时有发生;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的现象还较突出等。这些问题不解决,经济发展的环境也就无从改善,也谅难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年,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要实现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特别是要扩大内需,需要花更大力气。希望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为扩大内需、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前不久召开的市委书记座谈会和刚刚闭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就经济环境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认为不痛下决心治理经济环境,国民经济就很难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而且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严肃的政治问题,抓好这项工作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需要。今天,召开这个会议,请各市的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都参加了也请省直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就是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希望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的安排部署上来,把其作为当前一项重中之重的紧迫任务,摆上工作日程,及早动手,抓紧抓好。

要狠抓落实。随着我国加入WTO转变政府职能,第二。提高行政咨询,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和紧迫,有很多事情要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密切行动起来,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有几个方面需要大家认真去做: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前提,一要切实推行政务公开。政务公开。没有政务公开,就谈不上行政高效和优质服务。要建立健全服务公开制,认真推行政务公开,提高透明度,下大力气解决“暗箱操作”问题。要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不仅有关的政策、法规要公开,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和办事责任都要公开,要让人民群众一看就知道自己的事能不能办,怎样办,谁来办,会办到什么样的程度,会得到怎么一个结果。这也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必须做到大家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把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向前推进。

转变政府职能,二要制定和实行服务承诺制度。实行政府服务承诺。提高行政咨询的重要措施,也是评价政府信用程序的一个重要标准。政府不仅是管理社会和经济,更重要的要为人民服务。应该把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方式、服务的结果向群众承诺。要抓紧制定政府承诺的规章制度,规范承诺内容,不但要对政府及部门在一定时期的宏观目标作出承诺,而且对每一项需要政府办理的具体事项都要作出承诺,每一项承诺都要向社会公布。

责成有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办结,三要实行行政服务限时制。要对各种具体政府行为制定出具体的时间要求。切实提高行政效率。人民群众、企业到政府来办事、为什么事、多长时间了结,要有个时限,对执法部门到企业开展的必要检查,必须做出限期查结的规定,不能没完没了更不能出现拖延检查时间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的现象。

会有一些交叉的内容,四要实行首问责任制。政府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这就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办的事情,无论先问到谁、找到谁,都要认真解答,该负责的要认真负责办理,一包到底,不能相互推诿,更不能无故拒绝办理。对有些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要明确主管部门,其他部门积极配合。

解放思想,五要推进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要总结推广一些地方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的经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时代特色的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形式。但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力戒形式主义,防止出现一阵风、搞一刀切。不管是服务大厅也好,便民窗口也好,总的目的要方便企业、服务群众,特别是直接面向群众、面向企业的审批、收费项目,要通过集中办公简化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