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性概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1:57:23

重要性概念

重要性概念范文篇1

重要性是会计报表中存在的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改变其决策的错误程度,重要性水平是可以容忍错误的上限,不可以容忍错误的下限。审计人员的责任在于确认会计报表中是否存在重大错误,并作出相应的报告,以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审计人员应透彻地了解有关重要性运用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概念的目的主要在于: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重要性的运用步骤应包括如下几步:

一、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就是对会计报表中允许出现的(即可容忍的)错误作出上限规定,对于超过上限规定的错误,即被认为是重要错误,不能被接受。一般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规模小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

2.审计项目。对于不同项目,就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时,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尽管我们可以对不同的项目作出不同的判断,并用不同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不同的错误,但如果某项错误涉及不同的项目,还是应该采用统一的、这些项目中最小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该项错误。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3.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存货缺短了100公斤,价值10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引起的,就属于重要错误。总之,故意的错误比无意的错误重要。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问题。此外,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也可看作是重要错误。

4.内部控制。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只能为会计报表的公允性提供合理的保证,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

5.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纠正、斩断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二、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在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中进行分配

分配重要性初步判断时,须考虑下述三个因素:一是被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被审计项目愈重要,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少。如债务人的固定资产已经抵押给某债权人,审计人员可能把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定的低一些,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避免法律诉讼。二是被审项目审计成本的高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大,可能忽略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小,即可容忍的错误越少,需要深究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高。因此,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审计成本高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可大一些,以适当降低成本;审计成本低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可相对小一些。三是被审计项目出现错弊可能性的大小。错弊可能性愈大,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低,以便降低审计风险。

三、审计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并推断各项目的错误额

对重要性进行初步判断,并将其在报表各项目中进行分配后,审计人员对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以确定各项目的实际错误数。审查结束后,应根据本审查结果推断各项目数的错误总额。例如,审计人员对某企业的会计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该企业存货项目金额1500万元,共有250个明细账。审计人员通过统计抽样方法,审查了其中50个明细账,金额为1000万元,从中发现高估错误30万元。至此,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推断存货项目错误总额:

1.计算样本金额错误率。样本金额错误率等于样本错误额除以项目总额。根据上例,存货样本金额错误率为3%(30÷1000)。

2.推断项目错误总额。项目错误总额等于项目总额乘以样本金额错误率。根据上例,存货项目错误总额为45万元(1500×3%)。

3.计算抽样误差。由于审查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要确定一个允许的误差范围,即精确限度。根据上例,假定允许的误差范围为错误总额的5%,则存货项目误差的下限为42.75万元[45×(1-0.05)],上限为47.25万元[45×(1-0.05)]。

重要性概念范文篇2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重要性水平;标准

1重要性概念的涵义:多角度分析

1、1法律上的重要性概念

重要性概念定义最早见于法律条文中,早在1933年的证券法405规则中说道其定义为“那些一个普通的谨慎投资者在购买股票前应当被合理告知的事实”。而后,根据美国的判例法(1976年,美国最高法院在TscIndustriesv,NorthewayInc.)对重要性的界定,认为其定义为“如果遗漏的事实对于一个理性的股东在决定如何投票是认为其很重要这一点存在实质性可能,则其就是重要”。且给出了“实质性可能”的标准,即对某事实或信息来说,若当事人加以隐瞒或进行不当陈述,必须能够产生误导他人的效果,这样才可为重要情况。

1.2会计上的重要性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谈到重要性指出“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作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定义为“重要性是指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就具有重要性”。可见新会计准则对重要性的描述完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

1.3审计中的重要性概念

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1987年10月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重要性定义为“信息的错报或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作出的经济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此定义同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关于会计中重要性的定义;我国在《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第1221号——审计重要性》第3条“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误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法律上、会计上还是审计上。虽然出发点略有区别,但大体界定相似,都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定义重要性。而实际工作中,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都是各个方面的。例如股东、债权人、政府部门、中介分析机构、客户等。也许某项信息对股东来说是不具有重要性的,但对其信息使用者来说具有重要性,这时利益发生了冲突,而且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不能简单的加总。换句话说基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到底应该以谁的需求为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所使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一说法主要是为了涵盖所有的相关利益者。而实际上,我们主要应以投资者的需求和利益来衡量,其他人的需求在有条件的时候适当照顾。这样的选择有两点好处。其一,投资者的利益具有可加性;其二,投资者的利益具有可衡量性。投资者是会计报表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这样的选择也符合管理学中的“二八法规”。

2重要性概念的标准:会计与审计、定性与定量

重要性标准的确认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重要性没有标准,在理论上客观标准应该是存在的,只是人们还没有通过复杂的现象加以认识,从而找到影响重要性的各种具体因素,无法判定重要性的准确界限。这正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平衡点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因为影响供需变化的因素很多,要通过计算准确找到这一点,作出供求计划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不可能的。

在实践工作中,人们常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重要性标准加以描述。

2、1会计上重要性的标准

在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

2、11定量标准

当某一会计事项发生额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应将其作为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事项处理。在我国会计实务中,重要性标准的应用随处可见。例如:分部报告编制考虑重要性。如:分部的分部收人(资产)占所有分部收入的10%或以上;报告分部的对外交易收人合计额占合并总收入或企业总收入的比重未达到75%的,应当将其他的分部确定为报告分部,直到该比例达到75%。在成本控制中·存货管理的ABC法,成本会计中,完工产品与在产品费用的分配上采用的不计产品成本法。在产品按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按完工产品成本法等都可视为重要性要求的灵活运用。

2、1、2定性标准

会计事项一发生就可能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则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事项。在实务中由于重要与否是相对的并非绝对,因此定性标准比定量标准更难操作,一般采用列举的方式来表述重要性的定性标准。

2、2审计上重要性的标准

审计上重要性的标准指重要性水平,即指会计报表中被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确认。

2、2、1定量标准

数量主要是指金额的大小。重要性水平是针对错报金额大小而言的,它是个经验值,注册会计师只能通过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水平。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8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认定层次的重要性。

其一,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通常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在实务中,很多汇总性财务数据可作为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如总资产、销售收入、净资产、净利润等;但适当的百分比到底是多少,世界各国审计准则均没有作出规定。根据国外的一些数据,以资产总额为判断基础的,重要性比例定为O,5%~1%,即1%以上的错误为重要性错误,0.5%以下的错误为不重要错报,0.5%与1%之间为审计人员的判断弹性范围;以营业收入为判断基础的,重要性水平为0.5%—1%;以税前净利润为判断基础的,重要性为5%—10%;以净资产为判断基础的,重要性水平定为1%。一般说来,按总资产比例计算的方法适用于金融保险或其他资产大而利润小的企业;按收人比例计算的方法适用于微利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按税前净利润比例计算的方法适用于利润比较稳定、回报率较合理的企业。一般使用的具体方法是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

其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称为“可容忍错报”,可容忍错报的确定以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国内一般事务所采取的是分配法,国际上很多采用不分配的方法如百分比法、比例法等。

2、2、2定性标准

定性即要求先按错报、漏报的性质来判断重要性水平。有些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由于其性质恶劣,如舞弊行为也应判为重要。注册会计师在判断错报的性质时应当考虑的具体情况包括但不限于:错报对遵守债务契约和其他合同要求的影响程度,例如:公司与银行签订一项长期借款合同,规定公司的营运资金不低于100万,如果低于100万,就要求企业清偿债务。即使一个很小的漏报,也能造成公司的长期借款变成流动负债,并且要求立即偿还,可见这种情况下漏报的重要性;错报对收益趋势的影响。由盈利到亏损或由亏损转为盈利等影响到使用者的判断;错报对增加管理层报酬的影响程度。例如,管理层通过错报来达到有关奖金或其他激励政策规定的要求,从而增加其报酬;

3重要性概念的再思考

3、1会计上,对重要性概念的再认识

其一,根据重要性原则,要求大量的职业判断。主观上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己的素质,而客观上为财务报表的窗饰提供了空间。会计信息的列报和披露应该是信息提供者与其使用者多方博弈的均衡,不应以信息提供者的意志为转移。但实际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重要性的判断主动权掌握在信息提供者手中。不管怎样,笔者认为其最低的底线应为使一个正常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运用重要性原则对同一事物的判断时,结果相似。

其二,根据重要性原则,来决定披露的形式和程度。哪些应当披露,哪些不应当披露?哪些在表内披露,哪些在表外披露?哪些单独披露,哪些合并披露?在新会计准则中,取消了“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成本”的综合列示的方式,而按具体项目列示,如:资产减值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样突出了重要性,给财务报表使用者更清晰的信息。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三大期间费用具体包括些什么?财务费用中利息是多少?信息使用者在做分析时常会用到的一个指标为息税前利润(EBIT),用它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成果,但往往利息这个数据是无法在表中获得的。有时附注中也难查询得到,而这个信息明明很重要。

其三,如果决定在表外披露信息,那表外披露的顺序应当怎样?这也应在重要性原则的指导下完成。虽然新会计准则列示了一些顺序披露,但十分宽泛,具体事项上缺乏指南。根据“顺序效应”理论,不同的披露顺序(先说正面的、好的信息,后说差的、负面的信息还是反过来呢?或者兼而有之呢?)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3、2审计上,对重要性水平的再认识

一般来说,对重要性水平的研究,基本都是对审计准则的解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来进行的,其主要用于财务报表审计中而鲜有用于其他审计领域。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审计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而审计理论应该能够指导所有的审计活动,这就决定了其不仅适用于财务审计,而且适用于所有可能的审计类型。例如经济责任审计、环境审计等。

3、3重要性概念是一个不断逼近真实的过程

所谓重要是指一个界限。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要精确地对一个企业经济活动的大量业务结果进行衡量、分类是很不大可能的,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会计资料绝对精确也是不经济的,因而要确定会计资料的一个精确性水平,即重要性界限。也就是说重要性是对真实经济业务的一个精细程度的反映。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会计软件的开发和普遍使用,会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使得重要性的量的界限越来越窄,其精确度在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段兴民,张连起,陈晓明,审计重要性水平[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1-16,153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李敏,试论会计和审计中的重要性概念[J],时代经贸,2007,(12)

[5]李明辉,略论会计,审计和法律中的重要性概念[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1)

[6]胡凯,会计中的重要性:发现与启示口],生产力研究,2005,(12)

重要性概念范文篇3

重要性是会计报表中存在的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改变其决策的错误程度,重要性水平是可以容忍错误的上限,不可以容忍错误的下限。审计人员的责任在于确认会计报表中是否存在重大错误,并作出相应的报告,以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审计人员应透彻地了解有关重要性运用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概念的目的主要在于: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重要性的运用步骤应包括如下几步:

一、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就是对会计报表中允许出现的(即可容忍的)错误作出上限规定,对于超过上限规定的错误,即被认为是重要错误,不能被接受。一般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规模小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

2.审计项目。对于不同项目,就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时,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尽管我们可以对不同的项目作出不同的判断,并用不同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不同的错误,但如果某项错误涉及不同的项目,还是应该采用统一的、这些项目中最小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该项错误。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3.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存货缺短了100公斤,价值10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引起的,就属于重要错误。总之,故意的错误比无意的错误重要。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问题。此外,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也可看作是重要错误。

4.内部控制。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只能为会计报表的公允性提供合理的保证,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

5.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纠正、斩断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二、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在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中进行分配

分配重要性初步判断时,须考虑下述三个因素:一是被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被审计项目愈重要,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少。如债务人的固定资产已经抵押给某债权人,审计人员可能把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定的低一些,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避免法律诉讼。二是被审项目审计成本的高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大,可能忽略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小,即可容忍的错误越少,需要深究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高。因此,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审计成本高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可大一些,以适当降低成本;审计成本低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可相对小一些。三是被审计项目出现错弊可能性的大小。错弊可能性愈大,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低,以便降低审计风险。

三、审计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并推断各项目的错误额

对重要性进行初步判断,并将其在报表各项目中进行分配后,审计人员对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以确定各项目的实际错误数。审查结束后,应根据本审查结果推断各项目数的错误总额。例如,审计人员对某企业的会计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该企业存货项目金额1500万元,共有250个明细账。审计人员通过统计抽样方法,审查了其中50个明细账,金额为1000万元,从中发现高估错误30万元。至此,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推断存货项目错误总额:

1.计算样本金额错误率。样本金额错误率等于样本错误额除以项目总额。根据上例,存货样本金额错误率为3%(30÷1000)。

2.推断项目错误总额。项目错误总额等于项目总额乘以样本金额错误率。根据上例,存货项目错误总额为45万元(1500×3%)。

3.计算抽样误差。由于审查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要确定一个允许的误差范围,即精确限度。根据上例,假定允许的误差范围为错误总额的5%,则存货项目误差的下限为42.75万元[45×(1-0.05)],上限为47.25万元[45×(1-0.05)]。

重要性概念范文篇4

岩土工程设计应以最少的投资,最短的工期,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内安全运行,并满足所有预定功能,即包括预定功能要求、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投资和工期的经济性要求等三个方面。

(一)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

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设计使用年限内预定的功能、场地条件、岩土性质及其变异性、工程结构特点、施工环境,相邻工程的影响、施工技术条件,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地方材料资源和投资及工期。

(二)注意场地条件,防治灾害。

(三)合理选用岩土参数。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二、设计基础资料

岩土工程的设计基础资料,随具体工程的需要而异。

(一)地形、水文、气象资料

(二)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三)建筑结构资料

(四)其他资料

三、岩土工程设计的特点

(一)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

岩土工程与自然界的关系极为密切,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气象、水文、地质、地下条件及其动态变化,包括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由于兴建工程改变自然环境引起的灾害,必须特别重视调查研究,做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二)岩土性质的不确定性

岩土参数是随机变量,变异性寺。而且,不同的测试方法会得到不同的测试值。差异往往相当大,相互间无确定的关系。故在进行岩土工程设计时,不仅要掌握岩土参数及其概率分布,而且要了解测试的方法及测试条件与工程原型条件之间的差别。

(三)注重经验特别是地方经验

近代土力学与岩石力学的建立,为岩土工程的计算和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但由于岩土性质的复杂多变,以及岩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不得不作简化,以致预测和实际之间有时相差甚远。鉴于岩土工程计算的不完善,工程经验特别是地方经验,在岩土工程设计中应予高度重视。

(四)原位测试,实体试验、原型观测的特殊地位

取试样进行室内试验仍是岩土测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小块试样的代表性不足,取试样、运输、保存、试验过程中的扰乱,某些岩土无法取试样等问题而显出它的局限性,故原位测试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原位测试一般因应力、应变条件复杂,影响因素多,和实体工程差异大等的原因,难以进行理论分析。有些原位测试项目不直接得出设计参数.甚至和设计参数没有物理概念上的联系,成果的应用带有很强的经验性和地区性。为了避免尺寸效应的影响。有时某些工程要做实体试验,如足尺的平板载荷试验,桩载荷试验,锚杆抗拔试验等。只要这些试验有足够的代表性,可以作为岩土工程可靠的最终设计依据。由于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不精确性,原型观测对于检验岩土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及监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四、概念设计

(一)概念设计的必要性

对岩土工程的概念设计,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狭义的概念设计可理解为框架设计;广义的概念设计,是指设计思想.设计主导理念。一项设计的优劣成败,设计思想最为重要。岩土工程设计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计算一般是不可靠的。因此,虽然岩土力学理论取得了长足进展,计算方法和设计软件不断创新,但概念设计仍不可忽视。概念是一种思维方式,将认识过程中感受到事物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是概念。所以概念反映的不是事物的表面,不是事物的片面,而是事物的本质。概念设计要从总体上,从本质上把握,对症下药,而不是单纯某一经验的应用,不是单纯的截面设计,承载力计算,变形计算之类,更不是简单的直观判断。概念设计时;必须对原理有深刻的理解,有丰富经验的总结,有灵活动作的能力,从主导理念上总揽全局,牢牢掌握影响工程成败的关键,关于实施效果有基本准确的估计,不犯概念性错误。概念创新设计则一定有总体上、本质上的创新。

(二)安全和功能要求

岩土工程设计必须保证工程在使用期间的安全和满足预定功能要求,一般包括下列方面:

1.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条件下.能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包括传至基础底面的结构荷载,边坡、基坑、地下工程的岩土压力。地下水的静水压力和动力压力,必要时还要考虑地震作用,风荷载、波浪作用等等。必须保证在各种作用发生时,工程具有足够的安全度。

2.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例如:对于建筑物地基,变形(沉降、差异沉降、倾斜、局部倾斜)不得超过限值:对于基坑,变形不得危及邻近建筑物及市政设施的安全;对于基坑地下水的控制,应保证坑内适宜正常施工作业,确保相邻工程和周边环境不被破坏等等。

3.在正常维护条件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例如:对于长期缓慢沉降的地基,应考虑工程在整个使用年限内均能满足变形限制的要求:对于地下室的防水抗浮设计,应按使用期间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设计;对于垃圾填埋场,其防渗衬层的材料和结构,应保证使用年限内有效,不致老化、开裂、渗漏;对于基坑,如需渡过雨季、冬季,应保证雨季、冬季的安全;对于邻近有重要工程的永久性边坡,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受影响的相邻工程的使用年限等等。

4.在偶然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仍能保证必需的整体稳定性。例如:某些高边坡、围堰、垃圾填埋场等,在发生罕遇地震时,可能发生破坏,但不致因整体失稳而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人的生命,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oR)。

5.在正常施工、使用和维护条件下.对环境的影响不超过限值;例如:施工噪音,强夯振动,挤土效应等对环境和邻近工程的影响;降低地下水位造成区域降落漏斗的影响;在已有建筑物侧旁开挖,使既有建筑物产生附加变形,甚至威肋其安全: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泄漏和运移造成环境污染等等。

(三)设计条件的概化

概化是将复杂的具体事物,通过科学方法,取其本质,形成模型。模型不是实物,是实物的典型化.是分析和设计的基础。以地基设计为例,传至基础底面的压力不应大于地基的承载能力(包括强度和变形限值)。如果荷载和地基性能指标都是确定性的,岩土是均匀的,问题就很简单。但实际工程往往很复杂,首先是荷载,有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和偶然荷载,各种不同的荷载组合一基本组合、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等,设计时选取其中最合理的组合,就是对荷载的概化。其次是地基,严格地说,地基都是不均匀的,岩土性质具有时空变异性,需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出它~f38g代表值,将地基条件概化为地质模型。再次是如何考虑安全度,有容许应力法和极限状态法,有定值法和概率法,有安全系数和分项系数表达。此外,必要时为了便于分析,又需要对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刚度进行概化处理。将复杂的客观地质条件准确地概化为便于分析的地质模型,是岩土工程概念设计的重要步骤。最简单的地质模型,是一张带有各层岩土特性指标和地下水位的综合柱状图或综合地质剖面图。如果条件差别较大,则应充分建立地质模型。岩体内存在极为复杂多变的破裂面,想要具体描述这些破裂面的分析和性状是不可能的。于是有了结构面的产状和分类,结构体的分类,岩体完整性的分类,岩体基本质量的分级,各种围岩的分级等等,都是某种概化的地质模型。正确的概化应注意两方面:一是系统地占有原始数据,原始数据越丰富、越准确、越有代表性,概化效果越好,但付出的成本也越高。二是概化万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性,针对影响工程安全和使用功能最关键的因素。

五、注意事项

(一)技术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方案的适用还是不适用,有效还是无效,是首先应当考虑的。例如,由于软黏性土的透水性弱,孔隙水压力难以消散,因此不宜采用强夯法加固,也不宜采用密集的挤土桩。密集挤土桩的挤土效应造成断桩、歪桩、浮桩的事故屡有发生。挡土墙背后的填土一般采用无黏性土,不采用黏性土,不仅是黏性土的压实性不易控制,而且孔隙水容易积聚而增加土水压力。所谓有效性,是指该方法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建造在比较软弱的地基土上,主楼与裙房连成一体的建筑,很难考虑采用天然地基或浅层地基处理。对变形要求严格的深基坑,如采用悬臂桩围护,可能因变形超限而达不到预期效果。某种方法的有效性如何,显而易见的可以通过直观经验判断.直观经验难以判断时,需通过验算作出结论。

(二)施工的可操作性和质量的可控制性

优秀的设计要有优质的施工才能成为现实。当有多种工法可选时,应尽量选用施工简单,便于操作,施工单位熟悉的有经验的工法。设计得过于复杂,会降低施工的可操作性。岩土工程多为隐蔽工程,质量的控制和检验十分重要,挖孔桩的广泛应用,原因之一是质量易于控制。有的工法虽有明显的优势,但如质量不易控制,也只得放弃。例如粉喷桩曾被一些地方封杀,不许使用,就是在于质量不易控制。2002年版的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规定,必须配有计量部门确认的粉体计量装置及搅拌深度自动记录仪,就是为了解决粉喷桩质量的可控制性问题。

(三)环境限制和负面影响

环境条件是岩土工程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环境条件越严,可选的方案越少。无论何种方案或工法,一般都是有优点,有缺点,有其适用的一面,又可能有某些负面影响。例如:城市中不能采用噪音大的锤击式预制桩和沉管式灌注桩;泥浆污染城市,某些注浆材料污染地下水:有些施工方法影响人体健康;地下开挖和深基坑开挖时,大量抽排地下水,严重浪费宝贵的水资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降落漏斗使邻近工程产生附加沉降等等。

(四)基本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岩土工程设计应有必备的基础资料。但实际上,基础资料不一定每个项目都十分完整和理想,概念设计时应充分予以注意。例如岩溶发育地区地基条件十分复杂,除了威肋-工程稳定的洞隙、土洞、塌陷外,基岩面高低不平,变化无常,虽一柱一孔,也不能完全71各基岩面查得清清楚楚。这就要求在此基础上做的岩土工程设计留出必要的余地,以备施工勘察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充必要的处理措施,对方案作必要的局部调整。确定天然地基、复合地基、桩基的承载力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载荷试验被认为是比较可靠的方法,但并非每个工程都能做到。有些工程仍需要根据土性和经验进行设t

重要性概念范文篇5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概念;抽象性;概念建立;概念巩固

一、引言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与数学有关的基本能力和思维品质,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大数学核心素养”。其中,数学抽象素养的培养可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上体现。[1]正确理解和灵活使用数学概念,对于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运算技能,发展逻辑论证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起决定性的作用。数学概念课,即为如何科学地讲述抽象数学概念并让学生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的一堂课。关键要做到:1.要明确数学概念是什么,也就是要帮助学生习得概念,这涉及概念的名称、定义、属性和例证的分析;2.为什么这样定义,分析概念形成的原因和形成的合理性;3.怎样将习得的数学概念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数学概念的掌握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也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和精髓。[2]数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有双重作用,既给出了事物是与否的标准,又刻画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具有可操作性。如果能适时地将思维回归到定义上,解决问题效果会很明显。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并不准确,没有全面认知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基本不等式、子集与推出关系、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最值、曲线于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等。针对只能描述等式,而不能描述其前提条件和实际意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教师应加强概念教学的剖析及重点难点的分层突破,充分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概念,不仅可以起到简化思维的作用,还可以培养他们严谨科学的数学思维品质。所以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

二、数学概念课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学生上数学概念课通常前半节课听得似懂非懂,后半节感觉听懂了,但是做题只能对照笔记,离开笔记无从下手。这种现象很普遍,这是由于概念课的学习和教学出现了问题。剖其原因,前半节课教师是在讲解概念的形成和建立,学生认为抽象,不愿花更多精力深入理解。后半节课是概念应用、实际解题的过程,学生经常会跟着教师的解题步骤一步步模仿下来,以为自己会做了,而不去想为什么这样做,至于每一步的由来,就更不愿深入思考了。1.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以函数的奇偶性概念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最大的困惑是奇偶性问题的解题方法容易混淆。这个问题的解题,有时要从定义域出发,有时直接找f(-x),f(x)的关系,有时还需要举例说明,有时又不能用举例说明。因此,学生认为这个问题太灵活,都属于奇偶性问题,竟然有不同的解法。究其原因,学生习惯于只对解题方法进行总结,而没有回到数学的概念本质上看问题。因此,时常会出现课堂上跟着教师时,思路非常清晰,每个题目似乎都懂,然而课后自己做题,却出现思路混乱、无从下手的现象。其实这样的现象不只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学生在很多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都会碰到。笔者认为,产生这种问题的关键,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到位,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课后做题时只能拿着笔记模仿解题过程,变成了套路的解题模式,解题过程往往容易遗忘。越不会做,越用大量的题目去练习,就产生了题海战术,学习中不能举一反三。课堂简单化和碎片化的学习,让数学概念课变成记忆性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过程让数学学习变得艰难,而且学习效果不好,长时间得不到进步,很多学生因此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2.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分析。由于数学概念教学会受到课时、考试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数学不得不偏重解题训练。教师对学科内涵的挖掘不到位,教师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课堂上过于偏重概念的应用,忽视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甚至直接给出结论。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学习数学概念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力和理解力,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概念的学习,学生普遍觉得枯燥,难度高,在短期实效上不容易有很大变化,普遍不够重视。长期积累,就造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混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会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不对称的问题。数学概念的学习能力将决定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通过大量的训练,学生即便熟练解题过程,过段时间也容易遗忘。在数学的教学上,教师不仅要重视数学概念教学,而且要引导学生重视数学概念的学习。

三、概念课教学的方法及实施

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合理性、学生思维过程的合理性上加强思考,更好地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概念形成的过程教学。1.概念引入。引入概念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机会,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有必要设法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概念的引入,概念引入的方法有:(1)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入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3]他把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是学生没有外界帮助下所具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外界的帮助,即通过课堂学习所获得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的难度应该发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力,超越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顺利到达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比如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学习过程,知识点的层层递进、其中的联系和区别、知识的发展变化与衔接过程,体现了函数研究系统的学习过程。也可以进一步研究:对于这三种新增加的函数,它们的函数值的增长快慢有何差别呢?我们通过对三个具体函数“y=3x,y=x100,y=log3x”的函数值(取近似值)的比较,来体会它们增长的速度,体会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像以及它们各自的增减性。由解析式可以推知函数的变化,同时也能够熟练地由图像还原至所学的解析式,达到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来解题的目的。对于存在相互联系的概念,一定要做好比较,防止负迁移,从而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圆、双曲线、椭圆三个概念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对比,学生能方便地掌握各概念之间的内涵与外延。教师要提前为学生设置好相似概念、有内在联系的概念的比较,学生应用才会得心应手。(2)以生活为背景探究概念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与概括,教学中要尽量发掘可操作性的素材,使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思维活跃。比如在讲椭圆概念的过程中,教材以水杯倾斜产生的截面为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椭圆,形成对椭圆的初步印象。然后在课堂中让学生动手画椭圆,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探究,可以对椭圆概念形成直观感受,有利于概念的获得,让学生实际操作,体会画椭圆的过程,从而引入椭圆的定义。(3)以史实情境引入利用数学史知识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领会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列”为例,我国古代数学家早就研究过等比数列的问题[4],《孙子算经》中有一个有趣的题目“出门望九堤”:今有出门重九堤,堤有九木,木有九枝,枝有九巢,巢有九禽,禽有九雏,雏有九毛,毛有九色,问各几何?数学史反映了数学发展的内部规律,让学生能够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喜欢数学,热爱数学。(4)以直观图形引入把抽象的概念用直观的图形表示出来,可以让其变为通俗易懂的概念。比如函数的单调性,用具体图像的上升和下降趋势,引出数学上单调性的概念。数学图形比较直观,而数学语言晦涩难懂。比如“对于给定区间I上的函数y=f(x),如果对于属于这个区间I的自变量的任意两个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y=f(x)在区间I上是单调增函数”这一文字描述过程,让学生不知所云。教师再返回图像,帮助学生逐字理解概念。追问,不谈前面文字,只满足“x1<x2时,f(x1)<f(x2)”函数是否一定具有单调性?揭示“这个区间I的自变量的任意两个值x1,x2”的意义和重要性。2.概念建立。概念建立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概念的直接形成,另一种是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大量形象具体的例子概括出这些概念的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函数概念中奇偶性,从生活中各种对称美的图片引入;函数的单调性,从各类图像的上升下降趋势引入;反三角函数可以由已知三角比求角的问题引入等等。概念的同化是以学生原有的概念为基础,通过直接下定义的方式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复数概念的形成,在原有实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并定义。再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概念等。进行新旧概念的区别联系,突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实现知识的正迁移。3.概念的巩固和应用。如何对学习过的数学概念进行有效的巩固?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识记概念与保持概念的过程,也就是加深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概念辨析、变式演练的方法进行巩固。比如函数的最值概念,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概念中的重要词句。如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R,判断命题真假:(1)存在常数M,使对任意x∈R,都有f(x)!M成立,则M是f(x)的最大值。(2)若存在x0∈R,使对任意x∈R,x≠x0,都有f(x)<f(x0)成立,则f(x0)是f(x)的最大值。(3)若存在x0∈R,使对任意x∈R,,都有f(x)!f(x0)成立,则f(x0)是f(x)的最大值。针对最值的存在性和不唯一性进行讲解。通过概念的变式辨析,学生可以对最值问题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并进一步理解、深化和巩固概念,进而熟练掌握使用概念解题的方法。在数学核心素养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学习数学概念的目的,就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概念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进行抽象概念的介绍,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题和情景去掌握概念,进而升华概念。概念获取的一般规律是由特殊到一般,而它的应用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学生掌握概念是主动在头脑中进行积极思维构架的过程,不仅要学会新的知识,而且还要使已有知识再一次形象化、具体化,最终形成网络化。概念学习的高级阶段是概念的应用,一般分为两个层次:(1)在掌握领会的基础上,将习得的概念用于解决同类问题;(2)能够对所学概念进行有效的加工,融会贯通,用所学的概念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5]比如在解决同类问题中,我们学习函数的定义域、奇偶性、单调性、最值、零点,研究这些性质的价值在于研究新函数时,可以通过研究以上性质得到其大致函数图像特征。对于新情景中的实际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可结合生活生产实际以及科技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检测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对概念应用的灵活程度,从而了解学生运用已学习过的数学概念、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概念的实际应用,可以发现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偏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当发现学生运用概念出现问题时,我们就能很好地得到反馈信息并且及时解决教学问题。比如桥梁的设计、喷水池设计、税收、邮件与邮费问题,学校百草园鱼池的设计,可以利用函数不等式、几何等工具的最优化思想解决。比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材中第61页的研究性课题:上海出租车计价问题。了解上海出租车计费规则,要经历调查研究的过程;将调查所得信息数学化处理,也可加入因拥堵而等待的时间,建立车费与行车里程的函数关系式;可以根据出行目的地的远近,进行简单的优化分析,如何乘车,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出行成本。涉及写分段函数,并求最值的问题。体现了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实施成效

1.学生作业质量上的变化。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依赖上课笔记,寻找对应的解题过程,由于一知半解,解题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错误,比如证明奇函数过程中,f(-x)=-f(x)成立,就下结论是奇函数,定义域遗漏考虑;奇偶性证明时会有举例说明;在说明非奇非偶函数时不会否定等。通过数学概念的有效教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从“总结解题方法”转变成“探讨为什么是这样的解题过程”,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概念本质的探讨,学生的错误明显减少。2.学生听课效率上的变化。在课堂实例中,教师应把握课堂的重点难点,合理设置有效提问,启发学生分层解剖概念,引导学生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把所有问题回归到数学概念。通过对数学概念的强化教学,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明显提高,学习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数学不同题型的解题过程不再是需要记忆的部分,所有解题思路的关键从概念定义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定义的本质特征、成立条件,从更高层面分析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对概念的熟练掌握和应用,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解题方法围绕概念进行,避免解题方法和知识点的碎片化,对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学生测试评价上的变化。笔者所教授班级的数学成绩在平行班中一直名列前茅。笔者认为这与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强化数学概念的理解是分不开的,这也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总结及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化繁为简,把抽象问题变为具体问题,努力揭示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通过实际情景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6]将核心素养目标渗透到教学设计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升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自主的发展。教师对概念的讲解要从实际情景出发,精心设计体验过程,要及时有效地解决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概念,让学生从死记硬背和“标准”解题步骤中解放出来。这就决定了教师需要站在更高层面,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分析每个例题所蕴含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回归数学的本质。数学概念的生成正是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精确性。[7]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是:让学生了解概念产生的情景,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熟悉表达方式,熟记概念形成的条件,掌握如何正确灵活使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概念和定义的熟练掌握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以及向高端数学思维过渡的过程中极其重要,每位教师都要重视概念课教学,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概念定义的教学,帮助学生夯实数学基础,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俞志鹏.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2015,(29).

[2]冶淑君.正确认识和有效记忆数学概念[J].青海教育,2015,(7):82-82.

[3]宁芳霞.支架式教学用于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缪红燕.高中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的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马琰.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J].读写算,2010,(20).

[6]庄志刚,张玲.对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与教学设计的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17,(5):1-6.

重要性概念范文篇6

一、室内手绘效果图简介

室内手绘效果图,是绘画艺术与设计理念的结合,不仅需要深厚的造型能力,对色彩敏感,更要具备对空间的塑造能力,如何更好地交代空间的大小,物体放置的位置,以及整个空间的冷暖色调搭配,都需要设计者的理性分析,而这种过程只有手绘才能更直观、简洁地呈现出来。手绘能体现出学生的艺术修养,也体现出学生的表现能力。如果一个设计者不会用手绘的方法去设计方案,那么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会有很大的障碍。室内手绘效果要学好一点透视、两点透视的知识,掌握透视的规律。透视规律就是透视作图时所运用的将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到二维平面上的基本规律。包括直线透视规律和曲线透视规律。更重要的则是如何赋予这个空间的存在价值,也就是我们手绘的目的,更准确地确定这个空间的大小和环境色,运用人体工程学设计出这个空间需要的装饰物品。

二、效果图的过程

(一)起小稿

开始一定要先多画几张小稿,这是整个设计的重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构图。将自己脑海里要表现的空间,用黑白灰的层次去区分,用色块取代物体,忽略一切可以看到想到的细节,只去表现构图和空间。小稿是最终成稿的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将构图、空间关系表现出来,才能有目的、有步骤地着色,才能让自己信心百倍。说起自信,有认为画效果图是一门技术,自信这一因素对作画没有太大影响。其实不然,作画时人的心态十分重要,会影响整个设计画面的节奏感。只有有信心,才能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不断地解决画画中的问题,最终完成一张完整的作品。

(二)定轮廓

当确定好构图和空间安排。根据小稿等比例放大到正稿上,而之前的块面将被轮廓线取代,进一步进行绘制。运用透视原理去表现所画物体的结构时,再用线去表现轮廓,就会赋予它既具有说服表现力又充满节奏变化的韵律感,而不至使轮廓线变成缺乏空间及表现力的线条,让其每一条轮廓线都有自己在画面空间存在的价值。打轮廓线的时候,根据小稿的物体定位,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根据整体观察时的具体感受,在画纸上多采用比较长的直线将其理性地表现出来。为了能更准确地概括物体的大致形状,可以将其归纳为近似的几何形体,然后再近一步进行轮廓修正。在确定出对象基本外形的同时,也应注意确定其内部基本形状、位置、比例与特征。

(三)上色

上色要经过设计者的主观处理和感性认识,如一张客厅的效果图,画面中有一盏落地灯,有人认为概括地去画并交代了其所在位置就可以了,有的人则认为要认真地画出其形体结构,色彩变化,找到灯与画面的复杂关系。但我们并不能去评价两种画法孰优孰劣。上颜色的时候,一定要选好上色工具马克笔、水彩、彩色铅笔等。不管采用哪种工作,上色步骤一定要遵循规律:形式美法则、三大构成、上色工具的特性等。开始给整个画面定一个视觉中心,也就是着重要刻画的对象,要详略得当,有舒有紧,控制住整个画面的节奏感,始终把握住视觉中心进行上色。上色时,首先要确定整个画面的色彩关系,定准整个画面的色调,围绕这个主题色调进行深入刻画。开始时,切记不可画得太浅,那样练习的机会就会很少,最后事倍功半。

三、艺术与设计相结合

在表达设计内容的时候,不能忘记绘画基本功,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明亮鲜艳的颜色,一定不能全部涂成一色,要注意过渡、层次感,否则画面很容易失去活力。马克笔表现的图还要注意:无论墙面、地面还是天花,一定要按透视线的方向运笔,自然保留马克笔留下的作图痕迹。一点透视的地面、天花运笔的方向和视平线平行。墙面可以按消失点的方向运笔,也可以垂直运笔。两点透视的地面和天花运笔,可向室内消失点的方向。墙面可按室内消失点方向运笔,也可垂直运笔。这要求学生必须有较强的绘画基本功,知道运笔须结合结构,这样画面才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手绘变现更加多样性。手绘方便、生动概括的特点使设计更显艺术魅力和设计活力,因此它是室内设计不可或缺的方法。而水彩室内效果图颜色明亮度远远低于马克笔,而作品的节奏感与其相比也较为平静。它主要借助光在物体上产生的明暗关系和色彩变化来进行物体的塑造,是真实客观地对事物的形态、色彩和特征作深入刻画的绘画形式。水彩可以更好地表现出物体的材质、冷暖颜色变化。提高艺术的感知力。

四、结语

重要性概念范文篇7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相关准则的重大变化

与现行准则相比,我国新修订的审计重要性相关准则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重大变化。从形式上看,相关准则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包括:第一,重要性水平相关准则被一分为二,突出了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工作中的两项主要用途,即一方面用于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被用于评价审计结果,体现出重要性水平是一个贯穿审计过程始终的重要概念。第二,两项相关准则均按照总则、定义、目标、要求、附则的新体例进行了改写,结构更为合理,语言更为简洁和清晰,便于理解和执行。第三,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分为执业准则和应用指南两大部分,应用指南作为对执业准则重要条款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和举例,其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应用指南各条目的排列顺序按照执业准则的条目顺序进行了调整,同时,应用指南中大量增加了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特殊考虑和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模块,而执业准则本身不再涉及相关内容。

从内容上看,相关准则也发生了诸多实质性的重大变化。新准则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原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思路,减少了不适当的条条框框对于审计人员的束缚,给予审计人员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同时,新准则结合相关理论与实务的最新进展,对重要性的内涵和层次进行了重新界定,引入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概念,强化了对于已识别错报的沟通与更正要求,使得重要性的概念在逻辑上更为合理,并在审计过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应用。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界定和运用要点阐释

(一)对于重要性水平内涵的理解

第1221号新准则没有直接给出重要性的定义,而是给出了理解财务报告基础中重要性水平概念的三个要点。其中,第三个要点尤其值得关注,它强调重要性水平“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并指出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这一规定意味着注册会计师不必考虑个别报表使用者的特殊信息需求,也不负责识别只影响个别使用者决策的错报。在确定重要性水平之前,注册会计师必须识别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以及对于财务报表的共同信息需求,股东、债权人的信息需求通常是注册会计师关注的重点。第1221号新准则的另一项重要规定是引入了关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四项合理假定。这些假定实际上将注册会计师承担责任的对象进一步限定在成熟、理性的报表使用者范围内,例如机构投资者、财务分析师等,从而扩大了报表使用者应承担的责任。

笔者认为,关于使用者的合理假定符合成熟资本市场上报表使用者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在不利的法律环境下限制针对注册会计师的不合理诉讼。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转型期和发展期,上市公司的大部分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没有达到四项假定对于投资者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新准则中引入这四项假定,事实上是在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风险本身极低的情况下,进一步减轻了注册会计师相对于投资者的责任。笔者认为,第1221号审计新准则中关于使用者四项合理假定的条款,没有充分考虑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环境,因此是值得商榷的。

(二)不同层次重要性水平及其确定方法

第1221号新准则对于重要性水平的层次做出了新的规定。现行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新准则中虽仍然将重要性水平划分为两个层次,但不向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表述和运用要求不同于现行准则。新准则将重要性水平划分为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层次。从表述上来看,“财务报表整体层次意味着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及其附注在内的整套财务报表;“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意味着注册会计师不仅要为特定的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或披露确定重要性水平,还要为不同的“认定”确定重要性水平,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而在新准则中不再使用。笔者认为,上述改动使得两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更为合理和清晰。对于报表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第1221号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虽然仍然将“适当的基准乘以适当的百分比作为确定整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本方法,但不再以举例说明的方式阐述对于不同类型的组织和审计人员选择的不同基准,通常适用的比例是什么。根据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的官方解释,基准乘以百分比只是确定了一个计算整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起点,并不意味着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计算而得出。同时,对于为何不再举例说明注册会计师应如何选择适当的比例,IAASB的主要理由是这样做有可能导致经验法则被当成是事实上的准则,从而有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减少使用专业判断。笔者则认为,第1221号新准则放弃对于比例的举例说明,是准则原则导向性明显增强的一个典型例证。对于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以下简称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第1221号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也有值得关注的重要变化。首先,只有当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合理预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时,注册会计师才需要为其确定相应的重要性水平。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并不一定需要确定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其次,是否需要确定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取决于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是否会高度关注财务报表中的特定项目及其披露,从而导致财务报表中存在特定的高风险领域。例如,使用者有可能因为法律或监管环境而对某些项目的计量或披露尤其敏感,包括关联方交易、董事薪酬等,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就需要专门为这些项目确定重要性水平。又如,某些特定的项目或披露,例如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或杠杆率,可能会影响使用者高度关注的某些关键比率,注册会计师就有可能为这些项目单独确定重要性水平。再次,在现行第1221号审计准则的应用指南中,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又被称为“可容忍错报”,这一说法在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被删去。笔者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重要性水平与可容忍错报的性质并不相同,前者是从报表使用者信息需求的角度界定的,后者则是从审计人员的角度来界定的。最后,除了金额一定小于整体层次重要性水平之外,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与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是第1221号新准则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概念,也是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一个概念。从新准则给出的定义来看,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主要是为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并累积错报,合理保证未更正错报和未发现错报不超过事先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而提出来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概念的提出,一方面符合审计业务执行逐步推进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能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一定的“安全边际,体现了职业谨慎的要求。例如,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报表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100万元,如果直接按照100万元的重要性水平来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则很有可能金额为4O万元的错报不会被发现,如果存在三个这样的错报,其合计数120万元将超过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将会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6O万元作为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则其发现至少一个金额为40万元的错报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即使还有两个金额亦为4O万元的错报没有被发现,其合计数8O万元也会低于整体的重要性水平100万元,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则会大大下降。

对于实际执行重要性概念的理解,应把握如下要点:

第一,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在相应的重要性水平的基础上确定的,其金额低于相应的重要性水平。

第二,重要性水平是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界定的,报表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不发生变化,重要性水平一般不应调整,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则是从审计的角度来加以界定的,它受注册会计师对于审计风险的评估水平的影响,对于审计风险的评估水平越高,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一般定得越低。

第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可以是一个金额也可以是多个金额,例如,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为100万元,注册会计师为利润表确定的实际执行重要性为8O万元,为资产负债表确定的实际执行重要性为90万元。

第四,第1221号新准则要求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必须确定,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可以选择确定,同时要求注册会计师确定相应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这表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也分为两个层次,报表整体层次和特定交易类型、账户余额或披露层次,整体层次的实际执行重要性是必须确定的,第二层次的实际执行重要性的确定是有选择性的。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一般将相应的重要性水平乘以一个折扣比例来加以确定,两个层次的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往往会应用同样的折扣比例区间。IAASB官方指南给出的参考比例是60%~85%,而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写的2011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橼审计》给出的参考比例是50%~70%,还有的实务界人士认为该比例为25%~50%。笔者认为,确定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所使用的折扣比例区间主要受执业环境、事务所类型、客户组合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处于高诉讼风险的执业环境、客户组合以高风险客户为主的事务所,其折扣比例区间范围可以适当调低。至于在特定的审计业务中具体应该使用哪一个折扣比例,则主要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对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审计风险越高,就越应该选择接近区间下限的折扣比例。

(四)利用重要性水平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

第1251号新准则是将现行的第1221号准则中的相关内容独立出来,加以扩充、修订和改写而成的,它突出了重要性水平在评价审计结果时的重要作用。第1251号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值得关注的要点主要包括:

第一,关于错报的概念与分类。第1251号新准则明确界定了错报的概念,明确了错报的评价标准既包括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又包括注册会计师对于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主观判断。在现行的第1221号准则应用指南中,错报被分为两大类、四小类,即已识别的具体错报和推断误差,前者包括对于事实的错报和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后者包括审计抽样中推测的错报和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的错报。在第1251号新准则的应用指南中,错报则被明确分为三类,即事实错报、判断错报和推断错报,并且明确了错报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评价错报的影响,以及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错报事项。第1251号新准则还突出了“明显微小错报的概念,即在审计过程中不必累积的,无论从金额还是性质来看均可以忽略不计的错报。然而,注册会计师在工作底稿中必须记录明显微小错报的金额标准及其理由。

第二,错报的累积以及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考虑识别出的错报。第1251号新准则提出了在审计过程中累积已识别错报的概念。累积错报是为了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及时考虑错报的影响,而不是等到外勤审计工作结束再来汇总错报并评价审计结果。不管错报是事实错报、判断错报或推断错报,注册会计师均须累积,除非错报明显微小。如果发现审计过程中累积的错报已接近相应的重要性水平,或者考虑到错报的性质或发生的环境,最终的错报汇总数有可能超过相应的重要性水平,则注册会计师必须及时考虑是否需要修改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第三,错报的沟通与更正。在现行准则体系中,有关错报沟通和更正的具体要求出现在第1221号准则的应用指南中,在第1251号新准则中则正式确定为注册会计师必须执行的要求,其受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必须及时与管理层沟通审计过程中累积的所有错报,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要求管理层更正所有已识别的错报。在现行的第1221号准则中,通过要求管理层更正错报并调整财务报表只是注册会计师降低审计风险的一个选项,在第1251号新准则中则成为了注册会计师必须做的事情。这一做法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层尽早消除分歧、达成一致,同时还有助于消除未来审计中未更正错报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风险。除此之外,与治理层逐项沟通重大的未更正错报,获取管理层和治理层认为未更正错报不重大的书面声明,在新准则中也均已成为正式的、明确的要求。

第四,评价未更正错报的影响。第1251号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对如何利用重要性水平评价审计结果进行了较多的阐述。首先,它要求在评价已识别的错报之前,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在审计的计划阶段确定重要性水平时,所使用的往往是预测的财务数据,在完成外勤审计工作之后,利用实际的财务数据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可能更为准确。其次,它要求关注未更正错报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环境,将其置于与错报金额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提醒注册会计师应考虑以前期间未更正的错报。

重要性概念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化策略

一、引言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部分教师认为数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学生只需要对数学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即可,进而导致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扎实,直接影响到后期深层次数学知识的学习。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对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对概念教学进行不断的优化。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中,概念是对特定理论知识点进行全面阐述的重要内容,通过概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一个更为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为其开展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培养。通过科学的教学引导,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概念对相应的理论知识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再通过相应的习题训练,完成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第二,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通过科学的教育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将相对抽象的概念内容形象化,进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促使学生根据概念内容完成对各类数学问题的分析,并在长期的教学引导中不断提升其逻辑分析能力。第三,有助于学生数学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数学概念并不是可以明确化的事物,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科学的教育,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并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促使学生能够将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这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一)引入数学概念。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对概念进行引入,要确保是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为此,在数学概念引入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情境来达到教学目的。例如针对“长度测量”这一方面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入动画片《猫和老鼠》的视频,重点突出视频中由于猫的胡须被剪短而无法抓到老鼠,反而在老鼠的门前碰壁,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长度测量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为学生准备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类型物体供学生测量,所选择的物品长短应该表现出明显的区别,然后要求学生使用毫米、分米等进行不同物品测量结果的记录,通过开展上述活动,促使学生能够明白测量的意义,并对测量的内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二)建立数学概念。建立数学概念是在引入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所完成的教学活动,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对比,在对比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认识。例如,在“梯形面积”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梯形的面积会与哪些因素有关,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上底、下底、高、腰等,然后教师继续提问,那么该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呢?在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方案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是否可以通过切割的方式将梯形进行转换,即通过旧概念完成对新概念的学习,通过相应的切割和平移,使其成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再要求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完成对梯形的面积计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新概念转化为旧概念,然后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完成了对新概念的认识,进而有效推动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三)巩固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概念的不断巩固,是学生理解概念内涵并熟练应用所学知识点的重要途径,在笔者看来,巩固所学概念的主要途径就是进行科学的习题练习,因为习题练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升其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但是科学的习题练习并不是让学生实施题海战术。具体而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中每一章节的课后题,都要求学生进行认真完成,并能够对照每一个题目找到相应的概念。其次,引导学生提高做题的质量,每一个题目的求解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并且要引导学生改变盲目进行题海战术的错误理念,因为在数学学习中,每一次练习都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所学习的概念。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增加其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面对各类难解的题目,通过层层的分析,看透其本质,然后运用其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完成对题目的解答,通过一次次的习题练习,引导学生不断巩固所学的数学概念,进而不断提升学习效果,使其真正掌握概念的内涵。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科学

使用错题集。针对每次出错的题目,引导学生回归概念,结合出错的题目,再次认识所学的知识点,然后通过修改错题,进一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以此来不断扎实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四、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从多个层面入手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特别是不能将概念教学简单设计为死记硬背的形式,而应该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利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概念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使他们在心中建立与不断巩固相关的数学概念,帮助他们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美荫.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有效构建与运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9年26期

重要性概念范文篇9

关键词: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影响

一、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概念

(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不同的机构或文件对审计重要性各有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21号——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我国社会审计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指出,审计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定”。由上来看,这些定义大同小异。可以确定的是在理解审计重要性时应从三点出发:一是重要性的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来说的;二是重要性的概念是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的;三是重要性的确定需要考虑被审单位的具体环境,且不同的被审单位因环境不同确定重要性的方法也不同。

(二)审计风险的概念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7年最新公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分两个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是指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检查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

二、重要性水平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重要性水平是抽样审计理论的衍生物,是注册会计师评估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其实,重要性水平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实质上是对检查风险的影响。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出发,在确定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础之上,注册会计师能否检查出错报或者漏报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属于检查风险。检查风险越低,在重大错报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审计风险也越低。在计划阶段确定的各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越低,报表中允许发生的错报和漏报数额越小,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实施类型较多的审计程序,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扩大审计范围,使发现的某项认定单独或者连同其他错报认定发生低于重要性水平的错报的可能性越大,最终,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也会越低。因此,在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前提下,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呈正相关性关系。但是,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一定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为了减轻审计工作而提高审计重要性水平,进而加大审计风险。

三、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一)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在确定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选择哪些项目作为确定重要性的基础。通常情况下,作为重要性基础的有总资产、净资产、总收入、总费用、净利润、所有者权益、权益报酬和现金流量等。之所以选这些项目作为基础,原因有五。第一,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部分的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对确定重要性水平的质量和数量作出了限制性要求。第二,由于报表中各个账户的性质不同,所以,每个账户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通常来说,报表使用者在作经济决策时更加关注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流动性较高的项目严格制定重要性水平。第三,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报表层次各个项目间的联系。第四,各个账户的金额及其变动幅度在各个年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动可能会使报表使用者作出反应。所以,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着重研究这些金额及其变动,选取有代表性的账户作为基础。第五,公司的性质,规模和结构各有所异,根据被审单位的具体情况,注册会计师应选择不同的基础。例如:对于上市公司、IPO等其他重要的公司,应当选取税前利润、营业收入、总资产作为基础。而对于非盈利公司,应选取总收入和总费用作为基础。公司的规模越大,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的百分比越小,以降低审计风险。除此之外,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还应考虑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应考虑检查风险对重要性水平的影响。在重大错报风险一定的情况下,确定较低的重要性水平,扩大实质性测试抽样规模或增加进一步的程序,以满足报表公允发表审计意见的要求。

(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由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发生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与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存在相关性,所以,在确定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层次重要性水平时,应以确定的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为基础。通常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采用分配的方法,对资产负债表中,将花费审计成本较大的项目分配较多的重要性百分比。之所以选择资产负债表,是因为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反映了法定盈余公积、分配给股东的股利以及期末未分配利润。而且,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期末没有余额。

四、结语

总之,鉴于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如今风险导向型审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它将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中,所以,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到将要承担的审计风险、被审单位所处的环境,集团的性质以及报表使用者的需求等各个方面。而且,还要选取适当的确定基础和确定方法,使最终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合理、适用。

作者:李雪娇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重要性概念范文篇10

关键词: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策略;分化;学困生

一、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现状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常常关注教授的内容,关注学生牢记的基本概念,而忽视了学生在遇到类同问题的时,如何将已有知识进行迁移,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进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时,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时效性,而忽视了化学概念本身具有的功能;过于注重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概念,而忽略了概念的来源和缘由的讲解;只注重单个概念的教学,将化学基本概念孤立化,忽略了一个概念与其他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无法准确把握概念,在运用过程中,漏洞百出、困难重重;有的教师甚至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一带而过,只强调基本概念的应用,而忽略基本概念本身的意义等。这些基本概念教学都无法使学生将化学知识内化,随着教学逐步推进,化学知识点的不断积累,学生便会对化学学习产生恐慌,进而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高度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

化学学科是初中阶段新开设的自然科学,刚开始学生对化学学科充满了好奇心,保护好这份好奇心对于化学学习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进行基本概念教学中尤为关键。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学生理解化学实验、掌握化学计算的前提条件,因此学好化学基本概念,对学生学习化学原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与理解,就会让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起步形成分化,进而形成化学学困生。因此,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重新审视和重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做好基本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设计好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策略

(一)借助于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基本概念教学中,化学实验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三学生在最初接触到化学的时候,都非常兴奋,表现出了对化学学习的极大兴趣。但是,当学生由化学表象学习转化为理解化学本质的时候,他们又表现出学生的困难,进而对化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化学实验,让学生建立概念,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成直观的化学现象。比如,在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一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其含义。又如,在进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这两个基础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撕碎纸张”“点燃纸张”这样两个简单的实验完成对两种变化的实质理解。

(二)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提炼、精简、概括,应用通俗语言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掌握概念

某些化学基本概念表述较长,记忆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对概念的分析,找出实质,将其进行提炼、简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概括理解。如化合反应的特征概括为“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征概括为“一变多”;置换反应的特征概括为“一换一”;复分解反应的特征概括为“双交换、价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特征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等,通过这样的概括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印象,从而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

(三)找关键词,对概念进行“切断肢解”重点剖析,理解概念

若学生在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困难,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情境,对基本概念进行“肢解”,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基本要素,将各个要素渗透、融入到情境里,让学生可以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解析这一情境,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重点部分进行剖析和理解。这样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还可以使他们掌握如何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解析的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如进行溶液概念的教学中要掌握三个词,即“均一”“稳定”“混合物”。又如,在进行氧化物相关知识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写出已知的氧化物的化学式,如“Fe2O3、CuO、CO2、SO2、P2O5”等,再让学生写出对应的化学名称,“氧化铁、氧化铜、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进而让学生找到这些化合物之间的共同点,学生会发现这些化学式均有“氧化”二字,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

(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将微观概念宏观化,强化直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