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外语教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9:14:51

中学外语教案

中学外语教案范文篇1

一、对幼儿英语教学的认识

我所开办的幼儿英语学习班,培训4—7岁年龄的幼儿。这个成长期的幼儿,正处于智力开放盛期,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

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重复刺激,实践纠正,加强巩固,最终达到应用的过程。无论母语的难易程度如何,一般人都是母语学习的成功者。然而不少人却在外语学习中困难重重,原因何在?

先来看看母语的学习过程。婴儿学语言叫母语学习。婴儿跟着母亲或家庭中其他成员,在反复说叨、示范中把特定的声音和特定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由婴儿反复模仿、记忆直到应用。如"九个月的婴儿,通过大人的反复示范,能作一些"拍拍手"欢迎欢迎,"点点头"你好你好,"招招手"再见再见等动作。

当再遇到同样的场合,便可根据记忆,把听懂了的声音和大脑储存的信息联系起来,做出准确的动作和反应。再长大些的婴儿就经常吱吱呀呀地学发音,模仿大人说些简单的词汇。逐步用不完整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思。直至能用流畅的口语与他人交谈。到了学前班、上小学的年龄,识字认字积累书写知识,学语法,学写作,从而进入学龄儿童的培训学习。

再看成年人学外语,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成年人在有了国语语言表达的基础和习俗,对学习外语免不了存在固执排他的成习,成年学外语先是研究书写符号、语法结构、读音规则,然后才练就阅读、翻译、写作,最后练听和说这样一种强制性的语言学习途径。难怪不少成年人学外语事倍功半,颇费周折。

幼儿学外语最大的特点是顺其自然,是学外语的最佳期。幼儿具备用母语表达的初步能力,存在有意识求学好学的雏形,对接受外界新事物有敏捷而易学的本能;幼儿头脑的知识面单纯,如同一张白纸,对接受外界新事物具有准确而恰当反映的本能;幼儿心理好奇心强,学习英语采用声音、图片、实物、行体动作等配合引导,创造英语学习环境,促使顺其自然的学好英语。掌握幼儿学英语的有利条件,把握幼儿学英语这个最佳期,为以后继续学英语开创良好条件,建立良好基础。

二、利用幼儿心理特点开展英语教学

任何事物与同类事物中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幼儿心理特点较显的有:模仿能力强、记忆力强和好奇心强。把幼儿的心理特点,引导应用在学习英语上,学习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A、利用幼儿模仿能力强的特点,能学会纯正的英语发音。

经过教学比较,幼儿学发音要比成年人学发音准而快。幼儿没有成人那种固执排他的成为。幼儿学发音愿接受老师的指导。如遇发音不准,给以纠正,立可见效。当逐渐接近准确音调时,继续指导并加以表扬鼓励,就能迅速模仿达到准确。

发挥幼儿的模仿能力,掌握纯正的英语发音,必要的条件是教师的发音要准确,若不重视这个条件,将会给幼儿和成长后学英语带来较大的困难。

在发音上能体现幼儿期是学外语的最佳期,莫过于这样一个事实:生长在两地的两个幼儿,学会说话后各自的地方口音很明显,然而一旦有机遇,将南方出生的幼儿移居北方,他成长后的音调就成了北方调。这就是幼儿模仿的魅力。相处在说家乡话、地方话的环境中生活的老年、成年和幼年,一旦号召学国语、讲普通话,在这些年龄层次中,最先能改变过来,先能学好普通话的是幼儿,年纪越大的越难改,甚至是南腔北调的典型者。

所以,若要掌握纯正的英语语音语调,必须抓好幼儿时期的音语培训。

B:发挥幼儿记忆力强的特点,可以学得更多的词汇,增强语感。

在教学中作个这样一种试探:用了两周四次共六学时由教师面授的时间,幼儿学会了1—900的英语数数。具体作法是,在幼儿能用国语数出1—10位数的基础上,先教会1—10的英语数数,然后,再分次数会十位、百位数按序进位的组词数数。以配合联系实物,配合歌韵曲调,编成顺口溜的念读,加深记忆,效果很好。

用数字联系实物教学,既可加深对数字的记忆,又可扩大词汇量。作法是:

先把1—10的阿拉伯数字写在黑板上,教师指着数字,口中发现相应的英语读音,当幼儿能用英语按顺序熟念后,即按阿拉伯数字标画出与数字相同的实物。如1—10支铅笔,1—10朵鲜花,1—10株树等等。这样把数字与实物联系起来记忆,幼儿很乐意接受练读、背诵,直至熟练。

经反复测验,数字教学效果好,既记得牢,又增添了生词。经过这种方式培训的幼儿,时隔几个月后,他们对1—900的数仍记忆牢固,能流畅地数出1—900的数。

C、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强,采取边学边玩,形式多变的教学法,引导幼儿从玩中学,乐中学。

幼儿的好奇心有两面性,一是求新好学;二是好动而缺耐力,利用求新好学的一面,因势利导地学习英语,使其感到新奇而愿学。对待好动而缺耐力的一面,我采取多变的教学形式。如做游戏。歌唱、跳舞、做操、看图片等等形式,配以相适应的英语词汇,边玩边学,引其在快乐中学会英语词句。

例如:我采用开玩具店的形式。轮流选其中一幼儿扮做老板,其他幼儿扮做顾客,进行问候、客气请求、数词、感谢和告别等词句的练习:

——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

——Goodmorming/afternoon/evening

——MayIhelpyou?

——Yes,pleaseMryIhaveadog,please?

——Hereyouare.

——Howmuch?

——10yuan

——Hereyouare.

——Thankyou.Bye-bye!

——Byebye!

又如做操。由我做示范,幼儿排成队列,模仿教师的动作及发音,配放磁带音乐,进行人体各部位和器官的英语称谓练习,站队时进行祈使句及左、右、中的词汇练习。如TurnLeft!Turnright!Cometothemiddle!如果其中有的幼儿转错了方向、就会引起大家哄笑,他就会努力去记住哪个英文单词是左,哪个是右。做操时由于配有音乐和动作,幼儿很感兴趣,一会儿站直了摸头,一会弯下腰摸脚。若单词记忆不准确,就会摸错部位,自感不当,很快纠正,与大家步调一致。如此反复做操,在很短的时间里,幼儿能记住一大堆有关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的词汇,而且记得牢固,长时间不忘。

我又用彩色铅笔或粉笔绘画的形式,进行英文表达颜色词汇的练习;用英文字母打牌,进行26个英文字母大写小写的认读练习;用捉迷藏进行英文方位介词的练习等等教学方式,把幼儿心理特点引导应用到学英语上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参加学习的幼儿很乐意听课。每到授课时间,总是主动摧促他们的父母带领,准时来到英语学习班。似乎,把上英语学习班当成了去俱乐部游玩那样的轻松乐意。

三、诱导式教学法

幼儿英语教学,捕捉幼儿心理特点,诱导其积极的一面用于学习,我把它称为诱导式的教学法。这个方法好就好在幼儿乐意学,学得快,成效高。经过一段时间英语学习的幼儿,平时有意无意地用英语呼唤周围所接触的一切。好奇地显示自己的本领。无形中巩固了已学得的英语词句。他们遇到一起学过英语的小朋友,像似遇到了知音,抢先用英语打招呼。玩耍时能用英讲表达周围的物和景为荣耀。就此幼儿在课外自寻练习环境,教师在课堂创造学英语环境,两者配合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

诱导式的教学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我的体会是:

a、顺其自然,发挥优势,诱导贯串在每个教学环节。

幼儿在学习上的心理特点,好学而贪玩,好学而缺乏耐力,好表扬而厌批评,顺其心理,乐意接受诱导式的教学,疾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从听、联系、记忆、模仿到应用,各个环节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是相互衔接的整体。诱导必须贯串每个教学环节,使幼儿乐在其中,学在其中,玩是手段,学是目的。

b、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步步为营

幼儿学英语要达到的学习目的,是在普通日常生活用语上达到会听、会说和会用。这三会既要按序分阶段有所侧重的进行教学,又要把握三者环扣式的深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经常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①语言环境与多听多练的关系——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利用现代化手设,如录像带、录音带等。模拟场景,如做游戏、扮演角色等,创造英语语言环境,给幼儿更多的听和练的机会。②教与学的关系——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促使幼儿乐意配合学习。③学习进度与定期检查的关系——每学一段时间,进行小测验,以了解幼儿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④深化与复习的关系——利用幼儿喜好的形式,经常重复练习学过的内容,在巩固已学得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加深扩大学习内容。

c、教材、教案和教学实施的选择,必须相互衔接,以适应幼儿学习的特殊性。

诱导教学,关键是幼儿乐意接受。教师选教材、立教案和制定教学实施计划,都须以此原则为依据。教师是这个舞台的主导者,要依实处理好衔接关系。选教材决不要等同成人教学那样,列些句型,加几个替换词,生词死记硬背,语法条条框框。若依此让幼儿反复学、反复练、势必出现枯燥、厌烦,引不起幼儿的学习兴趣。适应幼儿的教材。如《玛泽的故事》采用动画片的形式,夸张地描绘外星人玛泽来到地球,与人们接触的故事,配制录像带、录音带,以适应幼儿玩中学、乐中学。

中学外语教案范文篇2

关键词:外语专业;跨文化教育;融合;跨文化能力

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已经成为外语教学领域高度关注的研究课题,2015版《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外语专业教学中必须要把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作为培养的关键点,这就为我国外语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语言是文化的凝聚,同时也是文化生存与传输的根本载体,外语教学的本质就在于一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与生成。但从现阶段我国外语教学现状来看,语言技能教育占据核心地位,跨文化能力培养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与非系统性特征。另一方面,部分高校也针对特定外语专业学生开设了文化内容的教学课程,但由于与语言技能教育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无法深入到深层次文化要素之中,进而严重影响了跨文化能力的生成。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发的《跨文化教育指南》认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应是一种独立的教学课程,而是应该融入到教育的所有课程之中,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开展大学外语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构建一体化的融合教学模式,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外语教育的一系列课程之中。

一、跨文化研究问题与设计分析

本文研究所关注的终极问题在于: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同步实现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本文的研究当中我们对跨文化能力的界定采用现阶段最能为人们所接受的定义“基于个人对异种文化的知识储备、语言技能等,在对应文化语境中开展与源文化对话沟通交流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跨文化情境的设置并非完全是基于现实生活情境的,而主要基于具有跨文化特征的文本材料以及视频、音频等语言材料,同时还需要从书面语和口头交际两方面入手协同确保整体交际的有效性与恰当性。在本文的研究当中对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以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为抓手,引导学生逐步增强自身的跨文化能力知识储备,并逐渐形成更加开放与包容的跨文化交际心态,最终完成量变到质变的有效转变,逐渐形成能与其他文化形式开展文化对话与沟通交流的能力。具体来说跨文化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不同的能力:(1)不断获得新的文化知识的能力;(2)能将异种文化与自身文化进行对比的能力;(3)能从异种文化视角对某一材料或某一事件进行解读分析的能力。另外,本文的研究旨在在传统以语言技能教学为核心的外语教学模式中有机融合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综合培训,使其在掌握外语语言技能的同时逐步提升自我跨文化能力。基于以上对跨文化教学终极问题以及交际能力的研究,笔者决定将实践研究分为两轮展开,第一轮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第二轮则采用融合了跨文化交际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分别搜集两轮教学中的相关教学数据,主要包含单元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况录播、教案、教师反思日志以及学生反思日志,另外,在第二轮教学实验中还需要搜集部分学生的书面作业。

二、第一轮教学研究分析

(一)教学具体计划。第一轮的教学计划共计设置6个课时,主要授课内容为《大学英语综合教材》第一册中的第十五单元的文章内容,该文章的具体题目为《ADrinkinthePassage》,教学对象为本校某工科学院的学生,该班级总人数为35人,英语水平整体相对较好。该文章主要介绍了南非种族斗争时期的一个民间小故事,一个黑人雕塑家在作品获奖之后与一个白人青年建立了超越种族限制的友谊,同时黑人雕塑家最终被白人青年邀请至自家饮酒的小故事。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在20世纪60年代种族歧视严重泛滥时黑人所遭受到的各种不公正对待。另外,课文也表达出了不同种族人民力图消除种族歧视,但是又无法与整个社会相抗衡的无奈心态。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在进行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我们不仅希望学生学习到文章中所富含的语言知识,同时还需要从故事主角的文化背景入手去感知“种族歧视”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该文章的具体教学过程分为9个不同的事件,同时不同的教学事件所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也完全不同,具体如下表1中所示。对表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有6个事件是与跨文化能力培养存在着直接联系的,均要求学生围绕“种族歧视”这一主题开展全方位的深度跨文化思考,学生通过“发现”“对比”“分析”来体会跨文化的核心内容。另外,在第一轮教学之中还有3个事件是与语言知识学习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这3个事件与跨文化教学学习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融合。(二)教学观察与反思。通过回顾课堂教学实况录播,整理教学反思对第一轮教学进行反思,发现在第一轮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1)教学事件4与8虽然均属于词语和语法教学的内容,但与“产出教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学习具体语法知识的过程之中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定与“歧视”相关的词语,同时也具备对种族歧视的初步敏感性,但是这种敏感性的形成对教师具有较高的依赖,只有教师坚持不断地输入才能逐渐生成,参与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对事件2和事件5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虽然两个事件的目标并非完全相同,但在教学内容方面基本完全重复,这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时间利用的不充分;(2)教学事件6、7、9虽然符合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产出要求,但对其产出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所实现的教学产出既不能实现对所学词汇的现学现用,同时也无法表达出种族歧视的社会学含义。

三、第二轮教学研究分析

(一)教学具体计划。在第二论教学研究中选择《大学英语综合教材》第二册中第四单元的文章内容,该单元的文章题目为《TheTelephone》,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幼年时在黎巴嫩地区的生活状态以及童年趣味。后来,随着村子里安装了电话,与外界的联系度逐渐提升,人们也纷纷离开了家乡去外地谋生。在第二轮教学之中共设计了6个教学事件,其中事件1则同时布置了两个任务,实际操作性较强,同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事件2与事件3则为跨文化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铺垫,并且需要融合“发现”“对比”与“分析”训练为一体,余下教学事件则是对教学事件1的总结与反思,具体如下表2中所示。在第二轮教学之中事件2、3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对于这两个事件具体操作形式为:师生互动教学,教师通过设置支架式引导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形式的深入地思考,并对具体教学内容展开深入的评价与分析,在掌握具体语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到文化内里,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目标。(二)教学观察与反思。从上文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第二轮教学基本上实现了语言知识教学与跨文化教学的深度融合,在第二阶段通过设置产出导向型教学任务,把对文章、语言的理解与使用与文化技能深度训练融合起来,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深度的跨文化交流语境,同时在这种语境之中学生能够与教师展开更深层次的互动交流,并逐步从文化角度来掌握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技能,最终不断提升对特定文化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事件3中,学生可以发现在黎巴嫩地区的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一个长相极为丑陋、为人豪迈的女子居然受到了全村男子的欢迎。学生在阅读的初步阶段往往认为这位女子必然具备善于倾听、大方等优点,但是在经过教学之后大多数学生能够从特定的文化背景入手进行分析,即在黎巴嫩地区男人往往需要一个能够谈论政治的公开场合,这种场所往往与现代社会中的咖啡馆、茶馆等一样具有公共性特征,男人们对这一女子的欢迎并非是由于该女子本身具有什么优点与长处,而是她为男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表达自我情感的场所。由此可见,在第二轮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从自我文化角度来审视对方文化,同时也逐步加深了对对方文化形式的深刻理解,最终形成了以文化反思为核心的跨文化能力。

四、总结与反思

上文通过两轮教学观察对大学外语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融合策略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对两轮教学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二者的本质在于支架式问题的设定以及教学任务的安排与设定,在第二论教学中遵循了“目标设定———任务设置———任务实施———任务评估与反思”四部分,同时在每部分当中又融合了外语教学与跨文化教学的内容,全面实现了对传统教学的有效改革,能在开展外语知识教育的过程当中,启发学生从特定的文化背景入手去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使其逐渐具备与其他文化开展深层次沟通的能力。在外语专业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起点应设定为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与语言知识教育双重目标,同时本文的研究发现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还需要继续细分教学目标,将具体跨文化技能教育目标与语言技能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逐步提升对跨文化语境的敏感度,并将所学习的语言在跨文化教育中主动应用起来。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尽量选择少而精的任务,要促进学生通过任务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并掌握外语应用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依据授课内容进行跨文化语境设计,并规定学生要在特定文化语境下完成对应的跨文化学习内容。另外,任务的设定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可实现性,要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学习与使用。形成性评价则是保障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效率稳步提升的重要方法,形成性评价必须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同时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往往是相伴而生的,最终在互动形成性评价的推动之下完善教学的各个方面,引导教师不断改进语言知识与跨文化能力融合教学的具体方法,提升跨文化能力教学的融合力度。

参考文献:

[1]张睿思.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评跨文化能力内涵与培养———以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9,(4):124.

[2]吴艳,李丽华.文化安全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4):81-82.

[3]王柳.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跨文化课堂的实证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公选课“外眼看世界”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8,(4):70-78.

[4]高姝.拔尖人才外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探究———以齐齐哈尔大学英才班大学英语课堂为例[J].理论观察,2018,(8):174-176.

中学外语教案范文篇3

误区之一:强调听说教学,忽视读写训练

在规定“教学目的”时,与老大纲相比,最突出的区别是“新大纲”中强调“为交际”三字。交际是双向性的,既要输入,亦要输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这表明听、说、读、写都是交际的方式和手段。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既是训练的手段,也是训练的目的,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什么在英语新教材教学中部分教师会走入“强调听说教学,忽视读写训练”的误区呢?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教师对“新大纲”的理解不全面

上面提到“新大纲”和“老大纲”的突出区别是“为交际”三字,应该说这是一大进步,是对教师教学的更高要求。关键是如何理解“新大纲”中“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句话。部分教师把中学生学外语和幼儿学母语等同起来,认为只需要学生听懂英语能说出来就体现了“为交际”的思想。诚然,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是第二性的。但针对外语教学而言,只强调听说,忽视读写,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难以真正培养起来,尤其是我国现阶段广大中学生用外语交际主要是阅读。

2.有些“三新”培训班、“示范课”的误导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前,都参加了各级各类的“三新”培训班(新课程计划、新大纲、新教材),观摩了一些“示范课”。参加培训能使教师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三新”的主要内容,这对教师的教学无疑会起促进作用,效果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三新”培训班,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加上个别主讲人和示范课表演者的“个人所见”导致教师走入了“强调听说教学,忽视读写训练”的误区。在“三新”培训班上讲到新、老教材时,都认为“新教材”如何如何先进,“老教材”怎样怎样落后;“新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老教材”只能教给学生英语知识,无助于培养能力。其实任何一种教材,都有长处和短处。新教材应该说是一种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的产物,有其先进的一面。但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也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些“示范课”由于所选的内容限制,比如选“对话表演”材料,整个教学过程都强调了听说训练和表演,未体现“读写”,所以听课的教师误认为这节课就是“新教材”教学的模式,是“示范课”。殊不知,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内容来确定。

3.教师对新教材编排体系把握不准

新教材最大特点是系列配套,以学生用书为核心,有练习册、教师教学用书、阅读训练、听力训练等。单就学生用书而言,每单元4课,词汇、语法归纳等内容附在书后。教师对这一课或这一单元的重、难点内容把握不准,对有关“读写”的要求不够明确,导致上完一课书或一单元后,学生都能听懂其内容,说出其中的几句,但如果让其单独写,便出现无从下笔的局面。

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出现得更早、面更大。

误区之二:照搬教师用书,片面理解“五步”

教师教学用书前言部分对这套系列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指导思想、内容及方法作了介绍;分课教学建议部分提供了每课教学的建议、注意的问题及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师教学用书是我们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有人称之为“金拐杖”,可见其重要性。但部分教师走入了“照搬教师用书,片面理解五步”的误区。

1.有了教师用书,教师不用备课了

部分教师拿着教师用书,逐字逐句地照本进行,或为了应付“检查”,在备课本上一字不漏地抄写一篇。如果问起来,这些教师会理直气壮地回答,难道我们的教案能超出专家设计的教案吗?他们认为既然有了教师用书,就不用浪费时间备课,只需要把“教学建议”部分的内容完成就行了。

2.课堂教学只用五个步骤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课堂教学的步骤作了详细说明:复习(Revision),介绍(Presentation),操练(Drill),练习(Practice)和巩固(Consolidation)。教师在每一个步骤中的任务有所不同,在每一个步骤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这五个步骤(也称五步教学法),每一节课中都机械地采用五个步骤,无论是单词教学、对话教学、课文教学还是听力教学,也无论这一课内容的多少、篇幅的长短。使用后教师们反映,按五步教学法,我们的内容上不完,特别是一课书中有两个或三个Part时,Part2或Part3就无法处理了。

误区之三:运用英语教学,绝对排斥母语

英语教学中教师使用英语是起码的要求。在新教材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观看了北京109中学姜小宁老师的第一册第1课的录像课后,产生这样的印象:新英语教材,教学中不能使用汉语。为什么有这种印象呢?一是姜小宁老师的这一节课确实未使用汉语,二是用汉语怕背上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名声。于是,在教学中绝对排斥汉语。个别教师甚至提出"NoChineseinEnglishclass"的口号,美其名曰为创造英语环境,教师只能采用英语教学,于是出现了使用大量超过学习范围的词汇。

怎样才能避免闯入误区,全面达到“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呢?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任何教材都得靠教师的再创造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质量曾经提出:“五个因素,一个公式”。五个因素是:1.国家外语政策2.学生来源与素质3.教材质量

4.学习环境与条件5.教师素质。其中前四项是可变因素,第五项是解决因素。一个公式是: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社会环境(4分)+教学方法(3分)】×教师。括号内四者相加是10分,而教师的分值越高,乘积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这表明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做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要具备较好的政治与道德素质,以便为人师表;还要具备较强的知识与能力素质,以便胜任工作。另外也需要具有较佳的心理及审美素质,以便能全方位地开发学生心智,发现、培养和教育出各种类型的人才。要做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政治理论、国家的方针政策,包括我国外语政策,明确自己的责任,认识教师工作的平凡而伟大,认识外语教学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学习教育理论、英语教学法知识,经常阅读教学大纲。用教育学、心理学、外语教学心理学、美学等理论武装自己;了解各种英语教学法流派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身特色。反复研究教学大纲,全面正确理解每句话的含义,使之真正成为我们教学的依据,测试的依据。

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具备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所教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及社会政治等诸多领域的知识。

二、处理四种关系,警惕三大误区

1.处理好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学习外语,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训练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才能较好较快地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我们强调听说教学是针对过去教学中只注重笔头作业、出现“聋哑英语”的局面而言的。强调听说训练(起始阶段尤其如此),但不能忽视读写训练;外语学习不同于幼儿学母语,光靠听说模仿是远远不够的。我国中学生学英语缺乏良好的社会语言环境、家庭语言环境,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要正确对待外出学习或培训会上的讲座、示范课,全面了解信息,不被一孔之见蒙住视野。熟悉教材编排体系,了解大纲对基本词汇、短语、语法等项目的要求,抓住重点。分析在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听说读写的不同侧重点。英籍外语专家BobAdamson所列的比例可供参考。

(附图{图})

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听说读写应全面训练。起始阶段的教学要从视、听、说入手,听说训练的比重大一些。起始阶段以后,在继续发展听说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培养读写能力。

2.处理好教师用书与备课的关系

教师用书分课教学建议部分的编写是立足于“三个理想要素”,即“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班级”。这三个要素中把学生当成是理想的,那么“教师、班级”的情况又如何呢?就我了解的情况,英语教师(尤其是农村初中教师)素质还不高,班级容量普遍过大(大多数班容量在60人以上)。前面说到过“教师用书”的确很好,但只能作为我们备课的参考。一方面要认真地研究分课建议,吃透它的内容,融会贯通地理解建议所提示的各个教学步骤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抓住基本思路;另一方面备课时必须结合教师自身实际,充分考虑现有的教学条件和班级状况,尤其是学生的个别差异。对教材进行处理,对建议作必要的调整或增减。新教材应以先单元、后分课备课为好。抓住本单元与前后单元的联系点,找准每课的重、难点内容,备方法、备学生、备文化背景知识。总之,要联系教材、学生、班级、条件、自身素质等因素,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来。

3.处理好运用教学法与五个教学步骤的关系

外语教学法的流派很多,大家比较熟悉的有语法翻译法、视听说法、直接法、结构法、交际法等。各种教法都有利有弊,曾经流行和正在流行的外语教学法,都不是为说汉语的中国学生设计的,其中有不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部分。章兼中先生呼吁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体系,并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应具有五个特点:重视听说而不唯听说,阅读理解作主要目标,洋为中用,博采众长,并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体系。这五点是我国教师教学中运用方法的准则。对于“五个教学步骤”要有正确的理解,它不是指一节课(45分钟)只能用这五个步骤,而是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比如词汇教学、对话教学或课文教学,通常采用复习(为呈现新知识作准备)、呈现(引出新的内容)、操练(在教师的控制下,强调准确性)、练习(学生自由活动,强调流利性)、巩固(归纳总结,学生识记、读写)。如果某一课中有两个Part,就可用两次“五个教学步骤”。要把五个教学步骤与教学法运用区别开来,在每个步骤中,可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处理好英语与母语的关系

初中学生已具备了相当的汉语水平,要想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绝对排斥汉语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即使强行这样做,效果肯定不好。应该发挥学生汉语知识的优势,尽可能多地产生正迁移,避免负迁移。大家知道,马承先生的“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中利用了汉语拼音让学生学音标。汉语在英语教学中既不能过多,也不能绝对排斥。要注意两个极端,一种是可以用英语时未用英语而用汉语;另一种是应该用汉语的地方不用汉语,而勉强地用英语。新教材教学中运用汉语的地方通常是解释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汇;解释语法知识(如果不用汉语,势必出现一大堆复杂的、平时生活中用不上的语法术语);交代和描述情景、相关文化背景;布置较复杂的练习任务,翻译某些长句、难句。教学时,教师所使用的英语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利用学生已学的英语来解释或表达新的教学内容。最后要牢记"UseEnglishwheneverpossible;useChineseifnecessary"。什么是“可能”,怎样为“必需”,这得靠教师自己把握一个“度”。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相信我们的外语教师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学习后,定会走出误区,迎来英语教学的又一春天。

主要参考资料: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英语教学新概念》刘学惠主编

中学外语教案范文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王季愚;教育实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基础教育,但教师资源相对匮乏;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综合大学展开教育实习,服务当地师范教育。此时,王季愚担任黑龙江大学校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1963年春,学校派外语系俄语专业学生深入黑龙江省各地市中学进行教育实习。1964年3月9日至5月9日,数学、物理、中文、外语四系的应届毕业生339人与教师43人,先后前往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阿城、双城、宁安等七个市县的十八所中学进行教育实习。

一、教育实习的指导思想

教育实习既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劳动教育在教学领域的职业情感延续。教师职业情感决定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源动力。教学情感仅凭理论知识难以实现,需要在合适的场域有目的地培养和再造。教育实习搭建了职业信仰实践平台,便于学生对教师职业价值和职业技能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教育实习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实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区域基础教育水平的优劣。通过教育实习,可以提高师生对中学教师工作的认识,检验各专业教学质量,摸索专业教学实习经验。教学中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经典著作研读,强调教学反思,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中开展对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学术思想批判,使每位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深刻认识到“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为新时代培育红色基因,书写红色家谱,传播红色声音,传递红色能量。

二、教育实习的基本情况

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黑龙江大学校长王季愚亲自指导教育实习。教育实习一般为四周,第一周为听课环节,了解中学教学实际情况,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努力备课,掌握课程目标与内容;第二周和第三周为课堂讲授与相互评议环节,评选观摩公开课;第四周撰写实习心得,组织参加当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报告会。实习单位充分意识到给青年创造良好的教育实践场所是基础教育义不容辞的义务,不仅明确接受教育实习生是党和国家交给他们的任务,同时迫切希望教育实习能促进本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实习单位的热情接待,促进了实习学生的备课积极性。“每天从早到晚直到十一、二点钟,个别同学到下半夜三点钟,试讲不是一次而是四五次甚至更多次,教案修改不是二三次而是七八次”[3],确定第一次讲课的学生到上课前还要进行两三次试讲,相互吸取经验。指导教师明确教育实习的任务与职责,提出“教学实习、全面负责、指导工作”的原则。“教学实习”是教育实习的核心,从实战要求出发,完成学生教育实习训练的基本内容;“全面负责”意味着不单纯负责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和作风也要负责;“指导工作”要求指导教师善于启发实习生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觉性、积极性,培养实习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力求做好“三从”“四抓”和处理好三个关系。所谓“三从”即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对目标中的困难要充分估计,从最困难的地方入手,向最困难的地方打靶,把最困难的任务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严密的计划、严格的要求、严肃的态度、严谨的训练,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科特点出发,使实习生专业知识、技能得以锻炼,初步体验中学教学的基本特点、过程、教学法等,初步了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中学贯彻执行的情况。所谓“四抓”即抓思想、抓教学、抓生活、抓作风,善始善终。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处理好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关系、与实习生的关系、与兄弟院校实习队的关系。

三、教育实习取得的收获

黑龙江大学在教育实习开展过程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充分的教育实习准备工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实习学校师生大力支持,取得丰硕成果。思想方面,实习生对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了解,从而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教育实习使得实习生思想提高,认识升华,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解加深。实习生纷纷表示要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分配,在中学教书大有作为。教学方面,实习生初步熟悉了中学教学的特点与方法。俄语系、中文系、数学系和物理系学生在教育实习中感受到工具课的性质与学习价值,初步熟悉了备课、写教案、上课、分析课、批改作业、评定成绩、辅导补课、课外活动等各种教学工作。教育实习结束以后,学生基本能独立地进行各项教学活动。招生就业方面,教育实习检验了应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为综合大学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了依据。“实习生组织纪律强,顽强劳动,清晨做操,晚上读报,唱革命歌曲,扫院子,扫雪,在食堂擦桌子,扫地”[4],给教育实习单位带来革命的风。各教育实习单位普遍赞扬实习队的政治风气正,觉悟高,专业知识掌握扎实,充分展现了黑龙江大学“博学慎思,参天尽物”的优良学风与校风。

四、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反思

各系对教学实习十分重视,从实习准备到组织领导等工作做得都很细致,和实习所在学校的配合也很密切,发扬了谦虚谨慎、互助合作的优良作风,从而受到各实习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但教学实习过程中也暴露出以下一些问题。第一,部分实习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熟练。例如,有的中文系学生讲授汉字时“上课时标音,低头看一眼,抬头写一笔,结果写的是第二声,标的是第四声。”[5]俄语专业实习生在口语和书写中出现大量错误,课文朗读示范很少能使带队教师满意。数学系实习生讲立体几何时谈及旋转面分三类:圆柱面、圆锥面和球面,分类方式违反逻辑原则。第二,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不够深入细致。不少实习生在确定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时存在困难,在教材分析研究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不强。例如,指数函数复习课教学目的是通过复习课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三个性质,使学生能结合图像进行记忆。不少实习生平铺直叙地罗列重复讲过的知识,没有研读教学目的与教学重点,讲授中没能体现出复习课的价值。第三,不善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实习生多用“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讲的多练得少,甚至有人未执行教学计划,而把相关大学内容引入中学教学。有些实习生不善于运用教学语言,废话、土语多,经常加不必要的修饰词,说话啰嗦,抓不住关键点。针对教育实习反映出的问题,实习队提出改进建议。首先,实习基地需长期固定。除教育实习期间外,与实习基地多联系、多协作,积累教育实习经验,提高工作质量。其次,教育实习需提前至第七学期或更早。教育实习结束后回校总结不足、弥补缺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第三,实习生实践授课时数需统一。实习时数过少,不利于全面考察实习生教学技能及评定实习成绩;时数过多,会导致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交流时间过少,无法实现教育实习的初衷。第四,每五名实习生配备一位指导教师为宜。授课时数多少决定审阅教案、试讲、听课、评议会等一系列工作量的大小,实习生每人授课时数为8~14节为合理。

五、结语

新时代教育实习应继往开来,借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教育实习的经验,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作为教育目标,逐步完善师范教育,制定合理的教育实习内容及有效的实施方案,完善组织管理,合理进行教育实习评价,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实现教育实习多元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2021-03-12].

[2]黑龙江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室.教学通讯1963-1964年第八期(总第38期)[Z].黑龙江大学教学资料(档案编号:1965-6).

[3]黑龙江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室.物理系五九级教学实习汇报[Z].黑龙江大学教学资料(档案编号:1965-6).

[4]黑龙江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室.黑龙江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60年级教学实习工作总结[Z].黑龙江大学教学资料(档案编号:1965-6).

中学外语教案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和教导处工作要点为指导,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化教学改革,以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课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加强教学质量的调研与监控,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工作目标:

1、规范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教研组活动,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技能。

2、深入课堂教学研究,确保课堂教学学生知识巩固率100%。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学习领会新标准,积极开展新教材研究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与兄弟学校教学的交流与协作,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研能力。

4、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5、全校学生数学期末考查及格率达一、二年级95%以上,三、四年级90%以上,五、六年级90%以上,全校优生率高于40%。

三、工作重点:

1、开展以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为课程的教学研究。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常规课的教学质量。

3、切实作好“培优补差”工作,建立优秀生与后进生的档案。

4、通过城区“小教办”和学校教研等活动,促进数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工作措施:

(一)落实新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发展。

1、认真学习新标准,严格执行新标准的指导思想。本学期主要任务:以会“理解新教材、处理新教材、教好新教材”为研究目标,落实新标准在教学中的运用,加强新老教师的合作,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2、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转换教师角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扩大学生信息交流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信息交流面要达100%,培养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强化常规管理,优化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1、备课:本学期继续推行备出优质课,实用课。教师共同探讨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的教学模式。严格杜绝“只带一本书进教室”,重视个人的二次备课,完善教案的各环节。组织定期检查教案。

2、上课: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教学中要注重现代化手段的运用,课中要明确目标,讲透知识点,训练要扎实有效,同时要注意师生活动时间的分配,要及时检测教学效果。

3、作业的布置、批改。作业设计既要在量上有所控制,更要注意质的精当。批改要正确、及时,字迹要端正,符号要规范,并有批改记录。

4、辅导:继续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各班教师要有组织地搞好学习有困难的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注重“情商”的教育,做到措施得力,成果显著。

5、考核:改进评估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方位评价。以新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为依据,评估的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除笔试外,还要通过课堂提问、观摩、谈话、学生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二》第二学期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利用学区年纪轻、学历高、干劲足的年轻教师,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各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增强学科教研氛围,有效促进教师的学习交流、实现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二、工作要点

1、主题优化。本学期的教研主题是:如何做个会听课的老师。促使教师学会听课、学会评课,能让片区的教学研讨活动真正让做课与听课的教师都有所提高。

2、加强理论学习。要求各组员认真阅读《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以及《区中小学教学规范》。同时加强教育书籍的阅读。推荐书目:《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新课标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与实例》、《感悟abcd小学英语教学创新》、《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非常教师——优质教学的精髓》、《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授编写的一套关于(中)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的书籍。

3、落实常规,加强课堂实效。重点要抓好备课和上课教学常规的落实;有效地组织好集体备课、业务学习、研讨、讲座、教材分析等活动,对照新课标,反思自己的英语课堂教学。同时,针对学区的教育现状与教育装备,研究该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4、提高教师技能。每位组员积极练习教师基本工,如:三笔字,口语等,积极参加区中小学英语语音达标活动。

5、加强教研组制度建设。

教研组制度:

(1)全员参与制。

(2)一学期一次理论学习制度。每个学期由各组选出代表,对全员进行理论学习辅导。以求更新教师们的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理论的知识结构。

(3)教案打印发放制。听课前为大家发放教案,使得大家在听课时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与记录那堂课里的情况。

(4)评课制。在课前,每位老师发到一张《评课单》。听课结束后,给每位老师大概15分钟的时间写《评课单》。在这15分钟里,听课者要浏览听课笔记,整理自己在听课过程中所做的小结。然后再有重点地与大家进行交流自己的观点。最后由主持人汇总评课内容。每个人回家一个星期内上交评课稿。

(5)每学期教学实践中认真做到“六个一”的学习管理制度,即每个月至少写一个教学反思,向教研组提供一个本人遇到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个有新意的典型案例,设计一份试卷,上一节研讨课(或说课),交其他的附带作业:上课老师说课稿与上课的案例。

(6)请假制。每周四下午的教研活动为工作时间,如有特殊情况需向学区教科研负责人请假。

《三》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组将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把推进学校课程方案的实施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作为中心工作,加强课程改革,紧紧地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支持和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研质量,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教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前一学期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英语组上学期工作成绩斐然。高考英语成绩优秀,保持了近几年来连续大市第一的优势。学生的英语竞赛也成果累累。继一人次取得全国英语口语大赛奖励后,又有两名同学获得了市英语电视口语大赛一等奖,并将参加省内的角逐。组织高一年级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希望英语风采大赛,有多人次在市区比赛获一等奖,有一人次参加省级比赛并获得好成绩。与此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高一学生以较高比例通过了国家公共英语三级考试,高二有数位学生通过了美国的sat考试,其中有两位同学获得了sat2满分的骄人成绩。高三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通过英语笔试和面试,被国外和香港大学录取。这表明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养成等方面做出了自己卓有成效的努力。除此之外,我组教师自我研修方面也做了新的尝试。除了传统的集体备课等方式之外,高一以“线索法”课题为载体,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和契机;高二备课组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共享资源和体验。高三加强与外校的沟通和交流,保证信息的传达和更新。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我组教师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分获省、市的一、二等奖。在全组教师智慧共享的基础上,诞生了学校的英语课程方案以及自编的课时练习,使全组教师在课程理念、外语教学实践探索等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当然学无止境,在课程意识和课程执行力、课堂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科研能力养成和提高等方面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本学期基本任务和要求

(一)推进学校课程方案的贯彻和实施

这学期是学校课程方案和自编课时练初次试水的时期。作为学校的一分子,外语组每位成员都要积极投身于课程实施和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在试行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参与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尤其要关注在推进和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时记录,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不断的打磨和整合中,能够打造一个真正适应省常中教育和教学需要的学校英语课程体系。

(二)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外语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认真学习语言学习的原理和语言学习的原则,在确保教学过程的大容量和高密度的同时,能够符合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移情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同时要处理好教师课堂教学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使课堂教学真正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方向而努力。

(三)加强科研能力的开发和提高

学校课程方案的实施给我们的科研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空间。关注和跟踪新方案推进过程的问题得失即课程评价、课程资源重组的原则、英语课堂科学实施原则等问题将成为我组课题研究的主题。同时,新高一的衔接教学也是我们所关注的一个热点。确定每月一次的集体学习日,研读文本和考纲;聆听专家指导和点拨;外出学习和交流;反思师生的教与学过程;探求问题解决方法和途径。以期在共享和交流中得到共同的进步和发展。推荐语言教学研究书目和学习网站,为教师的自我研修和论文撰写提供帮助和支持。加强校本教研课的开发和指导,提倡相互听课,同伴互助,并形成我校外语课堂评价的原则。

《四》高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和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围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中心,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开展集体备课,加强对新教材的培训、研究;深入课堂,及时调研,关注常态语文教学,适时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把握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新动向,加强学科教学科研工作,强化备课组的功能,提高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平,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运用语文教学规律,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审美情趣的教育。

二.工作目标

1.扎实、认真地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努力营造语文组良好的工作氛围,保持和优化语文组在全校各教研组中的大组地位。

2.以“新课标”为指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力度,加大教研组听课力度,促进教师严格自律,不断上进。

3.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适时组织在全校较有影响力的语文课外活动。

4.进一步抓好月涵文学社、话剧社和校报工作,扩大语文组的影响力。

三.工作措施

1.认真学校并扎实贯彻学校《清华中学学科教研组管理办法》。

2.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制度。

a.单周召开教研组活动,双周各备课组活动。要求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必须准时参加。

b.备课组活动应该每次活动有主题、有针对性、有中心发言人,且上交发言材料。

c.强化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责任意识,要求教研组组长、各备课组长做好全组统筹工作。教研组组长一学期听组内至少10课时,备课组长听组内至少5课时。

各备课组活动地点:

高一备课组:科技楼教师办公室

高二备课组:高中楼北楼高二、3办公室

高三备课组:高中楼北楼高三、4办公室

3、继续抓早读和作业的落实,一切从效果出发。各年级开学前以备课组为单位,根据本学期教学内容讨论制订比较规范的、科学有效的早读安排,避免盲目性、无序性。各年级早读要精心安排准备并做好记载工作。高三要规划好学年复习计划,做到进度适中、知识板块扎实、复习效果高效。

4.要保质保量地落实常规的语文积累工作,完成应有的训练和作业。

要求所有年级要保证学生一定的阅读量,对阅读量有硬指标,每学期至少要把语文读本读完,每一位学生阅读不少于一种(本)课外读物(像《读者》和中外名著等),每周一篇课外练笔或剪报、评报。作文,则一定要1--2周上堂作文课,且不能少于规定的量:作文每学期6篇大作文,每周一个周记或者摘抄,要配合阅读搞好阅读评价,方法视学生情况而定。

5.新老教师“一对一”帮带。

(1).帮带对象:高中语文组新分配和教学工作不满三年的青年教师。

(2).语文组新老帮带结对情况:

中学外语教案范文篇6

直接法(TheDirectMethod)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是通过运用外语本身进行教学的方法,也叫自然法或口语法,代表人物是德国外语教学法专家贝立兹(M.D.Berlitz)和英国语言学家帕默(H.E.Palmer)。贝立兹主张力求在外语教学中创造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自然环境相仿的环境,并采用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自然方法相一致的方法。帕默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培养一种新的习惯,习惯的养成是靠反复使用形成的。自然法是对儿童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的模仿,主张把外语和它所表达的事物直接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只用外语,排斥母语,通过各种直观手段直接学习,直接理解,直接运用。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间,美国加州大学爱尔伐因分校的特雷尔(TrayD.Terrel)和美国南加州大学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D.Krashen)共同提出了新的自然法。他们认为语言习得是无意识地掌握语言,是在自然交际情景中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在无意识中习得语法的一般规则。语言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和形式。克拉申和特雷尔认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用习得的方式比学习的方式效果好得多。因此,课堂环境应该尽量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利用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设计与讲英语国家的文化相近、便于学习理解的教学活动。在介绍新词汇、引进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结合周围实际环境。克拉申和特雷尔进而说明,语言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应该由简而繁、逐渐提高。

克拉申把实施自然教学法的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自然地谈话,使用基本的词汇和句型,并且突出、重复重点词汇,教师通过身体动作和视觉提示,如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理解。这时只要求学生能够听懂和执行简短的英语指令,作出非语言性的反应。许多学生在开口之前要经过一个“沉默”的阶段,这是正常的。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有耐心,不要过多催逼。

第二阶段,教师自然地和学生谈话,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结构,继续注意学生是否能够对简单的英语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此外,教师可以用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以及特殊疑问句进行提问,让学生用一、两个单词或短语回答问题。学生应能听懂这些问题,并作出回答。

第三阶段,教师用自然、简单的语言和学生谈话,用特殊疑问句提问,要求学生用短语或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英语表达思想,与人交流。

第四阶段,教师可以继续使用直观教具,强化重点词汇。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个题目或让学生描绘一个情景,引导学生用英语随意交谈,参加社交活动。教师不要急于讲究精确的语音、语法,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不必常常为自己的错误紧张担心的、轻松的学习环境。

1.主要特点

①完全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外语和实物“直接”建立联系。教师按照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使用外语进行教学,并广泛使用实物、图画、动作、手势、表情和游戏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和句子,以培养学生掌握把外语与客观事物直接建立联系和直接用外语思维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造一个与儿童学习母语相近的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然习得,提高英语的流利程度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②强调模仿,养成习惯。初级阶段不进行系统的语法教学,与儿童学习母语的方法一样,让学生靠直觉感知,主要通过直觉模仿、机械操练和记忆背诵掌握外语,并养成习惯。

③听说领先。直接法主张有声语言是第一性的,书面语言是第二性的。要重视语音、语调和口语教学,在学习口语的基础之上培养读写能力。外语教学要从口语入手,设置一个不接触文字的听说阶段。口语训练是外语教学的目标,也是外语教学的主要方法,强调以口语为基础,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熟练技巧。在起始阶段应有一个以听力理解为主要活动的沉默阶段,不必要求学生过早地进行表达活动,英语教学应呈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④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句子是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因此外语教学也应以句子为单位,整句学,整句用,不要孤立地教授单词和语音规则。这样能加强学习外语的意义,学生可以减少孤立地进行语音、语法、词汇练习的机械性操练。

⑤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入必须是自然的、可理解的。

⑥教师应尽量使用外语,但学生可以使用母语。在口头活动中教师不必给学生纠错,要给他们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消除学生的焦虑。

2.主要优点

①重视语音、语调和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②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促进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习得外语,使形象与语义直接建立联系,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外语直接思维、记忆、表达的习惯。

③注重模仿、朗读的语言实践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熟练技巧和语言习惯。

④重视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外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运用外语的能力。

3.主要缺点

①忽视母语的作用。在讲解一些抽象语言知识的时候,完全排斥母语的中介作用,既容易造成理解错误,又浪费时间,对教师的外语水平和教学条件的要求也较高,故很难广泛运用于中高级英语教学。

②安排语言材料缺乏科学的顺序,有时一次出现的难点过于集中,学生不易消化和接受。

③忽视成年人和儿童学习英语的特点,完全照搬儿童习得母语的方法,给外语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忽视语法对成年人的监控和指导作用,片面强调机械模仿和记忆。

二、英语教学法讲座之二——听说法

听说法(TheAudio-LingualMethod)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的美国,在战后不断得到完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听说法是以句型为纲,以句型操练为中心,着重培养听说能力的外语教学法,又叫“句型教学法”或“口语法”,代表人物是弗里斯(C.C.Fries)和拉多(R.Lado)。听说法的理论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1.主要特点

①重视听说、兼顾读写。语言,首先是有声的,书面语只是记录语言声音的符号,所以口语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听说练好了,有利于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学习外语首先要掌握听说,在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尤应如此。语言材料首先要经过耳听、口说,然后再进行读写。要严格地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教学,没听的不说,没说的不读,没读的不写。

②强调变换操练,反复实践,养成语言习惯。听说法强调语言学习要靠大量的“刺激——反应——强化”的反复操练,通过模仿、记忆、重复、交谈等实践练习,形成自动化的习惯。听说法还主张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确切地理解、准确地模仿、正确地表达,尽量避免错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以避免错误形成习惯。

③以句型为中心。句型是从无数句子中归纳出来的一定数量的句子模式。句型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也是外语教学的中心。在外语教学中,教材的安排、知识的讲授、技能的操练主要是通过句型教学来进行的,通过句型操练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句型的教学顺序主要是通过母语与外语结构的对比,采用由易到难进行训练的办法,这有利于对重点句型和复杂句型的掌握。

④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主张外语教学必须把外语和母语进行对比,找出它们在结构上的异同,以确定外语教学的难点。

⑤外语教学要尽量减少或限制母语的干扰作用。主张用直观手段、情景、上下文和所学外语直接释义,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把翻译当作释义和理解的手段。

⑥广泛利用电化教学手段。

2.主要优点

①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入门阶段强调听说领先,加强口语训练,在口语基础上发展读写能力。

②重视句型教学。通过句型操练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形成自动化语言习惯和外语语感,既避免了语法翻译中繁琐的语法分析、抽象推理,又不像直接法那样对教师的外语水平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③对比分析母语和外语的结构特点,确定教学难点,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

④容易学到比较自然的外语语音和语调。

3.主要缺点

①把语言看作是一系列“刺激一反应”的过程,忽视了语言运用的创造性。

②过分强调机械性的句型操练,脱离语言内容和社会场景,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形式恰当地交际的能力。有些学生能把句型背得滚瓜烂熟,但在交际场合下不会运用,或用得不恰当,甚至出错。而且机械性的语言操练比较单调,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三、英语教学法讲座之三——情景法(视听法)

情景法(ThesituationalApproach),又称视听法,是在直接法和听说法的基础上,利用视听手段形成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情景为中心,以整体为基础,充分利用视听手段,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情景法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于法国,其代表人物有古根汉(G.Gouhrnhein)和古布里纳(P.Guberina)。他们认为,在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具体真实的情景决定着说话时所要选择的方式、节奏和语调。人的听觉和视觉受到刺激后,作用于大脑,诱发人脑迅速作出反应和加速记忆,从而达到记忆痕迹的长期储存。情景法强调耳、眼等器官以及大脑整体地去感知和认识外语材料,而外语材料的音、形、义和词、句、话也是作为整体让人感知的,因此,视听法又称为“视听整体结构法”。

1、主要特点

①强调语言与真实情景或设计的情景相结合,以情景为中心,充分利用视听手段,让学生做出模仿反应,形成自动化习惯,创造出类似语言习得的学习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学时,学生一边看图像一边听声音,避免使用母语,这样可以使情景的意义与所学外语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②外语教学采用整体教学,强调语言内容的连贯性。用情景法理解语言材料是以整体结构形式实现的,方法是:首先听一段意思完整的对话,掌握它的语音、语调和节奏等整体结构,然后再进行个别音素的训练。教学顺序是“对话——句子——单词——单音”。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练习和活用四个步骤。

③日常生活情景对话是教学的中心。视听法是以二、三人之间进行的日常生活情景对话为中心进行教学的。语音、图像具现,让学生置身于现实、自然的情景中用外语进行交际。口语是教学的基础,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和语调。强调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入门阶段常常设置一个约60小时不见文字的听说阶段,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口语语感。

④视听并用,语言和情景紧密配合,以情景联系话语。视听法认为,边看图像一边听声音,可以使情景的意义与所学外语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这样就可避免使用母语和书面语。学生看到情景和语言的配合,就会感到学习外语的真实性,并感到自己学到的语言是有用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一定的情景,而且可以看到说话时的姿势和表情等,使学生对语言的感觉比单独听或从书面学习更加深刻。因此,学生容易学好语言。

⑤视听法的教学过程包括四个步骤:感知、理解、练习和活用。

⑥集中强化教学三个月,用250至300课时进行强化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口语能力。

2.主要优点

①情景视觉与录音听觉相结合,充分利用视听手段,使学生同时见其形,听其声,调动左右脑的神经细胞,加快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促进学生在所学的外语与实物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从小学会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②强调在R常生活情景中直接感知整体的语言,并在交流中学习和学得语音、词汇和语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逼真的教学情是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外语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对话是进行口语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对话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学生的口语能力,又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③强调口语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重视培养语感,用外语讲解外语。

④学生一开始就能听到地道的外语,日积月累,有助于养成准确的语音和语调,以及遣词造句的习惯。

3.主要缺点

①疏于强调整体结构感知和综合训练,忽视语言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外语。

②过于强调视觉直观的作用,完全排斥母语,忽略母语的中介作用。

③过于重视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以情景为线索来选择和安排语言材料,但由于情景的设计常常是虚构的,因而情景中的话语并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

四、英语教学法讲座之四——交际法

交际法(TheCommunicativeApproach),又称功能法或意念法,是以语言的“功能——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学法。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欧共同体。语言的功能指的是用语言叙述事情和表达思想。例如,打招呼、询问、请求、邀请、介绍、感谢、道歉、希望和害怕等。意念是所要求表达的思想内容。功能和意念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是紧密联系的。例如,询问邮局的方位:Isthereapostofficenearhere?询问是功能,邮局和方位是意念。交际法的主要教学思想来源于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也是外语教学最根本的目的。

1.主要特点

①教学过程交际化。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要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尽量使用外语上课和进行言语交际活动,力求实现外语教学过程交际化,以确保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英语课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掌握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技能课。使用交际法时要选择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和典型的情景,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接近真实的言语交际的情景进行言语交际活动、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重要作用是提供帮助、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接触所学语言,在各种活动中学习外语。

②功能和意念相结合。外语教学要选用学生最常用的语言功能和意念。学生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是受情景制约的。意念是学生对语言情景反应的产物。学生感知情景,产生意念,用语言表达意念,才能进行交际活动。言语交际活动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和完成的,因此,外语教学要根据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最迫切需要的情景来进行,而且还要选择最常用的、最典型的言语交际情景。同时,还要从学生最常用的情景中选取最常用的典型材料作为交际的话题。

③教学活动以内容为中心,大量使用模拟情景、扮演角色、信息传递、语言游戏等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④对学生的语言错误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必频繁纠错,以免打断学生连续的语言表达活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言语交际的积极性。交际法认为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错误是在学习过程中从不完善达到完善的“路标”。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言语交际,大胆开口说话,以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但对一些影响交际活动的理解性错误应该予以纠正。

⑤对话是教学的基本单位。交际法反对以句子为教学基本单位的机械操练,而主张以对话为教学基本单位的语言交际活动。尽管交际法也采用句型操练的形式,但这仅是达到以交际为目的而运用语言能力的一种有用的手段,并尽量要求把它运用于具体的语言情景或话语的上下文中,为交际功能和表达意义服务。学生在生动的话语情景中进行言语交际活动能加速培养理解和表达能力。

2.主要优点

①强调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语言不只是表达思想,更是交际的工具。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及地点面对不同的对象时,使用适当的语言,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并懂得如何适当地使用外语。培养外语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②强调教学过程的交际化。只有形成外语教学过程的交际化,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③以话语为教学单位。话语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为培养学

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必须在体现交际情景的话语中综合运用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等知识。

④不苛求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允许学生犯一些不影响交际活动的语言错误,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言语交际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⑤创建按功能项目为纲的外语教学体系,在外语教学中引进功能项目有利于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3.主要缺点

①“功能——意念”项目多种多样,包括确定评议“功能——意念”项目的标准是什么,“功能——意念”表中究竟应有哪些项目,如何科学地安排“功能——意念”项目的教学顺序等等,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的探讨。

②如何科学地协调语言“功能——意念”项目与语法、句型结构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解决。有时会出现较难的语言形态和结构先学的现象。

③允许学生出现语言错误,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未必明智。如何避免有错必纠和放任自流这两种极端的态度方法,正确对待语言错误,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五、英语教学法讲座之五——全身反应法

全身反应法(TPR,TotalPhysicalResponse)是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歇尔(JamesAsh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种方法倡导把言语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教师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指令式语言项目,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项目用身体作出反应。

全身反应教学法注重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阿歇尔援引父母教儿童学习第一语言的例子来诠释全身反应教学法的原理。他认为,学生在一个比较放松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最佳;而紧张、急躁的情绪对学习英语是有利的;教师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多听英语。同时,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每个学生从本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自己学习英语的真正原因和实际动机,进而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想尽快掌握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并不要求学生记住指令中所使用的词汇;相反,教师要求学生闭上双眼,用身体对激发想象力的指令作出反应,从而领略自我创造身体动作的情趣。这种TPR自我表达有助于提高学生用非语言和语言手段进行表达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应根据班级的大小、学生年龄的大小、学生英语程度的高低和所教科目的特点,创造不同形式的系列指令,然后加以灵活运用。

1.主要特点

①听力理解领先。首先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用口语表达。

②学生应通过身体对语言的反应动作来提高理解力。这种身体反应应由教师用有计划的指令来控制。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感知并理解掌握语言。研究表明,教师通过娴熟地运用指令,可以使学生学到大部分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成百的词汇。

③允许学生在预先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发言。教师不应强迫学生发言。学生通过对听到的语言材料的理解,内化了目标语言的认知结构,到一定时候自然会开口说话。

⑤教学应强调教学的意义而不是形式,可降低学生的紧张情绪。

教师在编写一个以全身反应教学法为基础的教案时,首先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构思,设计好全部的步骤,然后把每个步骤按先后顺序—一写下来。下面提供几个指导性的问题,供教师编写教案时参考:

①是否把活动的全部步骤都考虑到了、都包括进来了?

②在一个活动中,包含的步骤是否过多?(一般来说,一个活动中有六到八个步骤就够了。再多的话,可以一分为二)

③每个步骤的指令是否简短明了?

④如何示范、怎样演示活动过程?

⑤是否需要使用教具或预先做一些特别的准备工作?

在编写指令时,关键是要把握先后顺序。本着听力先行的原则,

教师应先说指令,每个指令要重复几遍,让学生有机会锻炼听力。等学生听懂了,再请学生复述。复述没有困难后,再要求他们自己开口表达。要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别,有的学生听一遍就能明白,有的需要观摩久一点,复述许多遍以后才能脱口而出。设计全身反应教学法,顺序安排大致如下:

①教师说出指令并做示范动作,学生一边听一边观察。

②教师说出指令并做示范动作,然后让学生跟着做。

③教师说出指令,不示范动作,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

④教师说出指令,不示范动作,让学生复述指令、完成动作。

⑤让一位学生说出指令,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做动作。

2。主要优点

①它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实际体验中学习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用英语交流,不在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让学生在一个不用害怕挫败的环境中学习。

②它能够提供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循环反复的练习中学会英语。

③协调学生的左、右脑,有助于学生的左脑发展以及语言学习的成效。学生通过听觉来吸收信息,是由左脑来完成的,而将这些信息用肢体动作表达出来是通过右脑来完成的。

④主张以句了为教学单位,整句学、整句用,重视语言内容和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运川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有经验的教师懂得,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就接受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而论,他们各自有不同的优势和弱点。例如,在接受外部信息方面,有的学生使用听觉通道,学习效果较好,一听就懂;有的学生的视觉通道胜过听觉,凡事过目不忘。在表述方向,学生们同样存在各种差异。所以,全身反应教学法重视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在内的多种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很有道理的。教师学习和掌握全身反应教学法,在课堂上运用全身反应教学法,也是值得一试的。

中学外语教案范文篇7

论文摘要: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本科的专业需求,也是培养跨国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双语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讨论了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解决办法,即通过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来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交流的增多,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急需大批具有对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了适应教育全球化的需要,我国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都开始在涉外本科专业推行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六大试点双语教学的专业之一。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是指在国际贸易本科课堂上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的学科教学与交流。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的真实语言环境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国际贸易专业英语,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用英、汉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国际贸易学科的学习、思考与研究。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实验阶段,许多院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开展的双语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与现实发展对该专业提出的要求相距甚远,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理论上的指导。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必须从国际贸易本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一个完整的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一、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ISD,InstructionSystemDesign),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具体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模式等四个基本的构成性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过程。

师资是双语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双语教师首先必须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学科体系基本框架、学科发展趋势、理论发展动态等有较全面及时的了解。同时,这些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较强的听说表达能力。

学生在这个教学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配合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一方面,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双语课程的内容无法讲授,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课堂提问时学生的投入程度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双语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也要求学生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着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双语课程的学生要投人大量时间和精力,既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

教材是双语教学系统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是指教科书,而广义的教材则是指包括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师手册、学习指导书、复习题、练习题、参考文献等在内的教学材料系统。面对众多的原版教材,选择的标准为该教材能基本概括学科理论,或者是能反映学界形成共识或权威性的分析范式。它既要为有志于进一步研究本学科理论的学生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基础,也要为从事具体实践的学生和专业工作人士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依据。

国际流行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三种,三种方式各有所长。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应视实施双语教学的学生类别、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状况、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以及语言目标而定。双语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好教学设计者、组织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条件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促进其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双语教师积极编写详细规范的双语教案,并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使双语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除了上述四个最重要的因素以外,为保障双语课程的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系统设计还应充分考虑相关学校和院系建立的管理制度、完善对双语课程的激励机制、规范双语课程的评价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

二、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在我国还不成熟,在学生、教师、教材和考评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双语师资水平有待加强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双语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骨干教师一般都有硕士或博士学历,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在温州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学生认为老师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有40%的学生担心老师是否能使用英语清晰准确地讲述教学内容,52%的学生则担心老师是否能恰当处理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运用的关系。如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技能等方面加强双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

(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国内财经院校的热门涉外专业,该专业学生入校时高考英语成绩总体较好,而且该专业学生在人校后学习英语的热情很高。但双语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主要在于学生目标语言水平不容乐观,特别是听说水平不尽如人意,专业词汇量不够是学生使用原版教材的最大障碍。此外,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充足,难以做到迁移、融会、贯通,造成了专业知识前后无法相互沟通,新知识的学习缺乏严密的系统性,直接损伤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教材的使用有待系统化

按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的双语教学要使用外语原版教材,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我国的双语教学开始于最近几年,任课教师本身信息渠道狭窄,同时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不仅对于学生,而且对于老师来讲独自承担教材的使用费用都是个不小的负担,因此造成当前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教材难易程度参差不齐,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的局面。“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WI''''O体制及案例分析”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课程采用的教材大多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中文本或英文本,或者翻译后再编著,虽然能基本满足教学过程的需要,但是缺乏系统规划。

(四)考核制度有待健全

考核制度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吃透原版教材,为了满足大纲要求和联系我国实际,教师要收集很多针对我国实际的资料,因此其工作量和难度要比非双语教学大很多。此外,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用双语教学往往会影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而且有些学生还可能产生抵触晴绪,教师在课堂上可能面临更多的难题。因此,如果没有相关的薪酬激励措施,光靠教师的热情是无法坚持下去的。同样,学生在学习难度和学习任务方面也大大增加,如果还是采用相同的学分,也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上述问题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不是某课或某个教师能够解决的,必须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解决。

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为实现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目标,而对整个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并根据实践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设计过程。

包括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课程设计、师资来源与培养、教学内容设计、评价管理设计等。

(一)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目前国际贸易本科双语教学课堂教学策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群体一接受”型,即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少数采用个体一接受型;而个体探究型、群体探究型则占极小的比例。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为教学媒体的选择与组合,在加大信息量的同时充实教学内容,节省英语板书时间,利用国内外经贸专题网站、专业学习网站拓展双语课堂的范围和空间。教师可在校园网上建立个人主页,公布外文版教学大纲、本学科主要内容、中外文参考资料、相关站点链接等;二为教学方法的优化,尝试“例中学”、“做中学”、“探中学”、“评中学”等多种多样的双语教学活动,发挥各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优势,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其知识结构具有层次鲜明、衔接紧密的特点。双语课程的设置宜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基础性学科、应用性学科和上层学科在设置时间上的系统性。在第一、二、三学期完成全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及经常课背景,不提倡开展双语教学。在第四学期,为避免学生从大学英语教育到双语教学的巨大落差,宜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进行过渡,如“外贸函电”、“经贸英语会话”。第五学期可开展“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由于是基础课程,不宜采用过多的外语教学,以免影响学生的理解,比较适合的教学外语使用比例是20%30%,让学生熟悉专业术语和对应的外文名称。在大三上学期开展“进出口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经贸地理”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大三下学期开展“国际结算”、“单证制作”、“报关与商检”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大四上学期开展“国际商务谈判”和学生课程实践的双语教学。这样可以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有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

(三)师资来源与培养

在教师方面应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外贸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外学者来讲学,或者聘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学者担任双语教师,或者引进外贸专家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并承担适当课程、适当比例内容的教学任务;同时,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国内进修访学或国外进修的方式培养在职双语教师,或将教师送到外贸公司去实践,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外贸操作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使其知识结构与贸易发展与时俱进。

(四)教学内容设计

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遵循以下标准:一是内容新颖,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克服双语教学中使用外语工具的不利因素;二是内容理论性较弱、理论性较强,理论知识较为抽象,用英语讲解很晦涩,将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通过实践可以弥补学生对理论理解的不足;三是章节相对独立,内容相对松散,前后章节既是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对前章内容的理解相对来说不太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四是注重教材的选择,可选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推荐使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及法学专业原版影印教材的通知》所推荐的教材,还可参照国内高水平大学正在使用的英文教材,必要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删减集成,自己编写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辅助教材,如中文教材、生词表、网站、工具书等。

(五)评价管理设计

为了保证双语教学工作的质量,以及对双语教学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以便为今后双语教学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良好基础,应建立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即根据双语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双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展开有效监控,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作出的价值判断。双语教学评价不仅能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使学校、学院及时了解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双语教学管理,促进双语教学系统的不断完善。双语教学的评价管理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激励,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深化研究、大胆实践,制定双语教师的薪酬制度,使他们的超额付出得到肯定和回报,如适当上调双语课的课时量,以解决课时有限带来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耗损的问题;二是对学生双语学习的评价,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在课堂/课外论坛中的发言及讨论的次数、质量、水平确立为评价内容,鼓励学生撰写英文报告、论文、方案,期末总结评价时可将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有机结合,综合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可中英文结合;三是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监督机制,把双语教学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程序,从根本上稳定双语教学模式,可成立双语教学管理部门,制订既详细又具实际可操作性的评估细则,对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准入制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和管理,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模式,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

中学外语教案范文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教学系统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交流的增多,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急需大批具有对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了适应教育全球化的需要,我国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都开始在涉外本科专业推行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六大试点双语教学的专业之一。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是指在国际贸易本科课堂上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的学科教学与交流。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的真实语言环境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国际贸易专业英语,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用英、汉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国际贸易学科的学习、思考与研究。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实验阶段,许多院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开展的双语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与现实发展对该专业提出的要求相距甚远,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理论上的指导。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必须从国际贸易本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一个完整的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一、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ISD,InstructionSystemDesign),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具体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模式等四个基本的构成性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过程。

师资是双语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双语教师首先必须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学科体系基本框架、学科发展趋势、理论发展动态等有较全面及时的了解。同时,这些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较强的听说表达能力。

学生在这个教学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配合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一方面,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双语课程的内容无法讲授,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课堂提问时学生的投入程度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双语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也要求学生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着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双语课程的学生要投人大量时间和精力,既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

教材是双语教学系统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是指教科书,而广义的教材则是指包括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师手册、学习指导书、复习题、练习题、参考文献等在内的教学材料系统。面对众多的原版教材,选择的标准为该教材能基本概括学科理论,或者是能反映学界形成共识或权威性的分析范式。它既要为有志于进一步研究本学科理论的学生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基础,也要为从事具体实践的学生和专业工作人士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依据。

国际流行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三种,三种方式各有所长。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应视实施双语教学的学生类别、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状况、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以及语言目标而定。双语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好教学设计者、组织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条件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促进其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双语教师积极编写详细规范的双语教案,并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使双语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除了上述四个最重要的因素以外,为保障双语课程的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系统设计还应充分考虑相关学校和院系建立的管理制度、完善对双语课程的激励机制、规范双语课程的评价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

二、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在我国还不成熟,在学生、教师、教材和考评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双语师资水平有待加强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双语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骨干教师一般都有硕士或博士学历,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在温州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学生认为老师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有40%的学生担心老师是否能使用英语清晰准确地讲述教学内容,52%的学生则担心老师是否能恰当处理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运用的关系。如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技能等方面加强双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

(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国内财经院校的热门涉外专业,该专业学生入校时高考英语成绩总体较好,而且该专业学生在人校后学习英语的热情很高。但双语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主要在于学生目标语言水平不容乐观,特别是听说水平不尽如人意,专业词汇量不够是学生使用原版教材的最大障碍。此外,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充足,难以做到迁移、融会、贯通,造成了专业知识前后无法相互沟通,新知识的学习缺乏严密的系统性,直接损伤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教材的使用有待系统化

按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的双语教学要使用外语原版教材,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我国的双语教学开始于最近几年,任课教师本身信息渠道狭窄,同时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不仅对于学生,而且对于老师来讲独自承担教材的使用费用都是个不小的负担,因此造成当前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教材难易程度参差不齐,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的局面。“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WI’O体制及案例分析”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课程采用的教材大多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中文本或英文本,或者翻译后再编著,虽然能基本满足教学过程的需要,但是缺乏系统规划。

(四)考核制度有待健全

考核制度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吃透原版教材,为了满足大纲要求和联系我国实际,教师要收集很多针对我国实际的资料,因此其工作量和难度要比非双语教学大很多。此外,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用双语教学往往会影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而且有些学生还可能产生抵触晴绪,教师在课堂上可能面临更多的难题。因此,如果没有相关的薪酬激励措施,光靠教师的热情是无法坚持下去的。同样,学生在学习难度和学习任务方面也大大增加,如果还是采用相同的学分,也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上述问题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不是某课或某个教师能够解决的,必须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解决。

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为实现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目标,而对整个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并根据实践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设计过程。

包括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课程设计、师资来源与培养、教学内容设计、评价管理设计等。

(一)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目前国际贸易本科双语教学课堂教学策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群体一接受”型,即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少数采用个体一接受型;而个体探究型、群体探究型则占极小的比例。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为教学媒体的选择与组合,在加大信息量的同时充实教学内容,节省英语板书时间,利用国内外经贸专题网站、专业学习网站拓展双语课堂的范围和空间。教师可在校园网上建立个人主页,公布外文版教学大纲、本学科主要内容、中外文参考资料、相关站点链接等;二为教学方法的优化,尝试“例中学”、“做中学”、“探中学”、“评中学”等多种多样的双语教学活动,发挥各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优势,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其知识结构具有层次鲜明、衔接紧密的特点。双语课程的设置宜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基础性学科、应用性学科和上层学科在设置时间上的系统性。在第一、二、三学期完成全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及经常课背景,不提倡开展双语教学。在第四学期,为避免学生从大学英语教育到双语教学的巨大落差,宜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进行过渡,如“外贸函电”、“经贸英语会话”。第五学期可开展“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由于是基础课程,不宜采用过多的外语教学,以免影响学生的理解,比较适合的教学外语使用比例是20%30%,让学生熟悉专业术语和对应的外文名称。在大三上学期开展“进出口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经贸地理”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大三下学期开展“国际结算”、“单证制作”、“报关与商检”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大四上学期开展“国际商务谈判”和学生课程实践的双语教学。这样可以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有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

(三)师资来源与培养

在教师方面应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外贸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外学者来讲学,或者聘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学者担任双语教师,或者引进外贸专家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并承担适当课程、适当比例内容的教学任务;同时,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国内进修访学或国外进修的方式培养在职双语教师,或将教师送到外贸公司去实践,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外贸操作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使其知识结构与贸易发展与时俱进。

(四)教学内容设计

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遵循以下标准:一是内容新颖,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克服双语教学中使用外语工具的不利因素;二是内容理论性较弱、理论性较强,理论知识较为抽象,用英语讲解很晦涩,将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通过实践可以弥补学生对理论理解的不足;三是章节相对独立,内容相对松散,前后章节既是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对前章内容的理解相对来说不太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四是注重教材的选择,可选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推荐使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及法学专业原版影印教材的通知》所推荐的教材,还可参照国内高水平大学正在使用的英文教材,必要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删减集成,自己编写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辅助教材,如中文教材、生词表、网站、工具书等。

(五)评价管理设计

为了保证双语教学工作的质量,以及对双语教学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以便为今后双语教学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良好基础,应建立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即根据双语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双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展开有效监控,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作出的价值判断。双语教学评价不仅能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使学校、学院及时了解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双语教学管理,促进双语教学系统的不断完善。双语教学的评价管理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激励,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深化研究、大胆实践,制定双语教师的薪酬制度,使他们的超额付出得到肯定和回报,如适当上调双语课的课时量,以解决课时有限带来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耗损的问题;二是对学生双语学习的评价,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在课堂/课外论坛中的发言及讨论的次数、质量、水平确立为评价内容,鼓励学生撰写英文报告、论文、方案,期末总结评价时可将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有机结合,综合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可中英文结合;三是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监督机制,把双语教学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程序,从根本上稳定双语教学模式,可成立双语教学管理部门,制订既详细又具实际可操作性的评估细则,对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准入制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和管理,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模式,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

中学外语教案范文篇9

发表在《双语教学研究》网站上张正东的《论双语教学》(下称《论》文),翁燕珩的《浅析浸没型双语教育》(下称《浅》文),和卢丹怀的《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下称《双》文)就是这样一些典型的论著。虽然就论著本身来讲,作者们对国内外各种双语论著涉猎颇广,也引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章,但是,由于不明的原因,论著给人的感觉却是越讲越不清楚,到最後一个问题也没有得到解答。

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在美国和加拿大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有关的理论依据和课堂实践已经是一个有共识的、非常清楚的体系。然而,国内的一些学者在面对这个非常清楚的体系的时候,却变得模糊起来,不但无法准确地把国外的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引进国内,让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反而引发了更多的问题。

首先,是“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概念。例如,《论》文从一开始就开始模糊,称“双语教学就是实施双语教育的手段,”这本来是对的,可是后面却马上接著说“也泛指双语教育。”问题就来了,因为概念已经被偷换了,而且后面还开始把双语教育分类来论述,这已经完全偏离“双语教学”这个主题了。

准确地来说,“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是一种通过使用学生的第一和第二语言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的的教育方法。国外因为这个教学的目的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双语教育:

假如是希望以少数、弱势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尽快掌握主流、强势语言为目的的:教师使用弱势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掌握各学科知识,同时也积极教导学生主流语言。一旦学生掌握了主流的语言,就不再通过母语来教学,所有学科全部过渡为使用主流语言教学。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过渡型双语教育。”

假如是希望以少数、弱势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在掌握了主流语言以后,仍然保持他们的母语为目的:那么,学生在掌握了主流语言以后,并不完全脱离母语教学的环境,仍然有部分的科目使用母语来上课,部分科目使用主流语言来上课。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保持型双语教育。”

假如无论学生本身的母语是否主流、强势的语言,教育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成为双语、双文化的人才,那么,整个教学体系的设计就已经完全脱离哪一个语言为主,哪一个语言为次的束缚,专注于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双语能力。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沉浸型双语教育。”

我们先来评估一下,三种双语教育的模式,哪一种比较适合在中国实行?

首先看“过渡式”: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在美国,是为了使移民学生尽快融入英语主流而设立的,由于强调的是英语能力的培养,忽视母语的继续发展,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是一种失败的双语教育,因为学生英语没有真正学好,母语也丢掉了。导致加州和其它州选民通过选举废除的,就是这种双语教育。过渡式的重点是让掌握弱势语言的群体过渡到掌握强势语言的群体。目前国内的“双语教育”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需要通过本族语的帮助过渡到完全掌握汉语外,根本就没有过渡式存在的理由,因为外语在中国是弱势语言,汉语是强势语言,刚好跟实行过渡式的国家,如美国,相反。

其次看“保持式”: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在美国,是试图让已经掌握了主流语言的学生继续留在双语计划里面,能继续用母语学习一些科目,保持他们的母语水平。研究证明这种类型教育出来的学生比“过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在英语能力和母语能力方面都要高,在英语能力方面至少不差于非双语班的学生。保持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保持”。假如一个移民学生在三年级进入一家美国的公立学校,在保持式的双语班里面学习,他的母语水平就将永远“保持”在三年级,无法再进步了。美国的一些双语计划使用“保持”的原因是因为政府对教育的基本拨款并不包括双语教育在内,双语教育是由联邦或者州政府特别拨款给英语能力不足的学生的。为了防止学校利用英语能力不足的学生拿更多的政府补助,通常政府会严格监控双语教育是哪些学生受益,并设立“脱离”双语计划的标准。当学生达到标准,通常是英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就必须脱离双语计划,不可以拿政府的补助。要把熟练掌握了英语的学生留在双语计划里面,只能让他们上类似于外语性质的课,跟完整的双语计划里面大张旗鼓进行母语训练,用母语上课等就差很远了。在国内,我们当然不要我们的学生只是“保持”他们的母语,我们当然是希望他们的母语--汉语能随著年级的增加而进步。因此,“保持式”也没有在中国存在的理由。

最后,是“沉浸式”。沉浸教育在美国和加拿大,主要都是掌握强势语言的学生希望同时也掌握弱势语言。比如加拿大的法语沉浸计划,是讲英语的学生希望掌握法语;美国的中文沉浸计划是讲英语的学生希望掌握汉语等。在中国,强势语言是汉语,弱势语言是英语或者其它外语,当然是讲汉语的学生希望掌握外语了。应该说,国内目前希望实行双语教育的地方或学校的目标跟这种双语教育的目标完全一致。要进行双语教育,最好就是进行沉浸式的双语教育。《浅》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引证了国外的研究结果,证明沉浸式的双语教育是最好的,因为只有这种双语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双语双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才真正有跟国际接轨的可能。可是,在最后,《浅》文却不知道为什麽得出了沉浸式双语教育不适合中国学生的结论。所根据的,只是一个非常弱的研究结果说受过沉浸教育的学生大多数仍然喜欢使用他们的第一语言,而不喜欢使用第二语言,因此,沉浸式的双语教育仍然是失败的。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完全跟双语教育无关。社会语言学告诉我们,人们使用哪种语言并不一定跟自己是否熟练掌握这种语言有关系。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在外地遇到老乡的时候,即使我们都能熟练地讲普通话,但我们仍然是情不自禁地用家乡话交谈。假如在一个老乡的聚会中,大家都用家乡话交谈的时候,有一个人硬是不讲家乡话,大家就都会认为这个人有毛病,傲气大了。加拿大法语沉浸计划的学生的英语标准测验成绩比非沉浸计划的学生好,法语标准测验成绩更远远超越非沉浸计划,只上法语为外语课的学生;美国中文沉浸计划的学生也得到相似的结果;日本英文沉浸计划的学生日文比非沉浸计划的学生要好很多。这些都证明了沉浸式的双语教育,确实是目前最先进和最值得仿效的双语教育类型。

但是,沉浸式的双语教育应该如何实行?国内的学校是否有这个条件实行?无论是《论》文还是《浅》文,都没有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至于“双语教学”(BilingualTeachingMethodology),包括的范围比“双语教育”要广泛得多。《董》文就指出了“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而且,它包括了属于和不属于“双语教育”范畴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国内很流行的在外语课上面使用汉语来解释语法,属于一种双语教学的方法,但不是双语教育;上课时讲一句汉语再讲一句外语来教化学,也是双语教学,却也不可以算是双语教育;上历史课,第一章书用汉语讲,第二章书用外语讲,这种听起来很奇怪的教学方式,却是属于双语教育的一种双语教学方式!

正因为国内的学者搞不清“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区别,才会出现类似于下面这些问题的疑问:

-我们学校也要搞双语教学了,我们语文老师怎麽用外语来讲文言文呀?

-既然别的老师已经用外语上数学、物理、化学、地理、政治等等了,双语教学,那我们外语老师该教什麽呢?

-既然双语教育也是外语教育的一种,干脆还象从前那样,加强外语教育算了,搞什麽双语?

-我有英语六级证书,校长才聘请我当这个双语学校的地理老师,上课的时候我该用多少汉语,多少英语呢?我用英语讲课,学生读的课本是汉语的,行吗?

-我是生物老师,现在我的学生已经能听懂我上课的时候说的“请翻开课本”,“请站起来”,“请坐下”,“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等外语句子了,我们是在进行“过渡型的双语教育”吗?

校长想知道的,是在“双语教育”的一种类型下面,比如我们来搞“保持型”吧,我们的学生一天该上几节外语课,几节用外语来讲授的课,几节完全用汉语来讲授的课?课程表该怎麽编?家长想知道的,是学生用外语来上重要的课,比如数理化这些,到中考高考的时候只懂外语的名词,不懂汉语的名词,升学率会不会降下来?老师想知道的,是怎麽个“双语”法?上课的时候我就说一句“OK”算不算双语教学?外语的化学课本,连我自己都看不懂呢,怎麽教学生?高三复习的时候用外语上过高一物理的学生会不会要我重新用汉语给他们讲一次高一物理?一个课要上两次,不是害人吗?

很多论著不厌其烦地告诉读者“双语教育”的定义,也以中国与世界接轨或者加入WTO,或者其它的理论为理由,告诉读者“双语教育”有什麽好处。但是,却从来没有很清楚地告诉读者,在课堂里面,该怎麽样进行“双语教育。”前面提到的那些论著的作者,虽然说出了双语教学是实现双语教育的手段,却没有一个能具体讲出来在课堂上面如何进行双语教学。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作者可能根本没有根据双语教育的定义,具体地在某一个学校的课堂里面打造过一个双语教学的计划(BilingualEducationProgram)。

根据学校的目标,采用了一种形式的双语教育,就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套的双语教学计划。计划要包括教育方针和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选拔、教材的使用和教学法。它们是互相联系,不能分割的整体。

本文在前面已经指出过,国内的一些双语教育的论著对于“要不要进行双语教育”还抱有怀疑态度,对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概念还有点含混的时候(如《双》文和《论》文),奢望在课堂实践上对从事双语教育的教师们有所指导,实在是不太实际。幸好,一些在第一线的双语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给出了部分的答案了。《王》文里面,就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的想法,呼吁“寻找各个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切入点。”《张》文和《黄》文中指出了双语教学的认识误区并提出了双语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这些答案综合起来,就能产生一套符合当地双语教育目的的教学计划。

良好双语教育制度下的双语教学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就是“语言分离,双语并重。”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决定学生每天要接触多少母语,多少外语,这个百分比的问题在国外不同类型的双语教育的定义中已经被阐述得很清楚了。但是,作为学校,还必须根据师资、课本等具体情况决定哪些科目可以切入使用外语教学。

为什麽在课堂里面要实行“语言分离”的原则呢?所谓“语言分离”,就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把两种语言混合在一起讲课,即讲一句外语,马上翻译成母语,又讲一次。因为研究证明,这种“同时翻译”(ConcurrentTranslation)的双语教学方法,学生会选择听得懂的语言来听,而排斥听不懂的第二语言,结果是永远学不会第二语言。解决的办法就是进行教学语言分离。语言分离的方法有很多种:

最低限度的方法,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某些部分固定使用第二语言,如课堂的指令,体育课的口令之类。

较低限度的方法,是老师每星期某一天或几天的某一节课全部用第二语言来上课,其余的时间用第一语言来上课。

低限度的方法,是学科老师在教某几章书的时候用第二语言,包括课本、作业和授课语言;其余全部用第一语言。

较高限度的方法,是某一个或几个学科的老师在某一个年级全部使用第二语言来上课。

最理想的方法,当然就是使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老师完全分开来上课,每一个班配备两套老师,一套老师专门负责讲授使用汉语的课程,另一套老师专门讲授使用外语的课程。

为什麽要“双语并重”?所谓“双语并重”,就是在进行双语教育的时候,既提供给学生最好的母语教育,也提供给学生最好的外语教育,并尽量避免产生负面的影响。

目前几乎所有国内双语教育的论著都谈到双语教育的一个特征就是使用外语来讲授部分学科。可是,很少有文章说得清楚为什麽外语课不够,还要用外语来上专业课;也没有任何一篇文章谈过在双语教育之下的母语语文课为什麽不可以用外语上。

为什麽要用外语来上专业课(如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甚至美术、体育等学科的课)?答案有三个:

第一:为了创造一个应用外语的环境。如《王》文所说的,中国学生学外语缺乏一个应用的环境,而语言学了是要用的,不用就会忘记。假如每天只在一个小时的外语课里面接触外语,学十几年还是没有办法跟外国人进行最简单的日常交流。但是,假如学生在专业课里面也能接触外语,应用的环境就大大增加了。

第二:语言的习得是跟语言的需要成正相关的关系的。假如学生感觉不到学习外语的需要,就很难学得进去。目前,国内的外语课让学生感觉到的需要就是要在各种考试中考高分。因此,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学得最出色的方面就是如何考试。一个精通考试的学生在考托福、GRE的时候,甚至可以不看题目,只看给出的选择题答案,就能选对。可是,这个学生可能看不懂最简单的专业文章,不会写最简单的外语报告。假如学生要用外语来上专业课,就意味着他们要听懂老师的讲课,读懂外语写的教材和使用外语做功课。这些就是需要,而且是自发的需要,不是象外语课那样老师灌输的需要。不少中国留学生到了国外发现自己外语能力进步得非常快,觉得吃惊。其实,是因为在国外社会里面有听、讲、读、写外语的全面需要,所以学生就学得特别快。我们用外语来上一些专业课,正是为了提供这样的需要给学生。

光是提供需要还不够,专业课的老师还必须负责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不要以为这是外语老师的事。所以,用外语上的专业课的教案里面,不但要有专业知识的教学目标,还要有语言知识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中英双语班的一节数学课里面,老师要讲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还要讲数字的比较以及正负数的加减法。在语言目标里面,就必须包括:

一:词汇目标:学生必须掌握象"positivenumber","negativenumber","origin","numberline","absolutevalue","addition","subtraction"这样的专业词汇。

二:句子结构目标:学生必须掌握如何使用"greaterthan","lessthan","subtractfrom"这样的句子结构以及比较式的用法,能熟练地理解和使用类似下面的句子:

2isgreaterthan-4(2比-4要大)

-5islessthan-2(-5比-2要小)

IfJoesubtracts-3from8,wouldhebegettingabiggerorsmallernumber?(假如阿祖用8减去负3,他会得到一个更大还是一个更小的数字?)

三:口语交流目标:学生必须能通过小组活动,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以下的交流活动:

1.寻找:通过询问,知道对方正在干什麽,或者引起问题的讨论。

2.参与:通过寻找知道对方在做什麽以后,有意识地参与活动。

3.解决:通过参与活动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通常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选出一位组长,一位记录员,一位报告员,一位时间监控员,各司其职。然后,把一些数学问题拆成若干部分,每一个小组只得到一部分,必须跟其它小组交流才能得到完整的答案,规定交流必须使用目标语言,这样,就创造了口语交流的条件。共同协作的活动找到答案以后,每一个小组的报告员向全班报告解决问题的过程。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在普通的外语课里面,类似上面这样的外语课文通常是没有的,只有在专业课里面才会存在;即使有这样的课文,学生也不会象在专业课里面学得那麽自然、有系统和记得那麽深刻。这正是双语教育优于普通外语教育的其中一个方面。

最后,用外语课来上专业课其实是很大程度是由外语的性质决定的:用外语上专业课可以用最经济的办法学到最多的词汇,而且容易记得住。以中英双语为例子,很多词汇,中文是可以望文生义的,即使一个从来没有学过生物的人,都会猜得到“虐原虫”绝对不是一种化学物质的名字。然而,即使是从小学英语长大的人,假如没有学过生物学和化学,绝对不可能猜得到两个开头和结尾都相似的单词:"plasmodium"是虐原虫而"potassium"是钾,一种化学物质。

既然用外语来上专业课可以帮助学生学更多的外语,那麽,为什麽在双语教育中,语文课(母语课)不可以用外语上?

这个问题牵涉到双语教育中“双语并重”的原则和母语教育的重要性。既然是双语并重,而不是“独尊外语”,母语语文课是双语里面的其中一语,当然就不可以用外语来代替。

另外,因为一个人一生只需要学一次怎麽阅读和写作,母语教育就是用最容易的方式把阅读和写作的技能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可以把从母语中学到的文学元素转移到外语的学习中,使外语的学习更容易进步。研究证明,母语程度高的人,学外语比别人快和好。在双语教育中,母语不但不可以用外语上,连母语的课本都必须尽量选用使用母语创作的文学作品,而非由外语翻译的作品,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原汁原味的祖国语言文化,真正成为双文化的人才。

一些论著,在指出了双语教育的定义的同时,却没有客观地报道国外对双语教育的研究。《论》文,《浅》文和《双》文都不同程度地引证国外的例子或研究结果,指出双语教育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但是,由于这些论著未能指出造成负面结果的根源,读者很容易就会得出“中国不应该进行双语教育”的结论。同时,很少文章能引用国外对双语教育的经典研究,反而对似是而非的一些“研究”报道得很深入,也影响大家对双语教育优劣的判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相信是论著的作者缺乏系统的教育研究方法或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的缘故,对于一些研究报道,只看结果,而不去分析原文或者分析研究是在什麽情况下做出来的。

例如,这些论著引证了一些没有得到理论界公认的研究结果。比如在《双》文中提到的贝克博士(Baker,Keith)的研究,认为“双语课程在提高英语水平方面比较差。”可是,作者却不知道,当年贝克的这项研究竟然是把几种双语课程教育出来的学生,跟另外一种双语课程教育出来的学生比较得出来的。就等于是把全聚德的烤鸭跟便宜坊的烤鸭的味道进行比较以后,得出一个结论说便宜坊的烤鸭没有上海小绍兴的白斩鸡的味道好,这样的研究有价值吗?

其次,一些论著提出了母语和外语会互相干扰的问题(如《论》文),但并没有报道母语水平的提高会增进外语水平的研究。同时,更不会想到,在双语教育下,如何避免母语和外语的互相干扰,也是应该在双语教学的方法中强调的。不过,目前国内的双语教育刚刚起步,还没有到达这个地步,本文也就不花时间讨论这个问题了。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的双语教育,很多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准备还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之下起步的。尤其是“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概念不清楚,对于怎麽进行双语教育,在课堂上面应该怎麽做,都还没有一致的认识。再加上国外双语教育的动态和研究没有被客观全面地引进和分析,政府没有完整的法规进行监管指导,都造成了学校、家长、教师、学生的疑惑。希望这篇短文可以为正确、客观地引进双语教育的概念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望识者不吝赐教。

参考资料:

董艳:《双语教育的概念》

黄冬梅:《双语教育原则》

卢丹怀:《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

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再三思考》

翁燕珩:《浅析浸没型双语教育》

张正东:《论双语教学》

张修富:《论“双语教学”》

关于双语教育的经典理论基础:

CaliforniaStateUniversity,LosAngeles.(1981):Schoolingandlanguageminoritystudents:Atheoreticalframework.LosAngeles,CA:Evaluation,AssessmentandDisseminationCenter

Crawford,J(1999):Bilingualeducation:History,politics,theoryandpractice.FourthEdition.LosAngeles:BilingualEducationalServices.

Cummins,J(1989):Empoweringminoritystudents.LosAngeles,CA:CaliforniaAssociationforBilingualEducation.

Krashen,S(1996):Underattack:Thecaseagainstbilingualeducation.CulverCity,CA:LanguageEducationAssociates.

Ramirez,J.D.,Yuen,S.D.,&Ramey,D.R.(1991):LongitudinalstudyofstructuredEnglishimmersionstrategy,early-exitandlate-exit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programsforlanguage-minoritychildren.FinalReporttotheU.S.DepartmentofEducation.ExecutiveSummary.SanMateo:AguirreInternational.

引文中提到的反对双语教育的理论研究:

Curiel,H.;Rosenthan,J;andRichek,H.(1986):Impactsofbilingualeducationonsecondaryschoolgrades,attendance,retentionsanddrop-out.HispanicJournalofBehavioralSciences8(4):357-367

Glenn,C(1998):Rethinkingbilingualeducation:ChangesforMassachusetts.READAbstracts,ResearchandPolicyReview,August,1998.

Rossell,CandBaker,K(1996),(1981):Theeducationaleffectivenessofbilingualeducation.ResearchintheTeachingofEnglish30(1):7-74

母语教育对外语教育的帮助:

Espenshade,TandFu,H.(1997):AnanalysisofEnglish-languageproficiencyamongUSimmigrants.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62:288-305

Kemp,J(1984):Nativelanguageknowledgeasapredictorofsuccessinlearningaforeignlanguagewithspecialreferencetoadisadvantagepopulation.ThesissubmittedfortheM.A.degree,Tel-AvivUniversity.

Krashen,S(1998):Heritagelanguagedevelopment:Somepracticalarguments.InStephenKrashen,LucyTse,andJeffMcQuillan(Eds.),Heritagelanguagedevelopment.CulverCity,CA:LanguageEducationAssociates.

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

Fang,F.(1996):TravelingtheInternetinChinese.EducationalLeadership.Vol.54.No.3

中学外语教案范文篇10

[关键词]职前英语教师;线上微信公众号平台;线下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学能力

2017年国务院颁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提高教师素质应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1]。教学能力成为评价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因素。许多职前教师在正式进入教师行业之前,需要额外付出高昂的培训费和大量的时间,却不易找到有效且经济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职前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顺势涌现,为职前英语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开辟了新途径。职前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线下形式很常见,但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仍然不多[2]。在“互联网+”时代,把线上网络共享平台与线下常规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相结合,有望成为促进职前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相关研究回顾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人的知识成果与某个社群集体智慧密不可分,这种社群被称为专业学习共同体[3]。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拥有共同愿景的一群人以一种合作、包容的方式进行连续性的实践,反思”[4]。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较为典型的案例:郭燕、徐锦芬通过实证研究,从专业自主性和互动合作性两个方面分析专业学习共同体对大学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5];文秋芳、任庆梅基于课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6];王琦、富争构建虚拟网络社区实践共同体,发现该共同体具有互动性、合作性和认知性等特点[7]。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大学外语教师层面,对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关注则相对较少,且对线上共同体实证研究还不够充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教学工具不断被开发出来,教师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和发展专业技能,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学习模式“从远程学习向电子学习再向移动学习转变”[8]。移动学习越来越受关注,其特点是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实现无线连接学习。博客、推特和在线论坛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师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教育专业人士的思想和观点[9]。在中国,微信的受众范围最广,具有较好的便利性,是促进教师发展的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当前学界对教学能力的组成部分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外语教师教学能力通常包括基本外语能力(使用目标语言以口头或书面方式进行沟通的能力),教学创作能力(计划和创建课堂活动的能力),课堂实用能力(操作的能力、组织和控制语言教学活动)[10]。《中学教师的专业标准》将教学能力划分为六个主要领域: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堂管理与活动、教学评价、互动与合作、反思与发展[11]。综上,结合项目工作开展的实际,本研究把教学能力分为:1)基础知识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文化知识及跨文化意识;2)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构成要素、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设计的完善;3)教学实施能力:提问、组织活动。徐锦芬等发现,在外语/第二语言教师的专业发展的379项研究中,专门针对教师能力的研究仅占10%,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教师能力的宏观层面,较少讨论具体层面的教学能力[12]。通过系统设计和有效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可以促进师范生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等能力[13]。继续深入探索职前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依然很有必要。利用现代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可以提供便利有效的平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与实施方案

(一)构建设想

在大学和中小学协作下,构建由大学教师教育者、中小学教学专家、职前英语教师共同组成,具有相同目标、理念和愿景,共同参与专业发展的计划、实施和反思,通过合作性、持续性和反思性学习,促进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首先,充分考虑职前英语教师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为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设计相应的活动。其次,确定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成员进行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采取“同课异构”的方法,成员之间互学互助以提高教学能力。此外,逐渐调动职前英语教师主动性,与权威专家或其他成员交流,获取知识,调整教学方法。

(二)实施方案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活动如下:线上共同体活动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共享平台分享片段教学视频、前沿教学理论与方法等,线下共同体活动包括教学设计、片段教学、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课后反思、集体讨论等。在共同体运行过程中,大学教师教育者与中小学教学专家全程指导线上和线下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职前英语教师互相合作、共享经验,促进教学能力发展。为保障微信公众号平台的顺利运行,需要做好定期的信息资源更新和必要的平台管理。微信公众号平台共享资源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图1是微信公众号平台的主页,包含两个菜单。第一个菜单“资源合集”提供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及模拟教学视频等资料,并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分类,方便进行系统检索;第二个菜单“最新资讯”里将持续推送和转发最新的教学资讯、教学理论与技能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成员交流分享和反思记录。图2为公众号的简介界面,可浏览平台上的全部教学资料和往期资讯。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索在一个周期(半年)内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存在的主要问题。1.职前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生了哪些变化?2.职前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方法,包括访谈、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4]。教学能力发展是动态的、具有可描述性,适合采用质性研究。

(三)研究对象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主要面向J大学的职前英语教师,研究者选取6名成员———沈心、黄雪、兰兰、宋颖、麻晨、林莉(均为化名)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均为英语专业师范生,原先已有的教学经验来自于少量的片段教学或通过其他非正式的教学兼职,没有受过专门的系统训练,处于教师发展的初级阶段。她们对教学非常感兴趣,渴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乐意全面提供自己的相关资料。她们分别选择不同的授课学段,有利于收集较全面多样的研究数据。

(四)数据收集

研究者开展两次半结构化访谈,第一次在共同体活动实施之前进行,第二次在共同体实施一个周期(半年)后进行。访谈内容主要围绕教学能力的三个维度来展开:基础知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旨在对比研究对象的教学能力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活动实施前后的变化与发展。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自愿提供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共收到6份教学设计和5份教学反思。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和数据(见表1)。

(五)数据整理

研究者整理并仔细阅读访谈文本,分析在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专业共同体活动前后研究对象教学能力的变化。文本根据以下主题整理:基础知识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构成要素、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设计完善);教学实施能力(提问、活动组织)等。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作为访谈的佐证,以便对研究对象教学能力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

四分析和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中,职前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共同体呈现的专业自主性、互动合作性、共享交互性相互作用,形成教学能力影响机制。

(一)教学能力提升的具体表现

1.基础知识能力1)专业基础知识。研究对象已经学习了多年的外语,并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外语知识和其他条件性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她们对心理学和教育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在英语语言知识方面,她们普遍认为自己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我很喜欢心理学和教育学,但是,我的英语能力还不是很好。”(黄雪的访谈Ⅰ)通过线上平台定期学习前沿教学理论并开展读书报告分享,她们改变掌握基础知识的方式,使之内化并应用于教学中。“我慢慢尝试将专业知识融入到我的教学中,但是在应用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黄雪的访谈Ⅱ)”此外,线上资源平台为她们提供了优秀教案、教学片段、知识讲座等与教学相关的资源渠道,让她们接触到优秀的教学设计、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实用的教学技巧。“教学视频和案例分享拓宽了我的视野和知识面;也让我学习到一些原先并不了解的教学理念,例如核心素养、英语学习活动观等。在线上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我掌握了一些实用的实际英语教学技巧,比如在课堂管理上,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掌握了如何对所谓的‘问题学生’进行引导,如何较好地对课堂进行组织,使得教学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麻晨的访谈Ⅱ)2)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第一次访谈就发现,研究对象均认可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她们在教学中运用文化知识的实际经验并不丰富,只停留在感知层面,没有在实践中真正运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我认为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很重要,但我还没把它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沈心的访谈Ⅰ)通过线上平台研讨与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研究对象也在线下开展大量的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等活动。她们逐渐懂得将文化知识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实践中的跨文化意识。例如,她们会在片段教学中比较汉语和英语表达之间的差异,以减少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我所取得的重要进步是逐渐将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融入到教学中,例如,我会区别中文和英文两者之间的不同表达。”(沈心的访谈Ⅱ)相应地,在研究对象的教学设计中,研究者也能明显发现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研究对象能在教学设计中丰富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力图使语言教学更清晰、更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维品质。2.教学设计能力1)合理添加教学构成要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风格因人而异,每一节课都有其独特性,教学设计也是如此。然而,教师仍可以遵循某些教学原则,将关键要素融入教学设计之中,为学生创建有目的、有趣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课堂[15]。教学设计构成要素通常有:背景信息、教学目标、语言内容和技能、阶段和步骤、教学总结、教学用具、作业和课后反思等。在加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之前,研究对象没有接受过教学设计的正规培训,虽然她们初步了解教学设计应考虑的基础因素,但还写不出完整、规范的教学设计。“在我的兼职家教工作中,我主要考虑的是时间分配,材料的选择,包括数量和难度,以及材料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宋颖的访谈Ⅰ)通过线上分享优秀教学设计以及线下定期开展的教学设计研讨,后期从研究对象的教学设计材料可以发现:她们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提高,能考虑到教学设计必要的构成要素,使教学设计框架更加完整。“我对教学设计构成要素有了新的认识。如,在板书设计中如何通过信息组织图使呈现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在方便学生理解的同时,又体现一定的思政价值,如何促进教学活动之间的衔接性、如何设计大型产出活动等。”(麻晨的访谈Ⅱ)2)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定学生在一堂课里应达到的学习目标,也是检查教师授课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最初,研究对象都不能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甚至不知道要遵循什么原则,只是模仿教学参考书的写法。“如果没有参考书的帮助,我就不能正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沈心的访谈Ⅰ)中小学英语教学主要遵循《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符合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线上平台集中学习与交流,研究对象对英语课程标准有更深入的理解。最明显的改进是,她们能将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融入到教学目标之中,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说明她们在学科教育理论知识的储备上更加完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宋颖同学能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目标中,并鼓励我应该拓展、更新英语教学理论的相关知识。”(黄雪的访谈Ⅱ)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更加灵活和具有针对性,与不同阶段学生的能力相适应,这种意识需要在其他成员的引领下逐渐提高。“通过相互交流与学习,我对教学目标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文本解读时,如何深挖一些育人元素,从而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定位”。(麻晨的访谈Ⅱ)研究对象还尝试着把教学目标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使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具真实性和创新性。“之前总是把活动具体化、格式化,现在学会了考虑教学目标、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连接点,使教学目标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林莉的访谈Ⅱ)3)完善教学设计的能力。研究对象充分认同,好的教学设计必定经过反复的修改,其完善方式也因人而异。有的是通过与他人讨论修改教学设计,“我在设计教案时,都会通过讨论的方式来不断地修改,比如某个任务是否合适。”(黄雪的访谈II);有的是喜欢在实施片段教学后,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自己反思修改教学设计。“虽然我已教过这节课,但我会重新修改教学设计,使它更完美。”(摘自沈心的教学反思)“线上平台会一些思考题,如:你会怎样设计本课教案呢?在进行同课异构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教学设计本身的开放性,我与同学们互相启发,深入理解与深入挖掘教材,优势互补,受益匪浅。(麻晨的访谈II)研究对象能有意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他人讨论或自我反思等方式完善教学设计,主要得益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营造出来的良好氛围。因而,研究对象能够吸收专家和其他成员的合理观点,克服自己的缺点,提高自身教学设计能力。3.教学实施能力1)提问。作为师生之间最普遍的互动方式,提问也需要技巧。一开始,研究对象就能考虑到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过,这时她们更关注的是教学内容,而不是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吸收知识。“在导入部分,我会设计一些简单但又与学生真实生活相关的东西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接下来,我会根据课本内容设计问题。”(沈心的访谈Ⅰ)通过线上平台集中学习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对象更加重视提问的技巧,能逐渐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问题。“我认为阅读前适合提问比较简单的问题;在阅读中,可设计表格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关键信息;在阅读后,可设计开放问题。”(摘自沈心的教学反思)“之前我的问题会比较浅显,没有层次性,现在我会设置三个类型的问题:描述性、参阅性和评估性。这三个等级的问题设置有时间的先后,也有对象的分配。先易后难、先基于课本再超出课本是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规律的,其次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提问,可以提问基础稍微弱一点的学生描述性问题,一方面让他有参与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积极性,增强信心。”(林莉的访谈Ⅱ)可以看出,研究对象懂得按照难易程度给问题排序,这既符合学生思维发展顺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问题,可以使学习活动更加流畅,使教与学的过程循序渐进。2)组织活动。教学设计能否成功实施,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密切关注学习过程,提倡体验式学习和参与[16]。教师应该创设真实的语境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的学习活动观理念也认为,英语学习应该在主题语境的引领下,以语篇为依托,运用一系列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17]。真实的语境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必不可少,是各项教学活动的“粘合剂”,也是一堂课成功实施的关键。刚开始研究对象没有意识到语境设置的必要性,只知道应该在不同的课型中组织不同的活动。“我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游戏来激活整个班级,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兰兰的访谈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指导与实践,研究对象逐渐提高在教学中语境设置的意识,学会创设语境,自然地将一堂课的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使学习更有效率,更有意义。“我注意到产出活动的真实性。例如,五一节快到了,可结合教学材料,为五一节庆祝会设计活动菜单,练习句型“Whatwouldyoulike…?”(摘自兰兰的教学反思)研究对象在互相评价各自创设的语境时,逐渐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不断提高语境设置的能力。相对来说,她们设置语境的意识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完全理解语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仍需在实践中保持探索、学习的精神。“在观摩别人的教学片段展示时,我会关注她们所设定的任务语境是否恰当。我也会结合有经验的老师和其他成员的意见,逐渐总结出设计任务的各种要点。”(黄雪的访谈Ⅱ)

(二)教学能力影响机制

通过参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活动,职前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Taylor的“自我—社群”关系,即个体潜能在社群的影响下能得到更大的开发[18],也与前人对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5]。线上微信公众号共享平台与线下常规的共同体结合,体现专业自主性、互动合作性和共享交互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前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1.专业自主性。就个体层面而言,职前英语教师在自下而上的共同体中有积极情绪和行为。教师充分参与所有活动的项目,如计划、组织、管理等,更有可能取得更好的进展[19]。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运行和规则制定,都鼓励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更有可能激发职前英语教师的积极态度,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遇到的问题。这有助于职前英语教师形成专业自主性,培养开放思维、审慎态度,批判性地吸收知识和经验,在实践中培养探索精神。2.互动合作性。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应重视互动合作。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可通过与同伴讨论的方式来获得,也可向能力更高的前辈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20]。一方面,不同的成员之间不同想法的碰撞,产生一种自由、开放富有创造性的氛围。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互动还缺乏系统和权威的知识支撑。因此,经验丰富的大学教师教育者和中小学专家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职前英语教师的片段教学活动都邀请他们给予专业的建议和指导,以不断修正和巩固英语教学知识,提升教学技能。3.共享交互性。就技术水平而言,线上微信公众号共享平台是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度的资源共享和广泛的情景交互的显著特点[21]。线上微信公众号共享平台帮助共同体成员对比各自的想法差异,批判性地吸收借鉴,提高教学能力;它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机会,既是连接自我与共同体的纽带,也是连接共同体与外界的纽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成员自觉提高教学能力的动机。教学能力的发展能实现职前英语教师的成就感,促进专业自主性的培养,提高成员之间互动合作的有效性,保证线上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共享交互的效益。专业自主性、互动合作性、共享交互性相辅相成,如图3所示。专业自主性作为提升职前英语教师互动合作的内在动力,保证她们参与线上微信公众号共享平台,积极互动合作。线上微信公众号共享平台为职前英语教师提供资料共享与情景交互,促进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提升专业自主性。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并作为一种外部推力,促进成员更加主动地从线上微信公众号共享平台取得更多的共享互助。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