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9:20:21

中文化

中文化范文篇1

1功能目的论

功能目的论最早由德国的翻译理论家莱斯提出。她在1971年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新的翻译批评模式。1984年,在由费米尔和莱斯共同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GeneralFoundationsofTranslationTheory)一书中,他们正式提出了“功能目的论”的概念。费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发生的,有动机、有目的的人类行为”[1],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在此基础上,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理论,从而形成了两大基本原则: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前者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后者则强调翻译既要尊重原作者,又要考虑读者,“忠诚”既包括对译文读者的重视,又是对原文作者和原语文化的尊重。因此,可对原文进行删减甚至改写,使译文在译语语境中“具有意义”,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

2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着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2]。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国度,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王德春教授称之为国俗词语)。根据王德春教授主编的《汉语国俗词典》,中国的国俗词语(本文取廖七一教授的称谓,称之为文化负载词)可分为七种:

2.1反映我国特有事物,外语中没有对应词的词语;

2.2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

2.3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

2.4国俗俗语或成语;

2.5习惯性寒喧用语;

2.6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

2.7兼具两种以上国俗词义的词语。

3目的论指导下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在提及新闻标题的汉译时,方梦之认为:“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应该兼顾三个方面:准确理解标题,领悟其妙处;适当照顾译文特点,增强可读性;重视读者的接受能力。”[3]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更要注意这些问题,否则可能导致整个报道产生歧义甚至失真。

3.1音译

音译是指根据词汇的读音巧妙地译为译入语的对应词。音译不仅可使译文读来琅琅上口,而且可保留译出语的原汁原味,因此常用于翻译中国特色的食物、服装、乐器、民间活动或是体育项目。这些表达基本都是单个词汇,不涉及典故。例如,食物方面,馄饨译成wonton,锅贴译成guotie;服装方面,采用旗袍、马褂的发音,分别译成qipao和magua;乐器方面有箫(xiao)、葫芦丝(hulusi),二胡(erhu)、琵琶(pipa)等;体育和民间活动方面,人们非常熟悉的太极(taiji)、功夫(kongfu)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成为了英语中的外来词汇。这些词汇有的已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有的虽没成为英语词汇,但却能引发读者的兴趣。

3.2直译

直译是指在翻译时既忠实于原文内容,又考虑原文形式,按字面进行翻译的方法,可用于翻译传统节日及政治性词汇。例如,“春节”通常直译成springfestival,一方面指出节日发生的时间,另一方面点明这是个举国同庆的节日。但是春节的意义及庆祝方式并不能看出,读者如果对此感兴趣,就会继续读下去。又如“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可按字面意思处理成threerepresents和scientificdevelopment,至于其内含,读者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加以了解,有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3.3意译

意译是翻译文化负载词重要方法之一,是指忠实于原文内容,而在形式上另有创新的翻译方法。当直译可能导致原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失真时,可以采用意译法,常见于特定时间、特定任务及新词汇的翻译。如“红色中国”没有直译成“redChina”,因为“红色”并不指颜色,而是象征革命和进步,特指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进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如果采取直译,读者会摸不着头脑,不利于其对整个报道的理解,只能采用意译,将其译成“socialistChina”,点明“红色”是革命之色,当时的中国是充满着激情、向社会主义迈进的中国。

中文化范文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渗透培养

正如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所说,“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

英语课程标准着重提出了“文化意识”这一新内涵,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目标总体描述”和“内容标准”中,“文化意识”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并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这表明: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思考:洞察“英语文化”的课堂失误

(一)顾此失彼,淡忘整体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把目光聚焦在语言的学习和传授上,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缺乏整体的把握,注意力只放在对孤立句子的理解上,纵使满纸中英文注释,可是对文章的整体意思还是不甚了解。因此,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讲解,而在于如何将语言和文化融合成一个整体来讲授。

(二)违背规律,机械操作

文化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类的生存环境就是一个浩如烟海的文化海洋。英语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英语文化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对英语现象的理解不深刻,甚至产生误解;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习惯于中国文化的思维,遣词不当或不得体,甚至出现语用失误,使交流受阻,影响沟通与合作。有的教师将初读机械地分为:第一遍读,画出不认识的单词,借助音标把音读正确;第二遍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讨论;第三遍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阅读应是一个综合的心智过程,美国学者W.S.格雷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反应、综合四步,这四步在每次的阅读活动中都存在,只是侧重不同。为了将课文读通读顺,让学生多读几遍本无可厚非,但像这样违反认知规律,将读的心理过程分化为几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分散到每次的阅读活动中,将会妨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三)割裂文章,只抓重点

有的教师只从语言学的角度单纯强调语言符号系统开展教学,即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记生词,学语法,念课文。这实际上只看到了语言的表象,会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面。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文化意识的渗透和能力培养,着眼于实践活动和技能掌握,逐步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不仅仅注重语言点、知识点的传授,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而在教与学中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

二、思辨:理解“英语文化”的整体把握

(一)“整体把握”不只是把握文化那张皮

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如:"Cultureseemstocovereverythingthatisassociatedwiththelanguage";还有“生活即文化’,,“文化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共同财富”,等等,足见人们对文化的关注。我们通常所指的文化,基本是指人类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英语国家的文化,涉及政治、经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与语言密切相关。一个普通的句子或单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有不同的意义。所以,每种语言都根植于自己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和语言不是两张皮。不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要学好一种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在学英语时,一旦对英语国家文化陌生,不可避免地会从我们自身的文化角度出发去思维,这就造成了语言障碍。因此,语言的学习应该既包括语言符号的系统学习,也包括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

(二)“整体把握”不只是靠学生个人

一个人要准确地体会、领悟文章,是需要生活积累的,而学生大多缺乏这样的积累。英语教材中的一些课文,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独立阅读的“火候”不到,就需要教师的“催化”,帮学生调好“火候”;学生根本就还未点着“火”,或者是“火”烧得不是地方,此时光靠学生的内功于事无补,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引火”,给学生导路。因此,从阅读教学层面上说,“整体把握”需要教师的引领。一名称职的英语教师,就要考虑如何使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学生阅读达到“整体把握”的目标,让学生品尝到别样的“滋味”。

(三)“整体把握”不只是把握课文内容

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规约和话语规约。人们在谈话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自己的说话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这就导致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使交流受阻。比如,汉文化中主张“群体”,而英美文化强调“个体”。所以,中国人推崇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为人民服务,而英美人强调自信、自立、自我实践、自我承担责任。因此,整体阅读离不开立足文化的视野理解,在实施“整体把握”时,必须多方兼顾,充分利用教材潜在因素,精心设计,促进课文内容、思想与结构的“三维”的整体把握和有机融合。

三、思想:追寻“英语文化”的课堂实施

一本好的外语教科书绝非仅是语言材料的堆积,现行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就十分重视双向交流和中西方文化的渗透。教材依据“话题一功能一结构一任务”理论编写,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其鲜明特点就是内容贴切生活,在接近于实际的情景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文化意识。教师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会发现对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不是深不可测的。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尝试,希望能够在教学中赋予学生更新、更广的知识与技能统一,文化与观念融合的自由空间。

(一)思接千载,拓宽课堂内的文化交融渠道

1.“体验”得“滋味”:寓文化于学习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渗透在教材的每一个章节中,学习英语就是包括了学习和了解与语言有关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英美国家的人们爱吃牛肉、鸡肉、鸭肉、羊肉等,通常使用盘子和刀叉。于是,我在教学内容中注意渗透饮食方面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如在牛津英语教材4BUnit7Whatwouldyoulike?中,教学内容为复习、新授、拓展食品类单词

“rice,fish,beef,noodles,veg-etable,juice,tea,coffee,bread,milk,chicken,hotdog,hamburger,biscuits,pies”和句型"Whatwouldyoulike”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下中西方在食品、用餐方面的不同之处,再出示两个分别代表中西方国家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猜测他们晚餐分别吃什么。最后,进行小结:"I’mChinese.I’dlikesomerice,somefish,somevegetablesandsomesoup.”“I’mEnglish.I’dlikesomehamburgers,somechickenandjuice.Afterdinner,I’dlikesomedessert(甜品).”这时学生会问:"Whatisthedessert?”教师回答:"It’s-somethingsweet,likepudding,fruitorice-cream.”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将语言文化内容融人了词汇、句型教学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

又如,在教学4BUnit9Breakfast的餐具类单词“plate,knife,fork,spoon,chop-sticks,bowl,cup,cupboard,glass”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摆放西方餐具的方法,边“摆放”边用英语描述:"Theknifeisontheright,Theforkisontheleft.Thespoonisbesidetheknife.Theplateisinthemiddle.”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的不同:"YangLingisfromChina.Shecanusechop-sticks.MikeisfromAmerica.Hecanuseforkandknife.”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单词和句型,又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验,从而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情境”悟真情:寓文化于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英语文化和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起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美传统、文化习俗进行讲述,或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语言文化方面的背景资料相互交流,都可以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乃至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侧面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如在教学一些独特的节日(如Halloween,Christmas,East-er)时,课前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课中让学生先介绍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包括节日的来历、节日的吉祥物以及与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学生在寻找、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3.“思路”窥奇妙:寓文化于语言素材的挖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交际练习与活动中,言语表达及行为要符合文化规范,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个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对一些句子和特定词汇的教学,语言更有明显的内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语言素材中有关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因势利导,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渗透,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比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但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美人直率的文化差异。

如,学生都知道“teacher”一词翻译为中文是老师的意思,于是想当然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Wang"。其实,在英语中“teacher”只是指一种职业,但在中国有尊师的传统,老师一词已不仅仅指一种职业,更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正是由于存在这些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学生的片面理解。此外,还会把汉语中习惯的称呼“唐秘书”、“张护士”错译为“SecretaryTang"}"NurseZhang",而英语中称呼一般用"Mr,Miss,Mrs"等。这充分说明,英语教师从第一节英语课开始就要让学生逐渐改变中文式的思维方式,逐步学会用英语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

(二)视通万里,丰富内外的文化浸染载体

文化无处不在,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堂外的文化渗透、熏染也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体做法为:

1.“点线”见旨意。

(1)科学确立文化观。我们要平等对待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它们各有优势和弱点,要在继承和发扬我国文化的基础上,把握英语文化的核心,更多地汲取英语文化的精华。

(2)有效构造文化场。文化教学要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教师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挖掘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特别是那些会影响语用和语义的文化因素。如:学习介绍打招呼、问候语的交际方式,模拟真实场景进行训练;学习相关内容时,更是介绍美国历史和地理的好机会。

(3)丰富发展思维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避免使用汉语。在英语教学中过多地使用汉语,不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摆脱对汉语的依赖。比如,写作训练,有些学生习惯于先用汉语组织好材料,再翻译成英语。这种只注重语法习得、不考虑文化因素的做法,极易造成语言表达不当,甚至是错误。

2.“交际”得意趣。

教师在自行选择教学材料(如听力和阅读材料以及课堂补充材料等)时,就要注意其间的文化因素。课堂上可组织“pairwork,roleplay,groupdiscussion”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练习。同时,课外也要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如英语文化研究性学习、英语文化节、英语文化演讲、小品表演、英语文化学习网站、参观世界公园等文化景点。这种较为真实的活动场景,更易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时理解其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还可引导学生自觉通过报纸杂志、影视、因特网等许多途径搜集英语文化知识,不断适应英语文化,提高对英语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

(1)创设英语氛围。走进我校校园,随处可见鲜明的中、英双语标语;走进每个教室,“英语每周一句”、“英语大擂台”、风格迥异的英语板报格外引人注目;走进英语连廊,一块块异域文化展板呈现异国风土人情。

(2)拓宽文化平台。以“校园英语节”为平台,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英语文化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英语活动中来,是我们努力构建和谐环境下的英语特色教学的着力点。通过英语书签设计、英语歌曲演唱、小品表演、看图讲故事、英语小报制作、英语日记写作、英语红领巾广播等活动引领学生,进而进行文化渗透。

(3)擦亮“班级眼睛”。首先,黑板报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班级的“眼睛”。所以,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英语黑板报的布置是创设班级英语氛围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次,创办英语角。以班级、年级甚至学校为单位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沙龙,定期开展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竞赛、游戏活动或话题交流等。

(4)创建展示舞台。首先,制作手抄报。围绕某个主题,鼓励学生精心制作英语手抄报并开展评比展示活动,是培养学生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扩大他们文化视野的好方法。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增进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其次,举行小品表演活动。小品表演在文化教学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深受学生的青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本剧为依托,鼓励学生大胆改编和续编,并参与表演,开展英语交流实践。如我校坚持开展的“Playshow”活动就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参与非常踊跃。

(三)追本溯源,厚实英语文化素养根基

通过教学实践,我也认识到,在文化意识培养的探索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视点:文化品位和文化修养的提升。

英语教学需要高文化素养的教师。文化素养较高的教师,讲解语言现象时能分析其文化语境,能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联系新的文化知识,逐步完善文化认识图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自身应该提高文化修养,不断利用各种途径给自己充电,使自己在语言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除了不断提高语言水平外,教师还要重视了解中国文化,熟悉和理解英语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2.基点:宏观意识和微观教学的对接。

尽量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英语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学会语言、掌握语言技能,又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要密切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多创造一些生活情况,扩大学生实践的途径,增加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更生动、更真实;还要多引导学生自觉从多渠道搜集、分析、综合文化信息。教师要改变那种“语言点+汉语”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利于学生参与实践的教学模式。

3.起点: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链接。

在教学中导人的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导人的文化内容要浅显易懂,有些内容只要点到为止,让学生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文化知识的渗透要伴随整个教学过程,与教学同步进行,结合教材内容,关注词汇教学、课文学习、阅读训练等方方面面。

中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电影翻译;文化意象;寓意;重构;修润;转换

中国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几代身处逆境中的中国观众。由此可见,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然而,在学术领域内,由于受世俗偏见的影响,电影翻译研究却颇受冷落,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1](P99)为此,我国著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2](P61)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自然、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P184)物象(Physical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P509)英语谚语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二、重构文化意象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P28)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也紧扣剧情,但直译的平铺直叙,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Shoes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舞女艳丽却薄命。

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ofCultureImage)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

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

三、文化意象的修润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ofCultural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8]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Announceer’sVoice:At11:15thismorning,thePrimeMinisteer,speakingtothenationfromNumbeerTenDowningStreet,announcedthatGreatBritainisatwarwith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

Peter:Oh,this?Well,IlikeprivacywhenIretire.Yes,I’mverydelicateinthatrespect.Pryingeyeeeesannoyme.BeholdthewallsofJerichho!Err,maybenotaaasthickaastheonesthatJoshuablewdownwithhistrumpet.Ijustshowyoumyheart’sintherightplace,I’llgiveyoumybestpairofpajamas.DoyoumindjoiningtheIsraelites?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9]。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历史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东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观众对佛教还可略知一二,而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换的瞬间让中国观众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直译用于上述译文中不仅令中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也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意义。

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译者应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对这段文字作如下润色: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圣经》里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涵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

四、文化意象的转换

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缘于此,文化意象的错位(NonequivalenceofCultureImage)会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10]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Isabella:It’sabrother’sduty,dearEdgaar,tointroducehissisteertosomeothertypethanfopsandpaleyoungpoets.

Edgar:Oh,youwantadragon?

Isabella:Yes,Ido.Withafierymustache.

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

中文化范文篇4

关键词:室内设计;文化内涵;现代意识

室内设计文化在当前良好的社会背景下发展极好,同时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这就需要设计师注意外来文化的冲击,借鉴其中优秀的文化,利用现代科技设计出更好地作品。

1现代意识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1.1文化内涵在当代设计中的表达

科技的发展影响了室内设计,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科技在当代室内设计中体现地淋漓尽致,即,如今的室内设计可以利用科技来进行设计,将室内设计拆分成一个个模块,然后再将这些模块进行拼合。这是其在设计上的一个进步,也是当代室内设计的特点。此外,当代的室内设计更加趋向于追求快捷性、功能性,这是由当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所决定的。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室内设计方面追求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便是室内设计中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具体体现。

1.2将主流思想融入到设计中

将主流思想融入到当代的室内设计中,是室内设计紧跟时代步伐的一种体现。当代的主流思想以人为本,将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核心。具体而言,是当代的室内设计要懂人的所想所感,为人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空间。比如在室内设计选择色彩方面,设计师更多的考虑各种色彩对人的影响,在卧室更多地是选择类似于浅绿色这种浅色调助人睡眠的颜色。这种考虑颜色的做法对人的影响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此外,在室内家具摆放、灯光设计等方面的布局和设计都要考虑人的感受。

1.3室内设计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亮点以及趋势

时代的飞速前进,科技的迅猛发展,都为室内设计提供了发展空间。这就使高品质的室内设计被更多的人接触到,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浏览来自全世界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更甚至人们可以和世界一流的室内设计师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设计理念,并诉说自身的设计想法或要求,让他们帮助自己设计自己想要的室内设计。这是当前室内设计文化在当展的一个亮点。如今室内设计可谓是面临着众多机会。室内设计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如今是文化大发展和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室内设计文化借助科技来进行发展,加快了室内设计发展的步伐,这就意味着室内设计的更新换代会更加迅速。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室内设计的更新换代虽然比不上科技的更新换代,但是也是极快,大约半年的时间。除了受科技的影响外,也与政治经济的影响有关,比如,国家大政方针指向中国传统文化,则室内设计也会偏向于中国风的室内设计风格。经济方面主要是国家的经济政策、社会的经济发展等会影响到室内设计的文化风格。总之,室内设计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一路高升的。

2本土文化在室内设计文化中的体现

2.1地域性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一个地方的室内设计受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比较明显,一个地方的室内设计文化往往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精神。每一个地方都有本地的地域文化,且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在这种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室内设计呈现多样性,比如,中国的室内设计来,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室内设计是极具地域色彩的;北方的室内设计偏向于大方、气派,南方的室内设计偏向于灵秀。这都是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同时,在室内设计文化方面,其不仅考虑地域文化,还将现代化的文化融合起来。现代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共同构造出当代的室内文化设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对地域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只是了解了地域文化的皮毛,针对这些情况还需要继续努力。

2.2对未来室内设计文化的思考

从当前的室内设计文化出发,思考未来的室内设计文化发展。当前室内设计已经从功能性转向了文化层面,未来只会延续这个方向去发展。当前的室内设计文化受良好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极具生机。但外来文化对本体文化的有冲击,未来室内文化设计要想谋取更好地发展,不可避免地就要承受住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以及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这些需要设计师去思考和注意。在保持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切忌故步自封和照抄照搬。

3结束语

总之,室内设计文化在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需要设计师保持本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室内设计文化推向更好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瞿燕花.室内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传达方法标准化探讨[J].中国标准化,2017(8):146.

中文化范文篇5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

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田汉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中文化范文篇6

1.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在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渐频繁,在现代化社会中必须运用一种国际眼光和文化底蕴来实现对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仅仅单纯包括学生所学语言的国家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象征,能够充分的体现一个国家所具备的软实力和特征形象,因为只有通过对国家文化背景的充分学习,才能真正了解英语所使用的具体背景与学习方法。现如今,面对国家之间日渐频繁的交流,语言作为一种最常用的交流途径,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而那些为了了解背景而学习语言的人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学到的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很显然这对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十分不利,对传统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更加不利,进而将会直接影响到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对外介绍。因此,要借助文化意识的培养,来增加国与国之间的了解,在促进语言功底深厚、合理有序的进行高校英语教育的同时,将中国文化中的深厚底蕴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2.学生英语学习误差的有效减少。当下,英语作为在全世界各地所通用的语言,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逐渐被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英语,即英式与美式英语。世界上全部的语言都发展与演变的具体过程中,都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洗礼,之后经过不断的融合逐渐发展而成,密切的联系这自身国家的文化背景。语言中既有本土语言,又包括一些习惯性的英语和相对比较口语化的语言,故学生首先需要在充分了整个国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再进行语言的学习。如此一来,教师也能够更好的推进教学,学生也会因此有效的减少对英语学习的误差。3.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一个国家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优秀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奋斗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是人生价值观与态度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一定的文化意识,可以学生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充分的了解与学习,进而能够将这个国家所具有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为自己所掌握,这便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打造学生完美人格。实践研究表明,学生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可以更加准确的进行人格的塑造,通过对本国和国外优秀文化的汲取与借鉴,将有助于学生更加完美的塑造自身的品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培养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的重要作用

1.提高对培养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视程度。通常情况下培养一定的文化意识,首先应该注重的便是对本国文化意识的培养,而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我们学习英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与外国人进行流畅的交流,而和外国人进行交流也是为了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让中华文明能够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由于我们代表的是中国,故不管英语教育课堂做怎样的安排与调整,都必须将培养中华文化意识放在第一位。2.组织学生多与外国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多元化的视听教育。听、说、读、写作为英语教育中最基本的能力需求,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能够保证学生可以将英语大胆的说出来,故口语的练习对于英语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通过与外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可以对他国的文化进行一定的了解,如文化背景等,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要尽量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格外注意语句与单词所要表达的实际意义,在文化意识层面进行灵活的学习。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可以将英语本身在语言发方面的特点充分的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找到自身在学习上的弱点,实现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从中实现两国文化的有效融合。另外,还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口音纯正、发音标准、极具国家价值观念的影视作品,从之对外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背景以及历史文化等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3.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素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身为一名优秀的、合格的高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职业素质和操守,充分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和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扎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对一定专业技能的掌握,从而探索出适应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新时代教育理论,灵活的处理教材,并根据课堂的实际发展状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越发明显,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英语作为全世界所通用的语言,是每一位高校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之一。培养一定的文化意识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对外国文化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英语、理解语法和短句在特定背景下的深刻含义,减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误差,并且有助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实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作者:邓婧 单位:邵阳学院

中文化范文篇7

[论文摘要]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是“商品实体”和“商品文化”的结合,国际贸易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关键点。随着现代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强化,“文化营销”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更加凸现,可以认为“文化营销”是国家贸易最基本的先行要素。在国际贸易中应运用好“文化营销策略”为产品通往国际市场铺平道路。

一、文化营销是国际贸易中最基本的先行要素

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单靠产品、价格等作为手段打开国际市场的策略越来越显得难行,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没有重视“文化营销”的作用。因为在国际贸易中“文化”是最基本的营销要素,进军国际市场,需要文化先行。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家电企业则通过赞助《排球女将》、《血疑》等多部电视连续剧营造文化氛围,促使了我国消费者对日本优秀文化的认同,同时把National、Sonny、Yamaha等品牌形象带进了中国,并在产品引入我国市场之初就注重较高的产品品质,使我国消费者形成了“日本制造,精良品质”的观念。

“韩货”热销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先通过韩剧将韩国文化内涵传入中国,以《蓝色生死恋》和《大长今》为代表的多部优秀电视剧,形成了强劲的“韩流”,“韩流”威力带动了“韩货”的热销,包括现代轿车、三星电子产品、韩国美容产品、韩式生发产品等等,并通过电子产品扩散到饮食、美容、生发、医疗等多个产业行业。还有就是P&G所生产的系列产品独占我国洗发美发护发用品市场的鳌头,这与该公司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将护发的文化观念引入给我国的消费者直接相关。综合这些国家企业成功的经验,都是先从文化上渗透融入目标市场当地,然后再将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目标市场。

相反,文化的不相融使得国际贸易寸步难行。我国的玩具商品由于理念落后、品牌缺乏,国产玩具根本无法与国际品牌竞争。虽然全球75%的玩具在我国生产,但与国内玩具消费急剧增加的市场背景相比,由于缺乏品牌支持,国内大多玩具厂商是以为跨国公司巨头们“打工”为“生”,很多玩具都以贴牌加工生产的方式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国际贸易的前景令人堪忧。

可口可乐公司开拓印度市场遇到的阻力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1977年曾遭印度政府驱逐出境的“礼遇”,可口可乐公司不甘心退出印度市场,16年后,1993年10月才重新登陆印度;2003年,印度的“科学与环境中心”首次公开调查宣称,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两大公司在印度生产销售的部分软饮料中杀虫剂含量超标;2004年2月17日,当地妇女组织以保护国家利益之名向跨国公司诉讼,当地政府责令可口可乐厂关闭……诸多的摩擦,究其原因,是因为印度人难以从精神文化上接受可口可乐。当年大英帝国以贸易为名,逐步吞食印度半岛各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最终殖民统治了整个印度。东印度公司是印度人心中永远的痛。这里也存在可口可乐公司方面的问题,就是没有放下架子,没学会充分尊重当地文化。

商品本身就应该是“商品实体”和“商品文化”的结合,商品文化是生产经营者在设计、生产、包装、装潢设计、经营商品的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意义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中所包含的精神方面的总和。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精神需求上的商品的满足。上文提到的这些国外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也包括诸多未提及的国外产品,都是紧紧抓住国内消费环境的变化,把“商品文化”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先行营销要素,满足国内消费的心理需求从而取得成功。相反,“商品文化”没能首先满足消费的心理需求,商品无法被接受,也就难以在市场上行销。二、国际贸易中“文化营销策略”的运用

1.提高对商品文化营销力的认识

进入21世纪后,国际贸易中以价格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态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正在被释放出来,文化创造财富的神话已经变为活生生的现实。文化除了直接作为商品、资产进入市场之外,还成为现代营销的资本。文化营销与营销文化进一步令人关注。文化营销,是指以消费者文化需求为导向的营销观念,以文化创造和文化渗透为手段的一种营销方式,也就是利用文化要素开拓市场、促进商品销售的方法和手段。营销文化,则是指营销活动中注重文化的要求。两者都是可以为提高商品文化营销力服务的,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都必须加以重视。另外,还要注意“商品文化”的形成包括了围绕商品活动的所有过程,应加以不断的充实和发展。

2.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商品文化”的创造包含在设计、生产、包装、装潢设计、经营商品的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即文化创意力。创意力特别是在广告创意设计、艺术产品、网络游戏产品、工业产品设计和娱乐产品拥有强大的优势,是这些文化产业产品的财富源泉。由此,在国际贸易中要特别加以注意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3.发挥文化在流通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文化在流通领域也具有创造价值的作用力。包括商品储存运输、包装、渠道等等方面。特别是包装文化在提升商品价值方面非常重要。包装具有文化价值,能在提升商品价值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

4.深入研究国际贸易中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每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信仰和消费习惯。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直接决定了消费的行为。在开展国际贸易活动中必须充分认识和适应才能顺利地开拓市场。

中文化范文篇8

影视艺术教育中的文化责任是同时涉及影视传媒与艺术教育的交叉概念,是影视传媒的文化责任在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作为特殊精神文化产品的影视传媒作品,尽管已经受到商业化的全面浸染,但其公共利益和文化责任仍然应超越于商业利益之上。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教育则必须肩负起对内培养文化精英、对外推动不同文化与文明相互理解融合这两种相辅相成的文化责任。影视艺术教育中文化责任的特殊性,就是要将影视传媒的文化责任贯穿于整体教学过程中,使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与影视传媒的文化责任融为一体。培养出具有文化责任的高素质影视专业人才,有效提升影视文化产业的品质与品格,并使其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教育中文化责任培养与建构的必要性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升级,已经大大改变了媒体的格局与影视艺术教育的状况,技术的力量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文化责任的培养与建构的必要性何在?

1.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影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并且越来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代表。近些年,我国的不少影视作品陆续走出国门,但相对于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如果影视从业者缺乏自觉的文化责任意识,就会造成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版图中的缩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有害无益,更不必说提升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了。

2.提升民族文化素质,影视传媒在为受众提供信息资讯、娱乐消遣的同时,还对提高受众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影视媒体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文化信息的媒介工具,而且其自身就是文化的创造者、生成者和构建者。影视艺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文化责任培养,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宣传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为提升受众的文化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3.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科技的发展使影视传媒行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文化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随之出现的泛娱乐化、“三俗”等不良现象产生了不能忽视的负面影响,对其公信力、权威性以及影响力造成了严重削弱。唯有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责任感,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影视传媒行业健康发展。4.助力学生求职就业。高科技的发展使影视传媒行业的生产和传播正趋向智能化,技术操作变得越来越简单,若想成为行业精英,必需从单一的技能操作性人才转向既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应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责任感,惟其如此才能制作出有思想性、艺术性而且符合现实需要的作品。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培养良好的文化责任感,有助于解决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上手快后劲不足”的现象,能使他们具备厚积薄发的文化推动力。

三、影视艺术教育中文化责任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文化责任的培养?

1.教学环节的贯彻。影视艺术教育中,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教学与培养学生文化责任理应是相伴相生的同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文化责任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使其文化责任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底色。反映到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中,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教师在主观上要将培养学生的文化责任感当做教学的重要内容。有的教师在自身观念中就更加看重技术的教授,认为文化责任感是虚无缥缈之物,既无具体衡量标准,亦不能体现教学成果,因此根本不会在教学过程中提及。如此一来,学生更容易忽视。其次,文化责任感要反映到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影视专业理论知识时,要将知识点放置到社会、时代大背景中,通过对历史或现状的阐述,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其文化内涵。在选择课堂播放的影视片例时,要注意精心选择,既要符合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又要考虑到片例在文化上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三观”不正确的片例要坚决避免,若实在需要,则必须批判地分析,避免让学生产生价值观上的混乱。再次,影视拍摄实践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选题的思想内容及其文化内涵,避免单纯追求技术的炫酷。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影视专业的学生对特技制作兴趣盎然,对于拍摄内容的深层内涵却毫不关心,对于自己拍摄作品的技巧说得头头是道,被问及主题思想时却茫然不知。这是影视拍摄实践学习中特别突出也格外要注意避免的现象。

2.评价体系的建构。评价体系对于拍摄实践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果评价体系中文化责任成为缺失的一环,必然会影响业界的实践方向,对影视艺术的基础教育环节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当前各种各样的评奖活动、学术会议层出不穷,这些活动直接影响着评价体系的建构。评奖活动推崇哪一类的作品,往往就会将此类作品的创作推向一个创作高潮。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是业界的风向标,还应是影视教育的指路牌。正因如此,学界或业界在举办相关评奖活动时,文化责任理应是筛选作品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非仅仅考虑作品的火爆程度,比如票房如何、收视率多少等等。另外,相关研究部门或专业协会应召开以文化责任为出发点的评奖活动或会议,予以深入探讨,以引起重视。更重要的是,这些评奖活动或学术会议不应是小圈子里的封闭式的自说自话,而应走入校园,鼓励学生参与,以拓展其专业视野,并提升其学术素养,让学生们了解当前行业最前沿的信息资讯,知晓最新的行业评价标准,并尝试把它们与自己的理论学习与拍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3.学界与业界的沟通。与其他专业不同,影视传媒专业具有高度的实践性。一方面,影视传媒专业的学生要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培养敏锐的感知力;另一方面,要即时了解本行业最新的前沿动态,用以指导自身的专业学习。这就需要学校提供或个人寻找更多与业界沟通的渠道,如参观、访问、座谈、实习等等。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考察当前影视艺术领域的真实现状,尤其是文化责任缺失等问题,并深入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今后自己步入岗位之后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从而通过这些思考调整在学校中的学习内容,以备将来能够承担起作为影视传媒从业者所应担负的文化责任。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尽管高科技已成为当前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影视行业要想健康可持续发展,文化责任始终是不可动摇的根基所在。影视艺术教育应既追随影视传媒业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又充分重视对学生文化责任的培养,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出既具有高度文化责任感、又具备较高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符合当前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

作者:王锟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参考文献:

①钟起惠:《从负责任的观点检视台湾电视台新闻部的例子》,《亚洲传媒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文化意象;传递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商务英语翻译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载体,由于民族文化意象时常失落,导致人们对其它文化误解,因此加强对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传递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商务英语特点

为了能够确保商务活动顺利开展,商务文件需要尽可能提供高效交流需要的全部信息,避免信息遗漏。详细、简洁的内容成为快速、高效商务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正因如此,商务英语具有完整性、具体、清晰等语言特点。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全面、整体把握文体特点,并将其在译文中系统体现出来,从而为商务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文化意象传递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体现

就本质来说,文化意象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能够实现完全传递,而针对传递的具体策略,可以对采取信息调整策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化意象的传递,为文化信息对等、贸易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适当保留直译

就形式而言,译文对所指文化意象可能会产生误解,需要对译文文字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通,适当保留直译,但应添加脚注解释可能产生的误解,以此来为人们提供更加贴近的译文。如“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新进展,2010年共批准‘三资’企业近300家”,其中“threeformsofventures”,翻译者应对其进行解释和标注,强调三资都有哪些;或者针对blue-chipshare直译为蓝筹股,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蓝筹股,因此翻译者应在后面标注为热门股票、digitaldivide译为数字鸿沟,即网络资源分配不均衡[1]。综合上述案例分析来看,通过直译加注的方式,不仅能够词语指称含义进行了说明,且能够保留原文体的语言风格,文化意象得到了很好地传递。

2.2发挥联想思维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在形式上与译文十分接近,极有可能造成对原文文化意象联想意义的误解,或者损害到原文化意象,那么需要翻译者充分发挥自身联想思维,提高翻译有效性。如我国名酒“杜康”,一般翻译按照发音译为“Dukang”,而国外友人在看到翻译时,仅会将其与酒连接到一起,并不能够深入了解到中国文化,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的酿酒高手“杜康”,违背了文化意象传递目标。但是我们如果将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为商标英语,外国人在接触该商品时,能够联系到很多相关案例,实现了文化意象的传递。除此之外,如传销(pyramidselling)、专卖店(exclusiveagency)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翻译者要想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联想思维,需要掌握扎实的翻译专业知识,且应增强文化意识、培养文化敏锐感,在翻译中能够第一时间发挥想象力,实现对商务英语的合理翻译,为文化意象传递奠定坚实的基础。

2.3协调语篇、音位

一篇原文翻译,需要产生与之相伴而生的语码,而音位、词汇等作为文化意象传递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也是翻译者不容忽略的翻译要点,如就男子服饰品牌“Goldlion”意译应为“金狮”,以此来突出服饰的气派、高档,满足人们身份地位,而在翻译中,将前半部分保留,而“lion”采取音译手法,将二者有机整合到一起,译为“金利来”,采取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强恢弘气势、其寓意吉利,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契合,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以此来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另外“Golgate”是护齿洁齿牙膏,译为“高露洁”,该词汇是在原名后面主要音节加上关键词“洁”字,以此来强调产品的特性,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务英语翻译对翻译者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翻译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商务英语知识,还应把握翻译技巧,了解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以往总结的经验,进行正确的表述[2]。翻译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对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反复实践,积累经验,才能够真正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平。

3结论

翻译作为文化、经济交流主要工具,要想促使社会各领域、各行业之间能够更好地融合和沟通,加强对商务英语文化意象的传递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翻译者应明确认识到文化传递在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积极作用,并加强对相关文化的学习,将文章信息与感染功能有机整合到一起,尽可能保留原文体的含义,在了解其他国家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示我国文化,从而推进我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作者:潘莎莎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中文化范文篇10

关键词:电影翻译;文化意象;寓意;重构;修润;转换

中国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几代身处逆境中的中国观众。由此可见,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然而,在学术领域内,由于受世俗偏见的影响,电影翻译研究却颇受冷落,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1](P99)为此,我国著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2](P61)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自然、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P184)物象(Physical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P509)英语谚语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二、重构文化意象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P28)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也紧扣剧情,但直译的平铺直叙,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Shoes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舞女艳丽却薄命。

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ofCultureImage)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

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

三、文化意象的修润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ofCultural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8]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Announceer’sVoice:At11:15thismorning,thePrimeMinisteer,speakingtothenationfromNumbeerTenDowningStreet,announcedthatGreatBritainisatwarwith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

Peter:Oh,this?Well,IlikeprivacywhenIretire.Yes,I’mverydelicateinthatrespect.Pryingeyeeeesannoyme.BeholdthewallsofJerichho!Err,maybenotaaasthickaastheonesthatJoshuablewdownwithhistrumpet.Ijustshowyoumyheart’sintherightplace,I’llgiveyoumybestpairofpajamas.DoyoumindjoiningtheIsraelites?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9]。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历史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东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观众对佛教还可略知一二,而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换的瞬间让中国观众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直译用于上述译文中不仅令中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也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意义。

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译者应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对这段文字作如下润色: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圣经》里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涵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

四、文化意象的转换

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缘于此,文化意象的错位(NonequivalenceofCultureImage)会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10]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Isabella:It’sabrother’sduty,dearEdgaar,tointroducehissisteertosomeothertypethanfopsandpaleyoungpoets.

Edgar:Oh,youwantadragon?

Isabella:Yes,Ido.Withafierymustache.

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