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7:53:44

中国商业银行

中国商业银行范文篇1

1.1文化营销的内涵

从文化营销的内涵来看,首先,文化营销的出发点在于分析消费者心目中比产品和服务层次更高的需求,这种高层次的需求对其购买行为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其次,文化营销是传播企业文化的系统行为,是企业运用经过策划的文化交流沟通方式向营销对象进行系统传播,从而提升营销对象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并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接受企业的产品;第三,文化营销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的价值观念,营销对象对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比对产品的认同更为重要,文化营销能够通过引起营销对象的价值共振,调动营销对象的消费情感和品牌忠诚度,从而最终接受产品和服务。

1.2文化营销与产品营销的差异

文化营销来源于产品营销,但又与传统的产品营销有不同之处。

2中国商业银行文化营销的必要性分析

截至2013年底,中国共有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商业银行,190家农村合作银行,2,265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635家村镇银行以及4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目前商业银行的营销模式还呈现出营销方式局限在产品营销范围;营销行为仍然以追逐短期、局部利益为目标;现有营销模式难以带来银行产品的创新;营销人员文化营销理念的缺失带来人才流失问题严重;企业文化理念逐步丰满,但仍有局限等特点。面对当今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产品营销已经无法带来更突出的效果,而文化营销的必要性就逐渐凸现出来了。

2.1文化营销能够创造银行品牌价值

通过文化营销,银行可以与客户之间建立共同的认知与沟通,传播共通的文化价值,引起客户的共鸣。与单纯的产品营销不同的是,文化营销能够通过挖掘银行自身的文化和价值,将企业文化融入到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中,从价值和情感上与客户进行深层次上的沟通和认同,使银行与客户之间形成强大的情感共鸣和内聚力,最终使客户因认可银行的品牌价值而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信赖和依恋。

2.2文化营销能突破营销障碍

文化营销能够凸显银行产品、服务的差异性,让客户更明确的感受到独特的产品、服务,从而增强对细分目标市场的控制力,提高客户让渡价值和满意度。例如浦发银行的“轻松理财”品牌其实是文化营销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即在产品中融合了“轻松理财”的理念,唤起了中青年人群的共鸣,因此能够在银行卡满天飞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迅速占领目标市场,实现对这一细分市场的控制力。

2.3文化营销有利于构筑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营销有利于构筑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更能够提升银行国际市场营销能力。从国际商业银行的经验来看,国外银行较国内商业银行更重视文化营销的作用。例如花旗银行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最具有经营竞争力、价值创造力的大银行,这得益于花旗银行独特的企业文化建设。花旗银行的业务市场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的上亿客户,花旗的品牌和文化享誉世界,在众多客户眼里,“花旗”两字代表了一种世界级的金融服务标准。

3中国商业银行文化营销的策略建议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银行意识到仅仅依靠细微区别的银行产品难以与同业拉开差距,而此前银行集中关注的服务也面临着提升空间越来越小的问题。因此,文化营销就成为银行的关注的新的营销亮点。

3.1将文化因素揉入产品开发销售全过程

银行的产品应当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起来,将文化因素揉入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中去,这就要求银行从产品设计、开发到产品推广、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注重文化的传播。通过产品文化化、渠道文化化、促销文化化,将银行的各种产品统一到同一个文化中来,让客户在享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与银行企业文化产生共鸣,做到因文化而选择银行,因文化而选择产品。

3.2加强银行内部人员文化营销的教育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企之无文,行而不久。银行首先应将文化营销的理念在内部得到共识。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首先必须有明确的企业文化和定位,并以此为主线,从产品的设计、人员推销、销售促进到品牌锻造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符合文化营销的整体策略;在产品销售和服务过程中,更注重客户的价值取向,符合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文化风俗和民族情结的积淀;在考核银行营销人员过程中,不仅注重量的目标,还要实现质的考评,在银行员工心目中树立文化营销的理念。

3.3将文化营销与品牌策略统一起来

商业银行要想提高客户的品牌忠诚度必须通过品牌差异化在客户心中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使银行品牌根植于客户心中,最终建立客户的高度认同感。因此实现银行品牌差异化、维持品牌形象同一性和稳定性应当是商业银行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找准目标市场,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点进行发展定位,赋予产品更多的心理、情感、文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特点,为细分市场人群树立品牌价值观。

3.4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整合文化营销

中国商业银行范文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设想

一、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商业银行从产生至今,其风险管理经历了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等阶段。其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方法日益科学。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二稿),至此,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已经基本完善和统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1)坚持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2)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及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内、外部评级等。(3)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制约因素

1.风险管理理念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风险管理人员一方面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风险管理中主要是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忽视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的管理。另一方面缺乏差别化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中忽视风险管理的差别性,管理手段和方法几乎千篇一律。

2.风险管理体系方面。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差。

3.信息技术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风险管理信息失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添了难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战略设想

1.优化风险管理理念。改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核心是采取差别化管理的原则。(1)实现不同客户风险管理的差别化。对于不同的贷款客户,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如企业,由于企业在资本实力、生产经营规模、管理水平、信用状况、偿债能力、还款意愿等诸多方面的差别性,因此,在风险管理上也应体现出差别化。如在审查贷款时,索要资料、授信审查的重点,贷款用途和还款来源分析等都应该有所不同。(2)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不同业务种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业务特性和风险差异,如公司业务一般金额较大,还款来源主要依靠经营收入或投资所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风险管理应强调对具体客户或具体项目的审查和分析,在授信审查中重视企业的规模和现金流的分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行业及地区风险的分析等。不能简单套用公司业务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因为,这样做不仅不能控制住风险,反而还会增加管理成本。(3)实现不同地区风险管理的差别化。银行业务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与经济水平、信用体系、文化理念关系密切。如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地,由于经济水平相差悬殊,信用体系、文化理念也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各个地区的风险管理水平、风险状态不同,致使其资产质量大不相同。因此,风险管理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采取差别化的标准和管理方法。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1)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一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在董事会之下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的最高审议机构。二是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2)风险管理政策体系。一是以银行的风险偏好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银行要在承担风险的水平和收益期望及对风险的容忍水平一致的前提下,体现银行总体和各个业务单元承担风险的性质和水平。二是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该体系应涵盖所有的业务领域,每个业务部门和地区都必须执行。同时,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又要体现分类管理和因地制宜的差别化原则,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区别对待。(3)风险管理决策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核心是坚持公正和透明原则。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了客户评价、风险授权和授信、审贷分离、集体审贷等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效地防范了逆向选择风险。需要指出的是,科学的决策体系不可能杜绝所有的风险,但可以通过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杜绝“反程序”操作,实现决策水平的提升。(4)风险管理评价体系。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要适应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以风险和收益的量化为基础。目前,要以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为主要内容,降低不良资产的比率,提高资本回报率。

中国商业银行范文篇3

1.1评价指标体系及网络模型的构建

参考国际研究机构及以往文献评价商业银行绩效时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3,15鄄17],本文构建了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1).控制层以“中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作为目标,网络层以一级指标作为元素集,以它们各自的二级指标作为元素,综合各指标的相互影响关系,建立如图1所示的网络结构.

1.2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Saaty[18]提出的1~9标度法和成对比较法为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打分,得到元素集以及元素的关系判断矩阵.指标间的两两重要性比较,由从事金融业的管理者进行评判,并按照文献[18]将所有决策者的评分作几何平均运算,得到综合的关系判断矩阵.接着借助SuperDecisions2.2.6软件建立ANP模型,根据综合关系判断矩阵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在此不一一列出.同时所有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证明所有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2实证分析

2.1样本及数据

本文选取能反映中国商业银行整体情况的17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根据各银行官方年报,得到17家中国商业银行2009—2011年的二级指标值.由于评价指标量纲不同,在此运用极差变换法对所有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2].接着按照公式(1)计算第k个银行的第i个一级指标得分Sik,其中Wij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Vijk为第k个银行的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值:

2.2DEA效率分析

本节以银行的一级指标,作为DEA分析的产出指标以测算银行效率.采用ANP-DEA和DEA两种方法比较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两者的区别在于产出指标的不同:前者选取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发展性、创新性作为产出指标;后者选取现有文献较为常用的产出指标———净利润、贷款总额、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入指标均选择典型的指标,分别为员工人数、营业支出、固定资产.接着采用DEA-BCC模型[19],运用Deap2.1软件对17家银行2009—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3,其中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的数据不在此列出(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表2按ANP-DEA得到的年均综合效率值,分成四类银行:①前沿银行,效率=1;②高效率银行,0.5≤效率<1;③低效率银行,0.1≤效率<0.5;④极低效率银行,0≤效率<0.1.对比两种效率评价方法,2009—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呈现出以下特征:①基于ANP-DEA方法得到的有效率银行比基于DEA方法的少(前者3个,后者5个),说明ANP-DEA方法能甄别出更多无效率的银行.②ANP-DEA方法测度的综合效率值远小于DEA方法(表3),银行排名也有很大差距(表2).如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在ANP-DEA方法中均属于前沿银行,而在DEA方法中排在末位.主要原因是DEA方法仅考虑银行的盈利能力,而这两家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没有国有银行的规模、网点及品牌优势,其盈利性指标的得分远不如国有银行,使得测度的效率较低.事实上,由于信贷资产质量和中间业务的开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加上灵活的组织架构和人才优势,这两家银行的安全性、发展性及创新性指标的得分较高,因此在ANP-DEA方法中排在前列.③表3的数据显示,两种方法得到的平均纯技术效率比较接近,但平均规模效率差距很大,说明DEA方法高估银行综合效率的主要原因是其大大高估了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另外,ANP-DEA方法得到的银行效率值的标准差比DEA方法的大,表明前者的结果更能体现银行之间的效率差异.④两种方法测度的结果存在一致性:原深发展银行排名第一;农业银行由于规模无效且纯技术无效导致其综合效率在所有银行中最低,与大多数文献[2鄄3,7,16]的结果一致;国有银行的平均综合效率比非国有银行低(表2).在ANP-DEA方法中,五家国有银行排在倒数后五位,属于极低效率银行,投入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以及规模不经济同时制约了综合效率的提高.这是因为国有银行承担国家政策重任,其信贷质量较低,并且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给依赖存贷利差扩张的国有银行带来发展的瓶颈,从而给其安全性和发展性带来负向影响.另外,国有银行在创新能力与非国有银行差距较大,体现在前者的劳动力规模过大但人才素质总体较低,并且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因此国有银行需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同时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实现绩效的提升.

3结论

中国商业银行范文篇4

一、国内商业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历史

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北京银行等国内部分商业银行提出设立保险公司的申请。2007年底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向国务院上报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的请示文件,并于2008年1月获得国务院的原则同意。随后两家监管机构开始着手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并受理入股申请。在此之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以及中国银行先后向银监会、保监会递交了投资人股保险公司的申请(见表1)。经过一年多的酝酿斟酌,2009年9月保监会对相关申请作出最终批复:同意交通银行收购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持有的中保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51%股权;同意中国银行收购其香港子公司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所持中银保险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并对中银保险有限公司增资;原则同意中国银行通过中银保险有限公司投资参股恒安标准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见表1)。2009年11月26日,中国银监会正式颁布《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至此,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分析

二、国内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的机遇

(一)有利于保险公司获得持续的资本支持保险公司的发展需要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目前,资本金不足制约着国内部分中、小保险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保险公司扩充资本金的主要渠道包括发行次级债、上市以及股东注资。但是,次级债的发行具有额度和净资产的要求,上市融资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吸引优质股东提供资本支持,对保险公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商业银行雄厚的资本实力决定其具有持续注资的能力,有条件成为保险公司的优质股东。国内银行业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及中国银行的核心资本都在4600亿以上,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北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保持在12%以上(如表2所示)。根据《规定》,拟投资保险公司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保证在扣除拟投资额后符合监管标准。这对相关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资本要求。从而保证商业银行能够为其保险子公司的发展提供持续的资本金支持,保障保险业务稳定增长。

(二)有利于推动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转型按照银行和保险融合程度的不同,银保发展模式通常分为四种,即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和金融控股集团。我国自开始出现银行保险至今,分销协议是最主要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银行销售一家或几家保险公司的产品,获得手续费收入。由于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缺乏股权联系,二者的合作非常有限,在“强银行、弱保险”的格局下,手续费高低往往成为银行选择合作保险公司的最重要变量。这样,不计成本的手续费之争使得银保业务面临费差损的风险,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利益分配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使得中国银行保险的快速增长不仅没有赢得理论上的成本优势,反而加剧了保险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与风险。显然,银行参股保险公司将加强二者的股权上的联系,银行保险开始向金融控股集团模式跨越,即银行收购或内部设立保险公司,通过银行的分支机构销售其子公司的保险产品。这对于促进银保发展模式的转型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有利于充分利用银行的客户资源我国商业银行拥有数量众多的企业和个人客户。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后,保险子公司有可能分享到商业银行的庞大客户资源。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大量上门客户,通过二次开发,很容易转化为保险公司的客户。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能通过对大型团体客户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保险公司的客户。例如,中银保险在2005年初次进人山西市场时,凭借中国银行的影响力,成功获得山西太钢集团2006年财产保险项目的共保资格,承保份额为12%,接近中国平安的份额。

(四)有利于提升保险公司品牌形象大型商业银行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为保险公司提供信誉升级,推动保险公司与客户关系良性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消费者心目中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公众认同度。这也是银保业务飞速发展的原因之一。相对而言,保险业的公众认同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除了少数几个大型保险集团外,其它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公众认同度还较低。商业银行人股保险公司之后,保险子公司可依靠银行母公司的信誉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实现信誉升级,增强公众对自身品牌的认同度和信任度。

(五)有利于推动综合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股权纽带关系,有利于推动综合金融产品创新,更好地满足客户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可以根据银行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保险产品开发;可将保险产品融入到银行理财业务中,丰富理财业务的产品线,满足客户多元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稳定客户群体。

(六)有利于商业银行发展新的收入增长点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可以继续发挥银行渠道的网点优势,销售保险产品,赚取手续费收入,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近几年,随着国内银行业利差收入的减少、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之外积极寻找新的收入渠道,以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比例。与此同时,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股东,能够分享到保险公司持续成长的收益。我国保险业目前仍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据最新统计,自1979年国内恢复保险业务至今,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增长了2000多倍,保险业保持年均30%左右的增速,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在获得手续费的同时,还能够分享保险公司的发展成果,参与股东分红,拓展盈利增长点,增强总体盈利能力。综上所述,在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股东支持下,保险公司将能够获得充足的资本支持、强大的银保销售网络和综合金融产品的研发能力,实现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同时,保险公司也能够为商业银行贡献中间业务收入和盈利分红双重收益。展望

三、国内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前景

(一)将进一步带动银保业务快速发展从银保渗透率(即银保业务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的国际梯度分布图看(如图1所示),欧洲尤其是南欧的银保渗透率是全球最高的。例如,葡萄牙银保业务占比达88%,西班牙占比达72%,法国、意大利的占比也在60%左右;北美地区银保业务占比很低,美国和加拿大占比分别为2%和1%(如图1所示)。对此现象的一个解释是:一个国家银行业与保险业相对实力的对比影响银保渗透率水平,银行业的相对实力越强,银保渗透率就越高。例如,法国和意大利的银行业资产分别是保险业资产的5倍和9倍(见表3),高于台湾、美国、英国的水平,其银保业务渗透率也明显高于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银行业资产是108450亿美元,保险业资产是5450亿美元,银行业资产是保险业的近20倍(见表3),远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国内银行业的这种强势地位,决定了我国银保渗透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

(二)将逐步改变保险市场竞争格局目前,银保渠道已经成为我国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的重要营销渠道。据统计,源白银行销售渠道的保费收入从2006年的987.59亿元增至2008年的2912.47亿元,占总保费的比例从17.50%升至29.77%,2009年达到3038.99亿元,占比为27.25%(如表4所示)。银行系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的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势必会对其它非银行系保险公司的银保业务造成冲击。商业银行人股保险公司后,可能会力推保险子公司的产品,实行一定程度的排他性销售,这会对银保业务占比较高的保险公司产生直接的冲击。因此,商业银行人股保险公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保险市场的竞争格局制约。

四、商业银行的入股对保险公司发展的

(一)大银行、小保险的巨大反差,阻碍着商业银行与保险子公司的有效互动从目前获批的两家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的案例看,被参股保险公司规模较小,银保双方实力反差较大。交通银行人股的中保康联公司,目前仅在上海市开展业务,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仅为0.01%;而交通银行已在全国范围开展银行业务,拥有2658家网点机构。恒安标准人寿目前仅在国内7个省设有分支机构,全国市场份额为0.17%;而中国银行在全国所有的县级城市设有分支机构,共有网点机构9976家。商业银行与被入股保险公司之间的这种巨大差距,使双方短期内无法展开全面、深入的业务合作。

(二)保险公司较长的盈if,0周期、持续的资本投入要求,考验商业银行的盈利需求和资本实力保险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自身的经营规律:保险公司成立之后,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投人,以支持机构网络和业务的扩张;随后通过较长时间的保费累积以及高效的资金运用,逐渐摊回前期成本,实现盈利。因此,保险公司的盈利周期较长。据业内人士估计,寿险公司从开业到盈利一般需要7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伴随着业务的快速扩张,还需要不断补充资本金,以保持充足的偿付能力。商业银行的股东能否忍受保险子公司多年无盈利并需不断投入资本金的局面,是影响银行系保险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商业银行范文篇5

1•在报表系统开发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专注于构建各类核心交易系统,疏于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复杂分析,以及电子化流程的设计和构建,仅以基本的报表方式处理业务交易的后台管理工作。早期报表系统多以批处理方式处理数据,展现模式往往是静态文本,由用户自行下载或纸制打印浏览。随着报表不断累积和增多,银行大多采用了文本报表管理工具对这些报表进行系统化管理。这些报表系统往往是针对单个交易系统,独立查询生成的结果,仅能满足对某个交易系统的数据查询。同时,静态的查询结果也很难满足动态条件和关联多项业务的查询。

2•部门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阶段随着办公自动化和相关应用软件的不断成熟和发展,银行原有报表系统功能不断丰富,由此逐渐衍生出部门级管理信息系统,它主要服务于部门银行管理模式。在这类系统的构建过程中,一般主要考虑本部门的各项工作内容,系统功能较齐全,能够满足部门内关联系统间基本业务分析和电子化流程处理等需求,为当时各部门业务发展提供了较大支持。但是,随着银行组织机构越来越复杂,管理条线逐渐增多,导致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各自孤立、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每个系统仅能服务于单个部门以及相关条线分支机构。因此,如何将众多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孤岛整合,从而帮助业务人员整合客户资源,便于分析和决策,改善各个管理信息系统间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第三阶段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3•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整合阶段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整合阶段主要完成对第二阶段各自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整合,使银行管理人员在保障条线部门的项目管理、流程管理、产品管理、绩效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前提下,使业务人员充分共享各个系统的数据和信息,整合客户资源,提高决策层对全局数据分析的质量,提高系统协同能力,便于开展联动与交叉营销活动,实现跨部门、不落地业务管理模式,实现系统用户实名制和单点登录,提高柜员使用效率和系统的安全管理、审计效率。

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商业银行对实施管理信息化工作还缺乏总体规划,各部门信息系统重复建设、资源分散、交互不畅。由于对前期的系统规划分析论证不充分,导致了后期软件系统繁多、体系复杂、难以兼容,即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也给银行管理信息化升级换代和整合集成带来了严重障碍。其形式表现为:一是在人力资源上,由于各部门都在建设信息系统,必然造成在某些共用信息采集中大量的重复劳动:二是在技术资源上,各部门为了建设本专业的信息系统,都外聘专业的软件开发商进行委托开发,同时购买了大量的系统软件和硬件设备,开发完成后的客户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往往都不能很好的与银行现行的业务系统和其他部门的信息系统兼容,系统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浪费了大量技术资源:三是在信息资源上,由于在客户信息的建设上有关专业部门各自为政,从而导致在某些信息(特别是客户信息等一些跨部门信息)的使用不充分。

2•信息有效传导机制不健全信息利用的前提是信息的有效传导,建立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也有赖于管理信息的有效传导。但目前银行信息传导机制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信息渠道单调。商业银行目前外部信息渠道主要是各种会议和文件,信息形态多为各种规定、指标和要求等指令形式;内部信息渠道主要由决策者和下层参加的会议和报告、报表等,所提供的信息一般是常规的、例行的、零碎的或者属于决策者能够观察到的状态信息及一般的要求意见。二是信息传递不规范。由于银行目前还未建立规范的信息体系,信息传递也缺乏制度约束,信息传递主要由决策者所处的人际关系和决策者接收信息的场合所决定,也受信息所有者和信息传递者的人际关系及个人利益关系所影响,造成信息传递渠道和传递方式混乱;同时,缺乏信息技术在信息传递中的有效应用,也造成信息传递速度不一、效率低下、误差较大。三是信息可利用程度低。信息对决策的驱动和支持作用取决于信息的可利用度。由于信息来源少、渠道单一、内容不完整、传递混乱,加之信息加工整理形式不一,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均难以保证,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加大,产生了信息风险,从而降低了信息的可利用度。

3•信息系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支持作用还十分有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提供的功能大部分只能满足例行信息的需求,而对某些对经营决策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随机信息需求则不能满足,因而难以主动发挥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实际效果和对业务发展的牵引作用。同时,由于各信息系统的运行模式标准化程度低,包括信息报送格式的标准化、指标体系的标准化、描述语言的标准化、处理流程的标准化和信息制度的标准化等,使得整个信息系统构架中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加工、利用等各部分之间还不能达到循环互动,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辅助决策信息支持功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就管理信息系统在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方面而言,就存在对市场风险、资产负债管理、资产分配、业绩评价和监管报告等风险管理功能支持不足。

4•数据大集中从某种角度上也增加了系统的不安全性一旦数据中心发生灾难,则将导致银行所有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和全部的业务处理停顿,或造成客户重要数据的丢失,其后果不堪设想。与境外相比,中国的灾难备份建设起步较晚,配套的总控中心、应急处理体系等也不完善,系统监控、分析、故障诊断等自动化程度不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系统故障的能力差;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对外部的依赖程度较高,抗系统性风险能力差;关键性技术、产品和服务由少数几个国家和厂商控制,远程维护服务由境外提供,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技术和人才的短缺也影响到灾难备份建设的速度与质量。此外,国内的商业银行目前还存在对灾难备份认识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认识到灾难备份并不是信息技术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生死和能否永续经营的重要任务。

三、解决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问题的相关建议

1•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商业银行必须本着“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指导思想制定总体发展规划。随着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继续深化,科技部门在银行中的作用也从业务的服务工具发展成为变革机构组成、变革业务管理体制和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成功地开发一个完整的项目,科技部门如何与业务部门有机结合,高效、标准、超前地进行项目开发是首要问题。在商业银行内部,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领导机构,组织科技部门、各业务部门和有关外包信息技术公司就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业务需求、业务流程、关键技术需求、系统的框架结构、应当遵循的各种标准、业务数据的采集体系,银行内部信息的管理以及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规章、制度、资金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成立相应的需求组、应用组、网络组、数据组、技术组、制度组、保障组等,各司其职并密切协调,以保证未来各个管理子系统之间的有机集成和管理信息的有效共享。在制定总体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可能对未来银行管理所带来的影响,如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的金融创新以及银行管理的最终有效形式,使建设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前睹性、开放性和兼容性。

2•要确立“以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要树立“科技兴行”的指导思想,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和信息能力,加强宣传,让他们真正意识到信息对正确决策的重要性,要认识到银行管理信息系统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是未来银行发展的重点,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涉及到商业银行所有管理机构、体制及管理者的行为,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行应尽快确立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战略的思路,并建立一套适合于银行信息化运作的管理体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银行的机构体制、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人员等诸多因素,还涉及到统一数据编码、统一表格形式等多项协调工作。因此,它不是专门技术人员能单独实现的,需要全行上下通力合作,各级领导应当予以足够重视,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计算机网络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也是保障现代商业银行正常运转的灵魂。

3•要运用数据仓库技术以实现其职能化的决策支持功能管理管理依托于信息,信息决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数据仓库作为一种管理战略,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而且是对整个管理组织信息流和利用方式的重组,在重组过程中蕴含着深刻的管理思想和核心理念。商业银行建设数据仓库的核心价值在于把握数据仓库的内在规律,找到数据仓库与创新商业银行管理方法的结合点,进而在管理中释放出数据仓库的巨大潜能。数据仓库的建设,应当集成业务信息库、经营管理信息库、外部信息库中的各类信息和数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形成统一性、标准化、时间跨度较长、相对稳定的海量数据存储,为各级用户提供跨地区、跨网点、跨业务和跨信息平台的综合信息产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数据仓库的建设,必须以现有业务系统和大量业务数据的积累为基础。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只有把信息传送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使用者,供他们做出改善业务经营的决策,信息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数据仓库的根本任务就是把信息加以整理归纳和重组,并及时提供给相应的管理决策人员。

中国商业银行范文篇6

一、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特点及外部影响因素

(一)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分散性。消费信贷业务面对的是数目众多的个人客户,单笔消费贷款的金额一般较小,风险被大量的个人客户所分担,相对于银行公司业务的风险集中特点,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2.风险的长期性。消费贷款一般为中长期贷款,期限可能长达20年甚至30年,风险具有长期性。

3.单笔业务风险不易被监控,但整体业务风险具有一定规律。相对于银行公司贷款业务可以通过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来衡量风险大小,消费信贷业务的个人客户还款能力受制于较多意外因素,如失业、疾病等,风险事先难以作出预测。虽然消费信贷业务的单笔业务风险不易被监控,但大量客户所具有的统计学意义上的特征却具有一定规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统计指标(如违约率)的监控来分析业务风险的大小。

(二)影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主要外部因素

1.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对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影响巨大。当宏观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时,居民收入普遍较高,借款人能够按时支付银行贷款,消费贷款的风险较小。当宏观经济处于低迷时期时,居民收入下降,失业率升高,借款人支付能力降低,消费贷款的风险趋于增大。

2.利率。当市场利率出现上升时,银行贷款的利率相应上升,借款人的还款成本增高,支付能力下降,消费贷款的风险增大。相反,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贷款利率也出现下降,借款人的还款成本降低,支付能力提高,消费贷款的风险趋于降低。

3.抵押物价格。抵押物价格的波动是影响消费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当抵押物价格下降时,特别是当价格下降到低于借款人尚未偿还的金额时,消费贷款的风险将急剧增大。当抵押物价格上涨时,借款人还款意愿也不断增强,消费贷款的风险将减小。

4.居民收入稳定性。居民收入稳定性是考察消费贷款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居民收入较为稳定时,还款能力具有较大保障,消费贷款的风险较小。相反,当居民收入时高时低,或工作状况不稳定,消费贷款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也较大。

5.社会诚信状况。社会诚信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能否开展消费贷款业务的重要方面。当一个地区的社会信用状况较差时,存在大量拖欠银行贷款现象,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在这个地区开展消费贷款的风险较大。相反,当一个地区的社会信用状况较好,在这个地区开展消费贷款的风险则较小。

6.政策因素。政策因素对消费贷款的风险也有较大影响。如国家实施增税政策将降低借款人的收入,从而降低借款人的支付能力,消费贷款的风险将增大。如果政府对公务员加薪则提高公务员借款人的支付能力,相应对其贷款的风险将减小。

二、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及内容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确保消费信贷的资产质量稳定以及获得一定水平的盈利,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信用风险的甄别、衡量、监测、分析、控制和转移。

1.信用风险的甄别。商业银行要对借款人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是否同意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商业银行信用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借款人的年龄、学历、职业、收入情况、信用记录等情况,一般通过客户信用评级系统对借款人进行评级,对超过银行设定的信用等级的客户银行便批准贷款,否则就拒绝贷款。

2.信用风险的衡量。商业银行要根据消费信贷业务的历史数据,计算目前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大小,以及测算未来一段时间消费信贷业务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大小,从而能够使商业银行对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进行总体把握,以确定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是否超过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

3.信用风险的监测。商业银行对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要进行长期监测,观察信用风险的变化趋势。监测的数据不仅包括总体信用风险,还可以对借款人的不同特征、贷款地区、贷款类别、贷款期限等分类数据进行监测,以便于银行对信用风险变化的因素进行判断。

4.信用风险的分析。商业银行要对信用风险监测的结果进行因素分析,判断影响信用风险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同时商业银行要对影响信用风险的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外部因素的变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对应措施。

5.信用风险的控制。商业银行要根据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防范信用信用风险。在信用风险出现增大的趋势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采取提高贷款条件、降低贷款金额、减少对某些地区的贷款、限制某些种类的贷款发展等措施,降低信用风险。对发生违约的消费贷款,银行要尽快进行追索,或对抵押物进行处置,以挽回部分损失。

6.信用风险的转移。当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超过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范围,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部分消费贷款转让出去,从而减少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客户的信用评级水平较低。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评级方法才刚刚开始引入综合打分法,评级结果不仅没有与预期损失率建立对应关系,而且其结果是否准确尚待时间的考验。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技术水平还很低。

2.信用风险的监测能力差。我国商业银行只能对消费信贷业务的总量、地区、品种等进行信用风险监测,还不能根据借款人的不同特征监测其相应的信用风险水平,从而影响到对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变化的因素分析,同时这些重要数据的缺乏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系统的发展造成巨大障碍。

3.信用风险管理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对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水平的衡量主要是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等结果指标,还不能运用先进技术对信用风险水平进行事前的预测,因而对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是一种事后管理,而不能做到事前控制。

4.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弱。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对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监测能力差,导致不能对信用风险的变化进行准确的因素分析,因而在风险的控制手段上存在盲目性,不清楚该采取何种措施来控制风险。同时在风险控制措施方面重形式,不重实质,如对借款申请人要求过多的、对风险控制并无很大帮助的材料,而对借款申请人的实地调查却很少。

(二)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难点

1.对客户的信用状况难以准确把握。我国商业银行审查借款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的重要依据是由借款人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但收入证明的真实性较难判断,即使收入证明真实,其负债情况也无从了解。同时,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银行对借款申请人以前的信用情况无法了解,从而无法判断其道德品质的好坏和还款意愿的大小。

2.缺少相应的信用风险数据。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时间不长,没有收集到足够的信用风险数据以建立相应的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因而无法对借款申请人进行准确的信用评估。我国商业银行对借款申请人的审查还主要停留在经验判断阶段,尚无可靠的贷款标准。

3.缺乏信用风险的转移手段。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还较低,商业银行还不能在金融市场上通过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消费贷款转让出去,以降低信用风险水平。

四、西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进展

(一)西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态势

1.对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逐步深化

银行业本身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资本实力等情况,拟定信用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将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使实际效益最大化。

2.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方法逐步量化

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引入量化模型,如内部风险评级模型、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模型、VAR模型以及信贷组合管理模型等,商业银行能够更加准确对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价。

3.消费信贷审批逐渐完善

消费信贷的授权制度日益科学,审批环节逐渐减少,贷款审批从单笔交易审批走向客户授信总量控制。贷款审批岗位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系统,相对独立,但贷款审批和业务两个体系在互相制约和分离的同时,又能做到紧密结合,能够确保贷款的及时发放。

4.外部环境日益优化

社会信用制度不断成熟,银行能够很容易了解客户的资信状况。法律环境完善,银行能够很容易地通过处理抵押品或追索保证人等法律手段挽回贷款损失。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为银行转移风险提供了如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手段和广阔的操作空间。[1]

(二)西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1.内部信用评级系统(IRB)

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建立了科学的信用评级系统,商业银行才能够采用一定的标准对贷款申请人进行评估,并决定是否贷款,以及对贷款进行定价。西方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在经历了经验判断、分析模板、打分卡等发展阶段后,现在已进入模型化阶段,即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内部信用评级系统是建立在银行自身的历史数据库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模型直接生成系统参数,从而计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敞口、预期损失率等关键指标,从而对业务的风险水平进行精确计量和等级划分,并以此作为风险决策的参照依据。内部信用评级的核心是测算预期损失率指标,其计算方法如下:

(1)提取借款人不同特征的预期损失率。主要程序是运用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根据借款人的不同特征情况得出各个特征对应的预期损失率。

(2)计算借款人预期损失率。对借款人不同特征的预期损失率赋予不同的权重,加总得出借款人的预期损失率。

(3)对借款人预期损失率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接受借款人的借款申请。通过对贷款收益与损失情况计算出盈亏相抵的预期损失率,如果借款人实际计算出的预期损失率大于盈亏相抵的预期损失率,被视为不盈利业务,借款申请不被接受。如果计算出的借款人预期损失率小于盈亏相抵的预期损失率,则银行有盈利,借款申请得到批准。[2]

2.CreditMetrics风险管理模型

CreditMetrics风险管理模型是J.P.摩根1997年推出的用于量化信用风险的风险管理产品,其主导思想是通过VAR来衡量信用风险。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通过VAR的数值计算力图反映出:银行贷款面临信用级别变化或拖欠风险时所应准备的资本金数值。VAR是指在一定的置信度内,某种金融资产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假定资产损益呈正态分布,令ω为资产的初始价格,α为收益对均值的偏离,δ为资产收益波动的标准差,则在Δt时间内的VAR为:VAR(ωαδΔt∧1/2CreditMetrics风险管理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信用风险取决于债务人的信用状况,信用风险直接来自于债务人信用等级的变化。信用计量模型的基本方法就是对信用等级变化分析。转换矩阵是不同的信用等级在一定期限内变化到其他信用等级的概率矩阵,通过转换矩阵的信用等级变化的概率分布,和在不同信用等级下给定的贴现率就可以计算出贷款在不同信用风险状态下的概率分布。最后运用期望值和标准差计算一定置信水平下的VAR值。通过VAR可以使商业银行明了消费信贷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大小,并通过调节用于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资本金配置或调整贷款政策等措施来防范金融风险。[3]

3.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的一部分消费贷款可通过出售给抵押证券公司(SPV),再由抵押证券公司以这些资产为抵押,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出售给市场投资者,从而使这些资产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消失。当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过于集中或超过其风险承受能力时,资产证券化能够分散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资产证券化以后,商业银行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抵押证券公司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商业银行只承担服务人的角色,从而起到转移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的作用。

五、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客户信用评分系统。客户信用评分系统是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的重要工具,通过客户信用评分系统对客户进行信用评分以决定贷与不贷以及授信额度的大小,使银行贷款审批具有一定的客观参考标准。客户信用评分系统是当前阶段较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的方法。虽然客户信用评分系统没有与预期损失率联系,但通过系统对客户的重要特征进行综合评估,依然能够得到具有意义的结果,并能够为发展内部信用评级法打下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经验,根据客户的重要特征,开发适合我国情况的客户信用评分系统,并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根据运用结果对重要特征的标准值、权重进行调节,使之更切合实际情况。

2.加强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数据的收集。我国商业银行的长期任务是要收集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相关数据,使客户信用评级与预期损失率建立联系。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起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信息系统,商业银行可以随时获取消费信贷的风险分布情况,如能根据要求显示客户不同特征及其对应的损失率情况,能够收集、汇总某个地区、产品以及某个风险级别等方面的贷款情况。经过长期的风险跟踪与监测,一方面可以使商业银行发现高损失率的客户特征,并对这类客户提高进入门槛,减少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拥有了一个比较长时期的信用风险分布数据库,再根据这个数据库应用现代统计方法,就能够形成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信用风险模型,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信用评级与预期损失率建立联系,达到内部评级法水平,并最终实现对信用风险的量化。

3.进行消费贷款组合管理。贷款组合管理是指银行将消费贷款按照其特点通过不同类型的组合,实现风险分散化和收益最大化。在发放消费贷款以后,商业银行应根据贷款的种类、地区、客户群、期限等进行搭配,以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同时根据不同种类风险的大小,适当提高某类贷款比重,减少另一类贷款的比重,以实现消费贷款组合的风险最低,收益最大。

4.设定风险限额。风险限额是指对借款人确定一个授信总额,该授信额度是某一客户或某一类客户群的最大贷款金额。我国商业银行在缺乏相应的风险数据情况下,可以通过设立风险限额来分散银行的消费贷款风险,防止对部分客户或部分地区的贷款过大。风险限额可以对某一客户设定风险限额,或对某一类客户设定风险限额,或对某一地区、某类贷款设定风险限额。

中国商业银行范文篇7

[关键词]国有银行;体制改革;股份制

一、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难点

现有银行转化为真正的商业银行是在我国建立与完善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之一。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我国现存的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过程面临许多内部困难与外部障碍。主要难点可以简要的归纳如下:

l.国有银行并不是独立地按照市场原则运作的经济单位。在实质上,国有银行是政府的下属机构,其人事权、经营权都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与干预。在业务上,国有银行直接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执行政府规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还不能独立地制定与执行其商业性经营目标。在内部人事管理上,国有银行采取政府行政部门的结构与级别,使得政府能够直接干预国有银行的重大经营决策来实现其对国有银行的有效控制。因此,作为政府下属机构的国有银行不可能以追求利润最优化为其管理目标,其经营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协助实现政府既定的经济政策,银行所承担的许多政策性贷款不仅不能盈利,甚至往往成为问题贷款。

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央到基层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其分支行的,而不是按照经济区域划分的,所以易受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影响了其经营目标的实现。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令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或提供担保”,但由来已久的行政干预,不可能一下子消失。同时银行的地方分支行亦表现出很强的地方化色彩,往往有着强烈的动机与地方政府合作,占有更大的信贷规模与信贷资金,而将资金风险转移到银行总行,从而有可能产生大规模的信贷风险与损失。

3.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无限制与无约束的信贷造成银行沉重的债务负担。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大量长期亏损的企业不得不依靠国有银行贷款未得生存。尽管国有企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逐年降低,但国有企业仍稳定地获得国有银行80%以上的贷款。国有银行的亏损使相当一部分银行信贷陷入了发放贷款——无法回收——再贷款——再无法回收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了银行不良资产负担日益沉重及银行效益不断下降。

4.国有商业银行在存贷款与结算业务方面处于垄断地位。尽管近年来各国有银行间的业务出现了某些交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国有银行仍在传统业务范围上有着明显的分工。同时由于新开办商业银行的弱小和严格限制外国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开展览内本币业务,国有专业银行对市场的高度垄断使中国的银行业缺乏竞争机制,严重地阻碍了银行管理的改善及商业化进程。并且,国有银行基本沿袭计划管理的方式,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有效经营的运行机制与方法。

5.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上升与利率管制并存构成了不利于国有银行商业化经营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中央银行实施对名义利率管制政策限制了银行对于价格水平波动做出灵活反应与调整,从而导致了银行经营往往在负的实际收益率的情况下进行。

6.市场发育不健全和法律环境的制约对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没有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并辅以法律的保障,就无法保障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及有效运转。

二、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措施

1.推行股份制改革。(1)清产核资,进行合理产权界定。将国有资产与银行自有资产进行界定。原国家无偿投入的资本金,国家拨改贷收回的资金,其他应划归国家所有的资产都是国家资产;银行上缴税收和上缴利润后的利润留成所形成的资产和财产应属银行自有资产。(2)允许银行公开发行股票(包括优先股和普通股),鼓励企业、个人对银行投资。这不仅可实现银行产权多元化的改革目标,同时还可以解决银行资本金缺乏困扰我国银行业的重大问题,对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解决银行不良贷款均有帮助。(3)改革银行内部产权结构。可试行以下措施:先对条件较好或较成熟的分行进行改造,将其改造成为总行控股下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分公司式股份制银行。原中央财政拨给银行由其所属分行占有的铺底资金转化为该行的国有资本金,占有总行的自由资金转化为银行法人资本金。前者属于国家股,后者属于银行法人股。在这个前提下,吸收其他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社会公众参股,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股本结构。

2.尽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尽快建立起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经过股份制改革,推进完善领导体制改革,将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进行分离,银行董事长不能兼任行长,银行董事长由国务院任命,由董事会采取招聘竞争的办法选行长。同时必须政企分开,改变政府行政干预和对国有银行负无限责任,使其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按照金融风险企业的特点、信贷资金运动规律、《商业银行法》和国际金融业对商业银行的有关规定及要求运营。公务员之家

3.尽快建立和完善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灵活经营机制。推进内部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由现在的支持性组织向企业家性组织与协作性组织融合,使完成银行经营目标与责权利紧密结合,实现按业务量计酬,并严格执行授权管理制度,对经营管理好盈利多的分支机构实行重奖,对贷款损失多和经营亏损的分支机构追究经济责任和重罚。

中国商业银行范文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学习借鉴。

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国际型大银行各自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硬件领域的竞争上升到软件层面的竞争,从技术和产品领域的竞争上升到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商业伦理道德水准层面的竞争。银行的公众性质决定其应发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示范作用。但是,什么是社会责任,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国内商业银行在理解和执行上还存在差异,密切关注国际上企业与银行发展的最新动向,切实加强我国银行业的“软实力”建设,把建设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发展战略,推进金融经济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什么是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世界银行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等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该定义表明了企业社会责任既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也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商业银行在当前宏观调控的政策环境下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主动与时俱进、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新理念,对社会公益尽力并协助完成政府的公共事业政策,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有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最终实现股东利益与社会公益双赢局面。从跨国银行的实践看,有社会责任的银行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一是自愿履行社会责任,而非法律、规则和习俗使然;二是真诚推动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三是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的追求都纳入银行战略目标予以考量。

二、目前国外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管理学界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彼得德鲁克认为: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只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社会存在,商业银行也不例外。目前国外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认识。

第一,政府与中介自律组织积极推动社会责任制度建设。一是成立了旨在推进企业和银行社会责任的相关组织。比较有影响的是美国社会责任商会(BSR)、英国的道德贸易促进会(ETI)、日本的良好企业公民委员会(CBCC)等。二是积极推动社会责任的制度与标准建设。美国是较早颁布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规范的国家,在其影响下,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国也在各自立法中确立了倾向就业、工资、工作条件等问题的企业社会责任。与此同时,有关国际组织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责任标准的形成,例如美国的SA8000、英国的AA1000、德国的CSM2000等。

第二,越来越多的银行将承担社会责任列为自身的战略目标。一是注重随时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商机。在这些企业和银行看来,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之间并不矛盾,甚至可以增加企业利润。在美国,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形象诉求的重点,成为旨在塑造品牌形象的非价格竞争手段。在英国,汇丰集团认为,汇丰银行之所以能够连续多年获得全球最佳银行荣誉称号,关键在于该行在全球市场上积极承担各种社会责任,而其经营的成功又进一步推动了其对社会责任更大的投入。二是积极加入国际社会责任机构。按照国际社会责任标准约束自身的经营活动,已经成为国际型大银行的一种发展趋势。2003年6月,来自7个国家的10家大型银行在华盛顿正式加入“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是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有关环保的指导方针起草确立的,采用这一原则的银行必须承诺贷款只投向那些能够满足具体环境保护要求的发展项目。目前,包括花旗集团、汇丰集团、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在内的国际型大银行都采纳了这一战略,并将把上述原则应用于全球几乎所有行业的贷款项目,项目贷款人必须通过有关环保评估才能获得贷款。三是每年定期对外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些社会责任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主要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领域。花旗集团和汇丰集团分别从2000年和2003年开始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明确阐释自己对于社会责任的观点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关情况。

第三,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断向深层次渗透。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结构。国外一些企业和银行正是从改善银行公司治理角度出发,从制度根源上、在更深层次上使社会责任得到更好履行。一是国际公司治理理念已经开始涵盖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在2004版《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司治理原则》中,已经将“董事会的责任”一节中“董事会应该保证遵守适当的法律,并充分考虑到股东的利益”修改为“董事会应该具有很高的伦理标准,它应该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二是一些银行正在积极建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从2003年9月起,汇丰集团在其董事会中增加了与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并列的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由3名独立董事和3名外部知名人士组成,负责监督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实施情况。

第四,形成了有效的社会责任审计监察体系。在美国,为了对企业和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进行了解,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审计机构都可能对其进行审计。从外部审计来看,投资基金组织的审计既要确保资金投向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要确保接受投资的企业遵守投资者的要求;而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以及环境保护协会的审计则既要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起到监督作用,也要为消费者、投资者、政策制定者和雇员等企业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决策提供信息。

三、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他们的产品和品牌以及提供的金融服务同样受到市场、客户的检验,社会公众的认可。虽然商业银行自身没有义务参与直接宏观调控,但是在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货币需求和投放的环境下,中央银行在运作其宏观调控手段(即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时,商业银行成为直接的调控对象和调控信号的最主要传递环节。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反应最灵敏。为此,商业银行在调整自身运营中,客观上履行了其特殊的社会责任。为此,商业银行的高管层在取得成绩时,在制定战略发展时,应该明确在自身经营发展中应体现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同时,商业银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其自身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商业银行加大社会责任的投入,有助于打造和培养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这种以提高社会福利建设为宗旨的投入,必然会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它是一种重要的软性竞争力,是造就、扩大、培养优秀员工和优质客户的原动力。

第二,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投入与产出具有相关性。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有计划、有目标增大社会责任的投入,产生公众效应,促进社会福利的健全和发展,才有可能降低潜在的风险和成本。与此同时,由于提高了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在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金融生态环境下,才能获得“社会稳定溢价”,从而保证融资的回归,它不但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还能提高股票的市值。

第三,社会责任的投入反映了企业形象的价值取向。商业银行品牌和形象的提高,有助于商业银行管理层形象的提高和价值的提升。而管理层、特别是高管层理念和形象的转换和提升,是加强和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四、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在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同时,也开始积极践行其企业社会责任,如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修建希望小学、为灾区捐款捐物等。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商业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不够全面和充分。国外先进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一般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既有定性描述也有定量指标,信息充分翔实。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对于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十分有限,并将社会责任等同于公益事业。

第二,少数商业银行公平竞争和诚实守信意识仍然淡薄。例如,一些商业银行极力排斥市场竞争,试图继续控制市场赚取“垄断”利润;一些银行采取回扣、请客等非正常方式争夺银行客户,破坏公平竞争的原则,银行反商业贿赂还任重道远等。

第三,部分商业银行自身利益与社会责任统筹兼顾不力。部分商业银行违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支持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发展,对信贷盲目增长不加控制,导致一些产业发展明显出现过热;忽视对小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造成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冷热不匀。

分析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完全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比如,在内部上,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错误,也没有建立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和相关年度报告;在外部上,我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和监督体系滞后,金融消费者也处于弱势地位,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和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也没有发挥作用等。

五、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一)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把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商业银行经营中汇丰银行之所以能成为企业社会实践的典范,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成长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汇丰银行与社会共生的这种哲学理念,是其把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成长的思想先导。我们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要牢固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首先,要正确认识到自身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不要因压缩了自身的信贷放款,对国家政策不满,或者不是百分之百地服从宏观调控大局而调整自身的运营。因为只有建立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和金融秩序,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安全运营。其次,应清楚认识到自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作用,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必然体现间接、直接的社会责任,对其自身的发展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第三,要把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树立良好形象、打造品牌、为客户所认同等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第四,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使银行管理层和员工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

(二)健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从汇丰银行的实践经验来看,企业社会责任良好的实现基础是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外部董事占比小、有效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我国商业银行所应该借鉴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清晰界定商业银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以及与党委之间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的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在董事会公司治理战略目标中将社会责任目标具体化;二是提高监事会监督权的独立性;三是健全问责机制。根据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出现违背社会责任的问题,立即进行严厉查处。

(三)政府应积极推动银行承担社会责任。

汇丰银行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做法,与英国政府积极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着密切关系。英国政府采取了大量的主动政策来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调整政府在经济、贸易和其他政策方面的社会责任。政府还成立了旨在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组织———道德贸易促进会(ETI)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形成的国际组织———AA1000。汇丰银行的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就是全盘遵循AA1000标准执行的。英国政府在汇丰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扮演着管理监督、有效促进、激励和客观评估的角色。

从我国来看,政府当前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从《商业银行法》层面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加快出台适用所有在华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强化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并定期公布社会责任报告;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二是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通过鉴定政府的鼓励与引导,使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从“不愿意”上升到“我愿意”阶段,自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三是完善银行业协会,注重发挥银行业协会对银行社会责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及通过带头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充分向社会披露银行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中的角色。

中国商业银行范文篇9

一、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者不愿意按照贷款协议履行还款付息的责任,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社会诚信尚未根本好转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例如,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资金支撑银行信贷的大幅度增长,这一部分资金有很大一部分进入了房地产行业。而房地产行业本来的资金来源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银行贷款。现在我国政府推行的是紧缩银根的政策,利率逐渐上升,这样房地企业融资的成本就会增加,从长期来看,如果房地产商投资失败,借款者无法偿还借款,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坏账。这样商业银行承担着巨大的信贷风险。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产生市场风险的因素很多,包括: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国际金融市场汇率的频繁变动等。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商业银行对这类风险要有足够的重视。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不能满足客户对提取现金的需要的可能性。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居民的储蓄率高和国家信用的强有力的支撑的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目前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必将按照市场经济运作,做到真正的自负盈亏,流动性风险已逐渐显现。

(4)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审计署自2003年起对商业银行进行查处,其中工商银行涉嫌违法犯罪的各类案件有30起,涉案金额69亿元;中国银监会在2004年查处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违规机构157家,违规人员1842名,这些迹象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巨大的潜在操作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风险管理理念和认识不足。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不能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观念比较陈旧落后,一方面不能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不能重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另一方面缺乏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运用差别化,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这样就很难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一些员工不能正确地评价和看待风险,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不能研究业务和市场,只是简单的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不完善一方面表现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对商业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关系的安排,体现了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不完善另一方的表现为,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对于现代的商业银行来说,需要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是纵向式的,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由于采用以分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致使商业银行的信用体系为横向的。

3.贷款资金期限长、集中化成为其明显特征,不良贷款比例高。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房地产行业资金来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而商业银行的贷款大多数也是集中在房地产项目和一些大型资产的投资项目上。

4.基础数据库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定量管理的需要。我国数字化开始的不是很早,银行缺乏基础的历史数据。商业银行历史基础数据库的缺乏,不能对风险因素的各个参数进行估计,不能进行有效的信用风险模型分析。虽然也有一部分商业银行很早就认识到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也有一些银行已经初步建立的贷款数据库,但是还没有可供采取的技术,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对其的运用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并且国内目前金融市场活跃度相对于国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对商业银行来说缺乏转移信用风险的必要市场和工具,商业银行对于发放的贷款一般也只能选择持有至到期。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中国商业银行范文篇10

一、当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不足的原因

(一)对金融创新重要性认识不足,动机不明确

许多商业银行未将金融创新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未真正把金融创新作为银行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多数银行仅仅将金融创新业务作为对传统业务的一种补充和推动传统业务发展的策略性行为,尚未充分认识其对于转变经营模式,增加银行利润的重要意义。

在西方国家,金融创新动机一般有两个:一是追求利润,从创新中牟利;二是规避管制,增加经营的灵活性。总之,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和利润的诱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的真正动机。出于此动机,西方银行每推出一项金融创新,都会经过系统的策划和研究,充分考虑其成本与收益、需要的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程度、推广的经济规模等。而我国金融创新的动因有所偏差,金融机构创新的微观动机则偏向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创新。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开发创新产品的动力,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目前,相当多的银行分支机构认为,金融创新只是其总行层面关心的事,将自己的职能仅定位在负责对总行规定的新产品的推广方面,没有自主创新的动力。由于缺少对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一种新产品开发出来后,没有有效的法律法规加以认定和保护,于是很快就被其他银行仿效,使得产品最初的开发银行预期利润降低。这也使得各银行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搞自主创新,从而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造成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这不仅制约着银行业的发展,也限制了实业界的快速发展。

(三)金融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还较缺乏,阻碍了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优秀人才是开展金融创新的坚实基础。就目前我国银行业从业人员的状况看,各级经营者大多过分偏重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在金融创新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缺乏对市场的洞察力;一般员工知识结构老化,业务单一,工作中墨守成规、缺乏创造力,缺乏将银行发展与自身利益相结合的主人翁精神;开发人员基本为计算机专业人员,不熟悉银行业务,不具有开发创新产品的复合型知识。高素质人员的缺乏,阻碍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步伐。

(四)金融创新的信息技术支撑比较乏力,不能满足需求

金融创新的本质是要创造出新的金融要素,或对金融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和组合,提供新的金融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商业银行还不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电子信息服务,而且银行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融合度不够,缺乏深层次数据分析功能的营销系统就是一个例证。有的银行分支机构,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科技信息开发和建设还相对比较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成为制约金融创新的重要瓶颈因素。

(五)金融创新地域和机构之间存在明显不平衡

目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在地域间、机构间存在较大差距。总的来看,东部金融创新要快于中西部;已改制的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好于其他银行;以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为代表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经历了股份制改造之后,在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方面步伐较快;外资银行金融创新要优于中资商业银行,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等方面中资商业银行还存在较大差距。

(六)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首先,我国金融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国有商业银行无论在机构数量、从业人数还是资产负债规模等方面都占有垄断地位,不利于金融创新。其次,我国的金融管制相当严格,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并且对创新产品审批比较复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创新。再次,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普遍较低,超前消费意识和投资理财意识淡薄,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使得金融创新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基础。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策略

(一)监管方式创新

1.加快监管理念创新步伐,建立适合和支持金融创新的监管模式。要放开对金融业务创新的限制,除对一些超出目前金融监管水平的业务创新进行限制以外,应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树立风险监管理念,改变长期以来对商业银行可以经营和禁止经营的业务进行严格规定的双向控制做法,给商业银行一定的自主空间;在监管对象上,建立差别监管制度,鼓励发展快、创新能力强的银行机构加快发展。

2.完善监管体制,发挥监管机构的合力,最大限度地促进银行机构的创新。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在促进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因此,要努力构建和完善以银监会监管为主体、以金融机构内控为基础、以行业自律为制约、以社会监督为补充的银行监管体系,形成严格高效的全方位监管格局。

3.运用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创新进行辅助管理,促进对商业银行日常监督、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有机结合,实现对监管对象及时、有效的全面性监管,提高监管的精确度。

(二)金融制度创新

商业银行的金融制度创新是建立在商业银行新的产权制度基础之上的。制度创新最重要的是产权制度改革,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现阶段,制度创新的有效措施是股份制改造,在确保国有产权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尽可能使产权分散,优化产权结构,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能够自主有效地配置经营资源,调整和优化经营结构。

(三)金融业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