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构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21:44:33

知识构成

知识构成范文篇1

1.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它所记载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同部门所产生的档案,又都具有它各自不同的内容与特点。所以,档案工作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工作,涉及的知识门类很多,需要多学科的支持。作为一名档案工作人员,不单单要懂得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还要利用广博的知识、学识、做好档案的鉴定、分类、利用等工作。档案员还要精通所从事具体工作的专业知识。因为不同岗位的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是不同的,在知识“博”的基础上,精通专业要“专”。“博”、“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完善企业档案员知识结构的具体内容

2.1专业知识。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己一套理论体系,档案工作也离不开档案专业理论的指导。档案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如果我们不学档案专业理论,就认识不到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自然也就认识不到自己担负责任的重大及工作的意义;同时,学不好专业知识就会影响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紧密联系的,一个环节做不好,将会影响整个工作。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档案学的专业知识,对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影响很大,一个胜任的档案员,必须系统地学习档案学的各门课程,只有在这方面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才能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2.2基础知识。

第一,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精髓。用这些知识武装头脑,可以提高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第二,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及地理常识。档案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和历史发展有直接联系。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往往和时间、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所以,作为一名档案工作人员不但要学习历史,还要学习地理,特别要熟悉自己管理的那一时期档案的历史。不懂历史知识,不了解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无法开展收集工作,整理档案时也无法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也很难判断档案的历史价值。

第三,较为扎实的语文知识。档案材料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档案工作人员有许多情况下,都是同文字打交道的,语文知识、写作知识是档案工作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档案整理、鉴定和档案的编目、编研等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语文知识。像案卷标题的拟制,就要求有较好的文字修养。如果语文程度偏低,调查材料就综合不起来,典型经验就总结不出来,档案中许多宝贵的东西也编研不出来。

2.3参考性知识。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当前,新的技术不断发展,档案学也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网络普及的突飞猛进,电子信息的汹涌而至,预示着以纸质档案载体为主的传统档案,将受到计算机软盘、磁带、光盘等电子文件的挑战。作为档案工作人员来说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进行电子信息的制作、使用、维护和管理,否则就根本无法介入文件的形成和保管,也不可能参与电子文件管理、检索系统的规划、设计,当然更说不上充当电子文件的合格管理者。

第二,外语知识。电子文件时代是信息网络化时代、跨国数据交流时代。在国际间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并且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对外交流的基本工具—语言,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对于我国档案工作人员来说,没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就无法很好地在国际上交流,无法更好地让外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档案事业。

第三,市场经济知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馆要与市场接轨,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作为一名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市场经济意识,以敏锐的眼光,把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开发出来,提供给用户。

知识构成范文篇2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师知识;实践知识

与大学职能相比,农村学校职能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通常被看作基础教育的代名词,主要服务于文化传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来看,农村学校担负着培养学生、发展知识与服务社会的职能,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农村学校的职能相一致,需要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社会与学术的需求。

一、农村教师专业问题反思

1.教师教学同教学专业化要求相差较远

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有由乡村承担的教育费用取消,全部由县一级财政负担,现有的地方财政投入方式使农村教育经费出现较大缺口。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减少财政压力,多数采取“综合教学”方式,即一个教师承担应由多个专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工作,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性不够,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师较多,而英语、音乐、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短缺。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有的教师无一人能胜任英语教学,音体美教师更是缺乏。同时,农村地区教师亦师亦农,工作之余还要从事农业劳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严重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学习。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学校没有完善的网络设施,教师缺乏网络技术培训,使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欠缺,教师知识更新较慢,处于专业早期的求生阶段[1]。

2.缺少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离开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探讨,没有规范化的教学程序与研究方法,教师教学经验难以转化为显性的实践知识与有效的行动模式。对农村教师而言,多数缺乏普通高等教育经历,本科学历的比例偏小,没有教学研究的意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以高师院校为主导的外在强制性方式,这种培训方式,理论学习占主导,经验交流与案例研讨内容偏少,导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两种误区:一种是教学失范,这和学历较低有关,对农村教师应加大学历教育供给力度;另一种是高校培训模式失效,参与培训的主体性不够,应转换培训模式。目前,以高校为主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日益为人们所诟病,以校本培训以及行动反思为主的发展模式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由于教师缺乏研究的意识,尽管教师尝试教学反思专业发展模式,但多数教师没有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缺乏研究的严谨性与完备性。

3.农村教师教学信心不足存在假象

在加大校本研究力度之后,农村教师校本研究的程序不规范,缺乏合理的研究设计,没有按照预定的过程进行实施。当农村教师同高校教师在一起讨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时,普遍存在发言不积极,话语较少的现象,与专业研究者沟通不多,尽量回避专家的提问,从而形成了农村教师自信心不足的思维定势。实际上,农村教师之间的交流十分活跃,教师的主体意识鲜明,积极性较高。之所以出现农村教师自信心不足问题,这同其交流的对象有关,由于专业研究者长期生活在城市,从事更为专业的研究,学术话语的专业性较强,同农村教师交流存在较大的文化反差,农村教师话语所特有的地方文化同城市语境中的学术文化形成了无形的隔阂,产生了两种文化之间的陌生与对抗。

从有关研究的结论来看,普遍认为农村贫困地区所处的文化环境弱,福利待遇差,网络资源少,学历层次低,导致农村教师缺乏校本研究的观念和教学研究能力,难以创新知识体系,不能提供有效的社区服务。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所拥有的学科专业知识需要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知识。特别是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学校独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其不能游离于新农村建设之外,而是要深入其中,因此,农村教师的任务与专业发展途径应该不同于城市,不能用城市文化视野审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而应该立足农村发展需求,分析与建构农村教师知识结构。

二、农村教育需求

1.学生发展需要同农村现代化相一致的生存智慧

现存的高考制度对农村教育发展有着较强的引导性,促使农村教育需求主要体现在书本知识的记诵方面。农村学生对书本知识的依赖性学习模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尽管新的高考制度改革正导向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但书本知识体系考核模式在短时间内仍无法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经济与文化环境将有所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也会有所缓和。受近年来高校就业率偏低的环境影响,学生及家长开始思考学习的成本问题,通过高考渠道实现社会流动已成为高风险的投入。传统的学习与发展观念逐渐松动,通过高考阶梯改变自身的命运并非唯一的选择,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农村学生发展的另一种渠道。

教育目标是多元的,教学不是归结为制度化的学问关系,而是存在着以知识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2]。与成人世界一样,学生生命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阶段,都是人生发展的时空连续,不能人为地把学生的学习阶段同其生活隔离开来,不能把学生个人从教学群体中孤立出去,教师应把学生的学校生活作为生命延续的组成部分,把学生的学业发展同未来的职业生活紧密结合,把学生的生命延续同情感发展结合起来。由此,教师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知识积累同学生的情感发展、意志提升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校学会处理未来社会可能遇到的矛盾与问题,提高服务于社区的心理倾向与实际能力。

2.社区和谐发展需要农村教育引领

农村教育是农村区域发展的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是农村区域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学校同农村其他组织一起,共同推动着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教师成为典型的知识分子,学生也是现实的文化群体,因而生存于农村社区的教师与学生成为农村文明发展的引领者,成为化解各类矛盾的劝说者,也是农村风俗的传承者。由于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效应,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当前新农村建设旨在通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保护与传承乡村文明,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由于农村学校同社区的天然联系,农村教育除了担负起教育教学的任务外,还要承担起乡村建设任务,如通过深入农村社区,改善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环境,及时化解内部矛盾,促进乡村文明;通过举办劳动技术培训班的方式,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学生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家庭文明水平等。尽管新农村建设由政府提供引导,但最终还是要依靠农村自身的力量实现自主发展,农村各级各类学校具有亦教亦农的特征,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学校的支持。

3.学术知识拓展需要发展农村教育

在公众的视野里,由于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重心在于传授知识,提高学生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因而同大学的培养目标明显不同,不需要通过教学与科研活动创新知识体系。实际上,从教学性质来看,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经验性范畴,如同科学研究一样,教学内部蕴藏着丰富的问题,隐含着凭借经验难以解决的危机,使学术视野逐渐同教学问题相结合,突破了学术作为专门化系统性学问的认识。在李•舒尔曼看来,“教学像其他形式的学术一样是一种成果。当教师将工作公开、接受同行评价和批评,并与所在专业社团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时,反过来又加强了自己的工作,这时教学就变成了教学学术”[3]。也就是说,只要某种知识能够公开、能够面对批判与评论、能够同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成员进行深度交流,就具有学术功用,包涵学术价值,可以纳入学术范畴。学术的外延不断扩大,不仅指专业的科学研究成果,而且还意味着通过课程发展综合知识,通过发现一定的方法应用知识,以及通过咨询或教学传授知识。因此,农村教育同样存在着基于自身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学术内容,学术保存与知识增长也是农村教育的内在功能。

三、农村教师知识构成

农村教育功能多样,既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要适应社会与学术的发展,而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关键在教师。为了提升农村教育的供给能力,需要加快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村教师不断积累,形成多种知识,优化知识结构。

1.专业知识

受区域文化环境的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目前仍处于外在制度的依赖阶段,教学还远未达到专业化发展阶段[4]。由于贫困地区农村教师普遍学历较低,农村教师专业知识应以积累学科专业知识,扩充教育专业知识为主。鉴于师资紧缺的现实情况,其专业知识不能局限于原有的学科知识增长与深化,而是要根据需要进行取舍。与职前教育不同,职后阶段重在把实践经历同教育学科知识相比较,不断积累有效的教学法知识。只有教师把实践经历与职前教育阶段所学的教育专业知识相比较,把两种知识在行动中有机结合,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在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中生成学科教学法知识,才能增强两种专业知识的教学意义。

教学专业化很容易导致狭隘的专业知识取向,忽视有关农村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农村问题的专门化知识。面对农村多元教育需求,教师在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之余,还要积累同教育职责相符的专业知识,担负起促进农村发展的义务。如:掌握职业伦理知识,承担对学生自立、自信与自强的教育职责,弥补规章制度存在的强制性缺陷,弱化个人自主产生的自由主义倾向[5];了解关于平等的知识,激励农村社区更高的发展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涉猎多元文化的知识,学习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增强家庭教育能力,以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6]。教师只有积累更多的通识知识,拓宽问题视野,才能适应农村社区的发展需求。

2.实践知识

国内外有学者对教师实践知识进行了许多研究,展现了教师实践知识的内涵与特征。施瓦布是“实践性知识”研究的鼻祖,他提出了“实践性样式”的术语[7]。此后,“默会知识”等概念不断出现,开始确立了教师专业发展所拥有的独特性知识信念。它认为实践知识同具有系统性、严密性及客观性特点的科学知识或技术知识相比,有着根本区别,带有典型的情境性与缄默性特征。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把实践知识归结为缄默知识的倾向,把实践知识生产与表达神秘化,不利于积累与建构实践知识。其实,通过积极的实践与反思,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不可言说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可以转化成可交流的显性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了提供工作案例、增长专业工作效能的背景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实践知识蕴含教师工作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供工作案例,提高专业工作效能。就教学活动而言,新的主体观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表达为主体际关系[8]。换言之,教师、学生与知识之间不是单向的流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知识共生的过程。教师所传达的知识渗透了教师在生活与工作学习中积累的社区新闻与经验知识,这些知识作为知识背景对教学发挥解释功能。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把学习的教学法知识同课堂教学相比较,进行再次加工与完善,形成常规的教学操作程序,以及解决重大教学疑难问题的策略,经过交流与讨论,形成普遍的程序知识与策略知识。服务农村社区,需要教师在工作与生活过程中注重经验积累,积极参与人际交往,了解社会新闻事件,积累家庭生活知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行动模式

基于工作实践,教师把内化的知识结构同各种场景相结合,形成了多种实践知识。在波兰尼看来,这些实践知识有些是默会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说不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无法同教师具体行动分隔开来。与一般教师不同,优秀教师通常有超常的教学智慧,有着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良好思维方式、认识问题的视角和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以及在整个过程中所需要的灵活性。在认知心理学看来,这些实践知识包括了程序知识与认知策略,为了同上文的实践知识区别开来,可把那些基于实践形成的默会知识界定为行动模式,把那些能够通过交流进行明确表达的操作程序以及实施策略作为实践知识。

行动模式是教师基于人格特征、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素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整合而成的难以文本化的操作程序以及行动策略。在实践过程,每个教师都会追求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行动模式,但并非每个教师都能达到行之有效,它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素质调整教学行为,产生适切性教学行动。有效行动模式可以随着教师个性的发展与变化,以及自身素养的整体提高而不断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分析影响无效行动模式的关键因素,设计专业发展路线,重塑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同时,深入各种实践场景,增强各种实践场景的反思能力,不断磨练文化性格,积累有效行动模式,促进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浩.农村教师业余生活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8):173.

[2]熊梅.当代综合性课程的新范式: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1.

[3]王玉衡.试论大学学术运动[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26.

[4]蒋茵.国外教师专业发展新范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5,(9):27.

[5]绍学伦.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索[J].山东教育科研2002,(8):14.

[6]黄白.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美国教师培训新态势[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58.

知识构成范文篇3

广告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广告设计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作为一名广告设计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早在1919年包豪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明确了他的教学原则:设计师必须先经受实际工艺训练,既要掌握手工艺,更要了解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用手工艺的技巧创造高质量的产品设计,提供给现代化工厂大规模生产。培养学生既有理论素养和造型能力,又要能够动手制作,学校设计教育与社会生产结合,提倡“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并开创了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随着社会的进步,最主要的趋势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时至今日,大多数广告设计师仍主要以美术和平面设计方面的知识为基础,基本都是围绕着构思、创意、构成要素、色彩、字体、版式等在各种类型的平面广告商运用和表现主题,缺乏广告设计创意人才所必须的跨学科、跨媒体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广告设计行业是一个充满创意的行业,它需要从业者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1.美术基础知识。广告设计相对而言是一种特殊的图形符号,具有艺术和文化双重性的特点。广告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文化艺术与数码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广告设计者,不仅需要有较好的美术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心理学、营销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对于广告设计都是需要的,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设计思维,系统的掌握美术理论基本知识,能具有比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及美学视野,了解广告设计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拥有认识和分析设计市场的能力,是对当代广告计工作者提出的素质要求。广告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广告设计成为介于传播学、艺术和科技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当今的广告设计艺术已进入多元化时期,如何更好地把握设计动脉,突出特色,广泛的社会知识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走向大众的情况下,要求广告设计人才不仅要时刻关注本专业的文化知识发展,更要了解与设计息息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不断有新的设计。

2.艺术与设计专业知识。设计与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密关系,设计专业知识是广告设计人才知识结构的主要部分,其内容既有理论要求,又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操作性。从大的方面讲,设计专业知识主要包括造型基础技能、专业设计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从小的方面讲,更具体的是传播学、广告学、市场学、心理学、印刷工艺等。随着社会的需要,科技的进步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更新的设计技能和手段,电脑辅助设计实际上已成为设计师最有利的武器,贯穿于设计的整个过程。

电脑辅助设计对广告设计发展的推动力可以说是一场空前的革命,电脑辅助设计作为现在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渗入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成为各个环节中必不可少的运作手段。而在现代广告设计行业对电脑辅助设计的应用,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制,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空间,更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极大潜能。通过电脑辅助技术的应用,简化和加速了创作设计的流程,有着广阔的应用与发展空间。

知识构成范文篇4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现状

1.平面构成课程教学重点不太科学

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一些教师将艺术设计中构成形式的理论知识作为课堂讲解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从一个专题出发,先讲解理论知识以及平面构成的方法,再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做与课堂讲解理论知识相关的习题。每一节课都是上一节课的重复,一个学期的平面构成课堂就成为了一个死循环。将理论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重点,不利于学生平面构成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一些学生缺乏艺术设计的实战经验,抽象化的理论知识与模式化的构成方法,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更不能通过学习理解平面构成课程存在的意义。教学重点不科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的个人作品缺乏创意。

2.平面构成课程课题设置欠合理

教学改革的实施,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教学活动实施的必然趋势。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教师会给学生设计一些实践课题。但实践课题的形式单一,作业量大,会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严格的手绘条件以及硬性标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负面学习情绪。课题设置不尽合理,不能满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影响了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实效。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创新方法

1.优化平面构成理论知识的讲解

平面构成课程,是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一部分。一般来讲,平面构成课程都是从概论开始讲起,之后涉及到平面构成的形态以及平面构成的核心内容等。图形构思与创意是平面构成课程贯穿始终的一项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用中,在用中学。在理论知识讲解中,让学生具有学有所用的感觉,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突显平面构成的艺术性。对平面构成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过程进行优化,变死板课堂为趣味课堂,更有利于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课堂导入,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导入阶段,教师需要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认知。教师可以利用设计图例的对比与分析,引导学生意识到平面构成课程的实践性,促进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学习对于其个人平面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消除学生错误的学习观念。在教学中,用有效的课堂导入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搜集一些真实的设计案例,有利于平面构成理论教学效果的提高。

2.优化平面构成课题布置

平面构成是一个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点、线、面,并能够对其进行创意组合,通过手绘形式去表现相关抽象的形态,从而实现设计思维的展示。在平面构成课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要设计合理的课题,教师要做到这几点:第一,考虑学生的课题完成信心。在平面构成教学中,教师在设计课题时,要考虑学生是否有信心去完成这一课题。课题的主题要与课堂中所讲主题相关,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像在讲解有关于点、线、面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课题:以点、线、面为主题设计一个与自己感兴趣领域相关的作品。这样的课题具有专业要求,又满足了学生的个人兴趣需求,具有规范性与开放性,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积极去完成。第二,给学生预留创新的空间。在课题布置完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更多自己认为的个性化因素或者创新因素融入到自己的课题中去。学生具有创新的元素,才能让课题作品更有想象力,也能为学生之后的平面构成练习提供必要的素材。允许学生搜集个性化素材,给学生创造了观察生活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艺术设计专业能力提高。第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合理的平面构成课题,需要在良好的设计氛围中完成。教师要多与学生互动,在学生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课题的合理性。建立一个班级微信平台,引导学生与自己交流,帮助学生解答困惑,有利于平面构成课题符合学生设计能力。

3.加强课题作业的点评力度

平面构成课程的实践性要大于理论性,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才能让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效率提高。每一次课题练习,对于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提高来讲都十分重要。教师要做好课题作业的点评工作,让学生从课题实践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每一次课题实践都能有所收获。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设计思路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多数学生的设计基本功不足,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课题素描本。让学生将这个素描本作为自己的成长档案,通过每一次教师的每一次点评提升自己,见证自己的成长。

三、结束语

知识构成范文篇5

一、教学难点分析

1.概念多且不易理解。“色彩构成”的概念多且不易理解,由“色彩基础”知识和“构成设计”知识组成,共十几个要点:色彩的产生、色彩3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彩的混合(加法混合、减法混合、中性混合)、色彩的冷暖、色彩的轻重、色彩的前进后退感、色彩的象征、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同一调和、分割调和、面积调和)与色调等。而学习“色彩的混合”“色彩的调和”等知识时,又需要建立在理解、掌握“色彩的产生”“色彩3要素”的基础上,它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增加了学习难度。一旦学生前期学习不扎实,就容易混淆知识点,阻碍后续学习。2.手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门槛。“以手绘的方式绘制24色色相环及色彩构成设计图”是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中常见的环节。虽然手绘有让学生锻炼绘画功底、感受真实笔触等优势,但也存在不足。如,学生无法自由地修改作品,画错一笔可能导致整张画纸作废,重画耗时并且对积极性打击较大。又如,“挤出多少黄色颜料与蓝色颜料,混合后才能成为想要的绿色”“如何画出渐变的颜色”等技巧需要多次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这使有些原本愿意学习的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手绘并非总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反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门槛。3.学生练习的形式单一学生练习的形式单一,主要是赏析、手绘色彩构成设计图。学生对色彩构成设计图缺乏直观认识和情感体验,赏析其用色方法和意义时,容易导致答案千篇一律、生搬硬套;手绘色彩构成设计图难度较大,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最终,不少学生以“旁观者”身份勉强完成学习,审美能力提升有限。

二、教学改进建议

1.增强教学趣味。针对“色彩构成”概念多且不易理解的问题,教师要增强教学趣味。教学“色彩基础”类知识时,教师要多提供直观体验,注重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概念。如,教学“色彩的产生”“色彩3要素”时,可重叠三色透明纸、排列彩色光束、展示色相环等进行。又如,教学“色彩的轻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场体验色彩的轻重对比———用卡纸制作两个边长20cm的正立方体纸盒,一个涂成白色,一个涂成黑色,同时放置在讲台上,先让学生猜两个盒子哪个轻、哪个重,多数学生会说:“白色的轻。”再请学生到讲台上,通过手提感受盒子的重量。当他们为最初的回答所困惑,怀疑两个盒子是否一样重时,教师再用电子秤称量,证明两个盒子一样重,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它让黑色盒子看起来比白色盒子‘重’,这就是‘色彩的轻重’。”其实,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应用了“色彩基础”知识的案例,有助于让学生直观感受并理解色彩的概念。如,快递包装纸盒通常选用浅棕色,除成本因素,还考虑到浅棕色包装盒会使快递员在送货时感觉轻一些;室内灯光照明多用青白色白炽灯,而不是暖色灯,原因在于青白色光使人感觉时间过得快、不烦躁,有利于持续工作和学习。教学“构成设计”类知识时,教师要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如,教学“面积调和”时,可展示蒙德里安的作品《红、蓝、黄、构图》;教学“同一调和”时,可展示梵高的作品《向日葵》……一个知识点对应一个作品,方便学生识记,又使学生觉得“构成”易学易懂,对“色彩”有更深的理解。2.运用信息技术降低学习门槛。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降低学习门槛,让学生把精力集中于选择色彩和探索配色方案,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如,Windows系统自带的画图工具或Photoshop都是不错的选择。借助它们,学生能够自由地选取颜色,免去手绘调色的烦恼;能直观地看到RGB、HSB的具体数值,通过增减数值使颜色变化,更好地理解色彩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反复修改配色直至满意,节约了时间,也节约了颜料、画笔、纸张等画材;还可以寻找现成的照片或图片资源,吸取喜欢的颜色,记住数值后直接使用。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专业软件辅助学习,如在线颜色配色器ColorSchemeDesigner。学生可以点击软件中色环的任意一处,选定一个颜色作为主色,接着选择色环上方的配色类型标签“单色搭配”“互补色搭配”“三角形搭配”“矩形搭配”“类似色搭配”“类似色搭配互补色”中任意一种,由配色器根据所选配色类型,自动生成3个辅助色或互补色,与主色一起构成一组4色配色方案,并显示每种颜色的RGB值,软件下方还能自动生成配色预览及这套配色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效果。相比于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ColorSchemeDesigner更直观、更专业。不仅能训练学生选择颜色的能力,让学生在反复操作中不断巩固“配色类型”等概念,还能拓宽他们的思路。3.丰富学生练习的形式。教师要丰富学生练习的形式,或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色彩构成设计作业,或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色彩构成知识的例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于笔者而言,通过在线装修配色器和手机APP布置练习是最常用、高效的两种形式。在线装修配色器提供了样板房、功能区的效果图,学生可以点击工具栏中的“墙壁”“地板”“灯光”等标签,针对性选择颜色、材质完成装修配色。学习任务具体、直观,学生容易上手。如,“色温低于3000K的光源容易使人放松,适合作为阅读光,搭配原木色地板、浅绿色沙发、白色书架,适合营造温馨氛围”“色彩不够活泼时,将沙发、茶几等家具的颜色换成深绿、深蓝或深红色,能让色彩灵动”等知识,学生容易掌握。当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自由配色,等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再总结提升,使学生的操作过程,成为加深理解、实际应用“色彩构成”知识的过程。服装色彩搭配是色彩构成知识在学生身上应用的直接体现,也是学生审美水平的外在表现。通过APP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APP上动手搭配服装,不仅学生喜欢,还能把手机变成学生学习的工具。第一种是面料设计类APP。它有各种穿着无色服装的模特图,学生可选择不同色板和底纹给服装上色,还可调节色彩明度、缩放底纹大小、调整底纹位置完成个性化设计。第二种是服装搭配类APP。它有衣柜、试衣间、网友作品展示等功能区,相比面料设计类APP,它侧重成品服饰搭配,更贴近生活需求。学生甚至可以导入自己的照片,把自己作为模特;或添加工作场景、旅游场景、酒店场景等,根据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的服装配色,十分有趣,练习效果好。

知识构成范文篇6

成立于1919年德国的魏玛包豪斯学院,是现代设计的发源地。包豪斯学院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现代设计教育发展而建立的学院。其中“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的设计理念,开创了独立于专业设计的设计基础课程,而这门课程主要是训练学生努力寻求和探索新的造型方法和理念。这种设计理念深深地影响着现代设计和设计教育。现代设计教育中的“基础课”,是从包豪斯学院有关课程延续而来的。包豪斯基础课程学科的设置,体现了艺术设计的各个方面的严谨,通过对点、线、面、体等抽象艺术元素进行研究,在抽象的形、色、质的造型。包豪斯基础课的发展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约翰•伊顿通过对具象和抽象形态的观察训练、及对传统绘画进行分析,帮助同学获得感知、再现、组织、想象等全方位的形态认识、视觉感受而培养其创作能力。伊顿的课程表面看上去有着固定形态教学框架模式,但对于学生的训练手段却是丰富多样的,不拘泥于限制或特定的表现手法。从不同视觉角度切入以达到教学目的,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个性与特点,也有助于保持课程自身的灵活与开放性。就像他所说,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将内心沉睡着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第二阶段以莫霍利•纳吉,约瑟夫•阿尔伯斯为主要代表,倾向于在训练中引领学生进行更为理性、科学的思考方式上去。训练的重点在于对新技术、新媒介的探索与把握,目的是“为了发现那些和谐形式的奥秘所在。”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构成基础教学的现状

高职学院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不用于专业艺术院校。高职学生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结构素描构成基础是引领学生真正踏入艺术设计的必经之路,是今后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学科。专业艺术院校在基础课的教学更注重理论知识与技法,通过笔者几年的教学发现,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过多的理论知识对于他们是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与此同时,在专业设计课程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装帧设计、CI设计等教学中,最基础的构成知识就像是从来没有学过一样,运用不到设计中。造成了构成基础与专业设计课程在互动上出现很多的问题。如何使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有效的链接与互动,达到教学目的,是专业设计教师们在探讨的课题。

三、“构成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的互动

笔者根据学院对课程设置的调整,以及几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在二者的互动有新的探索。高职学院对于构成课程体系由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平面构成解决二维空间造型,即在长、宽的范围内的造型问题,其重点是二维平面表现形式美的组织与构成方法;色彩构成解决人在色彩认知和心理感受的前提下,运用色彩要素的搭配获得审美价值的原理、规律﹑法则和技法等问题。构成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设计思想、方法,决定了其教学效果。进行课程设计时,我们将今后的专业课程融入基础教学课程中。举个具体的实例,构成基础“重复构成”知识点是相同或近似的形态和谷歌连续地、有规律地、有秩序地反复出现,在图中可以呈现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在作业中,我们以某化妆品粉底液广告设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重复构成”进行创作。由于媒体的传播,学生们对于这类广告见过许多,在创作的思路上比较局限,但是对于“重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的同学是不同瓶子的重复组合,也有用“涂抹”的方式进行重复组合,拼图的重复组合等等的思路。其中有一个同学的设计思路将基础课与设计课程结合起来,设计思路——粉底液将女性的肌肤会变得更好,肤色更加均匀,看上去很有活力,于是设计的点是以“鸡蛋壳”为基础元素,通过不同的五个颜色鸡蛋壳表现不同颜色的粉底液。在教研活动课程讨论的时候,我将这个学生的设计作业做简单介绍,所有教师对于这种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融合在一起教学方法,很赞成和认可。认为在最初期即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建立学生专业的立体的课程思想。明确高职三年要学的各个专业课程,通过构成基础这门课程,引导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创新的一种习惯。构成基础的各个知识点均可以用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理解,并做成相关的作业。同样在色彩构成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主要是以广告设计课程的图形为主,广告设计的色彩运用丰富,是培养学生色彩搭配很好的课程之一。

四、“构成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互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教学

专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基础课在前专业课在后,教师在上构成基础的时候应该使学生明确所有专业设计的学科都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构成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最基础的内容,是创作的切入点,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设计中都会运用重复、渐变等的知识。

2.有利于立体思维的建立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一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更需要,除了有横向的思维能力,也要养成纵向的立体思维模式。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认识到构成基础学科是所学专业的基础,比如CI设计,对于标志的设计,可以运用构成基础原理进行相应的设计;广告创意课程,可借鉴构成基础的韵律进行想象,以完成图形的设计……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立体思维的能力。

3.有利于建立学习兴趣

知识构成范文篇7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构成设计;教学改革;创新构成

设计是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入门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因此,学生除了要学习系统的构成知识外,还应该着重培养创意思维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但目前构成设计教情况不尽如人意,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构成设计的教学成效。因此,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善教学机制,已是势在必行。

一、构成设计的研究内容及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构成设计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部分,又称三大构成。三大构成能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和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环境艺术设计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艺术设计所包含的室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室内陈设设计、模型制作等,都是由点、线、面、色彩、结构、空间等要素组成的,而这些都是构成设计研究的重点。平面构成主要研究形态在二维空间内的变化,将形态按照美的形式法则和一定的秩序重新分解、组合,创造出全新的形态和不同的排列方式,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如,室内空间设计中各立面设计、地面铺装设计都可以归纳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色彩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色彩的知觉和心理以及色彩的可变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环境艺术设计所包含的设计内容都需要运用色彩构成知识进行色彩的合理搭配。立体构成主要研究形象在三维立体空间中的变化,利用点、线、面的结合,按照视觉规律和力学原理进行形态组合,获得不同的美感。如,家具设计、景观设计中的小品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都属于立体构成的范畴。

二、构成设计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1.三大构成与后续专业课程衔接不够紧密。部分高校的构成设计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与具体的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主要表现是与后续专业课程衔接不够紧密。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设计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沿用包豪斯创立的三大构成的教学形式,没有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缺乏紧密的联系和衔接,导致学生不会将构成设计知识灵活运用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使专业基础课不能很好地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无法体现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2.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技术与艺术融合不充分。目前,部分院校的构成设计课程仍然沿用固有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难以跟上信息时展的步伐。如,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练习以手绘为主,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新手段、新工具。学生完成作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且创新能力和色彩搭配能力训练不足。同时,材料和工艺对于艺术创作有较大的影响,在立体构成练习中运用的材料和加工工艺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制作的作品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3.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构成设计教学多沿用固有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按照知识点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示范,学生进行临摹练习和创作。这种课堂教学方法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部分高校没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课程结束后,部分学生不知道所学的知识到底用来做什么、怎样运用,教学效果不佳。

三、构成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1.加强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融合。环境艺术设计后续的专业课程都涉及构成设计教学中的创意思维、形态造型、色彩、空间建构等知识。因此,在构成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环境艺术设计的案例和具体实训项目引入教学,将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程紧密衔接。一方面,教师在讲授构成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时,可以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案例。这样可以使学生刚接触构成设计时就能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如,在讲解平面构成的重复、发射、韵律等构成法则时,可以结合室内设计中的墙面装饰、顶棚装饰和地面铺装等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学习该课程的目标及其与后续所学课程之间的联系,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另一方面,在进行实训练习时,可以结合简单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训项目,选择合理的构成设计课题进行训练,将所学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后续专业课程。如,在平面构成练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点、线、面构成要素和形式美法则完成座椅的方案设计,也可以将居住空间或公共空间装饰设计的手绘墙项目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某项目实际尺寸的墙面,让学生进行设计方案的创意与表达。在色彩构成练习中,以室内空间为例,拟定一些题目,如对儿童房、办公室、咖啡厅等空间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以手绘色彩效果图进行表现,让学生熟练掌握色彩三要素的具体运用。如,儿童房宜选用明度、纯度高的色彩,以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在立体构成练习中,以某景观或室内某空间为题,进行模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组织、建构能力。以制作简单的室内陈设品为题,便于学生掌握立体构成形态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对不同材料、不同工艺的应用能力。2.课堂训练应注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构成设计的核心内容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和实践的结合,在学生训练中通过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如,在练习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时,可以将手绘和电脑相结合,适当地运用电脑进行辅助设计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和制作效果,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创意构思上,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在练习立体构成时,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工艺进行创意表现。如,可以选用不同品种的纸张,运用生活中的多种材料,包括一些废旧物品,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创造出形式多样的构成设计作品。3.深化校企合作,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构成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构成设计教学中将相关理论融入实践,不仅能够发掘学生的创意潜能,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应用的当下,应当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训提供场地和设备,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贯彻“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如,加强与装饰公司或手绘工作室合作,将手绘墙等项目引入构成设计课堂,让学生进行方案设计,并到施工现场参与具体方案的实施。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能够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和实践的乐趣,能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是时展和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设计灵感、加强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总结经验,制订符合时展要求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构成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丹丹.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1)).

[2]刘玉寒.浅析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6).

知识构成范文篇8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电脑辅助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手绘来完成。前者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等。我认为平面构成这门课的作业练习应以手工绘制为主,平面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作业通过手绘来完成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思维运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以后的专业设计铺平道路。

二、与图案课相融合

“图案”是日文的译词,此译词又是从西文“design”翻译过来的,其含义是设计、图案、花样、构思、打样和布局.图案具有特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它是与工艺制作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图案课是美术教学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图案摹本的对临、背临,记住并掌握常用的图案纹样,进而体会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特点和韵味,并且能够在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

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便将图案课列为主干课程,80年代引入包豪斯设计观念,情况发生了变化。平面构成的出现使传统图案被推上了批判地位,曾引发了是以平面构成替代传统基础图案还是相互并存、互融的学术探讨。我认为,在开设平面构成课程的同时,可以增加一定量的图案课时,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一些传统图案纹样,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掌握传统图案的构图法则,为平面构成设计提供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达到在设计时可以较自觉的运用传统图案来表达设计意图。装饰性是图案的特性之一,在平面构成中纳入装饰基本形,可以拓宽设计思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衔接。因此将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结合有利于平面构成的教学开展。

三、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平面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往往因为同专业结合不好,学生对平面构成这门课与本专业的关系没有足够认识,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与应用设计是有区别的,但是掌握好基础理论可以使实际设计和应用拓宽思路。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有必要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四、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点线面知识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不能简单划一,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中获取灵感。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从而抹杀其创作欲望。逐步引导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适合于所有美术专业,特别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平面构成课程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艺术设计纵横谈.江西美术出版社.

[2]黄刚.平面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3]刘春明.平面构成.四川美术出版社.

知识构成范文篇9

关键词:平面构成设计;小学美术;教学

一、平面构成设计的定义与范畴

所谓平面构成设计,是在平面空间中进行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各个元素及对元素的合理设计,即常见的字体排布、插画、版面设计等。平面设计的核心目的在于传达信息,主要利用现代印刷技术展现。因而平面构成设计与印刷设计、信息传达以及视觉传达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训练和教学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思想,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平面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

在二维平面内,平面构成以点、线、面的理性视觉元素进行设计,同时按照力学原理、美的视觉效果合理组合,依靠逻辑和理想创造形象,构成形象之间的排列方法,是感性和理性结合的产物。依据几何学的理论,点没有大小而只有位置,点组成线,线的开端和结束都是点,两个线的相交处也是点,点随着色彩明亮的环境不断变化,点在不同的位置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线只有长度和位置,没有厚度和宽度,是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的。线比点具有更强的感性性格。面是线移动而形成的,常见的面可以分为曲线形、直线形、偶然形和自由曲线形。平面构成的基本方法包括视觉构成、重复构成、特异构成、发射构成和密集构成等。

三、平面构成设计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和设计艺术进行合理结合而产生的平面设计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平面构成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与学生的美术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平面构成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学生学习平面构成设计有助于深刻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将平面构成设计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措施

1.改进教学观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按照课本讲解,学生也只是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这不利于学生开阔艺术视野,导致学生对美术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意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美术设计作出的贡献,认识到平面构成设计和小学美术结合的必要性,从而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在业余时间提高美术创作能力。平面构成设计的融入逐渐提高了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2.展示平面构成设计作品。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较难理解复杂的平面构成设计知识,不知道如何学习,或者没有意识到学习平面构成设计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合理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平面构成设计,进而意识到平面构成设计的优势和精妙之处。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平面构成设计作品,深入分析这些作品的设计方法,激发学生对平面构成设计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积极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3.让学生留意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的布局。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大多数学生的美术作品来自对事物的想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美好的事物,养成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美术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尤其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在美术创作时给作品注入灵魂,让作品具有真实感。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长期的积累,逐渐了解平面构成设计的理念,进而运用于美术创作。

平面构成设计具有丰富的艺术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注意将平面构成设计融入美术教学,采取合理的方式将二者合理整合。

参考文献:

[1]陈秀巧.探讨美术教学中如何融入平面设计.中华少年,2016(34).

知识构成范文篇10

构成设计是艺术类院校必须开的基础造型课程。但就陶艺专业的教学,如果仅仅将设计停留在抽象构成的层面,脱离了陶瓷艺术本身,那课程的开设就没有意义。立体构成课是基础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立体原理与陶瓷造型设计有效衔接作为立足点。课程不仅关注纯粹的艺术创作,更是设计与制作、动手与动脑桥接的过程。在通过一些案列进行教学,从立体原理入门,以陶瓷造型为归宿,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设计思维方式,加强对立体形态与空间的认识,加深对形式美法则、造型材料、构思与创意等的理解。在实践教学目标的同时感悟知识内涵。学生经过立体结构造型能力培养和实操动手能力的强化,有了对陶瓷造型的分析、发现、判断、挖掘、优化、多角度观察等能力后,不但可促进其新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加深对立体原理之于陶瓷设计的基础性作用的理解,还可明白立体原理在造型的形成方法上与陶瓷造型设计的一致性。当学生按照立体原理中点、线、面基础元素进行强弱、动静、疏密、虚实等基本规律组合,结合裁剪、切割、镂空、折曲等手段对虚拟陶瓷不同部位造型,就能从真正意义上领会从抽象到具象、形态美感、形态创新以及新的视觉效果的含义,最终在作品中充分体现陶瓷形态的三维空间设计感和视觉表现张力,这是立体原理与陶瓷造型设计有效衔接的意义所在。

二、确保有效衔接的关键是合理组织和实施课程能容

本课程目标是借助立体原理着力培养和打造学生对陶瓷造型设计的判断力和创作力,而这一目标达成的关键则是合理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项目教学。课程内容注重设计理论和教学任务的有机整合。制定并有计划的安排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并将其充分体现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手与脑的结合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两者的有效结合。教学任务一:立体构成原理的认识及其训练。知识要点:

①立体构成原理;

②立体构成各要素与其关系;

③从平面走向立体;技能要求:从平面到半立体、全立体的转换:平面视图的立体化;平面材料立体化。教学任务实施:分三个实验完成。

(1)平面到半立体的感知训练:以卡纸为材质,从感觉出发:将酸甜苦辣以线条形式出现,并转为半立体。将酸甜苦辣以美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从酸甜苦辣四中感觉中体会并抽取元素,进行平面到半立体的感知训练。要求通过面材的纸张设计,在平面纸上做切割,积极地利用此切割线,把纸进行折叠、弯曲、拉引等处理,使之产生出凹凸的半立体造型来.并将四中感觉通过思考、提取出反应相应感知的主次、聚散、高低、曲折等要素和空间的关系,甚至构成触感的肌理,感悟形和形之间的关系、凹凸相互转换的自然规律,注重力感和整体感。

(2)平面到半立体的抽象训练:以卡纸为材质,将我们抽象的风为主题,进行平面到半立体的抽象训练。同样要求通过面材的纸张设计,在平面纸上做切割,积极地利用此切割线,把纸进行折叠、弯曲、拉引等处理,使之产生出凹凸的半立体造型来.并将风的特征通过思考、提取出反应相应感知的主次、聚散、高低、曲折等要素和空间的关系,甚至构成触感的肌理,感悟形和形之间的关系、凹凸相互转换的自然规律,注重力感和整体感。

(3)平面到全立体的衔接训练:以卡纸代替泥片,进行器皿杯子的设计,以达到平面素材的立体装换。以纸为材质,先经过造型的构思,确定一个图形,然后按照图形进行切割(材料不要完全切断,至少保留一处相连),再通过折叠、穿插和固定,使之成为立体杯子的形态。这种思考与训练要求实践者很好的平面构思与立体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对材料的特性有很好的把握。教学任务二:立体构成基本形态的训练。知识要点:

①熟练掌握形式美法则的规律;

②通过运用材料表现立体构成的三种基本形态。技能要求:熟练掌握线、面、体材构成的方法。教学任务实施:以面材实验为主。

任务实施:面材构成训练:以面为基础元素,并结合陶瓷造型壶的结构,用面材围合成一个壶的造型。首先要先理解面材构成的概念、特征,分析面,并掌握面材构成的方法。其次以壶为基础,分析壶的各部分结构,将面材构成和壶有效的结合。同时也达到了用纸来研究壶的形状:壶的结构、解剖面和壶的外轮廓的呈现。把这些面黏在一起来表现作品,模型看起来像一个骷髅,只有骨架。教学任务三:立体构成综合形态训练。知识要点:熟练掌握立体构成各基本形态表现技法,并能综合运用。

任务实施:以泥为材质,进行陶瓷造型的艺术性表达,具有综合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实验要求学生用泥为材质,了解泥的特性,运用所学构成的各种方法,分析重组新的造型并体现以下几个词:生长、重生、舞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要求学生不仅对材料具有一定的控制力,还要把立体原理和陶瓷造型的制作美学要求一致起来。达到在做实验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和生成作品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检验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技能的掌握,更使学生在训练中将知识体系重构、产生创意的重要过程。学生通过自己作品所选的元素、肌理、层次、颜色、空间等处理,从内容与形式的分析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上教学任务的重点主要定位在结构创意和研究陶瓷造型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最终要明确:

①立体原理是针对形态进行三维立体空间整体性的理想把握;

②单纯的立体原理训练与陶瓷造型设计中实用立体形态的区别和联系,即纯粹的立体原理训练在材料可能达到的范围内,可任意发挥想象力创作新的造型,而陶瓷造型设计要与陶瓷造型的功能等共同承担设计效果;

③构思的表达应该大胆的尝试和运用,将所学立体原理融会贯通于陶瓷设计之中,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