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策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2:47:31

治理策略

治理策略范文篇1

关键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治理策略

党和政府要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统筹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的各个领域”是在全国生态环境大会上提出的方针,其中着重强调了多措并举、整体施策、统筹兼顾等几点要求,以便更好地提升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水平[1]。在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只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社会公众等主体的帮助[2]。最近几年,各省市始终实施周边城市、城镇跨界生态环保联防联控的措施,不断加强各省市不同区域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为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协同发展开辟新道路。

1各省市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1各省市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为了使区域整体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不仅需要提高跨部门环境污染防治的自觉性,还要有统一的目标规划。为此各省市与兄弟城市积极主动地对接交流,详细调查跨界周边3千米范围内化工区及化工园区内的企业,了解它们的产业结构以及污染源排放等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共同协商,制定出有效的整治方案。在水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各省市采取了小流域综合整治措施。通过建立信息互通网络,实现了入河口、河道自净能力、污水排放等信息的共享,从整体布局出发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具体整治方案,为治理生态环境新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各省市生态环境治理凸显的问题

1.2.1水域污染与流失问题各省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且水域广阔,但是在城市、城镇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造成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使面污染源防治规划难以落实,进而导致了许多流域生态植被的消失,水土流失严重,这是出现水质恶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同时,低效的生活污水处理率也是导致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1.2.2环境质量问题随着各省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兴工业城市、城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出现,这一过程使得城市、城镇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其中环境污染问题最为严重。在污染严重地区,森林和植被大范围地消失,各省市许多地区的山区裸露,缺乏绿化和良好的城镇规划策略,且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这不仅降低了城镇面貌、环境和健康水平,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1.2.3林木或植被破坏问题由于近些年的乱砍滥伐,林木面积极度萎缩。林木的缺少直接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泥、沙在江河流域内含量不断升高,使得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仅如此,植被覆盖率的降低减少了林木资源中的水源,导致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流域区域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质量下降。在林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流域内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造成较大的财产损失,成为流域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2各省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必然性

2.1加强内生动力,降低“碎片化”治理困境

一直以来在环境治理方面,政府部门总是各自为政,不过由于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的存在,打破了这一局面。由于各省市存在生态环境的流动性,使得环境污染的外部性与治理难度有所提升,同时地方政府治理“碎片化”的局面,也拖慢了生态环境的治理进程,要想走出这一困境,创新跨部门综合治理的方法是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区域环境内生动力的要求。

2.2加强部门、企业合作,减少责任推诿

目前生态环境的无边界化与外部性使得环境治理变得更加繁冗复杂,实施跨部门综合治理机制是落实责任主体的有效措施。现如今各个治理主体间存在复杂性与动态性,同时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使得部门、企业合作的利益矛盾增大,只有将环境问题外部成本转变为内部化才能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明确治理主体间共同的职责,通过跨部门综合治理保证环境保护的质量。

2.3构建多元主体模式,实施治理改革创新

现如今公共问题变得外部化与无边界化,传统的以行政区为边界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区域公共产品,跨部门治理模式中尊重每一个治理主体,为多元化主体的互动合作提供了条件,这不仅符合服务型政府的发展方针,也满足了公众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在跨部门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多元互动的综合型合作治理体系的出现标志着各省市环境体制改革迈入了新的阶段。

3各省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积极对策

3.1积极落实政策和制度,加强部门协同合作

3.1.1积极推进政策和制度的落实现如今存在许多生态环境薄弱区域以及一些重工业城市、城镇,如果生态持续恶化必将影响生态安全,所以说,必须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发展的长期目标。必须紧跟中央的战略部署,参考西部大开发的相关信息,以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为中心、以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为基础,积极面对困难,抓住机遇,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实施。3.1.2加强各部门的有效合作加强领导能力是确保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各相关部门的领导要重视该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核查,分管领导具体考察,承担各自的责任,尽职尽责[3]。在治理过程中将研究、部署、检查等各项任务做到样样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与工业、财政、林业、农业、旅游、城建、环保等领域都有联系,只有各有关部门团结一心,协同作战,建设目标才可以完美实现。遵循国家“三定”职能的要求,环保部门要加大力度,注重抓“总”的任务,而各部门间也要加强沟通与合作。

3.2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规划,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由于过度的坡地运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每一项防治措施的准则是:降低坡面径流量与径流速度,改善坡面抗冲能力,提升侵蚀基准面的高度。治理防护的过程中,从地表径流形成位置出发,顺着径流运动路径,步步设防维护,实施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要想治理能够奏效,必须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持续治理保证治理的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现在保持水土发展政策整体的指导思想准则是:把建设秀美山川作为目标,注重治理水土流失,同时退耕还林,以坡耕地维护为基础,将小流域作为单位,从整体对山水田林路进行规划与治理;引用科技设备,实施具体的区域防治战略,强化管理和保护能力;凭借深化改革,完成机制创新;保证行业监管力度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3加强各类环境污染控制,构建“绿水青山”新局面

一是要控制入海河流污染综合管理,从本质上提升入海河流水质,清理河道清淤疏浚,加固生态护坡护岸,减少甚至是杜绝污染物的入海量。二是要严查直排海污染源,坚决剔除这些直排海污染源;强化工业集聚区与工业污染源排放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增加监管力度,防止工业直排海污染源的出现。三是要重点监管涉水“十小”、“散乱污”企业清理是否达标,对“散乱污”的企业采取取缔的措施。四要提升农业农村防污染意识,开设农业宣传活动,提升居民农药化肥科学合理应用以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意识,让居民意识到农业废弃物以及污水的危害,从而进行资源化利用以及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唐亚林,钱坤.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经验及其优化对策——以上海“五违四必”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20(2):43-52.

治理策略范文篇2

一、高等教育分类治理的发展脉络

(一)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国际发展解读

一般认为,近现代高等教育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就是欧洲中世纪传统大学向近代高等教育机构的转变过程[1],即由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发展成为不同层次、类型多样的教育机构,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组织形式不断分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分类治理作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因不同的分类治理方法而受到不同的影响。美国是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治理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如加州推出了一系列分层治理的制度框架,卡内基教学发展基金会则尝试以院校分类管理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英国大学制度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高等教育的整体格局呈现大学、学院分层定位与学科特色分类发展相结合的趋势,通过高等教育组织结构性安排与制度设计等机制,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系统性。德国是孕育现代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基地,但应用科技大学及同等地位的公共管理学院也成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类型,分类治理的模式使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兼容并蓄,类型多样,层次清晰,结构简明,保证了系统的稳定,并鲜有大学的合并和升格。可见,高等教育分类治理逐渐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共同特征,并呈现出从清晰的纵向分层与横向分类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态势,其分类指标体系和分类标准日趋多元化,也充分展现了它在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的独特功能。

(二)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中国发展基础

结构是主体长期行动的实践结果[2],大学的结构与分类管理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永恒问题。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我国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已初步形成了分类发展的基本思想并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新中国成立初,在如何发展高等教育的问题上,我国基于“以苏为鉴”的认识而设计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几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特别是1952年实施的院系调整实际上就是一种高等院校的分类行为,客观上形成了综合性大学和专门院校并存的高校分类体系,发展了一批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的单科性高等学校,如隶属于煤炭工业部的中国矿业学院、阜新矿业学院、山西矿业学院、焦作矿业学院,隶属于国家农业部的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学院、东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隶属于国家建设部的沈阳建筑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南京建筑工程学院、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等。从实际效果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调整措施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基础。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尽管大部分行业性质的高等院校其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但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依赖于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相辅相成的高等教育体系,在这种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基础上,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分层化和分类发展必然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三)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中国制度约束

制度的发展是一个博弈的过程。[3]制度的合理安排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弥补宏观治理失序、促进资源与要素整合、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等功能。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必然对合理和不断演进的制度基础要求更高。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与运行机制还存在制度系统性差、保障不完善等不足,突出表现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缺乏分类发展保障和分类评价导向,传统的宏观管理政策无法适应不同类别和层次的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体现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高等教育结构体系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市场机制参与不足;高等学校缺乏系统的分类发展政策引导与有针对性的战略规划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突破一些不利于宏观管理改革的政策性和制度性障碍,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推动高等教育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二、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研究的现实语境

分类管理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前沿课题。伴随实践的发展,在深刻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系统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特色化进程”等现实语境中,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无论在政府管理的政策规划层面、实践层面还是学界的理论探索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系统多样性:分类管理研究渐起

系统分类是高等教育自组织发展和人为管理的结果,也是以多样化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教改革的必然趋势。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系统逐渐完善并越来越表现出多样化特征,这既表现在高校职能发挥的差异性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的吻合,也表现在高等教育系统对社会需求的纵向层次差异与横向类别不同的一种主动适应与自我建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模式应该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相吻合。在高等教育系统多样化语境下,满足社会需求的层次性与多样性,是高等教育作出的理性选择,坚持以类别为导向的特色发展是高等学校与社会契合的着力点。高校各异,其职能发挥应有差异,当我们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高等教育改革之时,社会需求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将高等学校的分类管理再次推到了政策讨论与学术争鸣的前沿,即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向大众化、多样化和分类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实践背景:大学特色化的现实需求与反映

近年来,大学特色化发展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生存空间、竞争优势、社会认知度的关键问题。高等学校的特色发展及其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决定了高等学校主体的多样性,也决定了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复杂性。高等教育系统内各个类型的高等学校彼此联系、相得益彰,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综合体系。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分类基准、多元价值取向的平衡与多重因素兼顾的分类管理是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保障,不仅有利于解构传统的高等教育旧秩序,促进高等学校之间的有序竞争,而且有利于高等教育多样化生态系统的形成。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作为未来中央和地方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总体性战略,需要分类治理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即通过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模式的改革,从制度规定上促进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功能分化与整合;通过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质量评价标准,进而推进各层次高校强化自身职能、凝练传统优势与特色,实现高等学校的特色发展。

(三)制度性反思: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持续追问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我们崇高的历史使命,已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多元化知识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长远谋划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质量与水平,实现高教大国向高教强国的转变,已成为教育界的经典话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多维的支撑系统,而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统结构是高教强国的前提和根本保证。综观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分层化是一个普遍趋势,形成梯度合理、职责明晰的层次结构和类别结构便成为高教强国的必然要求。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描绘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蓝图,在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同时,特别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对高校实行分类管理。要通过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引导大学的合理定位与科学规划,形成各自的理念和办学特色,实现高教强国内在的多样化结构与外在多重社会需求的适应与统一;立足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实现高等教育整体的结构协调与功能互补,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关于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若干思考

三、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政策框架

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模式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理念思路的更新、分配机制的创新、评价机制的引导、规划与政策的保障、社会环境的营造等,要发挥政策组合优势,实现最佳、最优的方略。

(一)制定远景规划是高等教育分类治理的重要前提

高等教育的分类管理具有系统性与阶段性的特征,保证高等教育远景目标与实现分类管理学校自身发展需求有机衔接是关键。远景规划的制定作为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阶段性预期,是政府在教育改革及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必要职能,是指导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指针。它一方面具有计划性和指令性的内容,以明确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另一方面侧重于对高等教育宏观政策、制度、措施、保障等的设计与安排,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主要依据和政策环节。远景规划作用的发挥关键是依循当前高等教育的体系特征、发展思路与路径,对未来发展进行科学的定位。这种定位要考虑不同层次、类型、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和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各类型高校彼此间的相容性、互补性关系,设计适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功能最大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对高校分类的新理解与分类标准的新解读,是高等教育分类治理的关键环节

在国家和区域高等教育的分类指导政策中,科学的分类标准和有效的执行机制是获得最佳秩序、促进最佳效益的关键。科学的分类标准必须建立在对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准确把握上,要运用合理的分类方法,以不断更新的分类体系指导高等教育和高校科学发展。分类体系要全面地涵盖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因素群”[4],能够引领高等教育结构分化和重组的方向,能够起到促进高等教育和高校分类发展的预期目的。要借鉴我国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采取渐进方式和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以降低政策措施的社会成本,提高改革的效益。要按照统一原则、协调原则和最优化原则,以动态更新的分类体系给我国高校一个层与类的划分并给出相应指标,主动地、有目的地“引导”整个高等教育合理分工、分化,互补竞争,为高等教育和高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个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的、指导性而非指令性的可能空间。最后,在学校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政府应该进一步做好制度和机制的设计,充分发挥出分类标准的最佳系统效应,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发挥出最好的功能。

(三)基于和谐发展观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推进我高等教育分类治理的重要实践领域

高等教育的分类治理是一种以多样化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管理策略和资源配置方式。高等教育资源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和高校办学的前提,其分配机制应以优化结构为导向,并根据高等教育体系的演化规律不断调整。我国目前正处于质量提升、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强制度创新和设计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而种种制度有效实施的根源恰恰是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尤其是投资资源配置问题。因此,应根据和谐的发展观推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一是逐步推行政府财政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拨款制度改革,根据不同类别、层次学校的实际办学成本,改进教育资源分配方式,坚持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益与特色的生成,在科学评估不同类型学校对资源的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各自特点并制定个性化的资源配置方案,通过设立“特色高校、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培养模式”等建设与奖励专项基金,鼓励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二是创新高校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加强高校吸引社会投入的制度改革,探索多元化的拨款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模式和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开拓科研收入和社会服务收入等,将吸引社会投入作为高校扩大经费来源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治理策略范文篇3

松材线虫病又被称为松枯萎病,这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虫害。该病通过松墨天牛等昆虫作为媒介来进入松树当中,进而影响松树的生长于发展,引发病害。在林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就是对松材线虫病进行防治。这种病害与其他的病害相比,更具有毁灭性,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传播速度快且致命力强的特点,如果松树感染到此病害,就会迅速死亡。往往松树在感染到此病害之后也没有有效的应对策略,只能迅速死亡,这种病害又被称为松树的癌症。这种病害的特点有以下几个要素。首先,它有着较多的寄生类型,且分布广泛。松材线虫病它寄生的最主要的对象就是松树,但是也有一些非松属性的针叶树,所以,从这点来看,它可以感染的对象较多。其次,它的适生区与其他的病害相比,更具有广泛性,在我国绝大部分的林业管理区都可以衍生出松材线虫病。再次,这种病害的传播速度也十分快,它的传播媒介不仅仅是昆虫,一些人为的病木也可以成为它传播的媒介。最后,染病的对象死亡的时间非常快,且没有应对策略。因为线虫以及松墨天牛大多都是计生在寄主的体内得以生存,所以根本无法进行治疗,如果松树感染上此病害,被治愈的可能几乎为0,在短短的40天内基本上就可以丧失生命。

二、林业管理中松材线虫病的预防治理策略探究

1.加强防治措施在进行播种前,严格对种子进行检疫,及时利用消毒药物与温水相结合,以防止种植时带有病毒病菌,保持林区的环境卫生,时常清理一些残缺的植株、叶子和杂草,不能让病虫源有栖息之。加强日常的育苗管理,林木的培育密度要适中,提升种苗的抗灾性能。在发生区,一旦发现一棵枯死的树木,就要就地销毁,无论是树干、木材还是根桩都要进行彻底的处理,将其中的线虫和其他的传播媒介就地处理,防止出现再次传播的可能性。为了确保处理有效,在清理病树时,所有的伐桩高度都不能超过5cm,病区的处治要确保干净、彻底,不能够残留超过1cm的松树枝丫。所有的病虫害处理必须在每年的3月底之前结束,因为超过3月松墨天牛就会羽化成虫,会造成更多的伤害。利用营林措施实现结构优化,将砍伐枯树与优化改造相结合,对松林进行彻底的更新与改造,调整树种的结构,实现封、造、补结合的方法与策略。在进行松林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其基础管理,尤其是营养和卫生方面,注重对枯死松木的清理工作,确保林内通风,减少松墨天牛可能衍生的环境滋润度,使林业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提升松木自身的抵抗力。

2.加强技术推广林业防治主要是指利用林业技术来抵制病虫害的侵扰,例如修建枝叶,加强日常的通风管理等等。在当下的技术支持下,管理人员应建立健全松材线虫病的防止管理体系,用具体的体系和技术优化林业管理的内容。例如在松材线虫病的预警设置、调查技术规程、疫区管理方法以及病木处理上都要确保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便于人们去理解和操作。一般情况下,完成杂草清理的时间在八月的中下旬,过早的话会产生2次生长,过晚的话会影响到草木的生长,幼苗在培育的过程中会有8到10a可以郁闭成林,然后进入成长阶段。枝叶生长较为茂密,待到秋季的树木达到落叶的状态之后,树木体内有着较低的水分含量,枝干就会出现枯萎状态,这样就增强了病虫入侵的可能性,病虫害的灾害也在此最有可能发生。林业管理人员要做好这个时期对松木的处理工作。松材线虫病和一般的病虫害相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将一般的松材线虫病管理和防治的方法盲目地套用上去,必然不会有太好的效果。针对当下我国不同地区的情况以及生产单位推出的各种防止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检测和治疗方法。

3.加强宣传教育要树立好以“质量”为主的防治理念,要想充分地提升林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防治水平,就必须保证质量的理念的树立。积极培养防治员工在工作的每个环节对质量把握的水平,将质量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加强对人们群众的宣传教育,提升社会公众对不良生物入侵的防范意识,林业管理要将松材线虫种的形态、生物学等方面的特征广而告之,同时也要为群众传递其危险程度与具体的清楚方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受众讲解。松材线虫病有着传播速度快且致命率高的特点,利用报纸、媒体、新闻以及专家呼吁等方式,让受众充分地感知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危害的毁灭性。有关部门要及时向政府部门汇报,引起各级领导对林业管理的重视,并促进其加大投入,为松材线虫病的管理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家也应该加强对林业管理人员工作水平的重视,为其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促进林业管理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利用报纸、电视等多种宣传途径,公开讲述送财险病虫害的预防方法,做好普及工作,提升全民的配合与防范意识。

三、结语

从事林业管理的工作人员,切记不能认为受灾面积小就掉以轻心,要及时对松木进行处理,并要处理得彻底,将松材线虫病灾害扼杀在摇篮当中。林业管理当中的工作内容各式各样,但是松材线病虫害无疑是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工作人员绝对不能再林业管理中对此掉以轻性,做好技术方面的治理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公众意识方面的宣传工作。

作者:朱美玉 单位:灵川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1]崔振强,阎合,程相称,宋玉双.松材线虫病监测鉴定技术培训工作十年回顾与构想[J].中国森林病虫,2016,01:41-43.

治理策略范文篇4

一、会计舞弊的成因分析

人类的贪婪本性导致了会计舞弊的产生,然而漏洞百出的宏观环境以及不尽完善的市场经济则助长了会计舞弊的泛滥乃至形成社会的普遍现象。综合考虑,可以发现以下几点主要成因:

(一)我国会计法规的漏洞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会计行业也得到进一步重视与规范。但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尽管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修订,我国会计相关法律还存在着一些漏洞,这就为会计舞弊提供了可以渗透的机会。

同时由于会计的灵活性限制,相关的会计政策只是明确会计处理的大方向,提出大致框架以及规范约束,因此在会计政策上就存在较多的选择,这样的规定虽然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来采取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同样也为会计舞弊者创造了舞弊条件。

(二)监督水平较低以及监督力度偏小

会计监督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我国企业大多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或者根本不存在,这就为会计舞弊减轻了极大压力。就我国现状来说,会计监督基本靠的是外部监督,但由于我国目前审计人才严重匮乏、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监督水平较低。很多监督程序都只是走过场,严重违背了其存在的宗旨。

同时经济监督部门腐败现象严重,执法不严,不敢监督或者不愿监督,导致监督力度直线下降,严重损害了公众形象。监督部门的放任,对会计舞弊的视而不见或者姑息,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会计舞弊的一种默许,一种助长。

(三)企业内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

上市公司实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这本是现代企业的进步的一大特点,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期望,就造成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股东与管理者的矛盾,人们都企图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就产生了通过在会计信息上进行操作来获得超额收益的想法,在实际舞弊之后,获得意外收益而又没有被发现的情况下,会计舞弊现象一发而不可收拾。再者,所有者为了约束管理者合理支配资金,通常会给管理者制定较高的经营目标或者将经营业绩与管理者的工资福利进行直接关联,这时当没有达到经营目标或者目标虽然达到、但是管理者企图获得更多收益时,会计舞弊就顺势而生了。

以上是会计舞弊现象产生的基本成因。企业一般会采取虚计收入、虚计成费用、违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违规确认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手段来调节利润,从而实现企业会计舞弊的目标。

就会计行业来说,会计舞弊之风盛行,是整个会计行业从业人员道德沦丧的表现,长此以往,导致公众对会计行业失去信心,严重影响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就社会来说,会计行业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行业的滞后发展的同时,也将拖累真个社会的发展进度,于国于民都是一大祸害。

二、杜绝会计舞弊的措施

会计舞弊治理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应从会计舞弊成因入手,针对会计舞弊的常见手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力求从根本上杜绝会计舞弊。具体方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道德建设,提升全民觉悟

道德建设长期以来都是国家维持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在会计领域,针对人类的贪婪本性,也应该考虑从道德建设下手,通过会计道德宣传、会计道德教育,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会计舞弊对经济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号召全民共同参与,互相监督,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对会计舞弊者施压。全民的参与必将大大减少舞弊现象的概率。全民参与监督是一种理想状态,但还是值得一试。

(二)完善会计法规,加大处罚力度

会计法律法规体现了国家关于会计行业发展的主要意志与精神,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可以根据目前出现的针对会计法律法规漏洞而实施的会计舞弊现象,逐步完善法律体系,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同时加大处罚力度也是必要的。要建立有效的惩戒机制,引入司法监督,建立诉讼赔偿机制。重罚之下,舞弊主体就会重新思量,在利益与风险的权衡下,可能会吓退一批舞弊者,这就大大控制了舞弊现象。

治理策略范文篇5

关键词:外墙渗漏成因分析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人民群众质量意识的不断加强,对住房质量问题的投诉也不断增加,投诉中较为突出的住宅质量问题之一就是关于外墙渗水问题,在南方雨水多的地区尤为明显。建筑物外墙渗水通病由来已久,给住户正常生活和使用造成极大不便,甚至产生严重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给住户心理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此类问题的严重性同样也引起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把外墙渗水问题列为当前质量通病的重点来抓。笔者根据几年来的监理工作,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同行共同探讨。

一、外墙渗漏成因分析

1、目前的住宅工程,框架结构中起围护作用的外墙砌体使用的基本上为非承重空心砖或加气混凝土砌块。空心砖由于壁薄,中间多为大孔洞,空心率大(最大达48%),在运输与施工过程中易产生破损,缺棱掉角等缺陷;而加砌混凝土块孔隙率大,吸水率强,渗透性强。若在外墙施工中用了上述破损砖或由于设备管暗装的需要对已砌外墙砌体进行凿打,人为地造成外墙砖砌体破损,较易在外墙形成渗水处,且一旦有水渗入外墙砌体,空心砖内孔洞又形成积水槽或水的通道,让人们无法正确判断渗水处(因为水在外墙某处渗入,可能在内墙面另一处渗出),一旦发生渗漏,整改起来极其不易,易形成顽症。

2、工人在砌体施工中未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砌筑砂浆不饱满,特别是竖缝砂浆不饱满,甚至产生密缝、透缝。此外,干砖上墙,砂浆中的水份被砖吸收,造成砂浆强度偏低,砖与砂浆分离,使砌体整体刚度下降,灰缝砂浆产生裂缝,水就易从砖缝间渗入,这也是造成外墙渗漏的原因之一。

3、各种原因造成的外墙墙体裂缝,使雨水直接从裂缝处渗入室内,也是造成渗水的重要原因。裂缝可以是由结构变形引起的或温度应力应变产生的。特别是在窗边、顶层墙体窗下和不同结构材料接触界面处,如墙体与梁底、墙体与柱边等薄弱部位都是我们应重点防范的关键。

4、外墙装饰基层一次性打底太厚或为保证全高垂直度而使局部打底偏厚,又未采取适当加强措施而产生基层裂缝;结构层表面太光滑,如未采取措施,使基层空鼓、龟裂、结合不良;外墙大面积打底而基层又未设置分格线,使基层产生不规则收缩裂缝。综上一些原因均可能造成基层质量不过关,直接影响了面层与结构层的结合,从而造成面层、基层空鼓、龟裂、离析、脱落等质量问题,也是产生外墙渗漏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5、大量事实表明,外墙装饰面层采用面砖的建筑物较采用其它装饰面层的建筑物外墙面出现渗漏的现象更普遍。经过详细观察及研究分析,主要是由于面砖铺贴空鼓或铺贴砂浆不饱满,造成面砖与砂浆局部脱离,面砖与砂浆间空隙部分易形成贮水容器;面砖勾缝不密实或勾缝龟裂,密缝勾缝遗漏都是使雨水从表面渗入,造成积水,从而引起渗漏的原因。同时外墙易渗水与面砖勾缝和面砖表面不平也有一定关系,凹缝施工工艺虽然美观,但是使外墙整体墙面不光滑,外墙雨水流速减缓,外墙滞水时间、滞水量增多,特别是勾缝下缘处。一旦勾缝质量不合要求或长期风吹雨淋造成勾缝与面砖间有微裂缝,就不可避免造成雨水渗入墙体而产生室内渗水的后果。

6、窗台、遮阳板和雨篷等水平构件的表层施工中未找坡度,甚至倒坡,造成倒返水或积水,也容易造成外墙面渗水。屋面女儿墙墙根留置施工缝(特别是砖砌体女儿墙时),由于屋面温差大,女儿墙与屋面板热胀冷缩率不同,墙根难免存在微裂缝,且屋面雨水又沿着墙根坡度方向流向水落管,这样就会使女儿墙墙根渗漏,影响建筑物的美观与质量。

总结了以上几个外墙渗水的原因后,我们应相对以上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从而有效减少此类通病产生的概率,进而提高建筑物的工程质量。

二、外墙渗漏防治措施

1、外墙使用的砌体砖建议使用三排孔多孔或其它轻质实体砌块,当使用空心砖或多孔砖砌筑外墙时,为提高砌体防水能力,砖之朝外面应选择棱角齐全的砖,且砌筑过程不得打砖,当墙的长度与砖模数不符时,不足模数部分由实心砖或素砼调整。外墙砌体砌筑完毕应尽量避免凿打,如有预埋暗管,砌筑砌体时可事先于安装管道位置两侧留通缝,缝间竖向每隔600mm留拉结钢筋,拉结筋伸入墙内各250mm,砌后浇C20细石混凝土;同时对诸如脚手架眼、缆绳孔等造成的墙体缺陷要先修补完成后方可打底粉刷,不留隐患。

2、施工技术人员要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同时加强抽查、复核。严禁干砖上墙,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保证砂浆饱满度,水平缝要满铺砂浆,同时以挤砌等方法来保证。竖缝不饱满处可用勾抹子仔细补喂灰浆勾填的方法来保证(此法要求在外墙体内双面操作,施工单位常因外墙外部施工操作麻烦且不易检查到而忽视,从而造成隐患)。同时应注意的是外墙斜顶砌之上下灰缝,应于抹灰前3天于外墙操作架上再检查一次,遇有未勾又沉裂的应补勾填实,沉裂缝应踢出宽度不小于10mm的大缝,以保证重勾填实。

3、对于各种裂缝而引起的墙体渗水,解决的措施是彻底找出产生裂缝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同时对于易产生裂缝的部位要采取防患补强措施。例如:是地基沉降不均或结构变形而引起的墙体裂缝要请设计单位配合出补强方案,先解决地基或结构问题而后再修补墙体裂缝。再比如,为预防微小不均匀沉降(规范允许范围内的)造成的顶层窗下八字裂缝、窗下竖向裂缝等现象出现可采用在顶层窗台加通长配筋砼封顶窗盘的方法,增强刚度,从而有效消除微小不均匀沉降产生的裂缝。又例如顶层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墙体与梁底、柱边等不同建筑材料接触界面由于温度应变不同造成的裂缝,首先应把龟裂的打底层凿去,加上钢丝网片,再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分层抹实,并且注意养护,而后再进行面层施工,就可有效防止裂缝的产生,达到减少墙体渗漏的目的。

4、对于由于基层产生裂缝,从而影响面层质量造成渗漏的,笔者认为主要是要加强基层施工质量管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要保证外墙打底不得太厚,对局部太厚处要采用喷浆或加钢丝网(特别在建筑设计要求有特殊造型的部位)来加强,其次外墙打底应分次、分层,打底在终凝前要防止暴晒或雨淋,并加强养护。做好分格线,特别在装饰面层为无分格线的面砖、马赛克等外墙上打底也应在适当位置留置分格线,用油膏填缝后,方可上面层。第三对于混凝土柱、梁等较光滑的结构层,宜用10%稀盐酸溶液洗刷面层的油污和隔离剂,然后用清水冲洗,随后用聚合物砂浆“毛化”处理(聚合物砂浆配合比可为107胶∶水∶水泥∶砂=1∶4∶10∶10计量搅拌均匀),喷洒在光滑的面层上,湿养护7d,使之“毛化”以增强粘结力,而后再全面打底,可避免空鼓、结合不良等缺陷。

5、对于外墙铺贴面砖的建筑物,外墙施工前必须事先进行技术交底,同时要强化工人的质量意识,增强责任心。在铺贴过程中一定要有挤浆工艺,且在勾缝前要全面检查空鼓情况,勾缝要保证密实度,勾缝完毕后要注意湿润养护,密缝擦缝不得遗漏,勾缝深度建议要严格控制,凹入度不宜太大,最好勾成圆弧形平缝。质量管理方面要建立多级复查控制制度,以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

目前建议优先考虑使用专用胶泥新型高分子粘接材料代替传统水泥作为板材、块材的粘贴材料,专用胶泥具有用量少、本身厚度薄、施工工艺简单等优点,采用的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干作业粘贴工艺(即饰面材料无须浸泡,基层面也不必洒水湿润),避免了使用水泥等传统粘贴材料因浸砖、洒水不够而引起的空鼓、脱落等隐患。外墙面砖采用益胶泥作为粘接材料,效果极佳,不但施工工期短,施工操作简便,而且经验查外墙面平整度好,很少发现空鼓、脱落现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用胶泥所具有的另一些特性—作为界面剂时具有粘接强度高,不需打毛就可在光滑基层面上使用的特性以及防水特性,使用时薄薄一层(仅1.5~2mm)满涂于外墙基层面上,即使个别处面层空鼓或勾缝质量不理想也多一道屏障防止雨水渗入外墙基层,专用胶泥以上特性对于防止外墙渗漏具有极大的优势,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治理策略范文篇6

关键词:统计失真治理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免要接触到大量的统计信息。然而,在这些统计数据中,如果抛开人为操作的因素,仅从数据本身而言,即仅从“统计学意义”的角度看,由于受统计推理的偶然性等因素影响,难免会造成统计失真,即人们常说的统计陷阱。显然,这种失真却是客观的、可控的和难免的,也是可接受的。本文仅从“非统计学意义”的角度,分析统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成因与治理对策,以期对改变统计失真发挥积极作用。

一、统计失真的成因

1.行政干预公开化,重奖风诱之

利益导向机制的失衡,是统计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数字与“官帽子”紧紧相连,“荣辱升降,系于一数”,于是导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一票否决”也就在“一票”假之。造假的数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驱动和引导着极少数没有“官帽子”想得到“官帽子”、有了“官帽子”想保住“官帽子”,甚至还想得到更大的“官帽子”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大搞数字造假,做官场文章。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从上到下不惜以行政干预开路,在统计数据上大搞弄虚作假,以假充真、以假捞功,用假政绩换取既得利益、骗取虚假荣誉。

2.形式主义化,攀比风催之

为了显示所谓的政绩,少数人在扩大了的私心驱使下,大搞形式主义,你出一个“典型”我搞一个“样板”,你有一套“经验”我放一颗“卫星”——被称之“层层加码,马到成功;级级加水,水到渠成”。一个地方,一旦形成攀比之风,统计失真就会愈演愈烈。共和国历史上那一幕由攀比而大放“卫星”的闹剧及其恶果至今令人扼腕切齿!

3.政绩考核片面化,官僚风逼之

由于缺乏正常的干部考核、任免机制和弹劾、轮换制度,使少数地方对干部的选拔、任用不是从其综合素质、主客观条件和德才兼备等方面全面考核,而是简单地采取所谓“政绩”考核来决定一个干部的荣辱升降,其结果必然导致少数干部不干实事、不讲实话、不求实效,一味地为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通过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等手段,放大成绩,拨高自己,进而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特别是有些当权者浮于表面,喜欢听“顺耳的”、看“顺眼的”、用“听话的”,在自觉不自觉中,诱导下面“沿着领导的思路想,按着领导的意图办,顺着领导的杆子爬,瞅着领导的眼色干”,诸多“务实者挨批,造假者得奖”,“报喜得喜,报忧得忧”的现实,“培养”了一批造假“能手”。试想如果一个漠视民情、作风漂浮、弄虚作假、能吹善拍的人得到提拔重用,任何虚假的数字都可能造出来。

4.利益格局多元化,贪利风助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成分迅猛发展,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类型的复杂多样化带来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受利益的驱使少数企业为了捞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不惜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或为了上规模、上档次、上级别而在产值利润等指标方面造假;或为了少缴利税而在利税等指标方面瞒报;或为了逃避管理而在劳动工资等指标方面瞒报等等。这些,无疑都给统计管理带来很大难度,造成统计数据严重失真。还有的个别“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满足一己私心,不顾现实条件和群众意愿,一味搞急功近利,贪大求快,实绩不足数字凑,工作不到假话骗,于是出现了图名图利、劳民伤财的所谓“开发区”、“试验区”、“功德碑”和“领导工程”、“形象工程”,结果是“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拍屁股走人”,“为官一任,祸害四方”,得实惠的是造假者,受损害的是老百姓。

5.执法力度“软化”,领导护之

近年来,我国在统计执法方面的确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显力度不够。原因是除了统计执法机构不健全、缺乏人手之外,主要还是社会上,特别是少数领导对统计执法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认为统计法算不了什么,对违反统计法的单位和个人不追究、不批评,甚至包庇、袒护。有的地方明确规定不准统计部门对企业特别是大中企业和引进企业进行统计执法检查,更有甚者对敢于抵制弄虚作假的干部职工打击报复。这种无视统计法、权大于法的做法严重阻碍了统计法的贯彻执行,更助长了统计弄虚作假之风的形成。

6.统计自身“软肋”,艰难为之

改革开放以来,统计职能的转换呈滞后状态,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统计方式一直占主导地位,导致统计不能与市场经济接轨,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信号。其结果难免出现如下状况:一是机构人员削弱。一些地方改革过程中首先改掉的就是统计机构,造成基层等源头数据单位无人干统计、无人管统计。由于人手不够,上报报表时只好编数字、分数字。二是经费严重不足。日益增多的统计报表和调查项目与严重短缺的统计经费成了套在基层统计部门脖子上的绞索,特别是个别基层单位经费紧张,根本没有安排报报表、搞调查的钱,出于无奈,只好“闭门造车”。三是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统计地位的低下,工作的清贫,造成留不住人才,也难以培养人才。现有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这样的人员素质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工作的要求,各项工作只能疲于应付,难以开拓创新。

二、治理统计失真的对策

1.构建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和政绩评价体系

这是避免行政干预,让统计数据不受个人意志左右的治本之策。由于我们在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上存在缺陷,干部的选拔任用并未真正做到全面综合考核,而是简单片面地采取所谓“政绩”考核来决定干部的升降,其结果必然导致少数干部在“数字政绩”上做文章,弄虚作假。首先,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目标,防止因考核目标不切实际而引发的虚报浮夸的歪风蔓延。其次,应完善干部实绩考核统计制度,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改进目标考核实绩的统计方法,确保目标考核实绩数据的准确性。最后,应建立干部政绩公议制度,扩大干部政绩考核的民主范围和公开、民主化程度。

2.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法制是根治统计失真的尚方宝剑,它既可有效保护统计社会关系的长期稳定,也能确保统计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各级统计部门要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自觉克服“人治”思想,加大执法力度。一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营造知法、懂法和守法的社会氛围,增强全民的守法意识,而且要把宣传的重点从统计人员转移到社会各层面,特别是各级领导,让领导带头守法。二要加大统计检查的频率和执法力度,将统计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使统计执法经常化、制度化,综合使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大惩处力度,以提高违法成本,彰显威慑力。三是实行统计问责制,违法必究,对统计造假者依法严惩。

3.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

逐步建立以政府综合统计为主体、行业统计和民间统计并存、分工科学、职责分明、协调发展、精干高效的现代化统计体制。政府统计作为统计管理体系的主体,应突出综合、法制、监管和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职能,逐步实现政府统计系统的垂直管理体制,以保证统计工作的独立性,确保统计数据的公正、客观、真实。行业统计要在同级统计部门的指导下,实行行业垂直管理,逐步建立以统计信息为主体的行业信息中心,加快统计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建设,以高质量的统计信息服务社会。民间统计是政府统计、行业统计的有益补充,可凭借其更加独立、直接源自民间的特性,发挥矫正和维护统计数据真实和准确性的作用,提高政府统计的社会公信力。

4.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首先要加强思想建设。统计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统计人员必须思想过硬,坚持原则,工作中“不惟上、不惟财、只惟实”,自觉抵制弄虚作假行为。其次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工作中,统计人员要不断强化诚信守法意识,严格秉承职业操守,逐步增强从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三是加强作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支持并鼓励统计人员深入实际,大胆实践,掌握一手资料,了解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是健全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以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掌握新知识和驾驭新技术的能力,全面提升业务素质。

5.构建监督体系,加大监督力度

统计监督是防范统计失真的重要手段,离开监督,统计失真将难以根治。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利用法律、行政、社会、舆论等各种监督手段,加大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监督作用,对群众举报的统计违法案件,督促执法部门“从重、从快、从严”查处;各级政协要积极建言献策,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经常性的民主监督;统计部门要依法开展行政监督,通过建立统计违法举报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主动与新闻机构合作,对统计违法案件坚决曝光,发挥媒体监督作用,置统计违法行为于社会监督的大海之中。

参考文献:

[1]刘鲸.非技术性统计失真:原因及对策[J].中国统计,1999(5)。

[2]王德运.统计信息失真现象透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5(4)。

治理策略范文篇7

关键词:腐败成本治理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发展时期,反腐败斗争存在着这样一种令人困惑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无论从党和政府所花费的精力和采取的措施来看,还是从每年惩处腐败分子的数量来看,反腐败工作的力度都是不小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大的。但是,另一方面,在现实中,腐败现象仍是打而不衰,腐而不败,一些层面和环节上的问题依然严重,不断披露出来的大案要案令社会震惊,无论是案件数量、犯罪金额、腐败主体职级、涉及领域、还是作案手段和形式等,都比以往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正如尉建行同志在去年召开的中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各种原因,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遏制,反腐败斗争工作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民众普遍认为,腐败已成为当今中国头等社会问题。

同志在去年底召开的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反腐倡廉要治标,又要治本,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是我们党指导反腐败斗争的一条重要方针。抓源头是一项带有实质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重要措施。不抓源头,反腐败反不胜反,查不胜查,纠不胜纠。只有准确地抓住源头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

“树有根,水有源”。如果说腐败是“毒草”,那么要彻底铲除它就必须找到它的根;如果说腐败是“祸水”,那么要彻底治理它,就必须找到它的源头。腐败现象打而不衰,说明它的源头未能斩断。腐败的源头在哪里,源头存在于腐败现象易发、高发、复发的关键部位。实践表明,解决源头性间题,就要管好人、管好权、管好钱。下面试从经济学视角透视腐败源头,说明治理腐败必须“釜底抽薪”。

一、狠抓教育,使人对腐败不愿为

消极腐败现象的核心是为了一个“钱”字,用钱买权,以权换钱,权钱交易,以权谋私,“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也能使腐败分子推磨。钱编织着“关系网”、“腐败网”。

腐败现象虽然较多地以经济或物质的形式显露出来,但是造成腐败的深层次原因远远不是“经济”或“物质”所能解释清楚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思想意识的支配。头脑中的腐败意识是产生腐败的总根源,是决定性的在因素,我们必须从对内因的强化和改善人手去寻找确保廉洁的对策。

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滋生蔓延,打不胜打,其根本原因就是腐败行为主体(个人或集团)丧失高尚的品质、人生的责任、社会的良心、健康的生活,丧失了革命的意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填满了头脑。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私利,不惜一切,不受约束,“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为此,同志指出:“惩治腐败,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标本兼治,最基本的要靠教育。”在去年召开的中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他代表全党向我们提出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的方针。面对新世纪,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他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间题,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以整风精神深人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广大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通过教育,使我们对腐败不愿为之。

二、制度创新,使欲腐者不能为

反腐败之所以反而不衰,是因为我们的体制不顺、机制不灵、制度不全,这使腐败行为有活动的空间,使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使消极腐败现象有滋生的环境和条件。近几年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不断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抓住在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诸如:决定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和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人“收支两条线”管理,禁止私设“小金库”;逐步推行政府采购,会计委派,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行村务、厂务、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实行建设工程招标制度,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制度,产权交易制度;深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以及富有活力的工作机制,从制度上尽量减少“坏人”当权的机会,铲除任人惟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腐败问题;改革对官员的监督制度,改革立法和司法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由于监督和执法是有成本的,这一成本与官员人数、“公权”个数成正比。政府管的事情越多,政府的规模越大,政府官员的人数越多,对掌握公权的人进行监督与执法的困难就越大,防止消除腐败的成本也就越高。因此,治理腐败一方面要精简政府机构,尽量减少利用公权谋取私利的机会,以缩小腐败滋生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强化权力制约,规范行政审批权力的行使,凡是可以取消的政府审批权都要取消,防止少数人利用这项权力谋取私利;凡是能够通过市场机制的运作代替行政审批的,都要用市场手段来处理;对政府必须保留的审批和管理权力要作科学合理的分解,规范权力运行程序,使多个岗位、各项职权相互制衡,防止少数人搞暗箱操作的弊端。

总之,预防和治理腐败,要靠体制、靠机制、靠制度、靠管理,使欲腐者不能为之。

三、依法严惩,使欲腐者不敢为

经济学中通常用投人产出的成本—收益比较方法来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投人大于产出,经济效益为负;投人等于产出,经济效益为零;投人小于产出,经济效益为正。因此,任何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要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投人的成本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我们将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纳人“腐败成本”核算中,这对于我们治理腐败必须“釜底抽薪”将是有益的尝试。

所谓“腐败成本”,就是指腐败主体(个人或集团)为腐败行为所付出的代价。有的人认为腐败似乎与一般的生产不同,它只有盈利,而不须有任何投人,实际上并非如此。搞腐败也是有投人的,比如以贪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投入(用钱买官,以钱换权);权力的投人,人格的投人(贪污受贿没有黑心和狠心是不行的);精力和精神的投人(一有风吹草动就害怕,一听警车鸣号就哆嗦,就是最典型的表现)。

搞腐败所获得的“利益”与所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差,则为腐败的“后果”(或“收益”)。显然“后果”为正,腐败者得益(“净收益”),腐败的机会越多,反腐败难度越大;“后果”为负,腐败者则亏,腐败的机会减少,反腐败阻力越小。多少年来,反腐败为什么反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腐败者的惩治不严、打击不力,使腐败者付出的“腐败成本”太低,腐败的“净收益”太多。

“腐败成本”低廉是助长腐败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因为“腐败成本”低廉刺激腐败主体疯狂地追逐这种低成本的高额盈利活动,这就是腐败分子明目张胆,顶风作案的动因。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那样:“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资本)到处被利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艇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纹首的危险。”同样,惟利是图,利欲熏心,也是腐败者从事腐败行为的根本动机。当一个权力主体要艇而走险去违纪违法时,从心理上首先要考虑的是可能获得的利益与遭受的损失之间的差额有多大,得逞的条件怎样,同时,还要考虑被揭露的可能性有多大,败露后受惩处的宽严程度如何等等。把这些问题总和起来,如果形成获利丰厚,容易办到,揭露概率低,惩处程度轻的低“腐败成本”条件下,就会增强对实施腐败行为的诱惑力。当这种诱惑力强于道德的约束力和法律的震慑力的时候,胆从利边生,搞腐败的人就肆无忌惮,有恃无恐,腐败就更加猖撅。

同志指出:惩治腐败,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在当前一个时期,反腐败必须出重拳,击重剑,加大惩处力度。腐败者只有受到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双重惩罚,才会身败名裂,方能威慑腐败发生,遏止腐败势头。重拳重剑重到什么程度,重到从事腐败行为的“成本”远高于“收益”,使腐败者得不偿失。施竣法的效力早已被古今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证明。普天之下未有对腐败击得狠而使国家、民族不兴而衰的,未有哪种政治力量因反腐败而失去民众的。可是,我国对腐败的惩处过轻过软,尤其是经济处罚更是严重不足,客观上助长了腐败的多发、高发和反弹。

我国对腐败的经济处罚力度太弱,这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公务员之家:

第一、观念没有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相应地改变对重经济处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重政治惩处方式主要产生于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在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状态主要表现为一种政治性。在政治性的存在状态下,对人进行政治处分,是对人生存状态的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政治性生活日益萎缩,经济生活日渐丰富,政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渐减少,而人们的生活日渐表现为一种经济价值的实现。只要经济方面和经营资格方面不受影响,对腐败者进行纯粹的政治惩处产生不了相应的警戒效应。而目前以法纪为主的政治性处分虽然也惩处了腐败分子,但没有使腐败者在经济上遭受巨大损失,致使一些腐败分子腐而不臭,出现有的在监狱服刑期间,亲朋好友乘车入狱为其祝寿;有的由于过去所拥有的权势和金钱,在狱中倍受礼遇;有的高级领导干部出狱后,受外国公司聘用,利用其以前的影响和关系经商谋利,成为巨富。由于经济处罚太轻,没有从根本上断绝腐败者的后路,使一些人心存侥幸,产生“痛苦一阵子,舒服一辈子”,“牺牲我一个,幸福全家人”的心理,造成许多违纪违法者“前赴后继”。

第二、“教育从严,处理从宽”作为违纪违法的一个“原则”还在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起作用。从50年代流传下来的“教育从严,处理从宽”作为处理违纪违法问题的一个“原则”,已不合时宜。这个“原则”,实际上是人治的产物,是以教育代替处理,以教育作为处理违纪违法行为的主要办法和标准,它在损害法纪尊严的同时,也降低了教育效果,它使执纪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使腐败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应该予以废弃。过去,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法纪不健全,“左”的气氛比较浓,对违纪违法问题容易上纲上线,导致处理偏重偏严,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火做法,防止和减少冤假错案。但是,“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只能在那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今天的情况不同了,我国早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的法治已经比较完备,结束了无法无纪可依的状况。现在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和庸俗关系学在一定范围内比较盛行,地和部门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处理违纪违法问题中的主要倾向,已不是过重过严,而是过宽过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再坚持“教育从严,处理从宽”是有害的。这些年东.房败刃之厉V屡禁不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纪违法者未能受到应有的处罚,尤其是对那些亲近自己的所谓“熟人”,能为自己办事的所谓“能人”,有点影响的所谓“名人”,处在重要位置的所谓“要人”,得到领导喜欢的所谓“红人”,玩弄权力魔方的所谓“忙人”,以及所谓“有背景”的人和自己的亲人,这些人即使问题严重,也往往宽容有加,网开一面,包庇纵容,姑息养奸,甚至出现“一边腐败堕落,一边提拔重用的“边腐边升”的黑色怪圈。

治理策略范文篇8

关键词:滑坡防治加固

引言

滑坡是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因滑坡的产生条件、影响因素、破坏机理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主要地质和工程问题之一。边坡如果失稳,就形成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轻则增加投资、延长工期,重则导致建筑物倒塌、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目前,滑坡仍然是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

一、地质构造

该边坡工点位于阿蓬江岸边斜坡中部,坡脚是阿蓬江典型的凹岸冲刷地段。场地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濯河坝~大集场紧束向斜的核部,黔江正断层的下盘,八面山隆起与阿蓬江凹陷的边缘地带。岩体中裂隙很发育,现场调查主要发育有3组构造裂隙:①产状为295~341°∠68~85°,延伸3~5m,间距0.15~0.30m,张开宽1~3mm,裂面平整,局部具少许泥质充填。②58~88°∠68~79°,裂面平整,微张,延伸2~4m,局部具少许泥质充填。结构面结合程度差。③产状为17°∠84°,延伸1.2~1.8m,间距0.35~0.70m,微张,较粗糙,少许泥质充填。

裂隙面上的擦痕说明,裂隙错动很强烈。根据在收费站住宅活动区开挖的高边坡(高20m以上)调查,场地基岩极破碎,局部夹灰绿色页岩薄层。因此,场地岩体整体上属破碎类型。

二、边坡失稳状况

Ⅳ#滑坡平面形态呈圈椅状。该滑坡的周界后缘和东侧清晰,根据地质测绘出现的地表裂缝确定,西侧以基岩出露等作为滑坡周界,前缘位于开挖的陡坡上,后缘位于裂缝处。Ⅳ#滑坡地表变形主要表现在2007年12月对收费站生活区场地平整开挖后,形成高边坡临空面后,滑坡出现变形开裂,出现较多裂缝,前缘明显剪出,后缘滑体下滑产生错位。下移改变地表原来的排水系统,使雨水沿裂缝下渗至岩土界面。

三、成因分析

滑坡的形成,是由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Ⅳ#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人类前缘开挖,使土体形成临空面,后缘地表水渗入,降低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增加土体的重度,造成整个土体向临空面滑移。属工程诱发的牵引式滑坡。边坡在改建过程中,土壤内部原有的应力状态随着改造过程的进行渐渐地发生了变化,有的边坡经过自身调整变得越来越稳定,最终形成稳定边坡;有的经过应力调整,失去平衡,最终发生崩塌、滑坡、剥落现象。其次,滑坡土体的透水性总体较差,地下水多沿泥岩顶面和强风化和中风化的界面地表径流,连日暴雨使本已丰富的地下水更加充盈,软弱面的渗水量骤增,加速了滑坡体的运动速度。再次,斜坡中部的裂缝为地表水的渗入提供了方便。滑体中含水量大增,最终达到饱和状态,岩体被软化,边坡变形失稳,滑体顺坡向路堑滑移。

四、公路滑坡的识别

第一,通过观察地形地貌来识别:当斜坡上有圈椅状、马蹄状地形或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发育,其形状与周围斜坡差别很大;有时斜坡上面有洼地,下部坡脚较两侧更多地伸入河床;两条沟谷的源头在斜坡上部转向并汇合;这些地貌现象告诉我们,这一地段有曾经发生过滑坡的历史。第二,通过研究地层来识别:发生过滑坡了的地段,其岩层或土体的类型、产状与周围未出现滑动的斜坡有着明显的区别。岩层或土体层序较凌乱、结构较疏松的证明滑动过。第三,通过研究地下水来识别。如果地下水含水层的统一性遭到破坏,地下水流动的路径、排泄地点发生改变,如果发现局部斜坡与整段斜坡上的泉水点、渗水带分布状况不同,短时间内出现原有泉水突然干涸等现象,可以结合其它证据判断可能有滑坡正在形成。第四,通过观察植被的外形来识别:斜坡表面树木出现东倒西歪,一般判定是斜坡曾经发生过剧烈滑动的;如果斜坡表面树木主干朝坡下弯曲、主干上部保持垂直生长,一般认为是斜坡长时间缓慢滑动的。

五、公路滑坡的具体防治措施

滑坡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的速度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速度较快。滑坡的速度快时,人们猝不及防,定会造成巨大生命、财产的损失。在山区,滑坡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是可以把危害降到最低点的。

第一,增设排水口,增加地表排水量。由于本区滑坡现象主要因暴雨所致。在雨季临时封闭高速公路易滑坡的一幅路段;临时在坡体增设排水孔,排出的地表水尽量减少渗到地下的可能,增设坡体排水沟,同时要和地下排水措施紧密配合,在滑坡后部修建截水盲洞,以降低桩后地下水。

第二,植树种草,控制水土流失。植物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对边坡土体的防护功能:①植物以自己的繁密枝叶来消弱雨滴动能达到对边坡土体的保护,枝叶吸附了降落到其上的降水,通过物理蒸发形式返回到大气中,这样消弱了边坡表面的径流量。②植物腐烂在边坡表面形成大量的腐殖质,一方面提高了边坡土体的渗透性能,改善了土壤的结构。另一方面是边坡表面变得粗糙,减缓径流动能。③植物根系起到了对土体“加筋”作用,有效提高土体抗剪切的能力,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第三,用粘土夯实或者水泥桨封堵地表裂缝等应急措施,填堵法是一种最常见的治理方法。一般用于裂缝较浅地方的处理。当裂缝内有基岩出露时,首先把块石、碎石填入做成反滤层,或采用地下岩石爆破回填,然后上覆粘土夯实。

第四,发挥抗滑桩的作用。加固边坡抗滑桩具有适应性强,对滑坡稳定性和地质环境干扰小,可多桩同时施工,工期短,见效快的优点。目前抗滑桩在只要求不发生大滑动的情况,还是较好的加固措施。抗滑桩放样定位应严格按设计文件所提供坐标要求,准确定位。施工前应先清除桩位附近表层易滑塌部分,同时做好桩位附近地表水拦截工作。然后开挖抗滑桩基坑,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抗滑桩;待浇筑好的抗滑桩达到设计强度后才可进行相邻隔桩基坑的开挖。在开挖桩孔过程中,地质人员需详细记录地层岩性、含水量、接触面等情况,若发现与设计情况不符时,要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以便及时作出设计变更。第五,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等;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适用预应力锚杆或锚索加固。公务员之家:

综上所述,本区水是引起滑坡失稳下滑的主要原因,为此,在滑坡治理工程设计计算和工程布设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并以疏排地表及地下水作为治理工程设计的前提与重点。滑坡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常常不是某一种措施能够解决得了的,因此,滑坡治理中经常使用多种措施相结合来实现对滑坡的整治,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卫亚,谢守益.边坡稳定分析评价的概率神经网络方法[J].勘察科学技术.2005.(3).21.

[2]肖专文,张厅志.遗传进化算法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6.20(1).44-46.

治理策略范文篇9

1肥西县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

据统计,目前肥西县拥有常年存栏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71个,3万羽以上的规模化养鸡场107个,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牛场9个,年畜禽粪便排放量29.8万t,主要污染物COD3738t、NH3748t。

1.1畜禽养殖业污染特点

一是污染集中排放。畜禽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逐步转向规模化养殖,出现了新的类似工业企业性质的大型“污染源”。二是加重对城镇的污染。畜禽养殖业正从牧区转向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水源充足的城镇地区。三是呈面源污染形式。畜禽养殖户众多,遍布全县各个乡镇、村落,污染“面上开花”。四是资源得不到综合利用。畜禽养殖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畜禽粪便、污水中高含量有机物不能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1.2畜禽养殖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畜禽养殖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水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水属高浓度有机废水,COD、NH3浓度高,排入河流、水库会造成水体污染富营养化,对饮用水源污染尤为突出。如该县花岗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大官塘水库、小庙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张公塘水库、山南镇饮用水源保护区磨墩水库曾因附近养猪场污染以及人工在水库投放饵料养鱼,导致饮用水水质恶化。二是空气污染。由于大量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处理,露天堆放发酵,产生大量硫化氢、氨氮等恶臭气体,污染大气环境与周边居住环境[2-3]。三是农田、土壤污染。未经处理的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含有多种有害污染物,长期灌溉农田将破坏土壤各种有机成分,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徒长减产。四是病毒传播。畜禽养殖过于集中,易导致畜禽瘟疫、发病,其病源、病菌随粪便向外界排出,极易传播人群,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2肥西县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部分畜禽养殖企业布局不当,选址不合理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前期建设由于不重视环境保护,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未批先建、选址不合理,将污染的养殖项目建在乡镇(村)街道、居住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环境隐患较大。

2.2种养不配套,畜禽粪便不能综合利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禽需求量逐年增加,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出现大量的养殖专业户及规模化养殖场,在局部区域由于畜禽粪便产生量大且集中,又无足够土地消纳、农牧分离,导致畜禽粪便不能有效综合利用,散发恶臭并随雨水排入江河湖堰,污染水和大气环境。

2.3治理资金缺乏,污染防治工作滞后目前,畜禽养殖业受市场行情、养殖技术、疫情影响较大,企业利润小、风险大、资金缺乏。小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因缺乏治理资金,只能对畜禽粪便进行简单处理,很难按污染防治技术要求治理达标。

2.4畜禽养殖企业环保不规范,环境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畜禽养殖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环境管理各项制度执行不到位。肥西县近期对42家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企业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除11家养殖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外,绝大部分畜禽养殖企业没有完全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环评执行率43.9%、“三同时”执行率29.3%,不能从源头有效控制污染。此外,众多畜禽养殖企业目前还是按照传统农户养殖理念管理企业,对环保工作不重视、不投入,不能严格执行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费征收等环境管理制度[4]。

3肥西县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是一项新的环保工作,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必须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及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认识。对政府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进行重点宣传,争取领导的支持与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同时加强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及广大养殖户负责人宣传,督促其规范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污染防治。

3.2制定畜禽养殖区划,合理规划布局科学制定肥西县畜禽养殖区划,明确划定畜禽养殖适养区、禁养区,合理规划布局,从源头控制养殖业新污染。严把项目选址关,对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居民、文教、医疗保护区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一律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已建设的要及时报政府责令其限期治理或关闭、搬迁。

3.3种养结合、综合利用,多措并举治理畜禽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不同于工业污染防治,应坚持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治理。目前,常用的治理方法有5种:一是对规模较小的养殖户,治理方法主要是将畜禽粪便堆积发酵作有机肥综合利用,通过干粪还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二是采取沼气方法处理,建沼气池将畜禽粪便、尿液引入沼气池,所产沼气用于燃料、照明、发电,沼液作有机高效生态肥料。如:合肥潜溪山庄生态园利用养猪场沼气作职工生活燃料,沼液用于渔业饲养,沼渣用于林木及蔬菜种植肥料,实行生态循环零排放。三是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主要采用厌氧—物化—生化—生物氧化塘方法处理并配套沼气处理。如肥西老母鸡集团生态园、合肥华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合肥华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等较大规模的养殖场均采取上述方法处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四是推广生物发酵舍零排放技术。利用特殊的微生物作猪舍中的垫料,通过猪场污水、粪便发酵产生含高蛋白的有益菌,猪食用后利于消化,提高免疫力;定期翻垫料,保证垫料正常发挥作用,做到养猪场无粪便外排,且无臭气,达到污染物零排放。如合肥倪氏农牧产业园有限公司目前采用此方法进行治理效果较好。五是实行种养结合。在养殖场周围发展与养殖业配套的牧草、玉米、蔬菜、果园等种植业,充分利用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及处理后达标的污水,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实行资源无害化生态养殖[5]。如安徽省保健奶牛场,为有效治理奶牛场污染,在奶牛场周边租赁农田,将奶牛场产生的粪便及部分污水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农田上种植牧草,再将牧草喂养奶牛,实行资源综合利用。

治理策略范文篇10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微课堂”;教学策略;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紧跟时展的步伐,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打造真正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的高效课堂。本文致力于探讨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微课堂”这一教学策略,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一、碎片化阅读:概念与特征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和新媒体在近些年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微博、抖音、微信等这种含有海量信息的传播载体对人们以往阅读方式的冲击,逐渐培养了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办公、学习和娱乐,已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碎片化阅读时代。碎片化阅读已然成为当下传播型时代的主要标志,深刻地影响了当代青年的成长。所谓“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其意为将一个完整的事物分散为诸多零散的构件或模块,呈现出一种零碎散乱的状态。而碎片化阅读主要是指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类电子设备的移动终端在网上进行不连贯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2]。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自身生活方式,可以随时随地选择开始、停止和更换阅读。阅读时间、内容、形式和思维上都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时间的碎片化。碎片化阅读不同于传统阅读需要长时间的静坐阅读、深入思考,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就可以选择开始一段阅读。比如,年轻人中流行使用的抖音APP,火山小视频等,其视频时间最长不超过1分钟,大多是控制在15秒内的小视频。在生活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人们每天奔波于不同的活动场所,大量时间被切割成一块块零碎的小时段。而碎片化阅读迎合了人们时间碎化的特点,不仅没有占用大量的时间,反而让人们利用等车、排队以及休息的片刻,通过移动端口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信息和趣事[3]。内容的碎片化。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往往短小精悍,用最精练的语言向读者传递最丰富的内涵,也正因为阅读内容的碎片化,使阅读内容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去了解更丰富的内容,获取大量信息。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阅读可以是观看十几秒的视频,可以是压缩成几分钟的一部电影,可以是三分钟读完一本书的文字,也可以是一张搞笑的表情包、一条朋友圈的动态等等。同时,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信息需要,检索和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并且随时随地切换阅读内容。这些内容并不一定构成完整的结构和逻辑框架,甚至某些APP根据个人阅读兴趣,不断推送某一类型的阅读材料,这反过来会成为对人阅读的某种束缚。形式的碎片化。不同于传统的纸质阅读,如报纸、书刊和杂志等这些以大量文字为篇幅的纸媒,碎片化阅读时代下的阅读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但也呈现凌乱和碎片化的状态。阅读形式经常是通过手机、电脑和平板阅读来完成,人们经常浏览朋友圈、公众号、微博以及热搜等新媒体。在互联技术和新媒体的驱动下,阅读不再是静止单一,更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除了文字阅读,图片、符号、语音、视频的有机结合更是提升了读者阅读兴趣。国外的推特、脸书以及国内的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软件都以形式多样的载体使读者获得了更多的阅读内容。这些碎片化的形式满足了各类人群的阅读需求,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思维的碎片化。长期的碎片化阅读使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由整体性、系统性向碎片化转变。在传统的阅读中,人们主要通过长时间阅读纸媒来获取知识和信息,并通常就某一主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但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下,受制于时间短和信息量大,人们的思维呈现浅层化的特征。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大量涌入,使人们应接不暇,仿佛谁掌握的信息越多,谁就顺应了时展潮流。在生活工作竞争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人们已不再热衷于长时间的阅读形式。碎片化阅读不仅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而且手机作为信息传播载体,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工作、学习、交流和娱乐。手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没有手机犹如同与这个世界脱轨,“手机依赖症”成为现代人们无法治疗的“病症”。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呈现出跳跃式、快餐式的特点,思维不再具有连续性、系统性、整体性和深刻性,人们的思维被切成一个个思维碎片[4]。在移动互联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为人们的即时阅读提供了便利。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大学生阅读方式展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他们以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在瞬息即变的网络信息冲击下,碎片化阅读更是迎合了大学生想要时刻了解万变世界的需求。在宿舍、食堂、图书馆、教室、甚至道路上,随处可见大学生在刷着微博、朋友圈,阅读海量信息。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一种生活常态。同传统阅读相比,他们更倾向于用零碎时间去获取更多内容,而且他们本身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同学之间彼此阅读对方的生活、学习感悟和状态。此外,高校学生阅读内容涉猎广泛,时政新闻、娱乐八卦、生活趣闻、电子书等一系列阅读产品都充斥眼球。碎片化阅读满足了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需求,但同时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也制约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微课堂:概念与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开始受到冲击,微课堂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微课堂主要是指在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下,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的一种在线网络教学模式[5]。在微课堂中,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实施教与学的过程。同时,“微课堂”是同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以及新媒体的广泛运用相适应、相配套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授模式,而是包含与微课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学测评以及学生反馈、教师评价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在内的新型教学资源[6]。在微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交互性明显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教师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诉求,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微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呈现出时间较短、内容集中、容量较小和手段灵活等鲜明特点。教学时间较短。“微课堂”是以微视频并结合教师讲授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围绕某一个问题或知识点,以教学视频为主并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展现教学内容。对某一个问题或知识点的阐释,通常时长一般控制住5—10分钟最为适宜。这与一节课40—50分钟的传统课堂相比时间更短。尽管“微课堂”教学时间短,但提高了学生在短时间内的注意力和专注力,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教学内容集中。“微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为突出某个学科的知识点或重难点。在“微课堂”中,教师一般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借助视频形式,与学生互动将知识点讲授清楚即可,针对特定教授对象传授特定知识内容。不同于传统课堂中以全面性、系统性教学为主要目标,微课堂的内容更加精简与集中。如果说传统课堂注重全面教学,那么微课堂是以个别教学内容为主进行展示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资源容量较小。“微课堂”的视频格式较为普遍,制作简便,适用于一切有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因微视频时间较短,故而视频承载的资源量较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教师和学生可以将教学资源下载到手机设备上随时随地地在线观看和学习等。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简短的微课堂教学来反思在教学中的不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灵活。教学手段作为师生之间传递信息和内容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传统课堂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教科书、粉笔、黑板等为主。而“微课堂”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产物,教师能够采用的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在微课堂上,教师主要借助多媒体计算机为主要教学手段,同时包括投影、幻灯片、电影、录像等其他形式的电子信息化设备[7]。在教学过程中,区别于学生举手,教师点名提出或回答问题,借助软件工具,微课堂还可以实现多人即时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对于知识、信息不再只是从单一渠道获取,随时随地学习、办公和娱乐成为人们进入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而微课堂作为碎片化阅读时代知识传播与共享的一个重要载体,以其“微”的特点满足了现代学习者对于知识精炼化、学习形式微型化、碎片化的要求,同时也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载体。以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集中和资源容量较小为主要特点的“微课堂”也被称为一种“碎片化”式的学习,这符合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特点。“微视频”作为微课堂的核心组成内容,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表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这种以“微视频”为主的教学形式迎合了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特点。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一段精练的文字进行信息掌握,也可以通过一组图片或者图文并茂的解说进行知识提取,同时也可以是一段有效的视频学习过程。因此,“微课堂”作为一种碎片化学习工具同样是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共享载体。

三、微课堂教学策略:分散与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立德树人、培育人才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必修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价值引领和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任务。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8]。它不是某个单方面的教学谋划,但又是针对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制定的具体策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调控性。教学策略是制订计划、选择方法或进行有目的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决策,包括创设情景、呈现教学内容、激活学习过程、评估教学效果、安排教学事件等[9]。微课堂教学策略将每一个独立的教学片段用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把课程内容分散成诸多模块,但这些模块在结构和内容上前后衔接又统一为教学目标服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有效运用微课堂教学策略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提升学生学习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在创设情景方面:教师根据本节课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通过图文并茂、声影结合的方式,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景,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在微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这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感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这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策略的关键所在。同时,在微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如创设虚拟情景、实验情景等技术将课程内容用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方式展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整个学习过程,师生的互动性大大增强,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单一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正如张耀灿等学者在谈论如何处理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好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10]。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微课堂的教学策略,可以将教育者驾驭课堂的主导性与启迪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有效地结合起来,激活整个学习过程,提升教学效果。无论在课中还是课后,微课堂凭借其“微”的特点,师生能够随时随地在线观看、学习与回顾。教育者运用这一教学手段能及时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教育对象可以查漏补缺,随时随地向教师寻求解惑。因此,微课堂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评估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个新颖而有效的方法。同时,练习作为教学的必然要求,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微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为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可能和空间。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获取更多知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个性化诉求,不能很好地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11]。为了契合学生实际,更好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式,微课堂教学可以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微课堂主要以简短的微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讲解分析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知识点的把握是完成微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部分与整体、分散与统一的关系原则,根据课程要求和教学目标分解教学内容,尽量选择相对独立的和需要反复强调的重难点作为微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认知和积极性。同时,教学方式应形象生动,不同于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培养,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作用。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微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短暂的微视频、动画剪辑以及同学生互动来呈现教学片段。教学片段应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微课堂教学既注重课堂的微,又关注课堂教学的宏,即整体性。在碎片式的微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思维。例如,在有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教学内容中,其中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内容都可以单独制作成5分钟左右的微课堂,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同时,这些分散的内容又要围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这一主题展开。在教学中,既有贴合学生实际的片段式教学,多个片段式教学又组合成系统的教学内容。虽然微课堂教学片段是相对独立的,但同各教学内容又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和逻辑性。教学片段是为呈现教学内容服务的,激发学生在课上和课后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但多个教学片断又组合成一堂课、一学期完整的教学内容,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系统性学习和深入思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引入微课堂教学,不仅是对于传统课堂的创新和发展,更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勤于思考,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结束语碎片化阅读作为当下阅读的新形式,越来越多的受众因其篇幅小、信息量大、时间短而被吸引到阅读中来。碎片化阅读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在未来仍将是一种主要的阅读方式。而微课堂教学形式很好地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同时也是对传统课堂的革新与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12]。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微课堂”这种教学策略,满足了当今大学生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下,思维开放性强、个性独特的特点,以及对于最新资讯的把握和了解的要求。因此,“微课堂”教学不仅适应了碎片化阅读时代潮流,并以其生动、开放的情景互动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和积极参与性,将生硬的理论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教学,从而更好地达到育人目的。尽管碎片化阅读已成为目前人们学习、办公和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但仍存在很多缺陷。碎片化阅读时代下的阅读因其时间上的不连续性,内容和结构的不完整性,以及逻辑性不强的特点带给读者的只是浅层式阅读,这种特性也造成读者不能进行深层次思考。同时,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内容的多样性,使得读者在短时间内切换多个不同阅读内容,在获知更大信息量的同时,潜移默化中降低了阅读专注力和辨别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于需要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不利的。碎片化阅读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可避免的趋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隐藏的缺陷也不容我们小视。微课堂作为碎片化阅读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微课堂形式迎合了学生胃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课程设计将多个微课堂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引导学生提升系统性学习能力。通过分散与统一的结合,微课堂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参考文献:

[1].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张文亮,蒋秋子,尹一村.大学生碎片化阅读行为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6):79—83.

[3]顾春江.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和利弊分析[J].职业教育与培训,2018(14):176—177.

[4]孙依晨.微信朋友圈“碎片化”学习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66—68.

[5]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

[6]杨轩.浅谈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5):124—128.

[7]李宝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16(11):24—29.

[8]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应用[J].教育研究,2000(12):54—58.

[9]张云.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探析———以《国际贸易实务》课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6):83.

[10]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1]张秀.“微课堂”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5):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