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1:07:43

治疗学

治疗学范文篇1

一、PBL教学改革实践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临床药学专业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开课时间为四年级的第一学期,教学时数为70学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药理学、药剂学,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论知识、药物的剂型已经掌握得很好,故迫切需要继续学习关于合理用药方面的知识,教研室根据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案例版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总论部分、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肿瘤及急性中毒的药物治疗,总共分成14周,每周5学时来完成教学计划。由于该门课程的知识更新相当迅速,故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查阅相关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以及关于治疗措施的一些新的观点等。

(一)教学内容分配及教学计划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分配时,把总论内容分为4个阶段进行,第一周,先在课堂上向学生充分解释PBL教学的优势、特点及其具体规划,然后从总体上讲解关于总论中基础知识的难点,提出需要学生分组研究的问题。第二周和第三周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并且借助网络、图书馆等设施,查阅关于研究问题方面的资料,并以报告的形式写出。第四周,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自己关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同学之间就相关问题进行辩论。在各论内容中,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应用3周,其他内容分成两大部分,每个小组各选一感兴趣的命题进行研究,写出综述并对综述相关内容作出最后答辩。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对部分关键内容作出指导,并在每一阶段辩论结束后,就相关用药问题作出补充及对一些错误观点进行纠正[4]。

(二)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该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相当有限,如果学生应用板书多又工整,必然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如果板书太少,或者板书太潦草,会造成学生对相关问题理解的失误,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故教师要求学生在作相关报告时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同时建议学生必要时应用动画增加同学对该事件的兴趣。例如,反应停致海豹婴儿事件、胰岛素注射部位等,利用图片将难记忆的知识点形象地呈现在同学面前,以加深同学的印象,使同学深切理解相关知识。

(三)逐步开展双语辩论

国外临床药学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临床药学的理论体系、完整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方案和合理的临床药学实践制度[5]。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前沿学科,临床药物治疗学要求药学专业学生能够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适宜采用双语的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辩论。故我们向学生推荐一部分英文原版教材,建议学生在展示多媒体报告时加入专有名词、术语并在作报告时读给同学。虽然初期应用时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但学生适应之后,表示“在读相关英语专业文献时,轻松而又愉快”。双语辩论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1)简单渗透,即以中文为主,报告时穿插部分专业英语词汇;(2)整合,即报告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能够用英语表达中文;(3)双语思维,即学生应用中文和英文来辩论[6]。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做到第一层次,在熟练之后,尤其是后面的章节中,逐渐向第二个层次过渡,争取使其英语应用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二、深化PBL教学的举措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要求临床药学教师药学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首先,为保证临床药物治疗学顺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临床用药能力,最为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求教师通过现代医学的先进手段搜集和掌握医药信息、及时更新知识,还要求教师定期进行专门化培训。在授课之余进入药剂科参与药师的工作,进入临床科室从事临床药师的工作实践,用临床药学思维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其次,要求病例与理论相结合。药物治疗学实践性很强,正确的药物治疗临床思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7],通过对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分析,得出合理的临床应用药物。因此,我们在将来的PBL教学中将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进行典型病例讨论。例如“,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部分内容的辩论可以采用病例讨论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将PBL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对于学生来讲,改变了之前上课就是听课的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改为现在的主动学习,需要其充分利用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对学习的渴望更强烈,学习效率更高。

三、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体系

改变原有的单纯依靠成绩的评价模式,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体系。临床药物治疗学的考核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期末考试(占50%,主要考核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综述成绩(占30%,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纵向和横向的理解与掌握)、小组成员互相评分(占10%,主要评价学生在整个小组共同学习过程中的贡献)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成绩(占10%,主要评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PBL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一)PBL教学的优势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的优点。首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PBL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PBL教学模式还使学生学会文献资料的搜集,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对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训练。

(二)PBL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治疗学范文篇2

[关键词]临床药学;临床药物治疗学;模拟教育;标准化病人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合理用药,为其将来进行临床药学服务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性学科。然而随着医患关系的紧张和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药学实践资源相对匮乏,学生与患者在交流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医患矛盾,这限制了临床药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的开展[1]。模拟教育和标准化病人(SP)是近年来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研究热点,两者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2-3]。我们尝试将模拟教育和SP引入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授课中,教学中采用SP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对学生进行沟通技能和临床药物治疗学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本校120名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随机分为2组,每组60名。单数组采用模拟教育结合SP教学法进行授课,偶数组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法授课。1.2方法。1.2.1参与人员及课前准备课程中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授课教师为具备5年以上工作及教学经验的临床药师或临床专家。SP来自本校医学生志愿者,应选择守时、忠实于模拟案例的志愿者。由本校资深临床教师及临床专家设计本课程所需的案例,对SP进行正规的专业化培训,确保SP的质量。案例应具备针对性,符合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大纲,难易适中、治疗过程适宜(8~15d)、药品使用数量适宜(4~10种)。上课前1周,授课教师提前给学生发放讲义让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学。由学生扮演药师进行一系列模拟情景训练。1.2.2课程设置设计了9次课程,每次课程3个学时。课程内容涉及沟通技巧、用药咨询和用药教育、药物经济学评价、不良反应评价及处理、特殊人群用药选择、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非理性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合理处方处理等问题。教学中采用SP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对临床药学本科生进行沟通技能和临床药物治疗学实践操作技能培训。(1)课程一:门诊药房窗口咨询。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和处方)和模拟病种,对SP进行培训确定台词,准备门诊病历。SP携带门诊病历和药品到门诊药房进行咨询,药师当场回答SP的问题,对其进行用药教育。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2)课程二:不合理处方的修改。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对SP进行培训确定台词,准备处方。SP携带医嘱到门诊药房取药,药师发现处方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告知患者不能发药,并与医生沟通对处方进行修改。SP、医生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3)课程三:困难患者药品选择。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由SP扮演家庭困难患者。药师根据药物经济学和患者情况,与医生及患者沟通,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药品。SP、医生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4)课程四:不良反应评价及处理。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模拟病种及使用药品,对SP进行培训确定台词。药师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询问患者用药情况,根据说明书和循证药学等证据确定患者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并判断是由何种药物引起,同时对不良反应进行处理。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5)课程五:特殊人群用药选择。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由SP扮演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妊娠妇女及老年患者。药师通过判断SP的肝功能和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妊娠分期和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根据说明书、循证药学等证据选择合理的药品。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6)课程六: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由SP扮演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SP询问药师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生活干预方式及用药注意事项,药师根据患者的血压和血糖状况,现场回答相关问题,建立档案对患者进行慢性病管理及用药教育。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7)课程七:非理性患者及家属沟通。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和用药情况)和模拟病种,由不同SP扮演非理性患者及家属。药师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考察本科生的医患沟通能力。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8)课程八、九: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由SP扮演社区获得性及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采用模拟技术模拟患者生理参数。药师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病史,选择抗菌药物,采用模拟技术模拟患者用药后的生理病理状况,药师根据患者生理病理及症状体征的改变,考虑是否更换抗菌药物等。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每次课程安排2~4名SP,教学过程采用自由讨论、模拟诊疗、师生互评、课堂总结等形式。诊疗过程由学生自行掌握进度,必要时可暂停,让教师予以一定指导。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和心理学专家进行课程总结,纠正学生沟通行为及操作过程的不当之处,总结不足。1.2.3课程考核2组均采用采用笔试和结构化考试来考核临床药物治疗学的课程学习情况。笔试主要考察理论知识,结构化考试主要考察案例分析能力。笔试由临床药学室教师出题进行统一考核。结构化考试由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负责人组织,考核流程包括案例汇报、专家提问、学生答辩和专家评分4个环节。案例汇报由SP和临床药学生一起完成。考核案例由资深临床教师和临床专家设计,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一共设计2个案例。由资深临床教师和临床专家对SP进行培训,确保考核的质量和同质性。考核前,考生随机抽取一份案例,进行准备阅读,一般为5~10min,然后进入考场,询问SP基本信息及病史情况,询问完成后向专家进行案例汇报,包括患者主诉、患者基本情况、既往史、过敏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入院诊断、初始治疗方案,对主要的治疗药物进行评价,提出初始用药监护计划,患者的病程变化情况及药物疗效,对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调整的治疗方案进行评价,更新用药监护计划,指出患者需关注的不良反应及需要进行的用药教育,该环节20~30min。案例汇报结束后,评审专家根据案例和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提问,一般为10~15min。提问结束后,专家对学生的汇报及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并评分。

2结果

与传统的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方法相比,采用模拟教育结合SP教学法的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好的笔试成绩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见表1。

3讨论

治疗学范文篇3

1教学改革实践

1.1合理选择开课时间与教学内容我院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开课时间为大三的第二学期,教学时数为36学时,大三的学生已学过了药理学,初步掌握了药物的作用、作用机理的理论知识,迫切需要继续学习合理用药方面的知识,教研室选定教学内容为教材的总论部分,主要有: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给药方案设计、临床药效学、药物的不良反应、联合用药与药物的相互作用、遗传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用药、时间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药物滥用与合理用药,药物经济学原理与方法、老年人、儿童、围产期等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疾病对药效学的影响,以及新药临床研究与设计等。该门课程的知识更新很快,在教学准备中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时调整授课内容,目前已修改过三次教学大纲。讲授内容注意介绍最新的科研进展动态、研究成果等,不局限于教材知识,例如将临床药效学内容更新为“PKD理论与抗菌药的合理应用”,与“药物滥用和合理用药”内容有机相连;因临床药师制度及新药的临床评价规则不断有新政策出台,教学中将“药品审批管理与评价”的内容整合到“新药的临床研究”内容中,同时介绍欧美药学教育及药师制度概况;增加“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新的、更加丰富的临床药物治疗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对将来作为临床药师的职业认识。

1.2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该课程学时数不多,教师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给予学生最多的知识信息量,如果板书多又工整,必然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如果板书太少,或者板书太潦草,会造成学生理解问题的失误,影响学生理解的深度。目前全部教学内容均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授课中充分显示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利用多媒体的纲要图片、关键词句图片,节省板书时间,同时动画图片能增加学生的亲近感,例如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反应停致海豹胎事件、苯甲醇注射液致臀肌挛缩等,利用图片将知识点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再用语言深刻描述,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深切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

用多媒体显示数据、图表可以毫不费力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增加学生的印象,增加数据的对比力度,例如药物经济学一章中,充分利用图表对比说明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四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有确切而深入的理解,让学生确信一些重要的命题和结论,这一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完成的。

1.3引进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国外临床药学发展主要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临床药学理论体系、完整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和临床药学实践培训制度。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一门前沿学科,学科的发展要求药学生能够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跟上新进展,适宜采用双语教学。

因此引进了“临床药理学”的英文原版教材,在授课中首先放人基本概念的专有名词、术语及英文释义,以后每年在内容上逐渐增多双语教学的分量,学生适应之后,纷纷表示“不但领略了英语文法缜密简练之处,专业视野也大大拓宽”。双语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简单渗透层次,即以中文为主,课堂上穿插英语教学。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用英语讲述重要定理和关键词等,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第二是整合层次,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外语表达中文内容;第三是双语思维层次,让学生学会用中文和英文来思考解答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双语教学虽然推广到第二层次,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和探索。

1.4开设临床药物治疗学第二课堂在授课过程中,紧密围绕临床实践,强调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课堂教学适时与学生交流互动,积极讨论课后的病例思考题,讲授与提问相结合。课余时间安排教学实习作业: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药剂科搜集抗菌药使用资料,并查阅中外相关文献,结合课程中“PK,/PD理论与抗菌药的合理应用”的知识,分析抗菌药使用的现状、合理使用抗菌药的原则和方法。亲自调研实际用药案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锻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交流沟通的能力。另外,组织学生作为自愿受试者参加新药的生物等效性试验,通过亲身体验新药的临床试验过程,学生了解到我国新药研究的有关要求、临床药动学的试验方法和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等。开展第二课堂,启发学生对临床用药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临床药学教学的有效辅助J手段,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

1.5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药师授课临床药师对临床用药的现状和趋势具有深层次了解,尤其是在药物品种迅速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临床医生和患者对药品的认知水平影响合理化用药的今天,对于“药物不良反应、新药的临床试验、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等章节聘请经验丰富的临床药师授课,可以让学生所学的内容及时跟上快速发展的临床药学知识进展,更加贴近临床实际。

2继续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教师临床药理学知识培训。信息时代的今天,临床药学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教师药学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要保证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能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能提高学生的临床用药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除通过医学文献、专业杂志、计算机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掌握信息、更新自身知识外,还应定期进行专门化培训。通过进修的方式,进入临床药剂科参与临床药师的工作,不断提高临床药学实践的能力,为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理论教学与病例讨论相结合。药物治疗学实践性很强,正确的药物治疗的临床思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通过对疾病诊断、治疗的讨论分析,训练学生如何正确选择和合理应用药物,因此将来的教学中将更多地尝试病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在课前预习的条件下,如“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疾病对用药的影响”等部分内容的理论学习可采用病例讨论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将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结合临床实际用药问题对学生进行考核。我校刚经历普通本科教学的教学评估,评估专家指出各门课程的考核中应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测试,因此,改变原有的成绩评价模式,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新的考核体系,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基本保证。临床药物治疗学的考试中考题可以实际病例出现,考核学生合理选药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的处方,指出合理或不合理联合用药的依据等,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提高我院毕业生临床用药的水平。

治疗学范文篇4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论是外国还是我国,我们都可以在很多领域中发现音乐治疗的思想元素,音乐治疗源远流长。音乐治疗在国外有悠久的历史。在四千多年前,古印度人运用音乐为病人减轻病痛。古希腊人也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中世纪的欧洲人将音乐视为一种使长期的痛苦和忧郁得到缓解的精神体验,并把伴随音乐疯狂的跳舞当成治愈舞蹈病的唯一方法。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中国也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音乐治疗在我国古代医学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

远古时期,人们就已意识到艺术活动中蕴涵的治疗功能。汉代《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关于“五音”与“五行”之间的关系,及其辩证地运用于相应疚:病的记载。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说:音乐可以“动荡血脉,脉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元代医生朱霞享说:“乐者,亦为药也”。说明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中医的阴阳学说,也包含了音乐与人体健康的之间的调节因素。在音乐治疗中,具有兴奋作用的音乐属阳性,而具有抑制作用的音乐属阴性;激昂的音乐属阳性,柔和的音乐属阴性[zj。因此,中医重视在给患者开音乐处方时,对病人疾病的性质以纠正患者阴阳失调,使之平衡。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涵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音乐治疗,又称为音乐疗法,还有人称其为音乐医学,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型的边缘交叉学科。现在对音乐治疗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人对音乐治疗的理解也不同。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学家Bruscia认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日本田中多闻医生对音乐治疗的定义是:把音乐作为媒体使用的医学治疗方法,主角是医生(音乐治疗医生),根据医生的处方,音乐家、护士、临床的心理医生作为整体的一员的相互协作。我国音乐治疗研究者张鸿蒸认为:音乐治疗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心理、生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治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1950年美国建立音乐治疗学会,音乐治疗发展成为了一种专门的疗法,政府也规定将音乐治疗作为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表明音乐治疗开始得到了专家和大众的认可,开始走上系统的、独立的研究道路。虽然从学科的创建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但是音乐治疗学却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传播开来,并且不断的发展壮大。房地产论文

1958年英国成立了英国音乐治疗协会,此后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45个国家先后成立了音乐治疗机构,150所大学开设了音乐治疗教育。1979年以来已多次召开世界范围的音乐治疗学术会议。目前在美国从事音乐治疗工作的国家注册医师有四千多人,欧洲有数千人,日本有50多人。在短短半个世纪中,这一新兴学科得到迅速的发展,说明它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心理健康的要求,在欧美发达国家音乐治疗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社会职业,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在我国,音乐治疗的思想虽古已有之,但音乐治疗的学科建设却起步比较晚。1979年美国音乐治疗博士刘邦瑞教授应邀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第一次把欧美音乐治疗学介绍到国内,才拉开了我国音乐治疗学科建设的帷幕。然而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中,我国的音乐治疗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发展,并形成了中国特色。

1981年沈阳军区医院开展了与传统针灸相结合的音乐电疗,体现了我国音乐治疗的特色。1984年湖南马王堆疗养院在为患者展开的心理音乐治疗中,为了适应中国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别大量采取了中国乐曲。1985年一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专业音乐人员与北京回龙观医院协作,先后开展了对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参与性音乐治疗的研究。此后,国内有几百个医疗单位设立了音乐治疗室,用于精神科、各种身心疾病、儿童学习障碍、多动症、智力障碍、孤独症等的诊治。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1999年n月中国音乐治疗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已开过7届学术会议,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现已有团体会员100多个单位,覆盖了全国29个省市。2003年,中国的音乐治疗开始与世界接轨,我国音乐治疗的成果逐步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音乐治疗。音乐治疗在国内的广泛开展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兴奋和鼓舞的。

治疗学范文篇5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特色问题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音乐治疗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沈阳军区医院开展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心理音乐疗法,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参加者有25个省市100多个会员单位。成立同时,举办了首届学术交流会,音乐界著名人士赵沨、张非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991年和1993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该学会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由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在开拓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

1.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在音乐对心理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放松患者精神。2.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3.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上,比较突出的是创造了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是采用亳针刺入穴位,通过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显著。

四、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还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中的瓶颈,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1.理论基础薄弱。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2.学科人才紧缺。目前从事我国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把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高等院校普及开设这门专业课程势在必行。

3.政策法规的束缚。欧美的音乐治疗学会大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认可的资格证书后,可以在医疗单位工作,也可以独立开业,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职位,更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资格认定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就业发展,也限制了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使得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受到一定影响。

在音乐治疗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丰收过、喜悦过,但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打破制约音乐治疗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国电子音乐出版社.2002,第1版.

[3]张鸿懿.中国音乐治疗实践与教育二十年[J].艺术教育,2003.

[4]高天.第一届音乐治疗训练班讲义[R].2000,8-10,1-4.

[5]王志远.高等医学院开展音乐治疗学初探[J].音乐治疗学科信息,2002(6):38.

[6]侯建鹏.音乐有镇静作用——京城流行音乐止痛[N].北京青年报,2003-1-28.

[7]郑璇,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7)42-43.

[8]普凯元.音乐治疗原理[J].音乐艺术,1996(3):71-73.

治疗学范文篇6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特色问题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音乐治疗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沈阳军区医院开展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心理音乐疗法,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参加者有25个省市100多个会员单位。成立同时,举办了首届学术交流会,音乐界著名人士赵沨、张非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991年和1993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该学会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由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在开拓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

1.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在音乐对心理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放松患者精神。2.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3.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上,比较突出的是创造了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是采用亳针刺入穴位,通过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显著。

四、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还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中的瓶颈,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1.理论基础薄弱。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2.学科人才紧缺。目前从事我国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把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高等院校普及开设这门专业课程势在必行。

3.政策法规的束缚。欧美的音乐治疗学会大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认可的资格证书后,可以在医疗单位工作,也可以独立开业,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职位,更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资格认定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就业发展,也限制了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使得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受到一定影响。

在音乐治疗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丰收过、喜悦过,但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打破制约音乐治疗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国电子音乐出版社.2002,第1版.

[3]张鸿懿.中国音乐治疗实践与教育二十年[J].艺术教育,2003.

[4]高天.第一届音乐治疗训练班讲义[R].2000,8-10,1-4.

[5]王志远.高等医学院开展音乐治疗学初探[J].音乐治疗学科信息,2002(6):38.

[6]侯建鹏.音乐有镇静作用——京城流行音乐止痛[N].北京青年报,2003-1-28.

[7]郑璇,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7)42-43.

[8]普凯元.音乐治疗原理[J].音乐艺术,1996(3):71-73.

治疗学范文篇7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特色问题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音乐治疗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沈阳军区医院开展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心理音乐疗法,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参加者有25个省市100多个会员单位。成立同时,举办了首届学术交流会,音乐界著名人士赵沨、张非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991年和1993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该学会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由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在开拓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

1.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在音乐对心理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放松患者精神。2.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3.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上,比较突出的是创造了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是采用亳针刺入穴位,通过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显著。

四、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还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中的瓶颈,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1.理论基础薄弱。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2.学科人才紧缺。目前从事我国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把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高等院校普及开设这门专业课程势在必行。

3.政策法规的束缚。欧美的音乐治疗学会大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认可的资格证书后,可以在医疗单位工作,也可以独立开业,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职位,更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资格认定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就业发展,也限制了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使得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受到一定影响。

在音乐治疗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丰收过、喜悦过,但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打破制约音乐治疗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国电子音乐出版社.2002,第1版.

[3]张鸿懿.中国音乐治疗实践与教育二十年[J].艺术教育,2003.

[4]高天.第一届音乐治疗训练班讲义[R].2000,8-10,1-4.

[5]王志远.高等医学院开展音乐治疗学初探[J].音乐治疗学科信息,2002(6):38.

[6]侯建鹏.音乐有镇静作用——京城流行音乐止痛[N].北京青年报,2003-1-28.

[7]郑璇,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7)42-43.

[8]普凯元.音乐治疗原理[J].音乐艺术,1996(3):71-73.

治疗学范文篇8

关键词: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改革;临床药学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药学队伍建设,提升执业药师服务能力,促进安全合理用药”[1]。临床药师凭借丰富的药学知识为患者设计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方案,避免药物间的不良相互作用,解决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现的深层次问题,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我国平均每万人口执业药师人数仅仅为3.2人[2],这与世界药学联合会公布的每万人口执业药师人数标准仍有较大的差距[3],且更是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4]。同时现阶段,我国临床药师的配置已无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因此,大力发展临床药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临床药师是高等药学教育特别是医学院校药学院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5]。在对世界医药行业从药物为中心向患者为中心转变趋势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我国临床药学人才培养规模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严重不匹配的深刻认识的前提下,徐州医科大学于1997年率先在江苏省内开设五年制临床药学本科专业方向,并面向全国招生,于2009年获教育部正式批准为临床药学专业。经20余年发展,临床药学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于2017年高质量通过全国临床药学本科专业认证,并于2019年获批部级一流本科专业。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讨论医学院校如何实施临床药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促进对学生药学服务能力的培养。

1教学内容强化药学服务

围绕本校临床药学专业懂医精药复合型应用型临床药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药物临床应用为核心,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调整,选定适宜的教学内容,重视应用能力培养,以培育能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检测、新药临床评价及临床药学研究的懂医精药的复合型应用型临床药学人才。1.1改革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内容。临床药物治疗学作为临床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医学和药学的结合点,对指导学生如何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药学服务能力,我校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以临床合理用药评价为核心,针对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和重点疾病,围绕临床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合理选择、使用以及患者用药指导等内容开展教学并增加临床见习[6]。同时,重视临床药师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关键作用,积极促进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简称徐医附院)药学部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临床药师的教学意识和能力[7]。临床药师主讲[8],直接参与备课、研讨、教学与教学质量评估,并承担一系列临床见习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意识和能力。1.2改革临床药理学课程内容。临床药理学是临床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面向该专业三年级学生,上承药理学、下启临床药物治疗学,是实现懂医精药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本课程目标是为临床合理用药、新药临床评价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围绕药学服务和新药临床试验两大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即强化了药物治疗方案的决策、药物治疗监护等与临床合理用药有关的理论和原则,有效提升药学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增设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clinicalpractice,GCP)、医学伦理学、监查及管理等内容,为新药创制的临床试验与评价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具备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意识、安全合理用药的理论知识以及初步开展药学服务和新药临床试验工作的能力。1.3增设临床药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临床药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以临床用药四大原则即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为主线,重点阐述临床药学的工作性质、临床药师的培训、药历书写的方法以及在临床上如何贯彻上述原则[9]。本课程是我校在全省临床药学专业中首开的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配有智慧教室、数字化案例研讨室,不仅可以阅读、分析、研讨药学服务案例,还可以与徐医附院药学部进行教学影像、案例研讨的同步传输,利于学生便捷完成案例讨论与学习。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方式,深入分析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重点病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切实掌握临床药物治疗和药学监护的要点,加强药学服务实践能力训练。为提高教学效果,药学院临床药理学教研室和徐医附院药学部临床药学室共同承担了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安排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和临床药师主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临床药学的概念、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及临床常用病、多发病和重点病的治疗方法和药学监护要点。以上课程内容的调整均是围绕临床药学以人为本、合理用药这个中心而设计。学生既获得了药学的完整知识结构,又在医学课程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了临床药学的本质,并通过一系列应用能力培养,初步具备了临床药师的工作能力。

2科研内容融入课堂教学

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是我校的一项教学基本制度。临床药学专业确保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正高级职称教师年均课堂教学工作量饱满,如2017年、2018年、2019年平均课堂教学工作量分别为106.5,122.0,312.0学时当量。任课教师利用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对学科前沿发展趋势的深入了解,依托申请到的各类科研项目,以科研促教学,以所获资助的科研工作为切入点,与学生分享自己对教学内容、学科发展的独特见解,引领学生接触学科前沿。例如,临床药理学课程教师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学中他们以自身科研为切入点,如基因多态性与降糖药的药效学等,展示学科前沿进展,开拓学生视野,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又如临床药物动力学的课程教学中,将药学院承担的横向课题1类新药-复方依达拉奉的临床前药物动力学,1类新药-盐酸埃他卡林临床药物动力学,6类新药-拉米夫定、多潘立酮、盐酸左旋多巴甲酯等项目的研究流程与内容引入课堂,并让学生以志愿者和技术辅助人员的身份参与项目。这一做法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效果,又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角。同时,也鼓励了一批学有余力且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有机会较早接触本专业的科学研究,激发创新思维。近3届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参与率达52%,由此获得部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计划29项、参与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部级及省级奖项20余项。

3开展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治疗学范文篇9

【关键词】西藏;药学服务;人才队伍

西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是以藏族为主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欠发达,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卫生事业起步晚,底子薄[1]。西藏医疗服务领域不仅包括西医、中医,还包括藏医,具有地域特殊性。药学服务模式相较于内地单一,临床药学服务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关于西藏全区性药学人才队伍和药学服务模式的研究报告较少。本研究通过调研西藏医院药剂科人才队伍和药学服务模式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促进西藏医院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18年4月西藏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报告的86家西藏公立医院(不包括公立民族医院)为研究对象。1.2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进行调查。问卷参考《我国医院药学服务状况调查问卷》[2-4]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同时依据我国药事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中有关医院药学工作条款对内容进行修改,调查时间截至2019年5月。对调查结果采用预调查问卷与正式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的一致性检验,信度≥91.3%。1.3统计学方法。调查数据通过Excel软件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和累计构成比、相对比描述。

2结果

2.186家医院整体情况。调研的86家西藏公立医院中,县区级医院有73家、地市级医院有13家;除了拉萨市有2家专科医院(拉萨市妇幼保健医院、西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其余医院性质均是综合医院。三级甲等医院有8家(占9.30%),三级乙等有2家(占2.33%),二级甲等有14家(占16.28%),二级乙等有25家(占29.07%),未定级医院有37家(占43.02%)。2.2医院药学人员整体情况。86家西藏公立医院中,药剂科工作人员共计657名,其中药学技术人员532名(占80.97%),由于军队医院人员信息保密,在此研究中未能获取军队医院药学人员(70名)及其他5名人员明细信息,故最终对获取的582名药剂科人员信息进行分析。地市级医院药剂科工作人员220人(占37.80%),县区级医院药剂科工作人员362人(占62.20%)。平均年龄(31.11±7.07)岁,最大年龄59岁,最小年龄18岁。2.2.1学历分布情况药剂科人员学历分布跨度较大,从小学到研究生均有人员分布。大部分人员学历集中在本科和大专,详见表1。2.2.2医院药学人员专业分布情况依据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分类标准,药学相关专业毕业者占68.56%;中医药类专业毕业者占18.38%,详见表2。2.2.3医院药学人员职称情况86家西藏公立医院药剂科人员的职称主要集中在药师/药士上;高级职称药学工作人员仅占比2.23%,详见表3。2.2.4药剂科负责人年龄、学历、专业、职称分布情况86家西藏公立医院药剂科负责人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学历以本科和大专为主,占94.19%;专业为药学者占96.51%;工龄在5~10年的占46.51%;职称以药师为主,占61.64%。此外,县区级医院存在非药学专业人员任职负责人岗位的现象,详见表4。2.3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设置及工作情况。86家西藏公立医院药剂科中,从事药品调剂工作岗位的人数473人,占总人数的72.00%。成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医院有67家,未成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医院19家,其中未定级医院14家。2018年召开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会议超过3次以上的医院共计36家,2次的医院共计14家,1次的医院共计10家,还有7家虽成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但未开会。2.4临床药学部门设置和临床药学服务情况。86家西藏公立医院药剂科中,设置临床药学部门的医院共计14家:其中县区级公立医院中设置临床药学部门的3家医院。86所医院657个药剂科工作人员中,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人员31人,占药剂科工作总人员的4.72%,专职临床药师共25人,其中获得国家临床药师岗位培训证书的19人,分别占86所医院药剂科总人员的3.81%和2.89%。86家西藏公立医院药剂科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医院有20家,其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项目最多的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其次是拉萨市人民医院和昌都市人民医院。开展治疗药物监测的医院有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尚无开展基因药物检测的医院。2.5医院相关软、硬件配备情况。86家西藏公立医院中,安装审方软件的医院有8家。配备高效液相色谱仪开展血药浓度监测的医院仅有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有单剂量锭剂分包机的医院有2家,分别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全区在86家西藏公立医院中均未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也无自动发药机(不包括单位剂量调配分发系统)、自动配药机、智能药柜、智能药车在内的相关智能设备。

3讨论

治疗学范文篇10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01~2004年间急诊收治436例按GCS评分3~6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插管距受伤时间共分为3组:(1)选取伤后30min内行气管插管的病例81例;(2)30min~1h内行气管插管的病例共115例;(3)选取伤后>1h未行气管插管的病例240例。各组在从不同时间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患者预后两个方面比较不同时间插管的患者的治疗效果。

1.2治疗方法近2年来我们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接诊时即行气管插管,早期改善患者通气,然后行专科治疗,治疗效果明显好转。

1.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2.0程序处理资料被表达为平均数±标准差,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4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情况,见表1。三组患者插管后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数见表2。

表14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情况(略)

表2三组患者插管后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数略

从表1中可见,早期气管插管能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三组患者插管后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数应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均数±标准差分析,(1)组和(3)组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数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1)组和(2)组、(2)组和(3)组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三组中气管插管时间与氧合指数的变化关系:气管插管越早,其后来的氧合指数下降越慢。说明早期气管插管对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见图1。

图1三组中气管插管时间与氧合指数变化关系略

3讨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常伴有气道不畅或误吸综合征,致脑组织缺氧,加重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增高,使病情恶化。伤后早期气道的处理极为重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避免高碳酸血症所致的脑血管扩张、脑水肿、颅内压增高[1]。王一山教授主编的重症监护治疗学中就提到: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现场急救检查为A、B、C、D、E、F,其中A、B分别为Airway、Breath,强调了早期气道处理的重要性[2]。低氧血症造成组织缺氧,组织乳酸堆积,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释放,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低氧血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的有害影响已被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证实,低氧血症是5个最显著的有害指标之一[3]。伤后早期低血氧显著增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血氧浓度在重型颅脑损伤整个治疗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脑组织对低氧更敏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是抢救和转运过程中早期救治的重要措施。

在第14届国际意外事故和交通医学会议上,土耳其Ege指出:如能在伤后5min内给予救命性措施,伤后30min内给予医疗急救,则18%~25%受伤者的生命可因此而得到挽救或避免致残[4]。

气管插管是维持气道通畅操作简便、效果可靠、迅速有效的方法,对已经出现气道梗阻或呼吸衰竭者无疑应立即气管插管,但对气道尚能通畅,血气指标正常,有呼吸衰竭可能者,临床工作中常有犹豫不决,以致延误抢救时机的现象。本组资料证明在院前急救中应放宽气管插管的适应证。

参考文献

1JoanneV.TheClinicalPracticeofNeurdogicalandNeurologicalNurs-ing,Znded.Philadelphia:LippincottCo,1986,361.

2王一山,杭燕南,姚培炎.重症监护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529-535.

3ChestnutRM,MarshallLF,KlauberMR,etal.Theroleofsecondarybraininjuryindeterminingoutcomefromsevereheadinjury.JTrauma,1993,34:216.

4王正国,朱佩芳.第14届国际意外事故和交通医学会议论文综述.中华创伤杂志,1995,1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