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进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2:11:05

治疗进展

治疗进展范文篇1

一、肿瘤分期(型)对外科综合治疗的影响

1.术前分期的意义:胃癌术前分期的概念已逐渐被接受.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I】缶床医生在术前能对原发肿瘤与其侵袭、转移范围等有一明确的了解,从而指导我们是否应首选手术、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是否实施新辅助放化疗及其方案、疗效的判断和预后的评估等,以减少治疗的盲目性。传统的胃癌术前分期手段包括胃镜、钡餐x线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等;近年来,内镜超声检查(EUS)、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与腹腔镜超声检查(LUS)等技术的普及,使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在技术上基本满足了临床上开展这一项目的需求[1_2]。因此,有条件的单位都应将其作为常规性工作来开展.

2.临床病理分期演进的意义:胃癌临床病理分期是指导术后治疗与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主要有国际抗癌联盟(uicc)与日本胃癌研究会(JGCA)制订的两种胃癌TNM临床病理分期法。其中,原发肿瘤的浸润深度(T)及转移淋巴结(LNs)数目是胃癌根治术后最重要的预后因子。JGCA与UICC分期法原来对LN分级曾都以淋巴结转移的解剖学范围为依据.但自第5版UICC与第14版JGCA分期法始.N分期决定因素已由淋巴结的转移范围先后更改为转移数目.使两者LN的分级基本一致[3】。第7版UICC的TNM分期同前几版相比.也有一定改动.主要表现定义为N。(无淋巴结转移)、N,(1—2枚淋巴结转移)、N:(3。6枚淋巴结转移)、N,a(7。15枚淋巴结转移)及N3b(15枚以上淋巴结转移)[引。为明确新版UICC的N分期相比于旧版的优势.各国学者进行了有关研究。所得结论总体认为.新版UICC或JGCA分期法中,N分期是显著的独立预后因子:相比旧版的N分期,在预后价值上更加科学和可靠;同时。对外科手术中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也更具有科学指导价值。因此,从事胃癌治疗的外科医师.必须掌握临床病理分期的演进内容与意义.使之更加规范地开展外科综合治疗工作。

3.分子病理分型的意义:鉴于肿瘤是一类分子水平高度异质性的疾病.而传统上的临床病理分期仅能对临床治疗提供肿瘤形态学的信息.尚难以反映个体间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差异.故对于选择“个体化”的化疗或分子靶向治疗,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基于应用高通量芯片技术所获悉的、以肿瘤分子表达为特征的分子病理分型(molecularpathologicalclassification)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高通量的基因分析可以是DNA水平的基因多态性分析、DNA甲基化分析与基因拷贝数分析,也可以是RNA水平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微小RNA表达谱分析与蛋白表达水平的蛋白芯片分析等。做好分子病理分型是实现胃癌个体化治疗的基础.理想的个体化治疗就是依据肿瘤个体分子信息表达的差异。选择最合适的化疗或分子靶向药物.达到最佳疗效与最小不良反应。目前.胃癌分子病理分型的研究已见于临床应用的初步报道[孓63。有望通过高通量组学研究.提取不同亚型胃癌的特征基因.再结合大样本临床验证.从而获得有临床推广价值的胃癌分子病理分型.这一新技术无疑将是全面提升未来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举。

二、进展期胃癌外科治疗的发展

1.根治性手术的标准化:对于进展期胃癌,经过近30余年的临床探索.根治性手术的合理范围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这主要取决于大样本、多中心与前瞻性临床研究所提出的证据.其中包括对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重新认识与各种淋巴结清扫术后疗效的比较。近10年来,从我国几个主要的胃癌临床中心发表的文献中可见.几乎一致推荐D:胃癌根治术作为治疗进展期胃癌的首选标准术式,其主要优点包括:(1)对约80%以上的T:、T3胃癌可以达到Ro切除;(2)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需再次手术者通常不超过4%.手术死亡率低于2%:(3)R。根治性手术后5年生存率总体达到50%以上,甚至可接近70%。至于联合脏器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等扩大性根治术.其手术指征也趋向一致.即对于未受肿瘤直接浸润的脏器原则上应予以保留.且由于手术技巧的进步.通常可以做到在保存脏器的前提下廓清脏器附近的淋巴与脂肪组织:至于曾经盛行一时的合并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PAND)也因最终Sasako主导的日本临床肿瘤学会的前瞻性研究报告(JCOG9501)出台而更趋理性,在此报告中,针对523例Tzb、T3或T4胃癌患者.将施行D:加PAND术的260例患者与仅作D:根治术的263例进行多方面比较,结果发现.前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大于后组(28.1%比20.9%),前组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多,但两组术后5年生存率基本一致(70.3%比69.2%)[引。由Yonemura等[s]主导的东亚国家临床研究报告也有类似的结论。因此.目前已不推荐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施行预防性PAND手术。

2.微创手术的指征与应用: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在治疗早期胃癌中.已经取得了十分理想的疗效.而针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是否适合开展微创性手术。目前仍有一定的争论.关键是国内尚缺乏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随机性对照临床研究结果。鉴于国内某些医学中心已经积累了数百例胃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经验.标准化淋巴结清扫技术日趋成熟,因此.对局限于胃周淋巴结转移的部分进展期胃癌患者.可以开展探索性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国外学者对此往往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最重要的是不能过于追求微创的效果而替代根治手术的重要性。目前,在没有获得充分证据的情形下。尚不宜普及对进展期胃癌的微创手术。近年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问世.为胃癌的微创外科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该系统手术以其智能化、高清晰的3D视野、灵活的操作系统弥补了腹腔镜技术的某些不足.在手术过程中更能体现手术者的意志,但由于对机器人胃癌根治术尚缺乏明确的手术适应证与手术操作上的规范,因此.大多数学者仍然建议可先从相对早期的患者开始.不断累积经验。最终实行规范化的操作.以求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3.强调提高术后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的一致性:手术的效果如何并非单由生存率来决定.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也是考量手术效果的重要标志.满意的手术效果不但能使患者术后长期存活.而且能保持患者良好的生活质量。针对进展期胃癌来说.手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是决定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虽然全胃切除术后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已多达70余种.次全胃切除后的重建方式也有20多种.但仍无一种重建方式是完全令人满意的。根据多数研究报告.作术后消化道重建时应了解(1)操作不宜繁琐复杂,相对简单方式的效果并不亚于繁琐复杂的方式;(2)防止胰胆液反流性食管炎是选择术式的重点.故无论全胃抑或远端次全胃切除术后.各式改良的Roux—en.Y胃肠重建术仍是主要的选择:(3)食物生理性排空途径对维持某些消化道激素分泌、促进营养要素的吸收具有重要意义;(4)进行肠段间置术时,要考虑到由于切断肠管神经肌肉所造成的排空动力性障碍。总之.对于术后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还将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的发展

1.围手术期的化疗:有关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化疗的报告不断更新.MAGIC试验的结果显示,给予术前3疗程ECF加手术加术后3疗程ECF的联合治疗方案.与单纯手术组作随机化比较后显示,联合治疗组的无病生存期与5年生存率均有明显延长(23%}=L3铴),无复发转移率下降34%(P<0.01),死亡率下降25%(P<0.01);该研究表明,对于局部进展期胃癌.给予围手术期化疗加手术治疗.可以达到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改善长期生存率的效果[引。另外,近年来,无论是大样本的Meta分析[?o]还是一国或多国进行的多中心胃癌辅助性化疗研究结果.都提示对于Ⅱ、Ⅲ期胃癌在施行根治性手术后,无论辅以单药[如替吉奥(s一1)、ACTS—GC方案][¨]抑或多药联合化疗(如XELOX,CLASSIC方案)m]。都能降低肿瘤复发率、延长无病生存期(DFS)并最终提高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但是围手术期化疗仍有不少难题需要克服,如有效化疗周期与持续时间、不良反应与耐药性以及合理的多药配伍联合给药等均有待于在进一步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化的临床研究中加以解决。

治疗进展范文篇2

【论文摘要】化疗是目前卵巢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卵巢癌细胞对顺铂等化疗药物产生耐药,对卵巢癌MDR以及靶向治疗的研究日趋激烈,大量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展,通过单剂靶向药物、靶向联合化疗、靶向联合靶向等各个方面寻求更多的卵巢癌治疗手段,辅助诊断及预后因子方面也有新的,发现寻求更多卵巢癌治疗的靶标及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对卵巢癌患者尤其重要。。

近年来,卵巢癌诊疗出现了很多新进展。卵巢癌在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占第三位,但病死率却居第1位[1]。因卵巢癌临床早期无症状,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肿瘤局限于卵巢的仅占30%,大多数已扩散到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及盆腔各器官。铂类和紫杉醇联合是目前治疗顽固性卵巢癌的首选方案,但大部分患者对铂类药物存在耐药性[2]。为提高治疗效果,应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卵巢癌对化疗耐药机制并寻找更有效的药物作用于卵巢癌耐药靶点。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研究做一概括。

一.卵巢癌化学治疗

卵巢癌的化学治疗从上世纪60年代的烷化剂到70~80年代的铂类,再到90年代的紫杉醇,不断进展。Vieira等针对铂类敏感(经铂类初治后≥12个月复发)卵巢癌患者,评估了常用二线化疗方案的疗效,认为铂类药物仍是敏感卵巢癌复发后的主要治疗药物,但经治疗患者复发后5年生存率很低。目前,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如:GOG182-ICON5等)表明:紫杉醇联合卡铂仍然是晚期卵巢癌治疗的金标准,TC方案中加入其他化疗药物并不能改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疗效[3]。新辅助化疗对晚期卵巢癌的治疗价值一直存在争议。

尽管近年来化学治疗进展较快,但卵巢癌确诊时就已为晚期,化疗耐药亦是导致卵巢癌综合治疗失败,病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肺耐药蛋白(LRP)是化疗耐药谱主要为铂类的多药耐药蛋白,可能通过以下两种机制引起多药耐药[4]:(1)使以胞核为靶点的药物不能通过核孔进入胞核,即使进入也可在其发生药效前被泵出胞核,降低药物的核质分布比率,从而降低药物的绝对浓度。(2)使胞质中的药物进入胞囊,并通过胞吐作用排出细胞外,导致细胞内药物聚集缺陷,降低药物的有效浓度。而且化学治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造成损害,常常引起骨髓抑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脱发、腹痛腹泻等的不良反应,而靶向给药是将药物选择性分布于病变部位以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并使病变组织的药物浓度增大,从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5]。

二、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是以病变细胞为靶点的治疗,相对于手术、放化疗三大传统治疗手段更具有“治本”功效。目前靶向治疗研究在肺癌、肠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FDA已批准吉非替尼作为NSCLC的新型靶向治疗药物,贝伐单抗+5-Fu一线治疗转移性结肠癌。靶向药物能否用于卵巢癌,提高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及难点。

EGFR在30%~70%的卵巢癌中存在过表达,有研究表明:EGFR和LRP的表达可以被用来估计卵巢癌的化疗耐药性和预后[6]。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为原癌基因c-erbB-1(HER-1)的表达产物,定位细胞膜,可介导DNA合成及细胞增殖,导致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使细胞周期G1→S期失控。以EGFR为靶点的gefitinib(ZD1839),erlotinib,cetuximab(C225),VEGF-trap,bevacizumab(avastin)等药物的临床试验中,贝伐单抗为重组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具有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在一项Ⅱ期临床试验中患者接受单药贝伐单抗剂量为15mg/kg,每3周1次,CannistraSA等认为贝伐单抗在卵巢上皮癌(EOC)或恶性腹水(PSC)的应用中单剂治疗有效,但是胃肠道穿孔的发生率比预期要高[7]。另外有一项研究指出:在以顺铂为基础完全应答的化疗后,对于卵巢癌的维持治疗,贝伐单抗不管是单剂还是联合顺铂,都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而且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8]。

南加州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突变的BRCA1基因能够通过干扰卵巢细胞间传递的生化信号间接导致卵巢癌,研究人员推测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粒层细胞正常情况下能释放出一种抑制上皮细胞“疯长”的化学信号。当这些化学信号随着BRCA1基因的突变而消失或变化时,上皮细胞就无法获得这种信息并继续生长和分裂,从而最终导致卵巢癌的发生[9]。Kauff的一项研究显示BRCA1与BRCA2基因突变与犹太人裔卵巢癌患者的长期存活率较佳有关,是上皮卵巢癌症一个最重要的预后因子[10]。AZD2281是一种口服有效的新型PARP抑制剂,可诱导肿瘤(包括BRCA缺陷肿瘤)在受损细胞进行同源重组修复过程中发生特殊的致死性合成。在2008年ASCO年会上报告了该药人体Ⅰ期临床试验的最新结果,Fong等认为,AZD2281对BRCA缺陷卵巢癌患者有明确的疗效,且耐受性良好。今后,他们还将针对BRCA缺陷卵巢癌患者,在0~12个月无铂治疗间歇内,进行AZD2281的临床Ⅱ期随机试验。

p-gp是多药耐药基因MDR的表达产物,是能量依赖性药泵,能将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泵出细胞外,使胞内药物蓄积浓度下降,从而阻碍化疗药物作用的发挥,其表达水平与耐药程度正相关[11]。GST-π是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一个亚类。研究结果表明,GST-π非特异性的结合作用可协助药物通过形成的药物排流泵而外流,从而使之代谢解毒[12]。Vanhoefer等[13]研究认为,在耐药发生的早期阶段,GST-π非特异性的结合作用可协助p-gp形成的药泵而外流,GST-π和p-gp共同介导了早期耐药的发生。TLK-286潜在的靶目标就是高浓度GST-π介导的耐药瘤细胞,与标准化疗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并有协同作用。该药已在Ⅰ期临床研究中证实对卵巢癌有效[14]。激活后TLK-286启动细胞内的凋亡过程。Ⅱ期临床试验发现,31例铂类耐药的难治型卵巢癌患者1例获得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2例病情稳定[15]。

野生型P53基因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卵巢癌患者50%以上存在p53基因突变,其突变可使细胞生长失控,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治疗复发性卵巢癌在Ⅰ/Ⅱ期临床试验中据报道也有一定疗效,且患者耐受性好。

三、靶向治疗联合治疗

细胞毒药物与靶向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因此联合应用可能具有协同作用。细胞毒药物与靶向药物联合应用时通常采用节奏性化疗,旨在通过减小细胞毒药物的剂量、缩短给药间隔(如每天或每周给药)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Garcia等报告的贝伐单抗和环磷酰胺治疗复发性OC的Ⅱ期试验共纳入70例患者,既往化疗方案包括顺铂,贝伐单抗剂量为10mg/kg,2周1次静脉给药,之后2周内,每天1次环磷酰胺50mg口服。半年无进展生存率56%,17例(24%)部分缓解、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2个月和16.9个月。研究者认为,贝伐单抗联合环磷酰胺的节奏性化疗对复发性OC有效,进一步研究是必要的[16]。PosadasEM等认为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orafenib联合bevacizumab(尤其是卵巢癌患者)有潜在的临床价值,而在接受sorafenib200mg,每日2次和贝伐单抗5mg/kg每2周一次的方案中,sorafenib减量的频率和速度提示患者不能长期耐受,应进一步探索sorafenib的用药剂量[17]。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30%~70%的卵巢癌中存在过表达,而且与预后不良相关。Aghajanian等报告了采用EGFR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联合紫杉醇(P)/卡铂(C)一线治疗晚期卵巢癌、腹膜癌和输卵管癌的Ⅱ期试验结果。研究者认为,西妥昔单抗联合PC的方案耐受性较好。Lapatinib是EGFR和HER-2(erbB-2)双重抑制剂。美国妇科肿瘤组(GOG)正在进行该药治疗晚期卵巢癌的Ⅱ期临床研究。GOG还将要开展大规模随机性Ⅲ期临床研究,如评价多西他赛/卡铂±erlotinib和紫杉醇/卡铂±贝伐单抗作为卵巢癌一线治疗的疗效。

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指肿瘤对一种抗肿瘤药物出现耐药的同时,对其他许多结构各异、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肿瘤药物亦产生交叉耐药现象。典型的MDR机制是指MDR1基因编码的P-gp致药物外流而产生的多药耐药,一项独立的研究利用在体外可逆转多药耐药蛋白(MRP1)和P-gp介导的耐药的biricodar联合紫杉醇治疗45例紫杉醇耐药卵巢癌患者,3例部分缓解,12例维持稳定状态,31%的患者CA125水平降低50%~90%达到24周。该研究证实biricodar对紫杉醇耐药卵巢癌有效[18]。Belinostat是一个正处在临床I期和II期研究阶段的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08年ASCO大会报道的一项TC方案联合belinostat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评估了BelCaP方案:Bel1000mg/m2×5d,卡铂(AUC=5)d3,紫杉醇175mg/m2,d3,在复发性卵巢癌患者中的疗效。研究显示,belinostat(Bel)联合TC方案(BelCaP)在铂类敏感及铂类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中有协同作用,BelCaP是能被患者较好耐受的复发性卵巢癌靶向和化疗联合治疗方案,且被临床证实有效。其它靶向药物如gleevec是PDGF,BCR-ABL和c-Kit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关于伊马替尼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研究目前都正在进行中,结果值得关注。四、展望

在卵巢癌的治疗中,已经有多项Ⅰ/Ⅱ期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大规模的Ⅲ期试验也正在展开,在辅助诊断及预后因子方面也有新的发现,BuntingP等发现NESI血清浓度与CA125无关,高度特异性及敏感性明显优于其他标志物,在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给预后监测的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33,34]。西班牙ValldHebron大学医院Castellvi医师等的一项研究显示:p-4EBP1的表达与卵巢癌预后显著相关(P=0.005),且在多变量分析中与外科分期显著相关[35]。美国MD安德森癌症治疗中心的科学家先后对111个和132个卵巢癌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卵巢癌患者的预期寿命与人体内的两种酶水平有直接联系,人体内两种核糖核酸酶Dicer和Drosha含量高的患者平均存活11年,而含量低的患者则平均2.66年[36]。卵巢癌的化疗耐药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寻求更多卵巢癌治疗的靶标及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对卵巢癌患者尤其重要。【参考文献】

1PosadasEM,DavidsonB,KohnEC,etal.Proteomicsandovariancancer:implicationsfordiagnosisandtreatment:acriticalreviewtherecentliterature[J].CurrOpinOncol.2004,16(5):478-484.

2McGuireWP,HoskinsWJ,BradyMF,etal.CyclophosphamideandcisplatincomparedwithpaclitaxelandcisplatininpatientswithstageIIIandIVovariancancer.NEnglJMed,1996,334:1-6.

3BookmanMA,BradyMF,McGuireWP,etal.EvaluationofNewPlatinum-BasedTreatmentRegimensinAdvanced-StageOvarianCancer:APhaseIIITrialoftheGynecologicCancerInterGroup[J].JClinOncol.2009Feb17.

4vanZonA,MossinkMH,SchoesterM,etal.Effluxkinsticsandintracellulardistributionofdaunorubicinarenotaffectedbymajorvaultprotein/lungresistance-relatedprotein(vault)expression[J].CancerRes,2004Jul15;64(14):4887-92.

5GregoriadisG.LiposomeTechnology(Vol3)[M].BocaRaton:CRCPress,1984:75~941.

6ZhangJ,ChenAP,WangB,etal.CorrelationsofEGFRandLRPtochemotherapyresistanceandprognosisofovariancancer[J].AiZheng.2008Dec;27(12):1331-6.

7CannistraSA,MatulonisUA,PensonRT,etal.PhaseIIstudyofbevacizumabinpatientswithplatinum-resistantovariancancerorperitonealserouscancer[J].JClinOncol.2007Nov20;25(33):5180-6.

8MabuchiS,TeraiY,MorishigeK,etal.Maintenancetreatmentwithbevacizumabprolongssurvivalinaninvivoovariancancermodel[J].ClinCancerRes.2008Dec1;14(23):7781-9.

9ChodankarR,KwangS,SangiorgiF,etal.Cell-nonautonomousinductionofovariananduterineserouscystadenomasinmicelackingafunctionalBrca1inovariangranulosacells[J].CurrBiol.2005Mar29;15(6):561-5.

10KauffND.IsIttimetostratifyforBRCAmutationstatusintherapeutictrialsinovariancancer[J]?JClinOncol.2008Jan1;26(1):9-10.

11YinMB,GuoB,VoigtW,etal.NovelcellulardeterminantsforreversalofmultidrugresistanceincellsexpressingP170-glycoprotein[J].BiochimBiophysActa1998Mar5;1401(3):265-76.

12KatagiriA,TomitaY,NishiyamaT,etal.ImmunohistochemicaldetectionofP-glycoproteinandGSTP1-1intestiscancer[J].BrJCancer.1993Jul;68(1):125-9.

13VanhoeferU,YinMB,HarstrickA,etal.CarbamoylationofglutathionereductasebyN,N-bis(2-chloroethyl)-N-nitrosoureaassociatedwithinhibitionofmultidrugresistanceprotein(MRP)function[J].BiochemPharmacol.1997Mar21;53(6):801-9.

14RosenLS,LaxaB,BoulosL,etal.Phase1studyofTLK286(Telcyta)administeredweeklyinadvancedmalignancies[J].ClinCancerRes.2004Jun1;10(11):3689-98.

15KavanaghJJ,GershensonDM,ChoiH,etal.Multi-institutionalphase2studyofTLK286(TELCYTA,aglutathioneS-transferaseP1-1activatedglutathioneanalogprodrug)inpatientswithplatinumandpaclitaxelrefractoryorresistantovariancancer[J].IntJGynecolCancer.2005Jul-Aug;15(4):593-600.

16GarciaAA,HirteH,FlemingG,etal.PhaseIIclinicaltrialofbevacizumabandlow-dosemetronomicoralcyclophosphamideinrecurrentovariancancer:atrialoftheCalifornia,Chicago,andPrincessMargaretHospitalphaseIIconsortia[J].JClinOncol.2008Jan1;26(1):76-82.

17AzadNS,PosadasEM,KwitkowskiVE,Combinationtargetedtherapywithsorafenibandbevacizumabresultsinenhancedtoxicityandantitumoractivity[J],JClinOncol,2008Aug1;26(22):3709-14.

18SeidenMV,SwenertonKD,MatulonisU,etalAphaseⅡstudyoftheMDRinhibitorbiricodar(INCEL,VX-710)andpaclitaxelinwomenwithadvancedovariancancerrefractorytopaclitaxeltherapy[J].GynecolOncol.2002Sep;86(3):302-10.

19CaponigroF,BasileM,deRosaV,NormannoN.Newdrugsincancertherapy,NationalTumorInstitute,Naples,17-18June2004[J].AnticancerDrugs.2005Feb;16(2):211-21.

20Smith-JonesPM,Pandit-TaskarN,etal.PreclinicalradioimmunotargetingoffolatereceptoralphausingthemonoclonalantibodyconjugateDOTA-MORAb-003.[J].NuclMedBiol.2008Apr;35(3):343-51.

21WagnerU,duBoisA,PfistererJ,etal.Gefitinibincombinationwithtamoxifeninpatientswithovariancancerrefractoryorresistanttoplatinum-taxanebasedtherapy-aphaseⅡtrialoftheAGOOverianCancerStudyGroup(AGO-OVAR2.6)[J].GynecolOncol.2007Apr;105(1):132-7.Epub2006Dec11.

22VaseyPA,GoreM,WilsonR,etal.AphaseIbtrialofdocetaxel,carboplatinanderlotinibinovarian,fallopiantubeandprimaryperitonealcancers[J].BrJCancer.2008Jun3;98(11):1774-80.Epub2008May27.

23SchilderRJ,PathakHB,LokshinAE,etal.PhaseIItrialofsingleagentcetuximabinpatientswithpersistentorrecurrentepithelialovarianorprimaryperitonealcarcinomawiththepotentialfordoseescalationtorash[J].GynecolOncol.2009Jan20.[Epubaheadofprint].

24KonnerJ,SchilderRJ,DeRosaFA,etal.AphaseIIstudyofcetuximab/paclitaxel/carboplatinfortheinitialtreatmentofadvanced-stageovarian,primaryperitoneal,orfallopiantubecancer[J].GynecolOncol.2008Aug;110(2):140-5.Epub2008Jun13.

25DalLagoL,D’HondtV,AwadaA.Selectedcombinationtherapywithsorafenib:areviewofclinicaldataandperspectivesinadvancedsolidtumors[J].Oncologist.2008Aug;13(8):845-58.Epub2008Aug11.

26TewWP,ColomboN,etal.VEGF-Trapforpatientswithrecurrentplatinum-resistantepithelialovariancancer:preliminaryresultsofarandomized,multicentrephaseⅡstudy[J].ProcAmSocClinOncol.2007,25(18s):5508a.

27LhomméC,JolyF,NicolettoM,etal.PhaseIIIstudyofvalspodar(PSC833)combinedwithpaclitaxelandcarboplatincomparedwithpaclitaxelandcarboplatinaloneinpatientswithstageIVorsuboptimallydebulkedstageIIIepithelialovariancancerorprimaryperitonealcancer[J].JClinOncol.2008Jun1;26(16):2674-82.

28MathewP,FidlerIJ,LogothetisCJ,binationdocetaxeland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receptorinhibitionwithimatinibmesylateinprostatecancer[J].SeminOncol.2004Apr;31(2Suppl6):24-9.

29MateiD,EmersonRE,SchilderJ,etal.Imatinibmesylateincombinationwithdocetaxelfor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advanced,platinum-resistantovariancancerandprimaryperitonealcarcinomatosis:aHoosierOncologyGrouptrial[J].Cancer.2008Aug15;113(4):723-32.

30BerekJS,SchultesBC,NicodemusCF.Biologicandimmunologictherapiesforovariancancer[J].JClinOncol.2003May15;21(10Suppl):168s-174s.

31BerekJS,TaylorPT,etal.CA125velocityatrelapseisahighlysignificantpredictorofsurvivalpostrelapse:resultsofa5-yearfollow-upsurveytoa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studyofmaintenanceoregovomabimmunotherapyinadvancedovariancancer[J].JImmunother.2008Feb-Mar;31(2):207-14.

32HirteH,VergoteIB,JeffreyJR,etal.AphaseIIIrandomizedtrialofBAY12-9566(tanomastat)asmaintenancetherapyinpatientswithadvancedovariancancerresponsivetoprimarysurgeryandpaclitaxel/platinumcontainingchemotherapy:aNationalCancerInstituteofCanadaClinicalTrialsGroupStudy[J].GynecolOncol.2006Aug;102(2):300-8.Epub2006Jan25.

33LuoLY,BuntingP,Scorilas,etal.Humankallikrein10:anoveltumormarkerforovariancarcinoma?[J].ClinChimActa,2001Apr;306(1-2):111-8.

34LuoLY,KatsarosD,ScorilasA,etal.Prognosticvalueofhumankallikrein10expressioninepithelialovariancarcinoma[J].ClinCancerRes,2001Aug;7(8):2372-9.

治疗进展范文篇3

【关键词】狼疮肾炎中医药治疗

狼疮肾炎(Lupus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累及肾脏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在SLE患者中,70%有明显的肾损害,肾组织检查光学显微镜下显示90%的患者有肾损害。结合免疫荧光和电子显微镜检,则100%累及肾脏,在我国肾活检病例中占继发性肾脏病之首位[1]。而约20%的患者可在5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LN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霉酚酸酯、来氟米特、硫唑嘌呤等药物的应用及血浆置换、干细胞移植等疗法的开展,LN的治疗取得了长足性进展,但仍存在疗效不一、价格昂贵、毒副作用大、临床难以普及、停药后复发率高等弊端和不足。近年来,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在防治LN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就中医药治疗LN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虽无LN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阴阳毒”“红蝴蝶疮”“日晒疮”“水肿”“虚劳”等范畴。中医学认为,LN的发生是由人体先天禀赋不足,阴阳气血失调,加之毒邪侵入,导致毒邪内蕴于肾,血脉凝滞而致。故本病以肝肾亏虚为本,热毒瘀结为标,本虚标实的症状贯穿疾病的始终。叶任高等[2]认为,LN的发病基础是肾虚,热毒内侵是发病的诱因,热毒内蕴、瘀血停滞是贯穿疾病始终的特征性病机,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孟如认为,LN的病因多与感受邪毒有关,热毒为患是关键,热毒伤阴可致阴虚火旺。在内则素体阴虚,易感邪热。虚热与实火,两热相加,同气相求,肆虐不已,戕害脏腑,损伤气血[3]。钱桐荪认为,LN以阴虚为本,由阴虚而致内热,热阻脉络。因此,在治疗中均加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4]。陈以平[5]认为,LN的形成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内因多为禀赋不足,或饮食起居失调,或七情过用,劳倦过度以及经孕产乳耗伤阴血等,导致五脏阴精受损;外因为热毒侵袭,如烈日曝晒或服食毒热之品(如药物)等。其中以肾为本病的病变中心,而以肾阴亏虚,热毒炽盛为病机关键。

2临床治疗

2.1分期治疗

将LN分急性活动期和缓解期加以治疗,急性活动期宜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或清热解毒,兼顾养阴;缓解期以虚为本,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多见,重在培补元阳元阴或益气养阴,扶正祛邪。史伟等[6]认为泼尼松首始治疗阶段分为三型:阴虚火旺型、热毒壅盛型、瘀血内停型,分别采用养阴清火、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泼尼松减量治疗阶段为肺肾阳气亏虚和气虚血淤两型,分别以补益肺肾之阳气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激素维持量阶段辨证为肾阳不足、阴精亏虚,治宜温肾助阳、滋阴填精。在治疗过程中,始终加入活血化淤之品。经过1~2年治疗,36例患者中狼疮停止活动28例。结果表明中医药具有减轻西药副作用,改善自觉症状,增加疗效,调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的优点。陈秋月[7]将54例LN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照组26例单用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临床表现有SLE病情活动症状、属急性期者,辨证多为热毒炽盛,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病情缓解,激素减量阶段,患者多表现为肝肾阴虚,治以滋阴活血为主,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表现为脾肾阳虚者,多见于LN慢性期、病程较长的患者,而且对激素不敏感,治以温补脾肾为主,结果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平均缓解时间、复发率、毒副作用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伍强等[8]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为肝肾阴虚,在不同阶段可夹水湿、热毒、淤血等标实之象。热毒内蕴、淤血阻滞是本病的特征,并贯穿疾病的始终,故在治疗中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为治疗基础,辨证用药,随证加减。LN急性期以热毒炽盛为主,应着重凉血化淤、清热解毒,方用牛角地黄汤或清瘟败毒饮加减;处于相对缓解期时表现为肝肾阴虚,所以在滋养肾阴基础上,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大量激素所导致的阴虚火旺,可加滋养肾阴中药;而在激素撤减时,可增加温肾补气中药,以防止反跳和激素撤减综合征。朱辟疆[9]认为LN活动期及应用大剂量激素期间,中医证型主要为热毒炽盛,阴虚内热两型,前者常用清瘟败毒散合犀角地黄汤化裁,后者用知柏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缓解期及激素减量期,临床证候以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两型多见,前者常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化裁,后者用参芪地黄汤或六味地黄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稳定期及激素少量维持期,中医证型为脾肾气虚及气阴两虚两型,常用金匮肾气丸合四君子汤化裁并适当加上仙灵脾、肉苁蓉等补肾药以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

2.2分型治疗

左振素[10]将LN分为热毒炽盛、气营热盛,阴虚内热,阴虚火旺,气虚肾气不固四型,分别治以清热泻火,凉血活血;清热养阴,养血活血化痰;养阴泻火和胃;补肾益气固涩;并将化痰活血法贯穿治疗的始终。卢叶明等[11]辨证分为:热毒炽盛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脾肾、通阳利水,方选真武汤加减;阴虚内热型治以养阴清热、凉血解毒,方选二至丸和大补阴丸加减;肝肾阴虚型治以滋养肝肾、养阴清热,方选杞菊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每方必加用活血化淤药物,以增加清热解毒功效。结果:中西医组总有效率为89.7%,复发率为7.7%,西医组分别为72.2%,34.7%。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中西医组的病死率和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组(P<0.05)。李世宏等[12]将LN分为热毒炽盛型,脾肾阳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四型;分别治以清热解毒,佐以养阴;健脾补肾;养阴清热;益气养阴。并将活血化瘀法贯穿治疗的始终。治疗组有效率91.67%,对照组61.7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2.3中成药的应用

杨玉贵等[13]在常规治疗32例LN的基础上,对其中20例LN患者加用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照组则不用灯盏细辛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两组临床活动症状积分及slL-2R明显降低,C3、C4增高。治疗组治疗后,C3、NK细胞及CD4明显上升,尿蛋白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2%,对照组总有效率74%。高延霞等[14]将62例LN患者随机分两组,均给予激素加环磷酰胺加低分子肝素常规治疗。其中实验组32例给予杏丁注射液20ml静点,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血脂、尿蛋白及肾功(BUN、C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降低,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惠仪等[15]将38例LN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采用激素标准疗程、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和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石韫珍等[16]将24例L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12例。对照组采用激素标准疗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磷酸川芎嗪注射液静滴,疗程与治疗组一致。分别比较两组之间及治疗前后血浆TXB2及IL-6、TNF-α水平。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血TXB2及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下降程度亦明显高于对照组;TNF-α水平两组均无明显变化。周丽华等[17]将48例LN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13例。治疗组加服中药百令胶囊治疗,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NK细胞活性均下降,淋巴细胞亚群明显上升或下降。两组治疗后NK细胞活性升高,淋巴细胞亚群均有改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4固定方治疗

叶任高等[18]以自拟狼疮肾衰方加减治疗热毒炽盛型、阴虚内热型、肝肾阴虚型LN,并主张在急性期用大剂量激素时加滋阴降火中药,在缓解期则加益气温阳中药,因使用环磷酰胺致白细胞下降者加养血益气中药,共治疗尿毒症28例,总有效率为92.9%。陈湘君等[19]以补肾固精方(生地黄、生黄芪、桑螵蛸、白花蛇舌草、丹参、莪术、金樱子等)治疗LN37例,并以糖皮质激素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明显高于对照组77.3%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组在降低24h尿蛋白定量、血沉、抗ds-DNA抗体,提高补体水平,减少激素用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王岸俊[20]报道,将87例经肾活检确诊为Ⅳ型L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双冲击治疗组(对照组)42例,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和环磷酰胺为主双冲击治疗;双冲击加中药治疗组(治疗组)45例,双冲击治疗的同时给予自拟中药方(白术、知母、生甘草、当归、生地、玄参、麦冬、忍冬藤、益母草、虎杖、紫丹参、白花蛇舌草、龙石芮)。比较两组副作用,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40.3%,1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钟池晃[21]将53例LN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结合治疗组(治疗组)27例,西医治疗组(对照组)26例。对照组用激素标准疗程、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参考叶任高教授狼疮方,自拟经验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紫草、野菊花、乌梢蛇、全蝎、柴胡、黄芩、黄芪、熟地、山萸肉、丹参、益母草)为基础,辨证加减。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6%,对照组69.2%(P<0.05),对照组副作用及复发率均明显高于治疗组。

3问题与展望

综合文献报道可以看出,近年来LN的中医药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病因病机、辨证用药在多样化的基础上日渐趋向一致,中西药合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LN已有了初步规律性,尤其在减少西药毒副作用、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等方面作用肯定,而中西医结合已被普遍接受。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如多数文献报道仅局限于主观经验总结和临床资料汇总,随意度较大,效行性较差;用于治疗LN的中药很多,但仍未能用现代医学理论予以充分阐述;临床观察重复报道多,观察指标反映性差且重复,等等。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重视下述三方面的工作:①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化LN中医药研究,逐渐形成统一的病因病机认识和辨治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进一步验证和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LN”的近中期和远期疗效,及不同中药方案的疗效差异。②进行LN辨证治疗和实验室指标、肾脏病理相关性方面研究,使辨证治疗客观化、更具针对性。以整体观念为辨证指导思想的中医证候学与微观的病理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参考,应用辨证分型结合病理类型,来统一诊断与治疗标准,指导LN的中西医结合治疗。③加强对治疗LN行之有效的单味药或中药复方筛选,并进行药理、药动学等分析,进一步深化中西药合用配伍规律的研究力求从细胞分子水平阐明中医药治疗LN的作用机制。随着上述研究的开展和深入,中医药将在LN治疗方面显示优势和前景。

【参考文献】

[1]郭群英,叶任高,阳晓,等.活动性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16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1):36.

[2]叶任高,阳晓.狼疮性肾炎尿毒症可逆性及其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1):1.

[3]吉勤,魏敏.孟如教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3):66.

[4]钱桐荪,达展云.中西医结合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的经验与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11):621.

[5]刘玉宁,邓跃毅,王立红.陈以平教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8):437.

[6]史伟,唐爱华,吴金玉,等.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狼疮性肾炎3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9):1858.

[7]陈秋月.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28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37(4):60.

[8]伍强,荆晓丽,吴庆禧,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6):336.

[9]朱辟疆.狼疮性肾炎分型分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6):358.

[10]左振素.狼疮肾炎从痰瘀论治[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5):257.

[11]卢叶明,黎晓辉,邵洁莹.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性狼疮性肾炎78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6,7(3):162.

[12]李世宏,俞企望,尚飞,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48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3):202.

[13]杨玉贵,施永仿,孙义锋.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狼疮肾炎患者的观察[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4):247.

[14]高延霞,刘金萍,尹文娟,等.杏丁注射液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3):311.

[15]关惠仪,关明媚.黄芪与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狼疮肾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8):67.

[16]石韫珍,郝文科,董光富,等.川芎嗪对狼疮肾炎血栓素B2与TNF-α及IL-6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6,7(8):406.

[17]周丽华,张碧芬,姚春萌,等.从细胞免疫变化探讨百令胶囊对狼疮性肾炎的作用[J].中国药师,2004,7(4):289.

[18]叶任高,任国辉,李海坚,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尿毒症28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9):518.

[19]陈湘君,母小真,顾军花,等.补肾固精方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1):23.

治疗进展范文篇4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灸疗法;药浴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中医学认为小儿脑瘫为先天不足、肝肾亏损,脑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最终出现“五迟”“五软”“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癫痫、语言、视听和其他障碍。由于脑神经细胞再生困难,因而本病具有致残性,一旦发病,不易恢复,往往给患者造成终身痛苦,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来越规范。中医包括针灸、按摩、中药、中医穴位注射等。西医有康复训练、心理疗法及药物、手术等。

1西医疗法

1.1药物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如曲凤媛等[1]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术本法为通过调整神经通路,从而缓解症状,有一定创伤性。年龄大、有继发障碍、有适应证的患儿可考虑。1991年徐林等[2]首先报道国内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患儿。近些年手术治疗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袁海斌等[3]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对患儿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后配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症状,尤以改善流涎症状最佳,手足徐动、语言障碍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应用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并与SPR法进行比较,认为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创伤小,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1.3康复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受到青睐,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主流方法。西医学者形成各自许多学派,如Bobath法、Vojta法、Rood法等。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患儿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等进行治疗。通过训练有利于启动脑瘫患儿的大脑代偿功能,改善患儿症状。如姚军等[5]通过头部控制、坐姿、爬行、上肢、下肢、立行走、智力以及Vojta及Bobath法中的诱导疗法,结合针灸、推拿来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和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1.4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如今方兴未艾,应用于小儿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如俞珍等[6]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治疗:对患儿提供针对性、有步骤的心理咨询,对患儿的家长,特别是母亲进行咨询,使其建立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心理障碍,社会适应性行为提高显著。

1.5其它疗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许多治疗手段应用在脑瘫领域,如针对患儿足畸形,陈秀恩等[7]在脑瘫松解术后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佩戴踝足矫形器,患儿痉挛和挛缩得到明显改善;桂华等[8]应用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治疗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降低,认为在高压氧的状态下脑组织氧代谢旺盛,对可逆转的脑细胞有促进转化作用,并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此外,音乐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能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作用;而神经干细脑移植作为干细脑移植领域的主要一员,用于治疗脑瘫前景广阔,但尚不完善,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有报道北京海军总医院完成世界首例缺血缺氧性脑瘫患儿脑神经干细脑移植。

2中医疗法

2.1针灸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疗效独特,且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前景也十分广阔。但患儿的配合成为针灸推广的难点。取穴多以头部为主,配合督脉及肢体穴位。如李玉芹等[9]应用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魏文著[10]应用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穴以督脉经穴为主,辨证施治及随证加刺,取得满意疗效。谢洁珊[11]等对34例体质及营养状况欠佳的脑瘫患儿采用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结果身体免疫力增强7例,汗出减少4例,食欲好转3例,遗尿减少1例,总有效率达45%。

2.2中药中药治疗脑瘫,目前还只是治疗小儿脑瘫的配合疗法。主要是由于治疗脑瘫需要长期服药,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有待探讨。刘振寰教授根据脑瘫患儿肌力、肌张力的不同,创制了小儿康复药浴方、硬瘫洗浴方及软瘫洗浴方,减轻了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且与按摩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2]。

2.3按摩按摩可通过刺激部位反射性的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加快血流,促进脑细胞的发育,提高其代偿能力。如邵银进等[13]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进行推拿治疗,且配合程度越好,治疗效果越显著,能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

3讨论

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育。脑瘫病理基础的复杂性催生了治疗手段的综合性。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最好的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婴幼儿脑组织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有一定的恢复和代偿能力。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对脑瘫患儿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②脑损伤具有“不可逆性”,单一疗法往往效果有限,而本病治疗越早越好,故多种疗法的结合是必要的。但要结合患儿的性格、类型、年龄等特点,防止疗效降低或加重患儿父母的经济压力。③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治疗脑瘫应用前景广阔,也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发展潜力巨大。④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家长要持之以恒地予以配合。患儿的康复训练需要家长在经济上和精神上予以支持,而且患儿的部分训练也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完成。⑤脑瘫患儿的心理治疗也要重视,使患儿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作好准备,以便在配合治疗的基础上,将来更好地投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曲凤媛,商淑云,金妍,等.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2):108.

[2]徐林,崔寿昌,赵利.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14例报告[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1,14(4):193.

[3]袁海斌,曹旭,张国勋.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结合高压氧等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6):505.

[4]王文英,石建华,于明江,等.激活传导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5):400.

[5]姚军,倪仙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3例[J].现代中医药,2007,27(3):21.

[6]俞珍,张爱华.心理治疗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4):63.

[7]陈秀恩,左群.踝足矫形器在痉挛型脑瘫患儿术后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2):174.

[8]桂华,周玉香.高压氧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脑电图变化情况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1(3):249.

[9]李玉芹,杨雪梅.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58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7):61.

[10]魏文著.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6,4(7):63.

[11]谢洁珊,赵勇,刘振寰.艾灸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6,2(5):41.

治疗进展范文篇5

【关键词】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微创手术;开放手术;并发症;效果

中国是胃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患者数量占全球胃癌总数的60%以上。胃癌为我国的第二大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防控形势严峻,需进一步提升其临床诊疗水平。进展期胃癌为临床常见的胃癌类型,约占患者总数的80%,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症状与常见消化道疾病相似,如胃痛、胃酸、胃胀、身体消瘦等,鉴别诊断的难度较大,需尽早确诊,及时行规范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1-2]。胃癌根治术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可靠手段,常规术式以开放性手术为主,但其创伤较大、并发症风险较高,有待优化改进[3]。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发展迅速,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开展率不断提高,但其应用效果尚存在争议。为此,本研究选取64例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对比分析开放性术式与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6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两组患者均行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进展期胃癌。观察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48~69(58.52±10.39)岁;TNM分期:Ⅰ期6例、Ⅱ期20例、Ⅲ期6例。对照组男22例,女10例;年龄48~70(58.87±10.89)岁;TNM分期:Ⅰ期5例、Ⅱ期20例、Ⅲ期7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择期手术;术中未见肿瘤播散及远处转移;TNM分期Ⅰb~Ⅲa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可配合治疗;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等资料完整;患者和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恶病质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合并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者;急诊/姑息性手术者;有麻醉禁忌证者等。1.3方法1.3.1对照组行开放性胃癌根治术。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上腹部正中做15~20cm左绕脐切口(胸骨剑突至脐部),探查腹腔内情况,游离胃部系膜,结扎、离断胃部动静脉。按照D2根治术范围清扫相应淋巴结,切除胃肿瘤和可能受侵犯的部分或全部胃壁,彻底止血后,重建消化道。留置引流管,术毕关腹,逐层缝合切口,采集病灶样本送检。术后,密切观察引流情况,引流管留置时间约4~5d,引流液变清、引流量小于30mL/d可拔管,同时常规实施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1.3.2观察组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麻醉方式同对照组,脐部下缘穿刺孔作为观察孔,建立二氧化碳气腹(气压12~14mmHg),左侧腋前线肋缘下、右侧锁骨中线和脐平行线位置穿刺分别作为操作孔。具体手术步骤及注意事项:(1)置入trocar前,检查密封圈是否完好,及时更换损坏的密封圈,若trocar易活动,采用缝线固定;(2)腹腔镜下全面探查腹腔,术中探查按照由远及近原则,确定病灶情况;(3)切除肿瘤前应用超声刀游离胃部相应系膜,根部结扎胃部动静脉;(4)术中尽量锐性分离肿瘤,避免肿瘤脱落,按照D2根治术范围清扫相应淋巴结,上腹部做4~5cm切口取出标本;(5)术中对组织标本行切片检查,若切缘发现肿瘤细胞,则及时更换术式;(6)腔镜下完成消化道重建,用2000mL温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无菌吻合处理,留置引流管,随后退出腹腔镜,缝合切口,采集病灶样本送检。术后处理同对照组。1.4观察指标1.4.1手术相关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采用VAS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早期(24h内)疼痛程度,评分0~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强烈[4];追踪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1.4.2并发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肠梗阻、感染、吻合口瘘、出血等并发症,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3复发情况术后随访1年,监测两组复发情况。复发诊断标准: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或手术探查显示残留肿瘤增长或出现新病灶[5]。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例数和百分率[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早期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25%)显著低于对照组(2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8%vs.6.25%,P>0.05)。见表2.

3讨论

治疗进展范文篇6

[关键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针灸;临床治疗

MCI最早是用于区分正常老化及早期痴呆的,该病临床表现为轻度的记忆和智能损害,但普通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仍然完好保存,还没有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贾海玲等[1]分析其发病因素发现年龄、文化程度、饮酒等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影响较大。HongweiNie等[2]利用多个数据库,对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我国MCI流行病学调查的文献进行识别,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MCI的发病率达到12.7%。王艳平等[3]通过一项针对太原市9个社区、557例MCI患者的调查发现,每年大概有6.53%的MCI会转化为AD,而普通老年人只有1.24%发展成AD。目前AD尚无根治措施,随着疾病的进展,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而MCI作为大多数AD的前驱阶段,如何防治尤为重要。药物治疗MCI暂时没有特效方案,大体上还是延续痴呆的治疗方案,如乙酰胆碱酶抑制剂、NMDA受体阻滞剂、麦角生物碱制剂等。在观察治疗MCI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发现这些药物大多数无明显效果[4]。诸多研究发现,针灸可通过降低Aβ淀粉酶的含量、控制氧化应激反应、防止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调节胆碱能神经递质等途径改善MCI患者的认知功能[5-9],能够减慢甚至阻止MCI向AD的转变,成为MCI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现将针灸治疗MCI的研究总结如下。

1针刺法

针刺法是以毫针作为工具,刺激人体腧穴,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摄气血、调整脏腑等功效,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1.1毫针刺法

陈悦琦等[10]选用“通督调神”针刺法,观察组针刺百会、神庭、印堂、安眠等穴治疗;对照组予假针刺;等待组仅予健康指导,不予针刺治疗。结果显示,两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均较前有所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表明该法对改善MCI患者认知功能有积极影响且能够排除针刺的期待效应。蒋垂刚等[11]以“肾经标本配穴”针法选取百会、复溜、肾俞、脾俞等穴对MCI进行治疗。经治疗各项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除此之外,陈健等[12]采用五行针刺疗法对MCI进行治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67%,MMSE、MoC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DL)积分均显著改善。

1.2电针疗法

赵凌[13-14]等使用电针治疗MCI,对照组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治疗后结果显示:电针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且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效果更好,在随访过程中还发现电针组远期疗效更佳。周俊杰等[15]进行的临床试验中,对照组予基础治疗配合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百会、神庭治疗,治疗后,两组MMSE、MOCA、生活能力评估功能独立性评测(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2艾灸法

艾灸法是将热量配合药物通过经络传导,从而起到温通经血、扶正补虚的作用,且本法为无创操作,能减少部分患者对针刺的恐惧。陈雪艳等[16]采用艾灸太溪、命门、神阙,对照组口服奥拉西坦胶囊,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明显提高,且观察组疗效更佳。严宏达等[17]使用蕲艾条对MCI患者肾俞、大椎穴施灸,同时配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结果显示:此方案可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动物实验表明:通督调神灸可通过降低MCI大鼠脑内海马早老素-1(PS-1)mRNA、膜酸性蛋白酶-1(BACE-1)mRNA的表达水平,阻断海马β-淀粉样蛋白(Aβ)的产生,通过降低血清白介素(IL)-6的水平,阻断Aβ过度表达引发的炎性反应级联效应,从而达到治疗MCI的目的[18]。

3综合疗法

3.1针灸结合法

在治疗MCI中,针灸结合多采用温针灸法。MCI的发病是一个慢性过程,温针灸可以发挥长久且温和的调节作用。朱才丰等[19]以“通督调神”针灸法选取百会、风府、大椎对MCI进行治疗。治疗后MMSE、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hs-CRP和IL-6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何晓慧等[20]在百会、大椎、至阳、命门穴上施以温针灸,通过治疗,MMSE评分、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与对照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有明显的差异。方正[21]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温针灸可通过升高一氧化氮(NO)、血尿酸(UA)水平,降低内皮素-1(ET-1)水平,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以此改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

3.2针灸法配合康复训练

目前MCI更适合且更被推崇的疗法是非药物治疗,如适当的身体锻炼、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干预、认知训练等。一项关于认知训练对老年MCI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显示,持续的认知功能训练能明显提高MCI患者的认知功能[22]。彭志华等[23]采用靳三针结合基础认知康复训练法治疗MCI,连续治疗8周后,两组MMSE评分和CD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佟丹等[24]采取刺激强度更大的梅花针叩刺结合康复训练法,通过治疗发现,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严宏达等[25]则采取艾灸配合认知训练的疗法,治疗组使用蕲艾条灸肾俞、大椎,结合认知训练,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配合认知训练。结果显示:治疗组能更明显改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能力。

3.3针药结合法

3.3.1针刺联合中药

向宪文等[26]选用地黄饮子配补肾祛痰开窍针刺法治疗MCI,总有效率为92.9%。邢冬雪等[27]应用益智饮结合醒脑调神针法治疗48例脑梗死后MCI,该汤剂可益气养血、安神益智,较单一口服药物组认知功能改善显著。吉贞料等[28]观察益智活血汤配合益脑针刺法对脑卒中后MCI的治疗效果,评价指标除认知量表外,亦记录了不良反应,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法不仅能改善认知,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组。

3.3.2针刺联合西药

赵延红等多项临床研究[29-31]均将MCI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口服尼莫地平,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组认知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单纯口服尼莫地平治疗低,这可能与针刺能明显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使机体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减轻脑组织的损害,对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起良性调节作用有关。梁启放等[32]观察针刺结合盐酸多奈哌齐对181例MCI患者MMSE、MoCA、ADL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评分的影响,以及这些MCI患者是否进展为AD。36个月治疗结束后,针药结合组进展为AD较单纯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组显著降低,且能更好改善认知功能。

4其他疗法

商淑慧等[33]认为埋线治疗可对穴位产生一种持久的“长效针感效应”,故采用尺肤针颅脑穴埋线法治疗80例MCI,治疗后发现,该法能有效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调节SOD和MDA含量,减轻脑组织的损害。侯燕等[34]运用穴位贴敷联合补元聪脑汤治疗MCI,石强等[35]采用穴位敷贴联合西药的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MMSE评分、WM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

5结论

中医将MCI归属于“痴呆”的范畴,认为该病是由脏腑虚衰、脑失所养或肾精亏损、痰瘀互结所致,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等脏。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不良反应少的方法,治疗MCI的疗效已被大量研究证实。针灸治疗MCI以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为原则,选穴以头部穴为主,通常选用督脉穴及特定穴中的交会穴[36],多选用百会、四神聪、神庭、太溪等。虽然大量研究表明针灸治疗MCI疗效确切,但目前仍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在临床试验中,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不规范、不细致的问题,目前常用的MMSE、MOCA等量表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结果缺少客观性,比如在治疗后进行上述量表的疗效评价时,由于在治疗前已经做过一次测评,个别题目患者已经知道答案,所以会导致测试结果出现误差,因此,在今后的临床试验中,建议使用更为先进的方式如电位P300等作为疗效评价标准;二、纳入试验的患者多为单中心小样本,样本量较少,且治疗操作方法未能做到规范统一,导致不同的患者接受的治疗存在差异,会影响疗效评价的科学性,因此,今后的研究需要扩大样本量,规范针灸标准化操作手法;三、多数试验未设置随访期或随访时间较短,难以评估针灸治疗MCI的远期疗效,也无法证实针灸是否能阻止或延缓MCI向AD的演变;四、目前针灸治疗MCI的机制尚不明确,观点众多,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行更多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1]贾海玲,许顺江,汪岚,等.石家庄市社区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5):1133—1137.

[2]王艳平,翟静波,朱芳,等.太原市社区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向阿尔茨海默病转归三年随访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2):105—109.

[3]汤双红,杜艳军,肖佳欢,等.针灸上调血清A0内化酶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8,43(11):692—697.

[4]王俊栋.活络聪明汤结合针刺百会穴对老年健忘型大鼠血清内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

[5]张敏,徐桂华,王维新,等.电针调控p38MAPK通路降低AD大鼠海马磷酸化tau蛋白表达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3):261—264.

[6]刘静,杜艳军,孙国杰.艾灸预刺激对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6):1510—1511.

[7]孙赫楠,朱曼迪,张威.针灸百会、涌泉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对血浆乙酰胆碱、β-淀粉样蛋白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8,13(11):2855—2857,2861.

[8]陈悦琦,吴焕淦,尹平,等.“通督调神”组穴针刺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9,39(11):1141—1145.

[9]蒋垂刚,罗鸿宇,陈招,等.肾经标本配穴为主针灸治疗肾虚痰浊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51(3):229—231.

[10]陈健,何乾超,张青萍,等.五行针刺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3):1281—1283.

[11]赵凌,张富文,张虹.等.电针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2,32(9):779—784.

[12]徐建国,彭从斌.电针治疗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3):393—396.

[13]周俊杰,左军杰,陈彬,等.电针百会、神庭对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J].世界中医药,2019,14(2):486—489.

[14]陈雪艳,朱才丰,钟倩,等.补肾益精灸治疗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1):149—152.

[15][25]严宏达,梅全喜,陈普生,等.蕲艾灸大椎、肾俞结合认知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5):1140—1142.

[16]朱才丰,孙健健,韩为,等.通督调神灸法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海马β-淀粉样蛋白过度表达的机制研究[J].针刺研究,2016,41(2):131—137.

[17]朱才丰,蔡圣朝,徐斌,等.通督调神针灸疗法治疗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4(3):55—58.

治疗进展范文篇7

关键词:浅表性膀胱癌;治疗

1经尿道切除术(TUR)

TUR是治疗表浅性膀胱癌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适用于细胞分化好、直径小于2cm的Ta期和T1期肿瘤。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所需时间短、不会造成腹壁种植、反复手术也不增加难度,患者的痛苦小、恢复快,保留了膀胱等优点,易为医生和患者接受。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并熟练掌握手术技术的基础上,经尿道切除术可以获得与膀胱部分切除术相同的肿瘤术后复发率及患者生存率。但若仅单一采用TUR治疗,术后3~5年内复发率为50%~70%[2]。

对于Tis:TUR不能彻底切除肿瘤。早期膀胱切除具有很好的肿瘤特异生存。Huguet等[3]学者报道,在22例原位癌病例中,膀胱切除术5年特异性生存率达到80%,但会有40%-50%的过度治疗率[4]。因此在诊断原位癌后先行保守治疗还是早期膀胱切除术尚无统一意见。由于卡介苗(BCG)治疗失败的膀胱原位癌进展为肌肉浸润性癌是明显的,且与治疗失败的疗程数相关[5]。所以,膀胱根治术+尿流改道是BCG抵抗膀胱原位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手术时机尚缺乏可靠证据。

经尿道手术并发症少,主要是膀胱穿孔。注意控制膀胱灌注量,一般为80ml~150ml,实际上以膀胱粘膜皱褶刚好消失为止。并注意预防闭孔神经反射,以减少膀胱穿孔发生。其他并发症如切除不完全、损伤膀胱颈、尿道。在与输尿管相近处手术宜电切不电凝,避免损伤输尿管口。后期并发症为膀胱挛缩、出血。

浅表性膀胱肿瘤经尿道切除术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病变情况、术者熟练程度、医院医疗条件选择,目前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经尿道电汽化术(TVBT)以及经尿道膀胱电切加电汽化术(TURBT+TVBT)。

2激光手术

激光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可用凝固,也可用汽化。主要治疗直经小于2cm比较表浅和局限的肿瘤[6]。目前应用于表浅性膀胱癌治疗的激光主要有Nd:YAG钕和Ho:YAG钬。

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相比,激光手术的主要优点在于:(1)组织穿透深度小于0.5mm,无电切时的闭孔神经反射,避免了膀胱穿孔等损伤。(2)由于钬激光纤维柔软、纤细,配合膀胱镜上转向器的控制或使用软性内窥镜处理膀胱肿瘤几无盲区,适应证扩大。(3)无出血,视野清晰,切除肿瘤准确,邻近组织损伤轻微,术后创面愈合快,留置导尿管时间短,手术甚至可以在门诊完成。(4)无碳化组织脱落过程,术后出血极少,一般2~3天后即无明显肉眼血尿(5)在切割汽化肿瘤的同时,可以封闭肿瘤蒂部周围的淋巴管、血管,从而减少或避免癌细胞的扩散;同时破坏脱落的癌细胞,并将创面周围的癌细胞完全破坏,同时避免了种植和转移。(6)年老体弱、有凝血机制障碍、安装心脏起博器的患者也可耐受该手术。这些优点使钬激光治疗表浅性膀胱癌具有特殊的优越性。

3膀胱内灌注治疗

3.1免疫治疗

1976年Morales等首先报告应用BCG治疗膀胱癌,使其死亡率和复发率明显下降,开创了BCG治疗膀胱癌的新纪元。此后BCG成为浅表性膀胱癌免疫治疗和预防术后肿瘤复发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BCG灌注免疫治疗不仅可以预防复发,而且可以防止某些肿瘤发展为肌层浸润,但BCG有较大的毒性。BCG是高危肿瘤的首选药物。虽然BCG经膀胱内灌注具有抗肿瘤和预防复发的疗效,但怎样正确应用并没有合适的标准。一般认为第一疗程剂量要充足,复发病例常需要几个疗程的治疗,其次是维持治疗问题,维持治疗对预防复发是否有效仍有一定的分岐。但BCG的应用有效延缓了表浅性膀胱癌TUR术后复发及进展,并显示了在防止复发上优于其他膀胱内化疗药物的特点[7]。尽管BCG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疗效,但仍有约30%的患者对BCG无反应,而且在有反应的患者中,有约30%会复发和进展,提示有必要进一步改良浅表性膀胱癌的辅助治疗。除了卡介苗还有很多非人源性的细茵,动物细胞提取物进入临床前或临床试验,包括钥孔戚血蓝素(keyholelimpethemocyamin)、深红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Rubratin)、短小棒状杆茵(Corynebacteriumparvum)、草分枝杆菌细胞壁(My-cobacterialcellwall)等。

3.2腔内化学治疗

辅助灌注化疗是必须的,但关于使用的化疗药物以及方案尚未达到共识。灌注化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肿瘤复发以及防止进展,其中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肿瘤复发。灌注化疗可以预防复发,但不能防止进展,而且伴有轻度的副作用。

膀胱内术后灌注联合化疗药物对于浅表性膀胱癌,可减少肿瘤复发的机会及降低手术切除过程中癌细胞种植的可能性[8~9]。化学药物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范围小于免疫治疗,通常是当BCG治疗无效的,选择使用丝裂霉素C、阿霉素、吡柔比量等。吉西他滨(gemcitabine)在Ⅱ期临床试验中被认为对BCG治疗无效的膀胱癌有较好疗效[10]Bartoletti等[11]用gemcitabine腔内化疗对116例中高危SBC患者多中心Ⅱ期临床评价表明,应用gemcitabine200mg/50ml每周一次连续6W,少数患者出现副作用,如尿急、头昏、低热、下腹疼痛或嗅觉异常。TUR术后随访1年,短期腔内化疗81.3%无肿瘤复发,其中75.0%(18/2。4)为中危和43.7%(7/16)为高危的BCG腔内灌注抵抗者。

目前所关注的是如何增加灌注药物的作用效果,减低药物局限和全身的毒副作用。在没有更好的药物进入临床运用之前,调整药物剂量、更好的药物协同配伍组合,成为研究之重点。

4其他

4.1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在免疫系统中作用复杂,从免疫细胞激活到直接对肿瘤的毒性作用,均有细胞因子的参与。应用于浅表性膀胱癌临床研究的细胞因子有IFNα、IL2、IL12、IL18和转化生长因子等。其中IFNα2b相关临床试验结果最多。IFNα2b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增加NK细胞的溶解潜能并增加MHC类分子在肿瘤细胞上的表达,有较强的肿瘤杀伤作用。PapatsonsAG等[12]在52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单用IFNα2b腔内灌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随访21个月肿瘤复发为28.3%,复发间隔时间为17.4月,和盐酸米托蒽醌相比无明显差别,而且副作用小,病人的耐受性好。当然,使用细胞因子治疗也有缺陷,即经细菌生产的重组细胞因子缺乏翻译后修饰,会导致其内不稳定性增强及清除率升高,从而导致治疗效能下降。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只能增加使用剂量和反复给药,但这又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由于BCG治疗明显优于细胞因子的治疗,因此细胞因子多被用来和BCG合用,以减少BCG治疗的并发症,改善其治疗的效率。联合BCG与细胞因子治疗应该有很好的前景。

4.2基因治疗

对膀胱癌的研究陆续出现了很多的染色体的损伤,包括9p、9q、11p、13q和17p等,这些片断的损伤经常会导致某些致癌基因的激活,扩增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表达下降。和膀胱癌有关的抑癌基因包括P53、RB、P16等。这些基因都成为膀胱肿瘤基因治疗的靶点。其中p53的作用尤为重要,P53和膀胱癌的复发演进和肿瘤细胞的耐药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但膀胱癌的基因治疗尚在起始阶段。

4.3肿瘤疫苗

膀胱肿瘤有很多种抗原:膀胱肿瘤抗原,(Bladdertumerantigen,BTA)、细胞核基质蛋白(NuclearmatrinProtein,NMP22)、细胞粘附分了(Eadherins)、癌症—睾丸抗原(cancertestisantigen,CTAg)、突变的P53抗原等,这些抗原在膀胱癌生物治疗中都是有效的,其中癌症—睾丸抗原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而在睾丸,卵巢和胎盘除外的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它包括很多蛋白:MAGE、BAGE和GAGE家族以及SSX2、SCP1、LAGE|1和NYESO1等,这是目前鉴定的肿瘤抗原中最多的一类,它们在膀胱癌细胞表面都有表达。

4.4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指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寻找分子靶标,筛选合适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如BcL2和生存素的高表达与化疗耐药有关,RNAi能下调膀胱癌细胞内BcL2和生存素的表达,或能成为逆转化疗抗药性的有效工具[13,14],亦有利用SiRNA阻抑膀胱癌细胞内PLK1、Id1和EphB4的表达,或应用shRNAs靶向hTERT干扰膀胱癌T24细胞,均能有效抑制癌细胞增殖[15~18]。

4.5光动力学疗法

光动力学疗法是一种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易感性的有效方法,它利用光敏剂选择性地在肿瘤等增殖活跃部位聚集、滞留的特性,在相应波长的光照下产生光化学反应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组织损伤轻微,尤适于原位癌的辅助治疗[19]。

4.6加热疗法

用导管插入膀胱灌注预热45℃的生理盐水,利用肿瘤组织受热力和水压的双重作用,使部分癌细胞消灭,本法配合手术切除或化学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20]。

5结语

近年国外膀胱癌临床指南将SBC的治疗、腔内灌注的治疗和随访等方案根据肿瘤的形态、大小、数量、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等亚分类进行临床选择。低危SBC推荐彻底的TUR以及术后6h内腔内灌注化疗,立刻灌注治疗是标准方式,化疗药物是可选的,术后维持灌注药物治疗的价值还不明确;中危SBC推荐彻底的TUR,如果第一次TUR彻底性可疑时,4~6周再行TUR,术后辅助化疗是必需的,必要时可辅助BCG免疫治疗;高危SBC推荐彻底的TUR以及4~6周后再次行TUR。术后BCG是目前高危SBC的首选灌注药物,BCG治疗失败后行膀胱切除+尿流改道为标准治疗方案[21]。恶性肿瘤的其他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靶向治疗、肿瘤疫苗等在SBC治疗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JemalA,TiwariRC,MurrayT,elal.Cancerstatistic,2004[J].CACancerJClin,2004,54:8~29.

[2]Haral,MiyakeH,TakechiYetal.ClincaloutcomeofconservativetherapyforstageT1,grade3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ofthebladder[J].IntJUrol,2003,10(1):19~24.

[3]HdguetJ,CregoM,SabateS,etal.CystctomyinpatientswithhighrisksuperficialbladdertumorswhofailintravesicalBCGtherapy:precystectomyprostateinvolvementasaprognosticfactor[J].EurUrol,2005,48(1):53~9.

[4RichardJ,Sylvester,Adrian,JAWitjes,etal.highgradeTaurorhelialcarcinomaandcarcinomainsituofthebladder[J].Urology.2005,66:90~107.

[5]AdrianPM,RichardSylvester,WillemOostrlinck,etal.EAVguidelineson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urothelialcarcinomainsitu[J].EuropeanUrology,2005,48:363~371.

[6]MuraroGB,GrifoniR,SpazzafumoL.EndoscopictherapyofsuperficialbladdercancerinhighriskpatientsHolmiumlaserversustransurethralresection[J].SurgTechnolInt.2005,14:222~226.

>[7]BohleA,JochamD,BockPR..IntravesicalbacillusCalmette-GuerinversusmitomycinCForsuperficialbladdercancer:aformalmeta-analysisofcomparativestudiesonrecurrenceandtoxixity[J].JUrol,2003,169:90~95.

[8]GarciaJA,DreicerR.Adjuvantandneoadjuvantchemotherapyforbladdercancer:managementandcontroversies[J].NatClinPractUrol.2005,2(1):32~37.

[9]SternbergCN,CalabroF.Adjuvantchemothdrapyforbladdercancer[J].ExpertRevAnticancetThet.2005,5(6):987~992.

[10]?DalbagniG,M,MazumdarM,RussoP,etal.Phase//trialofintravesicalgemcitabineinBCG-refractory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ofthebladder[J].JUrol,2004,171(4S):72~A274.

[11]?BartolettiR,CaiT,GacciM,etal.Intravesicalgemcitabinetherapyforsuperfficial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resultsofaphase//prospectivemulticenterstudy[J].Urology,2005,66(4):726~731.

[12]?PapatsorisAG,Deliveliotisc,GiannopoulosA,etal.Adjuvantintravesicalmitoxantroneversusrecombinantinterferon-alpha.Aftertransurethralresectionofsuperficialbladdercancer:arandomizidprospectivestudy[J].UrolInt,200,72(4):284.

[13]?ChoHJ,KimJK,KimKD,etal.UpregulationofBcl2isassociatedwirhcisplatin-resistanceviainhibitionofBaxtranslacationinhumanbladdercancercells[J].CancerLett.2006,237(1):55~66.

[14]?FuesselS,HerrmannJ,NingS,etal.Chemosensitizationofbladdercancercellsbysurvivin-directedantisenseoligodeoxynucleotidesandsiRNA[J].CancetLett.2006,232(2):243~254.

[15]?NogawaM,YuasaT,KimuraS,etal.IntravesicaladministrationofsmallinterferingRNAtargetingPLK-1successfullypreventsthegrowthofbladdercancer[J].JClinInvest.2005,115(4):978~985.

[16]?DingY,WangG,LingMT,etal.SignificanceofId-1up-regulationanditsassociationwithEGFRinbladdercancercellinvasion[J].IntJOncol.2006,28(4):847~854.

[17]?XiaG,KumarSR,SteinJP,etal.EphB4receptortyrosinekinaseisexpressedinbladder

cancerandprovidessignalsforcellsurvival[J].Oncogene.2006,25(5):769~780.

[18]?ZouL,ZhangP,LuoC,etal.shRNA-targetedHtertsuppresscellproliferationofbladdercancerbyinhibitingtelomeraseactivity[J].CancerChemotherPharmacol.2006,57(3):328~334.

[19]?GwynnES,ClarkPE,HallMC.Recentadvancesinthetreatmentofbladdercancer[J].ExpertRevAnticancerTher.2005,5(6):1023~1030.

治疗进展范文篇8

摘要肝胆管结石在我国是常见病,也是胆道外科领域的治疗难题,发病控制率约为95.3%,传统的手术治疗由于对于肝胆特殊生理特点,给手术治疗带来一定的限制性和盲目性,术后残石率为30%左右,从而导致手术治疗后复发,进行再手术发生率增加,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深入、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手术技术的进步,以及设备条件的改善,新手段、新技术的应用,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及再手术率均有下降。本文就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诊断

1.1临床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病根据病程及病理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可以是多方面的,从早期的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局限于肝内胆管某段肝管内的结石,至后期遍及肝内外胆管系统甚至并发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肝脓肿等的晚期病例,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在病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度不适。但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造成。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胆管炎,包括胆道梗阻三联症:疼痛、寒战发热、黄疸;重症胆管炎的五联症。在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梗阻,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甚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无明显的腹痛和黄疸。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种周期性的间歇发作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以间断右上腹痛伴发热为主要特点。无感染症状时,病人可自觉周身发热,往往无明显黄疸。但部分病人胆道感染使整个胆道系统梗阻时会出现黄疸表现。有些病人只有轻度上腹部不适,早期无典型胆道感染症状,后期,结石遍及肝内外胆道系统时可出现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1.2影像学诊断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除了在临床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外,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的检查发现。其中又分为无创类检查,包括:B超、X线腹部平片和排泄性胆系造影、MRI、CT、等;有创类检查,包括:术中胆道镜、纤维内镜及腹腔镜超声、PTC,术中B超等。由于ERCP检查技术经常导致患者强烈不适及潜在的严重并发症[2],我们把它归于有创类检查。

B超检查: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无射线辐射危害、价格低廉、方便易行,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受肠道气体的干扰,诊断的准确性优于肝外胆管结石。诊断正确率70%~80%,一直以来是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首选方法。肝内胆管结石的超声图象变化较多,一般要求在结石远端的胆管有扩张才能作出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因肝内管道系统的钙化也具有结石样的影像表现。但肝内胆管分支较多,不仔细扫描易漏诊,而且还要与肝内钙化点相鉴别。B超对肝内钙化点与肝内胆管结石鉴别困难在于,如果肝内点状、团状回声,其后若有声影,并不是典型的条索状回声,其后拽有声影,那么单纯依靠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比较困难,应结合其它手段综合判断。同时,有报道术中B超的应用可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率达91%,残石率降至9%[3]。

X线腹部平片和静脉胆道造影检查:既往临床曾经长期应用X线腹部平片和静脉胆道造影检查诊断胆管结石,包括PTC、ERCP、TCG,是用于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经典方法,一般均能作出正确的诊断,PTC和ERCP这2种方法能清楚显示呈“负影”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显示胆树图清晰,对制订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受到外科医生的欢迎。但是PTC和ERCP均为创伤性检查,对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的要求较高,有引发严重并发症的危险,随超声、直接胆管造影、CT和MRI的问世及临床应用,现在X线腹部平片和静脉胆道造影传统检查方法已经基本不用于本病的诊断[4]。

CT诊断:与超声检查比较,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高,对比度好,分辨力高,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含胆红素钙的色素性结石,钙的含量较高,故在CT照片能清楚地显示出来,除能确定结石的部位和数目外,还能显示出肝门的位置、胆管扩张及肝脏肥大、萎缩的变化。CT系统地观察各个层面CT照片,可以了解结石在肝内胆管分布的情况。有助于诊断和判断手术切除病灶的难度。在进行胆管结石检查时,应该应用薄层扫描,以避免遗漏细小结石;应用窄窗技术有利于显示略高密度的结石;除平扫外,还可进行增强扫描,能显示胆管扩张更为清楚,但是有时增强图像反而会掩盖密度稍高的结石,对肝内胆管结构及结石的分布情况实用价值有限,阅片时要注意与平扫图像进行对比观察。文献报道CT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准确率为50%~90%,其准确性的高低与结石的成分有关[5]。

核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MRI具有成像参数多、信息量大、多平面成像等优点。自1991年Wallner等[6]报道之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迅速广泛应用于临床。MRCP是一种操作简便、成像快速、无须应用对比剂即可无创伤显示胰胆管系统的MRI技术,它能从多方位清晰显示胆管树全貌,以及胆管结石的部位、数目、大小和胆管扩张的程度,使MRI诊断胆管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显著提高。据报道,MRCP检查对胆素结石敏感性可达81%~100%,特异性为98%[7]且可显示胆树全图像。有条件者,术前应行MRCP检查。

选择性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肝内胆管结石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清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确定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肝内胆管的狭窄或远端扩张。但完全梗阻者,梗阻以上胆管不能显示,应结合PTC检查。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PTC):PTC穿刺路径有前路、后路、侧路三种,以侧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方便,造影时影像清晰。对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者,PTC有很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尤其是B超引导下PTC,成功率较高。对于未做手术,而欲确定肝内胆管结石者,可考虑选用。

为了正确全面地评估胆管结石的部位、数目、大小、胆管扩张程度,以及有无合并症等情况,应该把超声作为术前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在超声检查的基础上,运用其它几种检查方法,结合病人实际临床情况,对肝胆管结石进行系统的诊断。

2治疗

2.1肝外胆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

适用于肝门部胆管无形显狭窄,未做左右肝管切开。肝内结石易通过切开肝外胆管冲洗、取出。胆管切开取石术可暂时通畅引流、控制胆道感染、改善肝功能,但其术后残石率较高,远期效果不佳。对于患者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大手术。或结石弥散,难以取净者,可通过术中或术后胆道镜取石。据报道,肝内胆管结石术中、后通过胆道镜结石取净率分别为94.4%和85.6%[8]。采用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其术后结石残留率低于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成为一种重要的术中、术后胆道内镜检查治疗方法,具有简易、微创、安全及效果确切的优点,已逐渐成为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中的常规手段。

2.2肝叶(段)部分切除术

肝叶部分切除术被认为是肝胆管结石最有效的治疗措施[9],其适应证为:局限于某区或段的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合并该段胆管狭窄或囊性扩张,结石难以取净,狭窄难以纠正者;局限于某叶或段末梢胆管多发结石无法取净者;合并肝区肝段纤维化、萎缩者;并发肝内胆管癌或可疑癌变者。本研究表明,在肝切除组术后优良率最高,残石发生率最低;当结石位于肝左叶或局限于肝右叶某一肝段,使用肝切除术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与其他两组没有差异;

2.3肝内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

2.3.1腹腔镜肝切除术

肝内胆管结石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有不少报道[10],大多认为具有微创效果,结石清除率与开腹手术无明显差异[11]。由于腹腔镜肝切除术手术风险大,技术难度高,手术器械不全等限制,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尚不能在广大医院普及。肝内胆管结石的腹腔镜切肝治疗仍仅适用于如下方面:肝内胆管结石并病灶纤维化萎缩;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狭窄;结石位于第Ⅱ~Ⅵ段肝表面和肝左外叶等处;不需要胆管整形;患者手术耐受良好,肝功能child分级为A或B级。

2.3.2介入治疗

随着介入器械的进步以及介入操作技术的改进,有学者[12]探讨通过介入技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并能取得较满意效果。经皮经肝胆道镜是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基础上进行瘘道扩张后利用胆道镜结合现代高科技的碎石、取石设备及引流支架对肝内胆管结石进行治疗,该方法简单、有效、安全、易重复进行。主要适用于:年老体弱、不适合或不愿意行传统手术者;有多次手术史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内胆管结石阻塞Ⅱ、Ⅲ级胆管形成胆汁池的患者。但此方法须先经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留置引流管1周后再行窦道探条扩张术,逐步将窦道扩张至F16~22,一般须2~3周后才能行PTCS治疗,较为费时,且可出现并发症如腹腔内出血、胆道出血、胆漏、胆汁性腹膜炎或窦道穿孔等,目前临床尚未推广。

2.4肝胆管结石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本病在祖国医学属于“胁痛”、“腹痛”、“结胸”等病范畴[13]。肝胆管结石的治疗西医以手术方法为主,创伤大,残石率高,而且结石容易复发。尽管随着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很多手术方式的出现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的完善,但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尤其是远期结石复发率为5.6%~13.9%[14]。术后联用中药口服,通过溶石、排石、抑制结石形成等作用,可使残余结石顺利排出并有效预防结石复发。李运元[15]用口服中药(基本方药:柴胡12g,黄芩12g,郁金15g,延胡索9g,大黄6g,桃仁12g,莪术15g,威灵仙15g)治疗肝胆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86例,术后随访80例:结石全部排出,无任何症状50例(占62.5%),使很多患者免除再次手术之苦。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显示,中医中药对防治肝胆管结石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也应该看到,只用中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局限性。

3讨论

准确的诊断肝胆管结石的类型及临床分型,对下一步的治疗非常重要。随着医学的进展,对肝内胆管结石病因,病理的再认识及长期对各类手术治疗后患者转归及遗留问题均有许多相应措施产生,值得借鉴。肝胆管结石外科手术治疗原则应遵循“清除结石,解除狭窄,切除病肝,矫治畸形,通畅引流”20字方针[16]。解除胆管狭窄是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核心[17]。由于肝胆管结石个体化、多样性,目前大多数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仍以开腹手术治疗为主,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基本方法有肝部分切除术,肝胆管切开取石术,术中或术后胆道镜取石术等。微创治疗的比例仍有待提高,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人体技术的开发,特别是机器人手术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联合腹腔镜与内镜技术形成多路径综合治疗肝胆管结石,将会极大扩展微创外科在肝胆管结石中的适应证,同时还将实现远程摇控微创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目标,促进不同医疗单位间的资源共享。总之,医学在不断发展,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树立循证医学的理念,客观地观察和评价远期临床疗效,不断改进治疗手段和方法,肝胆管结石的诊断治疗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宋晓雪,谢炜,孙安仁,等.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6):1732-1734

治疗进展范文篇9

展,发病率明显增多。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国外治疗进展做一综

述。

1非手术治疗

以往,对有症状的腰椎管狭窄多主张行早期手术治疗,因为认为该病总是进展

性的,然而,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应先行一阶段保守治疗后再确定是否需行手

术治疗[1]

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用药、改变活动方式、应用支具和硬膜外激素封闭。

哪一种方法也未能证实肯定有效。非类固醇抗炎药除减轻神经受压所致的炎性反应

外,还具有止痛效果。这类药物应用较多,但尚未见到治疗腰椎管狭窄获得确切疗

效的研究。扑热息痛影响肝肾功能,非类固醇抗炎药可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也影

响肝肾功能,用药时应注意。经双盲交叉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肌注降钙素(Calcit

onin)可减轻疼痛,增加行走的距离[1.2.4]。

治疗腰椎管狭窄较有效的理疗方法是拉力(stretching)疗法、腰肌强度锻练和

无氧健康训练。骑静止的自行车对有些病人很有效,这种锻练腰呈屈曲位,多数病

人能耐受。用马具设计的踏车行走锻练,因腰椎不受力,故对腰椎管狭窄的病人也

很有用。用于软组织理疗的方法较多,包括:热疗、冰疗、超声、按摩、电刺激和

牵引等方法,虽较常用,但对腰椎疾患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然而,对辅助腰椎活

动和进行更强的理疗做准备还是有益的,锻练和理疗较安全,可延迟手术治疗,锻

练可改善病人全身情况,即使不减轻症状,也有利于更好地接受手术治疗[1-3]

腰围保护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以减轻疼痛,但应短期应用,以免发生腰肌萎

缩。

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方法仍有争议,一般认为,用于治疗根性痛

的疗效较差。Cuckler等人前瞻性研究了一组病人,用于减轻根性疼痛,经双盲交

叉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对照组(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与实验组(硬膜外注射激素

)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Rosen等人回顾性研究了一组应用硬膜外激素治疗的病人

,60%疼痛症状短期有减轻,仅有25%疼痛症状长期有减轻。

Derby等人研究的结果表明,对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反应好,其手术治疗也取

得满意的效果,对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反应差,其手术治疗也未取得满意的效果,

对根性痛<1年者,应用激素封闭治疗不能预测手术效果。Rosen等人回顾性研究了

一组应用硬膜外激素治疗的病人(40例),24例(60%)疼痛症状短期有减轻,10例(2

5%)疼痛症状长期有减轻。Ciocon等人对3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硬膜外激素封闭

治疗,每周1次,连续3次,疼痛减轻长达10个月。硬膜外激素封闭疗法治疗腰椎管

狭窄虽有硬膜外血肿、感染和化学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但在非手术治疗中,仍是一

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不少作者认为,具有相对安全,副作用小,病人易于接受等

优点[1.2]。

2手术治疗

2.1手术指证当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和因疼痛不可耐受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时

,应考虑手术治疗,同时症状和体征应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一致。单纯影像学改变

绝不能作为手术适应证。必须强调:手术治疗目的是减轻下肢适应症状,而不是减

轻腰痛,虽然术后腰痛也有减轻,手术目的是减轻症状而不是治愈。术后远期随访

中,仍有增生再长入减压区的可能,使神经受压症状复发。手术也不可能使已经发

生退行性改变的椎间盘和小关节恢复正常。也不能中止脊椎退行性改变的自然发展

过程[1]。

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式文献报告很多,基本上分为广泛椎板切除减压和有限减压

两类。

2.2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方法在所有受累的脊柱横向平面,由侧隐窝

的外界去除椎板和黄韧带,受累神经根在直视下从硬膜起始部至神经孔出口的整个

行程行彻底减压,所有嵌压神经根的侧隐窝行减压,尽管临床症状提示仅为单平面

狭窄,单侧神经根受压。理由是椎管狭窄是一种多平面疾病,单平面减压远期效果

不理想[1.2]

2.3有限减压方法理由是退变性椎管狭窄多为阶段性,主要为黄韧带打折

、增生性肥厚、小关节和关节囊的增生以及纤维环膨出所致。在矢状面骨性椎管常

常不狭窄。因而应行选择性的有限减压,以保留较多的后部骨和韧带结构,从理论

上讲,可减少术后发生脊椎不稳定。该操作斜行椎板切除,是将椎板外侧前部斜行

切除,选择性的行单侧或双侧以及平面部分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术。McCulloch[

5、6]介绍的方法:后正中皮肤切口(单平面5cm),向两侧游离后,分别作双侧减

压,一般先行左侧。距中线1cm弧形切开腰背筋膜,避免损伤棘上和棘间韧带,顺

棘间韧带和椎间隙向侧方剥分离椎旁肌,单侧椎板切除范围:向上达黄韧带起点处

,向下至黄韧带止点(连带下位椎体上1/4椎板)。内侧小关节切除至椎弓内界,以

保证达到关节突下彻底减压,对Ⅰ。滑脱同时行横突间植骨。然后,在另一侧行类

似手术。这种保留棘上、棘突和棘间韧带的技术称之为减压术(Microdecompressi

on)[6]。

多平面椎板切除减压方法与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方法,相比较的前瞻性与

随机分组研究的结果已有报告。这两种方法平均随访3.7年,其临床结果相似。多

平面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时间较长,发生神经损伤为12%。多平面椎板切除减压中26

%因术中减压不理想,不得已又改为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的术式。

近年来,人们主张对双平面狭窄的患者行选择性椎板切除,应通过神经学检查

选择其中之一为引起症状的平面(责任椎),可行走路前后检查或选择性神经阻滞。

某一神经根阻滞后症状消失,即表明该神经根受压。一组报告中,28例两平面解

剖性椎管狭窄中,23例(82%)认为是一平面引起症状,5例(18%)认为是两平面引起

症状,减压手术仅在认为引起症状的1~2个平面进行。虽是两平面狭窄,但仅行一

平面减压手术,术后效果与两平面狭窄者相似[6]。

2.4植骨融合问题近年来,对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后行融合的作用讨论较多

。减压后没有同时行植骨融合术,已有并发腰椎滑脱的报告,减压同时行小关节全

切,术后腰椎滑脱多达2倍,是术后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但同时行植骨融合术,

使手术复杂化,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增多,康复时间延长

,一般认为同时行脊椎融合术对患者康复无益[1]。下列因素应考虑需同时行植

骨融合术[1、2、6~11]

2.4.1伴有退行性椎体滑脱Laus等人报告单纯减压取得成功。这表明由于

椎间隙变窄和增生性骨刺的作用,该阶段可获得自然稳定。然而,另有资料表明,

同时行滑脱阶段融合,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Postachini等人报告16例术前有滑

脱,术后随访8.6年的结果,其中6例单纯减压,另10例同时行融合术,发现未行融

合者骨质长入椎管较多,临床效果不及同时行融合者。近年来的文献分析资料表明

,若同时行滑脱阶段融合,可获得更满意的手术效果[1.5]。Postacchinit和C

inotti等人发现,术后骨质增生在腰椎单纯减压未同时滑脱阶段融合者较常见。

2.4.2伴有脊柱侧凸或后凸对腰椎管狭窄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行广泛减压

,有造成脊柱失稳或畸形加重的可能。很有必要同时行关节融合术。但并不是所有

椎管狭窄伴侧凸后凸者均行融合术,是否同时行融合术,取决于4个方面:①应考

虑弯曲的柔韧性。如果在侧屈位X线片显示弯曲可部分纠正,单纯减压有弯曲发展

的危险。②弯曲是否为进展性,若有进展就有融合的指证。③伴有椎体侧方滑脱,

表明该阶段不稳定,单纯减压会加重不稳定。④侧凸凹侧有明显的神经受压时,行

凹侧椎板和部分小关节切除,难以达到凹侧神经充分减压,扩大减压需考虑融合术

[1]。

2.4.3同一平面复发性椎管狭窄当确定再次行手术治疗时,应考虑同时行

关节融合术。因再次手术需增加小关节的切除,以扩大侧隐窝和中央椎管,小关节

切除超过50%会导致阶段性不稳,特别是小关节向矢状面倾斜时。复发性椎管狭窄

伴有医源性滑脱时,再次手术必然要考虑植骨融合,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2.4.4小关节去除过多由于手术时小关节切除或切除>50%会引起不稳定,

应同时行脊椎融合术,以防术后脊椎不稳或疼痛。如果至少有一侧小关节的完整性

保留,脊椎的稳定性就能维持。但是,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单侧小关节切除后(表

明节阶活动性明显增加),即使另一侧完整性良好,也将会发生不稳定,单侧或双

侧小关节内侧部分切除(<50%),对脊椎的稳定性影响甚微[13.14]。

2.5脊柱内固定植骨融合是否同时应用内固定器械争议较多。内固定的目

的是:①纠正脊柱畸形;②稳定脊柱;③保护神经组织;④降低融合失败或提高融

合率;⑤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因而其适应证为:①稳定或纠正侧凸或后凸畸形;②

2个或2个以上平面行较为广泛的椎板切除;③复发性椎管狭窄且伴有医源性椎体滑

脱;④屈伸位X线片显示,椎体平移超过4mm,成角大于10°时。内固定方法的选择

应以短阶段固定为主,根据术者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越来

越多的资料表明,滑脱行融合术时,同时行内固定是有益的[15~17]。

2.6手术疗效腰椎管狭窄行手术减压的疗效普遍认为较好[1.5.12]。文

献中取得疗效满意的差异较大(26%~100%),不少作者的结果表明,术后临床症状

改善随时间推移又有加重的趋势。在一组研究中,20%术后获得短期满意疗效,平

均8.2年症状又复发。另有一组,27%术后初期疗效尚好,5年后症状又加重。Katz

等人发现,不论减压融合与否,75%效果满意持续7~10年后,23%需再手术。术后

远期疗效差的易患因素包括:全身一般情况差和曾行单平面椎板减压。症状复发可

以是原手术部位狭窄复发、邻面狭窄有发展和腰痛伴腰椎不稳。相反,也有作

者报告一组病例,术后平均13年的临床结果满意优于平均7年者[18~20]。

2.7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2.7.1糖尿病对腰椎管狭窄手术减压后的疗效影响,文献所报告的差异较大。在

一组报告中,糖尿病术后疗效差的比例较大,易发生术后伤口并发症。优良率仅为

42%,而无该病者为91%。另有一组报告却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72%),无该病者

为80%。有资料表明:术后减轻与活动有关症状的疗效与无该病者相似,但对减轻

下肢持续疼痛与感觉异常的疗效不肯定。这是因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本身残留神经

症状[1]。

2.7.2其他因素满意的手术效果取决于:①病人选择适当;②术式确定正确;

③术中操作精细。Katz等人报告194例手术结果,其中40例疗效不满意,认为主要

原因为:①术前全身情况差;②存在多种疾患;③背部症状较下肢症状突出。④以

往腰椎有手术史者,腰管狭窄术后的疗效受影响。已有资料表明,在腰椎手术中发

生小关节骨折是发生晚期腰痛的一种潜在因素。

3结论

尽管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解剖异常、临床症状和自然发展过程有了进一步的

认识,许多治疗方法的科学性仍未得到充分的证实。理疗、药物治疗和硬膜外激素

封闭的疗效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硬膜外激素封闭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虽有硬膜外

血肿、感染和化学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但在非手术治疗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

法。不少作者认为,具有相对安全,副作用小,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非手术治

疗对大多数病人减轻症状仍是有效的方法。对腰椎管狭窄相关的自然发展过程仍需

进行前瞻性随机研究,其方法仍需要改进,以提高对其相关的自然发展过程的认识

近年来,倾向有限减压的术式,以保留脊椎后部稳定成份,降低短期并发症,

但是,由于狭窄复发和邻面狭窄的发展,产生远期失败率却较高。对腰椎管狭

窄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和滑脱时,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减压术后同时行融合术

是妥当的。减压后行椎弓根短阶段固定,可提高融合率,避免了长范围固定。最好

的方法是选择对病人有利的术式、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提高疗效,这仍是有待继续研

究的课题。

作者简介:张功林(1954-),男,甘肃人,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显微外科,脊柱

内固定,电话:(0931)8975286

参考文献:

〔1〕SpivakJM.Degenerativelumberspinalstenosis[J].JBoneJoint

Surg(Am),1998,80(7):1053~1066.

〔2〕GarfinST,HerkowttzHN,MirkovicS.Spinalstenosis[J].JBoneJo

intSurg(Am),1999,81(4):572~586.

〔3〕DeenHG,ZimmermanRS,LyonsMK,etal.Measurementorexerciseto

leranceonthetreadmillinpatientswithsymptomaticlumbarspinalste

nosis:ausefulindicatororfunctionalstatusandsurgicaloutcome[J]

.JNeurosurg,1995,83:27~30.

〔4〕RydevikBL,CohenDB,KostuikJP.Spineepiduralsteroidsforpatie

ntswithlumbarspinalstenosis[J].Spine,1997,22:2313~2317.

〔5〕SandersonPL,GettyCJ.Long-termresultsofpartialundercutting

facetectomyforlumbarlateralrecessstenosis[J].Spine,1996,21:1352

~1356.

〔6〕McCullochJA.Microdecompressionanduninstrumentedsinglelevel

fusionforspinalcanalstenosiswithdegenerativespondylolisthesis[J

].Spine,1998,23(20):2243~2252.

〔7〕SatoK,KikuchiS.Clinicalanalysisoftwo-levelcompressionoft

hecaudaequinaandthenerverootsinlumbarspinalcanalstenosis[J]

.Spine,1997,22:1898~1904.

〔8〕FischgrundJS,MackayM,HerkowitzHN,etal.Degenerativelumbarsp

ondylolisthesiswithspinalstenosis:Aprospective,randomizedstudycom

paringarthrodesiswithandwithoutinstrumentation[J].Spine,1997,22:

2807~2812.

〔9〕FoxMW,OnofrioBM,HanssenAD.Clinicaloutcomesandradiological

instabilityfollowingdecompressivelumbarlaminectomyfordegenerative

spinestenosis:Acomparisonofpatientsundergoingconcomitantarthrod

esisversusdecompressionalone[J].JNeurosurg,1996,85:793~802.

〔10〕McCullochJA.Posterolateraluninstrumentedlumbarfusion:Asoft

tissueenvelopetechnique[J].Spine,1997,22:397~422.

〔11〕GrobD,JumkeT,DvorakJ.Degenerativelumberspinalstenosis:Dec

ompressionwithandwithoutarthrodesis[J].JBoneJointSurg(Am),1995

,77:1036~1041.

〔12〕AirakssinenO,HernoA,TurunenV.Surgicaloutcomeif438patient

streatedsurgicallyforlumbarspinalstenosis[J].Spine,1997,22:227

8~2282.

〔13〕KatzJN,LipsonSJ,BrickGW,etal.Clinicalcorrelatesofpatient

satisfactionfollowinglaminectomyfordegenerativelumbarspinalsten

osis[J].Spine,1995,20:1155~1160.

〔14〕AtlasSJ,DeyoRA,KellerRB.TheMainelumbarspinestudy,partⅢ.

1-yearoutcomesofsurgicalandnonsurgicalmanagementoflumbarspinal

stenosis[J].Spine,1996,21:1787~1795.

〔15〕KatzJN,LipsonSJ,LewRA,etal.Lumbarlaminectomyaloneorwit

hinstrumentedornon-instrumentedarthrodesisdegenertivelumbarspin

alstenosis.Patientselection,costs,andsurgicaloutcomes[J].Spine,19

97,22:1123-1131.

〔16〕PostacchiniF.Managementoflumbarspinalstenosis[J].JBone

JointSurg(Br),1996,75:154~164

〔17〕WhitecloudTS,DavisJM,OlivePM.Operativetreatmentofthedege

neratedsegmentadjacenttoalumbarfusion[J].Spine,1994,19:531~536

.

〔18〕FrazierDD,LipsonSJ,FosselAH,etal.Associationsbetweenspina

ldeformityandoutcomesafterdecompressionforspinalstenosis[J].S

pine,1997,22:2025~2029

〔19〕KatzJN,LipsonSJ,ChangLC,etal.Sevento10yearsoutcomeofd

ecompressivesurgeryfordegenerativelumbarstenosis[J].Spine,1996,2

1:92-98.

〔20〕HernoA,AiraksinenO,SaariT,etal.Surgicalresultsoflumbars

治疗进展范文篇10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根据欧美国家的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统计,腹股沟疝的发病率约为1‰~5‰[1]。腹股沟疝通常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斜疝最常见,约占腹股沟疝的95%[2],男性患腹股沟疝多于女性,但股疝多发生于女性[3]。腹股沟疝临床表现典型时,诊断明确,但有时由于临床查体的疏忽与检查方法不当以及疝形成初期时肿块不明显,诊断较为困难,容易造成漏诊,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外科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其中较为著名的有Macvay和Shouldice,并相继产生了无张力修补术和腹腔镜修补术。现对腹股沟疝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腹股沟疝的诊断

1.1首先要熟悉腹股沟疝门的解剖因为疝只发生在解剖薄弱的腹壁处,而腹股沟区解剖学上存在先天性缺陷,再加上后天病理性损害因素,如腹压增加、营养不良等,疝极易发生,凡在该区域出现的肿块,都要考虑到疝的可能。

1.2其次要系统询问病史由于腹股沟疝平时往往表现为腹股沟区若隐若现的肿块,医生往往为局部肿块所吸引,忙于做理学检查,并由此获得诊断,却忘了详细询问病史。病史对婴幼儿和老年人更为重要,前者由于检查时啼哭、腹紧,不易进行,从母亲处可以得到较好的启发。老年人病程长,疝所在区往往慢性发炎,疝环周围组织松弛,疝内容物易与疝囊发生粘连,成为难复性疝或滑动性疝,病史可加以澄清,也可以解释如消化不良、腹胀、便秘或尿频、尿痛等临床症状。

1.3必要的常规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咳嗽冲击试验和手法回纳。腹股沟疝病人检查一律先采取站立位,显露整个腹部、腹股沟区,双侧进行比较,应注意双侧的腹股沟疝是多见的。腹股沟疝的肿块常位于耻骨结节上方,若阴囊内有肿块,首先检查肿块四周,特别注意的是其上缘,是否与其他边缘一样界限分明,能摸到一条正常的精索,反之肿块属阴囊内病变,如睾丸鞘膜积液;如肿块上缘不“断”带有蒂柄而进入腹股沟管,则应先拟诊疝为妥。其次是做咳嗽试验,检查者手紧按肿块,令其用力咳嗽,如肿块随之膨大微微下移,张力增加,即为“膨胀性咳嗽冲击试验”阳性,这是疝的一大特点,然后是做手法回纳,医生站在病人肿块侧,一手扶住病人的背腰部,另一手从上而下地放于腹股沟区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位置,以便作手法回纳。手法回纳也可在病人平卧位进行,婴儿疝可趁熟睡时回纳。多年疝的存在常致已有粘连的难复性疝或滑动性疝,只能回纳部分疝块。

1.4辅助检查

1.4.1X线平片适用于嵌顿性腹股沟疝,站立位时可显示:肠胀气、阶梯状气液平等肠梗阻征象。

1.4.2疝囊造影术对于不明原因的腹股沟区疼痛患者,筛选隐匿性腹股沟疝具有非常实用的诊断价值,其敏感性100%,特异性98%,阳性预测值93%,无假阴性[4,5]。但要注意疝囊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的检查方法,盲目穿刺可致腹直肌或肠壁血肿,甚至引起腹痛而需手术探查。

1.4.3B超检查对疝的诊断亦有价值,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观察疝内容物的血供情况、血流速度,以了解有无绞窄和坏死。Hsu-Chong[6]总结诊断腹股沟疝的标准:(1)筋膜缺损;(2)疝囊内可见蠕动的肠袢;(3)当增加腹压时,疝囊突出和增大,当压力减小时,疝囊可以缩小。测量腹股沟管的直径(≥4mm),特别是用力咳嗽时,腹股沟管直径增加(≥2mm),可以提示腹股沟疝[7],超声诊断疝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92.7%、81.5%~96%[8,9]。Babkova[10]报道超声诊断斜疝准确度为84%,直疝准确度为96%。对于长期腹股沟区疼痛而没有发现疝出的病人,超声可为最有效的诊断方法。Orchard等[11]人证明了腹股沟区超声对持续腹股沟区疼痛病人诊断的有效性。超声还可通过确认疝口的位置、疝囊突出途径以及腹壁下血管与疝囊的关系,从而区别直疝和斜疝。应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观察腹壁下血管和疝囊的关系区别直疝和斜疝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86%[12]。有研究证明疝囊内大量的液体、疝出的肠壁增厚(>4mm)、疝出的肠袢内含有大量液体、腹腔内肠袢扩张为嵌顿疝的特征影像[13]。

1.4.4CT特别是螺旋CT可以清楚显示疝囊的解剖位置和疝的内容物。CT主要应用于诊断闭孔疝,对于隐匿性、表现不典型的腹股沟疝患者,临床又不能明确或肯定的病例,CT扫描能清晰地显示病变,但要注意尽管腹股沟疝的CT表现典型,也需要注意与腹股沟区的肿块、肌肉、淋巴结、隐睾、鞘膜积液、急性肠梗阻进行鉴别诊断[14,15]。

1.4.5MRI可以清楚显示增宽的腹股沟管前后径和疝出的脂肪和肠袢,还能提供良好的软组织影像,可以发现其他引起腹股沟疼痛的疾病。MRI诊断疝的敏感性为94.5%,直疝和斜疝诊断准确度为89.7%[16]。

2腹股沟疝的治疗

2.1有张力修补术(1)Bassini法(1887年):是切断并高位结扎疝囊颈后,在精索深面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缝合至腹股沟韧带上,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此法应用最广,适用于成年人腹股沟斜疝,腹壁一般性薄弱者。(2)Ferguson法(1890年):是一种加强腹股沟管前壁的修补术。(3)Halsted法(1889年):此法也是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不同之处是在于将精索移位于皮下。此法也适合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但由于精索移位较高,可能影响其发育,不适合于儿童与青年人。(4)Macvay法(1948年):与Bassini法的唯一区别处是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肌腱膜弓缝于耻骨梳韧带上,以达到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目的。此式适用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成人、老年人和复发性斜疝。

上述疝修补术总体疗效满意,但存在诸多不足:(1)均用已有缺陷的邻近组织进行修复;(2)将不在正常解剖位置的组织强行拉拢缝合,张力很大,不符合外科手术原则;(3)联合腱和腹股沟韧带的缝合是两种不同组织间的缝合,不易产生真正的愈合;(4)修复术中留有大量的线结增加了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由于上述因素,疝修补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报道初发腹股沟疝的术后复发率约为10%,复发疝高达20%,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在7%~12%之间[17]。

2.2低张力修补术Shouldice法(1953年)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向上切开,直至内环,将切开的两叶重叠缝合,然后将腹内斜肌缝于腹股沟韧带深面。此法自20世纪70年代有广泛应用趋势,适宜于较大的成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其复发率低于1%,此术式只适用于腹横筋膜未损坏者,操作较复杂,基层医院难以开展[18]。

2.3无张力修补术主要的方法有: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平片修补手术、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等。

2.3.1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此手术是在1998年Rchins等首先设计,将疝环充填物固定缝合在内环或缺损处有边缘上,通过与美国Banl公司合作,推出了成型产品Marlexmeshprefixplug使手术操作更为简单,也使该手术方式在欧美许多国家迅速推广。国内报道其复发率为3.2%[19]。其标准手术步骤为:充分游离疝囊;还纳疝囊;植入充填物;嘱患者咳嗽,证实充填物到位;将充填物与内环或缺损处边缘缝合;放置补片。该手术简单、快速、有效,手术中仅需很少的缝合,是当今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最佳术式。

2.3.2平片修补手术此手术是由Lichtenstein于1989年设计的一种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一个片状Martex补片缝合于腹股沟管后壁而替代传统的张力缝合,该术式操作简单,手术的游离、缝合与传统手术相同,容易掌握。该术式不需缝合联合肌腱和腹股沟韧带,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损伤机会少。术后局部无明显的疼痛感及紧绷牵拉感,平片修补术的材料也较疝环充填式价廉。

2.3.3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即GPRVS(giantprostheticreinforceofthevisceralsac)是在腹股沟处用一较大的补片来替代腹横筋膜,多用于复杂和复发疝,通过巨大补片挡住内脏囊,后经结缔组织长入,补片腹膜发生粘连得以实现[20]。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1)手术适应证广泛,适用于各种初发与继发的腹股沟疝;(2)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术中组织分离少,不需要做腹股沟区的广泛解剖,相对微创;(3)术后恢复快,2~3h即可下床活动;(4)术后短期或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远低于张力性修补术(7%~12%)并发症的发生率;(5)术后疝复发率显著降低,充填式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率在初发疝低于1%,复发疝低于2%。

2.4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常用的主要有:(1)腹膜内铺网法(intraperitonealonlaymesh,IPOM);(2)经腹腔腹膜前固定铺网修补法(transabdomialapproachwithstapledpreperitonealmeshrepair,TAPP);(3)腹腔外腹膜前铺网法(totallyextrapertionalapproachwithpreperitonealonlaymesh,TEP)。大多数学者采用TAPP或TEP[21~23],因为前者是经腹膜内解剖,后者是经腹膜外解剖。后者操作较复杂,手术时间长,且易损伤血管、神经以及周围脏器,并发症较多,而IPOM复发率较高。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优点:(1)术后疼痛轻,无需服用镇痛药;(2)术后恢复快,一般次日即可下床活动,术后1周即可恢复正常活动;(3)对双侧疝、复发疝的治疗最为适合,对于双侧疝它不需要增加手术切口,手术时间也明显缩短;而对于复发疝不需要解剖瘢痕组织,避免损伤腹股沟管的结构;(4)腹腔镜下可较全面地观察双侧腹股沟管的位置,对各种腹内疝作出明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特别是对复合疝以及隐性疝;(5)它是在无张力状态下进行修补的,不需强力缝合,不破坏腹股沟管解剖结构,不需游离精索,减少了损伤;(6)术后复发率低。

主要缺点是:(1)费用较高,患者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2)需在腹腔内和气腹下进行。

【参考文献】

1马颂章.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回顾和展望.上海: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1,11.

2郁解非.黄家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08-923.

3SteveEubanks.SabistonTextbookofSurgery.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15-1233.

4MacarthurDC.CrieveDC,ThoropaonAM,etal.Herniographyforgroinpainofuncertainongin.BrJSurg,1997,B4:684-685.

5CalderF,ExanaR,NeilsinD,etal.Valueofherniographyinthemanagementofoccultherniaandchronicgroinpaininadults.BrJSurg,2000,B7:824-825.

6Hsu-ChongY,CynthiaLJ,BurtonA,etal.UltrasonographyandCTofabdominalandinguinalhernias.JClinUltrasound,1994,12(8):479-486.

7ChouTY,ChuCC,DiauGY,etal.Inguinalherniainchildren:USversusexploratorysurgeryandintraoperativecontralaterallaparoscopy.Radiology,1996,201(2):385-388.

8TruongS,PfingstenFP,DreuwB,etal.Valueofsonographyindiagnosisofuncertainlesionsoftheabdominalwallandinguinalregion.Chirurg,1993,64(6):468-475.

9vandenBergJC,deValoisJC,GoPM,etal.Detectionofgroinherniawithphysicalexamination,ultrasoundandMRIcomparedwithlaparoscopicfindings.InvestRadiol,1999,34(12):739-743.

10BabkovaIV,BozhkoVV.Ultrasoundassessmentindiagnosisofuncomplicatedinguinalhernia.Khirurgiia,1999,2(2):46-50.

11OrchardJW,ReadJW,NeophytonJ,etal.GroinpainassociatedwithultrsoundfindingofinguinalcanalposterioerwalldeficiencyinAus2tralianrulesfootballers.BrJSportsMed,1989,32(2):134-139.

12KorenkovM,PaulA,TroidalH.Colorduplexsonography:diagnostictoolinthedifferentiationofinguinalhernia.JUltrasoundMed,1999,18(8):565-568.

13RettenbacherT,HollerwegerA,MacheinerP,etal.Abdominalwallhernias:Crosssectionalimagingsignsofincarcerationdeterminedwithsonography.AJR,2001,177(5):1061-1066.

14彭桂岚,范正平,邹定刚.膀胱腹股沟疝一例.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12):785.

15裘法祖.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97-398.

16vandenBergJC,deValoisJC,GoPM,etal.etectionofgroinherniawithphysicalexamination,ultrasound,andMRIcomparedwithlaparoscopicfindings.Investadiol,1999,34(12):739-743.

17吴肇汉.无张力疝修补术-疝修补手术的新趋势.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65.

18唐健雄.疝修补术后复发的手术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4):206.

19姜海平,汤汉林,杨冠群,等.腹股沟疝的个体化治疗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国综合临床,2003,19(7):652-653.

20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股疝和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0).

21SchultzL,GraberJ,PietrafittaJ,etal.Laserlaproscopicherniorrhaphy:aclinicaltrialpreliminaryresults.JLaparoendoscSurg,1990,1(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