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对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3:07:42

治疗对策

治疗对策范文篇1

关键词:猪病;治疗无效;原因;对策

近年来,现代科技发展速度加快,全新的兽药与兽用疫苗逐渐增多,猪病诊断技术也随之提高。但在兽医临床中,猪病的控制效果始终差强人意,对生猪产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有必要对猪病的治疗工作提高重视,优化养殖质量。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猪病治疗无效的原因与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猪病治疗无效的原因阐释

导致猪病治疗无效的原因诸多,集中体现在疫苗防疫不合理、兽药使用问题、猪场饲养管理水平有待提升3个方面,进而为制定具有可行性的解决对策提供必要帮助。1.1疫苗防疫不合理。1.1.1疫苗免疫程度缺失。在猪病传染病控制中,重点集中于胃肠炎、猪瘟、流行性腹泻及猪圆环病等等。要想增强以上传染疾病预防与控制效果,就应具备科学性疫苗免疫程序。但很多养殖场始终未制定免疫程度,仅在发病后采取集中免疫措施,而不发病则不选择免疫。这样一来,猪只体内会缺少抵抗此疾病的持续抗体,在病毒侵袭后会增加感染概率,影响感染后的治疗效果。1.1.2部分疫苗质量不达标。很多个体兽医职业道德缺失,会选择过期疫苗亦或是稀释疫苗浓度,不足量注射疫苗,均对疫苗作用产生不利影响[1],最终诱发疫病爆发。除此之外,新病与旧病的交替发生也会引起猪病治疗无效。伴随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外交流与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很多养殖户会购置异地生猪与种猪,而在饲养过程中并未开展检疫、监督免疫及卫生管理等相关工作。而猪舍内原有猪群也会因大量引入外来猪群而感染免疫抑制性的疾病亦或是并发症。很多猪群基础疾病尚未得到有效治疗,加之新感染疾病,直接增加了猪病治疗负担,进而出现猪病治疗无效的后果。1.2兽药使用问题。1.2.1抗菌药物与激素药物使用超量。很多养殖场内并未聘请专业兽医,且工作人员也未接受职业训练,仅凭借放养猪经验,在病猪治疗中只使用地塞米松、青霉素和链霉素。若治疗效果不理想,还会增加用药剂量。如果微生物敏感度不强,抗生素的过量使用并不能将其杀死亦或是抑制,甚至还会增强其对药物的耐受程度,致使动物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难度增加。而地塞米松属于激素药物,应用适度可发挥抗过敏、抗毒素及抗炎作用,若长时间过量使用,会使体内激素分泌受到影响,机体免疫力下降,对疾病预防造成不利影响。1.2.2联合用药过于盲目。很多养殖户对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并不了解,在出现猪病后随意配药。而且部分兽医也会糊弄农户,为其开具大处方,不断增加治疗费用。不仅导致药物间出现拮抗作用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还会导致病原菌变异,形成抗药性。1.2.3治疗效果不彻底。大部分养殖户在猪病发生后因怕花钱而不按时给药,甚至还会选择劣质兽药,在病情稳定后立即停药。但药物在体内的药效时间固定,在药物浓度降低到特定水平后要立即补充,以免病原菌在低药物浓度条件下生长和繁殖,最终形成耐药性或者是变异,增加后期治疗难度。1.3猪场饲养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当前,很多养殖场的养殖规模随之扩大,但配套设施始终不完善,设备也相对落后,很难保证猪舍设计合理,出现管理粗放的现象,对应激控制的作用也严重忽视。结合当前猪舍管理现状发现,绝大部分养殖户会混合饲养不同品种与类型的猪,很容易加快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速度,进而引起大规模猪群感染问题,直接影响猪病治疗。若猪舍内通风条件不理想,内部有害气体浓度增加,温度不合理且噪声大,无法对猪群进行保护,进而影响其抵抗能力。在病原微生物侵袭情况下,猪群因不具备较强的抵抗能力,即便用药及时也同样会出现治疗无效的问题[2]。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养殖户的素质水平偏低,会对生猪进行恐吓或鞭打,对猪病治疗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季节,养殖户未严格管理猪舍内部环境,导致寄生虫、病毒和细菌等病原体大量滋生,诱发一系列猪感染疾病,治疗难度增加且治疗无效。

2解决猪病治疗无效的对策

根据以上对猪病治疗无效原因的分析和研究,在后期工作中应将治疗无效原因作为出发点,探讨解决猪病治疗无效的对策与方法。2.1聘请专业兽医。猪养殖场应聘请专业兽医,特别是规模化养殖户,很容易发生猪病,所以需要和兽医进行密切交流。有效规避猪病防治问题的发生,兽医也应不断扩充个人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深入学习并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病例,进而更好地了解疑难杂症病例及罕见的病例。作为兽医,畜禽是其主要的治疗对象,坚决不应受个人利益得失而损害养殖户的经济利益,而是要结合猪病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保证治疗用药的针对性,也不应背离行医道德标准,有效规避贩卖问题药物或高价药物行为的发生。2.2治疗用药的科学控制。在仔猪和种猪免疫接种期间,养殖户应对激素药物和抗生素实际加入剂量、使用状况等给予高度重视。即便为了减少猪病发病率,规避猪群感染疾病风险,同样需严格控制疫苗接种使用剂量。特别是富含青霉素成分的药物,在实际使用时要提高重视,以保证用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3]。2.3增强提前预防意识在生猪养殖期间,要针对养殖区域定期开展全面消毒处理工作,疾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在养殖过程中要借助防治结合思想,坚决不允许忽略综合预防养殖区域不同病原体,结合养殖区域卫生环境,科学合理地采取重点防疫及全面消毒措施,针对疑似疾病问题猪只进行系统检查,并且隔离养殖,以免感染其他生猪。能尽量减少生猪发病概率,规避不必要的经济损失。2.4强调猪舍卫生管理的作用。在生猪养殖期间,猪舍管理十分关键,应保证其卫生环境达标。为此,在管理养殖区域过程中,要尽量使得环境卫生与养殖标准要求吻合,减少猪病感染率,规避猪病大面积感染,不断增强生猪抵抗病原体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要针对生猪养殖区域的设备进行系统规划,对猪舍分栏处理,保证不同栏内的种猪和母猪分配比例合理。在管理生猪过程中,管理人员不应采取粗暴行为,以免猪群产生过激反应。除此之外,应结合季节的变化进行必要消毒。猪群生活环境与饮用水的消毒十分必要,因猪舍内会累积部分粪便,应选择熟石灰消毒,以规避病原体感染。夏季要针对猪舍进行降温与消毒处理,而在冬季要采取保温措施,借助保温方式强化猪群机体免疫功能及抵抗能力,进一步增强猪病治疗质量与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全面推进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养殖户经济效益,一定要高度重视猪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的重要性。结合猪病治疗无效的情况,结合具体原因采取具有可行性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改善当前猪病治疗无效的现状,确保病猪得到及时且针对性地治疗,使其能健康生长,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猪肉和肉制品。

参考文献:

[1]侯亚杰.猪病治疗无效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20(6):172.

[2]王亦欣,冯云霞.引起猪病治疗无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甘肃畜牧兽医,2016,46(14):33-34.

治疗对策范文篇2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咯血;药物治疗;药学监护

支气管扩张[1-2]是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使得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受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典型的症状有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主要致病因素为支气管感染、阻塞和牵拉,部分有先天遗传因素导致。患者大多患有麻疹、百日咳或支气管肺炎等病史。咯血又可分为痰中带血、少量咯血、中等量咯血、大咯血。支气管扩张引起间断性的小咯血危害较小,如为长期反复持续咯血,可引起轻度贫血、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但支气管扩张引起的大咯血危害较大,由于血液的凝固性,如果一次性大量咯血,未及时排出支气管,造成血凝块在支气管,堵塞导致支气管不通畅,可引起肺不张、感染等,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有可能诱发阻塞性肺炎、肺脓肿,严重者甚至引起窒息、死亡。为此,笔者探讨和分析了临床药师参与支气管扩张患者伴咯血临床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及其治疗对策。

1病例资料

某患者,女,39岁,身高158cm,体质量51kg。主诉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咯血、胸闷,咯血呈阵发性,鲜血样,量少,无畏寒、发热,无胸痛,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头昏;在当地村卫生所就诊,拟“支气管扩张”予以相关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但治疗后其症状有所改善,但此后症状反复发作,2月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咯血、胸闷症状,且发作次数较前增多,鲜血样(约20mL),在县人民医院就诊,仍拟“支气管扩张”予以相关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无明显改善,为进一步诊治,来院门诊就诊。门诊拟“咯血待查”收入住院治疗。入院体检示,该患者精神、睡眠、饮食欠佳,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有减轻趋势;否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病史和结核病史。入院诊断:支气管扩张伴咯血。

2治疗与药学监护过程

该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咯血、胸闷,咯血呈阵发性,鲜血样,量少,无畏寒、发热,无胸痛,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头昏;症状反复发作,2月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咯血、胸闷症状,且发作次数较前增多,鲜血样(约20mL)。在县人民医院就诊,仍拟“支气管扩张”予以相关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但症状无明显改善,来本院门诊就诊,门诊以“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收入住院。该患者入院后,给予积极治疗,初始治疗方案:(1)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g,加入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q24h,抗感染治疗;(2)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1.0g,加入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q24h,抗感染治疗;(3)注射用血凝酶2U,肌肉注射,q12h,止血治疗;(4)注射用卡络磺钠6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q24h,止血治疗[3]。用药2d后,该患者无咯血,双下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明显干湿性罗音,病情明显好转。经过抗感染药学AntiInfectPharm2018August;15(8)刘良裕,等.1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伴咯血临床治疗的药学监护及其对策•5d治疗后病情好转,嘱其出院带盐酸莫西沙星片0.4g,口服,q24h;1周后来院复查肝、肾功能和胸部CT;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防寒保暖,如有不适,门诊随诊。2.1抗感染治疗根据该患者症状、体征等,入院诊断为支气管扩张伴咯血较为明确。支气管扩张指感染、理化、免疫或遗传等原因引起支气管壁肌肉和弹力支撑组织的破坏而引起的中等大小的支气管不正常扩张,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控制感染是支气管扩张急性感染期的主要治疗措施,其目的是控制细菌感染,减少细菌负荷,阻断支气管扩张的炎症恶性循环。支气管扩张感染常见感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但据细菌学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较常见。故该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作用的头孢哌酮,并与联用左氧氟沙星联用对多数革兰阴性肠菌、革兰阳性球菌、厌养菌、衣原体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扩大了抗菌普,使用比较合理,同时采样做菌培养,进一步明确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根据其病情及药敏结果更改抗感染药物治疗。2.2对症及支持治疗该患者咯血量约20mL,属小量咯血,支气管扩张咯血由于支气管壁肌肉和弹力支撑组织的破坏引起中等大小支气管不正常扩张,破坏了支气管黏膜或毛细血管,使黏膜下的血管破裂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因此采用注射用血凝酶促进凝血,和卡络磺钠以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抗血小板聚集而起到止血的对症治疗。2.3药学监护监护药物的不良反应:(1)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泻、腹痛、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失眠、头晕、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症状;皮肤瘙痒、皮疹,休克等过敏反应;可致心电图QT间期延长,并偶有心律失常发生;静脉注射给药时少数患者有局部反应,如注射部位疼痛和炎症。出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肝功能、白细胞计数减少异常,及其偶有血糖值下降等。(2)采用头孢哌酮治疗,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和低凝血酶原血症,用药期间应监测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同时给予维生素K1防止出血现象的发生。(3)注射用血凝酶,出现偶见过敏样反应,应密切监护。(4)卡络磺钠,个别患者可能出现恶心、眩晕及注射部位红、痛等症状。2.4药师建议采用头孢哌酮治疗,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和低凝血酶原血症;如患者有咯血症状,可能会增加出血量[4],加重症状,建议停用头孢哌酮,改用美洛西林-舒巴坦钠治疗。

3小结

本案例中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用药主要围绕抗感染治疗、止血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药师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查阅药品说明书和相关“指南”,参与了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了最佳的治疗方案,同时从药物作用特点的角度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发挥了药师的专业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7-40.

[2]蔡柏蔷,何权瀛,高占成,等.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2012版)[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5(5):20-30.

[3]杨德湘,杨莉,王沣,等.不同药物联合卡络磺钠对支气管扩张伴咯血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8,(5):35-37.

治疗对策范文篇3

一、中医可以根治多发性骨髓瘤

髓为奇恒之府,比较而言,较五脏发病更易治疗。大量临床也证实多发性骨髓瘤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生所致的恶性肿瘤,主要侵犯骨髓,以溶骨性损害为主。常见症状为骨痛、病理性骨折、贫血、出血、发烧等。中晚期则多伴以反复感染、肾功能损害等。值得注意的是,该病早期骨痛常呈游走性,中晚期则多为固定部位。而其骨折,多为腰椎压缩性骨折,及肋骨骨折,也可见肱骨骨折。

本病起病在骨,而其根在髓。肾主骨而生髓,故治疗上以补肾为第一要务,辅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瘀,或佐以清化痰浊。肾气壮而精气生,正胜则邪退,不治瘤而瘤细胞自消;瘤细胞消退,则骨髓功能恢复,气血自生,其病自愈。笔者创立的中药复方涣膈饮系列,2号工于补益元气、化瘀血、逐痰浊,而涣膈5号则有调理气血、补肾壮骨之功效,故与多发性骨髓瘤正相吻合。而涣膈3号长于祛瘀生新,并能醒脾开胃,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该系列方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上显现了诸多独特之处:一是见效快,一至三个疗程即可使瘤细胞下降,血像好转,体质增强。二是基本无毒副作用,除个别人,尤其是化疗后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轻度腹泻外,未见其它不良反应。山东省医工所及山医大药理教研室的药理实验也证实“无明显不良反应”。三是具有根治的作用。由于无毒,无副作用,适于连续治疗,很多患者在服用6-12疗程之后(多者可达24个疗程),症状消除,浆细胞正常,血像正常,骨损害恢复,宣告治愈所以说,治愈多发性骨髓瘤并非万难之事,在治疗之初树立起坚定的信念是治好本病的前提

二、治骨痛、骨折不可漫用活血、“接骨”药

本病之骨痛、骨瘤形成、甚或骨折,是为元气竭乏、精血大亏、气失温养、肾精不得注于骨所致。因属本虚标实证,故理气活血止痛剂不可妄施。譬如元胡、苏木、三棱、莪术等,不惟于疼痛无补,有的患者反而越用越痛,越用体质越差。此时宜温养气血、滋补肝肾为主,或稍辅以养血活血之剂,如川窮、归尾、丹参等。骨得温养濡润,寒凝自消,其痛自减;气血得以正常运转,瘀滞自除,骨瘤自消。

至于骨折,切勿滥用川断、骨碎补、自然铜等“接骨药”,因为这些药虽有接筋续骨之效,但同时也有活血动气之弊,于多发性骨髓瘤末期是不相宜的。骨碎补一药,本草多言其补肾强骨之能,列为接骨第一药。然笔者体会,此药活血力大而补肾力小,甚至体会不到其补肾的作用。对于体壮气实者,骨折之后用之确有效验,用其理气活血之力也。多发性骨髓瘤乃极虚之证,用之鲜有奏效者。

自然铜,其性沉降,伤脾败胃,于多发性骨髓瘤有百害而无一利,切勿浪用。

三、治疗浆细胞增高,禁用凉血解毒、软坚散结

有的重症患者瘤细胞性浆细胞可达85%,免疫球蛋白(IgM、IgA、IgG等)可达一千以上。对此,有的医家望文生义,认为只要是瘤细胞增高,或免疫球蛋白病理性增高,就必用凉血解毒、软坚散结之品:黄药子、山慈菇、南星、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等等。甚或浪用全虫、蜈蚣、乌蛇、蟾蜍、天龙等五毒,美其名曰以毒攻毒。毒未去,而正气已涣散,很多病人因此陷于绝境。

其实浆细胞增高或免疫球蛋白增高的根本原因是元气大亏所致。而所谓的元气大亏,就是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极度低下或极度紊乱。由此而导致体内肿瘤抑制基因失去了对原癌基因的监控能力,导致细胞分化程度降低,这种低分化细胞具有无限生长性,从而导致浆细胞极度增高或免疫球蛋白病理性增高。而中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就是以保护、增强、激活免疫系统功能为突破口,激活P53蛋白及肿瘤抑制基因,提高机体对外来入侵者及变异细胞的识别、侦知、监控能力,增强DNA修复机制和清除机能,启动癌细胞的凋亡程序,以彻底消灭癌细胞。临床实践及基础研究均证实,中医的培元补气辅以化痰逐瘀正是“保护、增强、激活免疫系统功能”的最有效方法。因凉血解毒、软坚散结等治法破血动气,恰恰能降低多发性骨髓瘤(尤其是晚期)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因而是不相宜的。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如果置脉、舌、色、形、声、味、便、溺等于不顾,仅凭病名,甚至是仅凭想象而遣方用药,欲治此大症,确实是不可企及之事。

四、轻链型万勿拖延治疗,更不可轻用化疗药

由于多发性骨髓瘤轻链型最易损害肾脏,轻者造成氮质血症,重者甚至形成尿毒症,故其治疗更为急迫。肾为先天之本,在已经为病所累的情况下,如再加以化疗药的的重度打击,则必致根本动摇,陷于绝境。所以说,对于化疗我们持否定态度。由于化疗对消化系统、造血系统,乃至整个免疫系统都有极强的破坏作用,从根本上动摇了患者生存的基础。人之不存,何以疗病?化疗后也可能浆细胞暂时有所下降,但肾功能也会进一步减退,这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笔者体会,反复化疗的患者,由于“神不使也”,对续后治疗常不敏感,预后也大多较差。

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不仅不可轻用化疗药,即便是激素类药,如地米、甲强龙等也以慎用为宜。因为激素类药对骨质也有巨大的破坏作用。

肾为五脏之一,其病远较髓这个奇恒之腑难治。然治之得法,成功逆转也并非难事。需要强调一点,治疗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的重点仍然是抗癌,即针对浆细胞的病理性增高、免疫系统的损害等为主,针对肾脏用药依然是第二位的。但针对肾脏用药又绝对不可或缺。笔者体会,轻链型对肾脏的损害主要表现在湿毒内存和瘀浊内阻上,常见面色晦暗、胫骨前水肿、舌淡苔厚腻、小便清澈无臊味(毒邪不能外排)。也就是说轻链型对肾脏的损害以邪实的一面为主,所以治疗上应以祛瘀化浊排毒为主,辅以调补肾气,笔者常用膈下逐瘀汤合寄生肾气丸加减,每获佳效。不可宥于肾脏有补无泄之说,滥用温补,否则必致邪毒内闭,变症蜂起。

五、多发性骨髓瘤发热切忌苦寒直

多发性骨髓瘤晚期常并发感染、发烧、贫血、出血等症,尤以发烧为多见,体温可高达39度、40度,特点是不恶寒(如伴有重度细菌感染可出现寒战),也没有明显的头疼(或可伴有肌肉酸疼),而以乏力、欲寐为主。此症虽来势汹汹,但绝非实证,若误投以苦寒之剂则其热益甚。从“但欲寐”一症即可明了,此少阴病也。见此证者多危笃,然调理得法或有回春者。笔者常以四逆汤合补中益气汤、重用人参,如伴有胆系感染者可参以小柴胡汤。其它常用的方子还有八珍汤、阳和汤等,阳和汤中之麻黄、白芥子宜少用,以1-3克为宜。

此类发烧常为高烧,且不恶寒,所以常被误认为实热。曾接诊一患者,已发热月余,某医以当归六黄汤、小柴胡汤不效,后用东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三副有小效,又因加大连、芩、石膏量而其热愈炽,遂以为实证无疑,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防风通圣散等遍用之而寸功不立,反致饮食尽废、形消骨立。及至笔者接诊时,脉洪大,重按全无,舌淡嫩无苔,此真气已散,法在不治。经其家人再三恳求,勉为处方:红参30、附子9(先煎30分钟)、山萸肉30、大熟地30、五味子6,一副,水煎,分3次服。嘱停用其它一切抗癌药,以防重伤将绝之元气。隔日午后其家人复来取药,言服药后即未再起热,停药一天,体温又升到37.8度。复予前方两剂,其热平复。其家人要求服用我院的涣膈饮,并配合化疗。虑其真元已绝,必不耐化疗之祸,遂婉言拒绝。后得知该病人殁于化疗的第四天(一疗程尚未结束),令人欷嘘不已。

六、典型病例

1、多发性骨髓瘤轻链型

X区X山,男,52岁,黑龙江伊春人。2006年于哈尔滨某医院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轻链型,当时浆细胞25%、肌酐246、BUN12,用万科化疗2疗程,效果不佳,诸指标反呈上升趋势(浆细胞46%)。于2006年11月17日来红旗医院就诊.X患者多处骨痛,左锁骨骨折并骨瘤形成,T12L1压缩性骨折,尚可勉强行走。纳差、大便调、小便量可色淡无臊味。面色黯黑,脉弱沉取有滑像,舌淡边有瘀斑及齿印。拟方:涣膈2号180mmbid、涣膈5号180mmbid、涣膈3号1丸tid、清肾合剂180mmbid。服药一疗程,病情减轻,小便色较前深。服药三疗程,浆细胞15%、肌酐160、BUN9。X后以上方出入,共治疗11个疗程,左锁骨骨瘤消失,肾功正常,骨穿偶见瘤细胞。此后隔两个月服药一个月,8个月后,诸症消失,遂告愈。

2、多发性骨髓瘤重度发烧案

姜,男,59岁,江苏铜山人,因发烧胸痛7个月,2008年于徐州、南京等多家医院诊为多发性骨髓瘤,予马法兰、地米等,症状无明显改善,于2009年3月9日来红旗医院就诊.

治疗对策范文篇4

一般资料:

自1981年至1994年治疗的20例中,男八例、女十二例。36岁——50岁的七人,51——80岁的13人,当病至10天的八人;10日至30日的七人,一个月以上的五人。中经络的七人,中脏腑的八人,后遗症的五人。

对本病的认识1、特点:突然发病、昏迷神志不清、不醒人事、进而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治疗不当,往往致死致残。

2、病因病机,诱发本病的病因:风、火、痰、毒、中风的发生和发展可涉及到心、肺、肝、肾四个脏器;由于以上四个脏器阴阳失调、平时房劳过度,劳累、嗜酒,生活无常,膏梁厚味,肉食过度而发生。

治疗方法:(分类)

一经络:

1、肝肾阴虚及肝阳上亢型:表现为头晕头疼、耳鸣、少寐多梦,腰酸脚软、手脚麻木,逐渐发展为偏瘫、口眼歪斜、舌实、语言障碍、舌质发红、苔白或稍黄、脉象眩滑或弦细数脉。

治疗原则: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为则。

治疗方法:中药、生龙骨30克,生牡物30克、代褚石15克、钩藤30克、菊花15克、白芍15克、玄参10克、龟板10克、怀牛膝30克、天麻10克,生地30克。

每日一剂,每日分三次口服:若头胀失眠,严重者加羚羊角粉1克冲服。

针炙: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通里、用泻法,一日一次或一日二次;第一次针患侧,第二次针健侧,如隔日一次,每次健患侧均做针炙治疗,语言不利的加廉泉,玉液、金津放血,口眼歪斜加针攒竹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医风等。

体液疗法,丹参液加大黄液静滴、剂量可根据体质情况而定;另加小活络丹内服,每日二次,每次一粒、黄酒送下。

2、痰热腑实及风痰上扰型:表现为半身不遂,或半身麻木、口眼歪斜,大便干燥或秘结、语言不利、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大。

治疗原则:代痰通络,祛痰活络为利。

治疗方法:中药:胆南星15克、全瓜蒌10克,大黄10克、芝硝10克(冲服),服后如果大便每日3到5次,症状逐渐好转后,改用下例处方:胆南星10克、全瓜蒌30克、丹参30克、白芍6克、鸡血藤30克;若头昏严重者加钩藤30克、菊花15克,珠珠母30克,(先前)若烦燥不安,彻夜不眠者,痰热内蕴,阴虚阳亢的加生地10克、沙参10克,夜交藤12克。

针炙: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通里、丰隆、阳陵泉用泻法。每日一次或二次,第一天针刺患侧,第二天针健侧,若隔日治疗一次,患健两侧均取;语言不流利的加廉泉,金津、玉液放血;口眼歪斜加刺攒竹透鱼腰,四白透迎香,地仓透颊车,医风、下关。

中成药可选用牛黄清心丸,每日二次,每次一丸,早晚分服,白开水送下。

一、中腑腑:分闭证和脱证两大类型。

1、闭证:由於阴阳元气发生逆乱而得、症状:表现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口眼歪斜、两手紧握、患肢拘急、强痉、烦躁不安、面赤身热、气粗、大便闭阻、痰声漉漉、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治疗原则:化痰开窍、平肝熄风

治疗方法:1、急性期的抢救针炙:人中、十二井穴点刺放血、必然苏醒、苏醒后针刺以下穴位:廉泉、氵勇泉、丰隆、太冲、合谷均用泻法。

2、中成药灌服:安官牛黄丸、至宝丹,紫雪散、万氏牛黄清心丸、根据病情可选一种应用、应采用先针刺后灌药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才更好。

1、中药的应用:羚羊角粉1.5克(冲服),钩藤30克(后下),竹沥水20ml,半夏10克、醋胆南星10克,七节菖蒲10克、郁金10克、天竹黄10克、黄连5克、夏谷草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次频服。

若风痰偏盛、静而不烦、面白唇紫,舌苔白腻、去黄连、夏谷草;另加苏合香丸、每次1-2丸;若痰盛,喉间痰涌,加川贝母,或竹沥水40ml灌服,每次间隔4-6小时一次。

若痰火重灼、面赤气粗、身热烦躁,呕吐、呃逆、大便秘结,加龙胆草10克、大典10克、枳实10克、风化硝5克(冲服)。

若风痰偏重,手足抽搐的加石决明30克,(先煎),全虫5克、地龙15克、煎服,每日一剂。

1、脱证:表现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半身肢体瘫软,口眼歪斜、目合口张、鼻干、息微、手足撒开、二便失禁、汗多、肢冷、舌痿脉象微弱欲绝。

治疗原则:回阳固脱为则。

治疗方法:重用灸法;大推、神厥、丹田关元,隔姜50-300壮,大艾炷。苏醒后针气海穴、关元穴。

2、内闭外脱症:

首先采用人中穴强刺激的方法进行治疗,刺后加灸足三里,气海、百会、兼轻久刺激三阴交穴,用平补平泻法。

中药液静滴;生脉散注射液或参附散注射液静脉滴注。

中药处方:小红参10克、制附子10克、急前后灌服或鼻饲、用人参、附子汤也可以。

若汗多不止的加生龙骨30克,生牡(牛历)30克、上两味先煎、黄芪30克、五味子6克,煎石服。

3、后遗症的处理:治疗一个月后,形成的偏瘫,口眼歪斜症状的患者、统按后遗症处理及治疗。

气滞血瘀型;症状:肢体软弱无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质紫、有瘀点、舌苔白、脉象细涩。

治疗:针灸、阳白穴、下关穴、地仓穴、廉泉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阳池穴、通里穴、环跳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绝骨穴等。

一般的情况下,每次治疗取面部二穴,上肢、下肢各取三穴、或用透穴法;尽量做到取穴少而精,以上穴位轮换使用;另外,每次治疗加取心、肝、肺、肾的原穴:即太冲、太溪、内关、三阴交穴等。

每个病例坚持治疗三个疗程、评定效果。每日一次或一日二次针灸,上午针患侧,下午刺健侧。也可隔日一次治疗,每次患健侧双侧针灸穴位,二十天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相隔七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上以穴位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取哑门穴第一针先刺哑门穴、然后再配合其它穴位,每周针哑门穴一到三次。

中药的应用:中成药、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丹、牛黄清心丸、可任选一种或两种运用。按说明书剂量服用。

中药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克、当归30克、鸡血藤15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桑寄生15克、红花6克、地龙10克、桂枝6克、每日一剂三次分服。

肝肾亏虚型:症状:一般表现为上下肢软弱偏瘫,发酸、言语不利、流品水、头晕面赤;神志呆痴,面色无华、无神、舌白、脉细微。

治疗方法:针灸处方、四白、下关、地仓、廉泉、曲池、外关、合谷,阳池、通里、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肾俞、胆俞、肝俞。

一般每次治病取面部二穴,上下肢各取三个穴位,或取透穴,以上穴位轮流使用、用补法或者灸法、每个病例治疗三个疗程评定治疗效果十次或十天为一疗程。

中成药,可使用人参再造丸,或健步虎潜丸服用,每日二次,每次一丸。

中药处方:地黄30克、巴戟天10克、石斛10克、肉苁蓉1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0克、熟附子8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每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民间卓验方的治疗:

1、生附子研未,用醋调和,贴双湧前穴上每日一次,用於下肢冰冷型的患者。

治疗效果评定标准:

思维正常,语言清楚流畅,四肢功能恢复或基本恢复,生活自理者为临床治愈。思维清楚,语言及四肢功能大部分恢复。生活基本可自理的为显效。病情较前好转;思维清楚,语言及四肢功能较前好转为有效。同治疗前后相比病避孕药没有变化或恶化者为无效。

治疗效果:

20例病人中,治疗10人,占总数的50%,显效6人,占总数的30%,有效3人,占总数的15%,死亡1人,占5%,总有效律为95%。显效以上的病例为80%。

讨论:以上20例用纯中医方法治疗,方法简单、疗效可靠、没有什么毒副作用,是治疗中风病较理想的系列治疗方法,很值得同道们临床一试,并推广之於一九九五年六月。

摘要]:笔者自1981年1994年,治疗中风症20例,简略的论述了病因,病机风、火、痰、虚、涉及心、肺、肝、肾四脏、并系统简明了分类介绍了自己的治疗方法。

治疗对策范文篇5

关键词:脑损伤;对冲伤;额颞部;外科手术

枕顶部着力所致的额颞顶对冲伤是最常见的一种颅脑损伤,由于对冲运动时脑组织与凹凸不平之颅骨发生擦挫和冲撞,常致使颅前窝和颅中窝的额颞叶前部底面脑组织受损,多表现一侧为主的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易早期形成脑疝,死亡率高。手术治疗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我科自2003年6月~2008年6月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扩大硬膜腔减张缝合术治疗单侧为主重型额颞顶对冲伤5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8例,男性38例,女性20例,男女之比2.1∶1,年龄10~71岁,平均39.6岁。受伤入院时间0.3~10h,平均3.5h,受伤至手术时间1~10.5h,平均4.8h。受伤原因:车祸伤37例,坠落伤8例,打击伤11例,其他伤2例。术前GCS>8分19例,3~8分39例。术前双侧瞳孔散大17例,单侧瞳孔散大31例。术前均行头颅CT扫描,其中单侧额颞顶部挫裂伤,硬膜下血肿17例,脑挫裂伤伴颅内单发血肿26例,伴颅内多发血肿15例。鞍上池受压变形17例,脑干周围池变形,移位及闭塞24例。13例患者存在多发性损伤,四肢及骨盆骨折8例,胸部损伤3例,腹部损伤2例。

1.2手术方法

采用美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12cm×15cm)[1],切口起自颧弓上耳屏前1cm,于耳廓上方向后上方延伸至顶骨正中线,向前沿正中线至前额部发际下,顶部骨瓣成形需旁开正中线矢状窦2~3cm,并常规咬除蝶骨嵴返折部及额颞底侧骨板。对35例清除颅内血肿及挫伤坏死脑组织后脑膨出较明显,脑搏动恢复缓慢者同时行去大骨瓣减压,扩大硬膜腔减张缝合;术后常规置硬膜下引流管。

二、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GOS标准对预后进行评估,良好33例,中残8例,重残9例,死亡8例;术前GCS>8分的19例中良好17例,中残2例,无重残及死亡。8例死亡者中,术前GCS均<8分,3例死于脑干挫裂伤;1例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4例系术前脑疝时间较长,继发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致死。

三、讨论

枕顶部着力所致的额颈顶对冲伤多表现为单侧为主的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脑内或多发血肿并以广泛脑挫裂伤为重,易早期形成颞叶脑疝危及生命。手术仍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小骨窗及常规额颞骨瓣开颅无法达到有效的减压目的,更容易增加继发性血肿和(或)脑水肿所致脑疝的发生率及切口脑膨出。本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扩大硬膜腔减张缝合术治疗58例此种类型的对冲伤,恢复良好率和中残率达到70.7%,比照以往的临床资料,此方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额颞顶部颅脑对冲性损伤,较小骨窗及传统额颞瓣、颞顶瓣或颞肌下减压术有如下特点与优点:(1)术野显露充分,有利于手术操作。标准外伤大骨瓣可显露额叶、颞叶、顶叶、前颅窝和中颅窝,有利于额底、镰旁及颞底的处理,可清除额颞顶硬膜外,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能清除额叶、颞叶前回及眶回等挫裂伤区坏死脑组织,可控制矢状窦、桥静脉、横窦及岩窦撕裂出血,可控制颅前窝和颅中窝颅底出血及修补硬脑膜,防止脑脊液漏。此术野利于直视下对出血来源止血,从而减少了迟发性血肿和再次手术的发生机率。(2)减压充分,有利于脑疝回复。本术式骨窗下至颧弓水平,咬除部分蝶骨嵴,使颞前及侧裂血管暴露于骨窗,减少其受压及因此所致的脑干受压,使侧裂静脉减压更充分,可使部分颞叶钩回疝自行回复。并可在此术野下,采用轻抬颞底及反复向小脑幕切迹缘冲注生理盐水的方法促进颞叶疝的回复。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可减少小骨窗开颅增加继发性水肿和(或)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脑膨出,以及继发性血肿和(或)脑水肿所致脑疝的发生率。本术式关键在于充分暴露颞底,从侧方解除脑干的受压。额叶底对冲性脑挫裂伤者,需将骨窗尽可能延至前颅窝底部,以利于减少脑干在矢状轴上的受压与移位,改善预后。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术野显露充分,减压充分,利于手术操作,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国内外前瞻性研究及回顾性分析均表明,标准外伤大骨瓣疗效优于常规骨瓣,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早期大骨瓣减压术有利于改善脑血流和脑组织氧分压,保护脑组织,颅内高压时间过长及小骨瓣减压均不能使颅内动脉氧分压提高到正常水平。手术只能排除脑继发性损害,且需抢在继发性脑损害发生之前才能奏效,对那些尚可逆转的脑实质损伤和正在发生和发展的脑水肿、脑肿胀,主要仍是靠非手术治疗,术后要加强病情观察,及时气管切开,进行颅内压监测,冬眠亚低温治疗,积极抗脑水肿,脑干损伤可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纠正水、电介质酸碱失衡,预防消化道出血及肺部感染以及神经功能康复治疗,以提高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效果。

【参考文献】

1江基尧.介绍一种美国临床常用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6):381.

2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479480.

3寇堃,陈征新,付元贵,等.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2):5758.

4江基尧,于明琨,朱诚,等.2284例急性颅损伤患者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17(3):188.

5刘艺春,马建华,余坚,等.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13):8990.

6吕立权.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应用[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分册),2002,29(3):204206.

治疗对策范文篇6

关键词:猪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疾病。该病在豫北地区的濮阳、清丰、滑县、内黄、安阳、林州等县市普遍流行,大部分50日龄左右仔猪先发病,哺乳仔猪致死率几乎100%,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早产、死胎等现象。发病初期流行快,症状严重,死亡率高,后期症状轻微。无继发和混合感染,病程7~12d。如有继发和混合感染病程延长,且多数愈后不良。现将其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一、临床症状

断奶仔猪、育肥猪和大猪患病精神沉郁,嗜睡,扎堆,体温41.5℃左右,猪发热后2d,部分猪全身皮肤呈浅紫红色,尤其腹部,5~6d后皮肤呈土黄色,病程再长一些体质差的猪皮肤苍白。病初食欲废绝,治后有少量采食,大部分猪眼结膜发红,严重的上下眼睑粘住使眼无法睁开。部分猪流粘性鼻液,后期干结堵塞鼻孔,使猪张口呼吸,眼睑发绀,个别耳部发绀,少数后肢内侧及腹下部有出血斑,部分猪步态不稳,少数猪发病10d左右出现急性死亡,死亡时口腔出血。继发其他疾病,症状更加复杂。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串病精神差、喜卧、发热41.5℃左右,所有发病猪全身皮肤发红,个别猪中、后期皮肤黄染,食欲废绝,便秘,有的不发热同样出现上述症状,部分猪出现流产、早产,尤其是临产母猪流产率高,不流产的产出死胎,有的即使产活仔,但仔猪弱小,死亡率高,这种现象持续1个月左右才恢复正常。哺乳仔猪患病发热、精神沉郁、嗜睡、扎堆、贫血、腹泻,死亡率极高,严重的几乎全窝死亡。

二、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贫血及黄疸。皮肤及黏膜苍白,血液稀薄、色淡、不易凝固,全身性黄疸,皮下组织水肿,多数有胸水和腹水。心包积水,心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松弛,色熟肉样,质地脆弱。肝脏肿大变性呈黄棕色,表面有黄色条纹状或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膨胀,充满明胶样胆汁。脾脏肿大变软,呈暗黑色,有的有针头大灰白色坏死结节。肾脏肿大,有出血点。有时淋巴结水肿。公务员之家

三、诊断

附红细胞体感染后7~8d,猪主要表现为高热和溶血性贫血,这时血液检有大量附红细胞体。而在后期,血液内附红细胞体数量减少,血检很难查出。新鲜血液检查,取耳静脉血1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玻片,在400~600倍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虫体球形、豆点形、杆状或颗粒状。由于虫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有张力作用,使红细胞在视野内上下震动或左右运动,犹如摆动的齿轮。血片染色检查,取耳静脉血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杆状紫红色虫体,当调节微螺旋钮时,虫体折光性较强,中央发亮,形似气泡。红细胞边缘凹凸不平。瑞氏染色检查,虫体呈紫蓝色。或采取抗凝血1mL(加肝素或柠檬酸纳)加10%福尔马林液1mL混匀,送实验室用丫啶橙染色检查,附红细胞体呈现由浅至深的枯黄色。

四、防治措施

4.1预防

对已发病的猪场,应及早诊断,防止传给怀孕母猪或哺乳仔猪,实行隔离,加强消毒,驱灭蚊蝇,体表驱虫。对全群用土霉素或金霉素进行预防。可在产前2周用金霉素450g/t拌料和产后4周以220g/t拌料或母猪在产前注射土霉素(11mg/kg体重),能对母猪和仔猪起到防病效果;对于1日龄仔猪注射土霉素(50mg/头),种猪和生长肥育猪用对氨基苯胂酸90g/t饲料可预防猪附红细体病的发生,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应激,加强通风,防止猪群拥挤和饲料质量突变,严格兽医卫生操作规程,保持卫生。防止人为传播疾病。

4.2治疗

用血虫杀注射液,首次剂量按0.4mL/kg体重,配合安乃近、氨基比林等解热药分点深部肌肉注射,2d后再按0.2mL/kg体重分点深部肌肉注射,一般2针即可见效或治愈,少数未愈者隔2d再按0.2mL/kg体重注射1次,其间用抗生素和解热药对症治疗。或用血虫净首次按7mg/kg体重,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配成50g/L溶液,臀部肌肉分点注射,同时用环丙沙星或磺胺-6-甲氧嘧啶配合安乃近等解热药物颈部肌肉注射,2d后再用血虫杀按0.2mL/kg体重配伍解热药再注射1次,期间用抗生素、解热药对症治疗。对于食欲废绝、病情严重的病猪,采用信石耳部包埋,肌注长效土霉素,静滴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VC等药物,同时根据体温、呼吸等状况,采用安乃近、安胆等药物对症治疗。病情基本控制后按0.15%的比例在饲料中添加四环素或土霉素,连用2周,停用3d后再连用1周,可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宁秀云,王小青,孙泰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2004(4):32.

[2]高俊梅,余德勇.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防治与公共卫生安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Z1):89-95.

治疗对策范文篇7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65例,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37岁~55岁,住院次数1~10次,诊断:精神分裂症56例,情感性障碍7例,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1例,精神发育迟滞1例。

1.2临床应用

首次发作、首次起病或复发、疾病加剧的治疗,均应视为急性期治疗。用药前必须排除禁忌证,做好常规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以及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心电图检查。口服用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治疗量,兴奋躁动者宜选用镇静作用强的抗精神病药物或采用注射制剂(氯丙嗪、氟派啶醇等)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在体内生物学的半衰期长,一般1~2/d给药。药物的治疗剂量应个体化。抗精神病药物长期维持治疗可有效的预防复发。维持治疗的剂量一般为治疗剂量的2/3~1/4、应是最小的有效剂量。

2护理

2.1服药前,用药前护理人员要耐心地向病人讲明用药的目的、意义,使病人有心理准备并取得合作;对不合作病人应给以耐心劝说,强调服药的重要性,与病人讨论不合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发药时亲自将药交给病人,看服到口,服后检查口腔,保证按量服药。让患都先去卫生间排空二便,回来后集体到指定服药地点准备好水怀和水,然后然后认次给患者服药,仔细检查每一位患者口腔是否将药咽下,还要观察病人的异常现象,看有无藏药和吐药,服药后让患者休息一会。

2.2维持足够的营养及水分的摄入,每日摄入量在2500~3000m1。选择软饮食或流质,避免粗糙、干硬及刺激性食物;如果口中有食物滞留,使病人侧卧,采取必要措施清除残余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减少误吸机会。增加病人活动量,以刺激其食欲,鼓励病人多用粗纤维食物,如食带皮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等,以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鼓励病人多饮水,注意观察有无排尿困难,并做好记录,必要时给予导尿。

2.3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保证充足夜间睡眠。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定期紫外线空气消毒,防止合并感染将病人安置在单间病室,防止交叉感染;当病人出现乏力、咽喉痛、高热等症状时,切不可认为纯属上呼吸道感染,要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白细胞化验结果;对易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如氯痰平,要每周复查一次血常规,发现粒细胞减少时停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生血药对症处理。

2.4注意病人站立时有无头晕症状,监测血压情况。嘱病人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下床时有人搀扶,避免突然站立。癫癎发作时可用安定5~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并备好压舌板。

2.5告诉病人或家属,如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并不意味着病人吃错了药,故不必惊慌,应尽快遵医嘱给病人服用安坦、异丙嗪或肌肉注射东莨菪碱,症状会很快得到缓解。对于慢性锥体外系反应,如表情呆板、动作不协调、静坐不能等,要注意将这些症状和痉挛本身的精神症状相鉴别。精神科护士要了解椎体外系反应的表现及处理方法,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发现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帕金森综合征等表现时,及时报告医生。严重者可采用抗胆碱能药物如安坦、东莨菪碱等处理,必要时减少或更换药物;做好生活护理,因病人多有震颤、流涎、呆滞、动作缓慢或步态急促和强直,生活不能自理。故需加强个人卫生及生活护理,如喂食、穿脱衣服,行走时多加扶持,防止跌伤。迟发性运动障碍者如用抗胆碱留药物处理,反而使症状加重但在睡眠或注意力集中时,可暂时缓解或消失,故应加强精神安慰,做好心理护理,督促适当参加娱疗活动,创造条件,改善病人睡眠;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为了预防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生、应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如手部的指划样动作,口、舌、颊等部位有节律的抽动,吸吮等,及时与医生联系,停药观察。2.6评估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病人的进攻行为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有无中毒的前驱症状,如呕吐、腹泻、精神不振等,及时监测血药浓度。如发现药物中毒,应立即停药,采取抢救措施。

2.7将病人置于工作人员视线下活动,重点交接班,密切观察病人的言语、行为以及情感反应,掌握病人病情,多与病人相处,给以关心和同情,启发病人倾诉内心的痛苦以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必要时辅以其他药物配合治疗。

2.8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并保持营养供给,协助口腔护理。协助病人洗漱、进食、排便及料理个人卫生,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制度。避免局部皮肤刺激,防日光曝晒,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内衣。

2.9评估和记录病人所出现的心律失常、气短、头晕;评估心脏功能,了解心搏出量,并做好记录,监测血压、心电图,限制病人活动范围,保证病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得到良好的休息,必要时给镇静剂。

3讨论

加强用药的宣教工作,使病人对疾病有足够的认识,特别强调药物对疾病的重要性,明确药物治疗的意义,同时,指导他们掌握药物副反应的具体临床表现,根据病情加减药物。为了保证给药过程顺利进行,良好的病房管理是必须具备的。通过学习使大家掌握更多的精神药物基本知识及其副作用的临床表现和护理,认真观察治疗后的反应,及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确保用药物安全。

治疗对策范文篇8

关键词:胆囊结石病;治疗方法;综述文

一、手术疗法

当今占主导地位的治疗手段仍是手术切除胆囊。特别是实施人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以来,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迅速在全世界得以普及、推广与提高,使胆囊切除手术也呈上升趋势。

1.1胆囊切除的“缘由”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traditionalopencholecystectomy,OC)

1882年德国一代名医Langenbuch完成了世界第一例胆囊切除手术,同时也提出切胆取石的理论,但在当时没有内镜技术的落后的情况下,老式胆囊造瘘取石术后结石极易“复发”,Langenbuch最终提出了“胆囊切除不仅因为胆囊内含有结石,而且还因为胆囊能生长结石,故只能行胆囊切除方能根治。”此即为著名的“温床学说”,人们将此作为“金标准(goldstandard)”。因此,100多年来对于胆囊结石病的治疗,胆囊切除为首选。

切胆的另一个理由是所谓的“病灶论”,即凡有结石的胆囊多伴有慢性胆囊炎,即使取出结石,胆囊炎症仍然存在,故为了不能留下病灶,胆囊势必要切除。

在“金标准”与“病灶论”的影响下,胆囊切除术的观念和思想被广大外科医生所接受并影响至今。

1.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987年法国妇科医生Mouret成功地首次应用腹腔镜摘除胆囊,随后由Dubois于1988年5月开始正式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公开发表。1990年法国DuboiS首次报道了3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行此类手术,而且是例数最多的。

1991年2月我国云南曲靖地区二院率先引进此项新技术,迄今LC术在全国各大医院普遍开展,因其具有创伤小,痛苦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近年胆囊疾患治疗的主要术式,称为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新的“金标准”。

1.3新式保胆取石术

多年来,诸多学者在保留胆囊除去结石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面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但以往保留胆囊的各种术式,由于术后复发率高,如由kellett等最早报道的胆囊造瘘取石,术后总复发率34.6%;经皮胆囊切开取石术后10年的胆石复发率为41.46%;体外震波碎石术后10年的胆石复发率为54%,因此通常认为保留胆囊的各种取石、碎石术不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但在胆囊切除术开展的同时,伴随人们对胆囊生理功能和胆囊切除对人体不良影响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年轻患者对保留胆囊这一人体器官的强烈要求,又促使“保胆取石术”再度提出。倡导保胆学者提出保胆的理由。

1.4对“温床学说”的质疑

从全世界范围看,70%~80%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因此对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早已成为胆道外科的热点。冉瑞图教授强调:成石性胆汁来自肝脏,胆汁中的主要成分胆固醇、胆色素、胆汁酸、胆盐、脂肪酸等都不是由胆囊决定的,这些成分的改变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肝脏本身的功能有很大关系。李子禹等认为,“成石性胆液”的形成主要与肝脏的成分代谢调节失衡有关。即:肝细胞摄取、合成、分泌胆固醇增多,酯化作用下降;肝脏胆汁酸合成抑制;胆液中磷脂含量及成分的改变。何铁汉等也认为胆固醇结石形成之前就存在脂类代谢紊乱,使分泌到胆汁中载脂蛋白AⅠ浓度减少,成核时间缩短,促进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可见,胆囊并不是形成结石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否定了“温床学说”认为的“胆囊能生长结石”的理论,因此切除胆囊治疗胆囊结石病日渐不合理。

1.5揭开“胆囊造瘘术后结石复发率过高的秘密”

二十年来,由于现代高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之其他医学领域的进步,促进了内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内镜可以直视胆道内部情况,对胆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探讨保胆取石术后胆石真实复发率,我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宝善教授的保胆协作组自九十年代初经过17年临床研究和探索,设计和开展了称为“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课题的研究,共报告了2000多例保胆取石病人(含胆囊息肉)3~5年后的复发率降至2~4~6%,10年后的复发率2~4~7%,16年后的最高复发率为11%。无严重合并症,无死亡率。从而揭开了“胆囊造瘘术后结石复发率过高的秘密”:老式胆囊造瘘取石术是盲人取石。当时的条件术者不能直视胆囊内部真实情况;加之,取石过程中盲目使用钳子夹,刮匙刮,难免将结石夹碎,遗漏碎屑;而其判断结石是否取净的标准,不能用直视而是用手触摸决定结石的有无,不当的方法导致了术后结石的遗留;待到细碎结石慢慢长大,即误认为结石“复发”,实为医生“术中遗漏”和“残留”所致,张宝善教授认为这才是胆囊造瘘取石术术后极易复发的“关键”所在。而目前开展的“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是用纤维胆道镜进人胆囊内进行检查和治疗,纤维胆道镜既可随意弯曲,又可照明观察,可以直视胆囊内部,哪里有结石就可以到达哪里取石,做到完全、彻底取净结石,治疗结果真正可靠,此为"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的优势所在:先进的设备为保留胆囊奠定了基础。

1.6关于“病灶论”

切胆的另一个理由是胆囊结石病人的胆囊多伴有慢性炎症,取出结石后炎症仍然存在.保胆学者则认为:炎症产生因结石刺激引起,去除结石后炎症自会消失,因任何炎症都是可逆的,因此认为对胆囊不能一切了之。

1.7“保胆”依据

1.7.1胆囊重要性

胆囊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其功能包括:①储存胆汁:肝脏分泌的胆汁可暂时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要时,再由胆囊排出,同时又起到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②浓缩胆汁:肝脏分泌的胆汁由胆囊粘膜吸收后,留下胆汁中的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变成胆囊胆汁,胆囊胆汁比肝胆汁浓缩30倍,在进食高脂肪食物时,就排入肠道帮助消化;③分泌粘液:胆囊粘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粘液20毫升,可以保护胆道粘膜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④排空:进食后,胆囊收缩,将胆囊内的胆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胆汁的同时,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并排出体外;⑤近年发现,胆囊还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和复杂的化学功能。黄志强院士强调:胆囊粘膜具有分泌IgA抗体的功能,因而是具有保护性抗体的重要器官,这对于胆道系统的免疫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1.7.2切胆不良反应

鉴于胆囊的重要功能,因此切除胆囊后出现的远期副作用,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及造成一定的精神心里负担:(1)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保胆学者认为[15]胆囊切除后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的原因是:胆囊具有储存、浓缩和收缩胆汁功能。胆囊切除后,肝胆汁由肝内排出无处可存,只能持续不断地排人肠道;待到急需大量胆汁时,已无胆汁帮助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腹胀腹泻。(2)胆囊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液的胃反流,胃液食管的反流对于胆囊切除术后十二指肠肠液反(duodenogasiricreflux,DGR)和胃液反流近年报道很多,已证实产生DGR的原因是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储备功能的丧失引起,即: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不断排入十二指肠,增加了反流入胃的机会。(3)胆囊切除术对结肠癌发病率的影响近年来,许多欧洲学者发现,患结肠癌的病例中,不少病例都有胆囊切除的病史,有学者指出: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性较未行胆囊切除病例增加45倍。Vernick等认为,胆囊切除术后胆汁的质和量的改变是大肠癌变的主要原因。胆囊切除术后更多的胆汁循环影响了细菌的降解,由此产生胆盐池中的次级胆酸的含量和比例增高,而次级胆酸具有致癌或协同致癌作用,故易发生结肠癌变。由于近端结肠内的次级胆酸的浓度较高且右半结肠对次级胆酸的吸收大于左半结肠,故胆囊切除术后癌变好发于右半结肠。(4)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也称胆囊切除后遗症、再发性胆道综合征,系胆囊切除术后所出现的与胆道系统病变(胆道功能障碍、胆道上行感染、残余结石、复发结石、胆道狭窄等)有关的临床综合征(上腹隐痛、恶心、饱胀、泛酸、消化不良、大便稀溏、便次增多、厌油腻、发热黄疸等),一般认为25%-30%的患者可出现一过性症状,很快消失,约2%-8%患者则因症状持续而需要治疗。此症状的出现是由于胆囊切除术后胆管压力增高及免疫功能紊乱所致,临床治疗也甚感困难。(5)胆囊切除术后导致胆管损伤的问题在胆囊切除的手术过程中,由于Calot三角局部组织粘连的影响,胆囊切除术所带来的合并症在所难免,其中胆管损伤发生率有0.13%~2.3%,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医源性胆管损伤,据报道[19]其中92%发生于胆囊切除术中。另外腹腔镜胆囊切除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为开放胆囊切除的2~3倍[17],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腹腔镜开展的早期.此外腹腔镜胆囊切除致胆管损伤时,有12%~47%的可能存在血管损伤[18],会导致部分胆管上皮细胞萎缩、糜烂,严重者可以遍及整个管周,引起胆管狭窄。在美国,每年约50万例要做胆囊切除,而我国人口在美国之上,每年将有成千上万例胆管损伤发生;而胆管损伤的并发症是胆道外科的非常疑难的课题,特别是还有一定的死亡率,因此保胆学者认为:与内镜保胆取石相比,内镜保胆取石是在胆囊腔内施行手术,根本不可能伤及胆囊周围器官;此点必是胆囊切除的很大缺陷[19]。(6)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过程中,发现:在未切除胆囊的胆总管结石病例中,结石多由胆囊排出而来,称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而切除胆囊的胆总管结石病例中,其结石的性质多为胆色素结石,即称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分析原发结石形成的原因时,其中一个重要的学说就是“流体力学”原理。即:在胆囊切除以后,胆囊对于胆管内的流体压力失去了缓冲的作用,导致了胆总管内压力增高引起了胆总管代偿性扩张,从而又使胆总管内的胆流速度变慢,并发生旋涡或涡流,此即形成胆石。

基于胆囊的重要功能及切胆后造成的副作用,裘法祖院士在2007年也提出“重视胆囊的功能,发挥胆囊的作用,保护胆囊的存在”,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保胆研究。但采取保留胆囊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早在19世纪就有人试用,1867年JohnBobbs首先为一位胆囊积液患者做了胆囊造瘘而并没有切除胆囊的手术,使患者痊愈。在他的启示下,学者开始对胆囊结石患者实行胆囊造瘘取石.因术后结石复发率太高,大约在80%~90%,目前仅用于危急病例无法行胆囊切除而病情不允许继续非手术治疗者。治疗胆囊结石病除手术治疗外,还有非手术治疗,下面就以往采取非手术保胆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总结如下。

二、非手术疗法

2.1口服溶石药物治疗

19世纪后期,MauriceSchiff(1873年)在肠肝循环基础上提出了口服胆汁酸溶解胆固醇结石的方法.1957年,Jognston和Nakayama等给患者服用胆酸(CA)以改变胆汁代谢而产生溶石效果,结果发现胆汁中的胆汁酸和磷脂确有增加,但胆固醇分泌也相应增加,因而并不能达到去饱和的作用.1971年,美国的Thistle和Schoenfield经实验证实了鹅脱氧胆酸(CDCA)有去胆固醇饱和作用,但广泛深入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CDCA对肝脏有一定毒性作用.以后又发现CDCA异构体熊去氧胆酸(UDCA)不仅有较强溶石作用,而且无毒副作用。因此,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与临床探索,口服溶石研究热点由CDCA转向UDCA。

2.2灌注溶石

在胆囊结石主要以胆固醇结石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筛选性研究,灌注剂由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到1985年Thistle等提出的一种既安全又十分有效的胆固醇溶剂-甲基叔丁醚(MTBE),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上海瑞金医院于1986年开始对MTBE体外及动物体内的试验,1989年底应用于临床。国内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减低MTBE的毒性和寻找溶解胆石中非胆固醇成分的溶剂或复方制剂,虽尚未完全解决问题,但有一定成绩。

2.3体外冲击波碎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extracor-porealshockwavelithotripsy,ESWL)是利用液电、压电或磁电效应产生冲击波,经介质传导和聚焦,进入人体后粉碎体内结石的一种新技术。最早由Brendel等在1983年报道。我国上海瑞金医院、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等单位也进行了体外冲击波碎石联合甲基叔丁醚溶石的实验研究。国内外实验研究的资料都证实,体外冲击波能有效地粉碎胆结石,其碎片能更快地被甲基叔丁醚所溶解。不过也有文献报道:排石、溶石以及碎石治疗由于副作用太大,费时长,疗效不定而不能广泛采用。

综上所述,目前治疗胆囊结石的手术方式主要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新式保胆手术,而新式保胆术满足了患者保留人体器官的愿望,手术并发症相对较少,术后病人无心理障碍,是依靠先进的内镜技术治疗疾病的一种新的理念,符合生物-社会-心理的现代医学模式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宗旨,但是,如何降低结石复发率,复发与哪些因素有关,保胆术后胆囊功能是否恢复是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胆囊结石早在3500年前的古埃及木乃伊和2000年前的长沙露汉女尸体内就已被发现,截至目前依然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1],其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为10%~2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B超等医疗检查的广泛应用,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亦逐年上升,由2%~7%[3]达到目前的8%~10%[4]。据统计,目前在胆石症病人中80%以上为胆囊结石,而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病人就占50%[6]。伴随发病率的日趋上升,胆囊结石已成为严重困扰人类健康的疾病.因此探讨其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现就其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关键词:胆囊结石病;治疗方法;综述文

一、手术疗法

当今占主导地位的治疗手段仍是手术切除胆囊。特别是实施人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以来,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迅速在全世界得以普及、推广与提高,使胆囊切除手术也呈上升趋势。

1.1胆囊切除的“缘由”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traditionalopencholecystectomy,OC)

1882年德国一代名医Langenbuch完成了世界第一例胆囊切除手术,同时也提出切胆取石的理论,但在当时没有内镜技术的落后的情况下,老式胆囊造瘘取石术后结石极易“复发”,Langenbuch最终提出了“胆囊切除不仅因为胆囊内含有结石,而且还因为胆囊能生长结石,故只能行胆囊切除方能根治。”此即为著名的“温床学说”,人们将此作为“金标准(goldstandard)”。因此,100多年来对于胆囊结石病的治疗,胆囊切除为首选。

切胆的另一个理由是所谓的“病灶论”,即凡有结石的胆囊多伴有慢性胆囊炎,即使取出结石,胆囊炎症仍然存在,故为了不能留下病灶,胆囊势必要切除。

在“金标准”与“病灶论”的影响下,胆囊切除术的观念和思想被广大外科医生所接受并影响至今。

1.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987年法国妇科医生Mouret成功地首次应用腹腔镜摘除胆囊,随后由Dubois于1988年5月开始正式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公开发表。1990年法国DuboiS首次报道了3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行此类手术,而且是例数最多的。

1991年2月我国云南曲靖地区二院率先引进此项新技术,迄今LC术在全国各大医院普遍开展,因其具有创伤小,痛苦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近年胆囊疾患治疗的主要术式,称为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新的“金标准”。

1.3新式保胆取石术

多年来,诸多学者在保留胆囊除去结石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面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但以往保留胆囊的各种术式,由于术后复发率高,如由kellett等最早报道的胆囊造瘘取石,术后总复发率34.6%;经皮胆囊切开取石术后10年的胆石复发率为41.46%;体外震波碎石术后10年的胆石复发率为54%,因此通常认为保留胆囊的各种取石、碎石术不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但在胆囊切除术开展的同时,伴随人们对胆囊生理功能和胆囊切除对人体不良影响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年轻患者对保留胆囊这一人体器官的强烈要求,又促使“保胆取石术”再度提出。倡导保胆学者提出保胆的理由。

1.4对“温床学说”的质疑

从全世界范围看,70%~80%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因此对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早已成为胆道外科的热点。冉瑞图教授强调:成石性胆汁来自肝脏,胆汁中的主要成分胆固醇、胆色素、胆汁酸、胆盐、脂肪酸等都不是由胆囊决定的,这些成分的改变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肝脏本身的功能有很大关系。李子禹等认为,“成石性胆液”的形成主要与肝脏的成分代谢调节失衡有关。即:肝细胞摄取、合成、分泌胆固醇增多,酯化作用下降;肝脏胆汁酸合成抑制;胆液中磷脂含量及成分的改变。何铁汉等也认为胆固醇结石形成之前就存在脂类代谢紊乱,使分泌到胆汁中载脂蛋白AⅠ浓度减少,成核时间缩短,促进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可见,胆囊并不是形成结石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否定了“温床学说”认为的“胆囊能生长结石”的理论,因此切除胆囊治疗胆囊结石病日渐不合理。

1.5揭开“胆囊造瘘术后结石复发率过高的秘密”

二十年来,由于现代高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之其他医学领域的进步,促进了内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内镜可以直视胆道内部情况,对胆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探讨保胆取石术后胆石真实复发率,我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宝善教授的保胆协作组自九十年代初经过17年临床研究和探索,设计和开展了称为“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课题的研究,共报告了2000多例保胆取石病人(含胆囊息肉)3~5年后的复发率降至2~4~6%,10年后的复发率2~4~7%,16年后的最高复发率为11%。无严重合并症,无死亡率。从而揭开了“胆囊造瘘术后结石复发率过高的秘密”:老式胆囊造瘘取石术是盲人取石。当时的条件术者不能直视胆囊内部真实情况;加之,取石过程中盲目使用钳子夹,刮匙刮,难免将结石夹碎,遗漏碎屑;而其判断结石是否取净的标准,不能用直视而是用手触摸决定结石的有无,不当的方法导致了术后结石的遗留;待到细碎结石慢慢长大,即误认为结石“复发”,实为医生“术中遗漏”和“残留”所致,张宝善教授认为这才是胆囊造瘘取石术术后极易复发的“关键”所在。而目前开展的“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是用纤维胆道镜进人胆囊内进行检查和治疗,纤维胆道镜既可随意弯曲,又可照明观察,可以直视胆囊内部,哪里有结石就可以到达哪里取石,做到完全、彻底取净结石,治疗结果真正可靠,此为"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的优势所在:先进的设备为保留胆囊奠定了基础。

1.6关于“病灶论”

切胆的另一个理由是胆囊结石病人的胆囊多伴有慢性炎症,取出结石后炎症仍然存在.保胆学者则认为:炎症产生因结石刺激引起,去除结石后炎症自会消失,因任何炎症都是可逆的,因此认为对胆囊不能一切了之。

1.7“保胆”依据

1.7.1胆囊重要性

胆囊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其功能包括:①储存胆汁:肝脏分泌的胆汁可暂时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要时,再由胆囊排出,同时又起到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②浓缩胆汁:肝脏分泌的胆汁由胆囊粘膜吸收后,留下胆汁中的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变成胆囊胆汁,胆囊胆汁比肝胆汁浓缩30倍,在进食高脂肪食物时,就排入肠道帮助消化;③分泌粘液:胆囊粘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粘液20毫升,可以保护胆道粘膜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④排空:进食后,胆囊收缩,将胆囊内的胆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胆汁的同时,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并排出体外;⑤近年发现,胆囊还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和复杂的化学功能。黄志强院士强调:胆囊粘膜具有分泌IgA抗体的功能,因而是具有保护性抗体的重要器官,这对于胆道系统的免疫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1.7.2切胆不良反应

鉴于胆囊的重要功能,因此切除胆囊后出现的远期副作用,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及造成一定的精神心里负担:(1)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保胆学者认为[15]胆囊切除后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的原因是:胆囊具有储存、浓缩和收缩胆汁功能。胆囊切除后,肝胆汁由肝内排出无处可存,只能持续不断地排人肠道;待到急需大量胆汁时,已无胆汁帮助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腹胀腹泻。(2)胆囊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液的胃反流,胃液食管的反流对于胆囊切除术后十二指肠肠液反(duodenogasiricreflux,DGR)和胃液反流近年报道很多,已证实产生DGR的原因是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储备功能的丧失引起,即: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不断排入十二指肠,增加了反流入胃的机会。(3)胆囊切除术对结肠癌发病率的影响近年来,许多欧洲学者发现,患结肠癌的病例中,不少病例都有胆囊切除的病史,有学者指出: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性较未行胆囊切除病例增加45倍。Vernick等认为,胆囊切除术后胆汁的质和量的改变是大肠癌变的主要原因。胆囊切除术后更多的胆汁循环影响了细菌的降解,由此产生胆盐池中的次级胆酸的含量和比例增高,而次级胆酸具有致癌或协同致癌作用,故易发生结肠癌变。由于近端结肠内的次级胆酸的浓度较高且右半结肠对次级胆酸的吸收大于左半结肠,故胆囊切除术后癌变好发于右半结肠。(4)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也称胆囊切除后遗症、再发性胆道综合征,系胆囊切除术后所出现的与胆道系统病变(胆道功能障碍、胆道上行感染、残余结石、复发结石、胆道狭窄等)有关的临床综合征(上腹隐痛、恶心、饱胀、泛酸、消化不良、大便稀溏、便次增多、厌油腻、发热黄疸等),一般认为25%-30%的患者可出现一过性症状,很快消失,约2%-8%患者则因症状持续而需要治疗。此症状的出现是由于胆囊切除术后胆管压力增高及免疫功能紊乱所致,临床治疗也甚感困难。(5)胆囊切除术后导致胆管损伤的问题在胆囊切除的手术过程中,由于Calot三角局部组织粘连的影响,胆囊切除术所带来的合并症在所难免,其中胆管损伤发生率有0.13%~2.3%,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医源性胆管损伤,据报道[19]其中92%发生于胆囊切除术中。另外腹腔镜胆囊切除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为开放胆囊切除的2~3倍[17],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腹腔镜开展的早期.此外腹腔镜胆囊切除致胆管损伤时,有12%~47%的可能存在血管损伤[18],会导致部分胆管上皮细胞萎缩、糜烂,严重者可以遍及整个管周,引起胆管狭窄。在美国,每年约50万例要做胆囊切除,而我国人口在美国之上,每年将有成千上万例胆管损伤发生;而胆管损伤的并发症是胆道外科的非常疑难的课题,特别是还有一定的死亡率,因此保胆学者认为:与内镜保胆取石相比,内镜保胆取石是在胆囊腔内施行手术,根本不可能伤及胆囊周围器官;此点必是胆囊切除的很大缺陷[19]。(6)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过程中,发现:在未切除胆囊的胆总管结石病例中,结石多由胆囊排出而来,称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而切除胆囊的胆总管结石病例中,其结石的性质多为胆色素结石,即称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分析原发结石形成的原因时,其中一个重要的学说就是“流体力学”原理。即:在胆囊切除以后,胆囊对于胆管内的流体压力失去了缓冲的作用,导致了胆总管内压力增高引起了胆总管代偿性扩张,从而又使胆总管内的胆流速度变慢,并发生旋涡或涡流,此即形成胆石。

基于胆囊的重要功能及切胆后造成的副作用,裘法祖院士在2007年也提出“重视胆囊的功能,发挥胆囊的作用,保护胆囊的存在”,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保胆研究。但采取保留胆囊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早在19世纪就有人试用,1867年JohnBobbs首先为一位胆囊积液患者做了胆囊造瘘而并没有切除胆囊的手术,使患者痊愈。在他的启示下,学者开始对胆囊结石患者实行胆囊造瘘取石.因术后结石复发率太高,大约在80%~90%,目前仅用于危急病例无法行胆囊切除而病情不允许继续非手术治疗者。治疗胆囊结石病除手术治疗外,还有非手术治疗,下面就以往采取非手术保胆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总结如下。

二、非手术疗法

2.1口服溶石药物治疗

19世纪后期,MauriceSchiff(1873年)在肠肝循环基础上提出了口服胆汁酸溶解胆固醇结石的方法.1957年,Jognston和Nakayama等给患者服用胆酸(CA)以改变胆汁代谢而产生溶石效果,结果发现胆汁中的胆汁酸和磷脂确有增加,但胆固醇分泌也相应增加,因而并不能达到去饱和的作用.1971年,美国的Thistle和Schoenfield经实验证实了鹅脱氧胆酸(CDCA)有去胆固醇饱和作用,但广泛深入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CDCA对肝脏有一定毒性作用.以后又发现CDCA异构体熊去氧胆酸(UDCA)不仅有较强溶石作用,而且无毒副作用。因此,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与临床探索,口服溶石研究热点由CDCA转向UDCA。

2.2灌注溶石

在胆囊结石主要以胆固醇结石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筛选性研究,灌注剂由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到1985年Thistle等提出的一种既安全又十分有效的胆固醇溶剂-甲基叔丁醚(MTBE),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上海瑞金医院于1986年开始对MTBE体外及动物体内的试验,1989年底应用于临床。国内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减低MTBE的毒性和寻找溶解胆石中非胆固醇成分的溶剂或复方制剂,虽尚未完全解决问题,但有一定成绩。

2.3体外冲击波碎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extracor-porealshockwavelithotripsy,ESWL)是利用液电、压电或磁电效应产生冲击波,经介质传导和聚焦,进入人体后粉碎体内结石的一种新技术。最早由Brendel等在1983年报道。我国上海瑞金医院、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等单位也进行了体外冲击波碎石联合甲基叔丁醚溶石的实验研究。国内外实验研究的资料都证实,体外冲击波能有效地粉碎胆结石,其碎片能更快地被甲基叔丁醚所溶解。不过也有文献报道:排石、溶石以及碎石治疗由于副作用太大,费时长,疗效不定而不能广泛采用。

综上所述,目前治疗胆囊结石的手术方式主要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新式保胆手术,而新式保胆术满足了患者保留人体器官的愿望,手术并发症相对较少,术后病人无心理障碍,是依靠先进的内镜技术治疗疾病的一种新的理念,符合生物-社会-心理的现代医学模式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宗旨,但是,如何降低结石复发率,复发与哪些因素有关,保胆术后胆囊功能是否恢复是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永波.胆囊结石成因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4):491493.

2SakorafasGH,MilingosD,PerosG.Asymptomaticcholelithiasis:ischolecystectomyreallyneeded?Acriticalreappraisal15yearsaftertheintroductionof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J].DigDisSci,2007,52:13131325.

3王智峰,祝学光,刘玉兰.胆石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18:325327.

4张宗明.胆道外科疾病的诊治现状与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11):12001204.

5邹一平,萧荫祺.保胆取石术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9,15(1):13

6王孝.保胆取石术结合胆管镜治疗胆囊结石的尝试[J].现代临床医学,2005,31(5):313314.

7张志成,杨英祥,刘于红等.胆囊疾病不同手术方式的研究[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4,17(4):224226.

8林成连.外科治疗胆囊结石的现状与发展[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3,9(3):4547.

9赵普,唐传军,黄国增,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中的临床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1):8586.

10刘衍民,文辉清.目前保留胆囊手术的几个问题[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0):721723.

11朱义红.LC治疗巨大胆囊结石和充满型胆囊结石[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6):6667.

12ZouYP,DuJD,LiWM,etal.Gallstonerecurrenceaftersuccessfulpercutaneouscholecystolithotomy:a10yearfollowupof439cases[J].HepatobiliaryPancreatDisInt,2007,6:199203.

13CarrilhoRibeiroL,PintoCorreiaA,VelosaJ,etal.Atenyearprospectivestudyongallbladderstonerecurrenceaftersuccessfulextracorporealshockwavelithotripsy[J].ScandGastroenterof,2006,41:338342.

14马生彪.微创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736例[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5):147,149.

15张宝善.关于胆囊结石治疗的争论—与Langenbuch理论商榷[J].中国医刊,2007,42(5):24.

16张宗明,徐智,宿砚明.胆道外科新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11):11991204.

17吕文平,黄志强,董家鸿.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医源性胆管损伤[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6):463464.

治疗对策范文篇9

1影响猪病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1.1猪病的治疗方式。在生猪生产中,猪发病的原因存在着多样性,养殖户与兽医缺乏饲养经验和治病经验是较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另外,出于成本的考量,部分小型养殖基地并不愿意花费一定的经费聘请专业兽医,猪一旦生病,他们更偏向于私自用药或偏方治疗,甚至边学边用,治疗方式不具备针对性,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当自用药后使猪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或缓解,养殖者极易认为自身的治疗方式是正确的。例如猪瘟,猪瘟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猪发病后皮肤存在出血点。此病常发于母猪,母猪发病后会将病毒持续传染给整个猪群,导致猪群的免疫力下降到一个持续较低的状态。另外,由于病猪存在便秘症状,养殖户常常会将猪瘟与常见猪病混淆。猪病治疗方式的选择与养殖户对生猪疾病的诊断存在较大的关系。1.2生猪的生长环境。生猪的生长环境由多方面因素组成,如猪舍条件、饲料和饮水、温度和湿度以及日照通风等。生长环境属于影响生猪健康的外在因素,它对于猪病的治疗效果也有较大的影响,猪舍消毒不到位、饮水不卫生、湿度过高、缺乏日照以及通风达不到要求等不仅会降低猪病的治疗效果,而且还会促进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由于细菌和病毒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内会进一步扩散,诱发健康猪发病,因此会导致病猪的病情更加严重。1.3基于兽医角度。当前,我国很多畜牧场往往存在专业管理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另外他们的管理技术水平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难在第一时间内发现畜牧养殖中的隐患。其次,受经费的制约,防疫站无基本的治疗条件,生猪一旦出现大规模发病,必然存在药物数量不足、缺乏必要的经费以及医疗技术等问题。这些因素会严重威胁畜牧生产中出现的大规模禽畜疾病的防治,也将直接影响猪病的治疗效果。

2猪病治疗效果的优化措施

2.1猪病的预防。猪病的预防手段主要是免疫接种。猪场应结合生猪的生长情况选择最佳的接种时间,一旦饲养员在生猪饲养中发现病猪,应第一时间对病猪进行隔离,防止疾病传染整个猪群。此外,猪场还应在生产中做好猪舍的日常消毒,保证饲料和饮水卫生,控制猪舍的湿度和通风时间等。猪舍的环境会直接影响病猪的治疗效果,所以在治病过程中猪场应为病猪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猪病的治疗效果。例如,在治疗猪气喘病时,饲养员应该借助日常的通风,改变猪舍原有的空气条件,实现猪舍小气候的改善,促进猪舍空气中的微生物和尘埃等排出,从而间接增强猪气喘病的治疗效果。2.2合理用药,增强疗效认知。合理用药与疗效认知主要针对饲养员。首先,要想提高猪病的治疗效果,对症下药是根本。治疗效果的认知主要指饲养员能够将最优治疗效果作为治疗猪病的初期目标,这才能够保证猪病治疗用药的科学性。2.3做好饲料管理。猪场应总结以往的经验,借鉴其他大规模畜牧养殖场生猪饲料的配比比例,不仅要在生猪饲料中添加一些必需的营养元素,还要适当提高饲料中有机饲料的含量,从而增强生猪的体质和抗病性。2.4基于兽医管理方面。如欲从兽医的角度提高猪病的治疗效果,则首先要提高兽医的知识和技能,拓宽兽医的业务范围和服务范围,通过更为针对性、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医疗服务来增强猪病的治疗效果;其次必须充分利用一些优秀的治疗经验、治疗技术和医疗方式,以此更为合理和有效地构建兽医管理运行机制和畜牧养殖的相关标准,最终使饲养员和兽医能够彼此间相互监督和相互管理,间接优化猪病的治疗效果。

3结语

治疗对策范文篇10

关键词:网瘾;网瘾治疗;网络道德教育;信息素养

目前,我国网瘾现象尤其是青少年网瘾问题尤为突出。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显示,中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9.72%,超过1300万人。在无数家庭饱尝子女深陷网络的痛楚之时,网瘾治疗成为一个新兴行业。目前全国已有300余家机构,收费规模达数十亿元。但当其神秘面纱被揭开时,我们不禁惊出一身冷汗:电击、捆绑、殴打,个别网瘾少年在如此的治疗过程中惨死。究竟是什么促使网瘾治疗领域—这一本应是众多网络沉迷者福音的行业,衍变成了一个吞噬着无数网瘾患者及其家庭的恶魔?

一、“网瘾”根源

虽然网瘾已成为我国大众谈论的焦点话题,但究竟“何为网瘾”,至今尚无定论。目前我国对于网瘾的认识,大多是各个网瘾治疗机构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而对网瘾的简单归类。例如,在各种戒除网瘾的学校中,大多将网瘾视作青少年的一种不良行为表现,从而选取行为矫正等手段治疗网瘾。在心理咨询机构中,网瘾被视作心理问题,于是,心理咨询等手段被应用其中。而在涉入网瘾治疗的医疗机构中,网瘾更多地被视作精神疾病,于是药物治疗、脑电波检查甚至电击治疗等手段被广泛使用。

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至少有过三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2006年8月陶宏开提出的标准;2008年1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由陶然制定的标准;以及随后由杨永信拟定的标准。其中陶然制定的标准曾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因其将网瘾视为“精神疾病”,以及人们对于“每天上网超过6小时,连续超过3个月,即为网络成瘾”的过分解读,使得这一标准并未获得普遍认可和推行。而“何谓网瘾”迟迟无法明确,网瘾治疗又该从何下手呢?众多家长又该如何判断五花八门的网瘾治疗机构孰优孰劣呢?

二、家长们的恐慌与治疗手段的缺失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望子成龙”的期盼。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家长们更是将家庭的未来寄托在这棵独苗上,因此,他们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颇为敏感,稍有“出格”行为,家长就“上纲上线”。加之家长们对于网络或者缺乏了解,或者认识存在偏差,就简单地将网络等同于游戏、娱乐,一旦发现孩子沉迷网络,极易产生恐慌心理。同时,多数家长缺乏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并部分传承了中国传统的亲子关系,在与子女相处时带有专制色彩。因此,一旦孩子上网时间过长,就会强行禁止,而不去深人探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而当强制禁止的方式无法奏效时,父母们就会愈加恐慌。在“病急乱投医”的心态之下,家长们只得转而选择所谓的“行走学校”、“网瘾治疗中心”等各色机构求助;至于这些机构的合法从业资质如何,他们大多无从考量。

三、政府缺位引发的治疗团队合法性问题

在网瘾治疗市场日渐形成、各种治疗团队纷纷期盼从中分得一杯羹的同时,政府却失语了。因此,这个庞大市场至今未形成任何可以共同格守的行业规范,利润成了网瘾治疗机构运转的核心。

政府缺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关研究的缺失。在我国,学术研究具有政府导向特征,政府的引导往往决定了学者的研究方向。而网瘾问题的早期凸显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及时重视,因此,网瘾问题的学术研究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尽管相关政府组织也曾举办过戒除网瘾活动,但大多流于形式。相关研究的缺失,使得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关于网瘾的合理标准,更逞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二是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就目前的网瘾治疗市场来看,涉及教育、工商、医疗等多个部门,但由于制度规范尚未出台,监管执行起来缺乏依据,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沟通,原本应属多个部门共同监管的网瘾治疗市场,如今却成了无人监管的灰色地带。网瘾治疗机构的建立缺乏必要的准人门槛,其价格、安全、质量等方面都缺少有效监管。据了解,相当一批网瘾治疗学校并无办学资质,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训练的人员很少,这直接导致了网瘾治疗机构的混乱。总之,在巨额利润的驱动下,在政府部门的缺位中,网瘾治疗团队的合法性存在严重问题。

四、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缺失致使青少年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

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我国中小学均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其颁布的《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却存在先天不足。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量化的信息素养,在《纲要》中被重点突出。而网络道德,这一隐形的难以具体测量的信息素养必备要素却踪迹难觅。更为重要的是,各中小学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形成了重知识、轻道德的风气。至于网络道德教育,发展更是迟滞。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孩子们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充斥了众多违法不良信息的互联网,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无异于重型的糖衣炮弹,他们更易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侵害。信息技术课程本可以借助自身优势为青少年学生筑起一道有效的防护网,但忽视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业已缺失,更不要提对于网瘾学生的引导矫正了。在这方面,大部分学校只是单纯依靠班主任做思想工作,如果做不通,那么,等待这些学生的很可能就是记过甚至退学。

五、规范网瘾治疗的对策建议

1.尽快明确网瘾的界定标准。我国网瘾治疗市场的乱象很大程度上源于网瘾界定标准的缺失。人们尚不知网瘾为何物,就急迫地打着“治疗网瘾”的旗号去“悬壶济世”,后果可想而知。因此,要解决网瘾治疗市场之乱,必须尽快制定合理的网瘾界定标准。笔者认为,在界定网瘾标准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网瘾标准不应过分强调时间。如果网瘾标准一味强调时间,很容易将一些正常使用网络的人群纳人其中。这有可能造成针对网瘾的恐慌,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谈网色变”。二是网瘾标准应分级划等。网络成瘾能否被纳人精神病诊断范畴曾引起各方激辩,鉴于此,网瘾治疗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民众的接受度,根据临床研究状况,对其进行分级划等。对于轻度、中度的网瘾行为可以作为心理疾病来治疗,主要采用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等手段,而对于重度患者则可以采用精神病治疗手段,借助药物予以控制。

2.政府切实加强对网瘾治疗领域的监管。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一律取缔各类网瘾治疗机构显然不合时宜。但是,市场的利润导向决定了单靠其自身调节难以维护广大网瘾患者及其家人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政府扮演好裁判员的角色,加强引导、监管。具体来说,一是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及行业规范。网瘾治疗领域之所以乱,就是因为缺少法律规范。网瘾戒除是一个新兴领域,但是其中很多问题都是老问题。例如网络监管、未成年人教育、消费者者权益保护、医患关系等,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时可以借鉴以上问题的成熟规范。在法律规范尚未出台之前,上述领域适用的法律对网瘾戒除行业同样适用。二是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合作,共同净化网瘾治疗领域。目前的网瘾治疗涉及多个部门,似乎各个部门都有责任,但具体的责任边界又难以界定。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政府及时予以确认,如有必要,可以由各部门联合办公,或设立联合机构,明确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