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2:28:59

证券企业

证券企业范文篇1

法定地址:

联系电话:

乙方:

法定代表人:

法定地址:

联系电话:

第一条为规范中小企业板块公司证券上市行为,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签订本协议。

第二条甲方依据有关规定,对乙方提交的全部上市申请文件进行审查,认为符合上市条件的,接受其证券上市。

本协议所称证券包括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及其他衍生品种。

第三条乙方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理解并同意遵守甲方不时修订的任何上市规则,包括但不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特别规定》,并交纳任何到期的上市费用。

第四条乙方同意以下有关涉及终止上市的安排,承诺将其载入公司章程并遵守:

(一)乙方股票被终止上市后,将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继续交易。

(二)乙方股东大会如对上述内容作出修改,应当得到乙方所有流通股股东所持表决权三分之二以上同意。

第五条乙方承诺在其股票上市后六个月内,与具有从事代办股份转让主办券商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签订《委托代办股份转让协议》,约定一旦乙方股票终止上市,该证券公司立即成为其代办股份转让的主办券商。上述协议于乙方终止上市之日起生效。

第六条乙方承诺在其股票上市后六个月内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监督、核查公司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

第七条乙方应当遵守对其适用的任何法律、法规、规章和甲方有关规则、办法和通知等规定,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第三条中的规则。乙方及其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上市时和上市后作出的各种承诺,作为本协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当遵守。

第八条甲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特别规定》的规定,对乙方实施日常监管。

第九条乙方应当向甲方交纳上市费。上市费分为上市初费和上市月费。

股票上市初费为30,000元。上市月费的收取以总股本为收费依据,总股本不超过5,000万的,每月交纳500元;超过5,000万的,每增加1,000万,月费增加100元,最高不超过2,500元。

可转换债券上市初费按可转换债券总额的0.01%缴纳,最高不超过30,000元。上市月费的收取以可转换债券总额为收费依据,可转换债券总额不超过1亿元的,每月交纳500元;超过1亿元的,每增加2,000万元,月费增加100元,最高不超过2,000元。

其他衍生品种的收费标准由甲方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后予以实施。

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甲方可以对上述收费标准进行调整。

第十条上市初费应当在上市日前三个工作日交纳。上市月费自上市后第二个月至终止上市的当月止,在每月五日前交纳,也可以按季度和年度预交。逾期交纳上市费用,甲方每日按应交纳金额的0.03%收取滞纳金。

第十一条乙方证券暂停上市后恢复上市,不再交纳上市初费;乙方证券被终止上市后,已经交纳的上市费不予返还。

第十二条乙方同意以书面形式及时通知甲方任何导致乙方不再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行为或其他事件。

第十三条本协议的执行与解释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第十四条与本协议有关或因执行本协议所发生的一切争议及纠纷,甲乙双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若自争议或者纠纷发生日之后的三十天内未能通过协商解决,任何一方均可将该项争议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深圳分会)按照当时适用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为最终裁决,对双方均具有法律约束力。

第十五条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双方可以以书面方式对本协议作出修改和补充,经双方签字盖章的有关本协议的修改协议和补充协议是本协议的组成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六条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二份。

甲方:乙方:

证券企业范文篇2

一、经济景气变动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分析

这两种分析是证券投资的宏观性展望,是指从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进行观察,从而判断对证券投资的影响。

主要有:

(一)经济形势的变化情况分析

能源与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是左右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原因,经济是否景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和原材料供求关系。例如1974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全世界进入不景气时期,各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化纤业则首当其冲,成为石油危机的牺牲品。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极大的冲击了全球股市,导致指数大跌,2007年投资证券的公司则受到重创。

一般来说经济景气若从繁荣转向萧条,则决策层应避免证券投资。我们的管理层在考虑证券投资时应该了解经济景气的变化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否则,错误的决策将可能导致公司的投资出现亏损。

1.国家经济政策的导向及GDP分析

(1)国家经济政策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的变化,例如2008年4万亿投资计划的推出,使证券市场获得了新的生机,内需的拉动和基础建设的投资成为推动证券市场活跃的砝码。

(2)现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重点采用GDP和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快慢以及经济实力的强弱。2009年我国GDP增长速度成功保8,使经济成功V形反转,证券市场则对此作出了较为积极的反应,因此我们应关注GDP变动情况,做好判断,正确决策。

2.通货膨胀分析

通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有3方面:(1)通胀影响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的波动正是经济状况的变化。(2)通胀使投资者产生保值心理,投资股市则推动股市上涨。(3)温和的通胀使物价上升缓慢,而生产和就业随通胀而增加,促使经济繁荣;而恶性通胀则使生产者投机活动增加,造成原料、成品的囤积,使之利润扩大,生产经营情况受到影响,当低价原料消耗殆尽,高价原料使生产者无法承受,利润降低,工厂经营情况每况愈下,投资者则不愿投资该上市公司,就会造成股价的下跌。

3.货币供给量对股价的影响

货币供给就是通货净额加上存款货币净额。对于证券市场来讲,货币供给量是影响市场的推手,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货币供给量持续增加则能引导金融业活跃。反之,紧缩银根则导致证券市场萎靡不振,影响到企业的证券投资收益。另外,货币供给额的增加则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企业的证券投资应根据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而适时的调整策略。

二、证券市场的行业分析

总的来讲,我国乃至世界的行业类型大致可划分为周期型行业和防御型行业两种类型,行业的经济结构随该行业中企业的数量、产品的性质、价格的制定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分别从以下两个行业类型来加以简要判断。

(一)周期型行业

经济周期会直接影响到周期型行业的变化状态。当经济形势向好时,周期型的行业会因时而动,扩张运动会激烈进行;而当经济状况不佳时,这部分企业就会受到打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经济状况向好时,对周期性行业的相关产品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增加。我们所说的消费行业、耐用品制造行业,就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

(二)防御型行业

这些行业运动形态的存在是因其行业产品的市场需求稳定,他们的产品是人类生产或生活不可或缺的,由于其产品需求的稳定性,经济周期的兴衰并不能对此行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巨大影响。所以,企业利用其闲置资金对其投资便属于收入投资,而非资本利得投资。因此,我们的企业决策层在经济大环境欠佳时期对于防御型行业进行投资或许会对自己的企业资金保值甚至持续盈利有较好的帮助。我们所知晓的食品业和公用事业就属于防御型行业,因为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小,所以这些公司的收入相对稳定。

我们把企业的市场类型定位于纯粹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4种类型,越是竞争激烈行业,企业产品的定价权和利润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就越大,因此企业的风险就越大,而相对于投资的企业来讲,投资的利益就必定受制于该企业。

任何产业或行业通常都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个产业周期阶段。这就是所谓的产业周期中的生命周期过程和4个阶段,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行业,其所属股票价格通常也会呈现不同的特性,所以根据对某个行业内的企业的周期分析后就可以判断其属于哪个生命周期,从而分析股票的涨跌与未来价值,更准确的进行投机、投资。

三、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情况的分析

在综合考虑国家产业政策、经济形势、国内外市场变动影响等外部环境的因素,在确定要投资的所属行业后,在同一行业中,又会有很多的企业,如何选定目标企业,这对投资成败至关重要,这就要对比分析筛选出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资产营运能力、企业盈利能力、发展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基础管理能力、行业影响能力等经营管理的各种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投资分析评价后,做出最后的投资选择。

对企业的分析,过去可能更多的关注财务指标的分析,通过多年的参与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工作、报表审计等审计实践发现,非财务指标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就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需重点关注的事项做以分析。

(一)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1.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越强,企业所发行的证券就越安全,盈利能力指标主要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反映。

2.经营增长能力分析

经营增长能力反映企业的经营增长水平、资本增值状况及企业发展后劲。该指标主要分析企业的资产、销售、收益增长能力,通过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等指标反映。通常指标越高,反映企业发展前景越好,该企业的证券也就越具投资价值。

3.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资产偿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能力,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影响证券投资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值越大,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主要通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速动比率、带息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反映。

4.资产质量状况分析

企业资产质量状况反映企业所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安全性。主要通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现金回收率、不良资产比率等指标反映。一般情况下,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企业资产周转速度越快,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该企业在证券投资所属行业中也越有竟争优势。

(二)非财务指标因素

证券企业范文篇3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

(一)在内源融资方面,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自我积累有限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小企业在人创业阶段基本上是靠内源融资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这是由于在创业阶段,企业的经营规模尚小,产品沿不成熟,且市场风险较大,因此外源融资作为筹资不仅难度大且融资成本高,于是中小企业不得不把内源融资主要通过企业自筹和向关系人借贷两种形式,自筹通常表现为在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向职工集资;向关系人借贷。两种方式的利率一般高于同期贷款利率。根据广东民营企业融资调查问卷以及温州的实证研究,截2004年末,企业通过内源融资方式在绝大部份中小企业中处于首位。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自有资金不足的现象。以私营企业为例,目前平均每户注册资本才80多万元。在内源融资方面,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陷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如不能转向外源融资,别说是进行企业扩张,连维持生产经营都成问题。

(二)在外资融资的直接融资方面,证券市场准入门槛高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来获得资金,从股权融资来看,作为企业发行股票上市的唯一市场,沪深交易所设置了很高的门槛,绝非一般中小企业能问津。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的要求,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5000万元,并要求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且连续赢利。因此,平均每户注册资本80多万元的广大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资格争取到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的指标。从债券融资看,目前我国企业的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落后与股票市场的发展,大企业都难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融资资金,规模小,信誉等级相对差的中小城市企业就更不用说了。靠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来解决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现实。

(三)在外源融资的间接融资方面,中小企业获得的资金有限。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中,商业银行贷款占绝大部分比重。而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方面一直存在着种种限制。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8%左右,这与中小企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工业增加值的2/3,出口创汇的38%和国家财政收入的1/4的比例是极不对称的。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使得我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具有不同于别国的一些特点。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进行分析:

(一)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

业制度,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庭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许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营行为短期化,负债多,积累少,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财务管理和经营化管理不规范。据调查,有80%的中小企业会计报表不真实或没有会计报表。有的企业甚至有四本帐(银行、工商、税务、自己)财务信息失真。此外,由于一些中小企业存在逃避银行债务,多头抵押等情况,因而其资信等级不高。由于银行对其缺乏足够的信心,为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银行不愿冒险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二)中小企业版(创业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作用有限

2004年5月中小企业版在深圳交易所正式启动。建立中小企业版,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为中小企业创造了直接融资方式,有利于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是这种发展向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方案,实际上只能解决部分的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问题。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资源禀赋结构的特点都将是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象搞科技型企业那样成为高收益、高成长的企业。因此,通过资本市场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方案,对这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是没有太大帮助的。

(三)国有银行惜贷严重

国有银行惜贷的原因,可以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分析。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确定性,借款人拥有信息优势,贷款人很难收集到有关借款人的全部信息,或者收集、鉴定这些信息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单个企业需要资金量少、财务管理透明度差,这就造成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此外大多数中小企业处

于竞争性领域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淘汰率高,融资风险大,投资回报相对较低。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将可能成为超过其自身承受能力的信贷,而中小企业也不愿按银行的要求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如此一来,银行的贷款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银行由于缺乏有关中小企业客户风险的足够信息,不能做出适宜的风险评价。此外,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抵押条件

上的差别,以及银行追求规模效应等原因,大型金融企业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意为资金需求小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四)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

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组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类担保机构600多个,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200多亿元。我国的担保体系是以政策性融资担保为主体、以政府出资为主,民间资本介入很少。政策性担保机构无需自负盈亏,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不符合担保的高风险性,有可能使担保规模过大,使担保变为福利。当银行考虑到一旦出现代偿额过大或集中代偿的情况,担保机构无力代偿时,反尔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此外,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信贷抵押折扣率过高。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规模小,可抵押的物品少,但现行的金融对抵押品的折扣率过高,使的许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加强中小企业公司的治理建设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还具有明显的家族特色。用人方面任人唯亲,家庭成员占据重要的管理岗位,决策上独断专行。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中小企业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不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导致银行和投资者不愿意向其贷款和投资。

鉴于此,中小企业应走产权主体多元化的道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改造,解决家庭制对其发展的束缚,进行所有权的结构调整,引入优秀的管理人才,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这样才能提高信用水平,增强融资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互助性担保制度

充分认识和重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作用,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起多层次,多结构,多种所有制并行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首先,要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由各级政府财政出资,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担保机构,实行市场化公开运作,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其次,成立商业性担保公司。以法人、自然人为主出资,按公司法要求组建,实行商业化运作,以盈利为主要目地。第三,建立互助性担保机构。由中小企业自愿组成,联合出资,发挥联保互保作用,不以盈利为目的。互助担保的优势来自民间担保的产权结构、社区性和互助、互督、互保机制。当面另风险时,政策性担保的通常做法是将风险转移给政府。而互助性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最终由会员分担,容易被潜在的被担保者接受,担保审批人于担保申请人相互了解,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危机;互助性担保将银行或政府担保组织的外部监督转化为互助性担保组织内部的相互监督,提高了监督的有效性;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通过互助性担保联系起来,在于银行谈判时能争取到较有利的条件;互助性担保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可以为政府与中小企业沟通创造新的渠道,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为适应今后的发展需要,宜构建以互助性担保机构为主,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担保机构为基础,以地区和市级,省,国家三级再担保机构为支撑的结构体系。

(三)转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改进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对于进入成熟期的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最为关注和期盼的莫过于能够及时获得银行贷款。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无论其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如何,银行信贷融资始终是中小企业的主要来源。

1.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强化和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商业银行要打破以企业规模和所有制结构作为贷款的标准的认识误区,除总行外,一级分行和作为基本核算的二级分行也应尽快分离和设置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机构。

2.修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一套针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应把企业的行业发展,成长预期,管理团队和科技优势作为评估的主要因素,并以量化指标体现出来,再结合财务状况,综合评估此类企业。

3.从政策上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可考虑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区间,对于向中小企业贷款比例较高的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实行诸如冲消坏帐和补贴资金等措施,以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4.运用金融创新工具,改善信贷融资能力。很多成长型中小企业具有高风险性,对其信贷融资,显然具有风险。虽说这类企业也会带来高收益,然而这种高收益并不会增加银行信贷的利息收入。如果将收益的一部分变为权益融资,不仅可以给银行获得中小企业成长带来的收益,也降低了信贷的整体风险。

(四)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地方性中小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地方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和地方性风险投资公司。现在,我国虽说有五万多家农村信用社和五千多家城市信用社,但其合作性质已经淡化,成为“准国有商业银行”,应在对其清理整顿的基础上,成立商业性中小企业银行,专门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商业性贷款。中小金融机构拥有成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优势;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金融机构对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金融机构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五)发展融资租赁业务

这是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租赁具有其他融资方式所没有的优点:

1.限制条件少,能迅速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能使中小企业保持技术及设备的先进性,提高产品竞争力;与发行股票、债券或通过银行借款等方式相比,受到体制、企业规模、信用等级、负责比例、担保条件等限制较少。

2.融资风险少,中小企业有权选择自己最需要的设备,掌握设备及时更新的主动权。由于租赁期内设备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租赁期满时,承租人有权选择归还或购买,设备过时的风险就由出租人承担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不善无力交付租金时,出租人只好收回设备。与债务融资下的破产清算相比,融资租赁的财务风险更小。

证券企业范文篇4

[关键词]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

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同时信息技术也在快速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及趋势。证券行业是高度信息化行业,证券公司作为证券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其信息化发展亦是如此。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是证券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应用。本文对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与重点。

90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42457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较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与决策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进行的,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总部管理,在中国,证券业内许多券商的总部是发展相对较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局限。总部管理就是总部对各营业部进行有效经营监督,有效地避免风险。第二个重点是虚拟化,经营的虚拟化是指证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过信息终端远程进行。虚拟化的远程证券经营体系带来的更直接的一面是营运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现有的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另外还有灵活多变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是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渐成为大资金投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风险控制系统也是未来证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就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是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无法保障安全性、重复建设,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系统效率低,业务创新能力差,信息比较分散,很难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交易系统的过度竞争和新业务系统的极度缺乏,中国的证券信息化发展中某些证券IT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数据仓库产品为例,目前的数据仓库仍然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集中于现有状况的诊断,作为技术部门进行应用分析,无法与经营机构需求相适应,而在仅有技术特征情况下只能成为电子化的报表系统,所以该类信息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信息化发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优势没有足够的保护,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交易的中介主体在面对客户时变得电子化,反而忽视自身业务优势的保留,陷入价格战。围绕客户端的创新使得证券公司与合作有关的关联方对客户的影响力增大,证券公司没有对单个券商的业务优势予以保护,客观上对任何有优势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状况下,对证券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的时间优势短暂,业务优势丧失;对客户而言参与意愿减弱。最终结果只能是证券公司削价,客户自然流动。同时证券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所存在的业务上的需求被技术开发商遗忘。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增强总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

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证券业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己经成为证券业关注的焦点。就证券公司的发展中策略来说,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整合公司的资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证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其组成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平台和集中经纪业务系统客户端等四部分组成,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交易成本和总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创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另外证券公司应在业务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仓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进一步发展网上证券,着眼于充分发挥网上交易的低成本优势,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要进一步完善网上证券,侧重于服务的深度,着眼挖掘现有服务手段、业务内容及信息系统的潜力,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个体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导业务,基于因特网的自动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友好及时的交易服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网上证券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网上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对证券客户提供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享用证券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公务员之家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和证券业迫切需要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促使银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相联接,客户通过证券公司或银行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委托买卖,并通过在银行完成资金清算。目前的银证合作模式分为总平台模式和分平台模式两大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与证券业务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证券与银行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双方以各自优势为基础联合拓展新业务,形成银证业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还要注意构建适合未来发展的证券公司广域网,满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为集中交易、网上交易、银证合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证券企业范文篇5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融资资本结构优化企业价值

1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把未来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经过结构性重组形成一个资产集合(AssetPool)后,通过信用增级、真实出售、破产隔离等技术出售给一个远离破产的特别目的载体(SpecialPurposeVehicle,SPV),由SPV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Securities,ABS)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广义的资产证券化,证券化的资产超过了传统的“资产”范围。主要包括一些应收款、未来收益、特殊自然资源等有未来现金流的“资产”。它属于表外融资,融资的基础是被隔离的未来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信用基础是企业的部分信用而不是整体信用。企业资产证券化既是对企业已有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又能在不增加企业负债和资产的前提下实现融资计划,而且企业资产证券化特有的交易结构和技术实现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破产隔离,使企业和投资者可以突破股权融资或债权融资所形成直接投资和被投资关系,在更大范围内满足融资和投资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传统融资方式下,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分析

资本结构的优化不仅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而且有利于扩大融资来源,推动资本经营的顺利进行。因而企业普遍面临着如何通过融资方式的选择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实现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等相关因素的优化平衡问题。现代公司财务理论以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衡量企业资本结构最优的标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即总融资成本的最小化,或者是在追加筹资的条件下,边际资本成本最低。在一定的税率、破产风险等条件下,企业价值可用公式表示为:

Vl=Vu+TD-PVbc-PVdc

其中:Vl—有负债企业价值;Vu—无负债企业价值:TD—税盾效应现值;PVbc—破产成本现值;PVdc—成本现值。

由上式可知,只有当企业边际抵税成本等于边际破产成本和边际成本之和时,企业价值才达到最大化。这个等式可用图1表示为:

3企业资产证券化对资本结构优化和企业价值的影响

3.1融资总成本的降低

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成本包括筹资成本、资金使用成本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的潜在成本。其中筹资成本包括SPV搭建费用、支付承销商、资信评估等中介机构费用。资金使用成本即SPV发行证券的利率。一般情况下,SPV发行的证券信用级别越高,利率越低。证券化的资产通过信用增级后的信用明显高于企业整体的信用,使得资金使用成本较低。同时资产证券化虽然涉及的中介机构比较多,但由于规模效应的作用,支付的中介费用较低,减少了企业的筹资成本。潜在成本包括破产成本、成本、信息成本等内容。

(1)降低破产成本。一方面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安排,使证券化资产融资是以特定资产而不是企业整体的信用作为支付保证,这使得证券的还本付息不受企业破产的影响,降低了投资者的融资者信用风险。根据风险收益匹配原则,也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会计上允许企业把资产证券化融资作为表外处理,降低了资产负债率,提高了资产权益比率,从而降低了企业破产的可能性,间接降低了破产成本。

(2)降低信息成本。企业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会产生“柠檬市场折扣”。企业资产证券化提供了一个解决柠檬问题的办法。一方面,在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通过企业与信用增级机构、担保机构等的合作,使得资产证券化在各个方面都更加标准化,达到投资级别,普通投资者可以免费享受这一评级结果,节约了信息成本。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正向的信号,即证券化资产质量较好。市场和投资者也把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积极信号,使得企业在资产证券化后,剩余资产价值不会减少甚至会增加,避免了传统融资方式中存在的柠檬市场折扣。

(3)降低成本。企业资产证券化将一系列小额资产买给第三方SPV,减少了管理者对这些小额资产未来现金流的监督成本,也使得这些现金流不会受经理人的控制,减少了被经理人浪费的可能性,作为一种机会成本的节约,降低了自由现金流的成本;而且,资产证券化将小额的现金流转换成大额的、一次性支付的现金流,管理者可以根据年度财务预算了解经理人使用现金流的动机,使得单一现金流的监督更为有效,成本也更低。.2企业收益增长率的增加

一般来讲,企业的市场价值Vm、账面价值Vb与可持续增长率Rg、企业的经营业绩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

即:Vm=■Vb

其中:ROE——权益资本收益率

以下我们将分别讨论上述等式中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因素:

ROE=■=■=■=■=(1-t)ROA+(ROA-r)■

其中:P——净利润;EBIT——息税前利润;ROA——资产收益率;D——负债;E——所有者权益;R——利息;r——利息率;t——所得税税率。

资产证券化融资对ROE的影响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将资产证券化的现金流用于偿还债务,企业ROA增加的幅度大于D/E降低的幅度,结果是ROE提高;二是企业将此现金流用于投资净现值为正的新项目。由于新项目的净现值为正,企业ROA提高,ROE也随之提高。或者企业采取灵活的策略,将所获得的现金流部分用于偿还债务,部分用于扩大生产,同样也会提高ROE。

Rg=■

其中:b——盈余留存比率。

企业实施资产证券化后,财务状况的改善使企业为了获得更长远的利益,往往会留存部分收益以满足扩大生产对资金的需要,因而会提高b。同时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资产证券化后ROE提高,二者共同作用使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比率相应提高。

对资本成本Rc而言,由前文的分析可知,证券化后,企业融资总成本降低,即资本成本降低。

通过上述的分析表明:三者都对企业价值产生了正向的影响。所以较好的业绩和较高的可持续增长率带来了较高的市场价值。

3.3企业资产风险的降低

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提前将证券化的资产兑现,克服了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大大提高了资产的安全性。同时,一方面,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所获得的现金流可以明显的提高销售收入,降低持有大量金融资产的需要,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技术使得投资者可以把证券化产生的现金流所暴露的风险与企业的财务经营风险真正的分离开来,通过资产证券化交易分散了风险,增加了投资收益。

3.4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增加

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发展的命脉。资产证券化将企业原来不易流动的存量资产转化为流动性极高的现金,实现了资金的提前回流,缩短了产品的商业周期,使同样的资金获得更充分的利用。同时,随着可证券化资产的增加,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实施资产证券化,相当于提供了一种流动性的补充机制,可以满足企业当前和长期的经营发展需要,提高了资本的利用效率,增加了企业未来现金流。

因此,资产证券化不仅降低了融资成本和资本风险,而且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增加了自由现金流,从而优化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增加了企业价值。也就是说Vabs>0,这使得V>Vl。资产证券化对企业价值的提升见图2。

4企业资产证券化对解决我国企业融资困难的意义

(1)资产证券化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长期的资产流动性补充机制。一方面,它将不易流动或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化为高流动性的现金流,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周转率;另一方面,增加了用于生产经营的资金,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自我积累能力。

(2)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出售部分债权资产获得现金流可以偿还原有部分债务,在降低资产负债率的同时,减轻了企业的利息负担,提高了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报酬率。

(3)资产证券化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成本较低的融资方式。一方面使得许多规模较小、信用水平一般的企业突破自身条件的约束进入融资成本较低的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即使是信用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也可以在不降低公司股权比例、稀释股东权益的前提下获得比较低成本的资金。

(4)资产证券化可以优化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结构。我国债券市场不发达,银行信贷缺乏灵活性,导致我国企业负债结构以短期为主,企业资金使用的稳定性不够。资产证券化灵活的期限结构和多样化的分级结构能够弥补我国企业负债上的上述缺陷。

参考文献

1沈艺峰,沈洪涛.公司财务理论主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证券企业范文篇6

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义

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即证券公司以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特殊目的载体,以计划管理人的身份面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受益凭证,按照约定用受托资金购买企业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并将该基础资产产生的收益分配给受益凭证持有人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因此,可以认为“企业资产支持证券为证券公司发行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受益凭证”、“企业资产支持证券是投资者购买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受益凭证”。

二、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的特征

通过上文分析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特征。1.选择企业现有的、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较优质的资产进行整合,并以此为基础发行受益凭证。这些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用以支付投资者的收益。2.选择证券公司,设立专项计划作为SPV,以买卖或者其他合法方式获得企业整合的基础资产。如果企业发生破产清算,破产清算财产中不包含上述基础资产。实现了与企业风险隔离。3.设立专项计划后,证券公司向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发售受益凭证。企业依据投资者支付的投资本金获得融资。企业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按照相关协议的约定按时、足额向投资者支付投资收益,并在到期偿还投资者的投资本金。因此,发起人与投资者之间不直接形成融资关系,且有固定的期限和稳定收益率。4.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受益凭证通常包括优先级和次级两种,优先级受益凭证可优先分配收益。分级的作用在于向投资者明示风险收益差别。

三、企业资产支持证券操作要点

证券企业范文篇7

关键词:企业;资产证券化;资产出表;问题;财务准则

资产证券化属于舶来品,源自1970年美国的政府民众抵押协会第一次实施以抵押借款组合为基本资产的抵押扶持证券房贷转移证券,实现第一笔资产证券化业务,后来就慢慢变成一种普遍采用的新型融资模式,并取得快速发展。

一、资产证券化分析及出表问题

伴随多层次资本环境的完善,有些企业在遇到业绩及融资困境时,往往会为了增加经济利润和完善会计报表而创新金融产品,资产证券化便是十分常见的一种金融产品。资产证券化强调以基础资产今后所形成的现金流为补偿支持,经结构化规划实现信用增级,基于此发行ABS(即资产支持证券)的过程。资产证券化把具备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转移到特殊目标载体(简称SPV),令该资产在法律和形式方面具备独立性与破产分离的作用,发挥指定资产的部分信用对原始权益人对象信用的取代作用。资产证券化能够实现资产盘活、加大资金利用率的目的,达到调节业务体系、调整发展模式的效果。但是,伴随金融市场的逐渐深入,财务工作难以紧跟金融创新的脚步,企业在合并会计报表时存在很大弹性与处理空间。此时,很多原始权益人以出表形式(不并入会计报表)把资产转移至SPV产生表外融资,以得到会计报表的“美化”与修复[1]。资产证券化是一项表外融资形式,经协议途径控制、利用某种资产,或与某种资产维持紧密联系,但又不讲有关负债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科学的表外安排能够减小流动性、平滑业务长期收益安排,令原始权益人能够更好控制资产负债,但是,该种表外安排方式极易隐藏风险、便于管理层使用财务信息,影响会计数据用户的决策。当金融产品的法律模式和经济模式分开时,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出表问题将会更为繁琐,不稳定性也不断增大。基础资产逐渐被拆分、打包以及重组后,原始资产与产权关系慢慢丧失了原有的面貌[2]。从财务角度来说,金融产品一般包括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两种,两者通常难以彻底区分,这既影响会计比率,并且还影响主体利润。各种财务确认与计量方法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针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难以详细的以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不是转移为标准,另外,被打包的证券资产风险机理很复杂、应有价值难以得到公允体现。这些SPV在名义和法律方面风险是分离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原始权益人势必会影响到SPV运行,或为其提供控制、流动性等支撑,造成风险敞口很大。若采取出表形式来隔离,则会存在很大的风险问题。事实上,并不是全部的资产证券化均能够进行出表,证券化资产可否出表和资产证券化的开展目标、交易结构紧密联系,要进行相应的“穿透”检查,仔细研究其经济本质。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实施出表介绍

一般“真实出售”的资产能顺利完成出表,这时,企业把资产中几乎全部和所有的风险及报酬转移至转入方的,那么要停止确认这项资产与负债,就能够进行出表安排,该种情况下,投资人的追索权只限于证券化资产。若没有达到“真实出售”水平或没有停止对该资产管理的,要根据其持续涉入所移交资产的程度与风险水平的本质确认是否继续出表。为加大商品对投资人的吸引力、节约融资费用,原始权益人一般要进行信用增级与相应的结构化规划[3]。因为原始权益人的意图会受到市场制约,因此可能经法律模式来遮盖交易本质,比如“名股实债”便是许多基金、信托的投资途径之一。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途径大都针对资产的信用和原始权益人的信用组合,交易阶段通常离不开原始权益人的“身影”,造成出表问题非常复杂。基于资产证券化中出表问题,一要深入了解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各项规定和财务准则;二要以管理为前提,强化“穿透式”监督,结合“应当遵守风险控制实质性”宗旨展开分析,关键是对交易体系的安排有全面的认识及实质性判断。针对信用增级设计与证券分级:首先,原始权益人具备次级收益权的比例与具有风险是评定基本资产可否出表的前提条件。为吸引投资商,原始权益人通常要采取保存次级收益权和提供信用担保途径实现信用增级。原始权益人仅保存了所转移资产所有权方面的一些风险与报酬,且可以管理所转移金融资本的,要根据其持续涉入所转交资产的程度进行确定[4]。一般,原始权益人含有10%之内的次级收益权属于出表的前提条件,基于次级收益权的报酬及风险是否基本上全部和已经全部转交情况,这是判定可否出表的关键条件。从形式上来说,原始权益人股比较低、无董事会管理权,基本上满足资产出表要求,但是,若风险大多集中于次级收益权上,则不符合资产出表要求。其次,担保组织开展的信用增级安排,也属于判定可否出表的标准。若原始权益人以及关联方带来了“强担保、强合并”,实质上基础资产的大多数风险未分离,该种状态下依旧无出表条件。唯有独立第三方给证券产品带来了增信,和承若长期受让优先级投资商的份额,该种状态下,增信、回购等不依赖于原始权益人,才具有出表标准。最后,收益补偿、外界流动性支持与信用触发体制的规划对出表也有较大作用。若这些交通规划加入了原始权益人的各项风险,达到相关程度就会减小基础资产出表几率。在最后的收益配置、风险肩负安排上,原始权益人基于章程、合同以及协议等途径,获得SPV大多数利润的权利和肩负大多数风险,则都要并表。第一,在超额资金差、超额收益分项款规划上,若过多加大原始受益人的持有利润、加大了原始权益人对证券化资产风险与报酬的涉入力度,则提高了基础资产不能出表的几率。原始权益人以今后净现金流量、收益、净资产等途径,获得SPV配置的大多数经济效益的权利和在清算过程获得大多数剩余权益的程度,则可能造成基础资产不能出表。第二,若原始权益人保存了SPV大多数风险、重要剩余风险,一定要引入并表控制范畴。SPV控制不当造成的各种声誉、合法风险,对原始权益人的声誉造成严重危害及损失的,或是引起的运营风险,对原始权益人产生巨大影响的,都要并表控制和披露。第三,基础所有者产品用作权益,无出表条件。股东的权益等存在差异则其地位也不同,重点参加剩余权益配置的股东要视为权益处置。基础所有者系统是最低层次的所有权权益,负责最终风险、享受主体的最终报酬,一定要实现并表管理。在资产回购上,回购的资产和销售的资产一样或实质一样、回购价格恒定或者原售价加之科学回报的,以及对转入方形成的信用损失提供担保等,这类交易分配将直接造成基础资产不能出表。如采取买断式回购、抵押式回购交易出售债券等无法出表。唯有回购价值属于公允价格、且原始权益人没有强制性义务和负责担保的资产回购,则有出表的可能性,这时,原始权益人能保存优先根据公允价值回购基础资产的权力。在结构化规划上给予原始权益人今后根据公允价值进行资产回购的权力而不是义务与责任,能够满足资产与负债出表的条件。在实质性管理安排上,首先,以管理为前提确认是否出表。管理是指投资商具备对被投资者的权利,经参加被投资上的各项活动而获得可变回报,而且有能力采用对被投资商的权利干扰其回报收益。在交易结构分配中,一般持有50%之下表决权并不表示必然无控制权,要根据实际情况具备控制权:能任免该企业董事会和运营管理委员会的大部分员工。在子单位的董事会和运营管理委员会具有多数表决权。和其他投资单位达成一致,具有子单位50%之上的表决权,并结合子单位的规程,能够支配子单位的运营决策及财务政策。其次,公司在判别是否已经放弃对所转交财产的管理时,要重视转入对象出售该资产的具体实力。转入方可以独立把转入的资产全部出售给与之无直接关联的第三方,且无额外条件对该项出售进行限制的,表示发起者已经放弃对这一资产的管控,这时能够进行出表分配。对于出否出表这个问题,一般情况下,会计结果仅仅是被动的体现经济情况。但在资产证券化方面,会计结果促使结构化交易得到发展与演变。道理十分简单,若无法实现有关资产的顺利出表,或者很多证券化交易最初就不会出现。从结果上来说,是否出表,既关系着资产负债表中的还债指标,还关系着利润表上的绩效指标。通过证券化一组外币计算的短时间应收账款来说,因为应收账款的会计核算不需要考虑预计违约亏损、货币时间效益与远期汇率升贴水,假定可以抄表,这些已在财务准则下顺利“隐藏”的业务或将转变成资产处理损失,更不用说原始权益人在证券化阶段留下的权益、提供的所有信用增级方法、外币和利率户外合约等业务应当作为独立的资产和负债处理,其中,有些项目还能根据公允价值计算,以此加大了利润表信息的变化[5]。反之,假定不能出表,则通常视为抵押价款来核算,除添加借款与利息支付外,其他依然波澜不惊。长此以往,实务过程有一个有趣情况———虽然大家共同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问题的判别上依旧能获得不一样的结论,即某些情况下,原始权益人根据经济常识觉得可以出表,但结合财务准则的规范却不用出表、无法出表,或是最少无法全都出表(但是,不排除在其他情况下产生相反的结果)。由此得知,很多人针对“(财务概念上的)实质重于形式”依旧缺少深度了解,甚至有所误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实现资产证券化有着显著作用,但是,大都关注于基础资产可否出表问题方面,则可能变成报表修饰、风险隐藏等现象。从经济本质方面来说,资产证券化交易体系对控制、风险及报酬转移等安排上会极大影响到资产的出表。证券化资产中出表安排属于一把“双刃剑”,不仅要鼓励科学、标准的表外融资与安排,还要避免通过外在形式隐匿的各项风险。资产证券化工具在合并会计报表上不出表,有助于风险敞口的监督与防范。目前,要重视资产现金流弱与不稳定高且采取资产证券化完成出表安排。针对证券化资产方面的出表安排要特别谨慎,重视其经济本质,不断加强整体监控。

参考文献:

[1]曾璐瑶.非金融企业资产证券化对企业杠杆的影响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8.

[2]钱梦佳.我国租赁资产证券化及其定价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

[3]吉富星.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出表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6,(03):70~72.

证券企业范文篇8

【关键字】中小企业;银行融资;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是公司融资时,向资金融出方支付资金使用费,向中介机构支付中介费,以及产生的其他相关代价。一般情况下,按照融资来源划分的各种主要融资方式融资成本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财政融资、商业融资、内部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银行融资是企业最常见的融资形式,信誉高的企业可以直接向商业银行进行各种融资,一般企业需要担保、财产抵押、票据质押进行融资,这些都是企业容易做到的,是企业大众化的融资形式。但由于市场运行规律、中小企业的先天弱质及金融业的经营特点,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讲,企业的资金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内源融资;二是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指企业不依赖于外部资金,而主要通过以前的利润留存进行资本纵向积累的一种融资方式。外源融资主要指经济主体直接进入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它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而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投入结构,这种投入结构所需要的配置资本相对低下,一般可以通过自筹得到解决,或者说,内源融资正好与这种投入结构的低成本相适应,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但这种金融安排只适用于处在初创时期的企业,当企业发展进入追求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的阶段,则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仅包容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正规”资本市场规模过小,不能满足大量企业证券发行与转让的需要;并且,由于受到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交易所的容量不可能无限扩张。世界最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量不过2600多家,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则不足2000家。如果将资本市场缩小化为股票交易所,则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必将被排斥于资本市场之外,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时期。同时,民间金融活动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利率不规范,容易引发纠纷,而且为大量非法资金提供了活动空间等原因而大都属于政府限制的范畴。因此,在我国,不论是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以商业银行为主,其它金融机构为辅的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供给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银行融资将依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与银行的融资交易进行的并不顺利,一方面,大量的资金“躺”在银行里,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又缺乏资金,大量中小企业“贷款难”。尽管如此,对中小企业来说,银行信贷融资方式相对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而言仍是有效率的。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交易的不顺畅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利率管制

商业银行对每笔贷款的审核程序一样,无论贷款金额多少,都需经过信用评估、企业财务分析、提出调查报告和贷款委员会审查等一系列程序,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单位成本相对较高;加上中小企业一般比国有企业规模小,其信息披露也远不如国有企业完善,如果银行的收入不足以抵补这些成本,就可能对中小企业“惜贷”,因此,更高的利息收入能够鼓励商业银行更多地考虑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

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在7-8%,利率浮动幅度虽然不大,但能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并不多。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银行更偏好贷款给大企业,做“批发业务”,而放弃向小企业贷款,不愿做“零售业务”。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是商业银行向企业贷款的机会利率,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很小,则商业银行会停止向企业贷款;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比较小,则商业银行只向大企业贷款,不向中小企业贷款;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相当大,则商业银行就既向大企业贷款,又向小企业贷款。因此,要从根源上治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放宽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标本兼治的良策。

(二)融资体制的国有经济导向

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并没有改变融资体制的国有经济导向。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在现行的融资体制中仍具有不可拆解的性质,国有企业的社会地位和责任事实上锁定了商业银行的地位和责任,同时也决定了改革过程中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这种融资体制对于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而言是“外生”的而很难与之相兼容。

体制的排斥性一方面表现为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放贷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另一方面表现为商业银行宁愿将钱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账户上,也不愿意贷给有效率的民营企业。目前,由于商业银行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规避风险上,因此,它们对那些预期的高回报、高风险的项目已经失去兴趣。央行要求各大专业银行推行个人贷款负责制后,更没有银行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了。

(三)信用担保机构

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尚在建立中,个人信用更为落后,全社会有信用危机感。在信用缺失的情况下,银行为了减少呆坏账,保障本金回流和增值,从1998年起,普遍推行了贷款抵押、担保制度,纯粹的信用贷款己经很少。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等特点,因而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需要第三方提供保证,这就有赖于信用担保制度的完善。

信用担保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它介于企业和银行之间,担保人对银行做出承诺,对企业提供担保,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信等级,帮助企业获取发展资金。但是,目前信用担保机构在数量上的匾乏、运作方式上的不规范不仅无法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而且也阻碍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四)信贷歧视

尽管许多中小企业逐渐呈现出经营绩效较好、产权结构较为完善、资本结构因依托于内源融资机制也较为完备的优势,它们却很难与商业银行建立普遍的金融联系。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所有制歧视。在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国有中小企业仅占总数的

24%左右,民营中小企业成为其主流,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存在所有制“不兼容”问题,影响银行授信。国有银行不愿也没有必要因为给民营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即便是民生银行这样的纯粹的民营银行,主要客户也是大企业(包括民营大企业)和大项目。二是客户评价标准歧视。商业银行现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是针对较大型企业制定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使用的是同一种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而大企业的各项信用指标是中小企业无法相比的,该评定办法过于强调企业资产规模,从而造成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客观上对中小企业形成了信用标准歧视,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信心。

(五)企业自身

现实中,中小企业违约行为已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随着银行信贷业务趋于谨慎,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更加不愿意贷款给信用度低、风险度高的中小企业。据权威部门统计,在没有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中有22.5%是由于自身信用不佳造成的,这就是常说的“道德风险”。

总结

要解决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以及金融机构三方面的协调合作。

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增强信用意识,规范财务制度,健全财务报表,加大信息披露力度,给银行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严格按照合同要求使用银行贷款并按时归还银行贷款本息,杜绝逃费银行贷款债务行为,提高自身素质。

金融机构加强贷款产品的设计以及信贷业务的创新,以满足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创新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担保方式,如民营企业联保、仓单质押等,既方便民营企业贷款,又减轻其担保费用负担;政府倡导建立由民间发起、民间参股的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小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激活国有银行的活力,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完善银行业整体架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来分散和降低信贷风险;探索建立贷款保险制度来适当转移贷款风险,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的放贷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穆争社.“浅析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3.3

2.牟伟明.“企业融资成本新探”,《经济师》,2003.8

证券企业范文篇9

关键词:证券公司;以人为本;企业文化

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建立,截止2020年6月19日收盘A股总市值已超过68万亿,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升。证券公司作为投资者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越来越重要。翻看中国证券业30多年发展史,能够在市场洗礼中成长起来的证券公司无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表明,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起到渐进性和长期性的影响,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容易被忽视,但又十分重要的因素。回顾企业文化的演变进化,核心要义就是让企业更加地高效,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综合效益而展开。企业文化可以概况为以下几个历程: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企业文化。尽管许多硬性的管理措施及手段已经十分完善,但管理上的缺陷依然存在。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就被企业渐渐意识到并加以重视。员工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价值观更趋于一致,那么企业运作更高效,企业的经营目标更容易达成,竞争力则更强。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表现形式可能会发展演变,但本质上通常是更加贴近以人为本,更符合人本理念,分发挥人的潜能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就是以人为本。

一、企业文化发展历程

在企业文化研究发展历程中主要分为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硬”管理文化,偏向使用指标,系数,规章条款等量化数据指标进行硬性管理。对企业生产的主体“人”的研究并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美国名管理学家巴钠德是最早将文化与企业管理关联起来研究的学者,并指出企业价值观会和社会传统文化会深刻影响企业管理。直到70年代,美国波士顿大学组织行为学著名学者戴维斯通过《比较管理——组织文化的展望》发表了“组织文化”的理念。在随后的几年里,彼得•德鲁克发表的“管理文化”,在企业管理界轰动一时,在《管理学》文中指出管理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直到80年代初,企业文化才从管理科学里面独立成为一门知识体系、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都在不断创新的新学科。企业文化理论基础的奠定离不开比尔•安伯纳西,他在发表一篇名为《在经济衰退中进行管理》的文章,明确了企业文化基础理论。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模式则更为强调“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并未十分重视指标和规则制度的应用,而是重点放在对人价值观的引导、熏陶。柔性管理的实践结果就是实实在在地提升了企业效率,增强了企业生产力。80年代末,以《成功之路》《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文化》《Z理论》等著作为代表的著作推出企业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的浪潮。大家开始重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研究。这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倡的“无为而治”的道家软性管理不谋而合。伴随着国外工商管理思想和公司管理理念传入我国,在公司管理界也掀起了大规模的企业文化改革,深深地影响了我国企业文化领域的发展。目前,我国证券公司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转型期,众多证券公司真正全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有别于原本的买卖的经纪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更多要求证券公司具备更多地主动管理能力。主动管理能力强的证券公司才能帮助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然而证券公司是轻资产、知识密集型企业。现阶段,证券公司企业文化鲜有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仍然以“硬”管理为主的企业文化表现形式。普遍注重指标和公司制度的落实,轻视人文角度的考量。

二、企业文化与以人为本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无论是广义上的还是狭义上的定义都应该包括以下特征能够体现企业的愿景、理念和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总和。劳伦萨•米勒出版的《美国企业精神》代表性的观点是“每一家公司现在都必须分析其文化,这不仅是为了加强本身的竞争地位,更重要的是因为国家未来的财富要由公司的文化来决定”。米勒从财富创造的角度进行了企业文化的定义。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更多的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设计能够充分激励人的潜能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管理理念、公司制度。最终达到公司股东、管理层和员工的利益一致而且这种设置往往才能形成三方利益的最大化。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可以归纳为以下特点。(一)利与责相统一,合理授权。责任越大的职务,相应的考核激励也应该到位。传统的管理理念过于侧重于成本管理,对于一些责任大的职位未给予足够多的重视与激励,容易导致利与责不匹配。证券公司属于金融企业,金融企业本来就具备高风险的属性,利与责相匹配尤为重要。(二)信息沟通要及时、有效和完整。以人为本企业文化要求更多地和更有效地沟通。这种沟通不但包括上层与下层的沟通也包括同一层级内部横向的沟通。(三)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与人才共同成长。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是依靠人才,最终也成就人才。企业绩效管理中“二八法则”普遍存在,在企业管理中的表现形式是二成的人才做出了八成的业绩。核心人才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败,以人为本其实就是要紧紧依靠这些核心人才。(四)在企业中鼓励学习,形式学习型组织。成功的企业需要在企业文化中带有自我学习,自我革新的机制,才能永葆活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爆发的速度越来越快。刚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还被奉为典范的成功企业,经过20年来的时展很多已经风光不再。如当年的手机龙头诺基亚和摄影机龙头柯达。证券公司在每一轮牛熊变换过后都会涌出一批有特色的券商成长起来,当然也会有一批未能跟上时代步伐的券商倒下。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证券公司要在市场跌宕中成长,就需要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只有学习才能看得清时展脉络并快速跟随时代大潮。(五)人才的包容性。对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才企业要具备包容性,企业文化的包容性才能产生多样性,多样性才有互补性。一个团队发展少不了不同特征的人才优势互补才能多方共赢。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小到只有3~5个成员的工作小组无不需要一个包容的环境和成员之间优势互补。

三、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以人为本要深化到企业精神,要细化到工作中就要以企业文化的形式存在和发展。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汉字里面的“企”字正是揭示了人与企业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开。企业有了人在上面才能活,人是企业生存的核心和灵魂,否则企业也就变成“止”了。那么以人为本要求企业理解,尊重,重视员工,与员工融为一体。企业要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力,“霍桑实验”已经证实“人”具有“社会人”属性。所以根据以人为本理论不断增强广大职工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素质,切实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才能够在竞争中一路领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保证,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因此实施以人为本必须构筑独特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明确应该具有明确的企业价值取向。企业归根到底是人的集合,企业管理也就是人的管理。美国的企业文化强调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为员工构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发掘他们的潜力。日本企业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促进团队协作,发挥整体优势。印度企业文化中的精英文化、人本文化无不将人推到企业发展的关键点。纵观当今世界,一流的企业大都有一流的企业文化,如总部在上海的东方证券和总部在深圳的招商证券等都有着自己的企业文化都体现了“人”的关键因素。因此,以人为本在我国企业应以人为本的构建人本企业文化。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的企业文化要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四、结语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为证券公司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文化建设的道路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公司股东、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构建以人文本企业文化更需要证券公司股东、管理层、员工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孙秀云.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9(06):89-90.

[2]孙如军.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至我见[J].商场现代化,2007(08):255-256.

[3]孙景川.发挥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重要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8(01):300.

[4]孙君.塑造以人文本的企业文化[J].商场现代化,2006(03):186-187.

[5]颜春宁.建设以人文本的企业文化[J].理论前沿,2005(11):37-38.

[6]杨德军.浅析美国企业文化[J].商业经济,2004(07):134.

[7]徐学群.国家与地区经济文化概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01):96.

[8]孙筱.论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09(15):43-44.

[9]潘鑫军.浅论证券公司践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J].中国证券,2016(04):17-21.

[10]段郝彬.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解决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5):181+188.

[11]周丽影.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5):158-159.

[12]欣华.海航集团:世界级卓越企业的内涵与社会责任[J].南方企业家,2017(03):45-48.

证券企业范文篇10

关键词:零售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轻资产化;资产支持票据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零售企业经营大规模向线上转移,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整理,2019年全年,我国线上零售产品销售达10.63万亿元,突破10万亿元大关,同比跃升16.5%,而2018年相较2015年,超级市场零售商品销售额却萎缩了858亿元。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度融合线上、线下、物流的新零售业态正驶入快车道。学者们普遍指出,与传统零售更多地依赖大型商超、物理店铺的模式不同,践行新零售业态的企业重视客户体验,更多地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的服务融合,这也就意味着,零售企业经营的重心应当转变为对主动营销和合理定价的探索,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应当主动调降资产端的重资产比例,重资产型的零售企业纷纷选择经营战略轻资产化。当前,受肺炎疫情影响,零售业务加速向线上转移,线下零售企业重资产整体估值下降,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有效融资也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针对零售企业融资现状,本文重点探讨零售企业资产证券化问题,通过研究以零售企业资产收益权为底层资产的资产支持票据(Asset-BackedNote,ABN),对其可行性进行探讨,并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初步设计,以期对零售企业运用资产证券化金融产品转型提供有益思路。

零售企业的资产证券化

(一)我国零售行业融资现状。2018年,我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资产负债率75.26%,百货零售类资产负债率更是达到了86.23%,远高于同期工业企业56.44%的平均水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究其原因,一方面零售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赊销模式抬高财务杠杆,另一方面零售企业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的融资模式使企业被迫进行期限错配,这都为零售企业的财务健康发展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基于供给侧改革在各行业全面展开的背景下,零售企业要回归服务大众的本源,提高供给能力、效率,就需要改革粗放的发展模式,调整融资模式,有效调降杠杆水平。(二)资产证券化与零售企业轻资产化转型。一方面,资产证券化可以将流动性不足的资产直接转变为企业的货币资产,在不增加负债的前提下优化资产结构,企业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工具来进行资产主动管理,在表内降低或剔除风险资产;因资产证券化未调整股权结构,不会对股东实际控制产生影响,这都对发行方产生正向的激励。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也丰富了社会投资渠道,为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提供了高收益的金融产品。本文认为,对于零售企业的重资产,如商超、物业都是较好能适应资产证券化要求的目标资产。这部分资产能获得稳定的经营收入,但在资产端往往大比例沉淀,难以获得长期抵押授信,短期借款期限的错配又会导致更大的经营风险。而经资产证券化设计后,此类型的重资产以及相应的风险可以不仅能从企业剥离,还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长期资金,投入扩大生产、线上转型、深耕潜在客户,实现企业发展的轻资产化。

零售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与定价

(一)零售企业重资产证券化。2005年,资产证券化在信贷市场首次试点,并将成功经验扩展至其他领域,在零售行业也不乏典型案例。2015年,“天虹商场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融通资金14.5亿元;2017年,步步高集团发行“海富通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融通资金12.4亿元。2015-2019年我国物业收益权资产证券化发行统计如表1所示。相应的案例都是以企业持有商用物业等重资产一定期限内的现金流作为基础资产,通过应用资产证券化工具,将不宜流通的重资产合理变现,助力企业轻资产化转型。因此,本文以零售企业普遍持有的物业资产为例,进行资产证券化流程梳理与定价探讨。零售企业在业务扩张期往往持有大量物业资源,这部分物业资源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本文以此现金流为基础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如图1所示。首先,零售企业将所持物业现金流打包,由证券公司购买资产包。其次,为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人的不信任预期,证券公司聘请专业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根据资产结构、现金流、企业信用等多方面因素对资产进行评级,同时,引入资产托管机构(一般为银行)为资金提供安全保障,确保专款专用,引入第三方担保为可预估的现金流提供合理担保,以提高证券化资产的评估等级。最后,证券公司根据定价公式设计债券产品出售给投资人,同时,为了最大限度满足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根据债券偿还顺序确定收益水平,将债券产品进行分级,债券信用等级越高,收益越低,信用等级越低,收益越高。如将债券产品设计为A级债券(优先级)、B级债券(中间级)、劣后级(C级债券),A级债券收益最低、B级债券收益中等、C级债券收益最高。(二)零售企业重资产证券化定价框架。在资产证券化定价方面,结合国外相关文献,国内学者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论证,究其本源,就是将标的资产预期能带来的现金流按照公允的利率水平进行折现,从而计算出资产化证券的现值。本文假设该ABN存续期间为N年,按年定期付息到期返本,定价公式的主要目的是确定ABN的发行规模与息票利率。一是要确定未来N年各期限现金流净值。根据现有物业租赁合约测算每年收益,以及年平均租赁服务成本,确定未来N年净现金流NCFt。二是要确定到期收益率。综合参考资产证券化产品评估等级与担保情况,根据同期限国债收益水平与相同信用等级公司债券信用利差,确定该资产证券化产品到期收益率rt。三是确定产品发行规模。发行规模应当为未来N年各期限现金流净值按照到期收益率进行折现的现值,如式(1)。在实际操作中,证券公司应当采用多种方法验证,确保发行规模合理、公允。(1)四是根据偿还顺序确定各级别发行规模。按照顺序清偿的原则,证券化资产收益应当先期偿还A级债券投资本金与收益,B级债券次之,C级债券最后。应当根据资产信用评级,最稳定的现金流作为A级债券发行规模的依据,以中等风险的现金流作为B级债券发行规模的依据,将最高风险等级的现金流作为C级债券发行规模的依据。五是确定分级债券息票利率。根据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惯例,产品多以平价方式发行,即债券以100元面额发行,到期返本并按期付息,与预测现金流期限相同,债券期限设置为N,根据债券信用等级确定各优先级债券的收益率水平r,则息票利率(CR)计算公式为:(2)

零售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问题及完善建议

(一)零售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问题。一是非标准化与私募属性。相较于标准化的公募债券或是金融资产的证券化,基于实物资产收益权的证券化信息不对称属性更加明显,虽然发行设计为标准面额,但关于定价方法的适用性、评估价值的公允性、增信机构的履约能力,甚至评级的公信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都会存有争议,往往需要更加专业的商业尽调参与。另外,从监管的角度考虑,银行间资产证券化产品仅向有资质的机构投资者出售,交易所资产证券化产品不面向普通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符合合格投资者要求才可参与市场,且投资人数被严格限定。这就决定了零售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私募属性,市场参与者仍会面临高昂的交易成本,而在二级市场的交易成本也会大幅高于标准化市场。二是资产证券化过程存在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次贷危机的爆发证明,即使是金融市场广泛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依然存在大量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一方面,资产证券化卖方本能地存在虚增现金流、以次充好的激励,导致评级机构、担保机构和投资者难以获取真实信息,必然会导致市场上充斥的劣质资产驱逐优质资产的逆向选择。另一方面,在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后,卖方主体又存在放松资产管理甚至隐匿现金流的道德风险。如果不从监管、制度层面约束,这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三是无法实现有效的风险隔离。本文设计零售企业的资产收益权证券化,无法与资产的所有权有效隔离。当零售企业破产或遭遇一般债权追偿时,现有法律框架下难以对资产的收益权加以保障,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稳定性受到冲击。现阶段,由于缺乏有效判例,如出现类似风险事件,将会导致严重的法律风险,以致出现兑付危机。(二)完善建议。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加大市场监管。全面的制度配套是资产证券化市场运行的基本保障,市场归口监管单位应当顺应市场发展,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保持宏观审慎。同时,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市场主体存在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行为,要坚决取缔。二是进一步明确市场参与方的权利义务。应当充分借鉴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经验,对资产证券化企业、投资者、评级机构、资产托管方、担保机构的权利义务明确划分、相互制衡,重点对证券发行企业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斩断评级机构与证券发行企业的利益关联,防止出现不符合市场标准的产品,确保市场不会逆向选择。三是规定企业发行方的自留比例。出于保护投资者权益目的,重点强调企业必须自留部分高风险等级债券,或者必须设置对部分高风险等级债券的回购条款,强化企业管理资产与未来现金流的积极性,防范企业可能的道德风险行为。四是加强风险隔离的立法支持。对资产证券化底层资产的收益权,无论产权归属,法律机关仅支持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者所有的收益权,实现收益权与产权的有效隔离,消除市场疑虑,鼓励投资情绪。五是宣传正确投资理念,进行投资者教育。鼓励机构投资者积极介入资产证券化市场,加强对个人合格投资者教育,增强投资者风险意识、信息识别与决策能力,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六是应用金融科技提高标准化水平。重点应用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支撑,使证券化资产上链,通过大数据采集有效信息,最大限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资产证券化各环节信息可信度,从而提高标发行债券的标准化水平。

我国资产证券化虽然市场化程度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发展速度迅猛,并由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展到实体经济的资产证券化,在供给侧改革、大量零售企业轻资产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资产证券化是零售企业较为合适的表外融资渠道,将有更多的企业通过选择资产证券化改善资本结构。本文探讨零售企业的资产证券化,认为资产证券化有利于盘活零售企业资产端难以变现的重资产,增强企业扩张能力;为零售企业提供了长期的直接融资渠道,在不影响资产负债表、不稀释股权的情况下加大经营杠杆;对于投资人,零售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也有利于丰富资本领域的产品体系。根据既往经验分析,本文也总结了零售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可能遇到的多种问题,这些问题起源于市场参与方获取信息的不对称,要解决这些不足,就必须要依靠监管作为、制度建设、科技支撑与市场教育,通过对市场的全方位完善,资产证券化也将为零售企业发展提供更强助力。

参考文献:

1.张昊.零售企业信用融资与高杠杆率的形成[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29(4)

2.洪涛.“新零售”与电商未来趋势[J].商业经济研究,2017(8)

3.赵树梅,徐晓红.“新零售”的含义、模式及发展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5)

4.潘建林.新零售理论文献综述:兼论四构面商业模式[J].商业经济研究,2019(5)

5.郑贵华,李呵莉.实体零售业转型“新零售”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7(5)

6.李一凡.新零售背景下零售业轻资产运营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20(4)

7.穆杰.消费创造导向下实体零售供给侧改革路径——基于逆向营销的新零售模式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20(9)

8.邹晓梅,张明,高蓓.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起因、类型、问题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4(12)

9.柏文喜.资产证券化成零售业发展“核动力”[J].中国商界,2016(1)

10.韩琳.商贸流通领域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21)

11.闫妍,顾亚露,朱晓武.高速公路收益权的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