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0:23:03

政府补助范文篇1

一、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

农村卫生工作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履行这一义不容辞的职责。

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对卫生事业的补助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要随着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增加卫生事业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并积极调整卫生支出结构,从现在起到2010年,各级人民政府增加的卫生投入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二、各级政府要合理安排各项农村卫生经费

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卫生的补助范围包括: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必要的医疗服务,卫生事业发展建设支出以及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一)农村公共卫生经费

1、卫生监督经费

农村卫生监督机构履行卫生管理和监督职责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在预算中合理安排,包括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和发展建设支出。

2、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经费

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根据当地服务人口、公共卫生服务量及乡镇公共卫生人员编制内实有人数,并考虑经济发展和财力等因素,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公共卫生机构征收的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纳入部门预算,专项用于卫生事业发展。

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从事防保工作的人员、公务和业务经费的补助,按照当地部门预算的相应标准定额及其所承担的工作量核定。设备购置、修缮等必要的发展建设支出要合理安排。重大卫生突发事件处理和重大灾害防疫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核定给予补助。

省、市卫生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在市、县(市)、乡(镇)开展公共卫生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安排经费补助。省级财政承担购买全省计划免疫疫苗和相关的运输费用。

省级财政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涉及面广、危害严重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等的预防和控制项目给予补助。

(二)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医疗服务经费

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原则上通过医疗服务收入进行补偿。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要求的乡镇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必要经费,由县级财政根据医疗服务工作需要予以核定。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由县级财政在已核定的公共卫生经费中给予定额补助。定额标准根据完成的社区人群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等任务的数量、质量核定,具体可采用编制人员或单位服务量(包括预防接种人次、母婴保健人数、健康教育人次等)补助定额、服务人口与服务面积综合补助定额等,由财政、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卫生状况、居民收入情况、社区人口、服务面积等因素合理确定。

按规定条件和程序招聘的由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工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核定,其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缴费部分按照当地医保制度规定的标准核定,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预算安排。

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在职职工可根据当地医改政策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其单位缴费部分,由卫生院在“福利费”中列支。对政府举办的确有困难的乡镇卫生院,由当地财政视财力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原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核定,由县级财政预算安排,并逐步实行集中支付。

(三)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资金

农村卫生机构的建设应与当地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合理确定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到2010年全省要基本完成县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任务,保证其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

政府举办的县乡两级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县乡区域卫生规划,提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计划部门按基建程序审核批准后,列入县级计划部门年度投资计划。其他市、省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按规定分别纳入市、省及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

对政府举办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修缮、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支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全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总体规划,经县级政府批准后,列入县级财政支出项目库,在年度财政预算中逐年给予安排。

省级财政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等给予补助。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经费

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给予资助。其中32个省财政转移支付县(市、区)和黄桥、茅山老区所属乡镇,由省财政根据当地财政资金的到位情况,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除市区以外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所在市、县财政以县为主按每人每年总额不低于1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其它地区,由所在市、县财政以县为主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按总额不低于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具体分担标准由省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县级财政要按实际参加合作医疗人数和补助定额对合作医疗给予资助,并按参加合作医疗人数及工作任务量等因素合理安排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

要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自愿捐赠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农村五保户及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制度。县级财政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情况,合理安排医疗救助资金。

三、加强农村卫生经费的监督管理

(一)加强乡镇卫生院经费管理

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上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各地要认真做好乡镇卫生院经费指标划转等有关工作。到2004年,各地要基本完成上划管理的任务。

乡镇卫生院经费指标上划基数,原则上由各地按当年县级财政下划乡(镇)财政的经费基数,参考经济增长及近几年乡(镇)政府经费安排情况重新确定经费基数。其中人员经费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划转,即按原县级下划到乡(镇)管理的人员(含现已离退休的人员,不含已脱离卫生院的人员)所需经费全部上划;下划后新增加的人员按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后留岗的人员所需经费上划。

在上划过程中,乡(镇)财政和卫生院要认真清查乡镇卫生院的各项资产。在县级财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清产核资并经验收确认后,交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县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加强监管,防止乡(镇)卫生院资产流失。

乡镇卫生院经费基数上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后,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对全县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县级财政部门统一核定农村卫生经费预算。乡(镇)政府要继续对农村卫生工作给予支持,并按规定在用地、用工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投入。

(二)加强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

政府举办的农村卫生机构应严格执行财政部颁发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财政部、卫生部颁发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确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使用各项财政资金。对超范围、超标准、超定额资金,财政不予安排。

农村公共卫生经费实行项目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家确定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基本项目及要求,合理确定项目实施所需的经费,核拨给承担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各类卫生机构。

政府补助范文篇2

(一)政府补助的定义和特征

为了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鼓励或扶持特定行业、地区或领域的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通常对有关企业予以经济支持,如无偿拨款、贷款、担保、注入资本、提供货物或者服务、购买货物等,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支持主要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环境保护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以下简称“政府补助准则”)规范了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但是,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支持并不都是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

按照政府补助准则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主要有如下特征:

1.无偿性

无偿性是政府补助的基本特征。政府并不因此享有企业的所有权,企业将来也不需要偿还。这一特征将政府补助与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采购等政府与企业之间双向、互惠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政府补助通常附有一定的条件,这与政府补助的无偿性并无矛盾,并不表明该项补助有偿,而是企业经法定程序申请取得政府补助后,应当按照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该项补助。

政府资本性投入不属于政府补助。政府如以企业所有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将拥有企业相应的所有权,分享企业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属于互惠交易。这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对企业的投资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2.直接取得资产

政府补助是企业从政府直接取得的资产,包括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形成企业的收益。不涉及资产直接转移的经济支持不属于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比如政府与企业间的债务豁免,除税收返还外的税收优惠,如直接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抵免部分税额等。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增值税出口退税不属于政府补助。根据相关税收法规规定,对增值税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即对出口环节的增值部分免征增值税,同时退回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征的进项税额。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含的进项税额是抵扣项目,体现为企业垫付资金的性质,增值税出口退税实质上是政府归还企业事先垫付的资金,不属于政府补助。

(二)政府补助的分类

在实际工作中,政府补助的形式主要有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和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等。企业不论通过何种形式取得的政府补助,政府补助准则规定,在会计处理上应当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1)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2)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

通常情况下,政府补助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因为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补助的原则和理念,政府补助主要是对企业特定产品由于非市场因素导致的价格低于成本的一种补偿。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最终也是与收益相关,只是暂时作为递延收益处理,在相关资产形成、投入使用并提取折旧或摊销时从递延收益转入当期损益。

二、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政府补助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收益法与资本法。所谓收益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收益或递延收益;所谓资本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所有者权益。收益法又有两种具体方法:总额法与净额法。总额法是在确认政府补助时,将其全额确认为收益,而不是作为相关资产账面余额或者费用的扣减。净额法是将政府补助确认为对相关资产账面金额或者所补偿费用的扣减。

政府补助准则要求采用的是收益法中的总额法,以便更真实、完整地反映政府补助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收入”和“递延收益”科目核算。“递延收益”科目核算不能一次而应分期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与资产相关或与以后期间收益相关的,先计入“递延收益”科目,然后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之所以确认为营业外收入,是因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取得的政府补助,形成经济利益流入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是无偿的,又不符合销售收入或提供服务收入的确认条件,因此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者通过“递延收益”科目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一)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取得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应收金额计量;不确定的或者在非日常活动中取得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

对于综合性项目的政府补助,需要将其分解为与资产相关的部分和与收益相关的部分,分别进行会计处理;难以区分的,将政府补助整体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视情况不同计入当期损益,或者在项目期内分期确认为当期损益。

(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在实际工作中较为少见,如用于购买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财政拨款、固定资产专门借款的财政贴息等。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损益。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在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损益(营业外收入)。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还可能表现为政府向企业无偿划拨长期非货币性资产,应当在实际取得资产并办妥相关受让手续时按照其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1元)计量。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首先同时确认一项资产和递延收益,然后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摊递延收益,计入当期收益。但是,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在取得时计入当期损益。

此外,根据政府补助准则的规定,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对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应当冲减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对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政府补助范文篇3

[论文摘要]政府补助作为政府运用的一个经济杠杆,在弥补市场缺陷、调节供求结构、贯彻行业或产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具有作用。文章从行业的角度出发,研究政府补助的基本情况。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政府补助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弱质的行业并未真正得到扶持。文章认为,政府补助机制需要规范和透明化,以促进各行业的公平增长。

一、研究背景

我国政府补助的形式多样,对企业的影响较大,对种类繁多的政府补助进行规范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刘浩(2002)认为,可以从制度和宏观角度来分析解释我国政府补助普遍存在的原因。从制度的角度来看,这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有关。为了符合我国证券市场的配股生命线以及ST等刚性制度,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关联交易、非货币性交易等各种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当然通过谈判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不失为理智选择。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针对“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发展技术先进工业等等,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优惠方式,这些方式包括价格补贴、各种税金减免、税率优惠、财政返还等,这些政策给予政府补助合理的外衣。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求。那么对于政府补助而言,不仅仅要关注补助的效率,更多地要注重公平效应。由于行业的不同特质,某些行业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然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陈晓、李静(2001)发现补贴并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倾向于某些政策性补贴行业,公用事业并没有享受更多的政府补贴,虽然农业类公司中获得的补贴比例很高,但是其补贴率却相对很低。

政府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广泛地影响一个行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政府对行业的促进作用可通过补贴、优惠税法、限制外国竞争的关税、保护某一行业的附加法规等措施来实现,因为这些措施有利于降低该行业的成本,并刺激和扩大其投资规模,如美国纺织业就受到进口关税这一法律的极大保护。总的来说,政府对行业的干预极大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正如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是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同时,波特认为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对国家整体竞争的形成、产生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明星行业具有很大影响。

二、政府补助的行业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和要素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虽然指令性计划作用的领域和范围开始萎缩,但政府补助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1)市场失灵的存在。(2)经济社会政策的要求。政府补助的分配有利于扶持新兴行业和产业,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方向。(3)改革的要求。补助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同时在宏观与微观主体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政府作为宏观主体,为了达到其政策目标,利用市场机制中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关系,通过财政补贴对微观主体的利益激励,来调动或者牵引市场力量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在实际领域,政府补助并不一定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不能忽视政府补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补助对行业的负面影响大致有以下一些:行业损害,即实质损害、实质损害的威胁、对新兴产业的阻挠;严重侵害;严重侵害特定的补贴行为包括:对一产品超过5%的从价补贴、用以弥补产业承受的经营亏损的补贴、直接债务免除或者拨款偿债以及严重侵害的内容取代或阻碍市场的进入补贴国市场、进口国市场、第三国市场。沈晓明、谭再刚、伍朝晖(2002)通过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消极而深远的,在短期内它掩盖了上市公司的经营困境,使之不能及时进行内部治理,而且对投资者产生误导;长期而言,使上市公司形成不找市场找政府的惯性,这种惯性是龙头企业完全市场化的最大心理障碍。可见,政府补助对于行业的公平非但没有起促进作用,反而影响了各行业的公平竞争。

三、政府补助的行业比较

我国常见的政府补助形式有财政补贴、税收返还、技改资金、研发补贴、出口退税等。由于补助形式的多样,核算比较困难。在此,我们用补贴收入、财政返还和本期收到的专项应付款的合计数来确定政府补助的金额。我们的样本为2003年至2005年间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依照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规定的13类,为体现政府补助的行业特征,剔除了综合业。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与其他行业的可比性较差,将其剔除,得到11个样本行业。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对11个样本行业政府补助的情况描述见下表:

(一)受补助比例的行业比较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2003年享受补助比重的行业排序是这样的:信息技术业,92%;农林牧渔,82.35%;采掘业,75%;制造业,73.17%。2004年各行业受补助覆盖比例如下:信息技术业,96.23%;制造业,76.50%;居于70%~80%区间还有传播与文化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农林牧渔业受补助的比例有所下降,为56.52%,居第九位。2005年各行业享受补助比重的排列如下:信息技术业,90.38%;农林牧渔,81.82%;采掘业,81.25%;制造业,75.32%;社会服务业,75%;批发和零售业,73.85%;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73.68%;建筑业,70%;传播与文化产业,66.6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52.63%;房地产业,40%。2003年至2005年间,金融保险业受补助的比例最小。总体上而言,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历年受政府补助的比重较其他行业大,这是否可以体现政府行业扶持的思路?当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最大值的行业比较

对于各行业中企业受到政府补助比例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不能忽视补助金额的研究。对于补助数额研究,主要从各行业获得补助的最大值、标准差、中值以及均值的描述。上述表格对各个行业补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清晰的描述,下文仅将就行业间获得政府补助的最大值和均值进行简要比较。

2003年各行业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助最大值的居前五位的如下:社会服务业,423650200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261717232.9元;制造业,252000000元;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29630732元;信息技术业,103524439元。2004年度获得政府补助最大值比较,各行业的分布如下: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542005246.4元位居第一;第二位的是社会服务业,424470060元;第三位的是制造业,25200万元;信息技术业居第五,农林牧渔业居倒数第二位。2005年度相关值比较上,变动比较大的是采掘行业获得的政府补助最大值为941500万元,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居于首位。各行业政府补助的最大值由大到小依次是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的最大值为28488850,居第十位。从上述年度就各行业获得政府补助的最大值的比较可以看到,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制造业获得的补助数额较大,这可能和这些行业提供公共品有关。虽然政府政策上对高科技和农业产业有扶持,因此在进行补助的覆盖面的统计上,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居于前列,但是就补助数额而言,这两个行业并没有任何优势,而且农林牧渔业获得最大补助额几乎是各行业中较低的,居于后几位。上述分析结果能否说明政策导向的力度不够?对于薄弱行业的补助,比如农林牧渔业的补助数额之低,对于体现政府补助的行业公平有多少解释力?政府对于行业的促进作用初衷和效果是否达到一致?

(三)均值的行业比较

对各行业政府补助的均值比较也很有意义。2003年,社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第一和第二位,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居第三,信息技术业以15076265元居第四位,农林牧渔业以5638216.902元居第八位,采掘业居第九。2004年各行业获得政府补助均值基本情况如下:社会服务业41287422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29143286.06元居第二位,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上市公司受补助的均值为22137061.3元,信息技术业16137061.3元,农林牧渔业以5000227.8元居倒数第一。2005年,采掘业以594423939.5元从上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一位,第二、第三位分别是社会服务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信息技术业以17455989元居第四位,农林牧渔业居第六位。下面就个别行业政府补助的均值做简单分析:

2003年农林牧渔业收到的补助平均值居第八位,2004年居第十位,2005年居第八位。虽然从行业的补贴覆盖率来看,农林牧渔业居于前列,但是从均值分析来看,该行业并没有得到真正优惠。近年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和水稻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农业补贴和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可是从获得政府补助的均值比较来看,农林牧渔业并没有获得这种行业优势。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获得的政府补助的均值三个年度都稳居第三位。作为公用事业,该行业以往赢利能力总体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主要原因是供水供气行业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折旧及摊销等固定成本比例较大、收效较慢。若该行业提供的产品完全由社会承担,那么会加大消费者的生存压力,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必然需要政府给予价格以及其他方面的补助。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各年的排名分别是:2003年居第二位,2004年和2005年都居第四位。可见政府对于该行业的关注,这与该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特别是现代仓储业作为新兴行业,在中国发展还处于形成阶段,是现代物流业中的相对薄弱环节。现代仓储业的发展,对于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转变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都有重大的意义。为此,要在政策上鼓励道路运输企业、港口企业和水运企业,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行为规范。

在我们的研究期间,社会服务业受到政府补助平均值居前两位,2003、2004年居各行业的首位,2005年居行业第二,这可以体现政府对于社会服务业的重视,且体现了政府对服务行业的扶持政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采取积极的财税、土地、价格等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

四、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上证A股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5年间政府补助情况的研究,我们发现政府补助对于上市公司具有普遍性。上市公司受补助的比例相当高,个别行业受补助的公司甚至达到了样本公司90%以上,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受政府补助的覆盖率在诸行业中占前列。从补助数额的研究结果看,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受到补助的平均值居前列。同时,我们也发现政府补助有扩大和加速的趋势。对于新兴的行业,比如信息技术业、仓储业,获得政府补助的均值等都处于前列,可见政府扶持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然而,我们亦发现政府补助政策导向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以农业为例,作为特殊的行业,理应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但是我们发现,我国农林牧渔行业得到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比例虽然非常高,但是平均补助金额及补贴率却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这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并没有彰显公平和保护弱质行业。

[参考文献]

[1]刘浩.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的会计规范——对沪市一起案例的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2(,7).

政府补助范文篇4

[论文摘要]政府补助作为政府运用的一个经济杠杆,在弥补市场缺陷、调节供求结构、贯彻行业或产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具有作用。文章从行业的角度出发,研究政府补助的基本情况。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政府补助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弱质的行业并未真正得到扶持。文章认为,政府补助机制需要规范和透明化,以促进各行业的公平增长。

一、研究背景

我国政府补助的形式多样,对企业的影响较大,对种类繁多的政府补助进行规范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刘浩(2002)认为,可以从制度和宏观角度来分析解释我国政府补助普遍存在的原因。从制度的角度来看,这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有关。为了符合我国证券市场的配股生命线以及ST等刚性制度,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关联交易、非货币性交易等各种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当然通过谈判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不失为理智选择。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针对“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发展技术先进工业等等,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优惠方式,这些方式包括价格补贴、各种税金减免、税率优惠、财政返还等,这些政策给予政府补助合理的外衣。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求。那么对于政府补助而言,不仅仅要关注补助的效率,更多地要注重公平效应。由于行业的不同特质,某些行业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然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陈晓、李静(2001)发现补贴并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倾向于某些政策性补贴行业,公用事业并没有享受更多的政府补贴,虽然农业类公司中获得的补贴比例很高,但是其补贴率却相对很低。

政府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广泛地影响一个行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政府对行业的促进作用可通过补贴、优惠税法、限制外国竞争的关税、保护某一行业的附加法规等措施来实现,因为这些措施有利于降低该行业的成本,并刺激和扩大其投资规模,如美国纺织业就受到进口关税这一法律的极大保护。总的来说,政府对行业的干预极大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正如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是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同时,波特认为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对国家整体竞争的形成、产生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明星行业具有很大影响。

二、政府补助的行业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和要素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虽然指令性计划作用的领域和范围开始萎缩,但政府补助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1)市场失灵的存在。(2)经济社会政策的要求。政府补助的分配有利于扶持新兴行业和产业,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方向。(3)改革的要求。补助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同时在宏观与微观主体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政府作为宏观主体,为了达到其政策目标,利用市场机制中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关系,通过财政补贴对微观主体的利益激励,来调动或者牵引市场力量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在实际领域,政府补助并不一定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不能忽视政府补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补助对行业的负面影响大致有以下一些:行业损害,即实质损害、实质损害的威胁、对新兴产业的阻挠;严重侵害;严重侵害特定的补贴行为包括:对一产品超过5%的从价补贴、用以弥补产业承受的经营亏损的补贴、直接债务免除或者拨款偿债以及严重侵害的内容取代或阻碍市场的进入补贴国市场、进口国市场、第三国市场。沈晓明、谭再刚、伍朝晖(2002)通过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消极而深远的,在短期内它掩盖了上市公司的经营困境,使之不能及时进行内部治理,而且对投资者产生误导;长期而言,使上市公司形成不找市场找政府的惯性,这种惯性是龙头企业完全市场化的最大心理障碍。可见,政府补助对于行业的公平非但没有起促进作用,反而影响了各行业的公平竞争。

三、政府补助的行业比较

我国常见的政府补助形式有财政补贴、税收返还、技改资金、研发补贴、出口退税等。由于补助形式的多样,核算比较困难。在此,我们用补贴收入、财政返还和本期收到的专项应付款的合计数来确定政府补助的金额。我们的样本为2003年至2005年间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依照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规定的13类,为体现政府补助的行业特征,剔除了综合业。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与其他行业的可比性较差,将其剔除,得到11个样本行业。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对11个样本行业政府补助的情况描述见下表:

(一)受补助比例的行业比较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2003年享受补助比重的行业排序是这样的:信息技术业,92%;农林牧渔,82.35%;采掘业,75%;制造业,73.17%。2004年各行业受补助覆盖比例如下:信息技术业,96.23%;制造业,76.50%;居于70%~80%区间还有传播与文化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农林牧渔业受补助的比例有所下降,为56.52%,居第九位。2005年各行业享受补助比重的排列如下:信息技术业,90.38%;农林牧渔,81.82%;采掘业,81.25%;制造业,75.32%;社会服务业,75%;批发和零售业,73.85%;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73.68%;建筑业,70%;传播与文化产业,66.6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52.63%;房地产业,40%。2003年至2005年间,金融保险业受补助的比例最小。总体上而言,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历年受政府补助的比重较其他行业大,这是否可以体现政府行业扶持的思路?当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最大值的行业比较

对于各行业中企业受到政府补助比例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不能忽视补助金额的研究。对于补助数额研究,主要从各行业获得补助的最大值、标准差、中值以及均值的描述。上述表格对各个行业补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清晰的描述,下文仅将就行业间获得政府补助的最大值和均值进行简要比较。

2003年各行业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助最大值的居前五位的如下:社会服务业,423650200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261717232.9元;制造业,252000000元;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29630732元;信息技术业,103524439元。2004年度获得政府补助最大值比较,各行业的分布如下: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542005246.4元位居第一;第二位的是社会服务业,424470060元;第三位的是制造业,25200万元;信息技术业居第五,农林牧渔业居倒数第二位。2005年度相关值比较上,变动比较大的是采掘行业获得的政府补助最大值为941500万元,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居于首位。各行业政府补助的最大值由大到小依次是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的最大值为28488850,居第十位。从上述年度就各行业获得政府补助的最大值的比较可以看到,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制造业获得的补助数额较大,这可能和这些行业提供公共品有关。虽然政府政策上对高科技和农业产业有扶持,因此在进行补助的覆盖面的统计上,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居于前列,但是就补助数额而言,这两个行业并没有任何优势,而且农林牧渔业获得最大补助额几乎是各行业中较低的,居于后几位。上述分析结果能否说明政策导向的力度不够?对于薄弱行业的补助,比如农林牧渔业的补助数额之低,对于体现政府补助的行业公平有多少解释力?政府对于行业的促进作用初衷和效果是否达到一致?

(三)均值的行业比较

对各行业政府补助的均值比较也很有意义。2003年,社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第一和第二位,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居第三,信息技术业以15076265元居第四位,农林牧渔业以5638216.902元居第八位,采掘业居第九。2004年各行业获得政府补助均值基本情况如下:社会服务业41287422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29143286.06元居第二位,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上市公司受补助的均值为22137061.3元,信息技术业16137061.3元,农林牧渔业以5000227.8元居倒数第一。2005年,采掘业以594423939.5元从上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一位,第二、第三位分别是社会服务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信息技术业以17455989元居第四位,农林牧渔业居第六位。下面就个别行业政府补助的均值做简单分析:

2003年农林牧渔业收到的补助平均值居第八位,2004年居第十位,2005年居第八位。虽然从行业的补贴覆盖率来看,农林牧渔业居于前列,但是从均值分析来看,该行业并没有得到真正优惠。近年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和水稻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农业补贴和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可是从获得政府补助的均值比较来看,农林牧渔业并没有获得这种行业优势。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获得的政府补助的均值三个年度都稳居第三位。作为公用事业,该行业以往赢利能力总体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主要原因是供水供气行业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折旧及摊销等固定成本比例较大、收效较慢。若该行业提供的产品完全由社会承担,那么会加大消费者的生存压力,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必然需要政府给予价格以及其他方面的补助。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各年的排名分别是:2003年居第二位,2004年和2005年都居第四位。可见政府对于该行业的关注,这与该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特别是现代仓储业作为新兴行业,在中国发展还处于形成阶段,是现代物流业中的相对薄弱环节。现代仓储业的发展,对于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转变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都有重大的意义。为此,要在政策上鼓励道路运输企业、港口企业和水运企业,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行为规范。

在我们的研究期间,社会服务业受到政府补助平均值居前两位,2003、2004年居各行业的首位,2005年居行业第二,这可以体现政府对于社会服务业的重视,且体现了政府对服务行业的扶持政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采取积极的财税、土地、价格等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

四、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上证A股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5年间政府补助情况的研究,我们发现政府补助对于上市公司具有普遍性。上市公司受补助的比例相当高,个别行业受补助的公司甚至达到了样本公司90%以上,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受政府补助的覆盖率在诸行业中占前列。从补助数额的研究结果看,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受到补助的平均值居前列。同时,我们也发现政府补助有扩大和加速的趋势。对于新兴的行业,比如信息技术业、仓储业,获得政府补助的均值等都处于前列,可见政府扶持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然而,我们亦发现政府补助政策导向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以农业为例,作为特殊的行业,理应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但是我们发现,我国农林牧渔行业得到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比例虽然非常高,但是平均补助金额及补贴率却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这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并没有彰显公平和保护弱质行业。

[参考文献]

[1]刘浩.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的会计规范——对沪市一起案例的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2(,7).

政府补助范文篇5

为了切实加强对政府性补助资金的监督管理,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实现补助资金直达最终收款人,确保各项直拨资金及时安全拨付到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根据《运城市国库直接拨付政府性补助资金实施方案》精神,特制定本意见。

一、适用范围

本意见适用于政府对城乡居民个人的各种补助性资金。具体包括粮食直补资金、退耕还林资金、村干部工资、三员工资、计生奖扶资金、五保户补助资金、救灾资金、廉租住房补助、农村低保、大中型水库移民补助、家电下乡补贴、汽车下乡补贴、燃油补贴等。

二、管理原则

国库直拨政府性补助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统一调度、防范风险、安全快速”的管理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用途合理使用直拨补助性资金,减少中间环节,使各项补助性资金安全、快速直达城乡居民手中。

三、涉及部门及其职责

人民银行:负责牵头组织拟订国库直拨政府性补助资金的实施办法及处理流程,具体负责定期组织召开由财政局、劳动局、农业局、林业局、城建局、卫生局、畜牧局、地震局、交通局、经贸局、民政局、水利局、银行(信用社)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及时通报政府性补助资金直拨情况。

财政局:负责政府补助性直拨资金的信息管理和相互衔接工作,在接到上级政府补助性资金后,及时通知人民银行和相关职能部门并负责运用直拨专用工具组织实施。指定专人核实情况、下达文件,拨付资金,确保直拨资金安全高速运行。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真核定并负责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补助资金的明细清单。

组织部:认真核定并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村干部补助人员名单及金额。

计生局:认真核定并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计生奖扶补助人员名单及金额。

农业局:督促各镇(街道)、村认真核定,并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粮食直补等涉农补助资金明细清单。

林业局:与财政部门联系,了解补助资金到账时间,督促各镇(街道)在最短的时间内上报退耕还林户名及补贴金额,经核实无误后,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退耕还林补助资金明细清单。

城建局:认真核定并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廉租住房补助人员名单及金额;认真核定并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符合享受燃油补贴资金的人员及金额。

卫生局:认真核定并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乡村卫生补助人员名单及金额。

畜牧局:认真核定并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动物防疫补助人员名单及金额。

地震局:认真核定并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防震减灾补助人员名单及金额。

经贸局:认真核定并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汽车下乡、家电下乡补贴人员名单及金额。

民政局:认真核定并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救灾补助资金、城乡低保和五保户补助资金明细清单。

水利局:定期核实移民情况,收集详细资料,及时更新移民补助明细清单,并按时向财政部门提供移民资金补助人员和金额。

交通局:认真核定并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符合享受农村客运等燃油补贴资金的人员及金额。

各商业银行(信用社):负责配合政府主管部门为补贴对象开立补贴资金收款账户,并准确提供账号、户名、本行(社)小额支付系统行号及清算行行号等账户信息;收到补贴资金款项后应立即按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的支付指令自动划入指定收款人账户,对异常业务应及时查询。与财政部门签定《直拨政府性补助资金目标责任书》,确保各项政府性补助资金当天直达,实现政府性补助资金“零在途”,制定《直拨政府性补助资金应急预案》,在大、小额支付系统发生故障时,确保各项资金按时送达城乡居民手中。

四、业务操作流程

五、监督检查

政府补助范文篇6

一、政府补助会计准则修订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在政府补助会计准则修订实施后,对企业纳税所影响包括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企业取得的来源收入源自于政府的经济资源适用于税收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会计在核算和处理时对纳税的影响。1.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影响。新的准则与旧的相比较,由于新准则可以让企业选择把净额法将受到的政府补助充当到企业资产的账面上,或者还可以用于相关的借款费用,就使得相关的资产在期末账面上小于计税,并产生了可以抵扣暂时性的差异,及在后来如受到政府所补助时期增加了递延所得税的资产。并在后续期间,根据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在资产的使用期限内能够按期转回递延所得的资产。2.对适用于企业所得税后的优惠政策影响。与旧的会计准则相比较,新的准则可以适用各种情形,允许企业选择净额法来进行会计核算处理,并要求企业可以采用正确系统的方法将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确认的递延收入,把企业日常的相关政府补助计入到其它收益的费用中,从而让企业可以更好的适用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二、对利润报表的影响

1.可以直接增加销售收入,进一步增加营业利润。对于一些国家鼓励的产业,政府进行的与销售有关的政府补助,计入“其他收益”,在利润表当中的营业利润之前的行次进行列报,即其他收益。通过这样列报,可以增加企业的经营性收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净利润,增强企业的收益质量。比如对于能源行业的光伏发电企业补助,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就是此类。目前根据新的政府会计准则规定要求,是计入其他收益还是计入营业外支出,以及会计处理是用总额法还是净额法,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这样就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较差,相关口径不一致,影响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这种将政府补贴计入公司正常经营活动的相关收入,就是提高投资报酬率。这种处理方式也会对整个行业产生行为引导效应,产生企业的短视行为。2.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国家对企业的政府补贴,企业的成本费用就会降低。例如,生产企业用芳烃生产固体废石的成本,将直接降低成本。如果使用的方法或资产的原始价值,政府补贴不能确定当前或递延收入。它还通过降低制造业成本来提高毛利率,如果政府补贴对企业来说足够重要的话。通过降低运营成本,可以影响企业的毛利润分析。

三、对所得税的影响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规定,属于企业的应税行为所产生的收入,弥补其相关成本费用后的所得,要交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而对于这次修订的政府会计准则,将政府补助收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另外一种是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而对于此项业务是否缴纳企业所得税,也有不同的观点。因为会计上处理的方法有总额法和净额法,方法处理不同,所产生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也会不同。另外,政府补助还有一种是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如果按照净额法入账,则会借记“递延收益”,贷记“固定资产”,这样就会用收入直接冲减费用。从而不会对所得税产生影响。因此政府对企业的资产性补助是否会对企业的所得税产生影响,要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税法执收环境有密切关系。

四、对企业入账资产的影响

企业若对政府补助当中的资产化补助采用净额法入账,这会冲减相差的资产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资产规模。最典型的是企业采用净额发入账,会直接冲减相关政府补助的递延收益。此种做法会降低资产负债率。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损害相关债权人的利益。国家在每个时期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要求,政府通过对某些特定的产业和地区进行扶持,让企业去实现政府想要达到的目标。同时,为了鼓励各企业的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新型技术的问世,也会给相应的资金支持。

五、结语

政府补助范文篇7

(一)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形式。我国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单一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有以下形式:

1.税收返还。这是1994年推行分税制时为保证地方既得利益所确定的财政资金的办法。具体做法是:以1993年为基期年,按照分税制规定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数额(即消费税+75%增值税—中央下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并以此作为1994年的税收返还数额。以后年度,在1994年的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为当年本地区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30%。

2.体制补助或上解。包括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体制补助和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体制上解。其具体的实施办法是先确定各地方的收支基数,对支出基数大于收入基数的地区,中央按其差额给予补助;对支出基数小于收入基数的地区,则将其差额上解中央。设置体制补助或上解主要是为了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即对富裕地区实行上解,对贫困地区则进行补助。

3.年终结算补助或上解。对过去年度内因体制变动、企事业单位隶属关系变化及中央新出台政策措施对地方收支的影响进行的调节。此外,中央和地方相互交叉收支,如有些比较固定的地方上解和中央补助项目,为了简化手续,可以将补助和上解额相抵,核定一个数额,作为一般补助或一般上解,每年固定结算。

4.专项补助。指不包含在地方财政体制规定的正常支出范围内,根据特定的用途及地方特殊情况,由中央拨付给地方的专项资金。目前有两类专项拨款:一是追加拨款,如粮油加价补贴,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基金等;另一种是救灾资金,如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特大抗汛补助费等。

5.公式化转移支付(也称增量转移支付)。从1995年开始,中央财政根据其财政状况,每年从中央财政收入增量中拿出一部分资金,选择一些对地方收支影响较大的客观性因素及主观性因素,采用相对规范化的计算方法,实施对各地的转移支付。

(二)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和分税制改革中的转移支付制度过渡性质的混合体,在很大程度上延用了原体制下的分配格局,同时也将原体制中形成的非均衡状况带人了新的体制,因而离实现各地各级财政能力均等化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体现在:

1.转移支付的依据不明确,导致转移支付的责任不清。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与财权,是实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依据,而转移支付制度又是财权划分与事权划分相结合的有机体。我国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政府间事权划分不清、职能交叉和界限不清现象尤为突出。一些应该由中央承担的项目常由地方执行,一些应该由地方承担的项目也常由中央代替。政府间责任不清,财权和事权相脱节,使得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难以具有科学、合理、可靠的依据。

2.转移支付形式繁杂,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带有明显的过渡性,因而在改革中形成了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年终结算补助、专项补助和公式化补助等多种形式。转移支付形式种类繁多、重复交叉,且各形式之间缺乏协调,甚至作用相互抵消。如税收返还按收入来源正相关递增,体现了对收入能力强的地区倾斜原则,而原体制补助与上解相结合则具有抽肥补瘦的横向平衡功能,但体制上解地区恰恰又能获得大量税收返还,从而使两者的财政平衡功能相互抵消。现行的多种转移支付形式中,只有公式化转移支付具有比较全面的纵向和横向均衡功能,但在全部政府间转移支付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小,虽然每年有所增长,但仍然是杯水车薪,很难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3.转移支付数额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随意性较大。科学的转移支付数额,应集中体现在利用较为规范化的计算公式确定。而目前我国非规范化确定的转移支付额所占比重较大。一是体制补助,其数额的确定没有明确、科学的依据,大都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随意性很大。二是专项补助种类过多,覆盖面几乎遍及所有的预算科目,其适用范围和具体项目缺乏严格的限制和约束,分配随意性较大,透明度较差。从而违背了转移支付的初衷,也造成了地方政府依赖补助和推卸责任的心理增强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三是税收返还还是采用基数法来确定,税收额多的返还数就多,税收额少的返还数就少。这样,一方面形成了一省一额不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从而拉大地区间财力分配不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这一部分占的比重较大,也不利于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这一手段,控制和调节地方的支出,以实现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目标。

4.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缺乏规范的法律法规。发达国家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都有一套高层次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对于转移支付中的若干内容,包括政府支出责任、收入划分、转移支付规模、估算办法等均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规定。甚至计算转移支付的一些技术性比例也用法律形式加以明确规定。而在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的支撑和保障,法律约束、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仍然比较滞后。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主要依据的是政府规章,缺乏法律权威性和统一性。二是目前尚未建立一套足以引导地方政府行为的效益考核指标体系。三是在资金的使用方面,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对资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等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对违反了补助使用规定的地方政府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二、规范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所面临的困难

(一)地区间存在较大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共服务水平的悬殊差距。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总体水平及公共支出水平相差悬殊,如果把公共支出负担企业化的因素考虑在内,这方面的实际差距会更大。由于经济实力的差异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实现公共服务水平的地区均衡也将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目标和方式也必须服从这一事实。

(二)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目前在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中,一方面由于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影响了向传统经济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由于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发达,以及户籍等制度的限制,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界限尤为明显。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是长期的历史原因形成的,而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文化素质差距的扩大等,也非在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因此,在我国要真正实现全社会范围内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目标,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存在较强的地方既得利益刚性。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一直是财政体制改革中难以逾越的障碍。我国的行政区划往往与经济区域相叠合,地方政府往往直接承担着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和谋求居民福利最大化的巨大压力,从而迫使地方政府必须更多地关注本辖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利益刚性使得中央政府在实施纵向均衡时,很少有回旋空间,在实施横向均衡时则更为困难。同时为了保护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建立转移支付制度时,对地方既得利益在短期内难以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三、规范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为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提供合理的依据。根据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的界定,一般来说,由全国居民享用的公共物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如国防、外交、外贸管理、全国性的立法和司法、宏观经济调控等;地方政府应提供本地居民享用的公共物品,包括地区性交通、警察、消防、教育、环保、地方性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等;对具有跨地区“外部效应”的公共项目和工程,中央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如基础性教育、跨地区的交通设施等;另外,中央政府还应担当调节地区间和居民间收入分配的职责。

(二)改进转移支付方式,加大公式化转移支付力度。为减少转移支付形式过多的弊端,应逐步简化和归并转移支付形式,并将旧体制遗留下来的转移支付形式作为简化和归并的重点。第一,逐步缩小税收返还规模并最终取消税收返还。因为税收返还是以维持地方既得利益的基数法进行的,体现了对收入能力强的地区的倾斜原则,与实现地区财力均衡的目标相悖。第二,对一般性转移和体制补助或上解进行归并,以合理确定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体制补助或上解实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均衡各地财力,但是两种形式的不衔接势必会带来各自规模的不合理。第三,加大公式化转移支付力度。公式化转移支付是目前中央政府调节地方财力差距、逐步实施横向均衡的重要调节手段,由于受资金规模约束,力度有限。为保证公式化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增长,应确定公式化转移支付资金在中央财政收入增量中的比例与增长速度,逐步扩大均等化转移支付的作用。

政府补助范文篇8

关键词:科研专项经费;政府补助;会计处理

一、判断专项经费的性质

科研项目获得的财政专项拨款,按性质一般可分为政府投资、政府采购、政府补助三大类。企业应根据政府拨款文件或者合同,判断该拨款的性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政府以企业所有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属于政府投资。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资源,如果与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活动密切相关,且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是企业商品或服务的对价或者是对价的组成部分,属于政府采购。政府补助的基本特征是“无偿性”,虽然政府补助常常会对资金使用时间、范围等进行限制,但并不影响政府补助的无偿性。

二、相关会计处理

对于企业科研项目获得的财政拨款,无论属于何种性质,都应当按照“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的原则使用和管理。目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研领域“放管服”的改革精神,财政拨款已陆续取消商业银行监管,不再设立专户。企业在收到某科研项目财政拨款时,应设立唯一的项目进行辅助核算,后续所有收支均通过该项目进行归集,达到“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拨款的性质类别,进行相应会计处理。(一)政府投资。对于政府投资,一般在拨款文件中会明确会计处理方法。如我司2016年收到深圳市财政拨付的专项资金,拨款文件明确将该笔款项先计入“专项应付款”,待项目完工并通过验收后,再从“专项应付款”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二)政府采购。对于政府购买服务收到的财政拨款,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三)政府补助。对于政府补助,首先应判断是与资产相关还是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采用总额法或净额法进行核算,但对同类或类似业务只能选用一种方法。1、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总额法下,企业收到补助资金时,全额计入递延收益,同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摊销递延收益,计入其他收益或者营业外收入。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一旦选择总额法,摊销递延收益时不得冲减相关成本费用,避免出现前后方法不一致的情况。净额法下,企业在收到补助资金时,冲减相关资产账面价值,然后按照扣减了政府补助后的资产价值对相关资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2.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1)用于补偿以后期间的相关成本费用或损失的总额法下,先计入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期间,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净额法下,先计入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期间,冲减成本费用或营业外支出。(2)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或损失的总额法下,直接计入其他收益;净额法下,直接冲减成本费用或营业外支出。3.综合性政府补助对于同时包含与资产相关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分别进行会计处理;难以区分的,应当将其整体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

三、问题与建议

(一)政府补助总额法与净额法的操作性有待提高。总额法核算,涉及资产在项目结束后计提折旧及摊销递延收益的问题。科研项目周期一般短于资产使用寿命,导致项目结束后资产闲置或挪作他用,相关折旧无法由原项目继续承担,在一定程度上不满足专款专用的要求。同时,由于时间跨度大,项目数量多,递延收益的摊销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净额法下不存在上述问题,但是冲减了部分资产账面价值,导致资产账面价值不真实甚至存在账外资产的可能。为避免出现大量账外资产,建议企业尽量选择总额法,同时在科研项目结束时,由研发人员对使用科研经费补助购入的资产的用途出具明确计划书。如资产后续无其他用途,考虑采用加速折旧并摊销原课题递延收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如资产后续将用于其他科研项目,应在该项目任务合同书中明确,后续折旧及递延收益由新的课题承担。该做法不仅满足了政府补助专款专用的要求,也能够合理公允地反应企业的资产状况。(二)科研专项经费购入的资产所有权存在争议。科研专项经费购入的资产,所有权到底是归属于企业还是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争议。根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资金管理办法(财科教〔2017〕74号)》第四十九条,“……中央财政资金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规定开放共享。”个别企业认为开放共享意味着企业无法完全控制该资产,资产所有权不属于企业。笔者认为,判断资产所有权,首先应该明确财政拨款的性质。如为政府采购,则资产归属于政府;如为政府投资,则资产归属于企业,政府对企业享有所有者权益;如为政府补助,鉴于政府补助无偿性这一基本特征,企业使用政府补助资金购入的资产,应归属于企业。其次,开放共享不意味着企业丧失对资产的所有权,只是使用权存在对外出借的可能,企业应结合政府拨款文件做出判断,不能一概而论。(三)商业银行监管导致企业无法使用项目结余资金。根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资金管理办法》(财科教〔2017〕74号)第四十七条,对于一次性通过验收,且承担单位信用评价好的,结余资金按规定留归承担单位使用;2年后结余资金未使用完的,按规定原渠道收回。2019年以前,国拨资金及地方财政拨款,均设立银行专户,所有支出必须从专户列支。但在实际工作中,课题验收后,课题合同也已到期,监管银行往往以合同到期为由,拒绝企业付款请求,导致采购合同尾款、质保金等无法从专户列支,只能由企业自有资金垫付。另外,由于部分地区税局要求,收到非中央财政补贴需要缴纳增值税,但科研项目合同书预算项目不包含税费支出,监管银行拒绝税费支付请求,税费支出只能由企业自有资金垫付。上述原因导致企业部分财政拨款留在监管账户超过2年无法使用。而在退回财政的操作中,商业银行又要求企业将监管账户余额作为结余资金,全额退回,不考虑企业自有资金垫付的支出,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目前,国拨资金及地方财政陆续取消商业银行监管,但对于上述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结余资金并未明确解决办法。建议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将必要的税金支出纳入课题预算项目,同时加强与监管银行及课题执行单位的沟通,开通企业申述通道,对企业在经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政策疏导与指引,进一步规范科研专项经费的核算及管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资金管理办法》(财科教〔2017〕74号).

政府补助范文篇9

为促进*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推进节能降耗,根据国务院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结合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扶持方式)

2010年12月31日前,对列入*市淘汰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名单的项目,由市、区(县)两级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其中,对列入市重点调整名单、区(县)重点调整名单的项目,由市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对列入区(县)调整名单的项目,由所在区(县)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第三条(资金来源)

由市、区(县)两级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项用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补助。其中,市补助资金在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凡获得市补助资金补助的项目,由项目所属的控股集团公司或所在区(县)政府按不低于1∶1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对配套资金确有困难的控股集团公司,由市国资委在国资收益预算专项中给予补助。

第四条(补助标准和使用范围)

(一)补助标准

市补助资金原则上以调整项目的能耗统计表为核算依据,根据项目调整后直接产生的节能量计算,每下降1吨标煤最高可补助300元;同时,综合考虑减少污染排放总量等其它因素。对单个企业的补助额原则上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

对列入区(县)调整名单的项目,以区(县)为单位,参照上述补助标准实行限额补助。

(二)补助资金使用范围

⒈企业职工分流;

⒉被调整企业生产整合;

⒊经市产业结构调整协调推进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市联席会议”)或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委)批准的其它用途。

第五条(申报和审批程序)

(一)市和区(县)重点调整项目

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市和区(县)重点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市补助资金的申报受理、评估管理、审核批复、监督稽查等。

⒈提出申请。

由企业提出申请并制订调整方案,明确调整的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主要措施,经上级控股集团公司或其所在区(县)政府审核、汇总后,报市联席会议办公室。

⒉专题审核。

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对上报材料,组织专题审核。如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由市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具体意见,上报单位按此意见修改后再报审。

⒊编制计划。

市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初审通过的市和区(县)重点调整方案,提出年度市补助资金使用计划。该资金使用计划报市联席会议审核同意,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由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执行。

⒋拨付资金。

市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调整项目实施进度和配套资金落实情况,核定补助金额;市财政局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及时拨付补助资金。资金拨付方式为:调整项目启动并经市联席会议批准,先预拨核定金额的70%;确认项目调整完成并经市联席会议批准,再拨付核定金额的30%。

(二)其余调整项目

对其余的非重点调整项目,在补助资金使用管理上,由区(县)政府参照市和区(县)重点调整项目的申报、审批程序实施,并向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第六条(监督和管理)

凡获得市补助资金的控股集团公司、区(县)要加强监管,推进重点调整项目的实施。如发现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市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

政府补助范文篇10

一、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原则和方式

政府补助主要用于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维护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机构工作能力和城镇居民的健康水平。

按照政府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预算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情况、社区居民满意度等绩效因素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实行购买服务、绩效考评等方式,依据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验收结果给予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着力提高资金使用和服务效率。

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内容及标准

政府或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服务包或服务券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老年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残疾人康复、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慢性非传染病防治、社区诊断、卫生信息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详见附件《**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及检查验收标准》),列入政府补助范围。

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的标准。根据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规范及重庆市财政局等部门《关于重庆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2007〕109号)文件规定,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是15元/人·年,其中中央补助4元、市财政补助3元、县财政补助8元,并随财力增加逐步提高本级补助标准,拓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三、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方式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公共卫生服务包和服务券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在绩效评价基础上,给予社区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

公共卫生服务包和服务券。公共卫生服务包主要包括:社区基线调查和社区诊断,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儿童免疫规划、儿童保健、妇女保健、重点人群保健和慢性病患者管理等项目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券包括:产前检查和7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社区居民凭县卫生局印发的公共卫生服务券,在县卫生局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范围内自主选择,免费接受规定内容的公共卫生服务。

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

县财政、卫生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建立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评体系和机制,将服务项目完成情况、社区居民满意度、社区居民健康指标改进等绩效因素,纳入考核范围,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为核拨补助经费提供可靠的依据。具体评价方法如下:

(一)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组织机构。由县卫生局、财政局共同组织行政管理及社区卫生服务专家,成立“**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组”,负责对全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检查验收。

(二)绩效考核评价依据、对象及方法

1、考核依据。《**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检查验收标准(试行)》。

2、考核对象。辖区内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

3、考核形式。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分为日常和定期检查验收。日常考核委托县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实施,每季度不少于1次。定期考核由“**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组”实施,每年11月对全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进行检查考核。

4、考核方法。考核工作采取查阅资料、统计公共卫生服务券回收情况、现场观察、入户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

5、考核结果评价。根据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日常考核和定期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日常检查占60%,定期检查验收占40%。考核检查结果分为四个档次,按得分多少划拨经费,低于60分为不合格、60分—79分为合格、80分—89分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检查验收结果作为当年核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的依据。

五、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拨付及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助经费实行专户管理。依据考核检查结果给予补助,优秀的给予全额经费补助,良好的给予90%的经费补助,合格的给予80%的经费补助,不合格的不予经费补助。社区卫生服务站考核检查达合格以上的,经费补助还须征求所在地办事处(镇乡)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意见,由财政、卫生部门共同审批同意方可由专户拨付。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检查结果为不合格的,必须限期整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由县卫生局注销其机构的相应执业资格。发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弄虚作假,冒领补助经费的,根据情节给予通报批评或取消享受政府补助经费资格等处理。

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等违规行为,违者将依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经办人员的责任,并视其情节报县政府予以全额收缴或部分收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