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追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7:22:41

责任追究

责任追究范文篇1

一、当前影响责任追究的原因

(一)认识不够到位。一些地区、部门领导对反腐败工作习惯做表面文章,并非真抓实干。以经济业务部门来看,有的领导认为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党委的事,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与已无关,把责任制工作当作额外负担;有的认为抓经济、业务工作是务实,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务虚,责任制工作抓不抓无所谓;还有的甚至认为抓责任制工作,特别是进行责任追究会扼杀经济部门同志的开拓进取意识,影响经济环境,阻碍经济发展。从垂直管理部门来看,有的党政领导认为人事关系不在地方,没有必要按照地方党委要求去落实责任制,有的认为抓党风廉政建设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因而出了问题或者是视而不见、装聋做哑,或者是压案不查、息事宁人,或者是查而不处,不了了之;有的党政领导认为责任制《规定》既然已经颁布实施了,纪检、监察机关去抓落实就行了,没有考虑到责任制落实过程中工作的艰难程度;有的把落实责任制工作简单地等同于责任追究,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进行责任追究外,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还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

(二)政策界限不明确。如什么情况应追究,什么情况不应追究,实施追究时,追究到什么程度,到底应上追几级,中央没有出台有关细则,各地、各部门也没有很好地探索,量纪处理时,随意性较大,往往出现畸轻畸重的现象。

(三)“栽花不栽刺”。有的认为抓党风廉政责任制工作,特别是进行责任追究得罪人,有的党政领导班子副职认为自己对所分管部门的主要领导没有人事建议权,不好管理,出了问题要追究自己的责任,不公平,个别领导同志把责任追究当作“栽刺”,热衷于当东郭先生。不怕国家损失,只求内部和气,这种“栽花不栽刺”的领导还留一“后手”,万一将来自己被追究责任时,别的领导亦可“网开一面”,这就叫“投桃报李”。

(四)“枪打出头鸟”。有的领导对本地区、本部门的重大责任事故不去追究,有的甚至认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连坐制”、“谁认真抓了谁吃亏”,他们往住说“别的部门不追究责任,我们也不犯傻当出头鸟”。总是拿外地区、外单位做例子,为自己不追究找根据。

(五)“钱没装进个人兜”。在这些领导看来,公家的钱只有被贪污、受贿才应追究,“钱没装进个人兜”不好追究。因此,尽管国家损失几百上千万,他们都可以在“交学费”、“买教训”的幌子下一笔勾销。然而,只要认真读一读责任追究的六个方面,人们不难看出,追究重点正是有关领导的渎职行为。尽管这些领导“钱没装进个人兜”,但在他们直接管辖的范围内,发生重大案件,使国家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造成恶劣影响,必须追究责任。

(六)“下不为例”。有的领导对该追究的领导责任不去追究,总是喜欢以“下不为例”、“教育为主,处理从宽”等等为幌子,使责任人逃避追究,还美其名曰“治病救人”。应当指出“救人”是以“治病”为前提的,倘若“讳疾忌医”,有病不治,只能使病情加重,以致病入膏盲,那时,即使华佗再世也“回天乏术”了。进行必要的责任追究,对犯错误的领导本身就是一剂“良药”,是对其的挽救,怎么能以“下不为例”为借口,把责任追究和“治病救人”对立起来呢?

凡此种种,表明一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同志还没有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上来,因此,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缺乏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导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特别是责任追究不落实。

二、落实责任追究的对策思考

当前,为了把反腐败斗争进一步推向深入,必须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特别是落实责任追究的力度。

(一)要提高认识。一是各级领导要真正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念,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当成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二是要树立“纪律”观念,也就是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一项政治纪律认真执行,排除干扰,进一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反腐败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要树立全局观念,不能从本地区、本单位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更不能行好人主义、个人主义以淡化责任追究。对垂直管理单位,要从党和人民利益的大局出发,冲破部门保护主义陋习,敢于“大义灭亲”;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维护党纪国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党的关系在地方的垂直管理单位,其责任追究案件应以当地党委、纪委查处为主,上级主管机关积极配合;党的关系不在地方的垂直管理单位,其责任追究案件应由其上级主管机关比照当地有关政策界限进行查处,同时,上级主管机关应加强对下级的监督检查,发现需要追究的情况,要坚决纠正,并视情况对下级党委(党组)、纪检监察机关的有关领导进行再追究,决不能姑息迁就。

(二)要明确责任主体,抓好责任分解。责任制对党委(党组)、政府以及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责任作了明确规定。各地区、各部门也应根据这规定,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贯彻落实的目标和要求。

(三)要抓责任考核,做到功过分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所

责任追究范文篇2

目前,村级组织换届进入重点攻坚阶段,为强力推进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确保月日前平稳顺利完成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现就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责任追究事项作如下规定:

一、月日前不能完成村委会换届的,驻村干部、所在片长、职能分管领导和乡镇主要领导等一年内不得评先评优,原则上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在区划调整中不得优先安排。

二、月日前不能完成村委会换届的,挂钩联系部门及其主要领导不得评先评优。联系部门主要领导不主动履行工作职责的,由县领导诫勉谈话。

三、党员干部因个人工作失职,造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不能顺利完成或者其他严重影响的,给予党政纪处分,或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

四、公职人员擅自介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造成不能顺利换届或其他严重后果的,视情节给予党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

责任追究范文篇3

第二条追究发展党员工作的责任,是指根据有关原则,对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出现的,违反《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等有关规定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的责任追究。

第三条发展党员责任追究的原则:

1、实行党支部、部门机关党委、组织员三级保质责任的原则。

2、谁培养谁负责,谁谈话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

3、以教育为主,重在强化责任意识的原则。

4、以事实为依据,以党内有关规定为准绳的原则。

第四条发展党员责任追究的对象,是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负有责任的部门机关党委(总支)、党支部和个人。

第五条对部门机关党委的责任追究。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将对部门机关党委班子进行通报批评,同时视情追究部门机关党委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1、每年年初未及时向工委报告当年发展党员工作计划或增补发展计划未经批准就发展的。

2、未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或虽经审查但把关不严的。

3、未按规定对发展对象进行集中培训或参加机关工委组织的统一培训的。

4、未组织、监督好各支部发展党员过程中的公示情况;对公示期间党内外群众举报反映的问题,未按规定组织调查核实,或调查中发现有不符合入党条件的问题而仍予以发展的。

5、党委会在审批两人以上入党或预备党员转正时,未进行逐个审议和表决的。

6、对党支部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未按规定在三个月内审批,或因特殊情况而延长审批时间,但未在六个月内审批而延误工作的。

7、对党支部上报的预备党员转正的决议,未在三个月内审批的。

8、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所需的《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政审材料、培养考察材料等不全而予以发展的。

9、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对党支部出现的违反《党章》、程序等问题,未及时发现和处理的。

第六条对部门机关党总支的责任追究。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将对部门机关党总支班子进行通报批评,同时视情追究部门机关党总支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1、每年年初未及时向工委报告当年发展党员工作计划的。

2、未及时组织发展对象参加工委的培训的。

3、未及时做好对党支部大会的决议和有关材料的审议的。

4、发现党支部工作存在问题未及时向工委反映的。

5、未经授权,审批预备党员或党员转正的。

6、未及时对党内外群众反映的情况或问题上报工委,并组织调查核实、处理的。

第七条对所在党支部的责任追究。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部门机关党委要对党支部班子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取消当年党组织集体和党支部书记个人的评先评优资格。情节严重的,部门机关党委需报告机关工委,经研究审查,可撤销党支部书记或主要责任人的职务。机关工委直属党总支、党支部出现的责任问题,由机关工委直接追究。

1、每年年初未及时向工委报告当年发展党员工作计划的。

2、未经支委会(不设支委会的为支部大会)集体讨论同意,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

3、未经培训或培训成绩不合格而被确定为发展对象的。

4、未指定一至两名正式党员做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未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听党课、参加党内有关活动及集中培训;未按时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的。

5、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后,未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的意见,未经支委会(支部大会)讨论同意,将其列为发展对象的。

6、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接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时,未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的;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实到会人数不足应到会人数的三分之二,而召开支部大会的;赞成人数未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而通过接收预备党员决议的;发展党员过程中弄虚作假,不按正常程序发展的。

7、未及时将支部大会决议及有关入党申请人材料报上级党委审批的。

8、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无正当理由未及时讨论转正问题的;对不具备转正条件而给予转正的;未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并报上级党委批准,而给予转正或延长预备期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

9、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接受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时,未按要求进行公示的。

10、入党积极分子、接受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在公示期间,对党内外群众反映的问题未做及时调查核实的,或经调查反映情况属实,仍继续发展的。

11、对发展党员材料出现保存不当、损坏、遗失等情况的。

第八条对培养人、介绍人、考察人的责任追究。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机关工委、部门机关党委必须对相应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组织处置或党纪处分。

1、因主观原因造成入党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或预备党员在培养考察期间材料不齐不全,而延误发展的。

2、未认真了解入党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或预备党员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工作作风等,或未能就有关问题及时向党组织汇报的。

3、对入党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或预备党员考察教育不实、不力的。

4、未在《入党志愿书》上如实填写自己的意见;未向支部大会负责地介绍被介绍人真实情况的;

责任追究范文篇4

近年来,各级行政投诉中心正确运用效能责任追究这一有力武器,严肃查处各种影响行政效能、破坏发展环境的违法违纪案件,有效地促进了行政机关效能建设的落实。但效能责任追究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追究不到位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从效能责任追究的对象看,存在责任不明晰、追究不均等的现象。一是有些直接责任人并不是监察对象,《监察建议书》、《监察决定书》等法律文书无法适用。二是按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省、市直管部门的人事任免、调离岗位等不受市人事劳动部门的管辖,这给责任追究带来一定的难处,即使是可以管辖的对象,调离岗位、免职等处理还是需要通过人事、组织部门或其原单位来执行,由于多了一套程序,有时也会产生执行不到位,不了了之等情况。三是对不依法行政和破坏发展环境的违法违纪案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不能正确区分责任主体应承担的责任,以致出现了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与重要领导责任等互相混淆的问题;四是在实施效能责任追究时,有时受人情关系和个人得失的影响,在追究上出现了上宽下严、追下不追上,有情宽、无情严的情况。

2、从效能责任追究的内容看,存在定性不准确、追究不严肃的现象。一是对效能责任追究的内涵理解不准确,混淆概念,把效能建设的责任追究当成一个“筐”,用效能建设责任制代替所有的责任制,明明不是效能建设方面的问题,却硬要按效能建设方面的追究条款去套;有的在认定责任时,分不清不作为与乱作为、不认真履职与工作失误的界限,严重影响效能责任追究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二是不愿追究。对效能责任追究案件视而不见,没有组织力量予以调查,上级督办也故意回避,甚至还捂着、盖着,在量纪方面避重就轻,故意从轻处理了事;三是不敢追究。有的地区和部门没有很好地进行责任分解,责任不明确,出了问题要追究责任时,不好确定对谁进行追究;四是程序不规范。对责任追究案件的立案、检查、处分决定的作出都没有规定具体的程序,使效能责任追究案件在查处时出现随意性,领导重视的案件就追究,领导不重视的案件则往往不予追究。五是少数垂直管理部门是效能责任追究的真空地带,出了问题,地方管不了,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连违纪违法的当事人都不进行严肃处理,根本谈不上对效能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

3、从效能责任追究的方式看,存在结合不紧密、追究不灵活的现象。目前各地对效能责任追究的方式主要有告诫、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等处理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效能责任追究方式过少,结合不紧密、追究不灵活等现象,有的单位将效能责任追究的惩处与教育职能割裂开来,注重对违纪人的惩处,却忽视了其他教育方式的运用,追究手段单一,严重影响了效能责任追究的教育和警示效果;有的单位包庇袒护被追究者,故意把行政处理与组织处理区分开来,以行政效能责任追究代替党纪处分,影响了效能责任追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责任追究范文篇5

一是对责任追究的内涵理解不准确,混淆概念,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当成一个“筐”,明明不是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问题,却硬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有关条款去套,把责任追究混同于对违纪违规当事人的处理。二是不愿追究。有的对责任追究案件视而不见,没有组织力量予以调查,上级督办也故意回避,甚至还捂着、盖着;有的“一把手”故意“揽过”,尽力为班子副职开脱;有的在量纪方面避重就轻,故意从轻处理了事。三是不敢追究。有的地区和部门没有很好地进行责任分解,责任不明确,出了问题要追究责任时,不好确定对谁进行追究;有的党委(党组)“一把手”本身有问题,担心被追究者在受到追究之后捅自己的娄子。四是程序不规范。对责任追究案件的立案、检查、处分决定的作出都没有规定具体的程序,使责任追究案件在查处时出现随意性,领导重视的案件就追究,领导不重视的案件则往往不予追究。五是政策界限不明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否具有追溯力、到底上追几级、追究时是给予组织处理还是纪律处分,无据可依,实际工作中不好操作。六是少数垂直管理部门是责任追究的真空地带,出了问题,地方管不了,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连违纪违法的当事人都不进行严肃处理,根本谈不上对失职、失察的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

为进一步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发挥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作用,我们根据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要正确理解责任追究的内涵。责任追究是指领导干部管辖范围内发生了重大问题(主要是指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问题),领导干部本人虽然不是当事人,也没有直接参与,但负有失职、失察责任的,就要受到追究。

二是要明确政策界限。如果一个地方或部门发生了重大问题,纪检监察机关首先要查清有关领导干部是否负有失职责任。如果负有失职责任,要分清是直接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责任,还是重要领导责任。然后,要进一步查清发生问题的原因。是领导干部指使、纵容下属造成的,还是因为领导干部官僚主义、平时对下属疏于管理造成的,或者还是领导干部虽然对下属严格管理,但下属阳奉阴违、我行我素造成的?一定要准确地予以确认。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处理,这样,才能使责任追究客观、公正、准确,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三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责任追究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防止不追究或追究过于宽软的情况发生。

四是鉴于党风廉政建设分级管理,一级抓一级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责任追究应以上追一级为宜。

五是要建立纪检监察机关内部各部门、纪检监察系统上下级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与执纪执法机关或部门的协调机制,避免责任追究案源的流失。

六是在实施追究时,要充分运用组织处理手段。因为,被追究的领导干部主要不是因为自己违犯党纪国法,而是因为管理不严或不善管理致使本地区、本部门或下属出现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被追究者进行责令辞职、免职、调离工作岗位等形式的组织处理,无论是对党的事业,对责任制工作的落实,还是对其他领导干部的震动警醒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进行组织处理,在程序上比给予纪律处分更为简便。所以,责任追究应以组织处理为主,纪律处分为辅。

责任追究范文篇6

一是对责任追究的内涵理解不准确,混淆概念,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当成一个“筐”,明明不是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问题,却硬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有关条款去套,把责任追究混同于对违纪违规当事人的处理。二是不愿追究。有的对责任追究案件视而不见,没有组织力量予以调查,上级督办也故意回避,甚至还捂着、盖着;有的“一把手”故意“揽过”,尽力为班子副职开脱;有的在量纪方面避重就轻,故意从轻处理了事。三是不敢追究。有的地区和部门没有很好地进行责任分解,责任不明确,出了问题要追究责任时,不好确定对谁进行追究;有的党委(党组)“一把手”本身有问题,担心被追究者在受到追究之后捅自己的娄子。四是程序不规范。对责任追究案件的立案、检查、处分决定的作出都没有规定具体的程序,使责任追究案件在查处时出现随意性,领导重视的案件就追究,领导不重视的案件则往往不予追究。五是政策界限不明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否具有追溯力、到底上追几级、追究时是给予组织处理还是纪律处分,无据可依,实际工作中不好操作。六是少数垂直管理部门是责任追究的真空地带,出了问题,地方管不了,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连违纪违法的当事人都不进行严肃处理,根本谈不上对失职、失察的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

为进一步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发挥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作用,我们根据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要正确理解责任追究的内涵。责任追究是指领导干部管辖范围内发生了重大问题(主要是指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问题),领导干部本人虽然不是当事人,也没有直接参与,但负有失职、失察责任的,就要受到追究。

二是要明确政策界限。如果一个地方或部门发生了重大问题,纪检监察机关首先要查清有关领导干部是否负有失职责任。如果负有失职责任,要分清是直接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责任,还是重要领导责任。然后,要进一步查清发生问题的原因。是领导干部指使、纵容下属造成的,还是因为领导干部官僚主义、平时对下属疏于管理造成的,或者还是领导干部虽然对下属严格管理,但下属阳奉阴违、我行我素造成的?一定要准确地予以确认。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处理,这样,才能使责任追究客观、公正、准确,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三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责任追究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防止不追究或追究过于宽软的情况发生。

四是鉴于党风廉政建设分级管理,一级抓一级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责任追究应以上追一级为宜。

五是要建立纪检监察机关内部各部门、纪检监察系统上下级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与执纪执法机关或部门的协调机制,避免责任追究案源的流失。

六是在实施追究时,要充分运用组织处理手段。因为,被追究的领导干部主要不是因为自己违犯党纪国法,而是因为管理不严或不善管理致使本地区、本部门或下属出现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被追究者进行责令辞职、免职、调离工作岗位等形式的组织处理,无论是对党的事业,对责任制工作的落实,还是对其他领导干部的震动警醒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进行组织处理,在程序上比给予纪律处分更为简便。所以,责任追究应以组织处理为主,纪律处分为辅。

责任追究范文篇7

为进一步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发挥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作用,我们根据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要正确理解责任追究的内涵。责任追究是指领导干部管辖范围内发生了重大问题(主要是指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问题),领导干部本人虽然不是当事人,也没有直接参与,但负有失职、失察责任的,就要受到追究。

二是要明确政策界限。如果一个地方或部门发生了重大问题,纪检监察机关首先要查清有关领导干部是否负有失职责任。如果负有失职责任,要分清是直接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责任,还是重要领导责任。然后,要进一步查清发生问题的原因。是领导干部指使、纵容下属造成的,还是因为领导干部官僚主义、平时对下属疏于管理造成的,或者还是领导干部虽然对下属严格管理,但下属阳奉阴违、我行我素造成的?一定要准确地予以确认。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处理,这样,才能使责任追究客观、公正、准确,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三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责任追究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防止不追究或追究过于宽软的情况发生。

四是鉴于党风廉政建设分级管理,一级抓一级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责任追究应以上追一级为宜。

五是要建立纪检监察机关内部各部门、纪检监察系统上下级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与执纪执法机关或部门的协调机制,避免责任追究案源的流失。

六是在实施追究时,要充分运用组织处理手段。因为,被追究的领导干部主要不是因为自己违犯党纪国法,而是因为管理不严或不善管理致使本地区、本部门或下属出现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被追究者进行责令辞职、免职、调离工作岗位等形式的组织处理,无论是对党的事业,对责任制工作的落实,还是对其他领导干部的震动警醒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进行组织处理,在程序上比给予纪律处分更为简便。所以,责任追究应以组织处理为主,纪律处分为辅。

责任追究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落实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为重点,以增强村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廉政勤政意识为目标,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充分调动村干部及党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村班子和每名成员将任期和年度内工作目标、自身廉政建设情况,以及违诺和工作过错应接受的处罚一一作出承诺,并签订承诺书,进一步强化村干部的监督约束机制,使他们始终把“群众选我为什么,我为群众做什么,任期目标期满留什么”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

二、任期目标承诺和责任追究内容

1、任期目标承诺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村班子及成员任期或年度内所要实现的各项工作目标;二是村班子及成员任期或年度内要为群众办的好事、实事;三是村班子及成员任期和年度内廉政建设所要达到的标准;四是完成各项承诺所采取的保证措施。

2、违诺责任追究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班子及成员未完成任期和年度工作目标应接受何种处罚;二是班子及成员因工作失职、失误给集体和群众造成经济损失应如何承担经济赔偿;三是班子及成员在民主测评中满意率达不到一定标准应如何接受处罚。

三、实施任期目标承诺和责任追究制的方法步骤

1、广泛征求意见。在确定各项承诺内容之前,村班子首先要广泛听取村民意见,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卡、召开民主恳谈会、入户走访等形式,掌握和了解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归纳梳理出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对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其次要认真研究乡(镇)场党委、政府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把村民的意见和党委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搞好任期目标承诺的依据。

2、议定承诺内容。根据乡(镇)场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群众的意见及建议,由村党支部组织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研究提出村班子任期和年度工作目标。承诺内容主要包括村级经济发展指标、公益事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党风廉政标准以及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等,同时议定违约责任条款,作为承诺内容。在村班子承诺的基础上,每名班子成员要按照职责分工,将班子集体承诺内容进行分解,提出各自的承诺内容和违约责任条款,并由“两委”联席会议一一审议通过。

3、填写承诺书。村班子及成员的任期目标承诺内容和责任追究条款议定后,村党支部要组织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进一步征求意见。在村民代表监督下,分别将承诺的内容填写到《村班子任期目标承诺书》和《村班子成员任期目标承诺书》中去,并报乡(镇)场党委审批。

4、签订承诺书。《村班子任期目标承诺书》和《村班子成员任期目标承诺书》经乡(镇)场党委审批后,由村党支部举行“村干部任期目标承诺书签字仪式”,邀请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签字仪式上,先由村干部一一宣读《承诺书》,再由与会的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表决通过后,当场签订《承诺书》。《村班子任期目标承诺书》中乡(镇)场党委、政府是甲方,由乡(镇)场党委书记、乡(镇)场长代表甲方签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作为乙方,由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代表乙方签字;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是村班子的核心,分别单独制作《承诺书》,全体党员和群众是甲方,由全体党员的代表和村民代表作为甲方签字,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是乙方,由本人分别在《承诺书》上签字;其他村班子成员的《承诺书》中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是甲方,由党员和村民代表作为甲方的代表分别签字,其他班子成员是乙方,由班子成员本人在《承诺书》上签字。《承诺书》签订后,各项承诺内容要在村务公开栏公布,让全体村民知晓,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

5、保管承诺书。承诺书要作为年底考评的重要依据,必须妥善保管。《村班子任期目标承诺书》一式三份,签订后,乡(镇)场党委和村党支部各保管一份,公示一份;《村班子成员任期目标承诺书》一式三份,分别由乡(镇)场党委、村党支部和成员本人保存。

6、考核评议。每年10月底,采取乡(镇)场党委、政府检查与村民民主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对承诺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乡(镇)场党委要组成考核组,针对《承诺书》中提出的承诺事项进行一次全面考核。一是村党支部、村委会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考核工作由各包村领导及干部牵头负责,乡(镇)场党委、政府进行综合考核,并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按承诺内容进行自查,作出书面报告,并在评议活动当天进行述职;乡(镇)场包村领导提前确认完成情况,并在评议活动当天公布核实情况,经到会人员认可通过。二是村“两委”其他委员的考核在乡(镇)场包村干部的监督下,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负责,并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按承诺内容进行自查,作出书面报告,并在评议活动当天进行述职;村党支部书记提前确认完成情况,并在评议活动当天公布核实情况,经到会人员认可通过。

7、考核结果及运用。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其中完成年度承诺90%以上的为优秀;完成70%至90%的为合格;完成70%以下的为不合格。考核结果计入村级干部档案,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村干部的年终工资、奖金和奖励。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基层党支部列为乡(镇)场、县、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评选对象;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基层党支部、村干部,乡(镇)场党委要给予通报批评。对任期和年度内完不成各项承诺事项或工作中出现失职失误、群众不满意的村干部,要按照有关责任条款进行责任追究。

四、违诺责任追究办法

实施村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和责任追究制,承诺是关键,责任追究是保证。对于违犯承诺的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追究。

1、取消评先评优资格。村班子或班子成员年度内不能完成所承诺的各项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定为合格、不合格的,取消各种涉及班子或成员荣誉的评先评优资格。

2、实行经济处罚。将村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履行情况与村干部工资挂钩,因管理不善和工作失职,给集体和群众造成经济损失的,除追究班子或成员相关责任外,还要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和经济赔偿。

3、进行组织处理。村班子或成员不能完成任期目标承诺或年度民主测评中群众满意率不足70%的,乡(镇)场党委要分别给予黄牌警告;村班子连续两年不能完成任期目标承诺或年度民主测评中群众满意率不足50%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要引咎辞职;村班子成员连续两年不能完成任期目标承诺或年度民主测评中群众满意率不足50%的,要引咎辞职。

4、给予纪律处分。对班子或成员违风廉政建设有关承诺的,乡(镇)场党委要进行通报批评。对违纪、政纪的,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五、有关要求

实行村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和责任追究制,是规范村干部行为,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新举措。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正确引导。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村干部充分认识实行任期目标承诺和责任追究制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承诺自律、践诺为民意识,防止出现实行任期目标承诺和责任追究制是自戴枷锁、自找麻烦的错误认识,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责任追究范文篇9

第二条本制度所述干部考察失误责任追究主体主要是指:

1、在干部考察工作中,违反《干部任用条例》规定,不按程序进行考察,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的考察人员。

2、在干部考察谈话工作中,提供不真实情况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的被谈话人及其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3、在干部任用工作中,不听取考察组考察意见而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的组织部门主要负责人,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及知情的党委(党组)负责人。

4、与干部考察工作相关,对造成用人失察、失误负有责任的其他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所述干部考察包括平时考察、任职前考察、定期考察。

第四条责任主体应负的主要责任

1、对考察过程负责

(1)干部考察都要组成考察组,对考察工作做到统一领导。考察组由2名以上干部组成,要指定负责人。负责人要认真负责地组织考察工作,拟定考察方案,规范考察步骤。

(2)考察工作应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进行,考察要时间服从质量,不准突击考察、草率行事。考察中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全面准确地了解被考察对象的表现,尤其要注重考察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实绩。对反映的问题,要注意认真听取知情人的意见,得出正确结论。

(3)干部考察实行回避制度。考察组成员一般不去自己的原籍、出生地、生长地和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单位考察干部。凡被考察对象涉及考察人员的亲属、同学、同乡、战友,以及其他需要回避的,考察人员要主动提出回避。

(4)考察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考察工作纪律。要坚持集体活动,严于律己,不准吃请,不准收礼,不准参加公费娱乐活动;不准借考察之机拉关系、办私事、进行权钱交易;不准向被考察对象许愿,不准泄露干部考察情况。

2、对考察结果负责

考察组成员必须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实事求是地反映干部考察情况和意见,并对考察材料负责。撰写考察材料以及提出干部使用意见,不偏听偏信,不感情用事,不隐瞒歪曲考察真相。

3、对所提供的意见负责

向考察组提供被考察对象情况的有关人员,所反映的情况要属实,不得有故意歪曲、隐瞒的行为。干部考察中,被谈话人特别是被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应如实提供被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和有关情况,并对自己的谈话内容负责,不得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有关部门和单位应真实准确地提供被考察对象的有关情况和材料,并对提供的情况和材料负责。

4、派出考察组的部门要认真听取考察组的汇报,研究提出干部使用意见,向党委(党组)报告。

第五条责任追究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造成干部任用失察、失误的,分别对考察责任主体依照《处分条例》和《处理规定》视情节和后果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纪律处分或调离组织(人事)工作岗位:

1、组织不当,使考察工作违反《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

2、工作不负责任,考察结果失真、失实的;

3、应该回避而本人没有回避的;

4、不遵守考察工作纪律的;

5、不提供被考察对象真实情况的;

6、不客观、不全面、不准确反映考察情况或隐瞒、歪曲事实真相的。

第六条责任追究的时限。一般在被考察对象提拔任用后一年内,发现有考察失误,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的,应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其后,发现有重大考察失误的,也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责任追究范文篇10

一、当前效能责任追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各级行政投诉中心的工作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发展,探索中前进,在发展前进的过程中,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笔者认为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存在责任不明晰、追究不均等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有些直接责任人并不是监察对象,《监察建议书》、《监察决定书》等法律文书无法适用。二是按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省、市直管部门的人事任免、调离岗位等不受市人事劳动部门的管辖,这给责任追究带来一定的难处,即使是可以管辖的对象,调离岗位、免职等处理还是需要通过人事、组织部门或其原单位来执行,由于多了一套程序,有时也会产生执行不到位,不了了之等情况。三是对不依法行政和破坏发展环境的违法违纪案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不能正确区分责任主体应承担的责任,以致出现了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与重要领导责任等互相混淆的问题;四是在实施效能责任追究时,有时受人情关系和个人得失的影响,在追究上出现了上宽下严、追下不追上,有情宽、无情严的情况。

(二)、存在定性不准确、追究不严肃的问题。一是对效能责任追究的内涵理解不准确,混淆概念,把效能建设的责任追究当成一个“筐”,用效能建设责任制代替所有的责任制,明明不是效能建设方面的问题,却硬要按效能建设方面的追究条款去套;有的在认定责任时,分不清不作为与乱作为、不认真履职与工作失误的界限,严重影响效能责任追究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二是不愿追究。对效能责任追究案件视而不见,没有组织力量予以调查,上级督办也故意回避,甚至还捂着、盖着,在量纪方面避重就轻,故意从轻处理了事;三是不敢追究。有的地区和部门没有很好地进行责任分解,责任不明确,出了问题要追究责任时,不好确定对谁进行追究;四是程序不规范。对责任追究案件的立案、检查、处分决定的作出都没有规定具体的程序,使效能责任追究案件在查处时出现随意性,领导重视的案件就追究,领导不重视的案件则往往不予追究。五是少数垂直管理部门是效能责任追究的真空地带,出了问题,地方管不了,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连违纪违法的当事人都不进行严肃处理,根本谈不上对效能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

(三)、存在结合不紧密、追究不灵活的问题。目前各地对效能责任追究的方式主要有告诫、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等处理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效能责任追究方式过少,结合不紧密、追究不灵活等现象,有的单位将效能责任追究的惩处与教育职能割裂开来,注重对违纪人的惩处,却忽视了其他教育方式的运用,追究手段单一,严重影响了效能责任追究的教育和警示效果;有的单位包庇袒护被追究者,故意把行政处理与组织处理区分开来,以行政效能责任追究代替党纪处分,影响了效能责任追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存在机制不健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一是效能责任追究制度不够健全。从全省的情况看,目前还没有出台有关效能责任追究方面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一些地方虽然制定了效能责任追究制度,如赣州市出台的《赣州市优化发展环境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但因还在试行阶段,在效能责任追究的形式、措施及执行到位方面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二是效能责任追究的量化不够。在现行的效能责任追究文件中,对效能责任如何追究、追究到什么程度,缺乏硬性和操作性强的规定,比如,吃拿卡要的,到多少量就采用口头效能告诫?多少才采用通报批评?达到什么程度的要调离工作岗位?对一项行为,怎样就算是情节轻微、怎样就是情节严重、怎样才是情节特别严重?对这些都缺少量化的解释,效能责任追究的内容和方式还比较抽象和简单,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和具体化。

(五)、存在领导不重视、追究不严格的问题。一是有的领导干部对效能责任追究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效能责任追究是“人为扩大问题的影响面”,出了问题,只要上级不过问,就不认真追查,不作处理;有的碍于“关系网”、“说情风”,包括来自上头的干扰,害怕得罪人,采取“丢卒保帅”的手段,追“小”不追“大”,追“少”不追“多”,追“轻”不追“重”,敷衍过“关”;有的考虑到被追究者曾经是“功臣”,是“能人”,有过贡献,心慈手软,故意避实就虚,避重就轻。二是责任追究工作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即使行政投诉中心查实的违反机关效能建设和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并严格对照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办法做出了处理决定,但单位和部门消极执行或者变相执行甚至不执行,行政投诉中心对其也没有更好的制约办法。

二、加强效能责任追究工作的几点对策为进一步落实效能责任追究制度,发挥好效能责任追究的重要作用,根据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增强效能责任追究意识,营造良好氛围效能责任追究制能否真正得到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如何,责任意识强,就会自觉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敢于真抓实究。反之,就会出现“只挂帅不出征”的现象。少数干部对行政效能建设工作认识不深,意识不强,总感到不违法,不违纪,总不能因为自己工作效率不高而受处分;还有的干部认为,机关效能建设不象违法违纪,对干部进行效能责任追究下不了手;少数干部还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思想,看看再说。这些思想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制的落实。为此,针对这些认识上的差距,应采取有力措施,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一是严格要求各部门、各单位的干部要认真学习行政效能建设的相关文件,消除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会议、文件、简报、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及时宣传进行了责任追究的反面典型,形成舆论,做到查案一件教育一片。通过这些工作,不断增强各级机关干部的责任意识,明确抓好效能责任追究是创优发展环境、提高机关效能的关键,营造良好的效能责任追究氛围。

(二)、明确责任追究范围、主体、形式、程序,打牢效能责任追究基础严格执行效能责任追究,前提是必须明确效能责任追究的主体、范围、形式、措施以及程序,这样对查实的影响行政效能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就有章可行,当事人也易于接受。同时,也使办案人员有法可依,公平、公正的执法。首先,明确效能责任追究范围。根据目前行政效能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明确行政效能责任追究的范围,让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明白哪些行为是要受到追究的;第二,明确效能责任追究主体。以文件或法规的形式明确行政投诉中心和市直、驻市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投诉机构为实施效能责任追究的主体,并赋予其行政投诉中心或投诉机构明确职责。

第三,确定可操作的行政效能责任追究方式。按以人为本,教育为主同时又严肃执纪、从严治政的原则和要求,视应受追究的责任大小、情节轻重等不同因素,给予被追究人口头效能告诫、书面效能告诫、通报批评、调离岗位、免去职务直至责令辞职、除名解聘或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等多种追究形式。第四,明确效能责任追究程序。应严格依照法规规定、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给予当事人效能责任追究,做到有理有据,程序合法(规)。

三、严格适用效能责任追究手段,确保追究到位机关效能监察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监察对象的工作效能,并不是为处理干部,但是,严格效能责任追究,是加强效能监察工作不可缺少的手段。严格适用效能责任追究追手段,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追究机关效能责任,以法律为准绳。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及地方法律法规为准绳,做到宽严适度,处理恰当。二是严格界定、区别对待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在责任追究中要正确界定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主观责任从严,客观责任从轻,不能把主观责任变成客观责任;要弄清是故意还是过失,故意从重,过失从轻;要弄清是失职渎职还是工作失误,失职渎职从重,工作失误从轻;要弄清主要领导责任还是分管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责任从严,分管领导责任从轻。三细化责任追究方式。责任追究工作还应依据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发生的原因、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采用不同追究方式,对调查中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可及时采取一案一整改、《处理建议书》等方式向被投诉单位指出,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可采取口头效能告诫或书面效能告诫的方式;对影响机关效能的行为,情节较为严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或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在年终绩效考评中,对没有完成上级部署的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任务的单位采取通报批评方式;对打击报复调查人、检举人或向企业、个人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采取免职的方式;对于机关工作人员工作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玩忽职守导致损害管理和服务对象合法权益造成恶劣影响的,则移交给纪律部门和组织部门对其进行处理。四、完善效能责任追究机制机关效能责任追究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法积极稳妥地开展,效能责任追究不仅要有政策法规依据,而且要有宪法、法律依据,这是我们开展行政效能责任追究的前提和基础。

(1)进一步建立健全效能责任追究制度。目前,一些地方制定了效能效能责任追究制度,但因各地行政效能投诉工作尚处在不断规范和健全阶段,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在效能责任追究的措施、方式及执行等方面的规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在全省仍至国范围内制定出台一个行政效能责任追究办法,明确行政效能责任追究的范围、统一行政效能责任追究形式、规范效能责任追究措施及效能责任追究的工作保障措施,已成为各地行政效能投诉工作迫切要求。

(2)把纪律处分、组织处理与效能责任追究结合起来。根据行政效能投诉工作纳入纪检监察机关管理的模式,可将纪律处分、组织处理作为效能责任追究的一种形式,增加调离岗位、降职、免职、辞退等处理手段,充分运用《监察决定书》、《监察建议书》等处理方式,增强效能责任追究的实际效果,这样既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效能投诉的工作机制,又加大了行政效能责任追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