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1:39:56

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范文篇1

《黄山奇松》一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语言精练,四字词的准确运用是本课语言的一大特色。因此,课始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独特的语言“魅力”作为语用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语用能力的培养。课始,老师听写课文中描写黄山奇松的四字词语,如:饱经风霜、充满生机、潇洒挺秀、郁郁苍苍、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形似孔雀等;接着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对黄山松的印象。学生有的说:“黄山松千姿百态,充满生机。”有的说:“黄山松潇洒挺秀,有的枝干盘曲,如天然盆景;有的姿态优美,形似孔雀……”有的说:“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但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学生通过听写、读词、想象、说话等语文实践,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感受了黄山松的奇特,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与感悟,积累了词语,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二、借助课文重点词语,在理解品味中训练语用能力。

一些词语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揪住不放”,反复揣摩。如文中“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一句中的“饱经风霜”,教师先让学生运用拆词的方法,通过查字典理解“饱”是充分,“经”是经历,整个词的意思是充分地经历各种风霜,形容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再让学生借图发挥想象说话,想想迎客松可能会经历怎样的磨难。学生展开了想象,打开了话匣子:烈日炎炎,迎客松的叶子被太阳晒枯了。”“接连几天的暴雪压断了它的枝干,不久它又长出新的枝干。”“山顶上的石头滚落下来,砸断了它的树干,砸落了它的树叶。”“狂风大作,吹断了它的枝干,甚至想把迎客松连根拔起,它没有屈服。”……接着,教师顺水推舟:这样的艰难经历只是一年、两年吗?(不是)十年、二十年吗?(不是)而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就是饱经风霜。其实“饱经风霜”不仅仅是用来写物,在生活中经历各种磨难的人也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用“饱经风霜”说话:生:谈迁饱经风霜,终于写成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国榷》。师:几十年的奋斗,一生的心血,多么不容易!生:看到爷爷饱经风霜的脸,我感到心痛。生:他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微笑地面对生活。师:可见,他是多么乐观与坚强。紧接着回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姿态优美,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多么奇特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句子。)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此番教学,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层面引导学生对“饱经风霜”进行了“推敲”,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表层意思;走进文本,借助可感的图片,在形象的语境中想象说话,在运用中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深层意思;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与体验,在真实的运用中习得语言;再走进文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内化了语言。如此“几进几出”,在语言文字中走了几个来回,既是词语的理解,又是词语的运用,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语感的培养,而这种理解与训练不是单调的、抽象的,而是有温度的、具体可感的。这样,迎客松的“奇”在不断地品悟语言中鲜活起来,同时语用能力得到训练。

三、借助文本的语言特色,在品悟写法时提高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范文篇2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大学英语;语用能力

一、引言

英语教学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更加举足轻重,以英语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未来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必备素质,不仅有助于增加医学人才的就业机会,还有助于中国医学走向世界[1]。与此同时,二语习得无法脱离社会语言环境。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以社会语言学PosPsySLA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引进开放课程,利用微课、慕课和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医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在于服务国家战略、培养急需人才。当前国内、外各领域的交流互访日益频繁,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语言的社会、文化属性决定大学英语课程应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6)进一步明确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涉及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2]。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将使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信息性、实用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因此,基于对本校学生英语水平的考量、学习需求的调查、以及PosPsySLA成果的梳理,形成人本主义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遵循二语习得规律,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教学素材,探索医学技能与英语运用的结合方式,在通用英语课程中融入医学英语的内容,借助丰富多样、灵活多变、层次多元的个性化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身英语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的活动内容,在夯实语言基础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构建新的学习、思维方式,强化自主学习和竞争协作意识、提高思辨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改善英语表达,以便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二)实施步骤。以本校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7、8班学生构成的64人标准化大学英语教学班为试点班,开展大一阶段为期1年的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教改实践。充分调动影响二语习得的积极因素,以翻转课堂的形式,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维度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1.课时分配。依据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任务,每节课为90分钟,每学期讲授32节课,全年讲授64节课。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大学英语教学应兼顾整体性和特殊性教学内容。整体性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必备的语言知识,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阐述的基本要求。特殊性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特点和语言能力,采用ESP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形成团队,设计临床诊疗会话,着力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及应用能力。基于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分析和临床医患交流的语料采集,本次教改将每节课的90分钟进行合理分配,即:前60分钟侧重整体性教学,完成通用英语教学任务;剩余30分钟用于特殊性教学,开展名为“医患社区(Doctor-PatientCommunity)”的口语实训,对语言赋予生命,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医患诊疗会话场景。2.命题依据。为期一年的口语实训环节共采用64个主题,这些主题源于对网络纪实、医患自述、问卷调查及访谈录音的梳理和分析,旨在表明:诊疗过程中,医患沟通效果对患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3.自选主题。二语习得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愉悦、兴趣等正性情绪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鉴于这一论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开课前,教师借助本实验班的微信群或QQ群,向学生64个备选的诊疗会话实训主题、相关的慕课、微课、新浪公开课等视频材料、以及必要的医学英语词汇,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自主选择一名搭档和参演的会话场景,创作情景剧会话文稿,提交教师予以审核,按照群内的报名顺序,依次在课堂表演。对于多个小组同时选择的主题,将以各组所提供的会话文本质量为依据,择优录取,被淘汰的组别可以另选话题,以此类推。4.文稿编码。对于学生提交的会话文稿,教师需要分别编码。以第一小组的文稿为例,编码方式为:课前,学生提交的原始文本为G1-Text1、教师校稿后的文本为G1-Text2;课后,学生重塑的文本为G1-Text3。5.文稿修改。教师需要及时收集、分析、解释和处理会话文稿。在审阅学生提交的Text1过程中,提取典型问题,确定评价焦点,制定剖析样本,形成修改意见。结合修稿意见,学生通过反思、自评和互评,对教师指导的Text1进行修改,形成Text2,再次提交教师予以审核。对于合格文稿,可以排练情景剧,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表演;对于教师指导一次后仍需修改的文稿,需要进行二级编码,即:Text2-1,Text2-2、Text2-3等,文稿质量合格后,允许学生排练、表演。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6.课堂演绎。在课堂或学校营造良好的二语习得环境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表演小组的两名学生而言,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凭借驾驭英语的能力,可以出演医生的角色,正确使用医学专业词汇,主导对话发展趋势,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扮演患者的角色,在表达方面,只要能够对病情做出简单描述即可。把握机会并成功演绎可以使参演学生获得极大勇气,提升语言自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7.以评促学。学生具有的情绪智力、自信、自尊、积极二语自我等积极个体特质能够改善二语习得效果。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发挥指导者、监管者和评价者的作用,引领学生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三个步骤,从语言运用和自我发展两个维度共同对表演小组进行评价,以此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运用英语的积极性、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评价结果还可以作为教学反馈信息,便于教师完善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首先,从语言运用的维度,评价表演小组的语用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表演小组需要对本组从初稿至终稿这一创作过程中的表述进行全面总结。师生共同分析表述缺憾,提出修改意见,并由该组成员整理形成Text3,提交教师审核。同时,教师需要对有益于医患诊疗的积极语言进行编码整理,以此丰富医患诊疗会话语料库,为后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其次,从自我发展的维度,评价表演小组的综合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基于“因材施教”的培养原则,教师组织学生从学习态度、个人成长、综合素质等方面多元化评价表演小组,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期末考核内容的组成部分。

三、教改成果

语用能力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教育;语用能力;跨文化意识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随着社会对高等级实用型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意义相对于其他科目更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英语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重点是英语词汇、语法、听力、阅读等方面,而对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教育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方面不够重视。由此当学生离开书本走出校门后,在工作中无法较快地应对国际化交流的需要,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级技术人才的要求。本文就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予以阐述。

一、语用能力的教育

教育家Thomas(1983:94)将语用能力定义为:“theabilitytouselanguageeffectivelyinordertoachieveaspecificpurposeandtounderstandlanguageincontext.”(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有效使用语言的能力和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的能力)。…这里包括了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两个方面,分别涵盖了对语言的语法等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语言在特定语境中应用的掌握。只有综合了这两方面的能力,才能使语言使用者自如的运用所学语言,这对于高等职业技术英语教育具有很大的意义。学生们必须同时学习和掌握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才能够真正符合高职英语教育的基本要求,两者互相结合,才能使高职英语教育真正被称为“应用英语”。

1.问题

当前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语用能力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1)对语用能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未成熟,而对普通高等教育的盲从使高等职业技术英语教育的重点过多的落在了基础阶段,而教师也缺乏对实用能力的培养进行充分实践。

(2)应试教育的倾向依然较为明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还是以期末的笔试成绩为准,很少有针对语言应用能力的测试。这样就难以对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做出合理的评价。

(3)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普遍较弱。相对于语用语言能力而言,高职学生们对于在实际情况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语法知识的经验十分缺乏。他们即使能在选择、判断等测试题型上表现良好,但是当遇到写作题时,经常是语法错误百出。

(4)英语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普遍缺乏。这里的普遍缺乏不仅指的是学生在认知上的缺乏,也指教师授课中在这—方面的认识或能力上的缺乏。英语文化与中文文化有很大差异,对于背景文化的误解或者认知的缺乏将导致语用能力的削弱。

2.对策

根据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转变高职英语教育的思想观念。基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高职英语教育在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经验的同时,也要学会筛选出适合自身情况的方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原则都是以实用和应用为本,因此,高职英语也应把指导思想从普通教学转变为专项教学,通过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2)改革测试系统。只有多样化、可变型的测试才真正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现今的考试把重点集中在基础语法知识上,并且大部分的题型是选择、判断之类的客观题,难以体现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考题中应当增加听力、写作题的分值,才能更全面地检测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口语考核中,可以根据学生平时课堂发言情况予以计分,取代单一的期末测试形式。

(3)转变教学模式。现阶段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所使用的英语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并且相对较为过时。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课程设置应该有所改变。中国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普遍低于读写能力,但是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平衡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训练机会。其次,教材应该更新。教学所用的教材应该符合思想性、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以及时代性并重的原则。课本中所选用的材料应该包括针对听说读写各方面技能的社交实用范例和相关专业应用内容。另外,教学方法也需要转变。转变包括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从语法型教学向任务型教学——即“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转变。

(4)教师素质需要改善。不仅包括提高教学技巧,还包括了教师本身知识面的扩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接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还应该更多的吸收来自多方面的信息以更丰富、更新颖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二、跨文化意识的教育

跨文化意识与语用能力一样,在高等职业技术英语教育中常常被忽视。Hanvey(1979)将跨文化意识定义为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Tomalin&Stempleski,1998)。语言根植于文化之中,了解文化基于理解语言,而对文化的理解同时又促进了对于语言的了解。

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在实际社交活动中,学生们常会犯下因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的错误,甚至会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而导致无法沟通。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高职英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帮助学生减少进而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

1.问题

造成跨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对于跨文化意识的认识不足。影响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所包括的不仅是狭义的“文化”方面的知识,它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信仰、习俗、道德、心理等,以及日常用语、常用词汇、习语肢体语言等。作为英语教师,必须要长期的培养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以满足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需求。但是,很多教师对于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没有足够的重视,原因主要在于:

1)语法型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词汇解释和句型分析上,这样就使得教师忽略了主动接收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新信息的意识。

2)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应试教育的要求所限制,根据教材备课,在课堂上教授语法知识占用了过多时间,造成了教师没有多余精力放到自身文化意识的培养上。

(2)课堂上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不足。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英语水平有着直接影响。高职英语中关于跨文化知识的课堂教学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因素的不足。教师在教授文化因素时往往从词汇句型、语法、文章等方面人手,而忽视了服饰、娱乐、日常交往等学生们熟悉并感兴趣的细节。

2)文化对比上的不足。文化对比是跨文化意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比包括了共同点和不同点,但是教师往往讲授更多的不同点而非相同点。另外,学生们也对不同点抱有更大兴趣但实际上,两种文化间的共同点能使语言学习者们产生共鸣从而更陕的熟悉所学的语言及其文化背景。

3)课堂交流活动不足。交流是语言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而课堂上的交流活动往往不是时问不够,就是学生表现的比较被动。

2.对策

针对造成问题的这些因素,关于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笔者认为可以做如下教学改进:

(1)在课堂上创造跨文化学习的环境。现在的社会环境和总体趋势对于英语教育十分有利,因此对于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有多种活动可以选择。可以给学生们起英文名字,并告诉他们自己英文名字的含义,在课堂上的时候就能够以英文名字互相称呼。也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使用英语,在课间播放一些英文歌曲,以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

(2)把注意力放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上。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不可能与英语学习分割开来,文化背景包括了多个领域,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这样既能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使他们丰富了知识。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提供的知识和信息进行仔细核对,以确保它们准确并且具有时效性。许多英语教科书上所提供的知识十分过时,有的文章甚至已经多年没有更新,比较好的办法是从最新的英语电影和电视中,以及新闻里获取信息。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交流机会。只有多练习实际情景的英语交往,才能够培养语感,加强跨文化意识。除了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应该增加,一些课外活动诸如英语角或者英语晚会,既能吸引学生的参与,又能促进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浏览英文网站,或者交一两个来自英语国家的网友,这些都是锻炼在实际情景中使用英语交流能力的好方法。

语用能力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口语教学;语用能力;培养

1研究背景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使我国各行各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急剧提升,口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不仅仅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很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并不太重视口语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英语口语的训练,导致哑巴英语问题的出现,进而导致学生的语用能力低下。因此,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2语用能力及其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体现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并且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口语教学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教师必须通过口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真正提升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语用能力是指语言的使用者能够正确使用英语成功进行交流的能力。不同阶段的学生,其语用能力的培养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语用能力主要是指在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有较好的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且能够简单应对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包括简单的交际、社会语言、心理等多个方面。当前,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已经逐渐改变口语教学的教学目标,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包括能够与他人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能够在口头表达中进行修正,能够有效询问信息、请求帮助,能够进行情景对话,能够自然而然地说出较为地道的口语内容。

3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失误

纵观当前的初中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可以发现很多学生都不具备较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甚至还会出现语用错误。这种错误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应试教育模式带来的影响,同时也与学生本身有着直接关系。在实际情况中,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语言本身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以及母语语用习惯的影响,初中学生在进行英语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使用母语的表达习惯和形式,但是英语表达方式与汉语表达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这种套用汉语表达方式的做法直接导致“Chinglish”的出现,进而出现语用失误。在具体情况中学生常见的语言本身使用失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违反了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错误地使用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将英汉词语等同,导致表达失误;只了解字面含义,弄不清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忽略完整句子在特定场合下的特殊意义;混淆了同一结构在不同场合的使用规律等。例如:A:IsthissupermarketopenSundays?B:Ofcourse.在这组对话中,初中学生对“Ofcourse”的理解是“当然”,B原本是想用肯定的语气来回应A,但是B对“Ofcourse”的理解存在误差,使得B的回答充满了一定的讽刺意义———只有傻瓜才会问这样的问题。

3.2社交语用

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主要是指在交际过程中由于不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语言表达失误。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了解甚少,很容易在社交语用方面产生错误,甚至贻笑大方。在实际情况中,社交语用失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举止方式差异所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称呼差异所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价值观差异所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对对方身份或地位的错误认知所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等。例如:A:Whatabeautifulpainting!B:Youflatterme.在这组对话中,A是从心底赞扬B的画作,但是在中国崇尚谦虚,在听到他人赞赏的时候会先自谦一番,导致B的回答让A不知所云。英语国家与我国不同,其崇尚自信、自由,在听到他人赞赏的时候,会更乐于说“Thankyou”。所以由于文化、习俗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社交语用的失误。

4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面对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失误,教师应当要注重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口语的语用能力。

4.1注重文化的导入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主要是指英语相关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了解英语相关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进一步理解,提升自身的口语语用能力,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会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而对英语文化了解得不够深入,进而影响了学生英语口语的综合语用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要以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等为基础,逐步拓展英语文化知识相关内容。教师在课堂中甚至是课下都应当注重中西文化知识的导入,将英语相关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风土人情等知识引入,系统讲解关于语言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文化知识(渠志春,2019)。在具体导入的过程中,可以分两个方面进行:第一,语言结构的文化导入,从语言结构来讲解文化内涵,包括词汇、短语、句子结构、篇章组织结构及其文化内涵等。例如:cheesecake、beefcake,前者是指奶酪蛋糕,同时也指女性健美照或是美腿,后者是指牛肉蛋糕,同时也指男性健美照。如果没有文化导入,那么学生就会简单地认为两个单词单纯是指奶酪蛋糕和牛肉蛋糕,在交际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理解错误。第二,文化因素的导入,不仅仅包括知识性文化因素,同时也包括文化交际知识等。文化交际知识是根据实用性原则而提出的必要性的教学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基础内容之一,其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为目的开始,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相关国家的文化交际知识,帮助学生调节其适应英语国家行为规范、交际关系等行为,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4.2深度挖掘教学资源

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日常不断的训练,只有利用有效资源不断地说,才能够不断优化自身的表达技巧和水平,提升语用能力。但是由于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多数依然以汉语环境为主,所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语用能力都得不到大幅度提升。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要深度挖掘教学资源,利用教材以及网络上的各种资源,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来作为教学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学生口语训练提供足够的平台与空间。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第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出更贴合实际生活并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口语训练内容。与此同时,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锻炼口语,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教师先以教材中某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为基础,为学生设计课堂口语交流的主题,并将大问题划分成多个小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来逐个击破,提升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及时对学生进行纠错。第二,教师应当要注重对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丰富教材内容,并有效拓宽教学范围,将更多网络上具有一定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为学生呈现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必然要提高学生口语的广度和深度,而随着信息的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基于互联网的平台、App等走入教育领域,英语教师可以对这些平台以及App加以应用,组织学生自行锻炼口语。比如彼言英语是一款短视频学习App,除了能够提供多场景多主题的真实语言环境之外,还能够通过完整的AI系统来帮助提高口语水平。

4.3加强思维训练

口语表达实际是学生思维的物化,是将思维转换为外部语言的过程,因此口语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灵活多变性。为了提升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思维训练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在思维训练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甚至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帮助学生以“从小到大”的发散顺序依次顺畅表达。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的思维模式从简单到复杂、纵向加深、从平面向立体发展,进而灵活运用英语知识进行精准的口语表达。例如:教师在锻炼学生口语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先展示文化知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所学知识相关的文化背景,并将其与汉语知识和表达方式进行对比,以便了解二者的区别。同时让学生针对相关文化的习题来进行口头限时作答,或是以其他课堂活动形式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式学习,一方面更加真切地了解西方真实的文化交际形式,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要为学生设定明确的训练目标,并且注重双向信息的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够掌握部分信息,并且通过信息的传达与交流来完成整体任务。与此同时,教师要把握好每个小组思维训练的难度和挑战性(王陈杰,2020)。

4.4开展多元化活动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很多学生的英语成绩不理想且语用能力低下。因此,教师除了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之外,还应当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在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这些主题非常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论性并不强,实践性较强,符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设计更多的交际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进行自由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朗读比赛、故事改编等活动。例如:在讲解《Fash-ion》一课之后,由于不同的学生对时尚的理解不同,所以每个人阐述的观点也会大相径庭。但事实上又与学生的兴趣点相吻合,所以教师可以以此为主题设计情景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阐述自身对时尚的看法。这样不仅能够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同时也能够锻炼其在实际交际场景中的语用能力(王婕,2020)。

5结语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语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于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简单的交流并解决问题。而面对初中生语用失误的情况,教师应当积极总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学生口语的锻炼,提升其语用能力。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来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借助多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口语,切实提升其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渠志春.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8):54-55.

[2]王陈杰.策略引领,让英语口语教学更高效[J].文理导航(上旬),2020(6):39-40.

语用能力范文篇5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用能力;培养

一、商务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商务英语,是高等院校有针对性的培养涉外人才的专业科目,对我国跨文化交流及涉外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商务英语是职业应用型学科,它具有英语类学科的普遍特点,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掌握良好的商务英语技能,既要打造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具备语言基本知识,又要拥有职业所需的专业技巧和应用能力。语用能力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掌握过硬的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具备灵活的实际应用能力即语用能力,在商务人才培养及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中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如何培养商务英语语用能力

(一)注重专业知识积累打造坚实理论基础。专业知识是语言应用的基础,是语言能力的基石。商务英语属专业型学科,培养和提高商务英语的语用能力,需大力强化对商务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商务英语知识涵盖多、覆盖广,且有其自身特性。商务英语是以涉外商务为导向的学科,包括商务术语、交流主题、交流技巧等多种实用性内容,知识繁杂多样且极具职业性。在培养商务人才过程中,要始终把积累准确的商务专业知识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与演练,把商务术语、技巧、知识的学习针对化,具体化,立足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总方向,依据技能型专业的性质与需求,打造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强化语言实践模拟实战教学。商务英语属于职业实践课程,商务英语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在交际和应用领域的实战能力。传统的商务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积极性不高,专业能力发展失衡。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环境,商务英语教学应调节自身成长模式,把被动灌输,转为主动运用,大力推进商务英语的实战操作。通过模拟职场环境和选取精准商务主题,使学生自主实践,身临其境,提高商务领域的真实职场能力,培养符合人才竞争需求的高素质商务人才。

(三)搭建语用实训平台创造语用实践机遇。商务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其以职场需求为定位,对语言的实践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商务英语的语言实践是提高商务英语语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商务教育教学中合理搭建商务实践环境是发展商务教学,提高商务人才专业素质的重中之重。提高商务英语的语用能力,搭建语言实践环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通过多媒体如电子白板、音频视频等渠道,了解及模拟真实职场环境商务英语语言交际的特点及技巧,培养听说读写译等语言交际能力,大幅度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商务英语实习实训平台,利用电脑编程等技术,把现代教育领域的先进科技应用到教育实践中来。学生通过实训平台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操作应用及演练,缩短知识的转化流程,达到行业实践效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在相关企业或地区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定期、分批派遣学生在真实职场环境中实习实训、积累经验,提高商务英语知识在工作领域的应用水平。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达到有效交流,灵活运用的目的,促进商务人才的培养。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关键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语言实践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改良以往固定教学模式,采用任务法进行教学。任务教学法以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针对性的开发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度和熟练度;除此之外,情景教学法在语用能力培养上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铺设商务背景,制定基本框架,拟定演练主题,在具体的商务情境中,对特定的语言和交流进行实践,促进语用能力的提高。

(五)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商务英语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相关教育教学质量和结果。商务英语高等院校要大力培养商务英语优秀教师,多渠道提升教师能力水平,使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更快更好的进行。商务英语属职业应用型学科,其专业属性对教师提出了专业化得要求。商务英语教师除具备商务专业知识外,需精通商务英语相关的业务操作及涉外流程。学校作为教学主导机构,应加大对师资投入,特别要支持提倡教师拥有在涉外行业的工作和实践经验。在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涉外需求不断加大,学校可创造机会,定期派遣教师去企业参与岗位工作,或在企业招聘符合需求的专业人才,使商务英语教师更加专业化,职业化,使商务英语教学把握职业市场一手动态和最新资讯,使学生对商务英语在现实工作中的语言技能更加运用自如。

三、结语

商务英语是国内外经济发展及涉外沟通的重要技能。商务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作为新时期、新环境的商务英语教学,更应具备时代特征,拓展新思路,面向新未来,把商务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放在语言教学首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真正成为高素质、职业化的商务英语优秀人才。

作者:邱红柳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洋.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蒋柏明.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语境与语用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3]胡骥良.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外交学院,2007年.

语用能力范文篇6

一、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研究现状

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高职教育中,商务英语专业历史不算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而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用性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才能培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具备区别于本科院校的同专业学生的更强的实用性和动手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的“哑巴英语”学习模式和应试教育使得大部分的学生仅仅只会注意语法语句的学习。因此,在运用语言与外国人交往的时候会闹笑话,甚至会导致对方误解。现成的语用能力研究中,大都集中在大学本科层次。例如孟梅,刘秦亮对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语用能力研究,发现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有很多语用失误[5]。冯序颖对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学生的语用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学生语用能力的滞后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因素,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语用能力必须从真实的语料、中英文背景下的语用比较、以及老师自身的语用素质提高等方面着手[6]。而对于需要进行大量跨文化交际的涉外专业大学本科生和专科生的语用能力,韩东红等也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在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语用能力偏低的情况。而走出社会的毕业生由于存在一定的知识遗忘,普遍测试成绩比在校生低,但是对于告别场合的语用能力,却比在校生要好。这个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实际的运用能够促进语用能力的培养[7]。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我国不断强调英语重要性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依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只有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才能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消除交际障碍[8~9]。目前大部分语用能力的研究,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研究很少,但是语用能力对于以培养实用型的复合人才为目的的高职教育却又十分重要。只有强调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让学生在将来工作的商务场合中,运用英语得体地进行交际,帮助其顺利地达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因此,笔者认为清楚了解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的语用能力水平,才能更好地研究和制定出相应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语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调查方法与结果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语用能力调查,其对象为广东省某职业技术学院三个年级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调查问卷的内容改编自何自然、阎庄英语语用能力调查材料[10]。内容分为语言语用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两方面,共20题。每个题目都有一个特定的情景,然后需要学生判断所给定的回答是否适用于这个特定的情景。每个题目包含2~3个选择,全部题目为不定项选择题。整份问卷包含20个特定情景,53个子选择,其中32个为正确的选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62份,回收问卷710份,回收率为93.2%。

(二)调查结果

1.频率分析结果

如表1所示,这次问卷共有32个正确选项,接受了调查问卷的同学的平均得分为14.77个,没有达到平均水平。可见,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的语用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另外,最高的平均分是三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次之,最低的平均分是一年级的学生,这一部分数据也从一定的程度上证明,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经过了大学期间的知识积累,语用能力是会有提高的。表2、表3分别是学生在语言语用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各题目的具体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学生们的语言语用能力情况不容乐观,在23个题目中,只有5个题目的得分率超过60%。最低的得分率甚至只有9.6%。而如表3所示,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比语言语用能力稍微好一些,在9个题目中,有3道题得分率超过60%,最低的得分率为10.4%,但是这些数据也反应出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仍然比较低。

2.独立T检验结果

除了以上的描述,笔者还对学生的语用能力进行多种分析,试图找出不同组别的学生在语用能力上的差异。首先,基于性别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运用独立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不同性别的语用能力差异的显著性。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P=0.940>0.05,由此可以看出两组数据的差异不显著,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并没有因为性别的不同而不同。

3.One-wayAnova检验结果

第2种分组是基于生源地的不同,将学生分为5个组别,分别是江门市区、五邑地区、珠三角地区、潮汕地区和其他地区。然后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One-wayAnova),从而得出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会否产生语用能力的差异。从表5的数据看,由于Sig值为0.028,小于0.05,所以判断方差不具备齐性,方差分析结果无用,因此,需要用Sig值进行事后分析。结果见表6。从表6数据看,只有五邑地区学生和其他地区的学生语用能力差异显著,其他组的学生的语用能力差异并无显著性。从表7S-N-K检验结果看,Sig值为0.087,大于显著性0.05,这说明组内语用能力差异无显著性。

三、结论

语用能力范文篇7

关键词:语用失误大学英语教学语用能力文化教学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增多,交际成功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外语能力成为很多单位人才录用的基本条件。但现阶段很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尽管有的已经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并能说几句英文,但在对外交往中往往不能用地道的语言进行得体的交际,语用失误行为较为普遍,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在现今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显得尤为紧迫。

1.语用失误及分类

跨文化语用失误是异文化冲突的常见现象,具体来说,“说话者不自觉地违反了交际规则、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不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做语用失误”(孙亚,戴凌,2002)。

英国语言学家JennyThomas在1983年发表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把语用失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alpragmaticfailure)。

1.1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对语言语境把握不当导致的语用失误”(张巨文,2000),是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因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和观察事物角度上的差异形成的,这一类失误除了不合汉语习惯外,还会导致表达和理解的错误,从而影响了正常交际,这是教学中必须要纠正的。“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何自然,1997:207)

例(1)对是非问句的回答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如有学生收到外国友人的邀请去游览衡山——“Wang,weareplanningtovisitNanyueHengMoutainthisweekend,are’tyougoingtogether?”这位王同学的回答是:“No.”本意是想表达“不,我去。”因对英语中是非问句的回答没有掌握好,回答错误,被误解为“是,我不去。”不仅失去了一次游玩的机会,还给外国朋友留下了冷冰冰的印象。

例(2):“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

一次,学生邀请外教一起野餐,约好具体时间“We’llmeetatthegateofCentraPark8:30nextSaturday!”外教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两天过去,到了星期六,学生很早就接到外教电话“Whereareyou?Iamalreadyhere.”解释了半天才知道是场误会。通常我们说“lastweek”就是“上星期”,“thisweek”就是“这星期”,“nextweek”就是“下星期”,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Saturday”、“next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汉语中说“下星期六”时,是以说话时的那个星期为参照点的。例如,说话时是星期三,那么说“下星期六”,就是指过了这个星期以后下一个星期的星期六。而英语则是以说话时的这一天为参照点。假如说话时是星期三,那么说“下星期六”是指过了星期三以后即将到来的那个星期六。于是就发生了上面所说的误会。

可见由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样,造成语言运用中的差异,常常会导致交际中的失误。

1.2社会语用失误

“社会语用方面的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何自然,1997:207)

例如很常见的问候、称呼不当。如与外国人打招呼时习惯用“Whereareyoufrom?”,“Howoldareyou?”作为开场白,却不知这样的问话是很不礼貌的,会使对方感到似乎是正在接受调查。

还有习俗上难以接受的。例如,在外国朋友称赞你的新服装时,你可能会很自然地回答:“一般,一般”或“哪里,哪里”,可是对方会认为你否定了他的鉴赏力。还有不同价值体系产生的语用失误等。

社交语用失误主要是由社交语用规则的迁移造成的。社交语用能力要求除了能听、会说英语外,还必须了解交际对方所在国的社会体制、风俗习惯、人材观念及历史文化等。它涉及的范围更广,对语用者文化修养的要求也更高。

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语用失误的频繁出现暴露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交际能力尤其是语用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使得语用能力培养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2.语用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定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听说读写实际上是组成交际能力的四种分项能力,其中包括句子水平上语言形式用法型(usage)的技能和语篇水平上使用型(use)的技能。这里显然把能力和技能视为一体。新的课程教学要求里多处体现了对语言应用能力即交际能力的重视。

根据卡纳尔(Canale)和斯温(Swain)模式,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能力,指正确理解和表达话语和句子意义所需的语音、词法、句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系统;(2)社会语言能力,指语言使用的规则,即在人际交际中合适理解和使用话语的能力;(3)语篇能力,指在超句子水平面上理解和组织各种句子构成语篇的能力;(4)语言策略能力,指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运用的一套系统的技巧,用以补救交际中因缺乏应有的能力所导致的交际中断。后三种能力均与语言使用有关,可统称为语用能力(pragmaticcompetence)(Widdowson,1989)。

受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只着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语用能力的培养。当然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脱离了语言能力去培养交际能力将是缘木求鱼,但是语言能力不等同于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必须和语用能力相结合才是完整的交际能力,两者往往密切相连,语用能力的培养将会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指导思想而言,应重视学生语用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教学中应注意输入外语文化知识(张巨文,2000)。

3.如何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既然语用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语言策略能力,我们也应该从如何提高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及教师本身着手来谈对策。

3.1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人际交际中合适理解和使用话语的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3.1.1外语教学应在语言知识输入的各个层面——词汇、句式、语篇——渗透语用知识,加强对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了解该语言所反映出的语用规则、价值观念及社会思想等。使语言教学和语用知识结合起来。通过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对比,发掘和指出它们的差异以避免发生语言语用失误。

比如在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的第一单元Time-consciousAmericans时,除了学到美国人时间概念强的特点外,还可补充一些美国民族的其他性格特点并与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增加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兴趣。

3.1.2“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授以下方面的内容:特定的习俗化的语言形式;汉英实现言语行为和理解言语行为的差异;英语中禁忌话题以及有损听话人面子的言语行为;汉英文化间谈话双方的主从地位或谈话双方的社会距离的差异;汉英文化价值观念和语用原则上的差异。”(洪岗,1991)

3.1.3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跨文化交际语境,并向其推荐与课程学习主题相关的外国文化的课外书籍,以增强学习者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有一篇讲到美国的福利制度的文章,这是大家不太熟悉的一个话题,那么我们可以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或到网站查找相关资料,课上由学生来介绍有关知识,教师再作补充。

3.1.4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英语角,鼓励学生利用课外资源如图书馆、网络、电视广播等积累文化知识。请外籍教师讲课或办讲座,开设有关外国文化方面的课程,或以讲座的形式较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有关外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社会禁忌等方面知识。

3.2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

“在交际中,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篇”,(王佐良,1987)因此要培养交际能力就必须培养语篇能力。所谓语篇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语篇衔接机制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语篇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深入体会语篇的交际价值,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与听力。可以结合读写听说的语言能力来同步协调发展。

3.3策略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同时应教授学生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有限、不足以充分或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利用转述、借用、身势语、回避等策略以保持交际渠道的畅通。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跨文化交际语境,让学生多进行操练,在实践不断中提高其策略能力。

3.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不仅要充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评价者,更要充当终生学习者和教学研究者的角色。由于语用能力的培养涉及到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二语习得研究、外语教学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课题,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并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扩充自己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发展自己的语用能力,才能保证职业能力的适应性,做好学生语用能力的培育者。

参考文献:

[1]Canale,M.&Swain,M.1980.Theoreticalbasesofcommunicativeapproachesto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testing.AppliedLinguistics,Vol.1,No.1.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洪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56-60.

[5]孙亚,戴凌.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

[6]张巨文.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J].郑州大学学报,2000(7):125-128.

语用能力范文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敏感性;文化教学;语用能力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交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目前由于科技飞速发展,交通和通信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学习、工作在不同的人群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在诺大的世界将成为“地球村”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在接触和碰撞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必定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用英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仅需要单纯的语言能力,还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否则,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就会出现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场景不合适或者不得体的语言失误,引起误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任何内容都可通过语言来反映;而文化又制约、影响着语言的形式和使用规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语言又是交际的工具,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哈里代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交际、交流思想是语言的基本功能,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以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障碍。

一、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文化的定义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涵盖历史、民族、行为、物质、精神等层面。1871年英国学者Tylor所著的《原始文化》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人种学意义而论,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获得的任何才能和习惯。”[1]这是西方最早的文化定义。社会学家Bain声称文化就是通过各种信号反映出来的所有社会行为,Brown则将文化界定为占据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共有的信念、习惯、行为和生活模式的集合。美国人类学家Kroeber和Kluchhohn在《文化》一书中,综合诸家之长,对文化的界定为:包括各种外显与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们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在我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2]在这段论述中,“文化”指统治者通过“文德”来“教化”、“感化”的意思。在此之后,“文化”的含义经过演变,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含义,包括文治、教化和礼乐典章制度。到了近代,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相互吸收,“文化”又有了新的含义。现在“文化”一词使用得很广,而且有不确定性。如:学文化,指读书识字;文化部门,指管理图书、影视出版及教育、科学等部门。显然,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十分丰富,既包含人们的生活习惯、意识与信仰,也包含人们所创造的一切。

关于文化的内涵,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有广义、狭义文化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两种分法。广义文化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等;知识文化涉及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物质文化、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交际文化则包括风土人情、交际礼节、行为规范等。知识文化是显性文化,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所培养出来的人在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知识,如艺术建筑、节日庆典、政治地理、风景名胜等表层文化;而交际文化是隐性文化,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时,他们的言语中所隐含的文化知识,如民族习惯、社会交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文化。交际文化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能否达到成功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时空均受限制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文化的传授应重于知识文化的传授,但同时知识文化的传授也不容忽视。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交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任何语言的教与学,所涉及的都不会是单纯的语言问题,它与所属的文化息息相关,与学习者的知识体系息息相关。人类语言不是悬浮在真空之中的孤立体,它是相关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首先接触的是不同文化领域及背景下产生的语言,并以此作为媒介来传递信息。如何准确地传递信息,是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交际目的的重点,这要求交际双方必须通晓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渊源、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由于语言的使用受到该语言所属民族文化的制约,文化在语言学习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人们在学习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必须要学习这一民族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语言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传播媒介,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镜子。文化大系统的其他要素都必须由语言来传达,并得以演进、发展,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语言发展变化的源泉。

三、文化教学中要培养的技能

文化教学指与人们交际或外语教学有关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就是研究两个社会文化的相同和差异之处,使学生对文化差异有较高的敏感性,并把它用于交际中,从而实现圆满成功的交际。正如Gumperz所指出的:我们对个别社会知道得越多,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就越能有效地交际[4]。Hanvey提出了跨文化敏感性的4个层次[5]。在第一个层次,通过旅游、杂志、教科书等对于表面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但是认为它们奇特而不可理解。在第二个层次,通过文化冲突的某些场合,了解到与自己文化明显不同的某些有意义的但却是微妙的文化特征,其反应仍然是不理解。在第三个层次,通过理性地分析,了解到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从认知的角度认为可以理解。在第四个层次上,通过深入体验其文化,了解到从当事人的观点看问题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说“移情”(empathy),其结果是由于熟悉其文化而达到理解的境地。他还进一步认为人们对于其他文化的理解水平不仅要达到移情的水平,而且应提高到按对方的观点立场观察问题的水平。层次越高,越能接近完美的交际。前两层是学生们经过努力可以感受到的,第三层则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来感受,第四层则最为困难。

当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中西文化差异后,他们就不会有文化眩晕的感觉,而会把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成功地用于交际中。但是应当注意,文化教学绝不是只教学生记忆一些文化事实,而是要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操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在地域、历史背景、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交际习惯和语言使用规则,构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无论学生将深层文化特点如国民性情、时间取向、美丑定义背得如何熟,如果不会在交际中自觉地使用,那么其交际技能仍然是零。一般来说,文化教学要培养下列技能:

1.正确识别和理解不同文化特有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功能。任何一种言语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各种预设:价值观、信仰、假设以及对事物的态度。通过比较深层文化我们可以找出文化差异的共同根源,为奇异的文化现象提供理性解释,即对文化行为功能的解释。该技巧的掌握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

2.熟悉日常生活习惯和言语行为方式。这可以使学生熟悉交际情境中得体的言语和行为模式。掌握该技巧使学生不再盲目地将中国文化套入跨文化情境中,也为文学作品和对日常生活中人物行为活动作出正确判断提供了文化参照。

3.熟悉常用词汇的文化内涵。要求学生熟悉那些同汉语相应词汇有不同的内涵或外延的英语词汇,尤其要掌握其不同的文化内涵。该技能影响语言使用的各个层次,对它的掌握可全面提高英语水平。

4.了解不同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并能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人际关系,了解不同的语体特征。

四、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

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的过程。语用能力一词是在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之后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语用能力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Hymes认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由4部分组成[6],它们是:形式上的可能性、实施手段上的可能性、语境中的适应性和现实中的实施情况。其中形式上的可能性相当于Chomsky说的“语言能力”,其余部分相当于他说的“语用能力”。前者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后者则体现为具体情景中语言运用的合适性。Widdowson认为“能力”有两部分[7]:知识和技能。前者相当于语法能力,后者相当于语用能力。Bachman认为,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的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pragmaticcompetence)[8],前者由“语法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和“语篇能力”(textualcompetence)构成,后者由“施为能力”(illocutionarycompetence)和“社交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构成。

无论是课堂听课,还是业余自学,学习者都有一种错觉,以为学语言就是不断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过程。于是,有许多语言学习者,不辞辛劳地背词典,啃语法书。各种考试,包括TOEFL、GRE、MET等,也不过是带着不同的目的对这些知识进行检验,以考察学习者的英语水平。然而,语用学告诉我们,语言知识的积累固然不可缺少,但它绝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获取语言知识不能过分依赖书本而脱离语言运用的环境。学习一门语言的合理、可行的做法是在使用中学,在运用中领会、巩固,边学边用。学习一门语言并不只是为了了解该门语言,而是为了很好地使用该门语言。以下是一些培养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建议:

1.在教材选择上应使用一些国外出版的外语教材,特别应采用一些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教材,着重解释文化上的差异,这些真实材料有助于让学生了解西方人在交际中的场合、身份、相互关系等社会因素。

2.利用课堂教学,创造语言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能够尽可能多地开展交际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在一定的环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对话练习、口头作文、英语辩论、角色扮演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以实际生活情境和学生所熟悉的话题为练习的题材,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兴起的今天,可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把背景知识形象化,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国外生活环境,以加强知识的立体感。

3.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我们的学生能到英美留学,在当地人们中生活较长时间的,毕竟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了解英美社会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材料。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问题在于如何阅读。如果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那就所得甚少了。阅读报刊是了解当前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的最直接的途径,其重要性是人人皆知的[9]。

4.充分利用外籍教师,从学外语来看,和讲这种语言的本族人接触十分重要。

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接触是别的方式所无法取代的。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课还不够,在日常的接触中往往能学到许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例如,在什么场合上讲什么话、作何种反应,都只有在课下才能观察到。也可用讲座的形式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

[参考文献]

[1]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8-39.

[2]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5.

[3]SnellHornby,Mary.TranslationStudies:AnIntegratedApproach(RevisedEdition)[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1988/1995:59-61.

[4]GumperzJJ.Linguisticandsocialinteractionintwocommunites[J].AmericanAnthropologist,1964,(6):66.

[5]HanveyR.Cross-culturalAwareness[C]//LLuce,ESmith.TowardInternationalism:Readingi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Cambridge:NewburyHousePublishers,1979:53.

[6]HymesD.Oncommunicativecompetence[M].InPrideandHolmes,1972:91-95.

[7]WiddowsonH.Knowledgeoflanguageandabilityforuse[J].AppliedLinguistics,1989,10(2):128-137.

语用能力范文篇9

[关键词]多角度读报法;语用能力;中职学生;说写习惯

教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能追求的,就是他们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建立在他们对实践活动价值和自己需要相互合作之上的,是对这种价值的预期或憧憬。

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的特征之一“规定性”,即接受教育、学科、课程的制约。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语文学习无非是从课文、看点课外书(有的看,有的则不看)来学习。学校真的如象牙塔一般,把一些精致的文章呈现给学生,如屈原、李白、文天祥、岳飞等,小朋友也好,大学生也好,无不如数家珍般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娓娓道出,但叫他们举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则大多数学生哑口无言,中职学校的学生更是如此,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学生的语用能力低下。

1探究中职学生语用能力低的原因

造成中职学生语文能力中“语用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1实践训练偏少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分析多,学生讲得少,只有少数时间读一些精美的段落,一个语文教师不可能每次上课都整堂课或大半堂课安排学生读,教师提问多,真正回答问题的学生少,能按逻辑回答到点的学生更少。至于让学生作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为配角的课堂教学,一个学期最多也可能不超过五六次。学生的语文实践训练局限于完成基础作业。写作次数超过4次的很少(调查数据)。

1.2语用素材来源渠道少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的资料就一本课本,一本同步练。有些语文教师在学期初就规定学生人手一本字典,可还有许多学生不带,由此可见学生的素材有限得可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少,拿什么来用?

1.3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对中职语文教学来说,学生没有高考的念头,失去高考的压力,语文教师也觉得对付会考,一本语文同步练就足够,何须费力去找更多的资料。学生本来语文基础就差,资料多了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起到负面效应。这种心态与应试教育如出一辙,可以称之为应付会考的教育。这是一个两难问题,没有会考,学生更不学,教师随意性更大。

2“多角度读报法”对克服语用能力低效用

上述的三个难题不是不可以破解的,“多角度读报法”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首先,“多角度读报法”提倡“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得多,中学生处于人生中的黄金时期,记忆力很强,通过读报刊,大量的信息进入大脑,无形中为语用实践活动攒下了大量的素材。这种积累素材的方式有以下便利之处。

第一便利在于“兴趣”,中职学生很多人在初中阶段存在较强的厌学情绪,课堂是第一秩序的讨厌,课本是第二秩序,至于“作文”,因为写得少,虽然最讨厌,所以讨厌的程度也冲淡了一些。报纸杂志和兴趣上就占了很多便宜。

第二便利在于“充实”,这里所说的“充实”不是平常说的内容或精神方面的丰富,而是学生厌学之外的空虚,晚自习干坐着讲话又不行,看看报纸杂志也好。所以“充实”是“补空”,补被动学习之空,这与主动学习充电的“充实”是有别的。

第三便利在于纪律允许。许多中职学校为学生征订了报纸和刊物,有的学校还为学生准备了电视节目,或向学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不过学生除电视外最喜欢的还是故事会或娱乐杂志。所以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作业后,就津津有味地读起了报纸杂志,有的甚至先看杂志,等成绩优秀的学生完成作业后再拿过来抄。对于管理者来说,你要学生不讲话,不随意走动,看闲书,这是自习纪律允许的。学生的这些行为对其他课程也许不利,但对语文来说,却是效果明显的。“读报纸杂志”,总比讲闲话强。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积累大量素材,这对于克服语用困难中素材来源少是不无裨益的。当然这不还需要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的合理引导,多为学生征订一些偏重于文学性、知识性的报刊,少订一些娱乐杂志,进攻学生不得不看的心理,让他们积累的素材更多的往可用方向良性发展。

其次,“多角度读报法”提倡读的“多角度”,其实是一个“思维训练”的问题。多角度,是多个方向、多个层次的意思。学生读到报刊中的一篇新闻,如《都市快报》中“亚洲枪法最好女生手捧三金大方坦白”一则新闻,学生中很多人关注的是“坦白的是婚姻问题之终身大事”。教师可以提醒:“能手捧三块金牌的原因在哪里?”这么一个问题,学生在文章中找到了答案“练了十几年枪,个人的幸福被抛在了为国家争光之外”,这也回到了语文的范畴之内,作者写题目是什么:新闻宣扬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用王成意的话:“你越想得到的东西,就越是不能实现,你越关注做好你自己,那往往也会得到一个好结果”,“要处理好‘有所为’与‘无所为’的关系。”从深层次的“写作目的”这个角度读报,收获的往往比语文课本中某一篇课文的说理更有效,因为这是身边人,眼前事。与学生心贴心。这可以从遣词造句这个角度读,如文中的“有所为”与“无所为”,相信学生读报后定会印象深刻。这种多角度、多层次读报,可以拓宽学生的语文思维通道,提高他们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

再次,报纸杂志内容相对于长篇大论、含蓄深奥的课文来说,学生的理解要容易许多,因为报纸杂志面对的是社会大众,其中不乏小学文化甚至小学没毕业的群体;通俗易懂是它的基本特征;而课文的使用对象是学生,是符合学生年龄和文化层次的,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不可能小学生使用高中语文课本,但中职学生恰好和“小学生读高中课文差不多”,有些职高生甚至没有小学中一些成绩优秀的五六年级学生的基础好。有些职业学校生源差,所招学生中就有小学没毕业的。所以通俗易懂的报刊文本很适合做中职语文的教学材料。多读报纸杂志也没有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只是充实了他们的闲暇生活。

3利用“多角度读报法”提高中职学生语用能力的措施

“多角度读报法”不是为学生打发无聊时间而设的,它的真正目的在于“用”,在于提高语用能力的实践作用,它可以通过以下的具体措施来达到这种效能:

3.1熟能生巧之专读

《红楼梦》“香菱学诗”“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次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林黛玉的诗才只有一个史湘云可比,才思敏捷,意境奇奥是她作诗的特色,史湘云也只有在敏捷速度上可比。她教香菱作诗的方法可谓之速成法,这为“读报法”也提供了借鉴作用。学生进行多角度读报训练时不能先在“多”上发力,以为拿许多报刊来读就行,应该学香菱那样,找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多读,这就是“专读”,多读某一个人的诗,就专读某一个人的做诗技巧,掌握其诗风,易于形成个人的写诗风格,读多了就杂了。学生也应该选择报刊中某一类的文体专攻,如专攻报纸新闻,在多读新闻的基础上把握新闻的写作特色,从读新闻转向分析新闻、解读新闻,把新闻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到。

3.2合作解惑之小组读

一个人做事是沉闷的,多个人一起,气氛热烈。几个学生(最好平时关系好的)为一组,利用前面的“专读法”,先专攻报刊的某一篇文章。多个学生的观点总有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些因人而异见解可以利用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互相提醒、互相补充,这与同一个人采用不同的角度读报性质差不多,但效果肯定更好。因为同一人受思维定式的局限,虽采用多角度,但也万变不离其宗,就如一个圆一样,总有一个圆心。多人共同学习,就有多个圆心,思维的扩散面更广。互相补充,也可以互相提携,帮助小组中基础差的。因为平时谈得来,关系好,所以讨论会更自由,帮助的主动性更强。中职学生学习采用这种形式更好,因为差生多,成绩好的少,一个小组只要有一个成绩好的,就能够解决许多问题。

3.3趣味优秀之选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报纸杂志,本身是占兴趣的便宜。同理,报纸杂志中因人而异,适合个人的口味不同,所以按趣味优先的标准让学生从中挑选各自喜欢的报刊内容学习,学生喜欢这类文本,他阅读的积极性会更强。例如,平时爱好打篮球的学生他选择与篮球运动相关的内容或干脆购买篮球报纸、篮球杂志,或在网上浏览篮球信息。这些信息总是作者用心写或编者精心挑选的成果。学生在欣赏体育信息的同时也关注了词句、修辞、结构等语言现象。教师只需稍作语文知识任务的要求,他们一定会认真努力完成。这好比一个人说话总打着职业烙印,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教师聚会聊天总离不开学生,当兵的在一起谈心总离不开枪一样。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再学习相关的文章,对话或写作时也易于举例说明问题,因为素材的来路熟悉清楚。

如果以小组为单位读报效果会更好,例如,班级5名篮球运动员共同选择篮球专题文章学习,他们中有喜欢超级球星的,那他专攻球星的文章;有喜欢某个NBA球队的,可以挑选该球队的报道文章学;还有喜欢议论冠军归属的,那他就要关注每一场比赛的成绩和球队排名情况了。这种趣味优先的选读方式可与第二点论述的小组合作读法结合,达到互相补充、以优带差、共同提高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读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热情地鼓励学生去自己和文本对话。教师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从文本阅读中获得理解的。

学以致用,“读”则是为了“说”,为了“写”。“说、写”是言语表达的能力,读是说和写的基础,说写是读的提高。提高语用能力中的高层次的说写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说写习惯。浙师大王尚文教授认为,在说写教学中,良好的习惯比说写的技巧重要得多。阅读毕竟有个具体的文本摆在面前,好比已有一条现成的路在你脚下,读者只要顺路前行即可,说写则更多依赖学生自身,好比在茫茫大海上为航船掌舵。因此教师就更有必要加强在意向、态度上给予引导。中职学生最怕的是写作,另外是上课的回答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是主观能动性不足。高尔基断言:“摆在人们面前的任务是:找到自己对生活、对人们、对既定事实的主观态度,把这种态度体现在自己的形式中,自己的字句中。”教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形成良好的说写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多角度读报法在培养学生说写习惯时可采用这些方式:多读、背诵精美短文、推敲文本语言、积累有用素材、记读报心得、勤思考等。

第二,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中职学生在说写训练中,可以采取先模仿、先跟随的方法。例如,报纸上有热点话题讨论的栏目:“学生带手机进学校的问题。”别人怎么说,学生可以跟他说类似的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差不多的话,这就是跟随,思考的力度不大,说的难度就下降了,学生也很容易开口,不会像课堂提问以一句“不知道”来应付。

写作也可以先要求学生仿写相同题材、相似内容的文章,但要求举例不同、人物场景变换等。跟说、仿写只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就像开车先用一档起步一样。学生动起来了,一切才可以发展。第二步,说一段话,写200字的心得。第一步是附和别人的思想见解,第二步就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东西了,但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因此说话只要求学生说一段甚至两三句,写作只要求写200字以内的,甚至100字左右的读报之心得体会文章,因为写心得体会只要谈对文本内容的看法即可,有东西可写,如果写长篇或写其他的内容,学生就对写什么产生茫然感了。第三步,说写的篇幅加长。说话扩充到只有话题或材料,写作则要求写一篇真正的五六百字的文章。这就是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了,也是语用能力的高境界。

第一、第二步其实是让学生克服怕的心理,养成说写习惯的措施,第三步是在学生前两步完全成熟的基础上启动的。

语用能力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语用迁移;语用能力;文化教学;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语用迁移(PragmaticTransfer)指的是外语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受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的语用规则的现象。不同文化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把自身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运用在目的语的言语行为上,造成交际中的语用迁移,甚至语用失误。

Kasper认为“语际语用学中的语用迁移应该指语言学习者非二语的语用和文化知识对二语语用信息理解、生成和学习的影响”。同时,他借鉴Leech对语用学的讨论以及Thomas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把语用迁移划分为语用语言迁移(PragmalinguisticTransfer)和社交语用迁移(S0一ciopragmaticTransfer)。

二、语用迁移的分类

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语用迁移的发生,语用迁移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非常常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具有各自特定的一套语用潜规则,这些语用规则是在长期的特定文化群体中无意识的习得的,其遵循往往也是无意识的。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目的语交际文化和规范不甚了解,不可避免的将母语的文化和语用习惯迁移到目的语的使用中,造成语用负迁移,甚至语用失误,导致交际的失败。

(一)语用负迁移

语用负迁移属于母语对目的语的一种影响,表现为给目的语的理解和表达注人了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它无所谓好坏,或者说语用负迁移不一定对二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语用负迁移存在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运用以及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它是一个必然而且相对持续的过程;但会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所受到的干扰会越小。语用负迁移总是由学习者从母语带人目的语。这决定了语用负迁移总沿着一个方向运动,什么时候这种迁移能够减少和停止则需要深入研究。

根据Kasper的语用学分类理论,我们把语用负迁移可以再划分为语用语言负迁移和社交语用负迁移。前者主要是产生于句法、词汇形式上的“对等”迁移和言语策略的负迁移,而后者主要涉及到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

1、语用语言负迁移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将母语的句式直接套用于目的语,或者用母语的标准来理解目的语的句式或表达。尽管语言的表层结构没有变,但是相同的表层结构很多时候在不同的语言之中有不同的言外之力。

比如,在词汇方面,当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所表示的概念不对应,或词语带有某一民族独有的感情色彩时,就会发生负迁移现象:alittledirtylaundry家丑(不是“脏衣服”);busybody爱管闲事的人(不是“大忙人”);ablacksheep害群之马(不是“黑羊”)。

由此可见,虽然有些词汇字面意义相似,但实际意义却相去甚远。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词汇教学,而要把它放人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注重两种文化背景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词语差异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2、社交语用负迁移社交语用负迁移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迁移。这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等有关。例如,我们中国人在受到别人恭维时,一般使用“哪里,哪里”、“过奖,过奖”、“惭愧、惭愧”等作为回应,以表示礼貌和谦虚。如果我们把这种表达方式生搬硬套地用到英语中去,用“Youflatterme.”或“Ifeelashamed."就是典型的社交语用负迁移表现,可能造成交际的失误。

(二)语用正迁移

母语语用知识对二语语用的习得也可以是正面的,就是说语用正迁移也存在。在这个方面,有人研究了各种不同母语(包括德语、丹麦语等)的学习者在习得西伯来语和英语的过程中,能够把请求言语行为的非规约性语用信息问接的迁移到跨文化交际中,这种语用信息与目的语在实施请求言语行为时所需的语用信息类似,是典型的语用语言正迁移现象。

三、影响语用迁移的因素

影响语用迁移的因素既有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也包括语言本身等内部因素,其主要如下:

(一)母语的社会语言模式

在所有影响语用迁移发生的社会语言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母语的社会语言模式。尽管学习者对外部语境因素(如对话者的熟悉程度和相对地位)和内部语境因素(如接收程度、要求目标合理性、道歉义务)等都非常的敏感,但是他们习惯把母语的社会语言常规用来实施二语中的言语行为,如道歉、要求、拒绝等,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交际策略的变化和他们母语的社会语言模式一致。

(二)语言距离

普遍语用和说话者对其母语以及Ll和L2的语言距离的理解也会影响语用迁移。Grice提出用会话原则和合作原则来解释人们理解会话含义的机制,这是对普遍语用的首次重要尝试。Grice认为说话人经常性故意违反会话准则,从而让听话人来注意他表达的暗含意义。但是作为外语学习者,由于对外语感知的能力有限,很难每次都能准确理解这些暗含意义。

(三)对目的语的熟悉程度

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成正比,即当学习者的目的语趋于成熟时,他们的语用能力也随之提高。我们也观察到,总体而言,目的语高级阶段学习者的语用负迁移现象少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这与学习者在初级阶段由于缺乏足够的目的语知识及其文化背景知识而在表达中更多地依赖其母语知识及其使用规则有关。然而,学习者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即使是英语学得很好的中国人也很难摆脱母语及本民族文化对其思维方式和交际行为的影响。

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诸如年龄、性格或者学习环境等变量,都能够影响语用迁移的发生。

四、语用迁移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最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重视语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的需要。

(一)充分认识文化教学的地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也可能因此而产生障碍。外语教师应认识到文化因素在当前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出现的频率和严重性。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融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于一体,不仅要求学生单纯记忆文化的内容或形式,而且还需让学生深知其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不会因文化不同而误解其意,才能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也惊喜的看到,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穿插,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语言学习,达到了三赢的局面。

(二)鼓励学生大量输入目的语

学生跨文化意识淡薄、语用能力停滞不前,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目的语输入的缺失。在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普及的今天,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接触各种语言材料,输人更多目的语,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学习语用知识。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可尽量使用磁带、录像、电影等式向学生提供“真实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和社交习俗的敏感度和认同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以英语为母语者是如何实施某些言语行为的。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合适的材料,如英语学习网站、英语电影视频、英语故事等,供其在课后练习。再次,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或外语沙龙以及各种涉外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目的语文化,取得对目的语知识的感性认识。

(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语用能力

学习一种外语,不能在没有社会、文化因素的语言真空中进行,必须介绍文化背景。尽管很多人已意识到语言的得体性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英语实际教学中,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的介绍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虽然通过了四、六级英语统考,具有较强的应试能力,但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较差。

外语教学强调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这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传授语用知识,不断加宽、拓展各种文化背景面,适人、适地、适时进行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