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

时间:2022-06-11 04:25:19

社会语言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

摘要:英语教学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更加举足轻重,以英语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未来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必备素质,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培养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不仅有助于增加医学人才的就业机会,还有助于中国医学走向世界。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大学英语;语用能力

一、引言

英语教学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更加举足轻重,以英语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未来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必备素质,不仅有助于增加医学人才的就业机会,还有助于中国医学走向世界[1]。与此同时,二语习得无法脱离社会语言环境。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以社会语言学PosPsySLA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引进开放课程,利用微课、慕课和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医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在于服务国家战略、培养急需人才。当前国内、外各领域的交流互访日益频繁,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语言的社会、文化属性决定大学英语课程应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6)进一步明确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涉及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2]。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将使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信息性、实用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因此,基于对本校学生英语水平的考量、学习需求的调查、以及PosPsySLA成果的梳理,形成人本主义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遵循二语习得规律,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教学素材,探索医学技能与英语运用的结合方式,在通用英语课程中融入医学英语的内容,借助丰富多样、灵活多变、层次多元的个性化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身英语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的活动内容,在夯实语言基础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构建新的学习、思维方式,强化自主学习和竞争协作意识、提高思辨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改善英语表达,以便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二)实施步骤。以本校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7、8班学生构成的64人标准化大学英语教学班为试点班,开展大一阶段为期1年的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教改实践。充分调动影响二语习得的积极因素,以翻转课堂的形式,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维度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1.课时分配。依据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任务,每节课为90分钟,每学期讲授32节课,全年讲授64节课。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大学英语教学应兼顾整体性和特殊性教学内容。整体性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必备的语言知识,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阐述的基本要求。特殊性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特点和语言能力,采用ESP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形成团队,设计临床诊疗会话,着力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及应用能力。基于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分析和临床医患交流的语料采集,本次教改将每节课的90分钟进行合理分配,即:前60分钟侧重整体性教学,完成通用英语教学任务;剩余30分钟用于特殊性教学,开展名为“医患社区(Doctor-PatientCommunity)”的口语实训,对语言赋予生命,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医患诊疗会话场景。2.命题依据。为期一年的口语实训环节共采用64个主题,这些主题源于对网络纪实、医患自述、问卷调查及访谈录音的梳理和分析,旨在表明:诊疗过程中,医患沟通效果对患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3.自选主题。二语习得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愉悦、兴趣等正性情绪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鉴于这一论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开课前,教师借助本实验班的微信群或QQ群,向学生64个备选的诊疗会话实训主题、相关的慕课、微课、新浪公开课等视频材料、以及必要的医学英语词汇,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自主选择一名搭档和参演的会话场景,创作情景剧会话文稿,提交教师予以审核,按照群内的报名顺序,依次在课堂表演。对于多个小组同时选择的主题,将以各组所提供的会话文本质量为依据,择优录取,被淘汰的组别可以另选话题,以此类推。4.文稿编码。对于学生提交的会话文稿,教师需要分别编码。以第一小组的文稿为例,编码方式为:课前,学生提交的原始文本为G1-Text1、教师校稿后的文本为G1-Text2;课后,学生重塑的文本为G1-Text3。5.文稿修改。教师需要及时收集、分析、解释和处理会话文稿。在审阅学生提交的Text1过程中,提取典型问题,确定评价焦点,制定剖析样本,形成修改意见。结合修稿意见,学生通过反思、自评和互评,对教师指导的Text1进行修改,形成Text2,再次提交教师予以审核。对于合格文稿,可以排练情景剧,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表演;对于教师指导一次后仍需修改的文稿,需要进行二级编码,即:Text2-1,Text2-2、Text2-3等,文稿质量合格后,允许学生排练、表演。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6.课堂演绎。在课堂或学校营造良好的二语习得环境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表演小组的两名学生而言,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凭借驾驭英语的能力,可以出演医生的角色,正确使用医学专业词汇,主导对话发展趋势,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扮演患者的角色,在表达方面,只要能够对病情做出简单描述即可。把握机会并成功演绎可以使参演学生获得极大勇气,提升语言自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7.以评促学。学生具有的情绪智力、自信、自尊、积极二语自我等积极个体特质能够改善二语习得效果。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发挥指导者、监管者和评价者的作用,引领学生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三个步骤,从语言运用和自我发展两个维度共同对表演小组进行评价,以此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运用英语的积极性、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评价结果还可以作为教学反馈信息,便于教师完善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首先,从语言运用的维度,评价表演小组的语用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表演小组需要对本组从初稿至终稿这一创作过程中的表述进行全面总结。师生共同分析表述缺憾,提出修改意见,并由该组成员整理形成Text3,提交教师审核。同时,教师需要对有益于医患诊疗的积极语言进行编码整理,以此丰富医患诊疗会话语料库,为后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其次,从自我发展的维度,评价表演小组的综合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基于“因材施教”的培养原则,教师组织学生从学习态度、个人成长、综合素质等方面多元化评价表演小组,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期末考核内容的组成部分。

三、教改成果

(一)成长教育。鉴于PosPsySLA理论和医学生职业特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系统融入医患诊疗会话环节,可以增强语言学习的针对性和交互性,使语言获得生命力和感染力。对于语言基础扎实的学生而言,在这个实训环节,基于预先准备的会话文本,能够根据表演现场的氛围调动语言知识储备,恰当地转换语言表达,借助肢体语言等非言语因素优化医患沟通的效果。对于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由于出演的角色是基于自身语言水平做出的自主选择,因此,在充分准备后,能够掌握诊疗过程中的基本语言知识,与此同时,由于有机会在公开场合演绎英语会话,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其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参与度、获得感和归属感。(二)语言教学。鉴于对PosPsySLA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在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增设医患诊疗会话环节是实施教改的全新视角。此外,大数据的筛选功能,有助于教师对会话中的语言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这些素材正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由此可见,在ESP翻转课堂模式下,调动促进二语习得的积极因素,教改成果显而易见,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主动增加学习投入,积极发展自我效能,不断提升责任意识、交际能力和言语自信。

作者:杨丹 许丹凌 张淑玲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外语教研部